时间:2024-03-11 16:12:20
导语:在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基本情况
1.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科性太强
当前,各大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还是一味地按照严格的教学任务来进行,完全没有创新,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内容的设置还是依据传统的方式,基本都是以声乐课、键盘课以及乐理课程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音乐课被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学科。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新颖,只是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声乐和弹奏的主要技巧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试的时候,重点看他们有没有掌握基本的声乐技巧,或者是否能够完美地演奏比较有难度的钢琴曲目。这些测试以及考查方式,根本就忽视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并没有考虑他们以后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实际来说,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这个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好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幼儿教师,并不是让学生一个个都成为歌手或者是钢琴家。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音乐教师没有这样的觉悟,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地追求学科性。
2. 使用的教材和实际教学情况不符合
学前教育这个专业才刚刚发展起来,所以还没有体系很完整的教材,课程的要求以及教学大纲都存在很多类型,不够统一。一般来说,每一个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是不同的,基本上是按照自己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安排,然而有一部分学校,他们选择的教材不合理,不论是在难度还是在跨度方面都难以符合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在进行教学时,很多教师基本上不会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的顺序讲课,没有自己的教学流程,这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因此,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会有很多困难,前面的内容没有搞清楚,后面的也听不懂,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长时间发展,学生就会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产生厌倦的心理,慢慢地越来越不想学习,这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非常不利。
3. 教学没有专业针对性
在各个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出能力很强的幼儿教师。把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活动进行完美的结合,将能够利用的所有音乐知识合理地使用到对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是所有的幼教追求的目标。按照这个具体的标准,在高校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重点要关注学生对谱子以及尔格德伴奏技能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训练,培养音乐欣赏的基本能力。很长一段时间,学前教育这个专业都和社会有一点脱节,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基本要求,学生没有好的机会进行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也不能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有很多的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讲解基本的理论音乐知识,基本上不会联系实际。从当前的幼儿园教学情况就可以看出,有很多教师都毕业于中职院校,他们没有很专业的教学能力并且心态也不好,没有对待专业的精神,热情很低,这些都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积极性,不重视自己的职业。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在对幼教进行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对他们职业技能和精神的培养,对于这个专业的基本特点也没有认真考虑,所以,学生既没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必也很难找到工作。
4. 学习和就业脱节
由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都没有很好的理论基础知识,也不能够进行很好的实践,因此幼儿园在进行教师的选择时,通常会考虑基本知识,大多招聘的是专业性的音乐教师。正因为这样,那些学前教育毕业的学生基本上从事的是与专业无关的教学活动,比如,语文或者数学等,涉及不到和音乐有关的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在书本上找一首歌唱一下,或者是其他的节目表演,对于在学校学到的专业音乐知识,使用的并不多。这就能够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工作和自己学习的音乐知识没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基本策略
1. 加入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整合能力所谓的情境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合理地将一些具有情绪色彩或者说是形象生动的场景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置身场景之中,并产生一种共同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理机能有所发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有具体的情境,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加入符合场景的情境,学生就会提高关注度,因此也会喜欢学习课堂知识,积极地完成课堂上的任务,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会变得轻松,教学效率会大大提升。在很多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都很有必要运用情境性的教学方式,这会使教学活动更有音乐的气氛,对于学生积极自主学习也很有帮助,使他们的能力更强,教学活动更有效,打好扎实的音乐基础。
2. 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在进行学生的培养时,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层次进行教育,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有更好的教学方式。很多理论都显示,当前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有很多差异,而且每个学生的潜力都不相同。所以,音乐教师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每个学生的性格以及特点都要有基本的了解。在进行分层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做一些考查活动,先用一段时间进行实践,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看看他们喜欢的事物是什么,然后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首先要研究他们最近的状态,只有这样,分层教学才会有效果。除此之外,一定要使学生知道这个分层的真正含义,进行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千万不能让学生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是将自己划分等级。面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分层的时候可以不公开,只有教师自己清楚就可以,学生没有必要了解。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能够都有所发展。
3. 划分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一些高等院校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好,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所以在进行专业的学习时,通常很没有自信心,也不去主动学习。因为受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新意,基本上都是以教为主,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意识到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学到了知识。他们不知道,在学习里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但教师要引导学生,为学生教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主动地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然后掌握专业知识。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很多知识都会不知道。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让他们可以合作进行学习,将学生作为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俗话说,团结起来力量大,一个人学习很难有大的进步,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不同的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不管是在性格方面还是在专业技能上,都能起到很好的优势互补作用,学生通过合作进一步培养技能,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关系,拥有合作精神,整个班级的气氛会更加融洽,学生就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发挥。当前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也更加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这就是学前教育重要的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模式都要不断创新,特别是幼儿教育,对于小孩子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团队的人员构成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中所说的团队包括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两部分,二者中以教师团队为重。管理团队指在专业内建立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中,高职院校这方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主任以及专门聘请的课程专家构成,校外这方主要由合作幼儿园的园长、分管教学的副园长以及司法部门的相关领导构成。这一管理团队应定期召开座谈会,商讨合作意向,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进行政策把关、信息沟通,开设专题讲座等工作。教师团队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及其他人员构成。如何建立一支能有效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的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团队呢?这就要考虑该课程的特性。“幼儿教育法规”课程是法学和学前教育学共同的分支学科,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必考课。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为此,校企合作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中所选择的“企”,不仅仅指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幼儿园或早教机构等教育机构,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法院、律师事务所、专门学校(即原来的“工读学校”)、看守所、少管所等单位。具体而言,“如何处理幼儿伤害事故”专题可以与法院合作开发,带学生到法院旁听幼儿伤害事故案件的审理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法条的理解,也可以与幼儿园合作开发,带学生到幼儿园与幼儿园老师共同分析幼儿园实际发生的伤害事故案例;“幼儿园如何依法治园”专题主要是与幼儿园合作开发,可以带学生到幼儿园现场参观考察,或者通过园长介绍,了解幼儿园依法治园现状;“如何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专题可以与专门学校或者看守所、少管所合作开发,带学生到专门学校、看守所或少管所了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明确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思路;“教师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专题可以通过邀请律师事务所律师来授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教师有哪些维权途径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法定途径来维权。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使学生对法理、法条有实质性的了解,更加明确了学习该课程的实用价值,学习的热情与信心得以激发,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可见,校企合作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的教师团队应该由一支人员来源渠道丰富(包括高职院校、幼儿园或早教机构、法院、律师事务所、看守所、少管所和专门学校等)、人员结构合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专业结构科学(有以学前教育理论为专业背景的,有以法律为专业背景的)、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的课程开发团队构成。
二、校内外教师团队各自应具备的条件
(一)校内专任理论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观愿望与工作热情。2.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由于“幼儿教育法规”课程是一门法学和学前教育学共同的分支学科,所以该课程的理论老师既要有较高的学前教育理论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3.有行业企业的实践经历。即有在幼儿园或者相关司法部门工作累计满5年以上的实践经历,或者每年有1~2个月的时间到幼儿园或者相关司法部门实践锻炼或挂职顶岗的经历,对幼儿园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司法机关如何处理这些法律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就是说,“幼儿教育法规”课程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不仅指到幼儿园实践的经历,还包括到相关司法部门实践的经历,或是有到法院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实践经历。4.最好是符合本课程特别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高职院校理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担任“幼儿教育法规”这门理论课程的“双师”与担任学前教育专业其他理论课程的“双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理论课程的“双师”可以既是高校教师又是营养师、育婴师或者心理咨询师等,而“幼儿教育法规”课程的“双师”最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律师,如果无法达到这一“双师”要求,则至少要有在幼儿园和相关司法部门两个以上单位的实践经历。
(二)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要具备工作责任心强,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强等良好素质。2.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因为无论是来自幼儿园还是司法机关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都要为校内理论教师提供实际案例,有时还要参与课题研究,或者到高职院校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等。只有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在给理论教师提供案例时才能表述准确、到位,参与课题研究时才能见解独到,开设专题讲座时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3.人员要稳定,时间上要有保证。无论是来自幼儿园还是司法机关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人员都要相对稳定,且要有较充裕的时间,才能保证校企合作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因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参与者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参与、研究、实践与积淀才能胜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给他们颁发聘书、给予物质待遇或精神奖励等方式实现人员的相对稳定。4.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有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非常高,业务能力非常强,却不懂得通过哪些方式与方法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他人,缺乏实践指导能力,这就不符合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要求。
三、校内外教师团队各自具备的优势
(一)校内专任教师的优势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力,他们不仅是施教者,还是主导者,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所有人员中的“首席”。[1]其优势主要体现在:1.深谙高职教育规律,熟悉高职教育原理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理论。2.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知道怎样的课程更适合高职的教育教学所需。[2]3.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来自幼儿园的实训指导教师一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懂得多,法律知识懂得少,而来自司法机关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则法律知识懂得多,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懂得少。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既懂教育又懂法律,可以弥补二者的不足。4.时间上有保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有较为充裕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时间,不会被其他繁杂事务所打扰。
(二)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优势
1.能为高职院校提供职业现场第一线最新、最真实、最准确的课程信息。因为校外实训指导教师最了解当今幼儿园实际或者司法实践的情况,最了解职业岗位对未来幼儿园教师的法律素质与能力的实际要求。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能促使“幼儿教育法规”课程教学紧贴幼儿园实际,保证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幼儿园实际需求。2.能帮助高职院校解决校内专任理论教师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任理论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校,对幼儿园教师最需具备的法律素质与能力缺乏了解,导致理论脱离实际。而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长期处于教育教学或司法实践第一线,实践经验丰富,通过他们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能帮助高职院校专任理论教师解决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践的老大难问题。3.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幼儿园工作或司法工作的真实场景,能提供真实的岗位内容,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方面的咨询与技术指导,这就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4.能熏陶学生的职业精神。因为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多为能工巧匠,行业精英,其身上必有崇尚法治、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宝贵的职业精神,学生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会耳濡目染。此外,他们在实训指导中还会润物细无声地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一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身的职业精神也会得到提升。总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学能让学生“明理”,真实的幼儿园或司法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践理”。[4]高职院校校内专任理论教师与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他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若能找准定位,定能发挥各自所长。
四、校内外教师团队的职责
(一)校内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责
1.不断学习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理论,树立正确的课程开发理念。2.负责培训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让他们掌握高职教育原理和课程开发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熟悉教学基本环节和考核方式。3.广泛开展调查与研究。通过调研,了解校企合作开发“幼儿教育法规”课程已有的基础,即了解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和比较缺失的法律素养与能力是什么,以提高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4.与合作单位共同制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或课程资源,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等。5.主要负责“幼儿教育法规”课程校内的理论教学。6.为幼儿园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包括:不定期到幼儿园开设法律法规的专题讲座,增强幼儿园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水平;担任幼儿园的法律顾问,为幼儿园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及时解决幼儿园碰到的法律问题等。7.与幼儿园共同申报幼儿教育法规领域里实践性强的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这不仅能密切高职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还能提高高职院校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8.加强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质量的监控与管理。即高职院校的课程负责人要不定期到幼儿园、司法部门召开座谈会,了解并解决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与问题;定期组织学生召开教学质量反馈会,了解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实效。9.做好学生下实训单位的联系、组织、带队等一系列工作;配合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做好给合作单位相关人员颁发聘书,分发劳动补贴等事务性工作。
(二)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职责
1.接受高职院校的专业培训。来自幼儿园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虽然也在从事教育工作,但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全新的课题,所以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而来自司法机关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基本上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他们基本没学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教学论等课程,对高职教育原理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这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更是陌生,更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经过培训,让他们充分了解高职教育理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有水平,了解高校的教育教学和规章制度,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如果我国将来与德国等发达国家一样也有完善的“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也可以不接受高职院校而是接受“行业协会”的相应培训,考核合格后即可上岗。2.积极参与或者配合校内专任教师开展调研。如积极参加相关会议,帮助发放相关问卷或者接受访谈等。3.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或课程资源,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等。如笔者主编的《幼儿教育法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就吸纳了多个合作幼儿园的行业专家作为编委,教材中的很多案例就直接来源于合作幼儿园。4.主要负责“幼儿教育法规”课程校外的实训指导,并为学生下实践单位提供场所等便利条件。5.为高职院校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包括:法院、律师事务所、看守所、少管所等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可以不定期到高职院校给学生开设法律法规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执法、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情况。如我们曾邀请律师、法官等给学生开设过“调解等法律手段在家长工作中的运用”等专题讲座。而幼儿园的校外实训指导教师则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幼儿园一线实际发生的幼儿教育法规方面的案例。如我们到厦门市莲龙幼儿园合作开发“如何处理幼儿伤害事故”专题时,实训指导教师发动全园教师为我们撰写了21个案例,经校内专任理论教师筛选后,将10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在实践课中与学生共同讨论。6.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法规领域实践性强的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总之,校企合作双方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高职院校专任理论教师应起主要作用,承担主要责任。
五、如何调动校内外教师团队的积极性
(一)调动校内专任理论教师积极性可采取的措施
1.从物质层面激发校内教师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教师比传统课堂上授课的教师付出的劳动要多得多,但在计算工作量、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奖金津贴发放等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倾斜;一些高职院校有给校企合作课程提供专项经费,但这些经费完全不能用在教师劳务报酬等项目上,即参与者本人还是没有得到经济上的任何好处。这些都大大挫伤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多数教师即便参加了,也只是把它当作一项外加的工作而不是本职工作。要从物质层面上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一是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明确规定参与课程开发教师的工作量系数高于传统授课教师的工作量系数。二是从课程开发经费中单列出诸如教师劳务报酬等专项费用用于补贴给教师个人,体现对他们所付出劳动的承认与尊重。三是明确规定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教师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之一。四是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奖金发放等挂钩。2.从精神层面激发校内教师的积极性。一些高职院校搞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应付评估或者赶赶时髦,对能否搞出什么成效并不关心,检查或评估一过去就不了了之,这会让老师们对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产生怀疑,会有一种被耍弄的感觉。要从精神层面上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一是要让教师感到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有意义,有价值,感到为此付出的努力值得。二是要让教师们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中得以体现,自身的能力从中得以提升。只有教师从内心认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工作中。
(二)调动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积极性可采取的措施
1.从物质层面激发校外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是行业企业职工应有职责,以增强参与课程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二是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便利,如有的幼儿园教师评职称时需要有到高校开课的经历,高职院校要主动帮助他们开授课证明,满足他们评职称的需要。三是给予他们应有的经济待遇。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职院校有给校企合作课程提供专项经费,但高职院校给合作单位划拨经费时只能打到合作单位的户头上,完全不能以劳务费、讲课金等方式直接打到校外教师个人身上,也就是说,作为校外教师个人而言,还是在义务劳动。应该改变这种现状,将劳务报酬直接打到校外教师本人的户头上,让他们付出的劳动得到应有回报。四是要让合作单位在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听到想听的专题讲座,员工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解决了希望解决的法律问题等,合作单位才会有持久的热情与动力支持他们的员工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2.从精神层面激发校外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协助他们办理相关的聘任手续,给他们正式颁发聘书,明确兼职教师的身份,从身份上体现对他们付出劳动的尊重。二是让校外教师感受到在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与成长。三是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权威性、知名度、吸引力,让合作的单位与校外教师感到他们是经过精挑细选才被选中的,让他们感到有机会与高职院校合作有一种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而不是额外增加的负担。四是定期表彰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校外教师。只有这样,校外合作单位及其教师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工作中来。
作者:林雪卿
参考文献:
[1]华向娟.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12(1):61.
[2]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体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改革 奥尔夫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资助项目《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解读及其贵州本土化实践研究》编号(106)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7-02
2006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工学结合”,并以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深入学习并结合自身学院的特点,经过反复论证,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以下简称南白分院)从2010年起开始实行“2+1”教学改革(即3年制高职高专学生的在校系统学习时间为2年,参加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尝试时间为1年)。由于学生在校系统学习时间由原来的三年,缩短为两年,在其后一年的顶岗实习中,要求学生在没有“指导老师”随时指导的情况下“实习”,并且这种实习需要学生一进学校就能把教学“岗位”顶起来,独立从事教学、班级管理,组织学生活动。因此学生必须熟悉学校教学各个环节及其管理。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必须要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否则,将很难继续其“顶岗”的任务。学前教育专业是南白分院学生主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其课程中主要部分,因此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就成为整个学院课程改革的的要点。为此我们认真总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配合学院整体工作布局,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探索。
一、确立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课程内容,构建重点课程。
根据南白分院“2+1”教学改革确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技能娴熟,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敬业感恩’的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质量专科实用型人才。”我们音乐系积极调整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培养目标,以培养“能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和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具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即培养“理论+ 专业技能+ 文艺特长”的实用型复合师资为目标。这就要求音乐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质量专科实用型人才。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并且课时量较小。怎样在最少时间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使学生学有所用。这必须要求打破以往课程之间的界限,确定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而这必须要求有一门课程可以使各科课程能够综合调和。在所有音乐相关课程中,《幼儿音乐教育》(以下简称幼音教)虽然所占课时量较小,但是在整个音乐课程中却是核心课程。不管开设任何一种音乐相关课程,培养的任何技能,都是为最后能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得以综合运用。《幼音教》需要其他音乐相关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支持,没有这些支持《幼音教》将成为空壳,而没有《幼音教》的综合,各门课程就得不到检验,并像一盘散沙,没有凝聚,难以形成合力。《幼音教》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其他各课所学,又像一个万能胶,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认真分析,全部工作反复讨论后,我们决定以《幼音教》为重点科目,做实践试行。
二、认真研究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以一种优秀教学法为主,进行深度研究,指导全学科课程。
要增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所学内容实用性,我们就必须了解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真实情况,为此做了深入的调查。根据对多所城市的幼儿园反馈情况及幼教发展前沿信息,我们选择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作为本次课改的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度学习及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 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由他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最核心理论就为“原本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我国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引进国内后,其以“最自然的方式,使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并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体验”,迅速的引起了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尤其在幼教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燎原之势。其教学思想中非常强调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音响),而是和动作,舞蹈,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适合开端的音乐教育手段之一”。
在具体课程中,我们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体系为主,就它的教育思想原理、具体操作形式,结合幼儿音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及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展开详细介绍。这样就使学生较为全貌的学习、掌握到具体的幼儿音乐教学法,而不只是泛泛其谈。在进行这次音乐教学改革之前,笔者曾经在学前专业的幼儿音乐教法课中,也曾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具体操作等,但是,在之后的试讲活动和顶岗实习中,出现了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是僵硬的照搬曾经示范的一些例子,讲课的思路、方式还是传统的上课模式。甚至于,有些学生只记得上课挺有意思,却忘了教师具体怎么操作的,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真正的“精髓”可以说并未领略。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的植根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中,仅仅依靠一周一节的音乐教法课,来转变观念,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必须要有其他的课程共同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系统的全方位的对学生施以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同时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引进学前教育声乐、幼儿歌曲鉴赏、视唱乐理、钢琴、舞蹈等其他课程。以奥尔夫教学思想为指导,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完整、系统的理解掌握该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在课程改革中不仅打破在音乐相关课程,以一种精神为统领,做到相互融合,还要在《幼音教》的实际操作中加入了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独到之处就是在于其所追求的并不是音乐本身,它从不把音乐作为一门专业,而是借音乐去寻找人类已经遗失或将要丧失的本质的,心灵中最可贵的东西。因为不管哪种教学,所面对的都是鲜活具体的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施教对象的心理特征。这样一来,学生更加明白教师所设计演示的音乐活动的意图,同时对将来从事的工作认识也更深刻了。
三、“教、学、做” 合一
以往《幼音教》课程都是按照“幼儿音乐教理论基础知识――各种音乐形式的教法――学生实践”这样排列顺序,教师也按照这样的顺序讲。这样做就会使教学内容始终摆脱不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都是以“书本”为主,这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到“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在做的过程中教,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其中“做”为中心,变书本知识为“应用知识”,这从根本上克服了教与学、学与用分离的弊端。
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直接进入模拟情境,展示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也就有了多种身份:教师――即是幼儿音乐教法课老师,又是幼儿园教师;学生既是大专院校学生,又是幼儿,有时又转变为幼儿园教师。教师在模拟幼儿园教学中的做中教,学生在模拟幼儿身份的做中学。教师把知识应用在做中,使原本干涩的、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游戏似的做中,了解到理论的真谛。18节课不再是被动生硬的分割,理论、应用、实践在每一节课都有体验。理论在每一次的实践中生动地应用中消化,消化了的理论的实践,使得每一次都更明白其“所以然”。
同时,由于在校时间缩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最实用、最有效的技能。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幼音教》上能用得上的技能就教,用得少就教得少,或者不教。这样其他相关学科,也可以根据在《幼音教》上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声乐、琴法和儿童舞蹈课就根据《幼音教》需要的幼儿园教师基本技能,重新调整了授课内容。由原来的一直沿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改为更为适用的儿歌、幼儿歌曲伴奏、儿童舞蹈创编等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再是依附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附属品”。
四、构建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加大艺术实践教学及学生能力成绩比重
在新的考核评价中,加大了能力分值的所占比例,把平时的考勤成绩缩小为5%,增加表演故事、儿童律动、儿歌弹唱等能力考核内容,并且通过调整内容,变平时成绩所考核的内容方为期末考核内容的准备。例如,平时考核的“表演故事”一项。在期末考核中的说课、讲课时,用的语言往往成人化,给人感觉不亲切,不生动,缺少儿童特点。为改变这一状况,在课中,有意加上儿童故事表演这一内容的考核,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训练。学生通过认真揣摩故事中各种人物、动物形象的特点,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动作表演出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表现力、亲和力等,克服了语言过于“成人化”的缺点。
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教育观念,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贯彻下去,传统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还需时间。但是我们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学生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重视得到极大提高。在情景“教、学、做”中,学生自身的音乐能力,如:节奏感、表现力、视唱水平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就业信心也随之提高,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幼儿教育――作为“人”的培养的意义。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各方面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在每次集体教研中,大家群策群力,极大地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大家同心同德,才能最终完成这件有利于学生、教师成长,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大事。
参考文献: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陶行知全集》 方明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一)学前教育职前培养的现状
第一,教育理论滞后。部分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暇更新、跟进先进的教育理论,长期使用旧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指导,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不能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的学前教育观脱轨,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知识更新迟缓,课程结构失衡。第二,课程设置滞后。一直以来,学校的职前培养工作主要是培养有深厚知识功底的专业学科理论教师,理论课程学习在整体课程中占的比例过大,而技能类的相对占比较小,最终导致两类课程无法平衡,理论研究过多而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二)学前教育职后培训的现状
学前教育职后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过于功利化,消极应付。一些教师为了继续教育的学分而参加培训或者为了完成单位布置的任务而参加培训,更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证书的获得,培训过程中态度懒散、不积极,缺乏自控意识,迟到、早退,更有甚者利用培训时间做其他事情,消极应付,严重影响培训的质量。第二,培训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目前,很多培训单位为了效益搞各种培训,内容单一,理论性强,实践性差,针对幼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给予及时的解答与帮助,培训后幼师觉得几乎没有收获。第三,培训后续服务滞后。目前,很多培训单位没有或者很少有培训后的跟进计划,缺少后续的跟踪分析服务,更没有相应有效可行的监控措施与手段。综上所述,从学前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现状来看,两者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的职前培养是成为一名合格幼师的预备阶段。而职前教育只是成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预备性的学历教育,只是让学生掌握相关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若幼师教学过程中一直局限于职前的预备性阶段,这对幼师的职业发展其实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第二阶段的职后培训是成为一名优秀幼师的发展进步阶段。幼师可以通过职后的培训丰富自己的经验,充实自己,使职业技能逐渐成熟、发展起来。这两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相互脱节,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交互、互相融合,才能真正促进幼教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对策
学前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科学地进行衔接、紧密地融合,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一)坚持三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来进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学前教育理论,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摒弃和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观念,使教学具有紧跟新时期学前教育理论的步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
2.整体性原则
职前的理论学习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而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职后的实践训练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延续提高阶段。前后不应是互不联系、相互分开的两个部分,而应该是有机结合的统一、系统的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课程各部分内容统筹规划、梳理整合,使之成为相互连贯、互相补充、紧密融合、结构合理的整体。
3.规范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
教育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的进程必须要合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和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课程的相关调整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课程的改革也不应该是草率跟风的,特别是职后的培训课程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在经过调研后,根据幼儿教师的真正需要来进行课程改革,内容上和方法上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灵活机动。
(二)处理好两种关系
1.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关系
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主要是满足未来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需要,而职后的培训主要是丰富和提高自己,是对职前培养的延续,是为了满足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需要和终身从事幼教事业的需要。
2.脱产学习与业余进修的关系
学前教育职前的培养主要是采用脱产学习的模式,职后的培训主要是采用业余进修的形式,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教学又是几乎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全部,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定会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在教学中不断进步,逐步发展为一名实战经验丰富的紧跟新时期新环境下学前教育新模式的优秀幼儿教师。
(三)完善课程设置
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目标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决定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培养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幼儿教师职前的培养阶段课程设置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也要考虑到职后培训是职前培养的延续与扩充,注意进行良好的衔接,使两者融合、形成系统。
1.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
职前的幼儿教师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基础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力求理论课程实践化。可通过如下的方法进行。职前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教学理论层面、教学基本功和提高学生的未来从教能力几个方面,因此,可将课程分为学前教育类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操课程三个部分。作为职业院校,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针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邀请一线的幼儿教师到学校讲授,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模拟幼儿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在校内学习、锻炼和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机会,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课程设置时应该将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这类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同时,也要注意学前技能课程与实操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指导、儿童文学应用与实践等相关课程的门类与学时数,以提高学生的幼儿教育工作能力。
2.职后培训阶段的课程设置
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阶段,课程设置上应该具有连贯性,注意与职前培养的课程有机结合,衔接得当。另外,还要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根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补充。
(1)新入职阶段的职后培训
针对新入职幼儿教师理论基础较好、实践能力较差的特点,职后的培训侧重从教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帮助新入职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标准。特别要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教师之间的差异,开展培训讲座,以满足不同新入职幼儿教师的需要。
(2)提高阶段的职后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是在幼教岗位从教多年的幼儿教师,培训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与时俱进的优秀幼儿教师,使他们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自己。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方面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并注意从幼儿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要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实践、学前教育学科前沿与动态,还要考虑课程的类别和设置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水平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那些在教学中已经取得卓越成绩的幼儿教师,我们的培养目标要定位为专家型幼儿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具体做法:可以通过高级研修班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开设各种学术讲座,设置研究性课程和“量身定做”的专门课程,使这类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均得到提高,思想与行为上有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3)园内培训
园内培训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更应该重视园内培训。目前,针对于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主要是由幼教教师在职教育管理与实施机构考虑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和培训内容上起主导作用,而幼儿园课程相对受到忽视。因此,我们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园内培训,鼓励各园根据自己园内实际与幼儿教师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培训,调动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积极性,将园内培训课程纳入到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体系中。
(四)师资队伍一体化
无论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需要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师资队伍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专职教师。高校教师主要负责在职前培训阶段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参与职后的培训,负责普及学前教育的新理念、新视野和学术动态。二是兼职教师。根据培训内容的需要,可以聘请一批国内外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丰富实战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兼职教师,结合幼儿教师的实践需求,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针对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
(五)更新培训方式
1.集中进修
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模式,充分发挥班级授课的优势,重点关注幼儿教师普遍关注的疑难问题,由实施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一批致力于学前教育发展事业的国内外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集中授课,充分利用专家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2.顶岗培训
顶岗培训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参训的幼儿教师和指导教师进行“贴身教育”,在真实的环境中细致观察指导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亲身感受幼儿园的主要工作,领悟指导教师的学前教育思想、策略。
3.教学观摩与实践
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与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同备一堂课、同讲一堂课、同评一堂课,针对典型的幼儿园教学案例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提升执教能力。
(六)改变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学校对幼儿教师培训的整体成绩缺乏相应的检查、监督、评估机制,导致培训结果不很理想,挫伤了幼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对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评估制度,通过评估,提高幼儿教师的培训效果。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分为:
1.过程性考核
主要侧重于参与培训的幼儿教师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培训的出勤率,完成课下作业的情况等。
2.终结性的考核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它能够有效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激情,这对于钢琴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钢琴初学者而言,兴趣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最大因素之一。在学习旋律动听的乐曲时,很多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表现也比较积极,但是在技术性练习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感觉的枯燥无味,容易出现反感的情绪。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的初期还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有着很大的学习兴趣,对于一些好听的曲目,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但是在进行枯燥的手指技巧练习时,重复不断的练习逐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在日常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十分的注重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曲目的穿插选择,在学生思想较集中时,多进行一些技术性的练习,当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出现疲倦感时,便针对学生的水平选择一些旋律经典的名曲或通俗音乐进行教学。对于特点年龄段的学生,老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的曲目,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在钢琴教学中,老师只要善于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才能更好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从而推动钢琴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注重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钢琴演奏是运用技巧表现出的音响效果来表达演奏者内心对于作品内涵与艺术形象的想象,因此听力训练在钢琴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少学生,尤其是初学者们在演奏时,往往只注意双手在键盘上摸索,完全不注意听自己弹出的旋律,在此过程中忽略了音和节奏的准确性,更不用说细节的处理和音色的控制了。演奏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音乐听觉,才能检验演奏的效果。教学中应时刻提醒学生在弹奏的同时耳朵时刻注意倾听,首先注意听乐曲中的音和节奏是否正确,在不断熟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听乐句间的呼吸、力度的变化、音色是否优美、是否符合乐曲要表现的涵义、踏板的使用等等。课堂中可以运用老师示范一条旋律,学生听后模仿弹奏的方法进行训练。也可以让不同学生进行演奏,其他学生讨论评断优缺点。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把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以及个人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基础知识和演奏示范时进行集体教学,之后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学习,相互倾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逐一公开回课时对于个别问题较大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其他学生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学习到一些教学方法和经验。在教学中,要以启发教学为原则,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的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
四、教学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在钢琴集体教学的过程中,课程的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好的钢琴集体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率地学习与钢琴演奏相关的理论与技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并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在因此,在钢琴课程设计时,必须要全面的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将课程设置成二个部分:一是音乐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和钢琴的演奏技能课程。二是适当设置一些观摩和欣赏的课程或讲座等,这些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及音乐素养的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播放不同演奏家的音乐会、音乐剧、经典的音乐电影让学生欣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