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力工业的特点

时间:2024-03-12 08:47:53

导语:在电力工业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力工业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Abstract: Enterprise's administration system, may say that is enterprise'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is take general manager as the highest leadership, by the administration vice-total labor division with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organizes by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o implement, the operation, its antenna penetrates into enterprise's each department and a Branch office's aspects complete system, the network.

    key word: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Function; Characteristic; Request

    前言

    一个较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企业。行政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各方面?quot;业务"。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此重要,然而却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它;这是现今企业普遍感到最头痛的是行政管理,而改进它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班主任 毕业生 心理特点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教育和管理一个班集体,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基层骨干。班主任是本班学生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班主任的任务是保持与学校培养目标和管理的一致性;对本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及时地、通畅地、有准地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共同搞好班级工作,使学生按学校的培养目标发展。针对毕业生的心理特点,我对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毕业生的心理特征类型

(一)悲观失望型。

部分学生担心就业,压力大。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对未来悲观失望。产生这种悲观心理的原因和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

1.知识缺乏。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往往听不进去或者根本听不懂。在校两年半左右的时间里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因此,他们有一种失落感和困惑感,对将来的就业非常担忧。

2.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3.就业目标偏位。对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二类职业前景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4.学历层次低。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不佳,供大于求,许多用人单位顺势提高就业门槛,普通的工作岗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需求呈现高学历化,使高职学生更加失去信心。

(二)消极依赖型。

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在家长包办行为笼罩下,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没有养成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有些学生完全依靠、听从父母的安排,缺乏独立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

(三)不良心理型。

因为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易产生“不平衡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1.不平衡心理。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能确归因,反而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

2.攀比心理。应届高职毕业生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一些应届高职毕业生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高职院校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自身条件比不上普通高校毕业生,所以很多学生毕业时害怕找工作。不敢到人才市场求职应聘。还有很多学生不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没有勇气同别人竞争,白白浪费了很多就业机会。有些毕业生在择业面试过程中经历第一次小小的失败以后,就陷入苦闷、焦虑、失望和悔恨的体验之中。看到竞争者手中的高学历、高学位证书,显得惊慌失措,信心不足。还有部分毕业生不考虑自身实际和专业方向。盲目追求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单位,做给别人看,而不是为了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造成不健康的虚荣心理。还有些学生在择业时盲目攀比就业单位的待遇,不是比将来谁为社会作的贡献大,而是在职业岗位方面比较高低,严重影响了自身就业。

二、班主任的工作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我在工作中的另一个体会就是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只有有心理学的知识与应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很重要。有心理学的知识,才能谈应用心理学知识。而心理学知识用得好,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提供一个心理倾诉的空间,而不会把学生出现的种种情况简单处理,埋下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教师注意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要多注意倾听,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并注意保密,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

(二)以人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专业和职业,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科学地评价自己,找出差距,不断完善自我: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科学地评价金钱,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等。具体要求:1.在新生入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还要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奋斗目标。2.大学二年级,各院系要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所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开展以就业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并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定位,使理想贴近现实。3.对大三学生开展就业辅导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就业辅导活动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心理、目标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成功就业。对于部分毕业生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通过个别谈心、相互交流等方式使其走出思想误区。例如对于“暂时不就业”的同学,使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在对于“专插本”的问题上,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好的,另一方面要提醒他们要意识到其利弊,做好两手准备。

(三)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将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包括那些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职业发展过程,而且包括个人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见解和期望。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社会、自我两个角度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关注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设计自 己的职业生涯。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学生,所以职业生涯设计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当事人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依据社会职业的要求、个人现实条件所制定的个人化实施方案。

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基本上都要从基层开始做起,很多人忍受不了寂寞、枯燥,从而中途而废导致失败。通过设计职业生涯,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自己若想成为优秀的企业员工,应当通过几个阶段去实现它?每个阶段完成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经历什么过程及完成什么阶段性任务?这对实现学生就业后尽快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具有重要作用。

(四)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

1.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择业创造有利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为社会了解。自然会对学生就业产生消极影响。作为毕业班班主任。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委员会联系等多种渠道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高职院校应通过召开人才招聘会,为学生择业创造条件。并积极指导毕业生制作自荐材料,提前做好面试的准备。

2.心理是人的灵魂,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是做好毕业生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毕业生心理工作,特别是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指导学生正确就业,在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的同时保证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快乐的班主任团队

(一)来自学生的快乐。

学生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终端,所以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遵循“五心”原则,即信心、细心、爱心、关心、耐心。对学生用心,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有的学生外出迷路时第一个想到的是给班主任打电话;有的学生心中遇到困惑时第一个想倾诉的就是班主任;有的学生半夜发高烧班主任第一个出现在身边。班主任应深入到学生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发扬学生长处,鼓励、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与取得的成绩;同时,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不姑息、不护短,耐心地教育、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

(二)来自工作的快乐。

第3篇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Content abstract: Enterprise's administration system, may say that is enterprise'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t is take general manager as the highest leadership, by the administration vice-total labor division with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organizes by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o implement, the operation, its antenna penetrates into enterprise's each department and a Branch office's aspects complete system, the network.

    key word: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Function; Characteristic; Request

    前言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此重要,然而却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它;这是现今企业普遍感到最头痛的是行政管理,而改进它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一个较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企业。行政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各方面?quot;业务"。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行政芾淼拿舾校且蛭婕暗矫扛鋈说那猩砝妗?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第4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控制;企业竞争力;经济效益;价值链分析;技术分析

0 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

1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特征分析

1.1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一般特点

首先,建筑企业不同于其它生产性企业,其产品为建筑产品。建筑产品随设计图纸变化而无统一标准,导致建筑企业的生产非标准化,一个建筑企业可能在存续期间都不会生产两个相同的产品,而建筑产品所需材料成千上万。因此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尤其是制造成本(以下称成本)管理也就显得无序可循,非常困难。

其次,建筑企业是项目导向型企业,而且项目的周期较长,短则一年,长则数年甚至十数年。因此,建筑企业的管理突出的表现为以项目管理为载体,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成本集中地反映了建筑企业进行施工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对工程成本的计算、考核和分析,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最后,进度、成本和质量称为建筑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目标,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工程项目控制的理想状态是同时达到最短的工期、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质量,即实现总体价值最大化。因此,成本的管理必须要和进度、质量的管理密切结合,才能最终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

1.2 企业成本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相互对立管理的特点

建筑企业具有明显的双重成本管理的特点。建筑业的生产特点使得建筑企业普遍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一个正常运行的企业一般同时设立数个项目部,每个项目部都由于其针对的建筑产品的独特性而具备独立性,每个项目部都是独立的成本中心。因此项目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差异比较一直都是建筑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心。但是,建筑企业不仅仅是项目公司,项目有生命周期特点,而作为企业必须存续经营,因此企业层面的成本管理对建筑企业亦是同样重要。如果说项目层面的成本管理主要解决成本中心的成本管理问题,企业层面的成本管理则主要解决企业全面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问题。企业能否利用规模优势,如何连结战略与成本,如何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等,这些都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1.3 企业成本管理的分散性和项目成本管理的一次性特点

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心在各个项目部,而各个项目部的地点又因工程地点的不同而分散在不同的地点。这种分散性的好处是使成本管理中心与成本发生中心相一致,符合成本管理原则,但是也带来了集中管理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全国性的建筑企业由于项目分布广,为了有效对项目管理而不得不花费巨额的管理费用。

另外建筑成本管理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建筑企业的生产方式是:固定的产品、流动的生产线。每个建筑项目都有自己的成本发生机制,针对项目的成本管理方法和制度有可能随着工程项目的结束而结束,不再重复发生。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这种一次性不利于成本数据积累,不利于成本管理学习效应的体现。

2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特征分析

对于成本,不同学术机构也从不同的功能角度给出了不同的概念。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人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这两个成本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我国的成本概念较为具体,而美国会计学会的成本概念更具有普遍性。

建筑工程成本,是成本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

获取和完成工程所支付的一切代价,即广义的建筑成本。在项目管理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狭义建筑成本的概念,即在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经理为组织工程施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之和。狭义建筑成本,将成本的发生范围局限在某一项目范围内,不包括建筑企业期间经营费用、利润和税金,是项目经理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主要内容。

3 我国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控制重点

3.1 摒弃单一成本控制,重视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因此,企业需要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转向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与处于价值链上的其他厂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寻求最大收益。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降低成本的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企业不应把降低成本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而应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项目科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应有充分的了解,没有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

3.2 成本管理工作中经济与技术分析相结合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投标报价并没有将组织设计作为估价的依据。不管投标项目上应使用的设备、人力等情况,都是按照政府规定的统一定额和取费系数进行计算,这样的投标报价根本不需要考虑施工方案。由于在获得项目的过程中并不考虑施工方案,所以我们的项目成本核算中,往往不重视对不同的技术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评估,这样使我们的项目成本管理失掉了技术的支撑。

3.3 项目成本控制由引入作业成本法改善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具有劳动密集、自动化程度低、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等产业特征。在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实际成本难以精确控制、企业内部价值链难以优化组合的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环境不好,供应链管理更是摆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详细、准确的成本信息做支持,需要企业作业分析、流程再造,需要建立与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的竟合机制,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作业成本法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学。作业成本法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问题,同一种工序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下,计算的结果常有差异。作业成本法可以保证每一工序成本的准确性,增强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总之,我国建筑企业目前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己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建立成本竞争优势,寻求降低成本的措施将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兴民.建筑企业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2.

[2]曾肇河.建筑业企业价值链管理探索[j].建筑经济,2004:6-7.

第5篇

[关键词]电力需求;经济发展;和谐发展

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发展提供能源供给和动力支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电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电力需求市场的扩大又进一步拉动了电力工业的发展。而电力工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又反过来为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一、改革开放以来,电力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实现良性互动

回顾过去30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加速增长造成全社会用电需求也呈加速增长趋势。从2003年开始,全国GDP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增速,且呈加速态势。全国经济的加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的加速增长。并且自2000年以来,电力需求增速持续大于GDP增速。

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不断的给电力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我国在大力提高一次能源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将能源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电力工业上。过去30年是我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的30年。1978年,我国发电量仅2566亿千瓦时。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到2001年,我国的发电量已达到1481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9%;其中80年代及以前,年均增长7.8%,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达到8.1%。

与此同时,我国的电源结构在过去30年里也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以各时期累计的新增机组容量计算,1978年~1989年,火电新增机组容量占全部新增机组容量的比重为77.6%,而1990年~2001年,这一比重已降低到71.1%。与此同时,清洁能源──水电、核电、风能发电等的新增机组容量的比重得到了提高。电源结构的优化对我国因能源消费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解决,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电力需求继续高增长的经济渊源

我国长期以来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而且重工业产值在逐年增加。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始终维持在高位,其中重化工业特征显著,其在我国GDP占比和第二产业占比均表现为持续增加态势。2007年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从重点能耗行业的固定投资增度来看,2007年除电力行业固定投资较2006年有所降低外,其余高耗能行业固定投资较2006年均有所抬升。这是2007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维持1.31的主要原因。随着宏观调控力度不断的加大,这些高耗能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得到遏制,但为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过渡,笔者认为在今后几年,我国高耗能行业在经济中仍处于重要的地位,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仍将高于1。

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06年城镇化率达43.9%,比2000年提高7.68个百分点。至2007年末,全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城镇化水平44.9%。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百户耐用家电拥有量与更新换代速度也在逐年上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重化工和城镇化将构成我国电力在新时期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重要动力渊源,在二者的助推下我国将迎来电力发展与社会进步良性互动的新阶段。

三、经济发展新思路指引下,电力投资出现新亮点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狠抓节能减排工作,明确了“十一五”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电力行业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2007年积极推动实施上大压小、差别电价、节能调度、发电权交易等多种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粗略估算,2007年电力行业仅通过提高能效(包括降低线损率和供电煤耗)、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加强需求侧管理三项措施,即相当于节约一次能源6492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03万吨(约占2006年电力二氧化硫排放的7.65%,全国二氧化硫排放的3.99%),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亿吨。新晨

水电是重要的清洁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运行费用也比较低,还便于进行电力调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根据”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开发政策,到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1.4亿千瓦,小水电5000万千瓦;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

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核电和风电将是我国今后电源建设的重点,但由于两者在我国发电装机中所占比重很小,所以即便是根据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核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分别到40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届时,核电和风电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也不到5%。所以,核电和风电在今后我国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的投资发展空间是无可限量的。

四、结束语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经过不懈努力换来的电力供需相对宽松、良好的环境,看成是电力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实现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在新时期进一步促进电力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姝萍陈惠双:浅析电力与经济问题的关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

第6篇

    电力市场产生原因分析 电力市场中市场力产生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稀缺性。市场力可以是一个发电 公司也可以是几个发电公司合谋形成的。发电企业之所以利用市场力操纵价格,最 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情况就称之为稀缺性。市场力和 稀缺性是密切联系的。 其实在各行各业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市场力。在电力市场上,市场力的形成原 因复杂。电力工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 电力工业的关联性强 由于电力属性的特殊性,电能是不能大规模存储的能源,电力的生产,输送和 消费都是通过电力网络同时进行完成的。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中,即不存在半成品, 也不存在库存品,为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能够很好的相互衔接,电力工业采 用大量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高科技设备,以实现发,输,售,用各流通环节的紧密 配合,协调统一完成。 由于电网在工业中的特殊性,为确保电网安全和稳定运行,应严格保持发,输, 供与用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电力行业区别其他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用户的 电力需求具有不稳定性,电力生产经营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满足输送要求,因此 电力生产一方面要对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及时应对用电量的变化,保证电力系统的 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还必须留有一定的备用容量,为防止资源的浪费,又不能过 多地保留备用生产能力。由于电力工业的发展投资巨大,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因 此,电力工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增加,必须按比例地新建发供电设备,扩大电网容量。

    (2) 输电阻塞 输电阻塞的出现引起了局部或区域的市场力。当某地区出现输电阻塞时,区域 外远方的廉价电能不能输送进来,尤其是在该地区容量不充裕的情况下,位于阻塞 区内的发电厂商可以把其竞标价格设定得很高,而又不会失去中标机会。发电厂商 在网络的策略点处可以通过提高发电量来故意制造阻塞和限制竞争者的进入,这样就会形成局部的小市场,发电厂商处于垄断的地位[6]。有些发电厂商甚至可以利用 其电厂所在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故意引起输电阻塞,以便利用节点电价的差值获得 套利机会。而且,输电阻塞在一定程度或范围上限制了某些大用电户选择发电公司 的灵活性。

    (3) 结构存在缺陷 在发电侧电力市场建设初期,市场竞争局限在内蒙古西部电网的范围内,可以 参与的独立发电公司有限,容易形成市场力。这样某些发电公司有可能利用市场规 模等操纵市场力,形成不正当竞争。

第7篇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 两级DTRO 工艺特征 垃圾填埋场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49-01

随着城镇生活垃圾的增多,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逐步向着城镇方向深入,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趋于严格。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着重探讨两级DTRO在规模较小的垃圾渗滤液项目中的处理方法及应用优势。

1 小规模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

(1)色度。垃圾渗滤液的色度较大,通常在200-4000倍间及其以上,并具有高毒性,通常呈暗褐色、茶色或深褐色,味具浓烈的腐化臭味。

(2)渗滤液前、后期水质变化大。渗滤液的水质变化幅度很大,它不仅体现在同一年内各个季节水质差别很大,浓度变幅可高达几倍,并且随着填埋年限的增加,水质特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3)重金属。因垃圾分类收集及填埋场的分捡不力,导致众多重金属废物残留于此,增加了渗滤液内部的重金属量。

(4)生物降解特性。垃圾填埋场初始阶段BOD/COD的值维持在0.4-0.5之间,此时的生物降解性能较佳;中、后期阶段,因BOD及COD浓度的降速各异,BOD/COD的值逐步下降到0.05-0.2。并存在未被生物降解的富里酸及腐殖酸,使生物降解特性每况愈下。

(5)氨氮浓度。由于大部分填埋场为厌氧填埋,堆体内的厌氧环境造成渗滤中氨氮浓度极高,并且随着填埋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升高,有时可高达1000~3000mg/l。当采用生物处理系统时,需采用很长的停留时间,以避免氨氮或其氧化衍生物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6)电导率。渗滤液的电导率持续偏高,一般在30000~60000μs/cm间。

2 工艺设计案例

(1)预处理系统

渗滤液的pH值随环境、场龄等各类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其成分异常复杂,包含各类硅、钙、镁、钡等难溶解盐,这些难溶的无机盐透过反渗系统之后,便被高倍浓缩,当其自身浓度高于该状况下的溶解度时,就会在膜外表产生结垢。而调节原水的pH值可抵抗碳酸盐无机盐的结垢,因此,在透过反渗系统之前,要调节原水的pH值。调节池原水通过提升泵进入反渗系统的原水罐内,在原水罐内调节pH值,并掺入酸性物,在原水泵压力增大的状态下,原水罐的出水进入到石英砂过滤器中,其过滤精度为50 μm。砂滤出水之后进入到芯式过滤器中,针对渗滤液级系统而言,因原水内钙、钡及镁等结垢离子及硅酸盐量较高,通过DT膜高倍浓缩之后,这一系列硅酸盐极易在浓缩液一端呈现过饱和态,因此,依照水质状况,在芯式过滤器前掺入固定量的阻垢剂,避免硅酸盐结垢,掺入量需根据原水的水质状况加以明确。

(2)两级DTRO系统

①一级反渗透。经由芯式过滤器的渗滤液直接入至高压柱塞泵内,DT膜系统的每台柱塞泵后端均设有一减震设备,主要用途在于抵消高压泵所产生的压力脉冲,并为反渗透膜柱提供稳压力。经高压泵后端的出水进至膜柱或在线泵,因高压泵的有限流量无法为膜柱提供水源,因此,经在线泵把膜柱出口的一批浓缩液回流到在线泵的入口处,借以确保膜外表拥有充分的流动速度及流量,有效地杜绝膜污染。

②二级反渗透。二级DT膜系统实质上是对一级DT膜系统的继续处理,通过一级DT膜系统处理之后的渗滤液不必掺入任何药剂即可被送至二级DT膜系统的高压泵内。二级高压泵设有频率变化控制设备,其输出的具体流量及运行频率可依照一级渗滤液流量传感仪器的反馈值自行配合完成,二级高压泵的入口管理处配备浓缩液自补偿装备,避免一级系统所生成的水量影响到二级系统的常态运行。二级浓缩液一侧配有一台伺服电机调控阀门,其作用是严控膜组内压及回收率,当透过液进至脱气塔时,以吹脱的方式可去除CO2等诸气体,使PH的值稳定在6~9间,实现达标排放。

③系统的清洗及冲洗。膜系统的清洗包含化学清洗及一般冲洗,目的在于维持膜片的高效,有效杜绝污染物质在膜片外表残余。化学清洗一般由电子计算机系统自行控制,能在计算机界面上设置清洗的具体参数,清洗时长通常控制在1~2 h,清洗中的残留液体要排放到调节池内。清洗的周期通常取决于进水污染物质的实际浓度,当进入条件恒定不变时,若膜系统的透过液量下降10%~15%,则要开展清洗,清洗的时长根据清洗方式的不同而各异。在系统常态运行的过程中,如若停机,可选用冲洗后再停机的模式;如若发生系统出现故障而停机,则需执行具体的冲洗流程。

3 工艺特征

(1)组件养护较容易,运行相对灵活 DTRO组件通常采用标准化设计工艺,方便拆卸养护,组件一经开启即可查看膜片及其余配件,维修较简易,当零配件数目不足时,组件可安装少量的导流盘及膜片而对其使用不构成妨碍,这也是其余样式的膜组件所不可比拟的优势。DTRO系统的开启速度快,运行较灵敏,可持续或间歇性地运行,也可尽快完成系统串并联方式的调整,并同另外的工艺搭配使用,以达到水质水量的规范要求。

(2)防污性能高。DTRO系统可对SDI指数达15~20倍的进水开展有序处理,且膜的防污抗结垢的性能依然维持在较佳的状态。

(3)系统出水稳定,受外界因素制约较小。DTRO系统不受渗滤液的碳氨比及可生化性等诸要素的制约,可更好地适应各填埋时期的渗滤液水质,对于处理北方严寒地区及老垃圾场的渗滤液具有显著的优势,系统出水的水质较平稳。

(4)占地面积较小。DTRO系统属一类集成系统,其结构相对紧凑,附属设施均为型号较小的构筑物体,占地面积较小。

4 结语

DTRO系统开启时长较短暂,可满足我国北方严寒区域的需求及特征。实践表明,规模较小的垃圾渗滤液处理采用该工艺模式,均能合乎国家排放要求,并为工程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亚选,韩谷,李政,等.UASB―MBR―DTRO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9(10).

第8篇

经济的内涵来源于优化的赋予。所谓优化,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或生活中为达到某个目的而选择一个“最好”方案或一组“得力”措施以取得“最佳”效果这样一个宏观过程。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生产活动有着不同的优化目标和准则,其优化行为也就难于一致。纵观电力经济调度发展,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其内涵的变化分为狭义经济调度和广义经济调度两种模式。

1.1狭义经济调度所谓狭义经济调度是指优化行为仅涉及某单一领域或某局部,其目标仅为追求涉及部分效益的最大化。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前,由于电力经济调度行为仅涉及电力系统内部优化或系统内的局部优化,均属于狭义经济调度模式。在狭义经济调度阶段,由于优化范畴的差异,其行为经历了两个时期。(1)以传统经济准则为主的经济调度时期厂网分开前,电力行业实行垂直一体化管理,电网运行实行严格的统一调度。在此背景下,经济调度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以全网的供电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按照等微增率法和协调方程式法合理确定电网运行方式,制定各厂(站)之间或机组之间的最优负荷分配方案,使整个电网的能耗或运行费用最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时期以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满足电能质量要求和满足社会用电需要为约束条件,注重电力系统整体运行的经济性。(2)以狭隘公平为主的经济调度时期厂网分开后,由于网源资产的分离和电源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的逐利意识相对膨胀,各自为政的局部优化思潮泛滥,统一调度难以完全履行。这一时期,电力调度既承担着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巨大压力,又不得不兼顾发供电合同的履行,以保证狭隘的公平性、保障不同利益主体相对权益的实现。因此,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履行发供电合同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电网运行的约束条件。在这个时期,尽管各利益主体内部更加注重经济调度工作,但由于多元化利益组分对统一调度的冲击,电力系统整体经济调度理念却逐渐淡化。

1.2广义经济调度所谓广义经济调度,即科学经济调度,就是指电力调度优化行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谋求电力系统整体或局部效益的合理化,又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其优化涉及范围不仅仅是电力系统或系统内某一局部,而是涵盖全社会。该模式在传统经济调度优化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扩充内涵和扩展外延,统筹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调度行为。因此,安全、节能、环保、经济是科学经济调度的约束条件,即谋求电力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又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优是该模式的优化目标。

2科学经济调度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回首其发展历程,粗放型增长印痕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着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1电源结构不合理统计表明,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77.82%,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0.67%,其他能源装机占总容量的1.51%。一次性能源消耗发电比重过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偏小的电源构成,有悖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2煤电污染过重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煤炭约占一次能源的70%,其中60%用于发电。在煤电机组中,单机100MW及以下高能耗、重污染的小火电机组约占火电装机总容量的30%,致使我国平均每kWh供电煤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60g左右,电力工业消耗的煤炭和排放的二氧化硫均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分析我国2007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贡献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这主要来自于发电企业“上大压小”后发电效益上升的结果。由此可见,电力工业粗放发展所付出的巨大资源与环境代价,不仅使其处于节能减排的风口浪尖,成为节能减排盯防的重点领域,而且制约了电力工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2.3诸侯经济难于实现整体优化厂网分开的电力体制改革和集资办电政策的施行,催生了电力系统众多的利益主体,电力诸侯经济显现。不同电力诸侯为瓜分有限电力市场的角逐,事实上挑衅着电力的统一调度,冲击了这个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的基石。实际运行表明,不同利益主体各自为政的狭隘经济行为的泛滥,既危及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也严重影响着电力系统的整体经济运行。

2.4调度方式难以优化配置资源为了保护投资办电积极性,一段时间以来,电力工业形成了以电厂或发电机组为单位、平均分配电量指标的电力调度方式。尽管该方式在促进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中发挥过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大的机组与高效节能机组享有同样的发电小时数,不利于电力结构的调整,影响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综上,电源结构性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电力体制和狭隘公平调度的影响等,明显影响着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以节能、环保、经济为准则,开展电力经济调度工作,不仅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更是电力工业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经济调度探讨

3.1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经济调度的前提电能发、输、配、用同时完成的特点,决定电力必须借助电网这个载体进行交换,这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最基本的电力交换都无法顺利实现,电力经济调度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经济调度的前提。当前,我国电网建设的严重滞后和薄弱的网络结构,使电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暂态稳定、热稳定、频率稳定和电压稳定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局部网络的安全稳定问题十分突出,电网事故风险率很高。开展经济调度工作,必须按照“安全服务于经济、经济服从于安全”的原则,妥善协调好经济与安全的关系,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3.2经济调度必须以统一调度为基础目前,尽管我国仍实行着“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电力调度原则,但厂网分开后电力调度机构隶属电网企业的格局,给各发电主体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快;加之电网企业仍有部分调峰调频电源,敏感的调度“三公”问题,客观上加大了统一调度的难度。不同利益主体的逐利行为,事实上冲击着统一调度原则。但是,电力生产与使用的同时性和匹配性决定了电网运行需要实行统一调度,电网互联的客观发展需要统一调度来协调运行。无庸置疑,电网的安全要靠统一调度来保障,电能质量要靠统一调度来保证,大电网的优越性要靠统一调度来发挥,系统资源要靠统一调度来优化配置。“统一调度”体现了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对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已经被世界各国长期的经验教训所证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昭示,没有严格的统一调度,电力诸侯的逐利思潮必将泛滥,不仅严重影响经济调度工作,而且将阻碍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

3.3经济调度必须坚持科学的政策导向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不仅成为了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而且能源使用效率不高,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能源使用效益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为指导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如《节能发电调度办法》等一系列节能、环保、经济调度政策,明确电力调度应该在满足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的条件下,再考虑其他类型机组的经济调度,即以牺牲高能耗机组的局部利益为代价换取全网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追求整个社会成本的最优化。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调度行为要改变过去对每台发电机组或电站平均分配发电量的做法,重新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优先安排可再生、节能、高效、低污染的机组发电,限制耗能高、污染大、违反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的机组发电,逐步使高能耗机组淡出市场,实现电力结构的调整,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4经济调度酌情分层分区,渐进式推进(1)利用传统经济调度成果以节能、环保、经济为原则的科学经济调度,从电力系统内部层面看,除新增环保和社会节能等整体经济社会优化内涵外,电力传统经济调度准则依然实用。利用“发电成本与网络损耗和最小”的传统经济调度理念开展电力系统优化运行,仍是科学经济调度的重要内容。对发电企业而言,仍需在满足负荷需求的条件下,以等微增率原则等为手段,优化机组组合和发电出力,使所有在运机组的综合能耗最低;对电网企业而言,也要在满足电网安全稳定、电力供需平衡的条件下,合理安排各发电厂并网机组数量及电网运行方式,既使所有在运机组的综合能耗最低,又使电网损耗最少。因此,传统经济调度成果的充分利用,必将促进科学经济调度的开展。(2)立足电网网络实际,合理开展经济调度网络不完善、结构不坚强的现行电网,以及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客观上影响着电力的大容量、长距离交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力经济调度。经济调度必须按照安全与经济的准则,立足电网实际,根据通道容量、技术支撑手段等,合理开展。(3)结合区域实际和经济社会状况,有序开展经济调度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于生产力水平差距大,发展差距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不一样,其总体需求就存在一个时差,即发达地区总需求超前于不发达地区。针对这种情况,为统筹发展,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资源布局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和谐发展战略,对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进行政策扶持或资金补贴,以期逐步缩小差距。因此,经济调度政策和操作手段必须与国家整体战略一致,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序开展。例如,现阶段广东省社会整体承受电价能力远强于贵州省,如果在两省发展差距巨大的情况下,立即进行全开放经济调度,那么贵州的经济社会必将崩溃,显然有悖于全国的统筹协调发展战略。(4)根据市场孕育水平,渐进式推进经济调度工作尽管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已取得相当成果,但从省、区域、国家三级电力市场的孕育、发展和运作看,由于我国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地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实体特征相对明显,省级电力市场的发育较区域电力市场和国家级电力市场完善得多。因此,经济调度宜按照总体目标要求,以省内深入、省间协调、大区互动的方式,分步骤、渐进式、稳步地推进,而不宜超越国情,采取跨越式的休克策略。

3.5经济调度必须以社会和谐作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以节能、环保、经济为标准的经济调度,意味着规则的改变,涉及利益的调整,必将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除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渐进式经济调度外,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是必须的。例如,对关停机组企业的补偿政策,对职工的安置政策等等,必须同步出台。

第9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全社会用电需求量也呈加速增长趋势。2003年开始,全国GDP连续5年保持10%以上增速。全国经济的加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的加速增长。这些年来,电力需求增速持续大于GDP增速。

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不断地给电力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00年开始,我国用电的增长速度开始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没有电力工业的高速增长就无法支撑这几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的GDP增长速度加快,电力需求的增长趋势将持续一个阶段。由于这次电力加速增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时出现的,而且GDP增长速度也比较平稳。与此同时,我国的电源结构在过去30年里也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以各时期累计的新增机组容量计算,预计202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可能超过9.5亿千瓦。其中,水电2.46亿千瓦(含抽水蓄能2600万千瓦),煤电5.62亿千瓦,核电4000万千瓦,气电6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4100万千瓦。水电、核电、风能发电等的新增机组容量的比重得到了提高。这种电源结构的优化对我国因能源消费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解决带来了积极影响。

二 电力需求持续高增长的经济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华东电网突破1亿千瓦的事实表明,“十二五”期间,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对电力需求将达到新的水平,对电力输送和可靠供应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06年城镇化率达43.9%,比2000年提高7.68个百分点。至2007年末,全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城镇化水平44.9%。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百户耐用家电拥有量与更新换代速度也在逐年上升。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重化工和城镇化将构成我国电力在新时期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在二者的助推下我国将迎来电力发展与社会进步良性互动的新阶段。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表明,必须发挥特高压电网的重要作用,加快培育和完善国家电力市场。发展电力市场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调节电力供求关系,引导电力投资,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电网是电力市场的基础和载体,只有建设特高压电网才能实现跨地区、远距离的电能输送和交易,更好地调节电力平衡,促进全国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国家电力市场的作用。随着国家电网跨区电能交易连年大幅度增长,国家电力市场的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必须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促进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推动国家电力市场建设。

三 电力行业投资出现的新亮点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狠抓节能减排工作,明确了“十二五”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电力行业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2007年积极推动实施上大压小、差别电价、节能调度、发电权交易等多种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粗略估算,2007年电力行业仅通过提高能效(包括降低线损率和供电煤耗)、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加强需求侧管理三项措施,即相当于节约一次能源6492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03万吨(约占2006年电力二氧化硫排放的7.65%,全国二氧化硫排放的3.99%),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亿吨。

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核电和风电是重要的清洁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运行费用也比较低,还便于进行电力调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根据“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开发政策,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1.4亿千瓦,小水电5000万千瓦;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将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 核电和风电是我国今后电源建设的重点,但由于两者在我国发电装机中所占比重很小,所以即便是根据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核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分别到40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届时核电和风电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也不到5%。因此,核电和风电在今后我国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的投资发展空间是无可限量的。

四 实现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

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在宏观上把握住电力发展的基准限而不受当年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低时,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电力统计工作急待加强

我国具有较完善的电力统计体系及队伍,电力统计工作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2003年新投产的发电容量到2004年初才有数据,2004年的投产容量分别有3500万千瓦(中电联)、超过3700万万千(国家发改委)及4800万万千(国家电网公司)多种版本,差距之大令人难以相信。当然,电厂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火电厂约3年,水电站建设时间更长。电力建设项目是需要各级政府审批的,何时开工、何时投产、工程进度等都有备案。出现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电力统计工作亟待加强,机制亟待理顺,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3.发挥电网的优化配置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网是资源流动的大通道,应充分发挥电网在全国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加强全国联网工作,加快实现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这不但可以用最少的发电装机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同时又能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及满足环境约束的社会效益,促进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城市配网改造,尤其是对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的结构薄弱之处的改造,努力消除配网中“卡脖子”的现象,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电网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