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05:30:27
导语:在艺术创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个国家传统艺术的先进与优秀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外来文化的消化能力,国画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应主动迎接时代挑战,坚持民族性与开放性并存,不断地创新自身的艺术形式。只有着眼时代精神,准确抓住时代机遇勇于探索和创新,才能带领现代国画艺术走向辉煌。
2现代国画艺术形式的创新途径
2.1放眼世界,创造国画形式美的极致
在我国传统文化,对国画始终比较重“意”轻“形”,“大象无形”及“象外之旨”等是国画几千年来一直的推崇。与西方画作相比,国画很少将传递视觉感受当成第一要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画只是一种文化符号,虽然国画对形式美也有一定讲究,但不管是在画面视觉形式还是在点线面的整体结构上都缺乏深刻的形式。大部分的国画在内容表达方面比较单一,物象总类过少,常见的都是人物画、山水画及花鸟画等,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传统国画长期的物象单一,容易使作家拘囿于固有的模式,缺乏创造极致形式的创新意识。另外,国画大部分都不善于细致刻画,留白艺术虽然是国画最著名的特点,但现代审美往往趋向于细致刻画,时代要求艺术普及化。因此,国画应将眼光放诸世界,对西方写实主义形式观念适当引进,对国画传统构图和视觉模式加以改造和调整,创造国画形式美的极致。
2.2立足时代需求,强化国画色彩表现深广度
美术艺术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能将自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世界本来就是五彩斑斓的,在选色上也应该对接近原色的色彩加以选用,而如果想要色彩表达更加典型性,则需要对强化色彩的各种措施。以春天的绿色来说,树叶和小草的颜色如果只是单纯的绿色,表现力是远远不够的,叶子的绿一定要能够像真实的树叶一样会反光,绿草则应表现得更加鲜嫩。这种修饰其实就是对色彩表现广度和深度的开拓,能促进作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大大提高。国画在唐以前一直都很致力于对色彩的表达,纯水墨画并不多见,《洛神赋图》即是彩色的。只是历史发展到后来,文人开始追求淡色素雅,色彩表达逐渐被淡化,从深层次上看这种淡色素雅与盛唐辉煌过后整个民族不复强盛的灰暗心理是紧密联系的。而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灿然辉煌的时代,追求生机与活力,传统的国画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所以,现代国画应重拾唐人的色彩表达,强化国画色彩表现深度,通过灿烂的色彩增强国画的表现力,以更深刻地打动欣赏者。
2.3明确创新目标,游走于艺术边缘
作者:赵琛 单位: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计算机数字技术对艺术推波助澜的同时,带来了“重技术,轻创新”的问题值得深思。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活动受制于计算机、程序等硬件框架中,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创新的突破。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由设计思维的深度来决定,而我们从这几年学生的设计作品和课程作业不难看出,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和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辅助软件,学生极其不重视设计理念的形成,忽视在设计语言方面的突破,重形式、轻内涵,一心埋在数据材料库里东拼西凑,很多作业都缺乏设计原创性。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数字媒体设计艺术创作的基础,其成果依存于计算机处理技术,因而其兼具了艺术表现和技术特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传播理念。因此,计算机数字网络时代更需要清晰、独创而富含文化底蕴的设计艺术创新,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作为一门创新性学科,需要设计主体具有超强的行业前瞻性和创造意识,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设计主体整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架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支柱。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目标即是在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同时,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设计艺术人才,教学的重心仍旧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首先,设计理念的创新是数字媒体艺术创新的基础,它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解决问题和进行思想交流的核心。设计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创新等艺术形式都是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计算机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设计表现工具,在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似曾相识”的设计作品也是比比皆是。这说明设计理念创新在数字媒体艺术活动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设计理念的创新需要设计者具备广泛的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生活阅历,这样才能在变化万千的设计领域中不断传达有益而独到的设计理念。其次,设计理念的准确传达需要结合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语言来实现。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之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创新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是决定设计理念传达准确的关键,其直接性、准确性和独特性在人们交流思想、文化传播、信息交互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语言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明白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计算机技术为设计语言创新提供了新的艺术样式,它是区别于语言这种理性符号系统的另一符号系统,因此,加强对计算机数字媒体语言的创新性研究十分重要。
通过仔细探寻生活中一切可能采用的元素,结合技术创新充实到设计语言的创新中,使得设计语言的创新形式能够准确独到地阐述设计理念。创新是人们对过去经验或知识的超越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创新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设计艺术的灵魂,但是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对人类传统文明、精神和文化精髓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设计理念的创新,加之以拓展丰富的设计语言并辅之以先进的技术。尽管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但是它仍然需要在技术的基础上体现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这是设计艺术的核心所在,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蓬勃发展的根基所在。结语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其既体现了艺术的个性化,也实现了学科的多元化,它将艺术、科学和社会经济整合为一体,努力实现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潜质的挖掘,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因此,计算机时代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要求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创新意识、较高的技术素质同时,也要提供学生具有开放性、行业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探索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科技展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努力。
移动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移动图书馆互联
在发展移动技术的同时,为满足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快捷、便利性,灵活自由的对图书馆不限地点的访问,是图书馆人所努力的长期任务。所以,在移动图书馆之间进行互联,这作为了各个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手段。将移动图书馆进行互联,是以为满足用户能够不限制时间和地点的访问和获取信息资源为主要任务,采用无线网络技术传播信息资源的方式,结合参与各方提供的自身资源与网络资源为一体,组建成的一个大型知识数据库,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进而从中互相获得收益,最后同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信息公司和数据库支持方等合作组成的一个网络互联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可以使信息服务达到畅通的一站式操作,读者在查找自身需求信息时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图书馆要以先进的移动网络系统为基准,加强对移动信息服务的宣传力度,尽量使读者在体验的过程中都能对服务有一个满意的使用感受,这样保持下去,优势就会逐渐的显现出来。图书馆同样可以结合眼下的流行元素,借助短信、OICQ及微博等社交工具和网站等进行宣传和推广工作,将图书馆的服务和信息资源空间拓展的更加广泛,并注重用户使用过程的引导,制作出简单、实用的教程,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上手,获得良好的操作体验。
(三)提供个性化服务
移动图书馆下,图书馆无法对读者做出明确的选择,但读者却能反过来自由的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做出选择。这就要求了图书馆应要根据读者群体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为用户提供出更多个性化的服务,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各类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优质和丰富的服务,并有意引导读者之间相互的互动,使其能感受到一份“家”的温暖。
(四)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
一、髙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对话中的艺术创新
艺术总是同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如果不与社会发生紧密联系,不跟现实世界保持本真的接触,艺术的存在价值就难以确定。虽然社会与艺术的对话中常常存在一个主导因素,但仍然不能偏信话语力量中主导因素的决定作用,从而排挤其他社会话语力量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当下中国正面临经济、科技的全面腾飞,并且促使艺术全方位地介入、渗透与覆盖。在这一复杂社会环境的经济语境中,商品因素使艺术也成其一分子,像传媒、中介和广告业等,迅速发展和膨胀,带着艺术的商品化涌向社会。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的中国社会的人民,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审视和适应这一现象,像音乐、舞蹈、戏剧等大投入、大制作,以及单纯地追求剩余价值的现象,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应接不暇。但在现实社会语境中能够与艺术产生对话的不仅仅是经济投入问题。如宁波市前剧团仅花二万多元排演的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已经演出三千多场,并获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像我市话剧院排演的《秋天的二人转》投入也不多,现在演出态势也非常好。因此,艺术与社会不是单一的经济与艺术的对话,是艺术与社会的结缘关系,并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观念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后才开始产生出让许多人未曾预料到的联系。
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文化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有了较快的发展,如音像、动画、电影等。但有些艺术产品在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中走向市场化的条件还不成熟。从全国的艺术舞台来看,几年来,由于各省经济发展,因此,在百万或几百万投入的不胜枚举,但是真正能让广大观众喜欢、又叫座,并能产生很大经济利润的又有几出呢?从中国艺术发展史来看,艺术创作与发展不止是靠经济条件,还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正像《恩格斯致约?布洛赫》信中说:“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情况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所以,艺术创新发展必须突破经济唯一论的瓶颈,好像艺术生产没有大资金投入就不能创作出精品,这是一种怪现象,把艺术的创作与生产放在发展的、多变的社会语境中,去探查艺术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间的对话关系。还原其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
二、物质与精神互动语境中的艺术创新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高科技的开发与应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张,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物质产品,以形形的方式涌入消费者面前,用它特有的语言方式与人们的精神不断对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促使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活动进行交流、互动。艺术产品的价值观念过于凸现,消费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限。艺术的价值已被物欲横流所遮挡。因此,消解了艺术产品的思想性、审美性、教育性、娱乐性的重要价值。
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在物质与精神的共建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过去由于历史、社会和文化诸多因素,促使高雅艺术成为“贵族阶层”等很少群体的消费,是象牙塔中那很小的一个圈子里的东西。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它们从狭小的空间里,快步跑到了大千世界,通过各种渠道,跑到了多个阶层的民众面前,如心连心艺术团常年到基层慰问演出,同一首歌,春节晚会,还有一些艺术大家从剧场走到了万人的广场等等。大众文化的样式不断创新,如CCTV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星光大道,非常6加1,《超级女声》等等。这些活动使一些弱势群体,如打工仔、工人、学生、小孩等,一夜之间成了亿万人民注目的明星。这一现象是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语境下人们的艺术活动的主体化。充分地体现了自我的精神价值。然而在这一繁荣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即过于追求名、利,艺术成功的代名词是“金钱”,是对物欲的极大追求。这将是艺术发展和精神重建的最大障碍。
艺术研究创新,在精神与物质互动语境下,面临价值观念的转换与革命性的重建。现实社会所关注的艺术巳从传统的,处于文化背景位置的后台走上前台,变成了众所瞩目的社会和生活前景直接相关的重要角色。精神与物质,物质与文化,文化与剩余价值的相互作用,使情感在社会发展的总体积累愈来愈丰富和复杂。人类的精神与艺术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产生对话,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也极度膨胀,艺术产品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水平与面貌。因此,艺术研究不能跟帮唱影,就现象而论现象,要从物质发展的丰富视角探索人们精神世界深层次的需求,使物质与精神处于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在这一基础上艺术研究的创新才能引领潮流。
三、文化多样性话语中的艺术创新
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化多样性是当下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多样文化,千姿百态、各有所长。但也带有各种价值观和历史观,因此,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化语境,必须进行研究、利用和创新。
我们应当看到,由于欧美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变化和多样性。所以,西方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观念。这两种文化在当下开放的语言环境中产生强烈的冲击和互动。因此,中国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外来的通俗艺术、流行艺术、以及杂七杂八的理论、现象等,大量涌人并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我们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活动时。像什么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创历史主义,在“后现代”的作用下出现的后东方、后个人主义、后知识分子、后新时期、后国学!诸如此类。我们在研究创新的同时如何面对这份复杂的“洋礼物”?鲁迅先生在60年前曾指出,“中国艺术界上可怕的现象,是尽先输入名词”,“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义;见女郎小腿肚做诗,是浪漫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不做诗,是古典主义……”兽迅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时期文化的先锋和旗手,对中国第一次敞开国门,文化大量涌入的现象,非常犀利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当下我国又真正地大开国门,各类艺术、现象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一涌而人。当然,我们不能拿过去的尺子来丈量当今的文化。也不能迷失在纷纭复杂的各种现象中。今天中国的社会文化巳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所以,也不能把外来文化视为洪水猛兽。在这种语境中艺术透视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安全和他国的价值观念等。我们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为我所用。如高科技在外来艺术活动中的大量应用,以及各类话语间的密切对话等,都是我们应当借鉴的。
在多元化的语境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传统艺术是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当代社会文化拿来主义非常盛行,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万万不可忽视这片土地上固有的文化,如果对传统文艺理论缺乏基本的了解,无法诠释传统艺术的精髄和伟大,创新从何处下手?因此,现代艺术应当把传统看作未来的开端。正确选择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作为参照系统,形成多元的、共生的态势;如戏曲类京剧的《贞观盛事》,舞剧类的《云南映象》,曲艺类的二人转,传统与自然结合的《印象?刘三姐》,民族节曰方面的像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等等,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话语间的有机结合。
因此,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研究艺术理论创新,必须扩大研究视角,既要考虑现代的、传统'的、西方的,也要从思想上、道德上、价值观念上去分析,还应考虑到民族的、宗教的、个体的,以及自然的(绿色文化)、经济的(商品文化)、科学的(技术文化)等等。在相互对话中去探求和构建现代社会的审美观、价值观,形成多元、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艺术理论体系。
1.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捕捉一切教育契机,提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时空。精心设计课堂创新教学方案,营造平等、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创设动态、灵活的创新教学过程,加强创新学习的学法指导,都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然而,这一切无疑都是要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没有兴趣,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就无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谈不上有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创新课堂教学,贵在激发学生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同时也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动力,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脉搏,精心诱导和激发学习兴趣,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让他们的认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并且在教师的创新教学引领下,积极指向创新教学旨在达成的目标。
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领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学生就能对教师的全部教学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传统的教育思想把教学过程只看作知识传递过程,把学生当作录音机、录象机,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异化为“训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虽然也掌握了一些课本的基本知识,但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其后果不仅效益低下,更严重的压抑了学生积极、主动人生态度的形成,不能真正体验学习生活的愉悦,不能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创新精神的满足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倡导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不能在课堂上随意的指责他们,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他们,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3.加强学法指导、树立探究意识。自学态度是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自学的积极态度,才能给自学以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自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对于小学生,我们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其自学、探究的本领,从而主动树立探究的意识。自学的态度一般由认识、情感、行为倾向构成。学生认识理解了语文自学的意义、价值,从而萌发自学语文的自信感、愉,通过积极自学获得语文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4.精心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组织教学不但在上课一开始时进行,而且应贯穿在一堂课的全过程。教师能否把准备好的教材内容,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要精心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较乱的班级,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秩序,就难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秩序较好的班级,开始也要组织课堂秩序。如何组织课堂秩序,常因教师而异,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势学生就顿时安静。这说明,组织课堂,要讲究艺术性。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在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得注意力一下子就全集中了。
其次要善于利用反馈信息,组织教学进程。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教学进程。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表情都不对,如皱眉、瞪眼、精神萎蘼等等,说明他们没有很好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再讲下去了,应该问学生什么地方听不懂,必须进行重讲或辅导性讲解。
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善于归纳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善于联想比较,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用心观察动手操作联想比较归纳发现
数学素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用心观察感知身边数学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的呢?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能力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如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采用这种的调查式学习数学,学生还会觉得空洞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学生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却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把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中的思考。
教学“比和比例”时,我们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广场边的树木的高。树木高上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
生1: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
生2: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生3:这可是个好办法,好像“曹操称象”那样,可是树木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
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
生4: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我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竿长∶树高=竿影长∶树影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我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长期坚持使用这种探讨式学习,学生还会认为数学没有用吗?
二、动手操作发现身边数学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和生活。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维训练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归纳出了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我出示长方体的实物,并演示提出如果少掉一个底面的一个面,请学生思考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前面的一个面,这时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如果少掉两个底面,这时的四个面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少掉了两个底面,这时实际只要求什么?那一种物体只要求出四个面?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说出求五个面的面积公式,并知道少掉两个底面,实际上只要求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即只要求四个面。这样通过运用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联想,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联想比较应用身边数学
在教学实践中,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数量关系句:“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比女工人的人数多1/4”,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句数量关系句进行联想,改变成内容不变但叙述方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句,学生经过讨论,即很快能说出:
(1)、男工人的人数是女工人的人数的1+1/4=5/4;
(2)、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与女工人的人数的比是5∶4;
(3)、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与男工人的人数的比是4∶5;
(4)、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是男工人的人数的4/5;
(5)、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5/9;
(6)、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4/9;
(7)、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比男工人的人数少1/5。
这样学生很快能将比与分数进行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道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想象和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有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面对数学问题,不应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讨论:为什么要加上4呢?一位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联想: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了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要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例子,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展开讨论后,能不理解吗?
四、归纳发现创造身边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我启发学生能否将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和圆柱体的侧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进行联想和联系,概括出求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学生经过讨论并用学具操作,很快想出,因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近似长方形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即是圆柱体的底面圆的半径,因此,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即可为:S=2πΥ×(Υ+H)。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心观察,感知身边数学;动手操作,发现身边数学;联想比较,应用身边数学;归纳发现,创造身边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艺术的生命活力在于创新,而艺术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不尽的生命源泉。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如何继承、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我国艺术设计界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是不断追求的目标。因此,作为艺术设计的教育者,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穿“传承与创新”这个理念。我们在教育中始终要坚持对先进文化采用“拿来主义”,对地域文化则不断地进行消化和吸收,坚持以“传统平台上的再创造”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不放弃对传统的认识和研究,鼓励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时代元素加以创新和开发,使传统和现代呈现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格局。
2创新型艺术设计懂得“传承”的教学体系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的工艺美术如陶瓷、漆艺、印染、雕刻等,也在下至小学上至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出现过,除了专业学科的学习外,其他基本都停留在初步认知阶段。传承的基础首先应该是认识并体验,只有在充分、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日本孕育并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他们在学校里面就非常重视对这种传统工艺的介绍乃至体验性教育,细腻的珍视,让传统文化完整地留存至今,民众从小就保持着对传统的热爱。因此,他们的设计师也一直不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演绎,努力保持着“日本味”的活力和变化。纵观我国的学校教育,如今已经开始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中普及传统工艺美术了,例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省,就有部分幼儿园和中小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承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到了高中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脱节了,整个社会大环境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乃至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面对这般现实情况,要培养能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需要思考如何重新设计懂得“传承”的教学体系,让传统文化的传承能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并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让设计体现出“中国味”。
“传承”教学体系的设计在高职教育中应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设计人才,应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笔者对此的思考是,首先,应是了解和体验阶段,安排在一年级进行。该阶段可以在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传统,选择一些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向学生进行介绍,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进行体验。比如,写生和采风课程就可以深入到传统工艺的原生地进行考察,邀请当地的传承人作解说和示范,也可邀请民间艺人或传承人到学校开展讲座。其次,是深入认识和研究阶段。该阶段可将写生和采风所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料整理、应用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在课程中以前期考察的传统文化作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深入地认识和研究,将其转换或演变成设计元素以完成课程作业。这个阶段的设计,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看的阶段,而是真真正正地将其用起来,并融入现代的理念和审美情趣,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得到融合和升华。最后,是成果转化阶段。该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基础上,以传统文化的转换或演变为主题进行产品开发,将研究落实到具体的实物承载中,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可以提醒使用者传统文化是始终不能遗忘的根基。整个体系的设计,皆以“传承”为目标,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设计创新中所具有的无可替代性和基石作用。
3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改革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艺术设计的课程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最大限度地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传统特色文化,以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他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在课程改革中做了一些尝试,以期推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专项设计中,笔者采取假题真做的方式,将广东中华老字号的体验店设计作为设计主题。许多老字号本身就成功申报了省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因此学生在设计中必须先要了解这些老字号本身的历史以及于此相关的背景和传统。由此延伸出许多关于民俗、生活、文化等的记忆,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思考,从更深层面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并赋予它们时代的新涵义,并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笔者还将古诗词的欣赏融入设计教学中,以中国传统古诗词为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转换成设计语言,让学生以设计的角度去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此同时,配合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改革,在课程以外还开设了专门的文化讲座,剖析与解读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下一步,还打算结合学生活动,定期举办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节,围绕民俗民风展示、传统文化体验等方面在全系开展系列活动,用地方文化滋润学生们的成长成才。
4结论
新媒体究竟是什么?新媒体建设应该遵循哪些行业标准、应用怎样的评价体系?在互联网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人们暂时也无法令人信服地说清道明。事实上,这个新生儿还在襁褓之中,怎么可能准确地预言他成人之后将会或该是什么样呢?1946年电子计算机问世,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计算机也成了足以改变历史的工具。电子计算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出版业的各环节之中,但计算机技术演化产生的数字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却崭露头角,开始大量侵占传统出版物的领地。新媒体自身的确有很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使消费者愿意接受新媒体,新媒体艺术更是对文化创意产业起着促进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以下优势。
(1)信息量大。一张普通CD-ROM容量大约为650兆节字,而互联网出版物更是可以将互联网上的众多资源据为己有。这些容量方面的优势是传统出版物以及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2)速度快。其一是对热点问题反应速度快。互联网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世界上发生的热点问题。传统媒体中更新速度最快的报纸业,也要等到出版后才能将热点问题呈现给读者。这是因为传统的纸质媒体的出版过程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而新的媒体形态。例如,博客,只需要写作、编辑、排版,省去了校对、印刷、装订等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工序。其二是检索速度快。各种新媒体的检索,只需要输入几个字,就可以检索到读者需要的内容,这些远远优于图书通过目录进行检索的方式。
(3)形式灵活。传统的纸质媒体,是通过文字和图片记载信息,而新媒体通常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十分多样灵活。通过多种形式刺激读者的感官,往往能够使新媒体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互动性强。读书看报,读者只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互动的方式就是写信或发电子邮件。而对于网络出版,读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观点,可以非常方便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
新媒体自身具有以上的优势,因而才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这也是新媒体能够不断壮大的内因。同时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新媒体的势头更加猛烈,新的媒体形态不断产生。精明的商家的推动作用居功至伟。现在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等设备已经成了家庭必备的设备,这就为新媒体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一亿,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过了3亿,商家看准了新媒体这块潜力无限的大蛋糕,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增值服务,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业也是起着推动的积极作用。
2 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呢?新媒体艺术又对其有什么意义与贡献呢?其实“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才逐渐出现的新型产业,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是新生事物。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由于有了“创意”的引入,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由于创意的提出,也强化了文化在产业中所起到的更加突出而重要的作用。
说起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与意义,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例如,电影产业,就拿2009年的《阿凡达》3D电影来举例,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惊人的票房,主要是因为该电影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新媒体艺术,提供了2D、3D和IMAX-3D这三种制作方式,人们对此电影的着迷,其实是对惊人的电影效果的追求,人们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来感受新媒体艺术带来的试听感受的巨变。
除了电影文化产业中可以看见新媒体艺术的身影,其实我们还能在动漫动画、广告、服装、多媒体信息、艺术设计等行业中看到它的存在和贡献。正因为有了新媒体艺术的融入,依托IT技术和CG技术的迅猛发展,才促进了我国文化经济的蓬勃兴起,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力量不断壮大。
既然我们已经肯定了新媒体艺术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好处和意义,那么到底新媒体艺术的融入,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新媒体艺术的融入,复兴了文化产业的同时还保护了文化遗产,最终提高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追求文化消费,希望能够通过文化消费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世界,拓展生命的宽度。因此,创意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人们新的选择方向,传统的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逐渐将被淘汰。
3 总结
创意文化产业正一步步取代传统文化产业,如果没有新媒体艺术的支持和辅助,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是绝对不能够如此之快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媒体艺术带给我们的优势和好处,并正确利用它,让它对我们社会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因此,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持续发展性,具有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中关村,2010.
1.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历程比较短,在办学经验和办学水平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
2.教师队伍不健全,教师队伍结构设置的不够科学。
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主要是从高校的艺术专业毕业生招聘来的,从事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较强的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不强,从而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实施。
3.教学经费不足。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经费不足,无法进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不能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实践调查,从而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限制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4.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
一些用于教师科研的实验室或者企业实际的生产平台很难为学生提供一个逐步提高实践技能的学习过程。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100多年。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时间比较晚,只有50左右的时间,但是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在高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的是应该找出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艺术设计的目的就是能够追随视觉文化的最前端,能够认识和体验社会,并且进行持续的创造,能够推陈出新,成功地处理物质和生活、艺术和技术间的冲突,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视觉艺术的基本需求。从艺术设计产生以后,其实质就是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应该紧密地融入到艺术产业、科研院所、实际生产中,从而能够体现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服务、教育以及经济作用,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设计人才,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的艺术设计审美、较强的创新能力。艺术设计同时属于一种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和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创新性的设计才能实现科学技术、艺术设计以及市场的融合,一个优秀的设计和好的构思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创新性的发明。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正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践教育基地的开发上还存在着不足,限制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设计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为社会提供优质的艺术设计服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熟练使用设计软件,另外一方面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艺术设计的整个阶段来分析,目前市场非常需求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通过创新教育体系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三、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体系和实践基地的构建对策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对策
1.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应该持续创新,而且应该不断扩宽专业口径,并且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能够积极地发掘将成为未来设计师的大学生在艺术创造能力上的潜力,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注重社会的利益,使大学生在艺术和行为的互动中,超出艺术设计对象的范畴分析和解决问题,包容不同积极因素为自身利用[4]。在新形势下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专业的教育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最为关键的是构建创新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艺术专业人才,这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准则。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不断提高艺术理论素质,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创新素质是非常关键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全方位地、理性地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沿革,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见解。
2.明确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最为关键的是确定明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过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实践状况,应该采取全方位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纯艺术教育,不仅是最近几十年中一直采用的常规的教育体系,而且无法避免地受到当代信息的碰撞,并且遭遇到了传统教育体系的危机。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构建创新的教育体系,建设与时展、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体系应该摆脱传统的培养单纯艺术家的方式中教学方式,构建实用的、顺应时展的创新教育体系。
3.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应该树立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做好教材的规划,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体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具备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艺术设计专业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地位以及区域特征进行精确地定位,对学科专业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能够提高其适应能力。将学科专业整合起来,对课程的布局进行优化,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持续地探究艺术教学管理方法。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考虑到我国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院校都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相关课程,可以组织这些院校的师资共同编写新教材,不同学校之间在编写教材上应该加强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努力编写高水平的、顺应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的特色教材。
4.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需要教师从艺术的“象牙塔”中走出,共同参与社会实践与市场竞争,并不断地用市场来检验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在与市场的对话中,关注相关行业的变化和市场发展动态,及时调节教学方向,健全学科建设,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在教学上必须突破“纯艺术”和艺术设计间的界限,是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融合。比之传统经典的视觉表达样式,艺术应该和现代社会紧密结合,从而能够体现其实用性,并且能够转变整体社会的外在形式。设计抽象出艺术的灵魂,缺乏设计的艺术通常情况是缺乏秩序的,无法构成科学的构图和方式。同时,“纯艺术”可以使艺术得到提升,同时也为艺术设计的前提,如果缺少“纯艺术”,人类的所有实践失去创新性。目前,艺术设计更加追寻一种没有目的性的无法预计的以及不能精确推测的抒情价值。艺术设计属于一个技术或者艺术的活动,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活动。就是说,目前,设计产品处于快速向艺术产品转变的趋势,设计和艺术创造逐步地靠近。我国艺术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面临着纯艺术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屏颈,突破学科之间的屏颈,将两者融合起来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发展需求,从而能够使艺术教育体系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创新实践基地的构建对策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或区域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是以科技重大突破为前提,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具有广泛的技术扩散效应以及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目前,我国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谓创新就是增强创新设计的基本含义。创新设计只凭借企业的努力还不够,不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的数量比较多,在创新设计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和企业密切联系起来,企业可以从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获得技术支持,通过接受艺术专业毕业生可以提升企业的活力,从而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扩大企业的社会声誉。这个发展趋势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发展的实践教学平台,为构建创新实践基地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实践基地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在大型企业的设计机构或者设计中心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实践基地。
这类创新实践基地能够得到企业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以及众多设计项目的支持,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和企业已有的艺术设计人才联合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
2.在学校所在地区的创新中心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实践基地。
通常情况下,一些中小型企业并没有设置专业的设计机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资金的支持,没有长远的规划等。所以,中小型企业非常重视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一些小规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活动比较欢迎,从而为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机会。
3.在设计企业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实践基地。
这类实践基地的特征是此类企业和大型企业不同,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业务经费处于紧张的状态,发展阻力较大,设计企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通常毕业于设计院校,愿意接受艺术设计专业的实习生,并且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愿意在此类企业实习。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