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知识创新的内容

时间:2024-03-13 14:34:58

导语:在知识创新的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知识创新的内容

第1篇

一、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补牢学生的思想基础,而且要培养品质制胜的实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和职业教育的不断扩张,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的边界正在趋于模糊,经历了生源之争而沦入技工院校就读的孩子基本上是学力较差,家庭经济困难,甚至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由于初中阶段的努力不足,进入技校后的学生难免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相对于以前寻求老师的开导、同学的互助,现在的技校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技校生更多地依赖网络,特立独行、随性而为、传统、单向、有威严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难以发挥解人之惑、示人以道、给人以力的作用,需要顺应形势,优化定位,从新的对象、新的形势、新的需要出发,明确当代技工学校应当开展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定位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明确功能,不仅要补差,而且要创优。技校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顺利地就业或创业,能完成相应的任务或实施有效的创业行为。这必须建立在思想相对成熟、行为相对规范的基础之上。对技校学生来说,育人更重于教书,思想政治教育应放在首位。如果一个就业或创业者难以正确地认识基本社会形势,难以约束自己的言行,其就业和创业基本上可以说不会成功;而一个技校生如果品行端正、意志坚定、善于团结、肯于吃苦、勇于创新,即使文化不高、技能不强,也可能在就业和创业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从事技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定位自己的职能,要有责任感,力争不让学生因为行为不规范、思想不成熟而无法正常就业或创业;更要有光荣感,要相信成才先成人,成人宜成才,对那些少年无知的技校生在受到中考挫折后施以细致有效的思想教育,促使他们思想上成熟起来,行为上醒悟并振作起来,靠精神立人,有时候反而能超越中职生、大学生而成为更加出色的就业者或创业者。

二、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势在必行,重点是主题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1.主题创新

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鲜明,就是要向走向成年的技校学生灌输基本的政治理论和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因人因时而异,设计不同的主题,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思想引导。这几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技校学生从进校到毕业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思想难点,以及男生、女生、穷生、富生、农生、城生等不同的情况,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实施更有利于各类学生解决相应思想问题、实现健康成长的教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对于技校生来说,技能固然重要,也肯定可以通过精心教学而成功地实现,而且可以通过将来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学习提升;而技能之外的做人、处事、创业思路更重要,这些知识和技能本来就欠缺,如果在学校里再得不到有效的补充,走上社会以后更多的是沉沦而不是提升。因此,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员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针对技校生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有目的地设计不同的主题实践活动,真正在思想上成熟、行为上成人、素质上成才下功夫。

2.管理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政治老师单纯地说教,也不是几十门课程中的一门,而是贯穿技校生几年校内外生活的每个角落的教育工程、管理工程、服务工程。这几年,我们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提出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抓学生管理的理念,努力创新管理的内容,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管理之中,寓管理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新生入学时就针对技校生的特点,在自信心、自尊自爱、文明礼仪、校史、校规校纪等方面进行教育,为他们几年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思想基础。在临近毕业时,又针对学生的择业和求职,切实加强思想管理,举行富有技工教育特色的就业指导活动,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指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平时,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开展感恩教育,注重生命意识、生存能力、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让技工院校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报答,能够心平气和地学习和生活。

3.服务创新

技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育、管理职能之外,我认为还有更重要的服务职能。它实质上是服务技校生思想成长的一种事业。众所周知,现在的技校生因为网络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因此思想情感丰富,有主见,独立性较强,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也更需要在不断矫正、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为学习和成长提供更有效的思想支撑。做好技校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要突出服务学生的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更多地关注实践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更多地采用说理疏导、情感陶冶、典型示范、自我教育等方法。作为施教者,要把自己的角色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服务者,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困惑和实际需求,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技校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发展咨询教育,把学生与教师放在一对一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让陷入迷茫、压抑、空虚、焦虑和就业压力中的技工院校生得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水到渠成,关键是阵地创新、渠道创新

有了新的定位和新的内容,还要有新的方式方法来实现。当下的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信息化加速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供大于求的新形势下,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框框条条,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已经水到渠成。创新方式的前提仍然是创新观念,如果观念问题不解决,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下,包括技校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已经拥有了自我教育的阵地、渠道,也有了对自己思想、行为、业绩的评判标准。要对这些崇尚自由、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管理、服务的目的,必须转变观念,摒弃对施教者来说也许轻松自如、天经地义的传统方式,努力创新阵地、创新渠道。

1.阵地创新

新媒体不断出现,自媒体充分发展,并不代表技校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阵地,那仅仅是因循守旧者不肯创新的自弃。富有创新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为有了更多更优质的阵地而欢呼,应该积极地研究新阵地,利用新阵地。当然前提是要坚定不移地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让传播知识的课堂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发动所有技工院校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要发挥实训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抓住技校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QQ群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板块,使新媒体变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通过校园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影响学生的理想追求、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2.渠道创新

第2篇

摘要:图书馆;知识创新;形势

1知识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探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是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其最大特征就是知识的继续性和创造性,继续性可使人类知识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储备。创造性可使知识创新不断发展。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内涵可界定为图书馆通过知识创造、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以引起和推动图书馆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2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必要性

2.1知识创新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实力

在激烈竞争的信息环境下,谁拥有知识创新能力。谁就拥有在知识经济时展的优势。图书馆保存着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托这些优势。将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基本的工作任务,倡导“创新兴馆、创新求变”,不断研制、开发出读者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满足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才能保持强劲的竞争实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知识创新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资源(文献和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等,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这些要素出发,寻求新的突破。实行知识创新,将给图书馆内部管理和对外竞争带来新的管理观念,更加重视知识创新在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服务价值和效益,建设具有竞争能力的知识资源体系,以超前的意识果断决策,维持竞争优势。

2.3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实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有着特定的读者群以及特定的信息需求。只有进行知识创新,才能根据读者自身的喜好、喜好和需求定制其所需的重要资源、信息和服务,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才能针对读者信息需求多的特征,主动为用户搜索、组织、选择并传递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服务,并根据读者需求变化,动态地改变所提供的信息。

3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内容

3.1图书馆资源创新

馆藏资源是知识创新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各种服务的前提。根据图书馆自身的功能、定位、基础、本馆优势和特征等,并根据特定读者的信息需求,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有重点的特色馆藏和特色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有重点的文献保障体系;合理确定本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比例和结构,开发“虚拟馆藏”,提升图书馆知识创新能力。

3.2图书馆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它对整个创新体系起着导向、激励、媒介和催化功能。要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让每位用户满足”的服务理念,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文化,培养爱岗、敬业、勤奋的工作作风,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奉献、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创新出成果、出人才的良好政策、学术和人文环境摘要:不断丰富馆员职业内涵和特色,树立开拓、创新、冒险和团队精神,构建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完备、制度健全、职工自觉实践的创新服务体系,凝练和弘扬“甘当人梯、勇于奉献”的图书馆精神。

3.3图书馆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包括管理制度、服务制度等多方面创新。应科学划分图书馆各机构的职能,形成符合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要求的职能体系,建立新的业务工作规范,打破条块分割的人为壁垒,通过业务重组和机制创新,建立起支持科技创新、符合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创新服务机制,将创新服务体现于创新制度当中,更好地发挥全体馆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努力建设一支优秀服务队伍。

3.4图书馆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在管理创新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馆、健全机制、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即要求管理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明确抓住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核心,把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的根本性工作,为人才创新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以法治馆”,即建立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以及图书馆的生存、运转、发展密切相关的所有方面的具有高效能、全方位、综合性保障功能的法律体系;“健全机制”就是指建立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人才聘任机制、业务和管理评价机制摘要:“群众路线”就是要求图书馆实行开发式管理,在坚持馆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强化全体馆员的监督审议功能。讲科学、顺民心、重民意,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努力达到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3.5图书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内容和具体实践环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工艺、开发新的信息产品、开拓新的信息市场、获取信息素材的新供给;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和推送、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分布式网络参考咨询及知识管理服务,开展知识导航,促进和加快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实现从信息管理服务到知识管理服务的转变;通过应用最先进的网络管理设备和技术,构建一个超时空限制、具有高效协调能力、存储资源丰富、服务模式先进、行动反应迅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虚拟中心和网络化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职能。

第3篇

[关键词] 知识创新 供应链 知识链 模式

现代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的变化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日益成为约束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的关键。供应链的存在与发展不只是要增加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新的价值,而知识创新既是创造新价值的最根本途径,也是产生和维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最为可行的战略。

目前,知识管理研究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理论体系和看法各异,为了克服知识管理研究过于宽泛的不足,人们提出了知识链的概念,并把知识管理的核心归属于知识链的管理。因此,以知识链模型为框架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可以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起到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对原有知识链模型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建议框架。

一、知识链模型

1.知识链一般模型

知识链一般模型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这种观点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知识从捕获到创新的过程,并将这种过程抽象为一个无限循环的链条。

2.知识链改进模型

孤立的知识链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组织均呈辐射状与外部众多组织发生基于知识流的密切联系。因此,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为了保证知识链的正常工作,还必须开展一些辅助活动。知识链的辅助活动一般包括:领导、合作、控制、测量,知识链的成功运作还需要相应的环境支持,如技术、组织结构及文化等方面。

根据对知识链的认识,本文建立了新的知识链模型(如图1所示)。

二、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

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的文献有很多,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协同供应链成员和外部网络而开展的创新活动,通过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服务效果,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因此,核心企业在构建供应链网络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在进行知识创新网络的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中建立知识创新网络,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市场的关联性

供应链成员在市场上的地位影响着它们在市场中的作用,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同时合作创新的成功率也越大。在竞争转化为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更关心未来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创新来战胜竞争对手,因此,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小,市场关联性构造了合作创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统一体。

2.知识的重要程度与知识跟踪

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重要程度不同的知识环节。企业可以将核心知识之外的相关知识,分配给供应链节点企业来承担,这不仅有利于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而且,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优势,带来更具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核心企业要时刻了解相对较新知识的开发,并跟踪拥有这些新知识和技能的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客户。然后,当时机成熟时,核心企业通过把供应商或下游客户的设计队伍与自己的集成起来,就可以实现快速的在新产品中引进这些新知识的目标。这使核心企业可以在前沿新知识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之间进行平衡。

3.文化的一致性与人才知识结构的互补性

供应链成员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是否一致,会直接影响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建立供应链时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选择合格与合适的供应链成员。供应链节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就有所差异,如果要在供应链中建立知识创新网络,核心企业必须有能力整合这些人力资源,从而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不足,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4.渠道的畅通性

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知识创新网络,不仅需要保持物流的畅通,而且,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畅通。供应链节点企业在网络中的任何拖延,都将严重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渠道的畅通性直接制约着企业知识创新的效率,制约着知识创新成果的先进性。知识创新网络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外部知识内化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聚集更多的知识源,形成更大的知识内核。

三、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系统结构

如前所述,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强调供应链成员间能力的匹配。同时,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还必须不断地寻求外部知识资源,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调知识创新活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结构框架。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均是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充分利用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实现 ERP、CRM 与SCM有机整合。网络平台是知识创新系统运作的技术基础,其中,以企业内部网为核心,再通过它延伸至外部网和互联网。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行知识交流和创新,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知识处理与发现

知识处理与发现是对供应链企业中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序化的过程。知识处理,主要研究知识条理化、知识标准化和知识分类编码等。知识发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挖掘,整合后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发现的实现技术专门研究如何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具体的实现技术有数据挖掘、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等。

3.建立共享知识库

在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4.建立供应链知识创新网络

基于知识创新网络的创新全过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顾客的所有创新活动和过程。这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跨越界限,在一起并行协同工作,并要求各节点企业及时收集各合作企业及顾客、特别是关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网络体现了来自不同资源和领域的知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整合,有效地弥补了核心组织自身知识的不足,克服了知识供应主体与知识使用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缺口。知识创新网络在协同供应链成员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供应链外部组织的合作与联系,增加供应链的知识带宽,以提高供应链中的知识存量与创新能力。

5.人际网络与环境支持

知识创新系统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不同个体、团队和组织间在共同工作生活中建立的镶嵌式社会交流关系网络。完善的人际网络是保障其正常运作的有效机制。人际网络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挖掘并激活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使企业知识创新永不停息。

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取决于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供应链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知识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的支持,物流、保险、法律等服务,科研机构的研究培训以及竞争者的合作。此外,为了激励成员企业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奉献可共享的隐性知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须辅以灵活和比较公平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知识创新评价体系、具有凝聚力的联盟文化、柔性化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等内部环境的支撑。

实践表明,供应链成员要依靠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越来越困难,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协同和利用供应链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然而,知识创新的实施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它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许多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解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为知识创新的有效实施,以及供应链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李 敏: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王 悦:企业信息管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Gann DM, SalterA J. Innovation in Project-based, Service Enhanced Firm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J].Research Policy, 2000, 29(7~8):955~972

[4]Andreas Pyka. Innova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2, 5(3):152~163

第4篇

关键词:管理 专业英语教学 创新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在高速增长、高速传播、高速转化。管理专业学生在新世纪中最迫切需要的能力将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传统的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恰恰忽略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创新。

一、“创新”的理念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根据他的定义,“创新”指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后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约翰(居中圆点)范斯娄把“创新”的观念引入英语教学,他指出,英语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交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组成,即,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媒介、交际手段、交际内容,他主张经常变更这五个因素的内容及其组合顺序,通过建立新的组合而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为建立新的组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他建议英语教师经常进行逆向思考,采用与现行规则相反的教法,同时,经常进行横向思考,通过联想、交叉、类比,从多个视角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

二、“创新”的途径

无论是熊彼特还是范斯娄,他们对创新的理解都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要更新思想观念,二是要更新组合。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样可以通过相关途径得以实现。

(1)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施创新的教学方法的前提。

首先,必须转变教师地位。创新型的专业英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为此,教师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体势语言来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以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教学活动,其中,教师不是以“布道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充当激励者、促进者、协调者、咨询者或提示者。

其次,必须冲破所谓“标准答案”的局限。创新型的专业英语教师理当遵循下述方法论原则。其一是教会学习的原则。而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加速更替,专业英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故引导学生“好学”、“会学”显然比“学好”、“学会”更重要。为此,目前国内外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其二是发展个性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英语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标新立异的观念,不能贬低学生的发言。其二是要确立新的考核评价尺度。在考核过程中,专业英语教师应留有余地给学生发挥其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多种可能性答案,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教师就应予以肯定,而不是以“标准答案”来简单地衡量其对错。

(2)教材内容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管理专业英语教材及课程设置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科教兴国”的高度,从迎接2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挑战、为知识创新服务的高度看,教材内容及课程设置还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外语教材内容上的创新,一方面必须要紧跟国际最新发展步伐。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西交流越来越密切。在这一新形势下,美国许多大公司十分重视顾客的文化差异问题,十分重视研究对象国的文化心理,以便顺利地将产品打入对方市场。为此,在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当中,必须把文化教学提到重要日程上。只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他们在今后的国际商务交往中才能得心应手。所以,讲述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包括与不同国度的商务代表进行谈判时约定时间的技巧、谈判时的身体语言、合影时应站的位置、合同中英语与美语的差异、不同国家对同一贸易术语的不同解释,等等。总之,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打破纯语言的教学模式,不能停留于课文翻译以及词组搭配,而应时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若能将专业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应从外语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知识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科技强国服务,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考虑。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旨在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新颖性、多样性和时代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了解当代的科技信息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新动态,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因此,及时地更新教材内容,改变“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也是刻不容缓。对此,应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人力、物力,编写出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型的专业英语教材,迎接新的挑战。

(3)教学手段创新

英语是一个民族走向开放、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必备工具,这一性质决定了外语教育天然地带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改变传统“课堂”的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会有效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如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英语学习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通过声、光、电等视听形式,将课文内容或作者观点设计成各种形式的问题或情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样,可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和“善学”,为创新教育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建设,这样可使学生在信息时代,灵活地运用索取信息的工具,面向世界,捕捉前沿性知识和信息,形成全人类视野。这就需要各学校对英语教学加大投入,加大对教师使用新的教学手段的培训。从长远来看,这将大大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和办学效益。否则,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就像传统的肩挑手拉的体力劳动一样,永远达不到现代化的要求。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专业英语教学应注意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把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综合运用到每一节课中。

总之,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加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许金英.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第5篇

[关键词] 创新型企业企业创新持续创新系统创新逻辑条件系统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与知名品牌、依靠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那么建设创新型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条件?

一、创新动力――企业创新的基本前提

企业想不想创新?有没有创新的动力?是成为创新型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对利润持续增长的需要和自身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些需要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则又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以下三个方面动力要素。

1.企业创新观念实质上就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包括企业家的科学经营观和自主自强观、首创精神和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和敬业精神、执着的毅力和自我实现的欲望;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则是对企业创新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理解、追求可持续发展和走“绿色”创新道路的意识。

2.创新利益驱动是对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创新的物质利益驱动,强调的是股权、薪酬和奖励等物质手段和利益机制的驱动作用。

3.创新文化和团队精神是整个企业的创新价值观和创新协同观。创新文化是全体员工对企业家创新观念和意识普遍认同所形成的企业群体意识和整体价值观。团队精神则是渗透到每个员工心灵深处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密切协作态度并转化为整个企业团结一致的行为规范。

二、创新条件――企业创新的物质基础

企业有了创新的欲望和动力,还必须具备创新的物质条件。否则,企业是无法开展创新活动的,当然也根本谈不上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企业创新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战略是企业在创新战略思想指导下对未来较长时间创新活动的总体性谋划和全面性安排。创新战略的主要内容就是创新战略目标和创新战略方案。创新战略目标是企业创新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成果;创新战略方案是实现创新战略目标的具体规划。

2.创新体系是企业为了贯彻创新战略思想,充分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实现创新战略目标的有机整体。创新体系由创新制度、创新机构、创新人才、研发组织及其管理组织、创新社会沟通网络等组成。

3.创新能力是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能力包括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自身条件,提出新思想、制定新战略、开发新技术、研制新工艺、推出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等一系列活动的能力。而在结构上,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激励能力、获取生产要素能力和创新实现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

4.创新资源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人、财、物、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合理高效地获取、加工、利用这些创新资源是企业实现创新的根本保证。一方面,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与运动规律的主观认识和高度概括。企业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运用知识的过程。技术是人们在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技术既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又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结果。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描述。信息的有效处理和科学利用可以加快企业创新过程和提高创新企业的成功率。作为无形资源的知识、技术和信息都必须以人为最终载体和作用途径。另一方面,财力资源是用以从事创新活动及其相关投资活动资产的货币表现,也是企业创新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力资源包括企业中的机器、设备、工具、能源、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既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企业创新管理活动的重要对象。作为有形资源的财力和物力资源也都必须与人力资源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可见,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资源的核心内容,创新型企业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活动――企业创新的系统内容

企业具备了创新的物质条件,还必须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没有创新活动或者只有个别方面的创新,仍然达不到创新型企业的基本要求。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必须是系统的创新,系统创新是由以下五个方面创新共同组成的创新内容体系。

1.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保证。管理创新是通过更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来实现企业目标的创新活动和过程。制度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2.观念创新和人才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观念创新是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观念创新就是要转变观念和更新观念即形成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更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更有利地获取利润和谋求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新思想新意识。人才创新是企业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引进各种急需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和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形成新的人才的过程。

3.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以一个新的技术思想为起点,以新的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为终点的过程。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获得基础科学知识、技术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

4.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是企业创新的载体。产品创新是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而向市场推出具有新功能、新结构、新外观产品的活动。品牌创新是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竞争力而向市场推出新品牌,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价值,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的活动。

5.市场创新和营销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实现。市场创新是企业通过实现各种新市场要素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来开辟新的市场而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活动。营销创新是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通过提高营销活动水平来实现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活动。

四、创新成效――企业创新的必然结果

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势必存在着创新活动的成效问题。从长期来看,如果创新活动的成效不高甚至是得不偿失,那就是失败的创新。反之,只有创新的成效非常显著,才能证明创新是成功的,才能具有成为创新型企业的资格。企业的创新成效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果。

1.企业创新可以直接取得具有知识产权形态的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本内容,广义的技术创新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在研究开发阶段,可以形成设计图纸、技术文件、技术标准、新产品、新技术和改进产品等;在产品化阶段,可以形成新工艺、新流程、工艺诀窍、改进工艺、操作技巧等;在市场化阶段,既可以形成策划方案和管理技术,又可以提升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这些新成果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而且往往可以形成企业的知识产权如专利、专有技术、设计文件、计算机软件、行业标准、品牌商标、企业形象等,特别是企业创新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可以通过创新成果所有权的转让和使用权的出让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取得高额的经济回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创新的根本目的。企业创新使企业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垄断生产权、经营权和销售权,企业可以制定垄断价格而获取超额利润;通过企业创新和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形象,大大提升了企业和产品的品牌价值,企业可以有效地拓展市场、扩大销售和运用高价策略而取得高额的经济回报。

3.企业创新可以推进企业资产运作来实现企业财富的迅速增长。知识经济时代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销售并非是企业获利的唯一来源,企业完全可以利用所取得的企业知识产权及其优势,准确地把握投资时机,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合资合作、投资入股和贴牌生产等资本、资产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方式,实现企业财富的迅速增长。

4.企业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基本素质。从根本上讲,企业创新成果的不断积累,形成了企业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从而提高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企业创新活动的不断进行,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体系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升企业组织协调、市场营销、资源整合、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基本素质。

五、创新持续――企业创新的根本要求

拥有了非常显著的创新成果,已经具备了创新型企业资格的企业,就一定是真正的创新型企业吗?不是!这样的企业可能是进行了一次性、一时性或间断性的创新,不能持续不断创新的企业只能属于暂时性创新企业。而真正的创新型企业应当是持续性创新型企业,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创新持续性是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特征。持续性创新型企业就是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取得显著的创新成果,实现不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持续性创新型企业在持续不断创新的推动下,不但能在顺境中实现发展,而且也能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发展,而且也能在较长的时期中谋求持续发展。(1)从系统的创新来讲。在创新型企业中,不仅系统创新本身就包括了涉及到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和各部分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人才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市场创新和营销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系统创新还涉及到了调查、预测、决策、计划、研究、设计、生产、管理、营销和财务等一系列过程的活动。就是说企业创新也一直都存在于这些内容和活动之中,只要企业不停止运行,创新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企业创新本来就是全面而又持续的。(2)从持续的创新来看。在创新型企业中,创新活动不是可有可无、或多或少、时断时续的活动。创新活动与人们所熟知的日常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一样都是企业的基本活动。就创新活动而言,既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和制度,也有专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既有人、才、物和信息资源的投入,也有企业知识形态的创新成果的产出。所以,创新本身就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3)从创新的持续来说。在创新型企业中,按照创新活动的序列当企业在实现了第一个成功的创新时,就开始依据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进行第二个创新,并在分析综合信息和预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思第三个创新。在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上企业真正实现了构思创新一代、研究开发一代、生产制造一代和市场销售一代。可见,不仅企业一直处于创新的状态,而且创新也一直处于持续的状态。总之,系统性是创新型企业全面的持续创新,创新性是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而持续性是创新型企业的根本。持续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征,惟有实现持续创新的企业,才能是真正的创新型企业。

第6篇

关键词:创新;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74-02

创新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正如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必须以新的心态、新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1、弃旧扬新,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以“教”为中心,创新教学观则要求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上演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案剧”。凭借黑板和粉笔,教师将学生掌控在课堂预设之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完成知识内化,构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2、返朴归真,树立新的师生观 传统的师生观让学生围绕教师转,创新教育的师生观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转”。将学生置于受灌输的地位,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进程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学生习惯于张大嘴巴“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的发展。新的师生观要求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做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则演变成了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师生之间具有民主平等的关系。

3、与时俱进,树立新的人才观 传统人才观以知识为标准定格人才,而创新教育观要求以智能与创新能力为人才的标准。以往的教学以课本为主,拘泥于教师的讲说,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和模仿,谁接受的知识多、模仿得好,那么谁就是人才。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拥有学到的知识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拥有创造的头脑和知识建构的能力犹如一潭活水。因此,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4、取长补短,树立新的学习观 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受时空限制,主渠道在课堂,学习的目的是应试。所以,长期以来的教育者将学生的知识取向拘泥于“书本+传授”,学习的概念只建立在课堂上,考试是根本目的。新型的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受任何局限。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的知识,知识的来源不再只是教科书,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知识信息。报纸、电视、收音机、网络是时时处处学习媒体,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任何社会场所都有学习的机会。而考试只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手段,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的转变

21世纪,人类知识积累的速率明显加快,人们需要掌握的信息,需要学习的知识都在按指数规律增加,一个人想在学校里把一辈子要用的知识都学到是不可能的,显然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重新组织和安排。

1、重视创新人格的培养 作为学校,不能只抓知识教育,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作为教师,更应该把培养人格当作首要任务,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要适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感。利用教材穿插国情教育,讲科学家的发现史和发明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其次,要适时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目前,我国国情是大部分少年儿童都属独生子女,除性格较专断外,意志力的薄弱也是他们的弱点。创造一定的环境,通过自学、搜集资料等活动,有意识地将意志力锻炼作为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也是势在必行的。

还有,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缼少的。通过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从小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2、重视研究性人才的培养 研究性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在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

第一,自主性关注。重视学生的智力潜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学习兴趣去主动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式,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实践经验为学习基础获得直接经验,建构新知。

第二,探究性关注。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为学生拟定可选择的研究课题或研究目标,但并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研究性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研究去接触自然、社会,进行主动、积极地思考,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养成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培养不盲从、不轻信的习惯,形成科学客观的实践品质。

第三,开放性关注。将教学内容从课本转向社会、自然、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方式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价值,使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呈现开放性。

第四,合作性关注。在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广泛合作,让师生、生生在共同学习中将经验达成共享,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课本中的问题,不是进行题海大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的转变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它要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现探究性课堂模式 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但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创新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将课堂交给孩子,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通过互动的形式探索规律。当然,课堂互动的方式有多种,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书---生”互动。“生----生”互动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师---生”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一句话的交流、一个手语的感悟、一个眼神的互换等; “书---生”互动指学生主动与书本间的交流。在教学中,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只要把握好时机,组织学生以合适的形式进行有效的互动,通过小组、同桌间的合作交流,就会调动起他们的探究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待,自主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总之,创新教育呼唤我们构建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活泼、轻松的探究性课堂模式。

2、拓展学生思维,构建开放性课堂模式 课堂不是单一的我教你说的场所,而是一个知识多元化的大载体,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出最充分的准备,也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多方面的工作,如搜集资料、做调查统计等。或许,一堂数学课已经不仅仅是与数字的交道,学生看到是单纯的x+y=z,它可能已汇集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各方面来自社会、家庭、图书馆的知识,甚至于一部分来自个人实践的第一手经验。另外,要构建开放的课堂模式,还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不要将知识装在一个死框子,而是大胆地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乐学、会学,给不会说、不敢说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我相信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7篇

一、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近年来,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内容体系单一、知识结构陈旧、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低层次循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按照现代化教学工程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创新的力度。一是要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员的教学工具,学员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介。二是要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双语教学,打牢学员的科学文化基础;要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装备教学,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问题。三是要不断充实信息化战争理论的教学内容,提高军事人才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按照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层次各类人才应具备的信息作战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信息化战争理论在各层次的课程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是要加快教材更新。强化教材质量监控和编选协作机制,树立精品意识,逐步建立全军院校教材信息数据库。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努力提升战斗力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员获得与岗位任职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建设必须围绕不同层次的任职岗位,突出岗位任职特点,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以满足军事斗争准备对多种军事人才的需求。为此,一是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贴近部队建设实际,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目标贯穿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去。二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精选传统内容,及时充实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就的重要内容,以适应新军革的需要。三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紧贴部队作战任务,紧贴武器装备发展,紧贴科技练兵实际,紧贴任职岗位需要,以满足第一任职需求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把使命任务分解、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训练课题或训练问题,更好地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

三、坚持学科专业发展的和谐性

加强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课程,从而推动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健康发展。一是要准确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特点,深入研究新型军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按照系统设计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二是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体系这个重点,打破学科特别是课程间的壁垒,对现行课程体系实施结构性优化重组,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反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设置介绍知识结构、传授宏观思想、培养思维品质的概论性课程,实现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军事教育的有机融合。三是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创新,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构建层次上深化、体系上完备,全面、系统、开放、灵活、进出有序、机制完善的动态课程体系。

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第8篇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搭建起创新的桥梁》,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九课《走创新之路》第二框。下面我就从设计理念,教材与学情,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说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说我是如何进行《搭建起创新的桥梁》的教学设计的。

一、说设计理念

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觉,它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这是我设计《搭建起创新的桥梁》这一教学内容所要遵循的理念。为让学生切实体验、感受创新的神奇,落实设计理念,我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动手制作等环节来引发、增强和拓宽学生的体验。

二、说教材与学情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明确规定:了解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感受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这一课程标准出发,本单元的第八课第一框《感受现代科技》主要强调科技的发展和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九课第二框《搭建起创新的桥梁》是第四单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的最后一框,这一单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九年级学习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基础。而本框是这一单元的落脚点,足见其重要性,又为后面九年级科教兴国战略的学习做了铺垫,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提供了情感支持和行为指导,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青少年学生对现代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具有较强烈的探究欲。而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要承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就必须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方法,所以学习本课十分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感受创新,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和掌握知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能力目标:学生提高善于观察、展开想像、敢于质疑与求异、创新学习、勇于实践等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方法有善于观察、开发想象力、求异思维、创新学习、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的一般方法。

依据: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培养创新的一般方法,主要让学生体验、感受科技的神奇,而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学生能够而且是最为直接的感受。

教学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感受科技神奇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科技创造并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掌握一定的方法,也可以成为科技创造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体验法和探究法。为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将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为主,采用活动的形式实施教学。

(2)教学手段:借助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

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创新方法的学习,学会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让他们在掌握创新的一般方法的同时,享受收获的快乐。

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带着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进入课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创新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出示图片2011年8月7日刚刚结束的“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图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学生谈启示。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求知欲,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快乐收获

首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学习探究做好铺垫。

活动一:观察思考、合作探究

设计理念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设动画情境“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动脑思考问题,思考归纳出创新的一般方法有:善于观察、展开想象、求异思维等。

活动二:活动探究、勇于实践

小游戏:激发你的思维——用6根火柴棒,搭出四个三角形。

设计理念是:根据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走

好创新之路”的内容,通过自主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创新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要正确处理创新与知识积累的关系,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创新学习,为创新奠定知识基础。创新离不开实践,创新的最终目还是为了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环节:知识梳理、练习巩固

设计理念:让学生系统掌握创新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等能力。

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创新的一般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四环节: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动一: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创新学习方法,制定出具体的适合自己的创新计划

活动二:展开想象的翅膀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设想在家庭、学校的生活、学习用品中:

(1)你认为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2)说一说这一创新的构思。

第五环节:总结本课(用自创的《创新之歌》)作总结,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歌词:创新、创新,民族进步的魂,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裕,靠的是创新;

创新、创新,国家不竭的劲,民族要团结,国家要统一,靠的是创新;

创新、创新,创新路上,有你有我,要把国家振兴作为己任;

创新、创新,要把国家振兴作为己任。

第9篇

一、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在未来的时代,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在全球的产业发展中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研究、开发和运用高新技术的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这要求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高教创设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正成为高教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各方面的功能,其中主要的功能是文化功能,塑造人的功能。教育对人的培养除了传递人类已有文化,还有为人类创造新文化的作用。传递文化,使文化得以传递创新,使文化不断进步。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必须担负继承和创新的双重责任,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成为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高教的重头戏。

大学生创业活动,来源于高教系统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一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中,有专家明确指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新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必须要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这种能力对个人在各个工作领域发挥创造力和革新性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满足学生将来适应高新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应具备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素质。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方法的培养训练,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超前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在掌握创业技能的前提下,在将来的工作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创新活动。

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基础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使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才能。

(1)树立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国家教育部曾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综合调查,发现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中,认为最欠缺的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是人际交流能力。调查表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行高等教育的普遍薄弱环节。为此,高等教育应该在立足于传授有效知识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立足于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应尽快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启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基础性作用,对创新过程起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与补偿的效用。学校必须在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上,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特别是在舆论上给予支持和引导。

(2)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人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前人们关心的是以分析为主进行确定性研究,现在人们进入了以整体化为主进行具体的不确定性的研究,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社会问题需要不同的学科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才能得到解决。到了今天,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整体化知识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应该在学科结构上实行综合化,尽可能文、理、工、管相结合。学校之间合作办学,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建立“宽专业、厚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建设,设置文理融合课程和综合课程。

(3)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创新能力属于智力活动,但更需要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善于把握问题实质的敏锐性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前者是非智力因素即强烈的求知欲、敏锐的创新意识、勇敢的开拓精神和坚定的科学态度等;后者主要是智力因素,包括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能。一个成功的创新者不仅在学术研究、职业技能上有较高的造诣,而且还应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对事业的开拓精神以及对未来不懈追求的意志。高等教育阶段没有升学压力但面临就业压力,需要对他们的心理作相应的调适和校正,特别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还他们发挥情商的空间,注意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磨炼他们意志。通过各种校内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创新意志和追求科学的顽强意志。

三、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

现行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单向灌输为主要特征,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根本改变现行的大学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育才环境。

(1)教学目标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创新人才的成长既要有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又要有创新能力的运用。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应该增加一定的文、理、工、管渗透的必修学科,同时加大选修的分量,让学生的爱好兴趣有发挥的可能,其中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是各专业都必修的课程。

(2)教学内容以开放的知识体系为主要特征。现行教材内容(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往往确定性的内容占绝对大的比重,而不确定性的内容(已经更新的内容)基本上未能及时进入课堂,学科前沿、理论动态、热点问题更不能结合确定性内容加以渗透。从知识应不断更新的实际出发,需要我们将不确定性的内容及时交给学生,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更需要教者适时地引导。有时,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共同探索。因此,我们向学生介绍知识,既要有确定性内容,也要有不确定性的内容,让学生从确定性内容出发,探索不确定性内容,使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学科的前言,激发科研创新的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在不同方面都有所涉及,以适应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的需要。

(3)教学方法上从自学引向治学。这里所说的自学区别于高等自学考试的自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从以讲授为主,转变为给学生自学指导,解答学生的质疑,讲授的内容都应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者要“居高临下”给学生指导、点拨,而不是放任自流。如课前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早做准备,课堂上讨论这些问题,教师加以点评。然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教师当场作答。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思维主动性。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将正在讲授的学科的有关科研课题交给学生探讨,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逐渐养成习惯达到自觉地进行创新的境地,从而达到严谨治学的效果。

(4)在教学管理上刚性、弹性相结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与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在教学管理中,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如学制、课程等)可采取一定的弹性规定。而对教学质量、毕业的学分标准可实行刚性管理。学校要增加选修课程总量,允许重修、重考,逐渐将大学办成没有围墙的大学。

(5)建立系统的、动态的教育评价体系。①评价内容全面系统体现技能培养的特色。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除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应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作相应的评估。因此,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的考试分值安排相应的比重。如:5比5或4比6。理论测试、实践技能的考核都要减少概念、简答题的分量,提高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重,起码应控制在60%以上。这样可形成一个导向,就是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中就注重这方面才能的锻炼和提高。②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单一的应试考试制,采取以考试方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以实验或操作方式、模拟测试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两者结合作综合评价。③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评价教学效果好差,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有些结果不准确,但过程有创新性,应给予中肯的评价。评价的标准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只要其内容相对正确,且具有合理性,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内容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6)教学过程的创新引导。现行教材上的练习题,封闭型的答案居多,这类问题的解答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出现常规性重复性思考,而不是探索性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往往跟着教材走,跟着老师走,不敢越界,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①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教材、社会现实提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给学生以思考。指导他们通过查资料、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去探究答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去观察、去验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探索。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直至问题的解决,不仅能使学生知识量得到积累,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②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想象较为丰富,智力和情感活动独特,提出的问题往往有新颖性,需要老师给予正确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造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情景,允许学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发表新奇的观点,力争多元的解决方法;追求结果的丰富性、新颖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迅捷判断力、敏锐洞察力,重视用非常规性的思维提出非常规性问题,鼓励创造性探索、解答问题。③重视创新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创新思维活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一般首先从创新经验思维开始,然后进入创新理论思维,最后是灵感直觉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既要注重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同时又要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借助各种思维形式,如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等,引起学生广泛联想,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获得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在众多的见解中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多萝西·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