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3 14:34:59
导语:在体能训练存在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空乘专业 体能训练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5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light Attendants’ Professional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s Teaching
CHEN Duanfeng
(Civil Aviation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Our school management scale is expand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more and more, there are physical training class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professional flight attendants in our school, physical fitness class need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on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to ensure the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in our school,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practice.
Keywords flight attendant professional; physical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体能训练课程是空乘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训练属于体育训练范畴,而体育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通过艰苦的体能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这些也是空乘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目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民航学院空乘专业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学期教学结束后学生体能进步不显著,未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就直接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着重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给出建设性意见,为促进学校空乘专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基本体能训练理论不够重视,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每次课的教学任务。空乘专职体能训练课程教师人数较少,满足不了日常教学需要,需要外聘公共体育部教师协同授课,每位任课教师对体能训练课程教学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训练方法。造成教师与学院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很难学思想。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被动接受,并不了解每项训练任务和每个动作完成后能起到什么作用,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训练效果很容易被忽视。承接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为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习惯按照以往的训练经验和体育专业学生训练标准开展教学,容易忽视空乘专业学生体能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显得较为单调枯燥,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每个学期教学结束后学生体能进步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课程开设目的流于形式。另外部分教师对空乘学生训练要求过低,认为学生只要能够通过航空公司的体能测试即可,因为各航空公司体能测试标准不统一且会时常发生变动,所以如果没有及时获悉最新的体测标准,盲目按照以往的经验和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训练,就很容易出现问题。空乘学生在大二结束后,就不在开设体能训练课,在接下来长达两年的训练“真空”期间,体能势必明显下降,如果前期体能积累就不足或勉强达到航空公司体测标准,那么后期体能就会难以达标,严重影响空乘学生的就业。
1.2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空乘学生入校前没有运动基础,加之体能训练比较辛苦,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能训练,认识不到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对体能训练课缺乏兴趣。空乘学生往往需要在教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训练任务,其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致使训练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学生在训练课上表现得比较散漫,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抵触情绪和偷懒情况时有出现。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训练中缺乏自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一段时间刻苦训练后身材和体能没有明显改善,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进而自暴自弃。另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训练中很容易自满,认为已经达标不需要再进行刻苦训练,对体能训练消极懈怠,缺少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
1.3 课堂纪律和训练风气存在的问题
课堂纪律和训练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体能训练课质量。空乘学生大多在高中时期就缺乏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进入大学后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更容易导致课堂纪律和训练风气比较差,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训练任务。通过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发现,空乘学生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同学相互之间的影响,研究表明个人的许多态度是由其所属的团队而定。空乘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很容易形成互相观望的态度。通过课堂教学发现,一些彻底自暴自弃和毕业之后并不想从事空乘事业的学生在训练课中的懒散状态,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很大,给整个集体的训练风气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课堂纪律和训练风气不能得到改善,体能教学任务的落实就很难得到保障,空乘体能训练也就失去了意义。
1.4 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
随着空乘专业每年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学校场地和设施严重匮乏。截至目前,我校只有一个田径场,上课期间与公共体育课学生在同一个操场进行训练,场地不足问题突出。由于场地限制,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安排,不利于整个学期训练计划的落实。针对空乘专业体能教学所需的训练房和训练器械较少,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特别是夏天体能训练课,面对高温天气在何处上课成为最令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1.5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校空乘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需求缺口大,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理论知识往往比较匮乏,有理论知识的教师实践经验又不足。院系体能和形体专业教师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要,课程教学任务需要外聘体育教学部教师协同完成。受制于招聘制度,人才引进面临困境,硕士毕业生入校没有编制,有体育教育背景的博士毕业生又很难招到,错失许多专业运动训练优秀人才。现有的师资队伍也存在流失风险,大多数青年教师因为专业方向不对口,在职称晋升方面比较困难,拥有讲师、副高职称的教师数量极少,院系体能教师职称组成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较大的挑战。
2 提高体能训练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2.1 提高业务水平,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体能训练理论教学学时,使学生了解每项训练任务的作用和意义,变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针对课堂训练效果与学生及时沟通,对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在下次训练课中及时做出调整。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借鉴自身训练经验和体育专业学生训练标准,及时掌握航空公司最新体测标准,并依据航空公司体测标准制订适用于空乘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设置较为合理的训练难度,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使空乘专业学生在航空公司的体能测试中顺利达标。院系成立体能形体类专业教研室,多组织外聘教师面谈交流,学思想。
2.2 积极引导,端正态度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端正训练态度,使其认识到体能训练课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其训练兴趣。培养学生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针对不同身体条件和训练需求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训练方法,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刻苦训练,力争上游,才能取得成功。
2.3 严把课堂纪律,改善训练风气
严把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切实提高训练质量。对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应予以适当的惩戒,特别需要注意惩戒方式,不恰当的惩戒方式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一旦发现问题学生,要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鼓励其端正学习态度。预防不良风气形成,制定严格的考勤纪律,改善训练风气,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
2.4 完善保障场地设施建设工作
应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和维护现有设施,合理使用现有体育场地,优化调配场地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为彻底解决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做好规划,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加快新训练场地、场馆的建设步伐。学校还应加大对空乘专业训练房的建设力度,保障其训练器械正常更替补给。夏天体能训练课应尽量安排在配有空调的训练房内,并添置饮水设备及沐浴场所。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体能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职称评定体系,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保障教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校内外培训相结合,完善知识结构,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优化职称结构。针对空乘教师人才紧缺的现状,改革人才引进模式和人事制度,保证现有师资队伍稳定的同时,做到校外招聘与校内调配相结合,以吸收更多具有运动训练经验的优秀教师。
3 小结
通过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保持沟通和交流,学思想,总结出一套适应空乘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端正训练态度,严把课堂纪律和训练风气。学校应加大对空乘专业的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场地设施建设工作。在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体能教学提高空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为航空公司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为本校空乘专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丽娟.浅析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6).
[2] 宋芳.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教学浅谈[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4).
[3] 杨静.现代礼仪与形体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素质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8).
[4] 赵爱莉.空乘人员形体与体能训练教学实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7).
21世纪以来,中国师范教育的社会背景不断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小城市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的变化,给小学语文技能训练的内容、模式和策略带来相应的变革。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三是教师的训练工作。面对时展的需求,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技能培养路径有助于帮助师范生顺利走上小学语文教师的岗位,并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知识体系。
一、语文教学技能的构成
在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中,教学技能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活动的能力。它反映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拥有的教学熟练程度和水平,为教师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可能性和心理支持。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师范生所具备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和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是指师范生需具备的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精心预设和系统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小学教材的分析技能、教学目标设计技能、教学方法的选择技能、教案编写技能、课前说课技能等。教学实施及技能是指教学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主要包括语文课堂的导入技能、讲解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提问技能、调控技能、激励技能、板书技能、多媒体运用技能、作业设计与布置技能等。教学评价与反思技能是指师范生对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教学效果进行检测评定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后反思技能、评课技能、试卷设计与评价技能。
二、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师范生所学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中的教学理论并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学行为。由于高校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经验,在训练内容上更多的是注重师范生的一般教学技能训练,导致师范生的教学训练结果与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实践关联度很低,甚至存在与具体操作实际断裂的情况。一些已经上岗的“未来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技能训练主要是在实习阶段或入职后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指导他们教学行为的并不是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在校得到的教学技能训练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教育专业在教学技能包括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操作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错误的逻辑前提,即对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必然会提高学生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但事实上,教学技能的理论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学实践本身。这种认识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视模仿、忽视个性化教学的培养,从而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我们不否认教育理论对师范生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但是无限制地放大理论作用或者机械地照搬书本理论,也会造成课堂活力的缺失,因为小学的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
第三,师范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时间不足。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加强,一方面,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压缩了实践课程的空间,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占教育类课程比例不高。另一方面,教育专业专门提高语文教学技能的课程主要依靠《语文课程与教学》、《语文教学技能》进行,而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仅仅靠这两门课是不够的,师范生的规范字、口语表达技能、写作技能、阅读技能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息息相关。师范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不应该是单纯的理论课程,也不能是简单地操作教学技能的实践课程,而应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综合师范课程学习中彰显语文教学技能的实践意义,并且通过批判性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课程。再一方面,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的时间偏短,一般是六周到八周。一些小学考虑到教学质量和升学压力,对师范生的实习工作普遍不热心,以至于师范生真正能够实际授课的时数太少,实习过程常常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实习生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三、提高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对策
(一)开展专门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强化训练的实效性
据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技能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这是时间知识最主要的来源;三是教师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学校应该尽可能地扩大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师范生教育类课程中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一是开设相关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语文教学模拟和实践课程;二是开设围绕教育实习和教师招聘面试进行的教学技能训练。在小学语文教法教师的指导下,以模拟教学训练和微格训练为主要方式,强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使师范生初步形成备课技能、教案编写技能、课前说课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调控技能、评课技能、多媒体运用技能等多种语文教师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师范学校还可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师范生的模拟训练活动进行点评,促使师范生的训练模式不脱离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只有实践加反思,师范生才能对教育技能形成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形成教学智慧。
(二)理清课程体系,为语文教学技能课程奠定知识基础
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这三个层次构成。在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应围绕语文技能训练目标,合理处置该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尤其是以学科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教学法类课程,以及侧重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教材与教学案例分析类课程,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如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也十分必要。从师范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学校)的反映情况来看,目前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由此在政策导向上必须加强对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包括学科教学的学理分析和多元评价,以及运用多样化方式促进学生对教学和评价的理解,强调教学的方法取向,把教学经验视为教学知识的一种来源以及学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新教学经验和行为。
(三)开辟多种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加强与教育实习资源的整合
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技能、课堂管理技能、教育语言技能、课堂节奏的掌控技能、课堂评价技能等都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历练,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开辟多种形式的教学训练场域。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将见习实习与教学法课程或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协同起来。目前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学年上学期,实习时间比较短,使得学生的教学技能不能得到充分锻炼。因此可以将教育实习放在大一的第一学年和最后一学年进行。第一学年的实习目的是让师范生初步熟悉小学语文课堂设计原理,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教学技能上的缺陷,例如普通话水平、三笔字、备课技能、教材解读技能等。在师范生明确自身相关教学技能训练不足的情况下,再返校后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在师范生的最后一年,再次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教育技能。因此,建议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且在传统实习的基础上创新形式,加强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部门的合作,开发互利共赢的教学实践合作项目,成立教学技能训练会,加强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利用寒暑假开设教学实践活动,为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的初步形成创造条件。另外,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过程中,应该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带队老师进行全程的管理和指导,避免实习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臻晓.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1).
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是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且是先“体能”后“技术”训练,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理论,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运动成绩在根本上是由“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两种“元因素”结合而产生。其特点一是在所谓的“全面身体素质训练”阶段,只追求所谓的“体能储备”;二是由“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两个主题阶段通过过渡与连接,构建“训练周期”。这种理论过分追求“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是基础,把体能与技术人为地分开。其实“体能”与“技术”本是一元的,但这个观点没有引起我国专家、学者、教练员的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就是在传统二元训练理论的指引下进行年复一年的大量体能训练,是造成技术水平在高强度的比赛中发挥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转变训练理念,变更训练思路,抓紧青少年篮球训练已成为当务之急。
2、“一元训练理论”的内涵
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和“体能”是一元的,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也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因之该理论被命名为“一元训练理论”。其充分体现了素质和技术的“一元性”。在专项素质训练中加强专项技术,在技术训练中提高专项素质(体能),体现了“一元论”中体能与技能一体的思想。这样在篮球的训练当中,就应该深入思考体能和技术训练顺序的问题,在训练中如何突出方向和重点的问题,以及在比赛密度与训练周期并不相符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赛与练的关系问题。
3、青少年篮球训练存在问题
第一,技术训练的问题。21世纪是世界篮球运动将沿着“智、高、壮、快、准、悍、巧、变”和“积极主动拼搏,攻守个而兼顾,高度与速度结合,个体与群体统一”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进步证明篮球运动本质就是“对抗”。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在比赛对抗中投篮命中率显著下降。
第二,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篮球项目的本质是“对抗”,运动员只有在比赛“对抗”情况下准确投篮,才能真正体现投篮技术的实用价值。运动员要想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实现投篮准确的目的,必须要在训练中打造“强壮体魄”,并在类似比赛对抗的环境中经受足够量的锤炼。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表现在肌肉的横截面积明显跟不上国外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这就是指导思想、训练理念以及训练手段存在问题,在力量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我国青少年没有获得足够的力量发展。
第三,篮球战术训练存在的问题。篮球运动是典型的战能类项目,战能主导类项目的决胜主导因素是全队的协同配合能力,即战术运用能力,而不是专项技能和一般体能。尽管任何战术能力都需要叠加在相应的技能和体能之上,在竞技水平相对较低的训练和比赛中,战术训练的作用和价值不能充分的显现出来,其对于体能也达不到足够锻炼与强化。在强度达不到较高的水平时,战术训练和体能训练的效果都被“淹没”了,这就表现在我们青少年级别的世界大赛成绩,不如相应的成年队的成绩。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强度问题没有解决,这是因为“二元训练理论”对于青少年球队的指导出现了偏差。
第四,青少年训练与比赛的脱节的问题。篮球项目虽实行职业化多年,但对青少年球队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俱乐部的二三线队伍的建设还相当薄弱,青少年球队的比赛相对于改革前不是增多了而是减少了,以赛代练是相当不现实的。训练的强度上不去,高水平的比赛又少,训练和比赛脱节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严重制约了青少年球队水平的提高。
4、青少年训练中对于“一元训练理论”的应用思路
第一,技术训练与体能训练高度结合,提高技术的对抗性、实用性。技术的训练在达到相对的自动化时,应加强对抗性的练习,对抗程度越接近实战其训练效果越好。
第二,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高度结合,青少年的战术训练,在基本掌握战术思路的前提下,加大对抗强度,提高战术的有效性、实用性,其训练度越接近施展越好。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篮球体能训练 训练方法与策略
篮球作为一项攻防转换多变且充满无限激情的运动项目,不但成为年轻人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而且以它那独特的雄姿跻身于世界体坛强项之林。在篮球技术与战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篮球比赛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这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体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体能素质作为篮球运动员取到球赛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通过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和策略来提升体能素质水平。
1体能训练对篮球运动的重要性
篮球专项体能训练是通过使用有效的手段来提升篮球运动员专项素质的练习过程。篮球专项体能训练以发挥运动员的最大潜力、提升技战术能力为目的,让篮球运动员通过专项体能训练,能够更为顺利、高效的参与篮球比赛,创造优异的比赛成绩。篮球运动的专项体能素质训练主要包括了:篮球的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篮球专项速度素质训练、篮球专项耐力素质训练、篮球专项柔韧、灵敏素质训练等等。
2分析当代篮球运动项目的特征
2.1当代篮球运动项目的时间特征
时间作为篮球比赛的一个基本特征,严格的时间规定充满篮球比赛的各个环节。国际篮联对一场篮球比赛的时间规定为四十分钟,每节比赛的时间控制在十分钟等等。这些时间规定的存在,一方面提高了篮球比赛的精彩程度,另一方面要求比赛的双方要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完成攻防两端的比赛行为。
2.2当代篮球运动项目的空间特征
篮球比赛空间的立体性是特征之一,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既有地面的争夺,也有篮板球等高空的争夺。篮球比赛的场地是一块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场地,篮筐的高度在3.05米,高度与面积的大小让篮球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篮球比赛的空间特征也变得更为复杂,决定比赛生理的关键因素既有时间方面也有空间方面的。
2.3当代篮球运动项目的对抗性特征
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赛场上的对抗主要有:第一有球的对抗,在比赛的时候,球在哪个位置,防守的重心就在哪个位置。这是因为比赛的时候双方争夺的关键点就是球权问题。因此,在赛场上篮球队员的防守对持球队员来说需要一定的技巧,而两个队员之间的对抗,需要身体与智慧的参与;第二是无球的对抗,在比赛的过程中,场上一名篮球队员,只有一个队员在控制球,而其余队员处在无球状态,这个时候无球的进攻方队员需要快速的移动来获得进攻的机会。
2.4当代篮球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特征
篮球比赛要求进攻方在24s内完成一次进攻,需要进攻方从抢到后场篮板或者后场发球,在8s的时间内将球从后场推进到前场,持球队员持球的时间要小于5s的时间,进攻队员在对方限制区的停留时间要小于3秒。从篮球的技术动作层面来分析,篮球的跳投、持球突破、盖帽、扣篮等动作,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动作。这些短时间内篮球动作的完成需要篮球运动员优秀的无氧代谢系统来提供能量。
3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施路径
3.1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在比赛的过程中,篮球运动员只有具备优秀的整体力量才可以更好的适应激烈对抗的需要。整体力量是篮球运动员比赛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协调配合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力量。在日常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要加大对篮球运动员整体力量的培养,在科学的力量训练与身体素质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整体力量的发展效果。篮球运动的专项力量素质包括:运动员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等等。篮球专项力量的训练需要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篮球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常用的有:借助篮球运动员肌肉生理横断面,来提升运动员肌肉收缩的最大力量;通过改善运动员的肌肉协调能力,来提升篮球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指挥与控制能力等;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有:负重练习,常见的腿部绑沙袋跑、肩背器械跑等负重力量素质的训练。
3.2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升整个球队的进攻次数,要加大对篮球运动员比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等的培养与提升,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快速的转换与衔接,提升对比赛的进攻质量与次数的双重提升,为比赛的胜利创造良好的条件。速度素质作槔呵蛟硕员专项体能之一,在速度素质训练的过程中,要结合其他手段进行,篮球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能够帮助篮球运动员获得更多的攻防主动权,专项速度的训练与篮球技战术的有机结合,既可以提升专项速度训练的实践性,也可以更好的提升篮球运动员场上的速度变化能力。常用的专项速度素质训练的方法有:两个队员全场快速传接球、单人全场变速运球突破、半场和交叉的传球、运球和投篮,每次队员允许在途中传球3-4次,并逐渐的提升到传球2-3次就要进行投篮。
3.3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方法
耐力素质作为运动员身体运动的持续时间,在篮球运动开展的过程中,运动员专项能力的高低与耐力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篮球比赛强度高、对抗激烈,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专项耐力等体能素质。因此,在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反复的短距离、高强度的往返跑、跳跃练习等发展其体能。耐力素质训练是提升篮球运动员身(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42页)体摄氧及用氧能力的手段,耐力素质的训练常用的有持续、匀速负荷训练、变速负荷训练等运动训练方法,耐力训练的负荷强度基本上控制在无氧代谢强度范围内,运动员耐力训练心率一般控制在150~170次/min;常用的训练方法有:个人全场快速运球――上篮――抢篮板,每个运动员一组往返10~12次,通过动态调整来不断提升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3.4篮球运动员灵敏度的训练方法
在现代篮球比赛的过程中,激烈的比赛对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优秀的灵敏素质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进攻与防守的先机,为比赛的胜利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优秀的灵敏素质能够为篮球运动员创造良好的空间感,对于迅速的判断篮板球等的落点、防守位置的选择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加大对运动员场上位置感、进攻防守队员之间的距离感、球感的培养,篮球运动员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的灵敏素质,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篮球比赛的需要,为体能与技战术能力的发挥,打下坚实的基础。
4篮球专项体能训练的实施策略
4.1提升篮球专项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的契合度
需要篮球教练员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趣味体能比赛等活动,来提升篮球专项体能训练手段与组织方式的多样化。提升对篮球运动员篮球运动体能训练方法、评价方式的研究。通过有效的研究与实践,来提升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有效性。同时,在篮球队训练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条件的学校要配置专门的体能教练员,为体能训练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制定和实施全面、系统的体能训练,狠抓落实,在每次训练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后开展体能训练,这样有利于篮球运动员各种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
4.2科学处理专项体能训练与恢复的关系
在篮球运动员篮球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后的体能恢复工作。主要的措施有三个:第一个是通过合理的营养膳食来提升体能恢复的效果。第二个是以积极的休息来提升恢复的效果,第三个是借助心理恢复,第四个是借助按摩、温水洗浴等进行恢复。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为基础,实现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的有机结合,在实现体能训练目标的基础上,将技战术训练融入体能训练当中,实现体能与技战术训练的双向提升。在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时候,常采用的方法有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等。例如为了有效提升篮球运动员的心血管机能,借助中长跑训练的方法可以提升篮球运动员的肌肉耐力,让篮球运动员血乳酸的清除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促进篮球运动员赛后体能恢复的速度。这一训练的方法在比赛准备期使用的较多。
4.3提升篮球专项力量训练的系统性
在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力量训练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在分析现代篮球比赛专项特征的基础上,发展与现代篮球相适应的力量素质。在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的时候,可以淡化跑的细节训练,将跳跃训练作为提升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主要手段。同时,要提升跑的训练的趣味性,为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创造良好的条件。篮球运动员篮球体能训练工作需要贯彻落实到篮球队的年度训练计划中,不能存在把篮球技战术训练与篮球体能训练隔离的观念。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在保证训练量的基础上,注重篮球核心力量的训练。加强篮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的训练。
5结
总而言之,在当今篮球运动竞技如此激烈的背景下,优秀的体能素质成为技战术完成与否、比赛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此,篮球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篮球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必须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安全性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运动员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度素质等等。从而保障我国篮球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邢进.篮球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J].运动,2015(6):20-21.
【关键词】体能与技术;二元结构训练理论;身体素质;协调能力
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技术主导类,而体能主导类项目长期处于落后的劣势。因此,人们便产生一种错误的定势思维,认为中国运动员的技术基本不存在问题,影响专项竞技运动水平的主要问题是体能。诚然,尽管中国选手在许多项目比赛中的确存在体能问题,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技术问题,否则会对训练理论与实践产生误导。体能与技术是决定竞技运动水平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忽视哪一个都不利于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然而,以体能与技术构建的二元结构训练理论却认为,运动成绩(能力)是由体能与技术两个“元因素”构成,是分别存在的,只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打好素质基础,才能进行专项技术训练,前者是基础,后者只能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发展,只有这样,运动成绩才会提高[1]。这种定性的结构模式,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运动现象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对二元结构训练理论中体能与技术的定义以及相互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与分析,便于理清思路,抓住规律,更好地服务于运动实践。
1.体能与技术释义
有关体能的概念、定义、内涵以及外延的准确性问题,一直都受到训练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体能作为竞技运动能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因其所处位置的不同而解释各异。从体能的涵义上理解,它包括身体能力、人体机能、身体索质和身体适应能力等;在广义上,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索质三个方面;在狭义上,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2]。体能概念的多义性造成了学术观点的多样化。在训练学中,项群理论把运动项目分为体能类、技能类等,这里的体能类是以机能和身体素质为主的训练项目;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素质要求的项群,如速度力量型和耐力型等,显然,这里所说的体能的涵义要比体能训练狭窄,它接近于运动素质[3]。因此,运动训练学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三个因素构成。它们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单纯的运动技术是运动项目力学特点的集中表现,是客观和稳定的,是项目运动特点和规律的反映。技能则是不同运动器官、系统在空间、时间上的协作配合下所展示的运动技术过程,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并且是动态变化的[4]。因此,运动技术只是运动技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运动员从事专项运动时神经对肌肉支配能力的外显,多指体育动作基本结构。运动员掌握动作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只是具备了为比赛服务的手段,并不等同于能够在比赛中有效地发挥,这就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不断增强对技术以及技术运用能力的理性认识,达到训练积累和比赛需要的最大吻合[5]。
2.二元结构训练理论体能与技术的关系理解
运动训练学认为,运动成绩应包括竞技水平、竞赛的胜负或名次,其中竞技水平(或竞技能力)应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构成。从专项竞技过程中理解,竞技能力是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同时还受身体状况、年龄状况、训练经历以及比赛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可见,运动成绩是一个多元结构,而非二元结构。
但在现实运动训练工作的内容上,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训练是整个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推动运动成绩(能力)进步的两个主要矛盾(二元结构);在训练周期上,以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然后向专项训练过渡,前者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共性(体能),后者是该运动项目的个性(技术)。因此,二元结构训练理论的体能与技术是针对影响运动成绩(能力)构成的主要因素,是从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矛盾方面考虑的;但在具体的训练工作中,体能训练的主要手段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技术训练是以体能为基础的、模仿专项技术动作的基本结构或结构组合。
很显然,二元结构训练理论中体能与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定位,是影响运动成绩(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3.体能(素质)是否是技术之基础
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技能类(如跳水、体操、等)与劣势项目体能类(如田径、自行车)相对集中分布的现状,引发人们对体能与技术训练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讨论。体能(素质)是运动技术之基础的观点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例如,在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12min跑,其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体能”,对于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甲A球员从1992年的联赛中每场平均跑动距离不足6000m到1998年已超过9000m),运动员的耐力、速度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但是看看中国队在各种赛事中的体能表现,也无须再多说。在大多数人眼中,足球运动的体能就是“耐力”加“速度”,所以当前的体能训练也多以这两方面为主,而足球运动中的体能是指符合足球专项运动特点的运动员机体基本能力,它应当包括冲刺跑、加速跑、垂直起跳、爆发力、起动、变向加速、灵敏以及全身控制力等内容[6]。而非12min跑所带来的耐力和速度。
在专项竞技过程中,身体素质的“专项化”程度是决定专项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其核心就是体能(素质)与技术的有机结合。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抛开足球专项技术而练所谓的体能(素质)基础,从而割裂了体能(素质)与技术的统一性。
4.早期专项化、专门化训练过程中的体能与技术
关于早期训练过程中体能与技术的问题,我国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研究观点。其焦点都在于体能与技术的认识问题上。例如:陈小平博士认为,“我国许多项目运动水平的发展受到‘技术’的制约,大量一线运动员不是在体能上,而是在技术上,特别是在技术细节上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较大的差距,技不如人的状况也导致了不能将体能的优势运用于专项比赛。因此,我国许多运动员在进入国家队之后反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改进技术,但由于己经错过了学习技术的最佳时机,这种训练很难收到效果,而只能获得事倍功半的结果”[8]。可以看到,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看其观点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5.结语
在专项化训练下发展的竞技体育,是体能与专项技术的统一体,应贯穿于运动员的全部训练过程,既要发展符合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体能,又要发展符合运动员个性特征的专项技术。二元结构训练理论在追求所谓体能(素质)基础共性的同时,却过早地运用在“早期专项化”训练过程中的“专门化”训练阶段,割裂了体能与技术的统一性;而运动实践表明,体能和技术二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体能作为运动技术之基础具有“个性”,而非“共性”, 每个运动项目的体能各不相同,要具体分析具体训练的相互关系。在体能与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的发展应优先于体能,是贯穿运动员整个运动一生的主线,在各个训练时期都不能忽视。体能与技术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训练中必须给予同等的重视,过分的强调某一方面,对训练实践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元音训练;内涵;方法;问题
语言的出现代表了一个进步时代的到来,而元音的产生成为语言的重要组成。歌唱中持续最久而饱满的元音当属“a”。优美的歌声是建立在纯正的元音基础上的。因此在歌唱声音训练中,元音质量的好坏是关系到歌唱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一、元音的内涵
元音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元音和辅音共同构成了语音。元音的种类有三种,除了单元音和复元音,还有一种是鼻元音。单元音,顾名思义,就是由一个元音构成,例如中文拼音里面的a、e、o,在英文中也同样存在,单元音发声时比较简单,是构成其他类别元音的基本单元。鼻元音如ang、ing、eng。复元音,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构成,如ai、ei、ou,发音相对复杂。元音的特点是在发元音时声带会振动,发音过程中是气流不受阻碍通过口腔而发出的音,此时气流比较弱,音量比较大且浑厚。正是由于元音的存在,使得声乐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也这是声乐的前进步伐在时代中逐步加快,使得元音训练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元音训练的方法
元音训练是高校声乐专业中的基础课程,这意味着元音训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声乐专业基础的扎实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声乐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中,应当强调高中低三个声区元音音色和音质的统一,当需要各声区进行微调时,如将声音由低调到高时,逐渐加大头腔的假声和胸腔的真声的比例。
元音训练,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气息的训练。在中西方学者看来,声乐训练需要气息的训练为基础。如“气沉丹田”。对于初学者来说,气息训练相对有难度,因为他们很难控制气的吸入和呼出,也很难把握气的量,好的歌唱者能够对气息的把握游刃有余。因此,学习者需要适应刚开始训练时所带来的不舒适感,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对气息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好。
在元音训练时,应当具体化成一种训练方式,其中之一是口型训练。口型训练大多数是初学者面对着镜子,关注不同的元音的口型是否一致。在转换元音时,口的动作非常重要,嘴巴动作不要太多,仍然是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
一般地说,元音训练活动也是体能训练活动的内容,为何现在会出现正能量这个词?这正生动地体现了歌唱者在歌唱中能给喜爱音乐的人以一种体力的支撑和兴奋的心情,所以建议艺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能,在演唱时,声音更加浑厚有力。
我们都知道举一反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也是如此。许多的创作最先也都是从模仿开始,学生在元音训练过程中,会比较出自己擅长那个元音的发音,然后以这个元音为突破口,按照同样的方式用到其他元音上,在元音位置需要高度统一的原则下,自我模仿是非常有效的元音训练模式。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元音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声乐教学采取的教学模式是一对一的教学,因此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声乐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感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
在前面提到的气息训练,我们是依赖于横隔膜的呼吸支持来演唱元音。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使元音发音更加纯正,发声效果的联系性强。美声唱法体系中对“美”的具体要求是要达到元音发音的连贯流畅。为了让演唱者能够轻松自然地展示歌喉,需要演唱者在各声区微调时把所消耗的能量降到最低。
当然,元音训练离不开口鼻和咽喉,咽腔的打开是元音发音的前提条件,因为咽腔是气流出入的主要通道。许多声乐学生在训练时只能暂时地打开腔体,由于对气息的控制力不强,或者体能不佳,对两肋和后腰的支持力不足,就会使咽腔管道逐渐由开始的半开到微缩,音色就不会那么纯正了。
在高校声乐教学的元音训练中还要注意舌头的调整。很多学生栽在了舌根上,原本各方面的硬件条件都很不错,比如说嗓音好,有力度,却由于舌根挡住了咽腔通道,造成了在声区微调时含糊不清或是无法准确表达高音。
四、小结
总而言之,练好元音是声乐演唱的前提。元音训练的方法很多,可以使气息训练,口型训练,也应当是体能训练。训练过程都是痛苦的成长过程,对于初学者是一门长期而艰辛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强化练习和根据自身的特点调整方法。在训练过程中也应当有重点地进行,认识到横隔膜呼吸法在元音训练中的重要性,尽可能地打开咽腔,掌握腔体中的技术要求。一部音乐作品,元音起着带动辅音的作用,而元音的位置统一与否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发闷声、演唱不到位。当然,声乐的基本功不仅包括元音训练,还包括钢琴、音乐理论和歌唱语言等。
参考文献:
[1]郭静.声乐教学中的元音训练.音乐探索[J],2012(8):139.
[2]姜元明.浅析声乐教学中的笈声.教学研究[J],2012(10):66.
[3]潮阳.元音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艺术探索[J],2010(12):137.
[4]卜多佳.浅谈声乐教学中训练声音的方法[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3(02)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排球运动员接发球这项技术的判断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从运动员的身体、心理等多方面入手,找出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力求为提高运动员的接发球判断能力提出参考。
关键词 排球 接发球技术 判断能力
排球比赛中,一传对赢得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保证顺利组织进攻的基础和条件。一传即排球比赛过程中的接发球环节。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赛制和发球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使攻防体系发生转变同时比赛节奏加快。这迫使各队在技术的训练上更增加了力量和速度的比重,力争在短时间内获取比赛的主动权。这无疑给接发球环节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我们对接发球这个环节给予更多的重视,使接发球环节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接发球的判断能力,来有效的组织进攻,赢取比赛已成为教练员们关心的重点问题。
一、影响接发球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身体素质。观察能力,即运动员对临场情况和发球队员的一系列动作的观察,是运动员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提高接发球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因素。同时,随着排球比赛的激烈性和对抗性的不断增强,对运动员的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排球比赛当中,运动员要完成多次的启动、转身、加速、急停等动作,没有良好的体能保证,则难以发挥出较高的技术水平。
(二)技术因素
运动员的接发球过程,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在队员判断出来球的位置、速度、方向等因素后,依靠蹬地、转体等身体技术的协调配合,迅速采取行动,并依据球性采取或传或垫的正确技术,合理控制力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接球效果。
(三)心理因素
运动员的技能水平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组合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组合动作虽然受到人体骨骼肌肉和生理机能的限制,但动作的准确性、合理性、预见性以及动作的时机则很大程度上受到运动员对比赛的认识以及认识的临场加工控制过程的影响。在接发球过程中,正确的认识,能使运动员情绪高涨,信心十足。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运动员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对场上情况做出及时的预判,影响接发球的效果。
(四)环境因素
在运动员接发球过程中,来自外界的干扰包括感觉干扰和教练员的干扰。感觉上的干扰是指在视觉、听觉上对接发球运动员产生或显或隐的影响。由于主客场的不同,双方支持者会使用各种道具给彼此队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教练员的干扰表现在接发球在连续得分或是连续失误的情况下,教练员会请求暂停,一方面来扰乱发球队员的节奏,也以此来让队员调整状态,并做进一步指导。
二、如何提高接发球的判断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首先要使运动员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可以通过观看国内外的高水平比赛的录像,或者到比赛现场观看比赛,要求运动员对各队的发球队员以及一传队员进行重点观察。其次,在观察的同时,想象自己成为接发球队员该如何应对来球,通过长期观察,从中找寻规律。最后,通过及时的整理和总结来提高自身接发球的能力。
(二)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训练,是运动员训练整体中的重要部分。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内容的安排都要严格的服从运动项目的特点,符合运动需要的要求。在素质训练过程中,合理的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安排素质训练,要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要因人而异,并安排训练内容主次分明。
(三)技术水平的提高
技术水平,是比赛得以进行的基本保证,是提前预判的先决条件。只有运动员具备了较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在比赛中对各种性质变化的来球准确判断,并依靠合理的技术动作完成接球动作。 在实战训练中模拟对手发球的特点,以增强队员对来球的熟悉性和预判性。通过反复模拟训练,达到提高运动员判断能力的目的。
(四)心理素质的培养
有专家指出,心理技能的训练是现代竞技运动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影响制约着运动员身体机能,战术水平的发挥。同时,可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各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所以,使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头脑清醒、冷静、自信、果断,在平日的训练当中是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的。例如:1.模拟训练法,在平常的训练当中模拟比赛时的情境条件,改变原有的训练环境,创造新的场景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描述和模仿比赛的情境,使运动员想象自己是处于比赛当中;2.暗示训练法,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对运动员产生正面的影响,给运动员增加信心和力量,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从而提高接发球的质量。在大赛前,教练员可以通过对运动员的鼓励和肯定,使运动员增加自信心,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排球运动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赛制的改革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比赛更加激烈,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俨然接发球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家公认。判断,作为接发球的一项重要能力,对接发球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准确的判断,就难以组织有效进攻。因此,要把握住这个环节,提高运动员对接发球的判断能力就要从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力度进行培养,才能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赵小平,邓立平.试论排球发球技战术的变化及对策[J].中国体育网.
关键词:业余;田径训练;问题;对策;分析
前言:与其它的体育项目相比,田径运动是一项较为古老的运动,从人类生存与劳动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出现了田径运动。田径运动是速度与力量、耐力与意志力的重要体现,也被许多体育专业人士称为体育运动之母。在许多大型的运动比赛当中,田径项目产生的金牌数量最多,对于运动会质量的影响最大。田径运动对于许多国家来讲,都是其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但是,在我国的业余田径训练活动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田径事业发展并不顺利。加强业余田径训练对于当代运动人员的田径水平提高以及田径人才选择工作都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业余田径训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业余田径训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
业余的田径训练是专业化的田径训练的重要基础,只有业余田径训练力度得到加强,才能促进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但是,在业余田径训练活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选材科学度不足以及训练科学度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影响到业余田径训练质量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对业余田径训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陈述:
1.1业余田径运动员选材不科学。许多学校对于运动员的选材工作不尽重视,许多业余田径训练者是从运动员的现有成绩出发,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对田径运动员进行选票。只有田径训练的成绩高于同龄组的其它人员,就会被迁入到业余田径队当中,这种现象在许多学校大有存在。诸多业余田径训练的实践表明,只有科学的选材与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业余田径训练的质量。业余田径训练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支持,不科学的选材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1.2业余田径训练计划不科学。在当前的许多学校开展的业余田径训练活动当中,存在许多训练计划不科学的问题。一些学校对于年龄因素考虑的不足,在进行田径训练计划的制定之时忽略运动员的年龄与运动能力,没有将同一层次的运动员进行合理分组,更没有制定出符合他们运动能力的训练计划。不科学的业余田径训练计划不科学使得业余田径训练的质量不高。
1.3盲目追求业余田径训练强度。许多学校的业余田径训练者在工作中盲目求大,追求高密度的训练,训练的强度大,认为密度不高、强度不大的训练不能使运动员的田径水平得到提高。强度较高的训练虽然对于运动员的田径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许多运动人员来讲,强度过大的训练是违背其生理机能的。因此,盲目追求业余田径训练的强度对于训练效果没有过多的正面作用。
1.4田径技术训练没有得到重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是业余田径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学校的业余田径训练工作者没有重视起技术训练,一直利用体力训练来促进业余田径运动员素质的提高。田径成绩是由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与技术水平共同决策的,身体素质的平衡发展才能有利于运动员田径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技术素质是相互促进的两个独立体,只有二者都得到训练与提高,才能促进业余田径训练质量的提升。
1.5业余田径训练具有封闭性。在学校的业余田径训练活动当中,许多学校采取同场训练或者校内对抗的方法进行训练,与其它学校的业余田径队的接触很少。封闭的业余田径训练活动对于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不利影响,也会影响到业余田径训练员业务能力的提高。
2、业余田径训练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面对我国业余田径训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解决对策的研究对于田径训练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就业余田径训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加强选材的科学性。选材对于业余田径训练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业余田径训练者要从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出发,对其进行审视。不能单纯地选择同一层次中田径训练成绩较好的运动员,要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进行观察,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发现运动员未来训练的潜力。在选材方面,训练员最好选择潜力较大的人员,这样可以使未来的训练工作具有进步的空间,更有利于业余田径训练质量与意义的提高。
2.2制定科学的田径训练计划。田径训练计划对于业余田径训练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训练员要针对运动员的现有水平进行科学田径训练计划的制定。在制定计划之时,要加强运动员年龄与身体素质的细化分组,减少运动员高低之间的差距。只有这样,在业余田径训练当中,同一层次的运动员的训练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2.3加强业余田径训练的开放性。作为一名田径训练者,要认识到田径训练的竞争性。因此,不同学校的田径训练者要加强合作,组织不同学校的训练者进行比赛,利用竞争性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开放性的训练方式可以加强运动员的进取意识,加强田径训练的质量。
结语:综上所述,业余田径训练对于田径运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笔者就业余田径训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解决对策。希望当代业余田径训练员认识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正确的方法开展训练活动,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波.当前青少年田径训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体育科技.2006(02)
[2] 汪海东.中学生业余体育训练的再认识[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5(03)
关键词:身体素质;原因;对策
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于身体素质的关注度也愈来愈高。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非凡群体,是促使时代前进的发扬者。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高低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身体素质也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问题表现
1.知而不行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如何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存在疑惑。在问及大学生“是否了解自身身高、体重、肺活量等的具体数值”时,40%的学生“了解,但无所谓”,32%的学生“不知道,但关心”,大部分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加强身体素质,甚至有部分学生完全不了解自身身体素质。
2.良好的锻炼习惯未养成
当代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有相对成熟的价值观。身体素质的改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锻炼方式。当问及大学生“平均每周锻炼的次数”时,49%的学生选择“一次到两次”。所谓“用进废退”,这种间隔时间长、次数少的锻炼方式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无太大帮助。60%的学生有喜爱的运动,但身体力行的很少。大部分学生没有固定的运动时间,能够坚持锻炼的寥寥无几。
3.不合理的生活习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营养水平理应达到较高的层次。然而,大学生身体普遍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许多大学生的饮食、作息存在问题,64%的学生“一日三餐”的摄取不规律。男女生在饮食方面存在不同的现象,男生基本遵循“一日三餐”,部分女生出于对身材等外观因素的考虑,会少吃或不吃,造成身体营养摄入不够,身体素质状况堪忧。49%的学生一天睡眠时间为“六到七小时”,人体正常的睡眠时间应为八小时左右。虽然大学生正年轻,但足量的睡眠能为明天带来更多活力,更有利于身心的发展。3%的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五小时”,这类学生中大部分是熬夜晚睡,生物钟极其紊乱,对自身身体健康不负责任。
二、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1.高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竞争压力大,高校采取的应试教育极大地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面临大一、大二紧张的课时,体育课数量少,学生没有经常锻炼的机会,而到了大三、大四,学校不安排体育课时,这让本没有锻炼计划的学生更加失去了动力,身体素质的下降必然发生。
2.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带来的影响
高科技的产生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但凡事都存在利弊。网络科技的应用,使大部分学生拒绝外出运动。当问及大学生“如何处理空闲时间”时,40%的学生以“上网、看视频、打游戏”度过,甚至有学生熬夜上网打游戏,大大地危害了自身身体健康。
3.身体素质的教育效果不明显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伴随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弗里德曼等认为,认知由关于客观对象的信念构成,也就是思想、信念和知识的集合。由于近年来经济文化的发展,国需栋梁之材,军需可用之兵,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富国强兵的最佳人选,政府及教育机构对其身体素质的关注度确实提高,高校的改革以及学生锻炼意识的提高摆在眼前。然而,部分教师对身体素质教育只是形式主义。学校所提供的体育设施较少,以致学生身体活动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
三、有效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
身体素质是表现一个人能有效活动程度的一种状态,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多数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依靠体育课的锻炼,但高校的体育锻炼状况明显不达标准。学校应加强体育课的活动强度,教师在传授学生规定的体育项目的前提下,适量地补充其他形式的活动。学校需制订身体素质评价表,记录学生各阶段的身体素质情况。
2.政府完善有关身体素质的政策
传统的政策忽视了大学生的体能发展,政府应完善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政策,并严格执行。政府有义务对高校体育事业进行投资赞助,从而改进高校体育设备。教育部门等机构应严格监督大学生体能测试是否达标,帮助大学生维持身体素质状况。
3.社会舆论与家庭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予社会舆论更好的平台传播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开设专家讲堂,能为大学生了解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搭建桥梁,有益于学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很重要,作为家长,要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形成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
4.大学生自觉加强身体素质锻炼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透彻身体素质的增强对将来自身成长的意旨;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搭配;努力养成锻炼的好习惯,积极参与学校或其他机构组织举办的各类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西尔斯,卡尔斯密斯.社会心理学[M].高地,高佳,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张建强.大众体育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当代大学生对身体素质关注度的调查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4ysj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