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3 16:13:54
导语:在会计核算职能的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
1、会计核算职能从单位转至核算中心后,一改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为“单位批中心报”。会计集中核算前,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核算中心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由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导致认识的错位,从而造成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因受会计核算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对财务的管理。
2、会计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在时空上相脱离。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每个柜台会计要管几个甚至十几个单位的帐,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难以对报帐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柜台会计因每天忙于录帐结账,不能做到对每一笔会计事项都进行严格审查,他们只能根据报帐会计填写的报帐单内容来录帐,对于单位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对所反映经济内容的真实性难以把握,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势必造成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完整实现。
3、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有些部门和人员误认为单位财务工作全部交到了核算中心,单位会计仅仅扮演了“报帐员”的角色,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从而造成对报帐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不够支持。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使报帐会计的付出和受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势必影响报帐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二)职能定位不清,造成财务管理工作责、权不明确
会计核算中心的建立定位于在上级主管单位统一领导及管理之下,其职能一方面表现为对纳入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的单位提供优质、全面的会计核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集中核算实行资金统筹统管,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在实施集中核算的条件下,各自的财务权限怎么界定尚不明确,财务管理职能又如何定位。由于职能定位不清,造成财务管理工作责、权不明确,从而造成在实际工作中互相依赖,出了问题又相互推诿,造成财务管理工作混乱的局面。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职能弱化
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建立相应的财产登记管理制度,更没有设置专门的实物保管登记卡及备查帐,财产的增减变动没有真实完整反映在帐册上,造成单位财产管理上的漏洞。由于核算中心在日常工作中只是强调财务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了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由于不重视,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
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协作机制,整合各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
核算中心应与核算单位切实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分工的协作机制,切实解决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财务管理脱节的问题。核算单位要主动接受监督,使核算中心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从而对各单位的各项收入、支出进行更为有效的核算、监督和管理。核算中心要切实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会计服务,充分发挥好核算、监督、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和参与单位的财务管理资金筹集、正确执行批复的部门预算以及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办法、财务计划的制定,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立足于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务监督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有关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部门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性的检查,尽力改变过去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由监管部门被动监督向部门单位自我主动监督转变。此外,还应该加强对会计核算中心管理有效性的监督检查,防止会计核算统管流于形式。实行会计核算统管后,会计核算中心不仅要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更要注重对各单位收支、资产负债存在性及真实性、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管理和监督,做到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并重,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
(三)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会计核算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会计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应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标准,防止各单位各自为政,使会计核算中心在支出监督方面做到监督有标准、管理有依据,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进而加强廉政建设。同时中心还要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滞后效应;变革路径
一、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的滞后效应
(一)会计核算对象
对于传统的会计理论来说,其主要的对象就是有形资本与实物资本,并把无形资本排除在主流核算范围以外,也可能严格地限制了无形资本核算的边界。但是,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其最重要的资本就是知识资本,并且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像一些高新技术与金融保险等行业,其实物资不只是扮演着陪衬的角色。正是在此背景下,若知识资本的核算理念与方法等不完整,就会使得会计核算功能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逐渐下降。
(二)会计核算目标
在原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当中,会计核算目标主要就是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所提供及时有效并且准确的财务信息,进而更有利于企业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就是认识并评估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更好地实施个人决策。但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企业的竞争力存在决定性的影响并不是实物资本,而是知识资本。若严重忽视了知识资本的存在,即便是实物资本核算的流程堪称完美,也无法保证信息的需求者决策的科学与合理。
(三)会计核算方法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当中,所谓的会计核算就是将货币计量当作重要的基础,而且使用的是历史成本法。该核算的方法主要产生于特定历史环境,并且主要针对的就是实物资本。但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对其产生重要的支配作用的就是获取知识资本,它没有办法使用货币来进行计量,所以,知识资本的出现对于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若核算的方法不变革,必然会被知识资本排除在核算体系的范围外,这样一来,也就间接地否定了知识资本在现代企业当中的真正价值,最终只能导致会计职能停滞不前。
(四)会计核算服务需求主体
因为财务报表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种类多样,所以,其具体的会计信息需求方向也必然不同。然而,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当中,因为会计核算对象最主要的就是实物资本,而且不同种类的需求主体,其之间的差异也并不明显。但是,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因为会计核算的范围逐渐扩大,所以导致需求主体间的差异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五)会计核算科目设置
会计核算使用复式记账法的初期,其具体的科目不多,而且内容比较简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使得会计科目增加,而且勾稽关系也更加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全新的资产、负债以及权益的类型,使其知识资本的特点更加明显,所以,传统会计科目已经很难真实地反映出会计核算的需求,也就必须要增加新的科目,或者是补充科目内涵。
(六)会计监督体系合理性与有效性
会计监督是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实施的,也就是将会计核算作为基础来开展工作。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若会计核算目标、对象以及方法相对落后,就会使得会计监督与实际脱离,只是在形式上的制度具有规范性,也同样不会发挥其激励的作用。
二、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的变革路径
(一)会计核算对象范围的扩大
要想保证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的价值,就需要把知识资本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内,并且实现知识资本与实物资本的并行。其中,知识资本主要有显性与隐性两方面,而在进行知识资本核算的过程中,不仅运用核算显性知识,同时还需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核算。在企业经营中,知识资本类型多种多样,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核算所有的知识资本,因此,一定要把知识资本有序地纳入到核算的体系当中。
(二)充分利用模糊性资本核算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当中,将货币当作计量单位并开展精确核算,然而,该方法很难实现知识资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知识资本自身的特征,有模糊、动态和内隐特征,也正是因为大部分的财务决策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无需保证其高度的准确。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为其提供不同模糊程度的会计信息。
(三)使用数理性资本核算工具
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使用数理工具,同时,应在数理分析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长期以来,会计核算仅仅停留在简单并且基础的树立分析层面,而且始终未实现突破。但是,在数量经济学产生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在会计核算也开始把数量经济学的相关成果纳入到会计核算的体系当中,并将其当作平台来开展相对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而保证会计核算的数据及经济规律得到真实地反映。
(四)提供会计核算分类服务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因为财务报表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其实际的需求方向出现了分化现象,所以,企业对于不同信息需求者应提供不同的核算服务,进而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五)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在会计核算体系出现变革后,一定要随之对会计监督体系进行创新。必须要把知识资本与其具体的变化当作监督的对象,进而更好地发挥知识资本的功能与作用。而企业管理行为不仅要重视实物资本增值,同时还应注重知识资本增值。这样一来,才能够使会计监督范围扩大,并且监督目标增加,使得跨级监督的方法也逐渐增多并且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是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对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变革,对会计职能内涵进行重新定义,进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宏伟.关于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的变革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9):138-139
[2]林是冶.试论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的变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5(4):157-158
[3]范炉丹.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的变革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5(8):261-261
一、国库会计核算概述
(一)国库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 国库会计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运用银行会计的核算方法,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及时、完整的记录、反映和监督,确保国库资金安全与完整,提高国库资金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保证和促进各级预算的顺利执行。国库会计是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基础和具体体现,是一种与预算会计密切联系的特殊的银行会计。按照会计的目标理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该系统提供的信息既要有助于解脱管理者对资源的经营责任,又要有助于外界信息相关者决策。作为一种特殊的银行会计,国库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财政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退付和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通过这种会计活动服务各级政府等有关部门,保障和促进各级政府预算的顺利执行。
(二)国库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国库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政府预算科目和银行会计科目、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方法,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划分、报解、入库和库款支拨、退付等业务;另一方面是对国库资金的收纳、划分、报解、入库、退库和支拨等进行监督。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预算收入的缴纳,即对缴入国库的预算收入按政府预算收入科目和有关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核算、汇总;(2)预算收入的划分和留解,即国库根据中央、省、地、县、乡等不同的预算级次和财政体制确定的收入留解比例,按规定的核算方法,对已缴纳的预算收入进行划分、留用和报解;(3)预算收入的退付,即根据规定和授权,将已入库的预算收入款项退还给申请单位或申请人;(4)库款支拨,即对已收纳入库的预算资金根据预算规定的用途和合法支付凭证,向预算单位供应预算资金;(5)国债发行和兑付,即根据国债发行和兑付计划,向发行和兑付银行清算资金;(6)预算外收支,即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收纳和再分配。
(三)国库会计核算的特点 国库会计核算具有相对独立性,既属于银行会计的范畴,又具有预算会计的特征。从银行会计的角度来看,国库会计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账户设置、账务平衡、记账方法等方面与银行会计有共同点,但在具体执行国家预算收入的收纳入库和库款拨付的核算、反映和监管上,又不同于一般的银行会计业务,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主体不同,国库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是国家金库,银行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是流通领域中从事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即银行。二是核算对象不同,国库会计核算的对象是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报解入库与库款的支拨所引起的国库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银行会计的核算对象是银行信用业务中存款的存入和支取、贷款的发放与收回、业务收入与支出等引起的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三是业务范围不同,国库会计涉及财政、税务、海关和银行结算业务,银行会计涉及的是银行与非银行的金融信用业务。从预算会计的角度来看,国库会计核算与总预算会计、税收会计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国库会计每天编制的收入日报表是总预算会计登记收入分类账的唯一合法凭证,是分析掌握预算拨款的可靠依据。因此,国库会计核算在凭证使用、科目设置、核算内容分类、国库报表编制等业务上与预算会计一致。
二、国库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国库会计核算作为国库业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工具,其工作好坏、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预算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及其分配使用,对国家预算执行乃至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国库会计核算在国家预算收支活动中,发挥着执行、反映、促进、监督以及决策支持作用。自1994年分税分级财政制度改革以来,国库管理制度、预算体制的变化对国库会计核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体现出国库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一)为分税制改革奠定基础 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关系,同时调整了政府间资金上划、下拨的约束关系,增强了各级政府当家理财、自收自支、自求平衡的动力。而国库会计核算为各财政部门开设账户,统一办理预算资金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管理,对预算内资金和非税收入等进行管理,使各项收入能够直达国库和财政专户。由此可见,国库会计核算在分税制改革体系下不仅为深化收支管理、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和强化资金调控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同时弥补了预算约束软化,增强了财政财力,为强化财政职能、克服财政缺位,增强财政性资金的调控创造了条件。
(二)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搭建良好平台 一是国库会计核算通过使用财政账户的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实现了信息集中,完善了财政内部运作机制,简化了工作程序,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搭建了良好的操作平台;二是国库会计核算在保证资金规范运作的同时,实现了对资金运动的全程监控,从而完善了政府资金的约束机制,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搭建了良好的控制平台;三是国库会计核算保证了各类资金收支项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保证了会计账目的客观真实性,为国库资金的使用和调度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平台。
(三)为国库现金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国库现金管理是在国库会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对财政资金运动的准确预测和严格控制,对财政资金的存量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国库会计核算对财政预算资金的及时收入和支出,减少了大量资金的闲置,有利于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和债务增长;另一方面,国库会计核算实行收入划分、共享分成、总额分成、税收返还等处理,有利于优化资源有效配置,扩大国库现金管理运作,将财政资金纳入市场运作,促进金融市场创新深度和层次。
三、国库会计核算发展历程
(一)国库会计核算发展历程 自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和《国家金库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国库会计核算体系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随着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纵观近3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国库会计核算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是我国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1985年以前,人民银行系统中没有独立的国库部门,国库工作处于会计、国库合署办公的状态。所有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均是由手工操作完成,无论是记账、算账、报账,还是计算、审核、对账、编制报表,都是在手工条件下由很多人共同完成的,会计人员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核算业务以外的工作,更别提进行会计分析、预测、统计和控制。通过几年的建设,国库会计组织体系基本建成,国库会计核算也从人民银行会计中分离出来,实行单独核算,结束了国库账务由银行会计部门代管的局面。
第二阶段是1991~2001年,经历了几次财税体制改革后,国库会计工作摆脱了手工记账的传统核算方式,基本实现了电算化。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规程》,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分设了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两套账务,2000年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这些规定的颁布实施使国库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同时,鉴于这一时期的国库会计电算化仍属于初级水平,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发推广了“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1.0版,结束了国库会计核算没有全国统一的应用程序的历史,规范了各地在核算操作中的不同做法,提高了国库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国库会计电算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是2002年~2008年,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基本实现信息化系统全覆盖。“十一五”期间,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铺开,为适应新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完善开发并推广了“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2.0至4.0版本,进一步提升了国库会计核算电子化水平。至2005年6月,所有地市级以上国库均全部直接参加现代化支付系统,成为国库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依托新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平台,先后建立了国库资金汇划报解新模式、财税库行之间的横向联网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等,实现了支付凭证的电子化,进一步加快了各级库款入库速度。从此,国库会计真正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结算渠道和结算方式,实现了国库资金的实时清算,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时间价值和使用效率。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印发了《国库会计管理规定》、《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等制度文件,为统一国库会计核算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国库会计核算体系现状 近几年,国库会计核算已步入全新的信息化系统阶段,随着国家金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的全面推广和国库信息管理系统(TMIS)的建设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逐步实现了国库会计集中核算,国库会计核算内容和手段越来越丰富,表现出来的问题和风险也发生了改变和转移。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库会计核算网络化。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已从最初的单机运行、简单应用逐步发展为联网运行、多层次、多业务、多功能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目前,国库会计网络化实现了国库与财政税务、商业银行与国库、财政税务与商业银行的网络互通、无缝链接,国库会计通过与财、税、库、行的横向联网,实现网络的传输和信息共享,国库会计核算彻底摆脱了人工传递凭证、账单、报表等环节,所有凭证往来、信息传递都通过网络来实现,使得国库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征收部门、经收处延解、占压国库资金的现象从根本上杜绝。至此,国库会计核算信息的集中度、共享度以及灵敏度大大增强,成为顺利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和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技术保障。
(2)国库会计核算便捷化。一是业务自动处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依据原始信息和预先设置的参数,对收入划分、共享分成、总额分成、税收返还以及账务处理进行自动业务处理;二是账务实时记载。国库会计核算账务及上下级国库账务能够实时记账,从而实现收入直达入库和调拨款项直接到账;三是信息按需生成。国库会计核算中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自动生成,可在需要的时候输入筛选要求实时查询,随时打印。真正实现了数据电子化存储、数据共享等现代化管理目标。
(3)国库会计核算无纸化。无纸化即电子化,是将纸质税票计入系统,使之变为电子税票票据,再借助网络完成票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金结算。利用电子票据相互传递进行数据、资金的交换,大大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国库会计地方横向联网系统主要就是依据这种方式实现了无纸化操作,取消了业务办理中的纸质凭证传递,以加密加签的电子信息为办理业务的依据,使用在了国库集中支付、国库资金实拨、非税收入缴库等业务环节。
四、国库会计核算发展改革路径
随着国库职能的拓展,国库会计核算方式不断更新,国库会计核算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延伸和拓展,信息化发展释放了部分人力资源,要求国库会计核算逐步实现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具体是“三项管理”。
(一)外部预算管理,突出国库会计核算的预算概念 一是完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引入预算管理理念。国库会计核算既能核算预算内,又能核算预算外;既有目前的总账、分户账核算体系,又有按照预算单位和预算科目的预算控制体系,使基层国库部门做到相对独立以便行使国库监督职能,发挥国库会计核算的主观能动性。二是预算内外资金合并,完善国库单一账户。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国库会计核算范围,取消商业银行为财政和预算单位设立的零余额账户,统一由国库部门从国库单一账户将财政资金直接核算支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使得每一笔资金支出流向明确。三是加快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步伐,提高资金收益。尽快出台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办法,适时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增值,减少改革阻力。四是逐步尝试债务管理。债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库会计核算,逐步也要把各级政府部门债务安排完整体现在国库会计核算中,便于统筹资金。
(二)内部监督管理,突出国库资金安全的风险理念 一是建立国库会计标准化管理体系。在全面总结国库核算管理经验基础上,以提高国库会计核算质量为重点,研究制定国库会计的管理标准化流程,推动国库会计标准化管理示范点建设。二是加大对现有3T系统的升级改造,使之能在较大程度上符合各地的业务需要,并进一步推动3T系统在全国的推广使用。三是采取积极措施,突破现有桎梏,推动银行票据在国库会计核算领域的应用。
(三)会计信息管理,突出国库会计分析的增值服务 一是在思想上重视国库会计分析工作,认识到国库会计分析对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国库部门的自身优势,与财政、税务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建立对口的国库会计信息资料库,增强国库会计核算数据的采集能力和加工处理能力,为国库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二是提出核算分析服务理念,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规范化的会计管理,实现国库会计信息的实时处理和反馈,建立全方位会计信息分析服务理念,为财政、税务、海关等政府部门,甚至是商业银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丁雪晖:《扁平化管理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探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2期。
[2]王军波:《对我国国库会计理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11期。
[3]王雍君、 蔡燕青:《以国库会计为重心构造政府会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潘景荣:《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年第11期。
一、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
会计核算中心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行使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职能,同时又行使财政资金的监督职能,对国库来说,它还行使了一部分支付功能。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一律注销银行账号,其各项资金的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单位所有开支在单位领导审核批准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后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专款专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资金相互挤占、挪用。所以实行集中核算可以加强对核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会计集中核算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有效补充,可以使财政监督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会计主体及责任的定位
按照《新会计法》的要求,会计主体及责任仍然是纳入集中核算中心的各单位,而不是会计核算中心。因为,实行集中核算后经济活动的主体、权利没有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由单位自行决定,会计核算中心不得干预。核算中心监督的重点是审核原始单据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财经制度的规定等。至于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经济活动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无法监督和管理,必须由单位负责。核算中心对凭证进行准确分类、正确记录、及时结账、生成报表,及时向单位提供信息,做好会计档案管理。
三、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身份定位
独立性是确保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条件。在会针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人员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转到会计核算中心机构,由其统一管理,从而改变了原来会计人员以单位管理为主的体制,保证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进行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敢于监督;另一方面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各预算单位经济利益联系,使会计人员个人利益不受单位经济状况的影响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当然,这种独立性决不是做“钦差大臣”,作为被管理单位的会计,还必须履行管理职能,对所管单位负责,为搞好财务管理出谋划策,在上传下达、化解矛盾、平衡关系方面做出努力。
四、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各核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位
现阶段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依据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相分离的原则,但分离不能造成脱节。会计核算中心的重点是行使日常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但参与各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资金筹集、正确执行财政部门批准的经费预算和财务计划、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办法、业务计划的制定、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等职能不变。总之,会计核算中心应是各单位会计核算的承担者,经营状况的管理者,资金运行的监控者,财务关系的协调者,即溶核算、管理、监控、协调于一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各单位领导应积极支持核算中心人员到本单位调查研究,主动接受会计监督,认真听取意见,对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会议主动要求核算中心人员参加,使会计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溶为一体。
五、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人与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定位
会计核算中心,只是会计管理体制的一种改革,并没有改变核算单位的经济地位,且会计原始资料来源未变,资金使用权和财产所有权未变。因此,单位负责人仍然是单位会计行为责任主体,这也符合《会计法》的规定。但是由于会计核算集中后,会计资料的加工、整理,最后生成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都由会计核算中心制作,因此,如果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掺进了杂质,出现了问题,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人,以及负责会计核算的人员应有一定的责任,这也符合《会计法》的规定。总之,从划分责任角度讲,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人,可视同总会计师的地位。从法的意义上说,一个是单位负责人,一个是单位主管财务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掌握单位资金的审批、对外投资、财产处置权等,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人应具有一定的建议权、否决权,使单位负责人的滥用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六、健全各项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机构,必须按照“管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服务要到位”的指导思想,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就要健全制度,应建立的主要制度有:
1.规范运作程序,加强内部控制。会计集中核算必须根据经济业务的循环和存在的风险,规范运作,加强内部控制,严明工作纪律,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岗位、控制点、每个岗位监督控制的主要内容。对资金的请用、拨付,原始凭证的传递、审核,账务的处理,印鉴的保管,票据的领用等形成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还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及办事原则,接受群众监督。
2.凭证审核制度。单位所有原始凭证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审核无误后,才能收支款项和进行账务处理。二是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二是审核原始凭证的审批程序是否齐全。
3.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一是核算中心应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分户建账,集中核算;二是合理使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三是严格按账务处理流程操作;四是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主体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再对外提供;五是分单位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
4.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在科学设定岗位的基础上,应针对工作人员的各自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定岗、定职、定责,严格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增强工作责任和压力,激发工作人员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心运行问题对策
1 概述
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中心,能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收支的监督质量,保证财政预算的贯彻执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产生。然而,会计核算中心在日常运行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没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使会计核算中心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2 会计核算中心对财政体制改革的作用
从实际的运行情况以及国家相关的文件、政策规定来看,会计核算中心的功能主要有财务核算以及财务监督,其在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会计核算中心是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
会计核算中心是会计委派制的运行方式。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预算单位一般都不再专门设立出纳及会计岗位,所有出纳以及会计的人事关系都要转移到会计中心,预算单位的资金结算以及会计核算业务均委托给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办理。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在工资及人事关系上都脱离了被委派单位,工作上直接受会计核算中心领导,而不是被委派单位领导,会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性因此而得到明显提高,这有利于会计人员监督作用的发挥。
2.2 会计核算中心是分户核算、集中管理的实施机构
会计核算中心是分户核算、集中管理的主要事实机构。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后,预算单位原有的独立银行账户将会被取消,代之以会计核算中心申请办理的统一的基本账户,预算单位的每一项财务收支都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来办理,这样才能使预算单位的所有财务处于有效监控之下。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由于与被委派单位之间没有直接的行政领导关系,一般都敢于拒绝办理预算单位不合理、不合法的财务开支,也敢于拒绝受理预算单位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预算单位中“小金库”的存在就失去了土壤,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财务开支也会明显减少,从而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提高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3 会计核算中心将会计职能与财务管理相分离
会计核算中心将会计职能与财务管理功能相分离。由于设立了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原有的出纳及会计职能被分离出来,不再设立相关的出纳机会计职位,只设有普通的报账员职位,预算单位的一切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收支都必须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办理。由于出纳及会计独立于预算单位,其服务于预算单位的领导决策的功能被大大削弱,而其监督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财务收支等是否合法、合理的功能却明显增强。
3 当前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设立会计核算中心,对预算单位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核算,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际角度,都是一个大胆、行之有效的尝试。会计核算中心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新生物,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法律以及理论对其进行规制,因此其在运行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会计核算中心指导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指导理论与实际情况脱节严重。会计核算中心的指导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假设而产生:①所有预算单位均遵循相同的会计核算制度;②所有进入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的人员都深刻理解预算单位的管理模式;③会计工作者均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心相关的业务技能以及操作水平;④各预算单位的业务均相同或者相似。只有基于上述4个假设,会计核算中心才能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开展以及帐务处理结果与预算单位的实际相符。但是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要满足上述假设是几乎不可能的,例如,有的预算单位实行的是行业会计制度,部分预算单位则实行的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而部分预算单位则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从社会招聘或者从预算单位抽调的,其认识新环境、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基于此,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最终都会反映到会计核算质量上,影响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的开展。
3.2 会计核算中心严重削弱会计服务功能
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大大削弱了会计服务职能。会计工作人员的作用是为单位的领导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信息及数据等,而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会计工作人员可否深入了解预算单位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虽然预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签订的《会计核算委托书》中均规定“会计核算中心的义务之一是为预算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及会计服务”,但是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远离预算单位的实际经营管理场所,无法确切掌握预算单位的实际经营活动;此外,一般一个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同时负责多个预算单位的会计工作,工作量是进入会计核算中心之前的几倍,基于此,会计工作人员是很难为各个预算单位提供满意的会计服务的,大大削弱了会计服务功能。在现实中,很多预算单位之所以不希望将单位内原有的会计人员交与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就是认为会计核算中心无法提供高效、及时的会计服务而耽误单位正确决策的制定,
3.3 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及银行的关系未理顺
当前,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以及银行三者之间的管理未理顺。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为了方便对预算单位各项财务收支的监督,预算单位原有的独立银行账户被取消,代之以会计核算中心申请办理统一的基本账户,预算单位的每一项财务收支都要经过会计核算中心来办理,这样才能使预算单位的所有财务处于有效监控之下。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以及银行三者各自的职责权限没有明确,关系未理顺,使得三者的职责范围混乱,一旦出现问题,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以及银行会存在相互扯皮现象,三者之间的职责权限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出进一步明确。
3.4 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无法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会计核算中心无法从源头上智力腐败。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虽然预算单位实行分户核算、集中管理,预算单位缺乏私设“小金库”的环境及条件,但是仍可以通过虚构单位财务收支报表以及虚构原始凭证等实现截留、挪用单位财政资金或者贪污的目的,如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关系户开出假票据、假发票,将个人私自使用的费用转变成单位的办公费用或者会议费用等必要支出。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者由于缺乏对预算单位实际情况的了解,缺乏相应的调查,因而会无法鉴别原始凭证的真伪,无法实现在源头上在遏制腐败。
3.5 会计核算中心导致会计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使得会计资源配置不合理。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预算单位会计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原来在预算单位工作的业务精通、工作能力强、称职的会计工作人员由于被调到会计核算中心从事报账、记账等工作,其会计能力相当于被闲置起来,存在一定程度的大材小用。二是,预算单位现有的报账人员业务水平较低,无法胜任工作,预算单位急需精通会计业务并能单位的资金筹集、规划、使用以及管理等出谋划策的会计工作人员。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使得预算单位的会计人员远离预算单位,这样会使得会计资源分配不合理,在会计核算中心工作的会计人员由于在重复对其来说十分简单的工作而厌倦,甚至是反感,而在预算单位中的报账人员则又无法胜任工作。久而久之,最终导致会计工作人员的才能得不到发挥,而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4 解决会计核算中心运行问题的对策
虽然会计核算中心在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这也不能否定会计核算中村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中心的积极作用,应树立正确的态度以寻找合理解决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方法,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1 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模式
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模式,能有效解决会计核算中心削弱会计职能的问题。中心对于业务对国家发展有重要作用以及业务量较大的预算单位,单位原有的会计工作人员人事以及工资关系等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的基础上,其原有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地点保持不变,可以在原有单位继续完成会计工作。对于业务比较重要,但是业务量不大的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可以向该预算单位委派一名或者数名业务精通的会计管理人员或者经验较为丰富的会计主管,为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出谋划策。对于业务相对不重要以及业务量较小的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对其财务收支以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统一办理及管理进。此外,对于远离会计核算中心的预算单位,经相关部门的批准,会计核算中心可以向其委派会计工作人员,以协助该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根据会计核算中心的特点,结合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会计服务职能被大大削弱的问题,提高预算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质量。
4.2 明确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与银行的职责权限
明确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以及银行三者之间的职责权限,有利于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刚开始设立会计核算中心时,将所有事项均在协议中划分清楚或者规定清楚是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如果出现问题,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以及银行三者应积极协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补充协议的形式不断完善及细化协议,对于职责不明确,责任出现模糊或者交叉的情形要进一步做出界定及说明,避免因相互扯皮、相互推诿而引发不必要的损失,这样不仅不利于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还会降低会计核算中心的公信力及权威性。
此外,还应不断改善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与银行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由于受到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的限制,将三者的计算机进行联网目前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三者之间信息沟通的相对滞后,使得三者在处理问题时处处碰壁。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以下途径实现:首先,不断提高财务处理以及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水平、使得三方可以实现及时沟通;其次,在预算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增加两个机构之间的交流、往来,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轮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使负责某个预算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能充分掌握该预算单位的业务特征,以便提供更为优质的会计服务,并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对彼此的信任。
4.3 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工作人员待遇
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工作人员的待遇能有效解决会计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工作人员工作量日益增大,而待遇却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这是现阶段会计工作人员缺乏掌握各预算单位实际财务管理情况的时间,而无法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满意的会计服务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提不上来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应适当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中会计工作人员的待遇,在不断充实会计工作队伍,解决会计人手紧缺问题的同时,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留住原有的会计工作人员,并招揽广大精通会计业务的会计精英。
4.4 实现会计业务的多样化及层次化
实现会计业务的多样化及层次化,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使命感,提高工作效率。会计核算中心运行初期,预算单位原有的拥有中高级职称的、精通业务的会计工作人员职能从事单调、机械性的报账以及记账工作等,这大大地抑制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应有的才能无法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资源不合理配置,甚至是严重浪费会计资源。基于此,应通过调整会计业务的工作安排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从工作内容来看,可以按照预算单位的业务内容做一简要分工,业务精通领域不容的会计工作员可以自行组合成不同的工作团队,集体负责某一个或者多个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职能。另一方面,从工作层次来看,会计核算中心可以自上而下设置不同级别的岗位,如设立中心主任、副主任、主管会计、审核会计、基础会计等岗位级别,根据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以及工作能力进行提拔,给予基层会计人员成长的空间及动力。此外,会计核算中心应加大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及培训力度,使会计工作人员能够胜任不同的岗位,将会计核算中心的有序运行与会计工作人员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中心在运行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研究及管理中,应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应因运行问题而否定会计核算中心的作用,应根据运行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通过调整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模式,明确会计核算中心、预算单位与银行之间的职责权限,提高会计工作者的待遇以及调整会计业务工作等,不断改进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以便于为各预算中心提供优质的会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杰.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设 促进事业单位财务水平的提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6).
[2]李清令.会计核算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J].内蒙古财会.2010(09).
[3]熊英英.会计核算中心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 2009(21).
[4]黄凯锋.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分析工作之我见[J].农业经济. 2009(06).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现状 展望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意义;会计集中核算管理一直是行政事业单位综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本部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能力,在强化其社会服务能力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对其会计集中核算管理能力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是强化其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但从其应用效果来看,其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必要的预算管理基础
预算管理是会计集中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粗放型预算管理体制中,其管理要求与效果已经不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现代财务管理的需求,并主要体现在资金管理、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在实施新型预算管理体系后,其管理效果虽然明显提高,但依然存在多方面不足。例如,核算中心在接受支付申请指标后,并没有对预算指标等起到相应的约束作用,并没有有效使用自身的拒绝权。
导致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预算管理基础不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在管理职能划分、管理内容明确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最终导致上述现象发生。
(二)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
目前,公共支出管理是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方式,在这种采购方式下,要求各级行政单位要在法定的程序下开展公共支出,并通过竞争招投标的方式完成商品采购、服务等相关活动。我国政府采购性活动的支出约占总支出的50%~52%,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资金管理也由传统的事后管理转化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理,有效满足了财务管理的要求。但从政府采购行为来看,其采购的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空调、计算机等“大件”上,缺乏对微小商品的有效管理。部分地区在执行采购计划时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许多采购活动未得到有效体现,集中核算的优势难以发挥。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能力的几点措施
(一)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内容
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在强化其综合管理能力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流程,其运作模式由图1所示。在会计核算中,其主要通过进一步改变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强化对会计核算过程的监督,实现资金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目的。在应用过程中,其将取消纳入集中核算范围的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通过保留少量报账员,成立新的会计核算中心,最终完成对各个核算工作的监督与指导作用。
(二)转变管理观念,营造良好核算氛围
为保证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在加深工作人员对集中核算工作认识的同时,进一步转换其管理观念,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能力。本文认为,在转变管理观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突破:
(1)重视工作内容宣传。定期开展经验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对其自身工作的认识;明确工作责任,主张以协调来强化资金管理,尽可能协调多方面利益。(2)行政事业单位重视会计集中核算宣传,积极配合会计部门展开核算工作;认真学习《会计法》等内容,结合当前市场发展基本情况把握未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方向,确保核算方法的准确性。(3)坚持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级工的“三个不变”原则,重视开展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做好日常管理与报告质量控制。(4)核算中心始终根据《会计法》等做好会计核算工作,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资金流动情况的记录,保证原始资料的完整性。(5)重视资料反馈,定期记录、计算各种资金的变动情况与增减结果,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三)转变会计职能,实现管理型管理
众所周知,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关键就是将会计核算工作调离出来,通过将会计人员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但经过长期实践会发现,单方面的将其作为一个记账单位是不够的,为切实显示会计核算单位的职能与作用,就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事前控制与处理,尽量减少事后管理所占比例。
在转变会计职能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到预算管理在其中的重要性,通过强化预算管理的作用,实现会计职能的管理型展现。例如,在开展会计集中工核算过程中,要以预算管理结果为基础,对各项会计核算内容进行核算,分析其中的差异明显处,并进行详细的原始资料调查,积极控制其中的风险项目。
一、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了会计监督职能,减少了腐败行为
过去的银行账户清理、撤销在实行了会计集中制后,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建立了统一账户,核算分户进行,对单位的各项收支进行统一管理,任何收支均必须先通过核算中心账务确认,这样将银行账户管理规范了,杜绝了收入不入账的情况,将“小金库”资金来源切断[1]。此外,会计核算工作的“暗箱操作”行为也得以杜绝,真正实现了公开化的资金使用,使监督同步进行,因为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间无隶属关系,将会计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消除了,从而规范了业务行为,减少了资金利用的随意性,避免了资金挥霍与浪费行为。
(二)强化财政资金调度,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会计集中核算,资金统一到会计中心,将资金整体运行情况反映出来,可以使各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有真实的了解,从而为资金统一调度奠定坚实基础。将资金使用与核算分离开来,将单位多头开户减少,从而将财政资金任意挥霍行为减少,资金可以实现一次拨付到位,减少了中途截留、挪用的情况[2]。
(三)预算执行力度强化了,将预算约束力增强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依据单位预算指标受理单位支付业务,会计中心不受理无预算指标的或者超额预算指标的各项开支,要求按照分月用款计划进行各项经费的支出。将财政监督与管理上的漏洞减少了,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真正做到了预算在各个阶段的强化监督,从而将擅自挪用资金的情况减少了,防止发生乱支出、乱挪用的行为。
(四)有效对会计核算做出了规范,从而将会计信息质量提高
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人员的技能与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备会计电算化本领,同时需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将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效率极大提高了,从而将核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增强。
二、会计集中核算不足
(一)财务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鉴于会计集中结算将会计岗位取消了,原有财务人员将调离岗位,容易让一些不熟悉会计业务的人员补位,甚至身兼数职,进而对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造成不利影响。经办人员身兼数职,在取得了上级领导签字后便到核算中心报销,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规定相违背。
(二)会计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管理的账务增多,且因为统管会计人手不够,工作量大,难以开展全程的会计监督与管理,难以对支出的数额准确性把握;单位报账时,仅依据票据判断,看到手续齐全或者报账发票正规后就给予报账,不能深入检查其真实性,将监督优势失去了。最后,单一的会计核算。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量增大,但是并没有与其他部门实现互通与互联,从而难以对财政预算资金重点监督与管理。
三、强化会计集中制核算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建设,将工作中不足减少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项新的财务资金管理办法,为了使工作规范、高质量完成,就必须加强各部门的配合与监督,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方面是加强财务经办员的培训教育,尽量将基础工作做得细化;另一方,会计中心需与预算单位做好沟通,充分对各单位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确保会计信心是真实的;最后,需要对报账流程进行完善与优化,防止人为泄漏。
(二)将核算职能逐步淡化,将管理职能增强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后,会计中心日常的工作内容发生改变,需要重点对资金支出进行核算,很多基础工作耗时又耗力,重复凭证的粘贴、整理与装订工作,但是做好这些基础工作的细化远远不够,同时需要加强预算执行信息的控制与反馈。通过对各部门预算指标的核对,随时控制好预算指标,从而避免发生超额预算的情况。
(三)建立新型的监督机制与财务稽查评价部门
重点分析经费支出内容,作为会计核算的重点,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提高,让各级群众一同监督,形成更有力的监督屏障,从源头上将腐败消灭,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机制引入,绩效审计需要重点对账目审查清除,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将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四)加强会计人员管理,将服务意识强化
会计集中制使会计监督职能与深度提升到新的水平,但是依然需要加强人员管理,尤其是加强行为监管,避免出现财政资金挪用的情况,减少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努力将服务意识强化,转变服务观念,从而更好的使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有序开展。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内容,对于会计核算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引起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重视。
一、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企业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活动进行记录和核算,定期编制相应的会计报表,从而得出相应的指标和数据,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信息的一种会计管理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现代化的会计核算不仅仅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更是包括了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会计核算可以对企业的管理方面进行查漏补缺,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解决,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由于发展过快,目前许多企业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1.会计人员素质偏低。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存在素质偏低的现象,拥有高级职称和大专以上会计学历的人员极少,且大都集中在大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会计核算管理知识,使得会计核算管理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2.人员设置不合理。许多企业在会计人员的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国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大型私有企业而言,资金不足,管理水平较低,为了最大限度地精简人员,节约成本,往往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多是一些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能力;其二,部分企业虽然设置了会计机构,但是没有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一般都是任用管理人员的亲属作为出纳,外聘会计进行会计核算共组。一方面忽略了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外聘会计往往身兼数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使得会计核算的及时性难以保证。
3.存在违规行为。相对而言,会计核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而部分企业为了加快核算速度,往往无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核算流程进行简化,使得会计账目出现混乱的情况。同时,也有部分企业为了达到逃税的目的,利用违法违规手段,对会计资料进行篡改,伪造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的稳定。
4.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企业的内部监督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包括财务清查制度、稽核制度、定额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相关职能存在严重的缺失,导致企业的会计人员容易受到管理者的影响,使得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会计职能错位,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三、实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就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深化认识。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化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认识到会计工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死存亡,认识到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开展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切实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2.建设高素质的会计队伍。首先,要设立相应的会计机构,并配置足够的会计人员;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重视,确保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然后,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会计人员对于新的会计和税收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结合当前会计电算化的趋势,培养会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的应用和处理;最后,要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考核,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强化企业外部监管。强化外部监管是减少违规现象的有效措施,因为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实现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借助外部监督的力量,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减少和消除违规行为,确保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建设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保证企业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有: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可以从制度方面保证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总之,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强化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于企业而言,要深化对于会计核算的认识,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切实保证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文华.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1(8):158.
[2]明文婷.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探究[J].商情,2013(28):18.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 弊端分析 财务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统一核算为手段、集中资金为基础、加强资金收支管理为目标、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情况下,由会计核算中心各单位行使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职能,同时又行使其资金的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办法。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各项资金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的科目进行核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于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是对单位会计机构及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职能和部门之间利益的重大调整,如果不注意理顺关系,完善配套措施,会导致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效和财务业绩的同时,给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动向。因此,笔者在分析当前核算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加强和完善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是当务之急。
1.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只承担记账、算账和报账工作,无法深入参与单位财务管理,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核算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人员无从核实票据所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财权、事权相分离,又限定了会计集中核算无法从事后监督的圈子跳出,无法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目的:对核算单位资金收支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
1.2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
核算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财产清查也由单位实施,部分核算单位根据会计账登账,相互依赖,造成登记不实,加之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资产不能进行定期实地清查盘点,使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相脱节,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部分单位实物短少、移交,不及时向核算中心报账,致使核算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而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忽略资产的管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1.3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
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会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后, 会计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办理, 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分散在单位, 这样的制度明显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脱节,不易获得及时的财务信息,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1.4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核算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核算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核算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核算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核算中心,资产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核算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具有单一性。
1.5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核算单位混淆不清,核算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核算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造成专项资金支出效率不高。核算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因此对财政部门的业务,对他们监督的政策变化,跟踪重点无法知晓,这样核算中心就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核算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2.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2.1在会计监督职能方面,需要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然而,如果将会计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分析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会计核算中心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
2.2完善内外控制制度
单位内部应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对重大预算项目和专项经费要进行重点监控,核算单位除提供真实合法的原始票据报账,必要时还需具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反映。建议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预算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加强支付环节的控制和监督。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统一固定资产口径,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财务审核机制。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预算单位必须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有验收、领用、移交有登记,保证账实相符,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会计核算中心应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抽查,以及时掌握核算单位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必要时也可形成制度化行为。同时核算中心应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及时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机制,接受财政内部检查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2.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核算中心的数据做到资源共享
单位可随时通过网络查询本单位的报表、账簿,及时对账,保证本单位账表、账账、账实相符。实现核算数据资源共享后,可使单位能够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情况,增进核算中心与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流,从而有利于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在不具备网络数据资源共享的条件时,建议可采用月度、季度分析报表反馈的形式实现财务信息交流,注重核算单位信息需求,跟踪分析,不断改进。待条件具备时,建议也可考虑采用远程报账系统,从根本上实现核算中心自核算型向管理型职能的转变。
2.4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
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2.5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融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核算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实现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账户国库化,了解全面化,核算完整化。
2.6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部门
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通过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可以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进行分析,找到相对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督;也可以通过上下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查找经费支出的不合理成分,分析原因,加以纠正;还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利用媒体的作用将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和管理建议等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各部门。提高财务的透明度,让群众来监督,让社会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财政部门引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机制,应与以往单纯查账式的审计不同,绩效审计不仅要查清账目,而且应提出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有效性的具体建议。否则,绩效审计就会有当家理财“不善”的记录。
参考文献:
[1]王茜.集中核算体制下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之我见.财会月刊(综合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