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

时间:2024-03-15 10:42:00

导语:在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教材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计专业;案例教学;模式探析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高职院校审计这一专业经常用到案例教学法模式来促进这一教学目的的达成。通过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学生能更为直观、生动地领悟相关知识点,体会到相关课程的实用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可以说,案例分析教学模式顺应了课改要求以及现今推行的教育理念,转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合作与探究,教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一教学法符合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认知过程及规律,能够将审计专业知识合理、充分内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针对审计这一专业,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为培养审计类人才,使学生在将来到企业审计岗位以及会计事务所中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因此,这门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然而,学校并不能单纯依靠分派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好案例分析这类教学模式,结合模拟审计工作的相关练习与操作,必定能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有用的铺垫。在审计专业的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即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以加强理论知识的运用,比如,在审计课程中对很多原理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将创设此知识背景下的相关案例情景,让学生根据案例具体内容做分析与动手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间相互转换、互促互进的作用,进而强调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易混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审计专业课程中引入案例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巩固与理解相应理论,更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进行审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时,应当以具体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适当、适时运用好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以理论讲述为主, 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

案例分析在审计专业课程中占重要的比重,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然而,教师更要注重得当、合理运用好案例教学。因为审计类的教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注重理论性以及层次性、结构化的内容。例如《审计学原理》这门课,其中很多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且不易消化。这时,教师如果展示更多切合实际的案例,或者将有一定缺陷的审计业务作为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它们做分析、判断及纠正,则更为直接与易于理解,也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案例讲述为主, 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 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 总结归纳理论

在审计学课程的解析中注意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分析,案例讲解应放在主线上,同时辅之以理论做恰到好处的穿插,并让学生对真实案例做分组讨论,教师做重点的分析及提示,让学生从讨论中深化理解教学内容,总结归纳不足以及优点,从实际操作中强化教学内容。例如,对于《经济效益审计》这样的课程, 教师在讲解财务报表的延伸效益审计相关章节时, 首先应当明确教学角度,可以从案例库中选用某公司近三年的真实账务及其相应的财务报表,

尽可能真实且还原教材要求,再要求学生以案例为基础,对财务资料及报表做动态的过程性分析,同时比较测算相关财务数据,利用所学的财务核算指标辅助测评、分析等工作; 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容易疏漏,操作难点做提醒,确保学生的独立操作可行性做检查;其次做小组的分组讨论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整体完成情况做评价,小组讨论中交流心得,对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最后教师对学生这次案例的实际操作做总体测评,并让表现突出的学生做心得交流,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状况做分析指导,辅以教材案例的解析,深化学生理解,总结易错点,避免学生在今后操作中再次出现类似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审计的理论知识理解较为抽象,而将理论融汇于实例中,不仅能让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记忆所学内容。另外,案例教学中应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做到课题的深入浅出,避免学生生搬理论知识的情况发生,而是巧妙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寓教于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在教学的互动中灵活的掌握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在审计理论课之后, 专门进行审计案例课程的讲解, 通过大量案例的讨论, 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

在审计学的教学中,通过引经据典让生掌握较为抽象的理论概念,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审计案例分析》这一课时,教材中的案例为“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小组讨论,从案例中找出为什么这项审计没有成功:首先,安达信在形式上自主性不强;其次,安达信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再次,安达信在进行审计规划时,未做好世界通信会计流程的市场前景预估与市场分析;最后,安达信没有直接的审计证据,审计意见的获取渠道不充分,材料不足。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在宽松的分组讨论氛围中学生自主的了解课题内容,并对审计的独立性,风险,证据等审计重点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进行课题难点讲解时,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开发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

总之, 审计专业教师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或几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都要保证学生系统掌握审计理论及基本技能, 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 每次案例教学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使学生在对案例思考与讨论后进行总结和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起到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写出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 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决不能忽略, 一是学生的书面报告可以作为教师给学生进行考核的依据之一;二是通过这个环节也可以检验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华.审计案例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现有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开发型,以介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为主,大量教学内容用来介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方法。另一种是实务型,是以介绍软件使用方法为主,主要选择一种会计软件,系统介绍该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学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名称的不统一,各高校对该门课程的叫法也各不相同,如会计电算化、电算化会计、计算机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名称不同反映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不同理解,表明对这门课程的内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二)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课脱节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目前课程设置的特征是:会计电算化与传统的会计课程割裂开来并完全脱离于会计课程,“会计电算化”仅仅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电算化,传统的财、会、审课程依然基于手工环境,只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表明会计已处于新的技术环境,需要更新传统的程序和方法。学生只有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才接触、了解和使用ERP软件,由于ERP软件的会计模块集成了会计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体系庞大,仅靠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根本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ERP中全部的会计功能。

(三)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缺少高职教育的明确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有的大部分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以满足课堂教学的理论阐述为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不符合目前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教材尤其是理论部分的压缩是大势所趋。

(四)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必要的衔接“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其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如会计电算化初、中级证书。但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与财政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五)教学知识落后,与实际工作脱轨目前,部分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采用的会计教学软件不通用或版本落后,使用这类软件作为教学软件,造成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导致再培训周期和成本加大。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财务、审计等专业岗位及相关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根据财会专业的就业岗位,财会专业的高职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专业工作的重心将主要集中在财务核算的日常具体工作上,即对于实际财务软件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是最直接被实际工作需要和检验的,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和实训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会使用财务软件并不是电算化会计教学的主旨,着眼于发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原理、框架、结构、功能等,也是电算化会计高职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但重点应放在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涉及软件工程学中的相关知识和程序设计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从目前财务软件的应用现状看,企业直接购买成品商业软件和委托开发的方式较多;由本企业内部人员自行开发方式较少,即便是在这一方式下,财会专业的学生也只是起辅助和支持作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程序开发工作由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但在协助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掌握的系统分析和开发阶段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提高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利于企业了解和掌握系统开发的整体进度。

因此,不同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目标应有所不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工作,而且要有一定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以及分析和设计能力,应能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完成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了解系统实施的软硬件技术和要求,能对系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审。其他财会专业(如会计与审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涉外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目标主要是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与技巧,对一般会计软件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能熟练地进行维护。

(二)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为了更好地将电算化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其基本思路是将现有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分为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是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各专业课程融合。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采用ERP软件,ERP软件集成了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应将各专业课程与ERP软件中相应的业务模块进行对照学习。在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后,上机操作完成在ERP软件中的应用。图1表明了常用的ERP软件模块与各会计专业课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是增加一门必修课《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各专业课程融合后,会计电算化相关实训项目变得具体和分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还需要为财会专业增加一门必修课《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这门课程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基于工作为导向设计综合实训项目,该综合项目包括所有会计电算化分项实训项目,贯穿全部课程内容。《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岗位,分别担任出纳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费用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稽核岗位、会计档案管理岗位等,组成一个虚拟财务部门,共同完成实训项目。

第3篇

一、高校本科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产品”的生产过程,即髙校会计教育的过程,虽然各髙校对此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提高教学质量,严格考试制度等,但仍然存在一些实质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较细

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改革是从会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入手的。

各院校的会计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政府导向性,如在最初会计学专业基础上增设的审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国际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等。从目前来着,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名实不符的国际会计专业已经取消,审计专业也已取消,保留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另外为与国外联合办学,还设有CGA和2加2(国内学习两年、国外学习两年)专业。深入分析,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与财务管理专业都是应国家的一时之需而设立,且二者都是从会计学专业分出来的,因此他们有着相同的会计主干专业课;从这个角度来看,设置的理由似乎不充分。再看CGA和2加2形式,与国外联合办学,这两种形式顺应时代的潮流,属于开放式办学形式,有助于人才的培养,问题在于前者不负责对外学校的联系,而2加2形式下的学习,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并不牢固,因此CGA和2加2均面临挑战。

(二)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独特性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纵观不同专业和方向的课程设置,我们不难发现:(1)由于财务管理专业设立的财务管理概论和公司理财采用的是同一本教材,因此共同涉及的课程有細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学四科;⑵从成本管理会计的教材内容来看,实质是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合并,因此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任何独特之处;(3)从整体来看,共性的课程多,不同的仅仅是学时安排、选修与必修、教材采用的差异;另外具有专业特点的与其它不同的主干专业课所占比例极小,会计学专业的比例为零、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为25%、财务管理专业为12.5%。难怪有的学生会提出疑问“我们的专业与其它有什么不同?”。

(三)教材内容交叉重复

会计主干课程教材内容交叉重复是各髙等院校的通病,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交叉,如变动成本法、短期决策、标准成本制度、责任成本、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如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经营杠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交叉,如期间费用的核算;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如三张财务报表的分析。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既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亟待解决。

(四)理论脱离实际

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从近两年的人才供需市场来看,用人单位常常要求有实际经验,而这恰恰是我们的“产品”的薄弱之处;另外从教师来看,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任何职业经验,不切实际的闭门造车在所难免,而会计又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因此教师授课时不生动也不足为怪。

二、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目标的确立

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不能盲目,必须与会计教育目标相结合。然而,会计教育目标虽然是理论界多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至今仍未规范。如果在此种状态下进行会计教育改革,则改革中的茫然、甚至不合理将在所难免,因此,明确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是会计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确立会计教育目标的依据

确立会计教育目标应首先明确会计的本质。当今的会计已不再是只计计算算的账房先生,而是参与企业管理的参谋。为使会计教育生产的“产品”在实际中起到参谋的作用,其“产品”应具有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这要求会计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产品”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其次确立会雌育目标应转麵念。有人认为:会计(教育)是会计师的摇篮,因此会计的培养目标是会计师。不错,凡具有应试能力的人,最终都能成为会计师,低^不清的目标,否则各隱的会制:材建纖没有必要,娜采用射十师#i式专用教材即可。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射慠育应否与射十职业应微育等同?显然,回答是否定的,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專&未来自我学习与应试的能力,但不是应试教育。

另外,美国的射懷育目标给了我们良好的启示。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賭育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养。”“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养”。也就是说,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生未来工作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在职业上获得成功。这为我国会计教育目标的确立提供借鉴。结合我国的现状,我国的高等会博育目标也应定位于此。

(二)会计教育目标的界定

我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改革研究组第四次会议认为:大专是职业培训,本科则是素质、能力的培养,前者是专,后者是通。121笔者赞成这种提法,深入分析,这种提法与美国提出的目标显然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高校会计本利教育应以“通才型”为培养目标。会it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知识:相关知识和会计专业性知识。前者要求涉及的知识面要广,博览经济的相关学科,后者要求要专;(2)能力: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信息处理技能、沟通能力、健康的体魄;(3)素质:心理素质、价值观及职业道德。一句话,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较扎实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广泛的相关知识;既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又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本科会计教肓改革的设想

会计教育改革应紧紧围绕着会计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对策如下:

(―)淡化专业界限

如前所述,会计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因此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大部分学生仍未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全部考试,而这是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的敲门砖。既然称之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然而未通过职业考试,这怎能不使录用部门困惑?这对学生的择业相当不利;另外,从市场需求来看,当时国家设立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为了解决新崛起的事务所行业对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需要,然而事过境迁,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似乎已近饱和,每年的用人量很少;再者,按照有关规定,设立该专业即可获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资金资助,这就是目前很多学校仍设立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初衷。因此为了不使实务界混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动,为了不浪费国家的资财,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应予以取消。另外也呼吁有关部门,终止设立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从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来看,会计学专业是会计学院的根本,必须设立,而财务管理专业应视市场的需求而定。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目前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在学生入学时就已经划分,事实上,这种划分在短期内没有必要。原因在于:⑴我国的企业大部分会计与财务并未分炉立灶,会计与财务合设为一个部门,因此实际中无需区分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2)财务建立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要做好财务工作必须熟悉会计的业务,只有从会计工作学起,才能最终胜任财务的工作;(3)既然会计教育目标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的是“通才”,这种划分也没有必要;(4)从两个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来看,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既然相同的课程较多,就没有再区分的必要。

从长期来看,随着财务管理地位的进一步提髙,随着财务部门的独立,市场对财务人员的需求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区分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就显得必要,而这种区分应在学生大四时进行而不是在入学时。这主要基于主干专业课大部分相同的考虑。因此建议在学生大四的上半学期,各自开设相应的实务课程及相关的专题。实务课程应以案例分析为主,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关的专题应阐明各专业的理论与实务的前沿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不同专业的独特性。

从CGA和2加2来看,与国外联合办学是一种发展方向,但联合办学不能盲目,学校应该为学生安排好学习的每一步。CGA形式要求学生修完指定的课程后,还需事前自己联系外方学校,一旦联系失败,学生将无所适从;另外从CGA的实质来看,其性质类似于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修完所规定的课程,仅仅获得类似于职业CPA考试的资格证书,这与会计教学目标相背离。显然CGA专业不可取,应该取消。2加2专业形式较CGA形式要好得多,它能弥补CGA的缺陷,不需要学生独立联系外方学校,而且获得的是中外承认的本科文凭,但这种形式要求学生一边忙于指定课程的学习,一边忙于应付语言考试,学生的压力相当大;另外从学生的反映来看,2加2专业课全部采用原版教材授课,限于教师的水平以及原版教材的难度,学生吃不透其内容,掌握的专业知识很不扎实。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一是在学习原版教材前,学生应首先学习会计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以便为原版教材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将2加2改为3加2,增加一年的学习时间,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准备语言考试,以便能够顺利过关。

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专业的设置具有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应与市场的需求相匹配,当市场急需某一专业时,应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

(二)出精品教材

事实上,会计的面本身就窄,如果将其专业细化,必然会造成内容的重叠,因此笔者赞成淡化专业。在此前提下,各髙等院校应编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为此首先应解决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

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来看,笔者认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而管理会计的发展又标志着成本会计内容的拓展;另外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同质的。因此建议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合并。

从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来看,前者应侧重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后者则侧重于资金本身的活动,另外二者的具体对象是不同的,前者是指成本及未来动态的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后者是指过去及未来静态的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基于此,笔者将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现金预算、专门决策预算、经营杠杆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划归财务管理,而将经济批量、存货、短期决策、销售预测、利润预测、经营预算、预计三张报表划归成本管理会计。

从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来看,期间费用是交叉的焦点。笔者认为期间费用核算应划归财务会计。原因是:费用乃理论界公认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六大要素之一,而期间费用则属于此范畴,为了保持财务会计各核算要素的内容完整,期间费用的核算自然应归入财务会计。

从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来看,实际中的财务分析侧重于报表分析,其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析则较为浅显;另外考虑到财务管理仅侧重于资金本身的筹集及运用等管理活动,因此建议报表分析全部划归财务分析。

实际中,学校应在精品教材的编写上下功夫,所编写的教材应基本理论全面,基本方法深入浅出,体系完整,内容深入。另外,一本好的教材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不断的修订是必不可少的。各高等院校应定期修订教材,以确保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否则过时的教材将无法使学生面对实际。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果某高校保留会计鲜财务管理两个专业,笔者认为不同的专业用不同的教材是没有必耍的”因为会计的知识面很窄,每一个学生都应掌握会计各主干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働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管理会计以及髙级财务会计。学校应在精品教材的编写上下功夫。

(三)增加案例教学

要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案例教材的匮乏是各高等院校的共同问题。

从现状来看,综合题拼凑的案例居多,而真正体现实际的案例极少。要改变这一局面,有两种设想:一是给教师实践的机会,即教师实习,这种实习时间不能低于一年,并脱产,实习结束时,教师应提交实习报告和案例;二是不脱产,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配合有关企业的会计部门领导,做好案例的总结。

在编写案例教材与搞好教学的同时,还应将实业界人士请进课堂。定期请一些业务熟练、实际经验丰富、有专长的会计人员或领导,就某些特定会计问题结合实际进行剖析,生动的素材,灵活的教学形式,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四)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为使我们生产的“产品”有用,学生必须对企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的操作,即增加社会的实际经验。这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搞好各髙等院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模拟实验室的主耍功能是模拟财务会计的业务流程,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能够较好地掌握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为今后真正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这种实习应在学生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之后进行。二是建议将学生的所有课程学习时间压缩为三年半,最后半年是其亲临社会和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由于实习时间较长,一方面给予接受单位选择学生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充分接触实际的时间而不至于被企业扫地出门。

四、会计教育改革实施的前提条件

第4篇

会计三门课程教学现状各高校均注意到这三门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在教学中的处理也不同。教学实务中大致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一)三门课程均为必修课,课程之间的重复通过教学协调来处理目前,协调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最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教学方式进行协调,即讲授这三门课程的老师通过论证会的形式来确定重复部分的内容归由哪门课来讲授,课时如何分配,并且将论证结果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我院会计学系也是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并列作为必修课设置。我院会计学系通过论证先后三次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这三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均是调整课时分配以适应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从0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财务管理课时为80学时,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分别为64学时改为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课时为64学时,管理会计课时为48学时。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学时较多,为64个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50个学时;管理会计学时较少,为48个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40个学时。删除了重复讲授的课时,将节省的学时用于实验教学以更加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这种协调是老师们论证的结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二)管理会计作为选修课管理会计由于其所对应的学科边界界定不清,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与财务管理大量重复,加上在实务中实用性并不强,有些高校把管理会计设置为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做为必修课,管理会计作为选修课设置。但是管理会计做为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重要性将越来越显现出来。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比较前沿的研究都将充实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将会是会计学中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学生无论将来去做理论研究还是去做实务都需要掌握《管理会计》,否则知识体系不完整。

(三)将管理会计的内容重新划入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中去,取消管理会计我国的管理会计是从西方引入的。1922年,H·W奎图坦斯在其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首次明确提出“管理会计”这个名词,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最早是作为财务管理的入门而提出的。其内容和财务管理严重重复,因此有些高校选择将主要内容并入财务管理中讲授,与成本相关的内容并入成本会计中讲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系在1993-1997年之间就取消了管理会计将其并入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但是中国人民大学后来又恢复了管理会计,这充分说明《管理会计》单独成科是必要的。从以上三门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各高校均一致做为必修课开设,而对管理会计的教学,各高校分歧较大。三门课程内容重复的焦点也是在管理会计上。

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建议

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三门课程的教学处理各不相同。特别对于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处理上差异较大。我们应该针对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三门课程进行因材施教。对于独立院校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三门课程均应开设,它们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不同。会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系统地掌握经济学、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具备会计管理、审计监督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针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在组织这三门课程的教学上应在保证知识结构完整的基础上更加侧重知识的应用性。笔者建议如下:

(一)教材的选择应该尽量选择系列教材或者自编教材目前各高校均注意到了这三门课程之间的重复,因此在编写教材时会主动回避重复的部分,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重复的部分已经过处理,降到最低了。另外,独立院校自编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材应该是独立院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现在由于缺乏专门用于独立院校的教材,大部分独立院校均是采用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优秀教材内容较深,不一定符合独立院校学生的实际,而且理论性强,缺乏实用性。

(二)注重电脑知识的应用,以提高相关知识的实用性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程均使用了大量的数量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方法对文科的会计学专业学生有一定难度,三本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够扎实。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三门课程的实用性,可考虑结合实际利用电脑来解决数量分析问题。在这三门课程的教学上结合EXCEL表格进行讲解,既可提高学生的电脑水平,又为这三门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目前,这三门课程中涉及的公式实际当中用得不多,很大原因是因为计算复杂导致的管理成本过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独立学院作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创新,缓解了国家招生规模扩大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增加了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独立学院发展到现在,面临着从规模发展到质量强校的转变。由于近年来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和普及,企业所需的既懂管理又熟悉信息化的专业化人才严重匮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是独立学院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独立学院现存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用人单位要求与独立学院自身条件改进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一个能适应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培养一大批能够精通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熟练进行财务信息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推动会计信息化真正向“管理型”、“智能型”、“网络化”转变的人才,造就出适合社会要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

2009年4月,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而人才则是建设的关键,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推进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对于推动各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作用愈加显著,一是完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框架,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中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与技能,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从事会计、审计和有关监管工作的能力;二是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熟悉会计审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有三种模式,一是侧重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二是侧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能力的培养,即财务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三是适度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着重介绍当今主流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即侧重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社会实践,更新速度比较缓慢。大多数院校没有涉及到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应用方面的课程,课程之间衔接不够,课程体系不合理。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各院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大多数出身于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不全面,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如计算机编程设计、数据库管理和维护。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教师的相关会计信息化知识已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的要求,后续的信息化学习和培训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四)教材普遍存在先进性和针对性不够。目前独立学院使用的会计信息化教材普遍存在先进性和针对性不够,软件版本陈旧等问题,迫切需要编写一些高质量的教材,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利于独立学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考核形式单一。许多独立学院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应试教育类型,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的考核内容、方法、标准等模糊不清。一部分院校甚至以笔试的形式来进行考核,依据的并不是实际操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第6篇

关键词:XBRL;教学改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60-03

引言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是基于互联网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编制和信息披露的计算机语言,由于数据集成和跨平台等特性与优点,XBRL能够显著提高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和治理水平,已成为交换商业数据的全球标准。在此背景下,我国财政部率先在2010年10月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并于2011年对部分企业试点实施,2012年对我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广实施通用分类标准州。从实施企业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所有企业均为首次参与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对相关业务以及技术都非常陌生,因此,完成财政部相关要求具有较大的挑战,其中关键的原因是缺乏既懂得财务会计理论有懂得XBRL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财务会计人才。可见基于当前我国推广XBRL的需要,加强人才建设培养是我国财务会计教学领域面临的重大而又迫切的挑战。为此,我们结合2012年广西区企业推广实施XBRL的经验,展开对基于XBRL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期对未来我国培养XBRL人才提供理论指导,进而也为我国推广实施XBRL提供人才保障。

一、基于XBRL理念财会类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我国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主要方向围绕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与信息技术和行业特征的融合方面,为对接社会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财会类课程教学在与信息化融合方面,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涵盖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其中最为典型的课程安排就是《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或者类似课程,同时一些学校还开设了《财务软件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等与信息化高度相关课程,为财会类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XBRL方面还未有高校涉猎,虽然从社会需求的视角来看,未来高校设置XBRL相关课程已是势在必行,然而XBRL相关课程的设置需要从整个财会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宏观视角人手展开分析,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为此,我们分别从能力体系和课程体系两个视角展开分析研究。

(一)XBRL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嵌入

为了能够较好地将XBRL技术及应用能力无缝的嵌入财会类专业学生的能力体系中,我们从宏观上设计了财会类专业人文能力、专业能力、信息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四大能力结构体系,详细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XBRL被较好地嵌入到财会类专业学生能力体系中,同时也是Excel、ERP等计算机信息能力最为重要的体现。

(二)基于XBRL理念财会类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从XBRL要求的基础和涉及的范围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学生都能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有效的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XBRL原理及应用教学,我们认为学生除了掌握财务与会计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尤其是对数据库原理的理解方面;同时开设XBRL课程是一个系统工作,不能因此失彼,更不能缝缝补补。所以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在大学四年较好的掌握XBRL原理及技术,具备XBRL技术与应用能力,同时还要保证现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开设,我们需要将XBRL原理及技术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对接”与“融合”。其中“对接”是指将XBRL原理与应用方面的内容与财会类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对接;而“融合”则是指在学生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基础上,在开设《XBRL原来及应用》课程后,将XBRL原理及技术整合进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比如在《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课程中融入XBRL理念与方法等。

综上分析,围绕社会对XBRL人才的需要现实,结合现有财会类专业课程内容,我们提出了财会类专业基于XBRL理念的课程群,详细如图2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提升学生XBRL技术及应用能力,我们设置了基于信息化运用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基于信息化素养的课程体系和基于XBRL理念的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基于信息化运用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包括数据库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和EXCEL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基于信息化素养的课程体系则包括ERP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和XBRL原理及应用等;基于XBRL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则包括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财务会计、计算机审计和财务软件应用等。

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财会类专业开展XBRL教学改革的案例分析

(一)理念的提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后简称桂电)经过近六十多年的办学积累,在工、理、文诸多学科逐渐相互渗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结合当前科技前沿开展教学改革与探索,在XBRL领域也不例外。作为2012年度广西区XBRL推广实施唯一一家技术支撑单位,桂电会计学人才小高地成员全程协助并参与了广西区首批六家企业XBRL的推广实施,创造了著名的“6+1”模式(“6+1”模式是指在2012年财广西参与政部推广实施XBRL工作过程中,共有6家企业参与,为了更好的实施XBRL,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技术协助和支撑单位参与XBRL推广实施工作,因而形成了6家企业和1家高校的“6+1”模式)。获得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在推广实施经验基础上,我们看到企业实施XBRL的挑战和困难在于社会上缺乏既懂XBRL又熟悉财会业务知识的人才,而且现在我国还没有高校系统的针对XBRL理念开设相关课程。因此,基于财政部对XBRL未来的推广实施规划,桂电财会类教师一致认为:犹如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和高校会计学课程体系中广泛设置一样,XBRL的推广也是势在必行,同时也是当前和未来我国会计领域中的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工作。为此桂电提出了针对财会类专业开设XBRL相关课程的规划。

(二)支撑课程体系的设置

1 基于信息化运用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在培养过程中利用桂电信息类专业的师资条件和办学优势,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在大学本科教学初期开设《大学生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Excel》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还为同学们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等选修课程,为同学们奠定计算机能力打下基础。

2 基于信息化素养的培养课程设置

会计信息化工作是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推广与实施过程中重要一环。而在具体的推动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信息化素养非常重要,不仅仅是信息化本身所要求的计算机技术和知识,还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意识,对信息化具有较深入的理解。

结合来自企业的实际调研分析,为了提高财会类专业信息化素养,结合会计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桂电财会类专业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计算机审计》和《电子商务》等课程,对于这些课程都购买了对应的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均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课时教学,保证电子信息类课程不断线。

(三)XBRL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

在专业课程方面,桂电主要从《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两门课程人手进行改革尝试。

1 基于XBRL理念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现状。《财务会计》是财会类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财会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本课程的学习失败,则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它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基本会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和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理论与实务,为学习成本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以及从事会计审计实务与其他相关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2)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传统的财务会计教材组织体系不合理。表现有以下三点:其一,传统教材内容一般都按照基本理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报表等内容进行组织编排。这势必造成相同内容前后重复,比如讲“应收账款”必然讲到“主营业务收入”,讲到“主营业务收入”又会涉及到“应收账款”。这样的重复现象大量出现,使得教材体系逻辑混乱,让学生难以适从。其二,近六年来的教材都在内容编排上都完全按照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对新会计准则的解释说明,缺乏知识的开放性。由于新会计准则本身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财政部了几个新准则实施的补充说明,对一些明显的问题进行了纠正,但是财务会计教材由于考虑到发型成本的因素,没有及时调整这些错误,这给过于依赖教材学习的学生带来极大不便。其三,传在的财务会计教材过分强调了货币时间价值因素,对长期债券融资、投资等大量采用了实际利率、摊余成本核算模式,但是教材中缺乏必要的先修知识介绍,导致出现了知识的断层,学生在学习这不分内容时十分吃力。

(3)基于XBRL理念的教学改革。基于XBRL理念,桂电将《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建设思路归纳为以下五句话:“构建一个信息披露体系;编写一本特色教材;打造一支师资团队;完善一组实验项目;创新一套考核方法。”

XBRL作为一种商业报告语言,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数据格式,也是我国政府主推的信息化工程。财政部于2010年颁布了基于XBRL的企业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该标准在将传统的会计数据转化为XBRL格式时,按照每个具体会计准则披露的主表和附注信息形成了维度和非维度结构信息,要想了解XBRL的内涵和在实务中实施XBRL会计信息化工作就必须深入了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核算内容。为此在桂电《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中,以《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信息披露结构组织相关内容,以具体会计准则的信息披露作为导向,根据具体会计准则来安排会计要素核算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熟悉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容易接受XBRL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行入企业从事会计信息化工作奠定坚实专业基础。

2 基于XBRL的《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教学改革

(1)课程现状。《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传统上主要讲述四张会计主表及其附注的数据生成以及数据分析,是综合性、实用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根据我们对100多家企业的调查了解到,这门课程传授的技能是众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技能之一。桂电自1995年专业开办以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由《财务报告编制》与《财务分析》两门课程合并而成。前几年一直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

(2)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没有充分利用ERP财务软件自动生成报表。会计信息由财务软件自动生成特别是四张主表的自动生成是会计信息化最直接体现之一,虽然在我们其他课程中有这一内容,但是在本课程中尚未采用这种方式;同时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理念还不能实现XBRL理念。

(3)基于XBRL理念《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课程改革。通过该项目建设,我们期望财会类专业本科学生能做到“会编制;会分析;会转换”。会编制是指学生能够用手工方式、EXCEL方式、ERP报表软件三种方式熟练编制财务报表;会使用是指能够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基础数据进行各种指标、比率的计算,借以分析、评价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转换是指能够熟练运用工具软件,将财务报告数据转换成XBRL格式的数据并上报。这三者中,XBRL应用技能最为重要。我们要让自己的学生能够承担单位XBRL工作。

为此,在《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财务精细化分析、EXCEL、XBRL等新内容;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嵌入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法等新方式;增加了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并在内容上要求学生选在一个现实的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实验内容增加了EXCEL和XBRL的应用,增加该实验课程的仿真性,鼓励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和计算机软件完成。

(四)实践教学配套设置

财会类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和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基于XBRL理念的课程改革与教学不仅仅要求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还需要在实践改革方面进行配套。为此,桂电财会类专业在会计手工实验、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金蝶财务软件操作性实验、审计学实验、用友ERP系统和纳税申报模拟实验等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在为本科生开设XBRL理论与应用课程后,还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增设了XBRL综合应用实验,全面检验学生利用XBRL进行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能力。

结论

第7篇

2009年度全国注册会计师《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统一考试已经结束,从所公布的试题范围、结构和题型分析,本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试题涵盖了考试大纲及教材的主要内容,结构合理,题型同前期颁布的试题大纲相符。由于今年是首次开考本科目,因此总体来看,试题并不是很难,其重点大多体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方面,以下就相关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次考试命题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核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相对而言是一次比较适宜的命题考试。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的试题来看,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今年首次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从难易程度分析,该科目试题命题的中度,难易程度掌握得较为得当,测试了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命题范围和各部分比例来看,本科目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以及人物观点思想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一类试题如果能够认真领会掌握教材及其大纲要领,考生是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来的。

二是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业务相联系。这一点相对于前面第一条,即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初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不熟悉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如试题第一题目中的第1、23、13、16、19、21、23等等,第二大题中的第1、2、3、4、5、6、7、8、10、13、14、15、16等等。这种考察考生从复杂变化的信息中(抑或人为的增加迷惑考生的因素),能透过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理解,只有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上,才能正确运用。这也提醒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比如第三大题中所提的两问,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些信息,来做出判断。本题中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判断甲公司上述有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假设考生是甲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考生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将从哪些方面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的要求。这实际上考察了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是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特别体现在第三大题,提出考生可用英文回答,分数要略高于汉语回答。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对于习惯汉语回答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的考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试题题型、分值及考察能力分析

忪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有别于其他注会课程,不只是狭窄地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和风险管理问题。增设《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就是为了使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了解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战略制定的方法,学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

上述要求从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本年度试题题型分析,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计26分;多项选择题16个小题,计24分。上述两大题合计50分。其余为客观试题,其中第三大题4个小题,计20分,其中第1和第2小题如果采用英文回答可比汉语多5分。后两个小题各5分,计10分。第四大题为主观性综合试题共1个大题,计30分。从上述题型结构及分值来看,既强调基础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有关考试题型、分值安排和知识考点的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

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

据笔者统计,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该趋势还会加强。

三、课程复习建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考生需要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提高。参加了注会考试的学员可能体会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一是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要像大家儿时玩的积木和魔方两种游戏一样,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

二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有一种复习方法――“过电影”,即晚上夜深人静或安静之时,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象过电影一样将各章的知识点、相关内容反复在头脑中回放,遇到不流利的地方要记下来,并及时复习。这对考生的复习、应试会有所裨益。利用这种“过电影”的思考方式可以检验考核考生是否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第8篇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本脱离了账务手工操作,普遍采用财务软件进行电算化处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系统应用的简称,是应用电脑替代人工记账、结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中职财会专业教育在明确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尽快适应形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建构,加强专业课程改革,优化配置专业课程内容,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职财会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之一。会计核算工作由当年的“珠算”被现在的“电算”所替代,不仅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会计工作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标志。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现代财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业已成为一门融汇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电算化会计学。它与会计学的其余几个核心分支一样,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1.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课脱节。财政部1994年5月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各地职业学校纷纷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属于会计电算化初级教育层次。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只是当做一门计算机技能操作课,没有与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联系起来。主要特征是:与传统的会计课程相割裂,并完全游离于会计课程之外。传统的财、会、审课程仍然处于手工作业环境,唯会计电算化才能表明会计课程已引入新的技术环节,需更新传统的程序与方法。很多学校只是以上岗证电算化考核部分的内容要求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很不全面。财会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才接触、了解和使用ERP软件。而ERP软件的会计模块集成了会计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仅仅靠一门课程根本不可能熟练掌握全部的会计功能。

2.课程教材与职教特色脱离。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适用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部分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基本上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其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倾向于理论化、抽象化或类似于某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书,无法适应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教材内容没有涉及相关的财务知识,以至于有些学校安排计算机教师承担课务,《会计电算化》成了计算机操作课。

3.财务软件与社会经济脱轨。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使用的财务教学软件与现行会计制度有较大差距。在教学中,使用这类不通用或落后版本的软件,致使会计科目不能及时更新、财务软件附带的计算器常出错、某些特定的模块操作只有一种输入法,单机版的操作与网络版有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单位的工作要求,加大了再培训周期和成本。

4.单一的实训形式与实际工作脱轨。许多学校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证需求,将电算化课程与其他专业课分开。课堂上只讲与考证有关的模块,如总账、报表、固定资产、工资薪金等,不能全方位地模拟会计工作流程。在综合实训这块教学内容,也只是开设手工账务处理,没有全盘考虑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训,学生容易淡忘所学内容。教师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边讲一边操作,然后让学生跟着操作一遍就算结束。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没有从实训角度让学生模拟实训。此外,课程计划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一般安排在学完“基础会计”后的二年级第二学期,一共60课时。学完后,后续的课程学习再也不涉及会计电算化。

二、《会计电算化》课改的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岗位的高素质初级技能性人才。根据上述就业岗位,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上岗后的专业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日常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上。学生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和掌控能力将直接在实际工作得以检验。所以,设置课程时,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实训是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涉及软件工程学中的相关知识和程序设计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点到为止即可。

2.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当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各单位财务工作的主要媒介。所以,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不能只作为满足学生考证的一门独立课程,应将会计软件实务操作部分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融汇,贯通于整个就学期间。各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均采用ERP软件,它集成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中,应将各专业课程与ERP软件相应的模块操作进行对照练习。完成各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后,上机操作完成在ERP软件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并能具备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

第9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现状

(一)课程内容设置中高职高专的特色体现不明显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教学活动必须体现“技能性”与“实用性”,而目前国内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仍然重视会计理论知识的灌输,由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等组成,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设置面窄

课程内容设置没有适应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忽视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仍然按传统的课程设置,学习的内容不全面,课程内容跟不上时展的变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缺乏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高素质、高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多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三)课程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课程内容不是按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讲解和指导每个主要岗位涉及哪些工作任务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以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来设置的,在课程内容设置中,知识的传输仍然是重头戏,课程内容设置古板、缺乏鲜活性,缺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境,不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内容重复交叉

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整合,导致一方面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出现空白;另一方面又交叉重复,内容繁杂。比如说在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等内容上出现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在“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内容方面出现重复。

二、合理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在财会、金融行业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课程内容设置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专业那样,去追求太深的理论。课程内容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选择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以实用性为原则。这样才能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更好地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全面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思想觉悟的懂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统计和财务软件等多方面知识并具有相应操作技能的高级会计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会计(高职)专业这一培养目标,其课程内容设置必须与之相适应,突出全面性。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考虑对学生其他综合方面如忠诚、守信、敬业、爱岗,认真、负责等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懂法守法方面;服务意识与合作精神方面;基本的文化素质方面,比如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专业水平能力,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国际化以及办公自动化高度发展的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已成为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必备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建议

(一)理论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建设是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以实用性为教学特征,以符合今后会计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抓手,从以下几点阐述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设置。

1、理论课程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法规。会计这个职业有着较为特殊的社会地位,守法奉公、按章办事、遵章守纪是每一个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理念,实时跟踪最新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如财务会计专业课,应当按照最新颁布的国家新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讲授;在审计课的讲授中,必须援引介绍最新的国家审计准则的内容;在《税法》中则需要介绍最新颁布的国家有关税法的内容。

2、适应企业会计岗位为目标,兼顾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为目标,又兼顾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内容设置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基础理论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兼顾适应性,强化实践能力和未来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企业(公司)会计岗位第一线技能和能力的需要进行安排,注意理论知识的前瞻性、专业技能的适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3、课程设置应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或知识点的遗漏。对重复内容较多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重复部分由其他课程来讲授。如管理会计课程中有关财务分析的部分则可以放在财务管理中来讲授,注意协调重复或遗漏。打破课程界限。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基于工作过程,打破课程界限,设计学习情境,适当精简,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定

4、将模块式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按学科课程体系设置,这样便于给学生打下一个比较系统的、广泛的基础知识。专业课按模块式课程体系设置,设置可划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素质教育模块;二是专业理论模块;三是专业实践模块。根据不同模块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选择对应的课程内容,才能保证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5、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扩大其范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积累实际经验,尽可能达到实训与毕业后的工作迅速接轨。

(二)实践课程内容建设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其实践性,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内容。具体如下:

1、完善单一实践内容。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在传统的实践项目基础上增设审计实践项目、财务管理实践项目等。同时,针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分别设置对应的实践项目,如在财务会计课程中根据现金流量的相关知识,设置对应的“现金流量表编制与分析”实践项目。

2、建设综合实践项目。单一的实践项目往往只能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会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将多个单一实践项目综合起来组成一个综合实践项目,如实训教学过程中,将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实训内容与会计电算化内容进行集成整合。在Excel中利用MicrosoftQuery从会计软件中获取会计数据,利用Excel软件功能辅助检索记账凭证、核对帐证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建立投资、筹资决策模型,实现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信息技术课程的集成化实训。

3、建立职业素质实践平台。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操守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会计专业社会调查、与会计现职人员现场沟通、延请会计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参观访问会计事务所等手段来构建这样一个平台,达成锻炼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四、教材内容建设

传统的教材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完整,理论性太强,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法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展开针对性地培养。基于这个原因,我们编写教材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围绕会计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进行调研,梳理实际操作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展开构思编写。教材内容还要突出对学生法律意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观的培养;其次,教材内容编写要突出会计业务中最为主要的业务核算,掌握基本的核算原理,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核心理论知识、主要实践技能的锻炼。并不断灌输参与意识、强化动手能力;再次,实践指导教材的编写需依据会计工作岗位的不同进行分类目编写。比如专门针对出纳岗位的出纳核算指导、针对存货管理岗位的存货核算指导、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岗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指导、针对费用核算岗位的费用核算指导等。

总之,高职会计课程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工作岗位中典型任务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合理地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原有高职课程内容的设置,才能找出最适合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的路子。

参考文献:

1、陈维彬,李洁.高职教育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

2、付彬.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教育前沿,2009(7).

3、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