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时间:2024-03-15 10:42:00

导语:在农业产业发展路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度;区位熵;产业集群

一、 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江苏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省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位列全国前三甲。新世纪以来,随着江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江苏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产业门类日趋完善,产值规模不断扩张,资产实力不断增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吸纳的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多,如表1所示。

2008年末,江苏规模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2 036.28亿元,总达资产规模达7 828.56亿元,从业人员数量282.66万人,企业数量为15 045个,分别是2000年的4.18倍、3.12倍、1.63倍和1.21倍。可见新世纪以来,江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规模和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要远高于从业人员和企业数量的扩张速度。特别是在企业数量指标上,2008年末的值比最高峰时期的2005年26 113个减少了11 068个,降幅高达42.39%,这主要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统计口径的变化有关。同时,需要指出,尽管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规模在不断扩张,但是其占全国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4.13%下降到2008年的11.83%。

为了更为直观地理解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扩张,我们入另一个重要指标――农产品加工度,其等于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之间的比值。农产品加工度概括反映了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加工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一般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度的取值在2~3左右。从图1来看,我国总体的农产品加工度一直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2008年的农产品加工度仅为1.75。但是作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江苏的农产品加工度自新世纪以来也一直呈现增长态势,而且一直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每年的农产品加工度指标值都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2007年江苏农产品加工度高达3.41,即便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江苏农产品加工度也达到3.35,这说明江苏总体的农产品加工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 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优势尚不显著

关于产业集群的开创性研究始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马歇尔,他在19世纪90年代通过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分析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并提出了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被克鲁格曼总结为劳动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迈克尔・波特将产业集群现象描述为“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会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形成产业集群现象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凭借自身在成本节约、资源优化、风险分散以及创新激发等方面的独到功效,被奉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各地区竞相采用的产业组织模式。许多学者也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证明了产业集群是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组织模式。例如,张霞、鲁德银、蔡根女(2007)运用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的证据证实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缓解“三农”问题方面的独到功效,指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岗位,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还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周志霞(2010)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山东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集群规模扩张会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扩大集群规模。

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当前用于测度产业集聚的指标主要有区位熵、区位基尼系数、EG指数等,本文选用区位熵指数来测算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程度。区位熵的经济含义是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相比的值,其计算公式为:LQ=(Eij/Ei)/(Ekj/Ek),其中Eij指i地区产业j的产值,Ei指i地区的工业总产值,Ekj指全国产业j的产值,Ek指全国的工业总产值。一般来说,某一产业的区位熵指数越高,表明该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2000-2008年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熵指数如表4。

从表2来看,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优势并不显著,2000年~2008年间区位熵指数明显大于1的行业只有3个,分别是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以及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区位熵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的行业也只有3个,分别是烟草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以及橡胶制品业;其他多数行业的区位熵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3个与农产品联系最为直接的行业的区位熵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区位熵指数从2000年的0.80下降到2008年的0.49,降幅达38.75%,食品制造业的区位熵指数从2000年的0.50下降到2008年的0.30,降幅接近50%。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熵指数情况说明,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虽然规模不断扩张,但是集聚优势并不明显,多数细分行业在全国的地位还比较低,部分行业的地位还在下降。

三、 江苏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尽管江苏也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并且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但是整体而言江苏农产品加工业的集群优势并不显著,尤其是同其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相比差距就更大了。然而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仍然面临着农产增产、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难题,仍然需要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来求解“三农”困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出如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树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理念。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优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苏北、实现“两个率先”等战略目标的高度深入理解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特殊重要意义,全面确立集群发展理念。以集群发展理念指导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将培育集群作为政策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落脚点。以转变政绩观念为契机,将培育产业集群的成效作为重点农产品加工区域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科学理解产业集群的内在本质,抛弃集群等于集中的错误理念,更加注重群内企业相互关联效应的发挥,杜绝形象集群。

其次,大力培育区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农产加工企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培育区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于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而言具有双重意义,不仅有利于通过核心企业的培育来吸引中小配套企业,从而达到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更好的规模经济,从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江苏在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例如,2010年江苏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1.3亿元,主要用于新认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奖励,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增投资奖励,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基础建设补助。目前已有43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 041.1亿元(2009年数据),34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 863.3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980.57万户(2010年数据)。今后需要立足已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步伐,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财政扶持力度,优化扶持方式,集中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广、综合实力强、带动效应大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鼓励业务相关度比较大的企业进行纵向或横向兼并联合,塑造一批经营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第三,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开发园区。“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而这一成功经验显然也适用于培育农产加工产业集群。园区不仅能够凭借自身在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顺利解决企业的集中布局问题,而且能够借助自身知识基础设施优势促进企业创新,如果说这只是园区有利于培育产业集群的理论依据的话,那么现实中诸多依托园区而成长起来的产业集群则是最具雄辩力的证据。江苏在培育发展科技园区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国家级园区数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显然江苏在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也延续了这种优势,目前,江苏已有16家“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2009年数据),22家“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2010年数据),总数均位居全国前列。今后江苏要进一步夯实自身在园区建设方面的优势,全面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中观环境,尽快将园区优势转化为集群优势。一方面,加强农产品加工开发园区的整合规划,明确集群导向的功能定位,依据集群成长的规律和要求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另一方面,紧扣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助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成长。

第四,依托外资培育农产加工产业集群。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群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特别是近来的理论研究和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兴起均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意义,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要素供给、培育核心企业、创造需求、促进创新。江苏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10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284.9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4%,连续8年保持全国领先,但是农业利用外资仅为16.99亿美元,所占比重还不到6%,外资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领域并无明显的集群迹象,外资对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与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很不相称。今后江苏要按照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要求调整利用外资的思路,一方面,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外资的供给规模的同时,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合理引导外资的产业流向,加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另一方面,理性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差异,科学选择外资供给主体,依托跨国公司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培育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同时依托跨国公司的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吸引更多配套企业。

第五,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其竞争优势直接根植于特色化的农业资源禀赋,因此可以说,特色化发展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唯一生存之道。在实践中,各地区在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时也无一例外地标榜特色化道路,江苏也非常注重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例如,地处苏北的盐城市围绕打造畜禽、水产品、粮油、果蔬、林木、功能食品六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了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出口创汇蔬菜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海淡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蚕茧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规模家禽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优质生猪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速生林木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甜料香料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啤酒大麦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奶制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保健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集群。但是许多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项目经常会出现“特色不特”、“只特不强”等问题,无法充分显示出应有的集群优势。江苏在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科学分析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准确选择特色产品和产业链条;二是界定特色集群时要注意合理把握适用区域,防止相邻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创新优势弥补禀赋优势的不稳定性和易获得性。

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0.

2. 张霞,鲁德银,蔡根女.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的缓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 周志霞.山东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10,(5).

4. 方建中.集群导向的科技园区发展:逻辑、演化与路径.江海学刊,2010,(6).

5. 刘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抉择――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11,(1).

6. 钱书法,卓岩.产业组织演进的路径分析及其模式选择.江海学刊2003,(6).

第2篇

从目前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具有下述几个特征:商品化特征、专业化特征、集约化特征、规模化特征和一体化特征等。

商品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商品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多样化的商品生产和多层次的商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分布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尽管各种农副产品的属性不同,但大多都适宜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水准以及不同季节,对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也各有侧重,而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多样化的和多层次的商品生产会越加明晰。

专业化

农业产业专业化经营至少有以下几大好处:第一,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专业性生产工具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第二,促进专业性技术水平的提高,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第三,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掌握专业市场信息,有利于开辟市场,避免肓目生产经营和大起大落;第四,按照专业化生产,有利于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促进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形成;第五,农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便于和“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有利于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的形成。

集约化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商品化、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的商业利润和返还利润也不断增加,这为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加快农业资本积累和资本投入农户作为投资主体,在能够分享到大体平均利润的情况下,愿意投资改进技术装备;同时,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也会吸引非农产业的投资者投资农业,为农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从而可以提高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了各参与主体,特别是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提高了农业经济中的科技贡献份额。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各种要素的综合、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和闲置,最有效地把“龙头”企业、农户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经营。

规模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农产品生产通过规模化种植或养殖,形成群体规模;另一方面是农产品储藏、加工、运销等,龙头组织,包括企业和各类中间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甚至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联合和合作,扩大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销等组织的经营规模。

—体化

第3篇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发展还面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污染和次生污染严重,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生态理念淡薄、市场化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为此,要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化面临的困境,实现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

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实施路径

自古以来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稳定与否关乎百姓生活国家命运。当前,我国正面临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整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期,作为国家发展之本的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生态化,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水平。为此,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都提出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建立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此外,党的十还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可见,未来国家将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适应国家发展规划,适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农业发展自身规律的具体体现。在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统筹兼顾、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一、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含义

(一)土地流转的含义土地流转全称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其内含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实现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主要实现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分红等形式出让经营权,国家更加鼓励农户将土地的向专业大户和合作社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农村提地改革,以为一关键节点,将土地的所有权从村、组两级集体所用逐步转向土地承包到户,农民自主经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种经营方式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90年代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户间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就已经开始出现,但多以口头约定实行进行,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4亿亩,是2008年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提高17.1个百分点。[1]可以说土地流转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内涵农业生产生态化的更加宽泛的理解就是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结合土地形态制定更加适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体系。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解决经济、生态与社会三者之间发展的矛盾,将三者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一方面是继承了我国传统农业很多精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避免作物单一连作,使用生态肥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通过立体种植与生物防治病虫害方式改善农业生态体系功能。另一方面,与科技相结合,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与实践利用,加快推进农业种植管理机械化水平,转变生产方式与生产理念,融入市场机制,建立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立体营销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生态化二者在资源合理利用与分配,建设和谐社会上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土地流转的是实现农村土地利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开发,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产品供给提供保障,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中国13亿人口9亿农民,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主体,要求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更加细致,对农民的保障工作更加具体,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就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而农业生产生态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实现土地资源在资源配置中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相互衔接,节约成本,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次,二者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当前我国生态建设不容乐观,资源使用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这些因素严重制约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幸福,在国家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保护自然、尊重生态规律的文明生态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不断调整产业机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总体目标。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土地集中到一起,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土地污染,实施农业生产生态化管理,最终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寓意深远,内容广泛,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实施生态化正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指导下才得以实施和发展的,二者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流转是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实施手段和目的之一,而农业生产实施生态化反过来能够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二者联系紧密、互有补充。[3]

三、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理念淡薄,污染和次生污染严重我国的农业历史已经长达八九千年的历史,当时的原著居民已经开始进行了焚林开荒和刀耕火种的农业种植,由于当时人类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种植业多分布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种类和范围较为集中,但对自然索取较少,基本没有产生相应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但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人口数量的激增,大量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相应的化肥、农药被使用到农业种植当中,出现土地农药残留过高,土地办结;为了达到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新的种植技术不断应用,特别是塑料薄膜技术的应用使得污染加剧。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很多工业企业就建在耕地旁边和江河沿岸,由于管理方式相对简单粗放,制度执行不力,部分企业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或耕地灌溉用水之中,这些污水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导致的次生污染严重程度远远要高于我们的想象。[4]这些污染和次生污染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都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和内容。用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做法已经被证实是不可取的,未来国家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方面一定要下大力气,从污染根源入手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使用,改善耕地质量;从治理灌溉水源头入手,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对企业实施严格管控,减轻次生污染。

(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目前我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国家为了保障耕地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从地理环境角度看,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没有改变,地势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特别是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和新疆荒漠地形很难进行资源开发,土地可利用资源分布不均衡。从供需关系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城市打工者身份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闲置情况有所加剧,城镇发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供需矛盾一直较为尖锐。从生态环境看,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日趋严重,东北地区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利用不平衡等等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市场秩序混乱,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前进步伐,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百姓幸福。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土地资源刻不容缓。

(三)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生态系统建设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农业生态系统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取决于系统内部资源配置是否科学。然而,由于农业生产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一些地区土地流转的规模不足,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较为分散,导致当前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缺少多数只注重眼前利益,较少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去考虑和设计,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因而不能构成合理有序的层次系统。现代农业发展应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为提升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经济效益,如果没有从宏观上系统规划,很容易导致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利用又会引起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的利用率低等,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现代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化发展实施路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生态观念农业经营主体的生态意识是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化的关键,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和决策者的生态意识不足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生态化的实现。为转变农民的生态观念,树立生态意识,应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点宣传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开发资源。减少过渡开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充分意识到,土地的过度耕种会影响其可持续生产能力,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严重污染水域;[5]二是,杜绝资源浪费。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中间产物,如果不科学处理会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严重污染。此外,除了让农民们意识到合理利用资源和科学处理生产垃圾以外,还应加强对生态学知识的教育。具体措施有:一是,基础教育中就要灌输生态知识;二是,尤其对生态知识不足的农业管理者,要加强培训,增强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技能;三是,树立生态农业典型,发挥其激励和示范的作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指导,切实贯彻生态农业理念。

(二)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资源利用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我们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应用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业土地流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些地区,尤其是土地资源不适宜集中连片经营,或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地区,仍需进一步加强流转工作。尤其是,当前一些偏远农村出现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当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加强引导,真正让农民认识到土地规模经营的好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其次,切实为农民考虑,搞好新农村建设,切实增加农民受益;再次,设立专门的土地流转部门,负责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当然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流转工作,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只要真正了解农民、关心农民,知道农民心里想什么,才能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建设做贡献。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我们要做好农业生产的规划工作,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既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收益,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既要满足当前现代农业开发的需要,还要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6]做好农业生产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规划的制定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各地区的资源和地域特点,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或品牌农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是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的要求,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合理规划并利用每一寸土地,将土地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优,逐渐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化、特色化与规模化经营。

(三)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科技水平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有序进行,应坚持战略性眼光,分析农业的资源条件、地域特征等实际,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整体性原理和动态平衡原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为促进现代农业的生态化,首先,要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高新生产技术相结合。作为农业大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陈旧的生产工具被取代,但是一些长期累积的生产经验是不能被遗忘的。现代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农业进步的良方。其次,将农业生产机械化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现代农业要求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然而在大力开展规模经营与机械经营的同时,不能忽略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再次,将农业产品的品牌化与安全化相结合。食品安全近年来成为困扰人民的重要问题,随着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展,营销渠道的不断优化,人们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的安全是农业生态化的重要方面,应密切关注农产品的安全化生产。最后,将区域资源特色与农业多功能性相结合。换句话说,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特色优势,挖掘其不同的功能,结合生态系统的建设,发挥其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流转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生态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历来重视农业问题,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加强合作社建设,试图用土地集约化经营方式来完善现有土地政策。土地流转能够实现土地连片经营,稳固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软硬件建设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分配,进而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从宏观层面上讲,依据生态学原理,结合系统工程,对于农业生产各系统之间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从整体上设计并把握生态农业建设,完善农业产业链,实现产品的增值和废物的资源化。从微观层面上讲,结合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病虫害防治等,促使农村资源得到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方淑荣,游珍,蒋慧,赵力,姚红.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43-45.

[2]黄和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新视野,2009(2):23-25.

[3]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赵俊.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15(2):15-21.

[4]毛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改革,2012(10):9-12.

[5]刘海金.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J].湖湘论坛.2008(6):123—124.

第4篇

>> 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机制研究 宁波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 浅议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现状及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郑州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机制研究 青岛市生态农产品产业化策略分析 黄冈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与思考 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管理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究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研究综述 龙岩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研究 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 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探索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3]陈年友,吴恒斌,秦建英. 黄冈市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孙志国,王树婷,熊晚珍,等. 我国粮食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J]. 作物研究,2012,26(5):423~427.

[5]李祖民.地理标志的保护与管理[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第5篇

当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理念提炼出来之后,如何使品牌理念更快、更有效率地植入消费者心中,主要决于是否具有一个高效运营的品牌传播组织管理模式。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的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应构建“三位一体,三级联动”传播组织运营模式,即地方政府、产业协会、产业企业三个品牌传播主体协同作战,形成一体化的品牌传播机制,具体为以地方政府统领、产业龙头企业品牌驱动、产业协会助力的三级联动模式。

地方政府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的第一层级。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涉及诸多产业生产要素和生产主体,品牌传播对象也极其广泛,包括产业产品消费者、产业投资者、产业相关社会市场机构、甚至更高一级政府产业政策制定者等。另外,区域农业产业品牌还具有经济学上的“公共产品”属性,即品牌使用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只要是区域内农业生产者都可以无偿使用公共品牌,这也是产业企业缺乏创建公共产业品牌内在动力的原因所在。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创建与产业企业品牌创建存在互强化的作用理机,但就品牌创建本身而言还是存在一定差别。政府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规划者及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构建政府统领产业品牌的传播机制能有效维护区域产业品牌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产业协会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第二层级。产业协会是产业发展的自律组织,对产业发展具有协调推动职能,是联系政府与产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相对政府而言,产业自律组织更加贴近市场,更了解产业企业及市场消费者需求,也有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力动机,对区域产业品牌创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政府可以利用产业协会组织协调功能,将产业品牌定位理念及相关资源支持通过产业协会向产业企业输出,同时产业协会也可以把产业企业品牌创建需求向地方政府表达。产业协会组织除了上传下达的品牌创建职能外,还可以组织产业相关力量挖掘和丰富产业品牌历史文化内涵,收集整合产业品牌素材,借鉴其他产业品牌创建方法,创新产业品牌传播方法,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产业龙头企业为云南高原农业品牌传播第三层级。企业是产业构成的主体,企业品牌是产业品牌主要构成要素,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是互为助进的关系。企业品牌创建,尤其是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是产业品牌创建的引擎,是产业品牌创建的核心驱动力。尽管每个产业企业有不同企业产品品牌,但其品牌定位及品牌传播要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定位及整体品牌传播理念为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品牌传播要体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要素。这样就会形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与企业品牌传播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2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路径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传播路径旨在解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如何传播”的问题,通过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品牌传播通道,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

2.1理论研究传播路径理论源于实践,却高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和指引方向作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应该抢占“高原特色农业”理论研究的制高点。筹建国际性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论研究平台,定期举办“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国际论坛”。由云南省政府主办,每三年举办一次,整合全球农业发展最先科技及发展理论研究成果。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在实践研究领域、科技领域、学术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为云南发展外向型高原特色农业,为云南高原色农产品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提供指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国际论坛受邀嘉宾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农业领域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精英,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群体,借助这些国内外农业发展研究专家传播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是一种有效的品牌传播举措。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国际论坛为切入点和驱动力,提高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社会关注度,丰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和理论内涵,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

2.2广告媒介传播路径广告媒介传播是品牌传播的主流渠道,包括电视、网络、微信、微博、报刊杂志、户外传媒等形式各异的广告传播媒介。目前所有传播媒介中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央视广告传媒。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不论是采用软性广告还是硬性广告的方式,适当的广告宣传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广告投入力度主要取决于地方府的财力和意愿以及产业企业实力状况。目前有很多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央视传媒进行地方品牌形象宣传,但宣传内容往往较为繁杂而且为追求上传播词的语音、语调、语句的上口及对称,而忽略了宣传重点和内容,实际上对地方品牌形象提升效果较为有限,而真正着眼于地方产业品牌宣传的广告却较为少见。地方政府在有影响力媒介上对区域产业品牌进行推广比地区形象宣传推广具有更高的投资收益效果。云南省政府应借助央视强大的传媒影响力大力宣传云南高原特色健康农业,其广告价值体现为:①会引起国家相关部门注意和关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获取更多资源支持;②会产生良好的招商引资效果,引入更多外来资本投资云南高原特色健康农业发展。③提升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品牌响影力,创造更多产品消费者。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也应该加大企业品牌推广力度,尤其是产业龙头企业更应该发挥品牌传播的先锋引领作用,创建区域产业品牌,最大的受益者是产业龙头企业。当然,企业品牌广告宣传投入也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广告投入要与产品规划、营销渠道建设及产品招商密切配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时,要重点突出“高原”产品品牌,体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元素。

2.3公关策划传播路径公关策划品牌传播主要是指通过策划引起社会大众及新闻媒介关注度高的事件活动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包括名人参与、公益活动、口碑传播、新闻报道、事件营销策划、网络社交事件策划等公关策划形式。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关策划在品牌推广中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有些企业甚至于不作传统式的广告投入,主要是通过公关策划提升品牌知名度,如苹果、小米、老干妈等知名品牌主要通过公关进行品牌推广,云南本土普洱茶产业品牌、褚橙品牌的创建,公关策划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适时快速传播信息的时代,名人品牌传播效应也越来越显现,因为名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各种媒体竞相报道和关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公关传播,应着眼于与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及国内外媒体关注度较高的大型活动对接,借势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同时也要立足于产业发展特点,整合传媒资源,打造上平台、上档次、上品味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推广公关策划活动,提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影响力。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钦州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10

1 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

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在生态类型、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不尽相同,归结起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外向型农业模式

外向型农业模式是利用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采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和水果、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把钦州市丰富的物产资源变为有利于对外销售的地方特色产品,通过龙头企业的对外销售能力把产品销往广西自治区以外的地区为钦州市农业人口创收。

1.2 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观光农业模式指利用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及优美的环境资源,结合钦州当地的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民族文化及农家生活,通过农业休e活动,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通过对外的大力宣传吸引外地游客来钦州观光旅游,鼓励城市居民节假日到农村度假。

1.3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模式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模式主要是指通过优势区域布局,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生产后,带动钦州市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广西钦州部分乡镇根据各村不同的特色产业、资源特点、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特色农业,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模式。

1.4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农业科技园模式是指实行企业化运作,以科研单位作依托,引进和运用国内外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同时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中试和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1.5 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资源综合开发模式指以当地的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为基础,科学合理确定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实现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

2 钦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路径

2.1 以农业产业化促进钦州现代化农业发展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钦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是钦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路径之一,农业产业化是破解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是强化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促进钦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为深化农村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钦州市以农业产业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可以通过六个加大来实现:

(1)加大力度转型升级,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变不快的问题。(2)加大力度培植优势主导产业,解决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集发展不特的问题。(3)加大原料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解决产业链条不长的问题。(4)加大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力度,解决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5)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不多的问题。(6)加大力度建设加工集中区,解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载体不大的问题。

2.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钦州现代农业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把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农民可以使用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钦州现代农业发展,首先,要调动起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只有他们愿意接受科技成果那么转化就容易了。然后,要寻找和筛选优良的农业科技成果,结合钦州当地实际情况选用适合本地发展的科技成果。最后,要完成科技和生产的无缝对接,多数科研成果从实验到实际应用有一个磨合期。对于农业新科技的应用往往是通过农业技术的形式转化为生产力,为此,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人口对技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一定的联系,提高农业人口的技术接受能力对于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无缝对接非常重要。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钦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好模式是“农学研资”结合,具体做法是加快建设农业创新基地,鼓励创新型农业村庄和农业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目标,采取股份制、委托开发、成果转让、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方式,建立“农学研资”战略联盟。建立知识产权权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合作共享机制,按照合同约定依法享受利益和承担风险。

2.3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钦州现代农业发展

钦州市要想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对农业人口的培养,农民的素质不提高现代农业很难有长足的发展。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钦州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钦州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钦州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

钦州市应当加大对农民的培养力度,通过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使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进而不断增强农村农业发展活力。

2.4 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钦州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钦州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

(1)构建全市“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和农产品销售服务。

(2)使尽可能多的农民学会和掌握电子商务应用知识,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3)加快推进“互联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促进钦州市^光农业的游客全球化进程。

(4)大力培育农业物联网产业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5)着力创建“互联网+农业”综合示范区,为钦州农业电商做积极的示范。

(6)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应用。

2.5 开发富硒农产品加快钦州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解除重金属毒害等重要作用,被世界科学家公认为“抗癌之王”、“生命营养之源”、“健康长寿元素”。我国属于缺硒国家,有22个省份缺硒,72%的人口生活在缺硒地区。富硒产业以高端农产品开发为主,其背后体现的是稀缺的自然资源、优质的动植物品种、现代化的科学生产技术、高品质的产品,以及高端的消费人群。

广西是富硒大省,土壤硒资源非常丰富,据地质勘探部门调查,仅北部湾地区富硒土壤面积就达3181.2万亩,为目前我国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出的连片大面积富硒土壤区域。因此,钦州市可以大力发展富硒产业,把我市富硒产业做强做大,以现代农业的理念去谋划、去推动富硒产业的发展,要坚持“基地规模化、产业生态化、种养规范化、产品标准化、市场品牌化、销售专业化”的思路和原则,形成以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为依托、以高品质产品为支撑、以资源保护利用为基础的现代化富硒产业集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使我区富硒产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一个新高地,把钦州市打造成为“中国富硒农业之都”。

参考文献

[1]陈彦君.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J].甘肃农业,2016,(11).

第7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路径;衡水市

传统分包至户和乡镇个体企业涌现后,农业的发展需要一种衔接更为紧密的模式,来系统性、综合性、高效化转变农村改革的方式。基于此,农业产业化即是最符合应对此问题的基本模式。

1农业产业化概述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素在于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即经营者主体、经销主体、政策制定主体、科技服务主体)、农业产业化的客体(即农业产业化的对象,即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的枢纽与中介(科教信息等中枢性工具)。就农业产业化模式而言,实质上乃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商业的三重有机结合。农业产业化的主体细分则有:农业的直接生产者、政策施行与扶持者、科研创新主体、个体企业。基于此,则可以有多种次序上的排列组合,即农业的直接生产者与政策施行与扶持者的结合、科研创新主体与个体企业的组合、农业的直接生产者与科研创新主体的衔接、个体企业与农业的直接生产者的对接,如此由星状分布,形成网状布局,发挥各个主体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最大效用。农业产业化就要素融合而言,既囊括先锋企业贯通产业全线促进要素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主体融合的模式,还包括引导先锋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等途径。

2衡水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a.邓庄农业园区。衡水绮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其注册资金约为1000万元。该园区的顶层建构及其经营策略设计,乃是基于普遍性、深刻性地考量与研习,经与农业科研院校、政策引导主体、工程咨询机构、规划设计机构等单位领导、专家的交流商议,对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有了模式化的考量和思路清晰的开发战略和经营理念。第一,项目用地面积广阔,生态农产品种植区规划总建筑面积,此中囊括了日光温室与智能温室二者的设计。在农娱结合、农娱互辅的策略下,衡水市的高效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第二,在资金层面,该园区基于自身考量,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外部资金辅助及其他相关企业的资金援助,使其运营有了最基础的物质保障。第三,在实际经济效用层面,该园区可辐射带动区域内农业生产的发展,就业辅助作用明显,有利于削弱城乡二元体系的对立性结构。b.衡水天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成员50人,注册资金500万,基地位于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速流村,106国道东侧,衡德高速和大广高速在此交汇并设滏阳出口。第一,以其项目内容与规模而言,该项目自建设用地面积、总投资的资金数目、包装车间、联栋大棚,至于塑料大棚,皆有综合化的考量。第二,以其生成的经济效用而言,基地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愈加完善,娱、观、采、游、食等功能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愈加完善,基于此等优势,得以成为衡水市桃城区之重要的精品农业示范园区。c.饶阳县牧丰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第一,以其区位而言,该企业位于饶阳县杨深路东侧,占地面积22hm2,固定资产6700万元。公司现奶牛存栏3000头,年产鲜奶13400t,年销售收入5360万元。第二,就生产设备而言,一应俱全,建设巴氏杀菌乳生产线一条,所拥有的设备,囊括鲜奶之存储、牛乳之杀菌、牛乳之挹注、牛乳之制冷、产品之外饰以及产品之运输等层面。第三,以其所生成的经济效用而言,该企业以“其身正而四周性,四周行而群聚生”为理念带动周边地区养殖户数量的急速增加,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迅速转化为民众的增收能力。

3推进衡水市农业产业化的路径选择

第8篇

1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特征

依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应是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和企业三个基本创新主体投入各自的科技资源和力量,在政府部门、科技中介、金融机构等辅助要素的支持下,共同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的过程。其最突出的创新价值是能够实现知识链、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融合,为实现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式创设了体制机制条件。以往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多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龙头企业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作用不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不强,创新活动分散,难以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产业链。而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战略技术和前沿技术理念超前、学科交叉、研发期长,只有构建协同创新组织模式,集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企业各方的创新资源,优势互补、专业协作,实现农业产业全链条、研究开发全过程的集成化创新。同时,要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才能在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难题的突破。

2宁夏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主要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宁夏在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以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谋划思路、组织协调,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实施体现区域产业战略目标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引领,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宁夏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探索了可行之路,积累了实践经验。在服务区域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切实担当起支撑引领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并提高了农业科技对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2.1构建了学科融合和技术集成的创新体系

学科融合和技术集成是按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而进行学科优化和创新团队建设。突出学科、团队的技术知识结构体系是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合而成,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技术力量进行系统研发。构建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体系,培育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为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①宁夏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企业各创新主体融合,开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关键技术以及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和工程化示范,探索协同创新机制。以首席专家负责制的管理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协同攻关。②与国内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集中优势资源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推进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例如,在枸杞产业重大协同创新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依托国家唯一认定的枸杞工程中心创新平台,以项目为纽带,立足宁夏,积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内外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开展科技合作,组建研究团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了有限科技资源的优化共享和重大技术问题的协同攻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培育,已形成包括品种资源、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农机农艺、植物保护、品质检测、示范推广等较为齐全的学科设置和创新团队,把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枸杞产业的综合实力,带动了产业链上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2.2凸显了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作为宁夏农业科技的重要支撑和创新主力,宁夏农业科研院所立足于自身优势,按照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发挥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在学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把握时机,以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为抓手,面向宁夏特色农业重大问题与创新需求,凝练了一批引领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技术,集成院所科研资源,甚至院外的科研力量,形成内联外引的协同创新机制。依托院地、院企合作载体,积极发挥5个院地合作基地、35个重点培育的院企合作示范点、12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及9个自治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服务团等平台功能和作用,组织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突破了一些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支撑了宁夏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与产业部门融合发展,共同打造21个自治区农科教高标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农机农艺技术,促进了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加快了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吴忠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在蔬菜、肉牛、果蔬及优质粮食等方面开展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在草畜耦合技术、富硒技术开发、节水技术攻关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在中宁枸杞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示范病虫害综合防控、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及耕作植保机械等综合配套技,基地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在西吉生态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示范马铃薯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降水利用率和亩收益显著提高,被作为县域经济示范样板进行了多次观摩;建立的冬种蒜苗、夏栽芹菜(娃娃菜等秋菜)一年两茬种植模式示范基地、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园,示范西兰花等名特优蔬菜新品种,展示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研制成功了芹菜起垄覆膜播种覆沙一体机,为解决西吉冷凉蔬菜轮作倒茬,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模式。在盐池甘草、滩羊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示范滩羊羔羊高效育肥、两年三产配套技术,羔羊成活率达96%,建立了优质滩羊肉生产生态养殖模式,育肥产品成功入选G20峰会;制定了优质滩羊生产相关地方标准2项,开发了适宜家庭消费的高端产品15个,为滩羊肉优质优价体系创建提供了技术支撑;示范甘草育苗、移栽、中耕、除草、施肥、采挖、病虫害预报及防控为重点的规范化、机械化种植集成技术,黄芪秋季机械覆膜精量播种技术,提高成苗率50%以上,同时解决了中药材苗期杂草防除难题。在平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示范了水稻保墒旱直播技术,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2659kg/hm2,创平罗县水稻单产记录。示范了春小麦耕播一体化匀播技术,春小麦平均产量达到8529kg/hm2,创平罗县最高产量;研制了“泌乳羊”、“羔羊”全混合日粮秸秆颗粒饲料新品种,自主研发的水稻旱地精量穴播机播多点示范,节种、抗倒伏,增产效果显著。

2.3实现了农业科技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接

以对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落脚点,实地调研,与生产部门沟通,协调组织相关科研专家,将区域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与最新科技成果进行对接。积极沟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对接服务,加速了成果的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夏科研院所已在宁夏各县建立了100个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基点,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带动引领了地方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组织60余名科技人员深入特色产业一线,开展技术咨询和农民培训,举办技术培训班,培训新型经营主体技术员、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型农民,发放技术资料。

2.4增强了农业加工企业创新主体的能力

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技术创新体系,宁夏确立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重大专项和项目的立项方式,应用开发类项目要求企业参加、产学研联合实施,引导和培育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对宁夏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分析也表明,企业主要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合作进行R&D活动,但更多的是同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因此,宁夏农业加工企业创新主体的特征更加明显。2.4.1企业R&D投入主体格局形成“十二五”期间,宁夏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R&D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经费来源中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占比基本都在93%以上,企业执行的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主营业收入)超过了全国同类企业平均水平,企业已经成为R&D经费投入的数量主体。同时,农业加工企业科技活动机构与人员也不断增加。可以看出,宁夏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增强,企业科技资源投入力度加强。尤其是企业在R&D活动经费结构中的比重增长,以及企业的R&D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的增大,显示出农业加工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特征。2.4.2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功能增强反映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比例呈增长趋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个企业承担项目数也是全国平均值的1.83倍。期间,每万R&D人员专利申请量、企业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出口额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整体提高,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功能在不断增强,正在成为宁夏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重要支撑。

2.5探索了适应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机制

协同创新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的现实路径。这就要求参与各方具备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性地开展机制创新。在现有协同创新项目中,参与各方、创新目标、任务分工、经费分配、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了详细的方案,以确保创新目标及时、完整地实现。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共性的和比较成功的机制做法,具体包括:①外部条件方面,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项目实施与政府各项引导政策相契合,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不仅是政府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及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使得协同创新成果有明确的市场前景预期,充分发挥参与单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创新效率。国内外经验证明,较为成功的协同创新组织均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②内在动力方面,关键是要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签订协同创新协议,参与各方事先明确各自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在创新目标、任务分工、经费分配、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细致方案。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改革了内部收入分配制度,以绩效工资为调控手段,奖励科研一线人员和科技骨干。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明确成果转化收益的80%归科研团队所有。

参考文献:

[1]杨晓洁,黄亚玲,李振永.探索院地院企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1):61-64.

[2]李东平,金勤勤,余庆来,等.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6(6):19-21,96.

第9篇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现代化水平、产业发展的方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第一产业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长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经验,提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三大路径,以此实现中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方式

农业经济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必须改革,就不得不面对中国农业人口多、耕地面积少的基本问题。优化农业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适合的发展模式,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稳步前进。

1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很多国内经济学者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看做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方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仍旧是靠投入获得的,是不可持续的。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实现了增加值5695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而增幅的回落则是在0.5%,而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滑0.3%。虽然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总体增幅还是喜人。

2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

一、体制性约。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体制性缺陷。其次是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约束。二、资本约束。首先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资金短缺。其次人力资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一人力资源的素质低下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其二是人数上的短缺在现实情况下,农民更愿意去打工而不是务农。三、技术约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转变到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式上来。

3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条路径

3.1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没有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技术与新农业工具的应用将受到种种限制。只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农业才能实现现代化。除此之外产业化经营可以突破市场对农业经济约束。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应从以下几点来做:第一,农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是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做专做精;第二,抓好市场主体建设。培育带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三大市场主体;第三,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统一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第四,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3.2实现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信息化也应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德天应人之举。

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就必须经由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领导作用。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相应的构建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其次通过制度建设加决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要建立“政府花钱买培训、学校负责实施培训、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的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使他们具有信息收集、应用和反馈能力,培养起农业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技能的人。最后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以文献、数值、事实为主,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信息化发展所需软硬件设施都缺乏甚至没有。这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以建设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

3.3实现创新型农业

发展创新型农业主要有以下三点途径:首先是科技创新,创新型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与附加值。比如北京丰台的南果北种。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创新,使北方人们能够在当地吃到南方水果。现在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无土栽培、人工繁育、气候调控等科技农业。除此之外有科技创意也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其次是文化创新,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引擎.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新型农业完全可以通过运用文化创意,让文化在产品生产中充分发挥,满足人们多样的需求。浙江省天台通过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意葫芦,将葫芦种成弥勒佛、济公、圣诞老人等形态的艺术品,并建立“天台山艺术葫芦网”实现了葫芦的升华。最后服务创新,服务创意农业是通过提供创意性的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创意农业可以将生产、运输和销售结合起来,使农业同时具有一、二、三产业的服务特征,依据市场导向,提供多样的服务。

4 结语

农业的生产周期性,与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高,是高风险、低效益的产业。因此,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实现能循环的集约型和内涵型增长转变,实现产业化,信息化,创新型农业道路才能保证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若琳.关于创意农业消费趋势的思考[J].中国农报,2012,28(0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