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6 08:18:55
导语: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后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有效落实,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问题教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形势下,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及合作探究意识的重要措施,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的积极构建。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作为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阵地,在当前高中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为问题导学提供了重要平台,问题导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一、提出问题
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就是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问题导学法并不是简单的提出几个问题,更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设置,设置的问题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与课程目标相适应。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时机提出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在情境设置环节适时提出问题,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效果更显著。例如,在“人口的素质与环境”一课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蒙古草原由于人为搂发菜、挖甘草,造成草原大面积沙化的事实,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每年的草原沙漠化的面积的具体数字,在学生看到这些惊心动魄的数字之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的效果更显著。
二、分析问题
问题导学法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如何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在地理教学中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实验操作、教师点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等来达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自转”一课时,教师提出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对问题有了答案,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解决问题
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肯定不是一个两个,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要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难度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顺利解决问题。例如,在“地球的公转”一课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天中,太阳的高度一样吗?那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一年四季中,中午12点时的太阳高度一样吗?哪个季节高?哪个季节低??一年中所有的白天都一样长吗?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地面的热量与正午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有的简单,属于生活常识,有的有难度,需要学生讨论、查阅资料甚至动手操作演示。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要注意重难点突出,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四、应用问题
问题导学法提出的问题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得以解决、得出结论后,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如何利用得出的结论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是问题导学法的最高境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因此,应用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最终归宿。如,有的同学在看球赛NBA比赛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有时是凌晨,有时是上午,但唯独没有晚上。德国世界杯期间我们观看比赛大都是凌晨2:00左右,比赛难道都在晚上举行?在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时差”一课后,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不同的地区由于时区不同产生了时差,导致了时间上的差异。从而利用这一结论解决了同学们的疑问。
五、反思问题
反思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因素,反思贯穿于问题导学法的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反思,能够总结得失,在解决某一个问题后,及时反思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探究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是否积极,与后面的问题是否联系密切,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反思活动能够发现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反思活动也能让学生重新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质疑的习惯。因此,反思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过程,也是问题导学法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问题的意识,养成反思问题的习惯,构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春燕.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3
[2]谢惠清.问题案导学对高中地理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14,(11)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可持续发展观
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形成现代文明及生产方式的基础,地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地理信息汇总全球化成为可能。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设置的高中地理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在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树立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新课改理念下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状况之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的有效设计提出了五项基本理念:首先,高中地理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其次,建立丰富多样有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第三,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地理学习的探索;第四,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最后,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合评价的结合。依据上述新理念不难发现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只背不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令地理学习的意义只停留于表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结合新课改理念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设计
二、构建与生成―高中地理课堂有效设计之途径解析
1.领会新课程理念准确定位是前提
没有充分领会新改革精神是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片面或者错误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传递的信息从根本阻碍了新教学方法的渗透。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因素,强调人地关系为内容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给教学提供了一条主线,即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由此看出,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应更加突出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发展性和实用性。因此,将课程主线明确定位于此将有利于从宏观上正确带动整个高中地理活动的有效设计。
2.结合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是重要途径
据文章上半部分所述,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就成为这次改革中的重点。结合新课改我们的教学方式应逐步从“教材本位”像“标准本位”转变。就这点来说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应秉承“科学原理与基础―认识与分析问题―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这条主线,以探究式及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能围绕主题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又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有效课堂设计的定义。无论是探究式还是合作式的教学方式都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这种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式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学会从合作中综合分析一个地理问题。
3.依据教材创新地理活动课程是关键
新课程标准将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提升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地理活动部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思考性活动。这类活动实际上是对地理教材内容的反思和巩固;第二,实践性活动。实践性活动强调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切实有效的应用,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第三,探究性活动。建立在思考型和实践型基础之上的探究性活动针对的是教材和习题上的开放性题目,研究性及探索性要求强的特点十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现阶段高中阶段的地理课鲜有涉及活动课内容,如果教师能将地理活动课提升到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既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又是强化地理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4.有效课后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意义是保障
作业布置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工具同时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成果的普遍方式。课后作业应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后作业的检测功能并不在于区分学生好坏而在检验课堂教学的开展状况。片面的作业布置理念使得作业成为学生的一项负担,画洋流图、算时区、背地区经纬度的传统作业形式早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如果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将地理作业与实际结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地理作业乏味枯燥的问题。比如,在4月20日刚刚发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缅怀死伤者的同时四川频频地震也涉及诸多地理问题。教师可以此为题,让学生分析四川的地理位置、板块构造及地震带位置,设想下灾后重建方式。这样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也较好的呼应了上文中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结语
为了适应时展,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做出了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善待地球珍爱环境成为了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共提出四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构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地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微课目前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根本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各种符合地理课堂需求的微课视频,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地理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一般来说,采用了微课的课堂会更加别开生面,更加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致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变革,解决了教学当中枯燥无味以及学生昏昏欲睡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探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探索微课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对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微课在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微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微课教学案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知识点数量较多且较为琐碎,概念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特点。本文认为合理引入微课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激发起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知识点脉络更为清晰,突出重难点和考点。
二、课题研究现状
微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 2012 年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代表。随着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微课”可以看到,最近五年来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数量较多,有7575条,如图1。另一方面,无论是知网或者百度学术中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较少,例如在知网搜索 “微课”+“地理”仅搜索到203条结果,如图2。可见“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微课的有效运用,我们课题组的共识是,教材抽象,微课能具体化;教材简略,微课能补全教材缺失的知识环节;教材知识老化,微课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课可以是动态视频加讲解。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个微课,自己确定适合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学习,自己判断属于有效运用,再发博文,与其他成员交流。网上有一些地理微课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课,内容涵盖初中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板块,我们要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来使用,同一节微课,有可能让学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显,可以让学生复制下来,多次观看,充分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攻克教材重点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文献学习研究阶段。课题研究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理论指导下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学空余时间,主要采用文献法。认真学习有关“微课” 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微课”的重要意义;参照黎加厚教授的分类,每一种微课有其优缺点,各课题组成员选择一种模式自己制作一节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还要把在网上下载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并观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员集体听课,判断这节课上,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否显著。
第二阶段:课题小案例收集、反思、归纳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轮流运用微课讲课,其他人听评课,写心得体会。其次,将自己在教学时所用的微课的与其他老师的方法加以比较,写博文总结得失,将自己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理清自己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的微课个性化学习进行效果分析。
第三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个案分析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成果汇总,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博文、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室集体活动照片、地理微课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作用探究
(1)引导预习――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记忆地理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与下发的导学案相结合,梳理知识,进行全套的预习工作。许多课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对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2)解疑释惑―生动描述复杂地理现象
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地球的运动》讲解中,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怎样公转的以及内部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这让学生对我们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导致学生间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但若照顾后进生的话也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所以,这时微课就又派上用场了――制作未学章节的微视频,让对之前知识掌握好的同学观看,预习下一章节,既可以照顾到掌握差的学生,又可以节省好学生的时间。
(4)提炼总结―重现章节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记得一些计算公式,而对于解题思路和原理已经十分模糊。微课的又一大应用就是帮助学生再现章节重点,回忆所学内容。
(5)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注点
以前的课堂从“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课堂的提问数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有的简单问题还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这种看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其实效率不高。而在微课程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需要独立观看,理解视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的好坏决定了对微课程视频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表述给其他学生听,组内研讨。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1)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微课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不使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比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们观看洋流的视频,洋流的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洋流对其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这些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对教学也是益处颇多。
(2)集体备课,加强微课的科学严谨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量进行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长分发任务,尝试将复杂繁多的微课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教师身上,由具体教师收集资源,总结整理,搜索最新时讯整合制作成微视频。这样把任务分散不仅减轻了单个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3)了解微课和教学实际的内在关系
微课就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类型,但是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考验。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数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等。
6.2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
(1)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考试成绩来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几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班级。
6.3微课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
在应用微课之后对上课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100名进行该文科班学生,年级是高一下学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访谈内容包括:微课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有没有出现知识点错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没有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其他建议,通过这些访谈内容来评测微课的效果。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将微课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总结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复习知识等,微课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准确找到没掌握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林燕.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2015.
[2]孙研高.微课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城市地理,2013(4):12-17.
每年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时候,都感觉高一地理的学习非常困难,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未能有效衔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先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很多,也容易很多。结合高中教学实际阐述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原则,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通过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该描述中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前后联系的统一整体。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发现地理非常难学,尤其是必修一的学习,无论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地理知识接受上都无法适应,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高一地理必须要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原因
1.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一点地理基础知识都没有,在上课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如在看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说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边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正常的说法应该是西面是什么,东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南面是什么。因为地图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很多高一学生不知道。对于经度和纬度很多同学不知道,在高一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讲到地方时和时区计算时,需要用到经纬度。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好好学习地理,导致了这部分知识的欠缺,从而使其进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学习很难。
2.高中教材结构不合理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编排都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符合认知的规律。但目前的高一必修1地理教材,高一第一学期五章内容都是很难的自然地理,从“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标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几章的学习,要涉及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识,还涉及到学生的物理学、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生物学、区域地理的地图等,有的很抽象、有的规律性很强,这些内容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
3.教学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初中中考地理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地理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初中地理课时少,经常等到考试前发一些地理资料给学生背诵即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使用其他任课教师来上地理,导致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甚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科明显增多,地理课一般一周只有2课时,而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属于理科性质,理解难度大,有限的时间和薄弱的地理基础,导致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非常困难。
二、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所学科目少,教材内容简单,课时多,学生学起来感觉相对容易。同时,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学习上主要以记忆为主。进入高中后,学科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和深度增强,加上高一必修1地理偏理科性质,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很难。进入高一后,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课本上有些知识还应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先记忆,甚至死背。把这些知识点记住了以后再理解。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这一节的内容时,洋流的成因、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名称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或者默写。洋流的规律概括为“中低纬度的洋流是‘北顺南逆,西暖冬寒’、中高纬度是‘北半球逆时针,西寒东暖、南半球是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这些规律先让学生熟记,如果学生记不住可以通过画洋流模式图或者默写的方式来加强,至于洋流名称的记忆则要求学生先记住各大洋的名称以及沿岸城市的名称,洋流的名称主要以流经地区命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心中有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轮廓图,在做题目时只要把简图画出来,把规律背出来,题目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对这部分以识记为主的地理知识,教师还是要延续初中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地理学习自然就感到容易了。
2.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高中阶段课时紧张,课堂容量大,有时一节课既要讲课后习题又要讲新课,时间非常紧凑。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堂重点听讲、课后的练习以及复习,都与初中有较大区别。首先,要熟悉地理课标和教材,对整个高中地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知道哪个阶段讲解哪些内容,讲到什么深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当然,最好对初中地理课标也要进行了解,对初中教材熟悉,这样,就可以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有的放矢,节省教学时间,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考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有的还沉浸在考入高中的成功中,有的还在怀念初中,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的好坏在于各自是否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了解和调查,逐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进行生活上的关心,使他们从初中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
3.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的衔接
高一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每一章都很难,无论知识点还是课堂容量都与初中不一样。有些地理知识是初中教材中有的,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进入高中后,这些初中知识点会用到,用来理解高中知识。如果这部分初中知识没有学习好和掌握牢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肯定就会有障碍。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章中的“时区和时差”“昼夜长短”两部分中有关计算的问题。按照正常的备课,介绍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1分钟,1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但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具体计算时,发现学生对东经、西经、本初子午线、把经度换算成时区等知识都不会。这些知识都是初中地理内容,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在初中地理课没有好好上,有的初中没有正式的地理教师、有的初中地理课基本不上,导致学生对经度、纬度、时区部分的知识都不知道。通过课后及时反思,调整教案,在其他班级授课时,先补充初中地理的知识,然后再教高中的内容,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再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时,有的学生对世界上的大洋名称和分布以及个大洋的轮廓特征不知道,更不知道洋流流经沿岸的地名。所以在学习洋流时,先补充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用多媒体显示世界地形图,带领学生读出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大陆,了解各大洋的轮廓特征以及大洋两侧的大陆名称,记住洋流流经各地的地名。通过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补充,学生的学习会感到比较轻松,理解上也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和学校对初中地理不是很重视,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理解上,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一的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如在讲到“板块构造”部分知识时,比较枯燥。把初中地理上有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引入课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一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组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学生很快有了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看世界轮廓图,继续讲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的理解就容易了。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高一是关键,而且高中地理中的三本必修课本,两本必须是在高一完成。所以,教师要调查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初中和高中教材知识有机衔接起来,降低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在衔接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机会,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恰当的教学时机,把初中必要的地理知识给学生进行补习。总之,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高一阶段,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到位,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一定不会感到困难。
作者:陈岚婷 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参考文献:
[1]罗雅晶.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2]郑于艺,黄志明.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J].地理教学,2015,(17).
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中地理很多教学内容都与环境教育相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进行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学生今后地理学习和环保意识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本文探讨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与整合环境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整合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关学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概念。地理课程的内容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电影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工作经验,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整合进行议论。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新引入的概念,因此大多数教育者对于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了解。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有的学者对于环境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做了相关报道。笔者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以下三点:①对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类型,提出珍贵资源的保护措施及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②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③对环境的监管与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介绍环境质量的检测方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的技巧
1.将环境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中
由于地理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为理论教学,因此将环境教育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讲到地形地貌的问题时,教师可对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后果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措施等进行介绍,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同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植树活动中,降低我国土地沙漠化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既能够让学生对于地形地貌的成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
随着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多媒体被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为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环境问题,教师通过语言很难将其形象生动表达,但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例如,沙尘暴、雾霾和白色污染等,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会达到更加触目惊心的效果。教师可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深思。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便可将相关地理知识引入课堂,探讨环境问题与相关地理知识的联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环境教育
小组讨论是现代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教师作为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应为学生确定讨论话题,主导课堂的有序进行,保证课堂的有效讨论。例如,在讲到酸雨的成因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等,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树立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理论认识,让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有所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环保措施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的环保工作有哪些,并从自己做起。最后,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经过相关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会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环境被破坏和被污染之后,人类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加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2.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将环境问题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将环境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很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听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消除纯理论课堂给学生带来的烦躁心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该种方式能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具有持久性。
3.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有效迁移
环境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在地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性较小,很难吸引学生。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环境问题与地理课程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原有的对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强化地理课程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严重,环境教育得到更大的重视,广大地理教师应对环境教育相关知识进行钻研,了解其与地理课程的相关性,并积极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对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作者:葛金娟 单位:南京市第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组成[J].地理教育,2002(03).
1.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存在问题分析
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目前地理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很差,知识储备少。
(2)九年级不设地理课,中考不考地理,是初高中地理衔接难的最主要原因。
(3)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对地理学科都不重视,导致学生普遍轻视对地理课的学习。
(4)高中地理课时不足,没时间弥补原本就薄弱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
(5)初级中学地理师资力量极为薄弱,非专业代课现象很普遍,大多数非专业教师不喜欢、也不会教地理。
2. 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分析
(1)初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大部分初中学生地理课感兴趣,但因为记忆的内容太多,且不需要中考等原因不好好学。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主要是“考试之前背”。
(2)高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但传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是在口头上提一提,或者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装装样子,做做形式而已。
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占主导地位。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背书、记笔记,学习就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份数低的就是差学生,由此就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地理学习观造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高中学生喜欢一个人独自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精神;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想或不敢向地理老师提问题。能做到经常预习、复习的仅占极少一部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只做作业不看书,课后不能及时反思进行探究学习。总之,学生总体上不重视探究学习。传统的学习观不仅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探究能力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3. 高中教学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级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又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
目前,地理应试教育再高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高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之下,再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学在不经意当中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学用三者之间没有邮寄的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4.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
静态是指相对于稳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例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固定的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内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动态是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交互性的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各种测试,还包括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等等。总的来说,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而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科兴趣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地理素质的关键所在,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天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
(2)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的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3)联成体系,提高效率。
要将高、初中地理教学联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考虑、统筹规划,同时又将高、初中地理教学各个不同阶段的地理教学作合理分工,做到衔接有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还很弱,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占着主导地位,思维活动也正待逐步提高,逐步改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培养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出力。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以下就谈谈我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1. 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高二年学时的紧迫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师教知识,一堂课下来,觉得很满,弹性时间不长,学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这样教学目标就很难在课堂中体现出来,重难点的不明确使学生学习被动,知识框架混乱。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2.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3. 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没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题论题,同样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策: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学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习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改革 反思
一、反思之一:培训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寥寥
加强教师培训是实施新课标的前提。新学期担任高一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经过正式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正式上岗。在对新课程不是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大多数老师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热切期望能够获得完整、系统的培训。但无论是省教厅统一组织的全省教师培训还是各地级市自行组织的新课程培训都只是场面热闹,并没有达到教师们意想的效果。省教厅组织全省高中地理教师进行的集中培训整体上略显仓促、准备欠佳。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培训教材不足昀情况。拿到几本书、听了几天冗长的报告,合格证书就发到了各位教师的手上,培训算是告一段落了。新课程的精髓各个老师领会程度如何就只有各人心里明白了。
短期的集中培训并不能使广大教师充分了解新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各个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利用继续教育的时间组织新课程培训活动并组织开展学校内部的新课程学习活动。学习活动除了安排学术报告这一类型的活动外,更应适当增加高一教师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通过一线教师的现身说法把各自的经验与看法进行交流融会,共同探究,相信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反思之二:新教材、教辅资料本身存在的问题
高中地理新教材通过教育部审批的包括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等四个版本。由于教育部教材审批的结果出来比较迟,教材交付印刷的时间与新学期开始的时间间隔比较短,在各个版本中都存在课本文字错误的情况。说明各个出版社用于审核、校对的时间比较少而没有把好质量关。另外学生辅导资料、教师用书没有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同步使用。新教材配套的学生地理填充图册是开学一个多月后才发到学生手中;教师用书更是接近半个学期之后才送到,严重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改革应该体现“新”字,但足在学生的练习册上,我们却见不到多少能够体现新课程的题目,练习册似乎就只是与以前的版本换了一套封面而已。并且练习中掺杂了旧教材有但新教材已经删减的内容,这种换汤不换药,没有跟进新课程改革脚步的做法使得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三、反思之三:课本活动可操作性不强
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各个版本的教材都设置了相当多的探究、思考、实践活动供师生们选择使用。从一个学期的教学来看,这些活动的设置都非常有创意,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进行课堂的探究活动必须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纠正的过程、形成正确结论的过程,受制于课时紧张大多数的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也有老师将活动移到谋外进行,但是如果各个学科都不能在45分钟内解决问题而将活动转移到课后进行的话,那么属于学生自主支配的活动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已是当务之急。其次学校配套教学设施紧缺,课本上列举的某些活动教具在短时间内无法配备,进行活动也就无从谈起,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反思之四:旧观念,老教法
旧观念主要表现在广大的教师没有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控制。新教材在维系旧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加上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没有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完整的讲授,进行“草木皆兵”式教学一一以为教材上的字字句句都应滴水不漏地让学生全面掌握,就连新教材已经删减的内容,但是过去高考中涉及到的内容也会在课堂中补充给学生。按照新课程的安排,地理的课时数在总课时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要多学习一本教材。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们普遍感觉在新课程之下课时安排特别紧张,但是为了提高成绩,在教法上,大家基本上是沿用了老路子保证学生的成绩,鲜有创新。这是观念陈旧所造成的。设施等硬力量建设。只有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篮球运动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沟此,各地区高中学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篮球场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孔德谦.调控艺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高考族),2009.12.
[2]朱丽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J ].新课程(中学),2010.3.
[3]国艳菊.将身边的地理融入地理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1.
[4]郭硕.新课程理念与地理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2011.
[5]谭刚.地理教学反思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探,2009.
【关键词】高中地理 绪论课 教学策略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时紧张、追求升学率等的影响,教师对绪论课的教学重视不够,认为绪论课没有实实在在的 "知识点",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是可上可不上的一节"随意"课。其实,一节精心准备的绪论课,它的长久价值和辐射效应绝非任何一节平常课所能达到的。绪论课在介绍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梳理教材的体例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学习与复习的方法,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拓展教学的情感空间等方面意义十分重大。
1绪论课是师生建立和谐关系的第一课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目标的有力保证。在绪论课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展现自己的知识魅力和亲和力,从而达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我的一般做法是:介绍自己的年龄、教龄、爱好、教学风格等等。同时,给学生承诺,自己曾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四个承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界事物;以真实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以虚心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和批评。还引用了玻尔名言:我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是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绝不拖堂。
2绪论课是高中地理内容的介绍课
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什么"的疑问。首先,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阐明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实践过程、人地关系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科学。地理是唯一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课程。那么,高中地理到底学什么呢?然后,以网络、表格、示意图等形式显示地理内容的整体结构和特点,并对将来的学习进行安排,便于学生把握地理知识的整体感和学习的方向感。这叫"心中有数,做事牢靠 。同时,注意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认清必修和选修的内容体系。这样才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
3绪论课是让学生知道地理有何使用价值的课
这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地理"有何用"的疑问。可从三方面说明:
(一)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国内外政治、经济中的应用,如气象预报要用到大气运动和气候等知识,工农业布局、交通建设要用到自然和区域地理知识,当今人类最关心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国内外重大热点、焦点也必须从地理角度来处理、分析、解释。
(二)高校许多专业涉及地理学科,如地质、旅游、城市规划、环保等。
(三)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热门职业也较多,如我国正处于旅游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导游是一大热门职业;从城市到乡村的规划,都离不开专业规划人才等等。
4绪论课是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介绍课
自然地理:重规律,要理解;人文地理:重方法,要识记;区域地理:重地图,要熟练。
下面是笔者总结出的几点学习方法:
一是走好课前、课堂、课后三步骤,即预习、听记和复习;
二是养成"左图右书"习惯,懂得读图方法;
三是抓知识间的联系。如整理章节知识结构,归纳专题知识体系;
四是要及时总结。即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规律。如等温线在南北半球海陆上冬夏分布与弯曲方向变化规律;
五是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热点、焦点和现实问题。
绪论课作为"高中地理第一课",对后面的地理课具有示范、传承的作用,学生会对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教学风格、课堂特色等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一定要上好绪论课!
投稿小常识:
投稿标题栏上应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