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6 08:18:55
导语:在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所持有的教育认知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些家长是重视智力开发,轻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他们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儿童合作性、独立精神的塑造。用这种观念指导教育,孩子偏食,营养不良,发育和成长一定是畸形的,至少是有缺陷的。非智力因素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孩子的智商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却造成同等学习条件下不同学学业成果的呈现,这主要就是非智力因素如毅力、信心、良好的精神状态等引起的差别。作为家长要深刻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和重要性,多从非智力因素来考察孩子的学习。
2家长素质
家长所具有的素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长要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起到真实可靠有效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子女心中建立起自己作为家长的威信,只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以及本身的性格人品特征去赢得孩子真正的爱戴和尊重。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家长才能真正地对子女教育起到作用。
2.1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指良好的体能和体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和成长状况。父母的生活方式也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有些家长有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很容易感染这种不良习气,养成不良行为,因为父母的身体力行。家长注意平衡膳食与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2心理素质
家长的心理素质包括多方面内容,包括性格、心境、情绪、精神、心胸、毅力等。其中,性格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并且会对孩子的性格起到一定的决定及影响作用。在家中对孩子和爱人互相尊重,讲究民主。此外,除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家长也应该具备另外一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平和稳定的心境、高昂激扬的精神以及开阔的心胸和坚持到底的决心等等。家长的良好心理素质,不仅能够在学业上帮助孩子取得优良成绩,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家长才能够按照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来对子女进行培养和教育,一般他们会注重培养子女勇敢坚强、机制活泼、乐观开朗和善于与人沟通相处的良好性格和心理素质。相反,心理素质不佳的家长则会对子女造成截然相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2.3文化素质家长文化素质的不同,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首先,文化素质不同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投入不同,一般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相对来说也会较高。而且就对孩子的学习投入来看,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家长更倾向于对孩子的学习投入,例如为孩子购订各类少儿杂志和报纸,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等课外教育场所进行课堂外的学习。再次,文化素质不同,家长为孩子所构造的家庭学习环境也就不同,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更倾向于创建适合中学生学习的良好的环境。最后,文化素质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不同,虽然父母对孩子都十分关爱,然后文化较高素质的家长不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注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注意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同时,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更注重自身对孩子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而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家长则常常会忽略这些。
2.4道德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见解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呼吁重视德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小学语文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在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一方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不仅在于学生的先天条件,更在于后天培养。学生要想成为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重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涵。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做好小学德育起着关键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成语的来源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古代的一些例子给学生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国礼仪之国的楷范。在抗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教育。在教学祖冲之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语文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生如果有不良的道德行为,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总是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跟他们交流沟通,所以,即使有教师和学生主动与他们接触,但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对抗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这种行为,教师要充分理解他们,不要放任不管、对这种学生失去辅导的信心。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性,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实现相互扶持,渗透道德教育,纠正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做好交流,共同来学习课本,共同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后的交流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明确改正方法等。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会教学中的道德情感。
四、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站起来》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人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被打倒,一次次站起来的那种毅力和勇气。然后联系实际,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们都不愿让孩子承受一些压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将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规划好,每当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和困难时,不让孩子试图去面对、去解决,而是代替孩子解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现在很多孩子每当独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垂头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坚强毅力以及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韧劲,让学生去学习、去领悟,使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五、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将人生比做旅程,那家庭无疑是人生旅程的第一站。家是能够带给人们幸福的港湾,也是滋养人们成长的摇篮,它不仅给予每个人温暖与亲情,也给予知识与力量。父母是每个人的启蒙老师,人们最初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对生活的意义,甚至人生的价值与人生追求都依赖于父母,其一言一行影响了人们的一生。家庭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的起点和基点。小孩从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的第一个道理,都是从家庭开始的。早期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身心能力如何,将决定他日后接受学校教育和影响其获得身心发展的能力。其次,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品质形成的基础,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人曾云,习惯能使人养成某种品行,朋友也能影响其品行的发展,但是与家庭教育相比,两者的影响力远不能及。可见家庭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之中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尊老爱幼,讲文明,指导孩子正确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友好坦诚地与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为人谦逊等等,使孩子从小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终生受益。再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每个孩子刚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在随后的生活中逐渐打上生活的烙印。开始无意识地接受来自家庭的一切熏染,在此基础上走出家庭,步入校园生活。家庭教育情况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挥。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斯坦福大学教授特尔曼曾经进行了一项长期的研究,对1528名天才儿童进行了40多年的追踪,其中90%的天才进入大学读书,其中30%为优秀毕业生,获得了好职位,从事专业工作,大多数人都有出色成就。这些天才成长的重要因素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背景,成就最大者其中50%家长是大学文化水准,家中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又极其重视早期家庭教育。
2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家庭的教育功能远不及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家庭的教育功能被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庭育人时间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为了生存而奔波于工作之中,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工作上,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转接到爷爷奶奶、保姆或者私立学校。因此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极其短暂,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及时的沟通交流,家长很难及时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其次,家庭教育功能被异化。在当前的家庭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在对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无限度地满足子女的需求,让子女生活于物质的世界。中国的父母总是爱子心切,为子女包办一切,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于是子女逐渐养成凡事依赖于父母,失去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急需具有独立精神、能独立自主的新一代青年,但家庭教育却把本该在社会独当一面的新青年给弱化了,失去了他们在这一年纪该有的独立与自主。另一种是极度苛求、严加管束,让孩子坠入学海的深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便被人们所追捧。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不让自己子女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疯狂地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奥数班、特长班,使孩子身心压力巨大。再次,家庭教育功能出现偏差。在家庭教育上,由于父母的个人倾向和社会的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价值引导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一,淡漠崇高、培养冷漠。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向往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但是现在的部分家长,只追求口头上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教育子女不要多管闲事、智者自保。这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子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第二,嘲弄诚信、放任作假。诚实守信,是一个人道德大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坑蒙拐骗现象屡见不鲜。家长便教育子女做人不能太老实,否则在社会上容易吃亏;面对生活中作假行为置之不理,甚至有的家长在子女面前言而无信。
3中学德育的困境及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我国基础教育在近三十年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似乎丢掉了灵魂,德育面临困境,如何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找回灵魂是目前基础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学德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众个体心理素质较差,意志品质薄弱。常常表现为遇事紧张、瞻前顾后,缺乏毅力与耐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中学生自身素质的养成与意志品质都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有的父母在遇到问题时经常逃避或者采用不适当的解决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承受能力及其意志品质。其次,强调个人主义,集体意识淡薄。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目空一切,当发生利益冲突时,总是先考量自己的利益得失。家庭氛围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集体意识的培养、注意关心他人的感受。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不良的言行举止、不和睦的家庭氛围使中学生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没有集体主义观、冷漠自私。再次,言行不一,诚信缺失。当前我国部分青少年缺乏诚信意识,他们常常表现为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考试作弊,投机取巧,抄袭作业。子女的品行是父母品德的缩影。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品行培养毫无意识,还有些家长文化素养低,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经常说谎话,不讲信用,从而严重影响子女良好品行的塑造,导致子女在学校言行不一、不讲信用。第四,缺乏理解与分享。一些中学生在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凡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从不关心别人的内心体验,不会去换位思考,不去顾及他人的感受,导致不能互相理解;同时由于过分关注自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以及违法犯罪行为让人大为震惊。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母胜过100个校长。”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也是子女成长过程中走向优秀的力量。由于中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再加上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他们往往忽视自己道德人格的修养与完善。因此,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增强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增强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家庭教育的好坏决定着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未来的社会适应性。中学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父母忙碌于工作与生活,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作业之上,父母子女之间缺乏相互影响的空间。因此,要改善家庭的教育功能,提高中学德育的时效性,家长应当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创造与孩子进行独处的时间与空间,自觉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其次,躬行身教,做好榜样作用。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家长的自身示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对子女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以自身良好道德行为,为子女品德修养做出示范的方法,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一种生动、有效的良好教育方法。因此,家长在生活之中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言行举止,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使榜样的品德自觉地转化为子女的品德和良好行为。再次,爱,张弛有度。父母对子女的爱来自内心深处,是一种天性驱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也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起点与基础,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是传达教育的催化剂。但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功能被异化,不少父母经常对子女采取极端的教养方式———过度关爱或者过度严厉苛刻。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极易导致孩子出现道德问题。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爱。其基本要素是关心、尊重、理解及爱而不骄。这种理智之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它会教会子女如何去爱别人,也为培养子女爱集体、爱祖国的高层次情感奠定了基础。第四,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家庭教育功能的正确实施,与父母自身的素养密切相关。孩子在家庭之中无时无刻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父母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价值观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对孩子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工作生活之余阅读育儿知识,参加家长教育培训,学习一些心理学、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科学有针对性地教育子女。第五,实际锻炼,习惯养成。家长应当让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子女明白应当做什么和为什么应当那样做是十分必要的。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要提高子女对实践锻炼意义的认识,调动孩子自觉锻炼的自觉性,同时要鼓励子女克服困难,不怕挫折,坚持到底。青少年往往缺乏毅力,坚持性差,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子女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各种障碍,要少埋怨多鼓励,及时给予表扬,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毅力。孩子的养成教育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下实施,而家庭恰是孩子常态的生活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有重要影响。家庭的教育时间、教育方式与教育目的决定着孩子身心的发展状态。社会现实情况表明,我国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主要是因为家长狭隘的思想观念所致。因此,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改善家庭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面对当前存在的德育困境发挥好家校合作模式,家庭积极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协同学校一起构筑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幸福生活。
作者:余雯雯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叶立群.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陈友林.中学德育工作的困境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关键词:德;智;体;美
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老师把孩子视为正在成长的小树苗,时刻为他们修枝剪叶;社会把孩子视为祖国的花朵,让祖国的阳光照耀着他们。孩子如此重要,关乎着祖国的明天,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还有什么理由不付出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培养他们,让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去迎接、去面对未来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挑战呢。
1.德――从小我们就学习品德教育,足以可见品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我们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从小我们就听过“狼来了”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诚信是有多么重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你帮我,我帮你。道德不需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就挺好。
2.智――所谓的智,大家都以为是智慧。人的资质是不一样的,但只要你的后天努力也不是做不到的。学习这个词家喻户晓,知道每天上课、上学、做作业、复习都是学习。其实这个词看起平凡,就在我们身边,但是这个词也很复杂,这个词包含了酸甜苦辣人生百态,因为学习并非易事,学习怎么学也学不到尽头,所谓“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勤奋会让你开阔眼界,了解更多你所不知道或不懂的事,这就是智。
3.体――中华民族的体育事业也正在稳健地发展。我们不光要教育儿童锻炼身体,也要自身做起。体育能增强我们的体制,能培养我们的毅力,强健我们的体魄,对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要让现在的孩子懂得锻炼的好处,让他们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从每天的课间操做起,锻炼他们的身体,提高他们的体质。
关键词: 学习乐器 儿童健康成长 注意事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观念也不断更新,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节假日,街上抱着琴谱、背着琴学弹琴的孩子随处可见。每逢乐器大赛或者乐器考级,大人小孩潮水般地涌向比赛或者考试地点,其场景不能说绝后,却是空前的,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确实,现在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重视素质教育,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目前我国学琴儿童在全国儿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这说明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儿童学琴的意义缺乏了解。下面我就学习乐器与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又不想当音乐家,学音乐做什么?”这是错误的。因为提倡小孩学音乐,并不是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小音乐家,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要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就要实施全面教育。美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学生所实施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中,乐位居第二。我国古代典籍《尚书・正义》中说:“我任命你主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们,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肃,刚强而不暴虐,简约而不傲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中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这些思想充分说明了音乐在对人的全面教育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高尔基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他是文学巨匠;列宁是贝多芬音乐的知音,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爱因斯坦深谙音乐的意趣奥秘,他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发明家。在当代,前英国首相希思卸职后访华时曾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交响乐;据说,法国前总理德斯坦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到伦敦首演钢琴独奏会……他们不是职业音乐家,仅以音乐辅佐自己的事业,却能在音乐王国里径自漫游,令人赞赏、倾慕。所以家长应有广阔的胸怀、开阔的视野,以培养素质、锤炼品格为大目标,为孩子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来学习音乐,学习乐器。
二、学琴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开发智力。据说弹钢琴的人考驾车执照很容易通过。弹琴与驾车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经过一番思考,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弹琴眼要看,手要弹,脚要踩,耳要听,脑要想,这种多能力并用的方式,与驾车不是有许多相同之处吗?面对复杂的钢琴曲都能自如、准确、富有表情地弹奏出来,更何况驾车呢,岂不举重若轻,易如反掌?据医学家研究,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主管语言、理解、计算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右半球主管音乐、图画、情感、记忆、形象思维能力等。左右大脑既分工又配合,互相传递信息,才能形成人的正常意识,缺一不可。假如一个人偏重使用左大脑,那么到一定饱和状态后,他的智力就很难发展,必须同时开发右大脑,促进其积极活动,相辅相成,才能求得左右两个半球的平衡发展,增进智力。由于我们写字、做事一般都用右手,因此左脑特别发达,而右脑却缺少锻炼。弹琴是两手并用,因而左右脑力就可以得到均衡发展。
(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培养人才来说,音乐的二次完成性对集中注意力,增强触类旁通的理解能力、归纳分析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意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的确,只有当人类向往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时,才会研制飞机并且发展航空事业;古今中外无数神话想象人们到月球上去,才可能有宇航员的登月飞行。音乐给人们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及灵活多样的可能。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受到很大的冲击。白宫组织了强大的专家班子研究后,认为科学技术上的差距原因在于教育。虽然教育包括一系列问题,但培养人的创造力是关键,其中发展艺术和人文学科占有重要的地位。1961年白宫“研究和发展教育”专门小组在报告中指出:“最杰出的科学家从不是局限在个人的专业领域之内,通晓和熟悉艺术及人文学科能促进优秀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也将更加开阔。”前苏共中央早就明文阐述:“艺术教育能够激起幻想,开拓思想,扩大眼界,借助艺术培养人才整体创造才能,能培养全面发展人所应具备的心理和个性。”弹琴属于二度创作,完整地与表现音乐作品,这个过程就足以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三)陶冶情操。大哲学家尼采在给他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近日来连日患病,经多方医治均未见效,后听了杰作《卡门》竟然痊愈了,我感谢这音乐。”这也许是巧合,但音乐能消除疲劳,陶冶情操,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完善的人,不仅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较量,还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音乐作品除了给人以教育启迪之外,还有一种感人的魅力,人们的感情和想象可以在乐声的熏陶中尽情地驰骋。孩子在演奏作品的同时,既是美的创造者,又是美的享受者,从中既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又能从充满竞争的疲惫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命的境界。
(四)培养毅力。孩子成才,只是聪明还不行。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聪明的人都能学有所成,很多聪明的人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吃不得苦,耐不得劳,结果聪明反被,反而一事无成。乐器演奏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学问,要想掌握它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方能获得。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道出了这其中的艰辛。我佩服那些通过十级等级考试的学童,因为他们都曾经为了获得技能而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的成功都有一个勤学苦练的过程,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而这种良好品格的形成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三、学习乐器的负面影响
据中央音乐学院对3297名琴童的调查表明,有11.4%的父母因学琴有时会打骂孩子,有21%的家长经常威胁孩子,有40%的家长在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这些数据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担忧。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打骂批评的氛围中,那么孩子能健康成长吗?家长本来期望孩子学琴后智力得到开发,结果却发现孩子越来越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趣,凡事懒得动脑子;本来期望孩子从此做事自觉,可是发现孩子不但练琴不自觉,反而出现各种欺骗家长、偷懒不学习的现象;本来期望孩子自信心提高,可孩子却越来越自卑、畏缩;本来期望孩子遇到困难能勇敢面对,用毅力去克服,却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退缩,做任何事都怕困难;不仅如此,孩子还变得暴躁,与家长关系紧张……这一切都发生在学琴之后。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学琴的实际效果已走向了最初愿望的反面。
家长应该明白,弹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孩子一时弹不好时,应该多一些引导,多一些鼓励,少一点责怪,少一点打骂,应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做事的时候,你的领导或者同事在旁边不断地提醒、警告、厉声训斥,你的心情会如何?要知道由于你的打骂、训斥使得练琴活动成为孩子每日不断的痛苦经历,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责任应该在于家长。孩子的兴趣很不稳定,自觉性不强,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地加以引导、鼓励。练琴中即使由于一时冲动训斥了孩子,打骂了孩子,过后也应及时向孩子道歉。只有这样,才能携手共渡难关,达到预期效果。
四、正确认识学琴目的
目前,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导致大多琴童承受着巨大压力,有些家长甚至错误地将学习乐器当成万能教育机。当孩子学琴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导致学琴结果与最初学琴目的完全相反时,这时家长们就会问:学琴既不能开发智力,又不能培养毅力,也不能考级加分、比赛获奖,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的精力与财力让孩子坚持学琴呢?这些家长甚至怀疑学琴是不是错了,是不是从一开始就不该让孩子学琴。其实问题不在于学不学琴,而是在于如何学琴,以什么目的学琴,在什么状态下学琴。
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的所有活动都赋予了参与社会竞争的色彩,认为孩子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在未来的社会生活竞争中获得优势,除此之外都是浪费时间。其实,在要不要让孩子学琴的问题上,我们要跳出目前将所有心思都用于培养孩子社会生存竞争力的思维定位,应该认识到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能够促进和提高人的感性能力,能够改善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这就是幸福的根源。可以说,一个崇高、喜爱艺术的人比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有着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学琴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丰富人生、丰富生活,使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五、儿童学琴注意事项
(一)把握最佳学琴年龄。一般来说,电子琴和钢琴的入门年龄可以早些,最佳年龄段为4―7岁。像手风琴、小提琴、琵琶和古筝等可以放在7岁以后才开始学习。
(二)选择乐器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如果说家庭条件不允许的话,就可以选择如笛子、二胡和古筝等较为经济的乐器来学习。
(三)家长应具有耐心、恒心与信心。学琴的过程是漫长的,更是艰辛的,因此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当孩子学琴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耐心地加以引导、鼓励,少一些训斥,因为你的态度将决定孩子的学琴效果,应该持之以恒、勇敢地面对困难,千万别半途而废。
(四)家长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孩子学琴年龄较小时,在入门阶段家长应适当地陪练,等孩子入门后,就应该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习惯。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自信心儿童的自我控制,是指儿童按照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施加管理和控制,使自我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自我控制和独立性是人类个体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其人格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
一、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动机水平。如当幼儿认识到欺负小朋友是不良行为时,他才会不骂人、不打人;只有认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行为时,他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小伙伴。所以,应当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实现他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年龄小,刚踏入幼儿园一切都要依附于老师,如果得到老师的精心照料和爱护,他们就会感到安全,就会相信周围的一切,信心十足地做自己的事情。如果幼儿一开始就受到冷遇,就会产生恐惧、不安全感,他就会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周围的一切。
其次,促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自己拿筷子吃饭,自己摆积木……虽然他们做得不好,却总是那样做。作为老师应当支持幼儿的这种独立意识,保护他们的主动性,这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条件。这种内心体验,可转化为幼儿前进的动力,就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创造适宜的环境,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必要途径
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要充分重视环境的作用,积极创设适宜的环境。所谓适宜的环境,当然不是不加管束、放任自流,但也要避免高控制、高监督。因为一提到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人们就自然而然地会认为是对幼儿严格控制,就会认为是要让孩子们全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要把他们当成是小学生、中学生、更不能把他们看成是大人。我们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行为界限或行为规则,帮助他们养成遵守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习惯。当幼儿能够遵守有关行为规则时,我们应及时表扬鼓励,当我们禁止幼儿做一件不能做的事情时,不要老是说:你不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不能把对幼儿行为规则的训练变成对幼儿行为规则的监督,管束过严会压制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而不加管束,放任自流也就违背了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要求,应在宽松的环境下让幼儿逐步约束自己,养成较好的学习行为规则。
三、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教师就得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的影响,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动辄就发脾气,要以自己的良好言行感染幼儿,使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其次,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教师还要重视同伴对幼儿的榜样作用。幼儿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向同伴进行着学习。良好的同伴常常能为幼儿树立一个积极的行为榜样,促进其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可以为幼儿树立同伴的良好榜样,鼓励幼儿向同伴榜样学习,这样往往能有效地影响带动幼儿,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四、经常开展趣味游戏活动
趣味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在趣味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趣味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趣味游戏的操作活动,将内化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出来,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并在高一层水平上进一步内化,实现主体意识对自我的控制和调节,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控能力。幼儿运用掌握的规则来评价自己,纠正自己的行为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强化幼儿的自信心,逐渐形成自控的习惯。
五、培养幼儿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在受到挫折时不会垂头丧气,在成功时不会趾高气昂,在冲动时不会横冲直撞。例如,一个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小心碰破了皮,很痛,但为了抓到坏蛋,他不怕疼痛,不当逃兵,一直坚持到底,表现了较好的自控能力和顽强的毅力。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儿不随地扔垃圾,如果他每次都控制得住,以后就会形成有了垃圾不乱扔的好习惯。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训练幼儿良好的自控行为,对他们自控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加强家园同步教育,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有力途径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园教育要求不统一,就会导致教育作用的互相抵消。因此,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必须加强家园同步教育。
首先,我们把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促进家长本身自我控制的完善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开学初,我们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家长们非常支持,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上课不认真,老开小差,真怕他上小学跟不上,这样的教育我们非常需要!”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天天要买玩具,一天不买就大哭大吵,乱发脾气,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呢?”以后,我们又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园联系,向家长提出配合幼儿园教育的几点要求,使家长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配合我们实施教育。
其次,注意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家长需求,要求幼教专家以及优秀家长代表举办家教指导讲座,教给家长一些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同时,利用双修日指导家长开展趣味性亲子游戏活动,鼓励家长在旁边帮助和指导孩子的活动,向他们提出具体、详细、明确的活动要求及行为规则,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再次,我们通过随访、传递信件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对幼儿进行教育,并进行适当的奖励活动,引导家长学会放手,让幼儿有自和主动权。
所以,我们引导家长学会放手,多留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这样家园配合,使教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较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序荪.心理的自我控制与培养[J]心理学探新,1985,(3).
2廖丽英.社会学习理论与学前儿童行为的调控[J]学前教育研究,1992.
不能正确评估孩子的情商水平
有一部分家长意识到了情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往往不能充分估计孩子的情商。比如,孩子有时会对家长说出这样的话:“爸爸少喝点儿酒吧,对身体不好。”“妈妈穿亮色的衣服好看,穿素色的不好看。”家长听后往往会不耐烦地说:“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小屁孩懂什么”。孩子的感受能力,包括一些反叛思想,正是高情商的表现,家长不应该轻视和扼杀。综上所述,家长在孩子的情商教育中切莫走入误区,而是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合孩子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的情商不断发展。
二、如何在生活中提高孩子的情商?
1.让孩子认清发脾气的坏处要通过耐心讲道理让孩子懂得,为了一点儿小事就大发脾气,不仅容易伤害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心,而且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同时也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好形象,让别人不敢接近自己。
2.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在心里反复默念“不要发火”“没什么大不了的”等带有自我暗示性的语句,也可以给孩子说个笑话,或者干脆让孩子到外面去玩儿,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气头”尽快过去。
3.委婉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家长要善于问清孩子发生的事情及原因,引导和鼓励孩子自己说出内心的感受。这需要一些问话的技巧,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把握。如对一个敏感的孩子,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情绪,用语言表示理解或表示愿意帮他化解孩子的坏心情,然后再去找寻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而不能直截了当地询问甚至逼问。
4.通过参加活动“磨性子”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参加学校或校外的书画兴趣小组,在书画练习中陶冶情操;让孩子帮助家长剥毛豆、掰菜花,通过干一些比较耗时的家务培养孩子的耐力和毅力;节假日,陪孩子绣十字绣、拼拼图、制作模型,让孩子在持续的动手活动中锻炼耐性。
5.让孩子熟悉和体验某些负面情绪
清明祭扫时带上孩子,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去体验悲伤。参加悼念活动时,孩子会被现场气氛深深震撼,孩子能够看到亲人的悲伤,同时又能看到亲人之间怎样相互安慰着从悲伤中走出来。经过这番体验,孩子会逐渐明白风风雨雨、悲欢离合是人生组成部分。孩子长大后不仅情感丰富,而且知道如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6.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
鼓励孩子参加野营、登山、远足等户外活动,让孩子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大胆地去发现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让孩子学会“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让孩子学习自我激励,拥有面对压力和失败的勇气,拥有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自信。
关键词:舞蹈 素质 能力 作用
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备的教育。
体育、美育自身的特性,通过体育、美育不仅可强健学生体魄、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培养健康心理,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创新、审美能力、想象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当今竞争之激烈,这些素质的重要性无疑很突现。
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但过去认识非常有限。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然而,在青少年与人的交往中,情感激动时表达都不大一样。
我们在考察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系时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显然,舞蹈教育一是在于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提高青少年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对美的高层次追求;舞蹈训练达到强身健体与自信心;二是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尽管现今青少年的交流方式多样,但舞蹈以其独特美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与追求的情感。因此,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意义在狭义上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在广义上意味着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
二、舞蹈教学促进艺术素质提高
抓好学校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等都有常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音乐节奏明快、行动活泼,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这个无声的语言中,通过动作、节奏、娱乐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反过来孩子们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养成
作为整体艺术的舞蹈,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手脑并用,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
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等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开阔眼界,增强自信心,克服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心理。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训练,毅力得到磨练。
(三)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审美感,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少儿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孩子们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故,少儿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的外形美与内质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学中,有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习惯,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提醒他们自觉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良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会使他们充满自信、乐观,为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积极基础。
三、舞蹈教学中学员表现力的培养
在民族民间舞的少年儿童为对象的舞蹈教学中,怎样使学员充分理解舞蹈丰富的内容,表现优美韵律的能力,是舞蹈教师教学的难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和个性差异,使得孩子性格差别多样。同时,每个孩子对舞蹈的感受与表现力也不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要学习优美和谐的动作,要把握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还须了解其民族情感特征,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无疑难度巨大。教学别关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做了些有益探索。
(一) 重视把握舞蹈感情基调
舞蹈是人的形体艺术,常被人们称为“心灵的直接语言”。舞蹈活泼、生动,特别能激起学员们情感的共鸣。教师只单纯教动作,动作中缺乏一种情的魅力,就不能称之为艺术。理解舞蹈的内涵是跳好舞蹈的关键,也是高雅艺术的基础。排练新舞蹈前,先把内容、情绪、情境等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讲给学员听,让她们喜欢和理解所要学的舞蹈。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奠定学员充分表现作品情感的思想基础。如在排练蒙古族舞蹈时,理解和把握蒙古族粗犷、彪悍的性格和情感,充分表现舞蹈中骏马奔驰的形象;排练鄂伦春族舞蹈时,只有理解鄂伦春族人欢聚歌舞的习俗,舞蹈才能潇洒、开朗;藏族舞蹈既有舞姿流畅优美一类,又有激烈奔放、热情洋溢的一类,认识藏民族的性格特征就不难理解。我国各个民族有着不同文化传统、风情习俗,决定着各民族舞蹈中情感表现的不同,让学员理解作品,把握这些情感基调加以表现,是学好民间舞蹈的前提。
(二)重视丰富舞蹈艺术情感
舞蹈的艺术美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把现实中的美集中化、典型化,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引导学员善于将在舞蹈中感受的美外化,发展学员的观察能力,这对儿童理解和表现舞蹈作品的情感非常有益。在排练鄂伦春族舞蹈《戏鹿》时,除向学员介绍鄂伦春族人喜爱鹿,以鹿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外,还带学员去动物园观察鹿的动态,使学员入微细致的把握鹿的优美形态,以舞蹈的艺术方式体现出其独特的狩猎民族性格。人类与动物相处的过程,在从未间断索取的同时,我们又与它们依依为友,与它们嬉戏,情不自禁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小要热爱自然,热爱动物,更热爱生命!
《戏鹿》作品曾获得2000年,在全国第二界“小荷风采“少儿舞蹈评比,荣获铜奖;全国城区少年宫舞蹈展演中获银奖;2001年,在呼伦贝尔市第三界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骏马奖);2004年,在《‘校园之春’第四界全国春节联欢会》节目评选活动中,获得创作编导三等奖。
(三)重视增强舞蹈的艺术修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发挥想象力对舞蹈也有着特殊的作用,舞蹈中的许多动作是抽象概括的,学员们难以直接感知。这就需要通过音乐、动作、联系平时的经验借助想象去补充、认识凝练的美,这也就扩充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让舞蹈艺术活起来。当看到随风飘拂的柳条,就启发这柳条多象仙女在翩翩起舞啊!那牵牛花多象小军号在嘀哒地吹啊!春雨蒙蒙地下,落进田野呼唤小草快快露出嫩芽等,让孩子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奔放出来,表现在舞蹈作品上,好比太阳在水面上折射出奇异的光彩。
(四)重视提高舞蹈艺术水平
表现不仅是能模仿,更重要在于创造。这种创造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去实现,一是凭借日常的生活经验和行为来实现创造美。二是通过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表现和创造艺术的基本技能。提高学员的舞蹈表现力,精髓在于理解,基础在于提高她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舞蹈教学的难点、重点存于此、困于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系于斯,成于斯。
参考文献:
1、《大连青少年教育网》主页
关键词:素质教育 幼儿舞蹈 兴趣引导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在现代社会的艺术生活中,音乐与舞蹈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然而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时,音乐与舞蹈常常是不能分割的。教育家活尔特·特里说:“对身体来说,舞蹈可以强身健体,纠正错误姿态,调整肌肉,加强动作的准确性。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幼儿适应团体活动、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儿童的个人言行举止,表达情意意也有助益。跳舞除了身体和情感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如果要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活尔特· 特里从人的身体素质、情感、注意力三方面高度概括了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提高身体素质,陶冶幼儿性格和品德,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奋发向上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一、幼儿舞蹈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用的机能,提高身体素质。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在构成舞蹈的众多要素中动作位于首位,幼儿舞蹈也是如此。幼儿舞蹈不同与其他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表现来体现幼儿生活情趣,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如果在这个时期重视让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各种舞蹈教育和教学活动,这不仅可以促进他们骨骼肌肉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他们心脏和呼吸器官机能的成熟,加快幼儿新陈代谢,并有利于他们神经系统的发育,使他们的肌体不断生长发育。例如通过学习碎步、踏步、蹦跳步等动作可促进幼儿的腿部肌肉的发育;在节奏练习过程中,幼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胃肠蠕动的次数增多,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也都积极参加活动。由此可见,舞蹈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还对幼儿身体机能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提高了幼儿的身体素质。
二、幼儿舞蹈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格和品德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活动为中心,通过潜移默化来塑造美的心灵,来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这也是德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幼儿园开展良好的舞蹈教育,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所以舞蹈教学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
三、幼儿舞蹈可一培养幼儿奋发向上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幼儿舞蹈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现在的幼儿在家中受到众多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病,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幼儿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幼儿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而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基训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练。
然而幼儿舞蹈教育开展的难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舞蹈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过程,不拔苗助长,重视他们的兴趣,采取有趣、生动、形象、多变的教学方法,使整个过程始终充满快乐、和谐的气氛,让孩子们一直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兴趣,舞蹈教育手段才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示。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并参考有关资料和教学经验,归纳得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暗示联想法。幼儿有奇特、美丽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多变的情绪,甚至我们常人看起来不太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正因为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才会对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欢快的音乐响起,请幼儿表现兔子跳,他们眼前就会出现姿态各异的可爱的兔子,有蹦跳的、有摆动耳朵的…………
(二)形象仿生法。用形象的动作来让幼儿模仿,让舞蹈动作化、口语化,例如:幼儿舞蹈中软度训练是艰难而又必须接受的一个环节,要帮助幼儿克服畏惧感、排除枯燥体验,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我将“习指开合”称为“花儿醒来了”,将“压腿”称为“小动物冬眠”等等。每当儿童听到我说“冬天来了,小动物开始冬眠了”,孩子们就会将身体紧紧贴住双腿,伴着音乐的进行一动不动。
(三)音乐节奏法。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因素。而作为音乐元素的节奏在舞蹈中具有核心作用。可以说,节奏是舞蹈的灵魂。培养孩子的正确音乐时值概念和节奏感尤其重要。让幼儿在形象联想的基础上和音乐的速度、力度、音色也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走进音乐。让孩子在音乐进行中变换不同的角色,在角色变换中体验节奏的快慢交替。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自如地形成了节奏概念,而且印象深刻。
总之,幼儿舞蹈教育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事业,它的广泛传播,不仅对幼儿的教育事业,而且对舞蹈事业的未来,都将起着难以估价的积极作用。同时,它也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跨世纪的今天,我们应感到责任的重大,如何将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钻研自己的业务,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为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充满希望的幼儿舞蹈艺术土壤上开满绚丽多彩的花儿,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接班人而努力耕耘。
参考资料:
1、编者李军,《舞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月1版。
2、吴晓邦著:《我的舞蹈艺术生涯》,中国戏曲出版社,1982年版。
3、《谈舞蹈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编著:《舞蹈知识手册》,1999年4月1版。
5、虞永平:《适宜的幼儿教育断想》,《学前教育》幼教版,2004年10月。
6、陆秀圳:《立足与幼儿人格建构的审美教育》,《幼儿教育》,199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