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8 18:23:04
导语:在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总体目标
确保数字化城管工作案件结案率不低于90%,按时结案率不低于80%。
二、工作职责
(一)职能单位工作平台职责
1、负责办理县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有关城市涉交通部件、事件数字化城管信息的接收、派遣、处置和反馈。
2、负责督办交通部门各责任科室(单位)处置城市涉交通管理部件、事件的工作效果,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处置到位。
3、按照《县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手册》对涉交通事项的要求,及时与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协调涉及多部门数字城管部件和事件的处理。
4、具体承办城区涉及交通设施工程的数字城管部件、事件信息的直接处置。
5、负责交通部门数字化城管工作的情况通报、工作总结和资料收集归档。
(二)操作员工作职责
1、按时打开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登录数字信息平台并定时刷新“县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的操作界面。
2、在接到涉交通数字城管信息后,及时受理并填报《县交通运输局数字城管信息处理单》,经承办人甄别后及时派遣,并做好记录。
3、任务派遣后,应督促责任科室(单位)在规定的处置时间内处置完毕。
4、对受理的涉交通城管信息处置结果,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审查并反馈给县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
5、遇有信息系统故障等特殊情况,应及时向领导汇报,并向县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报告,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得留有后遗问题。
6、注意保护信息系统,对本部门登录系统的口令要保密,不得擅自修改或让其他非专业技术人员修改计算机的系统设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学期项目 课程设计 学生评价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为核心,重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过程。但在实施课程项目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项目课程会受到专业与课程的限制、项目课程开发困难而且费时、实施项目课程还会受到学时外部条件的制约等。对此,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运营方向)的课改中提出了学期项目课程的概念。
一、学期项目的特征
学期项目立足于岗位人才需求分析,通过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从学生入学开始实施项目教学,在现有教学条件下营造企业实践环境,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与认识专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期项目并非对所有的课程都实施“项目化”,而是从现有课程中结合工作任务提炼“学习项目”(见图1)。“项目”的设计由浅入深,从第一学期由项目老师开始引导,逐年增加学生的主导成分。
图1 课程设置
学期项目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
学期项目课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与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平行性
在学期项目课程中各学习项目的设置总是紧密结合学期的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进度相匹配,以强化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3.形式多样性
各学习项目来源于岗位工作任务或岗位所面对的问题,可以是开展一项调查、进行一项决策、提供一种服务、提出一个策划、生产一件产品等。
4.项目的限制性与可选性
为保证整个项目课程的可控性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由项目导师设计出各学习项目;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在允许的范围内自选项目或设计子项目。
5.递进性
学期项目课程在学习项目设计上由浅入深,由易至难,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6.项目实施方式分为个人和小组项目
个人项目由个人独立完成,小组项目则由项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
7.评价的多方参与性
在项目完成时,由师生共同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引入社会人员进行评价。
二、学期项目设计
学期项目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市场调研及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其设计过程经过四个环节,见图2。
社会需求分析 输出 培养目标及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分析 输出 工作任务分析表、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专业能力
课程内容开发 输出 课标及学习项目
教学实施分析 输出
学期项目教学实施方案
图2 学期项目设计的环节
1.社会需求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群)所对应的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取舍的过程,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基础。其开发成果是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工作岗位)。
2.工作任务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进行陈述、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其开发成果是工作任务分析表,并寻找出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专业能力。
3.课程内容开发
这一环节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明确学期项目的教学目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核心专业能力和每个学期的专业课程构建“学习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项目
第一学期
主要课程 学期项目1 第三学期
主要课程 学期项目2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地铁×线路概况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 -×地铁站设施设备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 -×地铁服务礼仪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地铁站设计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 -×地铁线路周边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 -×地铁站客流组织方案
学期项目1 …… 学期项目3 ……
心理学 -创意项目 英语 -创意项目
第二学期
主要课程 学期项目2 第四学期
主要课程 学期项目2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 -文明搭乘地铁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 -×地铁常见投诉及应对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 -×线路自动售检票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 -×地铁站大客流组织方案
学期项目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地铁事故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 …… 学期项目4 ……
-创意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营销 -创意项目
4.教学实施分析
这一环节主要任务是按照学期项目的特点,在明确现有教学条件(师资和教学场所等)的情况下,合理组织教学和制定评价办法。其开发成果是学期项目教学实施方案。
三、学期项目评价
学期项目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学期间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分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项目的质量,包括项目构思的创意性,可实施性及成品的完整性等等。二是学生做项目的表现,包括对项目的理解、做项目过程中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以及展示技巧等。
学期项目的评价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为:学生自评占10%、小组互评占40%、教师(或专家)评价占50%。学生自评是指由学生对自己表现的评价,这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反思;小组互评则是指各项目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这有助于学生去发现别人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教师(或专家)评价则是指专家或教师立足于客观、全面的角度,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
表2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运营方向)关于学习项目的一个评价标准,由于它融入了岗位的服务特性,因此服务礼仪在评价中所占的比例应加大。
表2 学期项目评价标准
考评项目 内容 评分
仪容仪表10% 微笑 2.5
着装:整洁、不缺扣、不立领、不挽袖、不挽裤,衬衫必须束入腰带 2.5
发型:从简,刘海不遮眉;头发长度超过肩膀的女生须将头发扎起;男生不准留长发、大包头、大鬓角和胡须 2.5
首饰:从简,不能佩戴夸张饰物 2.5
项目呈现技巧40% 呈现格式:流程、相关性、全面性 10
呈现内容:相关性、项目学识深度 10
呈现技巧:身体语言、自信心、语言能力、条理清晰 15
时间控制 5
项目成果35% 对科目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项目构思、创意性、成品的完整性 35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133-02
低碳经济是近年逐渐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自从诞生之初,便受到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之下,如何有效管理交通运输便提上了日程。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可以逐渐改善当前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实施交通运输管理的目的在于节约资源,有效减少环境污染。[1]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再对如何有效解决交通运输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期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管理的优势来贯彻落实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阐述
低碳经济是一个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它的核心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相应的制度与政策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贯彻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发展由高能耗模式逐渐向低能耗模式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首先是在英国提出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国纷纷重视对节能减排措施的研究,中国社会也正处于向低碳型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2]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进步,交通运输成为了保证城市日常运转的重要工具。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是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但由此产生的一个环境问题便是汽车尾气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要想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改善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形式,就需要逐渐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交通运输的规划管理。
二、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问题和不足
(一)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脱节,计划与实际不兼容
国家虽然有对交通运输投入资金,但如果管理不善的话,就很可能会产生资金浪费的现象。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就会使交通运输妨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正在不断增多,交通运输是当前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如果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不协调的话,就无法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3]除此之外,交通运输管理的规划不当,在人口较少的区域内投入了较多的交通建设管理资金,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如果在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缺乏交通运输管理规划的话,就会影响到人民的正常出行。
(二)居民出行需求无法满足,公共交通应用不足
在当前的城市中,公共交通工具迟到的现象较为明显。公共汽车是当前我国城市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公交车晚点的情况是很多城市中都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也是当前交通运输中,私家车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公交车已经无法满足市民对方便快捷出行的现实需求。[4]但要看到的是,私家车的增多会造成一个循环,就是交通越来越堵,公交车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除此之外,还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了大量的空气污染,这也是目前许多城市出现雾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新能源车辆发展应用缓慢,缺乏体系化激励
主要是受地方政策落实不利、激励政策不充分、充电技术规范不统一、公共充电设施滞后、家用充电桩进社区难度大、插电混动干扰、配套的充电设施不完善、电池技术存在瓶颈、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地方配套政策欠实惠、新能源汽车普及不够、零部件基础薄弱以及加气站的配置不完善合理。同时由于人才缺乏: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还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售价较高,难以带动需求释放;由于市场规模偏小,企业短期难以获得规模效益,生产成本尤其是核心技术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汽车售价普遍偏高;电池续航里程不高,给远途出行带来不便;应用环节配套体系不健全,充电难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问题,消费者与社会群体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度不高,推广普及工作有待提高;而新能源LNG车辆也存在技术水平不高,购置成本较高,政策优惠涉及范围单一,加气站的配置不完善合理等原因,造成新能源车辆发展受到制约。
(四)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不健全,存在信息漏洞
由于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各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越来越无法跟上城市化的发展步伐,这一点在交通运输上得到了体现。当前来看,虽然许多城市都已经实现了城市化,但这些城市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交通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的交通运输信息系统会出现相应的信息漏洞,从而影响到交通运输管理的正常开展。[5]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体现。在交通运输管理中,信息的地位也很重要。如果管理人员不能获得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就会在具体制定相应的交通运输管理方针上面存在偏差,进而无法根据有效方案来规划设施配置。信息漏洞的出现,容易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这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完善提升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机制与思路分析
(一)制定完善的交通管理方案
交通运输管理需要包含在城市规划之中,这样才能够做到统筹兼顾,二者协调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使得一些交通运输的管理方针无法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甚至还有一些交通运输管理跟城市规划出现冲突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规划方案,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发展的现实需求,才能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具体制定交通运输管理方案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人口情况。在一些人口较多的繁华地带,加大交通运输方面的资源投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方便市民的快捷出行。[6]除此之外,在考虑当地的人口因素时,还要结合其他的一些客观因素。如在修建地铁的过程中,要保证天然气与煤气等管道运输的安全性,还要对运输管道定期检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如果地铁建设与运输管道相距较近的话,在检查时就会影响到地铁的正常运行,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一旦管道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威胁到市民的出行安全。所以,制定合理的交通运输管理规划方案不仅可以方便市民出行,还能保证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重视基础建设,加大对交通运输工作的投入力度
虽然当前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管理建设城市交通运输,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资金不足会阻碍到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对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政府需要逐渐强化对交通运输的资金投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适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城市交通运输拥堵的现实情况,还可以减少由于汽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了节能减排的城市发展目标。当前来看,我国许多城市还缺少地铁等其他相应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这种公共交通工具单一性的现象会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也是造成当前城市交通运输拥堵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来创新公共交通工具形式,可以通过修建地铁来有效缓解当地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输负担,从而达到合理分流人群,保证交通运输通畅的目的。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从交通工具上着手,逐渐将以前高能耗、高排放的交通工具转变为低耗能、低排放的交通工具,从而实现绿色交通运输的管理建设要求。有效增加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中舒适安全的新型交通工具数量,可以吸引市民乘坐,有效贯彻节能减排的发展方针,也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要求。
(三)多措并举,营造新能源车辆发展良好氛围
尽快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技术路线,建立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推动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尽快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标准与手段;建立财税金融激励政策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拓宽融资渠道,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注意和谐发展,节能与环保并重;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既保护自主技术又尊重他人技术。同时要全面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积极创造优惠条件,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使用便利,提高服务水平,继续推行并加大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补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在尽全力保住自己在某个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优势的同时,持续并深入的研究下去,不断创新和进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通过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水平,减免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等方法,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新能源汽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转变人们传统观念,增强人们环保意识,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快信息化,完善交通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交通运输管理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合理有效配置城市交通运输资源的必要保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交通运输也开始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从而为管理人员制定相关管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健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可以保证交通工具的正常行驶,有效避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事故。道路信息可以保证车辆运行通畅,为驾驶者提供准确有效的绕行路线,有效降低道路拥堵现象的发生率。人口信息可以使城市交通运输的各项设施能够合理分配,从而实现交通设备的布局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政策信息是指政府针对城市交通运输管理所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这是交通运输管理能否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所以,信息系统在城市交通运输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是交通运输管理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有关部门需要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效开发公共信息平台,从而提高信息的实际利用价值。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城市交通;替代作用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结构的改变,城市交通的客流量越来越大,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交通客流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运输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客流量又具有替代作用。
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覆盖全国的公用分组交换网以及公用数字数据网等相继开通。但是与国外的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社会的信息化整体程度还不够高,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1]。
二、电子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的促进作用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电子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信息的畅通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安全提供了有力地保障,通过通畅的信息预测交通运输状况,能够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够降低交通事故中的损失;二是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交通运输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这主要是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经济性,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交通管理也有效的弥补了人工处理的不足;三是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对交通运输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四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智能化发展;五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交通运输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电子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客流量的替代作用
通信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技术,通信与交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广义上讲,交通和通信属于同一领域,这两者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电子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的促进作用前文已经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本节将针对电子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客流量的替代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使得人们的就业结构和办公方式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相应的减少了城市交通中的工作性客流量。在城市交通中,工作性的客流量深受城市居民的就业结构和办公方式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不断增大,使得社会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就业结构的改变使得人们的工作方式从集中办公向分散办公转变,出现了弹性办公和家中办公的现状,这样的办公方式自然降低了城市交通中工作性的客流量。
二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相应的减少了城市交通中非工作性的客流量。在过去的生活中,人们获取信息和物品都需要通过面对面接触的方式获取,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在购物方面也享受着网上购物的便捷,另外,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还能进行远程医疗和多媒体教育等。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城乡之间的差距减少,加上便捷的交通工具使得不少城市居民从城市搬到郊区和乡村居住,这样大量的减少了城市人口的密度,这些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改变减少了城市交通中非工作性的客流量[2]。
四、电子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客流量替代作用的预测
(一)案例资料
某市对市中心城区将在2015年预测会出现的出行需求量为每天500万人次,每天出行的强度为1.45次,并根据交通方式的不同,做出了一个各种交通方式的估测,通过对出行目的和交通方式的选择对信息技术对出行目的的代替率进行了预测性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出行的目的代替率逐渐提高,这就表明了电子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客流量具有替代作用。该市对2015年该市中心城区的信息技术替代率进行预测分析的原理是根据替代模型进行计算的。
(二)替代作用分析
构建电子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客流量的替代作用模型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假设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的代替模型,这根据的是城市居民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获取的效用与实际出行同等,这时信息技术就能够替代出行。二是构建模型的思路,由于出行的目的不同,因此选择的交通方式也不同,各种交通方式的客流量也会因此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城市的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结构的改变增加了信息技术对交通客流量的替代作用[3]。
五、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对交通运输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客流量具有替代作用。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客流量将越来越多,城市交通将陷入无限繁忙的状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客流量的替代作用,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中巨大客流量的压力,同时也对城市交通的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洁,王伟.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影响研究的国内外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03:7-8.
[2].当代我国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方法分析[J].消费导刊,2010,08:11-13.
关键词:公路交通、交通运输、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起色,现如今,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工作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建设道路交通设施,而是逐步向提高运输管理效率进行转变。因此,为了满足我国城市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我国现有道路交通系统的完善非常必要。
二、道路运输管理强化的必要性
1、行业适应时展的基本保证
对于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行业而言,改革开发是推动其行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在此期间,交通运输行业确定了核心工作职能,树立了保证民众出行畅通顺利、物资运输流动便利快捷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交通运输管理工作除了明确行业工作职能以外,还需要考虑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个体素养的提升以及行业形象的改变等等,只有这样的管理强化才能够保证运输道路运输行业跟上新时代的行业发展要求。
2、社会矛盾缓解的有力保证
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征不难发现,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异十分明显,长此以往,地区经济差异而带来的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大,而道路运输管理的强化则能够促进人员、物资之间的交往和流通,进一步实现资金流动和转移,从而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除此以外,我国的道路建设和高级公路网的建设也正处于完善阶段,因此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和物资较为集中的地区,运输和交通仍然处于强压之下,交通网络和运输通道不足的压力缓解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道路运输管理加以实现,就此化解了特殊时期、特殊地段的交通运输矛盾。
三、交通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均道路面积偏低
道路施工建设是我国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都是不受重视的部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大多只注重建筑结构建设,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人均道路面积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高了,同时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人均道路面积。但是相对来说,我国的人均道路面积依然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很多道路都处于饱和状态,存在非常严重的拥堵状况,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运输任务重和服务水平过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面临非常繁重的运输任务,尤其体现在载人方面,这在我国很多地区表现得都非常明显。然而我国的事实是,不管是增加运输车辆,还是提高其运输的次数,依旧不能完成繁重的运输任务。不仅如此,相关管理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服务意识,基础服务水平低,这也是导致交通运输存在目前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3、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客货运输站场的建设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很多城市、多数县城和乡镇都存在设备短缺和设施简陋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道路运输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对公路基础设施功能的完善和交通运输管理效率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交通规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进行规划时较难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各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规划的系统性与全局性都非常差,这不利于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不仅如此,交通运输的发展大多依靠公共投资,这显然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而多元化投资发展速度缓慢,不能解决当前严重的交通问题。
四、道路运输管理强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的强化
首先,确立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道路运输管理强化过程中两大指导思想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管理强化工作才能够以社会日益发展而带来的民众需求为出发点,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其次,笔者个人认为除了巩固积极向上的指导思想以外,管理工作应该以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服务观念和态度的改变以及管理方式的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再次,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道路运输管理体系的构建,也是促进道路运输管理工作深化的一大有效措施。
2、管理基本原则的强化
第一,服务性原则的强化要建立在贯彻党和国家服务相关精神的基础之上,人性化、专业化以及公益化的服务是道路运输管理服务功能需要加强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而使得道路使用人员和相关受益人员能够亲身感受到道路管理服务的优化。第二,道路运输管理还要坚持贯彻政府主导的强化原则,像一些人力资源、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协调合作都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统一下才能争取到,有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配合,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的组织性和步骤性才能够有所突出。第三,因地制宜的运作原则,对管理区域内各个区域的实践探索持鼓励态度,力争促使道路管理队伍建设更具时代特色,并在与本地实际状况相结合的前提下促成行业发展新局面的形成。第四,全责一致原则的坚持强化,在符合精简效能管理要求的基础下,对管理体制进行梳理,完成了机构设置规范后,向管理工作人员明确其个人职能。人员编制的合理规划能够使得部门的人员结构得以优化,最终促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名称、职能、级别形成相对统一的稳定局面,保证管理队伍与机构职责、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之间能够有所适应。
五、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优化的路径
1、完善城市交通运输网络
城市交通体系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交通运输网络是城市发展的交通设施与载体。因此,要想有效解决城市交通严重的拥堵现象,需要对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加以完善,使得道路交通容量可以显著提高,以便能够融合各个城区的道路,使之形成完善的网络。对目前的交通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能够改善不合理的路网结构现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通行困难。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等级的道路,要明确其功能分工,使得道路网络的功能体系更加完善和明确,使得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有所提升,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2、强化交通运输工作的管理与服务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交通运输工作必须要在管理与服务方面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当今时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对交通运输服务与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加强这两方面的工作,共同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企业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两种单位由于性质有本质的差别使得其工作的方式与理念也有所不同。企业单位的最终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而交通运输企业的目标相对融入了更多的责任,不仅仅关注经济利益,还包括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因此一般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要求较高。而行政事业单位则需要加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管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行动方面,都需要忠于职守,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完善交通运输工作的服务体系,提高其运行效率。
3、加快建设客运站场
客运站场的建设也是交通运输体系的一大重要内容,其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都直接影响整个城市交通运输体系运行的效率。而我国目前的客运站场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提高乡村客运站场的密度和服务设施水平。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还需要重视运输安全管理,不仅要对驾驶员进行安全培训,同时也需要加强经营者的安全意识,确保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输服务。
4、制订合理的城市交通运输规划
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还影响到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在进行交通运输规划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其与城市具体情况的匹配度,尽可能减少资金浪费。除此之外,城市交通规划还要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的利益要求,要确保其能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事业已经非常发达,也更加趋向于科技化、市场化。但是在一些大中城市中,仍旧存在很多交通堵塞的现象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加强我国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完善其服务体系,进行提高交通运输整体效率,保证我国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玉文:《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与管理浅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2期
[2] 黄正培:《浅谈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关键词:地铁车;网络控制;冗余分析
中图分类号:U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071-0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交通布局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整体建设出发,对城市建设中城市交通建设中地铁车的建设网络进行探究分析,从而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系统,推进城市整体建设系统的完善。
1 对城市地铁车网络控制冗余分析的必要性
地铁车网络控制是保障地铁车合理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铁车网络控制冗余分析,可以实现对城市地铁车运行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室内城市地铁车整体建设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为交通运输带来较大的发展压力,对地铁车网络控制冗余分析,能够为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完善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优化地铁车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实现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系统长远性发展。
2 地铁车网络控制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交通建设中,地铁运输网络建设为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起到了重要的缓解作用,但由于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依旧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地铁车的运输网络建设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对城市地铁的长远性发展带来影响。其一,地铁车网络控制的车辆的故障频发性较高;其二,地铁车网络控制中的安检程序工作效率低[1];其三,车辆车门的信息监控应急系统作用性低。为了推进我国城市建设中,地铁建设系统逐步优化发展,提高地铁运行的安全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促进我国城市建设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 地铁车网络控制系统的优化发展
3.1 加强对地铁的故障检修
城市建设中,交通运输系统的逐步完善,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地铁运输系统的逐步完善,是充分发挥地铁作用的前提。地铁运输与传统的地面运输不同,地铁运输的形式速率快,车辆在运输中受到的惯性作用性较强,一旦地铁发生运输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严重性较大[2]。为了加强对地铁运输加安全性的保障,实施对地铁运输车辆和运输轨道进行检验,例如:地铁技术工作人员对地铁运输系统进行车辆日常检修,及时对地铁车辆运行中存在例如零件松动的运行故障,从根本上杜绝地铁运输中存在列车行驶安全隐患的问题,保障城市地铁运输的速率性得到提高。此外,为了对地铁运输车辆的故障进行长远性总结分析,管理人员对地铁日常检验进行工作日记的记录,促进我国城市地铁车辆运输的安全性保障。
3.2 实现地铁安检智能化发展
地铁车辆运输中,安检工作的开展,是保障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现代城市地铁建设中,安检工作设置在地铁的乘车进站口,检验采取智能化扫描仪器进行检验,检验流程缓慢,同时存在漏检等情况的发生。为了提高地铁车辆网络体系的工作效率,保障地铁车辆运输的安全性,将固定检验转变为智能流动检验,在列车内部设定车辆智能安检监控系统,从而实现对地铁运输的安全检查系统得到升级管理[3],促进我国城市地铁运输检查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分析。
3.3 加强城市地铁安全应急系统的建设
现代城市交通运输中,地铁的应急系统发挥着加重要的作用,应急系统能够及时处理地铁车辆运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地铁运输中的危险情况进行处理,完善城市地铁运输网络结构,加强地铁运输中的应急安全系统的检测与处理。将地铁车辆每一部分的应急系统与地铁监控系统相连接,当地铁运输中出现安全门关闭故障,或者出现地铁运输车厢故障,辆事故可以得到及时处理,从而为保障地铁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外部保障,促进我国城市地铁网络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4]。
3.4 实现地铁运输的列车驾驶与检测同步
地铁车辆运输的逐步完善,保障车辆运输的整体稳定性与车辆运输的安全监控相融合,实现地铁运输的列车驾驶与检测同步。驾驶员在地铁运输驾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提高驾驶人员的车辆驾驶操控技术,及时对车辆驾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增强自身地铁驾驶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将地铁驾驶人员进行驾驶与监控系统融合[5],达到地铁驾驶人员与驾驶监控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地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为保障地铁车辆的安全运输提供保障。
4 结语
地铁车网络系统分析,是促进城市交通建设与完善的重要体现,结合现代城市交通运输结构中存在的不足,对地铁车网络控制系统的优化分析,实现我国城市地铁车道的运行速率提高,服务质量得到保障,为促进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的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威仪.地铁环境下车地可靠无线通信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2]安琪.基于扩展Petri网的地铁车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3]林清.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北京地铁车站运营脆弱性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关键字:城镇化;交通运输;运输体制
一、城镇化及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截至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7.12亿人,占全社会人口比重达到52.6%,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城乡人口转移的规模是世界上空前的,平均每年转移的人口将达1500~2000万人,大规模人口的迁移和流动速度的加快对城市的发展提出巨大的挑战。
二、城镇化进程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交通运输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交通运输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运输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缩短了城间的空间距离。建立在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上的城市化,使城市居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获得广泛的自由,城乡之间频繁的 "人换 "与互动, 促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与相互认同 。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逐渐扩大。卫星城镇的发展以及在中心城市发展到城镇群、城市发展到其高级阶段城市带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由于速度快、容量大、安全、准时等优点,在城市地域结构变化中起到巨大作用。中心城市对周围的辐射作用得到强化,维持中心区城的活力,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都得益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运输问题
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直接增加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的刚性需求,在有限的可供给空间范围内,城市中的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具体如下。
1、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长与土地空间资源有限性矛盾日益加剧。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生产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人口流动量增大,客货运输量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出行行程增长。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多,城市交通的需求总量显著上升,但是城市交通的供给不足不能及时满足人们的需求。
2、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加剧了交通拥堵。目前有不少除城市对快速路、主干道比较重视,而对次干路特别是支线重视不够,因而在快速路和干路上集中的大量车流难以从网络上分流。在此情况下,不仅加重了干道与快速路的交通负荷和拥挤阻塞程度,而且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抛锚",极易造成局部交通瘫痪。
3、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与其交通环境不协调。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市中心区,特别是黄金地段地价的不断上涨,导致了这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开发强度向不利于缓解交通紧张的方向发展,并与交通环境最大允许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城镇化进程中交通运输问题的发展对策
(一)选择高效的交通组合模式减缓运输需求与土地资源间矛盾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组成部门之一,其所能占用的土地和空间比例必须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而传统的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道路已走不通,必须选择有效的交通组合模式,走需求引导和各种运输方式供给结构优化、网络层次提高以及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模式。对四大主要运输方式的利弊分析,优化交通组合方式,创建高效的交通运作模式。建立公共交通为主,其它交通方式为辅的立体交通模式,使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彼此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二)进行科学有效的交通流量均分来缓解城市拥堵
为了充分、合理和科学地使用现有道路,必须设法使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分布变为"均匀"分布。交通流量均分的方法大致可分为时间通流量均分和空间通流量均分,具体方法如下:
1、错峰上班制。城市中各单位的上班时间不作统一规定,而按不同的区域错开上班时间,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实行"错峰上班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夜间货运。利用夜间交通量小的特点,把白天的交通量分一部分到夜间,使城市道路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
3、用环路及干道吸引交通流量。城市环路对交通流量的吸引起很大作用,旧城区的道路大都为棋盘形,如果修建城市环路,则可以改善交通通达性。
4、单向交通。在城市道路上,交叉路口比路段拥挤,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交通流在交叉路口的交叉,组织单向交通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
(三)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管理,涉及的部门多,体制障碍和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是目前的最大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战略的落实、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一体化运输系统的建立。虽然目前各主要大城市都成立了交通委员会,仍存在的众多问题,因此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交通综合管理部门权责,建立有效的机制,克服体制障碍,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以及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建设、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是未来我们的发展方向。
(四)综合运输体系结构模式选择的决策与制度保障
交通设施的社会基础性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以及不同的运输方式对资源的占用和满足个性化的程度有着很大的不同,实现交通运输节约型、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模式和相应的政策作为根本保障。因此需要有比较明确的方向,需要政府进行系统的科学决策,才能使构建的体系按照政府的目标方向加快发展和完善,这既需要决策者的智慧,也需要制度的保障,才能使之有效贯彻实施。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在交通运输方面。大批的乡镇人口迁往城市,不仅使城市交通变得更加拥堵,而且加剧了城市运输需求大与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经过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的应对策略,大城市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综合公共交通体系,以满足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如选择高效的交通组合,发展公交运输为主,进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及综合运输体制模式等。
参考文献:
[1]许庆斌,荣朝和,马运.运输经济学导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社,2009:127-137.
[2]高寿仙.1949 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反思[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
[3]高成全,邢燕.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交通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四川建筑,2005,[7]曹钟勇 ,《城市交通论》,中国铁路出社,2005.
[4]罗仁坚.《中国经济导报》,国家发展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2010.
[5]张俊.《集聚发展城市化中小城镇的发展路》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关键词】可持续发 展交通运输 轨道交通
0 引言
作为20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成果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发展现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命脉。城市经济社会活动要求城市交通体系能够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经济地满足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需求,现代城市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居民出行,信息载体传递与交流都离不开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必须有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予以支持和保障。因此。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不仅是一个女n何达到便捷高效,提高人流、货流通畅效率问题,也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陕,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交通已越来越成方世界各国严重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大城市。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1 既有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等。交通拥挤破坏了使用汽车的中心目的:便于直接接近人、货物和劳务。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刘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导致交通结构不合理,道路、停车场等土地和空间资源低效配置。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
(2)时间资源浪费。交通拥挤已使城市机动车行驶速度急剧下降,并直接导致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降,客流减少。不合理的交通结构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
(3)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北京70%的空气污染来自汽车的废气排放。交通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全国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70dB),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和教育、文化活动。
(4)资源消耗。城市交通,特别是个人机动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交通运输的资源消耗,主要表现为运输发展所需的土地、原材料以及运输的能源消耗。在土地占用方面,尤以小汽车为最,比如美国53个中心城市用地的30%被汽车占领,芝加哥、底特律等更是有将近一半的城市用地“被用于道路和停车”。而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另一项资源——交通运输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说,现代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是由巨大的能源消耗去驱动的。在发达国家,由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使其交通运输能耗在整个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欧盟国家中交通运输是能耗增长速度最为迅速的行业,从1985年至1997年该行业能耗涨幅为42%(年均3%),而行业的能耗仅增长11%,道路交通的能耗占交通运输能耗的73%。
(5)交通事故。部分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交通事故的损失非常高,在发达国家,仅公路运输交通事故的经济损失一般达到其GNP的1.5%-2.0%。
2 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须遵守的原则
(1)环境承载力原则。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吸收污染的自身净化能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原则。
(2)资源消耗速率原则.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司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速度应维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之内;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使用耗竭速率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晶的可再生资源的速率。这个原则要求运输部门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能源危机。
(3)公平性原则。运输活动的使用者通过运输而获益,但没有承担环境费用;相反,非运输用户却遭受着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的损害,这是很不公平的。从代际关系上来看,当代人消耗大量运输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将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留给后代人承担,这也是不公平的。
(4)价值性原则。资源价值的无价或低价导致了不加抑制的过度使用,这是价格导向的错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环境成本是真实的经济成本”的原则,将环境成本纳入运输成本,分担到用户身上。
(5)协调性原则。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运输政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与政策(如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环境政策)相结合,协调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将达到50%。现庄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喊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陕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表1 几种常见的交通方式的比较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见表1)。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渤D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方式在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一般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见表2)。
表2 各交通方式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比较表[3]
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
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见表3)。
表3各种交通方式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比较
2.3轨道交通系统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
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
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2.4轨道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效益,主要反应在其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进行估算。(1)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可通过时间价值这一因子进行测算,市民由于乘坐快速、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而节约了时间,时间是有价值的,节约时间等于增加了收入;其直接经济效益为:
∑(利用人数·收入·节约时间/标准劳动时间)
(2)间接效益
这是轨道交通产生的社会效益比较难计算的部分,由于轨道交通具有便捷、客流量大和环保的特点,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和沿线周围地区的房地产必然增值,应该把房地产增值的相当比例,例如1/4,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效益;又如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环保特点而减少的环保费用也应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经济效应。
3 对策与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远期战略规划的基本目的有三个:
①提高人出行的效率、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性;
②体现交通服务的社会公平性;
③实现环境上可持续性。
为保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有:
①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政策。
②长期坚持发展大容量的轨道快速交通系统,发展多种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轻轨、市郊通勤铁路;
③延伸轨道系统到近远郊区的人口集聚地区,改善乘车的方便性;
④统—协调交通形式,综合考虑,互相衔接,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
⑤适当控制私人小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率,逐步减少自行车的利用;
⑥环境资源税收政策,环境资源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设置环境资源税种,扩大环境资源税所占比重,既可以为经济单位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又能抑制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资源的目的。
摘要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使用量以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增加。其中,交通行业始终是用能和排放大户。目前,交通用能仍以油气为主,几乎全部汽油和60%的柴油被各类交通工具所消耗,排放情况与之类似。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机动化出行的需求也将不断提高,小汽车已快速步入家庭,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不可避免。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低碳理念 规划设计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交通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交通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加强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转变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减少高能源的消耗。
二、低碳交通特征
1.系统性。低碳交通首先是一个整合系统,需要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任何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都代替不了其他交通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在这个整合系统下,同时又包括不同的系统,如车辆系统、能源系统等。在车辆系统中,既需要发展新的低碳工具,又要不断提升传统工具的技术水平;同样,在能源系统中,既要发展新的低碳能源,创新能源技术,又要提高传统能源的效率,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双向性。低碳交通具有双向性,包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在供给方面,需要提供一个低碳的交通运输服务系统,这是硬件,是基础;在需求方面,需要公众更新传统观念,理性选择出行方式,这是软件,是补充。因此,只有实现系统内的供需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交通的低碳化。
3.相对性。低碳交通具有相对性。如仅考虑运营阶段,各种交通方式都存在从高碳向低碳,再向零碳过渡的巨大减碳潜力。所以,小汽车不直接意味着高碳排放,纯电动小汽车即属于低碳排放,未来并有可能实现零碳排放。目前,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公交车辆也有很大的减碳潜力,也同样可以进一步实现低碳公交的目的。
三、城市交通现状分析
国内汽车拥有率和国外相比仍然较低,汽车的拥有量还将不断快速增加,将给城市交通增加更大的压力。城市道路建设规划、交通管理水平、公共交通事业及轨道交通等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人们在使用交通工具时缺乏低碳意识,国内城市中也缺乏一套具体的有低碳理念的城市交通节能体系。国内城市交通节能将面临着以下的几个问题。
1.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并且数量庞大,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市民追求自由、舒适、便捷的交通工具,从而使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也使城市公共交通的能源消耗总量进一步增加。
2.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相关节能法规中对于交通管理部门的相关责任和义务涉及比较少。交通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需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效率,减少道路资源的浪费。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公交路线设计科学性不足,需进一步统筹科学设计。
3.城市交通节能政策有待完善。国家相关节能政策对于交通节能的引导和调节力度不够。如汽车税费和汽车的排量、尾气排放标准、能源使用效率等指标关联度不够,无法引导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低碳理念的城市综合交通工程规划设计
1.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规划。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是由2 种或2种以上运输方式线路组成,承担我国主要客货运输任务的运输走廊,构成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是国家的运输大动脉。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规划需要重点研究:通道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各种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安排,优化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和通道资源,以实现综合交通体系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1)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开发主要江河及水网发达地区内河水运,形成水运通道。
(2)充分利用轨道交通优势,建设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网以及大城市中心区与周边卫星城之间的城市轨道交通网。
(3)充分研究主要综合运输通道公路、铁路、内河、航空的统筹规划、标准选择、建设时机以及如何利用既有线路等方面。
(4)充分考虑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密切关系,优先考虑集约利用土地的建设模式。研究城市密集地区铁路、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线位选择。
(5)充分考虑研究跨江、跨海等重大工程公、铁两用通道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船舶通航要求。
2.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综合交通枢纽是在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上形成的客货流转换中心,规划综合交通枢纽需要重点研究: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及其集疏运网络的建设,以实现综合交通体系的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1)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建设。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综合客运枢纽。优先建设民航、公路、铁路多种方式集约布置、立体化布局的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地铁、公共汽车等城市交通与综合客运枢纽站衔接的立体化布局,实现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零距离“换乘。
建设综合货运枢纽站场。港口、公路、铁路多种方式货运枢纽站场联合布局,并建立智能化综合交通枢纽站场管理平台,形成一体化运输作业的设施、运输与装卸设备等。
(2)枢纽站场的集疏运网络建设。客运方面,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中,重点考虑衔接机场和铁路、公路客运枢纽站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与干线机场、铁路客运枢纽的衔接。
货运方面,重点建设主要港口的疏港铁路和内河集疏运通道建设,并辅以疏港高速公路;同时规划铁路、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干线路网衔接的城市道路建设。
3.构建层次分明、搭配合理的公共交通体系结构。一级系统为大容量高运能的轨道交通捷运系统;二级系统为诸如BRT或有轨电车的骨干公交系统;三级系统为联系各中小组团,以到达服务为目的的普通公交系统。
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BRT、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的同时,必须下决心保留和扩展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客运枢纽、一般轨道交通站点及主要公交站点应安排适量的自行车停车设施,以鼓励“慢行+ 公交+慢行”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合理搭配这三个层次的公交系统,规划建设多模式交通方式兼容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立体型的换乘枢纽及停车换乘设施,改善换乘条件,减少换乘距离,与自行车、步行形成无缝对接,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便捷性,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及其对城市空气的污染。
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空间布局大多属于“紧凑型”,这对于大力推行“公交优先”的交通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先天条件。由于轨道交通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在加紧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同时,近期应积极推行BRT及公交专用道建设,同时,在现有的道路交通体系上,推广应用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