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8 18:23:05
导语: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 引言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几乎延伸到各个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汽车产业的形态与格局。新能源汽车的产生是面向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现实问题,但目前这个产业的发展仍受到诸多技术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部分汽车企业制定并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并且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些汽车企业往往是掌握先进技术或意图掌握先进技术的大型整车企业。
本文总结发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特点;然后通过对我国上市车企的数据分析,推断出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纵向整合的特点,实证分析我国实施了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企业的纵向整合效用。
二、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特点
1. 新的动力来源。从能源类型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较传统汽车具有革命性变化。不再使用汽油、柴油等需要燃烧或者燃烧后产生大量碳化合物的物质作为能源,而是以电力、生物能源作为主要能源。这导致了传统汽车产业两个环节的重大变化,一是增加了储能环节的产业,二是驱动机械产业环节发生了变革。以电能驱动为例,电能的储备和转化对于汽车的使用非常重要,这就对电能的储备装置(如电池)的性能的要求非常高。电池具备需要高密度,大容量,衰减慢、安全性好等特点,目前电池的技术水平仍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驱动机械由燃油发动机转变为电动机,对节能、高效的电动机需求仍有待满足。
2. 新材料的需求。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承载着使用新材料的使命。为实现汽车轻量化、高强度、环保性等目标而研制的新材料将率先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使用。目前主要的在研新材料有有色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碳纤维材料、纳米材料、合金材料、泡末金属等等。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诸多模块亟需新材料提升其性能,如电池、电动机等。科学界、产业界仍都在苦苦追寻能够提升电池性能的材料。
3.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信息技术一般指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将是大势所趋,同时,在动力系统技术成熟的前提下,未来汽车的新能源化亦将是汽车发展趋势。所以新能源汽车必然带上最深刻的智能化的烙印。虽然自适应巡航系统、导航系统、安全防撞系统等控制系统已经在很多汽车上得到成熟运用,但即便是已有的技术仍与“智能化”目标有很大距离。更何况传感技术、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甚至汽车专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汽车各部件之间的联结组成了汽车的各种内部控制系统。汽车与驾驶者或乘客之间的联结形成了人机交互系统,它与外界信息构成了新的互联网生态圈。三者共同构成了车联网,汽车则成为物联网的终端。汽车将不再是一个单纯机械产品,信息技术将成为汽车本身的一部分。汽车各部件之间、汽车与驾驶者之间、汽车与外界信息之间形成互联互动的网络,所以,电动汽车必然是一个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产品。
4. 有别于传统汽车的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充方式随着能源的变化发生变化。电能是目前采用的较为流行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能源补充方式主要是充电或更换电池。所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需要新增的基础设施,需要与其他环节协调发展。同时,长远看还需考虑充电站的布局、路网规划,充电负荷预测,电站选址和相关配套设施的状况等多方面问题。电池等关键部件的维修也将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机械工具。另外,目前产业化生产的电池都是废弃后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电池,对这一部分的处理,也将催生很多产业环节。
三、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纵向整合特点实证分析
1. 假设提出。从目前已有的研究可知,企业纵向整合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在不同行业之间这种关系的表现是有差别的。但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对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上游模块的需求空前的特征。那么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企业与尚未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传统企业在内部资源整合和研发投入方面对企业的绩效影响程度上是否有显著差别,有多大的差别,将会是个有趣的问题。理论上,新能源车企的整合度与绩效关系应该是正向的并且其的敏感度应该高于传统车企。而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向上产业整合。
由此提出实证研究假设:
H1a: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内部整合度与企业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H1b:未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内部整合度与企业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H1c: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比未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在内部整合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上程度更强。
H2a: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H2b:未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H2c: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比未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上程度更强。
结构模型示意图如图1示。(本文以下将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称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未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称为非新能源汽车企业。)
2. 变量的选择。
(1)被解释变量。本研究将企业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对于企业绩效的度量有很多种指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ROE)是会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指标,本文拟采用ROE作为企业绩效的度量指标。
(2)解释变量。
①整合度。整合程度是分析企业整合的实证工具之一。大型企业的整合可能是对很多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并购之后产生的。故部分大企业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整体的整合趋势。汽车企业在整合度的实证分析研究方面有价值增值法(VAS)、I/O表法、主辅分类法等方法。考虑到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本文将选用价值增值法作为测量企业整合度的方法。
巴泽尔(2000)最先采用VAS作为产业内部整合度指标,VAS=销售额-采购额/销售额*100%
为了避免利润率与销售额之间的相关性,对其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表达式为:
净资产=总资产-总负债
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税后净利润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平均净收益为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益率。
②研发投入。本文中研发投入将直接选用企业财务报表公布的研发投入作为度量。
(3)控制变量。因为企业规模可能带来规模经济性,所以选用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的度量选用企业总资产。
3. 样本选取。本文选取样本企业依据前文的产业链分析,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营涉及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车企。鉴于上市公司市场运作更规范,能较好的反映中国车企的经营状况;而且上市公司是纵向整合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可获取的资料较为准确,可靠性更高,因此本文分别选择了10家中国A股上市车企,其中5家为部署并实施了新能源汽车战略,5家企业尚未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
另外,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在我的发展时间,2007年出台有关新能源汽车管理办法,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元年,那么比较早的企业数据可能就不包含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信息。所以选取时间跨度为2006年~2013年8年的数据。
4. 数据处理。
(1)本文使用数据处理软件为Excel和Stata。
(2)表1是根据VAS方法得到的样本企业纵向整合度:
5. 模型的建立。
(1)描述统计。(如表2示)
(2)模型建立。根据前文理论分析,构建以下时序横截面模型:
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本文的面板数据应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6. 估计结果与分析。由表4结果可以看出,整合度的系数为正,并且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在平均意义上,资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
整合度每提高1个百分比,资产收益率将提高0.21%;H1a和H1b得到验证;但是交互项的系数并不显著,H1c未能得到支持。本文认为这说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尚未体现出较高的整合度。
虚拟变量与研发投入的交互项的系数为负,且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在平均意义上,资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
虚拟变量对研发投入有调节效应,即是否为新能源型汽车企业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存在调节影响,具体来说,如果是新能源型汽车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下降16个百分比;对此,本文认为这与汽车行业的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阶段有关,当前新能源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到达成熟,而对该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同时处于先期投入积累阶段,还未到研发结果释放明显经济效益的阶段,因此,这一结果并不否定新技术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而是反映了汽车行业系能源技术以及研发投入所处的一个阶段状态。由以上现象可以判断,我国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尚处于起步期。也说明了新能源汽车企业产生了更大程度的向上整合
四、 结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呈现出与以往产业链不同的特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中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重要性尤为凸显,甚至起到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作用。针对新的特点需要制定新的产业整合战略。
较高的企业整合度能够带来良好的企业收益,但当前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到达成熟,而相应的研发投入也同时处于先期投入积累阶段,还未到研发投入释放明显经济效益的阶段,新能源汽车企业尚未体现出较高的整合度。也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期。
所以,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需要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有清晰的认识,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构建产业发展战略。对产业链的向上和整体整合都处于投入期,仍需足够的耐心和大量的投入,力图让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才能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社会产生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于洋.中国钢铁上市公司纵向整合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9.
[2] 陈艳.汽车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9.
[3] 胡磊鑫.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析[J].新经济,2014,(9).
[4] 芮明杰.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产业经济研究,2006,(3).
[5] 杜义飞.基于价值创造与分配的产业价值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5.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保定;对接京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120100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保定与京津对接合作的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1日
京津冀都市圈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形成的又一经济增长极,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不仅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定未来经济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产业定位是否合理,并且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京津冀都市圈的均衡发展和整体繁荣。
一、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保定新能源产业始于2001年,当时英利公司承担了国家发改委3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从此,保定新能源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新型储能、高效节能、输变电、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体系。2009年新能源产业形成了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输变电、新型储能、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并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新能源与能源装备的制造基地和要素集聚区。保定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1.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5.9%;出口创汇12.5亿元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6.1%;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等多项指标都名列全市榜首;并且计划在“十二五”末期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面积扩大到周围130平方公里,预计园区工业总产值达2,600亿元,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值将占到1,500亿元。
近年来,“中国电谷”发展迅速,已经聚集了200多家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企业。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高效节电设备制造已形成了三大完整产业链。其中,英利绿色能源公司成为国内唯一具有全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航惠腾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生产企业。
(一)太阳能光伏制造设备产业。在光伏产业领域,保定高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目前聚集相关的光伏业已达60余家,在太阳能电站、光热发电、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等项目的技术日渐成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并且形成了集太阳能光伏产品研发、制造、应用这三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保定高新区以英利集团为主,一方面保持光伏组件规模化扩张态势;另一方面加速产业体系建设,在高纯硅生产、配套产品国产化等方面已进入实质性的项目运作阶段。2009年仅英利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量就达到1GW(1000MW),销量从2008年的280MW提高到600MW,在全球市场从6%提高到12%。2010年英利集团光伏组件销售总收入达120亿元,产量达到1,000余兆瓦,比上一年增长93.5%,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0%,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
除了英利和天威两大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巨头外,一批光伏产品研发应用的中小企业如维特瑞交通设施、大正太阳能、荣毅集团等也驻扎在“中国电谷”,形成了从光伏产业上游生产硅原料,中游制造光伏组件成品,下游将光伏产品应用到路灯、交通信号灯上,这条产业链完整的包括了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园区里聚集了多家光伏行业企业,有利于企业之间传播信息,共享资源和技术创新,节约各项成本,并且通过合理的分工优化整条产业链,最终提高“中国电谷”的整体竞争实力。
“十二五”期间,保定高新区将加大对光伏产业产品的推广应用,使光伏产品的应用与研发、生产齐头并进。预计到“十二五”末,光伏电池和光伏发电设备产业年均增速达35%,实现光电及光电配套产业总收入500亿元。
(二)风力发电设备产业。保定高新区内风电相关企业已达70余家,其中一批企业是全国风电产业的龙头企业,在行业中有着领先的优势,并且形成了覆盖叶片、整机、控制、配套等领域的完电产业链条。2009年保定风电行业创造产值达70多亿元,成为支撑保定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目前,保定在风力发电装备领域拥有整机、叶片、控制系统、塔架、配套生产企业近30家。其中,整机厂3家,叶片厂6家,控制系统企业3家,配套件生产企业和研发、检测机构中心等10多家。风电叶片产量由2006年的500MW,发展到2009年3200MW,增长640%,2010年突破5000MW;风电整机产量由2006年的1MW,发展到2009年的1145MW,增长1145%,龙头企业中航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是集设计、工艺开发、测试试验和生产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叶片生产企业,产品规格660KW-2.0MW,国产叶片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
2010年12月17日,总投资超过16亿元的中航工业惠阳科技工业园奠基,中航工业惠阳科技工业园共占地450亩,其中一期占地300亩,投资16亿元,是省2010年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唯一、国际一流的航空螺旋桨、直升机动部件专业工业园和国内实力最强大的大型轴流冷却风机生产工业园。中航惠腾、惠德风电已成为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成为推动“中国电谷”发展的重要力量。惠阳工业园的开工,必将对提升“中国电谷”实力、活力、竞争力,促进保定与中航集团的合作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保定高新区将紧跟风机大型化以及海上风电开发的必然趋势,加速整机、叶片及其他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步伐,围绕龙头企业加快行业一体化整合,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及产业链协调发展水平,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风电设备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保定高新区风电设备产业年均增速达到30%,实现总收入350亿元,叶片产能10000MW,整机产能5000MW,控制系统2,500台套。
二、以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保定全面“对接京津”的对策建议
新能源产业是促进经济转型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科学地规划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合理的构建产业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是极为重要的。以能源产业为中心,在低碳城市建设理念下,向京津输出保定低碳文化,以保定为中心在更广范围内实施低碳计划。
(一)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建立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保定是科技部命名的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华北轻型汽车城”等科技创新品牌和高新产业品牌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保定自2006年全面启动“保定·中国电谷”战略以来,着力打造光电、风电、节电、蓄电、输变电及节能新材料等六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新能源产业集群,拥有中国英利、中航惠腾等国内光伏和风电叶片行业的龙头企业。
目前,新能源基地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行业标准17项,共取得技术研究成果300余项,专利18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100多项,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保定应以现在国家级新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为基础,形成适应国家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要求的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和企业聚集区,搭建集“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人才教育及聚集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国家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的战略平台,发挥现有优势,做强做大“新能源”品牌,将低碳经济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实现产业升级的跨越式发展。
(二)以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加强人才技术对接,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充分利用京津技术、人才、资金密集优势,助推保定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加工制造业。京津保拥有大量科研院所,智力资源集中,应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加强与京津科研机构的对接,联合共建一批生产性研发机构,提升保定新能源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对人才引进机制进行完善,吸引人才参与到新能源产业的建设中来,要充分利用毗邻北京、天津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简化人才引进程序,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提供优厚的待遇,积极争取北京、天津地区的人才到保定发展。同时,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为引进的人才在生活上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保定高新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给予优厚的福利待遇,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
(三)以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形成产业联盟组织。北京市在2009年有了“首都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主要整合新能源产业优势资源,提供有效公共服务,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搭建企业界、科技界、市场之间沟通的信息平台,组织开展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与技术培训、宣传与成果推广、研讨交流、会议展览等科技服务,为集群企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因此,保定新能源产业可以通过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绿色电池等产业联盟形式,重点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联合研发,着重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技术和产业化问题,搭建技术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技术扩散和转移,促进重点项目成果转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本文中有关保定市新能源产业的数据均来自《保定·中国电谷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
[2]任丽君,杨新房.经济重心北移契机下保定产业和谐发展战略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2.
在收到格力电器130亿元的收购邀约后,银隆新能源成为市场追逐和议论的焦点。记者也前往位于河北邯郸武安市的银隆新能源汽车厂房一探究竟。
在银隆新能源产业园,记者看到崭新的工厂刚落成不久,在工厂内机器人的臂膀挥动着,不时有工作人员操作着机器。一位银隆新能源负责人介绍:“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钛酸锂材料与电池生产基地建成,集合了全自动、高效、产业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在格力宣布将斥资百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后,格力披露的收购案及银隆新能源的技术路径、估值被市场广泛讨论。对此,银隆集团董事长魏银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订单量迅速增长,在今年和明年公司将迎来销售的高增长,估值低估不存在。”
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透露其计划是,通过收购让格力向两千亿元企业的目标进军。
独走钛酸锂路线一年内高速扩张
在银隆的一个崭新的厂房,记者注意到,墙上张贴着“已投入生产20天”的牌子。
一位工人告诉记者:“这个厂房才投产大约20天,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张的,扩产的同时引入新技术,厂房的生产是在新能源车的上游进行延伸,同时进行电池的材料生产。”
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之际,国内厂商大多选择了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而三星等外资品牌选择了三元锂,在电池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中,银隆新能源并未选择市场中的常规路线,而是走起了钛酸锂的自主研发道路。
记者看到的银隆新能源的新建厂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进行钛酸锂电池的生产,目前银隆计划对钛酸锂电池的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扩张。按照计划,其欲以独有的钛酸锂技术为核心,打造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整车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闭合式循环产业链战略布局。
不过,这一电池技术还在市场的讨论之中,对于其优劣,市场说法不一。
银隆新能源相关人士表示,虽然钛酸锂能量密度从理论上而言相对磷酸铁锂、三元锂等较低,但银隆过去3年通过持续的研发,将钛酸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了40%,并仍然保持了6分钟快速充电、30年循环使用寿命等特性。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新能源车的广阔前景,让银隆新能源尝到甜头,并加速扩大产能的步伐。
记者多方了解到,近一年时间里,银隆的厂房在快速扩张之中,同时其产能将通过这些新建的厂房大大提升。而在格力收购银隆消息传出的这些日子里,银隆的扩张速度更快。
官方数据称,今年1月份―8月份银隆新能源共销售公交车1844辆,从行业整体销售情况来看,银隆新能源前八个月的业绩排名行业第七名,增长非常迅速。魏银仓透露,银隆新能源商用车目前年产能是1万辆,明年将达到3万辆,2020年将扩大至10万辆产能,同时也将推动乘用车生产制造。
无论此次格力的收购结果如何,银隆新能源大规模的建设投资正在浮出水面。此次,银隆新能源宣布了多项大事,包括第四代高能量密度钛酸锂纳米材料和第四代高能量电池的建成投产,快充客车、物流车的建成投产,以及奥钛四期的奠基和奥钛纳米材料研究院的成立揭牌等。
“新能源车的订单高峰是在下半年,目前公司已经收到大量订单,不过大部分是整车。电池的订单很少,目前我们生产的电池会先供应给自己生产的车辆,在满足自己车需求之外,才考虑对外销售,电池处于销大于供的状态。我们电池的产能还在扩张。”银隆新能源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他告诉记者,目前银隆新能源车主要供应北京、邯郸、珠海等城市,今年新进入深圳、安徽等地,而北京专门有一条观光线使用的就是银隆生产的纯电动双层观光客车。“目前北京市场的需求不断放大。”
魏银仓称,公司计划未来五年投资约350亿元,完成各类新能源汽车共约65万辆,实现储能超过1500MWH,动力电池总产量超过40亿安时,奥钛钛酸锂材料总产量达4.23万吨,充电站产量近1.5万台。
中投顾问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研究员李宇恒认为:“目前众多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都在寻找资金支持,而资金流充裕的格力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格力电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为提高收益,格力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方向,再加上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补助,格力选择向新能源转型的意愿与银隆的扩张需求不谋而合。”
加速上下游延伸格力欲吞全产业链
经过调查,记者发现,在记者所在厂房的对面,就是银隆新能源车的组装车间,同时银隆还有一处整车生产和组装厂房在石家庄。也就是说,仅仅在邯郸这处的生产基地,银隆新能源就可以完全从材料生产加工到整车组装,将车辆生产出来并交付使用,这个基地几乎涵盖了银隆新能源车的全产业链。
而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后,将掌控新能源车的全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邯郸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是银隆新能源全国战略布局中的一部分,而在格力收购后,银隆新能源还将继续扩张,满足整车的生产。
银隆新能源相关人士表示,未来,银隆新能源计划打造西南区成都新能源产业园和西北区兰州新能源产业园。在被格力收购后,未来银隆新能源将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持续发力。
而在此次银隆新能源邯郸产业园的扩张中,新能源汽车上下游的生产被提升到了首位,对于电池材料和充电桩等产能的扩张,银隆正在加速。
斥资百亿元收购究竟划不划算?
在格力宣布将斥资百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后,格力披露的收购案就引发市场热议,而银隆新能源的技术路径和估值也被业界广泛讨论,观点不一。
有业内人士认为,银隆新能源选择的钛酸锂电池技术是否合适有待验证,目前钛酸锂存在能量密度低的弱点,存在不稳定性。而亦有业内人士对在格力收购中,银隆新能源估值偏高提出疑虑。
魏银仓对此回应称:“银隆花费十年时间交百亿元学费去选择钛酸锂路线是有原因的。”他不否认银隆的钛酸锂电池较磷酸铁锂电池等其他技术而言存在能量密度低的弱点,但其耐宽温、高安全性、寿命长、充放电速度快的优点更值得重视。但他表示,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乘用车的日均行驶距离在50公里左右,同时约90%的乘用车并不使用在长途运营上。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面爆发。在今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浪潮中,中国特斯拉汽车的杰出代表比亚迪、万向钱潮勇创历史新高,锂电池、充电桩、汽车配件、车载电子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万马奔腾。本周市场,以上海普天为代表的充电桩概念股龙头连续7连扳,成为继锂电王者金瑞科技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新旗帜,统领以登云股份、松芝股份、东风科技、雁翎股份为代表的汽配概念股,以亿纬锂能、沧州明珠为代表的锂电池概念股,以华昌化工、同济科技、长城电工、鑫龙电器为代表的氢能源概念股,以盛路通讯为代表的车载电子概念股的涨停军团,构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美的进攻路线图。
两会热点议题造就黑马集中营。在国企国资改革主题上,以新黄浦、新世界、棱光实业、上海九百、徐家汇为代表的上海国资概念股,以华帝股份、粤水电、佛塑科技、广弘控股为代表的广州国资改革概念股风生水起。在自贸区主题投资上,以渝开发、迪马股份、重庆港九、重庆路桥为代表的重庆自贸区概念股变现最为出彩。受互联网金融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驱动,以欧普钢网、物产中拓、深圳华强、上海钢联为代表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以新国都、天喻信息为代表的电子支付概念股涨停如潮。
中石化专题会引猜想,混合所有制第一单花落谁家?两会期间改革信号渐强,先有中国石化开启混合所有制第一枪,后有中石油六大业务平台开放在即,以及金融、石油、电力、铁路、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七大领域有望引入民间资本的利好消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旋律的国资改革重头戏即将开幕,现在等待的就是中石化专题会揭开神秘的面纱了。笔者认为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投资大主线的炒作或将贯穿全年,其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将超越上海自贸区。看好的依据为:第一,混合所有制是对于我国所有制经济的大胆新突破,是国企改革的核心;第二,作为混合所有制的领军者,中石化的油气改革成功示范的意义重大;第三,中石化将采取资本联合、融合、参股等形式与外资、民资携手,形成双赢的格局;第四,联姻互联网领域大佬,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即使与腾讯、阿里联手也不足为奇。综上所述,笔者中线看好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概念股。
这些企业所展现的勃勃生机和创新精神。让我们震撼、感动。随着这些新产业所带来的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陕西正在摆脱依靠投资拉动的单一增长模式,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低碳经济,节能先行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实现了单位GDP能耗连续4年持续下降,到2009年已累计下降17.57%,距离完成整个“十一五”的进度目标只差15.13%。
单位GDP能耗又叫万元GDP能耗,即每产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消耗掉的能源。据专家解释,要完成万元GDP能耗降低的任务十分艰巨,因为单位GDP能耗的降低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上项目必须具有先进的设备、工艺、技术和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推行有效的节能措施等等。
陕西是如何实现单位GDP能耗连续4年下降的呢?主要有5项措施:
1.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前四年,关停小火电124万千瓦,淘汰水泥、焦化、钢铁、电石、铁合金及造纸落后产能4700万吨。2.积极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资金支持工业燃煤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项目200余个,形成节能量280万吨标准煤。3.狠抓重点企业。加强对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考核、计量工作。到2009年,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累计完成节能量约860万吨标准煤,提前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4.加强重点领域管理。“十一五”前四年,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分户供热计量改造面积176万平方米,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达到41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了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5.将节能约束性指标作为省级部门和市(区)政府综合考核的前置条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有力地推进了节能各项工作的落实。
记者随“陕西低碳经济新业态”采访团,无论走到陕汽集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还是西电集团、兴化集团等,它们都是遵循“低碳经济,节能先行”的原则,将节能减排放在战略位置。
兴化集团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老企业,由于受工艺技术和设备水平的制约,建厂初期同许多化工企业一样,生产过程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如今,兴化经过不断更新和跟踪最新科技技术,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低碳经济模式,做到无废物生产。2009年,通过节能降耗,让原料“吃干榨净”,不仅为企业增加效益3000多万元,还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
在低碳经济时代,兴化为更好实现低碳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总投资39.98亿元的兴化节能及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正在建设中,环保建设资金就达2.5亿元。
该项目采用氨、醇、碱联产工艺,利用氨合成过程中的一氧化碳生产甲醇,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纯碱,将甲醇合成过程中的废气送入氨合成系统作为原料气。这种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大大降低产品能耗,真正实现了碳氢互补、低碳发展,每年还可减少7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生产过程实现了无废弃物生产。如项目用水,由于引入兴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年节约一次水1400多万吨。
为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彻底实现,陕西将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一批节能“短平快”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新能源汽车,成行业“先锋”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其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陆续出台,这一行业即将驶入快车道。陕西省在此新产业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陕汽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了行业“先锋”。
在今年4月的西洽会上,由西安高新区和陕西省电力公司西安供电局,以及陕汽集团、比亚迪汽车公司联手合作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项目,落户西高新。
根据四家单位签订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框架协议”,由西安供电局负责在高新区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充电桩;由陕汽在高新区投资设立西安兰德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对外合资合作业务;比亚迪公司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高新区管委会提供相关优惠政策。
据悉,这样由政府、供电企业、汽车企业、新能源研发四位一体组合成的新型产业集群,达产后年产值目标将过百亿。
6月21日上午,记者在陕汽集团采访到,在此之前,陕汽早已拉开了打造世界绿色新能源自主品牌重卡的帷幕:2009年3月,全球第一大环保客车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陕汽举行,陕汽欧舒特公司为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提供1600台环保客车底盘,标志着陕汽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重大突破。2009年4月,陕汽在上海宣布,成立国内首个“重卡新能源实验室”,并了中国重卡行业第一个宣言――《2009陕汽重卡绿色宣言》。
而从2005年开始,陕汽就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重点院校,在国内率先着手单一燃料天然气发动机的重型商用车研制工作,为新能源商用车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陕汽先后承担了“国家863”新能源商用车的两个重大项目课题,并成功开发出液化天然气(LNG)和压缩天然气(CNG)燃料大马力重卡和客车底盘以及微型电动车桥等新能源产品,并逐步形成了产业化格局。其中CNG、LNG重卡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我国天然气重卡产品的空白,产品远销国外市场。此外,陕汽在电动商用车以及客车产品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电动码头低速牵引车、混合动力城市清运车、二甲醚汽车等绿色环保商用车产品已经进入研发试制阶段。自2007年以来,公司累计销售近千辆CNG、LNG重卡和近千辆CNG、LNG客车底盘,其中重卡和客车的CNG、LNG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是国内首家CNG重卡研制并批量投放市场的企业。
预计到2012年,新能源客车产品占陕汽客车总量的50%,将达到年产5000辆微型电动汽车及6万根微型电动车桥的产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光伏产业,已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陕西太阳能光伏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预计到
2015年,将实现约400亿元的销售收入。
2006年,陕西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新能源产业,为此整合了黄河集团、西京电气总公司、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西北机器厂、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卫光电工厂等8家企业,成立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加速推进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的建设。
目前全产业链布局已经完成,覆盖了从原料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整个生产环节。根据规划,2010年陕西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建设,投入25亿元,实现200兆瓦太阳能电池产能。到2015年,全产业链各环节建设累计投入约124亿元,全面完成1000兆瓦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建设,同步完成太阳能光伏辅链、辅料链、设备链的建设。
记者在黄河集团了解,当前该企业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产销两旺,主要市场在国外。如太阳能电池组件已取得欧洲TUV认证和美国UL认证,与德国Solvo Solar公司签订了50MW的年销售协议;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合资成立分公司,负责北美地区的销售和服务;在德国布点4个、西班牙布点1个,负责欧洲地区的销售和服务;在新加坡设销售1个,负责东南亚地区的销售和服务等。
高技术环保产业,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军工技术优势,陕西同样正在大力发展高技术环保产业,已经在开发环保型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设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产业化发展已成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
例如,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金属复合管,在石油、化工、环保、食品及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降低了资源消耗,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该企业已成为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业集团的最大供应商。
西电集团通过近年高端产品技术研发和高端产品的安全投运,已成熟掌握输配电设备高端制造技术,并以此为优势进军核电、新能源、智能化电网等输配电领域,以产品的高可靠性、高性能、低损耗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在此基础上,西电集团还不断开发小型化、高可靠性、低损耗、低噪声等节能环保型的交、直流输配电设备。如:自主开发研制的目前全国最高电压等级的750kV电力变压器,已投运于三峡直流工程和西北750kV示范工程,其技术水平(总损耗、产品重量)指标国内领先;另一主导产品,断路器小型化改型后,产品外形尺寸减少44%,大罐壳体及灭弧室零部件的原材料消耗量大约减少40%左右,灭弧室零部件比原来减少一半,SF6(六氟化硫)气体减少38%,减少占地面积近50%……
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开发的新一代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航模、通信设备、电子设备、电动玩具、电动车等各个领域。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发的太阳光电、光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利用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西船公司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整合现有产品与资源,将煤炭开采过程中储量丰富却被白白浪费、污染环境的煤层气回收利用、提纯发电,除用于煤矿生产外,还可并入国家电网。
1 问题引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引下,为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中央财政总体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湖北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
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电动汽车市场建设中的技术研发还不成熟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目前湖北省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电动汽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不能过关,如果电动汽车的开发研究没有后续的努力,那么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产品化的结果如何以及电动汽车后续发展的力量,将决定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的命运。目前主要的制约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瓶颈在于电动汽车的电瓶无法通用。因为各厂商生产各自规格的电瓶使得电瓶无法通用,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2.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不统一
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在研究核心技术的同时,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标准、电池的标准还未达成统一,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普及难度。
2.3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售后服务环节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关键是要掌握好电池与电机的维修、保养与回收技术,但湖北省目前这方面技术人才和队伍还有待不断培养。同时,平衡生产厂家与分销商的利益关系还存在问题。由于电池技术复杂,更换和维修需要厂家支持,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对分销商的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
2.4 湖北省电动汽车保险和金融服务等环节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湖北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如果保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支持,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有助推作用。但目前由于湖北省电动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关电动汽车的保险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成员利益协调一致尚有困难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既然要结束各车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那各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就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带来车企业间的又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其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湖北省,并且东风公司在襄樊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年产3万辆的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而其他的成员大部分也在湖北省有生产基地。因此,湖北省电动汽车的供应竞争十分激烈,成员利益矛盾突出。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在湖北省的发展同样易形成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2.6 容易形成地方保护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却遭到来自地方保护的制约。此外,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后盛名开发出了电动汽车,有的已投入营运使用。湖北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和声望,但如发展不快,进展不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政府如何做好众多利益主体的调整整合是一大难题。
2.7 低碳经济下能源升级与能源接轨的实现还存在问题
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产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能源,面对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如何真正的将传统能源与电能接轨,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升级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从传统能源过度到电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湖北省政府如何真正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还尚待思考。
与此同时,湖北省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还存在问题。如果将来湖北省的充电汽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问题,这些虽然是远景,但势必是发展电动车和推广电动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对发展完善电动车产业链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各项核心技术
针对目前的充电汽车生产而言,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发挥作用,加大相关方面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可以利用湖北省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好自主研发工作。
3.2 增加对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政府扶持和投入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其中一个关键限制因素是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混合动力为主。而其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较高的购车成本限制了其普及。而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目前仍困难重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在制造环节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和汽车生产工艺来限定非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对电动汽车的生产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扶持。在销售环节,可通过减免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等政策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3.3 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标准化
现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各自为战,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件难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这既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湖北省可以根据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生产规格在湖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搭建起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平台,对于处于这一生产链中的各制造商采用统一的生产规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
3.4 提高电动汽车购买的各项售前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许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了解较少,对购买或使用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以供市民咨询。同时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建立统一热线和售后平台,解决各类电动汽车的售后问题。
3.5 构建企业联盟,协调各方利益
针对目前的央企联盟和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权衡各方利弊,根据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建立起相关企业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企业系统来促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汽车工业;战略地位;发展方式;新能源汽车
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047-05
河南省汽车工业起步较早,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汽车工业是加工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关联度高的制造产业,也是河南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行业,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域经济、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的提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入一批知名汽车生产厂商,加快了河南省汽车工业的发展步伐。在2009年9月确立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河南省汽车产业的战略定位是要把本省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辐射中西部地区的汽车服务贸易中心,中远期目标(到2020年)是要建成国内一流的中西部汽车制造中心。
当前,随着汽车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的变化,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成为越来越多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共识,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但在目前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格局中,河南省汽车工业整体仍处于劣势地位,对于河南来说,要实现汽车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尤为迫切。因此,研究当前河南省汽车工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产品,产业集聚效应愈加明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独具优势,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近年来,河南省汽车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河南省现有上国家公告的汽车基型车、专用改装车生产企业39家;摩托车生产企业16家;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500多家,汽车行业零部件中小生产企业上千家。“十五”至“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汽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0%以上。201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显示,2005-2009年,汽车产品的产量、产能分别以年均27.9%、23.1%的增长率快速扩张。2009年,河南汽车产量比2005年增长了142.3%,产能扩大了将近3倍。作为河南的整车制造基地,郑州市集中了河南省主要的整车企业――宇通、日产、少林、海马等,2010年以来,随着郑州日产第二工厂、海马(郑州)二期15万辆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郑州的整车产能已经达到30万台,整车生产速度明显加快,见表1。2010年1-10月,河南省汽车实现产量26.1万辆,同比增长80.5%。其中,汽车整车实现产量17.2万辆,同比增长94.2%,比全国平均增速多出59.7个百分点;改装车实现产量8.9万辆,同比增长30.9%。据此推测,2010年全年河南汽车产量将达32万辆,其中汽车整车产量将达21万辆。零部件工业同样增长迅速,2010年前三季度,河南省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9.9亿元,2010年全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达到1100亿元。随着奇瑞汽车、恒天重工重型载货汽车及海马郑州发动机等项目的相继建成,河南省汽车制造和零部件产业的产能将大大提升,2011年,预计将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达1400亿元,汽车产量将达40万辆,其中汽车整车产量将达26万辆。
(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河南省的汽车工业布局主要分为整车、改装车和零部件三大块(主要产品及企业见表2)。目前,已形成以大中型客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皮卡及改装车为主导的产品结构。公路客车、高档皮卡和专用半挂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居同行业首位。2009年底,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项目实现竣工,填补了河南省没有轿车项目的空白,轿车从此有了“河南造”。2010年4月,由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载货汽车项目在河南郑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依托恒天重工在郑州投资建设的重型卡车项目,填补了郑州汽车产业链重型载货汽车的空白,并计划在3-5年内跻身我国重型卡车第一阵营。以上项目的引进,将使河南形成以大中型客车、轿车、SUV、皮卡、MPV、微型客车、中重型卡车和专用汽车为核心的汽车产品结构。在河南省的汽车零部件产品中,发动机系统市场份额最大,达到38%;其次是传动系统,占21.1%;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也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销售收入已超过了行驶系统、转向系统等传统优势产业排在了第三位。河南省汽车工业布局正在趋于更加合理。
(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已形成郑州、洛阳、焦作、新乡、南阳、安阳、许昌、鹤壁等8个各具优势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在各集群内部,分别存在一批河南省汽车工业中的优势企业及知名品牌,并带动了大大小小多个相关配套企业。汽车工业开始出现由点到链的发展势头,带动力强的“蜂王型”企业开始发力,河南汽车产业的链式集群板块正在形成中。以郑州市为例,随着海马汽车的落户,郑州市围绕重点企业已形成经开区、中牟、宇通工业园、荥阳4个整车生产园区,同时,在上述区域及上街、登封等地建成一批零部件配套企业,突破了过去单个企业点式发展的局限性。此外,伴随海马、奇瑞汽车的相继落户,开封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正在加速崛起。目前,开封新区已集聚2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相关配套企业50余家,下一步还将有1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陆续跟进。一个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汽车工业在河南显现出加快发展壮大的生命力。
(四)新能源汽车优势突出
从产业基础看,河南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较强的潜在优势。河南是最早投入电动汽车研发的省份,并在十几年前就成功开发出电动客车。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3大核心部件中,河南省在蓄电池产业上具有较强优势,在电机生产上具有部分优势。目前,河南省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已有50多家,分布在郑州、洛阳、鹤壁、漯河、新乡、南阳等地,已形成了2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车技术。新乡的新型动力电池发展迅速,已建成13条动力电池生产线,锂电产业产能居国内第2位,并兴建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电池检测中心,形成产业集群之势。中航公司在洛阳投资20亿元建成的锂电项目已经投产,成为国内电动汽车生产厂家的重要供
应商。未来3-5年,河南省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二次蓄电池生产基地。整车方面,宇通、日产、海马、少林等品牌的电动汽车都已下线,并在全国不少地区投入示范运营。
二、河南省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各地汽车产业发展均面临较大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省汽车工业尽管起步较早,但在轿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相对落后,整体上在国际汽车产业中的战略地位较低,同国内主要汽车生产省份的差距仍较大。随着汽车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河南以其区位、资源及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优势,在国内汽车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
(一)河南省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分析
金融危机改写了国际国内汽车产业的战略格局。中国成为新一轮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变迁和转变的中心环节,国内汽车产业也掀起了新一轮投资扩产、合资兼并竞争,各地汽车工业面临较大的机遇与挑战。
1、世界汽车产业的分布格局正在调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汽车产业出现欧系整合扩张、美系衰退调整、日韩平稳增长、中印迅速崛起的战略格局。受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的影响,发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组装环节将加速向要素成本较低、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市场潜力较大、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转移,整个零部件行业面临部分重组,汽车制造中心、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也将随着产业的调整重新布局,而中国正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战略要地。同时,低排放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
2、国内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国产汽车产l379.10万辆和销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2%,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产销量超过百万辆的五大汽车企业已占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70.8%。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延续2009年发展态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不仅蝉联世界第一,且创全球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汽车出口呈现逐步恢复态势,中西部汽车市场开始启动,我国汽车市场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国际国内各大汽车厂商和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投资和布局力度,已经展开了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空间的争夺,各地区汽车产业发展正同时面临较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河南省与主要汽车生产省份的比较分析
全国有20多个省市在生产汽车,一些地区汽车工业基础好,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以大型优势企业为支撑、产品各具特色的生产格局。2009年,河南省整车产量远落后于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吉林等地,也低于周边的湖北、安徽、河北、山东等省,仅位列全国第19位,表3。总体上看,河南省的汽车工业起步晚、基础弱,整体尚处于劣势地位。截至2010年10月份,全省共生产整车17.2万辆,尽管10月份当月同比增长及1-10月份累计同比增长均在90%左右,远高于其他地区,表4。但整体产量仍较低,与其他地区相差较大。并且河南的优势产品是大中型客车、专用车,这些产品在汽车产品中是“小品种”,市场发展空间有限;尤其在轿车产品方面,河南的品种和品牌都亟需优化。
(三)河南省汽车工业的战略地位分析
河南的汽车产品除了客车具有较大优势,在轿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相对落后。因此,河南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整体上在国际汽车产业中的战略地位较低。从国内来看,沿海地区的汽车市场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部分城市市场增速相对放缓,河南的区位市场优势、要素成本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之一,河南已经进入汽车产业发展的高速增长期。随着一批大项目的相继落地,河南省将吸引更多的车企及配套产业,其在国内汽车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正不断提升。此外,由于河南部分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较早,具有动力蓄电池优势、一定的人才储备和纯电动汽车技术领先的优势。因此,河南在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经济型微车等方面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三、影响河南省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当前,河南省汽车工业不仅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也在全国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一直以来依靠“点式扩张”的传统发展方式,且骨干企业带动力普遍较弱,零部件产业水平较低,缺乏产业扶持政策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河南省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
(一)传统发展方式的制约
2008年前,影响河南省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传统的“点式扩张”发展方式。即主要骨干企业成长壮大多是靠“点式扩张”(好比擀大饼)自我发展,产业群的扩大多靠“点”的集合。在河南,仅从汽车生产的角度来讲,大型的汽车骨干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侧重自身实力的壮大,除了主要的、高端的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等采用外购的方式,大量的中端配套产品则自行生产,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本地区零部件配套企业较少,汽车产业链环节严重短缺,有龙头而缺龙身或龙头大而龙身小。汽车产业链的不健全进而影响更多知名品牌整车企业落户郑州,而整车企业的缺乏又使得零部件企业尤其是高端的、大型的关键零部件企业不愿来,从而造成产业发展的不良循环。2009年以来,这种状况虽有明显改变,但仍然影响着河南省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骨干企业带动力弱
河南省汽车工业的骨干企业(除了刚引进的海马外)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够强,还只是一个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大企业,因而不能吸引和集聚大量零部件配套企业,无法培育出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在产业链各环节上分工合作的汽车产业集群。“蜂王型”企业是整个汽车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形成的基础,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是提升汽车产业群整体竞争优势、促进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一般说来,一个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需要3-5个“蜂王型”企业带动。以郑州市的汽车产业为例,在海马汽车的带动下,20余家相关的配套企业相继落户郑州与开封,海马工业园也正在建设当中,相比之下,其他整车企业尚没有发挥出这样的作用。
(三)零部件配套基础薄弱
汽车零部件工业已成为制约河南省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河南省本地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起步较晚,现仅有主要企业500多家,而且多数企业规模有限,制造水平和专业化、系列化程度低,产能较低,产品研发能力和水平与江、浙和广东等地存在较大差距,种类不齐全,还没有生产主要或核心零部件的配套企业。目前,河南省的汽车企业零部件配套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采购。按照国际惯例,一个规模汽车生产企业在周边区域内采购的零部件应占所有外购部件的60%-70%,当前河南的整车生产本地配套率仅7%左右,远没有达到这一比例。滞后的零部件产业无法对整车产业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四)对汽车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强
无论是在汽车产业发达国家,还是国内汽车产业发达省区,政府都是汽车产业的坚定支持者。国内上海、北京、安徽、湖北、西安等汽车产地都相继专门出台(或内部掌握)了全面支持本地
汽车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政府对本地汽车品牌的优先采购等。相比之下,河南在对汽车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建设用地少、签约项目落地困难,资金短缺、配套服务跟不上,对已进入正常生产经营阶段企业持续不断的专项支持政策和制度不够完善等,缺乏重视,尚没有出台类似其他省份的汽车产业支持政策,在汽车产业发展用地、汽车采购、税费减免、融资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五)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对缓慢
尽管河南具备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但一直以来步履缓慢,在全国范围而言,处于发展较落后的境地,尚未纳入国家布局的重点地区。2010年,河南省在郑州、新乡两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虽然在混合动力汽车的运行上取得突破,作为新能源汽车主流和核心的纯电动汽车推进,却阻力重重,未能如期完成。新乡市出租车示范运营被延迟,新乡和郑州两地的电动公交在短期示范运营后便停止运行。一方面在于河南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水平和能力仍较低,配套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另一方面则在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组织协调力度不够,企业各自为战,且分散性的专项研究多,综合性的整车研究少,技术攻坚效果极为缓慢,以至于很多企业看不到市场前景而逐渐淡化了对新能源车的研究。
四、加快河南省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是河南省汽车工业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河南来说,当前应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引入和培育“蜂王型”企业集团为突破口,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发展集群为重点,着力建设汽车生产配套基地,进一步加快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汽车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从“点式扩张”发展方式向链式发展方式转变
汽车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大,不仅涉及上游钢铁、有色金属、橡胶、塑料和玻璃,以及提供装备的机械、电子、电器等部门,而且其产业链还延伸到销售市场网络、汽车修理、汽车配件、道路交通以及金融、保险等诸多行业。只有从产业价值增值的角度,使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形成合力,才能造就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河南必须强力推动汽车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坚决从“点式扩张”发展方式向链式发展方式转变。充分研究现有的产业优势和薄弱环节,大力扩展和完善轿车、客车、微面、多功能车和特种车汽车产业链,采取有效的措施,把这些主导产业链做大、做强、做高、做长;重点建设更多完善产业链的新投资项目和扩建项目,尤其是要加快引入和培育更多带动力强的汽车整车制造和关键零部件总成制造的龙头企业。围绕汽车整车生产实现同步配套,以整车为龙头,带动零部件配套生产及汽车后市场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发展。
(二)引入和培育蜂王型大品牌企业
河南必须加快引入和培育更多带动力强的汽车产业“蜂王型”企业,培育和发展更多以“蜂王型”企业为核心,集聚大量汽车零部件“蜜蜂型”企业的“蜂群型”产业集群,从而以链式发展方式做强做大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本省整车企业成为带动力强的“蜂王型”企业,进而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要引入一批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在行业中有支撑和带动能力的“蜂王型”整车或关键零部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企业,以“蜂王型”企业的发展形成集群聚集效应,带动零部件企业的链式跟进,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生产的“蜜蜂型”企业,壮大汽车生产规模,推动河南省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型集群发展。从现有企业来说,要大力支持宇通集团产能提升项目建设和研发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支持少林客车实施差异化经营,共同打造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提升郑州日产的生产制造和研发能力,将郑州日产建设成为国内轻型商用车的龙头企业;加快海马郑州研发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其经济型轿车、微型客车和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建设海马集团最大的生产基地;积极推动与兵工、恒天等央企集团的战略合作,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的重型卡车和中型卡车,加快建设郑州中重卡生产基地,等。
(三)大力提高本地区零部件配套能力
要以引入和培育零部件制造大企业为突破口,以健全汽车产业链为手段,大力发展河南轿车、客车、微面、多功能车和特种车的零部件制造基地。当前,重点是围绕传动轴、气缸套、轮毂、空调、轮胎、转向器、减振器、车桥、汽车电子等产品,实施优势零部件升级工程,支持骨干零部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抓住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重组的机遇,加快推进与行业优势企业和大型供应商的战略合作,突出强化与发动机、前后桥、控制系统等关键总成生产企业的合作,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要在引入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上下工夫,一是要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进行重点招商,以期形成零部件制造“蜂王型”企业带动、集群发展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二是要重点引进和发展更多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突出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制造项目或企业,弥补产业链上的空缺,真正形成具有专业分工科学流程的完整汽车产业链;三是要对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重点扶持,营造集群引进、集群发展和吸引的平台,不断构建和完善园区内多种类汽车产业链板块。
(四)创新汽车产业政策和制度
河南省应创新制定汽车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制度,确定支持引进和发展大型汽车企业、培育汽车产业集群,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产业间配套、延长产业链条等系列举措,尽快制定技改贴息、土地出让、实施政府优先采购本地汽车等相关政策和制度,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大力提升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零部件产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通过政策扶持提升生产规模;积极向国家申报整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筹划建立零部件保税仓库和加工产品保税区,为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软硬环境。
(五)全方位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河南应着力做强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水平,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要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税金融激励政策体系;创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联盟各方的优势和特长,集中攻关,合力解决“瓶颈”问题;加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测试公共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中长期规划中“低能耗和新能源汽车”优先主题的支持力度;注重新能源汽车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高层次汽车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全省范围内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展充电站、换电站的建设工作;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新增公务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重。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09CJY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强,河南省汽车工业现状调查[J],汽车与配件,2010,(01):50-52
[2]万军伟,河南省新能源汽车路漫漫[N],大河报一大河财富,2010-08-03(08)
[3]曹华东,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策[J],汽车与配件,2010,(24):16-18
一、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开发
加大低碳科技的投入,支持引进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并结合柳州实际,组织科研单位和企业对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开展低碳经济等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提高柳州市低碳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开展和示范推广,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废弃物特别是大宗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积极推进“官、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实施重大技术攻关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低碳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低碳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柳州低碳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化步伐,大力培养和引进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专业适用人才;重点开发资源深加工、产业链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在解决当前迫切需要和直接提高节能减排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未来低碳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中的实用低碳技术战略储备。要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步伐,积极推广实用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与建筑废渣、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废旧物资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电厂通过使用高炉煤气替代部分原煤,进行热电联产,形成煤(焦)炭一煤气一火电产业链;水泥厂和混凝土预制厂等利用电厂、钢厂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生产水泥、墙体材料,形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糖厂利用蔗髓、糖泥、锅炉灰渣生产有机肥,利用废糖蜜生产氨基酸叶面肥,形成农业肥料产业链。利用林木加工废料作食用菌基质或者胶合板原材料,生产食用菌或者胶合板,形成农业综合应用产业链。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大,工艺、产品能耗高的落后技术和设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大力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攻关
既然短期内柳州市无法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那么煤炭的清洁转化和多联产综合利用就成为柳州市能源消费战略的重要内容。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新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工程,尤其是支持整理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示范,鼓励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发展。在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中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建设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一体化示范工程。
四、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我市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新能源企业13家,其中,太阳能光伏企业8家,已投产3家。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初步形成硅片、硅棒、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生产能力,预计到年产值可达40亿元。风能产业目前总产值1亿元左右,主要集中在小型风力发电机整机和风力发电机绝缘材料、机座等配套产品制造方面。生物质能企业1家,投资约3.1亿元、位于平望镇的绿洲环保热电有限公司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将于年底投入运行,项目一期日焚烧垃圾600吨,发电12兆瓦时,二期日焚烧垃圾达300吨,发电6兆瓦时,全年电力销售额可达1.02亿元。
(二)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位于的聚能硅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投产并正常运行,年底可实现年产硅片1800万片、单晶硅棒320吨的产能,二期年产57.6兆瓦太阳能抛光片及组件项目已奠基,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年达30亿元。位于经济开发区的强生光电计划总投资5亿美元,预计到年生产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100兆瓦,年达400兆瓦,实现产值20亿元。经济开发区的旺能光电()有限公司,总投资9900万美元,预计年9~10月份投产,年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60兆瓦,年产值可达10亿元。经济开发区的瑞尚太阳能有限公司,总投资6.7亿元,目前已奠基,预计建成投产后年产太阳能薄膜电池15兆瓦,产值可达20亿元。
(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市除聚能硅业、强生光电、旺能光电三个项目被列为市新能源重点建设项目外,镇的先腾能源设备进出口有限公司和经济开发区的先阔生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积极筹建中,相关镇(区)的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生物质能企业引进工作也取得一定进展。此外,我市位居腹地,大量台资企业聚集,在全球光伏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尤其是台湾地区光伏产业转移方面区位优势明显。我省光伏产业居全国之首,市的光伏产业也居于全省前列,这也给我市光伏产业在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引进整合上留下较大的拓展空间。
尽管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上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快速进展,我市仍存在不小差距,具体体现在:
1.产业规模较小。在现有的8家光伏企业中,已投产的只有3家。
2.产业集中度低。我市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分布于、经济开发区以及经济开发区等地,没有形成集聚发展的效应。
3.产业构成单一。我市新能源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方面,其他新能源企业数量较少,产值较低,光伏产业链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延伸。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有新能源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核心技术,部分产品技术层次偏低。
5.扶持政策不够完善。目前针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市尚无专门的政策措施出台,难以适应有针对性地引进培育和提升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立足现有基础,完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壮大我市新能源产业规模、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集聚形成和提升做大我市新能源产业,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我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点,提升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和光伏集成能力,加快新一代非晶硅薄膜光伏电池生产建设,加快太阳能光伏配套电气器件的研制和产业化,加强光伏产业自主创新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光伏应用生产业的引导,促进光伏下游产品的扩展,打造从原材料到应用产品生产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抓住国家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的机遇,推动光电建筑在城乡建设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积极推进太阳能屋顶、光伏幕墙等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建设光伏电站、公共照明等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引导产业集聚,逐步形成高水平的集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关注和推进风能设备制造和生物质能应用的发展。在风能设备制造上,要重点引进和培育几个我市风能设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生物质能应用上,结合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建设,以平望镇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基础,发展生物质能发电与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气化固化燃料,引导企业向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研发,提高生物能源在能源总量中的比例。
(二)主要目标。
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到年,我市新能源企业总数要达到或超过25家,其中,经济开发区10~12家,经济开发区8~10家,盛泽及其他镇5家。全市光伏产业产能达到年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500兆瓦,实现产值85亿元。风能设备制造和生物质能争取到年形成年产值15亿元的规模。
2.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新能源企业。力争到年,培育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企业1~2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企业2~3家,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新能源企业3~5家,重点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的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3.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以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地区为依托,重点建设1~2个特色明显的太阳能光伏及风电设备制造业园区。坚持科学规划,集群发展,积极承接和引导产业转移,吸引有关新能源科研、生产和服务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形成以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三、主要任务
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为重点,重点关注风能设备制造和生物质能应用的发展。
(一)光伏产业。
1.做大产业规模。要抓住当前国际光伏产业调整以及省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光伏项目进行重点招商、专项招商。制定专门的招商政策,完善招商部门考核与激励制度,以高端研发团队、国际知名企业和新兴领域为重点,力争引进更多知名企业和掌握国际尖端技术的研发机构来我市发展,落实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迅速扩大我市光伏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达到以商引商、以企引企的效果。
2.推进载体建设。以经济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区域,以旺能光电、强生光电为龙头,加快光伏产业专区载体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储备一批投资者入驻即可开工的成熟地块和标准厂房,随时满足入驻项目的需要。抓好专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注重生活服务、办公等配套设施建设,坚持按高起点、高标准、园林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做好专区绿化、亮化等工作,逐步完善专区水、电、气、物流、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省及周边地区的人才智力优势,加快建立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新能源技术开发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培育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形成特色显著、功能完备的产业专区空间布局。
3.抓好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强生光电500兆瓦光伏电池、旺能光电240兆瓦光伏电池组件、聚能硅业450兆瓦太阳能硅片电池及组件、聚能硅业13兆瓦光伏电站、瑞尚太阳能15兆瓦太阳能薄膜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按预期推进,加快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推进聚能硅业借壳上市计划,协助做好相应的咨询和辅导。从产业集聚与延伸产业链中筛选出一批重大项目,明确项目前期工作的目标任务,确保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不断有新的项目投产、项目续建的滚动发展局面。建立重点项目协调机制,不定期听取重点项目工作情况汇报,重点协调解决好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施工环境、电力配套、资金到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工作措施,落实相关责任单位,合力推进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尽快投产、发挥效益。
4.延伸产业链条。以太阳能电池制造为核心,促进产业链向配套材料、关键装备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依托聚能硅业等企业,着重发展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硅片切割等配套产业。依托旺能光电、强生光电、瑞尚太阳能等一批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单位耗能低、耗材少、效率高的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持组件封装工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发展光电转化率国际领先的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进一步做大做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品规模。以聚能硅业为重点,鼓励和培育企业在光伏电站建设和并网发电等方面加强新型应用产品研发和应用领域开拓,促进产业链不断延伸。
(二)风能设备制造与生物质能应用。
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风能设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整机及风叶、塔架、主轴、机械传动、运行控制、输变电机组等风力发电配套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推进平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鼓励生物质能发电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升级,支持以秸秆、纤维废渣等为原料的非粮食生物液体燃料的开发与生产,进一步推广农村沼气应用和秸秆汽化工程,提高生物质能源在能源总量中的比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和外经局等主要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任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对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加强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的战略咨询与评估论证,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工作,协调整合各类资源,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抓好重大项目的组织推进。
(二)完善扶持政策。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对各类投资主体研制开发新能源产业项目实行鼓励政策。研究制定市新兴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在土地、信贷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能源企业技术改造、设备引进与更新、新产品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广应用、高级人才引进等,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有关专项资金,给予地方配套。
(三)推进规划落实。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规划产业专区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专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各镇(区),各有关部门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强化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实施目标考核,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重点任务的完成。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能源工作督查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和地区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有效地协调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