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光伏产业链发展分析

时间:2024-03-18 18:23:06

导语:在光伏产业链发展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光伏产业链发展分析

第1篇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领域,上世纪以来,美日欧等国家加大光伏产业推进力度,2000~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年均增长50%,2008年后特别是2012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进入调整期。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主要特点有:

首先,发达国家加强光伏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美国自1974年起陆续颁布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法令,1997年起实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2010年奥巴马政府对绿色能源制造业提供23亿美元税收优惠,发放给132家企业的183个绿色能源制造项目。日本1993年制定“新阳光计划”,2003年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法;2006年颁布“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的能源结构规划。德国1990年、1998年分别提出“千屋顶计划”、“十万屋顶计划”,2004年《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推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定光伏产业发展计划,并投入巨资开展技术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

其次,全球光伏市场波动和竞争加剧。由于各国光伏产能迅速扩张导致供过于求,以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2008年后光伏市场产品价格逐步下滑,太阳能组件制造企业普遍亏损。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双反调查”,2012年美国商务部终裁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2013年6月,欧盟基于“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企业执行11.8%的临时税率,近期中欧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出口数量等承诺协议;印度也对来自中国、美国等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再次,国内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我国光伏产业2004年后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发展到技术提升、结构优化发展,2007年至今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首位,产能占全球60%,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输出地。我国光伏产业的最大挑战在于“两头在外”:多晶硅材料约50%从国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光伏电池产品90%出口国外,其中60%出口欧盟。受美国“双反”影响,我国对美光伏产品出口下降八成,欧盟市场对国内光伏企业影响更大。在国外市场低迷及国内市场未启动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半数以上电池组件企业停产,2012年以来制造环节全线亏损,企业普遍融资困难。当务之急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国内市场。

分析光伏产业发展前景,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预测,太阳能光伏发电在21世纪将成为能源供应主体,预计2030年、2040年占世界总电力供应比重将分别达到10%、20%以上,21世纪末占比将达到60%以上。根据各国光伏发电技术路线和装机容量规划,美日欧2020年装机量将是2010年的4倍左右,2030年装机量将是2020年的6倍左右。同时,随着节能要求及环境约束收紧,火力发电成本将呈上升趋势;而光伏组件出货量每翻一番平均售价下降约20%,能源转换率可望提升至30%以上,光伏发电设备成本尚有30%的下降空间。预计全球光伏市场过剩产能经整合重组将重拾升势,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发挥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作用。

上海发展光伏产业具有技术研发、服务集成、金融资源等优势,但人力、土地和商务运行成本较高,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环节,走出一条适合上海特点的光伏产业发展之路。2009年《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集聚态势。其中电池组件领域集聚了晶澳、中电、神舟、超日等企业,生产装备领域有理想能源、空间电源所、汉虹、森松等企业,集成服务领域主要有航天机电太阳能科技公司,检测认证平台领域有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微系统所等。目前上海晶硅电池及组件产能超过4.5GW,在薄膜电池及装备领域形成技术研发领先团队,全市光伏应用规模达到30MW以上。

受国内外市场因素等影响,2012年以来本市太阳能企业产值、利润等大幅下降,部分企业面临资金紧张、停工停产等风险。上海航天机电等克服不利因素,坚持加强研发、优化管理、提升产业链价值,今年上半年航天机电出售光伏电站150MW,实现收益3.4亿元,位居国内光伏企业第一位。其具体做法和发展优势有:

一是,全产业链布局全球发展。航天机电2007年来大规模投资发展光伏产业,形成了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EPC总承包、电站运营到装备研发等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建成上海、内蒙、江苏三大产业基地,具备4500吨多晶硅、500MW电池片、500MW电池组件的产能。承担了上海世博会太阳能应用总体规划研究及永久性场馆太阳能应用设计,建设了世博中心兆瓦级光伏电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风光互补照明系统、国家级“光明过程”等项目,参与上海虹桥枢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同时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与美、德、意、韩等国光伏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提高光伏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海外业务竞争力。

二是,上海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做精做强企业。积极打造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依托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投入1亿多元,加强硅材料、BIPV组件、聚光电池、薄膜电池、硅电池、PECVD等产品的技术研发,拥有相关专利超过30项。正在加快双面胶带电池组件、标准成本组件、抗PID组件等新产品的研发;探索应用3D打印技术提高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应用离子注入技术提高装备生产水平;将在连云港电池组件制造厂应用自动化焊接机器人,预期生产线可扩大40%产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三是,上海以集成服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当前光伏制造环节普遍亏损,产业链利润向电站建设运营环节转移,其中电站项目授权开发、EPC建设、电站项目开发商环节毛利率分别为3%~5%、7%和10%~15%。航天机电正从光伏制造商向电站运营商转型,以电站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拓展综合集成业务,已累计建设国内外600多座光伏电站。2011~2012年,航天机电在光伏系统集成市场排名全球第15位、国内第6位,预计2013年将进入全球光伏系统集成市场前10位。

此外,上海具备多样化融资支持路径。随着国内外光伏行业陷入困境,银行收紧对光伏企业贷款,电站项目融资困难,光伏企业IPO受阻,VC/PE投资案例大幅下降。航天机电具有强大的金融支撑服务能力,由航天集团提供财务支持,搭建海内外融资平台;已申请使用国家开发银行44亿元授信额度,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约40亿元;与上实集团加强战略合作,组建合资公司收购运作国内外电站项目;探索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等。

根据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格局及上海产业链整体情况,上海必须在把握技术升级规律、成本结构、产业链细分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融入世界、服务全国、发展自身的定位。坚持核心高端引领,发挥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集成配套服务等优势,形成在全国的产业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坚持引进开发并举,把握发展空间、载体和资源,一手抓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一手谋市场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立行业联盟,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产业链优势,努力打造上海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3~5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核心装备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保持国内领先,进一步提升光伏总集成总承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上海要研究制定城市能源发展路线图。2010年5月国际能源署(IEA)太阳能光伏路线图报告,描述了光伏技术发展现状及到2050年的发展前景。国内相关机构和省市也开展了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分阶段明确光伏技术发展路线、产业格局及政策措施等。上海在资源能源缺乏、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更需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制定包括太阳能光伏在内的能源发展路线图,明确新能源替代的总体部署、领域空间、阶段步骤、载体主体和资金支持政策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还需要加强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研发。根据未来技术升级发展路线,加强超前谋划和技术装备研发。如在卷对卷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空间电源所已建成柔性薄膜电池卷对卷中试生产线;在多层非晶硅-微晶硅领域,理想能源开发的PECVD和LPCVD设备性能达到国外一流进口设备水平,而售价仅为进口设备一半。下一步,上海将依托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及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支持N型晶硅电池、异质结、离子注入等新一代光伏技术发展,加强产业链配套,扩大首台套应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从生产技术到产业技术的跨越,推动技术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此外,上海要鼓励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应用。据测算,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可使楼宇每年节电30%~40%。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建设低碳、节能城市,推动大型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发电等项目建设,依托基地园区挂牌建设分布式发电示范区;在世博最佳实践区、新兴产业馆、工博馆等,组织推进一批太阳能光伏示范应用项目;探索建设新能源充电站,实现能耗自我平衡和余电并网,发展城市BIPV产业。

第2篇

国家和上海都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工作,部署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同时,上海积极关注国内外光伏产业态势,与兄弟省市共同推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以下是本刊记者采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的访谈录。

财经界: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请李耀新主任简单介绍一下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变化及其发展特点和前景。

李耀新: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领域,上世纪以来,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加大光伏产业推进力度,2000-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年均增长50%,2008年后特别是2012年来,全球光伏产业进入调整期。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1、发达国家加强光伏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美国自1974年起陆续颁布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法令,1997年起实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2010年奥巴马政府对绿色能源制造业提供23亿美元税收优惠,发放给132家企业183个绿色能源制造项目。日本1993年制定“新阳光计划”,2003年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法;2006年颁布“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的能源结构规划。德国1990年、1998年分别提出“千屋顶计划”、“十万屋顶计划”,2004年《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推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定光伏产业发展计划,并投入巨资开展技术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

2、全球光伏市场波动和竞争加剧。由于各国光伏产能迅速扩张导致供过于求,以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2008年后光伏市场产品价格逐步下滑,太阳能组件制造企业普遍亏损。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双反调查”,2012年美国商务部终裁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2013年6月,欧盟基于“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企业执行11.8%的临时税率,近期中欧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出口数量等承诺安排;印度也对来自中国、美国等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3、国内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我国光伏产业2004年后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发展到技术提升、结构优化发展,2007年至今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首位,产能占全球60%,成为全球最大光伏产品输出地。我国光伏产业最大挑战在于“两头在外”,多晶硅材料约50%从国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光伏电池产品90%出口国外,其中60%出口欧盟。受美国“双反”影响,我国对美光伏产品出口下降八成,欧盟市场对国内光伏企业影响更大。在国外市场低迷及国内市场未启动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2011年四季度以来半数以上电池组件企业停产,2012年以来制造环节全线亏损,企业普遍融资困难,当务之急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国内市场。

4、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分析。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预测,太阳能光伏发电21世纪将成为能源供应主体,预计2030年、2040年占世界总电力供应比重分别达到10%、20%以上,21世纪末占比达到60%以上。根据各国光伏发电技术路线和装机容量规划,美日欧2020年装机量将是2010年的4倍左右,2030年装机量是2020年的6倍左右。同时,随着节能要求及环境约束收紧,火力发电成本将呈上升趋势;而光伏组件出货量每翻一番平均售价下降约20%,能源转换率可望提升至30%以上,光伏发电设备成本尚有30%下降空间。预计全球光伏市场过剩产能经整合重组将重拾升势,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发挥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作用。

财经界:上海也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目前发展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上海在光伏产业方面的引领企业有哪些?

李耀新: 1、上海发展光伏产业具有技术研发、服务集成、金融资源组件、EPC总承包、电站运营到装备研发等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建成上海、内蒙、江苏三大产业基地,具备4500吨多晶硅、500MW电池片、500MW组件的产能。承担了上海世博会太阳能应用总体规划研究及永久性场馆太阳能应用设计,建设了世博中心兆瓦级光伏电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风光互补照明系统、国家级“光明过程”等项目,参与上海虹桥枢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同时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与美、德、意、韩等国光伏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提高光伏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海外业务竞争力。

2、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做精做强企业。积极打造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依托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投入1亿多元,加强硅材料、BIPV组件、聚光电池、薄膜电池、硅电池、PECVD等产品的技术研发,拥有相关专利超过30项。正在加快双面胶带电池组件、标准成本组件、抗PID组件等新产品的研发;探索应用3D打印技术提高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应用离子注入技术提高装备生产水平;将在连云港电池组件制造厂应用自动化焊接机器人,预期生产线可扩大40%产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

3、以集成服务为主的盈利模式。当前光伏制造环节普遍亏损,产业链利润向电站建设运营环节转移,其中电站项目授权开发、EPC建设、电站项目开发商环节毛利率分别为3.5%、7%和10.15%。航天机电正从光伏制造商向电站运营商转型,以电站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拓展综合集成业务,已累计建设国内外600多座光伏电站。2011年、2012年,航天机电在光伏系统集成市场排名全球第15位、国内第6位,预计2013年将进入全球光伏系统集成市场前十位。

4、具备多样化融资支持路径。随着国内外光伏行业陷入困境,银行收紧对光伏企业贷款,电站项目融资困难,光伏企业IPO受阻,VC/PE投资案例大幅下降。航天机电具有强大的金融支撑服务能力,由航天集团提供财务支持,搭建海内外融资平台;已申请使用国家开发银行44亿元授信额度,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约40亿元;与上实集团加强战略合作,组建合资公司收购运作国内外电站项目;探索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等。

财经界:上海光伏产业如何面对国际国内严峻形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再创佳绩,引领我国光伏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李耀新:根据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格局及上海产业链整体情况,上海必须在把握技术升级规律、成本结构、产业链细分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融入世界、服务全国、发展自身的定位。坚持核心高端引领,发挥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集成配套服务等优势,形成在全国的产业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坚持引进开发并举,把握发展空间、载体和资源,一手抓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一手谋市场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立行业联盟,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产业链优势,努力打造上海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3-5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核心装备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保持国内领先,进一步提升光伏总集成总承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研究制定城市能源发展路线图。2010年5月国际能源署(IEA)太阳能光伏路线图报告,描述了光伏技术发展现状及到2050年的发展前景。国内相关机构和省市也开展了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分阶段明确光伏技术发展路线、产业格局及政策措施等。上海在资源能源缺乏、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更需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制定包括太阳能光伏在内的能源发展路线图,明确新能源替代的总体部署、领域空间、阶段步骤、载体主体和资金支持政策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2、加强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研发。根据未来技术升级发展路线,加强超前谋划和技术装备研发。如在卷对卷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空间电源所已建成柔性薄膜电池卷对卷中试生产线;多层非晶硅、微晶硅领域,理想能源开发的PECVD和LPCVD设备性能达到国外一流进口设备水平,售价仅为进口设备一半。下一步,上海将依托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及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支持N型晶硅电池、异质结、离子注入等新一代光伏技术发展,加强产业链配套,扩大首台套应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从生产技术到产业技术的跨越,推动技术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3、鼓励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应用。据测算,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可使楼宇每年节电30%-40%以上。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建设低碳、节能城市,推动大型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发电等项目建设,依托基地园区挂牌建设分布式发电示范区;在世博最佳实践区、新兴产业馆、工博馆等,组织推进一批太阳能光伏示范应用项目;探索建设新能源充电站,实现能耗自我平衡和余电并网,发展城市BIPV产业。

第3篇

【关键词】嘉峪关 光伏产业 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有利条件

嘉峪关市光热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就地消纳能力强,具备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比较优势。

(1)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嘉峪关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3316小时,平均太阳能辐射量6129兆焦/平方米,是甘肃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非常有利于建设光伏发电产业。

(2)具备较强的新能源自我消纳能力。作为重工业城市和嘉酒电网负荷中心,对能源消纳能力较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嘉峪关市抓住西部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围绕打造“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制品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强化光伏产业与高载能产业同步发展,积极为新能源就地消纳创造条件。

(3)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嘉峪关市抢抓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时机,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嘉峪关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推光伏产业成为本市新兴优势产业。

(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嘉峪关市按照“高起点规划、多元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光伏电站、光伏应用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光伏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14年6月,开展前期工作和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已达1111.5兆瓦。

(1)光伏电站建设情况。“十二五”时期,嘉峪关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4000兆瓦光伏电站,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一期规划建设1000兆瓦。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484兆瓦,并网发电334兆瓦。核准待建项目2个100兆瓦,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1个427.5兆瓦。累计完成项目投资56.2亿元,资金来源皆为公司自筹资金。已投产的光伏企业,发电成本不到0.7元/度,由于占有“先建少限”的先机,限电比率低,处于盈利状态。

(2)光伏应用情况。积极开展了光伏农业大棚的试点推广工作,与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内首例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项目,已建成3座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现代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成为全省集新能源开发、绿色电力示范应用、有机农业观光、高效生态种植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打造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具备光伏发电配套设备生产能力。

二、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网接入系统薄弱,影响企业产效转换。区域变电及供电能力亟待提高,现有电力输送网架结构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发电项目并网需求。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可发电量为5.2亿千瓦时,但仅40%左右的装机容量并网发电,其余新建的光伏电站受电网满负荷制约,无法完成并网供电,电站产能不能转化为产值,影响了项目建设进程和企业投资积极性。

(2)光伏产业链相对单一,多限于光伏发电。光伏产业的新衰主要取决于所具备本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本地不具备多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技术,其研发、创新能力更是一无所有;与光伏产业相配套的光伏生产企业较少,生产规模有限;与电池组件相关的重要产品生产还处于空白,光伏设备产业链急需延伸。

(3)高载能项目缓建,延迟了光伏电站建设进度。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以用产能过剩行业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不足作用,致酒钢公司电解铝项目和工业园区部分铁合金、铝材加工等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影响了光伏电站投资前景,使部分已规划、审批的光电项目缓建、停建,光伏企业观望情绪漫延,明显延迟了项目建设进度。

(4)政策扶持不到位。与常规能源技术相比,新能源是新兴朝阳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在当前技术、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是不够的,目前我省在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比较强的激励扶持政策仍然不足,部分企业国家核定的补贴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

三、对策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在产业科学谋划上求突破。科学规划是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确保光伏产业与全市经济发展共享共融,形成以太阳能光伏为主体、以风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2)强化招商引资,在产业集聚发展上求突破。依托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创新引资思路和引资方式,积极加快光伏产业上下游联结。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关键性、龙头型、补链型的光伏企业和项目,加快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光伏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转型与提升。

(3)强化项目建设,在产业化进程提速上求突破。把项目建设作为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抓手,强化光伏电站项目和风电项目建设,不断扩展光电应用范围,围绕新能源产业配套要求,加快光伏产业配套项目进程,努力形成集光伏电站建设和风电、光电设备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强化协调作用,保障各项目协调并进。

第4篇

一、太阳能产业发展优势

山东省是我国太阳能大省,据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规模以上太阳能企业(含光热和光伏)387家,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2010年,再次将2008年、2009年的数据刷新。

1.光热产业稳居行业龙头。

山东拥有力诺、皇明、桑乐等行业领军企业和海尔、天丰、黄金等一大批太阳能二线品牌,形成了济南和德州两个太阳能核心产业基地,拥有国内最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是国内太阳能生产和应用最成熟的省份。从产业链角度看,在石英砂环节,力诺集团拥有一座可开采100年的石英砂矿山,临沂市又是我国著名的“石英砂之乡”,原料供给充足;在毛坯管生产环节,力诺集团毛坯管产量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51%,诸城天旭和兖州曜晖毛坯管产量也位居行业前列;在镀膜管生产环节,力诺集团镀膜管产量占到国内中高端市场的70%,皇明、桑乐、天旭等企业也都形成了较大的产能;在热水器生产环节,力诺、皇明和桑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16%左右。

综合而言,山东省在太阳能光热领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太阳能热水器名牌产品最多,在行业目前仅有的7个中国名牌中,山东省就占据了其中的3席,占到42.9%;二是光热产业链最完整,拥有目前行业唯一的从石英砂、毛坯管、镀膜管到集热器、热水器和热水工程的完整产业链;三是太阳能热水器产能最大,2008年太阳能热水器产能突破1000万平方米,占到国内总产量的30%左右;四是推广太阳能热利用产品最多,截至2008年,全省累计推广10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欧盟15年、北美30多年的推广量;五是太阳能下乡中标企业最多,在全国中标的92家企业中,山东就达到了20家,占到中标企业总数的21.7%;六是太阳能技术水平最高,拥有行业首条全自动真空镀膜生产线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线,中高温研发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

2.光伏产业发挥后发优势。

山东省在太阳能光伏领域起步较晚,目前尚不具备与江苏、河北、江西等光伏大省相抗衡的实力。但是随着2008年力诺集团太阳能电池片项目的投产,山东太阳能光伏产业后发优势逐步显现。特别是近两年,山东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大动作不断,2008年7月17日,力诺300MW光伏电池片项目一期50MW正式投产,产品平均转化效率达到17%,位居行业领先水平;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8月14日,中国光伏集团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在欧交所创业板Alternext市场成功上市,募集资金512万欧元,成为了我国第11家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10月23日,由(香港)宇骏集团有限公司独资建设的太阳能硅片项目正式落户潍坊高新区,该项目计划在第一年内硅片切割规模达到60兆瓦,5年内达到1000兆瓦生产规模;今年4月18日,晟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达90亿元的光伏项目在济南市商河县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建成后将形成2000MW太阳能多晶硅、1000MW电池片及光伏组件产能;随后的5月16日,山东昂立天晟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2.8亿元的光伏项目在枣庄高新区正式开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100MW光伏电池片和100MW光伏组件的产能,年产值将突破30亿元人民币。预想这些项目均能够按期完工的话,山东省也必将在我国光伏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太阳能产业发展政策

山东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独树一帜,在很大程度上与山东省对于太阳能发展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早在2007年10月,山东省经贸委和财政厅就联合出台了《山东省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教育系统集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给予30~50%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最高补贴额为150万元人民币,这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发展。在山东省集热系统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山东省内多个城市出台了类似的补贴政策,如东营市政府大力实施“百村万户太阳能工程”,按照农户安装每台太阳能热水器1000元的标准给予财政补助,对集热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的太阳能集中供热工程,每平方米则给予500元的补助。德州市政府启动了太阳能集热系统财政补贴项目,对于新建太阳能集热系统,给予基础教育学校50%、其他学校和宾馆30%的补贴资金。在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方面,2008年至今,山东省包括济南、青岛、威海等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出台了12层以下建筑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强装令”,为太阳能热水器在山东省内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9年3月下旬,山东省经贸委和节能办联合《山东省关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打造济南和德州两大太阳能产业基地,拉长光热和光伏两大产业链,实现光热、光伏产业的协调发展,此外,该指导意见还制定了山东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11年,全省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50 亿元、太阳能热水器产量达到2600万平方米;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光伏电池组件产量500兆瓦。

除了政策法规,山东省还从多个渠道对太阳能企业发展给予扶持帮助。2007年,力诺集团正式开工建设300MW光伏电池片项目,随后该项目被列入了山东省和济南市重点建设工程,得到山东省政府2000万元科研资金扶持;2007年元月,以皇明集团为太阳能产业核心的德州市正式获准举办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2008年4月,山东省省长姜大明专门到德州调研太阳能产业,并明确表态将全力支持德州市举办世界太阳城大会,随后,山东省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都对德州市和皇明集团给予了重点支持。2009年4月份,山东省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由省节能办主任任会长的山东省太阳能协会,该协会将对全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太阳能产业发展趋势

太阳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市场发展远未成熟,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并不能代表将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无论是目前行业的领军企业,还是刚刚进入的后起之秀,都应该认真研究太阳能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本企业发展规划,认真搞好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山东省太阳能光热和光伏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逐一分析。

1.光热发展趋势。

随着太阳能下乡和“能效标识”等工作的逐步开展,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其整个行业的竞争发展态势将和当年电视机行业的竞争态势相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终形成十几家大型太阳能企业并存的局面,而这十几家太阳能企业,无论从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凡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对自身发展有准确定位的企业。纵观国内太阳能热利用企业,真正在技术领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还是以山东的企业为多。一是力诺集团,依托德国PARADIGMA公司和清华大学雄厚的技术研发优势,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和中高温应用领域优势明显,而这两点,正是太阳能热利用最核心的两个发展方向;二是皇明太阳能集团,依靠以章其初博士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在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设备的全自动升级上优势显著,而这,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使生产线大规模复制成为了可能;三是桑乐太阳能,以山东省科学院强有力的博士团队为后盾,在全自动数字化太阳能应用领域优势突出,该公司目前也是我国在新农村市场开拓领域最成功的企业。

以这几家企业目前的情势,倘若不出现大的决策失误或突发事件,都应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此外,海尔太阳能依靠海尔集团完善的销售网络渠道,将其在家电领域的竞争优势扩展到太阳能领域,或许能够取得较大的发展。其他诸如天丰、黄金等获得家电下乡资格的二线品牌,只有充分把握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科学决策、强化营销、加大研发,才可能后来居上,更上一层楼。

2.光伏发展趋势。

山东省在光伏领域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但正如前文所述,山东省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建大项目不断,这又使我们对山东省光伏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更多期望。但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的逐渐降低,行业内的竞争态势将日趋激烈,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企业混战后,行业洗牌将在所难免。在硅片生产领域,倘若晟朗2000MW多晶硅片项目能够于2012年顺利投产,届时也至少是国内前五位的硅片生产企业,因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硅片生产企业江西赛维LDK2009年的产能仍维持在1500MW。在晶硅电池片生产领域,力诺和晟朗都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但最终生存并发展起来的,是在技术进步、市场开拓、企业管理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倘若两家企业能够在2012年前形成1000MW产能的话,也将会有机会进入中国前十强,目前无锡尚德的产能已达1000MW,产量为497MW。在薄膜电池生产领域,省内主要有孚日光伏和威海中玻两家企业,而孚日光伏最具发展潜力,它生产的是CIGSSe薄膜太阳电池,今年第三季度产能将达到60MW,最终将形成240MW产能,据有关证券机构评估,该企业成为中国First solar的机会为70%,仅次于天威薄膜的90%,这充分说明了该企业在薄膜领域强劲的发展态势。在太阳能工程领域,力诺和华艺将是山东省光伏工程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力诺集团正在积极筹建1.6MW光伏发电工程,又与日喀则行署签约10MW光伏发电项目,这充分说明集团在光伏工程领域的优势;华艺集团自主研发的自动跟踪电站方面比固定安装的光伏系统发电量可提高40%,目前年产能可达500MW,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第5篇

“流血也好,红海也罢,企业必须足够大才行。”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光伏危机中,沈忠民坚信“规模为王”。

沈忠民是哈德森清洁能源资全球合伙人兼中国区执行主席。在独立能源、清洁能源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拥有近20年的经验。加盟哈德森之前,曾任职于华能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电控股及华润电力等。

从去年开始,光伏产业进入寒冬。在他看来,2015年才是光伏真正的春天。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真正的“饥饿游戏”,一场生存游戏。“光伏产业的冬天真的很冷,企业的财务状况很差,而且很孤独。” 但他认为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还是乐观的。

哈德森是一家全球性的清洁能源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最早的创始人曾在高盛做直投,也参与过国内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对这个行业有较深的理解。为此,我们希望对沈忠民的采访,能够为行业提供一个从资本看市场的角度。

《能源》:哈德森作为私募资本长期关注光伏产业,也曾砸下了4亿美元。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局势?

沈忠民:光伏产业发展到现在,很明显能感觉到私募基金对其不是非常感兴趣了。比如我们开会时候,很多领域的企业家坐在一起,光伏企业家周边的投资人就非常少。数月前,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叫《饥饿游戏》非常流行。这部电影的内容很适合当下的光伏产业,现在根本不是简单的过冬,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饥饿游戏,你不把他杀死你就得死,最后的生存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不过,电影里讲了很多游戏的规则。比如不能一个人玩,你得找合作伙伴,找完合作伙伴,取悦某些人之后,他会给你钱,会给你赞助,关键时候才会救你,所以这部电影非常适合理解当下的光伏行业。我认为,真正的幸存者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能源》:如今,整个光伏产业悲观情绪肆意蔓延,这个产业现在是否没有投资亮点了?

沈忠民:世态炎凉,好的时候所有人都追着你,岁数大点就没人理了,资本就这么残酷。不过,机会肯定是有的,就是产业整合的机会,资本力量在产业整合过程中会起很大作用。关键是对这个行业未来几年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未来将如何整合,很多人讲横向整合还是纵向整合,我认为是纵向整合,纵向整合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既对全球市场要有很好的判断,还得有可执行的所谓战略和可执行的计划,还得有执行的团队。从晶硅一直到下游电站,这里面牵扯到很多行业,通过资本力量进行整合,绝对不能是硬性捏在一起,一定是有机整合,这样才真正有价值。同时,光伏前期技术性突破还有一些投资机会。

《能源》:如今,市场竞争已经比较充分了,如果企业专注于自己擅长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是不是更好呢?

沈忠民:光伏行业不管是专业化的理念或垂直一体化的理念,我们认为命运都应该控制在自己手里。你需要能够控制终端客户。这就要求了解客户,并仔细设计从下游到中游到上游每个环节。如果做垂直整合,要考虑产能配比,既要能发展,又能保持相对独立性,还能在行业中有竞争性。

另外,当前资本市场对于单纯的太阳能独立发电商、太阳能开发商、及太阳能制造的模式都不看好,估值很低,因此光伏行业需要产生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并且能降低风险,这样才能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提整合?这是因为当前产业非常差,才有机会通过一个合理的价格进入这个行业,通过相对少的投资在市场最难的时候获取较大的资源,这不是投机,而是投资。

《能源》:有企业家就认为当下的光伏产业与传统的制造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如果企业要进行产业链整合,哪类企业可以做到这一点?

沈忠民:我们把光伏行业看成能源行业的一部分,而不是制造业,制造业和能源行业差远了。比如石油行业从前期的勘探开发到开采再到运输,下游做化工、做加油站,这个产业链一定是连起来的。

为了能实现垂直整合,我们提出五大要求:第一,靠传统做制造业的方式,在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将非常受限,必须要有能源发电行业的血液;第二,必须能够控制一定量的终端客户市场,可能是真正并网发电的大企业,欧洲很多是给人们建屋顶的分包商或者承包商,在小城市他们有着垄断地位,你的产品如果跟他没有联系,就根本进不了这些地区;第三,必须能够提高价格,投资者如果投的公司没有任何议价能力,这家公司就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第四,必须有在各个环节有可靠的低成本优势;第五,必须有可靠的低成本资金,为下游电站购买或上游制造及开发解决不可或缺的资本需求。这些都是一家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能源》:如今,电站被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家所看好,在这场光伏寒冬中,自己做电站成了消耗组建产品的不错选择。您如何看待企业家们纷纷瞄准电站这个目标。到底谁是光伏产品真正的客户?

沈忠民:这点很多企业家一直不太清楚。有人说我是做晶硅的,做完后会卖硅料,然后硅锭、硅片一层一层往下卖,直至把组件卖给系统集成商。在这个产业链中,很多人认为下一环节的买家就是他的客户,实际上这个行业要真正健康的发展,不是卖瓦也不是卖了多少“千瓦”、“兆瓦”,而是卖电。这个行业要做大,产业链到最后得发电,不管是屋顶发电,还是大型地面电站。

现在国外非常普遍、非常时髦的做法是:把做好的发电站当金融产品卖了。从而使得资金能够很快周转,然后建新电厂,相当于国内做房地产基金,做完以后下游当基金卖了。任何企业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把产业链打通。

《能源》:从目前光伏产业的现状来看,您觉得未来光伏市场的格局应该是什么样的,谁会是最终的赢家?

第6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 福建

一、福建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非常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2007年4月起,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2010年)》《太阳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7-2009》,《福建省新能源振兴实施方案》。这些文件包括推进公共应用,奖励自主创新,推广ED和光伏产品,对产业实行优惠的财税和用电政策,鼓励优先采用省内生产的LED和光伏产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福建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已经形成矿山开采、粗晶冶炼、精制提纯、晶体制作、硅片切割、扩散印刷、组件封装等环节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约200亿元,其中LED外延片和芯片产能占全国50%以上。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漳州云霄、龙岩永定、泉州晋江和南安、莆田城厢等光电园区。

工业硅。福建硅矿资源丰富,产量约占全国的9.4%,世界的6.7%,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品位,纯度最高的矿区之一,这为当地较低成本获取多晶硅原材料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福建省的硅石资源丰富、品位高;而且小水电站遍布全省各区,由于丰水季节电价较低有利于与硅矿资源配套,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福建省的初级硅提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目前省内硅材料生产企业多集中在硅石资源与水电资源相对丰富且配套的山区县,尤以三明、龙岩地区为主。2010年福建有各类工业硅冶炼企业40多家,工业硅年产量约10.85万吨,产能20余万吨,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工业硅生产地。

多晶硅材料。目前,福建省还不能规模化生产太阳能级硅材料,均由省外国外采购。2010年福建多晶硅产量614吨,仅占全国的0.14%,世界的0.04%。福建的企业、科研单位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一直在探索采用物理冶金法从工业硅中提取高纯度硅相关技术。长期以来福建多晶硅提纯技术落后,2012年8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承担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提纯关键技术研发及检测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项目通过验收,项目成果已在福建亿田硅业有限公司获得应用,大规模产业化在即。

太阳能电池制造。福建晶硅电池目前不具备规模生产能力,但非晶硅薄膜电池有优势,南安市三晶电力阳光有限公司,福建钧石能源有限公司,台资企业创辉,金宝利公司等一批光伏电池企业先后建成投产,2009年福建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达500兆瓦。福建LED和光伏产业专业园区建设已进入,企业超150家,产值超100亿元。全省12个专业产业园区,分布在福州,厦门,泉州及云霄,华安,长汀等地,区域性光电产业聚集效应显现。福建光伏产业链正逐步完善,发展规模也跃居全国前列。

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光伏产业的产业链比较完整,上游有多晶硅生产企业、硅片生产商,中下游则有阳光大地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企业。自2011年以来,受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光伏市场需求下降,这对福建光伏产业造成重创。在困境面前,只有促进国内市场发展,光伏产业才有可能得以突破重围,健康发展。

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与趋势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今天,人们不得不越来越依赖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今后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能源的主体。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是资源丰富,且不会枯竭,是可再生清洁能源,特别是光伏发电过程不耗水,光伏电站建设不受水资源制约,可以在任何空闲土地上、特别是可以在沙漠土地上建设光伏电站。其次是光伏电池安装建设简单,装机规模灵活,运行管理方便,既可以利用空旷场地进行建设,也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建设,几乎不需要进行运行维护,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提到至2015年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新增太阳能热水器40万平方米,2015年累计保有量达100万平方米。太阳光伏制造业方面到2015年福建省要实现LED与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1200亿元以上,其中太阳能光伏产值达600亿元。但欧债危机及美国的光伏电池“双反”案件势对福建省这一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只有加快启动国内市场,才能走出困境。

太阳能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用途广泛。福建海岸线长、岛屿多,太阳能可供应岛上居民用电和渔民出海打鱼使用。城乡公交亭使用太阳能的棚顶,既能遮风避雨,又能充电照明。太阳能还可用于农村灌溉用电,解决景区、偏僻农村用电难,也可用于城市夜景工程,既经济又省力。

2011年我国光伏安装量达到2.2吉瓦,首次突破吉瓦级,成为全球第三大光伏安装国。从资源优势、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产业基础等各方面来看,我国都已具备了加快启动光伏市场的条件基础。而迫切需要生产生活用电并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的农村市场,则成为光伏内需的新增长点。

光伏系统初始投资成本及发电成本大幅下降。2008年,国家批准的4个上网的光伏系统上网电价是4元/ k W h。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底和2009年初光伏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使光伏电站建设的初始投资大大减少。2009年3月,国家能源局启动的特许权招标结果,产生了1.0928元/kWh的上网电价,光伏发电成本已经不像早些年那样高不可攀。并网型地面光伏系统和附加在建筑物屋顶的光伏系统初始投资已经下降为2万~2.5万元/ k W p,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上网电价已经接近1元/kWh。离网系统的初始投资,也已经下降到约4.5万~5.5万元/kWp。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主要供应两大应用领域,一是电站建设与商业供电,一是居民消费品及照明应用。目前电池组件价格的下跌总体有利于下游应用产业降低成本,增强其产品竞争力,延展应用领域等。太阳能电站发电成本目前已降至每千瓦时0.8元,预计未来仍将持续下降。虽然与煤电0.2至0.3元的发电成本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从环境成本及成本趋势等综合分析,太阳能发电已日趋现实。一旦通过提高太阳能转换率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中国光伏业将彻底完成从政府补贴型向市场驱动型的转变,整个行业才能迎来变革式的大发展。

三、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同国外相比在总体生产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福建没有高纯多晶企业,光伏应用市场弱小,即外销工业硅――购进高纯多晶及电池片――外销电池组及太阳能产品(太阳能灯及工艺品),市场、原料均高度以来外部,市场风险大。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存在核心技术落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而产业链的发展与产业前景关系密切。其主要表现以及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 、生产数量巨大,国内消费较小。虽然现在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厂的生产能力较大,但其成品主要出口,国内的需求并不是很大,这就势必造成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同时也就制约了光伏行业的发展。福建的光伏应用市场。我国生产的太阳电池连续5年96%以上出口,国内安装量不足2%~4%。2009年我国当年安装量约占全球2.2%,累计安装量只占到1%左右。目前省内光伏应用产品基本是太阳能灯系列,以外销为主。

2、 主要材料需进口。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是太阳能电池板,而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原材料为晶体硅,在目前就技术而言,我国的硅生产能力虽然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大多数还是需要进口,然而成品加工完毕以后又大多数出口,这就造成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和应用市场发展出现极大的不平衡,极大严重阻碍我国光伏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国外对光伏行业的一系列政策等都会给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带来直接影响;

3、 光伏技术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相比国外而言,我国的光伏技术比较之后,另外,虽然国家近几年的投入资金研发的力度比较大,但是总体比国外还相差甚远。再者,在国内对光伏行业的教育力度还远远不够,国内大学中开设与之相关专业的本科学校共计两所。这就造成了相关的专业人员的短缺,从技术方面极大地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四、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资源日趋匮乏,可再生能源逐步为人所重视的今天,光伏产业前景依然被看好,目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那么,靠什么来复兴光伏产业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扶植,这就相应的给光伏发电企业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对于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加速启动国内市场

随着2014年1月23美国第二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光伏产业主要依赖国际光伏市场的状况将难以持续,政府必须着力扩大我国国内光伏发电市场,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支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结构的70%左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发展光伏发电势在必行,国内需求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2011年我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20×104kW,仅为欧盟新增容量的1/1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太阳能发电上网发电的比例较低,除了技术水平因素外,太阳能发电并网消纳不足更多是体制原因,是体制性过剩。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无疑具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增量大,而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例微小。太阳能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广泛,有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有太阳能资源,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势是分布式应用,应该采取与用户用电相结合的方式安装光伏系统,低电压接入配电网,实现就近开发就近利用,不应该集中建设大型光伏发电,以远距离高压输电方式利用,或者说至少在近期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

2.推进行业兼并整合

解决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必须经历行业整合,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生的过程,政府应该拯救光伏行业,施以必要“援手”维持中国光伏产业的国际地位,不能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使其受挫。我国太阳能产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维持领先地位是使我国在新能源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同时一些龙头光伏企业已经存在“大而不倒”的问题,光伏产业的兴衰已经影响到银行贷款、当地就业、地方税收等方方面面,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必将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受损、失业增加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不过,“救市”不是救企业,而是救行业,政府应该在光伏企业整合过程中,尽量把手从企业当中抽出来,将企业的优胜劣汰交给市场决定,只要加强行业指导即可。

3.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危机本身也是机遇,面对当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困境,光伏行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通过技术取暖来度过寒冬。光伏发电技术包括光伏电池材料、光电转化效率、光伏电池生产装备、光伏系统集成和建设,以及以光伏发电系统为主的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等等,目前这些技术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全球的差距并不很大,但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要使我国光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光伏发电技术的研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要加大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力度。福建省太阳能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光伏产业。重点发展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提纯工艺技术及其关键设备、高光电转换率的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发展太阳能发电、太阳能LED一体化、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离网型太阳能发电模块化产品,支持开发大功率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设备,推进太阳能光伏专用玻璃、电池生产辅助材料、组件封装用相关辅助材料、照明器件等配套产业发展,发展硅锭和硅片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以及封装等光伏制造设备,形成晶硅铸锭、硅片切割、电池组件、光伏发电产品、辅助材料及装备、工程设计施工与应用产业链,逐步实现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制造设备省内配套。二是太阳能发电设备。重点支持开发或引进大功率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设备。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其中LED500亿元,太阳能光伏600亿元。

4.转变政府补贴方式

光伏发电与常规电力相比经济性较差,目前尚缺乏市场竞争力,要通过优化资金使用,以有限的补贴带动尽可能多的光伏发电,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竞争机制,促进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最终达到可以与常规电力相竞争的水平。近年来推动的“金太阳工程”就是以投资补贴的方式支持用户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应尽快调整新能源产业政策,把政策重点由过去的扶持产业转到培育与扩大国内新能源市场方面,促进新能源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均衡发展。要改变补贴方式放大带动效应。将光伏发电补贴方式从补贴装机改为补贴发电量,从补贴发电端改为补贴用户端,补贴发电量可避免虚报装机、以次充好,补贴用户端相当于降低了部分销售电价水平,可比补贴发电端效率提高数倍。

参考资料

1、魏政,于冰清:《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3(6)

2、邓洲:《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问题、障碍和发展前景》[J].中国能源,2013(1)

第7篇

【关键词】光伏材料专业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45-02

近年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光伏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光伏为方向的材料本科专业(简称光伏材料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光伏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服务光伏产业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其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科学合理、在实际工作中管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提升新开办的光伏材料专业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和一定时期教改重点和方向等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密切的关系。光伏材料专业作为本科院校新建立专业,目前受到了各承建院校的高度重视,这些院校通过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来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工程实践,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各本科院校建设该专业时间较短,均处在摸索阶段,因此,研究怎样建设该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很有必要。

一、建立光伏材料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容

光伏材料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主要由相应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本实验实训课程、光伏工程实验实训课程以及一定时期集中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工程实践课程三者构成。这些课程体系是围绕达到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通过在校学生学习具体实验实训课程或项目而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光伏材料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为实现专业设置目标而建立在材料学科、光伏工程学科及生产实践对技术人才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而确立的课程体系。

(一)材料学科的实践课程内容。材料学科是基础性和应用性均强的开放性大学科,涉及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庞大而繁杂。光伏专业方向决定了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在材料学科中取其有用的课程内容而学之,体现材料学科基础性,使其成为支撑该专业的基石,这些基础性强的课程在较长时间内应该保持基本稳定,集中力量建设。同时,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将基础材料学科的科技创新和光伏产业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融人实践教学内容中,使实践教学内容涵盖“基本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三大类型,并逐步向应用性实践方向转变。

设计光伏材料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并体现基本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基本实验必须与对应的理论课程相衔接,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基本实验的训练,学生牢固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并与实际应用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实验是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创新实验的基础,只有加强巩固学生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才可能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方向的顺利转变。综合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是不同实验课程的大综合,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独立完成实验项目中培养实践技能。设计实验是学生根据教师给出了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项目,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实验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展。

(二)光伏工程学科的实践课程内容。光伏工程学科是随着世界光伏产业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包含光伏产业链主原料链(金属硅环节、晶体硅路线环节、薄膜硅路线环节以及光伏电站)、辅料链、装备链、光伏服务链专业知识。光伏材料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应围绕这些产业链涉及的实际应用专业知识而构建,重点体现对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性要求。其实践课程体系内容也应包括“基本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三大类型,课程内容注重针对生产实际,体现应用性。基本实验课程内容应包括光伏工程中主流成熟经典内容。综合实验课程应模拟生产中某个或几个环节内容而安排。设计创新实验课程内容应针对未来几年光伏产业发展有潜力的技术方向上某个具体细节而设计。光伏工程学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更加重视综合实验内容的构建和设计,多针对生产中的技术工艺问题,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理论中的技术原理以独立完成为主。

(三)校内外工程实践课程内容。光伏材料作为一门工程性、实践性较强的本科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其课程内容必须包括科研、工程、社会应用等内容,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实际生产情况。

校内工程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主要是光伏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检测、工程应用以及生产管理的基本环节,体现出针对性和专一性,训练学生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在其成为某个技术环节的专业人才或专家,为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增添后劲。校外工程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主要是实际生产中的工艺环节和装备状况逐一熟悉,体现出应用性和综合性,使学生了解生产中的技术细节,发现技术问题,培养学生与实际操作人员、老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使学生身心适应实际职业的要求。

二、光伏材料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向

第8篇

内容摘要:战略新兴产业承载着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多项重要功能。江西省发展到现阶段已面临较明显的资源、空间、市场等制约,迫切需要转型发展。目前江西省一些新兴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内外部环境总体利好。文章认为应进一步细化和聚焦重点领域,分类加大政府扶持或完善市场环境,加快技术创新占领产业链高端。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江西 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状 对策

后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将新能源、新技术、绿色技术、新型汽车及航天航空等作为今后重要发展产业,开始回归对实体制造业的关注,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后危机时代,由于外部需求的萎缩和转变使出口增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后危机时代必须转变,从而能在国际分工中不脱节。在此背景下,江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内容比较一致(见表1)。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研究中心余前广(2010)指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质量稳步提升、产业链条有机关联、企业产品竞争力彰显、技术水平初具优势和发展后劲强势蓄积的特点。

2010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0.77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4.7%,同比增长47.4%,拉动全省工业收入增长20.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7.1%,实现利润375.08亿元,同比增长77.5%,拉动全省工业利润增长33个百分点;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500亿元,资产总额迈入4000亿大关,实现利润45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79.7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68.32亿元,同比增长21.6%,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2%,其中金属新材料、文化及创意、光伏、绿色食品、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制造及航空制造七大产业资产规模过百亿元;2012年上半年有902个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启动,实现销售收入4480亿。

目前,各地市产业集聚格局形成。光伏产业85.0%的收入集中在新余、上饶两地,新余以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共完成收入294.09亿元,上饶在晶科能源的领军下完成收入178.43亿元;风能、核能产业集中在南昌,完成收入11.27亿元,占总量的73.2%;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业集中在宜春、九江、上饶、抚州,四地大力发展节能汽车及纯电动汽车产业,全力打造动力与储能电池完整产业链,共完成收入122.41亿元,占比达65.9%;航空制造产业五成以上收入由景德镇完成,实现收入71.98亿元,占53.5%;半导体照明产业近九成收入集中在南昌、吉安,两地完成收入59.16亿元,占87.9%;金属新材料产业集中在鹰潭、新余两地,共完成收入2347.14亿元,占57.1%;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七成以上收入分布在宜春、景德镇、九江、上饶四地,合计占72.9%;生物及新医药制造业集中在宜春、南昌两地,共完成收入347.00亿元,占58.7%;南昌、宜春、赣州、吉安、九江的绿色食品业均已形成规模,共完成收入1023.24亿元,占81.0%;文化及创意业集中在新余、南昌,分别完成收入377.83和172.47亿元,合计占产业收入的57.6%。

(二)产业基础不同导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

从已公开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金属新材料、绿色食品、非金属新材料、生物、文化创意和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走在前面,其中,2010年光伏产业的收入增长居首,2011年是金属新材料产业,尽管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在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江西在该产业的积累有限,总量还较低,占十个产业收入比重不到2%,具体见表2。

另外,十大产业集中度各不相同,光伏产业、风能及核能、航空制造、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金属新材料和文化及创意制造业集中度较高,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绿色食品的分布最广,集中度相对较低。行业集中度高能较好地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降低产业链成本,有效控制竞争秩序,提高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内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通过新增4万亿元投资和10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措施使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同时,也使原来准备淘汰的过剩产能不减反增,产业结构升级更加困难。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保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升综合国力和全球竞争力,我国政府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于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在政府导向和支持激励下,各省掀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热潮,其中既有为争夺国家资源和政策支持,抢占发展先机的,也有一些是盲目跟从,导致无序竞争、简单重复投资等市场问题和隐患。江西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东临福建,西靠湖南,他们总体都强于江西。在众多“高手”间展开竞争,无疑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二)省内环境

江西省政府于2009年12月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积极推动规划的落实。2011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在推介会上,江西省共推出了196个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为1381亿元。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具有江西产业特色,又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江西省将采取诸如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力推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保障项目建设和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等举措来保障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江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规模。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江西省产业链完整,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在锂电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宜春钽铌矿探明的可开采氧化锂储量占世界的12%,居第一位;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江西赣州市素称“稀土王国”;在发展非金属新材料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对于江西省而言,应该做到有所侧重,先做强做大传统优势项目,再考虑发展弱势产业,形成强势产业带动后进产业的态势。

(一)厘清理论界与执政者认识上的差别

理论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理解还没有统一,一般以国务院的《决定》为标准。刘玉忠(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战略性、创新性、先导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 江西省发改委和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对其内涵做以下理解:其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区域概念;其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动态概念;其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交集。

执政者认识的主要表现为“新产业”“热门产业”“区域内未涉及的传统支柱产业”,如,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中央《决定》要求的必须从抢占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是有差距的。

江西省的规划将“绿色食品”、“文化创意”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上述两界认识差别是有关系的,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容易导致官员利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义发展一些传统落后的项目,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招商”工作任务,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最终影响整个规划的实现。因此,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规律。

(二)充分重视金融和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这就要求通过灵活的政策和产业发展优势来吸纳他们;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积累是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的。江西省各地依据实际情况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如,南昌市每年提供1亿元,但是从总量上来看,还是较少。企业应该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省政府需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或者是战略性股东,使得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大,同时,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原始投资者的风险。

(三)特别关注风险控制

由于新兴产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特别关注风险控制。

第一,密切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构建起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掌握市场主动权。赛维LDK原是江西第一、全国第二的光伏企业,由于企业产业链构建较快,资金链变得紧张,加上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光伏产业政策的变化和对我国产光伏产品的贸易制裁,赛维陷入债务危机,成为新余市乃至江西省的一块鸡肋。江西赛维走到今天,除了自身因素外,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是加速其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赛维短时间就建立起一定的企业规模,但是其商业运作方面仍是销售低端产品的企业,不是掌控市场的主体,因此,其成长完全依靠市场需求的稳定。赛维虽也投资高端多晶片,但由于错过最佳时机,反而拖累了整个集团。因此,借鉴于此,一方面不能单纯乐观依赖市场,需要企业通过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来引导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要盲目给企业发展压力,遵循企业发展规律。

第二,通过推进本地传统产业的战略升级,避免新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江西省是个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传统产业底子薄,发展新兴产业要量力而行。有学者指出,通过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之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可行的。如,江西的陶瓷产业,传统的是艺术品陶瓷产品和建材陶瓷,新兴的是蜂窝陶瓷、纳米陶瓷和陶瓷膜等特征陶瓷。显然,这需要科研的支撑,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新模式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将资金、技术、知识产权和人才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产业中每个角色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余前广.江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告,2011.6

2.刘峰.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J].领导之友,2010(5)

3.科技之窗.江西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4)

第9篇

欧盟委员会公布的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总计涉及中国200多亿美元的对欧出口额,占中国对欧出口总额的7%左右,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关系到中国上千家企业的生存和40多万人就业。之前美国的反倾销措施已影响中国的光伏行业发展,尤其在光伏产业声誉上的损害,造成80%的企业停产。欧盟区占中国光伏出口达70%,大大超过对美出口的20%比例。黑龙江目前已经形成牡丹江、黑河、绥化等一批光伏产业基地,反倾销税的裁定将对未来光伏产业链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一、该案对黑龙江省产生影响分析

(一)龙江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以绥化、黑河、牡丹江三市为例)

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环保型产业,产业链较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大,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是黑龙江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由以传统能源为主逐渐向新能源转型过渡的现实需要。黑龙江光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投入大,产业集聚能力较强,尤其以绥化、黑河、牡丹江三地为代表。

2009年10月,黑龙江省将光伏新材料产业作为近期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光伏产业发展项目陆续兴建:2010年10月,项目总投资160亿元的汉能控股集团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双鸭山市开工;2010年11月,省科技厅与绥化签订《厅市科技合作共商议定书》,明确将绥化市打造为“中国北方光伏产业城”;2010年12月,总投资25亿元的河北东旭集团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牡丹江市启动。

根据黑龙江省光伏产业工作方案,到2015年将建成绥化、牡丹江、黑河等光伏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哈尔滨、双鸭山、齐齐哈尔、大庆等光伏设备生产制造基地;建成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光伏产品使用示范基地。此外,将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主营收入400亿元。

绥化市制定了《绥化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至2015年底,建成光伏产业及其配套类项目10个,投资总额60亿元,项目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实现利润146亿元,上缴税金92.3亿元。

黑河市编制了《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到2013年光伏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利税总额2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亿元的企业5家,过10亿元的企业2家。

牡丹江市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硅、碳化硅及其超细微粉企业发展到9家,年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是国际绿碳化硅粉体材料的最大出口基地,到2015年,全市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利润60亿元、税金26亿元,培育2户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013年1月,高寒硅基光伏组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立,标志着牡丹江市将拥有独立的国家光伏产品质检中心,牡丹江市的光伏产业链在走向成熟上又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将为省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二)征收反倾销税对黑龙江省光伏产业的影响

光伏产业是黑龙江省转变“油经济、煤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新的优势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欧盟反倾销裁定结果将对黑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波及到光伏产业上游和下游企业。

1、光伏企业出口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11.8%的反倾销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经有关部门测算,其影响国内光伏产业主营收入减少20%以上。由于有征收关税的风声,欧盟国内的进口商要求中国企业押货款30%,以备缴税。3月份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几乎已停滞。反倾销税的实施也为其他国家参与光伏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便利。

2、光伏企业发展目标受到严重阻碍

由于欧洲市场的强势需求,我国及至黑龙江省的光伏产业都将其视为重要发展市场,加之黑龙江特有地缘优势,俄罗斯也将成为市场拓展目标,反倾销税将严重影响黑龙江省的光伏外贸出口额度,对俄光伏出口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黑龙江省硅线石、玄武岩等硅石等原料优势,品位高,适合光伏产业发展,全省有众多的依附光伏产业的上游、下游企业已经进入生产状态,且多数以外贸为主攻方向,反倾销税的震荡影响将很快波及这些企业。

3、光伏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减少,市场发展话语权减弱

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之后,欧盟也开始对我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严重阻碍了光伏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在欧洲市场销售份额的减少,德、日等光伏技术先进国家以及美国等光伏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量将相应增加。

4、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市场调节初期成效未现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近年来的市场发展极其不均衡。2009年至2010年整个行业高速扩张,但进入2012年,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全行业陷入集体亏损。今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即将“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目标提高到21GW,比先前的规划上调了66.7%,为光伏产业提供了长远发展政策保障基础,但现在政策成效尚不明显。

二、对策建议

光伏产业是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首,全省各地市也都纷纷瞄准这一新兴领域,相继出台发展规划。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确定,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光伏产业必将产生极大影响,必须采取重点扶持措施,积极应对。

(一)充分落实国家支持政策,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2012年,国家陆续出台利好政策,刺激光伏内销市场启动。今年更是加大了相关扶持力度,将光伏发电项目增值税税率下调50%至8.5%。国务院先后多次表示,要解决中国的光伏产业危机。中电联、国家电网、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以及财政部都接到了批示,正在启动相关项目,新的政府投资可达700亿元。面对众多利好政策及发展前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扶助政策,推动全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光伏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引导能源结构调整

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的光伏危机只是暂时的,从全球范围看能源危机是长期的,太阳能发电占全世界能源总量的比例会逐渐提高,未来的五到十年将达到10%,光伏产业仍是一个巨大且有前景的新兴市场。国家能源局在去年相继印发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实施方案编制大纲》,标志着分布式发电示范项目正在积极快速的落实。

(三)改变销售方向,寻找稳定的国内销售基础市场

改变依托单一国际市场的发展目标,结合国内新能源应用战略,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

以牡丹江的旭阳太阳能为例:从2012年开始,旭阳就开始调整市场结构,内外销比例已经基本持平。进入2013年,企业继续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到现在,内销比例已经占到80%以上。

(四)实行高额补贴,推动光伏企业研发和投产的积极性

通过高额补贴和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持,表明国家对新能源的鼓励态度,增加光伏企业的运营资本,减少投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深化光伏企业的社会意识

把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引导企业积极加大对光伏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光伏产品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