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

时间:2024-03-19 10:46:56

导语:在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

第1篇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的目标体系是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必须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工作更加有秩序地发展起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会进入旅游业相关岗位,都要接触旅游资源管理,且旅游业作为一种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如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语言能力、知识背景、心理承受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仅靠课堂上系统的理论讲授,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进行训练和提升,因此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该包含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此外,目标体系中还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交际能力等从事旅游管理必不可少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目标体系具体化。如果说目标体系给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那么内容体系则是对这种方向的具体贯彻和丰富。例如,针对目标体系中设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就应当体现出来。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到社会、企业中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学体系强调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学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通过应用提升能力,把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从整体上科学地处理知识基础、技术基础、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相互关系,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相互关系,形成理想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将教学目标中的内容体现为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体系中有所凸显。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以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基础。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各种不同的实施部门,如实验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习生管理等,因此,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日常运营,负责校企合作框架下与企业方的正常沟通交流,负责跟踪监测学生在外实习状况,处理各种学生反映的普遍性问题等,此外还负责进一步开发新的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一是全校实践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纳入全校实践教学进行管理;二是旅游院系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门管理。这两种管理办法都应当有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

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者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等学校自建的实践环境中进行的实践锻炼。这些校内实训室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基地的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学条件,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学校应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其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质量和力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因为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方面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这对于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而,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具有明显职业性特征的专业,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引进企业中的专门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扩充学校师资队伍。

(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的教学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正常开展的必要基础,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组织专门的教学管理研究人员组成专门的实践教学统一指挥部门,制定专门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政策环境和组织保障都十分充分的条件下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及质量。

第2篇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山水名胜与诗文名作交相辉映,是中国旅游的一大特色,山水名胜的美景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使好的旅游文学作品问世,而名诗名句名人又使山水名胜留传千古。人们争相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之巅;“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六朝古都;“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古寺钟声等文人曾游览的山水名胜,人们也想看一看“桃花逐流水,未觉是人间”的桃花源;“芥子纳须弥”的李渔芥子园;“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等文人生活或作品中描写的地方,文学成为旅游的原因和目的。文学一直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体验旅游”时期更有着发展的优越性。1.首先文学旅游符合“体验旅游”的体验性特点,文学旅游可以再现文人的情感体验及作品中表现的意境,可以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之美;2.文学旅游也符合“体验旅游”的审美性特点,追求愉悦和美好的审美过程是旅游本质的一个方面。以文学作品为蓝本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很好地展现文学和体验旅游的审美性;3.符合“体验旅游”的个性化特点,“一百位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都说明体验、审美都是个性化的产物,文学的包容性使其符合个性化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体验经济强调,在体验经济环境下要通过营造体验环境、氛围、事件,给顾客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生理体验;同时更主张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以顾客为中心,重视给顾客尽量多的个性化人性化满足。”在“体验旅游”时代,旅游与文学的关系日趋紧密,但文学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许多模式都在探索中,如何充分挖掘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学内涵,增强文学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吸引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那么对于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旅游管理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首先要做一名高素质的导游员就要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了解景区景点相关的文学知识,并会活用这些诗词歌赋或文人轶事创作导游词,充分结合“导”与“游”为游客体验营造文化氛围。许多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文学文化了解有限,尤其是外国游客更是只能走马观花,毫无体验的乐趣。所以导游员就要用自己生动的文学语言和深厚的文学内涵来引领游客体验景区所蕴含的真正文学意境。其次要做高品位的酒店服务人员,例如《还珠格格》中的紫薇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服务员”,她可以将一盘很普通的菜起一个如“凤凰台上凤凰游”“一行白鹭上青天”“红嘴绿缨哥”之类的名字,菜地品味立刻就不一样了。

最后要做成功的旅游业经营者,那么在文学景区要利用多媒体等多种介绍、导引工具为游客体验营造文化氛围。例如在大观园中要营造浓厚的“红楼梦”文化,导游员要具备深厚的红学知识,这样才能引导游客感受大观园美景的真正文化内涵。要多方位地开发适合游客进行“体验旅游”的产品。例如在网师园的濯缨水阁在晚上有昆曲表演让游客体验当年文人墨客的曲会。还可以对旅游文学资源进行开发,例如按照李渔文学作品中所记载的园林建筑格局,对一些名园进行重建,再现当年之貌,同时在所建园林中设置戏曲表演,烹饪养生菜肴,让游客真正体会当年文人墨客的惬意生活,感受戏曲之美、园林之美。文学旅游,对于游客来说往往是名声大于内容,如让坡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并写下前后《赤壁赋》的“文赤壁”;让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壮语的“橘子洲”;或王羲之写下“天下第一行书”的会稽兰亭;被称为“奇秀甲于江南”的上海豫园等。园林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将园林旅游与文学旅游结合在一起进行旅游开发,扩大旅游产品的内容。

三、如何利用《旅游文学》给学生插上文学的翅膀

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基本不读书,就算读也是读一些网络小说等,很少有人去读一些经典作品,甚至有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曹雪芹是男的,李清照是女的呀!”更不要说对文学的鉴赏了。但真是应了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在讲解项王故里景区时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讲解一副反映项羽一生的楹联,无法理解就无法讲出其中的文化和韵味,更不能感染游客,那就是一次失败的讲解。“最近,有人针对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专门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目的、功用持肯定态度。”可见,学生心中还是明白,读书是很重要的,只是很难提起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素养的培养对自己专业及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阅读的兴趣。那么在学校中就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一、二年级开设《语文》,四年级开设《旅游文学》。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这两门课程为基础,尤其是《旅游文学》更为重要。《旅游文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循,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一般认为:“旅游文学是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发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和审美情趣的文学。”这一定义突出了旅游文学的两个明显特征:文学性和旅游性。这门课的教学也应该抓住这两个特征。文学性,由于《旅游文学》是一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不可能让学生去真正游览、赏玩每一处旅游景点,可以使用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但更主要的还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信息获知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有限的篇幅中领略旅游景点的外秀内涵,这就要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旅游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是仅仅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而是要学会利用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文学》这门课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字句,还应该确定另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在实际旅游工作中如何运用旅游文学作品。在《旅游文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导游词这种文学作品的创造更应该体现个性化。旅游业发展到“体验旅游”阶段,旅游从业者也随之应发展为文化型旅游从业者。在“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改变,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和享受,更注重知识和信息的扩充,从而得到文化和精神的享受。旅游从业者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要求旅游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业务技能,而且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将自己打造成文化型旅游从业者。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素养高低对旅游活动的文化品味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四、结语

第3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培养与我国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出具有优良的语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专业实践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是较为广泛的,可以涉及酒店、企业接待、景区接待、旅游管理部门等。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这不是仅凭阅读几本专业书籍或者到企业进行短暂的实习所能把握的,因而在教学中决不能重理论而轻实践。

1.2重视学生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员工拥有较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各项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调查发现,旅游景区、高星级酒店、会展中心等尤其需要语言沟通能力强的学生。

1.3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

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学校应该注重氛围教育,如旅游管理专业中酒店管理课无论是教室还是教学实训场所都应像酒店一样洁净、舒适。学生的日常行为也应像酒店员工一样注重仪容仪表、礼仪礼貌、具有服务意识。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重实践轻理论

旅游院校过去沿袭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后来发现培养的学生到了企业由于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而不能胜任岗位需求时,又开始走向重实践教学而干脆不进行或很少进行理论教学的误区。

2.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目前仍有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前三年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后两年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实的脱节,学生在学习期间对专业没有感性认识,长久下去感觉专业课枯燥无味。到了实习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技能缺乏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

2.3教学评估不能体现学生素质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总是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而且只注重期中期末这样的理论成绩。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不注重过程评估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学生只会在考试前背一下要考的内容。长此以往下去对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只是一种空谈。

2.4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学历较高的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行业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他们往往有着很多的理论知识却与行业脱轨。加上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现在很多学校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又陷入了证书的表面文章中。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3.1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适当兼顾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完整,为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以服务工作任务为线索采用并列式与流程式相结合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从事服务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职业能力为线索设计学习任务、技能训练任务,把工作过程设计为项目过程。

3.2创建高效的专业课堂

旅游专业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要让学生感兴趣,功夫要在课前,课中及课后。课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要学习的任务以任务书形式布置下去。任务书的设计最好让学生来参与设计,学习的任务有必学项目也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选学项目。课中如何“导读、导听、导思、导做”,让师生互动起来是建构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抛出问任务问题,讲述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启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课后注重拓展,让各组学生在课后一边交流学习其他组的学习内容,一边完善自己组的学习内容。

3.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体系

要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课内与课外评价结合。关注多元性评价,结合课堂考核、书面作业、技能操作、书面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中增加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评价,如小组活动、企业实践、社会调查、口头答辩等方面的能力。

3.4建立专业教师培训体系

第4篇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着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

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第5篇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满足旅游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需要培养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来适应该行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旅游学科的建设还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而实践教学则能够很好的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校成立的首要任务就是向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可用的人才,而所谓的“人才”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人才,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人交际的能力。我们都知道旅游业是服务型的行业,最主要是与人打交道,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只有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才能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成为真正的中华文化传承者。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旅游业是从其它专业中衍生出来的,所以教授旅游专业的老师的专业素质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他们往往只注重课堂理论的教学,而忽略了实践的作用,这就会造成实践与理论相脱节,无法使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的精髓,从而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二)基地建设流于形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方面依赖老师的教学,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资源的协助,需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在旅游地建立学校专门的基地,以供学生进行实践。但是从目前的情形看,虽然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存在,但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校企之间的交流较少,缺乏对彼此深度的了解,这会严重阻碍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教学设计与岗位需求脱节

学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度重视课堂上的理论讲解,而不考虑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所需的技能,这就使从学校出来的学生的素质无法满足旅游岗位的需求,造成学生对就业岗位不适应的现象。

(四)学生实践技能和管理技能培养不足

虽然旅游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由于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较短,对于企业的流动性较大,所以一般在实践的过程中,企业不会给学生安排比较重要的工作,而只会让他们干一些比较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这就脱离了实践的真正意义,无法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旅游业。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学校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三、加强旅游管路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对策

(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

老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指明灯,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要想提高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师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动手的能力。要想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给他们提供参与旅游企业进修的机会,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旅游建设项目当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不足,然后教给学生。另外,还可以邀请旅游企业的优秀成功人士到学校来讲座,将最新的行业资讯以及成功的经验教授给同学们,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二)凝聚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专业

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该行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于是有不少的高校都增开了旅游管理专业,这给原来的老牌学校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增强教学实力,培养自己的特色专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例,形成竞争优势。

(三)加强旅游校企方面的深度合作

要想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找到可以进行实践的场地,这就促进了校企合作模式的生成。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开展相关的活动:首先,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培养专门的学生,校企双方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共同协商,制定符合双方要求的教学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就业岗位;其次,可以在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有针对的培养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最后,可以采取直接就业的模式,即高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指定企业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还可以为企业提高专门型人才,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语

第6篇

随着近些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旅游行业的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已经跃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学生高考升学时的一个专业选择。我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旅游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学科建设时间较短,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成长的状态。目前,旅游学科还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除了要结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学科的特点及开设本专业院校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

学习模式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学习模式即为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在获取知识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个性特点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列举几种传统的学习模式。

(一)接受性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人们也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模式。这种接受性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参与性学习模式

参与性学习模式是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任务或情景参与到学习情境中,而非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想法或思路,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进一步认识所学内容,但也相对耗费时间和精力。

(三)实践性学习模式

旅游行业区别于其他的实体企业,其主要提供的是服务产品。针对这种行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通过实践的方式发现问题,进而加深对专业问题的认识。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预期效果不定。

二、大数据下新学习模式的产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已经拓展到各行各业中,现今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影响,逐渐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

(一)大数据对旅游专业的影响

1.大数据。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大数据对旅游的影响。大数据的出现,使信息更为全面和完善,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旅游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的影响。通过大量数据,旅游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环境、气候、风俗民情等相关旅游信息,建立纵向和横向的数据指数,有效了解旅游行业现行的相关政策等信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来讲,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游客的喜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服务,同时还可以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创立新的旅游产品。

(二)基于大数据建立的新学习模式——“互联网+”

1.“互联网+”学习模式的产生。传统的学习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理论知识,二是实际操作。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仅仅是这两部分内容,还包括实时的旅游信息和政策,通过现有的信息,结合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及旅游者的特点制订适合旅游者的线路和方案。旅游线路方案的设计,不仅依靠设计者的经验,还需要大量的信息,面对现在快速更新的信息,对如何正确、及时地获取不断更新的信息,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及教材知识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的更新速度,而“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为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模式。2.“互联网+”学习模式的特点。“互联网+”学习模式,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学习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现有的互联网平台数据,将大量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整合、运用的过程。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旅游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容易被新产品替代,这就需要设计者站在旅游行业的前沿,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及政策等不断更新的知识。而“互联网+”的学习模式更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及时化。互联网信息更新及时、迅速,更贴近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企业的要求和前瞻性技术。课本知识由于出版时间等问题,滞后于当前企业的信息技术。但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同样会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难题,面对庞大的数据信息,难以甄别信息的真伪。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找到合适的网络信息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学习的大众化。“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途径,不再是只能依靠学校的课堂获取知识,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获得所需的知识,为更多的读书人敞开了大门。

第7篇

一.引言

在我国,旅游业正在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与此同时,各地高校,尤其是旅游城市的高校都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1968所,其中高等院校967所,中等职业学校1001所[1]。随着近年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这样的应用型专业来说,构建成熟科学的教学体系尤为重要而迫切。

由于独立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上不能一味照搬公立大学的模式,而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本文拟针对独立学院中学生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探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体系的完善。

二.独立院校的概述

(一)概念

所谓独立学院,是指经过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某个组织、企业或个人投资,利用公办高校的管理和教学资源,按照新机制运行,独立管理和独立招生而组建的高等院校[2]。独立学院的历史只有短短九年时间,在追求合理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其生命力强大,发展迅猛,数量逐年增加。

(二)学生特点

1.家庭条件普遍偏好,爱好广泛,但自律性差,文化基础较低。

三本院校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这些学生兴趣广泛,喜欢上网、旅游、看电影电视等。社会活动参与意识强,对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干部的竞选及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大多数学生娇生惯养,自律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本学院学生的录取成绩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是相对薄弱的。

2.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

由于三本学生在高考中成绩并不理想,使得他们来到学校后,自卑感比较严重,自信心不强。

3.心理问题突出。

目前在校学生大多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生,成长背景正是经济改革大潮席卷全国的时候,家庭经济环境、成长经历的差距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差异。

三.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旅游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1980年在浙江大学开办,标志着我国的旅游饭店教育已经从设立之初的专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向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转变。我国大部分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是将管理学的基础课,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将普遍的理论运用到具体行业,最终达到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目的。然而,这种培养模式更多是通过“重新组合”国内外高等旅游院校有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课程体系,生搬硬套已经成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其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教学方法呆板,考评手段落后

大多数独立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填鸭式”的形式,教师讲,学生记;讲授多,讨论少;理论阐述多,案例分析少;学生很难参与其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以至于课堂讲授效果很差。在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的时候通常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手段,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便可获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二)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严重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

由于目前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学计划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统一标准,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只能根据制定者对专业的理解以及本专业的师资状况来定。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大都照搬别的专业的基础课。

(三) 师资培养不畅,整体师资水平不高

目前国内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是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的,专业功底不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师进修、培训方面,渠道不畅,缺少专门的培训计划,外派教师进修也大都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很少。

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一) 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独立院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本文认为旅游教学应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建构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尽可能让学习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1.课前准备——学生兴趣的培养

“师生互动”、“学导建构式”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想学。为此,在教学的预习环节中,可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有机会的情况下带学生下行业参观培养学习,亲身体验。(2)教案学案的设计(设计互动)。根据学科背景和特点明确自己的授课目标,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积极找出和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新闻、故事、心理测试、案例等相关课外知识,充实教学内容。 (3).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多种途径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

2.课堂教学——课前引导、教法灵活、内容丰富、提倡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与创造能力。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在新课中扮演的是助学者的角色,是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角色。

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抛出问题、任务,并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提出教学要求,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感性材料包括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最近的新闻、一句名言、数据材料等等。

在课堂上精讲多练,教学内容生活化。成长中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学生认知结构的源泉,也是尽快获得学生认同的保证。经常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就在我们身边,贴近生活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进而产生兴趣。旅游专业知识中,诸如民间节庆、生活习俗、人文传说、名菜美点等内容,有许多是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体验过的。针对此类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或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导出新知识,或从新知识的讲解切入,向学生已有经验世界回归,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如地方饮食,就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整理当地饮食。

转贴于

在课堂上善于提问、相机辅佐、相机诱导、鼓励超越。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来实现互动

3.课后反思及作业

每节课讲解完,课下要进行课后反思,总结出这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作业尽量为开放式作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的作业可以当成资料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对于学生遇到的难题或疑问,会及时给予辅导或专门安排辅导答疑课进行讲解。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现阶段很多独立高校由于经费及安全等原因往往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不利于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与独立学院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鉴于此,本文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三方面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4].。

1.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科学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其次,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践能力。二是职业素质。三是创业能力。四是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5]。

第三,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培养良好的公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在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确定的条件下,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整合,初步形成了与理论教学相互匹配,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综合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见表)

3.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第8篇

PBL教学模式要适应新的社会变化设计学习情境,可以锻炼学习问题的普适性的能力,对学习的评价可以给予不同的角度,还可以建立一个对问题的独特理解,通过探讨以及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评价时,知识就会得以发展,在处理问题并获得经验,使知识进一步积累。PBL的优点Savin-Baden(2000)将其概括为灵活性和多样性为特征的学习方法,在多样化的背景下,它可以在不同的学科及学科间以多样化的方式应用,更有效地创造有用的知识体系,学生锻炼培养沟通、报告写作、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PBL与中国传统教育在学和作两个方面有融合、批判思考和讨论等七个方面都与古典中国教育哲学相吻合。

通过一些实证研究,学者发现,PBL在教学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张敏敏(2008)认为PBL可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目前的PBL应用学科来看集中在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中文文献较少,研究面较为狭窄,在人文科学,特别是应用经济学科中较少使用,而应用经济学的学习非常需要学生的主动性,要锻炼学生的交叉思维和合作能力,以及组织材料的能力,PBL学习方法都会在这几个方面发挥较为突出的锻炼效果。

二、本教学改革研究的价值

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的挑战是培养学生具备有效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实践的缺失。作为应用经济学分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面临同样的挑战。将PBL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改变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模式,使学生摆脱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为拓展旅游教学授课思路和方法做探索性研究,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为高校整体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一个尝试,将会具有积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三、本教学改革的实施内容和阶段

1.实施的内容

第一,在教学组内建立起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旅游专业教学团队要从领导到教师对问题导向教学法接纳和重视,需要领导在理念和制度上的支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改革的热情,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规划出所需的相关教学资源。师资方面,质和量要求有明显提高,不仅要适应分组讨论、调研和撰写论文的数量要求,还要保证教师指导能力适应这一教学法。这对教师要求不仅局限在旅游专业,还要求在其他领域也具备深厚的指导能力。资料方面,需要学校扩大图书馆数量、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课程编排方面,要发挥主动性,对现有教材重新整合。课题研究结论中要明确给出所需要的资源类别和数量。

第三,整理出设计问题所遵循的原则。问题设计是决定PBL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问题的质量不仅影响小组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及对所学内容的兴趣。问题设计的恰当,会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获得传统教学中很难获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制定PBL教学法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PBL的评价方式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包括考试、报告、个人或者团体的演示、案例研究、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等,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个教学法的接受和认可,提供有效实施的动力。因此,课题要提出一个合理的考评体系。以上四个目标依次递进,理念更新是教改的前提,充足的教学资源是保障,合理的问题设计是核心,科学的考评方法是巩固,四个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四个目标的完成将为旅游管理专业的PBL教学法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实施阶段

研究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准备工作;第二阶段,项目实施;第三阶段,比较评估。在准备阶段,首先,将学生分组,要注意将能力和成绩的互补搭配,各小组的整体能力要均匀。同时,将师资分配得当,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指导能力,保证PBL班的师资数量和质量。另外,与图书馆、学校的后勤部门进行联系,准备较充足的图书资料以及实验的场地和设备。选用较新颖、问题导向明显的教材。在实施阶段,课题预计实施十六周,每周课前将问题进行布置,给学生至少一周的时间进行材料搜集、小组讨论、论文写作及幻灯片的制作。问题的设计遵循3C3R模式,3C是指内容、背景和关联度等核心元素,3R是指研究、推理和反思等过程性元素。形成了九个步骤即问题目标设定、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背景分析、PBL问题提出、问题可行性分析、相关分析、问题校准、反思元素建立、相关关系检查等。

每一周的问题从设计到学生作答效果反思,不断地提炼和筛选有生命力、有张力的问题,沉淀下来,为下一个学期的教学奠定基础。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注意学生的反应,考察问题与学生的能力是否相匹配,专科、本科的学生适用于什么难度等等。对学生的考核要多元化,包括考试、报告、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演示水平等等,最后根据权重,做出综合性的考核结论。在比较评估阶段,学期期末要对PBL教学法进行评估。评估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反馈研究,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反馈比较需要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自理和自律、责任感等)、核心能力(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组织管理、创造创新等)和专业核心能力(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和经营)的提高效果。教师组织座谈,将PBL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分享,共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绩、问题,并共同商讨下一教学循环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本项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爆炸,给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核心乃至于专业核心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这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就是一个探索和尝试。目前我国旅游专业教学对此方法的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空白需要进行填补。因此本课题具有多个创新点。

第一,旅游专业PBL的教学计划的探索创新。旅游专业PBL教学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多个层次:首先,选择那些课程进行PBL教学模式;其次,被选的课程如何与其他课程进行知识匹配,教学体系结构科学合理;还有,学生从什么阶段开始进行PBL的教学,如果开展太早,学生不具备充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效果不明显,如果开展的太晚,PBL的培养效果会留下遗憾。这几个基础性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结论,所以本课题进行探讨。

第二,旅游专业PBL教学的教师培训体系的探索创新。PBL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压力,使教师从教学型向科教并重进行转型。如何更新教师的知识、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力,需要进行探索。这不仅是教师的个人进取和学习的问题,还需要学校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进修计划进行辅助支撑。相关的研究在本专业教学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价值。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使该专业毕业生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成为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实用型人才。同时,成为熟悉我国政府制定的旅游业方针政策,掌握旅游企业服务技能,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与社交能力,能胜任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工作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为:从专业设置入手,根据旅游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与技术领域的要求设置专业计划,明确专业目标。以服务能力和职业需求为培养主线,根据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手段,强调满足职业需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顶岗实训教学,加强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加强“双证制”教学。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始创于2003年,是学院两个“2+1”工学结合试点专业之一。该模式以加强教育的实用性、能动性为原则,以培养知识水平高、操作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综合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学院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合作为依托,实施“2+1”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两年在校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践、实训为辅;第二阶段,后一年在企业实习实训,以顶岗实习为主。学院先后与北京建国酒店集团、天津泰达国际酒店暨会馆(五星级)、天津天保国际酒店集团(五星级)、天津东港旅行社、天津铁通旅行社等十多家旅游企业建立了工学结合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以保证“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2+1”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包括“2+1”工学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2+1”工学结合教育的实施与“2+1”工学结合教育的综合考评。具体内容包括:加强教师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训,培养和造就“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增加实践教学力度;加强校内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等;加强旅游企业实习体系建设,在企业期间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工作表现、实操技能进行定期考核,奖励优秀实习生、优秀指导教师。对未完成实习任务、完成任务不好或不称职的学生按学校和企业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进行责令改正或调离岗位、重新实习等处罚。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突出职业性“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与意志品质。同时,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旅游服务能力:掌握饭店前厅、客房、餐厅和康乐等部门的服务技能,掌握导游技能,胜任地陪、全陪、领队等职务,熟悉旅行社基本业务,毕业即能上岗,能适应旅游企业中的各种岗位。

突出操作性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工学结合,制定“2+1”工学结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提供工学结合教学的各种资源,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各项制度,完善工学结合教学课程体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同时,建立起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

突出实用性“2+1”工学结合模式以实用为中心,以“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满足旅游行业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型专业人才。教学计划以培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硬的实用型人才为核心,强调职业性,强调可操作性,使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突出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应广泛与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完成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教学应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并且与旅游企业合作,将在校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实操技能的培训,逐步建设起一批成体系、高质量、有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批长效、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并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校企合作教学:全日制教学加企业顶岗实习

为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旅游管理“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校内课程主要分为五大块,即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技能课、职业技能训练课、综合素质培养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开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职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旅游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旅游经济学等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与职业技能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旅游业操作技能,开设导游业务、饭店前厅与客房实务、饭店餐厅实务等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开设演讲训练、文书写作、法律与道德等课程。

企业顶岗实习主要是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加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旅游企业进入校园选择学生,学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企业,企业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以自愿结合为原则。校企之间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学院与学生之间签订实习承诺书,企业与学生之间签订实习用工协议,企业、学院、学生三方共同遵守协议,完成顶岗实习实训。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自2003年起,先后与北京建国酒店集团、天津泰达国际酒店暨会馆、天津天保国际酒店、北京龙城丽宫国际酒店等十多家酒店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同时向天津中国国际旅行社、天津中国青年旅行社、天津方舟国际旅行社、天津大亚国际旅行社等数十家旅行社推荐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截止到2006年,共安排了234人次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

(二)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

理论教学体系根据重基础、重素质、重应用的原则,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尤其是核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形成由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综合知识课程群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课的设计坚持以旅游业技术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保证人才基本素质与专业业务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重运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讲解、参观、比较的讲授三段式方法。先由教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参观相关的旅游企业或旅游景区,最后由学生通过比较印证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2)提问、探询、总结的讨论三段式方法。教师先根据教材提出相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启发,然后鼓励学生探询答案(如网上查询、图书资料搜寻、相关知识整合等),最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教师给予点评。

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为内容,注重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流程的掌握。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1)观察、操作、熟练的模拟三段式方法(例如餐厅服务员培训)。先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学生熟练掌握操作过程。(2)实践、操作、提高的参与三段式方法(例如假期短期实践)。学生参与假期短期实践,进行实际岗位工作,提高实操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两个阶段,校内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完成,校外实践教学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完成。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证制”教学

旅游管理“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双证书即大学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除了需要取得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外,还要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书、饭店餐厅服务员中级证书等)。为了确保双证书的取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评模式都要围绕双证书的取得制定,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倾斜,组织学生参加行业机构与国家技能鉴定部门的证书考核,取得相关证书。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采取大专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的制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除修满所有专业课程学分外,还要参加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餐厅服务员中级证书》考核,并鼓励参加旅游局组织的《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核,至少应取得一项职业技能证书方能毕业。截止到2006年7月,旅游管理专业取得《餐厅服务员中级证书》的学生达418人次,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学生达68人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

为保障学生取得双证书,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应全面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状况,熟悉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应具备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能力。其次,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是学生取得双证书的保障环节,没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就不能培养出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

“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

执行机制“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由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执行,具体工作是:制定“2+1”工学结合计划并负责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负责全面跟踪管理,解决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保障机制要加大对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从制度上保证“2+1”模式的实施,从观念上谋求发展、改革创新,从政策上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工学结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工学结合为中心展开。

监督机制建立“2+1”工学结合监督体系,由学校与企业相互监督各自职责,共同保障完成实习实训,同时,要确立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还要成立工学结合管理小组,对“2+1”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考评。

发展机制在具体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主动与旅游业经营管理部门、人事劳动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服务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与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城市建设规划相适应的不断发展进步的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亓传伟,任艳斐.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1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