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9 14:40:51
导语:在生态数字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生产
一、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
站在农民群众的角度上看,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许多农民百姓供应了许多免费学习知识的机会。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工作能力水平技术,改善了农村生产技术水平,鼓动农村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并且获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通过了解物联网上的信息技术之后,农民可以清晰地了解市场状况,根据市场状况进行生产,使农民生产出的产品适应社会的供给需求,以此来扩大农民的收益。再者说来,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物联网技术使农民生产更便捷,也为农民生产提供了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农村的自然发展情况提供了硬件设施,这种社体有利于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这种硬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仅是机械的使用过程,而且物联网技术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指导,将科学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使农村发展更加可持续,生态建设更加平衡。农村建设可以依靠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实现农村发展的阶段性胜利,这种胜利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道路选择和多种途径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资源利用和资源监测方面上,为了更好的建设农业的区域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利用卫星系统对土地进行监管,在地面接收位置上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达到农业的区域性的建设。最近几年,我国为了实现农业区域的全方位管理,我国运用传感技术结合全球定位体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技术对农业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准确的定位,对农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系统管理。现代社会要求农业发展也与之前有些不同。现代农业对技术的要求比重加大不仅仅要了解农田的状态情况,还要将农田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卫星定位系统联系在一起,这么做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农田的状态,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并且能够形成空间分布效果图形,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促使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据调查发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湿地数据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搁置在水源进出口处,进行数据的监管,通过对传感器对湿地附近的环境采样收集,将传感信号通过远程设置发送到监管中心,而通过远程设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分析,对数据进行了解和检测,并能够及时检测出影响水资源状况的因素和水污染情况的分析,提供具体的改善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
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安全是生态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监测农业的生态环境,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高科技生态监管系统,完善监测网络体制,为农民提供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广泛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国家应该建立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农业生态建设。例如:法国进行了生态环境系统的革新,对生态系统采取信息归纳、传播、管理、公布四个方面。美国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农作物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了解,了解种植的需求方向,为此来调节植物的生长环境。在我国,晶遥感技术和定位系统相结合与地面监测系统取得联系,这种方式被利用在我国生态环境的监管系统之中,前期主要运用传感技术进行人工信息的监测。人工监测和地面监测系统相结合,这种方式是目前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方式。在我国多个省市,运用这种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农业是数字化农业的基础。数字化农业包括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具体的装备设施,信息收纳和农艺系统为基础的,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数字化农业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农业的数字化仍然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和信息收集者、农民的长期努力和奋斗。假如缺少了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还仅仅依靠初级的生产工具的话,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极大的限制。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谈不上技术化,也不是数字化的系统所控制。现代农业的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主要表现在在数字化上,同时也不能离开现代生产技术的引导,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的数据化,就需要符合上面所描述的所有条件,与此同时数字化农业不仅仅是上述条件的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它们作为基础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数字化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是不完整的、留有缺陷的的现代化农业。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精华部分,将现代化农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现代化农业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实施,但是它的出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模板,在技术等诸多方面也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标准。所以现代化的农业不能没有数字化农业。
三、结语
提高现代工业装备在农业的使用率,为农业数字化提供物质基础,数字化农业要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生产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结果提供物质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渊,杨泽林,赵永军.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6).
1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1.1数字化技术的内涵美国是数字化技术研究的发源地。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Sutherland在《终极的显示》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包括具有交互图形显示、回馈设备以及声音提示的数字化系统的基本设想,从此,正式开始了关于数字化系统的研究与探索的历程[9]。20世纪80年代初JaronLanier正式提出了数字化概念,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关注[10]。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硬件技术与软件系统迅速发展、不断改进,使得大型数据集合的声音和图像的实时动画制作成为可能,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1]。数字化技术就是运用数字化的手段和工具,将园林设计的方案用静态图像、动态影像以及可交互的虚拟现实的形式呈现出来,使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园林设计的方案准确的表现出来。在园林设计中使用数字化技术是手段的创新,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对建筑空间和形体塑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而且对于各种智能化管理、生态控制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1.2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优势在园林设计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师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的发生以及降低设计成本,最实际的就是设计的图纸更利于保留和存档。例如,在园林绿化装饰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道路景观亭、消防设备的安装等导致空间高度与现场情况不符的现象,设计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去修改和调整设计方案。遇到此类问题,如果沿用传统的手绘效果图,设计师需要重新绘制设计图,无形中增加了设计的工作量,并且耽搁了大量的劳动时间[12]。而运用数字化表现技术绘制效果图,就可以避免以上情形的发生。设计师只需要回溯到建模流程中对空间高度数据进行修改和调整,让计算机自动重新进行一次渲染计算就可以出图,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所要修改的设计图纸。大多数的客户并非专业人士,面对传统的手绘设计效果图,可能大多数客户看不明白,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但是使用数字化的表现技术,就可以帮助客户和施工方更直观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当双方产生矛盾的时候也便于双方及时的沟通和解决。这样不仅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将设计方案最直接的表达,而且避免了各个工种之间由于沟通不畅而导致工作衔接出错的情况。数字化技术表现方式的应用,使得设计师和客户、施工方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有效和便捷,不仅如此,数字化技术还能为园林绿化装饰工程项目的预算、造价及实施提供高度可靠、集成、实时的信息。
1.3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城市绿化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省市的广泛重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许多城市建设的目标。随着城市建设和绿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环境和绿地资源分布情况不断地发生变化[13]。如何实时了解城市现有的绿地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如何制定适合城市市情的绿地规划,如何进行城市绿化的科学化管理等,这些都对数字化园林技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软件经过近20a的发展,已经延伸出越来越多的功能,并且表现形式和语言也日趋多样化,数字化表现技术出现了从静态图像向动态和交互的三维场景发展的趋势。如2008年奥运会场馆工程和上海世博会场馆工程,其设计方案的展现所运用的就是三维虚拟表现技术。伴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限制的突破,三维虚拟表现技术很可能会全面覆盖园林设计表现领域[14]。
2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设计的意义
2.1有利于国家重要文化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将园林设计的各种规划图纸进行数字化,然后分专题、分层次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园林部门保存设计方案,同时便于工作人员查询和检索。将年代已久、濒临破损的园林规划设计旧图纸数字化,取代和保存了原件,从而防止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流失。
2.2便于用户和网民游览和欣赏园林实景将园林实景进行三维仿真模拟,制成网页,建立网站,用户和网友只需点击网址,便可全方位、多层面地在线游览园内各景点,使整个园林景观尽收眼底。
2.3有利于园林部门对园林信息实现数字化管理园林部门可通过数字化园林虚拟变现形式,能够比较容易地探究和获取管理园林的大量信息,研究与建立全国风景名胜和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等信息系统,并根据动、植物园信息建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可对园林信息实现数字化管理,例如英国皇家植物公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等。
2.4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把已建有的不同类型的风景名胜、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动物园、小游园、专用绿地、城市道路广场绿化、主题公园等实际项目的有关园林规划设计案例上传到网络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可使园林专业的学生及园林系统广大同仁从一些优秀的园林规划设计案例中得到借鉴和启发,以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创造出更新、更富有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作品。
3数字化技术在上海市陆家嘴花园洋房园林绿化项目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3.1设计创意分析前文讨论和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现就上海市陆家嘴花园洋房园林绿化项目进行具体的探讨和分析。在园林设计时,尤其注重让入住者感受城市和谐这一主题,以打造“生态小区、科技小区、人文小区”为目标。设计的创意定位,是让人们用心去探索生活中的艺术;是借助当代的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段,从空间展示和视觉穿透力等方面,帮助客户更直观地去感悟小区的园林绿化项目。数字化的表现技术不再是说教式的被动展示,而是形成一个可以让客户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园林设计精神和文化艺术品的空间艺术场。在园林设计的创意方面,主要考虑了将园林绿化装修的档次定位在中高层次上,小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在选材和用料方面,更注重自然环保,多选用易于提升整体效果但价格不高、施工快捷的材料,如木材、石材及相应的施工材料等;在营造小区植被方面,多选用较为名贵的树种和草皮;在空间布局定位上,充分利用园林绿化空间,并将其作为建筑空间的延续,让客户充分体验到建筑与绿化的完美融合。
3.2小区灯光数字化小区灯光采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灯光与传统灯光的色温理论是一致的,但数字灯光的色温是无极可调的,可以在任何时间、场合保持恒定的色温。如果需要,数字灯光又可设定为象霓虹灯一样,随着时间任意改变色温,使小区场景变幻莫测。小水池周边使用灯带进行重点照明,更加突出空间光色引导的效果。小区数字化灯光照明的色彩组合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主要采用和自然相协调的色彩组合方式,不仅给人以温暖感,更使人对空间产生一种舒逸感,使得住户在小区里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绿化氛围。
3.3小区植物条码化管理花园小区的园林数字化管理不仅体现在创意设计与铺装,而且还把小区里的植物都带上了“身份证”,小区居民可在手机或其他联网设备中安装一个“QuickMark”软件,对着“身份证”拍照便可进入网络数据库直接读取其中的信息,真正实现了“生态小区、科技小区、人文小区”的目标,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小区里的绿化植物,增强了爱绿、护绿、共享绿色的意识[17]。小区植物条码化管理系统有2种形式,一是一维条形码,主要用于行道树和道旁散树的管理,记录植株的品种、科属、养护人员等基本信息,可以实现移栽、砍伐等数据的动态更新;二是二维条形码,主要用于小区公共绿地的树木管理,不仅包含树木基本信息还有养护情况,实现精细化管理。
3.4小区实景数字化小区实景数字化就是小区实景三维模拟图像,将小区园林实景以图像化、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利用小区的摄像头结合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图形化。通过Internet、Web的集成,链接声音、照片、遥感影像、视屏动画等,使人们在三维虚拟的小区中看到多视角、全方位、多层面的小区景观,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利用Photoshop等软件支持多种Web使用文件格式及互联网络Homepage的功能,园林设计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把设计完成的作品传输到世界各地进行交流,还可实现不受地域影响的异地合作设计,将园林绿化效果图设计与数字技术更科学合理地交互运用[18-19]。
4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发展方向
4.1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充分运用人们需要增加对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需要大量的设计图和信息化资料来表达园林设计的意图。利用已有的各种规划设计图纸进行数字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应用绘图软件进行园林设计,从而实现园林设计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在园林设计的同时制作三维模拟园林,以全面、详细地描述园林整体的美学特征和环境氛围。数字化技术可在园林规划设计、建立数据库、三维建模、显示立体效果、设计反馈确定空间关系、材质设定、增强艺术感染力、以及最后处理,即应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后期处理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运用。
4.2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园林设计师如何能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技术,成为今后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景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不能只停留在设计制作的表层工作,单纯地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制作[20],更不能为了单个小区的美观而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现代园林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实地考察小区周边的环境和地形地貌,结合数字化技术选择“天人合一”的设计立意。此外,还要不断地去尝试开发利用新技术、新产品,不要停留在旧有的思维定式中,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数字化园林设计表现方式[21-22]。园林设计数字化要在设计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数据库,以便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时,可作多方案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中选优,避免过去的不足在今后的设计中出现。
5结语
一、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
无论是将资源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资源还是儿童的学习资源。都只从改善教学效果,增进儿童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资源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儿童。而事实上,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的整个生态环境,受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儿童、家长及教师之间均存在双向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资源不仅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发展,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发展,包括教师与家长,而这种作用又将积极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如图)。其中,幼儿园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应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以支持教师进一步深入了解儿童、有效设计活动、加强对课程的反思以及增进家园联系,这最终将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整个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内涵的理解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它基于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科学、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反映了国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的颁布为我们深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更多样化地理解幼儿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随着《指南》的颁布,将《指南》中提出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高质量教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幼儿园教师新的工作重点。它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能够正确理解儿童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有效观察、记录与评价儿童的学习,并结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开展家园互动。(2)能够结合《纲要》中的教育理念与《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具体的发展目标设计、实施课程。(3)能够结合儿童评价结果与课程内容反思结果,努力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教师以上几方面的专业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对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解不仅应包括传统的教与学资源,还应包括:(1)与《指南》配套的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的资源,让幼儿的学习行为“看得见”。(2)在《纲要》和《指南》指导下,体现过程与内容有效结合的资源,包括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参考性资源。(3)便于教师交流和反思的反映现场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资源。(4)用于分析幼儿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效能,有助于评价和反思课程有效性的资源。(5)支持幼儿园文化积淀,反映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等。这些有关课程构建、教与学、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儿童发展评价等与幼儿园教育实际密切关联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落实《指南》,促进幼儿园质量提升的有效资源。
(二)幼儿园应作为主体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一般人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很难在幼儿园层面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大家把数字化教育资源狭隘地等同于那些用于教与学的视听动画等。事实上不尽然,尤其是《指南》颁布后,幼儿园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成为能否有效落实《指南》的关键。为提升教师有效观察与评价儿童的能力,把评价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幼儿园可以作为主体建设一系列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比如,教师应依据《指南》指出的各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目标来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发展,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课程的设置。幼儿园可以借助园本教研,通过让教师撰写并交流儿童的学习故事来分享观察心得,在提高教师观察与评价儿童能力的同时,积累与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关幼儿学习故事的资源。幼儿的学习故事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生了什么”,可借助文字、图片或视频对儿童的自发游戏、学习活动情景进行真实描述。第二部分是“学习了什么”,即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包括儿童对各领域内容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品质)进行解读、评价和回应。第三部分是“接下来的教育策略”。这是对教师接下来该如何进行指导的计划与思考。通过不断的积累、筛选、完善与整理,学习故事的第一部分内容就可以成为生动、直观呈现儿童在五大领域中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二部分内容则可以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看待儿童的学习行为、如何适宜地评价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三部分内容则能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结合儿童的表现反思当前教育行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考与调整的资源。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积淀与进一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成为园本教研的主题或培养新教师的途径,又可以成为幼儿园文化积淀中很有意义的一个音盼。
由此可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形式非常丰富,幼儿园完全可以自行建设,而且这样的资源建设对于幼儿园的意义与价值更大。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幼儿园可以巩固园本教研的效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园所整体教育质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提炼、整理与结构化的过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可能会迷失在资源的海洋里。将资源的积累变成了资料的堆积,这是幼儿园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误区。那么。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三、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系统性
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的角度将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这首先需要园长具有相应的领导力,要在宏观把握幼儿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质量建设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建设发展的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应该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对资源的类型、资源建设的途径、资源的收集时间、资源的编辑与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形成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并确定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二)有意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意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建设资源。一方面,每一次资源收集之后就应该根据系统设计的框架给予一定的编码,即给资源贴上相应的标签,明确资源所反映的内容和作用;另一方面,还应该依据形象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原则对每一个资源进行及时的剪辑与整理。比如,传统的教育案例通常只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师只能大概了解活动的计划与思路。教学过程录像则可能因为时间过长、无用信息过多等原因,教师不愿意从头到尾细看,而且由于容量较大,在储存和传输方面也存在较多不便。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完整教学过程的可视化教案,既能使教师快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过程的脉络,又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性的师幼互动过程加以聚焦,还可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以及完成的作品,这样的可视化教案资源建设既反映了资源建设的有意性,又体现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性
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是指幼儿园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某些方面不仅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个性与特色是一所幼儿园的竞争力之所在,它赋予幼儿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积累传承本园最具特色的教育资源,这也是积淀园所文化的有效方式。事实上,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特色教育资源的建设可以成为幼儿园办园特色建设的一部分,长期的资源建设将会成为一所幼儿园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特征。这样的特色创建能够拓展和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涵,有效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四)持久性
数字化改变市场生态
网民数量已经超过6.32亿是全球之最,手机网民已经超过5.27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5.9小时,网购市场达3000亿美元成为全球之最,网购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腾讯微信的月度活跃用户达4.68亿――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李纲近日在主题为“数字融合市场,中国企业跨界增长指南”的媒体见面会上指出,数字化消费驱动商业转型,而中国是全球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埃森哲认为,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市场生态和行业竞争格局正在中国兴起:数字化降低了很多行业的市场准入壁垒,帮助企业实现跨行业经营,如一些互联网或其他行业企业迅速进入到原来门槛很高的银行业,海尔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的融资、支付等金融服务;数字化降低了渠道成本和研发成本,使得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购市场;数字化还不断改善消费者体验,促进供需之间的匹配,如租车服务应用和各种打车软件的涌现。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众多企业都在自身行业以外的全新市场寻求跨界经营机会。中国企业高管普遍认为,数字技术能够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且提升客户体验,因此获取数字能力是实现跨界发展的关键环节。
总而言之,很多企业正在试图通过数字技术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消除中介,基于消费者洞察提供价值服务,实现跨界经营,争取新的市场制高点。埃森哲将这种数字化促生的新市场生态和行业融合称为数字融合市场。
在数字融合市场中,数字技术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以新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或者新的产品。因此,一方面新的竞争者不断涌入这个市场,以创新的模式获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传统企业也在借助新兴技术谋求发展和转型,它们围绕着消费者形成了比原来更大、更复杂的生态圈。在数字融合市场中,新兴企业和传统企业既有竞争也展开合作,原有行业和市场的价值链逐渐重组,形成新的价值组合。
四大领域数字融合市场兴起
埃森哲认为,相比美国,数字化对中国市场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到2020年,中国数字融合市场的增速将比美国高出约5%~7%,市场规模差距将明显缩小。
埃森哲对主要发达国家市场的研究发现,数字融合市场已在教育、医疗、制造、金融服务和交通等领域蓬勃发展。但在中国,数字革命主要由消费者推动。和其他产业市场不同,中国的消费市场非常开放,具有高度竞争性,为技术和业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埃森哲观察认为,中国的数字融合市场已在支付、购物、视听、出行至少四个领域兴起和发展。
在支付领域,支付融入端到端的消费互动中,移动支付将成为主流,除金融服务机构以外,第三方支付机构也非常活跃。非金融服务行业企业通过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灵活多样的数字化支付手段、创新的业务模式和全新的消费者体验。
在购物领域,零售市场的跨渠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很多非传统零售企业都能借助电子商务直接参与到零售市场,零售商则通过数字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无缝购物体验。
在视听领域,消费者热衷于多屏互动。围绕消费者在多种屏幕上的收看、收听习惯,传统内容提供商和数字内容提供商都试图通过互联网提高目标受众的黏性。
在出行领域,交通出行正在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和智能化,人们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更加轻松地安排旅行和使用交通工具。各类出行服务商合作互联,以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高效出行的需求。
李纲认为,在这四个融合市场中,传统的核心行业依然是市场主导者,但是借助数字技术进入到这个市场中的生态链行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取得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生态链行业中,有作为数字化使能行业的高科技、电子、电信等行业,也有借助数字化使能行业而进入到该市场的其他行业。以支付市场为例,金融服务业依然是支付领域的核心行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来自互联网、电信、零售等多个行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在分享支付市场的份额。
六点启示
埃森哲认为,决定商业模式的要素有两个:其一是企业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价值主张),其二是企业如何创造价值(挣钱)。而数字化正在改变这两个要素。
“决胜数字融合市场的关键并非赢者通吃,而是以数字能力和新商业模式形成新的增长战略。”李纲说。
埃森哲认为,要想制胜数字融合市场,企业必须深刻理解数字化如何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和所在市场的生态,通过产品创新向细分市场领域拓展,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基于对中国、美国、英国和德国数字融合市场的比较和综合分析,埃森哲认为,数字融合市场给企业带来六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企业需要具备卓越的数字能力。无论是老牌企业,还是初创企业,都要以技术创新为利器,迅速颠覆市场业态;而那些来自业务接近行业的企业也可能通过大数据获取客户洞察并采取相应行动,对本行业企业构成威胁。
第二,数据是新的竞争命脉。企业间流动着数据供应链。无论哪家企业,只要有能力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合理决策,便会受到数字融合市场的青睐。同样,应用数据的速度也非常重要。用最短的时间把数据交到决策者手中,并且建立支持快速执行的后端流程,将是制胜的关键。
第三,消费者洞察成为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如今中国消费者最期待的是超凡体验,而提品或服务的企业却不那么重要。可见,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较低,这就为寻求进入新市场的企业提供了绝佳机会,也给行业领先者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数字化企业需要在获取消费者洞察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定位,围绕消费者的价值主张提供超越期望值的服务。
第四,培养初创心态。老牌企业必须在行动力方面向初创企业学习。随着新的竞争环境逐渐铺开,固守传统业务模式的中国企业很可能面临收益下降的风险。因此,创新思维和敏捷反应缺一不可,否则便无法将消费者的数字化需求转化为切实的企业价值。
关键词:园林管理;数字化系统;精细化水平
1 园林工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国内专家学者和园林工作者投入了对园林专业信息技术理论的研究,并在一定的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俞孔坚建立的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理论模型,赵涛构想的风景园林综合信息理论框架,刘滨谊建立的景观信息系统理论框架等。在国外,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对园林规划领域的各项工作早已出现,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就得以了应用,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园林专业设计机构也集中了大量人、财、物,致力于园林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开发和研究。相比较而言,我国园林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显得还十分落后。截至目前,我国园林行业从业人员在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方面,还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图样绘制或者数据库的建立,数字技术在园林行业中所本应具有的强大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由于社会各界对园林数字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之园林行业涉及面广、问题复杂,特别是相关高层次的专业人士匮乏,使得园林数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资源瓶颈的不断加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们对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园林行业则在此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和高强度的挑战,构建园林数字化系统,进而提高园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就显得越来越急迫。
2 数字园林系统的目标和特点
2.1 目标
数字园林系统是基于3S技术即地里信息系统GIS、遥感计算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开发的,是提供园林信息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工具。它能够实现对各类绿地、树木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系统管理、查询与统计,并且在局域网络条件下,实现信息的分级权限管理和共享浏览,使得所需单位能够通过局域网和其他人工方式使用本系统内信息,为园林行业提供一个有力的现代化管理工具。数字园林系统能够在园林规划和管理,园林绿地现状和历史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绿地的审批和执法,绿地改造与设计,古树名木的管理,植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植物保护等应用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2.1.1 变传统人工管理为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园林系统”建成后,通过建立园林绿地电子信息档案,直观高效管理园林绿化的全面数据,有效提高了园林绿化管理能力。借助定制终端的使用,实现一体化、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详细提供园林绿化的设计、维护、负荷能力等信息,最终实现园林绿化工作的一张图管理与服务。
2.1.2 变传统管养为科学管养。 以往园林绿化管理维护有时缺乏预见性,或是等资金到位,或是等出现损坏后再进行修补,这种养护方式不利于园林绿化的养护。“数字化园林系统”建成后,园林管理通过综合分析各古树古木、绿地等相关数据,合理安排养护计划,实现运行效能提高与管护费用降低的双赢。
2.1.3 变传统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传统园林绿化管理过多依赖手工操作,存在凭经验办事的现象。“数字化园林系统”建成后,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和方法手段进行整合创新,使管理逐步由粗放转为精细,缩短数据更新周期,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管理能力,发挥整体优势。
2.2 数字化园林系统的特点
2.2.1 整合性。数字化园林系统能够较好地把城市基础建设综合应用数据库、城市园林绿化的空间信息数据库等较好地整合起来,全面掌握城市地区建设、绿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和规划情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对城市园林绿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奠定了基础,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园林绿化信息。另外,园林工作者由于能够通过数字化园林系统数据库,对园林绿地数据的了解能变得更加详实、及时、全面、透彻,使得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为园林管理部门职能的进一步发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2.2 高效性。数字化园林系统具有方便实用的绿化数据统计、查询功能,设计办公、审批业务处理功能,覆盖了整个园林业务管理流程,使得原来的大量统计、核查、计算等繁琐的工作变得相对简单高效。另外,数字园林将信息系统与日常业务工作整合的工作方法,促进了园林行业电子政务工作的发展,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条件。
3 数字化园林系统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完整的数字化园林系统按现代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的思想组织建设,实现园林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软硬件配置科学合理,具有先进性,功能效果达到最佳。
3.1.2 共享原则。数字化园林建设按照地区地理资源数据建设思路和要求,建成园林绿化数据库,实现与国土、环保、水利、农业的城市地理共享数据库的无缝链接,提供园林绿化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3.1.3 经济原则。数字化园林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园林的管理机制现状和信息化水平,广泛调动社会资源,避免重复投入,使得城建、环保等各部门现有的数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整合,做到资源共享,尽量节约成本。另外,要尽力优化系统的应用模式,确保系统的运营维护。
3.1.4 安全性原则。数字化园林建设,承担着本地区园林绿化管理的关键任务,数字化园林系统一旦投入使用,园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对它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大,整个园林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都要基于系统运行,这就对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使用先进的系统维护设计和技术,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才能实现园林管理的时效性。
3.1.5 适应性原则。数字园林系统的构建,要与园林从业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相匹配,要充分考虑政府及社会的现实需要,要紧密结合园林管理的现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系统设计实用,操作快捷,界面友好生动,查询简便,不需要园林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具有较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要做到与各方面的无缝对接。
3.1.6 标准化原则。数字化园林建设应遵循国家、行业现有标准,以及本地区地理共享数据库建设所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补充建设数字化园林的相关标准规范。数字化园林系统只有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标准化的协议,才能实现数据的有效交换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保证系统的适用性和开放性,才能真正服务业园林建设,促进园林事业的科学发展。
3.2 构建方法及内容
3.2.1 收集资料,建立基础数据库。收集各类绿地文字和影像资料,实地拍摄景观图片,并将所有文字、影像、图片资料借助GPS系统进行整理汇总。
3.2.2 完善系统,建立空间数据库。提高对GIS、RS、GPS收集的各种资料按设计模块分类,进行各类信息提取分析,建立空间数据库。点击需要查询的各类绿地信息,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绿地静态的平面布置和文字信息,还可以链接声音、照片、遥感影像、视频动画等,进行动态的、多视角的、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浏览,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3.2.3 利用数字平台,进行信息管理。能够快速、方便地查询、统计、分析、编辑、输出所需要的园林绿化信息内容,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大大提高园林绿化日常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力度。
3.2.4 实现监测与管理的动态化。充分利用遥感技术,通过数字叠加分析,对区域绿地变迁、病虫害灾情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这对于促进城市绿化的管理、绿地流失的控制、植物保护的开展、优美人居环境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5 实现园林办公自动化。通过互联网,实现设计、规划、维护和管理等一系列园林管理工作,同时,搭建信息与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实现全方位的园林管理和监督。
构建数字化园林系统,必须结合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园林工作实际,实现快捷、准确、高效的科学化管理,进而提高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服务。(收稿:2013-05-09)
参考文献:
[1]蔡凌豪.风景园林数字化规划设计概念谱系与流程图解[J]. 风景园林.2013(01)
[2]杨宝红.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10(04)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丧失了生存空间,甚至遇到了生存危机。文章分析了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弊端和优势,并且探讨了具体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优势;弊端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42-01我国有许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数字化技术凭借自身的种种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得到了推广应用,由于目前仍然缺乏完善的规范与体制,导致其在实际运用中暴露了一些弊端,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弊端和优势(一)数字化保护的弊端。首先,缺乏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不完善,缺少全面的资源,使有关的学术研究受到了制约。其次是上级部门未给予有效指导。数据库管理中心负责保护文化遗产,其责任安排较为集中、管理力度不足,导致资源的采集和存储等应用受到了制约。再次,投入的资金不足。有关的研究与保护机构由于资金不足,无法顺利开展数字化软件的开发工作,同时也难以有效提升机构的服务水平与数字化技术。最后,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低,无法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与采集工作的质量。(二)数字化保护的优势。首先,数字化保护可以囊括更为全面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其保护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结合文化的形态与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了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其次,数字化保护可以及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文化遗产大量流失。最后,数字化保护更容易通过各个渠道传播,可起到宣传作用。二、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储存此类文化遗产的数据库进行建立健全,动用多途径的资源持续更新数据库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配备详细的原始资料,包括与之相应的音频、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其存在的形式比较特殊,自身的文化特性无法通过单纯地收集与储存数字化资料体现出来,相关部门要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手段实施保护措施。(二)加强建设有关的保护职能部门。因为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上级领导的重视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指导,使得具体责任没有落实,所以尽快建立各个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需要为各个部门及基层工作人员分配具体的检索、存储与收集任务,从而顺利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在保护工作中投入更多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需要向有关的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寻求资金支持,利用其提供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促进机构的软实力提升,进而顺利、有序地开展影像制作、多媒体资料与软件开发等工作,使研究机构掌握更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提升其服务水平与管理能力。(四)注重基层工作人员技能的提升。保护机构需注重基层工作人员资源采集技能与数字化技术的提升,通过定期开展培训课程的方式使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从而不断改进工作质量,确保数据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与此同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宣传有关的保护知识,并且面向社会加大力度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民俗、技艺及民间游戏等,使普通民众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三、数字化保护工作中的反思现阶段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之一就是数字化技术,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在应用数字化技术时应当和文化生态相平衡,不要以阻碍文化传播、破坏文化多样性作为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代价,对文化生态给予充分尊重。其次,运用数字化技术应和其他学科相结合。技术人员要开拓自身视野、勇于创新、跳脱学科限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应用数字化技术要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要以服务内容为核心,采用数字化技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四、结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除了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外,还能充分体现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学软实力,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尝试,并且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极寻找出路,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与功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参考文献:[1]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及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4,(2):69-74.[2]代俊波,单桂花.基于Web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5,(18):32-34+17.[3]蔡群,任荣喜,邱望标.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43-46.
档案作为一种原生态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出来,凭借信息技术为档案利用工作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方志馆档案已经推行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引进了数字化建设,但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利用率不高,从而造成档案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各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应尽快找到传统模式与先进技术的结合点,逐步展开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档案业务部门的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方志馆档案的社会功能。
二、方志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方志馆档案数字化工作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引进新科技、加入创新,使之成为顺应时展、满足社会需要的新型档案管理模式。数字化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储存媒介的变化,传统档案管理主要以纸质为媒介,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量大而繁杂,容易出现差错。利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储存和管理,能够节省空间和人力。通过局域网、互联网等计算机检索、阅读电子档案,为档案信息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式。传统的档案管理,在远程传递档案信息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易泄露和丢失等。而方志馆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后,便可利用网络随时随地检索、查阅档案信息和传输信息,实现了方志馆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方志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数字化林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多个产业,林业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在林业建设中越来越深入的应用,数字林业这个新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 数字林业的概念
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林业资源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改善了传统落后的林业资源管理方式,实现了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所谓数字化林业是指以整个林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系统化、全面化的信息集成,是开放而且完善的应用与共享的集成。数字林业是以林业多信息源网络数据库为基础,以“3S”技术、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特征、具有三维显示和无缝多级数据共享的开放系统。它的建成将为林业建设提供一个更广泛、更形象化的信息处理环境及支撑系统,推动林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进程,为林业和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保障了首都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数字林业是在数字地球大框架指导下,应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把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并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充分共享的过程。
2 数字林业建设的现状
林业是集经济性、生态型、社会性三种效益为一体,并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一个产业群体,建设一种发达的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一直是现代化林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科学林业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1 网络技术的应用
数字林业建设要达到为林业产业提供信息,并使林业资源能够共享的目的,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进行数字林业建设,必须要保证网络平台的建立,在建立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网络访问量大、数据量大等特点,选用高性能的网络设备。其次,网络平台的建立,还要考虑网络结构的设计,可以结合数据的分布式存放,将网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各林业部门内部的局域网;二是连接各部门的广域网;三足为广大网友提供信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国际互联网。此外,还应该考虑信息的安全问题,对获取林业信息的途径进行相关的权限设置。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加强数据的利用和传输,促进了各林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交流。
2.2 数字林业资源管理
数字林业中数据的应用,很大程度地将数字林业的资源调查体系体现出优越程度,同时将生态的分类系统和森林的调查体系合理实现,其中的数字数据包含着遥感数据和DEM。数字林业与传统的方式相比较的情况下,一定会投入很多费用,可是为了能够节约物力和人力资源,就一定要用到数字技术的高数据以及高效率的精准程度,那么小班中的一些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就会达到完善。目前,我国森林在调查资源上有着三个类别,分别为:一类森林资源的调查、二类森林资源的调查以及三类森林资源的调查。森林资源在调查的过程中,每经历一次新的调查,就会与二类小班以及三类小班中的边界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下,二类和三类小班的相应边界都会进行重新的制定。我国森林在管理活动中,显著地映衬出许多基础性的问题,小班的位置、大小以及边界都会存在地一些定期变化的特点以及不确定性质。林业的经营管理中,支持系统的则为自动化的决策,而作为系统辅助的则是计算机技术,同时空间的精准度一定要充分的固定,其森林所调查的信息中,一定要多尺度进行,那么数字林业的创新性就不能够使用在传统的林业当中。
3 数字林业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林业建设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以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为主体的产业链雏形已逐步形成。在政策扶持和市场规模化影响下,我国林业产业链条中的营林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上下游产业将进一步相互延伸和拓展。林业经济总量持续提升、林业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特色林业产业逐步形成,成为我国林业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
3.1 森林灾害监测系统发展
在基础空间数据库、林业基础数据库和防火数据库的支持,综合应用遥感、GIS、GPS、网络与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及时高森林火险警报和预警信号,及时、准确掌握森林火情,实现森林防火动态管理,对扑火指挥和火灾损失评估等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建成智能化防火体系;建立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发有害生物监测信息处理系统、防治信息处理系统、检疫信息处理系统,利用时空可视化技术监测与管理信息,实现对任意空间、区域和时间区段的灾害信息查询与分析,汇总、处理和上报信息,定期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趋势预报,形成智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系统。
3.2 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以林业资源空间分布信息为基础,构建集森林、湿地、沙化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适时掌握林业资源现状与动态变化,实现对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效监管,并结合科学方法对林业资源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为科学决策和顶层设计提供依据。建立生态红线落定系统、平衡系统和管控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划定林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红线,实现生态红线在网络地理空间的全面覆盖和全面贯通。通过科学测算,落定生态红线的边界和阀值,实现生态红线动态平衡。对划定生态红线的区域进行信息化管理与调控,对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制定管理、开发黑名单与白名单,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与数量。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平台,依据大数据分析技术,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结束语
数字林业的基础性内容包含着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的技术以及生态系统的管理等许多技术的有效融合而构成。林业想要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的方式,而数字林业中的l展,以及这些技术和理论的应用就充分地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方式,那么数字林业就一定会让我国的林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江泽慧.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现代林业 全面推进林业血防建设[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1
[2]刘鹏举,周宇飞,唐小明.智能化森林资源数据采集PDA软件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
GE在的中国战略变化背后有着怎样的动因?中国市场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战略中又占据着怎样的地位?《能源》杂志本月专访了GE可再生能源集团总裁兼CEO裴柯斯(Jér?me Pécresse),详解GE在中国可再生能源版图中的雄心。
《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给风电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GE如何迎接这些机遇和挑战?
裴柯斯:就风电来说,十三五期间,持续降低度电成本是最大的挑战。首先,可以通过规模效应解决,此外是技术创新,以及数字化在风电行业的应用。在中国,一二类风资源区已经面临了严重限电和过剩。因此,低风速区域将会是十三五开发的重要领域。我们的低风速风机将主要投放在四类地区,这是顺应中国风能市场的需要。在海上风电也有很大的前景,我们希望能把欧洲经验带到中国,不过,海上风电还面临有三个挑战,一是度电成本,二是发电能力,三是可靠性。
《能源》:GE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的主要战略是什么?
裴柯斯:中国每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的近50%,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市场。几个星期后,我们将会推出主要针对中国风电市场的低风速风机。现在中国的风电市场越来越向低风速地区转移,这款风机完全是为中国市场设计制造的。另一个是数字化战略,数字化风场解决方案,我们近期在争取一个示范项目落地,它可以为客户提升高达3%-5%的整场发电能力。再次,是海上风电,我们有6GW海上风电机组,今年夏天,刚刚完成美国第一个商业化海上风电项目,预计不久后,我们很快将会在中国宣布第一个海上风电商业化项目落地。
《能源》:GE在数字化领域有哪些经验?
裴柯斯:在美国和欧洲,我们都有数字化风场,数字化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其实最早的风机都有闭环控制,但只是风机自己的闭环控制,现在我们考虑的是整个风场。我举个例子,现在风机上有个测风仪,如果坏掉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用旁边的风机进行补充,实现对风资源的监测和有效应用。
数字化可以帮你更好的利用风场,他并不是抽象概念,这些控制技术和飞机、燃机上的控制技术很类似,可以帮你管理好风场。特别是低风速地区,这些区域本来就没高风速赚钱,更该考虑怎么用好风资源。
《能源》:为何选择收购艾尔姆风能?
裴柯斯:收购了他们后,我们也可以为更多中国本土整机商提供叶片。这是我们纵向上的一个战略。此外,放眼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其驱动力是降低度电成本。我们希望风电可以比火电更便宜,也可以比太阳能更便宜,其中,叶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他影响着风机性能和度电成本。我们希望未来由GE提供这样的叶片,包括海上和陆上风电。
GE过去在陆上风电有所长,而过去阿尔斯通带来其在海上风电的技术和经验,在中国,我们也是在整合两边的资源和战略地位、客户和供应链。我个人来说,整合基于几个前提,每个供应商都要寻求突破点,也要持续推出适应全球的产品,对于GE来说,我们也不会停止整合并购的脚步。
《能源》:去年,GE收购了阿尔斯通,这种不断的整合带来了怎样的效益?
裴柯斯:收购阿尔斯通的效益是明显的,以前,阿尔斯通在天津有个的工厂,只是生产些水电机组和提供水电的零部件,经过整合后,这个工厂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比如风机、甚至包括我们燃机、石油天然气业务的一些产品部件整机制造等。
此外是数字化应用上的推进,阿尔斯通以前并没有什么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数字化产品,现在GE和阿尔斯通整合后,也加速了数字化在水电领域的应用。上周,我们宣布了与三峡集团数字的第一个数字化水电场,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
另一个是业务版图的变化,现在,我们不仅仅提供风机整机,而且我们现在也是一个零部件的供应商了,向风机整机商提供叶片。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强和中国EPC的合作走出去,这也是响应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
《能源》: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刚刚起步,还需要哪些抓手去推动?陆上和海上风电GE更看重哪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