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时间:2024-03-20 10:17:49

导语:在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 精神病科;基础护理质量;护理管理;品管圈活动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1-0128-03

基础护理是专科护理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保持患者整洁、安全和舒适、饮食护理、排泄护理、观察病情、健康教育等[1]。它直接为患者提供各种生活和技术服务,是最能贴近患者的护理方法。它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体现,是患者安全和诊疗效果的重要保障。衡量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护理质量[2]。品管圈(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小团体,应用品管的简易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发生的问题,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3]。我院为精神科专科医院,大部分住院患者为慢性精神疾病,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自理,因而基础护理工作任务重,难度也较大,在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存在较多问题,如安全护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等工作一直难以落实到位。为了切实有效地落实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护理安全,2011年1~9月,本院护理部将QCC的管理方法引入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乙等精神科专科医院,是大专科小综合模式,目前开放床位800余张,拥有11个护理单元,其中精神科8个,精神科住院患者600多例。现有精神科护理人员226 人,护理员42人。于2010年4月份开始QCC活动动员,5月开始试行,精神科3个护理单元首批自愿报名,成立了3个QCC,遵照“试点先行、不断总结、逐步推行”的方法,2011年1月精神科护理单元全面铺开,第二批QCC扩展到8个,每圈围绕“如何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为活动主题。

1.2 方法

1.2.1 前期准备 (1)制定实施方案,成立QCC活动三级组织体系 护理部制订QCC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活动意义、活动目标、实施步骤与进度表、活动经费预算及保障措施,组织护士长多次专题讨论与修改后呈交给护理副院长,由护理副院长审核后递交院长办公会上讨论通过,然后在全院护士大会上广泛动员。建立设立QCC推行委员会-督导小组-QCC小组三级组织体系, 明确推行委员会、督导小组、圈长、圈秘书、圈员的职责,各司其责,分工合作。(2)品管圈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培训 2010年4月我院邀请了QCC管理专家来院授课,10月全院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QCC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资料收集与原因分析法、实施步骤与方法、作PPT技能、QCC 七大手法等。活动过程中根据各圈活动步骤有的放矢地安排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并得到中国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管理专家的全程辅导。各科室并根据实际制订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服务内容与操作流程、精神科相关护理知识、康复训练技术、沟通技能、人文关怀等。鉴于我院护理队伍比较年轻的现状,实施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把低年资护理人员列为专业基础知识重点培训的对象,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在临床工作中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形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3)修订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在活动前,护理部根据卫生部医政司颁发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以及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与评分标准细则,含8项内容,共28个条目。分别为①晨间护理三个部分:整理床单、面部清洁和梳头、口腔护理;②晚间护理四个部分:整理床单、面部清洁、口腔护理、会阴护理、足部护理;③卧位护理三个部分:协助卧床患者翻身及有效咳嗽、协助床上移动、压疮预防及护理;④饮食护理四个部分:餐前擦手及擦餐桌、协助不能进食者进食/水、送饭到桌,观察、督促、协助患者进食(喂食)、饮食指导;⑤排泄护理四个部分:失禁护理、床上使用便器、留置导尿管护理、便秘护理;⑥沐浴护理三个部分:擦拭身体、床上洗头、协助更衣;⑦患者安全护理五个部分:环境管理、病房巡视、病情观察、管道护理、约束保护;⑧健康教育:入院指导、疾病常识、检查指导、用药指导、围手术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采用百分制评分,规定得分90分,随机抽查10个条目,其中9条符合标准,均为达标。(4)修订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护理部参照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结合本院实际修订《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问卷表包含入院介绍、环境设施、基础护理、责任心、服务态度、人文关怀、隐私保护、健康教育八个方面内容,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 个等级,所对应的分值为5、3、1 分。总体满意条目分值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1.2.2 实践 (1)确定主题 选题强调解决临床基础护理范畴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效率,使患者满意为目的。各QCC 采用头脑风暴法,围绕基础护理工作内容、重要性、可行性、圈能力为选题原则,投票选出得分最高的选题作为QCC 主题。同时,护理部及时组织专家指导论证与可行性分析,避免重复选题。(2)运用品管手法调查分析,制定对策 为了深入了解精神科病房基础护理现状,2011年1~3月,基础护理督导组及管理组按基础护理质控新标准对精神科各科室一级护理、特级护理或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精神患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共检查236例,结果显示62例不合格,不合格率26.3%,即合格率73.7%。存在的主要问题:病房有异味、地面有积水,卫生间没有防滑设备,对有潜在跌倒/坠床危险的患者无床栏防护,未按规定时间巡视病房,未协助不能进食者进餐,床单位潮湿、有尿渍、粪便污染,面部、头发、口腔、手足、会阴不清洁,有指趾甲、胡须长,患者身上有异味,使用保护带未履行告知,有护士不了解病情, 预防压疮措施不到位等。检查结果当月书面反馈到相应科室,精神科各护理单元结合本科室自查结果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得出改善重点,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柏拉图排序。各圈头脑风暴,针对本科基础护理现状进行分析与讨论,以鱼骨图分析法、评价法找出主要原因,并针对要因,根据二八定律(80/20 法则)及六何分析法[4][5W1H 原则即是谁来做(WHO)、做什么(WHAT)、何时做(WHEN)、在何处做(WHERE)、为什么要做(WHY)、怎么做(HOW)],详细拟定对策,就圈能力、可行性、经济性[5]进行评价, 根据评分结果确定对策,报护理部审定实施。(3)加强基础护理质量控制 建立基础护理质量督导小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科内护士三级现场质控管理体系,各级人员各尽其职,严格质量控制。护理部组织基础护理质量督导小组定期( 每月1 次) 与不定期的进入病房进行检查,对节假日、夜间、午间等重点时段重点检查,督促指导护理人员落实各项基础护理服务,对危重患者、一级护理患者提出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病房护士长实行“一日三查房”,即早床头交班时、上午下班前、下午下班前察看重点患者的基础护理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现场反馈,及时纠正,必要时作床边示范指导,做到“让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里能得到解决”的工作习惯,重要问题记录在科内基础护理改进登记本上,并在晨会或例会上强调,让每位护士随时随手翻阅,了解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对重点时段进行跟班督导,听取患者意见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责控组长(兼圈长)对照基础护理质控标准每周对本科室进行1次日查与夜查,发现问题及时与当班者沟通,对不能解决的基础护理问题及时记录,进行分析、评价与追踪;责任护士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对本班内发现的或不能解决的基础护理问题书写在黑板上或随时告诉圈长,由圈长登记在质控改进本上。各责任组实行基础护理量化管理,建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登记本,将各项基础护理按照晨晚间护理、卧位护理、饮食护理、沐浴护理、排泄护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等七大类细化制定成表格,执行后登记签名,使软指标变为硬指标,实行基础护理量化管理。每周六圈长主持召开圈会,总结交流本周基础护理工作业绩和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或缺陷,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提出改进措施,落实责任人。护理部每月对住院患者进行1 次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将每月的基础护理质量、工作量、患者满意度等考评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4)加强对QCC指导和过程管理 为避免活动走过场而失去真实性,要求各圈将活动计划及进度表交护理部; 定为每周三为全院基础护理日,基础护理督导组巡回指导、督促QCC小组严格遵循PDCA 活动程序;医院聘请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两位QCC专家为各圈辅导,每月组织沙龙活动,各圈汇报,专家点评,相互交流学习。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基础护理质量评价:取基础护理督导组及管理组对精神科各护理单元一级护理、特级护理或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精神患者基础护理质控检查资料,分别统计改进措施实施前(2011年1~3月)与实施后(2011年7~9月)的全院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每月取护理部随机对精神科各病区自知力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资料,分别统计改善前与改善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综合平均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价: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规定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范围: 给药错误、针刺伤、烫伤、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护理投诉、护理事故、药物外渗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和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等[6]。我院护理部根据上述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范围制定了本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于2010年1月份开始执行,各护理单元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均按规定时间以书面形式上报到护理部,分别统计活动前(2010年)和活动后(2011年)全院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效果

2.1 改善措施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的比较

见表1。

2.2 活动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改善前后分别统计护理部随机对精神科各护理单元有自知力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264份、272份进行统计学处理,满意度综合平均分分别为(92.03±0.74)分、(97.60±0.3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0.91,P < 0.01)。2.3 2010年和2011年精神科全年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2、3。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的作用

3.1.1 有利于基础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QCC方法是自发组织的,应用多种品质管理工具, 遵循PDCA 程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国内许多文献报道,认为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7]。本研究结果表明,将QCC活动应用到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也得到了明显的改进效果,全院精神科基础护理合格率从73.7%提升到92.6%。全院精神科8个QCC有92名护理人员参加,充分调动了各圈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了科室基础护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基础护理质量检查与评价机制, 改变了排班模式,实施护理工作流程管理,有效改善病房设施条件,并通过基础护理目标管理与量化管理,对存在问题在圈会上讨论,共同制订措施,落实责任人,进行追踪, 使基础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3.1.2 促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本次QCC活动的实施使他们树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加强,规范全面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专业化的精心照护与健康指导,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抗衡疾病的信心,同时减轻了家属的压力,让患者及家属感受到“看得见, 摸得着”的实惠,其效果得到患者的认可,密切了护患关系,因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通过2011年4~6月有效改进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综合平均分由(92.03±0.74)分上升为(97.60±0.38)分。

3.1.3 参与人员管理能力与专业水平得到培养 QCC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 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发挥管理潜能。在圈会上,圈员脑力激荡,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畅所欲言, 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激发[8]。活动中通过辅导和培训,能够做到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各种品管手法从不懂到熟练应用,业务知识与技能逐渐提高,使圈员的自身价值得到最佳发挥,增加了自信。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大家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下,边探索、边实践、边沟通、边总结,每位圈员分工合作,既是实施者,又是管理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参与管理的意识,培养了他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QCC活动在本院尚为初始阶段,活动初期大家缺乏认识,对活动意义欠明确,怕开展活动与日常工作有矛盾,也怕占用私人时间多,存在一定的顾虑;同时医院各部门的支持保障系统尚有缺位,医生团队对活动开展持有异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和开展QCC活动改进基础护理工作的热情。实践证明,做好品管知识的培训是开展QCC活动的基础,医院领导的重视与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作为医院,应充分认识到QCC活动是落实基础护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给予人力物力一定保障,把管理创新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促使更多的非护理部门积极参与QCC活动。作为护理管理者,重新思考护理的定位,在最贴近患者的基础护理上积极创新,及时发现基层护理人员的点滴成长,多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以点带面,将QCC活动持续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 文香兰,李慧敏,张瑶.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基础护理落实的护理管理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8(11):36-37.

[2] 屠蕾. 我国基础护理的现状和发展[J]. 护理研究,2012,26(1):15-16.

[3] 林荣瑞. 品质管理[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811-1812.

[4] 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 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12, 12(1):20-22.

[5] 张幸国. 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9-162.

[6] 徐林珍,黄丽华,胡斌春,等. 浙江省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系统的构建和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01-1102.

[7] 石晶,程青虹,王子迎. 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 农垦医学,2011,33(5):458-460.

第2篇

1加强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基础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逐渐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行业只有不断地优化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建筑质量进行管理,才能站稳脚跟,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相反,如果在建筑施工的任意环节出现差错,就有可能给整个工程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2.1材料因素

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它与工程质量是息息相关的。但是,有些工程施工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采购没有质量保证的建筑材料;也有些是因为很多的采购人员根本对建筑材料的专业知识无所知,对质量的管理叫一想而知,只是一味地从中谋利。采购人员的素质是部分原因,建筑企业的管理机制也有一部分原因。因为企业的体制不健全,而使得一些劣质的建筑材料流入了施工过程中,给工地留下了隐患。

2.2 管理者以及施工人员的因素

管理人员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技术等,都包含在人的因素里。整个施工需要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因此,人的因素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的施工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其次,要有完整的规划、规范的指导、完善的管理几个方面的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提高。

3 施工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3.1 桩基问题

桩基是整个建筑最重要的部分,桩基施工是所有施工工作当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桩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因此要求要严格控制桩基的施工技术。在进行桩基的设计之时,必须依据建筑物的承载力和沉降度进行,其中对于沉降技术的运用和控制具有一定难度,且存在相当的复杂性。结合横竖向的压力,计算出桩基的抗压力,最后的施工确立就需要立足于复合受力,以及水平载荷进行。然而在施工当中,对于桩基的技术管理控制却并没有严格依据有关规定标准进行。最终使得桩基无法满足工程需求,对后期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3.2 防渗漏问题

在进行防漏施工之时,部分工作人员技术专业性不足,没有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施工,防漏技术掌握不到位,最终对施工进度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当中一些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施工较为粗糙,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进而使得防漏施工技术不到位。这将严重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漏水等问题也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损企业形象。

3.3 混凝土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当中混凝土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如果混凝土技术不合格,建筑的安全性将得不到保障。在混凝土施工当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剪力墙和框架,因为其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使用状况。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严格要求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以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出于环保等目的,在施工当中商品混凝土已经开始被运用其中,相应的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在运送混凝土过程当中,由于距离以及楼层的高度问题使其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再比如,振捣棒问题,如果其插入深度不足,将无法保障密实度,或者是出现了蜂窝麻面以及孔洞等质量问题。针对混凝土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严格的控制原材料,其次根据不同情况,工程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对搅拌时间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要对振捣的间距进行控制,振捣一定要保证表面出浆才可以,其时间不应该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3.4 钢筋问题

部分施工企业在施工当中,出于成本等的考虑,通常会采用再生钢材。然而由于使用过的钢材在抗拉强度之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再次使用之时则可能不符合技术需求。加之钢筋厂家在生产之时存在不规范现象,进一步影响了钢筋质量。并且在施工当中还时常存在搭接位置不合理,不符合抗震要求,垫块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会对钢筋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影响技术质量。因此钢筋进场后首先应对原材料进行抽检复试,其次在对钢筋进行绑扎之后,要根据设计图纸来做好校对工作,及时的对其规格的数量以及位置等进行检查。

4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的措施

4.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起到约束作用,最大限度的将施工的质量和进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管理体系不是很全面,时候高级管理人员下达的要求下级并不能很好地去实施,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监督不到位,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必须要解决的,而且该管理体系施行之后,一定要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形成激励作用。完善的管理体系要包含"施工前的设计、施工材料、施工方法、检查监督、施工验收、应急方案"等多方面的内容。现场质量管理人员,要对自身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有着清晰的理解,明确自身所处位置的工作目标,严格控制好现场施工质量。

4.2 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审查

材料质量的微小差异,操作中的细微变化,环境对材料的细小影响以及设备的正常磨损, 都会引起工程实体中的质量问题。因此,在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控制。首先,要加强施工单位的职业道德,要监督他们采购质量合格的产品,杜绝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为。而且要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采购人员要具备选择优质材料的能力,而且在选购过程中,要综合多个管理人员的意见,在价格和质量上多进行比较,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原材料。特殊材料要有说明书和试验报告,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等必须进行复试和见证取样试验。原材料在购进后,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管,水泥、混凝土等一些特殊材料要放在干燥的地方,以免影响正常使用。

4.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

任何一个施工项目都必须有专业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进和监督,施工上的疏忽是不可避免的,施工人员忽视了某一个细节也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如果这些细节没有及时被发现,就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一定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得到解决。对施工材料也要按照规定的频率进行抽样检查,以保证工程有序,平稳施工。在监督过程中,可以施行奖罚政策,从而提高大家的质量控制意识。

5 结束语

建筑行业企业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从各方面加强管理与监督,使工程在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下进行,从而提高施工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于浩.试析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措施管控[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16)

第3篇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制作;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处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型静力压桩机械的开发,压桩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桩基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受到建筑界的普遍青睐,特别是在软土地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呈现出取代钻孔灌注桩的趋势。

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生产制作和技术特性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管桩)分为后张法管桩和先张法管桩。后张法管桩采用离心碾压振动复合工艺成型,管桩外径800-1200mm,壁厚120-150mm,每节长约4-6m,混凝土强度等级C80以上,横截面上均匀地预留20个Φ30的通长预留孔,使用前将多节管桩接起来,每个孔内穿一股高强钢绞线,张拉后对孔道注浆,使之成为一根长桩,最长可达60-70m。后张法管桩多用在海洋、港口和码头工程。先张法管桩的制作工艺包括钢筋笼制作,高标号混凝土制备、主筋预应力张拉、布料合模、离心工艺成型、蒸汽养护六大工序。钢筋笼制作是对管桩主筋高精度切断,墩头后用自动滚焊编织机滚焊成笼。预应力张拉是用千斤顶张拉管桩的纵向主筋并锚定在端头板上。离心工艺成型,蒸汽养护达到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管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5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80。先张法管桩由圆筒形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组成。

管桩沉桩方式主要有:捶击法、静压法、预钻孔法和中掘法等,而以捶击法和静压法用得最多。捶击法沉桩震动剧烈,噪音大。近年来,为适应市区施工需要,各地相继开发出新型大吨位静力压桩机械和压桩工艺,最大压桩力达5000-6000KN,能将600管桩压到设计需要的持力层,从而大大推动了管桩的应用。

三、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及质量控制(静压法):施工工艺:桩位测量定位桩机就位吊桩对中焊桩尖压第一节桩焊接接桩压第N节桩送桩终压(截桩)。

1、压桩前的准备工作:

1)管桩进场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并对桩身的外观质量进行全数检查。管桩堆放不得超过4层。

2)复核桩位的轴线、标高准确性;检查压桩机的型号、压力表、配重;根据地质情况和桩尖深度至桩顶标高确定桩长。

3)正式打桩前,应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工艺试桩,以确定重要的施工参数。 2、压桩:1)压桩顺序,应遵循减少挤土效应,避免管桩偏位的原则。一般说来: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应尽量避免桩机反复行走,扰动地面土层。

2)压好第1节桩至关重要。首先调平机台,准确定位、对中,压桩时用经纬仪和吊线锤在两个垂直方向监控桩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3)合理调配管节长度,避免接桩时桩尖处于或接近硬持力层。每根桩的管桩接头数不宜超过4个;同一承台桩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 4)随时检查压桩压力、压入深度,如设计对压桩压力有要求时,偏差应在±5%以内。 5)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压桩,并及时与设计、业主等有关方研究、处理: a. 压力值突然下降,沉降量突然增大;b. 桩身混凝土剥落、破碎;c. 桩身突然倾斜、跑位,桩周涌水;d. 地面明显隆起,邻桩上浮或位移过大;e. 按设计图要求的桩长压桩,压桩力未达到设计值;f. 单桩承载力已满足设计值,压桩长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6)按设计要求或施工组织设计,管桩施工前,宜在场地上先行施工砂袋桩,袋装砂井施工完成后进行管桩施压,不得交叉作业。砂袋桩的布置及密度,应满足地基深层竖向排水和减弱挤土效应的要求,其桩长宜低于地下水位以下,且大于管桩的1/2。 7)桩压好后桩头高出地面的部份应及时截除,避免机械碰撞或将桩头用作拉锚点。截除应采用锯桩器截割,严禁用大锤横向敲击或扳拉截断。 8)需送桩的管桩,送至设计标高后,地面遗留的送桩孔洞,应立即回填覆盖,以免桩机行走时引起地面沉陷。 9)预应力管桩的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1%。 3、接桩: 1)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应大于2mm。 2)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 3)为保证焊接质量,电焊条用E43,有出厂合格证。电焊工应持证上岗。施焊时,宜先在坡口周边对称点焊4-6点,再分层施焊,施焊宜由两个焊工对称进行。 4)焊接层数不得小于2层,内层焊渣清理干净后方可在外层施焊。焊缝应饱满连续,焊接部分不得有咬边、夹渣、气孔、等外观缺陷,焊缝加强层宽度及高度均应大于2mm。 5)尽可能缩小接桩时间,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时间应>8min)后,方可继续压桩。4、终压: 1)正式压桩前,应按所选桩机型号对管桩进行试压,以确定压桩的终压技术参数。 2)终压技术参数一般采用双控,按设计要求,以标高控制为主、送桩压力控制为辅或相反。一般土层,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可作参考;当桩端达到坚硬土层,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端标高可作参考。贯入度已达到而桩端未达到时,应复压3阵,每阵应持荷0.5-1.0分钟,贯入度应小于设计值或试验确定值。

3)终压后的桩顶标高,应用水准仪认真控制,其偏差为±50mm。

四、管桩施工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桩身断裂:管桩管壁薄、混凝土标号高,施工不注意易产生断裂。

原因:①混凝土强度不够,壁厚不均匀,桩身弯曲超标,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桩在堆放、吊运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沉桩时发生倾斜或弯曲;②接桩焊缝不饱满,焊后自然冷却时间不够,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③地质土层软硬变化或有坚硬障碍物时,把桩尖挤向一侧;④施工场地不平造成压桩时机身不平稳。

措施: ①对桩身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测量管桩的外径、壁厚、桩身弯曲度等,发现桩身弯曲超标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②稳桩中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要保证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 ③施工前清理桩位下的障碍物,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④保证施工场地平整坚实,施压过程机身平稳不晃动。

2、桩顶位移:在沉桩过程中,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和桩身上浮。

原因:①桩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②多节桩施工,相接的两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弯曲;③桩数较多,土饱和密实,桩间距较小,沉桩时土被挤到极限密实度而向上隆起,邻桩浮起;④软土地基施工较密集群桩时,因沉桩引起孔隙水压力把相邻桩推向一侧或浮起。

措施:①施工前清理桩位下的障碍物,检查桩构件,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②在稳桩过程中,发现桩不垂直及时纠正,接桩时保证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③采用井点降水、砂井和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④沉桩期间不得开挖基坑,需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

3、沉桩达不到设计深度:桩设计是以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桩长作为施工的终控指标,施工时出现桩长达不到设计深度。

原因:①勘探资料粗,勘探点少,对局部硬夹层、软夹层及地下障碍物了解不够;②中断沉桩时间过长,桩尖停留在硬土层内,沉桩阻力增加;③群桩施工穿越较厚的砂夹层,因其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砂层越挤越密。

措施:详细查明地质情况,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及压桩顺序。

第4篇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技术及质量;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国家在近几年不断加大对工民建领域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例如开发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等等,但这些还不足以保证我国工民建建筑行业走在时代的发展前沿,因为在行业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施工质量的监管不严,施工技术的不完善等有待改善的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从根本上保障工民建行业的健康发展的关键。

1 重点的施工作业阶段和施工方法

1.1 工民建打桩技术

打桩设备类型很多,如长螺旋、 静压桩等,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 另外,桩基的选择也要与建筑地的土质状况相协调,以确保桩基的稳定性。在打桩之前还要做到以下几点,如清理施工现场,除去杂物、 赃物,保持基本清洁;保证工地地下污水排放系统通畅;准确定位打桩位置。只有做到以上这些要求,才能打出坚固、 稳定的桩,为出良好的工程打下基础。

1.2 工民建混凝土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要求,即原材料的选择要谨慎;浇筑的方法要适合;振捣方法要正确;表面抹平处理要充分;温度、 湿度要做到时时监控。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混凝土浇筑工程中因发生放热反应,致使温度过高而出现裂隙,这就要求在浇筑工程中要合理分层,逐层浇筑,尽量避免整体浇筑。 只有把握好以上这些控制点,才能保证混凝土的作用发挥到做大。

1.3 工人建防渗技术

工民建的防渗防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建筑外墙的防渗。外墙是整个建筑的维护性结构,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外墙防渗工作稳妥,降低其发生渗漏的可能性。雨水是外墙发生渗漏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与砖墙交接处、 预留孔洞等进行合理的防渗处理,确保墙体不发生渗漏。

屋面防渗。 水泥、 砂浆是工民建施工的原材料之一,其存在有一定的缺陷性,即水硬性。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在施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因为屋面终凝前不能接触水。

门窗防渗。为了确保这一项工作处理妥当,要求门窗防渗处理人员要有科学、 熟练的操作技能,并且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做好防渗工作的同时又不影响门窗的美观。

1.4 工民建节能技术

在工民建施工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墙体节能。墙体作为建筑的外层保护性结构,其节能设计的好坏对整个建筑的节能情况至关重要。墙体节能包括内保温和外保温,在墙体内层添加保温材料实现内保温,在墙体外层加防水材料,以起到防水的作用,还能降低太阳对墙体的直接作用,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采暖节能。 现今,水源热泵系统被很多建筑工程应用。 这种系统不但可以对太阳能进行有效吸收,还可以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变成地热能,从而实现建筑热能转移,减少燃料的应用。

2 常见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建筑施工原材料的挑选和使用

合格的施工材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石,多数工程出现问题的源头都是原材料的质量不过关,如建筑物墙体出现裂缝大多是混凝土的原料质量低劣或者配比不当造成的,而屋顶出现漏水现象则可能与防水材料的质量有关。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期对于原材料的选用要从源头上控制,安排专业人员完成材料的全程选购,人员要熟知各种原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选择物美价廉的原材料。

2.2 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

施工机械设备对于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也要予以重视,设备选用不当或者性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经常会拖延工期,降低设备的使用效率,还可能会影响施工质量。建筑企业应该划拨充足的资金来进行设备的维修保养,在必要时进行设备的更换。对设备的检修要严格按照标准定期进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设备要予以更换;操作人员对于设备的性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将设备安置到最适合发挥功能的岗位上,实现物尽其用;要做好设备的报废和重置的工作,保障设备的有效运行。

2.3 施工企业领导者的领导水平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领导者能否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是施工效果成败的主观因素。 多数施工单位的领导者都无法做到科学有效的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起不到身先士卒的作用,使得施工人员上行下效,对施工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以,施工企业的领导者有必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讲究管理技巧,并善于发掘员工的特点和兴趣,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2.4 对于新型施工技术的掌握程度

在施工时往往要引进新型施工技术,对于老旧技术的改造和淘汰是提高施工效能的关键。施工单位要勇于引进和尝试新技术,做好新技术在正式应用前的准备工作,对于适合于施工的技术要大范围的采用和推广,使之为企业增产增效服务。

3 如何提高对施工过程的监管水平

3.1 施工安全知识的普及

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施工操作人员,都要时刻将施工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强自身的安全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企业自上而下都要注重人员的安全性培训,从理论到实际施工技术都要树立安全意识,在施工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例如施工前做好施工安全防护措施,不越规施工,不超时疲劳作业等等,保证施工无事故。

3.2 开展施工各阶段的有效管理

施工前,要做好包括施工设备和人员在内的安全检查工作;施工时,对于施工进度和质量要实时监督,并注意人员和设备操作的安全性;要重视施工完工时的质量验收工作。

3.3 实现对施工全程的跟踪记录

大多数企业对于施工各阶段的实时记录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为施工质量的追责和解决埋下了隐患。为此,施工企业应该将施工的有效记录提上日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以保障施工问题的顺利解决。

4 结束语

工民建施工质量关系到生产者和居住者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需要施工企业予以高度重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先进施工技术的应用和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尤为重要,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鲍立锋.浅析工民建施工的工序质量控制的措施及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4)

第5篇

关键词: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及管理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对于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而言,其成败就取决于质量,甚至可以说,质量就是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生命线,没有优良的质量,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其他一切都如无本之源,无从谈起。所以如何对于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就成为了整个项目从计划到实施全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在房建主体施工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作为使用方,建设单位对于工程质量可以说是最为关心的。然而要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就必须组织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突出的质量管理团队,从而对整个房建主体施工阶段包括工程设计、现场协调、建材把控、方案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当前我国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及管理现状,并从设计、施工和监理等三个方面对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及管理进行了深入地探析。

二、当前我国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及管理现状

第一,对于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法人制度难以进行彻底地落实。由于当前我国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建设的投资运作主体越来越多样化,既有集资金筹集、管理运作、项目经营于一体的典型的项目法人运作模式,也有各种五花八门、七拼八凑的运作模式。比如有的房建主体施工阶段筹集资金是一个单位,建设管理是一个单位,后期经营还贷又是一个单位,这就给法人制度的落实造成了困难。

第二,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设计质量和责任往往缺乏足够的联系。在当前我国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普遍是片面地追求对施工单位的要求和管理,而对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缺乏最基本的重视。

第三,对于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在招投标阶段的质量管理仍然不够规范。当前我国的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在招投标阶段,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弄虚作假、走过场的现象,另外,由于建设单位的专业管理深度不到位导致发包价格不合理的现象也限制了招投标阶段的质量管理。

第四,对于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工程合同管理仍然缺乏让人满意的规范化。当前我国的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有很大一部分还存在着标书漂漂亮亮、设备破破烂烂、管理一塌糊涂的情况,从而直接导致项目的质量管理受到恶劣的影响。

三、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及管理探析

1、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前期质量控制及管理

在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前期,要着重注意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是否满足建设单位的各项要求,整个设计成果是否科学合理,其设计意图是否能够完美地融入附近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去,其施工工艺是否先进合理,建筑结构是否安全可靠与经济性兼顾,在投资造价上和施工技术上是否均可行等等。而对于这一系列环节的质量管理,就关系到整个房建主体施工阶段在建设完成之后是否能够在工程质量、使用功能以及人文体现等各个方面都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因此,在施工前期,项目质量管理人员要善于吸取设计师们自身在设计理念方面的长处,同时善于征询相关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整体和细节等各方面的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设计方案能够得到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当然,还有许多更加具体的质量管理工作,比如检查施工图纸是否对设计方案有足够准确的反映、设计计算是否正确合理、图纸的各类尺寸标注是否准确无误、选用的建材和施工工艺是否经济合理、各个专业的施工图纸是否协调无矛盾等。

2、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过程质量控制及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施工方对设计要求有疑问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时是因为使用单位的具体要求,有些是因为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原因,有些是因为对施工工艺的要求不同而引起的。这些问题都不能被忽视,要及时进行沟通,明确要求,及时调整。不能盲目施工,使实际结果与设计要求相背离,与使用单位的基本要求相背离,造成不必要的争议与损失。另外在组织施工过程中,要求一定比例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工人技师,另一部分则可以是具有初步操作技能的基建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要指导施工方合理分配工作,使工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熟练一些基础工种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挑选人员进行培训,使之熟悉新的施工技术工艺,成为建设施工过程中的骨干力量。然后让他们在工作中有计划地向其他施工人员传授技术。这方面,施工单位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有了合理的培训考核机制,施工人员才能明确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并且有提高自己技术水平的动力。从长远来看,这对施工单位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3、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监理质量控制及管理

施工监理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质量管理部门要及时听取监理部门对主要关键部分的施工质量的监察报告,落实监理责任。同时,还要及时取样抽检,确定施工工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施工监理部门,要检查其监理工作是否有完善的监理工作程序,要检查监理报告是否标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施工操作是否及时纠正。再次,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装备以及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进行监督检查,施工装备是否安全可靠,是否能够满足完成施工并达到设计要求;施工队伍组成是否合理,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否符合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于有特别要求的环节,是否有相当级别的技术人员主持参与施工过程。要关注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把它提高到法律的层面来认识。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施工程序的检验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另外,要对施工效果进行抽检,发现问题,及时与监理人员联系,进行整改,以避免工程纠纷,避免因工程质量造成的浪费。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是牵涉百年的大计,其工程质量理应作为重中之重。然而近些年来被报道的工程质量问题却可谓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就是在房建主体施工阶段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当中,往往都存在质量略有欠缺的现象,而这些质量欠缺一旦积累起来之后,就会由量变而引起质变,以此从根本上导致整个工程房建主体施工阶段的质量不合格。由此可见,决不能对工程项目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有所放松,而且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纠正,时刻保证管理人员具有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我国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建设水平才能稳步提高,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房建主体施工阶段建设环境。另外,关于房建项目主体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还要向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房建主体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工作往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一项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吴骏驰.王希文. 关于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浅析 [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2] 王锦.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陕西建筑. 2010(04).

[3] 谢世光. 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进行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0(05).

[4] 吴光胜. 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 2010(08).

第6篇

1当前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城市房屋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和新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监督工作的任务重。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程建设规模和质量技术难度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工程建设每年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速度,工程建设水平和要求创造了我国工程建设的记录。在这种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来说,即要求非常科学的、严谨的监督体系,也体现了监督工作者们的工作压力和任务繁重的现实问题。第二,监督工作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较多。尽管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程质量问题仍然存在,相对于当前的新形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督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规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二是监督机构性质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监督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传统的工程质量监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既不能充分体现政府质量监督的行政执法特性,也无法有效提高监督的效率。第三,社会对工程质量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进步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去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新的形势。

2房屋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内容

明确的工程质量监督内容,有助于监督实践过程的操作。由于基础设施工程师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诸多方面,这就使得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和监督内容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此,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监督的主要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监督工程各方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各方是否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第二,抽查工程主体结构安全,详细地检查和评价工程实体质量;第三,抽查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坚决杜绝各种的行为和现象的发生;第四,抽查如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量,坚决禁止使用质量不过关的任何材料,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第五,对工程竣工验收进行监督;第六,组织或者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第七,定期对本地区工程质量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和认真分析;第八,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这八个内容有机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了解和完全把握每一个内容,才能有效地工程质量的实施监理管理。

3房屋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策略

3.1进一步加强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颁布,为监督机构和工作者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性依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作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必须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文件内容和文件精神。首先,要重新认识监督机构的定位。其次,认真学习和掌握监督工作的具体内容。再次,熟练地掌握监督工作程序,明确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办法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开展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为了学习这些内容,这就要求各个地区要加强宣贯,组织多层次的学习和培训,使质量监督系统的每一位工作者都能充分学习领会规定的精神。同时,可以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规定的关注和了解。

3.2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督队伍是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主管部门要把监督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同时,对现有的监督队伍要进一步加强考核和管理,通过管理和外出学习等方式,以确保监督队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除此之外,增强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监督人员和整个监督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

3.3加强实体质量抽查抽测工作,规范工程资料管理。首先,在工程质量巡查过程中,加强对在建工程的施工实体质量进行抽段检测,通过实体质量的抽查抽测控制,能够有效地加强了工程质量的现场控制。其次,规范工程资料的管理。新规范的出台,对工程验收资料有了新的要求,对工程资料进行了统一规定。这给监督人员巡查带来了方便,也使工程质量的管理有了更加规范和夯实的基础材料。

第7篇

“网络计量学”,在1997年T.C.Almind首次提出。他认为,网络计量学包括了所有使用情报计量和其他计量方法对网络通信有关问题的研究。“情报计量方法所使用的手段完全可以应用到万维网上,只不过是将万维网看作引文网络,传统的引文由Web页面所取代。”

1、网络计量学的含义及其特性

实际上,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来看,网络计量学就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以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以网络计量工具为手段,文献计量方法为基础,以网页分析和引文分析为重点,探讨网络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对改进网站质量、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资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特征有:

(1)全面统计。检索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的信息,一般选择本领域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分析。但是,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变化越来越明显,相当数量的文章未必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有可能遗漏有价值的文章。利用数据库进行统计保障了统计数据的全面性,而且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2)方便计量。利用网络数据库的统计工作,简单易操作,既为科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又能加快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有效利用数据库获取某一方向科学文献的期刊分布和各种期刊的载文率;获取某一研究方向的作者分布;获取某一研究方向年度文献数量分布;综合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

(3)结果准确。在文献计量学研究过程中,数据库的质量直接涉及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以往靠手工统计时,常发生重复登录或计算的现象,一旦出现差错难以检查和纠正,而使用数据库进行统计时,有些指标完全可以由一个人完成,既便于检查又使结果准确无误。

2、网络计量学的应用分析

首先,在网络搜索引擎、网站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信息用户一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然而庞大的用户群缺乏信息检索所需的明确的背景知识,因此要求网络信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用户对已有网站的点击率来统计分析其需求特点,建立容量庞大、语种多样的大型数据库检索系统,使搜索引擎从单一的查询工具向网络全功能服务发展。目前搜索引擎数据组织机制较好的有Google采用的方式和IBM的算法。

同时,网络计量学可应用于网站信息资源评价及网站评价,就像引文分析可用于确定网络信息资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由于缺乏规范的表达方式和组织管理,造成了网络信息检索和管理的混乱无序。因此,若网络信息资源能以某种规范的形式存在,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上网习惯会更准确,信息用户利用网络会更便捷,网络信息的价值也更能得到体现。具体的应用之一在于日志文件处理,这样可揭示一段时间内网站所接受的访问次数。日志文件的分析需要相应的软件收集数据,需专业人员分析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①服务器在一段时间内受到的访问量;②网站内每个页面受到的访问量;③用户浏览网站的整个过程的记录,如从何处进入网站,从哪个页面退出,用户在一个页面上停留时间、下载一条数据的时间和字节数等。

其次,在社会科学研究、科技发展和决策中的应用。同一时期内,科学体系中的各个学科和其下的各个研究主题并非均衡发展的,在某个时期总有一个或多个学科易取得成果,科学上将这种易出成果且成果累累的学科叫做当采学科;同样,一个学科中易出成果累累的主题叫做当采主题。成果的多少可用文献数量表示,我们可借助搜索引擎或网络联机数据库,通过计量统计,分析出当采学科和当采主题在网络中的受关注程度,并得出科学的评价。

网络计量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计量学的分析变得日益重要;同样,网络计量学对科研机构科技政策的实施也会产生影响。通过对因特网上有关学科的各类信息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对科技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信息流动,及科技政策的实施等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

二、知识管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

1、知识管理产生的背景

历史上,劳动、资本、土地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要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数字技术”和“市场全球化”的合力下,人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凸显出来,成为现代管理领域的焦点。同时,随着企业模式的发展、管理内容的扩展,“知识管理”经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提出后,逐渐地渗入各领域的管理思想中。

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即沿着信息管理的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作为信息深加工产物的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并有效地提供给用户使用;另一方面指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由于人脑是它的载体,也就是对人的管理,它通过促进知识的编码化和加强人际交流的互动来充分发掘长期被忽略的“宝藏”――非编码的个人隐性知识,使这部分知识得以充分共享,从而促进知识创新。

2、网络环境下知识管理的障碍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工具。当前在企业运作中,得到成功应用的技术工具有内部网、产品数据管理与电子邮件等。但是一套健全的信息系统应由系统构架的建立与知识的识别、分析与提取两部分组成。系统构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通过技术工具实现,因此在现行条件下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但是,知识与信息识别、分析与提取存在着许多障碍。企业中人员素质不同,各职能部门对知识与信息的偏好和需求不同,对于同样的知识与信息他们的认识也可能存在差别。而且,企业中不同的知识与信息对于不同的员工和部门,作用也不同,如何识别、分析与提取真正能够被市场所接受的知识,将其融入到企业的产品中去,最终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最大化,的确是一个困扰企业的难题。

另外,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质量良莠不齐,对于组织获得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创新无疑会带来巨大的障碍。网站的质量也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因而迫切需要一种专门的工具来测定核心或权威网站,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传递、存储和利用活动。实际上这是一种网络无序和需求有序之间的对抗,将无序空间缩小,降低混乱程度;将有序外化,有选择的进行测定,宁缺毋滥。

三、网络计量学对知识管理效率的改进

1、利用网络计量学的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学习型文化建设

在知识库组建前我们首先应回答知识库由哪些内容构成,至少应包括:各个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库内容,并且应实现及时更新与动态维护。只有当知识库中的内容真正在企业内形成了员工和客户需要的知识流时,知识库才会被频繁地访问。这样,在人际交流与知识的互动中,提高业务流程的有效性,整个企业围绕知识库建设形成一个自我学习的氛围。员工通过对内及时的交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对外不断收集、吸收、创新来丰富知识,最终将这些知识显性化,再次注入知识库,形成“知识库-学习-知识库”的良性循环。然而尽管很多企业在尝试组建知识库,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将知识库中的内容制度化规范化。知识库的有效运作与管理必须有具体的人员将企业的技术诀窍、最佳实践整理成文字材料,将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优秀的营销方法整理成材料,予以分类存档,以便供企业员工共享。这样,就为信息与知识的识别、分析与提取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持续学习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对相互依赖并不断变化的世界作出有效反应,使企业具有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而企业文化的形成会影响员工,左右他们的思想来影响其行为和决策,因此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学习型组织向企业员工和领导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识产生并存在于人脑中,知识运作必须以人为主导,人的价值观、信念、情志恰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有惰性的,若一项任务能按原有方法或程序完成,很少有人再去不断学习,因为他们要为新的尝试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而最终结果往往在尝试初期是不可预期的,这也给持续学习的企业文化的建立造成很大障碍。

2、利用网络计量方法或工具来改善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

由于市场的复杂与多变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更充分的利用知识资源提高竞争力。网络计量学的不断发展,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利用进行了控制和管理,提高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现代企业的知识来源越来越多的超出文献范围,而分布合理、方便利用的网络环境将给知识管理带来充足高质的网络信息源。另外,网络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如链接分析法,可直接用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利用链接分析,可以清楚的发现权威知识、记录下珍贵知识的来源、弄清同种知识的现有利用情况,随后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调整知识管理战略,获得较强的反应能力,从而赢得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信息与知识优势。

第8篇

关键词:桩基施工 质量事故 质量控制

1 钻进成孔问题

1.1 护筒冒水 原因分析:埋设护筒四周的粘土密实度不够,或护筒水位与设计水位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或钻头在起落过程中发生碰撞,造成护筒外壁冒水,或由于护筒倾斜、位移而导致钻头洛水。

防治措施:埋筒时,坑地及其附近要选用含水量最好的粘土分层夯实。在护筒上确定一个合适的高度进行开孔,始终使护筒内的水头高1.0~1.5m。如果护筒出现冒水现象,则马上叫停钻孔施工,然后用粘土填实并加固护筒四周,如果护筒出现了明显的位移或下沉,必须重新安装护筒。

1.2 地质勘探资料及设计文件中存在的问题造成持力层难以选择 地质勘探主要存在勘探孔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孔深不够、不按要求进行土工取样及土工试验、桩周摩阻力及桩端阻力不准等问题。所以,必须在桩基施工前仔细查看设计资料集地质勘探记录。

1.3 孔径误差 出现孔径误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施工人员工作失误选错了钻头,二是钻头长时间持续工作,严重磨损后直径缩小,从而出现了孔径误差。有的庄直径为800~1200mm,与设计桩径比照后发现钻头直径要短30~50mm,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技术工人在每根桩开孔之前要仔细核查钻头的型号、规格,做好签证手续。

1.4 孔口高程及钻孔深度的误差

1.4.1 孔口高程的误差。孔口高程的误差存在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因为结束地质勘探后场地再次回填,对孔口高程进行计算过程中因计算人员的失误而产生误差;另一方面,施工时,大部分废渣堆积在现场,增加了地面高度,最终导致孔口高程变化而引起误差。

1.4.2 钻孔深度的误差。部分工程在场地回填还没整平时就开始地质勘探,地面高程很低,当工程地质勘探采用相对高程时,为防止钻孔深度的勘探出现失误,一定要确保高程换算的结果相同。

1.5 钻孔垂直度不达标 原因分析:成孔后桩孔弯曲或产生过大的垂直偏差,钻孔垂直度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可通过以下途径控制钻孔垂直度:①压实并平整施工场地,确保轨道枕木着地时保持平衡。②装设钻机并开始钻进过程中,必须对主动钻杆的垂直度及钻进的平整度进行细致的检查,如有偏差要及时采取纠偏措施。③定期对钻杆、钻杆接头、钻头等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④倾斜岩面及软硬土层交界面钻探施工,钻进时必须采用低钻压保持低速钻进。

1.6 孔壁坍陷 原因分析:出现坍塌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符合标准,护筒内的水位达不到设计要求,且没有用粘土将其四周填封密实。钻进时,空钻时间长,且速度太快;成孔后开始灌注,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灌注,且灌注前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这些因素都有引发孔壁坍陷的可能。

防治措施:部分土层土质松散,坍塌事故多发,可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确保所用泥浆的质量良好,泥浆的粘度及比重可适当调高,注意护筒中泥浆的水位不要比地下水位低。搬运、吊装钢筋笼的过程中,注意避免其变形,且要对准孔位安放,以防其与孔壁发生碰撞,钢筋笼接长时的焊接和沉放的时间不宜过长。

2 灌注成桩问题

2.1 初灌时埋管深度达不到规范值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导管灌注底端到孔底必须保持300~500mm的距离,初灌过程中,埋设导管的深度至少为800mm。对砼的初灌量进行计算时,部分施工企业只确定了桩长为1.3m的桩灌注的砼量,而忽视了积存在导管里的砼,最终因初灌量达不到要求而使导管预埋的深度达不到要求。同时,施工企业没有备注各种长度的导管,装设时仅配管就浪费了大量时间。有的导管低至孔底的距离过长,但装设导管的人员未及时把实际距离与砼灌注时间联系起来,最终造成初灌量以及导管埋设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2.2 堵管 原因分析:①导管内壁存在硬结的砼,或导管发生变形,影响隔水塞通过。②粗骨料卡入隔水塞或在隔水塞上架桥。③采用了劣质砼。

防治措施:装设灌注导管前必须经专业人员检查,检查内容有:灌注导管是否有裂缝或孔洞;导管接头是否密封完好;是否根据施工要求选择厚度适中的导管。还可通过试拼装压水的方式对导管破漏情况进行检查,但亚平采用0.6~1.0MPa的试水压力,防止水灌入导管。另外,导管底部到孔底保持300~500mm的距离。初灌时提前准备的混凝土只能多不能少。选用与导管直径相符的隔水栓,确保其隔水性能良好。

2.3 钢筋笼上浮 原因分析:①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太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②砼初凝及终凝时间不够,因为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预埋较深时,其上层混凝土在经过长时间的浇筑之后,已在表面形成硬壳,且接近初凝状态,混凝土与钢筋笼具有一定的握裹力,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升。③清孔过程中孔内泥浆存在很多悬浮的砂粒,砼灌注时砂粒在砼面上沉积,形成的砂层比较密实,沙层会随着孔内砼的升高而增高,当其上升到钢筋笼底部便会将钢筋笼托起。④混凝土灌注到钢筋笼下,且灌注速度过快,这时如果提升导管,导管底端与钢筋笼相距约1m,从导管流出的混凝土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将加速钢筋上浮。

防治措施:在混凝土灌注环节,要注意观察导管埋设的深度及混凝土标高,若混凝土超过钢筋笼底端2~3m,则尽快把导管提离钢筋笼底端。在混凝土面上,埋设的导管深度为2~6m,不要将导管提离混凝土面。

2.4 桩身砼强度低或砼离析 产生砼离析现象,或桩身砼强度小,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劣质水泥,没有严格控制砼配合比,以及未充分搅拌等。这需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针对问题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5 桩身砼夹渣或断桩 原因分析:①灌注时间过长,表层砼的流动性不好,埋置导管的深度不够,连续灌注的砼将表层冲破后上升,桩身就会夹泥或产生断桩等问题。②刚提升导管时力度把握不准,为降低导管里砼的高度,如果导管埋置深度不够,抖动导管也没有将其提离砼面,就会使泥浆灌入而产生断桩。③没有准确测定深度,由于误将在砼面上沉积的浓泥浆和泥浆中的泥块当成了砼,将导管提离砼面而产生断桩。④灌注过程中,导管或砼卡管出现了严重的漏水现象,必须将导管拔出方能解决此问题,也会导致断桩的产生。⑤机械故障、突然停电等,延长了停顿时间,不得不使导管暂时离开砼面,由此产生了断桩。

防治措施:成孔后,用冲洗液冲洗孔内残渣,按照残渣剩余量来确定冲孔时间,冲孔后为了防止孔底沉渣超出规定的量,必须马上开始混凝土的灌注。灌注混凝土时首先测量孔径,并准确计算和混凝土首次灌注及全孔灌注的量。混凝土浇筑时,要时时观察导管埋设的深度以及混凝土的地面标高,提高导管必须准确牢靠,一切操作按施工要求进行。准确划定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及和易性良好,根据相关要求设计坍落度。

2.6 桩顶砼不密实或强度不达标 桩顶砼密实度不够,且混凝土强度与施工规范不符,之所以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超灌高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砼浮浆过多、或未准确测定孔内砼面等。对于有些桩的桩径不到1000mm,则超灌高度至少为桩长的4%。有些桩的桩径在1000mm以上,则超灌高度至少为桩长的5%。对于大体积砼的桩,桩顶10m内的砼必须多配合比做出一定的调整,尽量减少桩顶浮浆,加大碎石的掺入量。

第9篇

[关键词]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施工质量控制;缺陷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07-01

1.混凝土外观质量常见的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1.1混凝土外观质量常见的缺陷

混凝土外观质量通常有以下缺陷:一是混凝土表面出现密集水泡和蜂窝麻面;二是混凝土表面有比较明显的斑纹、层印和层隙;三是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不够,边线杂乱不齐;四是混凝土表面出现龟裂或收缩性裂缝;五是混凝土的接缝漏浆;六是混凝土表面有空洞、露筋等。

1.2混凝土外观质量常见缺陷产生的原因

原材料选取不正确和施工工艺错乱是混凝土外观质量出现缺陷的主要原因。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主要是因为施工所采用的模板表面粗糙,湿润度过低导致混凝土里面的水分被吸走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现象是因为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的震捣不合理;骨料颗粒大,模板缝隙不严,使得砂浆无法填满空隙。存在层印、层隙的原因是混凝土处理不当导致出现施工缝、收缩缝、温度缝。模板走型或连接处不够紧密牢固会使得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不够。表面裂缝出现的原因是水泥剂量大但水量小。露筋是因为混凝土浇注时保护层的垫块发生位移促使保护层处混凝土出现漏振情况。混凝土标兵出现孔洞的原因主要是钢筋布置过分紧密、混凝土施工时被卡住却没经过再次的充分振捣就继续浇注混凝土以及严重漏浆。

2.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施工的控制要点

2.1原材料控制要点

一是水泥的控制要点。建议选用普通的硅酸盐水泥,能够减少施工硬块的产生;对桥梁同部位的施工时必须选择同厂家、同品牌、同生产批次的水泥,使得桥梁外观色泽一致无差异;选择中、低热水泥的品牌,为降低水泥硬化速度和水化热程度,建议选择中、低热的水泥品牌。

二是粗骨料的控制要点。选择自然连续级配的粗骨料,保证其选配级别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加强对粗骨料的控制和现场监控;石料配备前必须清洗感觉;禁止使用发黑或微绿色的石料,减少色差出现。

三是细骨料的控制要点。中粗砂为细骨料的主要材料,禁止选用细砂作为细骨料,因为细砂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变差、容易离析,因而导致外露的石料发生麻面和色斑等缺陷。注意严格控制细骨料的含泥量。保证细骨料的级配符合施工要求。为保证混凝土外观颜色一致,已选定的施工材料禁止二次更换。

四是外加剂的控制要点。除遇特殊恶劣天气外,桥梁混凝土外部结构的浇筑无需添加外加剂。外加剂的添加必须适量,通常是配置成水溶液后才能添加到混凝土中。

2.2施工工艺的控制要点

一是施工工艺中模板的控制要点。模板与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有直接且重要的关系。首先是模板的刚度必须足够,即使经过多次使用也能维持原状。其次是模板的表面必须保持光滑和洁净,如有锈迹或防腐漆应提前祛除干净。定型钢模是桥梁混凝土、下部结构施工最常用的模板,钢板的厚度、尺寸、规格、表面的平整度以及横纵向的接缝都必须精加工至符合施工要求。模板安装时应保持水平状态。

对细致检查模板及其支撑进符合施工要求后方能进行混凝土浇筑。

二是脱模剂的控制要点。禁止选用有色或有凝固物的脱模剂,以保证混凝土颜色的一致性和平整度,选择质量优良的脱模剂施工,用量不能太多,保证涂抹均匀即可,否则容易导致油厚部位的气泡难以排除,出现油斑。擦油后,应保持模板干净,避免灰尘粘破坏表面的光滑度。

三是浇注和振捣的控制要点。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的产生与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密切相关。应该从以下几点加强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必须控制在3分钟以内;混凝土的搅拌必须充分,避免坍落度过小或过大;禁止混凝土表面出现水泡或水迹。水灰配比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配制,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振捣的程度可以通过目测混凝土不下沉和无气泡时,并能振出一层水泥浆为最佳。通过梅花形的振捣方式能够保证不漏振。

四是混凝土养护的控制要点。混凝土养护对混凝土外观质量同样有重要影响,一旦养护不到位就会到处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或损坏现象。养护通常在完成混凝土浇筑12小时后开始。养护周期为7天,最初的24小时必须每2小时就养护一次,24小时以后可以每4小时养护一次,同时还要对钢模板洒水降温。在最后拆模的时候,一定要十分认真和仔细,防止模板划伤混凝土的表面以及损坏构件边角等。

3.桥梁混凝土外观缺陷的处理措施

3.1桥梁混凝土表面破损的处理措施

对桥梁混凝土表面出现的破损进行修补,注意必须保证修补颜色与混凝土表面颜色无差异。具体方法为:通过多次科学实验,按照实际所需的配比,混合白水泥和普通的灰色水泥,把较粗颗粒的细砂剔除干净,然后掺入适量的聚合物,并充分搅拌砂浆,最后利用平滑的石板抹平桥梁混凝土表面。

3.2桥梁混凝土表面裂缝的处理措施

桥梁混凝土出现浅层裂缝时,一般的处理措施是涂刷水泥浆或者利用低粘度聚合物封堵,避免水分侵入;而当桥梁混凝土出现较深或较宽的裂缝时,则必须采用压力灌浆技术的处理措施进行修补。

3.3桥梁混凝土表面颜色不均匀的处理措施

处理桥梁混凝土表面颜色不均的一般处理方式是:利用稀释的酸性溶液对不颜色不均匀部分进行清洗,等到颜色一致后,再用大量清水对表面彻底冲洗干净。在清洗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涂层处理的方法。

3.4桥梁混凝土表面露筋的处理措施

对桥梁混凝土表面露筋的处理措施应该根据其发生原因以及露筋的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修补方法,修补的标准时保证保证桥梁混凝土的结构强度不受影响,同时桥梁可以恢复正常使用。具体操作如下:先用锯切槽并划定需处理的范围,然后利用冲击工具彻底清除疏松的混凝土,接着检查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是否合格,最后利用压力灌浆技术或者喷射混凝土工艺进行修补。

4.总结

综上所述,桥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对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对如何提高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通过深刻了解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产生缺陷的原因,才能得出混凝土外观资料的控制要点和施工、预防措施,才能通过合理科学的补救措施真正提高桥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提高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保证行车安全,为促进我国桥梁事业的高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炜勃,杨磐石,赵勇.城市高架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03):121-124.

[2]谭杰,伍致力,粟奕.浅谈如何提高桥梁墩柱外观质量[J].湖南交通科技,2012,(0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