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

时间:2024-03-21 11:48:52

导语:在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房产测量;建筑面积测算;问题探讨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测绘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房产测量工作中,它所包括的内容有: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变更测量及成果的检查与验收等。验收合格的房产测量资料具有法律效力,它提供房屋和房屋用地的权属界址、产权面积、权源及产权纠纷等资料,是进行产权登记、产权转移和处理产权纠纷的依据。《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实施已有好几年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较大的成分是各种面积性质的认定,确定全算面积或半算面积,是可分摊或不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如:判别走廊、檐廊、挑廊,独立柱门廊、双柱门廊,架空通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等形式,以及区分为本幢楼服务或为多幢服务的管理用房等性质。做到准确计算建筑面积,合理分摊共有面积,涉及到此类问题还可能产生分歧,操作上有难度,有必要对这方面的几个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

2建筑面积实地测量问题

2.1因为实测时房屋所有部位都测量到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实测的部位形状多种多样,有的不是直角而是带有一定的弧度给量距带来困难。在进行房屋实地勘丈时,如果实测了房屋的每一条边,则有可能由于误差的原因或者是房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出现前后墙、左右山墙或者在施工图中本应对称相等的边出现不相等的情况,这就使原本为规则多边形的房屋变成了不规则的多边形,也不符合人们的传统意识习惯。这时就需要对勘丈数据进行处理后再进行绘图和面积计算。对于误差在规定范围内的取其对称边的平均值作为边长数据。对于误差超过限差的边长数据应检查是记录原因;还是测量不准确的原因,如果确系不相等的,则根据勘丈结果进行绘图或面积计算。

2.2在实测时测量人员使用测绘仪器(手持测距仪、全站仪等)、工具(钢尺等)、按照规定的操作方法进行,仍然会存在仪器测量误差、人为观测误差,而且因为房屋施工是粗线条的,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轴线定位的偏差,模板支护的位移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图纸中完全平行的两面墙,在实量时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平距。在房产测量中很多时候会遇到斜屋面问题,尤其是别墅等房屋。对于这类问题,规范并没有明确层高是室内还是指室外,“斜面屋顶的房屋是指在房屋屋顶或天面上另有一永久性的、可供人民居住用的或储存物品用的斜面屋顶房屋,对这类斜面房顶的房屋,按其层高达到2.20m的部位计算房屋的建筑面积。”但对于地下室的自然层数计算时有这样的说明:“采光窗在室外地平线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不低于2.20m的计算自然层数”根据这条说明我们理解应该按室内层高不低于2.20m确定斜面屋顶的范围。

2.3房屋的层数问题不仅是房产分幅图、分丘图上必须注记的房产要素,而且是房屋面积计算时的关键数据,必须调查清楚。有的房屋从外面看很规则,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在里面,可是走进内部有时会发现与从外面看到的结果是大相径庭,这时就只能从房屋内部去考察究竟有几层,而不能单纯地从房屋的外观加以判断。比如,在某厂进行房产测量时,有一幢楼房的其中一部分,从外面看是四层,测量人员就按四层进行了计算,结果与房产调查表中所填的面积数据相差甚大,后又到现场进行检查,在其单位办公人员的带领下,对其房屋内部结构进行查看,结果发现该建筑的其中一部分二层与三层之间没有楼板,也就是说二层与三层实际上是一层。可见房产测量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不能想当然,对每幢房屋都要一层一层的详细查看,特别是房屋的特殊之处更要认真查看,这是保证房产面积计算质量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在房产测量中的经验之一。

3建筑面积计算问题

3.1阳台是供人们活动、休憩及晾晒衣物或其他用途的房屋附属设施,是户内与户外的过渡空间,一般有永久性上盖、有围护结构、有台面与房屋相连,根据其情况分为全封闭阳台和半封闭阳台。实际中存在上下层阳台不同大小和隔层设置的情况。①上盖没有完全覆盖的那部分算为没有顶盖,不算面积。②上盖投影下来的面积大于阳台围护结构范围1/2的未封闭阳台则按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面积,投影面积小于围护结构1/2的不算面积;上盖板高度超过两个自然层的未封闭阳台,不计算面积;上层阳台在房屋露台、晒台、退台上的投影部分,不能算为阳台面积;未经规划部门批准擅自将非封闭阳台改为全封闭的,按其围护结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与室内不相通的类似于阳台的建筑,不计算建筑面积。

3.2无顶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规范以室外楼梯有无顶盖来区分面积是全算或半算。当上层楼梯设计为下层楼梯的顶盖,且可以完全遮盖的,可视为该层室外楼梯有顶盖,室外楼梯的面积按实际层数各层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我们的理解是:单层的无顶盖室外楼梯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多层无项盖的室外楼梯按实际楼梯层数n-1层计算,再加顶层(第n层)楼梯面积的一半(顶层楼梯无上盖,按一半面积计算)。

3.3伸缩缝是指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设置在基础以上的竖直缝,为使相邻两建筑物分离而形成的空隙,以适应温度变化时所引起的建筑物的伸缩,避免建筑物由于伸缩运动而危害建筑物出现拱裂。伸缩缝的规定也适用于沉降缝。沉降缝也是设置在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竖直缝,沉降缝常设置在负荷或地基承载力差别较大的部位,以及新旧建筑物之间,以避免两建筑物下沉速度不均时使房屋出现裂缝。伸缩缝、沉降缝不论其宽度,只要其与两边房屋中一边相通,具有房屋的一般条件,又能正常利用的,则可以计算建筑面积。

4共有面积分摊问题

房屋产权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及应分摊的共用建筑面积两部分组成。在此有必要对“公用”共有’进行区分。“公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享有对某物的使用权,而“共有”则是指各共有人依照法律或合同约定,享有对某物的财产权,共有人对共有物有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公有物只能被公用人公用而不能被公用人共有,与商品房中的共有部分在权益上有所区别,如商品房楼梯共用人拥有使用权,而没有收益权和处置权;共有设备用房共有人间接拥用设备功能使用权,而没有对该用房的直接使用权。

对于一般的住宅楼,需要计算出每户的建筑面积。这时,首先要计算出房屋的总建筑面积,然后计算房屋的套内建筑总面积,进而求出共有共用面积,然后计算分摊系数,再根据各户的套内建筑面积按比例算出各户应分摊的面积。对于商宅楼及多功能的综合楼,涉及到二级分摊和多级分摊,应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逐级进行分摊。文章以二级分摊计算为例,详细说明商住楼的二级分摊计算举例如下:一幢五层的商住楼,首层为商铺,二至五层为住宅,商铺设置大堂入口和公共走道,商铺大堂门口直接对外,住宅设置楼梯上落,商铺的出入不经过楼梯,也就是说商铺和住宅的公共出入口是独立设计的,整幢房子的外墙是商铺和住宅的公共部分。因此,需要二级分摊。具体方法为:将整幢房子的外墙分摊成住宅和商业两部分,即住宅部分分摊得到的全幢共有建筑面积和商业部分分摊得到的全幢共有建筑面积。住宅将分摊得到的幢共有建筑,加上住宅部分本身的共有建筑面积按比例分摊至各套,商铺将分摊得到的幢共有建筑,加上商铺部分本身的面积按比例分摊至各套,就完成整幢房子:二级分摊计算。

以上所说的应分摊的共用建筑面积,只是房屋共有建筑面积的部分。房屋共有建筑面积一般可分为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和不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两部分。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内容包括:①幢内共有的电梯井、管道井、垃圾道、观光井 (梯)、提物井,楼梯间、电梯间;②为本幢楼服务的变电室、水泵房、设备间、值班警卫室,为本幢服务的公共用房、管理用房:③幢内共有的门厅、大厅、过道、门廊、门斗;④共有的电梯机房、水箱间,室外楼梯;⑤套与公共建筑之间的分隔墙及外墙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不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内容:①独立使用的地下室,地下室人防工程部位,作为自行车、摩托车等机动车、非机动车集中停放部位;②建在幢内或幢外,为他幢和多幢服务的警卫室、管理用房、公共设施用房;③层高大于2.2m的技术(结构)转换层以及架空层中用作公共休憩、绿化等公共开放空间的部分,其中扣除核心筒和公共设备用房等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④独立建造的变配电室、水泵房、值班警卫房、管理用房等附属配套设施用房;⑤用作公共休憩的亭、走廊、塔、绿化等建筑物。

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式大家都很关注,对建筑领域来讲,节能减排的任务意义重大,也很艰巨。

1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 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视建筑活动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它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尽可能地减少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产生废料及污染物,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它根据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它以生态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和互动发展。

2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的现实意义

2.1我国传统建筑业发展模式的环境成本过高

首先,资源低水平利用情况严重。我国每年因生产建筑材料而消耗的各种矿物资源多达50亿吨,能源浪费情况严重。建筑业耗用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砖瓦砂石等几项材料的生产能耗达1.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3%。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冬季采暖消耗的能源达1.3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其次是环境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增长的速度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成正比,除少量金属被回收外,大部分成为城市垃圾。我国已有2/3的城市被垃圾包围,数量巨大的建筑垃圾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已成为社会问题。大量的砂石采集,矿石采掘造成河床、植被、土壤破坏和水土流失。同时在采掘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残留废弃物和粉尘又造成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在我国,建筑的二次装修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是独有的环境问题,普通住宅施工阶段每平方米约产生0.14公斤的固体废弃物,在拆除阶段,则产生1.23立方米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可想而知。

2.2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如不进行科学的规划,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重复低水平建设,自然环境将不堪重负。近1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发展。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没有经济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污染治理。按照这样的状况,我国大量已建成的建筑,包括近10多年中新建的和正在兴建的建筑,其中多数建筑都缺少严格认真的节能和环保设计。因此建筑使用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状况由于得不到改善,还将继续下去。

3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2004年,建成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汇集了国内外104家产、学、研联合体,涉及12个交叉学科,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力争达到“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具有自然通风、超低能耗、大然采光、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材、智能控制、资源回用、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

在开展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我国也正在全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经验和成型产品,每年举办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展示国内外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绿色建材的最新技术成果与产品应用实例的同时,也搭建了引进技术、合作研究、协同开发的交流平台。

4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所而临的具体困难,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定位应更加明确,适时地转变技术理念、调整技术路线、拓宽研究方向,都将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4.1转变技术理念

4.1.1环境观

“以人为本”被误解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以人为本”将转向“以自然为本”,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木利益,因此,对技术的理解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生态效益置于首位。

4.1.2能源观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体系是架构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思想之上,其中又以“节能”为目前绿色建筑推进工作中的突破口。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的具体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同时,我们也应适时转变能源观念,从传统的节约思想—节流,转向可再生思路—开源,只有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4.1.3经济观

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而将生态环境置之不理,当时的经济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的恶意报复,而后经济发展将会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后退。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而应而对除了技术本身之外、影响技术发挥效用的种种因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谋求共同利益、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4.2调整技术路线

4.2.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

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建筑技术体系的独立、单一和割裂,具有复合、多维度、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二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三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构建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中的技术综合系统。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组成要兼顾城市整体和建筑单体,兼顾建筑内部的不同专业技术系统,还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到各个阶段的技术集成。

4.2.2走集成优化路线

技术组织方式也面临着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孤立地提高系统各部分的效率,反而易使整个系统效率降低;不分主次的一一满足功能需求,没有技术进行优选,多项技术的简单叠加,也容易造成系统冲突和成本增加。因此,引入“整合设计”思想、注重技术集成与优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功效。

4.3拓宽研究方向

4.3.1引进技术本土化

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是短期内迅速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有效途径,但引进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能适应本国国情。绿色建筑技术是基于当地气候条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技术,因此,其本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深入研究如何将引进技术本土化,有益于采用地方材料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技术能效,更加有利于在地方迅速推广技术。

4.3.2适宜性技术开发

适宜性技术是依据地域自身条件地限制,针对地方资源、自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传统,将现代技术有选择的与地方传统技术结合起来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适宜性技术既不主张依赖高技术,也不主张只采用低技术,只需符合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建造方式,选取适宜的、有效的、适度的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引进绿色建筑技术本土化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全球化与现代技术对于地域性的回应。

5结语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的改善,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促进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近年来期间钢铁工业竞争力变化

“十一五”的前三年(2006—2008),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快速提升,中国钢铁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均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2009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显现,世界钢铁市场需求萎靡,而中国钢铁产品需求相对旺盛,中国钢铁产品出口明显减少而进口显著增加,钢铁产品国际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2010、2011年,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逐渐恢复。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回升

2011年,中国钢铁产品较快增长,出口结构优化,市场占有率稳步回升。全年出口钢材4888万吨,比2010年增长14.9%;进口钢材1558万吨,比2010年下降5.2%;钢材、钢坯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3479万吨,比2010年增加750万吨,增长27.5%。无缝钢管、特厚板、冷轧薄板(带)、镀层板、彩涂板和电工钢等中高端板管材合计出口金额占钢材出口总金额的43.3%,比2010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10、2011年中国钢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稳步回升态势,截止2011年底,中国钢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稳步回升至10.52%,但与2008年12.06%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依然有一定差距。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进一步恢复

1990年至2005年,中国钢材贸易竞争指数都为负数,表明了中国主要还是依赖于进口来满足需求,出口的竞争力较弱。其中1993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最低仅为-0.85。2006年是中国钢材进出口格局的转折,贸易竞争指数由负转正,表明中国钢材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出口竞争力逐年增强。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贸易竞争指数达到历史新高0.45,这种增长势头被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打断。由于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萎靡,国内市场相对需求旺盛,导致2009年钢铁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变为负数。2010、2011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稳步回升,分别为0.22、0.34。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持续回升

1990年至2005年,中国钢铁工业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除了1995年达到1.17以外,其余年份均小于1,这表明中国钢铁工业并不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2006、2007、2008年,中国钢铁比较优势指数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分别达到1.08、1.23、1.36表明中国钢铁竞争力不断走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中国钢铁业也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2009年中国钢铁业比较优势指数回落到0.76,下降幅度高达44%,2011年又重回1之上。尽管如此,中国钢铁业的比较优势指数较之于日本、韩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劳动生产率

2011年,中国钢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价工业)劳动生产率为35.8万元/年·人,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11.5%。

二、主要钢铁产品出口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比较与变化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2010、2011年中国钢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回升,2011年已经回升至10.52%,恢复了世界钢铁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地位。2011年,日本钢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至8.84%,韩国钢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则上升6.03%,俄罗斯钢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至5.26%,美国钢铁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至3.85%。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I)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2011年,日本钢铁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下降至0.5941,在主要钢铁产品出口国中位列第一;俄罗斯钢铁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下降至0.4635,位列第二;中国钢铁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则上升至0.3425,位列第三;韩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升至0.1048;美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进一步下降至-0.3365。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2011年,日本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1.9613,较2008年的1.5488有显著上升,韩国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1.9827,较2008年的1.6280有明显上升;俄罗斯则为1.8398,较2008年的1.9083有所下降;中国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为1.0116。中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相比有相当差距。

三、钢铁产业竞争力提升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不利于产业竞争力提升

随着需求与产量增速的显著放缓以及新建产能的不断释放,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导致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与钢铁企业效益急剧恶化,不利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根据中钢协的调查,2012年中国粗钢产能将突破10亿吨,而全年粗钢产量预计7.2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2%左右,即使在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产能也仅为70%左右。从产品上看,中国钢铁工业由结构性过剩转为全面性过剩。据2012年上半年的调查,中国螺纹钢、线材产能合计39861万吨,不完全统计全年还将新增产能3460万吨,而全年产量预计为3100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75%。不只低附加值产品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由于较长一段时期以来不锈钢、重轨、宽厚板、热轧和冷轧薄板、电工钢等中高端产品产能快速扩张,这些产品也开始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以中厚板为例,在今年产能仍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前10个月特厚板、厚板、中板产量分别下降了15.3%、10.4%、9%,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热轧产能已超过2.2亿吨,冷轧产能已超过1.2亿吨,电工钢产能将超过1530万吨,产能利用率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导致钢铁产品价格大幅下降。2012年以来,钢材价格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需求减弱与产能进一步扩张,产能过剩与供过于求的局面日趋严重。2012年9月7日,钢铁协会CSPI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曾跌破100点,是2009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点。此后逐步回升,同年11月9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6.01点,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6.08点,降幅为13.17%。其中长材指数为109.65点,比2011年同期下降18.38点,降幅14.36%;板材指数为103.95点,比2011年同期下降13.93,降幅11.82%。虽然钢材价格近期有所回升,但幅度很小,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供过于求与产能过剩的局面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导致全行业经济效益急剧恶化。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钢铁行业企业实现利润427.75亿元,同比减少906.82亿元,同比下降67.9%;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率分别为5.52%和0.83%,分别下降1.46和1.7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同比增长49.19%,亏损企业共计亏损726.75亿元,同比增加565.38亿元,同比增长317.68%。另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6572.50亿元,同比下降6.49%;实现利税475.15亿元,同比下降66.8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为亏损55.2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836.92亿元,由盈变亏。亏损企业亏损额267.26亿元,同比增长41.5倍;亏损面45%,同比增加38.75个百分点。

(二)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钢铁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如高压锅炉管、350km高速铁路动车组车轮、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高档轿车板等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尽管近年来高端机械装备用钢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进口同类钢材的水平相比,在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钢材的性能指标公差多处于合格下沿,质量稳定性差,生产成本高。在新技术、新工艺和设备的自主研发方面,中国钢铁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样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对流程紧凑化具有重大意义的熔融还原和薄带直轧技术,国外已有产业化和半产业化的试验成果,而中国对于这些方面还没有足够重视,相应的技术研究还很缺乏,更是缺乏产业化的技术和经验。在碳减排和固定工艺方面,欧洲和日本企业走在了前头,中国相关技术的开发还非常缺乏。只有宝钢、鞍钢、武钢等在跟进,如建设了COREX3000并进行了碳减排的技术储备,进行了蓄热燃烧技术和海洋浮游生物增值吸收二氧化碳方面的研究。在非高炉炼铁工艺、新一代钢铁流程、碳减排和固定工艺技术和半凝固加工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中国钢铁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非常大的差距。

中国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许多钢铁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方向与科研经费的使用也没有清晰的方向;二是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对缺乏,企业之间的联合研发也相对缺乏,一些行业技术类研究和共性技术的研究也相应不足;三是研发观念相对落后,很少从下游用户、市场需求出发来考虑产品、技术的进步方向与研究开发的重点;四是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开放过程中,缺乏与下游用户的战略合作,技术服务水平相对比较低;五是顶尖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全面、一流的研发与创新队伍。

(三)以提高集中度和企业规模为主要政策目标的做法不利于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钢铁产业政策一直以提高集中度与打造大规模企业集团作为主要目标。它试图通过设立有利于大企业的审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以及其它扶持政策,对于特定的大企业进行培育和扶持,并限制小企业的发展,以此来提高市场集中度和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集团企业。然而,这种政策显然混淆了市场竞争的结果与过程。在一定时间市场中的市场结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规模分布都是市场竞争的暂时性结果,本身意义不大。集中之所以有效率,是因为市场优胜劣汰竞争性过程的选择性作用,低效率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生产要素和市场份额不断向高效率企业集中。正是由于市场竞争的选择性作用,市场中竞争性集中才具有效率性特征。如果脱离市场的竞争性过程,去片面强调集中度的效率是毫无价值的。以提高集中度和企业规模为主要目标的政策模式,实际上是将自由市场中的竞争性集中与政府管制下形成的行政性垄断相提并论,忽略了两者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这种政策模式,导致中国钢铁行业市场机制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受阻,低效率的企业难以被淘汰,高效率的企业难以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抑制了产业效率的提高和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实施以提供市场集中度和打造大规模企业集团的政策时,行政主导仍是推动兼并重组政策的主要力量。这种政府主导的兼并重组往往缺乏效率,还会阻碍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充分的市场化运作是国外钢铁企业具有较高重组效率最为主要的原因。而中国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为了避免本地企业被政策限制发展,也为了帮助本地企业获得更多政策优惠,会倾向于把当地的地方国有钢铁企业拼凑在一起。这种兼并重组除了能帮助企业获得一定的企业垄断能力和政策支持外,对于核心能力的提高作用非常有限。

(四)钢铁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步伐需加快

随着市场需求增速的放缓,钢铁行业竞争加剧,制造环节获利的空间越来越小,拓展钢铁制造的增值服务、由纯钢铁制造与服务并重的商业模式转型,是钢铁企业生存、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国内钢铁企业在由材料商向服务商转型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从整体上看,中国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还不完整,售后服务模式也不健全。比如,跨国公司掌握了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后期剪切加工业务;从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物流配送业务是由流通企业来完成,而有的流通企业缺乏与厂商之间充分的合作,缺乏整体战略规划。

第二,服务领域的整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不同的钢铁企业都建立了各自的加工配送中心,而这些中心都为同一客户服务,造成了一定程度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如果能通过合作与协调的方式,将这类加工配送中心整合起来,同时为多家钢铁企业的用户服务,便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四、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体制缺陷背景下地方政府采用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竞争,是导致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最为深层次的原因。治理产能过剩的关键在于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矫正导致系统性产能过剩的体制缺陷,并增进市场机能,以充分发挥市场利用分散信息、协调供需平衡、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高效率性。而不是以总量控制来直接代替市场的协调机制。具体而言,一是必须改变政府主导土地、资源等重要资源配置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调整财税体制,推动地方财政透明化与民主化;三是明晰土地产权,深化土地市场的改革,理顺土地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四是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理顺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关系,通过市场手段提高企业投资中自有资金的比例;五是改革现有的环境保护体制,保障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严格执行,防止地方政府牺牲环境竞争资本流入;六是放松政府对于微观经济的干预,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短期内适当拉动需求,化解部分过剩产能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乡村公路(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乡村教育与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电网与通讯网络建设、乡村饮水工程建设、乡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拉动投资需求,缓解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提高“建材下乡”标准,推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新农村建设”和“农机补贴”政策

2010年开始的“建材下乡”对于扩大国内钢材需求,特别是钢板、棒材等建筑用钢材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建材下乡试点单位多属于水泥、木材、家具等行业,钢铁企业参与较少;加之“建材下乡”本身推进较慢,对钢铁等相关行业的实际带动效用弱于“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建议在不断增加建材下乡试点地区的同时,细化实施细则,提高新农村建设中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标准,增加钢材使用量。同时,抓住农业机械化机遇,推出相应的“农机购买补贴”政策,推广适合农村建设和产业化生产使用的钢材产品。

3、加大城市“低标”钢结构建筑和设施的建设力度

城市设施中的公交车站、电话亭、护栏、岗哨、景观可以广泛采用钢结构或以钢为主的混合式结构,这些建筑对钢材品质要求较低,是供大于求钢产品的重要市场。

4、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力度

过剩情况更为严重的中低端板材主要应用于装备、机械产品,要通过国内现有下游产业消化过剩产能难度较大,也不符合这些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好的做法是调整优化钢材出口结构,通过出口消化国内产能,重点是鼓励、引导钢铁企业增加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比重,特别是向印度、巴西、南非等制造业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大国的出口,提高国内板材产能利用率。

(三)推动企业提高技术水平

1、积极推动产品标准升级,促进钢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提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在制定钢铁产品的标准时,强化与下游建设标准、产品制造标准规范的配合与衔接,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促进轻工、造船、机械、建筑等行业用钢材的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提升。

2、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推广

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先进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开放,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与工艺,推动钢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高效处理、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低硫排放、低碳排放,以及实现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三高效”,即能源高效转换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铁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保证钢铁工业绿色制造战略目标的实现。

3、加大技术改造与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钢铁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引导和支持企业围绕产品性能与质量、节能降耗、绿色生产、两化融合等重点环节,积极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优化生产工艺与流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企业新产品、新材料的研究开发能力。

(四)鼓励钢铁企业拓展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