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职教育研究

时间:2024-03-21 11:48:54

导语:在高职教育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职教育研究

第1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那些培养学术型、研发型、理论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点是要突出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这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求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实践性和针对性为基点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最终要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高级应用型人才,既不是其他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从事学术研究、工程设计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研制的人才,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从事体力劳动岗位的简单操作或服务的人才,而是具有较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管理能力,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

2专业设里的市场性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衔接的纽带,是学校主动、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适应和满足、服务社会需求的切人点。随着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化形势的日益发展和人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贴近与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变化,使所开设专业培养的人才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这不仅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职院校保持办学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里必须针对本地区、各行业经济结构与布局调整的趋势、发展规划以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各类高级技术应型人才近、中、长期的需求状况,及时改造老专业,淘汰过时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专业,使专业设置始终紧贴市场需求,体现出“市场性”。

3教育目的的职业性

因为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特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的同时,要具备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适应现代化管理或服务的综合素质,使其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就业上岗、创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要实现这种教育目的,必须从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实训设施的配备、师资队伍的建设、考试考核方法等方面紧扣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对其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将来能够胜任某一岗位工作为结果,从而,使毕业生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有较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为此,高职教育要彻底改变普通高等教育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的学科型教育模式,使教育目的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的工作需要,最大限度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能力较强的“职业人”。

4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就业快、干得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技术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要安排足够的实训时间,校内实训和社会岗位实训时间须占学制规定学时的叨%以上。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现场教学、多媒体仿真教学等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应用性。三是高度重视实训场所及其设施的建设,校内要有完备的专业技能实训设施,切实加强仿真性技能训练以外,同时还必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强化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实践培训,锻炼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四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技能展示等活动,以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五是学校与人事、劳动部门紧密配合,制定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技能水平等的制度和办法,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办学模式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它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过程、服务对象、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等方面所决定的。高职教育的性质,一是高等性,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越来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职业性,要求职业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提供者密切联系,相互开放,而不能闭门造车、闭关自守、关门办学。从培养目标看,高职教育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紧密联系,吸收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生培养的过程,以保证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面向市场,对应多元化、多变的社会需求,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应走出校门,深人市场调研,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诸如这些方方面面的要求,都需要高职院校坚持并实行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在实施开放办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办学职能的开放性。即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要面向社会,“重心向下”,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岗位技术培训纳人办学职能之中,把长期培训培养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并实行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扶贫培训、东西部资源共享,对口支授等多种办学形式和办学途径,使办学门户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广泛开放,不拘形式,主动适应,优质服务,使人才培养工程全面纳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之中,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作用。二是教师队伍的开放性。高职院校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必须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在立足建设学历达标,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的同时,要本着“不求拥有,重在够用”的原则.把教师队伍的建设向社会拓展,采取专兼结合、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办学投人的开放性。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基础弱,投人少,社会认可度低,招生困难,致使办学效益普遍较差,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步履瞒姗。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参与的评价管理机制,保证高职院校在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得到更多的外因支持,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增加办学经费的投人。在筹资途径上,高职院校可建立“主、辅、补”模式进行融资。即以政府支持的资金投人为主,以学校学费收人和创收资金为辅,以吸纳社会支持资金为补充的高职教育多元化投人机制。在操作方法上可以采取借贷、垫资、积资、,‘.沉船下海”、“借鸡下蛋”、“引凤筑巢”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办学投人所需要的资金,以保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办学育人构建必要的条件保障。

6教育质量的基础性

原教育部部长周远清在全国第一次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在于特色和质量。特色和质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特色的质量或没有质量的特色都谈不上质量和特色。”这是对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关系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对高职教育发展以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表明: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取决于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而有特色的教育质量则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赖以形成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提高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做到:

(1)树立特色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是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目前高职教育的特色质量观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成才、就业、服务”等目标。所谓成才,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归宿,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所谓“就业”,就是要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就业群体,使毕业生在社会人才资源的配置中及时找到自己的职业岗位,让人才培养结果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求主体的需要,以此燕得市场,赢得用户,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谓“服务”,就是使就业上岗的毕业生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并能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创业和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实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上述质量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精品质量管理,促进特色质量的形成和提高。

(2)加强特色质量形成的“硬件”建设。诸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实训设备及场所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相应的、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硬件”保障,就没有高质特色的教育质量。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评价;指导思想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校办学实力与学术水平的决定因素。只有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和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普遍采用了教师职务聘任制,要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公开、公平、科学、高效的评价,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与管理现状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

自1998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也迅速壮大,呈现以下几种态势:

职称、学历偏低,制约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大多是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在成人高校、电视大学、职业和普通中专等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由于受到经济、科研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学历普遍偏低,制约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上的发展,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制约了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的发展。

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伴随高职院校的扩招,各高职院校为满足教学与学生管理的需要,招聘了许多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担任高职教师,虽然为高职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但也暴露出明显的不足。例如,许多刚刚毕业的本科生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没有实习和锻炼的时间,加上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规范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因而无法保障教学质量,在实践环节上更是“捉襟见肘”。

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不利于指导学生实践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特色是重视实践教学,但许多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教书的,严重缺乏实际工作的锻炼和经验。在指导高职学生实践时,只能依靠教材或实训指导书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

工作量过大,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高职的扩招,各高职院校师生比例失衡,大多数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每周授课时数多在12~18节,有些热门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汽修、会计电算化等,教师每周授课时数高达18~24节,严重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也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与科研的研究,也没有精力提高自己,长此以往的结果,既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

采用岗位聘任制,深化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各高职院校为了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岗位管理制度与有效的激励、竞争和约束机制。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为了保证各类应聘人员切实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大多采用了岗位聘任制,其基本原则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约管理、按劳取酬、优劳优酬。

考核方法滞后,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高职院校虽然采用了岗位聘任制,但对教职工的考核方法却仍停留在行政考核的模式上。在考核内容上,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考核程序是个人总结,按比例(如15%优秀)评选优秀,报人事部门存档,作为聘任或解聘、晋升、奖励或处分教师的依据。这种考核方式容易流于形式,不能正确反映教师的工作业绩,人情的成分很高。有的教师因为要评职称,私下运作,争取好的考核结果,严重影响了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很好地保证应聘人员切实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达不到激励、制约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建立公开、公平、科学、高效的教师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研究

(一)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评价时,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师绩效评价系统,应立足高职办学目标,考虑高职办学特点,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

制定教学导向型教师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有别于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够用的理论、实用的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应将教学评价(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评价)放在第一位,将科研评价放在第二位,在科研评价中鼓励对教学、课程、实践的研究。

突出实践教学的评价高职办学的特色是重视实践教学,努力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时,可以单独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1)每学期根据教师承担的实践教学工作量划分等级进行评价,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鼓励教师改进实践教学。(2)对教师承担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评价、主管领导评价与督导评价),强调实践教学的质量,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避免实践教学走过场。(3)每学年对深入企业、公司实习锻炼达到一定学时数,有一定实习成效的教师(如有实习、锻炼总结与心得)给予加分,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向企业,走向生产第一线,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

重视教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评价高职教育在我国虽然发展迅速,但发展时间较短,还缺乏成熟的、适合我国现行市场经济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照搬普通高校与国外职业院校的专业体系和课程设置,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基础。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在发展中逐步建立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与适合高职学生、凸显高职办学目标的课程体系。反映在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中,应引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强调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具有创造性、迟效性与隐蔽性等特点,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定量或定性的标准进行,应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科研成绩时,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在评价教师的师德、职业素质时,则宜采用定性评价。

制定公开、公平、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教师评价涉及高职院校所有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甚至涉及教师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广泛宣传,由具体部门负责,成立评价指标制定小组(由管理人员和教师共同组成),广泛听取意见,对评价指标应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经过试行后,发现问题再修改,直至比较完善。

(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制定教师评价计划教师评价的第一步是制定教师评价计划,包括如下内容:(1)评价的组织者。由学校的哪个部门或哪几个部门进行评价;(2)评价周期。教师评价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般以一年为一个周期;(3)评价范围。被评价的教师;(4)评价人员。包括教师、学生、专家;(5)评价方式。问卷、网上评价、随机提问等;(6)评价指标的设定。设定本次评价的各项评价指标;(7)评价结果分析。对于评价结果采用哪些方式进行分析。

制定教师评价指标针对教师评价的群体制定评价指标,包括课程、课时、授课方式、学生接受程度、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学术活动情况等(见表1、表2、表3)。

进行教师评价根据教师评价计划进行评价实施。

评价反馈对评价结果加以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

评价结果使用根据评价结果,给出每一个参加评价的教师的等级,在确定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时使用。

(三)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指标的构建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分三个方面进行,即教师素质与工作量评价、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评价。

(四)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根据上述三类评价中的不同指标和权重,计算每个教师的分值:

Gn=∑Wni×Eji

n:代表第n个被评价对象;

j:代表第1~3类评价类型(1.教师素质与工作量评价,2.教学质量评价,3.教学科研评价);

i:代表第一级或第二级指标的权重编号(如E32代表教学科研评价中论文项的权重)。

说明:(1)评价者对每个被评价对象,根据三类评价表中的三级指标项目,给出评价等级(A、B、C、D),然后乘以权重,求和,得到该评价对象的总分。(2)关于权重的值,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的发展与导向有所侧重,确定权重的过程可以体现出学院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和导向性。(3)关于三级指标的等级赋分(A、B、C、D),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具体要求进行,如A=5,B=4,C=3,D=2;或A=10,B=8,C=6,D=3。(4)三级指标中缺项的赋分为0,如没有参与管理工作,管理工作量一项得分为0。

总之,高职院校应立足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制定适合高职院校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以教师评价引导教师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促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高职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改革,真正培养出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外高职教育发展;研究现状;前景与展望

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较少从人口结构变化、就业压力、教育市场需求调整、学校内外部环境压力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本文主要围绕中外高职教育办学主要特色与发展影响因素展开探讨,希望对国内高职教育发展有一点借鉴意义。

一、国外高职教育研究现状

自1862年以来,美、英等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资金上支持力度较大,企业也相继提供经费,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普通教育中加强职业教育,允许学生跨学校选修。推行终身化职业教育,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授予职业技术学位,推行多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聘请行业专家确定职业能力与目标,然后由学校制定教学大纲,重视学生反馈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方式灵活,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先进实用职业技术理论、方法和技能。主要特色表述为:(1)完善的政策支持与经费体系;(2)校企分工与合作(双元制);(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4)职业教育终身化;(5)健全的学位授予体制;(6)课程模式前沿化。

二、国内高职教育研究现状

主要特色表述为:(1)政策支持与经费分离;(2)培养模式摸索化。我国目前已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但是以“学生学费为主”的投入机制难以解决,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成为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职业院校迫于生存压力,不断探索各自发展模式,目前的几种职业教育模式主要为:(1)以独立职业院校为主的教育模式,这是当前最主要的高职教育模式,其主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2)就业培训模式为主的模式和契约合作的模式;(3)区域经济发展为主的模式;(4)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包括订单式。

三、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校外部环境压力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结构错位严重、人口结构变化和就业压力较重、教育市场需求受瓶颈制约、个人就业意愿与能力弱化、同行竞争激烈、社会观念歧视严重。

近年来,各专业大类发展规模极不平衡。在校生规模可分为三个层次:(1)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2)土建、医药卫生、艺术传媒、交通运输、旅游;(3)法律、农牧、生化、资源、环保等。专业布局冷、热专业相差百倍,就业分布主要集中于制造、教育、公共管理、建筑4大行业;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供求状况差异显著。

未来20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最为丰富的时期,但同时也将会是面临劳动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时期,就业形势在前10年尤为严峻。预计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育发展将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阶段,目前国内高中入学率偏低,依然是教育体系中的“瓶颈”。

毕业生择业观与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脱节,较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就业艰难。同业间竞争制约职业院校的发展。同业间在办学规模、学校布局、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条件、招生比例、经费投入、招生手段和方法、专业设置等方面相互攀比、相互制约。

社会对职业院校歧视严重,社会群体无奈才选择等职业教育。由此,职业教育步履维艰,职业教育和普教比例难以协调。

2.学校内部环境压力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与发展困难重重、人才培养模式老化、招生规模扩大导致教学资源紧张、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沟通与协调障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学校组织氛围与文化薄弱、预警能力弱化。

高职院校面临诸多困难,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边缘化、人才培养规格边缘化、改革与发展矛盾重重、内涵发展目标与招生任务矛盾、教师评价体系职业与专业化转换矛盾、生源复杂,低质量与教学矛盾。虽然大部分职院大力改革,但是从中专升入大专,专业师资严重缺乏,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难以确立;办学投入不足,缺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设置“一边倒”现象,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职教与普教脱节、各成体系,缺乏统筹协调性发展的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四、结论与前景展望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三个合一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依存共生,她的生命力根植于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必须突出“区域性”特点,在“服务性和实用性”上做文章。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都要紧贴区域、行业的特色,根据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及产业特点来设置、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根据区域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完全融入到当地市场与企业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整合地方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也只有立足区域经济,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

一、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理念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最早创立的高职院校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高职院校,学院一直坚持依托温州民营经济、服务区域民营企业的办学定位,坚持“与温州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理念,在教育中融入温州人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强化工学结合和生产性实训,形成了具有温州特色的高职教育理念,并提出了“三个示范”的建设目标:发挥温州民营经济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使学院与民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使学院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成为全国示范;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使学院“三个合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示范。

“三个示范”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温州特色:

首先,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与温州民营经济的深度融合。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温州模式”更是享誉海内外。温州拥有发达的轻工业、繁荣的房地产业、活跃的市场经济,建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和中国泵阀之乡等31个“国字号”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全市现有个体民营企业30多万户,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以上,民营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6%以上。因此,要在温州办高职教育,必须依托民营经济这个大背景;要在温州办好高职教育,必须解决好职业教育如何和民营经济相结合的现实难题。

其次,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温州的人文精神。温州之所以能创造民营经济的辉煌,其中最深层的原因在于温州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重商观念、务实精神、开放意识构成的文化基因,以及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的群体性特质。把温州人的精神和区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高职教育办出温州特色的重要内容。

第三,温州高职教育体现了温州人的创新意识。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突出生产性实训。如何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在生产性实训方面寻求突破,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实践

(一)创新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以民营经济为依托,借助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主动服务区域民营企业,通过筑巢引凤、共同经营、优势互补等方式,与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实现了以“六共”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使学院成为区域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民营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和民营企业高新技术吸收转化基地。

在实现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过程中,学院首先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学院确立了建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以民营企业岗位(群)为基础的自选式订单培养、“边做边学、学做合一”和“以产带学、以研促学”等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共育人才;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根据企业需要,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导向式、项目式等新型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推进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的制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优质教材。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合作进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融入教材中;对于项目化课程尽可能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或产品,将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融入课程项目教学中,并与企业合作编写项目化特色教材和实训教材。

在创新以民营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学院先后成立了20多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200多位社会各行业专家参与委员会工作,其中70%以上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代表,确保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上充分体现企业的需要,开设的专业或方向都是市场上最急需,最具温州地方支柱产业特色的专业。学院与300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开设正泰班、德力西班、奥康班等20多个订单班,与行业协会联办了“温州服装学院”、“温州轻工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约的“预就业”模式、境外合作教育模式等,形成多样化、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格局;启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专业核心课程46门;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从企业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实训指导师队伍,并将校企合作延伸到校外,与奥康、德力西等企业建立了300多个运行有序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保证毕业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达100 %;学院还成立温州家具研发中心、温州模具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研发平台,重点面向区域支柱产业,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员工培训,开展横向课题立项研究,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促进学院自身发展,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二)完善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毕业生做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1.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学院聘请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根据温州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结合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优势,编写和选用一批创业指导教材,开展温州人创业观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务教育。

2.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学院通过开设创业文化课程,举办温商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校友交流会,开通“创业教育”网络课堂和创业文化网,开展以“厚德长技”校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营造校园创业文化,传承与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和永嘉学派“义利并举”的文化精髓,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3.完善学生创业实践机制。学院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扩建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同时,成立大学生创业监督机构,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后续支持机制。

目前,学院已经启动2门创业教育教材和网络教育课件编制工作,初步建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成校内学生创新工作室,举办创业计划书设计、沙盘演练、模拟公司组建等特定情景模拟和角色模拟实践;落实专业支撑强、产业前景好、拥有优秀创业团队的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创业园进行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园已经孵化30多家学生创业实体,学生参与省市创业大赛多次荣获一等奖。

(三)深化“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三个合一”,是指实训基地要体现工学结合,体现生产性,在构成上应由“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基地,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教研合一基地。通过“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一”有效落实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使学生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教研合一基地,则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职场中实际问题的应变力。

围绕工学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三个合一”的要求,学院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深化内涵建设: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努力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按照“优势互补、产权明晰”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院积极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实现基地功能多样化。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将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两项改革”:一是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开拓校外运行有序的顶岗实习基地,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 .教高〔2006〕14号.

第5篇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无缝衔接 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职学生入学的途径有几种方式,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中职学生通过中高职学校的联合办学,在完成中职教育后,升入高职学校进一步深造。这种方式为初中毕业生能就读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利用中高职的教育资源,改变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方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

一、与产业对接,统筹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工程”,是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手段。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条件,高职的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依托区域经济及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力打造职教品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围绕产业发展对仪器仪表生产、检验鉴定与应用等岗位的需求,统筹了仪器仪表类专业设置,形成了十大专业群。指导合作办学的中职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保证了其专业设置与学院的统一性。中高职专业的规范化,促进了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并建立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机制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反映其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都主要依据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相应规范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中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成员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组成,定期开展专业研究活动,研究企业需求与专业的衔接,详细剖析仪器仪表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对专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滚动修订调整,确保教学培养目标能始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变化。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具有共性特点,任何一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现衔接故障。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根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仪器仪表行业职业岗位标准,聘请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分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岗位统一、能力过渡、课程衔接的原则,建立中高职仪器仪表类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使中职教学链和高职教学链有效对接。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推行“212”(两年中职,一年集团企业顶岗,两年高职)等中高职办学衔接模式。紧紧围绕“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做中学,高职学中做”三大原则,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就业岗位分别对中、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初级专业技能的水平,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技能培训。合作的中职学校可利用学院实训条件的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

第6篇

一、湖南水运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011年,国务院2号文关于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政策出台,吹响了沿江各省份水运跨越发展的号角。湖南省组织编制了《湖南省港口布局规划》、《湘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湖南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纲领文件,在规划层面做好了铺垫。为落实国务院2号文的要求,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行业内首次水运工作会议,提出了湖南水运行业明确发展目标,即用20年的时间,投入约1700亿元,到203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按照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原则,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长江为依托,洞庭湖为中心,“一纵五横十线”(“一纵”即湘江,“五横”指沅水、资水、澧水、淞虎—澧资航道、涟水,“十线”为耒水、渌水、浏阳河、汨罗江、藕池—华容河、塞阳运河、南茅运河、马凌航道、酉水)为骨架的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将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基本建成以长沙、岳阳等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和其他重要港口为节点,以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船舶为载体,以现代化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为支撑,与其他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内河水运体系;全省水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20%左右,基本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水运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及湖南交通高职存在的问题

近5年来,湖南省水运建设投入基本维持在每年30亿元左右,重点建设了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土谷塘杭电枢纽、湘江2000吨级航道、长沙港三期、岳阳港城陵矶港区一期工程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水运项目,有力地支撑了湘江流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水运建设仍将维持平稳增长,同时,周边省份也纷纷加大投入,行业发展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对行业的管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水运行业勘察设计领域,由于处于行业上游产业链,基本被省内厅属交通设计院及部属航务设计院垄断,人才供应短期内仍将依赖省外资源。在水运行业施工领域,基本以省内建设力量为主,部分重点项目引入外部竞争,但从事施工管理的高级人才,仍较为匮乏。在行业投资管理领域,由于政策层面的扶持,已经成立了水运投资集团公司,专门负责省内水运建设资金筹措、重大项目建设及营运。在行业行政管理层面,交通运输厅、海事局、水运局及各地州市行业管理部分基本形成了职责明确、管理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综合来看,从事行业内上游产业(勘察设计、投资管理)从业人员,严重依赖外省资源,从事中下游产业(施工、维护、营运)从业人员,基本以省内培养为主,但高端人才匮乏。

水运行业涉及交通、金融、物流、商务等各行业,学科交叉,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要求较高。对湖南水运行业来说,根据产业规模及行业发展规划,需要重点培育1~2家甲级勘察设计企业,至少拥有100人以上的从业人员,为适应外部竞争,有必要引入一批具有海港设计经验的设计人才;需要重点培养1~2家水运甲级施工企业,重点解决资质挂靠、层层转包的行业弊病,培养一批既精施工又懂管理的高级人才,而目前,省内从事水运施工的技术人员数量不足300人,面临较大缺口。与公路、铁路运输不同,水运业在基建、航运、营运、管理等各个层面均有很大差异。以港口工程施工为例,主体工程施工均在水下,码头基础、上部结构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与工程所在地水文环境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及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学会与“水”打交道,掌握一系列与水相关的特殊知识。码头建成运行后,船舶靠港、装卸、货物堆存以及陆上中转交换,均需要一大批专业性极强的基层技术人员,来完成生产调度作业。从另一方面来看,水运行业下属门类也多种多样,涉及码头、航道、船闸、船坞船台、港口机械、轮机、船舶驾驶、公路、铁路、工民建等行业方向,从业人员来源不一,就业面也较广。粗略估计,全省从事水运行业的基层技术人员约在1万人左右。这一数目相对于其他行业,也许并不算庞大,但考虑到水运行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行业群体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水运基层从业人员,是湖南水运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当前,省内设置水运专业相关学科的高校主要有两所,分别是长沙理工大学及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前者以培养从事港航设计、施工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主,但毕业生外流严重。后者主要培养面向港航专业基层的各类技工人员,学院刚刚起步3年,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数量约在50人左右,均是水运行业发展紧缺人才。由于湖南地处内陆省份,历来为水运欠发达省份,水运业基层岗位对沿海地区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足,主要从业人员,以省内培养为主。湖南水运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目前主要依托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港口与航道工程系。该校港口航道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港口航道工程技术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从事港航工程施工、检测、维护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从事港航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和施工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主要课程包括水运工程测量、港口工程结构、航道工程施工技术、水运工程施工技术、水运工程检测技术、水运施工组织及造价等。毕业生主要面向港口、航道施工企业的施工和管理部门,从事港口、船闸、航道等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施工测量、实验与检测、概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施工安全质量检查与控制、施工技术指导等工作。

从上述分析看,湖南省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系结构性失衡。重视正规学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有待加强。从近年来的招生看,虽然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全日制招生数量已经基本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新增交通行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湖南交通行业跨行业流动居多,很多基层技术人员半路出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但目前湖南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不能适应行业培训的发展需求。二是专业结构与布局有待调整。从湖南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专业布局看,面向行业的传统专业较多,而满足行业新技术的需求的相关专业则开设不足,部分开设成本高、师资培养要求高的专业则一直处于发展不够的状况,专业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虽然多数交通类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形成人才培养深度合作机制以及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方面仍然有待探索。四是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精品专业数量有限。专业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能力,但从总体看,湖南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在示范性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师资队伍出现结构性缺乏,双师型师资的短期尤其严重。

三、面向水运行业发展的湖南交通高职教育的对策

从上述分析看,湖南省内高等职业教育水运方向在时间节点上滞后于水运发展速度,在办学规模上、专业设置上也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水运行业基层从业人员的重任,在湖南特殊省情背景下,扶持壮大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是支撑水运业跨越发展的一项根本性举措。

(一)明确定位,调整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并重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湖南水运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较为明确,培养湖南内河水运建设所亟需的管理及施工人才,是近期重点发展目标。从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及水运行业专业技能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职业学历教育要与职业培训紧密结合。职业培训可依托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及在建工程项目展开,注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

(二)围绕水运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专业结构布局调整要重视选择差异发展战略。就湖南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根据湖南交通行业的发展的区域性特征与行业特色来进行结构调整。湖南水运建设的重点集中在航道整治、船闸枢纽、港口码头等领域。为使职业教育的侧重点与工程实践需求相一致,专业结构域布局应围绕水运产业发展需求展开。具体来看,从事工程施工及管理所需的港口与航道工程概论、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应成为专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推进政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人才培养必须走“政校企”合作模式。当前,湖南省水运施工力量主要集中在省航务工程公司,十二五期启动实施的一批港口工程、航电枢纽项目,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合作平台。省内从事水运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及勘察设计领域的力量,也可以深入展开职业技能培训合作。通过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也为人才就业、企业选材提供便利条件。

(四)打造一批引领区域内交通行业人才发展的精品专业建议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契合工程建设实际的专业为突破方向,打造若干精品专业。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培养面向水运工程施工的高级管理人才,为湖南省水运发展特别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专业人才。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省内短缺的造价管理人员,为水运工程计价、概预算、投资评估等提供人才储备。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个体差异 分类教学 因材施教

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高中类学生,第二类为中职类学生,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程度不同,相关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入校后必须实施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针对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特点及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等进行有侧重培训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探索分类教学改革策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

(一)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分类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即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特点展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照学生的特征和差异,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二)分类教学的指导原则

1.尊重差异原则

学生在性格、气质、智力等发展水平上有着个体差异,在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实施分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原则

分类教学既承认学生个体在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别性,又承认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同一性。在教学中,既要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避免“一刀切”;又要看到部分学生间的共同点,要以共同点作为某类学生之间联合的契合点,实现共同提升和发展。

3.评估为先原则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实施分类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分类”。要做好分类教学,首先要做好评估工作。评估时要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调查研究放在首位,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准确地反映出学生个体差异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归类、整理,为分类提供参考依据和标准。

二、实施分类教学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1.学生特点分明、差异化明显

实施分类教学的高职学院必须由具有明显差异的学生构成,这些学生存在着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在整体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也都有明显差别。

2.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素质较高

实施分类教学,要求开设课程数量较多、涉及的学科类型也是纷繁复杂的,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分类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

分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分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精心设计更适应某一类学生的教学活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分类教学要求教师付出比正常教学更多的劳动。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知识水平、今后发展方向等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拟定教学大纲,选用适宜难度的教材,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相关资料,分别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广度等方面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水平、需求。

三、分类教学的具体模式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类与定位

由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因此、学院应结合学生心理需求、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类及定位,为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未来职业发展走向与通道。笔者认为可将学生分为管理型、技术研究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其中管理型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不仅需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还应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将来既可以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也可直接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并在获得锻炼后逐步走向管理岗位;技术研究型人才则在掌握、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还需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热衷钻研的个性,将来成为企业中的技术骨干;技能型人才需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非常熟练的生产技术操作能力、一定的现场技术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将来成为企业中基层工作人员的中坚力量。对学生合理分类与定位既是出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率的需要,也是分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

分类教学要求教学团队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提倡能力优先,以发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为主线去开展理论知识教学和具体实践活动,为此对于管理型人才班级的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技术研究型人才的班级注重创新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而对于技能型人才班级的教学应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课程群的建设应着重从上述能力的培养加以设计。

无论哪一类学生,都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所以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是所有学生必学的共同课程。在课程讲授时老师不以知识点群的多少作为分类定位,而是在不减少知识点的前提下,以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作为分类内容的区分度。

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学培养方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体系的课程。如对于管理型人才班级、在对专业基础课程做全面性了解的同时,加强理论基础培养,多开设一些其将来极有可能应用到的一些如数理统计、经济管理类的课程等,同时深化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管理能力的训练,完善管理思维。对于技术研究型人才班级,则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本专业必修的所有技术方面的课程,同时与管理类学生相类似,注重对这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力争在校期间即培养出学生勤于思考、努力钻研技术的品质特性。对于技能型人才班级,则主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锻炼其动手操作动力,争取在学生走出校门时掌握该专业及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在走向岗位时即可将所学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三)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更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组织模式与教学方式

分类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管理型人才及技术研究型人才班级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今后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学生访问、考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要求学生完成;课内外所布置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开展的各项活动应成为整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成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者、咨询者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和协作者。教学时、针对管理走向型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进一步补充新内容,同时多介绍一些管理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针对技术研究型人才的学生,可开设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综合研讨会,聘请本校教师、知名学者、业内专家开设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各类型讲座、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研讨,还可根据专业特色,设计一些综合实际问题,以论文研讨、案例解析等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该类学生不仅具有熟练的操作和运用能力,而且学识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真正成为行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研究人才。

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宜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各种活动要求学生动起来,实际操作演练所学技能。由于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同一专业中的不同技能类型,针对这种问题,可采用“交叉循环制小组化”教学,即将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分别指导,每个小组配备一个专业教室、一套实践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在几个平行模块中交叉循环进行强化训练,掌握学习各单元的知识及技能,必要时还可实施情景模拟活动,要求学生分别承担某专业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让学生体验实际在岗工作的情境,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语言交流、与人合作、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等方面综合能力。同时、为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可通过各种技能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缩短学习与就业间的距离。

此外、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各项需求,还可开设分层次的选修课程。如针对管理型人才学生可开设拓宽类选修课,以介绍综合性的基础科学、行业内最新的文化、发展动向,或者开设兴趣类选修课,这类选修课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主要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在专业外其他领域的特长。针对技术研究及技能型人才,可以开设分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与必修课课程相辅相成,以强化此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分类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

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多类型合格人才的培养,分类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建立起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对学生实行定量记分与定性评价并重、理论知识测试与技能特长考核并举,以达到不同考核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各种知识与技能,适应不同市场的人力资源需求。分类教学模式下的考核体系要在考核主体变化的前提下,对考核的形式、考核的标准等予以创新。

1、设计多种考核标准

(1)统一标准的考核:对于各类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通识课程与基础课程,可设计统一标准的考核方式,考核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和知识点。

(2)差异标准的考核: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标准的考核,这种考核适用于一些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但在问题类型、问题难度、问题设计等方面需形成差异,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需求与就业要求。

(3)转换性考核: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在各方面特长不同的特点,可采取用学生某方面特长成绩转换某些薄弱课程成绩的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高技能人才。

2、设计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1)书面性考核:除传统的书面试卷考试外,还可采取论文、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报告、社会调查等书面形式的考核。前者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考察,比较适合所有学生基础课程的考试,后者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比较适用于管理型人才实施。

(2)研究性考核:教师可通过布置技术类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进行技术攻关,并根据攻关效果及进展给予评分,这种方法能够融学于考,激发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比较适用于技术研究型人才。

(3)展示性考核: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提高交流能力、实操能力。适用于技能型人才的考核。

(4)过程性考核: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绩进行综合考核:课堂笔记整理、课堂讨论、作业成绩、活动课题成绩、展示学习成果成绩等,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养成,适用于所有类型学生的考核。

第8篇

高等职业教育的名称在不同国家其叫法不尽相同,如澳大利亚称“TAFE学院”,德国称“职业学院”或“高等专科学校”,但功能和我国高职学院相同。国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从(Burgess,1978)对受教育机会的研究关注,到(DianaGreen,1994)对其自身意义的研究,随后(AllanAshworth,1994)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和(GeoffreyDoherty,1994)质量监控的机制研究都关注教育质量问题。进入21世纪,(DammeDirkvan,2001;VidovichLesley,2002)等在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开始探讨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保证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DammeDirkvan,2001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问题》;YonezawaAkiyoshi,2002年发表的《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系统和市场推动》;同年VidovichLesley,2002年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全球化与长期规划》;HudsonPeter,ThomasHarold,2003年发表《新世纪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积极应对还是简单适应》。在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宏观控制实现对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首先,政府或者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宏观监控与评估手段保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监控与评估的角色。例如,法国把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全国教育评价系统的一部分。具体评估课程建设、专业学科、教学、教育管理、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目标、改革规划等。荷兰政府在高职教育评估中的角色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方式的改变,逐渐由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英国政府从90年代以后开始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估。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主要是在划拨教育经费和制订政策过程中通过运用评估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政府既尊重、保护高职院校办学自,又确保对高职院校进行宏观控制,从而保证了高职教育质量。其次,具有完善的评估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高职评估中介机构。例如,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了“学术审计组织”;澳大利亚于1993年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法国成立了“国家评估委员会”;荷兰成立了“荷兰大学合作委员会”和“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联合会”。这些评估机构负责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并且独立于政府和高职院校。再次,评估机构具有严谨的组织制度。例如,法国在1989年7月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法国国家评估委员会拥有完全的行政自;其报告直接呈送总统,不受教育部的领导;评估委由国家财政支持,拥有自己的预算;评估委成员的资格认定极为严格,17名成员由总统任命,另有1名总秘书和24名专职职员,其成员和职员在全国范围内选聘。荷兰大学协会为使评估顺利、有序、高效地运转,在综合了政府、大学及社会各界意见后,对教育教学评估的目的、原则、过程及评估机构等内容作了严格、明确的规定。最后,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政府对高职教育评估机构的组成及其评估活动的实施加以规定、监控和调节,以保证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首先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其次运用高效、科学、客观、灵活的评估方法,最后,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并征询有关机构的意见,确保了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二、国内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国内对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主要从组织、制度、评估、反馈几个方面体现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成果有贺祖斌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徐向艺2004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以及沈玉顺2004年文汇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思想与实践》等,形成了以理论性、互动性和系统性为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代表性的论文有2001年陈利利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数学模型》,将定性评估的结果量化建立监控体系的数学模型,从而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另外项目《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是由北京大学完成,主要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动态、全员、全程教学质量监控,涵盖文、理、农、工、医各种专业及各类学校需求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质量评估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的准确性、科学性、客观性、时效性,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实现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根据目前国内外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可以看出,现在采用的体系主要是督导、听课、检查和学生评分体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把精力大部分都放在教师的身上,即使应用了现代的处理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匿名评估,只是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教学的效果。同时国内研究针对高职特殊的群体很少,都是为了高等教育教学服务的。基于上面的原因,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从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专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应与高职专业教学目标相结合。

三、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性质,除了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更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明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以社会上的职业岗位为背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专业设置与社会岗位直接对接,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组织都以应用为基础。高职学生生源的整体素质偏低。高职教育教学对象影响教学质量,由于高职的学生大部分生源都是专科起点,素质偏低,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出现了管理难的现象。只有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完善教学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尤其高职学生都是以应用型培养为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就必须改进教学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实践与技能重于理论。以应用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养机制,以个人和社会双向选择(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培养机制,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必然要求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理论知识为支撑,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所以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应该与学校最终实现的培养目标为标准。

四、构建高职教育教学监控体系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技术 科技 企业培训 专业岗位

1.引言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院校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期间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不断推动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现在高职教育发展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以工学Y合、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就业为核心,以培养高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已经成型。然而,高职教育发展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与企业合作的不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磨合、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但对于高职教师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课堂教学技术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研究的角度更侧重于器物的技术,对教学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课堂教学技术对于高职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让教师将技能、理论及职业素养等知识有效传达给学生,形成高效的课堂传承,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因此,还本根源,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技术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研究现状

“教学是一种艺术,抑或是一门科学,我相信教学是二者的结合体,是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敏感相结合的产物”[1],正是教学的这种既科学又艺术的特征,使得教学技术呈现很大的争议。赵伶俐总结认为,“技术”是一种行为或者操作方法,但并非所有行为和操作方法都可称为技术,只有那些“工艺”化了的或者已经形成行为规程及要领的行为或者方法,才能成为艺术。[2]因此她认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教学技术是教学科学向教学艺术跨越的中端。除了赵伶俐之外,也有其他的专家学者也相继对教学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1)主要侧重于技术(尤其是信息化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如赵国栋[3]通过对西方教育界关于教育技术理论的分析,认为“教学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深远,我们应该对“教学技术”加以利用,然而,“教学技术”并非治愈教育顽症的“灵丹妙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很明显,由于时间久远的缘故,赵国栋将现代科技直接等同于教学技术了。在高科技还未大量进入教育行业,就能对其进行分析,对教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主要侧重于对技术过于课堂运用的反思。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引入,对教学产生了颠覆性变化,PPT、微课、慕课,一系列需要与科技结合的教学技术风生水起,对教师的触动和影响难以估量,绝大多数教师只能随着科技的步伐,加入到这场由科技发展而引起的教学改革地震中来,害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被淘汰。科技的进步确实对教学技术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也限制了教师的内在发展,使教师可能从专业转向技术,而最根本的专业反而没有时间去研究。

3.高职课堂教学技术迷茫

高职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不同,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与企业合作,或者进行工学结合项目,也有许多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教学状态下,很难形成系统的关于教学技术的内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也许有一些教学经验,但这些教学经验很难形成可重复性的,可归纳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技术。因此,大多数教师还是在不断探索。

3.1科技日益复杂,热点概念频出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教学上的应用也日益复杂。要想做好课堂教学,科技的运用非常必要。如精美的PPT制作对学生会有更好的吸引力,微课的制作越来越美轮美奂,慕课的流行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补充作用。热点对课堂的影响,一是来源于学生的认可,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天生就是数字原住民,对电脑等科技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采用科学技术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现在如果还没有用上教学方面的科技,应该感觉到自己是落伍了,无法跟上时代了。因此,很多教师亦步亦趋地学习热点概念,对教学技术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各类科技教学概念的增加,也产生了一些困扰。很多教师不得不话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追随这些概念,而对本身专业的知识渐渐生疏,或者无法精进。或者在课堂上,学生随着对各类绚烂的教学手段关注,忘记了对课程本身的学习。

3.2课堂教学技术与科技无法区分

课堂教学技术是否真的存在,在研究界已经有争议。技术需要各种规程,即所谓“工艺化”。但课堂不一样,不同的老师对于45分钟的课堂把握都不一样,很难体现“工艺化”流程。但是高职课堂教学确实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对所教课程精通;第二,语言表达清楚,思路清晰;第三,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第四,能够与专业岗位紧密结合。因此高职教学技术应该是存在的,但是随着科技在教育行业的运用,有很多研究把高科技等同于高职教学技术,使两者混在一起,无法分开。这样带来的结果也会迷惑教师,很多教师不得不拼命去学习教学科技,而忘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技术。科技本身对教育而言是一种手段,而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如果无法从高科技的迷惑中走出来,作为主角的教师,就无法发挥其主导作用,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转变。

3.3企业培训与高职课堂混淆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更加广泛,有许多教师参与了企业培训,也有教师将从企业培训的角度来改革课堂教学技术。其实,企业培训与高职课堂教育还是有本质区别。其一,企业培训的对象是企业员工,更注重的是理念的更新,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较多的是对企业管理、制度革新方面的,即使是技术层面的培训,也与高职院校的课堂性质不同。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更强调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他们对企业的理念没有基本概念。其二,企业培训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性很明确,时间也很短暂;而高职课堂专业是很明确,但是具体就业岗位却很广泛,时间一般都是三年,对于课堂的要求也是不同。因此,企业培训可以作为高职课堂技术的一个参考因素,但不能将企业培训等同于高职课堂教学。

4.建议与结论

尽管时代变迁太快,科技进步迅猛,对于高职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基本特征,只要掌握这些基本特征,科技变化万千,课堂教学技术也能够掌握充分,但是从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提高,则更需要人格魅力的影响,只能可遇而不可求。就具体教学技术方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4.1精通课堂教学内容

精通课堂教学内容,是对课堂教学老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知识要点、重点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现在有专门的教案设计模板,要求教师按照模板设计,一节课45分钟,教师几分钟讲哪些内容,这种教案模板非但不能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的进步,反而把老师的教学思路给框死了。真正的课堂教学设计,是由教师主导的,不同的老师思路不同,不可能按照一个模板来设定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明白,该堂课应该讲那些内容,通过那些方式,如案例分析、提问、操作等来完成课堂教学,你无法确定第几分钟讲那些内容,有可能中间出现那些特殊情况,都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因此,对于模板化的教案,教学有关部门不应该强推,应该给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4.2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清楚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能,思路不清,语言表达不清,传道都不能做到,更谈不上授业和解惑了。高职课堂学生基本特征是,自控能力较差,喜欢玩手机,但动手能力较强,个性也较强,如果教师只懂照本宣科,是无法满足高职课堂要求的。所谓思路清晰,是指老师要知道课堂需要给学生传授那些知识,怎样传授这些知识。语言表达清楚,更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4.3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

如果没有学生的互动,课堂教学再好,也只能是灌输式的教学,也许灌输的很有效率,学生也学会了课堂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模式明显是不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基本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是普通的操作工人。因此,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对教学的回应既是课堂思考的必然反应。与学生具有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好课堂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教育现实可能是,教师一直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在下面或者玩手机,或者听课,对于课堂内容没有多少回应。教师除了在课堂内容上精通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对学生的回应及时感知,并且给予鼓励。

4.4与专业岗位紧密结合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与岗位结合紧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那必然是要和企业高度契合。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该和企业紧密合作,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高职课堂教育必须与专业岗位紧密结合,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必须下过外贸企业,清楚外贸企业的岗位职能,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应该做过电子商务岗位,只有教师对这些相关的专业岗位了如指掌,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具有基本的自信和底气。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与企业结合,高职教师是连接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如果教师对课程岗位没有基本概念,可能上课时由于对所讲课程没有实践经验,而产生较强的挫败感,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5借鉴企业培训的方法

尽管企业培训与高职教育区别很大,但企业培训的方法对高职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首先,企业培训要求培训讲师要风趣幽默;由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够很好的和所教课程相结合,风趣幽默是课堂最好的调节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应。其次,企业培训讲师必须涉猎的知识很广泛,如果只是对专业课熟悉,对其他知识不通,课堂效果会很有限。例如企业培训讲师讲企业管理,也会精通一些历史、哲学、政治甚至还有一些文艺方面的只是,在课堂中会相应穿入,可能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高职课堂教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然而现在相应的研究还很少,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也停留在科技或者教学经验层面,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如何将高职教学技术能够提炼成教学艺术,是我们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英)M.鲍门著,卢真全编译,一门表演的艺术[N]外国中小学报,1989-6-10

[2]赵伶俐.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中端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