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

时间:2024-03-22 16:46:30

导语:在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医学影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08-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同样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检查又是现代化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核心内容为课程体系的改革。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旧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普遍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医院顶岗实习。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顶岗实习",机械地按顺序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实践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旧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学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机械的学习各门课程,课程内容安排多,学制三年,时间少,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缺乏灵活运用。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英语基础医学概论影像设备学

体育临床医学概论影像检查技术

信息技术电工学影像诊断学

德育教育医用物理

军事教育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顶岗实习

社会实践放射物理与防护

图1 旧课程体系

1.2 缺乏实验、实训、实践资源。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专业起步晚,很多医学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体系不完善。多数民办医学院校甚至没有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民办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器材和教学软件系统更是稀少,跟不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影像教学需要,必须构建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影像人才,促进医学影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约改革的因素

2.1 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办学耗资巨大,想办好、发展好,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财政性资金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约占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50%,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主要靠学费。所以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2.2 师资不够合理。首先民办高校师资数量相对不足。民办高校劳动强度大,师资相对少,造成教师超负荷工作,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民办高校师资质量相对不高。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再次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民办高校师资最主要的来源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老教授和新毕业的研究生,中坚力量相对薄弱。最后民办高校师资稳定性差。民办高校教师一般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兼职教师相对责任心不够,流动性大,随意性大,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专职教师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劳动量较大,民办高校成为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的跳板。

3.立足实际,促进专业改革和建设

3.1 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的新的课程体系。本着"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组建新的授课体系。另外以"岗位目标"为导向,实训室医院为载体,增加了大量实训、实践的新内容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大、中、小型医院影像科或者放疗科,从事影像技术工作或者放疗工作;一部分影像人才进入基层医疗单位成为技术、诊断工作都从事的多面手;还有一部分影像人才流向医疗企业,从事影像设备的维护、维修和销售等工作。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抓手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新课程体系

3.2 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建设可行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资源。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进行硬件的构建、软件的开发和软环境的创设。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鉴于民办高校资金缺乏的特点,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让医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进来。软件建设和软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全校各学院间的共同努力。

3.2.1 多渠道硬件建设

首先,以校医院为载体促进硬件平台的构建。民办高校可以依托校医院,购置设备,通过加大校医院的投入,提高产出比。加强校医院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能为师生和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高校医院的利用率,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实行校企合作引进医学影像设备。民办高校的医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又将是各地医院的生力军。实验室可以与大的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合作办学,搭建医疗设备展示平台,将部分设备在医学影像实验室内展览和开展使用培训活动,学生学到了实践知识,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宣传了产品,实现学校和公司的双赢。

第三,合理利用旧设备。一些大型医院在引进新设备后,往往更替下旧的设备,这些设备虽然陈旧,但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低价收购旧设备,在实验室合理利用,既能节约实验室建设经费,又能发挥实践教学作用。

3.2.2 自主软件建设。花费数百万资金购买计算机数字X线检查设备(CR、DR)、CT、磁共振(MRI)设备等满足教学实验实训显然不现实,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在同时拥有计算机学院和医学院的民办高校开发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和 建立虚拟影像实验实训中心。既解决了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价格又低廉,还避免了辐射污染,学生还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场地随时网上互动学习。实现模拟仿真与实践实训的有效结合。

3.2.3 实验室软环境建设。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实验室的设备、技术和人员管理。同时培训实验室人员,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医学影像师资队伍,构建医学影像实验室的软环境。

4.总结

以"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优化影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实践资源,有利于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办高校培养的影像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慧丽,钱春野,张益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3,08:139-141.

[2]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曹明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7:919-921.

第2篇

【关键词】:医学领域;计算机;应用探讨

随着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操作简单化与相对平民的价格,计算机逐渐步入千家万户,计算机的普及度得到空前的提高。计算机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医学领域,计算机不仅被用于管理,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它的应用基本上渗透到了医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基础医学、治疗与监护、临床的监护和诊断、医院的管理和教育等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本人根据实践经验和医学领域的实际发展状况浅谈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计算机在医学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一)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一个学科要想成熟或者成为独立的科学分支,必须经过定性的理论分析逐步走向定量分析的阶段,医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也是一如此,因此计算机最早涉入的是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医学发展至今,基本上所有的医学领域的研究无论基础还是专业的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的参与,而在有需要关量化分析的科研方面,计算机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在进行计算机和医学领域的某些学科结合研究时,会延伸出一些边缘性的学科,

(二)在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诊断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辅助检查,现行的诊断手段大多依赖于计算机。计算机的辅助诊断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医生将病人的表象或者症状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计算机根据数据库中存储的记录进行检验;化验结果出来之后再由计算机进行相应的诊断结果预测。当前,这种预测诊断的方式主要运用于临床,但这种新型的诊断方法的发展已逐渐受到国际和国内医务人员的重视。除了辅助诊断之外,计算机的辅助功能还能被应用于对生物信息的识别和处理方面。计算机可以利用其高清的分辨敏感性来检测生物细胞的电位变化,然后生成相应的相位变化图,因为这些图像由电脑生成,所以更加的真实具体,对医生进行相关疾病或病情的诊断有显著的效果。

(三)在医学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2003年SARS的入侵,让从医人员疲于应付,找不出准确的病源、没有彻底治疗的方法,给每个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敲响了警钟,即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大大滞后于入侵物种的变异速度。而计算机作为一种具有超强检索功能的工具,能够为医务人员的学习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它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检索出那些可能需要花费很大人力才能查到的资料,使国内外的医学信息能够更为方便的互相传达和交流,实现全球医学知识的共享,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能够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保证,同时加快了我国医学事业的科研进程。

(四)在医学辅助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医学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在现象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的对医学的现实场景进行模拟化演示,这样即减少了教师边实际操作边给学生做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常常遇到的的种种困难,又使教学者不必因罗列大量的专业术语进行枯燥解说、学生不愿学老师唱独角戏而苦恼。这样的教学方式形象容易理解,容易深入人心,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教学者能够轻松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在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交融地方的运用

首先,在诊脉技术方面的应用。因中医诊脉因人而异,而计算机能够将传感器收集的脉搏信号数据采用波型速加的方式加以处理、分析并判断出脉象与波型信号间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波型对疾病予以诊断治疗,已使得中医诊脉技术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技术弥补了中医诊脉技术中的缺陷,提高了诊脉了准确性,同时也是对中医的诊脉技术的推广,对弘扬中国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计算机在处理医学图像方面的应用。现代医学离不开医学影像信息的支持,而医学影像的采集必须由计算机完成。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所需要的医学影像是多种多样的,如病理切片图像、X射线透视图像、CT和MRI扫描影像、核医学影像、超声影像、红外线热成像图像及窥镜图像等。功能各异的医学影像可分为结构影像技术和功能影像技术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获取人体各器官解剖结构图像,借助此类结构透视图像,不经解剖检查,医务人员就可诊断出人体器官的器质性病变。CT及MRI便属于此类结构影像的代表。然而在人体器官发生早期病变,但器官外形结构仍表现为正常时,器官的某些生理功能,如新陈代谢等却已开始发生异常变化。此时采用结掏解刮性检查便无法及时诊断出病变的器官,而需借助基于SPECT及PET的功能影像技术。功能影像能够检测到人体器官的生化活动状况,并将其以功熊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三,计算视在肿瘤放疗方面的应用。计算机在肿瘤放疗方面的应用包括其在辅助放疗计划方面的应用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领域的应用两层意义。通常听说的放射治疗计划,是指根据检查手段确定出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后,选择合适的照射源、射野面积、源皮距等参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由瑞典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首先提出的,它把放射线从不同的方向定向对准直照射病灶,在病灶中心形成大剂量聚集效果,使病变组织坏死的同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达到手术切除肿瘤的效果。而在当代,以人工脏器替换病变或损伤的器官已不再是神话。

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无论在医学研究,抑或是临床诊断治疗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学习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应用计算机在管理、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快速发展我国医疗事业,解决当前医疗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田风调.计算机技术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百科全书[M].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健康;医疗信息化

1 国际大数据产业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现状

近年来,英、美、加拿大等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开展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引入大数据信息化技术使得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能够辅助公民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风险。

1.1 美国: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重点发展精准医疗

美国在推动大数据研发和应用上最为迅速和积极。在健康医疗大数据方面,2014年6月,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正式上线,开放了2004至2013年间的300万份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过失记录(经脱敏处理数据),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与分析。2015年1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宣布划拨2.15亿美元作为精准医疗计划经费,加快基因组研究。同时美国还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以保护隐私和跨系统数据交换安全。

1.2 英国:积极发展个性化医疗,注重隐私保护

2013年6月,英国医疗保健当局宣布将建立世界最大的癌症患者数据库,收集来自英国各地医疗机构的病例和1100万份历史档案记录,保存和整理英国每年35万新确诊的肿瘤病例的全部数据。同年,英国启动了医疗健康大数据旗舰平台care.data,集中了全英国的家庭医生和医院记录的病历以及社会服务信息。由于该平台运作中发生数据被披露,2016年7月6日,为保护患者隐私,care.data计划被终止。

1.3 加拿大:建设互联互通平台,探索卫生经济和疗效研究

近年来,加拿大借助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健康档案、药品信息、实验室信息、影像系统、公共卫生信息和远程医疗系统,建立统一识别系统以及基础架构和标准的研究。同时,利用大数据开展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研究的定价计划,开展了基于卫生经济学和疗效的药品定价试点项目,利用数据分析衡量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并依据服务水平进行定价。

综上所述,国外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着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数据,提供社会高质量数据资源;二是在前沿及共性基础技术上增加研发投入;三是积极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应用大数据技术。

2 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2.1 前期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区域范围内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的各类数据,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库。数据主要包括临床信息――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手术报告、病案首页、出院小结;公共卫生信息――疾病报告、疾病管理、生命统计、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通过十年多探索,在医疗健康大数据已经初步具备了基础和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一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建设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46312”工程,“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数据总体架构。

二是,国家卫生标准制定和互联互通:围绕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已研发形成了89个数据集、277项医疗卫生信息标准、3300个数据元。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实现了医疗卫生数据与公安、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门的信息协同,共计覆盖13.6亿人口,包含13项信息的国家人口基础库。

三是,卫生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目前,全国有71%的省启动了省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46%的地市启动了市级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29%的区县启动了区县级平台建设。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十省互联互通项目,目前已经接入了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重庆、内蒙古、辽宁十个省级平台。在医院层面,目前我国约50%的委属医院,42%的省属医院和38%的市属医院已启动医院信息平台建设。

2.2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5年起,国务院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陆续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快医疗大数据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提升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为医疗大数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相关政策如表1。

3 上海医疗大数据发展基础与现状

3.1 发展基础与优势

一是,构建了良好的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基础。上海率先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三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工程――上海医联工程。医联工程接入了全部市级以上38家三级甲等医院,数据涵盖医疗中的医疗业务、临床业务、医学影像、医疗运营、医疗管理等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申康中心建设了覆盖全市16个区、所有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上海健康信息网。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已累计为7175万名患者建立了诊疗档案,医嘱17.4亿条,各类检验检查报告2.3亿份;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中心数据库,实现了医学影像数据的调阅共享,截至2015年底,累计采集影像资料9.8亿幅,数据量413T,月均跨院调阅影像数据约2万次。

二是,集聚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药物所、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W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及相关医院。建成和在建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上海蛋白质科学设施、国家肝癌中心、国家转换医学中心等国家级科学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复旦大学建成“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涉及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多领域的大数据分析,并在国内率先成立大数据学院。

三是,拥有国际化创新产业集群。上海市已形成生物医药和软件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集聚了万达信息、金士达卫宁等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先企业以及上海医药、上海联影、上海微创等一批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作为大数据“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的重要功能性平台;汇聚IBM、Intel、微软、罗氏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超过200家。

四是,具备创新改革多重叠加优势。上海正在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探索科技金融、国际人才试验区、海外人才往来、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创新改革的先行先试,具备独特的创新改革优势。

3.2 存在的不足与瓶颈

上海市医疗健康行业中累积了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医疗健康数据。但是,由于存在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和标准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具体如下:

(1)缺少标准化规范,数据质量不高:各医疗服务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通用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业务标准,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采集的数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记录存在偏差和残缺等原因,总体数据质量不高。

(2)资源管理分散,大数据利用水平低:从医联工程建成至今,上海市积累了近PB级的包括诊疗记录、处方、医嘱、出院小结、检验检查报告、医学影像信息等在内的海量医疗数据,但由于存在数据结构化程度较低,电子病历标准不一致、大量医疗数据存储分散等问题,兼容性、可扩展性较差,给信息共享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缺乏获取知识级情报的技术手段、缺乏对医疗大数据资源的深入价值挖掘,还未形成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模式与知识应用服务,实现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3)医疗隐私保护难度增加: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开展,隐私保护的难度逐步增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

(4)缺少医疗大数据专业人才:随着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激增,权威专家估算,我国未来五年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将高达130万左右,尤其是横跨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业务实践经验的大数据人才非常紧缺。

(5)缺乏协同合作机制:医疗大数据关键产业环节之间还没有建立有序的协同合作机制,为技术研发、工程孵化、成果转化、行业应用、标准评估等关键环节提供合作渠道。

4 发展医疗大数据技术突破方向和重点

根据上海市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产业基础,结合国际大数据在健康医疗应用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上海市相关机构和部门应主要针对以下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突破。

4.1 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技术

主要包括: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等。通过适合多层级、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共享协同的互联互通技术开放架构和配套技术,能够适应多种医疗信息系统接口,提高互联互通实施效率;研发支撑组学数据、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等异质多源数据的整合技术,适应数据类型复杂、存储模式多样、语义标注体系各异、规模巨大等特点。

4.2 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多源医疗大数据的语义关联技术、医疗数据质量修复技术及基于数据管控的医疗大数据共享利用技术等。建立基于统一患者身份的索引、疾病代码及药品代码规范等,在语义层实现多来源医疗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的融合,支持智能学习和语义理解;通过实现数据智能填充和补正,解决系统数据源头质量低、数据缺失、填写不规范的问题;在原始数据拥有方可管、可控、可溯源的前提下,允许第三方基于数据沙箱开展分析利用,促进医疗大数据利用水平。

4.3 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知识图谱智能构建技术、医疗影像分析技术等。基于临床数据、健康档案、人群队列、专病数据库等,在语义规范化和语义关联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出跨知识库融合的知识图谱;通过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可视化、多时序图像分析、统计学分析和生理学模型分析等,有效支撑临床辅助诊断、疗效评估等。

4.4 医疗大数据集成应用技术

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技术、临床精细诊疗决策支持技术、疾病经济负担分析评价技术、公共卫生决策支持技术、个性化智能健康服务推荐技术等。通过集成应用上述技术,实现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开发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决策服务、健康管理、医保医药等软件产品,并进行示范应用。

4.5 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及安全风控技术

主要包括:隐私保护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平衡隐私保护和数据挖掘需求的医疗大数据脱敏技术,基于访问行为安全审计的、风险自适应的医疗大数据访问控制技术等。通过上述技术的应用,实现针对不同数据共享方的数据按需脱敏,加强医疗大数据安全风险防控,构建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医疗大数据隐私纵深保护体系。

5 相关政策建议

在开展技术研究突破的同时,为推进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议从研发支撑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人才和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创新建设体系与应用模式,全面引领和支撑我国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5.1 建设创新技术研发平台

通过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创新研发平台,组织开展医疗大数据互联互通、医疗大数据整合管理、医疗大数据分析检索、医疗大数据标准、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等研究,进行P键技术的研发、产品化和工程化,快速提高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水平。以居民健康档案、临床诊疗数据、生物组学数据、医保医药等数据为基础,着力探索医疗数据资源的统一标准,形成从区县、地市级、省级到国家级别的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和规范化,推动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

5.2 培育医疗大数据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行业领先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强强联合,发挥技术研发的导向作用,建设开放式、包容式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为国内外优势力量提供参与协同创新的沃土。面向限制医疗大数据行业应用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以国家的医疗卫生行业需求为导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和企业提出的攻关研究项目,开展医疗大数据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战略性、前瞻性研发,发展一批具有创新技术路线的医疗大数据的技术模式。

5.3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联合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科研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医保医药企业等产业链关键用户单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成果转化,支撑医疗信息化产业链企业开展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协同、分析利用等方面的产业链协作。建设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对接用户单位产业化应用需求,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推动医疗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5.4 集聚和培育一批国际化优秀创新人才

充分利用上海市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基础及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多形式培训模式和系统,建立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平台,为医疗大数据创新工作提供源动力。充分发挥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相关政策优势,集聚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紧密协作的专病研究、人群队列、公共卫生、生物组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团队。

5.5 开展模式创新提升我国医疗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聚集全医疗医药科研创新资源,通过“众智、众包、众创”的模式促进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发现,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和需求,研发一系列医疗大数据服务产品,形成数据驱动的医疗服务决策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监管、临床辅助诊疗、卫生经济分析、公共卫生政策评价水平,并服务于健康、医药、医保、医疗、大数据多个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医疗相关产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振,周毅,杜守洪,等.医疗大数据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6):1-8.

[2]周光华,辛英,张雅洁,等.医疗卫生领域大数据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4):296-300.

第4篇

三维影像数据中心 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2013年9月,上海医院图像处理中心揭幕,成为国内首家设立图像处理中心的医院。

据该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萧毅介绍,图像处理中心所使用的飞利浦星云三维医学影像数据中心可实现一站式多产品(CT、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等)综合诊断、多学科影像综合浏览分析、多个终端同速运行,可完美整合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移动应用和三维交互诊断。

在图像处理中心的基础上,医院医学影像科成立了由十多人组成的图像处理中心多学科团队,团队成员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服务不同的临床科室。每个小组每个月都要去对口科室听取意见,一起讨论在过去一个月里有哪些影像做得不符合临床需求,以期对工作有所改进。

随着影像科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三维影像质量的改进,对临床诊断和术前评估有了更多的积极意义,临床科室对三维后处理的需求量开始逐渐加大。三维后处理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中大有成为临床医生“标配”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三维影像数据中心改变了诊疗流程和模式。

在另一个层面上,临床科室尝到了三维重建的“甜头”之后,与影像科室互动明显增多。在医院,已经有胸外科、心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到影像科进行讲课、交流,介绍其主要的病种、治疗手段和相关影像需求。这种形式的交流可以使影像医生更加了解临床需求,提升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影像支持,提高了质量的影像服务反过来又会促进临床手术的成功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互惠互利。

在年初的一次会议上,萧毅对医院影像处理中心进行了介绍,与会的放射科同行对这种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有句话叫“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三维影像数据中心似乎已有些许端倪。也难怪一位接受本刊采访的飞利浦的公司的经理信誓旦旦:我觉得就像本世纪初的PACS一样,三维影像数据中心在近几年一定会大热。

医用3D打印:连点成面 全面延伸

本刊2013年曾介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用3D打印脊柱外科植入物的案例,今年已经有医院开始用3D打印技术开始真正为临床服务了。

年初,为了给一个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手术,湘雅医院用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医疗三维设计系统做了头颅和病灶的三维模型重建,并用3D打印技术把模型打印了出来。实体头颅模型能把病灶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直观地呈现给手术医生,给手术计划的制定带来了很大帮助。

这个“既能体现手术要求,又能表达患者病理、生理信息”的模型,让手术专家组核心成员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李学军很得意,他觉得打印出来的三维模型不止能用在帮助制定手术计划上,还有教学功能:“可以让医学生或者年轻医生在模型上演练,提高其学习效率。”

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整形外科在国内首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耳再造,为一名6岁患儿打印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耳朵。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3D打印出“人造骨”,未来可应用于口腔肿瘤的治疗上。

在国内,3D打印技术在医疗上的应用正在全面铺开,大有连点成面之势。

实时三维引导:让术者身临其境

2014年春节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普外科开展了3D腹腔镜手术。该手术利用在患者体内的腹腔镜镜头包含的两个距离非常近的小镜头,各自拍下腔内图像,再通过各自的显示设备把两个角度的图像同步放映,使有细微差别的两幅图像同时显示在显示屏上。术者戴上偏振眼镜后,就可以从显示屏上看到三维立体影像,使其在操作器械时有了立体方位的感觉。

与常规腹腔镜相比,3D腹腔镜手术减少了出血和手术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因此越来越受到医患的青睐。目前,包括同仁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在内的多家大医院都已经开展了3D手术。

用三维影像进行实时手术指导,成为当下手术治疗的热门技术。在医疗设备企业的技术支撑下,“实时三维引导(Live 3D Guidance)”的理念正在被接受和认可。

实时三维引导:通过便捷的床旁操作,三维成像技术与二维X线影像实时融合显示对复杂介入手术进行精确定位和引导,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不断扩大介入治疗的临床适应症,体现了目前介入引导技术与介入临床相结合的最新境界。实时三维成像(Real-Time 3D-RA)、动态三维路图(3D-Roadmapping)、类CT软组织成像(Xper CT)、实时介入穿刺导航(XperGuide)等一系列高级功能模块共同组成了该理念的主要内容。

高分辨实时三维成像:可实现实时三维重建技术,旋转采集结束后瞬间得到三维影像;从头颅、胸腹部到四肢,全身各部位的血管及软组织三维重建;无需矫正处理即可进行精确三维测量分析;计算机辅助动脉瘤分析、虚拟支架系统使医生更方便地进行手术方案制定和疗效评估;方便的床旁操作和显示,三维图像与C臂机架的实时联动,与术前CT/MR图像的匹配融合,极大地提高了介入手术的工作效率。

高分辨实时三维成像在实时传导的硬件平台上真正实现了无需人为干预的即时三维重建。全系列的精确三维定量分析技术、三维图像与C臂机架的实时联动,与外部CT/MR图像的无缝结合,让医生对介入治疗决策更有信心。

实时动态三维路图技术:通过把三维血管图像与实时二维透视图像融合匹配,介入手术过程中,可以实时观察到导管、导丝、弹簧圈等介入器材在形象地融合三维血管树、血管病变内行进、治疗的过程。实时透视图像、三维血管图像、机架投照位置三者在术中实时联动,当机架的投照角度、探测器视野、SID改变,甚至患者和导管床有轻微移动时,透视图像和三维图像仍能保持实时动态改变,保证介入三维实时导航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该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复杂扭曲血管树的手术风险,同时降低X线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和操作时间。从神经血管介入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到复杂外周血管介入如子宫肌瘤栓塞,多血供肿瘤超选……3D-Roadmapping极大地提高了介入医生的信心、效率和手术成功率。

类CT成像:类CT成像技术是通过血管机高速旋转采集数百幅图像,进行体数据自动重建,在20~60秒之内在导管室重建出类CT的软组织成像。该技术可以实现控制室或导管室感兴趣部位软组织像的多平面观察,快速的成像能力以及可与常规CT相媲美的成像质量,使得无需再将患者在导管室与CT检查室间推来推去,极大地方便了脑动脉瘤出血介入治疗等紧急介入手术。

实时三维穿刺引导:该功能模块是具有创新性的非血管介入穿刺引导工具,该技术将实时透视图像与XperCT软组织成像或者MR、CT体数据融合显示在同一显示器上,对包括组织活检、穿刺引流和射频消融在内的各种非血管性介入操作进行实时引导。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应用 多领域

一、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人们已经习惯了计算机的简便快捷,在各个领域我们都能够看到计算机的身影,其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谓计算机网络是指把那些所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而且功能相对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利用通信的线路将其连到一起,并由专门的主要网络进行操作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样的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计算机网络。其主要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实现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计算机网路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网络是由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两大类组成的,其中软件资源主要由各种数据、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构成;硬件资源主要由打印设备、大容量的存储器和处理机等资源构成。计算机网络的此种功能不仅能够实现不同区域网络用户资源的共享,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资源之间的利用效率。

(二)计算机网络具有分布式处理和均衡网路负荷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处理功能是指当使用计算机的时候,网络中某一个节点的性能不能够满足正在进行的此项内容的计算或是任务的时候,利用网络中其他计算机的调配,彼此分工合作来完成当下的任务,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在使用时候增强了其稳定性。计算机网络的均衡复合功能是在计算机网络在某一个节点出现了系统超负荷的时候,将新作业利用网络传输到另一个系统空闲的计算机处理,以实现网络的顺畅使用。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处理和均衡网路负荷的功能,使得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能得到大大的提升。

(三)计算机网络具有综合处理各种信息的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很方便的将各种数据收集到一起,将其进行综合的处理,以便于用户得到想要的信息。比如,某个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将企业的各种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收集到一起,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得到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数据,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计算机网路还具有传送数据的功能,这种传送可以是用户之间的传送,也可以是处理器之间的传送等。通过以上介绍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在信息化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功能得到了大大的发挥。

二、计算机网络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在电视领域中的应用。电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消遣项目之一,但我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丰富多彩的画面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通过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到电视动画制作、电视字幕的制作以及数字硬盘等技术上,使得电视行业才能够达到今天这么逼真的效果。就拿电视字幕制作为例,在计算机网络应用到电视字幕制作之前,人们要通过手工来完成电视字幕的制作,工程量非常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之前看的电视字幕少的原因。伴随着第一个中文字幕机的诞生,使得电视字幕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简化,这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视行业中的正式运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电视字幕的问题,使其变得简单易行。

(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网络的画面能够提供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声情并茂的演绎枯燥的教育内容。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育更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计算机网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教育充分利用了这个大大的背景课堂,教师利用网络将那些流行、前卫的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一个动静结合、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真正的实现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学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计算机网络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众所周知,在如今的医院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随处可见,医院资料库的建立、医学影像的使用、人工智能诊治系统的应用等等,这些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医疗信息方面的使用,可以很方便的完成患者的入院预约、登记、病历的管理,以及患者临床的监护情况、饮食情况和患者所在病房的监管,直到患者治疗完成结账出院等信息,都可以一系列的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查询。这大大的方便了医院的冗杂信息的管理和患者的治疗,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此外,计算机网络在医疗影像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的,医学影像是现代医疗中非常重要而且常用的临床检查方式之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影像的检查方式也逐渐的丰富,检查结果的精确度也大大的提高,这主要取决于高科技的应用。因此,计算机网络在医疗领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四)计算机网络在各个企业中的应用。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传统企业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化企业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备受青睐。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便于企业的管理者及时的收集企业运行过程中各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时间掌握企业运营的情况,为管理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再者,计算机网络在企业中的应用,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对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的企业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企业在凭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管理,实现企业在通讯、办公等方面的信息化,以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小结

在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管理中,在信息化的时代,各类信息的传输、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其先进的技术已经在教育、医疗、企业、电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多领域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贞如.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1)

[2]孙刚.浅谈学校网络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2007(6)

[3]邹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应用[J].硅谷,2012(1)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信息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31-01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出现了许多医疗服务新模式,信息技术在医疗机构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需求。医学信息学即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又称医药信息学,国际上将其定义为“一门涉及医学实践、教育、科研中信息加工和信息交流的学科”,是医学、计算机学、人工智能、决策学、统计学和信息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它以信息论、系统论、计算机科学技术为理论基础,几乎全方位地涉及所有的医药卫生领域,已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发展的基石。

1 医学信息学研究内容

1.1 计算机化病历

计算机化病历是医学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是指存在一个系统中的电子病历,这个系统可支持使用者获得完整、准确的资料;提示和警示医疗人员;给予临床决策服务;连接管理、书刊目录、临床基础知识以及其它设备。电子病历的优点如下:完整的电子病历存储系统支持多个用户同时查看,保证个人医疗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通过网络,医师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随时获得患者的电子病历;同时可根据不同的用户给予不同的资料查询权限,从而保证了病历的安全性,授权用户在适当时间才能查看合适的病历。此外,电子病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医疗记录。通过与图像信息的整合,可提供实时医疗监控,药物剂量查询等多种功能。电子病历已成为新兴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的基础。

1.2 医学信息系统

医学信息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患者关系管理系统(PRM)、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系统等。ERP技术将信息整合为一体(整合的数据库),各系统都提供一致的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有效地降低了输入费用,并保证各系统得到完整、实时、一致的数据。其次,ERP系统可用来决策医疗设备订购、管理和维护。PRM是侧重于患者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生活习惯、个人病史、家庭病史以及过敏反应等,医院从而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PRM,患者也可向医院询问医疗方案。对于特定的用户来说,前端界面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后端数据必须是一体化和标准化的。

1.3 医疗决策系统

医学实践最重要的是作出正确的医疗诊断,因此医学信息学将研究重点也放在决策系统上。决策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工具,而且需要理解医师如何利用推理知识作出医疗判断。当前决策系统主要基于两种方法论:着重于统计分析的定量分析法,以及侧重于逻辑推理的专家系统法。

1.4 影像信息学技术

界面友好的医学影像数据库与二维、三维结构及可视化的结合将医学影像信息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现代影像信息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图像传递标准、传递规则、医学术语、信息压缩、图像数据库索引及图像病例传递安全等。从“虚拟细胞”到“虚拟人”,当前影像信息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到个体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1.5 远程医疗与互联网

随着宽带网进入千家万户,远距离传递诊断和患者管理信息成为可能,远程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通过网络电视和无线技术,使医师及患者能随时传递相应的医学相关信息,从而为远程医疗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一些身患相同病症人群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能,此类患者交流组织的形成有利于自我寻找最合适的治疗。

1.6 数据标准

电子病历和病案的大量应用、医疗设备和仪器的数字化,使得医院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地膨胀。然而简单存储信息只是数据库的低端操作,数据的集成和分析以及医学决策和知识的自动获取才是信息学研究的重点。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数据必须以特定的结构方式来存储。医护人员必须有一约定俗成的数据标准。这一数据标准明确了数据库中存储的特殊符号所具有的涵义。其作用正如字典一样,起到咨询和定义的功能。

2 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的意义

(1)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质。医疗机构是信息和知识密集型单位,良好的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对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医学信息学以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工作中的应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因此,医学信息学教学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的方式、优点以及潜力和局限性,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信息类课程的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2)可以促进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医院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临床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目前,国内医院信息化的步伐比较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务工作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医院信息化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医院信息化是医学信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医学信息学教育,必将提高学生对医院信息化的认识,培养更多的既懂医学又懂信息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医院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3)可以促进循证医学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开展。循证医学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要求医务工作者将最佳的临床证据与自己的工作经验相结合,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信息学的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临床医生的医学信息检索技能,另外一方面,医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还可以为医生获取证据提供更为直接的帮助。

3 医学信息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教材问题。由于医学信息学在国内教学时间尚短,迄今为止还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出现,组织编写高水平教材是我国医学信息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师资问题。由于医学信息学的多学科性质,要求医学信息学教师具有多专业背景,在计算机专业、医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等方面的研究都要达到一定的深度。目前,医学高等医院符合这些要求的教师还是凤毛麟角,因此,解决医学信息学的师资问题就只能靠多部门的联合。

(3)教学方式。医学信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教学方式有较高的要求。首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许多图像和图表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布置作业等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思考;第三,应采取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既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他们吸收国外的新成果。

(4)实践问题。医学信息学的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重点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应选择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医院作为实习场所,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大型放射医疗设备 管理模式 设备维修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60-02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使用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在现代化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较易出现各种故障?针对不同的医疗设备故障,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排除?解决,则将对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者将会诱发医患纠纷[1]?基于此,我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有效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解决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实际问题,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现存问题

1.1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匮乏及储备不足是影响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的首要问题,医院工程技术人员地位低,欠缺必需的技术和能力水平,专业人才流失率高等现象,在各级医疗机构均十分普遍?以我院医学工程队伍构成情况为例,如图1所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医学工程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对医院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加以分析,很多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仅关注临床科室发展,而对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待遇改善及职位晋升等方面均存在“重医轻工”的现象?以致临床医学工程

作者简介:易瑛 (1965年―)男 湖南湘乡人;本科 主管技师 主要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及维修工作

科出现难以引进高新人才,缺少培训学习机会,科研经费十分有限的局面?

1.2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医疗设备使用与维修管理制度,使得大部分医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相对低下,如很多医院均未设置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部门,即便设有临床医学工程科等机构,但因其权责有限,难以发挥有效的管理职能及管理作用?

1.3维修保养落后

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因技术含量较高,内部构造复杂度和精细度均较高,因此维修成本也便相对偏高?加之很多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严密的控制着所售产品的软?硬件及核心技术信息,对设备维修实施全面垄断,且维修费用高昂?而医院由于缺乏对医疗设备的相关资金投入,维修和保养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有些医院甚至未配备必要的检测维修设备和维修配件?而传统?落后的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方式,非但不能有效的排除医疗设备故障,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这是摆在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难题?

1.4缺乏继续教育

很多医院虽大量购置大型放射医疗设备,但其仅看到了其为医院所带来经济利益,却严重忽视设备维护与管理,因此呈现出“重使用,轻维护”的管理局面[2]?医院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机会,使得从事该工作的技术人员难以实现能力提升,不能及时了解或掌握先进的维修技术与管理方法,因此在复杂多样的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面前,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此外,即便部分医院会举办相关讲座或培训班,但培训的内容大多为老生常谈的简单设备维修和基本操作,难以有效解决复杂故障和现实问题?

2 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新模式

2.1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组织职责

为规范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管理水平,我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引进?保养?维修和报废等环节,均交由专门科室及指定专业人员负责,而各临床科室?放射科及放疗科等,对于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仅具有使用权?按照“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管理模式执行,有助于医疗设备的统一配备和集中使用,能有效避免资源重置及浪费现象?明确医疗器械的管理部门与使用科室的各自职责,合理分工,有利于提升各科室的技术服务水平?此外,我院还专门设立了医疗设备维修中心,负责医疗设备的及时维修,易损配件的购买及储备?

2.2自主维修为主,多种方式并存

结合我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实际情况,我科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维修,采取以自主维修为主,买保维修?返厂维修及第三方服务合作维修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管理模式?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应先由本院医学工程专业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检测与维修,这既有助于尽快解决故障难题,缩短医疗设备空置时间,又有助于节约维修开支[3]?而针对复杂的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工作人员在现场查看故障后,应及时做好检查记录,如本院维修人员难以解决问题,应立即查看设备信息,针对处于保修期内的设备,依据购置合同条款,及时与生产厂家或第三方公司进行联系?

2.3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专业培训

由于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属于高科技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因此为提高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医院应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并确保医疗设备维修中心,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以有效满足院内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修需求?对于院内从事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医院应定期开展专门培训,并委派相关人员到其他医院进行学习交流,以打造技术精湛的院内维修工程师队伍?但需值得注意的是,培训学习内容应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接受先进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一再老调重弹,将无助于技术提升,徒然浪费时间与精力?

2.4建立巡查制度,定期质控监测

为及时有效的排查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我院建立了完善?严格的定期巡检制度?针对近期购进的新设备,医院维修组需每周巡查1次?对于购进超过2年以上的老设备,医院维修组则应每周巡检2次,以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并尽快加以处理解决,消除故障及隐患?此外,为提高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水平,医院除应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验收检验和全面常规检验外,还应对放疗设备的剂量?对称性及等中心等项目,进行每周为期1次的一致性检验?对CT等影像设备,依据影像学标准,按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检修?

参考文献

[1] 蒋宇宏,张东友,宋少辉,等. 探讨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流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100-101

第8篇

1、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2、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3、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4、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人工智能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实施,相关开放创新平台建设传闻兑现。从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开始,相关部委开始抓紧推进规划的实施工作。10月13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上,科技部提出试点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平台,初步考虑纳入BAT和科大讯飞。11月15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启动会上,科技部正式宣布建立依托BAT和科大讯飞在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领域的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至此,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初期创新平台建设已全部落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启动。AI初期应用场景初步选定为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和智能语音,分别由各领域领先企业牵头,体现出科技部乃至国家层面对上述公司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的肯定,也奠定了上述公司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定位布局。

四大巨头深耕四大领域。

百度7月份正式上线Apollo计划1.0。公开无人驾驶平台,合作伙伴可通过该平台快速搭建自己的无人驾驶系统,被定义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安卓。11月16日举行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宣布将在明年量产无人驾驶小巴,将量产无人驾驶汽车的时间从业界共识的2020年提前到2018年。

阿里在发源地杭州启动智慧城市,以智慧交通为切入点,通过交通大数据分析,对道路实时流量监控和控制,有效提高交通效率。同时阿里也与雄安新区签订协议,将在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腾讯于今年8月首个医学领域人工智能产品--腾讯觅影,通过人工智能对医疗影像的分析达到识别早期食道癌的目的,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误判率,预计今后该产品将应用于除食道癌之外的其他医学影像分析领域。

科大讯飞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技术在国际语音合成大赛中击败微软、IBM以及多个知名高校,连续12年夺冠。语音识别准确度高达98%以上,并可完成在复杂环境中的准确识别,无疑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9篇

【关键词】尘肺病;误诊;影像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93-01

尘肺病是长期吸入大量粉尘引起的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尘肺病的诊断是一项集政策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工作,关系社会、企业和劳动者的权益和责任,其鉴别诊断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我中心近三年收治的6例误诊为粟粒型结核的尘肺病例做以下回顾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46岁,1例为水泥厂工人,4例为采煤工人,1例为凿岩工。工龄最长的25年,最短7年,现均已未接触粉尘工作。

1.2 临床表现:

初诊时4例主诉咳嗽、咳痰,2例为胸闷、气喘,1例有发热。

1.3 影像表现:

胸部X线片及CT均示两肺弥漫分布的粟粒状阴影,但分布、大小,密度都欠均匀,3例以上、中肺明显,1

例以右肺明显;4例肺纹理紊乱,部分呈网织状;2例上肺示片状阴影。

1.4 误诊情况:

该6例患者均在综合性医院初诊为粟粒型结核,转入我中心结核科予以抗痨治疗2―6个月,复查胸片和(或)CT,肺部阴影无明显吸收,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现2例已确诊为II期煤工尘肺,4例暂未申请职业病诊断。

2.讨论

2.1 临床表现:

粟粒型结核是由原发型结核或其他结核干酪性病灶破溃进入血液引起。临床上可表现出咳嗽、咳痰、低热、盗汗,急性者可有高热、寒颤。尘肺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咳嗽,气急,胸痛及合并症症状,最终两肺因大量纤维化斑块形成,导致肺功能减低,发展成肺心病和呼吸循环衰竭。

2.2 影像表现

肺纹理的改变。 除老年性粟粒型结核可见肺纹理增重外,其余粟粒型结核肺纹理改变不明显;而每一种尘肺基本均有肺纹理紊乱,甚至呈网状改变,主要为间质性淋巴管炎所致。但网织影像属于非特异性改变,可为其它肺疾病所共有,不能作为诊断尘肺的依据。

两者肺部粟粒结节表现的区别。矽肺结节早期由吞噬矽尘的巨噬细胞聚集形成的细胞性结节。随病变进展,结节内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纤维性结节。多个小结节可以互相融合形成大结节或团块。结节随网状纹理的出现而逐渐清楚,密度由低到高,边缘逐渐锐利。多见于两肺中部,逐渐向上下扩散。结节形状可为点状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点状结节可为群集,常于直径2cm的区域内集中出现十余个结节影。晚期多数结节融合成大块致密阴影,其中仍可见到密集的结节。融合病灶常位于两肺上中肺野,呈翼状表现。融合块周围有显著的肺气肿或肺不张并存和肺门影像受牵拉变形移位。煤矽肺结节细小,融合趋向小,一旦融合其密度变淡,多位于中下肺野。因结节细小,粗看有“撒面感”。石棉肺结节呈颗粒状,数量较少。其特点是远看有颗粒感,近看又不易分清其界限[1]。

粟粒型结核粟粒斑点与尘肺结节表现有所区别。在CT图像上,急性粟粒型结核表现为两肺均匀分布密度、大小一致的粟粒样小点状阴影。当有渗出时,结节边缘模糊,并可使邻近的血管模糊不清,从而表现出肺内的毛玻璃样征[2]。亚急性粟粒型结核则表现为结节大小,分布不均匀,上肺结节较多,部分有融合,下肺结节相对较少,与尘肺CT表现相似,但结核粟粒阴影其中常夹杂陈旧钙化、硬结和新的渗出等多种不同性质病灶掺杂一起。

其他影像表现。在CT图像上,粟粒型结核常伴有增殖、纤维化以及钙化等结核征象;而尘肺常伴有纵膈或肺门淋巴结钙化,结节融合实变,伴肺气肿或胸膜增厚等合并征象。

3.结论

3.1 该6例患者主要由于临床及影像医师没有在分析影像表现基础上,认真询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职业史的情况下,做出粟粒型结核诊断导致误诊。这说明了部分医务人员特别是平时工作中接触职业病人少的医生对尘肺病认识不够,放松了警惕,没有在看到影像表现为粟粒阴影的患者时去认真分析、询问,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醒我们医务工作者,要加强责任心,在遇到类似病人时应结合临床表现、职业史、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等排除粟粒型结核,应考虑到尘肺病可能,减少漏诊与误诊。

3.2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尘肺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但是尘肺病诊断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所以我们在尘肺病诊断中,一定要认真负责。作为尘肺病诊断医生,不但要掌握国家尘肺病诊断标准,而且还必须掌握尘肺病病因学和临床、影像学知识,掌握尘肺病的鉴别诊断,才能尽量避免漏诊、误诊。

3.3 资料显示,尘肺病仍为我国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它不但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还严重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仅2009年共报告尘肺病14495例,死亡478例。报告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尘肺病发病工龄缩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中小型企业尘肺病发病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企业。6例患者至今只有2例得到了确诊,另4例由于患者对尘肺病缺乏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企业破产或在私人小厂从事粉尘作业,在岗期间企业未建立档案无法取得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资料等原因未申请职业病诊断。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应加强尘肺病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提高劳动者对尘肺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加强作业场所粉尘的控制和水平测量,定期组织职工到职业卫生服务机构作职业卫生健康检查,建立健全职工健康监护档案,让尘肺病患者早发现,早确诊,早调离,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