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3 09:00:54

导语: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

第1篇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流传范围比较广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个由国外推广而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打破了以往固定的课堂式教学,学生可以在家里完成对最新知识的学习,包括预习,学习新知识,而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填鸭式一字一句地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可以成为第二学习场所,学生在课堂需要和老师互动、交流,完成对在家里学到的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深化,有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马上提出,由老师答疑解惑。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无聊、枯燥的集体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上课地点和上课时间是自由的。对于老师来说,可以减轻管理压力,优化上课效果,使老师有更多时间、精力去研究更深层次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自由的上课地点,宽松的上课时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配合互动交流,既能使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愧是一个双赢的教学模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如何将其运用到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呢?这是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具体设计。

1.高中地理的结构程序安排。

打破传统高中地理古板枯燥的上课模式,将学生的授课地点多样化,课堂主要用来答疑解惑,上课多为视频教学,视频短小精悍,这样有利于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广大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更清晰明了,提高学生上课效率。再配以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思维的扩散性,在学习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与老师建立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习高中地理不仅是了解地理现象,更要能很好地掌握现象产生、发展的原因,知道地理是个有因有果的知识体系。所以,应用翻转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更加清楚明白。

2.高中地理的设计理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自主自觉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终端来完成对知识的了解和探究,进而完成一系列的预习、复习、巩固任务。高中地理老师可以应用这一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来设计自主的有前瞻性的学习方案和课程设计,起到对学生引导的作用。比如,在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时,可以利用动画制作教学视频演示课件,通过多媒体音乐、图画、视频等多方面演示,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高科技广泛应用的时代,顺应时展潮流,物为己用,共享高科技不失为明智之举。

3.高中地理的教学时间。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多样导入;促进

教学导入是进入新教学内容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愿意采取以复习前一课所学的内容来导入新课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地理新课堂便没有了期待,学习热情也逐渐降低,难以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地理教学导入模式,而应结合学生兴趣和地理学习需求,引进多样化的导入方式和方法,以新颖、多变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带动学生参与,使地理课堂教学更为和谐、生动,在确保课堂教学各环节顺利开展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一、漫画导入,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幽默、诙谐是漫画的固有特点。然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漫画的形式导入课堂学习,以生动的漫画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运用漫画导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漫画与地理学习内容的衔接,并要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中“资源及生态保护”一课内容时,我以漫画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开始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漫画,以漫画刺激学生眼球,促进学生思考。漫画下方显示着“我想有个家”。漫画内容主要由哭泣的小鸟、拿着砍伐工具的人们、被砍伐的树木构成,被砍伐掉的树木以漫画人体形式呈现,并大声呼喊:“抗议人类乱砍滥伐。”生动的漫画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漫画中的相关信息回答以下问题:“漫画中的小鸟为什么哭泣?资源为什么遭到了严重破坏?如果在山区,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学生能够围绕漫画内容和地理知识认真讨论。显然,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漫画导入新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话题导入,引导学生互动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地理学知识相关的话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尽量选用一些学生熟悉且能有所感悟的话题来导入新课,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设计话题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的需要,巧用话题,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课内容时,我设计的话题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我以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为例,引导学生对城市进行积极探讨。师:“以中国上海为例,你认为什么是城市?上海城市化具有什么特点?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出现‘逆城市化’,你认为什么是逆城市化?上海已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了吗?”学生对这样的连环话题非常感兴趣,从城市到城市特点,再到逆城市化,问题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被这些话题牵引着。话题引入后,我再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参与到学生的互动……………………………………………………讨论中,了解学生的想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领地理课堂逐渐走向精彩与高效。

三、问题导入,诱发学生自主思考

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要更多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借助地理问题导入课堂学习是最能诱发学生对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提出问题时,需要注意其起点要恰当,过于简单的发问和起点太高的问题均难以促使学生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地思考。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内容时,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如下问题:(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目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吗?(3)如果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解决人口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难度适宜,并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易于引起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呈现以上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并深入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互动交流。在思考交流结束后,教师再以抽查式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逐步深化教材的学习内容。

四、广告导入,带动参与欲望

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将广告与地理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利用广告方式导入地理课堂教学,从而带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一课内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有关海洋保护的公益广告,播放结束后,再引出保护海洋的广告标语“海洋是广大资源的依托,是生命的摇篮,让我们全力以赴保护她吧!”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广告宣传的用意吗?”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的污染情况,激发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通过广告导入的方式,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课堂参与度也有所增强。

五、时事导入,彰显新鲜气息

时事导入法是指将国内外大事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教材为中心的做法,使地理教学资源更为丰富,也更具新鲜气息,从而满足学生的“尝鲜”需求。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一课内容时,我以“合福高铁”这一时事导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合福高铁”的时事内容,再切入“交通运输布局”的学习中来。利用多媒体展示合福高铁开通的情况,深化学生的知识,引出与之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师:“合福高铁的开通具有什么意义?你知道合福高铁途径的城市有哪些吗?其建设意义又是什么?”这些内容设计新颖,与社会实际相关,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由此可见,时事导入能够让地理学习更具时代气息,也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谜语导入,活化地理课堂

谜语导入法主要是教师以竞猜谜语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设计谜语,引导学生竞猜谜语的导入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活化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内容时,我以谜语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猜一猜谜语,比一比谁猜得又快又准,大家都做好准备了吗?”学生大声回答:“准备好了。”师:“‘一块蓝布无限大,日月星辰全包下,五湖四海全包罗,世间万物皆容纳。’猜一猜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地回答:“宇宙。”进而引出与宇宙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宇宙?”学生再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由此可见,猜谜语这一喜乐见闻的导入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总之,导入设计不能单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地理学科特点,丰富导入设计,从而达到以“导”促进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控制导入的时间,不能生搬硬套导入的方式和方法。

作者:王端玲 单位: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学

参考文献

[1]丁无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3).

第3篇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含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除了具有综合性外,还有区域性和空间性特点。这就要求在地理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具有综合联系的观点。“教学案例”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它还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

二、案例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的问题设计

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关键就是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新颖,只有科学、新颖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结论、解释现象。下面通过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案例,教会学生探究大气热量的传递过程,并通过问题及情境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三、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思想,还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用地理思维解决地理问题。但是要真正达到这一点,如何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案例教学不是为了学习案例,而是通过案例学习一种方法或原理。如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一节时,虽然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案例,但是我们并不是就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而是要通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来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

2.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简单的问题学生一看就会,不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值得讨论。太难的问题学生无法入手,讨论更是无法进行,也没有讨论的气氛,课堂死气沉沉,教学目标也无法是实现。所以,设计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问题要有思维性

地理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性,最好问题的答案是多样性的,只要指向一个中心思想即可。地理是自然与人文的综合,特别是在人文地理中,有时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才更全面,因此只有问题有了思维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问题之间的逻辑性要强,要层层递进

地理探究过程是实现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如果问题比较空泛,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也就没有了探究兴趣。例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中,为了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我设计了如前面表中的第5个问题,这样分解后,学生就比较容易地顺着问题理清思路,从而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了。

5.积极引导学生提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导语;设计

所谓导语,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本节课的内容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即所谓“开场白”或“入课语”。一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这是上好课的首要问题。

一、导语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多变性。每节课的知识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恰当地设置导语,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地用同一类型的导语。教师也应当根据授课内容调整自己的情绪,涉及到沉重的话题时,不能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导入,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进而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2.简洁性。导语是为引出新课而设计的简短语言,时间不能过长,基本控制在5分钟以内,否则就会耽搁正常的教学任务,也会使得学生过多地停留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就会使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学习当中,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求知欲望。如果教师的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对每堂地理课都充满了期待,对教师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试想师生关系很融洽,那么教学过程非常轻松,学生的听课效率很高,当然会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好地理。

4.启迪性。好的导语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经常思考、善于思考的同学往往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进而对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对知识运用得也更灵活。

5.新颖性。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有新意,体现时代特色。现在的高中学生,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对新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

那么,精彩恰当的导语应该如何设置呢?根据7年来的地理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找出与本节课知识点密切相关的话题,或是实事要闻,或是一些成语典故,抑或是一部电视剧的情节,都可以为我们教学所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开场白”的技法,从而为整个课堂教学创造活跃气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

1.温故知新法——重难点知识,提问式导入。“温故而知新”。由复习上一节知识导入新课时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这种方法通常采用在知识之间衔接紧密,又有一定梯度的课堂中。比如在讲全球性大气环流时,1课时是讲不完的,基本上得用2课时,第一个课时讲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及在近地面的表现是形成了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第二课时紧接着就得讲冬夏季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及季风环流,知识点之间衔接紧密,一环套一环,上一节课知识上课之前复习提问,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可以为更好地学好本节课打下基础。因此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叙述三圈环流形成过程;(2)说出七个气压带分布;(3)说出六个风带名称及风向。

2.设置疑问导入法。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新知识,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此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海水运动时,提问:为什么海水会流动?学生可能会想到是风带动的。那么接着提问:在风的作用下,海水会按照什么规律去运动?再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当地的“春旱”和“寒潮”为什么在冬春季节时常发生?以此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3.成语、典故、诗句导入法。有些成语、典故、诗句往往蕴藏一定的地理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不仅体现老师博学,而且让整堂课带有浓浓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时,可以引用“水滴石穿,沧海桑田”蕴藏哪些内外力作用;讲热力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一段“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典故,提出为什么诸葛亮没有成功,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就知道了;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可以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提出同一座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4.创设情境导入法。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快速地从下课懒散的情绪中出来,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比如在讲区时计算时,设置如下情境:美国总统奥巴马从纽约乘飞机,来北京访问,要准时参加在北京国宾馆8点召开的会晤,那么他应当在纽约时间的几点出发?讲中国铁路线时,可以创设情境:老师想从衡水坐火车到成都去,请同学设计一条最短的线路来。

5.情感渲染导入法。讲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关于这些问题带来危害的视频或者图片,从而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极大的触动,对于灾区的人们表现出万分的同情,而对于问题的制造者产生强烈的愤怒。学生会怀着沉重的心情听课,极力地想知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会认真思考解决的措施。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对于今后人生道路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5篇

一、 展示案例:直观再现课改不同时期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演变(表1)

二、分析差异:纵横向结合分析课改不同时期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变化

1.课堂导入设计凸显直观性、情境性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好的导入能起到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和激发求知欲的作用。表1显示:地理新课程改革前,地理课堂导入是以教师平铺直叙式的讲授导入为主。案例中的教师虽为学生例举了学过的“美化、磁化、公式化”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但依然是从知识到知识,创新性不够,学生积极性和好奇心未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不够活泼。随着新课改推进,课堂导入发生了变化:2005年采用文字与图片、影视结合,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参与性,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轻松而开放的基调。这一特点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愈加明显:2011年教学设计中,课堂导入选用当下“民工潮”、“春运”等相关图片展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经比较发现:地理课程改革后,课堂导入部分更加注重直观、新颖,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参与性,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2.新课讲授设计明显发生变化

(1)教学内容:“教教材”导向“用教材教”。新课程改革前,教师课堂教学更多依赖于教材,以知识学习为主。研读案例发现,2001年以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为主要教学方式;在2008年教学设计中,实现了教材与图表的结合;在2011年教学设计中,教师为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认识,在教材学习基础上配合投影教学等。可见,新课改实施后,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了由教教材向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建构认知的转变。

(2)教学方法:讲授法导向多法并用。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选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2001年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法传授新知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主导性强,学生主体性不突出。新课改之后,地理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如在2005年教学设计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采用启发式教法等;到2011年,案例显示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科学性,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3)师生地位:教师主体导向学生主体。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明显,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之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就较为突出。新课程改革前,地理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倾向明显,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被弱化,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一现象在2001年教学设计中体现明显;到2005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图表与教材结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主体性开始凸显;2011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在学生回答、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纠正、解释,并补充说明,可见,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则“退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辅助者。

三、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变化的启示

1.关注情感教育,注重情感培养

地理新课程推进后,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一体,即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知识掌握与技能习得,强调学生体验和感知的方法与过程,还要培养学生对人、对己、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以及做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把学生认知上的“会学”与地理情感上的“乐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导知,知趣相融。

2.目标渗透过程,过程中实现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活动的灵魂,对地理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地理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就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环节,应将教学目标融入地理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媒体与方法,开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上首先设计三维教学目标,保证目标的全面性;其次注意目标的陈述。目标表述要具体、完整,同时还应可测量、可评价,并在教学中能够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6篇

【关键词】地理 教学设计 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06-01

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突出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型的优越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与解决的问题。

一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内涵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是综合多种教学方向与教学技术,包括地理学、心理学、建构主义、多媒体教学技术等,来分析现代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设计出一定的解决方式,同时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并改进的一个过程。教学设计的宗旨在于提升学习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实际的教学问题与学生需求出发,设定一个动态的、科学的教学思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分析

第一,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定的难易程度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目标太高,学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目标太低,学生学习感受不到压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定,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即教学基本价值观念,倡导素质教育与综合教育。

第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重视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这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教学实验,使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同时也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此外,还需要强调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充分巩固并完善自己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另外,还需要掌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明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心理生理特点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高中地理教学模型分析

随着教学设计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型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从最初的肯普教学设计模型到后来的史密斯-雷根模型到现阶段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推动了地理教学系统的规范与科学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模型主要是以地理教学需求为基础的,包含学生实际学习内容与学习层次要求的一个系统,因此,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地理思维形式、地理心理认知能力等,通过这些分析来设定实际的地理教学模型是采用发现式教学、传递与接收式教学、探索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均需要进行情景的创设,同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框架设计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学策略的设计要以地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变量,有针对性地确定地理教学策略,选择采用发现式教学策略,或示范模仿与假设-推理结合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的结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多媒体等现代高科技辅助手段的应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形式。这里要注意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相融合,以突出匹配律与谐振律。教学设计还需要通过评价与反馈来检验其效果,并在后期不断对计划模型与方案进行修改,以推动整个教学设计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不同维度与体系下的系统性与有序性。如当学生对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有欠缺时,会对之后学气环流、大洋环流以及天气系统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需要重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计划基础上的动态、具体基础上的可操作,从而推动整个地理学科教育的发展。

四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作为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手段,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实际地理知识构架,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地理教学模型的构建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升华,教师通过对多种地理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总结,提炼出适合自身教学发展的一套规范教学模型,能够有效地提升地理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低效现象;自主学习

由于长期以来地理学科的“边缘化”地位,导致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低效现象仍未能有效避免。这些低效的现象削弱地理学科整体教学效果,制约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以下,笔者针对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现象进行归纳,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现象

(一)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适当且必要的教学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形式被运用得不可谓不频繁。然而,过于放大提问的效用,将课堂教学由“问题”堆砌起来的课堂,则明显过犹不及。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提问的效果,刻意地营造所谓“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而毫不顾及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和情况,这种舍本逐末、华而不实的问题式课堂不仅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更与有效性教学背道而驰。除此之外,提问方式简单粗暴,提问内容零碎不堪,所提问题可有可无,这些都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常常出现的低效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拖累教学进度,造成教学有效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丧失提问的意义,其实际收效甚微。

(二)自主学习的低效现象。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学低效行为不断暴露出来。比如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只学其形、不知其意”,在实际教学中,开始冒着稀释课堂知识灌输密度的风险,过于追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并且将形式上的探究式教学和自主学习奉为“至理名言”。这一行为表面上看是顺应了教学改革,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程改革,然而实则是“旧瓶装新酒”,换皮不还芯,对教学效果毫无促进作用,只不过学生从过去的不大积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听众而已。当然,除了“换汤不换药”的自主学习形式外,还有一种“听之任之”的自主学习形式。后者完全以学生为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对提纲挈领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梳理,对所谓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就开始以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看学生如何讨论和争辩。处在“放养”状态下的学生,自主性和讨论自由的权利是保障了,在课堂上争辩得面红耳赤,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堂氛围之下,真正能学到的知识和成果寥寥无几。整节课就为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知识点争辩不休这类现象成为常态,耽误教学实践不说,而且稀释每节课知识的浓度,造成课堂教学“浅入浅出”,自主学习沦为一种形式。

(三)教学设计的低效现象。教学设计是构建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保障。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结合课堂教学主题、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时动向,设计和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重点。目前,低效的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处处可见,比如有的教师设计教学仅仅是通过将高中地理教材简单地进行组合、拼凑、拓展和加深,处理方式简单化、形式化,内容纵深度不够,横向延展度不足,教学设计还是拘泥于教材本身,未能有效跳脱出来。

二、造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产生以上几类低效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在于教师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便充当起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占据绝对的主导权,这与新课标理念格格不入。其次,教学实施不够科学,针对高中地理这门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应当站在多元化的角度实施教学,不能将教学目标窄化而产生主次不明、层级不清的问题。

三、对策

(一)提高教师创设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应当从教师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教师开展课堂提问活动的关键在于所创设的问题要合理,且难度适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时,不能随意抓取,而应当费心思量,所创设的问题应尽可能地满足具有价值性、趣味性和思考性。还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等能力。

(二)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自主学习的低效现象,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将目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同时积极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学生开展对话,为学生创造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勇于畅所欲言,勇于自主创新,勇于自我思索。

(三)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帮助学生学习吸收。针对教学设计低效的现象,应当着眼于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增加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化水平,开展引导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导”,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教材的重难点,能理清教材的体系与层次。在提升地理专业水平的同时,教师还要广泛地了解与地理学生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能够做到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

参考文献:

[1]王建梅.浅谈走出高中地理低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内容组织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33-01

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以致教学难度大。现代高中地理教育提倡的是通过探究地理规律及其形成原因为人类提供服务,掌握该课程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狭隘之处,只有进行教学创新研究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该文正是在此情况下提出,以期为广大教育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 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是否能够实现教学创新,往往与课程教学设计的优良程度有关。为此,要求教师围绕课程基本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内容,要基于课程需要适当给以延伸,教学内容延伸的同时不能随意选择素材,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示范性和代表性的内容,进而充实课堂。例如,当讲授农业地域类型时,教师应结合农业地域类型典型分布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知识点。另外,教学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零散知识点。与此同时,注意调控课堂节奏,主次分明,避免枯燥。

2 突出学科特色

严格来说,高中地理课程属于系统地理,尽管如此教学上也要突出地理空间性,及其空间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空间分析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应用案例,并基于区域背景进行探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讲究区域性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另外,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地理包括气候、地形、洋流、水文、植被等内容,综合性很强,为了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例如,探讨某一区域经济时,要结合该区域的人口政策、自然环境等要素去探究。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地理课程作为一门较为生动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借助于现代化教学工具,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模型、挂图等。借助于这些现代化工具可以动态化地将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化难为易,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知识,并通过这种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打开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赶超的,不仅具有以上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传统,进行创新。

4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叉和互动,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是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为此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体现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为此,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要“填鸭式”的一味讲授知识,让学生通过强记以掌握知识点,这种方式只会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随着教学创新活动不断推进,互动式、探究性、讨论式、情景式等新型教学方式随之兴起,这些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以往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师们不要为了追求分数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应多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一种愉悦氛围下获取知识。例如,课堂上教师先抛出问题引出教学主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后再进行教学,给予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时间,开拓思维,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5 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实践将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自己所用。从这一点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成了地理课程教学一大特色。现实生活中,天文观测、气象观测、野外地理地貌等研究都经历了研究问题、重现知识和知识迁移三段心理活动过程,足见知识只有与时间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彻底发挥知识用处。为此,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点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实践教学,用实践活动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6 结语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培训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高中地理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慧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J].科技信息,2009(26).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的主阵地,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对原有地理课程的更新主要不是在地理内容上,而是在课程理念上。同样的地理内容,课程理念不同则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体现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助。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的优化讲究的是切实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效益和效率就会得到兼顾提高。

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富有成效,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系统地理,但也要突出空间性,揭示空间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形成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能力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无效教学。比如,"气候"要综合地形,"水文"要综合地形和气候,"植被"要综合地形、气候、水文,"经济"要综合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政策,总之,体现综合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有实效。

二、课堂教学过程要遵循课程改革宗旨

点燃激情,激发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地理老师对地理专业的热爱,地理专业素养的广博,饱含激情的投入,特别容易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我曾上一节地理的时事热点专题课,我准备了2009年日全食、西南大旱、上海世博会等十多个热点材料。如果单纯的引导学生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讲练完毕,一节课下来,生的收获只是掌握了这些时事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而不仅限于了解材料本身。因此,我先选取了其中一个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解决热点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相应习题后,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同学们又可以怎样来命题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更具备了分析同类时事热点材料题的能力,课堂更具实效。

三、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自觉地反思行为是教师应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常常进行的是教学后反思。

例如: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上课时自己是否很兴奋?学生的状态如何?实际教学中是否超越了教学设计?有没有无效率和效益的环节?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哪一环节如何调整更有效?

教学反思在内容上包括: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反馈的反思。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汲取教育教学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脑,坚持写教学日记,听课交流。反思书写可简洁明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四、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在教"书",教学是传授知识,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获得知识、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服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成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总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育理念教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