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茶文化的重要性

时间:2024-03-23 17:29:35

导语:在茶文化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茶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

不同的举止、不一样的谈吐、不一样的喜好,这些都构成了中西方明显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民族间交流的障碍。这种交流的障碍表现在很多方面。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在我们心中以一种威严而神圣的形象存在着。在西方,希伯来文化(Hebrew)中龙本是拥有不限力量的神圣之物,甚至后来的凯尔特人(Celt)也一度崇拜于龙(dragon),直到基督教诞生后,龙被贬为“恶魔”。今天,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富有力量的邪恶象征。这正如我们认为猫头鹰是不吉利的,而在西方人眼中它确实充满智慧的,从“as wise as an owl”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窥见一斑。还有,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很重视长幼尊卑,我们不会直呼长辈的大名。在西方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平等,他们认为父子、爷孙都应该是朋友,而朋友之间直呼其名则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在听到儿子称呼父亲“John”时肯定会认为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不敬,实则不然。

由此观之,了解其独特文化也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教学改革改的不单单是方法,内容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中西文化差别的意识的培养更应该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中学课时的限制,我们自然不能正堂课长篇大论的谈中西文化差异,但是平时的逐渐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分析单词时,我们不应仅限于告知学生们词义和其在文章中的用法,将单词背后的文化意义传授给学生同样重要。有了文化背景的单词不在是一个个干巴巴的字母集合,而更加饱满。这更能帮助学生们记住单词。就说简单的“dog”一词,在中国虽有忠实之含义,但是更多的却是“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等不好的意象。相反在英语中,“dog”却常常含有褒义成分,如“lucky dog”意思是“幸运儿”。“又如我们中国人并不介意谈及“年龄”或是“工资”等问题,但是在西方,这些都是很避讳的。

这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在一堂课内串讲完全,但它们又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们的学生就无法对自己学习的语言有充分的了解,无法很好的使用它,在用这种语言交流时更会暴露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教育,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文化差异,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这不仅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地道的语言感觉。

比如说我们在接电话时总爱说“我是***”。而在英语交流中,表达为“This is ***.”在接受礼物时我们常会说“真是让您破费了”或者是一些推辞的话语,而地道的说英语的人则是说“Thank you”或者“I really appreciate.”等,多在表达谢意或者喜爱之情。这样的语言差异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扰,或是在做情景对话练习时会被我们自己的文化引错路,不免会说一些不地道的“Chinglish”。这说明我们的同学们还没有养成一种感知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也说明我们更要重视在这方面对他们的悉心培养和引导。

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这条看似很窄、实则宽阔的鸿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去逾越它,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正是最好方法。这样的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贴近“native speaker”,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们较好的语感,在做练习题时会有很大帮助。

第2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学习 语言应用

要学好一门语言,不单单要从单词、语法、发音上入手,事实上真正影响一门语言学习的是对于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的了解程度将决定我们学习的深度;反过来,学习语言其实也是为我们深层次了解对方文化做准备——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本文从三方面就了解文化差异对学好英语、应用英语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一、了解文化差异对文字表达的必要性

我们与外国人交流,最常接触的无非文字、语言、行为三方面,此三者皆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想学好英语我们就要先从文字入手。

我们每个人学习英语最先接触的就是26个字母,和汉字类似的是英语中的这些字母相当于我们汉字的偏旁,每个单字母(偏旁)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些“偏旁”组合起来则能构成不同的意思,这些“字”组合起来也能表达不同于原意的意思。

学习英语句子,我们或许能明白字面意思,但深层次的“意会”则只能靠我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如“If I'm late again,the boss will raise Cain.”直译为:“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叫醒该隐了。”这样翻译成汉语看起来会让人莫名其妙,为什么我迟到老板要叫醒该隐呢?事实上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在西方《圣经》文化中,该隐是嫉愤的代名词,用它来精妙地比喻老板的愤怒是十分地道的说法!

又如,你听某人对另一人说Do you think Mary will quit her job now that she's pregnant?另一个人则回答:Yeah, when pigs fly! There is no way she is giving up her career!这句话中的“when pigs fly”字面意思好似说了件与Mary是否辞职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当猪飞的时候”,事实上这个地道的说法其内在含义是暗指Mary要辞去她的职务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猪是不可能会飞的”。

诚如上文所述,假如我们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按照我们自己汉语的“惯性思维”去“翻译”他们的文字表达,毋庸置疑,我们会觉得很多对话或文章真是“荒诞无稽”。

二、了解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述的必要性

文字是语言的基础,那么应用语言就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目标(最终目标是文化互鉴)。

20世纪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老外”正是怀抱“古国探秘”的美好愿望来到中国的,学懂的中国话大概就是“好山好水好人家”这类“通用语”,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却不甚了解。于是便有这么一则笑料:一位粗通中文的国际友人在畅游北京后为了表达他对中国的赞美,对其中国朋友说:“中国,好地方!”他的中国朋友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谦虚美德”,就回答曰:“哪里哪里!”只见这位外国友人抓耳挠腮蹦出了句:“北京、长城,都好!”

这是一个文化交流中典型的诙谐例子,姑且不论故事的真假,其中隐含的道理却发人深省。因为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是对别人的敬重,所以当中国人相互表示赞扬或祝贺时,会一个劲地自谦;西方人则不然,他们相互表示赞扬或祝贺时往往十分坦诚和自豪并简单表示感谢而已。当我们“惯性”地认为谦虚是世界共通的特点的时候,我们和外国友人的交流便陷入了一个“尴尬而善意的误会”之中。

三、了解文化差异对言行相称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外国人到中国,最直观的厌恶感源于国人的围观;中国人到外国,最直观的自卑感源于外国人的守礼。由此可见行为其实也是无声的语言,在沉默中流露出我们的情感,故有“肢体语言”之说——我们学会了应用语言,但若行为和语言不相称,我们难免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以中西方人餐桌文化为例:中国人餐桌上的“随便吃”英译为“Please help yourself to sth.”不管在中西方文字语言里这句话表达的都是好客之情,再联系中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法,自然也就能理解中国人在餐桌上热情地用自己的筷子为别人夹菜的行为了——这在国人认为是十分正常而且礼貌乃至表达亲近之意的行为,但是在西方人看来,用沾满了主人口水的餐具为客人服务是十分不礼貌的,事后即使我们再妙口生花也难挽他们厌恶之心。现在我们社会上开始有公筷之说,起源便是这种语言和行为上有所分歧导致的“善意”的传达失误。

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目前来看,国内高校均针对学生开设了基础英语课程,甚至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CET4级证书,由此不难发现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文化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茶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也有对应的语言体系。茶语言是对茶文化的反映,以茶语言为切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从这些差异之处探究这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异同,从而在今后的语言学习中掌握相应的语言习得规律,促进语言自身的学习。

1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际源于英语“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其是上世纪国外学者所提出的观点。相关学者指出,跨文化交际表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是目前为国内外学者所普遍接受的定义。事实上,跨文化交际场景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其一,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二,交际者通过同一语言交流;其三,交际者通过实时的口语交流;其四,交际者直接使用言语交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整个世界成为密切相连的整体,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相互交流,因而就会出现跨文化交际的场景。如何得体地进行交流是交际双方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直接体现。有学者在其论著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基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在内。一般说来,跨文化能力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其一,交际者能够具备开放、好奇等心态,且能够对不确定因素采取包容的态度,同时不随意对事物进行评断;其二,交际者能够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保持关系;其三,交际者能够降低不必要的曲解在交流过程中的发生率;其四,交际者能够基于相同需要进行合作、协作;交际者能够正常使用外语进行基本交流。

2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英语语言教学除了教授学生基础语言知识之外,还会讲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内容,而茶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中相互交织的部分,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当前,国内高校的英语语言教学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和应试化倾向,学生不再单纯为了知识而学习,学生的学都是为了考取相关证书、通过期末测试、得到毕业证书等。教师在教学中也主要围绕所谓的考点展开讲解,教授内容缺乏新意,学生只能学到一些不太受用的理论知识,其语言交际能力却不见起色。语言学习的目的本应该是为了交流服务,而落后的教学理念明显误导了学生。从针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理想。其中接近一半的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不了解,有接近五分之三的学生不能够与外国人正常进行口语交流,其中不乏那些平时考试拿高分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国内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相应对策,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2.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大的角度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基于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需要。当然,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其一,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其在外事交流中能够自觉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包括茶文化在内),向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二,由于世界各地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语言背后的文化禁忌和文化冲击,从而在交流中自觉加以避免。其三,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合作也日渐增多,很多国内企业(比如茶叶企业)不可避免地与国外同行展开交流。在企业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可以帮助企业得体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态度,并在商贸往来中赢得国外同行的尊重。因而,不难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些因素,并帮助走出语言交际的误区。

3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前的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中刻不容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英语语言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3.1教学理念:重视语言能力培养

教学理念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如果教学理念存在问题,那么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传统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应试教育理念,他们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上,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举措很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设置上侧重于语言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加以重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2课程设置:增设文化和口语模块

从传统课堂教学来看,教师的教学重心主要在于基础语言知识,比如词汇、语法、阅读等。很显然,这种教学设置无法适应当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师应该增设文化模块和口语模块,以此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文化模块中,教师可以对中英茶文化、中美茶文化进行多方位对比,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西方茶文化的异同;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举例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茶文化交流习俗、茶事活动禁忌等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文化知识,并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灵活运用。在口语模块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口语主题,比如“茶事交流”、“茶文化对比”、“茶的分类”、“茶文化思想”等,同时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讨论任务,让学生在口语模块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3.3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教师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零交流,整个课堂氛围十分压抑,课堂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方式加以丰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向学生讲述茶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形象生动地了解这些知识内容。其次,教师不妨采用分组教学,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关茶文化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不同小组的学习任务也不同,小组内的成员也有着不同的任务,比如资料搜集、知识总结、观点陈述等。再次,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关教学场景,比如为学生创设茶事交流场景或者茶博会场景,让学生模拟交际双方进行交流演练。

3.4评价方式:综合多种评价方式

就传统的教学而言,教师主要从应试成绩(80%)和课堂出勤率(20%)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太科学合理,而且应试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教师应该综合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作出评价。评价模块主要包括应试成绩(30%)、课堂表现(20%)、口语对话(30%)、社会实践(20%)这四个方面。应试成绩包括随堂测验和期末闭卷测验两部分;课堂表现包括学生讨论成果、学生出勤率、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因素;口语对话包括师生口语对话、生生口语对话、人机口语对话三部分;社会实践包括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实录视频等内容。从以上这些因素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更为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值得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评测中采用。

3.5课外活动: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事实上,学生要想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而课外活动就是学生的实践舞台。就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而言,教师不妨帮助学生组织相关的英语角活动,同时邀请外教参加,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英语角环境中可以更加自在地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在校内组织相应的英语辩论赛,主题围绕茶文化,学生在参加辩论赛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社会实践机会,比如带领学生到国际茶博会、国际茶事交流等活动中参加志愿活动,让学生现场感受文化之间的碰撞,这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十分重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加深对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的认识,同时还会增强自己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明星.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福建茶叶,2016,38(4):227-228.

[2]苗琴.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及茶道艺术》课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才智,2014(25).

[3]杨成娟.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7):62-62.

[4]高文娟.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33-34.

第4篇

种茶在农村,这一点很多人能理解、能接受;卖茶在城市,这一点很多人能理解、能接受;茶文化在农村,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不接受;中国茶叶复兴“看”农村,中国茶叶未来“看”农村,这一点很多人更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

为什么?客气点说,任何事物都有多重性、多面性,一个人的观点不能代替另外一个人的观点,存有不同观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若是毫不留情地说,这是视点高低、视野宽窄、心胸大小、思维深浅的问题。

无论怎样,都是可以理解的。出于种种原因,不少人一辈子都没有长住过农村,都没有深入体验过农村生活,也没有深入体察过农村文化,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在农村“看”到茶文化的未来,也没有机会透过农村茶叶现状和社会趋势,及早“看”到茶产业要向“农村”回归。

第一,在农村“看”茶叶的本质。农村的茶叶是朴实的,最贴近生活,极少有多余的“包装”。茶叶是喝的,无论自己喝,还是送给别人喝,喝都是核心目的。在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我们看到茶叶作为礼品,依旧是朴实的,一斤高品质的茶叶装在“不值钱”的袋子里,鼓鼓的,很真实,很环保,很惬意!回家放到冰箱里也不占多余的空间!

若是加上一些虚浮的元素,只图面子上好看,拿着大大的礼盒,里面却只有质量低劣的茶叶,抑或只有好茶些许,这已经脱离了人际关系的本真。但这种送礼很普遍,从虫草、参茸、铁皮到茶叶,贵重的礼品往往会有“买椟还珠”的困惑。真的要“脱得精光”,用保鲜袋包着送礼,想必很多人受不了。

这正是症结所在,习惯使然。你要面子,我要面子,他要面子,结果大家都陷入面子里不能自拔,反而距离幸福越来越远。不可否认的是,农村人也讲面子,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差别越来越小,面子问题已经成为大家“朝思暮想”的主题,言行举止也在虚浮中偏离了本真的轨道,驶向虚荣的彼岸。这个需要反思。

十后,中国社会更加务实,虚浮的东西将会越来越少,茶叶消费必将趋于理性和环保。农村,尤其是“落后农村”展示的正是茶叶的本质,谢付亮认为中国茶叶的未来必然会向“落后农村”看齐,走向朴实、走向本真,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优良伴侣,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向“农村模式”回归。

第二,在农村“看”卖茶的本质。口碑营销,口碑卖茶,很多人在强调,在农村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不曾改变,也不会实质性的改变。哪个卖茶的不知道口碑的重要性?即使当时不知道口碑的重要性,也会在关门倒闭的那一天明白口碑的重要性。

乡里乡亲的,很多都是家门近邻,抑或在理一理、算一算后,就能成为攀得上关系的远亲,你能骗他第一次,你还能骗他第二次吗?你能骗得了张三,你还能骗得了张三的父母兄弟等家人吗?张三不会和亲朋好友说吗?

我和张之闯先生在《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中反复强调,卖茶需要讲究策略、方法和技巧,但无论任何时候,卖茶的本质都是帮助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赚钱只是顺带的结果。不少人未能及时理解其中的内涵,起初会以为是唱高调。

完全不是这样,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地球村”是不是梦想,是现实!不重视口碑的茶企或茶叶店,迟早会关门大吉。茶企、茶叶店,都要以帮助消费者为第一目的,谁都不要心存侥幸!

第三,在农村“看”茶文化的本质。客人来了,敬一杯茶;朋友相聚,沏一壶茶;神吹海侃,润一口茶;谈天论地,评一评茶;下象棋、听评书、斗地主、搓麻将,也不忘记在桌子边放上一碗茶。

在农村,我们更能直观的“看”见,茶就是一种媒介,健康的媒介,关系的媒介,表达敬意和尊重的媒介,就像屡禁不止的“烟”类似,是情感的纽带之一。茶文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剂、助推剂、净化剂,而不是展示虚荣与虚浮的“添腐剂”。

任何将茶文化糊弄成“听取‘哇声’一片”,抑或是糟蹋成“西湖‘艳舞’几时休”的做法,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是对茶文化的背叛,都是在挂羊头卖狗肉,欲遮还露地展示生理的欲望,在客观上残酷地摈弃中华茶文化中的“淡泊宁静”。

“暖风熏得‘茶人’醉”,醉了之后,总需要有清醒的时候,我们不要夸大茶文化的作用,也不要忽略茶文化的功能。凡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大千世界,茶叶从来都不是“圣物”,赋予太多必然作茧自缚。

第5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校要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茶文化的有机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应只针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应将中国茶文化积极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将思想政治教学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载体,以此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虽然各高校对中国茶文化的教育方法不同,但大多数高校都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是实现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而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能将人文精神很好地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而大学生也可以很好地在思想上传承茶文化相关知识和思想,这种融合模式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还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度。

1.2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精神

运用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立自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是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过程中能进行独立思考,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大学生在学习中国茶文化时,中国茶文化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由学习和独立思考,并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互动时可以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可以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中国茶文化中包含的思想和文化底蕴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中国茶文化的融入不仅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还能有效提高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教师优秀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精神。

1.3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有效对思想政治教育里面进行学习,能促使学生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时增加自身实践经验,使大学生变得更加强大。中国茶文化对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应积极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并创新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将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的教育内容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结合,以此对大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培养。中国茶文化的融入对大学生高品质的人格培养起到关键作用,而中国茶文化的融入也是培养大学生高品质人格的最佳途径,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政治思想的觉悟和理解。

2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未引起高度重视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针对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学意义。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未能引起高度重视,也没有有效将中国茶文化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对于中国茶文化的融入也未引起高度重视,而高校也对于茶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作用没有进行充分认识和了解。而高校、家庭和社会并没有有效协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高校对学生进行的单边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也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目的。大多数高校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是分为两部分进行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知识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没有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而中国茶文化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因此,教师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国茶文化的共同教育目的。

2.2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不完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学能力,对于中国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体系而言,大多数教师对于中国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教学热情度不高,对于中国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偏低,无法充分为学生讲授中国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也有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研究,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指导。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无法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茶文化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无法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因高校对教师的奖励制度和发展前景上没有进行完善,导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茶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没有积极进行创新和完善,最终导致学生对中国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为落后,没有及时更新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师没有针对中国茶文化的融入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也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对于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也没有积极的丰富教学内容。因此,高校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导致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问题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同时,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认识到中国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教师的教育理念都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3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3.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茶文化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我国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来源是中国接受的,而利用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内容较少,但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是最正确的选择,中国茶文化的融入,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重要突破。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外国也产生了极大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大学生获取文化教育的唯一途径,中国茶文化与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融合,不仅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还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因此,高校首先需要创建符合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专业课程,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其次,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茶文化专业课程相结合,使学生也能学习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3.2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各高校积极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而教师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政治思想的楷模,并引领学生以榜样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如果思政教师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甚少,在中国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将会十分困难,教师也无法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传授给学生。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我国优秀茶文化,提高教师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此对学生展开茶文化思想的引导。其次,高校将中国茶文化有效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不仅能丰富教师的思想,还能提高教师对茶文化内涵的了解,只有教师充分了解了茶文化的内涵,才能有效带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茶文化的学习。

3.3开设与中国茶文化相关的知识讲座

我国各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宣传党的思想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使得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虽然中国茶文化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但中国茶文化并不能代替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但中国茶文化的加入却能很好地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因此,中国茶文化在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上开展茶文化课堂,使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到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为此,高校可开展有关中国茶文化相关的知识讲座,不仅能发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茶文化,还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茶文化之美,更好实现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双重教学目的。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校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能有效实现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能将我国中国茶文化更好的发扬与传承下去。中国茶文化的融入能让大学生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的物质美和精神美,能更好的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洁,王淳.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及意义研究[J].福建茶叶,2018(05):231.

[2]陈华锋,周红霞.中国优秀茶学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7(10):188-189.

第6篇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7篇

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旅游新风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管控好这些影响因素,才能让广大游客真正体会到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进而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本文尝试研究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提出一套改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体验;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迄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经过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茶叶已经突破物质形态,在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所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于近些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体现出两种发展形式:一是专项类,以茶馆、茶社、博物馆为主要形式,比如北京老舍茶馆、苏州春来茶社、中华武夷茶博园等远近闻名、蜚声国际;二是综合类,即把茶叶观光、采摘、茶艺表演、休闲活动等融为一体,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景区,比如广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乡村旅游区等,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普遍认可与青睐。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了一种旅游新风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管控好这些影响因素,才能让广大游客真正体会到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进而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本文尝试研究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提出一套改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1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到体验经济模式中,目前,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到世界性体验经济发展潮流中,旅游企业也与时俱进,强调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促使游客越来越强调良好体验要求的产生。从宏观角度而言,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人口统计学因素

游客由于受到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情况、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参与旅游项目的类型、喜好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也会体现在他们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1.2旅游期望

游客了解茶文化知识的程度将对其选择旅游产品产生直接影响。毫无疑问,游客对茶文化知识了解越多,就越看重某个区域的茶文化特色,对茶文化旅游的品质要求就越高。游客的旅游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茶文化旅游地的选择,游客的旅游经历越丰富,对茶文化旅游的品质要求就会相应提高。另外,游客对茶文化旅游地的了解程度也对游客的旅游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越多,目标越明确,会直接影响其旅游体验。另外,旅游花费也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形成一定的影响。当游客觉得茶文化旅游物有所值时,就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1.3茶文化旅游区的市场营销

如今,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已经被业内人士所普遍认可,优秀的市场营销策略犹如一个好的锦囊妙计,可以帮助企业出奇制胜。茶文化旅游的市场营销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主要方式,也是游客了解景区的重要路径,可以使游客对景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茶文化旅游景区的营销策略比较滞后,可能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1.4茶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

茶文化旅游资源是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元素,也是影响游客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关键条件。另外,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否具备多元性和参与性,也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1.5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

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等诸多要素,它们与游客的旅游体验息息相关。餐饮、住宿、娱乐是否具备特色性,工作人员的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满意度。

2茶文化旅游现状

根据上文分析,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旅游企业进行综合考虑,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对相关体验因素考虑甚少,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茶类产品比较单一

如今,我国茶文化虽然已经与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结合,然而茶文化的深度与特色还不够鲜明,再加上受到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存在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比如普洱茶文化出现文化深度不够等问题;安徽茶文化存在依附性强、狭隘性大等问题。而且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也不是特别强烈,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点缀品,尚未真正做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2.2游客参与性不强

目前,很多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购买茶叶,旅游景区尚未充分重视游客与茶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比如以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为例,游客一般只能参观到大红袍茶叶的生产基地和采摘过程,对于品茶、讲茶,了解与大红袍有关的历史文化,景区并未有太多涉及,这就导致游客无法真正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体验中,对茶文化的认可度持保留意见。

2.3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如今,很多景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没有创新性。比如以茶叶博物馆为例,它是茶文化的精华聚集地,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应有功能,仅仅局限在展示产品方面,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尚未能真正了解茶文化。再比如,茶叶产品的包装方面也未能真正体现当地的茶文化特色,茶馆只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对茶文化包装装饰重视不足,导致茶文化的含量少之又少。

2.4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级别较低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日渐风靡,我国相继涌现出大批茶文化旅游景区,然而,这些景区的级别都比较低,级别较高的景区也就局限于广东雁南飞茶叶度假村和漳州天福茶博物馆两家,其他旅游景区的级别都不尽如人意。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茶文化旅游还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提高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对策

3.1结合游客需求准确定位市场

如今,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要想使这股潮流永盛不衰,关键要持续创新。旅游业应该围绕市场需求与游客喜好,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精准定位,找准目标市场,并综合考虑其他体验因素,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站在游客的角度而言,它能否成为某个产品、某个品牌的消费者,并对这个产品、品牌产生忠诚感,直接受到其年龄、性别、经济收入、生活习惯、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生活地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茶文化旅游业要全面考虑游客的实际情况,着重提升景区现有的旅游产品,并研发新的产品,实现推陈出新。另外,要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仅要完善茶文化旅游的日程安排,还要优化茶文化旅游的价格,对景区内的茶馆、茶社、茶坊等进行改革,分别设置高档型与大众型,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茶馆也要努力改变以往单一化的经营模式,面向游客开放新的经营项目。

3.2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要加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闪烁着璀璨的人文光辉,这些文化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大启示作用,比如茶文化中隐含的“宁静致远”、“含蓄深沉”等哲学精神,可以给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现代人注入一股清流,使现代人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境界。旅游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注重应用这些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元素,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格调。景区也要注意提升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采摘、制茶、品茶等环节,使他们感同身受,感受到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比如以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为例,旅游区可以将武夷山的茶叶资源与避暑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有机融合,为广大游客提供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凸显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新颖性与独特性。

3.3提升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

要想提升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度,必须加强他们与茶文化的结合度,如果游客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茶文化旅游,如何产生融入感?有鉴于此,茶文化旅游景区要竭力提高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首先,景区可以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产品和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促使游客加强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武夷山大红袍旅游区就为游客提供了这两类产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游客展示生态茶园的建设,使他们了解茶叶品种与功能。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其次,旅游景区要不断优化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可以考虑在景区内使用环保车运载游客,这样还能落实低碳经济的基本精神;再次,旅游景区还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聘请富有经验的人员为游客讲解茶文化,提升游客对茶文化的强烈兴趣。

4结束语

旅游业被称之为“永不坠落的朝阳产业”,它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风靡和流行。由于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我们相信,经过多方努力,茶文化旅游将会越来越壮大,旅游景区要结合游客需求准确定位市场、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这样一来,茶文化旅游将会释放出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带动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进步!

作者:李红岩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榕.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31-33

[2]殷西亮.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3]伍佳斌.试论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5)

[4]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76

[5]朱生东,赵蕾,董慧君.黄山市茶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0-24

第8篇

大学英语目前在“教”的方面,受到教师教学情绪的影响,而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课程创新意愿;在“学”的方面,受到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特征的制约,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良性互动。为此,需要尝试在茶文化视角下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根据本文所提出的思路,具体的实施方案可围绕着:探寻优化教学氛围的切入点、从茶文化中获得教学的启示、践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教态、引导学生之间学会分享心得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

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面临着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挑战:在“教”的方面,受到教师教学情绪的影响,而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课程创新意愿;在“学”的方面,受到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特征的制约,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良性互动。当然,这里就存在着“是教学影响到学习,还是学习影响到教学”的问题。我们不去过度解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命题,从辨证视角则需要教师在教学原理下,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作为接受英语教育的学生,则需要借助新的教学素材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难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建立起良性循环。为此,本文将从茶文化的视角下,来研究大学生英语的教学模式。

1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分析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1.1茶文化影响教师的教学心态

从笔者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感知到,不少同行面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焦虑的心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态有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英语过级所带来的教学焦虑;第二,教学业绩评价所带来的教学焦虑。在这种焦虑心态的驱动下,部分教师的教学意识便逐渐被功利主义色彩所笼罩,即以题海战术来应对大学英语教学。为此,茶文化中的显性和隐性元素通过作用于教师,将能缓解他们内心中的不安与焦躁。

1.2茶文化营造课堂教学的氛围

根据笔者的观察,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氛围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自娱自乐”。再者,教师借助播放美国大片来完成听力教学,似乎这种模式能吸引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但美国大片本身的功能定位并不在于训练学生的听力,而在于宣扬美国的文化。可见,在这种课堂教学氛围,娱乐精神超越了严谨的学习精神。随着茶文化的引入和功能释放,则能在平复浮躁的课堂氛围上起到积极作用。

1.3茶文化助力合作学习的形成

目前大学生在进行大学英语学习中,仍然以“单打独斗”为主线。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无法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也阻碍了在英语交流和问题探究上的能力构建。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在于建立起一种合作学习形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而这又是驱动他们增强英语学习主动性的基础性条件。在茶文化的引入下,分享与畅聊的文化元素将能助推这种学习模式的形成。

2茶文化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模式定位

面对茶文化以上三个方面的作用,这里就需要解决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模式定位问题了。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模式定位:

2.1茶文化应用的目标定位

明确定位茶文化的应用目标,可以有效制订茶文化引入的深度和宽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同行在实施教学创新时缺少历史视野,往往习惯于将新鲜的教学形态完全去取代原有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将使得自身在“邯郸学步”中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淖。因此,茶文化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一定具有问题指向,而这种问题指向必然是前面所提到的教与学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决定了茶文化应用的价值取向了。

2.2茶文化应用的手段定位

如何将茶文化与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相融合,便构成了这里的手段定位问题。事实表明,大学生对于那些新奇有趣的事件和信息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为我们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参与度提供了启示。但这里也需要明白,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度绝不是取悦他们,而是在现有教学模式中植入新鲜、新奇的信息元素。由此,茶文化的应用附着于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并在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中得到应用,其文化元素不应主导整个课堂教学。

2.3茶文化应用的结果定位

茶文化在应用之后需要对其存在的效果进行评价,若是茶文化并未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积极作用,那么教师也没有必要将其引入到教学之中,这反而会对教学造成画蛇添足般的阻碍。具体而言,茶文化的结果定位应聚焦于:教师教学心态的调整、课堂教学和学习氛围的改善,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形态的建立。

3定位驱动下的路径思考

在以上定位驱动下,实施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3.1教师知识储备方面

英语教师若要将茶文化顺畅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首先他们自身就需要对茶文化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由于我国茶文化所涵盖的知识范畴十分繁杂,如茶道文化本身也含有若干种分支,且相互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对茶文化知识进行储备时,应着力围绕着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来展开。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问题的聚焦度。

3.2教师课前准备方面

前面已经指出,茶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问题导向,所以在课前准备上主要针对梳理教师心态,以及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来展开。对于助推合作学习模式的形成,则可以把诸多工作放置在学生的课后来进行。对于平复心态而言,教师可以阅读有关茶经的材料,从中来培育其自身的关注度,并消除不必要的焦虑。针对课堂氛围的营造,在于教师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

3.3教师教学引入方面茶文化

在教学中的引入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心态,以及教学节奏。茶文化与太极之间存在着关联,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则是茶文化带给教师的教学启示。面对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应借助“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文化元素来对待之。

3.4课堂教学评价方面

围绕着三大问题的解决程度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则可以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观察来实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与学习状况上的改善与否,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的方式来获取。对于课堂教学氛围的改善与否,则可以借助观察的方式来获得。

4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这里以“课堂氛围的营造”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出教学实施方案。

4.1探寻优化教学氛围的切入点

不同教师所面对的课堂教学氛围会存在差异,同一教师所面对的平行班之间也会存在着不同的氛围差异。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和课堂观察,找出课堂教学氛围中的共性问题,并在仔细分析出其中的根源后,进行解决方案设计。因此,这里就需要探寻优化教学氛围的切入点。根据笔者的感受和分析可知,课堂教学氛围之所以出现“百无聊赖”的局面,根源仍在于教师教学中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

4.2从茶文化中获得教学的启示

茶文化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因此深受我国人际文化的影响,注重品茶心得的交流。散落于市井之中的茶馆和茶社,无不以各自的形态承载着相互交流的这一重要内容。为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的现状可归因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在“题外话”上交流的过少。因此,教师可以将英语学习与职业素质培养的关系作为题外话,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借助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体会,以一种平常心来与学生交流。

4.3践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教态

英语教师现在面对的是95后大学生,他们所具有的行为偏好与80后和90后大学生存在现实差别,95后更加追求自由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因此,在面对部分学生精力不集中甚至干扰课堂的行为,教师应从茶文化中吸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文化元素,进而在对待学生的无礼举动上做到师道威严,并能以理服人。不难知晓,若是换作具有压迫性的指责模式,这不仅无法引导学生步入学习正轨,还将影响到课堂氛围的营造。

4.4引导学生之间学会分享心得

合作学习形态的建立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借助这一学习形态来建立起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模式。因此,合作学习形态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这就需要借助茶文化中的品茗文化元素,来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心得。为此,可以在职业素质课中来强化这种茶文化的引入机制。

5展望

青年教师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天然优越于老教师,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主体作用,利用青年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质量的提升。为此,今后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5.1把握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

当前不少青年教师较为重视英语教学的应试需要,而未能关注“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另外,由于英语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者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逐渐定型,所有这些也弱化了青年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教学潜质的意愿。习惯于基于传统套路来展开大学英语教学。

5.2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

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从青年教师身边的案例入手,来告诉他们自觉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可从今后的职称评定、学术水平提升等视角进行阐述。这里需要注意,应抛弃传统的说教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顺利融合。

6小结

本文认为,需要尝试在茶文化视角下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根据本文所提出的思路,具体的实施方案可围绕着:探寻优化教学氛围的切入点、从茶文化中获得教学的启示、践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教态、引导学生之间学会分享心得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2):103-104.

[2]申丽娟.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中的教师必备素质[J].云梦学刊,2008(1):140-143.

[3]王妍,张蕾,秦宇.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3):68-69,72.

第9篇

文化资源必须开发,只有开发才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文化资源只有进一步与产业结合,附加在商品中,形成文化产业。根据文化产业的分类,可以将茶文化遗产资源商业转化后的产业开发进一步分为13种文化产业子类型。这些类型都已在业界实践,每种范式不仅独立发展为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复合型发展态势。比如茶舞台表演与茶生态旅游、茶馆休闲业等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茶馆休闲业在自身商业定位的基础上,也积极涉及书报出版、舞台表演、茶会活动等产业类型。

2茶文化资源业态范式的现实应用

茶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认定茶文化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本。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认为,文化资本是继物质、人力、自然资本之后的第4种资本。本文分别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产茶省、一个产茶区、一个茶企等3种不同类型产业开发主体,来研究茶文化资源转化的业态范式。

2.1福建模式: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在一个省市内公共文化资源相似性较高,茶文化资源也是如此,产业开发具有社会集体性,易文化同质。参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同区域间可以根据比较优势来差异化开发,形成错位竞争,从而促进整体发展。以福建为例,在中国茶文化资源库中福建无疑是最为丰富的省份。茶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比比皆是。且福建茶叶生产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密切关联,茶文化以诗词、美术、歌舞、小说等形式融于民风民俗之中。福建境内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3种茶类所属县域围绕彼此产业,挖掘自身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商业资源,并将之扩展成茶文化产业。安溪作为茶叶交易中心所在地,铁观音市场高度竞争发展出独特的茶电商产业。武夷山依托岩茶母树资源和武夷山自然风光,围绕大红袍传说开发旅游演艺产业。福鼎依托太姥山资源和白茶特性,重点开发庄园产业和休闲度假经济。漳州则依托台商企业天福的品牌优势和茶博物馆资源,发展教育产业。厦门则依托成熟的休闲经济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成为现代茶空间的集中地。整个福建省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已发展出演艺、庄园、教育、空间、电商等五大茶文化产业,彼此联动形成福建模式。

2.2武夷模式:集聚效应的点轴开发

区域茶文化资源内涵非常多,需要确定何种内涵为首要增长极,从而吸纳其他文化生产要素,形成一个极化区域。在产业经济学中,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曾提出点轴开发模式,即在区域经济中确定一个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带动相邻地区共同繁荣。依照佩鲁观点,增长极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轴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笔者仍以福建茶产业为例,用主题分类法,对武夷山地区的茶文化资源进行基础梳理,深度探讨该地区的茶文化产业。既然武夷山有如此丰富的茶文化资源,那么该以何种资源为首要增长极,以何种文化产业形式作为呈现载体?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稀缺性和久远性价值来看,地理遗迹成为首要核心内涵。围绕母树资源,结合武夷山地区丹霞地貌的自然资源,开发茶资源旅游,形成一个旅游极化区域。再结合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并融合茶礼茶俗开发出综合性舞台演出《印象大红袍》。《印象大红袍》作为呈现载体以“一叶带三业”,促进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业和茶产业整合发展。2012年武夷山茶旅游收入为150亿元人民币,“印象大红袍”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兴业态,武夷山模式为全国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促进由茶叶到旅游到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整合发展。

2.3大益模式:产业延伸的增值模式

茶文化资源中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茶叶加工到中华茶礼,这些文化资源也反向促进了基础农业的发展。笔者继续以一个企业品牌为例,深入研究茶文化资源在整个产业链中所起到的延伸增值作用。作为中国茶标杆企业,大益具有独特文化形象。其普洱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时唯一一个直接以生产企业品牌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1940年至今,直以“非遗大益”为大益品牌注入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围绕“非遗”,扩展了产业产品线,开发出一系列文化产品。其中,北京大益皇茶会所于2007年9月试运营,融合了茶文化交流、茶道茶艺培训、茶餐茶宴等多种文化元素。大益茶道院开展茶道教育,目前已在海内外开办各类职业茶道班、茶业经营班百余期,培训学员12000余名;帮助40余所高校开设了大学茶道公共选修课,并在全国数十所高校成功举办茶道系列巡回公益讲座。同时,成立艺术团,独创“大益八式”茶道进行舞台演艺。2009年成立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为云南省振兴茶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合作。另外,作为大型茶文化品牌推广活动的大益嘉年华,自2011年起已举办两届。这些以“会所、表演、旅游、活动、推广”为主的文化多元化呈现形式,将大益作为普洱茶加工工艺的“非遗”文化在其有形物质产品之外,延伸了文化产品。同时也反哺了云南茶山基地,增加基础农业效益,形成完整的茶文化产业链。

3对茶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建议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使茶文化不简单表现为一种日常习俗,而是发展出各种与茶有关的经济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文化传播,构建起茶文化产业。但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茶文化资源开发转化还缺乏有效机制。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用文化绘图系统构建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并进行价值评估

目前,茶文化资源体系在各地发展中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出版的一些地方茶书主要围绕历史传说,缺少从文化资源角度挖掘的文化档案。区域茶文化资源体系需要统一构建,可利用文化绘图(Culturemapping)工具记录各种文化元素形成文化资源档案。文化绘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创建文化对话的工具,主要是将其独有的文化特性用地图形式表述出来。并按茶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应对地方茶文化资源进一步进行价值评估和等级分类,根据重要性程度合理开发。在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上,有一定数理方法和理论基础。国外学者Mazzanti对文化资源价值构建框架性研究;AndyS则用CM方法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来进行文化资源评估。国内学者黄雪英按照品相、价值、效用、预期、传承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苏卉则提出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开发潜力评估。对于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可参照上述数理方法定量评估。在指标体系上建议按照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传承能力等设立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分值,构建评估模型。

3.2将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旅游是资源价值转化并规模化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产品、茶民俗、茶遗迹等融为一体进行开发。目前,国内外茶文化旅游按照功能主要分为4种类型:寻源求知、文化体验、庄园度假和生态观光。寻源求知是围绕有形资源,开展对古茶树、古茶园等原产地探寻活动。文化体验是通过对无形资源挖掘开发体验型产品,诸如民俗、节庆、表演等。庄园度假是当前新兴范式,福鼎地区品品香、绿雪芽,依托生态茶园打造茶庄经济;云南柏联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红葡萄酒庄园理念模式,建成普洱主题茶庄。生态观光则以茶乡风貌为核心开展休闲旅游,如贵州茶海之心、杭州梅家坞、台湾木栅等。

3.3依据茶的泛文化性开发衍生产业实现跨界发展

传统茶业要转型升级,需要从农产品到文化饮品,再到创意产品。通过茶的泛文化性,创造新型创意产品。不仅停留在传统茶叶和茶具等领域,而且跨界进入多元产业领域,比如会展、教育、影视及服装业。以节庆为例,目前茶业领域节庆以原产地开采节为主。形式较传统,多为领导发言、茶艺表演、炒制大赛。节庆本身缺少文化底蕴,而且短期效应无法对产业经济进行持续有效推进。在中国的传统节庆中,也鲜有茶主题节或文化日。茶的节庆活动还未发展为独立的文化产业类型,尚有创意开发空间。而将创意与茶文化资源结合开拓出全新产业类型的还有茶空间。这股空间美学之风,从台湾食养山房、台北书院引入大陆,目前在内地普遍盛行。从茶馆到茶艺馆再到茶空间,不仅是社会空间向个体空间的社会学转化,同时彻底改变传统茶馆单纯茶水销售的服务经济模式,带动了茶会经济、茶美学设计、茶文化教育培训等多项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另外,也有必要关注到另一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即茶与服装的跨界。目前,茶服产业已成为一种有别于旗袍、汉服等类型的独立概念。通过百度搜索“茶服”,可以找到约1620万个相关结果;从淘宝网搜索“茶服”,显示有5.44万件宝贝,6873家相关卖家,茶服已成为茶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产业子类。这些多产业开拓,是建立在茶文化资源多样性基础上的。

4小结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