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4-03-25 09:57:53

导语:在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卫生学校 留守女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14-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镇。农村的孩子在当地的学校就读,而父母双方或一方却长期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学生”,这种现象在老、少、边、山、穷地区尤为突出。为了解中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我们调查了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的部分女生,并对留守女学生与非留守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中职留守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议和策略。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3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班,以其中在校的中职女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70份,实际获得有效统计对象462人,其中非留守学生265人,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100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97人,年龄15-20岁,99%为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

(二)方法

一般情况调查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心理测试采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译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以下简称“MHT”)量表,该量表共100道题,包括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分量表。如果一个分量表的标准分≥8分,说明学生对该项目有焦虑倾向。若整个测验的总分≥65分,说明该生焦虑情绪较严重,存在心理问题。为消除学生顾虑,采用无记名方式,独立答卷,并当场收回问卷,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总检出率

调查的462名中职女生中,留守学生197人,留守率为42.64%。非留守学生、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65分的人数依次为12人、3人和7人。经卡方检验,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非留守学生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05,P=0.367)。调查结果表明8个分量表中健康问题程度检出情况前三名为:学习焦虑325人(70.35%)、身体症状133人(28.79%)、自责倾向114人(24.68%)(见表1)。

(二)MHT量表得分比较

非留守学生、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在MHT总量表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07,P=0.336)。在各分量表上,经LSD多重比较,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孤独倾向高于非留守学生(P=0.027)以及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P=0.001),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自责倾向得分高于非留守学生(P=0.027),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第一,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卫校学生基本来自农村,从初中起就寄宿在学校,都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农村山区中学的寄宿制和学校的良好管理制度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学生己经有了相当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上现在信息的发达和留守现象的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留守和非留守的差别。结合多年当班主任的体会,笔者认为,中职留守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良影响的只是个案,而非普遍现象。

第二,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比非留守学生更容易出现孤独感和自卑倾向。这可能是中职留守学生因双亲都长期在外,沟通只能通过电话、网络来完成,而单纯的信息沟通远没有面对面直接感情交流那么温馨和生动。在留守生活中,父母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往往只能满足物质要求而无法深入了解儿女的情感世界,在留守孩子碰到挫折与困难时父母也不能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久之留守学生会出现无助、孤独、失落等不良情绪反应,极易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评价。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一旦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就很容易产生偏激行为。

四、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双亲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身上。具体的措施如下:(1)建立档案,加强管理。入学初,通过班主任的认真调查摸底,掌握学生信息,摸清各班留守学生的数量和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方面(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联系电话等),监护人方面(姓名、联系电话),家长方面(姓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建立“留守生”情况档案。并且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精准实施心理干预,高效率防止极端情况发生。(2)增加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学校教育的直接承担人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密切,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应该每年都对班主任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3)加强班级心理委员的学习和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育的作用。开学初在每个班级选出一至两名心理委员,由专业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4)加强校园和班级文化活动,优化学生的品质和意志。建议学校及班级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要鼓励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升学习和生活的信心。(5)善于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留守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班主任应不定期地与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老年的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

五、结语

本文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女生462人,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测评。结果表明,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女生的留守率为42.64%;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总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在各分量表上,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孤独倾向得分高于非留守学生(P=0.027)以及父或母外出的留守学生(P=0.001),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学生自责倾向得分高于非留守学生(P=0.027),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中职卫生学校留守与非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父母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更容易出现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在双亲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上。

【参考文献】

[1]何资桥,曹中平,刘永刚,等.湖南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6)

[2]严鸿和,朱霞桃.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3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三级立项项目“中职卫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研究”([2013]44号)

第2篇

(和田策勒县第二中学 新疆 策勒 848300)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向谁敞开自己的心灵,更多的日子是在自我封闭的孤寂里度过。因此,我们的心灵,就像暗堡之门。初中女生作为生理逐渐成熟但心理却还很不成熟的一个群体,她们更是矛盾,渴望倾诉,但又对外界充满了不信任,心灵的重负,让她们不堪前行。如何甩掉心灵的包袱,轻装前行,这需要及时,对症的心理健康教育了。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科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是现代文明人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这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学会做一个心灵的捕手,帮助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1. 抓住普遍规律,对初中女生心理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解

女孩子进入初中以后,随着生理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进一步成熟了。然而在当前独生子女居多的情况下,父母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子女,超过了其心理承受能力,加上情绪、个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正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初中女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较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初中女生容易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问题。

在初中女生当中,不少学生对自己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甚至是责备自己,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影响很大。她们存在的自责倾向的形成与社会长期以来对她们的不公平要求有关,尤其是与家长的严格管教、严防死守有很大关系。而从小就对她们的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这也是使孩子容易产生自责倾向的原因所在。

(2)身体症状问题。

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如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出现骂人与打架等症状。

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相当一部分确实是病,而且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焦虑而造成的心病。不能及时排解烦恼和郁闷,对她们的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3)学习焦虑问题。

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习,但是过分的学习焦虑,如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等,则对学生的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也有一些女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她们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这使得她们陷入了内心痛苦与矛盾中。另外她们也会在学习上经常莫名其妙的出现焦虑症状,平时成绩非常好,一到考试心理素质就非常差,虽然到最后考得也不错,便与正常发挥是相去甚远,并末完全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形成学习上的焦虑。

(4)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如因与老师关系的不和谐而郁闷,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因与父母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而造成的心灵伤害。最为严重的则是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5)情感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花季年华,在这一阶段随着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自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6)自身性格问题。

中学阶段的女同学大多认真踏实,对人亲切,细心谨慎,文静温和,情感丰富细腻,但有些女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心胸狭窄,优柔寡断,情感脆弱,敏感多疑,意志力又较薄弱,经受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2. 做心灵的捕手,启开学生的心扉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班主任、作为教育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所应承担的责任。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个体差异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树立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充分利用笔谈,走进学生心理世界。

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教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给学生提供一个宣泄烦恼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的日记中宣泄烦恼、发泄不满和愤怒,达到转移对抗、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从而有效调整学生因烦恼、挫折等产生的心理失衡现象,维持心理的平衡。教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还可以让他们进行自己反思、让他们在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己的心理机能,从而帮助自己步出心理的困惑。教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使学生拥有一个与自己交流的知心朋友、以增进心灵的沟通与理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健康心理。让他们的困惑、烦恼得到宣泄,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评价,并作出相应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首先利用周记、随笔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针对初中女生出现的对学习失去信心、考试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我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针对性的作文练习,让她们的不良情绪获得充分的宣泄,而在冷静之后,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悟出一些生活的真谛。如:《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让叹息远离青春》《寻找生活的色彩》《生活不相信眼泪》等。

有一位学生通过周记《我想对你说》向我倾拆了心中的困惑:“我很认真,可我的考试成绩很差,同学们都好像在笑我,我真不想再读了……”看了这位同学的内心倾诉,我写了这样的评语:“其实你是个聪明的优秀生,老师很想帮助你,和你一起进步。相信你一定行……。”这样,消除了她畏难心理,主动地充满自信地迎接考验和挑战。因为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得纳说:“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自身的优势潜能和强势智慧。”可以想象,这位同学有了自信将会如何?由此可见用评语架起心桥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利用作文话题讨论实现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在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女生小心眼、爱计较、嫉妒心强;有些女生因学习好自视过高,不懂得尊重他人,好表现自己;有些女生和同学闹矛盾后,不寻求积极的解决方式,而是依赖某些男生给她们出气,甚至与男生发生早恋行为;有些女生迷恋言情小说,或沉溺于流行音乐,所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写作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提供一些话题,通过讨论的形式,澄清学生中的模糊观念,达到教育的目的,如《说说心理话》《敞开你的心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怎样的青春最靓丽》《如何理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为什么不要采摘早恋的青果子》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今天的教育不单单是为了传授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是“爱的教育”、“志向与意志的教育”、“人格精神的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初中女生身心发展现状予以认真地分析和充分地关注,使她们青春美丽的时光,比彩霞还要鲜艳,比玫瑰更加芬芳。

参考文献

[1] 张承芬,孙维胜主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沃建中主编,《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关树文主编,《教师要学一点心理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Func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UN Yan

(Junior High School of Kuangyan Town, Cixi, Zhejiang 315318)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education stage in obligations prescribed, should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making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 of sports activities to mental state. Because students in class often appear fear, emotionally unstable and other bad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PE teaching,and it also difficult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s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gym class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PE Educa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xplore

1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

(1)认知能力正常。认知能力也是人的基本能力,它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2)智力没有缺陷。智力是由人的观察、思维、想像、和操作能力所构成,是学生正常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3)有健康的理想和价值观,理想是人生方向的动力。(4)个性健全,情操健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对自己有恰如其分评价,并对困难和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而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视,造成体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缺陷,为此,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项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已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2 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初中生是生理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同时也是儿童过渡到成人的“心理断乳” 期,心理上产生独立、交往、尊重及适应环境的种种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氛围,必须要适应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参加各项运动的前提条件。当前学生的情感比较单薄,存在着情感反应和取向多方向、多角度和纷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教学情景,应该恰当安排适应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使得课堂近乎娱乐体育,或者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组织方法给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理感受,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要让学生能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参加学习,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能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磨炼,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体现学生自己的个性。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技术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例如,篮球课是初中学生比较有兴趣学习的一个项目,如果在学习、练习中受到阻碍干扰,学生也会失去学习信心,女学生更为明显。所谓阻碍干扰是指在学习进度、难度上超过了学生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及受学生身心个体差异的影响和教法、组织方法上的不力等等。因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不同的技能分组,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就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掌握篮球技术上都有一定的收获。又如耐力跑是学生感到较为恐惧的项目。而近年来学生耐力素质的下降己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我市自从安排体育中考,历年来耐力跑都是必考项目。此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给予谅解、帮助、期待、和鼓励。同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练习方法上可以用接力跑、定时跑、追逐跑、越野跑等不同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学生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胃口的项目和练习方法,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乐观、个性得到发挥,以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把已知、固定的结论强加给学生。体育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发现自己学习效果不佳,而感到劳而无功,事倍功半;也有的学生由于怕苦、怕累主观不努力,而造成个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还有的学生把练习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出现(下转第245页)(上接第226页)这种现象往往伴有自责和内疚,也有学生有了一点进步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诱导,主要可以改变练习情境来调整学生心态,也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参加感兴趣的多种练习,同时可以创造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述自的情绪。

4 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体育游戏,是指各种有规则限制的具有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价值的自身娱乐或集体娱乐活动的总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比较单调,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不够,而体育游戏的兴起给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带来新气息新内容,因为它内容丰富多彩,在体育教学中倍受学生青睐,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之一。例如我们上田径教材时,也可以安排学生用游戏形式的练习“跑跳绳” 接力、“鸭步兔跳”接力、“综合练习”接力等。上球类教材时可以安排“推运球” 接力、“抢传接球比赛”、“角篮球比赛”等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学习兴趣,又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而又消除了身体素质较差学生在学习上的自卑感心理。

5 课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课后教师应及时针对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差的学生课后更加给予关心,通过谈心向这些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而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指导。对学生在课后所提出的心理问题要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给他们分析、解释,以利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参加体育学习、练习的自觉性得以强化,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

6 要正确评价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体育课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如激动、烦躁、紧张等失控情绪时,此时教师要耐心告诫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误,或错误而造成急躁、被动,要学会冷静的思考,要分析原因,用什么方法来避免动作上的错误,改变技术手段转劣势为优势,这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诚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7 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必竟之路,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重视体育教学中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所采用的一切措施。

参考文献

[1]许国喜.试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现状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84-01

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

1.文化基础薄弱,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由于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致使招到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被淘汰的,有的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学生在初中就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2.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偏差较大

生理上早熟,知道谈恋爱,16岁的人已有20岁的生理情景;心理上幼稚,不知为自已的前途担忧,不知关怀他人,不知为家人和社会负责任,管不住自已,16岁的人只有14岁的心态。

3.学生生源复杂,教学难以兼顾

目前,有些职业学校不但招收了初中毕业生,而且还招收了很多辍学在家多年的孩子。

4.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不自信

中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较多,因而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自信,这也是中职生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5.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少年,有的留宿亲朋好友家,有的是由爷爷奶奶代为照料,有的甚至无人照看,独自一人生活和学习。

6.普遍希望早就业,但又缺乏信心

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培养技术人才,学校和学生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有些学生对自己不自信,担心自己不能承担复杂的工作任务,担心自己缺乏融入社会的能力。

7.性格活泼,个性鲜明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但生性活泼、比较好动,对新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他们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也渴望取得进步。

8.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相对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呵护以及学校的疏于教导造成了他们心理承受力较差。

9.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心理日益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之间的虚荣心、攀比心理日益膨胀,在女学生中尤为明显,她们往往追求时髦,赶新潮,很多学生的追求已远远超出自身家庭的承受能力,在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下,会诱使学生铤而走险,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往往会让学生和家长追悔莫及。

10.教育方式不适应青少年学生

目前,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仍以教师的权威教育为主,不尊重、不听取学生的辩解和质疑的较多,有时甚至会被认为是对老师的不敬。我们认为,这是传统的封建式的家长制教育,这种现象对孩子的独立能力危害很大,对青少年学生自尊的形成极为不利。

二 导致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时会产生某种方便。意志较薄弱,好奇心比较强。

2.客观原因

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生活习惯、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校因素:首先,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师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其次,办学条件落后,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等需求。

三 管理对策

1.正面引导,唤回失落的自信心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应正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从“育人”的最终目的出发,注重情感教育,让他们感到师长的慈爱和温暖,才能使他们敞开心扉。

2.激发专业兴趣,憧憬未来职业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学生无心向学,经常迟到、旷课、不做和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厌学现象,都是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以及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使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

3.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发上进心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1、问题的提出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几年心理及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更为丰富的研究。对于绝大部分职业学校生来讲,这个年龄是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这个年龄又是他们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初中生有了实质性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他们的学生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

通过与有关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接触发现: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有关问题中,如学生的厌学倾向、逆反心理及师生情绪的对立等问题表现十分突出,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因此针对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1、对心理学的了解。

2、对学校及教师的态度。

3、朋友的关系。

4、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2、方法

此项调查以不记名方式进行,涉及一年级二个班,二年级一个班,其中一年级男47人,女41人,计88人;二年级男21人,女16人,计37人。共计125人。学生年龄在14—18之间。

3、结果及讨论

3.1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

调查中询问所调查学生是否听说过心理咨询有63.2%的学生听说过,其中一年级有63.6%的学生听说过,二年级有62.2%的学生知道,大体比例相当。男生有50%过,女生有78.9%有此概念,男女生之间的比例相差较大,在一个年级内部,男女生知道心理咨询的比例也大约相同。此调查结果说明心理咨询这项工作在男女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或其影响的深度是不同的。

学生很关心自己的未来,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遇到了许多诸如人际关系、自信心问题等方面的困惑,因此我们认为,在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家长、心理学工作者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及毕业后的就业。

3.2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态度

现在的学生厌学、不尊重师长、不能与教师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通过下面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心态。

当问及学生是否喜欢上学时,经过调查统计,不喜欢上学或者说厌学的学生比例是少数,无论在全体学生中还是在两年年级中,其比例均不超过3%。但是,两年年级中厌学比例虽然没有太大变化,而很喜欢上学的学生比例随年级升高下降了13.9个百分点。这应该是学校教育者和管理分析思考的,学生逐渐不喜欢上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竞争压力过大?是教学方式不适应?是自暴自弃?还是社会环境某种程度的负面诱惑?

在学校教育中,32.1%的同学认为爱学生是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同样比例的学生也认为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是优秀教师的品质,27.2%的同学强调:认真负责的态度是优秀教师的品质之一,同样也应该具有受欢迎的性格,如敬业、温和、幽默、开朗、严谨等等。学生最不能容忍老师的缺点是什么呢?打骂人(22.4%),乱发脾气(20.5%),过分严厉(10.4%),并对学生进行惩罚等。

这些内容即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愿望,也可以反映出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改善教学环境,降低厌学率,融洽师生关系的实际着眼点来考虑。

3.3同学关系、朋友关系

在这项内容中三个问题,一是你有几个朋友,二是你朋友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三是朋友在一起时一般做些什么,经过调查得出1个的8.8%;2-4个38.4%;5-7个14.4%;8个以上的33.6%。

这其中有41.6%学生认为同学之间能够成为朋友是因为性格相近,如都比较开朗,喜欢说笑等。其它共同特点还有学习成绩差不多,想法相近,喜欢玩,喜欢运动。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是,在一起时他们干什么呢?36.8%的朋友们在起玩,20.8%一起学习,在一起学习的朋友们中,一年级学生中有26.1%,二年级学生中有8.1%,比例相差很悬殊。另外,28.8%的学生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年级学生的比例为23.9%,二年级学生的比例为40.5%,相差也有16.6个百分点。很明显,高年级的同学和低年级的同学相比,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少了,在一起聊天的时间多了。

3.4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态度

在这些14-18岁的职业学校生中,对家庭教育的效果还是基本肯定的,73.6%学生认为父母的管教方式适当;19.2%认为管得过严;一年级学生有5.7%认为管理过松,二年级学生没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有73.6%的学生认为管理得当,但仍有30.4%的学生在半年之内被父母打过。

把家长和老师两者比较,学生们更看重老师的评价,占学生比例的57.6%,看重家长评价的比例是34.4%。

4、结论与建议

4.1学生中有63%以上知道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他们也有兴趣通过心理学老师了解更多的心理学内容,包括如何成才,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取得好成绩等。

4.2虽然在学生口头上和教师的感受中,学生有明显的厌学倾向,但从本次调查看,问题不是很大,或者说不象想象的那样严重。不喜欢上学的学生只有个别的1-2个人。

4.3在学生眼中,爱学生、性格好、知识面广、敬业的老师是受欢迎的,而对学生态度粗野、专业水平低、修养差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建议教育机构或学校领导更注意提高现任教师的素质,包括性格、修养、专业水平,严格管理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水平,使教师队伍名符其实地成为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4.4职业学校生十分看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然而他们又认为家长比教师更能接纳他们。

4.5学生对朋友的选择需要引起重视。如学生以性格相同为准则选择朋友虽然水平不低,但忽视了朋友的人品,也可能出现麻烦。因此,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很有必要。

第6篇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69-01

学困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1963年提出的。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也称为“学”或“学业不良”,“特殊学习缺陷”或“学习障碍”等。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而无明显缺陷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和环境方面的原因,使学习能力的获得或发展产生障碍,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于正常学生,表现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

学困生的成因较复杂,有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原因有

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包括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等;二是家长言行失当,个别孩子家长,接触黄赌毒,语言行为不文明、不检点,给孩子构成了极坏的影响;三是家庭变故因素,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无不给孩子健康成长投下阴影。

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已明令禁止歧视学困生,但曾经的伤害和可能存在的无形(无意)歧视不能说荡然无存;二是教学的偏差,给学生一样的要求与标高,有的学生会跟不上,出现知识断层,而教师并没有及时改变为因材施教,强化个别辅导;三是自新失败,一次失败无人指导,再次自新失败无人安慰,总是在失败的恶性循环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3.社会环境方面

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与影响,如大哥意识、迷恋网吧等;二是当前经济意识日趋浓厚,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经商、打工,出现留守母亲、空巢家庭,而一些单独在家的母亲很多不能很好的管好子女,委托监护人的很多更是监管不力。

4.个人自身方面

一是思想不明,结交损友;二是身体状况不佳,影响学习;三是智力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智商欠缺。

综观四个方面的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把学校因素与家庭因素列为重点,并以此促进个人的发展,抵御社会的消极影响。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特别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低年级学生,教师只有针对学困生的成因及学生心理特点,制定转化学困生的相应教育策略,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各种心理素质的训练,才能使学困生懂得了如何摆脱困境,面对现实,承受挫折,努力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强者。在实践中,我们不妨采用以下教育策略:

(1)把握关爱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学困生生活在受人歧视和嫌弃的阴影里,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久而久之,就与同学和老师在心理上产生对立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努力为学困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转化学困生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坦诚无私的爱,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要爱而不宠,褒扬有度,对于学困生的缺点要严格地进行指导教育,不能一提到正面教育和热爱学生,学困生身上的缺点就一眼闭之,这样做反而是害了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细微处捕捉爱生之道,从管理中探索育人之径。

(2)寻求需求点。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需求,这是人们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抓住了学困生的需求点也就抓住了走进心灵的关节点。比如,离异家庭学困生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的需求点:家庭的温暖,成功的喜悦,别人的理解同情。教育者要适时抓住他们的需求点,在班级中创设亲情氛围,用亲情和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爱怜和温暖。为此,需要要用动态的眼光来了解学困生,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对于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3)抓住闪光点。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实验发现,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表扬激励的运用极为重要。许多学困生,并不是差在先天素质上,只是由于过去的不恰当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心理障碍。“一个教师的神圣天职,就是要别人对差生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时候,仍然能满怀信心和希望,就是要善于发现连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才能,给予明确肯定、扶植,使之发扬光大。”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是一种比什么都强大的激励因素。一旦学生真正地相信自己有学好功课可能的时候,就将会创造出几乎连他自己都估计不到的成绩来。

(4)培养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使后进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实现自我激励。

(5)适当偏爱点。教师对“学困生”不能和优秀学生一视同仁,要有点“偏爱”:课前辅导他们掌握好与新课有关的知识,使“学困生”与其他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掌握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堂内多关照,用关怀的目光多看他们几眼,对他们多提问,多板演,多鼓励,巡视作业时多在他们身边停留一会儿;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特别留心“学困生”的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当面辅导,课余时间常与“学困生”谈心,多做些调查,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6)找准渗透点。“心病”还需“心药”医。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德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尤其是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扩大心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心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比如对待早恋学生,要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尽量与他(她)同一角度考虑问题,竭力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在班集体中,要营造气氛,优化环境:提倡男女学生之间正常交往和交流,多开张一些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男女学生在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健康成长,不断提高审美情趣,树立远大理想。

(7)立足结合点。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教育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虽然学校占主导地位,但是单靠学校一方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学困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只有真正为学困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否则,就会出现“学校+家庭+社会=0”的现象,转化工作将有可能功亏一篑。

第7篇

关键词:品行教育;调查分析;策略;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302-03

近年来,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逐年下降,致使中职学校的招生形势严峻,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人生观,道德意识缺失;交不良朋友、赌博、旷课、早恋、、吸烟、酗酒、网瘾、不尊重老师等问题行为时有发生;在实习工作后,他们缺乏职业责任和职业奉献精神;心理问题也偏多……。面对这些问题,学校的品行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要想做好品行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地实现德育功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品行教育的现状,找到薄弱点。盲目地工作就如隔靴搔痒,起不到成效。因此,我们对621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品行教育现状,以便于针对性地做好品行教育工作。

一、学生品行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中职学生家庭环境状况

1.家庭教育水平。中职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父亲初中以下文化占到69.13%,高中文化占23.05%,大专以上仅仅占3.72%;母亲初中以下文化占到64.69%,高中占18.59%,大专及以上仅占5.2%。而且在学生品行形成的过程中,父母的教育影响因素并不高,仅占3.72%。

2.家庭生活水平。本问卷调查显示,月收入1 000元左右的贫困家庭占30.48%。他们经济贫困、生活水平低下、教育能力缺乏。这些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比较恶劣,依赖于父母实施的家庭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这类家庭的家长的个性、学习背景、就业状况和生活压力,使得他们无法对孩子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

3.父母的工作性质。学生家长的职业是“工人”的约占42.8%;经商的占25.7%;农民占23.8%;待业5.9%;而知识分子仅占0.74%。 可见,工人、农民、待业的弱势群体家庭占到中职学生总数的72.5%。有的学生能够平静地接受家庭贫困的现实,将自己磨练得愈加坚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也有的孩子内心充满焦虑、自卑自怜,甚至自暴自弃、抱怨父母、对社会失去信任;也有的变得虚荣、孤僻、金钱至上。

4.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约占学生总数的62.1%,非独生子女约占37.91%。通过走访班主任,非独生子女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户和外地农民工、未就业的家庭。通过调查和走访班主任,结果显示,71.83% 的学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与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生活的6.32%,单亲家庭占16.29%。

(二)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氛围。调查显示,学生回到家“没感觉的”占14.46%、感到“无聊”的占9.67%、感到”压抑”的占13.01%,这三项共占37.14%;而家庭环境感觉温馨的占40.92%。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对于子女的良好个性、健康情感、正确认知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影响,孩子会乐于接受家长的教育和指导,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家庭不和谐、缺乏互敬互爱的家庭环境会造成子女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家庭失去信心。其人格特点往往表现出攻击性和反叛性,影响良好品行的形成。

2.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方式。 通过“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学生父母与学生的关系进行了测评,结果如下:父亲各因子所占比率:“总是惩罚”占56%,“不会理解” 占30%,“总是干涉 ”占41%,“总是拒绝”占51%,“不会保护” 占41% ;母亲各因子所占比率:“总是惩罚”占 50%,“不会理解” 占 27%,“总是理解”占 44%,“总是干涉”占 37%,“总是拒绝”占61% 。

可见,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也是部分孩子感到压抑和叛逆的原因。很多家长不能真正做到理解、尊重孩子,简单粗暴,武断专制,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有的表现得很顺从,但内心却很叛逆,有的甚至对家庭产生恐惧感、冷漠感;但还有的孩子可能就走向公开的敌对和叛逆。

3.家庭教育内容。调查显示:理想教育:24.53%的学生从没接受过,37.91%的学生接受很少;勤俭节约和诚信教育:13.01 %的父母偶尔会,1.85%的父母不会有;言行举止、文明礼貌的教育:15.64%的父母不重视,1.86%的父母很少重视;纪律方面的教育:53.9%学生认为“有,但是不多”,9.29%学生认为“没有”;爱心与感恩方面的教育:47.21 %的学生认为“有,但是不多”,14.5%学生认为“没有”;诚信与质朴方面的教育:43.12%学生认为“有,但是不多”,8.55%学生认为“没有”;责任与义务的教育:44.98%的学生认为“有,但是不多”,8.55%的学生认为“没有”;劳动与敬业的教育:50.19%的学生认为“有,但是不多”,14.13%的学生认为“没有”。

可见,其中绝大部分家庭都对孩子进行过或多或少的上述内容教育,但是由于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缺乏,教育的效果和程度不够深刻,也没有真正地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中职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品行教育状况

1.在小学和初中接受过下列教育内容的人数比例。质朴教育59.7%,诚信教育51.86%,感恩教育88.06%,责任教育74.25%,遵纪守法教育89.18%,责任义务教育62.31%,礼节礼仪教育54.1%,行为规范教育79.48%,爱劳动教育59.33%,理想教育46.64%。在“你认为小学和初中接受过的教育对你的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教育?”的问题中,学生中73.41%的学生认为是感恩教育,其次诚信教育,占66.66%,遵纪守法教育占51.93%,责任占49.81%,行为规范为48.69%,其他的比例很少。

2.思想品行影响调查比例。在对“在你以前的成长过程中,你认为对你的思想品行影响最深刻的是谁?”的调查中,有3.72%的学生认为是在小学,32.69%的学生认为在初中,3.72%的学生认为是父母,7.43%的学生认为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47.61%的学生认为是同学朋友,认为是其他人的占4.83%。

由此可见,在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品行教育还是很全面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接受过全面的品行教育。但是从教育影响来看,真正留给学生深刻印象的并不多,学生的道德知识能被学生接受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效果并不好。而对品行形成影响最深刻的却是同龄人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权威和令学生的信服程度并不高。

(四)心理健康状况

数据显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良好,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积极、乐观、自信,人际关系正常,有目标、有计划,感到充实和满足。但仍有极少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经SCL90的测量,其中症状“重和极重”的比例分别为:强迫症状1.85%、人际关系2.57%、抑郁1.61%、焦虑1.37%、精神病性0.72%、敌对3.05%、偏执1.77%、恐惧1.21%(这些数据仅供参考)。

二、中职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

从调查结果分析,中职学生品行状况不佳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家庭教育薄弱。中职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和状况不良,家长个人修养水平、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教育能力薄弱、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方式不科学等,致使学生缺乏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品行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效果不良。第二,学校教育的失误。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手段缺乏吸引力,教育方式生硬,致使学生不愿意接受枯燥无味的品行说教,教育内容缺乏生动和感染力,没有真正打动学生,难以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也就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第三,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浸染,世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等。

三、建议和策略

(一)创设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美好体验

品行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被教育者的“接受”。只有“接受”才会实现品行认知到行为的内化。因此学校的品行教育不能刻板老套,要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享受。比如,故事会、讲座、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团体心理游戏和勤工俭学等,才会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的“接受”效果。品行教育绝不是语言的直白说教和灌输,更有效的教育途径应该是首先打开学生的耳朵和眼睛,激发学生的愉悦感和美好体验,然后才是于无声处的、心灵深处的感悟和内观,才会真正地被内化,也才会有行为的改变。

(二)搭建家校联合平台,提升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是品行教育的第一课堂。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然而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却严重缺失。为了实现学生品行教育的全面提升,学校要创造更多契机,引导家长形成正确、良好的亲子交往观念及交往能力,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这对学生良好个性、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接受教育的程度都是非常有影响的。学校多开展一些有益的亲子活动,如一起旅游,读书……还可以在学校举行运动会、军训汇报演出和文艺汇演等重大活动中,邀请家长们一起参加学校的这些活动,让他们在亲子活动中相互关心、支持、鼓励,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这更有利于中职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品行教育效果。

同时,学校教育要得到家庭教育的大力协作。对问题家庭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进行培训和指导。教师通过与家长沟通,诚恳地向家长传授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在家庭中为孩子创设平等、民主、温暖、宽松的环境和教育气氛。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品行教育效果。如果学校和家庭各行其是,就势必会削弱教育力量,甚至互相抵消。

(三)贴近学生生活、社会和实际,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人是社会的人,中职学生也是一样。正因如此,品行教育目标、内容、活动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贴近社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出发,先弄清楚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困惑,再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追根溯源。同时还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听得进,看得见,才会触动学生心灵,才有利于学生消化、接受,让学生学到沉甸甸的人生智慧。才会让学生感动其中、震撼心灵,化为行动,真正学到对他们人生和实际有指导的品行教育。由此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的统一和融合,最后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德育新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也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理辅导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环境,达到自我心理调适、自我发展、心理和谐的目的。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分析解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关心、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人生发展保驾护航!

(五)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从点滴中培养和升华

品行教育不能像知识教育那样仅仅用语言符号灌输来获得,它必须以活动体验为载体,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营造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比如,举行感恩内容主题班会、开展遵章守纪月活动、演讲活动等,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更重要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体验,从而内省和感悟,形成情感共鸣。同时把品行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时时处处从点滴中培养和训练。

(六)深入社会大课堂,发挥广泛的教育功能

社会这个大课堂会教给学生们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和感悟。学校要积极鼓励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工学结合、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活动中,在体验中感悟和锻炼,这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优秀个性品质和专业能力及专业思想、职业道德的树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学生们适应社会、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己,从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培养进取、负责、坚强的意志品质。

总之,品行教育的使命是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领悟人生。而要达到品行教育的目的,就要先了解学生的现状,知道品行教育的土壤、养料,采取科学适用的品行教育途径和方法,才会使学生铭记于脑、感动于心、动之于行。

参考文献:

[1] 王鹄.浅谈职业学校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J].吉林教育,2010,(26).

第8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游戏教学;教学策略;身体素质

游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应该通过学生间的游戏互动,增加他们的感情交流。这样感情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来激发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会很大的撑起他们未来的生活与学习。

一、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极大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任何事都难学好。体育游戏因为具有文娱的特点,比较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极容易提高教学效果。在不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把那些需求单调的技术动作、重复练习设计成游戏的方式停止练习,这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定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2、体育游戏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难度比较大的体育技艺,经常会给一部分学生造成十分大的心理压力。会出现呈现恶感、焦虑、惧怕等心理现象。应该用体育游戏停止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化解这些问题。正因为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文娱性、易行性和平衡性,对动作的要求不太严厉,让学生在非常放松的心态下停止体育锻炼,比较好地减少学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3、体育游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游戏经常会以集体分组的方式停止,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成员。每一学生都以为自己的小组争荣誉为荣,为自己的失利而遗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在体育游戏中个人和集体的配合之中,可以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的凝聚力。

4. 提高体育技术技能教学的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在课堂上上时间地训练某一体育项目,很容易显得枯燥、乏味,进而影响我们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具体课堂教学效果。但如果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加入一些游戏的成分,就会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插上腾飞的双翼。譬如在篮球的传接球训练中,单纯的两人面对面传接球练习,一般情况下进行十几分钟还可以,但时间再长一些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效果就大打折扣。假如教师在学生掌握传接球的技巧后多采用一些“迎面传接球”“两人传三球”“传球触人”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刚学到的动作技能技巧,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体育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过程中的运用。在体育课正式开始前,体育教师都会按排几分钟的准备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的所有的器官进入良好的活动状态,防止学生身体突然猛烈运动出现不良现象。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是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员在准备活动中,要把学生的兴奋调整在最适合的状态,合理适度的布置游戏是非常重要的。过去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通常是定位操、慢跑等比较单调的项目,而且反复不变化,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太感兴趣。教师能采取一些活动量适度,具有兴趣性的奔跑类游戏。例如,老鹰抓小鸡、换位跑、蛇形跑等游戏,女学生能采取踢毽子、跳橡皮筋等办法。这些活动既能得到热身的效果,又能增加兴趣性。

2、体育游戏在技术技艺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技术技艺由于对学生的才能和素质要求比较高,因而锻炼的强度经常是比较大,而且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对这些高强度和单调的锻炼经常没有兴趣。在体育技术技艺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游戏法,能在变化的状况下,强化动作技艺,改变单调单一的练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中长跑能培育学生意志、有效锻炼学生心肺功能。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跑步,特别是对中长跑不是太感兴趣的,如果让学生一直绕着运动场跑,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情和厌恶,教学效果不佳。假如能把一些兴趣性的游戏和奔跑分开来,如男女混合接力、占领敌方高地等游戏,使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和快乐的氛围中到达教学目的。

3、体育游戏在教学完成局部中的运用。在体育完成局部的主要任务是学生从猛烈的运动状态恢复到比较安静状态,使学生身体的所有的器官从紧张中放松下来。体育游戏在这个环节中同样有共同成效。在整理活动中的游戏必须突出放松和兴趣两个特性。方式和内容上要做到诙谐精彩、生动轻松,使学生摆脱体育活动中生理和心理上的慌张状态,在节拍上要有利于学生放松。由于猛烈的体育活动后,很多学生比较累,在动作分歧性方面不要要求太高。能创编和选用以放松为主带有智力竞赛的游戏,比如摆图案等游戏,使学生在快乐和放松中完成体育课。

4、体育游戏可以更改目标和要求,以增加趣味性

体育游戏并不是真正的体育竞技和体育活动,而是一种强调快乐体育,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活动。在常规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严格遵守相关的体育规定,如篮球、足球的训练。但是在有些体育游戏中,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可玩性,就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

对游戏的相关目标和规则进行修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性会相对地得到提高。如在篮球的运球游戏中,可以将游戏改为篮球的传球接力赛,要求学生在运球中进行接力赛跑。这样,不仅锻炼了大家的协调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而在一些报数的趣味性游戏中,可以将“倍数”的游戏方式改为“前一位学生加二,后一位加三,接下来加一”之类的游戏来进行,而罚的内容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来进行,如俯卧撑、投篮等。

此外,初中体育游戏教学在时间上的控制是难点。可以采取在进行游戏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把游戏目的、规则、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理解这些要素;要预先选出团队的领头人。后续游戏开展的事项,可以与团队领头人交流,再由领头人实施。这就节约了时间;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协调与控制,确保活动正常进行。

实践证明,初中生对体育游戏有着更多的兴趣和注意力,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更能使学生在学习到体育技能的同时,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并且在体育游戏中,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体育的团结性和合作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陈惠敏,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意识的培养,《新校园》,2011 年第 6 期;

[2] 商海燕,初中体育中“快乐体育”教学活动研究,《新科教》,2012 年第 1 期

第9篇

一、中学生“偏差行为”调查

1.午休时间玩游戏

时间:中午12:05分;地点:某校南门300米电子游戏厅门前;穿该校校服的学生陆续走入游戏厅,共计14人。同一时间该校西门200米网吧里走进9名穿该校校服的学生;北门300米电子游戏厅里走进16名穿该校校服的学生;东门500米左右的两个游戏厅里还有近10名学生。中午13:15分,这些学生纷纷走出游戏厅。据了解,这些学生90%是上网或玩游戏。

2.五个学生同时收到一份情书

某个星期五的下午,某校高一年级二班、五班、七班有五名女学生同时收到内容一样的情书。除了一份是用碳素笔写的外,其余4份都是复印件。老师找到写情书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学校里美女太多,选择有点难度,撒网或许能捞到美女……既然意思是一样的,何必再重写,复印是现代社会谈恋爱的最佳方式。

3.90斤以上的女学生在减肥

周四晚上,某寄宿学校,将一名胃出血的女学生送进120急救中心医院,初步诊治是不正常饮食引起的,进一步了解才得知学校近期流行减肥,90斤以上的女生属于肥胖,部分女生以不吃饭的方式减肥。

4.没面子就跳楼

某校期中考试后,某学生主观试题得了0分,找老师改分,老师不同意,该生一气之下撕毁试卷,其行为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讥讽,这名学生觉得太没面子,于是从三楼跳下去,脚部粉碎性骨折。

某校学生因考试不理想与父母吵架,从家里二楼跳下。某学生上学带手机被老师没收,教师处理方法是要交给家长,学生一时想不通而跳楼。

上述中学生的“偏差行为”在许多学校都发生过,这些“偏差”现象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倦怠、睡眠和饮食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会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团体干预不能不引起学校心理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的重视。

二、中学生心理“偏差”的影响因素

1.中学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

中学生身体发育比较快,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这是产生“偏差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在认知方面:常作独断性推论,倾向于不根据事实或根据错误的事实得出消极结论;在选择性注意方面,过分注重与自我相关的事物,过分关注消极事物或事件的消极方面;在自我关联方面,不会辩证地思考;在自我评价方面,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在群体意识方面,自我倾向比较严重。

2.学校教育资源不完善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生活适应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初中生为7.9%,高中生为3.5%。如果不及时引导,会影响学生的价值感、被信赖接纳感和自我效能感。从客观上说,目前学校课程的设置存在重升学、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心理活动课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有的学校对青春期学生的引导还不到位。

3.家庭教育环境不和谐

孩子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后,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放松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学习上,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据调查,在80%的有“偏差行为”的学生中,家庭教育多不力(如离异、寄养、放任、溺爱等)。高中生王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对其期望很高,高一时所有学科都请了家教老师,课余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王某后来产生了厌学情绪,和父母消极对抗,迷上了网络游戏。高中生李某,小时母亲去世,与继母不和,对其父亲也有怨言,成绩时好时坏,一直不稳定。由此可见,如果中学期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处在“真空”状态,孩子则很可能出现偏差行为。

4.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合力还没形成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引导过程,但由于社会环境复杂,管理机制不完善,有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仍有许多学生出入。分析其原因是:学校教育影响深度不够,家长对孩子的校外行为提醒或管理不到位,社会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尚未形成教育合力。

三、中学生行为“偏差”的心理辅导

1.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等进行心理辅导

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是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任务,为了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之中,学校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人格等方面进行心理辅导。学习辅导:主要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认知技能、知识障碍、动机,情绪'等)进行辅导;人格辅导:着重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的自我调适、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沟通,以及群体协作技能进行辅导;生活辅导:主要是对休闲、消费和日常生活技能进行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

2.运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对“偏差”行为进行干预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SFBC)是近年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咨询技术。其特点是咨询时程短、积极正向引导,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一般化、预设询问、奇迹询问、例外询问、量表询问、应对询问、赞许、关系询问等技术对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进行行为认知方面的心理干预,同时结合知、情、意、行四种基本心理现象的规律,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症状灵活地、综合地采用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技法进行指导和干预。

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1)心理游戏,通过游戏找出认知偏差,改善人际关系,恢复自信。(2)正向行为支持,通过观察、评估、干预来使个体的正向行为代替问题行为。(3)榜样学习,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引起个体行为的认同和模仿;(4)情绪调节,通过情绪宣泄、积极联想、暗示调节等,发挥其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中学生行为“偏差”的团体干预

这里的团体干预包括两方面,一是团体心理辅导,二是团体协作指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改善和调整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对出现“偏差”行为的学生群体实施团体干预,既经济、简捷、高效,又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台湾学者黄龙杰和赖念华 (2008)针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特点,提出“6+1阶段减压团体”的干预模式。“6+1阶段减压团体”包含七个结构化阶段:第一,介绍团体。由领导者介绍自己及助手;说明减压团体的目的及过程;建立基本的保密、平等等规则。第二,陈述事件。参与者陈述和分享在危机事件中的经历,即看到、听到或闻到什么,当时的反应如何。第三,澄清想法。参与者陈述在危机事件中的想法,对于每个参与者所表达的想法及观点,领导者都要给予认可与肯定。第四,表达感受。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每个参与者分享这个事件对他们造成的情绪冲击。第五,接纳症状。当参与者的情绪反应开始沉淀下来时,领导者开始询问他们在该危机事件后所出现的生理、认知、情绪及行为方面的症状。领导者会请有相同症状的人举手让彼此知道,这有助于参与者接纳自己的症状,是帮助其正常化症状的一种方式。第六,教导应对。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导参与者正常化自己在危机后出现的症状。领导者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相互讨论分享,得出在此紧急事件中的危机应对方式以及处理压力的方法。第七,展望未来。在此阶段,领导者引导参与者找到正面的意义。在结束之前,领导者也可以邀请成员讨论接下来的打算。减压团体工作完成之后,提供信息让校方了解哪些参与成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辅导与追踪,哪些需要转介等。“6+1阶段减压团体”的干预模式同样适用于有“偏差”心理和行为的中学生。

团体协作指导是指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协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通过家访、网络与家长和社区辅导员密切合作,对有“偏差行为”的学生进行团体协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