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

时间:2024-03-25 09:57:53

导语:在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

第1篇

关键词:国学;人文素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省“文化兴省”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容乐观,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对省内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涉猎面不宽、学习程度不深、国学知识不全面;对国学知识把握不准、学习国学知识的主动性不高、对国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等,而目前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令人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容佛、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中国古代诗、词、戏曲、古文、小说等文化形态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素质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国学教育是基本认同的,认可古代文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功能,而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国学知识最多的渠道。但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情况并不理想。比如,部分高校或专业并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或相关课程,而受学科分野、学时压缩等因素影响,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呈弱化趋势。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学习国学的主动性不高,古代文学作品不好理解,老师的授课积极性受影响,学生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偏移等因素,都影响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为了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必要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科学的规划。

大学生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传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两个部分。传统人文知识主要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修习积累,而人文素养则是经过传统文化知识等的浸润、内化后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等等。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1]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优良载体,基本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比如许多高校存在重视应用技术、应用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古代文学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压缩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有古代文学课程,而其他许多专业并没有将古代文学课程列入必修或选修教学计划。与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相关的一些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也没有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

2.课时压缩。

目前许多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着课时压缩现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跨度较大,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而在课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学内容泛化,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着注重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朝代概况、作家作品的介绍,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不能深入、全面,存在泛化、概括化的现象。另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比较简单,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这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们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不是积极主动的来学习和阅读国学知识,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知识外,有些学生很少阅读古代文学的作品和书籍,学习途径显得比较单一。

鉴于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国学教育,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国学教育的不利局面。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评介体系等很多方面要对大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对其自身成长与人格培养的重大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转了。

第2篇

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今,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此外,还讨论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途径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

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程繁钊 单位: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利林.高中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第3篇

摘要: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做法,从教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出发,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传承 途径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从诗歌鉴赏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代的经典之作,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文透出了汉字的魅力,其中蕴涵的建筑美、韵律美能让人获得巨大的提升。所以,教好古诗文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内蕴,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助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师可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文,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诗文的韵律美。如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沉郁之情。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学识和人生经验所限,很难把握诗人的这种沉郁之情。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岳阳楼和洞庭湖壮阔的景色,然后进一步感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身一人飘零的孤独感,最后感受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壮志难酬的沉郁顿挫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独立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也将逐渐增强。

1.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文进行多色彩的处理和多元化的归纳。这种方式能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高效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做一介绍,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所认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一种醒目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一种震撼,并且给出相关链接,将现代人学习这种为民、为苍生而尽心尽力精神的实例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对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深刻而良好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能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1.3重视课外活动

开展多彩传统文化活动,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首先是结合教材中 的 综 合 性 学 习 举 办 的 活 动 , 如 《 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其次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如“侗歌班”、“芦笙队”、“琵琶班”等;再次是由语文兴趣班开展的《戏曲知识大比拼》;以及由学校书法班、国画班、民乐班和德育处主办的“毛笔、硬笔书法比赛”、“国画比赛”、“民乐比赛”和“古代名人志士故事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的传承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狭窄空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2、培养学生中学语文鉴赏的形式

2.1民俗文化阅读课

通过开办鉴赏民俗文化的阅读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阅读课的内容参入一些诗词的阅读,与不同时代的小说作品的理解与戏剧类的阅读,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民俗文化课的开办,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内涵。

2.2民俗文化调查课

由于地域性的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传统礼仪与生活风俗等,要学生了解社会与研究社会的现象,很有必要对民间深厚的民俗知识进行探索厚学习。我们教师必须组织一些调查活动,深入民间生活进行搜索,带动初中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观察的能力,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的的社会现象中去,体验调查活动的生活,探索人类的创造性,以及流传至今的各种传统物质文化、行为习惯、神话传说,谚语文化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2.3民俗文化讨论课

阅读,收集民俗文化,由于长时间的蔓延,或有限的读者,采访者水平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根据一些问题,实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语言、节日、文学作品等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对出现的民俗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致达到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目的。

2.4民俗文化作文课

民间文化欣赏是利用各种民俗文化知识,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将分析的过程与最后的结果,综合理解转换成自己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总结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每一个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江淑燕.以古诗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台声·新视角,2005,(6).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精神;审美人格超越

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是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镇。大学语文应在兼顾其它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传统人文素质的培养,再加上当前“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诉求,极需将传统文学的人文意蕴和文化精神培养突显出来。当前,大学语文选有足够的古代文学作品,这颇有眼光,无疑将民族文学乃至文化精神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学习,扩充学生的古典文学知识,提高其古诗词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素养,尤其汲取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包括文学)的深层人文精神,可为以造就具有新型人格的民族新人为最终目标的现代人文精神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人文素质教育呢?如何让学生在传统文学及文化的百花园中徜徉遨游呢?就现实情况和教学实践,应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加强民族深层文化的渗透,扩充学生古代文化的知识视野和人文视野

儒道互补,再加上释(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所选课文要兼顾各家作品,先秦诸子选有孔子(如《樊迟、仲弓问仁》,参照徐中玉《大学语文》,华东师大版,下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等)等儒家作品,以及老子《道德经》(节选)、庄子(《秋水》)等道家名篇,以及中国文学的源头与儒家中和审美追求的艺术典范《诗经》,还有南方楚地文化的奇葩《离骚》,以及儒道相济的著名史家司马迁的作品(《报任安书》)等,而苏轼作品(《前赤壁赋》)则是儒、释、道结合最成功的典型。通过这些儒、释、道作品的贯通式讲解、相互勾连,使得这些文化中的最有价值、最富创造、最具民族色彩的思想精华充分展示出来,并巧妙透析出它们的差异及内在联系,尽量整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蕴浮雕般予以揭示。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古典优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极大开阔其视野,激发求知欲和对于几千年文化精华的热爱,也能深透地理解原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开启他们运用古代思想文化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思考人生,以熏陶心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极大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另外,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注重人和人的生存,注重在社会现实中的“当下”生存智慧,以及化解深层人生困境的策略和途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与优势。讲授时,可从思想内蕴和最深处入手,利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并联系实际加以诠释,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化难为易、以情动人、声情并茂。

在渗透时,还要对这些思想体系正本清源,拨开迷雾,特别要弘扬催人向上、积极进取的优秀部分。当然,有些根本不是消极的,只是客观效果使然,如对待道家文化,就不能仅当作消极颓废看待,而要把握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刚健有力的精神气度。

二、挖掘异彩纷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极大的审美超越

古代作家和作品中人物所放射出的人格品味和人格魅力,流光溢彩,光辉千古,组成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最绚丽最辉煌的星空。在介绍和分析这些大家和典型人物的生平、思想人格和作品的思想内蕴时,重点挖掘其怎样在当时处境下,摆脱人生困境,从而彰显出特有的生存姿态和人格,将此当作重点,会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心灵启迪有不可低估的建设性作用。孔孟的兼时济世、古道热肠;庄子的倔强狂傲、逍遥自在;屈原的高洁超脱、忠贞不渝;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独立不迁;苏轼的超然畅达、随遇而安等,均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人格硕果,让学生步入其中,吮吸这些大家光辉的人格风范与本真境界,享用其为整个民族人格铸造所带来的馨芳,则大有裨益。中国文化和文学讲究“知人论世”“作文先做人”“知行合一”等,之所以这些作者及作品获有殊誉,其根本缘由在于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那么,何种人格最充沛、最完满、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核心人格呢?说到底则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精神,正如北宋名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做到:真诚无妄,不断感通化裁;顶天立地,禀承天地之慧命。其中心线索就是目光敏锐、视野开阔、胸怀博大、境界高远的“大人”人格的培养,这是“大语文”观之核心理念。这里不得不提到苏轼的人格。其人格魅力的形成与家庭背景、天赋、才情等有关,还在于苏轼能将儒、释、道互动于一身,兼采各家之长。讲授时,要凸显苏轼在早年学习与为官时期、黄州时期、岭海时期分别主要形成三种人格:政治社会人格、自由人格和审美人格。这样,苏轼是传统士大夫人格的顶峰,对于儒释道人生模式都进行了充分演绎,为寻求民族新的人生模式提供了最大可能。《前赤壁赋》便是三家思想、三种人格激荡融合进行自我抉择的最艺术化的表现。与屈原相比较,苏轼人格更圆润、辉光、博大、豁达,人生困境的抉择与消解更游刃有余,从而把人生扮演得更潇洒自如,代表了中国传统士大夫最典型的人格境界,这是前后赤壁赋流传千古的最深根源。另外,还有屈原、陶渊明、杜甫、柳宗元等大家及作品,一定要站在人格高度讲,从而让学生获得极大的审美超越,人格得以升华。

三、阐发爱国主题,注重爱国主义人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不管什么思想体系,对于爱国,则不庸置疑。儒道及其他文化的人文精神均把爱国当作永恒信念。而且,古代知识分子不管处境和身份地位如何,都怀有一颗赤诚的拳拳爱国之心,都把读书、做官、为国为民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有人认为古代文学与培养爱国精神似乎十分遥远,实为误解。如屈原、艾青(《北方》)等,均是培养这一主题的重要途径。因此,爱国主题要始终渗透其中。

四、立足现实生活,寻求传统文化的转换与落实

要使学生真正体会传统人文精神,并立足于当下现实有所大收获,必须密切联系时代实际和日常生活,增强学生对现实的体悟与认识。如讲孔孟时,要讲清儒家如何和怎样会成为生活处世之学,如何注重人心与境界,以及如何对于治国有作用,而这些又与当前的以德治国、现当代人文危机、中国科技意识与法律意识弱,尤其是和谐理念息息相关;庄子《秋水》的认识无止境、批判精神、独立人格等在当前生活节奏极快、精神疲惫之下的纠弊作用;《前赤壁赋》则重点放在苏轼如何解决人生困境方面来讲授。

语文课的素质教育需要在各个环节和细节处下气力。但首先要开启民族文学的人文视域,让其用民族的心态、眼光、胸襟、情感以及审美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学,从而在民族文化中寻觅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闪耀的粼粼灵光,萌发心智,做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者、担当者,使之真正成为具有民族气象的生命个体,当更为重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1]桑哲.传承民族文化 提高语文素养――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徐中玉教授[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4).

[2]王小舒,龙世立.传统文学修养课对大学语文的创新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蒋方.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与弘扬人文精神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6).

第5篇

如《笑林广记》中的一则笑话:一富翁问“薹”(“姜”的繁体字)字如何写,妻子回答“草字头,次一字,次田字,又一字,又田字,又一字”;富翁则从上到下依次写了“草、壹、田、壹、田、壹”,让一个“薹”字成了“姜字塔”。这则笑话乍一看没什么笑点,但经“撷芳殿洒扫”画成漫画后立刻变得形象:富翁写的“薹”字无比“高大”,俨然是一座塔。更让人叫绝的是,漫画中富翁写的“薹”字一张纸装不下,富翁不得不再粘一张纸才算完工。

多维解读

别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撷芳殿洒扫”让网友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幽默,也暴露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今天遭遇的尴尬。实际上,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关注到古代“冷笑话”漫画在网上热传,都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困。无论是电视节目播出后观众透露出的提笔忘字、不会读甚至看不懂繁体字的现状,还是看到古代“冷笑话”漫画后透露出的读文言文感到佶屈聱牙、艰涩难懂的心声,都说明国人的文学素养、文化积淀日益退步。在繁忙的工作和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在繁杂的网络信息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许多人不愿或无暇再打开书本翻阅古籍,品读和了解古代文化中的经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如经史子集、诗词曲赋、姓氏文化、属相文化、楹联文化、书法艺术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了解。只有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才有立足世间、追逐梦想的根本。学校应加强教育、增开课程,而有关部门也应大力宣传、积极倡导,别让传统文化出现传承的断裂。文化教育应与时俱进

原本艰涩的文言文笑话,经配图之后变得形象亲切,让之前不少为读文言文感到痛苦的网友重燃读书的兴趣,也让大家对古代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道授业,这正是教育所提倡的。很多时候,教师为督促学生应考,逼迫其死记硬背,虽然考试能勉强过关,但学生对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兴趣却进一步削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在抱怨孩子不喜欢文言文、学不好古诗词的时候,也应当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几幅漫画让《笑林广记》《古今笑话》变得鲜活。我们同样可以设法让《史记》《资治通鉴》等变得生动起来。

据悉,2014年北京高考将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并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然而,用应试的方式“强迫”学生来重视传统文化的方式未必可取。只有在教学方式、教育途径上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德国柏林爱乐乐团素有“世界第一交响乐团”之美誉。能够成为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是每个指挥家的终级梦想。然而在1992年,当柏林爱乐乐团邀请英国著名指挥家西蒙・拉特尔担任乐团首席指挥时,拉特尔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他说:“柏林爱乐乐团以演奏古典音乐闻名于世,但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如果我担任首席指挥,恐怕非但不能带领乐团迈上一个新台阶,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拉特尔不想担任乐团首席指挥一职。在谢绝邀请后,他付出了更大的努力,直到对古典音乐的透彻理解震惊了世人,直到他对古典音乐的精湛指挥一次又一次令听众倾倒。2002年,柏林爱乐乐团再次向他抛出橄榄枝,这一次,拉特尔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接受了邀请。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具备了担任首席指挥的实力。事实证明,拉特尔加盟后,柏林爱乐乐团创造了演奏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邓小兰)

第6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传统文化;重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设计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的反映,即必须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展示的,传达的也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及审美观念。而人们的建筑设计又往往是建立于前人的基础之上或者以前的经验基础上,因此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经验与成果,是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1、建筑布局

在我国古代,建筑布局主要是指风水学思想。风水并非都是现代多数理解中的伪科学,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古代建筑布局思想风格影响极深。风水学本身具有中国古代美学、地质、地理生态学及古哲学等思想内涵,并包含丰富的顺应自然、适合地理等人文思想,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源头。如我国明清皇宫的布局便是采取了古代风水学的思想,其中,一律坐北朝南的布局设计就是综合了地域气候、环境及日照等自然因素等影响,也考虑了文化、风水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将我国古代关于“四”严格的方向布局及“合”明显的和谐人文气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布局严格、讲究分明等也是社会等级明了的体现,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对于外部气候环境的防御,夏可纳凉冬防寒。在现代生活中,这些思想因素看似平常,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似乎到处可见,却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体现。

2、人文思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烟,在古代文化长河中,不乏有儒家、道家及佛家这样的思想大家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对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也是影响颇大。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性格等来达到左右建筑设计的境界。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中,则体现为建筑对内严格封闭、对外自由天地。如建筑大师赖特在流水别墅的设计中便是吸纳了这一思想内涵,建设于岩崖之间,室内外却浑然一体,真正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深,如我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灵感便源于这一思想。大剧院建设初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建成后却得到了一片称赞,原因便在于实现了协调的设计,融汇了“无为而治”的精华,看似无为实则更加遵从自然,给予建筑功能与形式自身自由发挥的空间。佛家则追求自由随意、返璞归真的人生之道,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应用

现阶段,现代化建筑主要包括钢混,轻钢等主体结构,呈现商务性与装塑性,例如:经贸大厦与环球经融中心等超高层现代化建筑均是以浓重商务气息为主,缺乏建筑灵动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丰厚文化内涵,例如:中国结文化,符号文化等。

1、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应用

所谓传统符号文化,即以图形,文字为载体的显性文化和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儒,道思想的隐性文化;纵观我国古代建筑,大多数古代建筑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古代建筑的形式得以传承与弘扬。

现代化建筑主要包括外观和内部质量,伴随我国施工技术的日益提高和施工结构的日益完善,内部质量得以稳固提升。同样,在外观设计中,以传统符号文化为现代化建筑外观设计理念愈发成为时代趋势。建筑体完美程度与建筑结构,色彩,光影等均有重要关系,

(1)图案色彩符号

图案或色彩符号传递建筑主体因素和相应视觉信息,在享受现代化建筑带来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优美图案或色彩设计会带给人们文化传承方面的享受。

在现代化建筑中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图案或以喜庆因素著称的红色等传统中国文化,更凸显建筑重要性和个性化,带给民众视觉享受冲击。

例如:中国馆的中华艺术宫,全体采用红彩配以倒阶梯式,以及中国传统的四方形建筑设计,在整体建筑感觉中,给人以大气磅礴的建筑特效。此外,沙特馆的月亮船建筑,正是将我国传统的木船结构融入建筑中得以借鉴与发挥。

现代化建筑的设计灵感以及设计理念多数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其中色彩与图案等设计是符号设计最关键因素。

(2)形态符号设计

形态符号设计包括建筑结构,空间以及节奏等建筑元素;以其独特建筑形态和建筑样式向人们展示建筑魅力与建筑风范,并有效传承文化价值。据调查,现代化建筑中融合形态符号设计的建筑会得到民众广泛认可,例如:上海马靴楼建筑,其将中国传统马文化中的马靴造型作为现代化建筑的设计原型,并在无形中展示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传统文化形态符号设计不仅包括自身建筑价值,更在长远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信念展示提供舞台,通过现代化建筑展示更多传统文化,让文化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享受中国文化带来的巨大视觉盛宴以及视觉冲击。

例如:国家体育馆“鸟巢”,其在外形结构中主要由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葕架柱,外观根据普遍的鸟巢形态作为建筑原型,并依据各部位面积大小相应比例组合形成“鸟巢”。

各钢架之间看似错综复杂的叠加象征“团结统一,荣辱与共”的民族思想。鸟巢的设计融合我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化建设理念,充分展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展现建筑艺术美和文化美,是现代化建筑中最成功作品。

2、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应用

在以我国符号文化作为设计灵感的现代化建筑之外,传统建筑文化和中国特有建筑风格亦是现代化建筑的重要应用或借鉴要素。在地标性现代化建筑中,借鉴中国特有建筑风格与文化传承更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上海金茂大厦设计师,来自SOM设计事务所的史密斯称,金茂大厦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中国塔建筑。摒弃传统木质结构,将钢混以及玻璃成功运用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原型的现代化建筑中。设计结合中国文化内涵,里面分为十三个塔节点,并配以切角和方正感,给人一种似塔非塔感觉,充分展示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设计理念的完美结合,这也是继鸟巢之后中国最成功的现代化建筑。

三、结语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积极深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准确定位,积极运用传统文化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开拓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民族之风、区域特色之风。传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现代建筑设计水平提升,是促进我国现代建筑事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冬香:《中国古建筑木构体系一脉相承之意识形态原因浅析》,《华中建筑》2005年第6期。

[2]杨娟.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3)

[3]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文化;民族舞蹈;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67-01

一、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造就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如今我国的民间舞蹈的确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更加让人深思。

民族舞蹈作为非文化遗产,应该继承它的精髓和本质。所以,我们对民间舞蹈进行加工时,并不是要让它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失去原有的东西。

这些年来,广场舞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开始风靡全国。但是这是民间舞的继承吗?就拿《最炫民族风》来说,虽然它红遍了大街小巷,也是民间舞蹈中的典范,但是这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初衷,虽然保持着自娱自乐的本质,但是它失去了原本应有的舞蹈核心。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以及呈现的趋势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并符合人们日渐提高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态度,应该创造出更多的形式和风格。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拥有鲜明的特色。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中,每个民族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立的品格。民族特征是民族地区的文化、、性格精神以及风俗习惯,同时包括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生态环境的综合表现。所以民族风格,其实是指民间舞蹈的韵律。为表现这个韵律,就需要舞蹈者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对舞蹈者本身的素质以及文化有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舞蹈者若对于该民族的文化发展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那在舞蹈中是没办法表达出这个民族背后的文化的。

三、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措施

中国民间舞蹈的传承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的传承的时空多元化和传承的多样化,导致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在传承中要将民族舞蹈传承得更加有文化深度,保持着它该有的活力。这样民族舞蹈才会永远有着青春的活力。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行动保护我们的民间传统舞蹈,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方式传承。这需要少数民族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安排各地区的民族舞蹈舞者参与到汉族以及少数民族的舞蹈资源的整理中。在获得这些资料以后,需要建立起专门的保存机构保存这些资料档案,并交予专业的保管人员手中。为了更好的发展以及传承舞蹈,民族舞蹈者应该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去。

同时我们可以在高校开设关于民间舞蹈的课程,将教材引入到高校课堂,也是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特别是高校,它有着本土文化和民族舞蹈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高校的教师普遍具有高素质高文化,是整理和接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高校其实有着很好的凝聚力和扩散力。有些高校会建立科研小组亲身去实践和观察,通过学习和编排舞蹈,将舞蹈发展得更具原生态,以及更具美感。三是很多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专业的民族舞蹈对一些同学非常有吸引力,所以发展民族舞蹈也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作用。

四、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体现,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它的发展,它是我国舞蹈文化的一个原始品牌。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到社会中,并且按照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传播它,并让它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潘志涛.新世纪中国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评论,2014,(1):38-41.

[2]甘瑜.贵州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22(4):56-58.

[3]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报,2005,(2):64-69.

[4]刘柳.论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大家,2010,(2):48.

第8篇

高中语文教育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负有重要的责任。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诗词曲赋和古代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新颁布的高考大纲已将优秀传统文化做为考查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促使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之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如今的高中生却很难对此挖掘得更加深入,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挖掘和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新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三维目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加大了传统文化名著名篇的份量,特别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不断挖掘和整合资源,实现让学生准确“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

教师可以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代散文部分作为实践的重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思维模式,从中挖掘和整合古代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朴素的家国情选⒄确的道德观念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让学生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轻言放弃、不断勇攀高峰的真谛;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来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让他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为人情怀;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处世思想让学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当代人与人交往的黄金法则……通过这些资源的不断整合、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遨游其中,不能自已。

二、营造氛围,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是不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日长于斯,学于斯,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古代先贤的经典语录、反映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播放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赏析和写作训练,邀请专家进行古典文化专题讲座。

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充分利用读和写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读、齐读、自读等方式,抓住画龙点睛之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句是本词上片的结束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抱负,也是全词不同凡响的精彩之笔,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作者在种种打击和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丧气,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再如学习荀子的《劝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排比论证的语言气势;也可以通过仿写将本篇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论据等。

三、利用课外,扩展教学新境界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课堂内,也要拓展到课堂外,丰富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一是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朗诵大会。书法大赛、讲成语故事比赛等。借助此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

二是利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实践,充分挖掘节日内涵,体验传统节日氛围,不断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三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近距离感受祖国的灿烂文明,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激发其探究热情,不断陶冶爱国情操。

四是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文化之旅,挖掘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撰写乡土调查报告,采访身边人身边事,把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第9篇

根据相关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脱离劳动人民的生产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在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各个群体在运用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创新。于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劳动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有了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更加促进了文化的多元特性,使文化在发展中变得更加丰富。

目前由于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日益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迫于生计以及各种条件的制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象征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民族瑰宝正一点点被经济社会吞噬,而同时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兴趣已不复从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空前的考验。

在探索“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人们渐渐将视角转向高校群体,高校在传承与保护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可以通过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搜集、分类整理、修缮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完善相关的研究资料;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培育具有高素质的教育团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校具有广大的学生群体,教师向学生传授“非遗”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非遗”知识,并对其加以传承。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方面非常广泛,所以要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鼓励社会各行各业人士加入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行列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相联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与创新型传承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身上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高校是汇集高素质人才创新思维与深刻思想的知识交流平台,身为炎黄子孙,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通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更好地了解古代贤人的思想精神,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是民族民间文化进入主流教育的新阶段,是古代先人生命与智慧的延续,是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的有效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推崇西方文化,过西方节日,向往西方世界的生活。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在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也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之所以对中华文化失去信心,主要是由于有些传统文化墨守成规,在当今时代缺乏新意,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以及有些传统文化过于烦琐,不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不管是哪种情况,文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就会逐渐消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相结合,使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从而自发地去了解更丰富、更深刻的传统文化。在了解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途径。

高校开展“非遗”相关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够塑造人格,同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高校教育势在必行。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各地高校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时,不能盲目地引进与学习,要针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开展相关课程。不仅立足于课本知识中,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智慧与魅力。这部分我将通过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例来分析如何将“非遗”与高效课堂相结合,从而达到传承与保护的目的。

(一)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加强相应的师资力量。高校是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场所,学生思想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时,可以聘请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并进行授课,现场讲授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及老师真实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可以和研究人员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了解其发展历程,以及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二度创新。

不同专业的教师虽然没有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但也可以尝试在各自不同的专业课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能够增强专业课的趣味性。比如,在音乐专业上,教师可以讲授一些民族音乐种类,像蒙古族长调民歌、梅州客家山歌、羌笛演奏、辽宁鼓乐、江南丝竹、土家族打溜子等有趣的民歌及演奏,让学生研究不同民乐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发声方法。?L此以往,使学生无形之中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比如在体育舞蹈专业上,教师可以在现代类型舞蹈中加入民族舞元素,为学生展示秧歌、狮舞、花鼓灯、安塞腰鼓、土家族摆手舞等各具风格的民族舞蹈,充分展现民族舞蹈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二)开设相关课程是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课堂教学,高校可以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外开展一系列选修课,或者各种形式的讲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相关院系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教学上的创新。同时根据地方特点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包括社会学、民俗学等,运用图片、影视、多媒体、广播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开设传统戏剧的相关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昆曲、川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京剧多种类型的戏剧形式,使学生了解戏剧的发声方式、唱腔;同时让学生观看图片,了解不同剧种的服饰、妆容、戏剧姿态,以及不同角色的扮相。通过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陶冶情操,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社团活动是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力量

开展“非遗”进校园的社团文化活动,是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要形式。由学生自发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团,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加入。社团内定期举办创新性的社团活动,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手工制作等形式参与其中。比如成立中华民俗社团,第一步可以请教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制作剪纸、皮影、提线木偶等?H具民族风格的工艺品;第二步学生在制作熟练的情况下,对这些工艺进行创新,添加现代化元素,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同时还要思考如何将这些独具风格的工艺运用到生活中,着重考虑它的实用性问题,这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最后将制作完成的各种工艺品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开设培训课,鼓励大家学习民族工艺的制作。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进校园,为大家展示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组织非遗知识竞赛,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通过一系列社团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创建全民拥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环境。

(四)合理利用图书馆是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