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时间:2024-03-25 09:57:53

导语:在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第1篇

1.能力本位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教育 

1.1能力本位教育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之后逐渐推广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90年代初经加拿大引入中国[2]。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以具备的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进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并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3]。 

1.2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教育 与护理学术学位硕士有所不同,其目标是培养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以强调实践能力为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4]。 

2.能力本位对护理专业硕士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 

2.1基本临床护理能力培养 

学院在护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主要以临床实践为主,强调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内容包括通科轮转和专科实践两个阶段,其中通科轮转实践52周,专科轮转实践28周。要求参加临床护理实践的时间从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为临床实践时间,共80周,其中所攻读专业不少于24个月。通科轮转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急危重症(ICU)。专科轮转科室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危重症科室、临床科室。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每位导师每月与临床带教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实习表现情况,核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完成学生实习全程的跟踪评定工作。为学生熟悉临床、适应临床环境提供充分保障。 

除临床科室外,增设了社区实习和教学查房,在每个轮转科室完成护理业务查房、小讲课及读书报告各1次,在所选专科领域完成护理完整病历书写2份。 

2.2初步教学能力培养 

第三学期,组织研究生进行试讲。试讲通过的学生,进行2-4学时的讲课任务,锻炼学生的讲授能力,为今后的临床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2.3科研能力培养 

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熟悉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并将研究结果用于临床工作中。在课程中开设护理统计学、护理研究、SPSS使用等课程,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 

3.完善临床实践评价体系 

在临床实践结束后,对临床实践及独立处理本专业护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将所有的临床实践技能操作项目进行分类,组成综合性实践操作项目,并制成题签。由导师团队组成考评小组,按照操作项目的评价标准要求给出考核成绩。 

考核将围绕实践内容及培训目标进行。包括过程考核和终末考核。过程考核在每个轮转科室出科前,根据研究生在科室的临床实践完成情况评定;终末考核为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阶段。 

总之,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是制定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体系的基础,学院以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充分考虑护理实践者所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高级临床护理实践者所应具备的能力,更好的实现学校与工作岗位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李火把,金莉.应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20-121 

[2]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8):60-61 

第2篇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问卷调查。根据地理位置和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选择江苏、江西、广州、甘肃四省,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基础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可行性。共发出问卷185份,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本次调查还对受访人员的权威程度进行了调查。权威程度(Ca)由受访者对问题进行判断的依据(判断系数Ci)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系数Cs)两个因素决定,Ca=(Ci+Cs)/2。Ca≥0.70表示具有较好的权威性。根据本调查受访人员的自评,本次调查的166人的Ca平均值为0.87,权威程度较高。

1.2分析方法

回收问卷使用EpiData3.1录入,使用SAS9.1.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指标体系

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依据,将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归纳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5个维度,并进一步梳理出一级指标11个和二级指标20个(表1)。调查要求受访者对每项指标在护理高级职称评价中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评分采用5分制,5分表示非常重要,3分表示一般重要,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

2.2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性、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2.2.1各评价维度的重要性

根据受访者对5个评价维度各项指标赋分情况,得出5个评价维度重要性的评分,护理教学维度的得分最高(4.23分),其次为基本情况维度(4.16分)、护理工作维度(4.03分),护理科研(3.75分)和社会工作(3.31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

2.2.2一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从受访者对11个一级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评分来看,得分较高的3个指标是护理安全(4.66分)、上一职称工作年限(4.43分)、工作总结创新(4.33分),得分较低的指标是科研课题(3.78分)、论文论著(3.72分)、社会工作(3.31分)。其余指标评分分别为临床教学情况4.23分,学历4.18分,工作质量4.17分,年度考核结果3.87分,工作数量3.79分。

2.2.3各维度对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

对于在正、副高级职称评价中5个评价维度的重要性,受访者评分的意见趋一致,均认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较为重要,而社会工作和护理科研重要性相对较低(表2)。基本情况、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3个评价维度对于正高级评价的重要性显著高于副高级(P<0.05),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两个维度对于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没有显著差异。

2.3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将医疗机构类型按照城市大医院、县医院、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划分为3个层级。结果显示,受访者对5个评估维度在各层级机构的可行性的评估结果总体方向一致(表3)。普遍认为基本情况维度的可行性最高,达82.0%;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维度的可行性较低,分别为64.5%和55.5%。受访者对于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基本情况可行性的认可率均较高,且无差异。但对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4个评价维度的可行性认可率,均明显低于城市大医院和县医院(P<0.001)。

3讨论

3.1临床护理正高级与副高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需体现差异化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所有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护理职称评价中重要性的赋分均高于3分,说明所列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评价中均应予以考虑。调查结果同时提示,所列指标对于不同级别护理职称评价中的权重需差异化设置,特别是临床护理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时间和经验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且贡献率高达20%以上,应赋予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各项指标更多权重[1]。正高级的评价中,对科研、社会活动的赋权可重于副高级。

3.2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中临床护理人员评价标准应予区别

目前的评价标准与各层级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有一定的差距,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影响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护理队伍的培养和稳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不同层级的分析结果提示,对以城市大医院为代表的三级医院,所有指标均应加以评估;对以县医院为代表的二级医院,评价指标与三级医院相差不大,可适当降低对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维度的指标权重;对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一级医院,应在二级医院的评价标准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对疑难重症护理、特级一级护理、护理管理等护理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会工作维度指标的评价权重,而对体现其工作特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次数”指标,应加大评价的权重。

3.3临床护理评价不宜过于倚重科研和论文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评分仅高于社会工作维度,反映了一线工作者对评价更应侧重基本情况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论文要求,注重实践能力”,而在实际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对临床护理人员综合评价过分倚重论文的倾向。论文数量往往是申报职称的“门槛”,形成了护理人员较普遍的“重论文、轻实践”的状况,而且,与医师相比较,护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参与科研的意识薄弱且经费获取困难,特别在基层医疗机构矛盾更为突出,“论文搭车”现象成风,使得护理人员不能一心一意地钻研业务实践能力,影响了医疗服务水平[2]。

3.4完善临床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职称评价标准研究

第3篇

【摘要】文章根据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专业思想稳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等,并且还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考试为手段而组织高等院校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级护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一 以能力为本位,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要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构建以护理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即围绕培养目标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按照突出护理、加大人文、强化实践、体现社区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

1.1 重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打破分科界限,减少分科造成的各科之间的重复,突出护理的整体性、独立性、科学性,以符合护理工作发展方向,如以人的生命周期为特征,设置母婴护理学、儿童护理学、成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将医学基础课相应重组,如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护理美学、人际沟通、护理伦理学等整合为护理职业素质。

1.2 加重人文比重:现代护理的整体观念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不仅关注疾病,更关注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良好的医护知识,还要有稳定的心态和足够的人文知识,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人、关怀人。所以,护理教育应加重人文学科比重,所占课程内容应达25% ,如开设文学欣赏、护理社会学等。

1.3 加大实践教学:护理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理工作者具有较好的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护士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侧重实践课,如药理学应突出用药护理,专业课应减少病因病理、临床特征,增加防治原则、护理诊断、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等。

二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育教学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展开。传统的教学观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成了教师单方面的过程。现代教学观是师生共同探讨的交流行为。学生想学什么,需要什么,教师就应传授什么。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探索学生的发展规律,辅导其健康成长。

2.1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和技能训练。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各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理论功底都较扎实,而临床操作技能相对较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硕士较少。因此,对教师急需培养,可采用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重点本科院校学习和到大型医院临床实践;同时,引进高学历毕业生和从医院调入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逐步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2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操作示范教学和CAI 教学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动手、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2.3 全方位实施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多地依附于理论、验证理论,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场所训练,这是很难培养出合格技术型人才的)。因此,一是要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包括社区护理实习点;二是要严格掌握点(实验课)+线(课程见习)面(临床综合实习)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由点连线、由线到面、由面扩到整体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三是尽量创造实际工作场景,在校内除在模型人身上做外,可让学生互为患者和护士,按照真实的操作程序组织护理实验教学。

2.4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护理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一个较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熟练的工具。因此,除了要学生掌握医护知识、操作技能外,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有品格素质、管理素质、业务素质、情感素质、科研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这是逐步养成和充实的,但在学校就需要有意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形体训练、健美操等,定期开展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护士职业风范表演等。

三 以考核为手段,检验教学效果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可仅凭一张试卷作依据,一次考试定结果,而应采取多种考试方式,促进学生完成学业。

3.1 采取多种考试方式: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每一科目的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要各占一定的比重。考试应采用口试、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可采用课堂提问或组织护理病例讨论等方式进行。面试常与口试相结合,可通过平时观察或设置情景(如留置导尿、静脉输液)对学生从思维方式、态度及技能等方面综合评价。笔试要建立各科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3.2 注重实践考核:制定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手册包含所有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平时的每一项实验都要进行出科考试,确保一一过关;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每一科结束时,由医院带教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评。实习结束时,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学生,对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3.3 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我们培养的护士都必须通过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执业资格证。因此,教学和考试都必须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校要建立阶段性综合考核制度,在每学年末和毕业前进行综合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总之,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方能培养出专业思想稳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沈宁,何仲,梁涛,等.统一思想,创立新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0。

[2] 解征.高等护理专业临床实践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中华护理学杂志2001。

[3] 常波.大学生成才心理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第4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相关性;研究

临床护理教学作为护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一个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卫生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及助学金的发放,越来越多学生就读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数量增多与见习基地缺乏形成矛盾,加上患者依从性差,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于现代教学的要求和临床教学的需要,无法安排到医院见习,《儿科护理》的课堂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创建新的教学方式,完成实践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此,在这里基于儿科护理学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料,调查对象为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的护士生,年龄16~19岁,平均年龄17岁,本组调查对象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受教育程序、社会经历、家庭情况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以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学生的教学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目前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从中探讨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方法。

1.3儿科护理临床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基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3.1多媒体演示 ①引进数字化多媒体设备: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主要用到的多媒体设备主要有数据压缩设备、视频、音频、数码相机、摄像机、电动屏幕等,并且与辅助设备等结合,同时,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多媒体展示;②多媒体演示: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的操作、讲解与演示,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将教学内容通过声音、文字、影像、图像等展现出来,集光、声、色和动画为一体,这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教师解决护理课堂教学中所无法表达的难点与重点,而且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地使得护理操作理论知识转化动态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③由于学生数量多,难以去医院见习,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到医院进行拍摄,将患者的体征,医生对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分析拍下,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可以弥补不能见习的缺陷,又能让学生见到更多的病种,使学生对疾病的印象更深刻。

1.3.2仿真模拟 ①仿真技术设备的引进:现代的实验室陈设与临床医院的完全相同,且每一个病床单元都相应地配置了固定的设备,并且配置了相应的模拟患者,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的连接。②仿真模拟:比如现有由美国METI公司所生产出的一款模拟系统,集中了现代各种高科技术尖端技术,硬件:综合护理模拟人;血压测量模块;创伤救护与评估模块(选配);创伤、截肢包扎练习(选配);子宫底检查训练评定模块(选配);控制出血大腿/控制出血手臂(选配);交互式止血手臂模型; 软件部分包括局域网内的教师机应用软件、局域网内的学生机应用软件;心电图;教学与考核软件;护理情景病例编辑器;模拟心电监护软件等等,可进行病例更新下载并运行,可运行预设病例和新生成的病例,同时,还可以真实模拟重症儿童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方便于学生在仿真情景中完成对患者的抢救,如给药、除颤、吸痰、插管等。

1.3.3综合设计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实验室配置了各种气管插管设备、参数监护仪、输液泵、成人复苏器、除颤仪、微量注射泵、双功能高效洗胃吸痰机、胸外心脏按摩板、胃肠减压器、新生儿黄疸治疗仪等。在护理操作中,通过模型人为操作对象,结合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模拟人的设计还是不同于真实的患者,这样就会与临床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在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针对系统的模拟病例,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确定具体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模拟,再现临床真实情景,从而有效地完成各项护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1.3.4系统回放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教学案例,可以通过回放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尤其是对于一些微小的操作,可以通过画面显示的方法,加强学生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体的操作程序,而且可以对局部操作放大,并且在放慢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相关的动作分解,强化学生对关键步骤的掌握,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回放上课时的整个情况,复习以前没有掌握的课程和操作,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巩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1.4观察标准 以学生总成绩、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及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作为评价。

1.5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

2结果

本组学生的临床经验均得到全面的提升,效果良好。学生的总成绩、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及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都有突出表现,且与教学改革前相比较,P

3讨论

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如何加强护理教学,提高学生护理能力就成为临床教学的主要问题。临床护理教学作为护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一个关键时期。近来随着医学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上患者依从性差,见习基地缺乏,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于现代教学的要求和临床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创建新的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质量。

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本组实习学生的临床经验均得到全面的提升,效果良好。学生的总成绩、最高成绩、平均成绩及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与教学改革前相比较,差异显著,这充分说明了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性。高级护理情景仿真训练系统是根据目前医疗教学市场的需求,创新思路,第一次将网络、情景、考核的概念引入护理模拟教学中,自主开发研制的高级护理教学与考核训练系统,本系统与计算机相结合,除可练习基础护理中各项相关操作外,还可系统学习护理相关理论知识、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练习与考核、软硬件交互的止血练习,另外教师机还特有护理情景病例编辑功能。教师可在局域网范围内同时管理、控制多台学生机,实现课堂讲解、教学演示、病例下发、实时监控、操作指导、生成报表、报表查询管理等多项功能;学生可自我学习相关护理操作的理论内容,并运行系统内病例进行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相关技能的操作练习及考核。

另外,在本组研究中,通过教学的综合设计,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将学习与实际的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好奇心和欲望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 PBL 教学方法正是有了这种心理需要萌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且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临床护理病例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在同伴身上直接学到一些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建议:①设立妇儿专科教研室,并配备相应的教研室主任和秘书。教研室作为集教学、实习、培训、技术支持于一体的教学实体,全面实施教学目标管理,负责落实和承担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②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就成了临床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通过形象的图片,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各种常见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新进展记住,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好。

总而言之,通过临床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规范学生临床实践教学操作,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进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正春.儿科护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01(12):118-119.

[2]陈莉军.关于提高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4(10):347-348+365.

[3]杨巧菊.护理本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用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9,05(11):71-72.

[4]励如波,陆丽芳,应爱青.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2(10):172-173.

第5篇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循证护理;认知;分析

循证护理(Evigence-based nursing ,EBN)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其基本含义是以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并运用证据,对护理对象实施最佳护理。它为现代高级护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其科学性、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广大护理工作者的认可和推广[1],也为高等护理教育指明了方向。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旨在探讨开展循证护理教学的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成都地区7家三级甲等医院完成毕业实习的2013届护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自5所不同高等医学院校。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循证护理调查表,对实习结束后的护生进行问卷发放。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8份,有效率为95%。

2 结果

护生对循证护理的知晓程度、了解途径、解决护理问题的依据、获取信息的能力、面临的困难、影响实施的因素及学习意愿方面的情况请见表1~3。

3 讨论

3.1 护生对循证护理的认知现状及实践现状不尽人意 表1显示护理本科应届毕业生循证护理知识相对缺乏,个别护生甚至一无所知。虽然大多数护生通过课堂教学知晓了循证护理这一概念,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及应用方法却模糊不清,这与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滞后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够有关,也反映出目前高校的循证护理教育更多还是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表2显示个别护生从未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过资料,而对能够进行资料查阅的同学中有89.4%的护生并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和使用证据,表明护生在获取、处理及利用信息的能力方面有待加强。表3显示71.2%的护生认为缺乏相关知识及方法指导是影响循证护理开展的最主要原因,提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护生在学习方法和实践技能上的指导。89.4%的护生对循护理知识感兴趣,表明护生的学习意愿普遍较强,对接受护理领域中的新知识、新理念态度积极。

3.2 开展循证护理教学的建议及措施

3.2.1 提高护理教师开展循证护理教学的能力 护理教师是循证护理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循证意识和循证素质是实施循证护理教育的关键。然而据笔者了解,许多学校的护理教师循证知识匮乏,对网络、数据库、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等常见的循证护理基础方法与手段知之甚少,这将直接影响循证护理教育理念的渗透,致使循证护理教育工作滞后。因此应加强循证护理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继续教育丰富教师的循证知识,提高开展循证教学的基本能力。

3.2.2 增设循证护理教育的相关课程 目前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中几乎未系统引入循证护理学理论,也未重视护生循证实践技能的培养。多数学生对循证护理的知晓是来自于有限课堂上教师只言片语的介绍。因此,把循证护理引入护理教学中,构建以培养护生循证能力和循证思维的循证护理教学体系[2],才能普及循证护理知识,培养护生的循证护理意识和能力。通过调整护理专业课程结构,修订教材与教学计划,让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循证护理知识,理解循证护理精髓,树立循证科学理念。通过开设专业英语、统计学、流行病学、文献检索、社会医学、护理科研等课程,让护生掌握循证实践方法。

3.2.3 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和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高校护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运用启发式、学导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思维有关的活动,教会学生新的思维方法,将老师的讲解和个人的思考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拓展思维的空间。教师通过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护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期刊、杂志、专著、图书馆、互联网和专业文献数据库等途径获得问题的答案,然后再返回到课堂进行交流,指导他们从检索得到的文献中提取所需知识,用收获到的临床依据来解决问题。这种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 “以循证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护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使护生由过去被动的只听、只看变成了今天主动的去寻、去钻,同时还赋予了他们一种终生学习与探索医学未知领域的能力。

3.2.4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中除了要增加循证护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培养护生基于研究的护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循证护理的实际运用。特别是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教师应鼓励护生参与各种临床实践活动,通过分析案例、组织临床见习、参观、社区访视等实践机会,让护生尽早接触患者,提供实践循证护理的氛围,指导护生将所学的专业英语、统计学、流行病学、文献检索、社会医学、护理科研等知识运用于护理实践中,以增强护生的文献检索及阅读、评价能力和科研能力。

4 小结

循证护理及其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护理的工作模式,循证护理的迅速崛起及其对临床护理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促使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地位,这样才能提高护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运用科学思维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护士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已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2008年我国正式施行的《护士条例》明确指出护士不仅需要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从护理教育发展史来看,我国的护理教育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因此,加强护士人文素质教育即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护士人文素养》课程是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环境熏陶,加强理性、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修养,使之内化为自身人格、气质、修养,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人际沟通、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及应变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本校护理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为深入了解目前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护士人文素养》课程现状,2015年7月,对在校220名护理专科学生进行《护士人文素养》课程现状调查分析,为我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及护理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是我校护理专业已完成《护理人文素养》课程大一在校生。共发出问卷220份,收回2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18份,问卷有效率为99.09%。其中女生210人,男生10人;调查对象年龄17~20岁,平均年龄(18.31±2.7)岁。1.2研究方法1.2.1调查方法采取群体施测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接受调查,由专人负责调查,调查前须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内容及意义,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后剔除无效问卷,将数据录入统计系统、分析。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兴趣爱好等。②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及分析,明确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校《护士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情况及学生前期教学反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1.2.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学生本校对《护士人文素养》课程满意程度见表1.2.2学生对《护士人文素养》知识需求情况见表2。2.3学生对《护士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模式的接受情况见表3.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校护理人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已由过去“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模式开始向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转变,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反应出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及改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人文气氛浓厚”的满意度较低。虽然在观念上,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被肯定和强调;但实际上《护士人文素养》课程却迟迟未被纳入主体教学的计划当中,这使得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护士人文素质在他们将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反观国外护理课程设置中人文及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却高达占到1/3[1]。学校应采取有力举措将人文教育更好的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组织各类人文活动,如人文讲座、名著导读、公益活动、礼仪大赛等,这是补充和拓宽课堂教学的最好途径,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②人文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我校的《护士人文素养》课程通常是由护理专业教师承担的,虽然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人文素质满意度较高,但确实大多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人文课程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学习和培训,难以有效提高自身知识结构以实现人文教育和专业实践的相互渗透,削弱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3]。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人文素质再教育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护理人文教育师资队伍,为实施高质量的护理人文教育提供保障[4]。③互动教学模式及考核改革受到学生欢迎。目前大多院校《护理人文素养》课程多数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法,偏重于理论的讲授,学生则被动的接受人文知识,很难主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及职业工作中的自觉行为。考核方法以笔试为主,学生死记硬背而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比较普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导致护理人文教育与护理实践严重脱节[5]。我校护理教研室根据《护理人文素养》课程有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特点,采取形势多样的“精讲理论、学练结合、以练为主”的互动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以及情景模拟等,部分课程采用床边教学和小班化教学,同时也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实践考核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实践平台,真正将所学人文知识转换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④合理优化课程结构体系。现代护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社会、人文学科特性的综合性学科,建立综合化、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文课程体系是当前护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国外护理教育亦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的理念。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对职业道德、沟通能力、人文关怀、护理礼仪等知识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校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强化护理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有针对性地将护理专业与文、史、艺、法、伦理学科等人文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表达能力、自主创新、职业礼仪等综合能力,优化知识结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护理学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护理教育所需的实用性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文,吴秋莲.护理本科教育中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0,15(8):502-504.

[2]谭伟平.我国大学生人文课程设置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6(7):67-72.

[3]李秋萍,李金平,林毅,等.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1034-1037.

[4]王君毅.建设类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6(7):127-128.

第7篇

论文摘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本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及建设内容尤其在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和产教结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建设背景及意义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呼唤护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4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4%,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113,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严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698,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目前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国护士的数量明显短缺,据此推算,至2010年,我国每年护士缺口至少在15万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前不久刚召开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还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职业教育教学要走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前头。要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所有这一切既说明了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优、做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我校创建护理示范专业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既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教特色的体现。我校创建于1974年,护理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至今已培养护理人才四千多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000多名学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占1/3,因此,做强、打响护理专业品牌是我校既定的办学目标。2008年将申报省示范专业,并以护理专业为龙头创建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对照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有关标准,学校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有相应的实验室、模拟练习室,但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上,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见习实习医院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机会大为减少,实习的条件受到了更多限制,从而造成了学科教育要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科学地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设目标及原则

以建设三大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创建省级护理示范专业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巩固我校护理学科传统优势,构建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三个共同发展为原则(1)校内校外共同发展原则。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内实训是基础、是前提,校外实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完善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原则。基地建设将着重从实训基地的硬件和护理人文环境的软件设计上进行规划。硬件建设就是以工作实景为规划依据布局实训基地,同时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做好实训室及实训区域的划分;实训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完成各实训模块任务的需要确定。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护士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二是把护理人文环境建设融入基地建设中。(3)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由于护理专业分科较细,有较强的专科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础护理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规划应以护士开展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为基础,设置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或社区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实训任务,从而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共同需求。

建设的主体内容——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根据护理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操作技能学习掌握过程分析,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在校内基础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内产教结合实训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为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通过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思路,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主要内容由以下三大体系组成:

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我校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五层,总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八百多万元,设有医学基础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和专科护理实训区三大区域。医学基础实训区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药物实验室等。基础护理实训区包括基础护理多媒体示教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形体训练室、ICU抢救室、模拟护理站等。专科护理实训区包括外科模拟病房、内科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健康评估实训室、母婴同室模拟病房、产科分娩模拟病房、综合技能考核室等。该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来,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校内基础模拟实训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护理示范专业评审、卫生部中高级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据人口调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构养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同时结合学校近年来护理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已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况。我校以产教结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护理康复医院)。为方便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选址在校园内,已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总投入1000多万元。服务对象主要为康复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困难的老年人,结合医疗市场状况,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理疗科、康复科、心理咨询指导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张(按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区收住),配备医师、护士、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医疗护理用具和设备。该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造福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满足各类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复治疗、专业护理、维护和恢复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护士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医院临床实训是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级医院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药)师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崭新路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更加重视抓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学校现已与周边地区三十多家综合性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和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和医院专门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规范实习基地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更好地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学校不断健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了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学校特设以分管副校长负责,由学校实训指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系沟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外实训基地临床带教工作座谈会,增进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带教教师的合作联系。平时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等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通过院校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春燕.新形势下卫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上).

第8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英语;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42-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各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欢迎。平顶山学院于2008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开设护理专业。目前为止,已有两届本科毕业生、三届专科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就业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观察招聘现场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自我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已进入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往往会出现后续工作能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实践能力不强,自我更新能力及沟通能力有限。这一情况也为我校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目标与方向:培养具有坚实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自我更新能力、良好沟通能力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校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一、明确课程定位

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先进科技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而我校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平顶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熟练掌握英语这一有效语言工具,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能力以实现螺旋性上升的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将大学英语课程与其专业发展特性相结合便可发现,该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应为基础必修课,但偏重英语工具性、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读写和听说能力,使英语成为其提高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助力,同时增强语言沟通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

三、完善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虽然只是护理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但由于如今医疗卫生工作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英语工具需求和英语交际需求。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与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相结合。

1.基础课程设置。本科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基础英语课程,主要完成基础英语词汇、语法、语音、听说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高中英语三年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英语阅读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以及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和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等。同时,开展网络自主学习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辅以第二课堂时间活动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应注意的是,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医疗卫生科技词汇应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渗入。尽早开始专业词汇的阅读与理解,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专业技能,又可以使学生尽快具备查阅英语文献的能力。词汇的学习应注意深度和灵活度。英语词汇往往具有灵活多变的含义及词性变化,应尽量为学生解释清楚每一个词汇的准确含义,避免学生对其一知半解,混淆使用。基础阶段英语课程还应注重通识教育,使学生在提高知识技能能力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情商,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重重困难。

2.专业课程设置。本科三、四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属于专业英语课程,主要完成大学英语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由于护理专业是药学、艺术、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相关课程均有关联的交叉学科,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应注重多方面知识的培养。除了更加精深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知识外,查阅英语文献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学习平台的立体化学习模式下,学生应被给以尽可能多的资源来了解和学习英美国家医疗卫生的新发展与科研新动向,以及更多的相关场景帮助其提高其英语交流能力。只有在夯实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准确灵活地使用英语语言工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实践课程设置。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内容是培养其读写和听说能力。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融入医疗英语词汇的基础上,锻炼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文献的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英语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将难度适中的医学研究成果论文(可节选)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阅读材料。同时,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工具查阅英语文献,并将医疗议题作为写作课程的主题,以培养其英文写作本专业论文的能力。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要将英语口语与护理专业要求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形式多变,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总体应以实景模拟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其重要程度要高于理论教学。因此,尤其是在专业阶段,应着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改变教学方法。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近五届学生的观察发现,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思维严谨、踏实认真,有着较强的学习欲望与学习能力,对本专业相关事物接受较快。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该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需求。无论是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还是听说教程,教师都可以将学生设为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完成者。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对话练习,均可由固定人员的学习小组自主完成,教师从旁指导并对所给出的讲解进行点评。也可由各个小组间进行辨析,有较大分歧或困难时向教师求助。鉴于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可进行任务型教学,布置各学习小组自行搜集医学各门类研究成果,尝试完成中英互译,并向全班解释成果价值与作用。在遇到难题时,都先由学生自行解决,可查找资料,也可互相求助。实在有困难时,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避免他们因忽视公共课而忽略英语学习,又可以使他们在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另外,教师在制定具体计划和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1]

5.改革评价体系。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适应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因为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加入了较多的实践教学,故而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应被列入期末总评的考察指标。虽然我校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期末总评中有20%是由学生的平时成绩构成,但是实践表现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仅仅占其20%,也就是期末总评的4%。这一评价比例显然不适合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殊性,实践课程的学习评价应占到学生期末总评的30%。教师除了将学生每次参加实践活动的表现详加记录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高层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比赛,并对取得成绩的学生奖以更高的实践学习分数。对于部分不甚积极或不甚自信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发现其优点并加以发扬,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对其施以辅导,使其能够积极参加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作为客观的评价体系,教师应注意评价过程中的公平性与一致性。可在学期之初就向所有学生公布详细的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并对不同等级的表现加以说明,使学生相信并认可该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可由公共外语教学部普本教研室和高职高专教研室统一制定,并交由担任护理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所有教师统一使用。这样才能保证该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公平性与一致性。期末试卷是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命题时可将词汇、语法等英语语言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用其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回答关于学科专业知识的问题。这样的试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也考察了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技能,体现了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就平顶山学院为例,护理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明确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辅以恰当的教学手段,必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对于理科学生来说,专业选择面广,一些学校还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如果能够同时有个海外的学习背景,加上自己所学的技术,都为就业或升学奠定基础。那么,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中哪些专业较多?对学生有怎样的期望与要求?就业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有哪些院校开设此类专业?下面一一为大家揭晓答案。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无论是国内还是中外合作的项目,这都是理科生报考人数较多的专业。这个专业适合数学、物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在工业与电气工程相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电气信息工程领域内的工作,可以做科研与研发,也可以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做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等。就业选择余地较广,从计算机公司、电力公司、通信设备公司,到设计院、研究所等。每年各类名企都对该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大的需求量,像华为、通用电气、施耐德等,就业起点高、平台广,收入较为可观。

护理学专业

在中外联合办学的项目中,护理学专业数目众多,很多医学院都开设护理学的合作办学项目。根据我国现状,各大医院每年对护理专业学生要求在专科学历居多,本科生本身就在应聘中非常占优势。而一旦拿到国外学历,更为进入理想的单位增加筹码。同时,国外对护士的需求数量也只增不减,出国做护士不仅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又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成为很多有志于从事护理工作的年轻人的选择。

报考护理学中外合作项目是一些成绩不是特别拔尖,又希望读一流医学院的学生的折中选择。因为其本科阶段涉及大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课,中外合作项目又有更多学习国外先进理论的机会,并能提高英文水平。而如果继续读研,今后则可以从事护理科研、护理管理等工作,就业缺口也很大。更有一些学生选择直接在外方学校攻读硕士学位,考取相关国家执业资格后在国外从事护理或医生助理等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学生既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又熟练掌握护理专业英语以及涉外护理知识,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又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积淀,有人文情怀的高级护理人才。

就业方向: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站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等工作,在各级疾控中心、卫生局等卫生行政部门从事行政工作,在各类卫生职业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相关执业资格后从事专业心理咨询师、育婴师、私人家庭护理师、营养师等相关工作,从事专门的社工工作等。

生物工程专业

以“生物”和“工程”命名的专业名目众多,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与单纯的生物学有很大的区别,频见报端的转基因、DNA等是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探究生物的奥秘。而生物工程更偏向于实用,在有一定的生物学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知识来开发相关的生物产品。如生物能源的利用、食品饲料、农药化肥等。

该专业本科生由于专业深度受限,直接对口就业选择余地较小,且竞争激烈。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国内读研或海外留学。深造时专业选择余地较大,可以向生物基础领域如生命科学等,以及偏应用的工程领域,如制药工程、发酵工程等发展。所以本科期间借助出国的经历可以明确自己未来的规划,同时为选择海外大学提供便利条件。建议大家本科阶段努力学习英语,夯实理论基础。

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具有生物学、工程学的坚实理论基础,具备生物工程学的基本实践能力,能在生物工程过程设计、控制、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等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在环境、医药、食品、能源等行业,从事设计、研发、生产等相关工作;去质监局、商检等部门做公务员。

建筑学专业

建筑学是个让人很有成就感的专业,因为你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设计理念等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眼前。而学习建筑学并不简单,因为涵盖的理论、技术复杂,体系庞大。很多学校建筑学本科都需要五年时间,所以一旦你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就要做好心理准备。

培养目标和要求: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市政设计等理论基础与实操经验,有较高审美水准与鉴赏力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就业方向:在各级设计院、建筑集团从事建筑设计;在房地产公司从事工程策划等;在艺术设计公司、装潢公司从事室内外装饰设计等;到相关中职、高职任教。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是个杂家,选定一个领域后,一专多能才能迎战职场。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工业化的副产品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环境工程专业成为热门。环境工程是一个实用的专业,从污染控制、环境保护,到厂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都是这个专业优秀毕业生大显身手的领域。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