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4-03-25 09:57:54

导语: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第1篇

文化站如何肩负起国家所赋予的重任,履行工作职责确保农村文化事业顺畅发展,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就需要有清晰思路,需要文化站更新传统观念在工作思路上加以创新,也需要文化站不断加强的自身软件和硬件建设,同时需要各级政府对文化站的支持、扶助。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已定成势,城镇化是解决农村人口定居置业的方向,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现代化农业是国家所实现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农村乡乡建有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家电下乡等事项,加上农民工返乡带回的文化信息,使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对乡村文化活动的支持和扶助等,都在推进着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化站工作思路的创新,应立足于国家“三农”发展的制高点上,乘势而上,不断拓展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保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吸取现代先进文化始终应成为文化站工作的着眼点。这是由农村社会性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随时展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所决定的,就更需要有文化站这样的基层国家事业部门承担任务。

传统文化不仅是当代人的精神养料,更是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我国很多传统文化的活动及产品都是发源于乡村,很多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打造成活动和产品,是农村文化站的历史使命。今天的农村,正在快速地脱离古朴的乡村风貌,风情逐渐趋于城市化和现代化。鉴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及其活动和产品就显得更重要了。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以各种形式席卷农村,另一方面农民青年多渠道和多途径地流入城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传承人的培养后继乏人。文化站在保持传扬传统文化上也存在着困境: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误差;资金问题;各项活动的协调组织问题等等。存在着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事,如何解决却是很繁重的事,这就需要文化站探索和创新。我们佳木斯郊区一带把民间活动骨干调动起来,并给予奖励,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始终红红火火地开展。探索精神旺盛,工作的的思路才会开阔。

加强文化站自身建设,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站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活动模式的老套路上运行。而思维模式、工作模式、活动模式的创新,集中到一点是取决于人的素质。文化站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三方面能力:1、至少具有一门文化艺术的专项能力,最好是一专多能。2、具有上下沟通的纵向能力,与平行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联系密切、增进友谊的横向能力。具有这些能力对搞好文化活动很重要。具有纵向能力,有上层部门和领导的关爱,有基层群众的支持,文化的工作就会畅通。从横向能力角度看,有平行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支持和互助合作,农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顺畅。3、具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对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讲是硬功夫:既能组织常规性文化活动,又能组织特定的文化活动,更能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和具有现代文化意识的文化活动。

第2篇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 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 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y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 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第3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发展至今留下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工作在教育前线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经岁月的洗礼,是礼仪之邦,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理应感到骄傲,然而在物质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精神文明发展进度却表现得很缓慢,不断有新鲜丰富的物质文化内容对传统的道德文化发起挑战,学习传统美德,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任,将中华民族良好传统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基础,形成每一个青少年知荣辱、讲正气的高尚品格,从青少年的成长进步上着手教育,乃至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德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完成人格建树和完善,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其中农村初中生目前存在着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的现状,初中的德育教育过程较为棘手,培养农村初中生高升的道德情操形式颇为严峻,在农村,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落后的教育方式,德育教育的开展具有巨大的挑战性,但这并不能让奋斗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退却。

二.传统文化对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十分宝贵的精神资源,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精华和文明建设,在西方国家文明尚未萌芽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提出了“仁”与“礼”的思想,而传统经典的文化在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现如今农村的德育教育出现了一定的危机,很多学校为德育工作开展了不少形式方面的活动,建立过德育机构,成立过德育校长,但其根本却依旧没能够改变,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切实有效的德育教育指导,农村初中生在社会上多元信息的冲击下,没有及时得到老师相应的指导和约束,自然而然形成道德无序,善恶模糊的社会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异常不利的影响,家庭方面也很难提供良好有效的德育教育,这跟其父母长久以来的综合素养以及受教育水平有关,在德育教育问题上,很多家长容易产生误区,误导孩子,甚至忽视德育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老师要合理运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华帮助学生树立自身优良品质。

第4篇

关键词:农村文化;困境;对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湖北宜昌,南接湖南湘西,西邻重庆万州、黔江,北连神农架。处在中部内陆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布袋溪村是恩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隶属于宣恩县沙道镇。该地区文化建设起步晚,存在文化设施不齐全,文化氛围淡薄,文化能人匮乏等问题。布袋溪村乃至整个恩施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任务都十分艰巨。

一、布袋溪村文化发展现状

调研过程中发现,布袋溪村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村中文化设施稀少,村民文化生活意识淡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其中,布袋溪村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流失。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生活单一

由于本村处在山区的缘故,绝大多数农户都装了村村通卫星电视,村民每天主要的娱乐活动是看电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家中有音响和影碟设备的用户不多。村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生计,农忙之后的闲暇时间,也基本上消耗在了打牌、打麻将等娱乐活动上。通过对布袋溪40户居民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家庭都有纸牌、麻将等设备,经常看电视、打麻将的人占70%以上。相比之下,读书看报、下棋、打球等活动则很少有人参加,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一栏几乎为零。

(二)人际关系疏远

90年代的农村虽然相比现在落后许多,但也热闹不少,那时候邻里乡亲喜欢相互串门。现在的农村却是冷冷清清,尤其是春节过后,家中多半只剩老人跟小孩。农村地区渐渐表现出人际关系疏远的景象。一方面邻里之间出现了从"帮工"到"雇工"的转变;另一方面礼金越送越多,见面越来越少,彼此之间缺乏交流。

(三)精粹文化流失

布袋溪村以前存在一些优秀文化艺人。比如当时很流行的三盘鼓、舞狮等,逢年过节之时,村里便会举行大型灯会,此类活动既热闹又有益身心健康。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不少村民涌入城市务工,现代文明不断袭击着传统、古老的农村。青壮年的兴趣爱好不再是舞龙、舞狮、猜灯谜,而是电脑、手机各种高科技。老一辈的优秀技艺因无人继承陆续失传。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年龄在45岁以下的居民对村里的庙会、文艺表演等都不感兴趣;30岁以下的居民普遍想学习电脑,但对本村历史及传统工艺都十分不熟悉;几乎100%的居民认为农村传统文化值得继承。

(四)风俗日渐恶化

改革开放后,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遇到长治不好的病,不去医院通过科学的方法医治,而是找当地算命先生用土方法赶走鬼神。再看当地打牌、赌博等娱乐活动,不仅赌注越来越大,且玩法也是与时俱进、花样翻新。最令村民头疼的是屡禁不止的整酒活动。有婚丧酒、搬迁酒、升学酒、满月酒、庆生宴等等。人情越来越多,礼金越送越高,无数村民苦不堪言。虽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整酒之风已有所好转,但要根治这些恶习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村民提高自身觉悟。

二、农村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并不是从今日开始的,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扩展进程中,几乎所有农村传统文化都受到强烈冲击,农村传统文化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农村的乡土气息正在一点点流失。具体而言,原因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现代文明的冲击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传统文化流失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现代文明,包括诸如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电脑等现代化文化设备,还包括打麻将、玩纸牌等一些常有的娱乐方式。比起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些新鲜的"现代文明"更能够吸引人的兴趣,在农村更易得到传播。尤其对于农村年轻人,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比例很高,他们在城市中接触到现代文明的机会更多,很容易受到现代文明影响,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融合,使原本处于弱势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切割、肢解直至没落;另一方面,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予以支撑。恩施州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双重困境之中,经济水平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村群众生活并不宽裕,而当地财政收入又极为有限,目前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本地新农村建设

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的背景下,积极推动落后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将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另一方面,村民也应在政府及村委会得到带动下,积极发展当地文化产业,树立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此外,通过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和引导,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风俗习,尚塑造文明的乡村风气,在村民之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丰富农村文化娱乐形式

要改变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调的问题,将农民从赌博中解放出来,必须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首先,可以组织农民定期进行读书、阅报活动,农家书屋内要多收藏一些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如有关动植物的养殖、防治、增产等方面的书籍。其次,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多宣传党关于农村的一系列政策。

(三)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乡土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由于农村教育事业长期落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加上一些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少,村民的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年轻人,为了挣钱常年外出务工,老一辈优秀文化没能得到继承,传统工艺出现人才断层。为此要在努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政府机构应定期在农村开展 "送文化下乡"活动,为村民送书籍、电影、戏曲等。开展此类活动,一方面可以活跃村民的文化思维,丰富其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政府人员也能借此加强与村民的交流,及时解决村民遇到的问题。此外,政府还应通过制定、实施相关财政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防止农村传统文化过度流失。

农村文化承载着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城市形成强烈的精神反差和文化对比,具备无比诱人的文化魅力。随着恩施地区城乡交通状况不断改善,村民休闲观念日益强化,该地区只要在地域性和差别化方面努力整合、优化配置,就一定能够形成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品牌,将恩施土家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军.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D].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11(2)

[2]刘应姣.长丰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8)

第5篇

当前全国有许许多多农村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如我们石滩镇小学就是其中一例。

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完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学习领会有关“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要求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的讲话精神,学习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我们对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笔者组织有关小学校长商量,决定在镇中心小学与麻车小学两间学校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实验,并于2015年下半年向“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与研究》总课题组申报了《农村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实验研究》的子课题(课题批准号FHB120520)。

本文仅以我们石滩镇两间小学开展研究为例,谈谈农村小学在非政府机构统一牵头组织情况下开展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困难与对策,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农村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工作。

二、启动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困境

教育学告诉我们,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即告诉我们由谁来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我们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过程中上述要素齐备吗?非也,或者说很多要素不尽如人意。

(一)产生在教师方面的困境

为了解教师对国学启蒙教育工作有关情况,我们编制了“教师对国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调查”、“ 教师当前对国学经典学习情况调查”、“教师对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情况调查”、“教师参与国学启蒙教育的意愿情况调查”等问题表格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反映,总的情况是乐观的。但从有关数据与原因情况看,也存在着不少困难:⑴增加额外工作量;⑵怕影响义务教育刚性规定考试科目的学习与成绩滑坡;⑶阅读国学经典少,怕不能胜任指导学生的工作。

(二)产生在学生方面的困境

为了解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情况,我们编制了“学生国学启蒙教育前学习经典情况调查”、“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表现调查”两项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

从调查数据反映出来的困难:⑴学生阅读过我们所要开设的篇目不多;⑵有部分学生感觉国学文章难读难理解,学习起来辛苦,导致有些畏难情绪。不过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三)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我们是采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篇目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篇目与内容是教育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推荐书,无可厚非。

(四)产生在教育手段上的困境

教育手段包括精神手段和物质手段。精神手段主要是教育者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教育方法的掌握,教育艺术的运用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精神手段困扰我们主要是:⑴缺学科带头人;⑵缺上级教研机构与指导;⑶缺教育评价。物质手段困扰我们主要是:⑴没有可专设国学启蒙教育之课时;⑵缺经费,难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国学教材读本;⑶缺乏可供教师、学生集中学习与活动的时间。

三、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问卷调查与行动研究发现,农村小学国学启蒙教育在非政府机构统一牵头组织情况下开展主要存在于教育者(教师)以及教育手段方面。

(一)产生在教师身上的困境原因

1. 增加额外工作量。因为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不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牵头组织的工作,并非全镇各小学都开展,不是常规教学计划内的任务。另外,对经典的教育价值意义认识不足,在金钱利益至上的风气下奉献精神薄弱。再者怕影响刚性规定考试科目成绩的降低。因而,部分教师产生厌烦与担忧的情绪。

2. 对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阅读理解有畏难情绪。这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很现实。因为平时对国学经典书籍接触少,阅读量不大,年龄又偏大,记忆力不强,开卷读书做笔记不断汲取书中营养的意念也未很好养成,加上现在很多教师空余时间都花在“玩手机”消遣或阅读上。所以对打开国学经典细心研读必费神费脑,不愿意吃这个苦。

3. 为数不少的教师难胜任国学经典诵读指导与讲解教学活动。因为以前对国学经典读得少,怎样诵读连自己都不晓,何以指导学生?对经典语句自己不看译文都不明,何以对学生“详训诂,明句读”?所以教师确有难胜任国学经典诵读指导与讲解之实。

(二)在教育手段方面存在困难的原因

教育手段(精神手段、物质手段)方面存在困境说对农村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最大的困扰。

1. 精神手段的困境

⑴ 缺学科带头(引路)人。对从未开展过国学经典教育工作的农村小学领导与教师,如何报告申请,谁来主持,开设什么课程,谁来指导与讲解,用什么方式方法开展等等都是一头雾水,学校中根本找不到这项教育活动的带动引路人。

⑵ 缺上级此项教研机构咨询与指导(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机构)。因为我们增城区教育局尚未统一牵头系统组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所以教育局也不在教研室设置传统文化教育教研机构。我们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过程遇到的问题,没有直接咨询之处与求得指导支持力量。

⑶ 缺教育评价(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具有“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教育系统正常运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作用。教育教学评价又具有“检查、反馈、激励、研究、定向、管理”等功能。因为我们是在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牵头组织下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农村小学,教育局关于学校教育评估不设此项教育评价指标。由于缺乏评价,教师没有激励成功感,没有惩罚批评的畏惧,加上部分教师又缺主动积极工作态度,所以有“随意”应付之嫌。

2. 物质手段的困境

⑴ 没有可专设传统文化教育之课时(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设有专用课时)。教育活动如果解决了“谁来教”、“教给谁”、“教什么”问题,但缺乏“什么时间教”,这“什么时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需条件。那么,我们当前课程表被义务教育规定的主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等排得满满的,所以找不到一节课作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用课时。这是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遇到的最大困境。

⑵ 缺教材专项经费,难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国学教材读本(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有专项拨款)。因为传统文化教育实验教材尚未纳入中小学教材选用教材目录,又非教育局统一牵头组织开展的,上面没有该项款拨给,又不能向学生收书费,所以缺教材经费,不能为学生人手一册订购读本成了我们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又一大困境。

⑶ 缺乏可供教师、学生集中学习与活动的时间。由于上面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竞赛、培训、特色创新、教师考试、学生统考等等,从星期一到星期五,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都排得满满的,让学校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所以要挤一个单位时间集中教师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专题开会,布置任务,培训教师,教学研讨,总结情况等很难。要在学生中开展集体活动,要找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也难。

四、如何走出困境

(一)走出来自教育者(教师)的困境

1. 达成共识,甘于奉献。思想决定一切,要把事情办好,首先要有正确统一的认识,才有合力的行为。鉴于教师们认为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是额外增加工作量,添辛苦,加麻烦的思想。我们如何克服这方面困扰?⑴意义认识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十七大、十报告关于“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学习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请专家作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专题讲座。讲形势,谈认识,讲意义,谈价值,提高全体教师对在小学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认识;⑵奉献认识教育。与教师谈清楚拨出一些时间与精力学习与指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不仅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的做人道理与文化知识,自身也得以“教学相长”。使教师们提高该项工作的价值认识,从而去除“额外工作量”的心理负担。

2. 科学认识,却除顾虑。鉴于教师们怕学生学国学占用考试科目的学习时间,影响成绩滑坡这方面顾虑。我们开展“学习、行为、效果的关系”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国学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启蒙读物中,不仅教育孩子们养成行为品格,还培养孩子们刻苦努力学习的意志。如果从中汲取到营养,改变了不良行为又立志于学习,不仅不影响学业成绩降低,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学业成绩。

3.需求认知,激励教学。鉴于教师们对国学经典阅读少,指导学生诵读与讲解功底差这方面困难,我们采用的是精神需求与循序渐进法鼓励教师。⑴读经诵典正己化人。先请酷爱国学经典的教师谈个人阅读国学经典的积极心得,再在教师中开展讨论学习传统文化的裨益问题。让教师们正确认识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不仅能有深度地丰富母语的认知,还能唤起良知自觉地修养思想行为,提升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品质,从而激发教师的“我要读”的需求。教师们“开卷读经”并指导学生后,我们设置《学习传统文化心得集》,登载教师的教学心得,以激发教师们读经诵典,正己化人;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与讲解。即按规定的篇目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水平选学选讲。

(二)走出来自教育手段的困境

1. 走出精神手段的困境

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于缺乏学科带头(引路)人,可以聘请或请教行内熟悉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师或专家到校来规划与指导。如我们聘请来自多年潜心研究国学启蒙教育的增城区广播电视大学退休教师朱兴为我们拟定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申报课题、指导日常具体工作。朱兴老师还开设国学教育实验班亲自上课,为教师们指路引径。

⑵ 多种形式开展教研。鉴于缺乏上级教研机构的指导的困境,教研工作可采用:a.请外面教师指导;b.积极参加相关的研讨会;c.学习报纸杂志有关文章经验;d.校内教师互相观摩探讨。

⑶ 以“无为而治”代显性评价。《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在国学启蒙教育未纳入考试科目之时,我们不必确立望而生畏的教育目标,“摸着石头过河”,采用教师不感到压力而自觉执行教育行为方式开展,让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对国学学习告语“不学不得”、“早学早得”、“多学多得”产生出不同效果,从而自觉唤醒教师们的行动,让“不评价”变“大评价”推动教师们对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如我们采用“经典吟诵表演汇报”、“经典背诵抽查”、“学生行为改变汇报”、“学业成绩汇报”以及“班风班貌汇报”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不评名次,不设奖项。这些汇报不是显性竞争而是自然形成结果。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教师仍自觉性形成,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教育效果喜人。

2. 走出物质手段的困境

⑴ 形式多样凑课时。鉴于没有可专用课时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困境,我们采用累积时间与多元形式给学生讲足一周不少于1节课内容与一周不少1节课让学生诵读经典。a.利用每天午读10分钟时间全校性广播读或由各班选读;b.班主任灵活运用班会课读讲;c.语文、品德课教师每节课课前用三五分钟读讲;d.班主任灵活利用课外活动课读讲。还有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诵读与背诵。

⑵ 编制简易读物解决学生人手一册之困。由于缺乏订购国学经典实验教材读本经费,我们采用a.用学校办公经费编制简易小读本发给学生;b.于全国(广东版)实验教材中选择部分章节内容组织教师打印在A4纸上,装订成册发放给学生。

第6篇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农村是中国发展的根基,农民的经济生活、文化体育休闲生活、健康宗教生活都离不开城镇化建设,客观地说,城镇化建设的初衷是为农村民众提供更美丽、更科学、更环保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城镇化建设带来的负能量和负影响。比如,追求自由化生活、感官生活,破坏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信仰缺失等。这些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不相符的。因此,如何实现城镇化建设的目的,需要我们很好地思量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价值所在,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调适城镇化建设,服务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传统是我国进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来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具体阶段,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应以民族文化传统为理论基础,以优秀的文化传统思想来指导。文化具有民族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和民族互相伴随存在,民族为生存不断开发大自然,因此,文化又总是在大自然开发利用中不断地得到发展。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反过来又影响着一个民族思想、精神、观念、行为和需求的存在和发展。著名文化学者庞朴先生认为,“民族性与时代性为任一文化无不具有、不曾或缺的两种基本属性”。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也是随时代而发展的,文化的存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指导。

2传统节日舞龙活动是文化传统服务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路径

舞龙活动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早期民间舞龙活动主要是为了驱邪祈祥、祭祖抒怀,因此它是典型的民间图腾与崇拜的民俗活动。千百年来舞龙活动的发展,民众已把对龙的崇拜演变成了一种精神,舞龙活动也成了一种展现中华民族形象和特质的文化符号。传统节日舞龙活动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也经历了千余年的演绎。至今,中国农村大地,许多村落仍然在一些传统节日开展民间舞龙活动,它寄托着多少代农村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盼。虽然各地农村民间舞龙活动内容及形式有差异,但表达的愿望都一样,多半是通过祭祀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子孙发达、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升官发财等愿望的实现。有的村落在祈福中也伴随着龙舞体育运动开展,相比之下,龙舞体育运动更能掀起节日氛围,更能让村民记住锣鼓暄天、龙飞凤舞、鞭炮声声的热闹祥和景象。传统的龙舞表演较为丰富,通常数名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锣鼓音乐和鞭炮声,互相配合,做出各种人体运动姿势,演绎出龙的游、穿、腾、跃、滚、翻、戏、缠等动作和造型,向民众展示龙的精、气、神、韵,并以此来传递龙所象征的奔腾争跃、不屈不挠、喜气祥和的精神风貌。因此,不论是舞龙活动中的祭祀祈福,或是龙舞运动,都是民族文化传统在农村延续的重要载体。村落传统节日舞龙活动也是民族文化传统服务农村社会的重要路径。文化全球化决定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要包容多元文化存在,要求村民具有和而不同的思维。我国民间中的龙集合了种种动物,也融合了种种人象,因此,龙的精神可以看做是团结兼容的精神。传承龙的精神就是促进村民构建共同存在,互相吸取,互相发展的生存意识。新农村建设还需要民族文化造福人类,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造福,也包含心灵上的造福。自古以来,我国农村民众为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祈龙酬龙谢龙,始终认为龙具有征瑞的神性,是祥和的象征,能带给我们幸福和好运。因此,传承龙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调适村民的心理,满足村民幸福感的获得。新农村建设特别强调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因此更需要民众具有“天人合一”和开拓进取精神。传说中的龙是人天相通,人和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的神灵产物,因此,龙也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龙在百姓的意识中,还是一种能在水中行天上飞的神灵,而且行得快,飞得高,能昂首跨步,能瞪目振鳞,因此龙更是象征着一种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精神。信仰龙文化,有利于村落民众励志,形成自信、果敢、上进的工作作风。

3传统节日舞龙活动融入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文化传统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

文化不但依赖环境存在,也能改变环境。文化传统具有惯性,也具有惰性,文化惯性力推动着社会环境变迁,文化惰性力阻碍着社会环境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更是推动和制约着文化传统的变革。村落传统节日舞龙活动融入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下民族文化传统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需要。党的十提出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宝贵的智慧源泉。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传统惯性力,适时运用于农村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中,能更好地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改善农村社会环境。中国社会,传统农耕环境孕育了村落传统节日舞龙活动,并推动着传统龙文化的延续和生存。二十一世纪,虽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农耕环境中,但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农耕环境,我国今天的农村社会环境更多地融入了科学信息、机械工业化等现代化社会因子,不同的环境因子影响着农村民众的生活需求。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体制转型的加快,总体上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很多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经济市场化、生活信息化程度以及村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提高,生活理念日益更新,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更高的生活质量成为了更多新生代和外出务工村民追求的目标。因此,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我们要抓住机遇,科学利用民族文化,既要发挥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因子的作用力,服务农村社会环境发展,也要根据现代化农村社会环境发展需要,变革民族文化传统,激发民族文化传统活力,服务农村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村落传统节日舞龙活动呈冷落态势,参与者年龄呈老龄化趋势,新生代群体和外出务工人员消极对待、不关注、甚至反感,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需要我们站在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下,重新审视、创新传统节日舞龙活动,并融合到农村社会环境现代化建设中,在继承优秀的龙文化基础上,适当改变舞龙活动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使之适应我国农村社会环境的变迁,达到协同发展。

4村落传统节日舞龙活动融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4.1处理好传统节日舞龙活动与农村城镇化建设之间的三个关系

4.1.1民俗信仰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西方社会学大师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确实,目前文化信仰也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新生代群体,普遍缺乏民族文化信仰。传统舞龙活动中的民俗文化,在农村就遭到一些新生代村民的反对,认为龙是封建专制的符号,崇拜龙只能导致专制和残忍,因此应取消龙图腾崇拜。然而,龙在民间对普通百姓不但是吉祥、财富、腾飞的象征,在今天对广大青年更具有励志的意义。龙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每一代人都有自已的宗教寄托、审美趣味与情感表达。时间差,会产生龙文化轴心的转移。空间差,也会产生龙文化的不同本体。封建社会,龙既代表了上层建筑中的专制和等级,也代表了民间老百姓生活中的吉祥、财富、腾飞。时空不同、人物不同、角度不同,其所代表的蕴意象征也不同。因此,对已深入中华民族之血脉的龙文化,应站在文化全球化的视角,解读它的现代价值与意义。文化全球化时代,只有认同、信仰民族文化,龙文化才有现代价值和意义,我们也才能为舞龙活动适应现代化环境找到出路。文化全球化时代是多元文化互存的时代,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多元文化服务。但是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下,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新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上,新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能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和传统古朴的村落民风上。村落传统节日舞龙活动中的民俗习惯礼仪具有持久、稳定的文化惯性力,倡导、利用好民间舞龙习俗,能凸显出龙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团结兼容、奋发腾飞、励志的精神传递价值。

4.1.2活动创意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农村城镇化建设也新在农村农耕环境的现代化变迁,新在村民对现代休闲、健身、娱乐生活的需求,新在村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运用传统文化。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市化程度越来越明显,农村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村民的生产生活也越来越被商品化并整合进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农业生产地位和比重在村民心中下降,非农业收入越来越多。村民的价值观发生显著变化,生产方式上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生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经济下村民生活需求和消费需要要求文化娱乐形式更具多样性和视觉感。创意是激发人类智慧和才能的实践手段,它既以文化底蕴为依托,又能使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它既能提升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又能带动经济,创意应该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传统节日舞龙活动创意是对农村环境现代化变迁的适应,是对村民现代生活需求和消费需要的适应。我国各地农村传统节日舞龙活动具有独特的地缘、风俗、个性和文化特点,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充分发挥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于现念,对传统舞龙活动资源进行再创造,将会更加丰富舞龙活动多样性,满足村民视觉感,创造更大价值。应该说,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创意为村落传统节日舞龙活动服务村民现代化生活开辟了新道路。

4.1.3经济获益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村民从村落节日舞龙活动参与中获取一些经济利益,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结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新在村民经济意识的增强,新在村民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运用,新在市场经济对民俗文化活动变革的影响。村民在活动中适当获取经济利益,可以提高参与村落节日舞龙活动的动力,可以推动舞龙活动的创意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农村市场环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经济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命脉,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发展前景有着根本的影响,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也总是受到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农村村落传统民俗文化的走向和发展过程。新农村建设中,市场经济的深入既能推动着传统舞龙活动中部分主体文化内容的消解变革,也能促进部分主体民俗文化的维护。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手段,也为村民对传统节日舞龙活动的管理与开展运作方式提供了新的理念,市场经济概念一旦在村民头脑中形成和成熟,传统节日舞龙活动则可以成为一些村民的经济工具和手段,村民参与节日舞龙活动,也就会与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经济的获益能提高部分村民的积极性,从维护手段上来看,它们对传承舞龙活动中的部分民俗文化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2加强传统节日舞龙活动正能量的培育、传递和践行建设

村落传统节日舞龙活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活动,龙文化也是一种生活理念,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集体精神信仰,是对一个民族生命的部分体现。因此,我们要积极培育、传递和践行它的正能量,在“自知之明”,“文化自信”,“自为担当”的态度和责任下做好培育、传递和践行建设工作。

4.2.1全面挖掘,提取正能量

民俗活动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是一种社会再生产机制,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秩序的再生产。村落传统节日舞龙活动在其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发展,既有正面能量带来的影响,也有负面能量造成的危害。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我们要全面挖掘出民间舞龙活动所存在的一切文化习俗,客观分析这些文化能量会产生的正负效果。各地农村民间舞龙活动习俗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地乡土特色,因此,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本地农村民间舞龙文化习俗进行全面挖掘,深入了解、掌握本地舞龙活动存在的文化习俗和禁忌事项,如湖南新化孟公村流行春节舞龙活动,春节期间当地要开展系列舞龙活动内容,有龙祭祀祈福仪式、龙游行、龙舞体育运动和本土武术表演、锣鼓伴奏等内容,活动前期,要成立专门的龙灯会组织,给每户村民发放飞帖,组织舞龙者进行龙舞演练以及组织一班人马进行武术操练,活动别讲究民间事项和禁忌,如龙游街祈福时,只能上游,不能下游,出去村民堂屋时,龙头先进,龙尾先出,祈福中村民要毕恭毕敬,还要打发一些土特品,甚至不等的钱财,要燃放爆竹,锣鼓伴奏,舞龙者要穿统一的民族传统服饰,等等,要是有一些禁忌地方没做到,村民可以扣住布龙,表达不满。在这些活动内容、习俗和禁忌事项中,有些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有促进作用,如龙舞体育运动、武术表演、龙祈福等,可以娱乐当地中老年村民精神生活,促进当地农村社会的秩序稳定,但也有能带来负能量的因素,如村民的团龙行为,村民因龙灯会违反禁忌而扣住布龙,常会引发村民、甚至村落间的矛盾,不利于村落团结稳定。因此,要针对各地农村地区,全面深入了解、掌握本地舞龙活动中的文化习俗,只有全面掌握,才能知道哪些可以弘扬,哪些可以引导,哪些可以摒弃,哪些可以改造。

4.2.2培育信仰,传递正能量

传统节日舞龙活动能不能服务好农村现代化建设,还在于村民对龙文化及相关习俗的信仰程度。目前,村民对龙文化及相关习俗的信仰程度需要加强培育提升。县、乡镇一级政府有关部门、村委会相关人员要采取多样方式,维护中老年村民对龙文化和民间习俗的信仰权力。中老年村民思想较为守旧,比较专一于信仰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因此要在指导下给与大力支持和倡导。年青村民思维开放,对龙文化有不同见解,尤其对龙活动中的一些民间习俗有反对看法,要善于疏导而不能硬阻,要通过多种方法途径,鼓励、引导他们参与活动,从活动中提高认识。要重视舞龙活动中各种仪式的举行,如祭祀祈福仪式等,通过仪式强化影响力提升。特别要重视舞龙活动创意建设。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联合高校,安排专门相关人才,在系列活动表现形式、活动内容、技术动作、组织运作方式、管理方式、品牌打造、教育开发、赛事打造、投资赞助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从宏观到微观,从形式到具体操作,从仪式表演到技术表演,从场地到灯具服饰等,要围绕龙的精神、民间习俗展开创意,在提高科技含量中展示龙文化。地方政府部门要发动农村舞龙活动传承人、相关负责人,协同地方高校科研人员,开展与村落舞龙活动发展有关的主题学术研究和技艺培训活动,探讨龙文化、相关习俗在农村的发展传承问题,探讨龙文化及相关习俗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问题,提高相关传承人的龙舞竞技水平,以及舞龙活动的社会效益等等。通过这些路径,促进更多村民对龙文化和相关习俗,特别是龙的精神的了解、认同,达到由认知到喜爱,再内化成信仰。

4.2.3加强引导,倡导正能量

民间舞龙活动毕竟是从封建社会走来,其历史进程中延续和保存了一些封建传统思想,有些封建思想还存有一些负面文化因子,能释放出一些负面能量。但是,如果引导恰当,这些负面文化因子也能转化成正能量,比如,湖南新化孟公村春节舞龙活动中的祭祀仪式,当地举办活动时,都要去当地信奉的孟公老爷庙进行烧香扣头祭拜,然后再进行龙游街祈福活动,祭祀仪式既是表达思念和不忘故祖之情,也是表达寄托和祈盼之想,寄希望于祖先、神灵能保佑他们幸福、平安、发财、健康等,显然后者有些类似于迷信思想,过于相信迷信思想有害于社会发展,但是,如果适时引导村民,让村民能认识到过于信奉这些民俗思想会带来的危害性,可以帮助村民提高辨别力和认知力,化危害为有利,通过引导、解释,帮助村民做到正确、合理把握好对这些习俗的信仰度,既有利于满足村民心理欲望需要,又有利于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目前,我国有大量老年群体,他们身心上都需要得到健康调适,在农村,利用祭祀祈福仪式作为老年村民调适心理需要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可以满足这些老年村民心理需要,有利于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稳定。

4.2.4积极弘扬,释放正能量

第7篇

2010年至今,我国自然村落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近十年内减少90万个自然村,数量大幅度减少至270万个。如何更好地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模式对自然村落进行保护和经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非常丰富。以文化兴起的传统村落如“中国牡丹画第一村”洛阳平乐村、“中国画里的乡村”安徽西递宏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云南丽江古城、“生态民居的活标本”荣成东楮岛村等都各具特色,可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韩村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东韩村概况

东韩村地处西安市邑区北郊,占地面积1.4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000余人,共计250余农户,西户省道穿村而过,28公里直通西安,拥有便利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对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994年,东韩人以“新农村――绿色村庄――农民画庄”为主题,开始东韩新村建设,风格独特的别墅式住宅,依托着浓厚的时代文化信息,以户县农民画享誉中外,被誉为“陕西第一村”,年接待量达40000余人次,其中不乏来自德、英、美、法等各发达国家的游客,打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发展的平台。

东韩村发展模式探析

1、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东韩村是新时期农民画最早走向市场的发源地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民画大门因而打开,政府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其中,村中以潘晓玲、王乃良、曹全堂三位画家为代表的农民画销量显著,为拓宽销售渠道、便于交流展览,还建立了多个独立画室,吸引广大艺术爱好者来此参观拜访,如著名画家潘晓玲画室,年访客量达1500余人,年收入约七八万元。

村委会非常重视农民画发展,重新组织绿化和设计农民画宣传牌;组织人力对村口道路进行改造,设置文化墙和宣传画廊;村委会积极为村民谋发展,规范餐饮住宿业标准,通过定时的培训与监管,实现了星级化水准,为更高效地接待游客提供了基本保障,与此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妇女、老人的再就业问题,在保护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保证了村民的基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不但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壮大了集体经济,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2、以工促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东韩村自有的 “西安旋播机厂”在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不断的科技研发、管理升级、市场推广等,最终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复式作业农机生产基地,使东韩村80%以上家庭的农作物喷水灌溉实现“设备化”,“以工促农”,在耕地有所减少的情况下,缓解近年依靠进口补给农产品需要、粮食进口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外资企业不断注入,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周边以机械制造兴起的企业蓬勃发展,工业园区面积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改变了村民原本的仅依靠农业就业的局面,靠天吃饭的自然状态。

3、引进城市新元素,提升村民生活品位。通过引进城市新元素,提升村民生活品味:一是大力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由村委会统一管理上下水管网,进行合理资源配置;二是兴建各类基础设施,如建立中心V场,增加各类休闲、健身等基础设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满足村民生活娱乐的基本要求;三是提高通讯水平,引进无线宽带业务和数字电视,拓宽村民对外沟通的渠道,通过新兴媒体更有效、及时地接触各类信息。多方位地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加快东韩村城市化进程,使村民提前步入城市化的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4、打造O2O平台,大力推广农民画特色文化产业。为迎合时展需要,使“东韩村”更好地“走出去”,以人民群众得实惠为目的,走特色发展之路,致力打造O2O平台。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与走访,决定发挥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优势,已有的农民画文化资源优势,利用村民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环境幽雅的村容村貌,在有完整经营思想和丰富管理经验干部的带领下,结合东韩村特色文化产业――农民画销售,建立O2O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业务,随着产业群的不断发展壮大,鼓励O2O平台深入发展到每一家每一户,并集中进行培训和指导,带领更多村民享受信息时代高效便捷的运作方式,拓宽农民画的销售渠道,解决农民画因季节差异导致销售不均的窘境。

制约东韩村发展的主要困境

过度商业化

传统文化村落发展的初期,由于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极高,农民画得以快速有效的发展。然而在东韩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旧的农民画作品内容形式陈旧,表现技法单一,缺乏创新意识,无法紧跟时代潮流以致被市场淘汰,从而使农民画的宣传和发展进入瓶颈。为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农民画作者开始迎合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创作,农民画风格发生巨大的变化,逐渐走上“装饰画”的发展道路,一些作者不再仅仅依靠个人主观及艺术感受作画,导致农民画艺术水平有所下降,对农民画价值的发掘也逐渐减弱。如用丝网印刷来批量制作冒充手工绘制的农民画,盗用他人名义作画卖画等,将农民画创作活动过度商业化,丢失传统的艺术特点。致使作者们根据市场需要不断重复现有作品或减弱对艺术的更高探求,作品也就因此失去了艺术的独特性与自主性。违背文化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初衷,转变为单一地追寻经济利益最大化,传统文化的发展未能与村落发展同步。

未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农民画作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应在联系和发展其他行业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对当地文化、旅游、相关衍生品行业的带动和辐射,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村落建设的贡献,还是农民画本身的传承和发展,农民画应该是重点和中心。但东韩村当前农民画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如农家乐、技能培训、电子商务村等并无明显的联系。农民画已不再是促进经贸、餐饮等各行各业的融合与发展主力,甚至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脱离,使其市场价值和巨大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处于落后趋势,老一辈原创作者越来越少,新一代鲜有人继承,因此农民画思想内容过于老旧,无法融入新鲜血液,无法紧跟时代潮流,违背了传统文化村落发展的初衷。

传统文化村落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作为以农民画兴起的传统文化村落,仅仅围绕如何扩大“画”的销量,并未提到如何保护与传承特色“农民画”文化,且至今村中知名画家仅有3位,导致农民画产业的发展具有局限性,无法深入到其他产业推动其发展。其次,画的生产、销售、宣传、培训等仍处于单一模式,农民画的创作缺乏创新性和市场适应性,导致农民画难以发挥更大的整合能力。由于传统文化村落的发展尚处于摸索探寻阶段,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无限的未知,并无优秀的、成型的模式得以借鉴,传统文化村落的发展之路尤为艰难,东韩村目前也仍未对此现象想出具体的具有创新性的有效解决方法,传统文化村落的发展模式还有待探索。

解决东韩村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严格规范农民画商业化发展

农民画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引导、组织、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也缺乏详尽的产权保护体系,从而导致农民画复制品、盗用品、残次品丛生。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挫伤了农民画家创作的积极性,还降低了农民画质量水平。

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应加强引导、给予扶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应有的规章制度,普及相关知识产权信息,为农民画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统一规范农民画的制作销售渠道,严格控制农民画销售点的开发数量,提高可售出的农民画标准,杜绝粗制滥造、成品大量复制的行为。与此同时,实行“创作”与“销售”的分离,为画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画家只专注于农民画的创作,保证作品的特色与质量;借助专业机构进行销售,由机构进行市场调查、文化宣传、产品销售等工作,增加农民画的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农民画的销售数量。合理分工,增强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优势

作为三大画乡之一,拥有大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东韩村,应在原有资源上加以利用和创造,将传统农民画与手工业、制造业相结合,如手工制品、工艺制品、纪念品、传统家居等,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工业当中,创造出具有当地文化气息的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开展各类以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如文化艺术节、农民画创作交流等,邀请全国各地的不同文化代表进行沟通和学习,提供与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合作的机会平台,在交流与融合中创新,同时对当地特色产业起到宣传推广作用。开设特色旅游专线,如展馆参观、农民画村庄农家乐体验等项目,完善集餐饮、旅游、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游客到来,将传统文化融入特色产业之中,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多元化发展模式并存

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依靠单一的发展模式无法实现长期的发展。第一,a品多元化。以农民画为中心,在已有基础上开发创新同类产品,淘汰守旧落后的产品,推陈出新,创造市场活力,并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满足不同领域消费者需求。第二,人才多元化。重视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文化积淀大多过于陈旧,现有的艺术家也多以上一辈老艺术家居多,因此文化村落的传承与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要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培养新一代农民画画家继承者,使之更具有竞争力。第三,技术多元化。加大电子商务发展力度,创新传统宣传模式,改革商业活动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便利,进行有效宣传,扩大市场需求,优化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渠道。

要在物质文化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充实人力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价值,以技术创新为辅助,为其开辟宣传发展之新道路。使三者有效结合,多元化发展。

结 语

西安邑区东韩村农民画作为极具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色优势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地位不可替代,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传统文化村落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尽管在创新文化村落发展过程中,经验还尚为欠缺,模式还尚不成熟,发展道路还存在各种问题和弊端,但无法否认的是,传统文化村落的发展之路,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家各项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的支持下,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当地村民的努力下,传统文化村落必定会闯出一条创新之路。

东韩村应该在坚持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加强文化交流,在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将农民画推广出去,做大做强农民画产业,创新农村发展模式,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加快当地文化经济的繁荣、对促进城乡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光.传统村落[D],2013.

[2]农业银行市场营销缺陷及改进策略[J].中国商界,2010.

作者简介

刘怡聪 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金融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第8篇

一、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发挥德育实效性面临的困难

1.网络的便捷与开放使得黄色、暴力、等垃圾文化能轻易地伴随学术、政治、经济等信息“体面”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网络游戏的内容形式多样,可玩性高,尤其是一些角色扮演类的网络游戏,很容易使人在其中获得在生活中难以得到的崇拜感和成就感,从而让人痴迷,不能自拔。这些东西俘虏了许多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好奇心和好胜心强、自控和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农村中学生,使他们难以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怀有兴趣,成为没有价值取向的一代。

2.与形形的网络相比,教科书的内容、传统的伦理规范和教师、家长们的说教对中学生而言显得空洞和苍白,难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这更增加了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难度。

二、对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探索

(一)思想品德课要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的集体效应,增强课堂德育功能的实效性

农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相对滞后甚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马克思曾经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就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活动及其成果。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对于突如其来的网络时代,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走出课堂,主动参与到健全和完善校园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导机制建设中,利用校园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墙上的警示语、文化长廊、学习园地、黑板报及校园集体活动等阵地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精神面貌。农村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积极在学校中组织学生做个性鲜明、感情真挚、鲜活生动、贴近实际的警示语、文化长廊、学习园地、黑板报,让师生的精神面貌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发生改变,为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2.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校园网络硬件,取得学校领导和网络技术人员的认同,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站。一方面,校园网站要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利于校园资源共享。这既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网站应成为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平台。应将健康向上的信息搬到校园网络上,为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供便利,使他们得到熏陶和教育。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防火墙及信息过滤等技术,增强对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可控性,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健康上网。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及网络应用技术素养,增强自身教育的说服力

网络环境同样令许多农村中学教师感到陌生和困惑。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水平及应用水平,尤其要提高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充分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鲜活形象,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增强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情趣,用自己的品德塑造学生的品德,用自己的人格养成学生的人格。

(三)在课程标准的范围内,适当健全并拓展教材相关的德育内容

1.拓展教材中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

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学会整理与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道德规范,并收集一定数量的正反实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择机加以教育学习。经过日积月累,定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2.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来说,已经被赋予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向小学生传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应该采用一系列教育措施来弘扬传统文化。

一、在语文教学中来传播文化

课堂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添加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优秀文化的精神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字美、思想美等概念,将其深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生处于识字阶段,是教师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时期。低年级学生是开发记忆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的教学中去。《三字经》和《弟子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教师利用《三字经》的文字让学生学习,不仅学会了识字,还背诵了解了传统文化。这些著作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我国优秀文化的血液,作为小学生应该将它们传承下去。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故事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理解文著的含义,使其在一点一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在进行书写教学时,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国的书法。教师应将书法融入学生书写中去,使其练得一手好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书写占着很大的篇幅,从甲骨文到形声字,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时代赋予了文字丰富的文化,所以很多字不是多抄写几遍就能深刻理解的。中国的书法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各朝代书法的不同,以及各字体的特点,开展临摹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加深对于书法的理解,还可促进其书写的美观性。

中国古诗词从春秋战国至今,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诗词也是了解朝展变革的一个辅证,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诗词与古人对话,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想,对于今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古诗词莫过于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课前先做出课文引导,例如,在学习《悯农》时,让学生观看有关农村种植庄稼的图片,了解耕种的情况,然后进入到诗词的学习,逐词给学生翻译,让他们理解古文对应现代汉语的意思,最后学生自己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掌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中心思想。如此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做到了语文诗词的教学。

诗词中的音律美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方面。古代诗词都是唱出来的,所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多诵读,根据诗词的音律不断体会古人所表达的思想,逐渐体会到其中的意境。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诵读,背诵也就不成问题了。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的背诵方式,死记硬背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二、在语文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

组织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举办语文诗词背诵比赛、古文默写比赛等。活动的组织可以消除课堂中的沉闷感,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传统节日的由来、朝代变更的历史等。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挖掘语文课本中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播,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其传承下去。

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节日食物和纪念品。中秋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月饼的制作,端午节可以学习包粽子等。因为外来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重视我国传统节日,所以教师应该教导小学生多多了解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再通过传统节日学习传统文化精神,通过营造节日的气氛来感受我国文化的特点,做华夏子女的继承人。

三、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

周杰伦的《青花瓷》是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青花瓷所创作的一首民族风歌曲,将中国文化与现在歌曲结合起来,经过广泛流传,让中国乃至外国人更加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现代生活中欣赏传统文化,多听些民族风歌曲,多看些有关诗词歌赋方面的节目,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将传统文化深入到课堂中来,让小学生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日后将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