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09:53:14
导语:在地理学科实践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地理课外实践;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8.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14-01
学校地理教育本身就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有人认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只需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不容置疑,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育始终是关键环节,但在封闭的教学中,课堂被侠义地局限在教室之内,这里成了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实感,则教材中的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一些地理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在搞好地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
一、课外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巩固、理解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在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我就带领学生到学校工地的沙滩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在强雨和弱雨、无草皮和有草皮等不同情况下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积的不同结果。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同时,也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又如,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九锅箐山春游的活动中,我给学生布置了明确的任务:观察从山脚到山顶由气温的变化和引起的植被被生长的变化,并让他们思考其原理。这样在讲自然带垂直分布时,学士也就不难理解随着海拔的增高,水热出现变化,与此对应的植被也出现相应变化。实践证明: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既巩固理解了书本知识,有拓展了知识面。新颖活泼的学习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2、开阔眼界,促进思维发展。
在地里教学中,我们广泛的使用各种地理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巨大的现实作用。而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将从外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思维,体验转化为情感,可以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学生接触、观察地理环境,学习和研究地理环境,这是教学中最生动的直观,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如在教高等线时,学生很难将一座山体转化为几个圆圈的平面图,也很难将只有几个圆圈的平面图想象为一座山,更难在图上认识各种地形。我就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出去观察河谷、山谷、山脊、鞍部、山顶:并让学生在山顶上反复观察周围情况,在纸上用笔沿勾勒池塘与耕地的分界线、耕地与竹林分界线、竹林与树林的分界线:这样,一幅类似等高线图的图就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一遇到等高线示意图,就可以立即在脑海里想象出其他地形模样,从而在图上辨认各种地形。这时再让学生在不同界限内涂上不同颜色,这样,一幅等高线分层设色图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对以后分层设色图的辨读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同时,学生每到一个观察点,都会提出“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会怎么样?”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设想和联想。这些都是在课堂上鲜见的提问。这些都说明有计划、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还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思维的兴趣,丰富了他们想象力,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潜能,促进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获得了课堂上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加强实践,培养地理技能。
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方面,课外实践活动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制作学校平面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定向、使用经纬仪、平板仪、罗盘等仪器测绘学校平面图,放大或缩小地图等有关地图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巩固和加深课内学到的基础,同时还学到与生产和生活有联系一些技能。
4、培养志趣,树立远大理想。
每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都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和热情。当我们尝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甜头时,当我们每天把天气预报向全校师生报告时,当我们把所测绘的学校平面图呈现给校长时,当我们的地理小制作摆上学校展台时,那份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种热烈的反应极大的孕育着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事实上,许多终身愿意献身地理事业的中外学者,多是中小学阶段就爱好地理学科、爱好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如李四光、陈国达、徐霞客等地理学家就是如此。因此,为了我们的地理事业的发展,我们还应加强并长期坚持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及选择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引人入胜的地理书刊:讲述生动的地理故事: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教具、模型:带领学生进行地理观擦和实验等等。但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内容都要符合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接受程度。同时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是值得考虑的,因为恰当的选择活动内容才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此外,选择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还应根据季节、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典型特点:根据学习内容的进度与学习单元的内容等实际。也就是说在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时,必须贴近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即参加活动的学生)。
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336―01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统一起来,才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个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外在长身体长短误报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为太多,更不能包为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为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拨,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玫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如在调查我市环境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调查时要做好笔记,要提出疑问,在宣传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
四、效果
1.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老师指导在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各项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参加了地理课外活动,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在每次的活动中,他们的言谈举动都远比课上更容易流露,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和行为。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通过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制图各要素应用、观察地理现象的方法步骤,制作区域地理模型及调查内容方法确立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这样无疑对训练人们各种能力有极大好处,从活动中迎接困难挑战,必然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仔细的科学作风去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图表,选择和使用材料,提出见解,必然要去探索、创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使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得以形成。
2.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改革;教育
在新的教学要求形势下,地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而谋求更新、更全面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抓住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课堂的领导者,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地理课堂的教学改革。
一、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体的改革
1.化传统型观念为新时代观念,切实做好自己
以前的地理教学模式是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像机器一样被动地学习。然而新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注重交流的,它需要师生更多地互动和交流。所以说,教师应该弃旧图新,转变过时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尽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教师同样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在各方面迎合课堂改革的发展。
2.借助生动形象的地图来教学
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地理课本上篇幅最多的,我们一定要善于用地图教学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课本中,学习“认识省级区域”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带一张大点的中国地图,贴在黑板上,通过地图来讲解各个省级区域,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初中地理那些枯燥乏味的、通常又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都可以借助地图来方便理解。
二、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沟通与交流是地理课堂改革的重要部分,师生之间只有充分交流才能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老师才能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归老师所有,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明显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教师盲目地加快教学进度,而学生则盲目地跟从,所以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课程改革中老师应该重视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老师可以举办一些竞赛活动。比如说地理知识综合竞赛,为获奖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这样一来一定能吸引很多学生主动地参加,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趣味性。所以这种多样性的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地理教学很有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竞争力很有帮助,进而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成绩。
三、以老师为对象推进地理改革的方式方法
教师的专业知识在地理改革中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推进地理教学改革的基础,所以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只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础目的,构建丰富的地理知识体系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人类活动其实和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由此可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还能影响他们对人、对事的理解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地理课堂的首要教学目标。
同时老师还要有足够的主体知识,即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而地理老师当然就要掌握丰富的地理主体知识了。我国很多师范院校也开设了很多课程体系用于提高教师的知识,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从网上学习相关课程,也可以去高等院校旁听学习,一个从事地理教育的合格教师是需要累积很多主体知识的。
四、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教学改革毕竟是一项新的教学尝试,存在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笔者在这里浅谈存在的几点问题
(1)随着课堂改革中教师语言、表达方式的改变,使得学生在整堂课都很活跃,但是教师在过度追求气氛的同时会减少基本知识的讲解,这就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能落实到位。(2)多媒体的使用不当。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是很着重强调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过多地滥用多媒体教学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3)课堂提问太多或是有的教师直接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师生的互动,但互动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问,不过有的教师如果不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就很容易使提问变得毫无意义。
2.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简单列举了几点可能对课堂教学改革有益的对策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地理知识中易于理解的老师可以直接口头讲解,不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多在教室里走动,不要就只呆在讲台上讲解内容。最后,教师的备课很重要,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会合理地安排讲解知识的前后顺序。
总而言之,什么问题困难只要师生之间互相努力都可解决,只要教师多去发现和探索,总会有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模式。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尚且处于浅水区,发展的前景和空间还很大,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配合。地理课堂改革的方向无非是从培养学生兴趣、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着手,只要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多注意理论和实践的配合,取长补短,地理课堂改革进程就会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2301
初中生普遍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加上课堂枯燥乏味,导致许多初中生对地理没有兴趣,学习不主动,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地理学科学困生。如何转化初中地理学困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下面提出几点转化方法。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主动思考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必须要从激发和培养学生地理方面的兴趣做起。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兴趣逐渐重视起来,但在教学方法上仍有不足。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那么初中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注重课堂情景导入。
精彩的情景导入让整堂课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情景的设置也要联系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投其所好”。教师可以多花一些心思选取一些热门的新闻,热播电视剧、电影、专题片或综艺节目的相关情节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如利用的新闻事件,讲解中国的海洋资源;通过电影“智取威虎山”,讲解“雪原林海”――吉林省等。
2.联系生活实际。
在讲解地理知识时,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的经验,提出与生活相关的地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寻求答案,积极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讲解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描述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天气是什么样的、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等,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明确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学困生往往并不是学不会,不聪明,而是不想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花费精力去学习地理这门学科。所以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和重要性是关键。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呢?
1. 满足生活的需要。
首先,学习地理是为了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地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就有很多例子,说明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例如被传为千古佳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故事“草船借箭”,诸葛亮就是将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军事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如今,必须要应用地理常识的地方也非常多,比如外出旅游,首先就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才能在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上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个地方降雨频繁,就要备好外套和伞;那个地方日照强烈,紫外线辐射强,就要做好防晒准备等。
2. 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完善知识结构。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学习地理有助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环境的有效保护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航空航天、极地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等,无一不与地理有关。
三、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培养能力
《地理教育国际》中明确指出,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为了培养学困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适当在地理教学课堂以外再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最好是以小M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学生们分工合作,一起思考规划,制定方案并且共同实施,完成任务。例如,测量早中晚不同时间学生的影子长度和方向等活动,让学困生也能自主发现问题,学会主动分析和思考问题。
综上,初中地理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解决,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兴趣,并且提高学校、教师甚至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教师的引导。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研究和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唤醒学困生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成功转化学困生。
[参考文献]
[1]陈静珍.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方法[J]. 学周刊,2016(36).
[2]许华. 初中地理学困生成因与转化措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学生可以通过地理课程,深人认识地球的构造、中国和世界的版图、重要的气候和气象以及自然现象等诸多地理知识。学生还可以更加深人地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地理技能,在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技能。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地理科学素质,并且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地理情况,从而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到处都能接触到石头,随时都观察到地理现象,但是通过地理课程,才形成更加科学的地理知识。因而学生知道那些普通的石头有什么神秘之处,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地理课程充满感悟和反思,还充满惊喜和好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对地理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把地理课程摆在准确的位置上。从小学到高中,地理总是作为一门副科,而远远没有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科那么重要。所以,地理教师也忽视了地理教学的重要性,把这门课程当做例行公事。而且学生也没有注重地理学科的学习,因为地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而且到了高中阶段,文科和理科分开之后,理科都不会学习地理课程了。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并不是十分重要,把地理当做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学科。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情况下,地理教学自然不会发挥应有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地理教师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上还有所缺陷,而且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即使有些地理教师在地理知识和技能上的水平比较高,但却缺乏地理科学素养。大多数地理教师只是纯粹以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背诵地质的分布,洋流的类型,暖流冷流的方向等死板的书面知识。地理教师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之后,也无法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学生会对地理产生厌恶情绪,不愿意学习地理;最后,地理教学的方法比较落后,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我讲你记的形式,无法突破。地理教学缺乏实践活动,总是限制在课堂内,而无法走出课堂。而且地理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更新,缺乏时代的新特点。
3、地理教学的可执行性策略分析
3.1地理教学应该引起多方的重视
从小学到高中,不管是什么阶段的学校都应该重视地理学科,着力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只有学校对地理学科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够把地理教学落到实处。地理教师应该改变副科就不重要的观念,认识到地理教学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其努力提高地理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教师的意识和观念影响到学生如何看待地理学科,如何对待地理学习。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感染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准确的学习观念。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联起手来,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够共同支撑起地理学科的一片蓝天。
3.2地理教学应该注重体现实用性
地理学科以实用性为主,所以地理教学应该突出其实际效用。这就需要在教师在安排地理教学时,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学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地理教学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比如在讲授各种岩层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找寻相应的岩石样本,并且观察和记录不同岩石的特点。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和探索,比在课本上观看岩石图片和知识要点要有趣得多,也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地理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地理实践调查,走出课堂,到真实地理环境中感受万事万物。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地理知识中的实际用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也能掌握一定的技能。
4、结语
关键词: 高效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课 学科整合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严重束缚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制约学生能力发展。与之相反,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这种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达到终身学习,实现“人”的解放。针对如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高效课堂模式,开展解决教学实践课堂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我校这学期全面推行并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三自、三动、三会”,以学定教,为学生探索、研究和运用知识提供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中做、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最优化,打造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参与的课堂,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自主建构知识的课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新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四个领域,并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主要特点表现为以“问题或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其过程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整合统一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1]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效课堂与地理学科课程的整合,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一节高效课,它必是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教学主角,不再直接“决定”一节课的质量,而是应营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发展学生的研究性思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意识地启发诱导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研究性思维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一直处于思维活动状态,并将各门学科知识交叉的部分具体化,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的学转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增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意识。由“学习”变为“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
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学习,这需要有非常高的素养,也是探究能力的重要体现。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老师要规划好探究哪些方面知识,由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地理学科为例,近几年春天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天气,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危害,对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性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机会,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从我国的气候现象提出问题,如:北方为什么春季多沙尘天气?从西部大开发提出问题,目前西部大开发是全国都在关心的热点话题,西部的环境与发展,二者关系如何权衡?在讲述东亚东季风时,可以用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夏季风的方向,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根据两个盆里的温度的变化,总结风向运动规律,从而达到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学习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效课堂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原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只有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探索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参与,并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新知识。教师要善于利用某些奇思妙想,利用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充分发挥作用,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每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都与学生一起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开启学生心智,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打造地理高效实践活动课的氛围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比较广泛,在总结世界小麦的主要产区的分布规律时,首先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给出产小麦的主要大洲,提出假设,思考小麦的公布可能与自然因素有关,从而引导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库[2]。地理方面常有的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等都能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探究式学习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问题,所以选题决定探究的对象和最终所取得的成果,在探究式学习中应重视这一问题,充分进行学科整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在指导学生活动中将学科整合渗透到学生思维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融会贯通。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学习的状态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运用综合实践活动高效课堂这一良好媒介,把各学科的特点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把各个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要素,让学生的想象在思维空间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利用高效课程地理学科的整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指导,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高效课堂地理学科的整合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转换平时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能使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思维指向发生变化,甚至打破某些惯常思维定势。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利用课题整合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活动中以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综合实践高效课堂中能够得到充分尊重,我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使指导活动变得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进一步强化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有“独创”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发挥优秀学生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通过学生自学、合学、精展、练习、总结提升的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探究、再认识和巩固学习。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式学习过程,一般刚开始的学习活动,可能有的学生受到常规性学习的约束,对探究式学习不习惯,此时教师要大胆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给予激励、支持和信任。此时老师既要对学生的积极态度进行表扬,又要讲清楚学习方式,给予学生表现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地创新探究学习,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活动和场所,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接到相应任务后,就开始相关活动,例如:野外或社区调查、考察,确定能上网的机房或图书馆、阅览室等。对于野外实践活动,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到近郊典型的地域活动。我们组织部分学生利用休息日时间到附近沙化很严重的地方进行考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带来的严重问题,深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自己的探究式学习获取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
四、综合实践活动高效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整合,提高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随着各学科的整合越来越多,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突出。尤其是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服务,更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努力探究的一个重点。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信息的多源性、可选取性和易得性,有助于学生获得大量综合信息,拓宽知识层面。
学生取得的探究式学习成果类型多样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工以探究相关问题,最后的结果要以多样性展示为好,可以是漫画、小品、模型、小论文、演示文稿、多媒体软件、网页等形式,以表述自己的立场观点。这是因为学生有自身特点:学生特长不一样。在一个小组中有画画非常突出的学生,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勾绘出孩子眼中的校园环境。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展示他的多媒体软件、网页等,还可以出去进行交流。生活阅历不一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不一样,对自己的成果表现方式各有千秋。当然,各小组的展示结果呈现多样性,是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的体现。
经过三年探究,我深刻体会到将综合实践活动高效课堂与地理学科整合的必要性,从二者整合的过程和效果看,这样的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掌握调查研究方法及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等方面,很有必要,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将进一步坚定以后继续将地理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的信心及理念。以综合实践高效活动课堂为主的社会实践课堂,在校外建设实践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从校园课堂向社会课堂的延伸。
参考文献:
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研学旅行契合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有助于完成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育人价值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3]10号)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4月1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在《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了“修学旅行又叫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活动”的观点。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征、学生年龄结构、心智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出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落实到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上,落实到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上。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只有根植于真实的地理教学情境中,通过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有效。研学旅行活动就是具体的教学情境,也契合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理念,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研学旅行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的地理学科品质和地理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研学旅行让真实的生活情境走进了地理教学,打开了封闭的地理课堂教学空间,构建了开放的地理教学环境与氛围,培养了学生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能力,加深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地理核心能力得到强化和升华。
(一)研学旅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是地理学科最核心的价值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游览自然风光,融入社会,进行一定量的户外实践活动,可以强身健体,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更加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到生活、社会、自然中去实践体验、尝试学习。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阅历、丰富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学旅行在内容上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与扩大,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与自然和社会“沟通”,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自觉树立科学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要求,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地理事物过程进行分析、预测,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基本的思维方式。研学旅行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在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捕捉来自身边的问题并进行界定、甄别、筛选和整合,需要对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评估,学生必然获得较多的运用探究方法、综合分析的方式获取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研学旅行有助于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区域进行。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发生在特定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景观,不同的区域间存在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上的区域差异,区域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区域联系。研学旅行活动与地理教材内容本身的课堂教学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获得理性知识。由于缺乏适当的感性知识的支持,学生在对理性知识进行理解与应用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他们一方面要提取先前储备的理性知识,用于理解当下所面临的感性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改造并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紧密联系,互相依存,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多于理性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有机会在纷繁复杂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性知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通过观察、访谈、操作、验证和体悟等方法,检验其真伪,并对知识再次进行解读,直至“真知”,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能力。
(四)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实践体验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形成实践能力;只有亲自经历科学探究实践,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研学旅行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匡正当前学校课程过于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课堂讲授、偏重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弥补学生经验狭隘、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研学旅行完成了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
(一)研学旅行契合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学基本核心理念,如何使地理教学贴近现实生活、构建开放的地理教学环境与氛围、突破封闭的地理课堂教学空间、让真实的生活情境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地理学科教学背景下的研学旅行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研学旅行是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呈现方式,是生活地理教学的实践形式。地理教师应发挥其地理学科优势,指导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开展观察、实践、探索和研究,加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向社会,体察社会民情,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在轻松愉快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体会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一种升华精神的文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更是一种伴随情感体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机会,激发学生爱家、爱国情怀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拉尔夫?泰勒认为:“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做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基于地理学科教学的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学生面临的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范畴,它扩展到了学生个体的生理、情感和人格等各领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个体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以具体学科知识为依托,才能彰显教育教学的价值;研学旅行只有根置于学科教学的背景下才能焕发育人的生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研学旅行的这一具体情境来实现的。在地理学科教学视野下,研学旅行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教育,并把它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这将有助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雪梅.立德树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
[4]高晓光.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得更远更扎实[J].基础教育参考,2014(17).
[5]丁运超.论教育旅游与地理课程改革[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2(12).
[6]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
[7]李希贵.开设游学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3(3).
[8]徐冬爱,王峰.中小学生修学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J].中国教师,2009(2).
[9]李成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8(1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在具体的课堂讲授式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占据着基于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呈现结构,以及课堂教学活动时间进程层面的绝对控制地位,因而导致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性接受地位,无法获取到数量充足的时间资源进行自主性思维体验过程,给学生实际获取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效果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过分侧重于针对地理学科理论性知识内容展开教学讲授,在未能充分关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背景之下,给高中阶段学生群体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改善提升,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在新课标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背景之下,高中阶段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引起了广泛关注,而研究性学习策略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为有效改善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应用能力,发挥了程度显著的支持和助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展开简要阐释。
一、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
(一)针对实际设定的学习实践活动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针对已经设定形成的学习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还能显著改善提升针对特定课题展开教学呈现过程中的效率水平。比如在围绕《河流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课题组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应当在具体开展课题教学环节之前,优先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围绕如下细节分化性学习项目完成预习探究学习体验过程:(1)被污染河流的种类、引致因素以及污染来源;(2)实地获取的水样样本在实施化验处理过程中需要满足的基础技术条件,以及需要运用的技术方法;(3)河流污染治理职能部门对河流污染问题所表现的态度;(4)河流污染问题的发生对普通居民生活状态的影响;(5)河流污染治理工作的具体实践策略。
(二)切实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作为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应当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式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之前,优先为学生设定和提出明确且系统的学习要求。要切实督导学生借由对具体课题活动的参与,明确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体验活动本身具备的综合性实践价值;要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实施实地性考察活动,测量活动,以及实验探究检验活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并且在此基础上确保实际获取的数据信息要素,能够具备稳定且充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在具体形成课题研究性学习结论过程中,应当指导相关学生尽可能保障和促进实际形成的学习成果具备充分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三)切实保障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过程中具备充分实际性
为切实保障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参与地理学科课题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顺利实现自身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的充分改善提升,应当督导高中阶段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在具体设定研究研究新学习课题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和把握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具体组织开展的研究是学习活动,能够保证和支持高中阶段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不断改善优化。
二、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
以研究性学习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不仅应当注重于培养和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对基础性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以及地理学科实践应用性技能的学习掌握水平,还能切实保障和支持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能够切实全面感知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性学习内容,在日常化生活体验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确保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写学习体验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综合性素质水平的显著改善优化。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对适当表现类型的教学场景的设计及和呈现,督导高中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场景之中,具体完成针对特定地理学科知识内容要素的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并且在结合生活实践体验感知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背景之下,不断诱导和激发高中学生群体参与地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内容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愿望,切实改善提升我国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获取水平。
三、结语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本文选取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及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4:115-118.
[2]刘飞.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指导策略分析[J].中国培训,2015,08:148.
[3]刘丹.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283.
[4]孔祥平.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策略———以甘肃省靖远县第三中学学生例谈[J].学周刊,2017,15:98-99.
关键词: 职业中专 地理教育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职业中专的地理课不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职中地理是职中国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展开中国地图,都会被我国幅员辽阔的资源和美丽的大好河山吸引,这些能够激起我们建设祖国、热爱祖国的热情。地理知识给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许多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同时是生活的向导和指引。
但是在初中阶段教学中,地理学科被当做副科对待,无论是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的教师、学生对地理都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升入职业中专后,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阻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课程的开展,这样的认识已经在职业中专学校中产生了消极影响,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转变学生对地理学科定位的认识。让学生由消极对待变为积极重视地理学科,要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从兴趣入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改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既有认知,地理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可见,通过地理的学情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职业中专的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下面我就多年来,在职业中专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探讨,希望能够对职中地理教育产生积极意义。
我们知道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依赖学习兴趣。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品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没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苦学、厌学、弃学等消极情绪,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职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地理知识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还是不清楚,这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地理的意义。这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地理对人类的重要性谈起。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作用于环境,利用不当时,就会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的现象。所以学好地理知识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的最起码要求,它能使我们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开阔胸怀。对学生开展这样的教育能够引起学生对当前地理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思考和重视,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本身并不是轻松的,需要学生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更需要有一股恒心和毅力,这个力量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开展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才能够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实现高效学习。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互动的交流学习活动。师生的互动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为基础。教师和学生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必须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对学生有亲疏厚薄之分,要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快乐。我们只有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师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要发挥自己的口才、知识、行为魅力,以一种和蔼可亲的口语赢得学生的尊重,每当上课时,都让学生以笑脸相迎,把对老师的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四、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学习兴趣。
1.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地理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学挂图、地理模型等。教师可以通过挂图展示和模型展示,让学生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感受,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这样既直观,又富有空间想象力和地理事物的真实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