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14:41:54
导语:在农业技术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模式原理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是利用龙虾和水稻生长季节对水分要求以及养分需求的互补原理,在种养过程中龙虾吃食水稻秸秆、水草、水生昆虫、幼虫、虫卵等,减少水稻病虫草危害,龙虾所产生的排泄物和剩余残饵为水稻提供生物肥料。水稻收割后秸秆返田,通过旋耕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地力,促进了土壤水蚯蚓的生长,灌水后腐熟的秸秆,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龙虾提供了最佳饲料,实现生态循环利用,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获得绿色稻米和优质龙虾。
2模式设计与配套管理
2.1选址要求。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肥沃的稻田,尤其沿河的低洼田更好,面积大小不限,最好以3~6hm2为一个单元,同时还要求交通便利,电力实施有保障。2.2大田设计与管理。2.2.1开沟筑埂。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沟宽2m,深1m,环形养虾沟离田埂2m远,拐角处最好呈弧形。面积较大的稻田还要在田中间开挖“十”字形或“一”字形田间沟,沟宽1.5~2m,深0.6~0.8m。环形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10%~15%,利用挖沟的土加宽、加固周边田埂,埂面宽1~2m,高出田面至少0.8m[2],以防渗水或坍塌,同时也要做好防止龙虾逃跑事项。2.2.2控制水质与水位。水质应符合健康养殖要求,小龙虾对重金属以及敌百虫、菊酯类杀虫剂非常敏感,应严加注意。龙虾越冬前的稻田水位应控制在30cm左右,越冬期间应提高水位至40~50cm保温;春季应降低至30cm左右提升水温,夏季水温过高应将水位逐步提高至60cm左右达到降温的目的。2.2.3种植水草。虾沟内栽植水生植物如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水草水面约占虾沟面积的20%~30%,以零星分布为好。2.2.4除敌害生物。威胁小龙虾生存的敌害有水娱蚣、水蛇,水老鼠等。放养前须用生灰石(50~75kg/亩)泼洒,清杂除害。进水口要用20~40目沙网过滤,排水口也要用密网围住以防敌害侵入,平时勤巡查及时清除田内敌害生物。2.3模式流程设计。1~3月田中灌水耕作促秸秆稻草腐烂,促进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3~4月放养龙虾;4~6月投饵饲养;4~8月捕捞商品龙虾售卖;6~11月水稻种植,稻虾共生;12月旋耕灌水促稻蔸稻草腐烂(见模式流程图1)。
3模式核心技术
3.1水稻栽培技术
3.1.1品种选用。一般选择生育期适中、茎秆粗壮、抗病虫害、抗倒伏、米质优的大穗型品种,青阳县主要以种植单季杂交稻为主,品种有丰两优香1号、深两优5814等组合,也有种植适宜的粳、糯稻品种。调查发现一些种粮大户选择用双季杂交晚稻品种做该模式单季稻种植,因为其生育期短,总体效益也很好,品种可选用丰源优299组合等。3.1.2大田用肥。在当年第一季小龙虾捕捞结束后,先排浅田水,将龙虾赶到预备的虾沟中,再耕田施肥,每亩基施腐熟的有机肥250kg、45%(含纯氮磷钾为15%-5%-5%)复合肥10~15kg。在水稻栽后7d左右,追施尿素7.5~10.0kg/亩,在穗期喷施叶面肥。养虾稻田禁用碳酸氢铵[2]。3.1.3水稻移栽。一般6月中旬至7月初移栽,宜适度稀植,确保田间通风透气,杂交稻行株距宜选用33cm×18cm,栽植1.1万穴/亩为宜,粳稻手工插秧行株距宜选用30cm×16cm,抛秧密度宜保持在1.4万穴/亩左右[3]。该模式不宜用水稻撒直播方法。3.1.4水分管理。水稻栽后7~10d保持田间浅水,促进水稻活棵分蘖,水稻中期灌水5~10cm,以利龙虾入田活动觅食。分蘖末期排水搁田3~7d,养虾田应轻晒。抽穗扬花期应将田水逐渐加深到20~30cm。水稻进入黄熟期要及时落水,使田块干硬,便于机械入田收割。3.1.5病虫草害防治。稻虾共作应尽量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田间杂草应人工除去。必须用药时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一般使用的农药有:Bt生物农药、氟虫苯甲酰胺、井冈霉素等。喷洒农药时应加深田水,降低药物浓度,减少药害。慎用含磷、菊酯类、拟菊酯类药物。2016年在该县新河镇菖蒲圩稻虾共作田块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盏/3hm2)示范,有效控制了稻飞虱与螟虫数量,减少了用药次数,此物理防治技术值得推广。3.1.6水稻收割。一般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收割,收割时留10~20cm高度的稻蔸,并将稻草返田,然后灌水20cm左右,浸没稻蔸和稻草,促进秸秆腐烂产生浮游生物,为龙虾提供饵料来源。
3.2龙虾养殖技术
3.2.1放种。每年的3~4月投放幼虾,每亩投放1cm以上的幼虾1万~2万尾,应放养同一规格的虾种,要一次性放足,一般投放的日期越早,养殖的效果越好。投放虾种不宜过于集中,应在稻田内分点均匀投放,应选择在晴天早、晚投放,避免在阳光强烈和高温下投放。5~7月视亲虾繁殖虾苗和捕捞的情况,随时补充虾苗。在8~9月份投放(规格:30g/尾左右)亲虾15~30kg/亩(雌雄比为2∶1或3∶1),可在稻田附近设置亲虾暂养池,最好与稻田连在一起,待单季稻收割后及时灌水放虾入稻田,利用稻田冬休时间,让亲虾自行繁殖虾苗,以供来年稻田养殖。3.2.2饲养。稻田龙虾主要吃水草、秸秆以及浮游生物等,每月要施腐熟鸡粪等有机肥100kg/亩左右。前期一般不需投饵。养殖后期(5~6月)可适当投饵(饲)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10∶00投喂一次(占日饲量的30%),下午16∶00~18∶00投喂一次(占日饲量的70%),饲料可选择米糠、菜饼、豆渣、大豆、螺肉、蚌肉、鱼肉等,还要补充一些青饲料。日投喂量控制在稻田虾体重的2%~6%(以当天投喂的饲料在3~4h吃完为宜)。3.2.3捕捞。稻田养殖龙虾捕捞时间为4~8月,主要集中在5~6月,及时将大规格龙虾捕捞,降低稻田中龙虾的密度,促进小龙虾个体快速生长,提高产量效益。一般采用虾笼、地笼网捕捞,具体做法是:将虾笼和地笼网(网眼规格2cm左右)置于稻田虾沟内或稻田中,每天清晨起笼收虾,虾笼隔一段时间移动一下位置,在虾笼中设置诱饵引诱小龙虾进网,当捕捞量逐渐减少时,可将稻田中水排出,集中于虾沟中放虾笼。一般8月底至9月初结束,余下的成虾投放到虾沟中用于虾苗繁殖,为翌年养殖储备苗种。
4效益分析与推广前景
4.1效益分析2016年经青阳县调查发现,该种养模式水稻产量(以单季杂交稻为例)450~550kg/亩(276元/100kg),产龙虾50~100kg/亩(25~50元/kg),除去稻种、肥料、
虾苗、饲料、人工、田租等费用,预计纯收入为1500~2500元/亩,比传统的一年稻麦两熟效益要高20%~50%。
4.2推广前景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虾共作互补互利,良性循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化解了废弃物秸秆、过剩肥料、龙虾排泄物等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加了产量与效益。该种养模式是一种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有效模式,在圩区、灌溉方便的稻田尤为适合,因其简单易行,成本低,见效快,且市场行情看好,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袁旭峰 单位:安徽省青阳县种植业局
参考文献:
[1]杨大庆.桐城市“稻虾兼养”模式[J/CD].基层农技推广,2017,5(2):61.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动下,如何解放农村生产力,转变粗放型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经成为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兴农是我国在信息技术时代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更能够增加农民生产的信心,进而夯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在农业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在技术创新、人员素质、农民应用新技术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推广体系落实不到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需要一系列的环节加以落实;技术研究的研发力度不够,新技术是推广建立的核心,但是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还未真正实现规模化,相关部门的创新积极性不高,难以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闭塞的环境中,对于传统生产技术过于依赖,由于收入的限制,缺乏冒险、创新精神,因此,面对技术推广,多数农民宁愿保持着原有的生产习惯,也不愿应用新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技术讲解能力不足,难以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热情,从而影响了技术推广效果。
2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思考
2.1完善农村科技
推广制度是技术推广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推广制度,才能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成一种常态,并在长期的落实中真正体现科技兴农的效果。在制度建设中,各级政府应该通过预算管理,建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项目,在农村设立技术推广组织机构,以配合技术研究部门的农业调查以及技术推广工作;建立技术推广激励机制,免除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民参与技术推广的热情。
2.2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技术人员负责与农民沟通,因此其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农民对新技术的态度。在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注重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保证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新技术进行解释,并及时解决农民在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还要提高其与农民沟通的技巧,放下专业技术人员的架子,以缓解农民的抵触心理。
2.3加大技术研发创新的力度
技术研发是技术推广的基础,只有研发的技术能够符合市场的发展要求,才能够在推广中取得农民的信任,并逐渐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商业化水平。在技术研发中,政府要重视研发配套设施的投入,以保证技术人员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应该通过市场调查与农业调查,收集信息,以保证技术研发既能够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2.4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
针对农民技术素养偏低的问题,技术推广部门应该加强与农民的沟通,联合村委会,在农村定期开办技术讲座,开办农村培训班,重点培养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利用农民技术夜校、电视专题讲座、技术刊物与资料的免费发放等活动,直接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3结束语
新的农业技术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够检验其真正的生产能力,并在推广中实现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尚不完善,因此政府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理念,利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方法,引导农民自愿学习、应用新技术,从而逐步实现农业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伟君.浅谈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24):203.
[2]孙学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16(4):198.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精细农业及精细农业技术
精细农业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词的中译,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即,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精细农业技术是将“3S”技术、通讯、自动化技术与地学、生态学、农学等集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管理,在GPS技术和GIS技术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农田作业操作,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包括: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DSS―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VRT-变量控制技术,采集与处理技术,IAT―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精细农业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虽然世界上有关精细种植技术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精细农业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结合的产业,并且经过检验是适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这无疑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技术。美国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在九十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其发展是本着实用、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仍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除此之外,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有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日本也将精细农业的研究列入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国际上对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有广泛的认同,精细农业必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精细农业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专家引进国外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验开始的。随着精细农业的研究的深入,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
我国是一个约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我国现有耕地约1.3亿公顷,但每年损失耕地近43.3万公顷。如何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已关系到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精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农田作物的时空变异为基础,在区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优化的变量投入,实现最高的产量、最优的品质、最低的农业环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农业的关键是准确地绘制农田信息的分布图,发送给田间作业农业机械,针对该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作业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将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引入信息关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术研究信息的采集与表达,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绘制空间分布图,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样方案,结合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掌握这些影响规律,从而准确地预测产量,并经济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
但目前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应用于切实的农业生产仍存在巨大障碍。土壤数据采集仪器价格昂贵,性能较差,大面积高密度土壤取样化验成本太高,很难推广应用;而遥感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1~3 m)、飞机航空遥感、田间高架遥感服务的提供,加强遥感光谱信息与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及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满足精细农业的技术需要,但与自动化机械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安装在国产农业机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精细农业是为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其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成正相关,据有关文献报道,适用于精准农作技术实践的经济可行的最小面积约为85.6公顷。机械化大农场的运作模式,是推动精细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精确变量施肥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经营单位小而分散,机械化水平低,全面实施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是精确变量施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避免环境污染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
(1)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农民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年轻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还有一部分农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农村已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承担科技普及和推广任务。
(2)土壤和植株速测已基本实现。土壤和植株的测定分析是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的基础工作,过去这些工作必须在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进行,费用较贵,影响了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现在,便携式移动测试设备的应用,为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3)农户精细农业变量施肥平台已经建立。精确施肥技术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它是在西方农业大规模经营和高度机械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农业状况与西方一些国家差异较大,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几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环能所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变量施肥技术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满足以农户为单元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要求。
(4)把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物化到产品中,使之成为实用技术。通过GPS定位系统采集农户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在确定目标产量的前提下,利用变量施肥系统平台提供肥料配方,以单质肥料为原料配置复混肥料或BB肥,把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给农民,将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网络连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并与其它网络相连,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开通精确施肥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精确量化施肥和科学化管理,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指导农民施肥。
综上所述,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一项先进使用的技术,利用该技术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化肥资源,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应该大力发展普及的技术。
结 论
机械CAD技术与传统的机械设计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减少设计制造周期。在设计零件时,可以运用三维CAD软件在装配模式下进行零件设计,这种面向装配体设计模式,可以减少由于零件设计错误导致的装配误差。三维CAD技术一般都符合设计人员的设计习惯,设计思路可以很好地反映在设计三维模型上,对后续的产品设计评审带来便利。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对零部件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和运动仿真,减少设计错误;可以分析运动轨迹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避免后续产生的设计误差。
2、农业机械CAD技术的管理与创新
2.1开发出适合农机CAD设计软件的平台
目前,在农机设备设计中仍然采用的是机械CAD设计的通用平台,但其农业机械设备的特殊性,导致一些机械CAD软件在农机设备设计出现很多的局限性,如不能提供给农业机械零件进行设计分析的工况,无法进行农机设计的快速化装配等。因此,农业机械CAD技术应以CAD软件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适用于农机的标准件库、通用件库等。
2.2农机产品需进行模块化和参数化设计
目前,机械设计朝着模块化和参数化设计方向发展,这种现代化的设计模式不仅可以快速地进行产品部件的装配和更新,而且能够快速解决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模块化设计一般以产品功能部件来划分,通过各个功能部件模块的组合制造出一个产品,并且可以根据模块化功能的变化设计出不同的变形产品和下一代产品。这种模块化设计大大减少了产品的设计周期,且能够快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参数化设计是将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关键尺寸参数作为环境变量,通过修改这些环境变量来得到适合当前需要的要素。
2.3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的集成化
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的集成化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如CAD、CAE、PDM、ERP和CAM等软件进行集成,将产品的设计、分析、制造和装配集成一起进行联合设计生产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相关部门的功能进行整合,达到数据共享、信息共享。通过这种集成化模式可以提高部门效率,减少生产制造误差,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4提高CAD技术人员的水平
提高企业的自身竞争力,留住人才是首要的。农机设备企业可以建立CAD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机设备CAD设计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CAD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CAD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为农机设计的不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结语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思考
科技发展带动农业技术稳步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正在进行中,农业技术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纽带,是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助力因素。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把农民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打工。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和谐。
1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1.1推广人员技术水平低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目前,推广人员的普遍素质和能力仍然不高,人才也不充足,特别是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尤为短缺。这些人才的短缺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和效率。由于人才不充足,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问题通常都无法及时顺利解决。加上整个推广队伍对农业技术推广认识不足,对农机推广的积极性不高,都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慢,效果不佳。
1.2农民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对象是农村的农民,但是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这导致他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受能力也有限。还有大部分农民对国家相关政策了解得不够,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益处不了解,他们喜欢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处理种植的相关事宜,对新的农业技术会产生排斥心理。这些农民的不接受也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很大困难。
1.3资助资金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但是由于国家和政府的客观条件影响,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通常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也不利于基层技术推广队伍的创建和稳定,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正常进行。
2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
2.1加强宣传力度,增强认识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工作,需要国家、政府和基层工作人员、农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虽然农业技术推广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还有部分领导、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到位。所以国家和基层推广机构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普及农业技术推广的益处,使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都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好处。在宣传的同时,要培养农业技术推广的带头人,利用带头人的带头作用推动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开展。
2.2加强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
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在强化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意识的基础上,还要把服务重点推向产前和产后。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对于调研后确定可以对农业生产非常有用的项目要加大资金支持,以便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在给农民带来益处的同时,推动农业技术快速发展。
2.3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速度
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是需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高能力工作的。不管什么工作,想要做好,都是要以人为基础的,高素质的团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所以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基层推广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人员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顺利解决,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进程,发挥农业技术的有效性。
2.4加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是需要资金支持才能长久顺利做下去的。政府相关部门在财政预算时要首先考虑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预算,确保资金能及时到位,各级领导和负责人要做好监督工作,对资金的拨放要进行监督控制,避免贪污事件发生,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2.5提高科学普及作用
为了提高农村科技水平,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知识水平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对于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进行培训,可以根据春耕、秋收的季节现场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对于文化水平一般的农民,可以进行农业技术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多渠道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以利益带动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增加农民的整体科技水平。
3结语
[关键词]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创新联盟;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115-02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述
为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关部门都大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但总体来说,短期项目的合作较多,战略层面的合作较少,许多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依赖资本扩张和资源过度消耗实现增长的情况较多,产学研结合机制也尚未从根本上实现突破,合作形式比较松散,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持续有效的内在动力。近年来,一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总结产学研结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了一种新的合作关系,即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政府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而形成的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为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政府利用市场机制而促成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攻关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制定技术标准,进行技术推广。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但只有当企业也是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时,才能真正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国内外实践证明,这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是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推进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由“生存型”转向了“健康型”,消费者对未来农业发展及农产品的要求不单体现在数量上,而更多地体现在质量与品种的优选上,需要更多的卫生、营养、无污染的农产品。同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我国就提出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将是绿色农业,在保持农业高产、高效、低耗的同时,产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因此,当前形势的发展对农产品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技术要求有更高的突破,需要在优良品种选育、绿色循环生产等“绿色技术”上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
相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唐山市的农业企业比较少而且规模都很小,上市企业就更少,受人员与资金的限制,作为农业技术的主要需求者对技术创新的参与有限,农业技术创新还主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然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往往是“自己有什么就推广什么”,而农业企业是“政府给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农民则是“什么赚钱就种什么”,这就导致供求双方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完成技术交易,造成了产学研的脱节,大量农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停留在科技创新阶段,无法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影响到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和整个农业的竞争力。
构建和发展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打破界限,有效整合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信息和服务,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联合突破重大共性技术,并快速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的紧密结合,是解决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的重要举措。
唐山市首先在农业领域开始了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步伐。2010年9月,唐山市迁西县板栗研发中心、河北省板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联合17家板栗生产基地、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成立了河北省板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体来说,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为提高唐山市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其他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步伐还有待加快。
3 推进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支持
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不但涉及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还涉及农业、科技、教育、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府行为对联盟的组建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各级科技部门负责全面的指导和协调工作,负责制定联盟成立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并围绕农业重大技术创新需求,沟通协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系,做好组织推动联盟构建的日常工作。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当强化自身职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和支持联盟的建设,营造有利于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3.2 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协议
联盟成员共同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是各方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知识产权归属的重要依据,是保证联盟成功运行的关键。联盟协议的制定应尽量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联盟协议首先应规定联盟的目标、成员任务、运行机制以及制定与联盟运行相关的项目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文件。联盟协议的重点则在于要对合作创新的投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产业化收益等问题的分配进行说明,对技术研发失败、技术泄密、市场变化等风险的控制、承担进行约定。同时,还要提高联盟成员欺诈和背叛行为的惩罚力度,以使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不受侵害。此外,针对联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对协议进行补充,从制度环境上为联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3.3 构建沟通交流平台
研发机构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之间农业科技的合作创新涉及投融资、技术研发、中期试验、成果转化、营销管理等多个阶段,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联盟成员间容易产生争议、摩擦,影响其技术创新的效率,切实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沟通交流平台,是联盟稳定发展的基石。首先,建立联盟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制定情报互通、技术交流、人员交流等制度,加强联盟各方知识与经验的交流共享。其次,建立联盟合作学习平台,通过正式学习形式如讲座、报告和非正式学习形式如座谈、研讨等,加速联盟成员间创新知识的流动速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产业化。此外,联盟还需建立冲突协调、争端处理制度,以妥善处理联盟成员间的摩擦,增强彼此的信任,最终实现技术创新联盟各方的多赢局面。
3.4 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科技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营造有利于联盟发展的经济环境,如引导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联盟成员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具体来说,可对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给予优先或低息贷款,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充分运用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金融工具支持参与联盟的运行,并增强金融政策的针对性,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开发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对联盟企业给予上市融资的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以转移联盟技术创新的风险。
3.5 完善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
政府财政税收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有限的R&D资金向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倾斜,完善有关农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等政策。如给予新成立的联盟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或奖励,加大对农业重点领域中的关键性技术和共性技术联合研发的补贴力度,并制定专项引导资金,支持联盟组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获得的创新收入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税前扣除或税收抵免、税收优惠的结转或追溯、加速折旧、提取技术准备金等。
3.6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部要建立起监督考核机制,构建科学、全面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就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成员贡献、成员间技术信息的交流、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协议的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估和反馈,以激励和约束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行为,自觉维护联盟协议,并使联盟能够针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善联盟的管理。
为确保农业技术创新方向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保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科技部门也要组织或委托相关机构对联盟的运行、管理进行监督考核。围绕联盟的发展目标和当前农业的技术需求,制定评估方案,并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创新性、技术水平、应用性、产业化前景,以及经费的使用进行重点考核。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益比较显著的,要给予奖励;而考核未达到标准的要及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未达到标准的要取消联盟资格,并不再享有相关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太网;移动平台;农业机械;数字化管理
一、基于以太网和移动平台开展农业机械云制造数字化管理的特征
将以太网与移动平台相互结合,这样在所开展的机械云制造技术中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数字管理技术得到了更高效的使用,无论是农业机械的生产加工,还是后续使用,都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形式,分析其特点可以发现首先在设计平台上更具有先进性,能够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库建立可以提升管理效率,这样的管理技术与实际情况之间的配合才能更加顺利[1]。移动平台结合网络环境在使用范围上更加的广阔,不会受到系统平台隐患影响,可以不受时间与距离的影响,通过网络传输功能来实现系统的管理控制,在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次是这种管理理念具有虚拟性,管理信息传输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在云制造的数据库中会体现出这一特征,制造过程的管理需要配合平台所提供数据来进行,只有数据信息得到有效利用,后续的农机生产制造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否则造成材料浪费,或者影响农业机械使用功能。
二、当前基于以太网与移动平台开展农机制造数字化管理的技术
1.计算机辅助设计。对管理数据库进行完善时会运用到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此技术的保障下所开展的各项配合都能够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建设使用效果,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功能实现需求,数据库建立期间会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进行进一步完善,并在信息使用安全上得到更明显的进步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需要程序软件的参与,只有不断的完善内部信息,在数据库的信息存储范围上不断进步,最终的使用效果才能更加理想[1]。首先确定一个数字化管理框架范围,在框架范围的基础上再进行后续完善,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研究,实现数字化的农业机械制造管理,并与以太网、移动平台充分结合。
2.虚拟原型技术应用。掌握了完善的信息技术后,后续进行的管理数字化设计可以在信息引导下完成。对于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功能隐患问题,需要加强调解控制,移动网络环境具有极强的数据传输能力,这一功能在发展农业机械制造数字化管理中起到了功能完善的作用,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能够根据实际生产需求不断的做出调整,达到一个更理想的安全生产效果,针对未来的功能进步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虚拟原型充分利用了以太网环境特征,在所开展的工作任务上能够将虚拟与现实管理相互结合,高效利用数据库资源的同时根据现实管理需求不断的调整管理系统,达到一个信息共享的作用。
3.强调农机产品的协同设计。在对农机产品进行数字化管理设计时,虽然在设计理念上做出了区分,但设计过程中仍然可能会遇到功能差异带来的问题。以太网发展目前已经十分成熟,但应用在农机产品生产设计中仍然存在经验方面的欠缺,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提升管理工作完成效果,可以有效的促进管理计划落实发展。协同设计会从多个层面共同开展,其中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性,尤其是在管理计划与现场创新上,充分掌握这一技术性方法,并通过数字化管理技术研发设计来提升技术的落实程度,对于现场工作任务的开展也有很大帮助。移动平台下信息传输速度得到了提升,同时更能够根据农业机械生产需求来做出调整,这一点是传统方法中所不具备的,也是未来数字化管理与云制造发展相互结合的有效技术性方法,充分完善设计理念,在最终的设计效果上才能有更好的进步。
结语
农业机械在农业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将数字化设计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是改变传统农业机械生产方式, 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支持新兴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院校;数控;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61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进行控制的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1]。合格的数控类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机械综合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2]。对于高校中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数控基础实验是一个夯实数控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过程;农业院校中机械专业属于非重点学科,数控基础实验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设备投入少等问题,如何使教学效果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调动学生学习数控及机械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3],是目前农业院校从事数控基础实验教学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数控基础实验教学的特点
“实践出真知”。作为工科课程,只有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数控基础实验作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这门理论课的辅助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实验环节采取的方式基本一致,即以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以实验教师的讲授和实验指导书的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验证和实际操作为过程。
相比于理论课程,人才培养计划中给实验教学所安排的课时是比较有限的。数控基础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应用性[4],既要完成对重点理论编程知识的操作验证,又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机械类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数控基础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运用实验。数控系统都有一套编程的指令和方法,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固定而且相对抽象,单纯依靠课堂上书本的讲授,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常用的手工编程方法和指令,最后将知识的学习停留在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上,验证性实验可通过操作机床对一些编程指令进行实际验证,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是一门学科融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需要通过数控基础实验将相关自动编程软件综合运用,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二维设计使用的AutoCAD软件、三维实体设计的Solidworks、Pro-E软件等;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数控车床应用较多的Mastercam软件、数控加工中心应用较多的UG软件等。同时在编程与操作过程中还会运用到其他机械类专业知识,例如: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通过对各门课程的综合性运用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些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需要在数控基础实验中向学生进行一定的介绍和讲解,例如:3D打印技术、先进钣金成形技术、先进精密切割技术等。通过介绍和讲解,使学生及时了解前沿科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2 数控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及设备投入不足
在农业院校中坚持以农为优势和特色,涉农专业属于学校优先发展和扶持的学科,有限的教学、科研经费必然会向这些学科倾斜,工科专业与学校其它涉农专业可共享的资源很少,学校发展的领导者与决策者们自然对于工科专业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工科类专业的发展基础很薄弱、发展缓慢[5]。有限的资源更多分配给理论课程,对于课时量安排很少的实验的重视程度更是不足,甚至有的任课教师对于实验课程采取了“太麻烦了就不上了”、“反正期末考试还是以试卷成绩为主,又不是实验成绩”的消极态度。
在许多开设工科专业的农业院校中,由于数控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和相关数控设备的投入所需经费额度很大,为了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最低要求,仅配置了一些档次较低的经济型数控机床作为实验设备[6],数量很少、档次很低,导致实验课学生都是以“看”和“听”为主,动手操作数控设备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实验课变成了“实验室中的理论课”;大型、复杂的数控设备及先进制造技术涉及到的设备在农业院校的数控实验室中更是空白,学生面临着校内实验设备仅能满足简单实验需求,校外无合适的实训基地,没有机会接触到最先进的数控技术的尴尬局面,更别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终导致农业院校中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中同很多工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和差距。
2.2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观念依然严重,加之数控实验设备数量的严重不足、档次的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将本应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变为演示实验,在实验室出现最多的情景是老师一个人操作机床讲授,学生围在设备四周听,一些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会努力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而一些本来对理论知识就掌握不好的学生就会自己走开不再听老师的讲授,致使实验课在学生心中可有可无。
实验按照过时的实验指导书进行,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掌握数控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系统性的能力锻炼。实验教学的效果仅仅停留在为更好地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服务的层面上,没有根据生产单位对于数控乃至机械类人才的实际需求来把握和改进数控基础实验。实验方法和内容缺乏创新性,没有设置综合运用数控设备的实验,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自主开发的实验,缺少对学生掌握数控类知识兴趣度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教学与生产实际及新技术发展相脱节
数控基础实验教学中很多设置的实验项目与生产实际脱节,与目前生产单位采用的最新进技术差距很大。
学生所完成的实验内容和操作的机床很多都还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老技术、老设备,由于缺少对于生产环节实际过程的了解与认识,缺少具有实际生产经验的教师的指导,缺少操作和熟悉较先进数控设备的机会,导致学生在进行完数控基础实验课程后只会机械式的将实验课的内容操作下来,而不是真正掌握如何利用数控设备进行机械加工,时间久了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越来越生疏,并且无法在毕业之后立即转换角色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
3 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提高对数控基础实验的认识程度
提高对数控基础实验的认识程度应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3个主体来进行。
学校包括学院领导作为学科建设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应认识到工科专业对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对数控专业同其他涉农专业的融合进行探讨,为数控专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实验设备投入的力度;适当增加数控基础实验的学时,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检查与督导力度,将实验课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及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
教师作为实验课程的讲授者和安排者,应首先重视数控基础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以前重理论、轻实验的意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注重对前沿科技的领悟与学习,并将这些内容合理地设置到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实验指导的深度和广度;重新修改和完善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对不再适应现在课程的内容要坚决拿掉。
学生作为实验课程的学习者,应改变以前对于实验成绩无所谓的态度,通过加大实验成绩在学生最终学业成绩中的比重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程;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实践、大学生竞赛活动,通过成绩的取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控基础实验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于实验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
3.2 争取资金扶持,合理购置设备
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数控基础实验室近年来根据学生实验课程包括金工实习的实际需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购置、换代了一批数控操作设备,主要包括:5台配有FANUC0i mate-TD数控系统的CAK4850di数控车床,1套HNC-21wx(CAK3665SJ)数控车床及专用量具和专用工装,1台XKA714数控铣床,1台D7130电火花成型机、1台工业级快速成型机。
这些设备的陆续使用暂时缓解了数控实验设备不足的局面,基本保证了机械专业学生数控基础实验的要求,但也要看到所购置的数控设备的种类、数量、质量相比于工科院校还有差距,大型、复杂的数控设备及先进制造设备是今后利用专项资金的主要购置方向。
3.3 利用新技术改进实验授课方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控基础实验室现有数控设备和无法购置的数控设备以图片、视频、动画演示等方式向学生加以讲解[7],有效弥补了因设备缺失而导致的某些数控实验项目无法开展的弊端。通过一些有关先进制造技术的内容的介绍,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的兴趣,例如在实验课中带领学生观看德国DMG数控车削中心等先进机床加工复杂工件的视频;利用PowerPoint、Frongtpage等相关软件制作的有关实验过程的“微课”,使学生觉得实验课程不枯燥,能够主动跟随老师的思路完成实验内容。
注重数控加工模拟仿真系统的合理使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是一套基于虚拟现实的仿真软件,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的“虚拟设备”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 比较常见的数控仿真教学软件有宇龙 VNUC3.0、联高VNUC、天傲 TNS- Ver 2.0等,这些软件都能够实现对数控加工全过程的仿真[8]。数控仿真系统的合理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数控设备数量不足的局面。
运用新媒体技术:包括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手段,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如果学生在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学习过程中存在什么疑问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手段进行沟通,将实验教学延伸至课外;通过让学生添加微信、微博、客户端当中的一些公众号,例如微信中的“金属加工”、“数控达人”等,可以及时获知最前沿的数控技术和相关资料,这样学生不出校园便可对数控技术的前沿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3.4 加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
数控基础实验室的设置以及数控实验设备的购置不仅是为了学生进行实验而服务的,在完成好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面向机械类乃至全校师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各种全国级、省级比赛、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课题提供平台。同时,也注重同学校其他学院的联系,在相关项目上寻找学科融合的契机,实现共同发展。例如同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进行合作,完成“EPS板材切割机”等项目的制造及结题等相关工作。
此外,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还有4周生产实习的机会,学校先后联系了长春第一汽车集团、长春第二机床厂、长春拖拉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接触实际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4 结束语
在数控基础实验教学的几年时间里,这些针对于数控基础实验的教学方式的改进措施正在逐步执行与深入,通过与广大学生(特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接触,他们对于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都体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只要做好相应的工作,将会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金工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比赛活动中取得了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和二等奖若干项的优异成绩,很多参赛作品的制作都是学生在实验室由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数控加工设备独立完成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会使学校相关领导更加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为实验室的逐步完善提供积极扶持。
参考文献
[1]张杨林.我国数控技术的进展及发展趋势[J].轻工机械,2006(2):6-8.
[2]韩建海,胡东方,杨丙乾.数控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10):109-112.
[3]田耘,杨亚洲,郭颖杰,潘世强.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3(3):30-32.
[4]宋玉梅,孔令波,王颖淑.数控实验教学初探[J].长春大学学报,2000(6):74-75.
[5]杨亚洲,赵丽萍,徐杰.农业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J].学理论,2011(30):189-190.
[6]韩建海,胡东方,杨丙乾.数控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10):109-112.
[7]孔晓玲,尹成龙,王睿,周洁,朱林,杨义.多媒体技术在金工实习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62-64.
关键词: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2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22
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迈入信息化时代。在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行各业当中已经开始了信息化以及电子化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为不同工作的开展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在当前,传统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无论是对于农产品的产量还是品质,社会都已经有了更高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须要进行改变。在这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通过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对农产品的种植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监控和调整。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也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提供帮助。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电子装备技术的应用
电子装备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部位主要集中在机械内部,譬如说在机械内部安装监控管理系统以及自动化系统,一般情况下在大型农业机械中,比如说拖拉机应用得较为广泛。通过电子装备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水平,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做出贡献。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装备技术的应用一般需要结合计算机控制终端技术来进行实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帮助相关技术人员更好的控制农业机械,使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生产要求,为现代农业的生产提供帮助。
2 管理决策技术的应用
管理决策技术对于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机械技术的改善、研究和应用都有着极大的帮助。所谓的管理决策技术,指的就是将计算机与农业机械设备进行连接,同时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相应管理系统命令的传输与控制,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的实现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动态化以及实时性,以此更好地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也能够确保农业机械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更大的帮助。而管理决策技术的具体应用,就是通过计算机终端,管理人员对农业机械设备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控制、处理和调整,通过信息的分析更有效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够为现代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帮助。通过数据信息的收集,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生产中的状况来调整生产工作,以此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并且有针对性的生产方案。之后,再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将指令以及其他信息传输到负责一线生产的农业机械设备上,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控制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工作。除此之外,管理决策技术的应用也能够让技术人员及时的了解农业机械设备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故障和问题,并且迅速找出问题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来解决问题,以此有效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实现现代农业的安全稳定生产。
3 人机接口技术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一般是由人对农业机械进行操作,从而完成整个生产和种植过程。而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操作过程中,电子监控仪器已经逐步取代了仪表盘,在当前的农业机械设备当中,更多的时候是采用电子化的智能显示终端来进行数据的展现,让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农业机械当前所处的状态,并且根据呈现数据对农业机械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更好的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机接口技术的运用,这样才能使得信息数据的显示更加清晰完整,不断完善人机交互界面,以此更好地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并且帮助操作人员更加便捷地进行操作。当然,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单独的智能化显示界面往往不能完整的呈现出所有信息,因此,就需要根据不同系统所采集、记录、分析、控制的信息内容,进行专门的呈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机接口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农业产业化以及规模化的发展提供帮助。
4 总线通信技术
所谓的总线通信技术是为了实现同类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标准化和通用化来进行应用。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农业机械设备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能够帮助农户更好地进行生产,同时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与养护工作也有着巨大帮助。而总线通信技术,就是通过在农业机械设备上安装智能显示终端,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安装不同型号的终端设备,并且采用光纤电缆来实现整个通信线路的传输。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上的兼容性,同时也可以指定统一的总线通信技术标准,以此进一步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的通用性,为未来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提供帮助。
5 信息数据统计系统
信息数据统一系统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而这些信息数据对于现代农业的生产以及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技术人员在进行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对这些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这样一来才能不断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的工作,从而为我国现代农业的生产提供帮助。首先信息数据统计系统的搭建是不可缺少。从当前信息数据系统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该系统主要由3个不同的结构组成,分别就是业务数据服务层、I务应用服务层和应用服务管理层。因此,在搭建该信息数据统计系统的时候,工作人员一定要注重这3个不同层次内容的搭建和完善工作,这样才能为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提供更大的帮助,从而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提供帮助。
6 PLC技术的应用
从当前我国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来看,水稻的种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是以水稻作为主食,因此可以说,水稻的种植不仅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部分,同时也与国民的生活品质有着密切关系。而在传统的水稻种植当中,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进行精密播种。这一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我国水稻种植产量以及品质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PLC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关键的。在水稻的播种工作当中,采用PLC技术能够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来进行水稻的播种工作,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确保水稻播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水稻的播种能够达到一个最优状态,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效提高水稻播种的效率和质量,为水稻的高产和优质提供巨大帮助。
7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仍然处于较为初期阶段。因此,还需要不断加大研究和改良,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宫晓琴.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分析[J].河北农机,2013(4):57-58.
[2]国转英,朱波.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48):362.
[3]郑小梅.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4(3):67.
[4]高峰.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农业,2014(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