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7 11:30:03
导语:在政治理论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24-02
引言
媒介素养主要就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相关概念,大多都是强调个体向社会大众传播各种信息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选择能力、质疑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媒介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广播、网络、电视、报纸、电影、手机等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力量,其所具备的媒介素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校任课教师普遍缺乏媒介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媒介技术进行教学服务。而且,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课时较少,其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往往采用大量的口述教学方式,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台下也听得兴致索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1]。
近年来,随着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的各种教学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投影仪、多媒体、幻灯等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但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对媒介技术的了解较少,无法熟练地应用各种媒体设备,甚至根本就不用,使得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合理,进而无法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就是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大多都是将传统的板书制作成图片和文字形式的PPT,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功能,也没有通过计算机对图像、动画、视频、文字、音频等信息形式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没有有效地形成人机交互的教学效果。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媒介素养较为缺乏,而学生所具有的媒介素养却相对较高,这种不对称现象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很难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严重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2]。虽然我国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相对落后,未能及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但是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快捷地接受各种新的媒介形式。所以,那些新颖、直观、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而教师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显然是高校教育培育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设置相关培训课程,掌握更多、更新的媒介技术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开设相关的媒介技术培训,提供相关的媒介技术设备和场地,例如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的幻灯、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设备,如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等等。在媒介技术的教育培训过程中,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媒介技术,并且能够掌握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应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将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以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广大学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同时,教师对媒介技术的应用也能够适当地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大学生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自己制作专题片和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3]。
(二)加强媒介批评,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可以在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媒介意识,提升媒介素养,从而能够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理性思考,提升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要增添更多的媒介信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想内容[4]。此外,学生的媒介接受能力较强,对媒介信息的兴趣也较高,所以他们掌握的媒介信息也较为全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沟通和交流,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更多的媒介信息,进而增强自身对媒介信息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掌握学生关注点和兴趣,进而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三)教师可以通过媒介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媒介技术,具有较高的媒介意识,同时还要在媒介技术的应用中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一支业务精湛、政治立场坚定、能力高超的师资队伍,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不仅能够改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同时还能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并且成为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教学课程。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设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各种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媒介技术,加强媒介批判,提升媒介意识和媒介素养,不断利用媒介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引言
媒介素养主要就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相关概念,大多都是强调个体向社会大众传播各种信息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选择能力、质疑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媒介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广播、网络、电视、报纸、电影、手机等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力量,其所具备的媒介素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校任课教师普遍缺乏媒介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媒介技术进行教学服务。而且,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课时较少,其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往往采用大量的口述教学方式,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台下也听得兴致索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1]。
近年来,随着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的各种教学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投影仪、多媒体、幻灯等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但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对媒介技术的了解较少,无法熟练地应用各种媒体设备,甚至根本就不用,使得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合理,进而无法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就是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大多都是将传统的板书制作成图片和文字形式的PPT,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功能,也没有通过计算机对图像、动画、视频、文字、音频等信息形式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没有有效地形成人机交互的教学效果。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媒介素养较为缺乏,而学生所具有的媒介素养却相对较高,这种不对称现象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很难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严重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2]。虽然我国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相对落后,未能及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但是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快捷地接受各种新的媒介形式。所以,那些新颖、直观、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而教师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显然是高校教育培育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设置相关培训课程,掌握更多、更新的媒介技术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开设相关的媒介技术培训,提供相关的媒介技术设备和场地,例如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的幻灯、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设备,如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等等。在媒介技术的教育培训过程中,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媒介技术,并且能够掌握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应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将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以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广大学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同时,教师对媒介技术的应用也能够适当地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大学生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自己制作专题片和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3]。
(二)加强媒介批评,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可以在系统化的教育培训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媒介意识,提升媒介素养,从而能够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理性思考,提升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要增添更多的媒介信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想内容[4]。此外,学生的媒介接受能力较强,对媒介信息的兴趣也较高,所以他们掌握的媒介信息也较为全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沟通和交流,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更多的媒介信息,进而增强自身对媒介信息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掌握学生关注点和兴趣,进而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三)教师可以通过媒介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媒介技术,具有较高的媒介意识,同时还要在媒介技术的应用中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一支业务精湛、政治立场坚定、能力高超的师资队伍,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不仅能够改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同时还能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并且成为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教学课程。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思政课教师 交流机制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认为,为了达到育人目的,培养合格人才,高校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长效交流机制。
一、构建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1.有利于形成合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可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最基本力量,一个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个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然而在现实中两者各自为政,思政课教师负责理论教授,学生听没听进去是另外一回事;辅导员一方面很多不是思政出身,另一方面疲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没有时间也没有相关知识去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如果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效的交流机制,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将会形成合力,“1+1>2”,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学科实践性,学科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备上,应当在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学科运用上展示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辅导员也需要找到一定的学术平台,运用学科支撑,增强工作的理论指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科学、合理的长效交流机制有利于创造一定平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体性内容通过两支队伍的合理交流,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会呈现出两者相辅相成的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过介入辅导员培养与培训工作、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更好地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拓展自己的辐射空间,有针对性地纠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务工作相脱节的倾向。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理论支撑和学科平台,可以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向科学化、专业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的速度,对于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特征的研究,提高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优势互补,推进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是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探索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现实问题具有丰富的学理性思考,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距离,对学生个体缺乏细节了解。辅导员的优势在于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容易与大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不足之处体现在难以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给予富有学理性的解释并进行深层次的解疑释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摸索创新,同时也得益于专业建设和学科研究水平的整体进步。简言之,只有整合了两支队伍的优势,形成互补态势,思政课教师才能掌握第一手的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辅导员才能具有较好的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政治觉悟,从而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二、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交流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量将会有较大增加,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难以平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建立正常的交流机制之后,原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能既要授课又要担任辅导员工作、参加相关学生管理会议,而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琐碎的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劳动、社会实践、文体娱乐、人际关系、就业创业等各方面,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学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难做到两者兼顾,用于教学与科研的时间比打通两支队伍之前势必减少,这自然会影响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高。
2.辅导员由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可能会出现不能较快胜任两支队伍真正建立交流机制后所承担的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从学科依托方面来看,辅导员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很多吻合之处,但由于很多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因此,在两支队伍真正建立交流机制之后,许多辅导员可能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热情并不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教学方法难以深入研究,从而不能较快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由于长期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角色隔膜,两支队伍的融合面临很多困难。
高校普遍设有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种不同性质的队伍,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之后,两支队伍整合为一,淡化了角色上的差异。但是,长期以来辅导员在高校属于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形象却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因此,大多数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自己既是教师又是辅导员的身份,加上工作量大大增加,原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打通两支队伍的做法大多持有不同看法,带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对于辅导员而言,整合两支队伍的做法虽然有助于他们拓宽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修养,但由于今后必须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任务,这对大多非思政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而言,无疑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因此,一些辅导员对打通两支队伍的做法也自然会产生畏难或抵触情绪。
三、构建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思考
构建两支队伍的交流机制目的是打造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构建两支队伍的交流机制要有创新意识,大胆探索,切实找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长效交流机制。
1.探索专兼职结合、立交式流动的科学化模式。
专兼职有机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应当积极鼓励思政课骨干教师,尤其是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兼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兼职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或学生班主任,同时使他们在辅导员或班主任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应当坚持从优秀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德才兼备的硕士甚至博士充实辅导员队伍,确保这支队伍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梯队。
2.严把辅导员入口关,优先选拔思政教育等相关专业毕业生。
为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顺利融合,学校要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在选拔辅导员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结合实际,设置辅导员的从业标准,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建设方面全面考核他们的任用资格,尽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领域内挑选。
3.加强对两支队伍的培养、培训。
为了加快两支队伍的融合,让两支队伍尽快适应建立交流机制后的新形势,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培养、培训计划。对非思政专业的辅导员来说既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培训,又要对他们进行学生日常思政管理能力培训;对思政专业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来说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加大力度提供有利条件帮助他们提高水平,如定期、不定期把两支队伍送出去进行短期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半年左右的进修。
4.创新管理模式,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学校要统筹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要鼓励和支持一批热心、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型方向发展;二是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资源,优先推荐他们竞聘校内教育和行政领导岗位;三是根据工作需要,鼓励和支持一部分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报考校内外处级、科级领导干部岗位。通过这些办法促使他们“工作安心,学习用心,生活开心,发展顺心”,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队伍中来,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线。
参考文献:
[1]张坚.关于整合思政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做法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贾少英.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3]马福运.高校“双肩挑”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构想[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4]王建国.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6,(9).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观不认同,存在不安全感
首先,职业角色认同感低。在高校中,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枯燥难懂,无论怎么改革学生也难以喜欢,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难以提高,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其职业角色认同感非常低。
其次,懒于改变惯性。人们都习惯自己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由惯性而产生惰性,从而阻碍变革。教师都有自己的“舒适地带”,有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经验等,甚至不用备课也能对上课方式、方法和内容驾轻就熟,这使其觉得轻松和愉快,有这样的捷径可走,在人的惰性的支配下,教师就会抵制课程改革,而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舒适地带”。
最后,信心缺乏导致无安全感。人们面对新生事物时由于缺乏信心而产生不安全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改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人对未来不确定事物的恐惧,不清楚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课程体系中能得到什么,而会更加担心失去即得利益,因此也会参与课改但由于心态问题而表现出表面积极而实际消极的状态。
(二)客观上能力不足
开展课程改革,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知识的储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是政治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上好思政课,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专业素养要求其实比一般教师要高。但是,有不少思政课教师是从学校党政机关和相近专业抽调出来的富余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难以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三)高校政策支持不够,缺乏资金
学校为了响应上级政策,开展课程改革,只是要求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却没有在政策上真正给予支持。教师要进行改革,打破常规,就要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如课程研究的确要花费金钱:如材料、顾问、合作、印刷、装备、参加会议、调研等都需要资金。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真正进行课程改革。
(四)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少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改革,首先教师要进行学习,自我提高。但是,很多高校认为这门课,不能马上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即使参与培训进修,时间也较短。从整体上看,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高,还是投入不足、激励不足、力度也不够。
二、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要不断学习,充实知识。学习是提高技能和境界的过程。思政课是内容磅礴的一门课,在研究上除了讲“专”和“深”之外,讲课的内容还要力求丰富,讲“博”和“广”。除了要研究经典的著作之外,还要涉猎各类学科和知识,随时关注时事政治和重大事件,保障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透彻性。同时,还要注意围绕课程内容精心搜集资料,结合理论精心运用资料,运用资料来恰当地解释理论,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研究与比较确定哪些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增强竞争能力。高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各种教学比赛活动,符合条件的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大胆的参与。通过参加比赛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也能向他人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不断改善教师的职称和知识结构,使教师不仅在数量上,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等方面都能够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要求。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想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使思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就是必不可少的。针对高校的实际,在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方面,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学历进修和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通过脱产、半脱产、在职等形式进修完成学业,提升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二是开展社会实践,并逐渐形成制度,要创造条件让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考察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三是开展校内培训,各院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如定期组织备课会和研讨会,促使思政课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同时还可以聘请重点大学的思政课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指导科研工作。四是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对于一些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应大胆起用、重点培养,使他们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改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断层”的局面。
(三)加大支持与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存在的问题
客观的说,绝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都能够积极有效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但仍有极个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自身素质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教学实效性。主要表现: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者居高临下,习惯将教学过程看成是单一的、被动的理论传授,忽视教学对象的主体性。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个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也有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然而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者由于数量少,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备课、进行科研、深造和培训,影响了理论素养的提高,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存在的相关问题
受社会复杂的原因影响,许多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偏见。由于侧重对职业的规划和发展,许多大学生更注重的是外语和计算机等实用专业知识的学习、名目繁多的“证书”和各种技能培训,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冠以“无用”的帽子,抱着应付甚至是反感的态度,缺乏兴趣。因此学生自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这就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三)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和国际的实际,并能有效解读社会现实,然而尽管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经过认真选择和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日趋丰富,但是仍然没有避免重复、空洞。首先,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缺少趣味性,理论性太强,难以调动学习兴趣。其次,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仍然是教学者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也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第三,教学组织方面。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大多采取“大班”授课,教学对象较多而且教学时间也较短,师生交流不足,师生关系疏远,教学组织的难度较大,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调动。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效果的检查,往往采取学生期末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价值观,忽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和内在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乏有高分低品质或高分低能的现象,仅凭一次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显然是不科学的,这种现考试方式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利于高校学生的成长发展,违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1、完善教材体系,编写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首先,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水平的重要前提。当前要把编写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大纲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任务。其次,应组织研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料数据库。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到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致力于建立网络数据库,更好的方便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查阅和学习。
2、科学的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应具有前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未来,能用对未来的认识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不同层次教育对象成长发展需要的具体要求,以达到循序渐进、因才施教的目的,更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
1、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仍然是以教学者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几种教学既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联合交叉使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变成愿意学,主动学。
2、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不满足教材的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可以通过放映影片、记录片让高校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建立教学互动网站。师生之间可以在网站上随时交流,帮助学生解答遇到的问题,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核心,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首先,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除了应该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及较高的政策水平以外,还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其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就明确要求教育主体精通理论,只有精通才能够讲清楚明白,学生才会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1、考虑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因材施教,把学生的成长需求作为学生工作的基点。更多地要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使学生得到尊重、重视,使其价值得以实现。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尤其是在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更要对青年学生个体加强重视和关注,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2、增强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
具体来说,可以依据高校学生成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打破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偏见,唤起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三、结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效果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39-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和阵地,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或许有些不如意,容易产生偏激思想,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有一定影响,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更加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且教学效果应不断加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形成自身的学科体系,在师资力量、科研能力和教学效果方面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重视专业课而忽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专业化,师生比较低,教学方法、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因此,应加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力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生的教学吸引力,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认为可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寻求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途径。
一、学校方面
(一)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硬件设施和教学效果作为考核学校领导工作的重要指标,从根本上引起重视。其次,应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在教学经费上予以保障,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定给予平等机会等。再次,应尽可能多地指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去进修学习,督促其多与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特别是多参加学术会议、教学培训;还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和民情,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最后,应吸引和引进优秀的人才加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来源,从而逐步改善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
(二)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强化学生纪律管理
学风是一所学校灵魂的体现。面对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高、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各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学生纪律,促使学风建设系统科学化。在学生纪律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将奖励与惩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此外,要加强学校学风建设,还需要学校在制度上有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在人力上加以保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完善教师考评体系,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担任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有个人学历、学位、职称提升的重大压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承担课程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时,部分教师在课题申请及等科研方面的事情上花费大量精力,而对课程教学敷衍了事。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而职称对其个人提升十分重要,二者并不矛盾,且良好的教学是科研不竭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应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厚此薄彼的势头,尽快建立和完善教师考评体系,不仅重视教师职称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时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以敦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全身心投入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教师方面
(一)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书育人的典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应仅仅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思想、行为乃至灵魂作用于学生,以达到说服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的活动行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目的。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强师德建设。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尤为重要。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评估期间,引进了一大批年轻教师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和学习,提高学历和学位,努力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
(三)改革教学手段,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大学生的需求。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促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完美结合,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然而,很多教师仅仅是在形式上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与课程结合。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制作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教学课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提高教学说服力,完善传统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的不足,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学吸引力,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门艺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教学吸引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学应言简意赅。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看来是枯燥无味的,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啰嗦,这会更加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应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锤炼语言,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做到言简意赅。其次,教学应深入浅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很多方面都是要告诉学生道理,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理论,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深刻掌握理论内容,还应尽可能地用学生容易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学习。再次,教学应诙谐幽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在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使用有趣幽默的语言,活跃教学气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越来越多,这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的大难题。因此,必须创新实践模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第一,组织学生参观所在地的博物馆、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录像并撰写心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知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进而更新观念。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同时在寒假也参加类似的服务活动,如参加学校组织的慰问“五保户”活动、社区结对子活动等,将学生推向社会,亲身参加实践,在实践中促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与当地人民法院联系,让法院审判走进校园,从而实现一种强有效的实践教学。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走出校园,开展与教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也是十分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可通过讨论、模拟提高学生学而用之的能力。
三、学生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很多学生来说仅仅是一门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相比,他们认为没那么重要,因此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迟到、早退、逃课,甚至不参加考试。大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上。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态度不端正,这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生应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在学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导和规范下,端正态度,转变思维,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动力保障。
总之,面对新形势,集中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从主客观方面着手,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切实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陈少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上课存在的困惑与对策[J].法治与经济,2006(1)
[3]张清华.高校“两课”教学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校学生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主见,但是还未形成自己的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社会生活的影响,缺乏对人和事物的客观判断。首先,现代的高校学生缺乏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缺乏信心,这都是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的结果。第二,高校学生越来越缺乏诚信意识,作弊和抄袭现象司空见惯。第三,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被家里的大人百般呵护,缺乏独立的能力,并且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不愿与人分享,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集体精神和团结意识缺乏。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学生升入高校,开始了更加专业的学习,往往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经常会花大部分的精力来学习专业知识,学校也更加重视学生在专业上的能力培养,反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上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般较为浅显,也没有具体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和培养学生们的正确道徳观念的形成。然而人们的不加重视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不重要了。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于教学生如何做人,在于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因此,学校需要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并且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利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发展,推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进步。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来推进。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学习,从而推动学生在思想上的进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前社会环境混乱,价值观缺失的问题,高校应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是非对错,认清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真正明白好与不好。而且,高校应该倡导诚实诚信、公平公正的良好风气,用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的思想,建立校园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积极正确的校园环境的营造。学校要尽力为学生和老师营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为师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场所。不仅如此,学校还应该重视学校的学习和教学风气,帮助建立温暖愉快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中的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包容万象,不仅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有国内外的时事政策,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眼界,能够用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从而以更加开放,并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去接受和认识这个广漠的世界。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处的世界不仅广大且异彩纷呈,从而有一个谦卑的心去对待它,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满足这一要求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刚好给教师一个认识世界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具体的实例,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国内外所发生的大事,并将自己的意见看法发到班级群里进行探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聘任和培养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思想,理论,政策和方针的主要宣扬者和传播者,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引导人。高校必须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聘任制度,建立更加合理的标准来选聘任课老师,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老师的整体素质。高校应根据学生人数,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需要来聘任一定数量且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同时,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创新意识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此外,高校应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工作,对思想道德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新任教师的岗位要求,促进其更快更好的适应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马虎,必须坚持先培训在开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在教学上采取多种手段,通过生动幽默的讲学,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原本枯燥的政治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人生的法门,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总结
摘要:社会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让大学生们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社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求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在对国情、民情、社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增强意志、坚定信仰、明确目标,成为新一代合格的大学生。但是,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空洞,仅仅为了上级的检查需要,最后成了简单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说几句空话,与其说是社会实践,不如说是公费旅游,社会实践教学成了应付上级的“例行公事”。
1.2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调、陈旧,缺乏深度。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深刻性、持续发展性明显不足,重复性、模仿性、浅层性的现象大量存在。
1.3社会实践教学功利性强。社会实践教学需要通过宣传让社会和大学生们都参与进来。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教学时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过于注重、追求包装和宣传,忘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和宗旨,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主旨和意义。
2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认识上存在偏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的压力。因此,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时,片面强调培养专门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摆到可有可无的位置。
2.2机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诸多理念还比较落后,直接导致在机制保证和建设上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领导管理机构的多头领导、多重管理,最终导致管理混乱、无序、效率相对低下。二是缺乏长期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社会实践教学目标和计划。三是社会实践教学经费时多时少,从制度上缺乏长期、可靠保障。四是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3模式上乏创新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在形式上没有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发展实际和学生的特性出发,多年不变,缺乏创新。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部门和组织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缺乏对社会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知。
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进的几点对策
3.1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地位的认识
高校各级领导要切实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从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国家和民族新一代接班人的高度出发来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坚持把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学生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各级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始终坚持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积极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创造既严格又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最后,要建立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定期培训、交流制度,保证该支队伍始终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3.2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
⑴建立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专人负责,专任管理,统一调度、安排人、财、物,对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进行统一协调。⑵制定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长期间建设发展规划,对社会实践教学有序、合理安排。⑶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严格按照中相关部门的要求出台具体政策,保证社会实践教学人员和经费的配备。⑷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定期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⑸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与各个学院日常工作联系制度。通过派驻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进学院,加强与学院、大学生的互动,通过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增强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同其他层次的大学生一样都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高校思政课建设05方案”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需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门必修课,这2门课程与本科院校使用的是同一教材。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还是生源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简单压缩,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置,导致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缺乏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多数高职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教条化、书本化过强。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需求,重讲解轻引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说教轻心灵感受,缺少有富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虽然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从在方式上还是传统的教师系统讲授,只是把教案、部分案例转换成电子格式投影到屏幕上,这实际上还是传统讲课方式的重现,只不过是披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外衣而己。
(三)实践教学实施困难,多数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基本形式,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小,加上缺少必要的经费保证,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名无实。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协助、配合及统一安排,可学校这一问题上的缺乏整体部署和指导,将实践教学任务交由任课教师承担,单靠教师的往往是困难重重。不少学校的实践教学因担心安全问题,实践教学完全以校园内部活动取代,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不能适应当前职教发展。据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专职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且一些高职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不够厚实,缺乏实践和生活的积累,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少数教师受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政治信仰模糊,对社会主义前途表示怀疑。在师资培训上,由于缺少经费,许多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参与社会调研、出席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从而造成一些教师信息来源狭窄,教学和科研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出来的问题向我们表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多个层面。我们应努力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结合高职学生实际,精选教学内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从高职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教学丰富到学生的专业结构中去。其次,要突出高职思政课教学特色,必须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课堂实践教学可以进行专题研讨和辩论演讲等形式,除此可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就地开展社会实践,进行学校生活行为考察、社会公益活动和助人为乐活动以及社会典型人物事迹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把握课堂节奏,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促使课堂教学向学习型、讨论型和应用型过渡。
(三)注重职业素质培养,突出高职特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把学生定位为即将走向生产第一线的人,要重点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现代企业观在要求良好的职业技能之外,对人才的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创新等方面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将专业培养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利用相关职业的内容来丰富和阐明思政课的基本原理,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品行符合企业与社会的要求,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教学互通的平台,让学生真实感受职场岗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崇高的思想素质、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明确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科研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业务。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体系,采取社会考察、学术交流、学历提升等措施,培养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力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魅力的师资队伍。
(五)实施多元考核方式,建构发展性评价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考察,改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方式,实行多元考核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核。可以通过设计学生评价记录册,把课堂参与、课堂作业、日常行为表现、学习体会、实践报告、期末成绩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骨干培养 机制
大学生理论培养机制较为复杂,但是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选拔与培养机制
1.1选拔机制
高校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需要尽早入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集中精力实现对理论骨干的培养,考虑到大学生的特点和大学的学习年限,建议在大一或者最迟大二就应当确定主要的培养目标人群。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高效的理论骨干选拔机制,以便尽早完成大学生理论骨干的选择。
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养的培养的同时,也关注到理论骨干的特殊需求,是正确处理好合格人才与杰出人才的关系的必然要求。坚持把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与青年者的特殊要求相结合。既要尊重人才成长需要历经长期过程的一般规律,科学设计培养内容和方式,系统规划和推进各项工作。
1.2培养机制
1.2.1政治理论课。政治理论课被认为是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最为研究者所重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第一是教师应当关注政治理论课意义的研究,从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效用着眼,必须追随党的理论发展和国家政策变化,适应社会需要。第二是教学内容上,主要探索如何将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知识体系。第三是教学方法上,运用其他学科经过检验的有效方法充实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提高授课效果。
1.2.2思政工作。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新形势下的高校环境中,政治理论教学的作用有很大局限性,必须辅以其他手段。辅导员被认为同学生接触的机会多、范围广、层面深,是高校中最了解学生的人,可以随时随地随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培养工作成效不强,因此应当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使其工作同高校两课教学有机结合。
1.2.3此外,灵活多变的理论培养组织形式,有利于在常规课程和辅导员的随机性工作之外提供一种制度化经常化但是形式更为多样的培养方式。可通过组建优秀大学生骨干分子集训班和组织研究探讨等方式,增强培养效果。
1.2.4强调实践锻炼和实际观察。
针对一直以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比例缺乏平衡的状况,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践成分。学生党支部应当根据理论骨干的特点和意愿,安排一定的社会工作,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理论骨干在行动中感受先进、实践先进,提高理论骨干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1.3激励机制
在大学生理论骨干激励机制的创建中,不能忽视个体自身的心理需要的作用。只有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其在大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和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具体可通过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等机制来实现有效激励作用。
1.4反馈和调节机制
构建完备的理论骨干培养教育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迅捷的反馈和调节机制,以便于快速地获取对理论骨干的培养工作的成效和后果,并且始终实事求是地对我们的培养方式和方法进行调节和改进。
2.考核与评价机制
作为大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教育的考察与评价,政治理论知识和政治理论素养是考察的重中之重。与目标设定相称,在考核与评价形式的设计上,如何更好的检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被作为基础性原则。
2.1日常考察和评价。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质疑单纯依靠传统政治理论课考试测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同时也把考核与评价日常化、经常化,才能有效地把握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避免知行不一的局面。这一机制的核心思路是将思想政治素质分解为若干要素,配给不同权重予以量化,以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为依据,通过打分方式进行评定。
2.2实践活动中的集中考核。一个人政治思想素质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观察大学生行为表现的良好平台,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实践环节,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其政治理论课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2.3研究活动中的考核与评价。组织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研讨,不但被作为教育方式,也被认为是有效的考核手段;研讨表现、论文、调研报告等可以反映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运用水平,而且相对于试卷考试更具有综合性和真实性。
3.管理与保障机制
3.1理论骨干培养的领导机制与党建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应当将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政治理论骨干分子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依傍于党的坚强的领导,大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才具有领导力量的保障,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浮萍,无魂之器物。要创建务实高效的党支部运行体制和循序渐进多层次端正理论骨干入党动机以及加强相关的考核与评价。
3.2政策保障机制
高校要争取将党委组织、宣传、地方党校和政府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充实进“青年者培养工程”领导小组中,争取使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获得政策指导、资金配套、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及使用等方面的支持。
3.3队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