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化创新的途径

时间:2024-03-28 11:00:01

导语: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1篇

关键词:艺术类博物馆;文化传播;途径;创新

1、艺术类博物馆概念的界定

博物馆是由于人们对于物品的收藏而开始产生的。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帝国的行动中,将搜集和掠夺到的珍贵古物和艺术品都交给了她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进行整理和研究,而亚里士多德也正是利用了这些艺术文化遗产进行文化的教学和传播工作。而在亚历山大大帝仙逝之后,她的手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在亚历山大大帝收藏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并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用于收藏文化宝物的缪斯神庙,这也就是人们认为的世界上最原始的博物馆。而博物馆一词,正是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的。

艺术类博物馆主要是通过对于一些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挖掘和展示,能够系统地展现出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历程,因此艺术类博物馆的藏品首先以艺术为判断的标准。

和一些其他的博物馆相同,艺术类博物馆有着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比如藏品以及受众,而艺术类博物馆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把这些独有的特征在艺术的语境中呈现出来。艺术类博物馆指的是一个以艺术品为主要展品的,不追求赢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永久性开放的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2、艺术类博物馆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艺术类博物馆对于陈列、展示以及宣传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它肩负着保护人类丰富的艺术作品、弘扬艺术精神和思想、提升国民艺术文化素质的重任。艺术类博物馆对于大众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景点,更是启蒙人们对于审美和艺术的追求的重要场所,是人们回归精神内心的家园。艺术类博物馆具有收藏展品的集中性、艺术展品陈列的开放性和艺术文化传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决定了艺术类博物馆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艺术类博物馆又被成为“终生的学校”以及“艺术的殿堂”。艺术类博物馆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对于美好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向往,更有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的启蒙,让人们对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2.1文化传播是艺术类博物馆功能的具体表现

历史是文明的淹没者,而人类则是文明的保护者和再造者。虽然人类历史上出现了辉煌而伟大的文明,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这些文明终将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是可以得到永生的。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可以从这些文明的遗留中去寻求文明的真谛,也可以通过某一种途径去探究文明的遗留,而这种遗留就是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形式中的重要的一种,其帮助人们探究文明、认识文明、传播文化的功能也是毋庸置疑的。

2.2艺术类博物馆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

与其他的文化传播载体不同,艺术类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是带有自身的独特性的。艺术类博物馆对于大众的文化传播并不是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传统的传播手段,而是以艺术类博物馆中的艺术类展品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的,而艺术类博物馆正是依靠这些独特的艺术展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组合,将这些艺术品之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播给带参观的大众。同时,艺术类博物馆还可以与现代化的展示方式相结合,利用电子多媒体的展示手法,把艺术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让大众在艺术的熏陶中得到文化的传播。

3、新媒体技术在艺术类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种更加快速的程度,科学技术为艺术的发展缔造了更加广阔和平稳的发展空间,也为艺术类博物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除了运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进行文化传播,艺术类博物馆还开始和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甚至以新媒体技术为传播途径的主流,向人们传递崭新的艺术文化。新媒体出现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保护和传播的手段,也给艺术类博物馆对于文化的展览和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和方式。在艺术类博物馆中,多媒体短信、APP客户端、数字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式都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去。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不仅可以为艺术类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消除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文化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更可以在让更多人接受文化传播的同时提升艺术类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效果,让参与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收到来自艺术类博物馆的文化洗礼。

在新媒体时代中,人们已经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在博物馆的展品中获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而新媒体的出现则刚好符合了这样的需求。通过人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对艺术类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的不懈努力,很多智能在艺术类博物馆中才会出现的珍贵艺术文化作品和遗产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得以展示在参与者的面前。新媒体的洪流是任何国家任何行业都无法拒绝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艺术类博物馆都开始积极地对新媒体手段进行应用和融合,做到传播的方便、快捷、高效,以及影响力的不断拓展。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内的大部分艺术类博物馆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网页,不仅可以让人们通过网页对这些博物馆的展品进行了解和欣赏,还可以通过网页或者APP客户端进行互动。

第2篇

一、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社会管中的作用

1.增进村民沟通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拉近基层群众之间的距离,为其创新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渠道,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网,进而有效地减少和化解基层社会的纠纷及冲突,增强基层群众和社会的自治能力。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看电视、上网等私人文化生活逐渐占据主导,而传统的公共群众文化活动却逐渐减少,活动的频率、参与度低,形式和内容匮乏,导致群众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传统的邻里关系变得疏远和淡薄,不利于长远的基层社会管理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丰富和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摆在当前基层社会管理面前的必答题。

2.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基层社会更加多元化,传统的集体经营方式逐渐减少,农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从而使基层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相应的治理成本增加。我国当前的基层社会管理主要依靠基层政府,而基层政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中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会出现许多的空白领域和薄弱点。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能够在基层逐渐形成依托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微观组织,这些组织会建立各自的规范来约束成员行为,成员间通过文艺切磋、思想交流等,能够形成互助互爱、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群众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治能力,进而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此外,群众也可以通过这些社团组织来向上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些组织来宣传基层政策,提高基层社会事务的参与度。

3.促进基层文明建设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群众的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长期以来都受到他们生活环境的文化熏陶。就基层文明建设而言,乡村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着力点,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外来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渗透等致使乡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层群众的集体观念变得淡薄、个人利益至上、价值观念偏差,淳朴的传统乡风遭遇威胁,相关的利益纠纷问题层出不穷。加上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贫乏,玩麻将、斗地主等娱乐消遣方式逐渐助长了赌博风气的形成。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吸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是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根治基层的歪风陋习,进而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乡村文化,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法律、担责任、家风优良、乡情淳朴的生活习惯,为基层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手段

文化作为一项软实力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我国基层社会问题多发的当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面对当前基层矛盾多发、繁杂,基层价值观念、精神、心理不断震荡的情下,强制性的社会管理手段在部分领域的作用甚微,文化作为一项软控制手段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治理念、多元思潮、价值观念等传递给群众,变传统的“送文化”为“种文化”,能不断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凝聚群众的文化力量。

二、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创新途径

1.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硬件基础,长期以来基层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都受到了基础设施不足的制约。近几年我国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的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在每个乡村建设公共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阅览室等,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为基层文化发展提供生长的场所和土壤。[3]同时我们也应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大力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硬件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新型网络化、信息化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文化服务平台,传播与共享优秀的基层文化,才能更好的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管理。

2.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挖掘的过程中,应明确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和目标更加多元和明确。地方优势资源的挖掘有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丰富和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有助于彰显特色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有助于文化活动的落地生根,有助于提高基层社会的管理效率。此外,在文化活开展的前期,就各个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要做好调研,注意结合群众的需求来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目标、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活动开展更加顺利。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就能够更好把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动向,从而使得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建设出更具特色,更易为群众接受的文化活动管理途径。

3.强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处于“散养式”的发展状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群众自主开展居多,缺乏管理,长效性欠佳。因此,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基层干部的观念,让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中,督促基层干部着力抓好文化建设;同时要广纳贤才,基层文化建设单靠干部是难以开展的,应积极吸纳有文化特长的年轻人、退休教师、传统艺人等担任文化活动开展的引导者、管理人员,全面带动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最后,鼓励群众建立自己的文化社团组织,丰富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文化活动的形式决定了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效果。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参与人群也多以老年人为主。新时期,我们应充分挖掘民间文化、地方文化,广泛吸收新兴文化和年轻文化,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以满足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应着力弘扬地方传统、民间技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鼓励民间艺人组织开展表演。同时,鼓励有文化特长的群众组织成为文艺团体,为群众文化打造新的发展舞台。此外,也可多借助自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的力量,宣传地方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增强群众的文化荣誉感。

三、结语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调整和摸索阶段,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面对基层群众,我们需要将各个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挖掘群众需求,着力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高效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信息化 高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 教学创新

一、引言

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运用,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不仅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影视文学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影视类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问卷调查

2011年6月,我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在选修了《影视文学鉴赏》公共选修课的同学中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131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从影视本身来看,有80.2%的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他们在业余时间观看的大多是喜剧、科幻等影视片,艺术价值较低。在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追捧那些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影视作品。由此看来,大学生的影视文学鉴赏水平令人担忧。

从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来看,大部分的同学因为喜欢或者想学习影视文学的知识从而选修了该门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有56%的学生在选修该门课程前没有看过影视文学剧本,说明大学生影视文学鉴赏基础薄弱。想让他们学有所获,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三、运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根据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及影视文学鉴赏课程的特点,改变影视文学鉴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把以学生为中心传授知识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主动学习,主动地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对目前影视的热点进行评析,从“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主动、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做深入思考。

“看50部有质量的电影,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影视作品的选择和定位是让任课老师头疼的问题,也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关键。

(1)多选择融入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一部影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影视文学作品听细读和品鉴人生命题。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又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满、完善。在影视文学鉴赏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体验成功,体验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2)关注新作品、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影讯。大学生喜欢追新求奇。影视文学相比其他文学类型而言非常年轻,演进过程迅速而充满活力。因此课堂教学在保证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感。密切关注当代电影的新动向、新作品,利用网络、电视和期刊,查阅相关资料,将最新的创作动态、影视信息及时告诉学生。这样能让学生及时把握影视文学发展趋势,加强危机意识,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依托世界大学城教学空间,拓展课程容量,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手段,充分依托“世界大学城”的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建立空间课程资源库,有效地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及时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嵌入式、Flash等技术和软件,通过打碎、集成、泛在、重组,将课件、案例、大量图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断用表格化教案进行整合,调用资源灵活、方便。这样,让鉴赏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而更便于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时间有限,而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改编拍成的影视剧往往长达120分钟甚至更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教师可以将上课涉及的作品全部上传至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到教师空间学习,将“教学大纲”、“授课讲义”、“电子课件”、“课程视频”、“作业题库”、“影海拾贝”等课程资源网上共享,这样既能加大课程的容量,又方便组织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专题研究学习。

建立影视文学鉴赏学习群组,实现网上答疑、讨论、提交作业和论文,参加课程考试。学生通过影视文学的欣赏和评价,培养了他们的鉴别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影视文学鉴赏教学也从“听老师讲影视文学”真正转变为“鉴赏影视文学”。

4.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影视文学鉴赏中,案例教学法应用较多,课堂影视理论讲解与课外影片观摩构成主要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优秀影片,深刻理解电影所负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生内涵,在影视文学鉴赏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研究法等。

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影视热点结合起来,布置一些专题,例如“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好莱坞科幻大片”等专题,组织学生分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对专题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形成总结报告,制作成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外电影做横向比较、将本土电影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透视文化的差异、传承和融合。

四、结语

面对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挑战,一线教师更应力求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寻找一条更加切合影视文学教学实际,并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经验,培养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1.

第4篇

论文摘要: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常以图形创意表达主题内容,形成信息得以传达的设计形态,使沟通变得更为直接有效。本文从图形的基本概念出发,论述图形创意的设计要点和方法,揭示在多种视觉元素和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的环境下.现代图形创意如何在非语言环境中能够更好地促进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像的制造、存储、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使得人们从语言中心的时代迅速转变为以图像、语言、文字为支柱的崭新时期。着眼于信息传播的图形设计,是一种以“图画和形象”作为信息载体并与信息传达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图形是人们为传达某种信息而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具备某种特定信息的视觉形象。为了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准确,不单要考虑图形创意本身的语言技巧,更要兼顾图形信息传播所处的周边环境;更要冲破专业的局限,以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超常的艺术想象力,来创造图形设计的新风格。

现代图形创意的基本概念

图形是一种说明性的视觉符号,是介于文字和美术之间的视觉形式,是通过可视性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意念。现代图形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超越了一般造型的审美限定,集现代哲学、视觉心理、艺术造型、语言符号、信息传播、市场营销等学科于一体,并逐步改变着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了的文字表述方式,它以超地域、超时空的全球性无障碍语汇,给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民众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交流方式,正逐渐成为世界性信息传播的主要交流形式。

所谓图形创意,就是指前所未有的,能充分反映并满足人们某种物质或情感需要的意念或构想,并通过图形的视觉外化,以求免除地域、文化、语言、种族等人类交流会发生阻碍的因素,从而达到心灵之间的有效沟通。

图形创意的文化语境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二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被规定的语境范畴,而图形创意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和信息传播活动,需要借助和恰当适度地使用一定的语境,来准确梳理与表现图形设计中的物理场。在信息构成要素中,图形是重要因素之一,是运用视觉艺术手段塑造并传达信息。如何正确地运用图形创意,更多地发掘图形创意的特性,我们要结合图形的使用环境尤其是文化语境来进行探讨:

图形创意的信息认知。在许多以反战和平题材的平面招贴中,用的最多的图形即是和平鸽的造型,在人们的共识中,它是最能够反映“和平”的一个象征符号,最能被受众准确、快速、有效地接受和认知。这种图形的认知性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如果一个图形创意不能为人所知,让人不知所云,那就完全没有达到它传播信息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

图形创意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性。在跨越不同文化的信息传播中,图形的差异性就是文化间不同特质的外化形式。不同文化经验和背景对于同一图形可能会产生不同意义的解读,任何语意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特定背景的图形才能被接受。即使是表达同一内容的图形,在不同的文化气氛下不断使用,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象征意义,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比如在中国,被喻为“花中隐君子”的,在拉丁美洲某些地区则被当成妖花;在泰国和印度被看做吉祥的大象,代表智慧、力量和忠诚,在英国则被视为忌用图案,认为它是蠢笨的象征;在我国和日本被看做是长寿象征的仙鹤,在法国则是蠢汉的代称。这些都说明某一具体图形会在不同时间、空间中,有着不同的语义。

图形因社会因素、时代的发展而产生象征意义上的变化。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变化。变化着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图形以新的含义,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变化,以新的图形取代旧的图形来表达不断变化着的事物。比如在吸毒问题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一大社会毒瘤后,原来象征医药含义的医用注射器已经渐渐成为吸毒行为的标志之一。为信息传播而使用图形时必须把握图形语境可能存在的变化,保证这些图形符号正是设计者信息传达所需要的意义,而不是它们曾有的或可能有的其他含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在信息传播中应有的效用。

图形创意文化语境的发展导向

图形创意风格的形成是由特殊时期文化形态和社会潮流决定的,在图形创意发展的进程中,它有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按照自身的运行轨迹而变化的,有着不可逆转的特性。首先,应该站在文化和社会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图形创意的走向,这样才能将人的思维纳人宏大的体系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全方位思维视角。其次,要从图形创意发展的整体出发,寻求那些最基本的、最有代表性的设计倾向,从中预测到图形创意发展的未来,这将对我们从事图形创意确立方向性的指导。

民族文化性导向。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陷人了各种信息的交叉包围之中,在这样的视觉环境里,人们更加渴望文化性的注人,使贫乏的肌体得以充实,于是强调设计的民族化、单纯化呼声日益强烈,许多敏锐的设计者便将创意的目光投向了图形设计的深层—文化层面。发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反映时代的精神,已成为现代图形创意的基本追求和发展导向。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总和,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文化的大背景。图形创意也不例外,只有把个人的思维纳人文化的轨迹,才能使图形创意具有震撼力和时代感。综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具有两个基本的导向,从纵向上看,民族化的风格是变化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情结;从横向上看,世界上的人类居住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不同的地区形成了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氛围,相互之间的文化现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反映到图形设计上,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地域、思维、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设计师对设计的认知观。若能立足于本土文化来进行图形创意,图形就带有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独立的表达能力,使人们领悟到文化发展的脉络,图形所承载的信息将更具识别力,更能促进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个性化导向。现代图形信息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使所传达的信息在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的环境的各种信息中脱颖而出,一条很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个性化语境的强化和扩张,个性化提出了一个差异性的设计原则。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文化创新的途径 反思性学习 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87-03

一、研究背景和主题

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制作精美的课件、播放视频、组织课堂讨论、辩论赛等教学方式,希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然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往往热热闹闹上完一节课后,学生却不能准确地把课本里的知识表述出来,更谈不上应用分析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对教师有极大的依赖性,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质疑性。课堂很多时候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只是静静欣赏表演的观众。偶尔需要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让学生参与的活动,除个别学生积极主动外,多数学生都是冷眼观看。一些教师只注重研究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却忽略了研究该怎样引导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教师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反思。作为以“反思”为中心的一种教育理论,反思性学习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者的关注和探索。所以本课题组成员决定以“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开展反思性学习”为课题,以《文化创新的途健氛庖豢蛱馕例开展课例研究。此课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及其意图

(一)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由此对“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产生了好奇,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高二学生还难以理解和把握这一内容。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注意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亲自尝试进行文化作品的创新,体会到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同时还要吸收、借鉴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激发自身学习优秀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2.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四)教学方式和手段

1.教学方式: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用 PPT 把小组创作的班旗作品展示出来,教师进行引导归纳。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流程

1.课前教师安排学生自由分组设计班旗图案。教师对班旗的设计提出具体要求:设计的图案应符合班级建设的精神和目标,作品要有新意;可使用画笔、图纸进行设计,也可使用画图软件制作。

设计意图:班旗图案属于文化作品,学生设计班旗图案的过程则是文化创新的过程。各小组在设计作品时,需要相互沟通交流,提出各自的想法,最后达成共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设计方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思维。

2.课堂上进行班旗创意大赛展示。由每组派代表上台将作品呈现出来,并介绍本设计组成员,讲述作品中包含的寓意。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一面又一面各具特色的班旗,各小组成员在惊叹之余暗暗分析比对,发现本组作品的优势和不足,借鉴其他小组作品的经验教训,以指导自己的下次实践。

3.小组合作探究一:各组的文化作品是如何创新的?请从作品颜色、图案、设计思路等方面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设计的作品,思考自己是如何进行创新的,并反思自己在参与设计班旗过程中是否能按照本课所学的知识开展活动,从而体会到文化创新既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班旗创新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觉地对《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框题的学习目标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是否已经制订了合理的学习目标。

在谈到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要具备包容的胸怀和能力;二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三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小组合作探究二:如何看待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运用外来文化元素设计班旗会失去民族特色,体现不出我们文科班学生深厚的国学底蕴,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民族传统特色,不应使用国外的元素。

观点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西方的文化元素更新潮、时髦、先进,设计班旗应该全部照搬西方模式,这样才能显示我们班的与时俱进。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应该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从而明了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5.辨析题:①过西方的节日才是新潮的,过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土老帽。(民族虚无主义)

②孔孟等传统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应坚决抛弃。()

③“土豪”“吐槽”等网络词语不利于保证我国汉语的严肃性,应禁止使用。(守旧主义)

④美、日、韩等国的影视作品严重冲击我国原创影视的发展,应抵制美、日、韩文化。(封闭主义)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辨析及解释,使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明白在文化创新中可能会出现的四种错误倾向。

6.课堂小结:由学生自主概括主要知识点。

设计意图:选取一两名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归纳小结,促使其回顾本节课的大致脉络,了解自身对本框题内容的掌握程度。

7.选出最出色的两幅作品。要求:

①每个小组选出两幅作品,其中一幅可以是本组的作品,也可以是其他组的作品,另一幅一定得是其他组的作品。

②遵循原创、公平、公正的原则。

设计意图: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设计者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大家投票选出最佳创意班旗后,教师可让落选的班旗设计者反思自己在文化创新时还存在哪方面欠缺,下次的学习实践应该如何改进。而最佳创意班旗设计者则总结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可取之处,形成经验以指导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实践―反思―实践把课本知识即文化创新的途径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8.巩固练习:高考真题实战。

“(2011 年浙江卷)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设计意图:选择这一题作为课堂的巩固练习,是因为材料在表述上较为浅显易懂、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找出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兼顾了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另外,一些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可能会忽略“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这两个要点。这将提醒学生在今后的答题过程中要注意寻找隐含在材料中的重要意思,使回答做到准确、全面。

三、课堂观察的重点和工具

这次课例研究,由课题组 6 名成员负责进行课堂观察,两个人为一个小组,分别采用“复线型教案观察表、座位表和描述抽样生的方法作为观察工具”,重点考察教师设计活动、提问问题等方面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反思。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在第一轮的教学实践中,课例研究小组认为学生展示的班旗作品非常有创意,每一幅作品都很精美,寓意也很深刻,且上台做讲解的学生的表情都自然从容。但是由于分组太多,共有七幅作品,学生上台介绍的时间太长,这一环节耗费了 20 多分钟,已经超过 40 分钟课程的一半,这导致后面的环节处理得很匆忙,使学生对创新的基本途径未能做到更为深入的理解,课堂小结未能完成。整节课的课堂容量不够充足,学生多数时候是表演者的身份,自主反思和调控的机会太少。对于教学的部分环节,教师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1.在第一个环节的课前布置中,教师应结合课本的观点对学生如何设计班旗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强调班旗设计既要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还要借鉴世界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内容、表现形式或者绘画技能等。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其是否能够做到对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和发展,这样对文化创新的途径的印象更加深刻。

2.第二个环节中的作品展示不需要太多人上台,且单纯介绍作品寓意用处不大。教师可先将这些作品快速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选取两幅比较经典的班旗作品让设计小组代表上台指出其创新之处,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创新的途径。

3.在第二个环节中揭示创新的基本途径后,第三个环节的小组合作探究不需要再讨论班旗的创新之处。为了让学生验证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创新的途径,应让学生分组探讨文化创新的事例,然后派代表上台分享。这样对于创新,就不再只局限于班旗的设计这一单一的情形。教师可以在此环节中补充一些事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我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言的作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等,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列举的实例应涉及文学、绘画、音乐、雕刻等多个领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4.注意控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提醒学生讨论的时限,而且要求有书面记录。在学生分享环节,教师也应限定每个小组有一分钟的阐述时间。

在第二轮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效果明显改善。上述教学环节都按要求进行了改变,学生能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思与提问,学习效果更好。

五、反思

经过此次课例研究,本人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在课堂中开展反思性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明确反思的内容和反思的具体流程,教师要在各个环节设计中提供机会让学生自我提问、自我审视、自我调整。

二是,重视教师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三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感悟课本知识,更有利于促使其自觉反思,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办法,总结提升经验,使学习方法更加优化。

四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政治课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反思中获得终身成长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安桂清,沈晓敏.“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三―― 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J].人民教育,2010(23)

[2]安桂清.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3(25):2

[3]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8)

[4]赵玉香.反思性学习理论与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陈佑清.反思学习:涵义、功能与过程[J].教育学术月刊,2010(5)

第6篇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133-02

[项目基金]本文系大连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三环四式’问思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G2014337)的研究成果。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存在“课时紧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导致灌输式教学方式依然存在;由于一些教师对课改的“生本教育、开放式教学和双主互动式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政治课堂教学或者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对生活的探究性体验。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困境,我们采用专题开放式案例导学法,对政治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就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和充实,形成既先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然后根据这些专题确定导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而深入的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文化生活》第二章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参要求两课时完成。但鉴于本课课标要求、本课涉及的现实问题和本校实际学情等,笔者最终将第五课的两个框题整合为一个学习专题,即“文化创新专题”,并重新界定了本专题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专题的学习目标确定为:让学生能够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列举实例印证文化创新的途径;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增强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和“文化创新的途径”既是重要理论问题,又具有现实意义,故笔者将这两个问题确定为本专题的重点。由于“90后”一代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很难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因此,笔者将“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和“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确定为本专题的难点。

这样既可以解决当前“课时紧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也可以给教师省出大量的时间,帮助教师掌握更专业、更系统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保有新鲜感,把节省下来的学习时间用来拓展阅读。

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使教学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由课本知识联系生产、生活的实践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和方法的教学方法。

在“文化创新”专题中,笔者提供的开放性导学资料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本专题的导读提纲(即将学习内容问题化)。例如: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其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另一部分是提供拓展性阅读资料(即8则文化创新案例),同时指导学生围绕“文化创新”主题,通过上网、阅读书籍等方式,查阅古今中外关于文化创新的相关案例。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是借鉴了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分析法,即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文化创新”专题的课堂互动环节,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则案例:“《贵妃醉酒》的继承与创新”和“我国的文化创造力”。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专题在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以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始终。所谓“明线”,即围绕“《贵妃醉酒》的继承与创新”和“我国的文化创造力”两个话题,以“我国文化创新的成与败”为主线,借助“时事与理论”的有机统一,分别从“成功与失败”“正面与反面”“国内与国际”“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解读。所谓“暗线”,即以“文化创新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情感主线,让学生即明确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明确实现文化强国梦的基本路径。

第一则案例,《贵妃醉酒》的继承与创新(国内,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首先,要求学生先根据视频与图片简要分析“三个《贵妃醉酒》”(梅兰芳版、交响京剧版、李玉刚版)的异同之处,分析说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其次,指导学生阅读“三个《贵妃醉酒》”的文字信息,并回答:(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请简要谈谈《贵妃醉酒》是如何实现它的继承与创新的?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新课标“三贴近”的原则,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提炼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成情况,为下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突破本课重难点做好准备。

第二则案例,我国的文化创造力(国际,文化创新的失败案例)。首先,从国际文化领域,对中国与美日在文化创造力方面的三则案例进行对比。其次,指导学生阅读案例,并思考:(1)阅读材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结合材料,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合理设计问题。在这个“设计问题”环节中,我们采用了“生问生答”和“师问生答”的方式。

在教师设问环节,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激活文化创造力,解决我国文化创造力缺失的问题?(2)请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中的“拿来主义”的?(3)有人认为,我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应该“走进去”。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教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设问,可以将学生对文化创新的认识由理论引向现实,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处、深处。

参考文献:

第7篇

Abstract: In China''s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all the peoples and regions had formed a colorful, different styles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s. With its unique talent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ea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ffectively using university resources and actively guiding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关键词:高校;地方传统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传承;创新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ixth meeting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heritag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20-02

0引言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战略基础。文化传承与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直面的使命。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在这其中,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我国在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中,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夺目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人文情结。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地方传统文化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观念、习俗、情感以及审美情趣,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文化资源。因此,高校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1高校在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功能

1.1 大学生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主体当今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化主题。在过度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较偏远地区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对西方文化的过度推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地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热情,让他们接受地方传统文化必然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也逐步培养起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和传承者,这是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上的巨大潜力所在,也是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大学生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主体。

1.2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力量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高校在人才培养、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高等教育工作者是高层次文化主体,他们生产方式和劳动成果就是在传承和创新文化,因此决定了大学具有引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的足够资源和实力。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大学本身就是社会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集中、技术和科学密集度最高、文化主体水平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强的重大文化平台之一。高校既是培养高级文化管理及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是智力、技术密集型的文化产业资源聚集地,也天然决定了高校具有发展文化事业的直接关联和优势。高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导者、优秀文化的倡导者,也是文化研究的引领者,所以他们具有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优越的条件,因此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力量。

1.3 校园文化环境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秀场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校风、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及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校园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环境同时具有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功能。因此,端正学生地方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校环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场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成分,经过提炼,加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宏扬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发创新,让地方传统文化在的校园特色文化中体现新的时代气息。

2高校在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第8篇

Abstract: The staff's innovation behavi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s the foundation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rrelation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 culture,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fluencing innovation, and make analysis on regulating staff's innovation behavior through advoca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structing organizational atmosphere to affect staff's innovation behavior, improve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level and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 企业文化;员工创新行为;价值观;组织氛围

Key words: coperate culture;individual innovation behavior;value;organizational climat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167-03

0 引言

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企业文化在维持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文化在企业长期的经营和发展中形成并积累起来,并在企业持续的经营中发挥共享价值观和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作用。同时,创新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保持持续竞争发展的核心动力。个体创新是企业创新的组成要素,是组织创新的基础,企业中的个体被期望参与创意产生、推进和实现整个创新过程,个体创新绩效的提高能使组织获取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也超过以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在管理中关注人的特征属性,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人才的吸收,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士气的提升,因此,从个体特征角度出发,找到企业文化对员工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对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文化和维持创新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1 企业文化与个体创新行为

1.1 企业文化 伴随着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在世界的崛起,企业文化广泛被学者们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并用以解释日本企业成功的因素之一。80年代,以《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企业文化》、《追求卓越》四本畅销书籍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研究在美国掀起了热潮。企业文化是由一定的价值观、英雄人物、神话或象征凝聚而成,是企业所主张的一种,对全体员工有重大意义的信仰。企业文化理论之父沙因认为,企业文化的根本作用是解决所有组织都必须面对两个根本问题,即“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并生存下来”和“如何有效整合内部流程以保证企业的持续能力”。特定群体的企业文化在应对这两个问题时被逐渐发现、提炼和发展起来,并通过知觉、感受等方式,有效地传递给企业的新成员。很多学者给企业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例如,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的一系列知识的结合,是一种有力地、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规范和期望。企业文化的具体对象,包括企业中的各个部门,或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这些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即使在不同的职能部门或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的差异而依然拥有一种共通文化的现象就是企业文化。虽然企业文化的概念广泛而且尚无明确统一的概念表达,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共享的一种价值观和其表现,以及应对外部变化和竞争的功能。

关于企业文化要素和结构的划分有很多种。沙因把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组织表象层,属于企业文化的最外层部分,即可见的组织架构、过程和物理特征,如建筑、标语横幅、服装等肉眼可见的事物;其次是外显价值观层,在表象层下,主要是指战略、目标及经营哲学;然后是位于核心位置的基本潜在假设层,指潜意识的或想当然的信仰、知觉、思想和感觉等,是价值观和行为的最终来源。企业文化的基本假设是稳定的,一般不会或者很难改变,因以防止了内外部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混乱的产生。此外,四层次结构的划分方法也比较普遍,它将企业文化由表及里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1]。这种分法把行为和制度要素有层次地区别和强调。其中企业的行为文化被认为是企业文化的必要条件,因为企业家行为引导和扶持企业文化的建立,而员工行为可以塑造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2 员工创新行为 员工创新行为是从心理层面和人力资源的角度关注个体的创新。个体创新行为是在工作角色下,有意识地产生、推动并实施新想法,这个过程能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绩效。员工的创新行为是一种角色外行为,因此即使组织没有鼓励和嘉奖这种行为,员工的创新行为依旧能帮助员工有效地完成任务,提高组织的绩效。员工创新行为的定义紧扣个体层面上的创新行为,是指员工个体在组织的相关活动中,产生、推进和应用新的想法或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新想法或新产品新技术的形成和开发,也涉及了提升工作效率的现有的管理流程的改进[2]。个体创新行为包括了确立问题和提出解决思路、需找解决方案和支持的构想、产生创新的标准并完成创新构想这三个阶段。个体创新行为体现的是个体产生创新构想、推广和发展执行方案的能力和行为。进一步细化后,创新行为可扩充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机会探索、产生想法、进行调查、支持想法和最后的应用。

员工创新行为大致包括了两方面内容,即代表创新性想法的员工创造性,以及如何推动和实施创新性想法的行为。员工首先要有区别于其他一般事物和想法的能力,因为这种特性能为组织带来短期或长期作用。员工创造性在员工的工作中形成和产生,是创新过程的基础和起点,这种能力能帮助企业在剧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以存活和发展。其次,员工创新行为还需要在员工创造性的基础上将其付诸行动,表现为员工为实现创新构想而调配资源,积极付出和影响结果的执行举动。因此,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的因素很多,包括个人的创造性和特征、领导的风格、组织的结构和氛围、工作特征、团队、人际关系和环境等。

1.3 企业文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 文化在促进创新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应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下来。有研究指出,创新能刺激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不受控制的,而只有企业文化能为其增长提供持续的保证。因此,任何一个优秀的组织都需要创造一种可以为创新提供持续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并且,这种文化能根植于企业的员工之中。

人是企业拥有的核心资产,企业的创新能力本质上与企业全体员工的创新能力紧密相连。人是产生、推进、讨论、修正和最终实现新想法应用的主体,因此创新的来源和基础离不开员工的创新行为。企业文化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心理指引,以及组织的氛围这些方式和途径来展开的。企业文化通过影响组织成员价值观、工作态度、工作氛围,进而影响其工作的努力程度、改善工作的方式,最终也是为了提升员工的效率,提高组织整体的绩效[3]。企业文化对行为有规范作用。企业文化通过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个人的行为与企业相统一,形成相对稳定的氛围,这种无形的趋向能激发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努力的方向和行为与企业目标一致。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即使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员工往往都会遵守一定规范,并且文化通过对人的思维方式、思维取向和思维结论的规范作用,也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从组织层面来看,企业文化会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角色界定在这个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而企业文化的吻合度对这种影响产生调节作用。以目标导向理论为基础的研究验证了学习目标的导向对员工的创新行为有促进作用,并且员工对组织高度的承诺也会推动创新。特别地,组织学习型的文化也会促进个体创新行为的产生,感知到的组织的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程度对个体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这表明个体的创新行为受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的同时,组织和团队也会影响个体的创新行为。

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的环境,只有在创新的环境中,员工才能产生创新行为。工作环境氛围为员工的创新努力提供了创新的源泉、动机和充分的支持,因此,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的建立,是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文化是促进更高层次创新所必需的氛围,而领导又是企业文化建立的关键因素之一。领导因素和心理氛围上的创新支持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对不同国家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对其技术创新影响的比较分析发现,企业文化的差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是在特定文化背景和组织结构中发生,文化背景和组织结构的不同就导致技术创新的性质不同,也导致员工创新行为的不同。企业文化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方面影响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注重创新、倡导创新,积极创新的创新思想通过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意识中,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企业文化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企业家精神和研发管理这三种途径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就是形成创新的价值导向和氛围,促进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行为,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

2 企业文化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途径

企业文化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有迹可循的。

图1表明了企业文化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途径。企业文化的不同层次对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因素都有直接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企业的基本假设,这给企业和员工提供的是共通的一种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导向下影响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对员工创新表现的影响也是直接的。包容创新、鼓励创新、弘扬创新的企业文化在优秀企业的价值体系中得到广泛地体现,尤其在对创新技术高要求的高科技行业,创新的速度会决定企业产品的寿命。鼓励创新的价值观能为创新行为的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优秀的公司中,尽管企业文化的内容千差万别,但其中少不了激发员工创造力和鼓励创新的文化,微软和苹果两家公司在经营理念和方式上的区别不能掩盖其企业文化影响员工创新的共通之处,即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认可和鼓励。无论是微软“让每张桌上都有一台电脑,通过‘视窗’看世界”还是苹果的“一个人也能改变世界”,企业文化在员工的心理层面够唤起其责任感和进取精神,驱动员工追求卓越,保持学习,持续创新的行为。利用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和创新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所预期的目标。

并且,企业文化表象层中物质的表现在企业中提供一种氛围。员工的创新行为在受到个体目标导向显著正向影响的同时,团队的创新氛围也显著地增强这种正向效应。并且,相对安全、积极和无压力的组织氛围会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在迅速变化的信息时代中,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得企业文化要能适应变化的环境,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构建的积极、自由、创新氛围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促进员工的创新行为。创新的组织氛围是培养员工创新行为的土壤和环境,企业通过组织结构、标志、口号等具体的物质来营造和强化这种氛围。在微软,灵活而机动的项目小组,负责某一产品的全部研发、设计,乃至营销环节。项目组的团队氛围影响其中员工创新行为和应变能力的发挥。同样在苹果,“特立独行”“做自己的事”“无视权力”的口号和在建筑顶楼悬挂海盗旗这样的举动,营造着“与众不同”的组织氛围。

3 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文化通过价值导向和营造的氛围对员工的创新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的创新水平。员工的创新行为受到个体价值观的指导和所处企业氛围的影响,而企业文化通过价值观的共享和营造的企业氛围,为员工的创新行为提供了理念基础。企业文化培养和规范员工形成创新行为,自由、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个体创新行为有着积极正向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春花,曹洲涛,曾昊等.企业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9篇

(一)消费者从市场学的角度来讲,消费者指的是在各时空范围内进行消费活动的群体或个人,也就是参与消费活动的主体是人。从消费的过程笼统地讲,消费者就是指各种各样消费品的需求者、购买者以及使用者。从这个定义上分析,整个消费过程实际上就是需求购买使用的过程。虽然从这个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消费者定义的复杂性,但是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购买者不一定是使用者,需求者也不一定是购买者。因此,我们将具有消费过程的某一过程或全过程的消费参与者统称为消费者。

(二)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任一具体的行为方式均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要不要购买该类商品,应该选择什么品牌;什么花色、款式;在哪些场所购买等都与消费者性格、思想、观念以及相应的心理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就叫做消费心理。[3]消费心理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消费习俗、流行消费等很多因素有关。

(三)消费心理与新产品新产品是指在构成要素上进行了整体或部分创新的产品。[4]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新需求,这里所指的需求分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第二,是微观需求,是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除了实用性、便捷性、舒适性、耐用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综合性等基础功能外,还有对产品的象征性、审美性、时尚性以及个性性与性别差异性等的心理需求。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既要分析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基本使用价值需求,更要考虑新产品是否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当然,这要根据具体的产品决定侧重因素。比如:以满足消费者生理需求为主要功能的产品开发,主要考虑功能是否多样化,使用是否便捷化,是否具有可靠性和环保性等。以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心理为主要需求目标的新产品开发设计,则主要考虑能否充分展现产品的身份与个性,能否满足消费者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体现性,能否满足消费者个体情感差异的心理需求等才是此类心理需求条件下对新产品开发创新设计时重点要思考的问题。

二、以消费心理学为基础的马尾绣创新设计产品

(一)创新产品的基本特点从市场消费理论讲,创新的产品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全新创意产品、新换代产品、改良后新产品、模仿式新产品。创新设计的产品具有共同的特点:创新产品具有新的原理、新的构造或新的组成结构;采用了新的具有优势的原料或部件;质量或性能方面更具先进性;功能更具实用性。

(二)建立在消费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马尾绣创新设计产品马尾绣在水族先民生活中通常只用在妇女服饰、背带、童帽、绣花鞋等有限的生活用品上,在传统的水族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是水族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博物馆中这些令人惊叹的文化艺术精品,一丝一线都是水族先民生活历程以及心灵和精神的高度凝炼,使专家学者赞不绝口。但其作为产品在旅游市场等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相对较高的价格与其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和实用价值在众多消费者心目中是不成正比的。(图1马尾绣服饰局部图图2马尾绣童帽图3马尾绣小电扇图4马尾绣银饰小电扇图5转动着小电扇)因此,马尾绣在现实市场中是不能满足或适应现代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了使市场更好地接受马尾绣,“创新设计”是第一步,只有将水族古老文化艺术的精华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才能使现代消费者更好地接受。图3中的小电扇是将水族马尾绣与现代材料相结合创新设计的旅游产品设计。图4中的小电扇是运用水族马尾绣童帽中的马尾绣与银饰元素装饰创新设计开发出的旅游小产品。旅游产品是指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游客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中所消费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5]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是作为市场营销理论的一个分支,具有市场营销学的普遍共性。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讲,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新产品的接受过程如下:了解欲定尝试评判决择。消费者除了需求之外,对新产品还有一定的心理要求,诸如是否便捷实用,是否耐用经济,是否舒适安全,是否具有审美情趣,是否能够彰显个性以及体现时尚。

1.定位准确首先,对于图3与图4中马尾绣文化旅游新产品的创新与开发要考虑顾客的需要,也就是针对目标消费者进行分析。作为旅游消费者,有本地和异地游客,通常情况下,本地游客只是我们目标消费群体很小的一部份,需要购置此类文化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外地游客或外国游客。马尾绣属于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对其产品目标受众的定位既要考虑到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又要考虑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受众的消费水准。图3与图4系列电扇旅游产品具有浓郁的水族传统文化特色,价格定位属普通大众消费能力所能接受产品。为此,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以批量生产代替传统刺绣手工生产的格局,以较低的价格占领市场,以巨大的销售数量来刺激消费者对水族马尾绣传统文化技艺的感知力,扩大社会影响力。2.便捷实用性上述图中旅游产品小电扇创新设计,在设计以袖珍型为主,对于材料的选择运用PP材料,强度高、弹性好、轻巧耐用,电源处特别设计了用USB接口直接充电。另外,此款产品耗材小,成本低,既考虑到经济性因素,又考虑到该产品的定位是“文化旅游小产品”,可谓便于携带、简单实用。当然,这类旅游小产品只是旅游文化纪念品开发的一种途径,在设计或加工、制作过程中,或消费者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定会发现更多的诸如此类的形形的旅游小产品,对典型的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刺激以带动贵州旅游产业更进一步发展。3.产品的多样性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产品的多样性。同样,旅游产品要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创新设计的多样性。图3、图4中的小电扇是水族马尾绣元素在旅游产品中创新设计的范例。采用马尾绣多种元素在小电扇中巧妙运用的系列设计,从产品的款式、色彩、视觉肌理上都进行了精心构思与设计,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使用要求。4.较强的地域性特色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对马尾绣产品而言,水族文化便是特色之本。融入了水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附加价值就会更高,相对生命周期也比较长。具有水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很容易从当前同质化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我们要开发出具有更多功能且能满足旅游消费者多种心理及用途需求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对异地文化风情等的体验,彰显独特的个性美感与欣赏品味,从而使消费者产生好奇心和购买欲望。5.独特的审美情趣上图中旅游产品小电扇不仅经济实惠、轻巧易带、使用方便,而且有很好地视觉美感和较好的触觉手感,小电扇的转速可随机调试,旋转的风扇犹如水族孩童和少女嬉戏和舞蹈时漂动欢快的银铃与裙摆一样。摆放不同色彩或同种款式的小电扇在一起展示,“群扇”旋转时犹如一群水族少女在翩翩起舞。当电扇静止时,风扇叶片上都是水族的铜鼓纹、刺绣、蜡染、童帽等水族喜闻乐见的传统纹样,充分利用了水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独具特点的元素,体现了贵州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除此之外,扇叶上运用了水族马尾绣女式服饰和小孩童帽中的纹样元素,浓重、明快的色彩,饱满吉祥的图案以及具有浮雕感的肌理效果,突现出一种生动和谐、精美细腻的艺术审美情趣。小电扇的成功设计与开发为贵州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思路。6.时尚性与个性化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元素与现代时尚材料相结合,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创新设计与加工,是古老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一种融合。设计师应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与贵州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让“新生”的带有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彰显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尚的轻柔之美。这正迎合了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状态下,愈加对民间朴实无华艺术的追求以及对水族人民纯真质朴情感的一种向往。此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水族马尾绣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应该与贵州省特有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与途径,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当前,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已成为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在现代市场经济寻求生存与发展、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