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趋势研究

时间:2024-03-28 11:00:02

导语:在金融趋势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趋势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来了举世瞩目的关注。由于增加的速度过快,这种情形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使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在高速膨胀下,造成的风险和危机更快的显现出来。除非中国能够以经济改革和方针政策带动金融行业走向正规,否则资本主义金融历史上的风暴,将在中国再次上演。论文从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发展中遭遇的问题、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我国金融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文献。

一、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

现代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国际金融的发展,处于近十年最好的时期,但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却有很强烈的不明显性。这种不明显性主要来自美国的影响,是由于美国政权的更迭对美国经济金融领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由此会削弱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二是美元在外汇上的下跌,削弱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间的地位。三是美股指数的震荡反弹,使得美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掌控力度在不断削弱。

国际金融发展的另一制衡因素是世界银行,银行业的调整与发展,使得金融风险的预期更加不可估量。美元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货币,引导资金流向。由于美股的一度震荡,使得原始资本流向,由美国流向欧洲和亚洲国家,一度影响着国际形势。同时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开始有意识的朝国际合作共同防范和抵制金融危机等方向发展。

二、中国金融发展中遭遇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金融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性,使得金融机构的发展设限。而且银行内部改革缺乏对中小企业和基层融资的扶持力度,使得银行业发展的客户还拘泥于大客户。中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当时的危机局势。对于制度改革这件舶来品,尚且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

许多年来,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同比世界增长来说还是相当缓慢的。人均消费水平的低下,一方面使得物资融通及资本货币流通领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剧,另一方面使我国投资行业发展受限,金融领域面临的危机更甚。这种危机下,带来的负面效应,直接会导致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资金货币融通率的不相称,通货膨胀、过度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我国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过度竞争,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偏向高风险高收益领域。由此而迸发的金融机构效益的普遍下滑,使得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下滑。由于居民人均存款的增加和居民投资理财观念的加剧,使得我国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7月银河证券一项对郑州人均存款余额的调查中,有一个不甚严谨却能作为数据参考显示,48034.54元是郑州居民存款底线。存款数额的增加,消费水平却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关于投资理财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在居民中增加。这样就导致银行业拉拢客户等竞争手段的加剧,使得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着较为紧张的气氛。金融机构间,彼此信任度的下降,一度使得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问题日趋严重。中国银行业机构拆借利率的飙升,引发经济市场上的动荡。最明显的就是我国近年来,房地产金融行业的持续走高和沪深两市大盘的震荡下跌。单是中国股市而言,从2007年和2008年的“大牛市”到跌破3000点,再到现今的2000点来回震荡。中国银行金融业波及证券市场的行情,影响股市股民的信心。甚至利率的一度冲高回落,都能够激发市场由骚动复归平静。

三、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

国际金融的发展大潮下,对于金融管理方式和金融工具的引进,都要是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我国金融技术确实有待提高,但不能急于求成。金融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但同时又以横向的标准制约金融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的金融改革,可以借鉴国际金融发展趋势中,发达国际,尤其是美国的先进发展经验,同时予以革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银行业的改革

中国银行业对中国基础设施推动,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从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来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同中国金融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不甚相同。我国金融业对银行的改革,要借鉴美国银行业飞跃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积极发展网络虚拟银行,在金融交易方式间创新银行经营管理理念。

对银行业的改革,不在于对金融活动的抑制,而在于对金融改革的管制。对于我国而言,要以金融促发展,就必须对金融进行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放宽对利率的管制,放弃对利率的高额限定,对于信贷的管制要以金融机构设立和业务活动为限制;对于企业的融资融券,增加信贷力度,同时规范对违信和投机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外汇方面,主张贸易自由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货币资金周期短的问题。

政府的决策干预,对于企业金融的刺激具有直接程度上的现实意义。在现年的经济发展中,就短期拆借利率而言,对于扩大信贷的规模是相当有裨益的。政府决心收紧过度信贷扩张,避免因多年不良贷款和过度投资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和央行在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大多数金融管理者来说,金融衍生出来的各项管理,都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控制来实现的。金融管理将资本市场实现流动化,减少资本成本我国金融改革,在几经发展中,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在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时,我国能很快的实现经济的常规化发展,就得益于我国对金融改革实施的预警机制和政策调整。

2.对金融的标规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危机国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行动全无应对危机。其中以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相关机构再次强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制定的国际金融标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ndards,IFSs)。标规进一步发挥其潜在的正能量,由此,避免了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对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模板和法律框架。

金融的标规研究,要以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金融的“自由化”不是以经济的拥有值和经济的飞跃度为前提的非正常发展。而是首先保证经济发展战略与人均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是否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对于国际标规而言,不在于为了谋求发展而全盘吸收标规内容。

3.改革重点和主要内容

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改往日的追随世界性范围的降息热潮,着眼于经济的CPI反应。对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密切我国企业经济发展,为其融资融券提供相关契机。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国务院的九大财金政策都是为了对我国经济宏观领域不同部门实施适度管理,以避免企业的盲目扩张和纠正金融领域的不正之风。建立完善的稽核审计体系,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国务院要对我国金融业做好综合管理,以健全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起同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有效交流渠道。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目光要放在长远立场上,对于资本市场的建设要以拓宽渠道为目标,打破我国银行业对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更好的将人民币的推向,引入世界化的市场环境中去。

2013年7月,我国“金融十条”顺利出炉,这对于引领我国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具有极为辉煌的表征。他的内容,涵盖了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对于淘汰过剩产能,同时给我国的投资注入新的机会。经济的回暖和因转型带来的经济积蓄将更好地带动我国金融业对经济结构的支持作用。“国十条”的力调结构,配套国务院的政策释放,在我国金融改革史上,将是一个很好地见证。这就要看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实际政策之间形成的互动效果了。中国银监会助理杨家才对“国十条”的评价中说:“助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很强的重要性,其主题是统筹金融资源,核心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目标是稳中求进,切实解决结构性矛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红线。”

四、总结

因为现代各国间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平衡因素的加剧,使得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更加不明显。中国在国际金融的改革中,发展有其特色,改革也要循着发展去完成。中国金融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更朝着开放性和市场性为努力方向。改革的内容和重点,要放在对银行业的改革中,同时建立起金融改革的标规研究,同时遵循“国十条”的内容,以刺激居民消费水平,同时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使我国金融改革收到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安启雷,李金亮,赵芙菊.我国金融体制设计的国际比较及改革方向趋势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09,9:3-7.

[2]夏斌,陈道富.未来10年中国国内金融改革必须达到的两种状态[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282-291.

[3]徐洪才.2012年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

[4]单羽青,王丽娟.“金融之父”论道国际金融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2009.

第2篇

(1) 经济全世界化发展是其发生的原动力

二0⑵一世纪,跟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经济全世界化趋势的进1步加快,金融行业也进1步融入到了1体化的过程中。在此违景下,以美、日、德为代表的世界各国纷纭通太重组金融机构、完美金融法律法规、放松金融管制、提高资源配置效力等手腕不断推进全能银行的建设。在此进程中,通过金融业的互相分享客户资源,广泛应用因特网等手腕,金融业间的充沛合作患上以进1步发展,成为网络金融发生的。

(2)电子商务及网络经济的深化是其发生的推进力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电子商务模式的进1步立异以及改革,进而催生了以网上银行以及支付宝为代表的网上支付以及结算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的出生,1方面对于银行系统提出了请求,请求传统的商业银行要研发能适应网上环境的支付系统,另外一方面也对于传统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请求,请求银行要不断提供相适应的虚拟金融服务。在两方面的作用下,网上支付系统的发生进1步推进了金融立异的力度,从而使患上传统金融机构患上以在网络环境中追求新的增长点,从而推进了网络金融的发展。

(3)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其发生的技术基础 跟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金融行业也发生了深入的变革,使虚拟的网络金融网点成为现实,并推进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无人化、虚拟化。主要表现在下列3点:1是推进了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简化了以往纸张办公的繁琐以及漫长等待时间;2是使患上虚拟网络金融营业网点成为可能,其实不断丰厚了网上所能展开的业务种类;3是也大幅度晋升了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

2、网络金融的发展历程 伴同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金融也大体阅历了辅助传统业务、电子业务、网络金融早期3个阶段。

(1)辅助传统业务阶段 跟着在二0世纪六0年代以计算机联机利用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生,使患上金融机构患上以在内部展开总部与分支机构、营业站点之间的相干存、贷、汇等联机业务,并患上以在外部展开通存通贷等联行业务。在八0年代之后,以水平式金融信息传输网络,电子资金转账(EFT)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患上以使传统金融业务的票据处理速度、支付效力以及资金管理质量患上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提高了安全性,节俭了开支,这是应当是网络金融初期发展的主要作用。

(2)电子业务阶段 从二0世纪八0 年代的后期⑼0年代后期,以银行动主体的金融行业逐渐实现了业务的电子化操作阶段,其实不断研发出了与电子业务相适应的终端服务体系。以在线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系统(POS)、企业银行(FB)、家庭银行(HB)为代表的网络金融服务为更多的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大大简化了传统人工业务的繁琐性,也给客户带来了粳稻的便捷体验。

(3) 网络金融早期阶段 患上益于电子业务的优良发展,从二0世纪九0年代开始,传统金融业开始向网络金融业转变。依然以银行这1金融主体举例来讲,在一九九五年一0月一八日,世界上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1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成立,而在一九九九年末,拥有网络性质的银行已经到达一00多家,到目前为止,不但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在亚洲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国家也接踵兴起了网络金融服务。跟着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日趋成熟、网络金融服务商的日趋增多以及强大,传统金融服务向网络金融转移势必是金融立异发展的主要趋势。

3、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第3篇

一、关于后金融危机时代

世界上每一次突发惊喜危机,都会重新的构建起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同时还会建立起一个新型的经济政策框架,而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的大萧条,是在政府通过不断的反思当中,逐渐的意识到劳动力所具备的重要性,而根据大萧条,之所以会发生秉承着不同的争论,大萧条,而自从美国在2006年春季发生次贷危机以来,该危机逐渐的席卷了美国,日本,等主要的经济市场,并且进一步的扩大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该危机主要发展则依次经历了四轮冲击在大多数投资者的关注之下,经济危机逐渐开始蔓延并且席卷到世界各地,而一直到如今,危机仍然没有及时的解决。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金融危机过去之后,世界的经济呈现大衰退的趋势,这是规模最大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会给世界各地人民的经济以及政治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自从主流的宏观经济学面世以来,就面临着这个严重的信任危机。

二、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方法

(一)融合宏观金融学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宏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之间并不相交流,基本上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而在面对风险时对风险进行处理时,这两种学说秉承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在金融经济学研究过程当中,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内生的风险。而宏观经济学对风险进行研究之将其当做一种外生的冲击,但是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宏观经济学将金融摩擦作为一个起点进一步的研究内生的风险,通过对于资产泡沫、收入差距、资源物配以及杠杆水平等进行研究,而将自己内部学说流派进行的研究同金融经济学研究内容相互交汇,而逐渐的新生出了一种活跃的研究领域即宏观金融学。

(二)在宏观经济学研究过程当中更注重摩擦以及异质性

但如今经济摩擦的态势之下,之前对宏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主题模型已经不能够直接套用,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显性的抑制性的宏观经济模型。而为了更好地对抑制性以及非线性问题进行处理,经济学家们逐渐地将自己的思维超越传统的均衡模型,而将自己的思维同金融经济学基础进行融合,建立起一种内生金融危机主要的建模方法,而考虑到宏观经济学当中的意志性,则主要的是从企业、金融中介以及家庭等三个维度出发,在每一个维度之上对于现有文献进行查阅,从而确定新型的研究方向。

在宏观经济不进行的过程当中经济学家们通常使用在市政微观经济学以及金融经济学当中所经常使用的对策略进行识别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好的确定在这一习俗当中所涉及到的因果关系,而这种方法往往超越了之前所使用到的时间序列以及宏观数据的实证方法,而对于异质性进行研究则使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中国宏观经济学家们的探索

为了做好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当中的学术研究,同时使得经济学家们之间相互沟通以及交流,从而取得新的突破,我国发起了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主要的研究以及理解了在宏观经济学中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并且使中國的结构模型发生转变的主要方法。而怎么样能够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当中保证使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增长态势,这是经济学家所研究的主要问题。而针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进行研究,则需要从我国的制度特征出发,并且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针对于如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缓慢的现象提出解决的方式,并且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我国的公共投资以及经济增速结构性,而这种抑制性的行为能够做好政府的宏观分析。

(一)分析中国在财政以及货币等方面的政策

如今有关的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着中国近几年来有关于财政以及货币的政策,通过对于企业所得税改革进行研究以及实验可以看出想要进一步的提高企业劳动雇佣量,则需要使其所得税进一步的下降,并且从企业的投资以及创新两个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异质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小规模并且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

第4篇

【关键词】 P2P金融;风险;监管;发展趋势

一、P2P金融的运营模式

1、P2P金融概述

P2P金融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英国的Zopa、FundingCircle以及美国的LendingClub、Prosper是这个行业的早期代表。近年来我国P2P金融在“无行业标准、无进入门槛、无监管机构”的“三无”环境下,无论是个人贷款项目,还是企业贷款项目都被称作“P2P”,但其基本形态和运作模式都已产生了本质的变化。P2P加快了金融脱媒的步伐,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竞争力,能够有效的提升传统金融模式的效率,拓宽融资途径和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不仅能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普遍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还能通过其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模式提升金融体系和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效率,对中国未来的金融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P2P金融的主要模式

P2P本身就有很多模式,国外有Prosper、Kiva、Zopa、LendingClub等模式,在欧美国家已发展至成熟阶段,运营模式比较类似。国外运营经验表明,在信用体系健全、风险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以“信息中介”为职能定位的P2P金融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平台整体运行稳定,平台相关业务的风险也处在相对合理的水平。P2P金融在中国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在中国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许多P2P金融平台带有“信用中介”的性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借贷活动,无论是担保还是审核,都成了实质上的小额贷款机构。目前国内P2P金融主要有出借人自担风险、平台担保、风险备用金、债权转让+风险备用金、抵押+风险备用金、担保机构担保、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小额贷款担保等8种模式。

二、我国P2P金融发展的现状

1、增长迅猛

我国的P2P金融最早诞生于2006年,前期发展较为缓慢,整体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自2012年开始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到2015更是迎来了一轮井喷式的增长。这首先体现在整体业务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如图1所示,统计显示,2015年底我国P2P金融已达2500余家,比2004年增加了1000家以上,参与P2P金融(仅计算活跃用户)的投资者和融资者分别为300万人和78万人左右,累计成交额近1000亿元人民币,无论是成交的增长速度还是参与用户的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务。

P2P金融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平台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关闭、跑路等现象也越发突出,2015年倒闭的P2P金融台数量由前一年的不足300家增加到将近900家,增加了近3倍。一些P2P金融平台已经演变成纯粹的“旁氏骗局”,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捞一票就走”,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产品设计都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

近5年我国累计倒闭的P2P金融平台已经超过1200个,涉及投资者超过17万人,涉及金额近90亿元。近期,P2P金融平台风险进一步发酵,e租宝、大大集团等多家大型平台机构因涉嫌违法经营而受到公安机关调查。

2、风险高发

目前国内P2P金融主要有出借人自担风险、平台担保、风险备用金、债权转让+风险备用金、抵押+风险备用金、担保机构担保、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小额贷款担保等8种模式,每种模式有不同的风险―收益机构,本文仅选取信息披露较为充分的宜人贷来分析P2P金融的主要风险。根据宜人贷招股说明书所披露的信息,在该公司业务高速增长、成功上市的光环之下,仍存在着诸多风险。

一是借款人融资成本偏高,对线下渠道依赖性强,成本优势不明显。尽管借款人在宜人贷平台借款名义上的利率仅为10-12.5%,但宜人贷向借款人收取的交易手续费实际上也是借款成本的一部分。而且,宜人贷根据借款人的风险等级收取差异化的手续费率,这比固定的借款利率更能体现借款定价中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将两部分成本合并起来看,宜人贷平台A类借款人的实际融资成本率超过16%,D类借款人更是接近40%。根据各类借款人的借款余额占比,目前借款人在宜人贷平台借款的平均年利率在30-35%之间,远远高于正规金融体系的贷款利率。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宜人贷并没有解决个人借款客户的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宜人贷在借款业务资源的获取上仍主要依靠线下渠道,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不仅在客户营销模式和业务发展模式上并无创新突破,在实体网点数量上还处于明显劣势,平台的整体经营成本也因此被显著抬高。

二是投资人的投资回报率与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匹配。目前宜人贷平台为投资客户提供的投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与具体的借款标的对接的“精英标”产品,投资者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0-12.5%左右;另一类是投资期限更加灵活的“宜定盈”理财服务,预期年化收益率在7%-10%左右。两类产品的共同点是,投资人获得的投资收益率与对应借款标的的风险状况相关性很小,难以体现投资人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差异。尽管宜人贷平台通过风险准备金为投资人提供了本息担保,但现有风险准备金余额仅占平台借款余额的5.5%左右,保障能力有限。投资者仍然承担着大部分投资风险,却并未获得相对应的风险回报。

三是平台为借款提供显性增信支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宜人贷平台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属于明显的利用自有Y金向投资人提供的增信支持,不符合监管机构对于P2P网贷平台仅仅作为信息中介和交易撮合中介的定位。这种制度大大增加了宜人贷平台本身的运营风险。一旦借款违约率上升,超过了风险准备金的承受范围,平台要么中止对投资人的本息赔付支持,这将导致平台的信用严重受损,冲击平台经营模式的基础;要么平台利用资本金补充风险准备金,但其保障能力受到平台资本金规模的限制,由此造成的资本金消耗也将损害平台的长期发展能力。

四是平台借款人风险评级劣化趋势明显。与2013和2014年主要发展A类借款客户不同,2015年开始宜人贷将借款客户重点转向风险评级最低的D类客户。据估计,目前宜人贷平台存量借款中,D类客户借款占比在70%左右,借款人整体风险评级水平明显下降。这种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必然性。一方面,宜人贷的融资来源主要是股权投资,无论是通过风险投资,还是公开上市融资,平台为了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都需要向潜在投资人展示出众的业务增长能力。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市场上优质借款人的资源有限,平台唯有通过扩大低风险等级客户的规模来保持较快的业务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宜人贷向借款人收取的交易手续费率与借款人的风险状况正相关,为了提高盈利水平,平台也会更倾向于发展收益最为丰厚的D类借款客户。然而,上述两项动因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倾向,从长期来看,必然大大增加平台整体经营风险。

三、监管制度对P2P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

1、P2P金融与监管政策的主要冲突

一是职能定位超越了“信息中介”,部分或全部成为“信用中介”。S多P2P金融平台超越了“信息中介”的职能,直接或间接地承担了“信用中介”的部分职能,包括提供担保、提供资产的整合、拆分、打包、信用增级等不属于信息中介的业务。在e租宝和宜人贷等案例中,这些问题都有体现。e租宝通过庞大的线下销售团队获取投资人资源,而宜人贷则依托关联公司的线下渠道大量获取借款人资源。由此造成互联网工具在促进P2P借款发展中的成本、效率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三是部分P2P金融平台存在自融或为关联方提供融资的问题。e租宝将投资客户资金直接对接关联公司钰诚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租赁债权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类经营活动风险巨大,可能涉及非法吸收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活动,甚至给金融系统以及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风险。

2、P2P金融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

预计在经历一个过渡期后,P2P金融平台将全面按照新颁布的法规进行管理,这将为我国P2P金融的发展带来重大的调整,也将深刻影响未来P2P金融的发展趋势。P2P金融将不再从事线下业务,将以互联网为依托,严格执行“信息中介”的职能定位,从事信息收集与,征信及评估,信息挖掘与推送,供需匹配等业务,不再从事与“信用中介”有关的业务活动。不能完成职能定位转变和业务模式调整的P2P金融平台将被淘汰,行业的集中度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经营模式将进一步优化,借款人自担风险的机制将逐步形成。由于P2P金融依赖网络,基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平台的注册地对平台的业务经营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某一地区的监管政策比其他地区更加宽松,即出现所谓的“政策洼地”,大量的P2P金融平台可能集中在该地区注册,然后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可能引发风险在部分地区高度集中。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

银行业由于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监管环境等因素,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当前P2P金融行业运营管理尚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行业风险水平较高,商业银行需要高度重视上述风险,在业务准入、内部管理、风险监控等方面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与P2P金融实现业务平台和客户资源优势互补。P2P金融平台以“信息中介”为职能定位,在信息收集与、信息挖掘、信息匹配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对各类信息进行组合分析,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进一步深化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深度与广度,提高整个金融业参与“互联网+”的水平,实现优势产品和优势平台的强强联合,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的专业户互补、客户共享。

【参考文献】

[1] 黄磊、朱珊庆.P2P市场分析及银行应对策略探讨[J].国际金融,2015.02.

第5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 企业投资 风险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恢复增长,企业投资活动重趋活跃,特别是各地纷纷推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更是激发了企业的投资热情。但当前经济的好转,政府的鼓励,并不意味着投资风险的降低。相反,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仍然很高。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投资的新趋势

1、跨国投资越来越多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日趋活跃,投资涉及的企业家数不断增多,投资的国家范围不断扩大,投资额度不断增加。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仅176.3亿美元,2007年为187.2亿美元,但2008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增速达到63.6%,投资额度达到406.5亿美元。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数达到590亿美元,同比增速达到36.3%。投资的对象国增加到129个,投资的对象企业达到3125家。如表1所示,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跨国投资的行为日趋活跃。

2、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规模不断增大

当前,不仅国家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各省(区、市)也纷纷举起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旗,纷纷掀起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如“十二五”时期福建、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增长目标都定在20%,如此快的增速,必然会催生企业大量的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与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快速成长相对应的是,我国的风险投资也日渐兴起。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创立,90年代的起步之后,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风险投资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7年底,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已经达到400家,部分企业也参与到风险投资这一阵容中。

3、并购参股等投资活动更趋活跃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的并购参股活动更趋活跃。2009年,我国并购市场共发生并购案例发294件,披露了并购金额的235家并购案例共涉及金额33147亿美元。2010年,国内并购市场仍然保持增长的势头。2010年上半年国内共发生194件并购案例,涉及金额达到4809.63亿美元。与这种国内并购兴起相伴随的是,国外并购也风生水起,2009年,海外并购数38起,涉及的金额达到160.99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发生海外并购案30起,涉及金额达到66.77亿美元(见表2)。由此可见,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的方式进行投资已经非常活跃。

4、微型企业个人投资企业投资数量日益兴起

随着市场的更加完善,以及国家的鼓励,目前我国微型企业个人投资企业的投资活动日渐兴起。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超过一千万户,超过企业总数的99%,其中大量的微型企业。特别是随着《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的颁布,国家鼓励创业投资,以及淘宝等网络销售的兴起,目前我国个人投资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投资的风险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投资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利率汇率风险、信用风险、要素价格上涨风险以及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风险等方面。

1、政策风险加大

政策风险加大,主要是指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性、针对性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当前为控制通胀压力,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从宏观上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自身缺乏技术优势,投资于传统产业领域资金压力异常强大,这就使得其投资面临抉择的难题。并且,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投资选择变得更小,甚至部分农民企业家会出现有资金没有项目的情形。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政策调整给投资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

2、利率汇率风险日趋增大

利率汇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2010年,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提高存贷款利率2次,2011年也还没有停止运营利率工具的步伐。这种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流动性减小,从而会给企业带来资金的压力,不利于货款的回收,也会增加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升值的速度也在加快,同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也较大,这就使得企业特别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面临相当大的财务风险,即使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也需增加购买衍生工具的成本。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利率汇率风险日趋增大。

3、市场信息不完善带来的信用风险加大

信用销售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一种常态,但信用销售需要完备的市场信息作为交易的基础,否则就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当前,我国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还较为落后,大量的信息掌握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手中,但由于商业秘密等现实因素的存在,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取这类信息。而要通过自身的市场调研来获取这类信息,企业需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并且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即使有限度的进行调查,也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言,即使对其进行调查,也难以获取真实的信息。这就会企业的信用销售以及财务政策的制定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4、要素价格的上涨给投资带来的风险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劳动力成本出现了较大的上升势头,能源等要素的供给也日趋紧张。特别是沿海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荒等现象。在这种情形下,企业要聘用到足够的劳动力资源,必须付出更大的成本,这可能相对于既定的投资预算而言,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投资的盈利能力。此外,国内能源等要素的价格也出现了上升的势头,企业进行投资时必须考虑这些风险。

5、国际环境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加大

当前,国际经济社会环境变化速度较快,部分国家内部局势不平稳,并且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这些国家进行投资,或者投资的产品主要销往这些国家,则一旦发生社会问题,企业可能面临重大损失。如日本地震,阿尔及利亚、埃及的国内局势变化等,都给我国企业的投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国际局势的变化,还会对能源、原材料的价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会使得企业的投资成本出现较大的波动,甚至使得企业单笔投资出现亏损的情形。此外,目前国际贸易中绿色化倾向明显,贸易壁垒时有出现,这也会对进出口贸易有关企业的投资带来影响。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控制投资风险,可以从加强对宏观政策的研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投资的跟踪管理等方面着手。

1、加强对宏观政策的研究

加强对宏观政策的研究,首先,要加强对国际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国际贸易中有关的贸易条件的变化,如对进出口商品的技术标准做出新的规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紧跟这些政策的变动,进行投资。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研究。要积极研究国家鼓励发展哪些产业,未来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并有计划、有选择的对自身的投资进行调整,以便不会被政策的门槛所限制。再次,要加强对区域政策的研究。除中央外,各地为促进经济发展,也制定了各种鼓励政策,企业要加强对区域政策进行研究,积极获取政府政策的支持。

2、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要有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并经过管理层充分讨论,再对投资行为做出决定。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要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等形式,来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减小可能的投资风险。其次,要进一步严格企业的财务制度。对于涉及企业投资所有的财务行为,包括调研费用等,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财务审批,以规范投资行为,减小投资成本。

3、加强对投资的跟踪管理

加强对投资的跟踪管理,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监督体系,要对投资的流向,投资后资金的运用等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各类风险。其次,要建立起应急体系,一旦投资出现失败,或者出现其他情形,企业应启动紧急程序防止损失的扩大。

参考文献

[1]陶表红.浅析企业投资的风险与控制[J].商业时代.2010(1):53-54

[2]刘难.民营企业投资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8):86-90

[3]李天鸥,王恭伟.防范企业投资风险的关键在于加强对企业投资的战略管理[J].经济研究参考.2008(6):31-32

第6篇

城市体系首位度Zipf法则金融集聚

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体现了人的行为和活动,我国城市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城市人口极速增长,出现超出城市人口容纳的极限,因此城市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所谓的城市体系也称为城镇体系或城市系统,其奠基人是约翰.弗里德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金融业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因为地区的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区域间经济差距明显拉大,金融集聚形成影响城市体系的发展,经济和金融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对金融产业的集聚达到规模经济,发展区域经济。

一、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齐夫法则及首位度计算,利用齐夫法则来分析我国各地区金融分布是否遵循齐夫法则,利用首位度公式计算金融首位度,城市首位度,GDP首位度分析三者之间是否存在高度的吻合,下面介绍这两种方法的理论。

/1、齐夫法则

齐夫法则,一国最大的城市的人口,是第二大城市人口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的三倍,依此类推,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N大城市的N倍。齐夫法则(Zipf)通常分析挥1的关系,如果=1表示该指符合齐夫法则。具体的公式为

R(Ri-1/2)=A-哗RSi其中痪褪俏颐且计算的值

2、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也称首位城市指数,是一个省内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与人口数量第二大城市的比,它充分反映了一个区域内城市的分布情况,如果城市首位度的值偏低说明该区域不存在大城市,有两个人口规模差不多的中心城市,而城市首位度的值如果偏高,则说明该区域有一个人口数超大中心城市,城市首位度值的范围大小表明地区城市规模结构是否合理。

二、统计分析

1、金融存贷款齐夫系数分析

查阅统计年鉴,获得2009-2013年25个省各省会城市和主要城市的存贷款金额,通过excel表进行汇总,运用zipf法则公式,计算出2009-2013年25个省金融城市规模分布齐夫系数。可得知这5年各省的金融齐夫系数都不等于1,说明我国的金融分布不遵循齐夫法则,分区域来看,齐夫系数大于1只有东部广东省,东北吉林省,中部湖北及西部贵州、云南、陕西、宁夏,表明这些省的金融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大城市规模不够大,城市人口不集中,与城市的发展状态不相一致,金融在大城市的发展还有潜力。比如广东省深圳,珠海,金融经济都较发达。其他18个省的金融齐夫系数普遍小于1,其中山西2013金融贷款齐夫系数超过1,这些省份中有发展较好的省,也有国家贫困省份,与齐夫系数大于1得出的结论相反,城市中有一个中心城市,大城市突出,中小城市发展明显落后于大城市,城市的人口也比较集中。

通过分析可知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快速发展的经济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了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四大地区的金融齐夫系数值中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发展下的城市体系出现了不协调的发展,我们的城市体系要严格防止走两级分化,在追求城镇化的当下,既要防止大城市的人口过度集中,使中小城市发展落后,又要兼顾由于区位及外部因素,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大城市经济发展赶不上中小城市。

2、金融首位度分析

利用统计年鉴,搜集2009-2013年25个省省内各个城市的金融存款额和金融贷款额数据,计算地区金融首位度。金融存款首位度计算的方法是从一个省内金融存款最高城市的存款额与第二大存款额城市之比,同样金融贷款首位度也是如此计算。通过excel表中计算各省五年的金融存款、贷款首位度,得出结论:我国各省由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及存在信息不对称各地区金融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东部省份金融首位度除海南省比值较高外,其他6省存款首位度,贷款首位度都2,很多省份的首位度均在 1.5以下,这表明东部地区的各地区内部金融发展较平衡,东北三省辽宁金融首位度2009-2013年2,黑龙江、吉林金融首位度在同时在2013年下降,中部地区六省存款首位度、贷款首位度比值都2,西部地区除内蒙古这5年金融首位度一直2,其他八省金融首位度居高不下,首位度指数多在 4以上,在2011年新疆贷款首位度达到19.25,四川2013年存款首位度高达9.82,说明西部地区区域内部的金融分布有较大的差异。

3、GDP、人口、金融首位度之间关系

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2013年的25个省(江苏、浙江、海南、山东、广东、福建、河北、广西、辽宁、江西、湖北、黑龙江、内蒙古、湖南、安徽、河南、山西、吉林、贵州、陕西、四川、新疆、云南、宁夏、甘肃)各个地级城市人口、GDP和金融数据,运用excel软件统计计算各省2013年度城市、GDP和金融首位度,来分析各省三个首位度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城市首位度的取值度是以2为界限,城市首位度值大于2时,城市规模结构表现为正常,且人口规模集中程度适中,城市首位度值小于2,城市体系结构失衡,城市人口出现过度的集中,城市容纳达到上限。

在对2013年25省三个首位度求得的数值分析处于首位的城市不一定是一个省的省会城市,对于一个省来说,真正经济发达的城市不一定就是这个省的首位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部经济发展快速,中部经济保持较好发展趋势,而西部经济相比较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呈金子塔状,从上面的人口、GDP、金融首位度三者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各个省城市首位度值较小,城市规模集中适度,除海南省,贵州省和新疆城市首位度大于2,说明城市结构失衡,出现人口过度集中的趋势,但我们发现,2013年城市首位度排在前 10名的城市新疆、海南,黑龙江,吉林,四川,安徽,内蒙古,辽宁,山西,江苏,GDP首位度排名都不在前10名。金融也在全国不算发达,在GDP排名前10的省份里有城市有7个是沿海省份,地域优势和区位优势明显。城市首位度比较合理的几个省份正好都有几个大的金融城市。由于我国各区域的区位优势、自身原因和外部政策导致东、中、西社会、经济差距较大,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首位度与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区域首位度的增长导致资源在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间的分配不均,不能充分的相互流动,使省内的第一大城市和其他城市的经济不能够很好的发展,区域经济放慢增长。西部地区中的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广西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也就是说西部地区这四个省的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资源能充分的双向流动,各省的第一城市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产生了集聚效应,是该省域的其他中小城市经济有了发展。

三、结束语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从以往贫瘠落后的国家走向全世界,但是我国国内各个区域间的差距还是没有彻底消除,经济、基础设施、金融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金融集聚在区域间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所以我国的金融发展不应该是光兼顾大城市也应当考虑到中小城市的发展,国家对金融方面的政策,也需要考虑不同地区间的金融集聚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效应的差别,分地区不同对待,“因地制宜”,改变以往“按部就班”的对策,东北和东部地区在金融集聚的同时应该保持地区金融在全国的基础地位,中部和西部地区通过加强对自身创新人才开发和金融基础建设,使我国金融从东北、东部、中部、西部极度不平衡向金融协同发展,缩小区域内及区域间的金融差距。参考文献:

[1]樊寒雪,赵作权.中国金融城市的规模分布与增长特征[J],商业时代,2014(11).

[2]http:///tjsj/ndsj.

[3]王家庭.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12(05).

[4]陈俊,胡宗义.金融集聚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11).

[5]满德如,徐畅.中国各省区城市首位度比较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2(07).

[6]樊寒雪,赵作权.中国金融城市的规模分布与增长特征[J].商业时代,2014(11).

第7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 高职; 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当前我国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区域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这对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高职提出了挑战。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培养目标,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由于金融业具有高附加值、高贡献率和高成长性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日益显现,金融中心建设已成为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掌握定价主动权的重要战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区都纷纷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并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列入本地的重要发展战略,以此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2 年 6 月,我国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 32个( 不含非省会地级市) 。

( 一) 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及业态趋势。

这些城市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虽有所差异,但内容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包括: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吸引金融机构在当地设立法人总部、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总部,集中开展金融决策、资金调度、授信管理、集团服务等业务,增强城市金融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期货经纪业务,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发展特色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三是加强财富管理。提高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的财富管理能力。

根据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可以得出将会给当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带来以下变化:

金融总部增多。目前,金融企业总部集中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为了吸引金融总部的入住,很多城市出台了金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购房、租房及高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补贴及奖励等多项政策。

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城市商业银行总部变迁的可能性几乎更小,但是其异地扩张产生了大量的区域总部。保险业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总部数量较多,中东部地区基本上平均每个省份达到 2 家左右,随着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未来新增数量会减少。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是指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 即前台) 相对分离,并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如支付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数据灾备中心、营销中心、保险出单中心和接案中心等。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分工不断细化,后台业务外包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前、后台业务分离加快,以及后台业务分工细化的趋势,使得后台业务不断被独立出来,外包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分离导致了前台和后台的异地化,后者在新的区域聚集为金融产业服务区。

新型金融机构会大量涌现。为满足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的资金需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和创业( 风险) 投资基金( VC) 、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金融专业中介机构会迅速发展。顺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的金融需求,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之外,第三方理财机构会迅速增加,财富管理业务会快速发展。作为独立机构的第三方理财,不代表基金公司、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而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严格地按照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帮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在个人理财方案里配备各种金融工具,不经手客户的资金,投资决策由客户最终决定。在美国,第三方理财占据理财市场 70% 的份额,在香港,占 30% 的份额,而国内市场,第三方理财占据的份额只有 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有几千家,并且有很多是刚刚起步,后续发展空间巨大。[1]。

( 二)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趋势。

从以上趋势中可以看出,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非银行性新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其他的功能定位如交易功能、创新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由于政策因素、金融资源的不足等,要想获得长足进展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所需求的岗位主要为应用性金融人才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思维敏捷、理论基础扎实、掌握金融理论前沿动态、具有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把握全局并能迅速解决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掌握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风险管理等核心金融技术,具备会计、法律、投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 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国际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

专业技术人员: 既精通金融业务又具备宏观视野的风险评估及预测专家,金融分析、国际会计、保险精算、保险核赔、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及经纪、财务总监等重点领域高级金融专业人才。

金融营销人员: 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和客户开发能力,具备敬业精神、进取精神与团队精神,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及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营销人员。

后台操作人员: 具有金融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金融企业各种业务类型操作流程及产品特征,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人员; 掌握金融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熟悉金融企业产品类型及基本操作技能,具备良好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客服人员。[2]。

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营销人员和后台服务人员是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群体,也是我国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阵地,随着金融生态的变化,这些岗位已非传统意义的金融营销人员和服务人员,而是具有现代金融的理念、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营销人员和服务人员。

( 一) 具有复合的金融知识结构。

未来的 5 -10 年,中国财富管理将会多元化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财富市场总值为 16. 5 万亿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 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根据福布斯私人财富分布模型测算,中国 11 个省份( 直辖市) 的高净值人群大致覆盖了全国高净值人口总数的 75%,成为财富管理机构竞逐的主战场,它们依次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辽宁、河北、四川、山东、湖南。财富安全、财富传承、子女教育、养老保障等财富管理目标越来越受到中高收入人士的青睐与关注。财富管理的专业化、多元化将成为中国财富管理的主流。因此,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有适应财富管理这一潮流,仅有某一类别的金融专业知识是无法胜任的,必须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能够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综合运用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的金融知识满足顾客的综合金融需求。

( 二) 具有较强的营销能力。

金融业不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型的金融产品或存量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创新,而且要接触包括企业法人、机构企业、自然人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客户,可以说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已成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应用型金融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金融领域的各种业务工作,而且大都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除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大型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特色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等中介机构,需求量最大是客户经理等业务岗位。这些岗位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还要具有现代金融的基本业务知识,尤其是营销能力。

( 三)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金融服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专门与资金财富打交道的行业,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这就需要金融工作者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金融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没有信用就不会有金融的发展。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首位要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而且肯做、能做、并能做好,要能善于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产品出发来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善于把专业的金融知识、复杂的金融产品转化为普通群众能够理解的东西。

( 四) 有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会给所在城市带来大量的后台服务岗位,这些应用型岗位上岗就要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出有一定的业务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好的上岗适应能力,毕业生毕业就都很快能够进行各项金融业务操作,熟知各项金融产品,熟悉、了解金融市场的总体情况,并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变化做出有利于客户的自身独立判断。熟练操作、熟知产品、熟悉市场,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对微观金融活动的洞察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各地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我国高职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 课程设置体系脱离市场需求。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标,注重宏观经济分析和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较少,尚未形成以微观金融、实用金融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较弱。专业选修课的比重过小,实用性强、紧贴市场前沿的专业选修课程少之又少,无法有效构建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我国金融业态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各地在争相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环境下,需求量最大的是从事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金融营销人才,目前的课程设置显然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 二) 教学方式落后。

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导致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我国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大都以理论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对知识点的应试型的简单记忆,缺少实验教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 三)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在知识结构、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知不够,对金融学科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行业的从业工作经验。不能够根据金融相关企业对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设定,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内容,也不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予以及时准确的指导。

( 四) 缺少实践基地。

校外基地是高职院校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社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最佳场所。实践教学进程必须体现出时代要求,符合专业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比较少,有的也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需要,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未来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学生对自己以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没有概念,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实现与更多的金融保险相关机构的合作,是高职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之一。

四、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的目标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转变,课程设置贯彻大金融、全金融概念,改变目前分业和细化的专业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上以金融机构的后援中心、营销中心为载体,通过多渠道引企入校、定岗实习等方式增加全真环境下的教学,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

( 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大金融视角的金融人才原则,以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金融混业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背景,明确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高专层次上,要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人才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发挥企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尤其在各地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过程中,大力促成学生定岗实习,将学生成建制的置于金融企业的培训和管理之中,使学生的岗前培训前置,让学生一毕业就成为金融企业的合格员工。

( 二)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地位。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突出前沿性、前瞻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及时调整。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要顺应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增加新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目前,高职普遍采用学分制,理论学科占比大,实践教学学分很少,限于毕业实习和短期社会实践。毕业前的实习,学生自发行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监督,这种模式容易流入形式,走过场,实践效果不会理想。首先,从教学模式上看,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形势日新月异,金融保险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为基础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三)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可以根据金融部门实际岗位的需要,在校内外两方面加强建设。一是设置金融模拟环境。在校内建立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模拟实训室,开展银行业务模拟、保险业务模拟、证券业务模拟,配备模拟软件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真实的职业环境,应具有适用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模拟金融专业的各种操作。二是进入金融全真环境。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利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各类后台服务中心和各类营销中心,让学生进入真实环境中从事顶岗实习,学校派指导老师入驻企业,统一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管理。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使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得到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3]。

三是引企入校。金融企业可以在学校建立后台服务分中心和营销分部,与金融企业的系统相连接,企业派驻负责人和骨干人员,学校派专职老师配合指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为入校的分中心定向培养专门人才。这种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特定的技能水平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 四) 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集团的进入,我国的金融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而我国高职专业划分过细,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培养而忽视金融通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窄,由于忽视能力和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欠缺。因此,必须拓宽专业口径,适当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同时,还要立足夯实基础知识,开展通识教育,促进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构建金融子行业交叉、互相渗透、专业口径全方位覆盖的课程体系。

( 五)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金融专业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 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 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 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黄解语,杨再斌。 金融集聚论: 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 影响因素 评价体系 实证研究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经济学以及政治学领域就普遍关注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关系,并且基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数据提供了相关的数据,进而形成了金融发展影响经济水平的重要文献。近年来,随着理论界对金融发展水平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金融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则是对对金融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价与分析,这也是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必要条件。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综述

早在20世纪初期,理论界就认识到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错所起到的重要作用,McKinnon, R. I.通过对银行运行系统进行研究与识别,为早期的企业家进行产品和生产共议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同时,对于金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考证,通过实证研究发展,金融的发展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地的居民创业提供巨大的可能性,并且有利于新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提高当地市场整体的竞争水平,进而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在意大利某些金融十分发达的地区,其人均GDP的增长率相比金融不发达的地区,高出一个百分点,而从金融不发达的地区到金融发达的地区进行创业的几率会增加近30%;并且在金融发达的地区创业的人员平均年纪则年轻5-6年,创业的成功几率也高出许多。

二、评价中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金融发展评价体系的原则

在针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建立评价指标时,要确保对其涉及到的地区的金融发展以及与其他指标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行充分的考虑,使各评价指标之间既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既要考虑典型指标又要充分考虑关联指标;第二,确保选择的评价指标具有重要性。

(二)金融发展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选择

在金融发展评价体系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指标的设置:

1.金融指标的设置

金融指标单纯地从金融方面来衡量地区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有以下几个体指标,包括: (1)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机构存款与地区GDP之比,用来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总量规模和金融深化程度;(2)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比,其值为(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这一指标用来衡量金融部门之间的竞争程度;(3)当年境内股票市场融资额,其主要是对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进行评价和表示;(4)人均中长期贷款额,这里主要是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当地民众的金融信用意识,其中以银行中长期贷款额/地区人口数所得到的数额作为评价指标。

2.经济基础指标的设置

经济基础指标的设置是金融发展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设置金融部门的目标在于使市场交易的成本得到大幅度的降低,有效的促进资金和技术的流转,促进信息和技术的创新,进而推动经的快速发展。经济基础指标包括以下几个个方面: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是衡量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当地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GDP增长率,该指标用来反映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程度;(3)第三产业占比,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经济产业机构是否优化的一个重要目标;(4)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占比,用来反映地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5)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商品出口额,用来反映所在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

三、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1.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布不均衡。从整体上分析,排在前列的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几大城市为首,而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多为沿海地区;而排在后面的城市则主要是青海、甘肃、广西等中部地区,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相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内在的联系。

2.东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水平在全国都较高,而且其金融指标和经济指标也都较为平衡。东部地区主要包括的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几个城市为主,其金融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均衡。因此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金融发展作为重点,以此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反作用于金融发展,为金融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

3.西部地区的金融指标都较为良好,但是在经济基础方面的薄弱导致了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值提高。除了,西部地区都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其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都落后于其他省份和地区,然而在金融发展指标方面却有着一定几个的优势,所以说影响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前提一定是发展当地的金融,才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金融发展水平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立起金融发展水平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量化作用,进而才能更科学的评价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与研究,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McKinnon, R. I., 1973,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2]杜家廷.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财经科学,2010,(09).

[3]郑长德.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及其形成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4).

[4]田菁.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特点及政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2).

第9篇

摘要: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金融改革作为推动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离岸金融作为金融改革一项创新举措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的离岸金融市场是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离岸金融在上海自贸区的市场监管法制现状和并试着提出自由贸易区可尝试的监管模式和市场准入规定,力求完善我国离岸金融的相关法律规定。

关键词:离岸金融 市场监管模式 市场准入 上海自贸区

一、 离岸金融和法律概述

1.离岸金融的概念。对于离岸金融的概念,理论上有不同的界定,而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离岸金融业务是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外汇业务的中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吸引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离岸金融与在岸金融应严格区分:第一,多头监管。因为离岸金融的主体是多样化的,就存贷业务来说,货款的提供者和需求者都是非居民,而提供者和需求者多数是来自市场所在国之外的其它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或者他国政府。离岸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推动下,离岸金融业务可能涉及市场所在国,金融机构母国,货款提供者或者需求者母国多个国家的事项,这样每个国家都能以受到侵犯为由行使管辖权;与在岸金融只有母国监管不同,因此多头监管也成为了离岸金融的主要特征。第二,监管较松。离岸金融的初衷就是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资金到离岸市场,通过各国政府制定特殊政策对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税收、外汇管制等给予优惠,但为了贯彻这样的优惠政策,虽然施行多头监管,监管政策都较宽松。

2.中国的立法背景和现状。中国的离岸金融业务经历了繁荣、衰落再到重新开启的阶段。2002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开启也顺势提上日程。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开展作为试点开展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让离岸金融得以复苏并发展。虽然1989年就已开始了离岸金融业务,但直到1997年《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细则的出台才让其发展有法可依。2009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指导思想被确立使离岸金融业务获得了更快的发展。随着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必将迎来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新时期。

二、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构建

1.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模式。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模式是指有关管理机构对离岸金融市场与在岸金融市场的管理服务模式、方式和方法的选择。而管理模式的选择是政府对离岸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的基础和前提,国际监管模式主要有三种:内外业务混合型、内外业务分离型、渗透型。

(1)内外业务混合型的监管模式。内外业务混合型是指在岸金融与离岸金融业务经营不分离的市场监管模式,典型代表为伦敦和香港。特点为:离岸金融业务和在岸金融业务的账户合并操作,非居民和居民的存贷款业务在同一账户上操作,两类业务混为一体。采用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的资金相互融通,能够及时相互补足对方资金,促进在岸和离岸业务共同发展,并且方便当时人在两种业务之间转换。而缺陷也是存在的:可能会使有关金融机构利用相互混合的业务逃避监管。当一方金融机构发生风险时,必然增加另一方风险的发生,这无疑增加了国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当今只有很少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才选择了内外业务混合型模式,即使选择了该模式,为了控制风险,政府也会采取措施让两类业务分离。例如:英国政府就通过立法让离岸英镑业务只能在英属海峡群岛的离岸中心办理,而伦敦不再开办此业务。

(2)内外业务分离型的监管模式。内外业务分离型的监管模式是指离岸金融业务和在岸金融业务相互分离的监管模式,典型代表是美国和日本。此种模式是为了推进非居民之间的金融交易而创设,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分别开立不同的账户。将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分开,不仅能够给非居民交易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而且能够将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分离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相互牵连,同时也能有效防止金融机构逃避监管。美国国际银行业务(简称IBF)和日本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简称JOM)都将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严格区分。IBF就规定其接受非居民的存款,向非居民提供贷款,但是不得向美国居民办理此类业务,也不得开放其他金融衍生品的业务,例如票据、保险、债券等。JOM机构更是在IBF基础上将非居民限定在了外国法人、政府、国际机构和外汇银行的海外分行。如今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采用这一监管模式。

(3)渗透型的监管模式。此种模式严格说来并不是单独的一种分类模式,它是介于混合型监管模式和分离型监管模式中的一种。它是指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相互分离的情况下,居民和非居民的交易一般是分离的,但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况下允许两个账户之间相互渗透。具体操作是,有的国家只允许离岸账户向在岸账户渗透,而有的国家只允许在岸账户向离岸账户渗透,有的则是允许双向渗透。双向渗透是指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都可以被境内居民用作投资的渠道,在风险可控的情形下就可采取该种监督管理模式,它可以避免混合账户下的风险,也可以充分利用资金,该种模式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所采用,新加坡就是采取此种模式的成功范例。

(4)上海自贸区应该建立的监管模式。

上海自贸区选择内外业务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更能适应金融改革的方向和离岸金融业务自身的发展。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内外渗透型的监管模式被证明不符合实际。中国在1989年设立的离岸金融业务就是采取了有限渗漏的内外业务分离型市场模式,即允许离岸金融机构早在一定条件和限度内用在岸资金弥补离岸账户资金寸头的不足。而最初的目的当然是在岸资金账户和离岸资金账户互相帮助共同抵御风险。而事实上却与设立初衷相背离,离岸账户依赖在岸账户补充资金寸头,短期还能暂时抵御风险,但长期却不仅没有抵御风险,反而使离岸业务的风险扩大到在岸业务上,扩大国内的金融风险。另一个问题就是在这样市场模式下,在岸金融机构和离岸金融机构账户相通,在岸金融机构会利用离岸业务逃汇、套汇。从1996年到2002年离岸金融在中国停滞发展就是因为渗透型的监管模式使风险扩大化使政府被迫叫停了相关业务。

其次,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更适应上海自贸区的需要。美国IBF和日本的JOM都是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建立的,而上海自贸区也是中央政府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引导的产物,与英国和香港自发产生的内外混合型监管模式相反,适用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更能适应上海自贸区的需求。此外,我国已经具备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建立和完善离岸金融业务,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是我们的目标,所以虚拟业务型监管模式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最后,现阶段的上海自贸区应当坚持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有些学者认为我们应当在建立内外分离型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允许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并指出了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并提出了具体制度设想。而本文认为,现阶段上海自贸区应当坚定的采用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因为1998年的离岸金融业务失败就证明了我国目前还不具备采纳渗透型的监管模式市场环境和风险管控能力,最终导致风险管理失调和与制度施行的初衷相悖。虽然渗透型的监管模式下的确有利于上海自贸区内的离岸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资金,但是目前还不适宜在上海自贸区采纳。国务院最新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简称央行“金融30条”)第二款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也表明现阶段还是应当坚持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上海自贸区目前已经暂停实施四部法律,鼓励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区内,让企业进驻自贸区。管理方面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即区内和国际市场是开放和融合的,但是自贸区和境内区外的领域相对隔离。这样的监管模式也在与内外分离型模式相契合。

2.市场准入监督管理法律制度

离岸金融业务市场准入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指金融管理当局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审核并决定有关金融机构是否能进入相关市场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制度。

(1)准入原则。我国与一般国家通常的做法相一致,在离岸金融市场上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居民和非居民之间、非居民之间有相同的权利义务,任何国家的金融机构都能进入中国市场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只要金融机构满足申请进入中国离岸市场的先关条件即可。这些条件是对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资质以及相关设施建立的硬性要求。目前上海自贸区内以居民金融机构为主,非居民金融机构仅占小部分。且获得离岸金融牌照的仅为四家居民金融机构,这对于维护离岸金融的稳定有意义,但长期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还是需要放开准入主体的范围,能够做到真正的国民待遇原则,鼓励非居民金融机构进驻并发展相关离岸金融业务。上海自贸区内已暂停实施四部法律,而对于外商投资而言,取代《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施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其关于金融领域外商投资有限制性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贸区的金融领域的外商投资限制还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外国资金的引入,相应的离岸金融领域的业务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自贸区要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削减负面清单,在风险得到控制的情形下,尽可能实现非居民金融机构国民待遇,以实现离岸金融国际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2)准入主体范围。各国有不同做法,有的国家只允许金融机构进入离岸金融市场从事相关业务,因为这些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主要集中于资金借贷业务,银行的规范化管理使风险控制和市场监管更简单。而有的国家允许非金融机构进入离岸金融市场开展相关业务,除了借贷业务外,票据、证券、保险和抵押等业务也广泛涉猎。放开市场准入主体的范围与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相吻合。我们建立上海自贸区不仅仅是要建立只有金融机构的离岸金融市场,我们是为了刺激金融改革,更好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所以未来将准入主体扩大到民营企业等非金融机构是必然趋势。央行“金融30条”也在此证明了这一点。

(3)准入方式。目前离岸金融试点中,中国主要是采取传统的审批方式。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离岸金融的准入多采取发牌照的方式。发牌照即简单又方便管理。将从事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分为:全能型银行、限制型银行、离岸银行和其他离岸金融机构四类。全能型银行能经营离岸业务,也能经营在岸业务,限制型银行能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能从事离岸业务,离岸银行只能从事离岸业务。审批机构颁发执照时主要考虑申请机构母国的市场监管能力和机构本身资金实力等。香港在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实行三级牌照管理(全能牌照、部分牌照和接受存款牌照)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对于资金实力强,内控风险管理水平高和业务完善的银行发放全能牌照;对于其他银行根据其业务量和风险管理能力先试行部分牌照,根据发展再过渡到全能牌照。上海自贸区内施行就是牌照管理模式。在自贸区内目前只有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持有离岸金融业务牌照,还没有放开对非居民金融机构的牌照管制。当然,希望通过牌照的管制来维持居民金融机构在自贸区的优势并非长久之计,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早日建成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开放对非居民金融机构的牌照管制才能扩大竞争,早日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结论。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加剧,离岸金融中心也作为一项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离岸金融中心已经日趋完善。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又为离岸业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应当继续探索对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规制,逐步建成完善的市场监管法制以更好地服务于离岸金融市场和上海自贸区。

参考文献

[1] 韩龙.离岸金融的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 韩龙.国际金融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 罗国强. 离岸金融法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