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时间:2024-03-29 10:07:57

导语:在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供应链法律风险防控

第1篇

一、旅游服务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实质上就是指企业将自己的发展方向集中到更为专业的角度之上。相比较于传统经营模式,供应链能够帮助一个行业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最佳的合作伙伴,并能够以最低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21世纪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之中,以供应链为自身的发展模式,无疑能够帮助企业或者一个产业实现更大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之下,休闲娱乐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而外出旅游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方向。旅游者为了满足自身更好的物质生活享受,他们对高质量的衣食住行的追求,都促进了这一过程当中的旅游产品的消费。作为影响旅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旅游产品组合所能够带个旅游者的期望和实际的感知,将直接影响到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纵观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其形成一个以旅行社为核心,以提供旅行者服务为根本,并涉及到宾馆、餐厅等为一体的服务供应链条。在这个供应链条之内,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和优质化服务提升,将是旅游业发展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建立服务供应链是非常关键的途径。首先,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整体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外资旅行社也开始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这就与本土的旅游企业形成一个巨大的竞争。而且,由于我国旅游企业在经验、技术等方面的先天差距大大加重了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负担。而如果我国企业能够利用自身的本土特色,以及所拥有的客户资源,而为旅客建立一个相对更加优质和完整的服务供应链条,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能够为旅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有效资源,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一个完善的服务供应链,能够将有效的资源结合起来,并将其充分利用。对于旅客来讲,在一个更加完整的服务中,其个性化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一旦旅客在旅游的过程当中享受到被服务的乐趣,必定会大大提升他们的满意度。而这个满意度将促使旅客进行再次消费。在这个过程当中,旅游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资源,而保证自己长足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必定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毫无疑问,我国旅游服务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这种高速的发展模式之下,却也存在有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都会演变成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运作风险。这种运作风险是由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对于外部环境来讲,主要是自然灾害、政策变动等这些不稳定而不可抗的因素,造成旅游服务也在运营过程当中出现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等风险。而内部环境因素,则主要是由于旅游企业自身在信息掌握程度的欠缺、经营方案不够科学或者是企业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因素,为自身的发展运营造成了障碍。

就目前来讲,比较常见的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环境风险。其中又包括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主要是指地震、洪水等因素,而社会风险主要是指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内容。第二,信息技术网络风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优势,而信息在通过网络传输时,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缺失。而这种信息传输中的失误,就非常容易造成旅游服务供应链条的断开。第三,系统风险。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都将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一个如此庞大的供应链条很难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完美。这就造成了旅游服务供应链条运作的系统风险。第四,服务运作风险。这种风险就是指在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所产生的风险,例如,计划服务风险、旅游服务传递风险等等。第五,合作风险。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旅游服务供应链需要多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方能完成。而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以及获取信息方面的滞后性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存在,很可能会造成企业合作的破裂,而形成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的合作风险。

四、防控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要想将旅游服务供应链风险防控到合理的范围,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对这一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既能够辅助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分析工作,同时还能够对这一风险完成评估。由此可见,建立一个科学而完善的预警风险指标体系,对于防控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而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三大类:环境风险、内部风险和整体风险。与之相对应的预警指标为环境风险预警指标、内部风险预警指标和供应链整体风险预警指标。其中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从旅游服务供应链所处的宏观环境出发。由于这些宏观因素具有抽象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在描述时可以选择定性方式。内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供应链条内部风险的重要指标,其主要考虑的范围是企业自身、供应商和经销商这三大主体的风险。而整体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则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旅客满意度的问题。

(二)完善信息辅助决策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所使用的重要辅工具。对于旅游服务行业来讲,网络信息技术更是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技术本身的漏洞,致使旅游服务供应链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辅助决策系统,以解决供应链运作风险中所出现的半结构化决策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注意将旅游服务供应链信息服务决策系统分成两个独立的分支。一方面,是建立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监控和采集系统。这一信息决策系统,有助于旅游企业进行科学的信息管理和最佳信息的获取,为将来的企业决策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还应当建立起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预警模型推理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能够大大节约企业的资源,节约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性。

(三)建立供应链运作监督机制

任何工作的高效运转都离不开一个严谨的监督机制的存在。作为一个正在逐步向上发展的新兴行业,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可能造成旅游服务供应链实际运作的风险。为了将这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就应当建立起一个科学而完整的监督机制。当然,由于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所涉及的企业很多,要想将这些环节监督起来,就需要建立起一个个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化的监督机制。只有将所有的环节严格的监控起来,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的防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2篇

关键词:医药流通;药品退货;供应链管理

1.引言

医药流通企业业务形态一般可分为药品批发和零售,其退货主要包括采购退货和销售退货两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为药品零售业务销售退货的供应链管理。近年来针对药品退货的研究集中于退货流程管理、退货节点效率的提升方面。退货流程管理方面牟蘋等[1]梳理了相关法律规范对于退货流程的要求,并指出了药品退货可能产生的经济和法律风险,针对性的提出了通过限制退货时间的方法来防范退货风险。退货节点效率改善方面肖芳等[2]通过借助品管圈的方法,梳理了医院退货的流程,结合信息系统的改造,通过加强退货的监管行动提高了医院退货的处理效率。目前对于退货的研究都集中对于逆向物流流程的梳理和对单个退货节点效率的改善,但药品退货的政策监管严密,流程相对固定通过改造流程存在较大的合规风险,同时对于大型药品零售企业其供应链体系相对完整较难通过改变单一节点的效率对整体效率带来显著改善。因此本文从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全供应链的角度,提出了处理药品零售退货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2.零售退货供应链主体与行为

大型药品流通企业供应链相对完善,任何供应链主体的行为都会对零售药品退货率产生相应的影响。大型药品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环节包括供应商、药品零售企业、物流企业、药品零售门店、消费者五大主体。供应链条上供应商的退货政策、药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行为、物流中心的逆向运作效率、门店的经营管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会引起退货水平的变动,但供应链主体对零售企业的退货影响程度各异。目前医药流通企业的退货水平主要受自身经营行为和供应商退货政策的影响。

3.退货实例分析

笔者以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某零售子公司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的退货数据作为分析数据来源,对该子公司的退货原因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主体,从退货类型、退货申请原因、退货区域分布、退货供应商、退货商品品类、退货申请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1)退货类型。零售企业内部退货主要分为经营性退货、配送差异退货、质量退货三方面。从该子公司的退货类型可以看出经营性退货是主要退货类型且占比极高。(2)退货申请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经营性退货的具体原因,通过对门店POS端药品退货申请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药品滞销、近效期、特殊同意、业务通知、经营性召回、撤店/歇业退货为6大主要原因,其中滞销和近效期是药品退货的主要原因。(3)退货区域分布。通过对该子公司退货的发生门店进行分析发现,退货的地理空间分布集中在宝安、福田、龙华、龙岗等地区,地理空间的集聚特征十分明显。(4)退货品类与供应商。通过对退货的商品和供应商进行分析发现药品退货的二八效应明显,零售退货集中在少部分商品品类和供应商。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子公司退货量前十的品类占总退货的82.53%,退货量前十的供应商占89.07%。(5)退货申请时间。从图中药品退货申请时间可以看出,2020年疫情对于药品流通企业的影响较大,部分区域的门店因防控政策和门店流量降低进行撤店,成为影响药品零售门店退货的重要原因。门店退货申请信息对于位于供应链下游的物流中心十分重要,物流中心通过对门店POS端申请的监控能够更好的协调物流资源。

4.零售退货供应链管理策略

在医药流通整条供应链上,供应商为了更好的销售商品一般会采取积极的退货政策,药品流通企业则为了争取更多上架返利而积极的铺货,物流企业则容易忽视逆向物流的处理效率,零售门店则受退货政策的影响对于退货的数量疏于管理。流通企业为了更好地管理零售退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a)药品流通企业需加强对零售退货流量的监测,同时改善经营方式避免因大面积铺货,造成的大笔退货;(b)对于退货集中的店组,应加快滞销药品的销售,推动退货集中的店组滞销商品的店间调剂,对门店药品按效期实行“近期先售”制度;(c)重点关注集中退货的商品品类加大易发生退货品类的销售力度,同时与供应商签订完善的销售退货合同,保证药品退货流程顺畅;(d)物流企业与销售子公司要促进门店POS系统与物流系统的对接,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和逆向物流的处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牟蘋,李秋惠,邱红,等.药品批发环节的退货风险控制[J].医药导报,2011,30(9):1249-1250.

[2]肖芳,曹玮,杨芸,等.借力品管圈实现药品退货信息化监管[J].智慧健康,2018,4(10):22-24.

第3篇

一、 2018年工作情况在2018年里,我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 汽车金融产品开发为开发汽车产业链金融产品,自三月份起,我组织相关同事及分行,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拜访了一汽、海马、江淮、奇瑞等汽车生产厂家以及建行、中行、兴业、中信等同业,深入研究行业现状及前景,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借鉴同业类似产品的风险防控要点和流程设计,起草了我行保兑仓项下汽车经销商库存融资业务的产品制度,并根据一汽、江淮两家公司不同的交易结构分别制订了产品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我根据行业及客户特殊的风险因素创新研发了经销商打分卡工具,用于突破现有授信体系的限制,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前提下降低了中小客户贸易金融业务的准入门槛。

烽火计划开始后,我带领相关研究小组,深入研究了库存车监管、平行进口车、票据、国内信用证与贷款产品比较等专项课题,起草了多份研究报告,未来可以有效指导业务实践。同时,我积极联系中铁现代物流、速递物流等仓储监管企业,推进监管企业资格准入及监管合作方案设计工作,引入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来控制库存监管风险。

(二) 贸易金融业务技术性审查随着多类贸易金融业务授权本条线审查审批,需要我部开展技术性审查工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年内,我组织相关同事,完善了跨境融资、保函等多项产品的技术性审查模板,重新梳理了各类业务的技术性审查要点,高效完成了多项业务的技术性审查工作,指导分行把控业务实质风险,并积极与授信审查审批中心沟通解决相关问题,协助分行和贸易融资处推动业务落地。

(三) 组织课题研究根据领导安排,我组织协调相关同事、分行和咨询公司,开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贸易金融战略定位”课题研究工作。年内,我们在多方收集数据、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并开展多次同业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研究报告初稿,该初稿约五万字,内容包括贸易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多家同业贸易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和策略以及对邮储银行贸易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在征求部门内意见后,拟于2019年一月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四) 风险管理及其他工作年内,我还完成了以下工作:牵头组织了行内多个部门对江苏省分行开展的大公司板块业务检查,参与或主持了多次核心企业方案认定会议,组织了多次与授信管理部在审批授权、审批流程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起草了姚红行长在全国贸易金融业务座谈会上的讲话,参加了瑞银举行的衍生产品培训并对部门员工开展了转培训,以及其他领导交办的工作。

二、 需要改进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对2018年的工作并不满意,到新集体、新岗位的适应期较长,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都得不断调整,主要工作也没有取得显著突破,斗志和信心都不足,但好在从三季度起,自己逐渐找到了一些感觉,开始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同事、分行形成合力,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在新的一年,有以下方面还需要我着力改进:

(一)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从中台到前台,工作从被动型的审查审批到主动型的推动开拓,我仍然需要转变这一观念,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善于解决,不等不靠,从现有条件出发,多方寻求业务落地的方式和途径,并不断开拓思路,找到现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我也要主动发挥自己在风险识别及法律方面的专业优势,协助相关处室及分行把控业务风险,推动业务落地。

(二) 建立完善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我行尚未建立成熟的产品经理培养、工作机制,新产品开发多采用“拿来主义”策略,跟风同业,再嫁接到自己的客户和制度基础之上,往往市场空间有限、流程繁琐低效、产品竞争力较弱。贸易金融部门管理产品众多,客户及行业的覆盖范围较广,面对的市场需求更为多元化,是金融创新高频发生的领域。我们应当真正走到市场中去,深入理解客户的经营和业务,为其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方案,真正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并借鉴互联网行业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和开发理念,研究适合于我们自身禀赋、资源及客户结构的产品,与同业开展差异化竞争。从我自身来说,必须要加强产品经理相关技能的学习,并主动与部门内同事分享,帮助提高部门的产品研发能力。

三、 2019年工作计划(一) 完善汽车金融产品方案,多方寻求业务落地当前,保兑仓项下汽车经销商库存融资产品距离实际落地尚有一步之遥,间接授信额度项下还无法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根据领导安排,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与分行、客户沟通,争取以国内信用证、贷款的方式替代票据产品,另一方面也要与总行公司部不断沟通协调,争取为供应链业务与票据产品的联动打开空间。

在2019年里,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汽车金融产品,优化流程、控制操作风险,还要将其纳入线上融资平台进行在线处理。在市场拓展方面,要推动分行开展营销工作,与消费信贷部、信用卡部、消费金融公司联动,扩大获客途径,争取把汽车金融打造成邮储银行贸易金融的特色产品。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其自身的竞争力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相对薄弱,尤其是在这个国际化的环境下,一些跨国企业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融资支持,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在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重视度不够,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一旦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资金难的问题,就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必须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对于银行和企业来说,他们都属于这个供应链中的一部分;对商业银行来说,将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通过供应链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一方面银行和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实现互利共赢,银行的金融服务对象不再是单一大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对象一度扩大,而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而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涵盖传统授信业务、贸易融资、电子化金融工具等,有助于促进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进而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消耗。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

(一)中小企业的信用低。尽管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但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其数量巨大,故而是我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与那些大企业相比,资金实力较差,规模较小,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那么银行的贷款将面临难以追回的局面。另外,一些中小企业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不能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水平来融资,企业在贷款成功后,就一心搞经济建设,不能按时缴纳利息,常常需要经过银行去催债,这些问题的发生使得中小企业的信誉下降,不利于企业融资。

(二)风险意识薄弱。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较大的竞争风险,风险意识明显却不足。再者,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许多中小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在经济活动中缺乏风险防控意识,使得企业的资金面临着巨大风险,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风险,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担保方式陈旧。在我国当前中小企业当中,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中,需要寻找担保公司来为其进行担保,而担保公司则需要对担保对象的资金、经营状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我国,许多担保公司都是由政府出资组成的,担保方式都是采用抵押的形式,缺乏创新;同时,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差距较大,担保公司在进行考查的时候,一旦中小企业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出现担保困难等问题。另外,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银行借贷、民间借贷方面。

三、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当前中小企业较为有效的一种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中小企业贷款前必须向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收取账款单据,并以此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它包括了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债务企业、债券企业。债务企业承担着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另外,在商业银行同意向融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前,商业银行仍要对该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只是更多关注的是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而并非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评估。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可以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进而解决中小企业短期内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保兑仓就是中小企业向合作银行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开出承兑汇票,并由合作银行承兑的一种融资模式。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融资企业需要向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进而才能获得相应的原材料和产成品。这种保兑仓融资模式比较适合短期内资金较为紧张的中小企业,因为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可以对中小企业的某项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一个短期融资。这种短期融资行为由于风险较低,所以容易获得银行的支持。同时,通过保兑仓融资,融资企业可以分批支付贷款,享用优先使用货物的权利,既缓解了企业短期资金压力,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收益。

(三)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一种物流和金融集成式的创新服务,融通仓的目的就是通过资金流盘活物流,实现供应链上多方共赢。在这种模式中,引起了一些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的质押物进行保管、验收、核对等,同时协同银行做好质押物的风险评估工作,进而降低银行的风险。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较弱,当他们在采用融通仓融资时,银行需要对企业进行重点考查,对中小企业的经济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以此评估内容来确定贷款金额。融通仓融资模式是一种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新途径。通过这种业务,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从而架设银行与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四、中小企业融资难应对策略

(一)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其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信誉作为影响到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为企业融资,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意义重大。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信用法规,规范中小企业行为,保障信用评级的公平、公正性;其次,中小企业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

(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体制。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风险是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中小企业要想在风险巨大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经营风险意识。首先,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时刻居安思危,忧企业之忧,严格落实企业各项决策和部署,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健康、稳定发展。其次,要建立风险评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风险预测及评估,进而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另外,银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进行综合风险评估,进而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整顿担保行业。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担保公司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担保市场现状,对担保行业进行整顿已经迫在眉睫。首先,要区分担保市场,确定监管对象,建立集合债券融资担保业务监管体系;其次,担保公司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公司的各种行为。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担保方式的创新也极为必要。例如,在抵押的基础上增加联合担保,既可以降低担保风险,又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在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一部分,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应当认识到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合理地为中小企业融资,从而有效解决企业短期的资金困难问题,进而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志婵.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下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研究[D].北京大学,2013.

[2]刘艳.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3]易雪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质押融资信贷决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毛鹤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的实现机制[D].山东大学,2012.

[5]白瑞.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第5篇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行业;数字货币;数字金融;金融科技

2019年10月24日,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是区块链技术首次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高级别定位,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代表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区块链正在与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起来,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未来势必对经济模式、金融组织和社会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重塑经济社会生态。

1区块链技术的内涵

最初,人们是通过比特币了解到区块链技术的。尽管比特币目前面临较大争议,但是比特币的技术核心区块链却可以继续深加挖掘,带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比特币也成为区块链技术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应用[1]。区块链技术主要由共识机制、密码学原理和分布式存储三大技术构成。所谓共识机制,是指区块链具有“少数服从多数”的特点,区块链节点由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共识结果需要各个节点达成一致。密码学原理是指区块链技术涉及私钥和公钥两种数字加密技术。信息加密发送时需要使用公钥,而解码信息则使用私钥。与传统的储存方式不同,区块链分布式储存的每个节点都按照块链式结构布局,而且每个节点的存储都是独立的。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一个共享的共同维护的数据库,而这三大技术使得存储于区块链中的信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等特点。因此,区块链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技术增信,受到各行业的欢迎和重视。

2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路径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与各行业融合,形成区块链产业化,而金融行业以其先天优势与区块链技术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理财,还是企业或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活动,抑或是中央银行对资本的管控,都需要可信的数据为其决策做支撑。因此,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覆盖面广,模式多样,影响深刻。

2.1供应链金融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经济贡献度高,被称作经济的“毛细血管”,然而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微企业,阻碍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大量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急需资金输血。供应链金融则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手段之一[2]。在不改变现有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区块链平台覆盖整个供应链内的上下游企业,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物流公司等。小微企业的全部交易信息都上链记录和储存,并支持防伪溯源。至此,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情况的可信度得以保障。金融机构根据区块链内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可以降低风控成本,提高借贷业务效率。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便能够更便利地融资,形成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双赢局面。交叉验证是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可信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仓单质押融资是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手段之一。企业购买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加工后的制成品在交易物流中要经过多个仓库,仓单便是仓库管理人员在收到仓储货物后开具的凭证,存货人可凭此提取货物或者作为资产质押融资。在引入区块链技术之前,仓单质押融资这种极具潜力的融资手段很少被使用,主要原因就是仓单容易造假,给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仓单造假通常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机构核查仓单真实性的成本太高,往往会拒绝仓单质押融资,使得小微企业又失去一个可以用作融资的工具。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尴尬局面,依靠的就是其交叉验证的共识机制。电子仓单必须多个机构交叉验证才能成功“入链”,成为数字仓单。当存货持有者发起创建数字仓单请求后,区块链各节点会在各自的数据库内查找相关证据,仓库出具库存照片,物流机构出具运输物流记录,质检机构出具货物质检信息等。各个节点的查证过程也就是交叉验证的过程,全部在区块链内完成,可以迅速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依靠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一旦核验完成即达成多方共识,有效避免仓单造假。仓单质押融资成为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有效方法[3]。

2.2数字资产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将成为一种新型资产和生产要素,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影响未来的财富分配。2.2.1数字票据作为金融行业的传统业务,票据市场的发展面临不少困境。一方面,大多数电子票据仍然需要与纸质凭证匹配生效,验证和交易流程复杂烦琐;另一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票据造假事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存在一票多报或虚报的欺诈现象,严重影响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区块链技术凭借其不可篡改和防伪溯源的特性,可以有效解决票据市场面临的困难。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向数据票据转变,成为新型数字资产,票据交易通过区块链平成。区块链技术特有的时间戳和智能合约能够清晰地反映票据的签发、背书、流通等全过程,实现高效、便捷的资产存储、价值提取和转移,提升票据交易效率和安全性[4]。2.2.2资产证券化作为近20年最受关注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缺乏流动性,但可以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使之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从而衍生出新型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整个过程参与主体多,流程较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材料披露,目前国内市场运作效率不高。此外,资产证券化依赖于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但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风险较大。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资产证券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通过去中心化的联盟链,基础资产的准确信息可以实时上传和分享,数字化信息披露能够提高证券化资产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投资人风险,减少沟通成本。同时,方便监管部门的动态监控,提前防范系统性风险。

2.3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是人们在探索比特币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最初的设想便是创造一种数字货币。虽然比特币目前面临较大的争议,多数情况是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被大众熟知,但是借由比特币诞生的区块链却可以成为新型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数字人民币(DCEP)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纸币、硬币等价,具有国家信用背书,这种新型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区块链。首先,数字人民币可以与纸币、硬币自由兑换,不会对现有的稳定货币体系造成太大冲击。其次,数字人民币的区块链节点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控制的,便于金融监管,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性与安全性的兼顾。此外,区块链的防篡改、可追踪和私钥加密技术可以有效防范货币伪造、虚假交易和其他不法行为。最后,数字人民币使得各方面的经济数据更加准确,便于评估和分析,从而支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如今,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平台使大众不需要携带纸币便能够便捷地购物消费,但是微信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支付,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结算。数字人民币是央行直接发行的,安全性更高,摆脱了第三方电子支付所需的银行账户绑定限制。此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数字人民币则不受网络信号的限制,支持离线支付,简单便捷,对广大老年群体更加友好。2020年末,数字人民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北京等地开展试点工作,成效颇丰。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投入试点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数字人民币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能够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有效保障人民币的体系和币值稳定,提高跨境支付效率,促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必然会成为影响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明显已经具备先发优势,数字人民币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并正式推出后,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2.4数字征信

自从201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业管理办法》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征信业的发展。个人征信业务和企业征信业务的普及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金融经济稳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综合信用的评定需要各个部门多方参与配合,例如商业银行、税务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环保部门等,效率低下,并且容易造成信息重复或错误记录。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征信系统目前的问题。各利益分散的部门成为区块链上的节点,根据区块链的交叉验证和共识机制原理,一项数据的成功上链需要多个相关节点的验证即可自动完成。而且,区块链内的数据透明、不可篡改,有效避免联合造假的情况发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各银行在区块链内共享客户信用信息,当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可直接查询区块链平台内的数据,而不用向央行申请征信报告的查询服务,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服务水平[5-6]。

3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投入

首先,在政策上要继续给予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加快研究团队的建设,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补贴。要密切跟进研究动态和阶段性成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求技术突破和创新,尤其要注意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尽快将技术上的成就应用到实践中来,实现区块链产业化。其次,应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国际交流,关注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的区块链技术研究在全球处于前列,在保证这一地位的基础上应与国际学者展开合作,参与国际区块链应用规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3.2加强区块链数字金融的法律监管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受到研究人员和投资者的欢迎,但其治理机制尚不成熟,尤其是相关完整的法律还没出台,监管面临较大的困难。作为新兴技术,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需要必要的法律规范和适度的监管。尽管区块链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动力,但是出现洗钱、非法融资等网络犯罪行为时,监管部门必须介入并打击,这就要求现行法律体系与区块链金融不断磨合,逐步弥合两者目前存在的鸿沟,必要时应出整的针对区块链金融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可以通过牌照或许可证制度规范区块链金融业务,对运营者实行实名登记的备案制或审核制。总之,区块链监管需要审慎灵活的监管理念,既要给予一定的技术创新和容错空间,又要严厉打击犯罪行为,需要把握好监管的尺度,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既有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3.3加大区块链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

区块链金融产品的推广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引导作用。一是加快数字人民币的建设进程。货币是金融和经济的载体,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就必须尽快将数字货币法定化。目前,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第三轮试点,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成果颇丰,具有无限的前景。因此,在对数字人民币进行逐步的试验和完善后,应趁热打铁进行推广。二是引导资本对区块链技术的商业性投入。企业也应将目光放长远,看清区块链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重塑性作用,完善区块链研发与应用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三是加强对区块链数字金融的宣传科普。不了解会导致不信任,因此要提高民众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就应该普及区块链基本知识,在网络和社区宣传区块链金融的优点和好处,为将来区块链在证券交易、支付结算等领域的试点工作做铺垫。

4结语

在全球进入区块链时代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翻开了新篇章。区块链技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必将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其中金融行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区块链有较高的契合度。本文着重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资产、数字货币和数字征信4个方面的应用模式。针对目前区块链金融的困境,本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未来,金融行业将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重构自身,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纳撒尼尔·波普尔.数字黄金:比特币鲜为人知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40.

[2]汤道生.产业区块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73.

[3]张恺怡.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29-30.

[4]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新金融,2017(1):45-50.

[5]张荣.区块链金融:结构分析与前景展望[J].南方金融,2017(2):57-63.

第6篇

关键词:非典型担保 银行贷款 融资

一、非典型担保的概述

(一)非典型担保的界定

非典型担保在学理上又被称为特殊担保、变相担保等。在我们严格遵循物权法定主义的大陆法系国家,一项制度即使具有担保物权的性质,但只要物权法没有规定这项制度,它就不能称之为物权,而只能称之为一种担保形式或者非典型担保,所谓非典型担保并非是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的所有的担保类型,而是经过一定程序得到法律(或判例)承认,在典型担保以外颇具代表性的担保形式,实质是“权利转移型”担保,一旦债权不能清偿,则标的物的所有权和其他权利整体转移于担保权人。

(二)非典型担保的特征

非典型担保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渊源特殊、具有从属性、担保权的行使具有不可分性、实现方式灵活,可以降低当事人的交易成本。

(三)非典型担保的社会经济价值

传统的担保物权是以设定人享有标的物所有权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定限物权制度,就是说,担保权人的利益只能表现为对他人享有所有权的物的一种有限支配关系,即变价优先受偿关系。这样,为了在担保权人和担保人之间能够根据物权的基本原理清晰地界定其相互关系,动产通常只能设立质押担保,只有在特殊的、便于特定和公示的动产上,才可设立抵押担保,这就给缺乏不动产资源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和其他债的担保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也对动产资源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产生了抑制作用。比如,汽车销售商若想刺激汽车消费,把汽车赊销出去,只让购买者分期付款,但又期望尽量获得较安全的担保,而购买者又缺乏其他可供担保的财产时,该汽车的交易就可能受到影响。而非典型担保可以实现将标的物的所有权让与给债权人而自己仍保持物的占有,为后者提供所有权保留,如:销售商将汽车交由购买者占有、使用,而自己仍保留所有权,当其债权不能届期清偿时,以有权人名义行使担保权。可见,非典型担保能够充分弥补传统担保物权在社会经济功能上的不足,对于促进社会财富的流转和物的价值的充分发挥起到重要作用。

二、银行非典型担保的主要类型

(一)银行开展非典型担保的背景分析

目前,我国一些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基于安全性经营管理的考虑,更愿意做一些传统的业务,更愿意向发展前景好、能抵御外部经济冲击、贷款数额较大的大企业提供贷款,同时为了保增长、稳健经营,这些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更倾向物权法明确规定的传统的担保模式,而中小企业却因普遍缺乏能为其所接受的固定资产或有实力第三人保证等担保资源,导致融资十分困难。随着经济改革和金融业的发展,各种股份制商业银行、城镇合作银行、专业性担保机构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业内部的竞争加剧,不少中小型金融机构开始勇于创新,以开发创新型银行融资来实现银企双盈。相比传统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或第三人保证贷款,这类创新型融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担保法上所规定的典型性融资担保方式的突破,从而形成若干“非典型担保”模式。

(二)主要类型

在目前的经济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类型的非典型担保模式融资,已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为中小企业改善融资环境及长远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调查的徽商银行来看,非典型担保在整个贷款担保中仅占比15.63℅,同时,由于属创新担保模式,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同时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发展业务对人力资源等成本投入较大,徽商银行仅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开展了部分非典型担保业务。

1.保理融资

保理融资是指销售商通过将其合法拥有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从而获得融资的行为,分为有追索与无追索两种。前者是指当应收账款付款方到期未付时,银行在追索应收账款付款方之外,还有权向保理融资申请人(销售商)追索未付款项;后者指当应收账款付款方到期未付时,银行只向应收账款付款方行使追索权。

2.收费权质押

这里所说的收费权,一般是指经过政府有权部门批准的收费权,如污水处理收费权、垃圾处理收费权、公路收费权、有线电视收费权等。收费权质押贷款,对于银行来讲,由于通过一系列账户安排与封闭操作,风险可控,收益显著。调查的徽商银行合肥分行与交通银合肥分行共同开展了此项业务,今年业务贷款规模约为8个亿。

3.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应收帐款质押贷款是指生产型企业以其销售形成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的授信。目前国内已有不少银行正式推出此项融资服务,深受中小企业欢迎。用于质押的应收帐款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应收账款项下的产品已发出并由购买方验收合格;购买方(应收账款付款方)资金实力较强,无不良信用记录:付款方确认应收账款的具体金额并承诺只向销售商在贷款银行开立的指定账户付款;应收账款的到期日早于借款合同规定的还款日等。应收账款的质押率一般为六至八成, 申请企业所需提交的资料般包括销售合同原件、发货单、收货单、付款方的确认与承诺书等。其他所需资料一般与流动资金贷款相同。

4.商业承兑汇票贴现

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与银行承兑汇票相比,尽管商业承兑汇票无银行信用担保,只有出票人(相当于前述应收账款付款方)的信用担保。但对于销售商来讲,由于容易取得付款方的认同与配合,而且操作规范,因此,销售商仍乐于接受。商业承兑票贴现实际也是应收账款融资的一种形式。由于无银行的信用担保,因此贴现银行对销售商及其下游付款方的资信要求较高,只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办理此项业务。

5.理财产品质押

理财产品质押具体做法是借款人以本人名下的理财产品的收益权进行质押,以此向银行申请贷款,一般限定质押物必须是保本型的理财产品,银行享有对质押理财产品资金和红利的优先受偿全,有些银行考虑到风险较大没有开展此项业务,有些银行也仅仅将其作为典型担保的追加担保。

6.票据池质押融资

票据池质押融资是指借款人将合法持有并经银行认可的未到期票据质押给银行,银行根据质押票据情况授予票据池质押融资额度没在该额度下,借款人可申请办理银行汇票承兑、人民币保函、流贷、商票贴现等具体业务。在票据池质押期间、借款人应保证票据管理额度大于已发生但尚未结清业务下的授信本金余额,借款人以其保证金账户全部款项向银行提供质押担保,不得无故支取使用保证金账户内的任何款项,也不得在其上设定在质押或任何第三方权益。

7.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具体做法是银行对整个供应链条的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进行审查,并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模式。具体来说是一个核心企业集中授信,其上下游的N个供应商可以使用其授信额度进行融资。徽商银行合肥分行在钢材、粮食、黄金、电器等方面开展了此项业务。

8.经营性物业贷款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以其或第三人拥有的经营性物业收益作为担保,银行可就物业的经营收入优先受偿的贷款,在开展此项业务的银行中,为了排除“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的适用,往往要求承租方放弃优先权。

三、银行非典型担保的风险

(一)法律地位不明确风险

以理财产品质押为例,理财产品不属于《物权法》第223条规定的可质押的权利。因此理财产品质押缺少法律依据,一旦涉诉,很可能被认定为质押无效,如果质押被认定无效,纵使非典型担保合同约定银行作为债权人可就担保标的物优先受偿,但是一旦遇到第三人主张同一债权,或者遭遇法院的财产保全,则银行将不能就理财产品优先受偿。由于质押权属于物权的一种,根据物权法定原则,法院在判决时也往往不承认这些担保的物权效力。银行非典型担保在法律上缺乏响应的制度安排,银行放贷承担的法律风险很大。

(二)统一登记机关缺失的风险

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规定了登记和交付的物权公示方式,对于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应收账款等权利质押规定了相应登记部门,《国务院关于收费公路项目贷款担保问题的批复》规定了公路收费权的质押登记部门为地市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但其他权利却没有明确的登记主管部门。物权公示原则要求物权的设定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公开,便于第三人知悉有关标的物的权利状况,否则将不能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非典型担保的标的物涉及到收费权、债权、租赁权等权利,由于缺乏统一登记部门或公示方式,银行非典型担保的对抗权将很难实现。

(三)担保物价值评估失真的风险

商业银行由于没有专业的资产评估部门,同时缺乏对相关物品的专业知识,难以对担保物从品种、新旧程度、市场需求等方面判断其价值。现实中,银行主要依托社会上的评估机构来完成对担保物价值的评估工作。评估机构是按标的收费,由于担保人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用各种手段尽量抬高担保物的价值。因此往往存在评估价值偏高等问题。甚至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的评估机构出具虚假评估报告,造成资产评估“水分”大。因此,商业银行根据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发放贷款后,就会因标的物实际价值低于贷款金额要求的价值而埋下风险。

(四)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风险

非典型担保作为创新的担保方式虽然在银行得到确认和推广,但是由于银行对贷款规模把握不佳、市场判断失误等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为了追求其利润最大化,难免通过增加放款来增加利息收入,我国各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较多的贷款利息收入,在借款人申请贷款的情况下,往往容易盲目扩大贷款规模,盲目放款,引发风险。同时,由于非典型担保标的物价值波动比较大,如果遇到担保标的物价值下跌较大,则银行放贷风险很大,如今年钢材价格下跌幅度较大,银行在做钢材供应链融资非典型担保都遭受了一定损失。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由于市场波动幅度较大,很可能会导致理财产品贬损后的价值低于客户未清偿的贷款本息。

四、对加强银行非典型担保的建议

非典型担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这种新的担保方式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制度,但从扩大融资、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承认非典型担保方式并从立法层面予以确认,确实必要也是可行的。

(一)从法律上认定非典型担保的物权效力

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非典型担保物权的形式。不仅是在分期付款的交易合同中普遍存在,就是在其他现实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并非个别现象,对此,法律应当明确规定非典型担保物权的效力,给人民以交易的明确规则,当没有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时,应承认非典型担保的合同效力,同时在实践中普遍采用的非典型担保,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方式,逐步纳入到法律框架。目前,我国《担保法解释》第97条规定可以设定质押的收费权为公路收费权,包括公路桥梁、公路隧道的收费权等。可见收费权质押在我国法律中是认可的。立法机关应不断加强对非典型担保物权的体系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例如在编纂民法典的时候,应当将成熟的非典型担保物权规定进去,使之成为典型物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金融监管机构牵头设定统一的登记机关

金融监管机构具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管职责。目前非典型担保登记机关不统一,新类型的非典型担保的财产权益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甚至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益均可作为质押担保的标的,如果其登记机构不确定,登记程序、登记内容不统一,将导致登记效力的不确定,给商业银行、企业融资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银行监管机构可以牵头设定统一的登记机关,经登记的非典型担保物权符合了物权登记公示的条件下,可以认定其对抗效力。如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登记平台为统一登记机构,统一将担保信息录入征信系统,以保证登记程序和内容的一致性,赋予非典型担保对抗效力。

(三)完善资信评级制度体系建设

推广信用等级评定是商业银行保证供应链融资贷款投放安全的先决条件,也是信贷市场发育的重要保证。目前,各商业银行虽然都有自己的内部评级,但标准不一,人员专业性不强,人才素质参差不齐,诚信度也不高。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规范的信用评级体系,积极引进专业性强、知名度高的外部信用评级。同时,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对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商业银行提供信用查询、分析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为申请供应链融资的企业提升自身信用创造外部约束环境,也为银行提高供应链融资贷款的收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

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合作,促使资产评估机构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平、公正行事,公开办理,禁止暗箱操作。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建立自己的评估机构来对担保物进行评估,从而减少由于评估结果失真而带来的风险,同时对担保物在评估价值的基础上打相应折扣以防止担保物价值波动而引发的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在追求利益的驱动下,业务发展速度过快,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管理,防止开展非典型担保所引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颖,安然.银行贷款担保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01).

[2] 昆明,施向东.商业银行如何防控抵押担保的法律风险[J].经营与管理,2010,(03).

第7篇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管理

区块链作为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正在技术创新和风投领域掀起一波浪潮。以区块链为技术支撑的产业发展中,金融行业是其优先落地应用的主要领域,基于对区块链的探索及其自身的发展,区块链技术的触角在未来会伸向越来越多的其他领域和行业。然而,正是从金融行业发现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资产和管理上的风险损失,因此本文针对区块链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哪些应用、现状如何、应用中的风险如何评估及评价,试做一些探讨。

一、区块链技术介绍

(一)概念。对区块链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视角下,区块链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链式数据存储结构;广义视角下,区块链是一种技术集合,其中包括几种基础技术,如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点对点网络等。用户基于共识协议和分布式架构技术进行可信数据的交换以及存储是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在行业内还未形成统一定义。2016年10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将区块链技术描述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二)优势及劣势1、核心优势。当前,信息技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信息有效性和数据可靠性却无法得到保证,区块链的出现由于其技术的特殊机制,其中的数据具有“可信”的宝贵特征,使得我们对数据高效率的获取看到了一线希望。下文介绍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的主要优势。(1)集体维护。在区块链的数据系统中,除交易用户的私有信息会被加密,其余数据系统均对所有节点用户开放。因此区块链网络中的数据会受到所有具有维护功能节点的共同维护,由于所有节点都有访问的权限,通过公共链的公开接口,任何人都可以对区块链数据以及相关应用进行查询和开发,系统信息处于高度透明状态。(2)去中心化。区块链使用分布式账本核算和存储,采用对等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打破原有利用中心化的硬件和管理机构管理数据的方式。区块链中所有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相等,单独节点的变动无法对整个系统的整体运作产生影响,以此保证节点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系统运行的整体性。(3)无需信任系统。区块链的节点之间遵循一套固定算法进行交换,参与人无需对任何人信任,系统的安全性反而会随着参与点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区块链系统中的交易双方无需通过传统公开信息的方式产生相互信任,这将有助于系统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累积。(4)信息不可篡改。在信息进入区块链网络之前需要经过验证,验证通过之后被添加至区块链就会被永久存储,无法篡改。在区块链系统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生成一套不可篡改、可信任的数据库,以此规避一些由于数据篡改产生的不法行为。这也决定了区块链数据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核心劣势。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其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不可避免的缺点,甚至有些优势在某些方面也会成为技术本身的劣势。(1)无隐私性。区块链采用分布式账本核算和存储数据,在公有链上等于每个节点的用户都可以查看完整账本,同时由于区块链数据存储、管理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交易过程中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这就意味如果某个人的账户被知晓,通过区块链就能知道他的资产情况以及每一单交易记录,无法保证用户交易过程中的隐私性。(2)监管危机。区块链的去中心、自治化特点淡化了国家监管的概念。然而监管要求是所有技术创新应遵循的底线。对区块链的监管力度提高,一方面在区块链商业应用过程中可以提供合规性保护;另一方面由于这项新技术的未完全开发性和虚拟性,其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建立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跟进,监管程度和立法的尺度如果掌握不好也可能会毁掉区块链。(3)安全性问题。私钥安全是保证区块链数据不可逆、不可伪造的前提,而用户作为生成和保管私钥的主体,不存在第三方参与,因此私钥一旦泄露或丢失,账户的资产便无法做任何操作。私钥的保密性主要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采用新技术对非对称加密算法进行破解存在一定可能性,这将对区块链技术造成安全隐患。(4)数据确认的延迟性。区块链的交易无法保证时效性。以比特币在区块链中的交易为例,网络传输会影响到交易的有效性。这是因为这笔交易要被网络大多数节点知晓,并且认可后方可进行。同时还受一个小概率事件影响,就是当网络上同时有2个或以上节点竞争到记账权力,那么在网络中就会产生2个或以上的区块链分支,这时到底哪个分支记录的数据是有效的,则要再等下一个记账周期,最终由最长的区块链分支来决定。因此,区块链的交易数据是有延迟性的。(5)信息不可篡改。数据被用户变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是区块链的优点也是缺点。举个例子:区块链中用户交易的地址信息如果填写错误将无法撤销并会造成永久损失;私钥丢失也同样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在现实情境中如果银行卡丢失或密码忘记都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找回,及时阻止损失的发生或尽可能降低损失。(三)应用领域。目前关于区块链技术,理论性的探讨居多,其应用还处于一个探索期,切实展开应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不过现在一些产业和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区块链技术,根据目前发展态势,区块链可能在分享经济、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管理这三个领域落地。首先,由于分享经济的资源和资产呈现一定分散化,交易双方无需过多信任,基于区块链技术无需信任系统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将有助于分享经济的运行。其次,具有连续性的链条交易也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例如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一些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所有商品进行追踪溯源,并且记录不可篡改,以此来保证产品安全。最后,一些频繁交易的数字资产管理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规避交易风险。在P2P网络借贷中,区块链技术可以全程保存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的交易行为记录并且无法更改。依托区块链技术,在建立智能合约的基础上帮助双方清晰明了地掌握交易过程,以此提升违约难度,极大降低违约风险。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分析

(一)利用安全表法识别风险。安全检查表法是根据系统工程的分析思想,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源,然后以提问方式将这些风险因素列在表格中。最基础的安全检查表由四个栏目组成,包括序号栏、安全检查项目栏、判断栏和备注栏。根据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安全检查表,列举出6个安全检查项目对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如表1所示。(仅代表个人观点)(表1)(二)存在的风险。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大账本,具有去中心化、交易不可篡改、信息透明可查询的特点。理论角度来看,区块链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能够保证其系统的可靠,然而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同时,基于以上安全检查表的判断结果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由于会存在黑客攻击无法及时阻止以及技术有限性无法准确识别交易主体,导致产生以下可能的风险。1、技术风险。区块链所依托的技术支撑庞大而复杂,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智能合约层、应用层是构成区块链的五层技术架构。为了保证技术架构之间协调运行,确保网络正常运行,进而产生信任,需要通过默克尔树、非对称加密、哈希算法等多种技术和算法复杂而又精密的组合才能实现。由此可以看到,代码编写无误、程序正常运行、加密算法可靠准确是区块链产生信任的前提,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或错误,都会造成信任危机。2、业务管理风险。区块链中的全网数据会被每个节点存储和验证,单个节点无法更改数据。只有获得大部分节点的同意,才有可能对数据进行变更,因此在业务管理上存在滞后或无法挽回的风险。例如,2016年6月,以太坊上theDAO被黑客盗取高达360多万以太币(按事发前价格折算约5亿元人民币)的数字资产,由于区块链不可篡改,theDAO管理者无法撤销这笔交易,只好求助于社区,最终以太坊创始人通过个人权威说服了大部分节点,共同修改黑客账户,才挽救这笔被盗资产。业务数据的修改和撤回在传统交易系统中是非常常见的事情,然而在区块链网络中由于信息的稳定性就变得异常困难。3、智能合约风险。共同维护区块链网络运行的节点,具备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当智能合约在某个节点部署后,相应代码会在全网的每个节点同时运行并校验彼此的结果。这种节点关联性会导致某一节点的智能合约出现问题时波及到其他节点的正常运行。例如,2016年10月以太坊上有节点恶意执行大量消耗磁盘IO的智能合约,使得全网负载大幅增加,导致以太坊上大部分应用都无法顺利运行,全网一度陷入瘫痪。后经紧急程序升级修正了此问题,才使以太坊上的应用恢复正常。4、法律风险。区块链应用中的各种风险最终都将可能转化为法律风险,当企业在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过程中无法识别和处理这些风险时,很有可能会面临法律上的约束或制裁,又或者牵扯耗费大量物力财力的诉讼。另外,区块链集体维护、集体使用的特点同样面临新的法律挑战,如果某个节点存储了不合法的数据,基于数据同步原则,其他节点均会存储相同违法数据,这个时候是否所有节点的用户都将面临法律责任?

三、风险评价

(一)利用SWOT评价风险。利用SWOT分析法,定性分析区块链技术自身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如表2所示。(表2)(二)根据SWOT分析制订策略方案。根据SWOT分析矩阵,可以得到定性的风险评价结果,主观上可以判断应采取何种策略应用区块链技术,具体策略如表3。(表3)(三)评价结果分析。针对区块链技术在应用中的技术优势、劣势以及现阶段面临的机遇、威胁,构建其SWOT分析矩阵,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应当采取何种决策,在发挥优势和机会的同时规避劣势和威胁。区块链的发展正处于史无前例的机遇期,理论概念面向群众的广泛普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正在为其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结合区块链技术的评价结果,区块链技术的更高价值还未被完全开发,未来应当通过企业这个微观主体,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及技术优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四、风险规避与监控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底层技术构架,不仅限于金融、经济领域,未来在政治、法律、公益、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一定应用,是一种具有潜力、重塑社会各方面及运作方式的覆式创新技术。区块链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将会给用户、企业、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任何领域都应做到有效的风险防控,为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和落地应用设立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对于区块链技术在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和监控。(一)数据泄漏风险防范。一是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先进的非对称加密算法从技术上保护数据,在目前业界的相关技术成熟后,企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泄露问题。二是利用区块链数据层和企业内部数据层相结合的结构处理数据,根据数据是否需要在区块链上流动,差异化设置数据的存储位置。企业内部数据库主要处理不需要在区块链流动的数据,当数据需要在区块链范围流动时再接入区块链相应节点。三是严格把关申请接入区块链的节点在授权管理方面的权限。与公有链不同的是,企业应用区块链需要通过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来审核节点的接入。同时,可以在签署的协议中明确责任和权利,从法律角度规避节点用户数据泄露的风险。(二)企业应用中。企业在应用区块链技术时需要把网络安全监管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能完全依赖区块链本身的技术优势,加强网络软件的可靠性管理,保持一定警惕性。基于目前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监管条例暂处于空白状态,各行业的监管机构应当分享信息,根据实际业务的共通特点制定区块链技术的行业监管细则,达成共识,便于在技术上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将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提升法律规制。区块链主要依托加密算法提供技术支撑,以及通过虚拟货币在网络上进行交易,这无疑增大了法律约束和监管的难度,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以及我国数字货币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法律和监管政策进行研究和规范,避免在出现问题时陷入被动。同时,在对法律法规进行研究时,应当针对区块链类型和应用场景的差异制定相关标准,合理的法律法规条例,为各行业在应用区块链的过程中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消除法律隐患,激发企业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孝男,王永涛,白云波.区块链+时代,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信息安全,2017(08).

[2]韩海庭,孙圣力,傅文仁.区块链时代的社会管理危机与对策建议[J].电子政务,2018(09).

[3]刘海英.“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1).

[4]梁雯,司俊芳.基于共享经济的“区块链+物流”创新耦合发展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26(01).

[5]葛琳,季新生,江涛,江逸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信息共享安全机制[J].计算机应用,2019.39(02).

第8篇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业态。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角度出发,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评价。基此认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主要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和法律及声誉风险,并且各种风险之间具有相对明显的叠加性。其中,运营风险中的流动性风险、法律及声誉风险中的网络洗钱风险、操作风险中的支付方式创新风险和供应商操作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中的病毒感染风险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总体风险的关键驱动因素。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模糊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价;风险识别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正在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并逐步成为不能忽略的新型金融业态,其与传统金融相互竞争、渗透,推动着金融结构的变革,也促进普惠型金融的实现。我国是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13年,我国大批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如阿里的余额宝、腾讯的基金战略、京东的供应链金融等。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积极采取行动,如建行的“善融商务”、工行的“大电商平台”、农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平安银行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招商银行的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服务等。但是,喜忧参半,由于运行平台和运行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更难把控,如网络技术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充分、相关监管力度不到位等,均成为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何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Klafft(2008)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及贷款人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匿名网络环境下的贷款经验不足等,致使互联网金融在资金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要比传统金融业高[1]。Lin(2009)将电子银行客户的感知利益和电子银行客户在执行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财务风险和安全/隐私风险五个方面的感知风险进行了整合,并利用技术接受模型TAM和TPB模型构建了解释消费者使用电子银行目的和意愿的理论模型,认为电子银行客户感知到的安全/隐私风险和财务风险越高,他们使用电子银行办理业务的意愿就越薄弱;电子银行客户的感知利益越高,他们使用电子银行办理业务的意愿就越强烈[2]。朱凤萍(2010)从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对电子银行的风险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电子银行须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完善的技术防范措施,包括编写防病毒爆发代码、业务数据的备份存储等,同时还须在业务层面上不断梳理和监测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3]。杨彪等(2012)探索了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机理,提出将第三方支付纳入宏观监管体系[4]。彭传金(2012)指出P2P网络信贷存在非法集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法律风险[5]。王汉君(2013)探讨了由高技术性和高联动性带给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和传染风险,认为金融创新必须要与监管创新同步进行[6]。苗文龙(2015)认为互联网支付的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洗钱风险、金融风险等[7]。本文从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和法律及声誉风险5个方面出发,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优化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

互联网金融服务涉及主体包括金融服务供应商、消费者和商业银行等,各参与主体发展现状、业务流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都将会影响到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的结果。因此,在构建互联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应先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归纳出各项评价指标。本文根据互联网金融自身业务的特点,采用风险类别列举法对存在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总结,进而归纳出。

(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包括支付方式创新风险、消费者操作风险和供应商操作风险。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的操作流程,使得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所经营业务的操作流程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许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这将必然导致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均可能存在操作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在支付方式上不断创新,如以红外和蓝牙为代表的近场支付,以网银、电话银行和手机支付为代表的远程支付,无论是近场支付还是远程支付,均存在着技术和业务上的操作风险。

(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包括征信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信用信息滥用风险。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尚未建立公开的信息数据库,各互联网金融企业未实现与央行征信系统的对接,而且也没有第三方征信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其相关信息,征信风险不容小觑。加之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刚起步,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风险防控体系并不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并不健全,使得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相当突出,如来自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欺诈、外部市场的欺诈以及用户信用信息滥用等。

(三)运营风险运营风险,包括关联性风险、市场选择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是一种虚拟的金融服务,其所涉及的金融业务依赖于电子信息所构成的虚拟世界,与其经营业务相关的各个用户的各项信息具有非对称性,如合作机构或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易身份、资金去向、信用评级等,而这种信息非对称性将会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关联性风险和市场选择风险。另外,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保障金融行业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但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相应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等,缺乏对短期负债和资金预期外外流的有效应对对策,流动性风险极易形成。

(四)网络技术安全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包括技术泄密风险、病毒感染风险、系统中断风险和数据传输安全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网络是其运行的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技术安全风险与日俱增,成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财产安全的重大威胁。网络及计算机自身缺陷或技术不成熟造成的停机、堵塞、出错及故障等以及通过病毒、黑客等人为破坏手段构成的网络软硬件瘫痪、信息被截获或篡改等都有可能导致用户的资金被盗,据《2015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和《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人均有8条个人隐私被盗,我国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的资金损失总额达805亿元。

(五)法律及声誉风险法律及声誉风险,包括法律法规缺位风险、监管缺位风险、主体资格风险、网络洗钱风险和声誉风险。当前,我国还未颁布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并不能有效适应这一新生金融业态的需求。尽管互联网金融运行平台已经对用户采取了实名认证的管理体系,但这并不能有效杜绝网络洗钱等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并未得到证监会的正式认同和批准,其经营主体资格在法律上是否合法仍存在很大的争议。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依赖于网络平台,一旦出现信用或技术等风险问题,将会通过网络迅速蔓延与传播开来,互联网会使声誉风险以更快、更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根本性的伤害乃至破产。

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

第9篇

关键词:物流融资传统运作模式创新业态

放眼全球经济环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领域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不断攀升,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身处其中的企业莫不期望在国际贸易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著名船运公司马士基与大型快递公司UPS,近年来无不通过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巩固了自身市场竞争地位,从而在各自行业保持着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由此可见,依赖物流与金融相融合的物流金融业务是达成其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在国内还属于新生的商业活动,虽有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勇敢尝试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国内重量级物流企业的积极探索,但是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如何高效利用金融对资源的宏观调控功能和服务特于物流行业,创造出符合资金需求企业与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运作新模式,进而提高物流业的效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我国物流金融传统运作模式分析

1.1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的概念。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所指何谓,这是要先行回答的一个问题。根据物流与金融企业在实践中的多年摸索,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主要是指物流金融运作的形式、流程、方法与结构的有机结合。我国传统的物流金融业务按照其业务范围一般可分为三类运作模式:一是物流结算金融模式,二是物流仓单金融模式,三是物流授信金融模式。其中,物流结算金融模式中又可分为:代收货款业务、垫付款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三项主要业务。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摸索与国内学者对我国传统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的理论的研究论证严谨而充分,因此笔者不再做过多赘述。这里仅选取我国物流金融的传统运营模式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及资金需求企业中实际应用最频繁、最广泛的两种运营模式为抓手,深入剖析我国传统的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创造业务。1.2我国传统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的分类。1.2.1权利质押物流财务模式。所谓的收费权模型也是典型的仓单质押模式,是企业参加下的权利质押业务。它在签订仓储保管合同的基础上,以物流企业出具的仓单为核心,资金需求企业以仓单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质押担保贷款。从物流金融的角度来看,质押仓单价值作为融资对价的价值、融资期限、资金金额、贷后管理等以质押仓单为基础。一般传统理论认为它将扩大仓单质押融资业务适用范围广,提高了风险管理的准确性。然而,由于我国仓单质押融资业务的存在,实际情况不容乐观。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并不完善且长期处于探索阶段。加之“上海钢贸案”等鲜活的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让从业者对这一传统模式潜在的巨额损失风险心生恐惧。其外显结果就是使得该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在国内发展速度急剧放缓,仓库收据的作用更多地是作为库存证书。1.2.2动产质押物流金融模式。动产质押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又称库存质押融资,是指自有有色金属、钢铁、纸浆、粮食和食品、家用电器、汽车、原油等社会公众认同为稳定价值和市场流动性的资本需求型企业的动产作为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质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由于商业银行并没有保管动产的专业场地、设备和人才,便将质物委托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事前筛选质押的动产品种是该模式风险防控的基础与前提,它虽能部分规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不过一旦风险真的来临,商业银行绝难抵御质押动产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质押品价值低于所贷款金额的资金巨额损失风险。1.3我国物流金融传统运作模式的弊端。上述物流金融传统运作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都存在着各自的弊端。其中,权利质押物流金融模式就蕴含着质押物价格波动、损毁灭失、重复质押等诸多方面风险。操作上为降低上述风险发生概率,银行要求物流企业必须整个方向进行质押产品价值评估,总结控制风险概率,评估质押产品在法律层面的所有权和市场功能价值的变化情况等,一旦价值下降,要求质押方及时提供相应的补偿方法。而这么多严苛的要求,对于资源有限的大多数物流企业来说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动产质押物流金融模式蕴含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一是有效控制供应链方面的风险,二是有质材料贬值的风险。为了防范这些风险,物流企业还需要实时掌握质押产品的市场价值变动信息,以防止价格下跌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个基础似乎很简单。事实上,物流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质押信息收集平台,保证银行和物流公司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完善默契合作。这些要求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也未免太过勉强,现实中难以保证时时处处满足要求。由此可见,我国物流金融传统运作模式的最显著弊端就是风险巨大,且银行与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措施实际操作性不强,效果堪忧。

2我国物流金融创新业态研究

目前我国物流金融实践中,主要以库存为基础进行质押融资,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企业的信用评价估计。基于存货的质押融资运作模式的优势是操作程序简单,权责分明,定责清晰方便。然而其对于企业的信用评级较银行贷款更为宽松,意味着在对这一问题更有可能发生在对质押物品的监督和控制方面。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物流实践,在摸索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的创新点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梳理我国物流金融的长远发展的创新模式。2.1基金投资与股权证券模式——物流地产模式。物流地产作为经营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设施的载体,最典型的运作模式就是美国物流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作为物流房地产开发企业,它将根据物流企业客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选址、投资和建设物流企业业务发展所需的现代物流设施,如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地产从业务属性上划分应该划到工业地产的范畴,但在具体经营中,投资商投资开发物流设施后并不会直接出售,而是长期租赁给物流企业从而获得长期回报,因而有长期投资的金融属性。而随着物流地产业务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投资商主体也随之多元化,基金、股票等风险资金纷纷参与其中,凸显出其基金投资与股权证券模式的特征。现代物流地产的范畴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仓库、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物流业务的不动产载体。同传统的物流金融业务相比它的收益更稳定,风险更易防控,并且由于它更强调管理的现代化、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便展现出更加巨大的发展潜能。2.2物流金融保理模式。物流保理业务又称物流行业的托收保付,是指在签订的商品销售或服务合同的前提下,商品交易的卖方将其现在或将应收账款转移到保理公司,为其提供融资、买方信用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保险、收款等一系列服务的新的物流财务运作模式。它是一种委托第三方(保理)管理应收账款的方法,目的是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卖方在商业交易中以托收和信用方式支付的流动性。当前物流金融市场中的保理业务主要是将供应链条的优势部分嵌入保理业务中,做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常见的有直接保理、反向保理、保理池融资以及票据保理融资等业务形态。2.3物流融资租赁模式。融资租赁运作模式也是物流金融创新运作模式的成果之一。其一般采用的模式是承租人提前对租赁项目提出具体要求,并选择供应商。出资人从供方处购买租赁物,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值得注意的是,租赁物项的所有权在租赁期内从未转让,出租人在租赁期内从未转让过租赁物所有权自始至终都完整自有租赁项目。承租人仅拥有租赁物使用权。租赁期届满后,应当支付租金,承租人应当按照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在所有义务之后,租赁服务与融资服务均告终止。物流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资、贸易和技术更新为一体的新型物流融资运营模式。由于融资与融资相结合,投资者可以灵活地处理问题,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和处理租赁项目。因此,在融资时,对企业信用和担保的要求并不高,因此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结语

“未来的物流企业谁能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是UPS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物流金融的传统服务模式会逐渐向价值链的两端不断延伸,如提供电子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衍生服务,提供物流金融创新运作模式的衍生服务必将成为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共同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遵循的生存与发展的规则也愈发凸显出来,那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与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演化规则如出一辙。展望我国未来物流金融中的运作模式,传统模式很多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日益壮大,需求不断多样化的市场发展的需求,该淘汰的就应当淘汰掉。同时只要能创新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商业银行就可以开辟中小企业融资天地的新渠道,物流企业就能率先抢占先机,将物流金融变为企业的第一利润来源,共同协作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导者。

参考文献

[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

[2]姜方桃,邹雯琦.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及其风险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叶桂凤,戴海江.浅析3PL开展金融物流服务的运作模式以及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14(12).

[4]郭延安.金融仓储业务模式及风险防范探析[J].浙江金融,2010(3).

[5]郭佳.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