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1:42:13
导语:在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的财务管理一般指的是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包括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筹资(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建立,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已难以覆盖企业财务管理,特别是随着我国加人WTO,现代金融环境不断创新,企业面向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如何进行科学的筹资、投资决策,如何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来降低资本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如何正确估量和尽量减少投资风险等等,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理财学上的专业问题。所有这些,并非单位会计人员所能管得好的,当然也不是会计所能包含得了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性的管理活动,既处理着财务关系,也直接管理着价值运动。而会计不是职能管理部门,它是提供综合性财务信息部门,是现代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现代企业制度为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体系提供了条件^因为,(1)投资渠道多元化,企业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资金;(2)企业拥有独立和完整的物质利益,艮|3法人资本金;(3)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分配存在于不同利益者;(4)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必须考虑投资风险、投资效益等;(5)企业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使内部资金活动起来,以增加收益和积累。所以,传统的财会合一状况,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财务、会计机构相分离,各司其职,势在必行。
财务与会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但意义有着本质区别:(1)概念不同。企业财务是指一个企业单位涉及再生产过程中有价值的物资和货币的活动,包括各方面经济关系总和;企业会计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反映和监督^(2)管理对象不同。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资产筹集、资金使用、资金投人、资金成果的分配;会计管理的对象是客观能动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和利润。(3)工作方法不同。会计的方法是以货币为计算单位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真实的计算和记录,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分录、会计记账、会计报表等会计特有技术处理会计业务;财务的方法是对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资料进行整理,使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引人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概念进行计算、分析、重塑经济模型。(4)管理职能不同。会计是以规范科学的会计报表,把业务成果进行文字表述,以满足不同层次、企业内夕卜、社会各界投资者的需求;而财务管理是把经过处理的经济模型,用于管理者筹集资金、计划投资、使用和分配的战略性决策。(5)管理目标不同。会计管理的目标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力求投人的回报最大化。
二、充分发挥现代管理会计的作用
现代管理会计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现代管理会计的作用。
1、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现代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可充分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为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提出备选方案,帮助受托人做出正确的判断,调控企业的经济活动。
2、现代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专业管理所无法比拟的。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对产品成本与功能关系的分析与研究,开展价值工程分析,提出成本最低、功能最全的满意方案;在制度标准成本方面,除了依据严密的科学计算外,还实行广泛的“参与制”,使标准制订者与执行者面对面地沟通各自的处境与想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标准成本;在成本分析方面,能做到经常、及时和具体,以便执行者能及时地了解成本标准执行情况,形成一种自行调节、自行控制机制,充分调动执行者在标准执行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奖惩制度上,综合而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因素,激励人们沿着局部与整体的“目标一致性",卓有成效地开展本职工
3、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形成激励与约束的经营机制。责任会计不仅较好地适应这一要求,也是以此为存在基础的。责任会计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将预算制定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等责任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中心,通过业绩的计量,对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考评和奖惩,激励引导企业各级、各单位以至各个成员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贡献。这对于现代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三、以利益最大化为中心
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财务会计不能只是单纯从事企业“理财”活动,或简单地反映“价值”转移过程,而是通过企业多元化、多层化、全方位的经济管理,达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企业经营者利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树立正确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确立经历了三个变革阶段:第一阶段以“利润最大”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一目标显示出不能协调好股权人、政府、债权人、职工关系,且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第二阶段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它虽然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却忽略了特定的人力资源的存在,使企业创造的财富只达到部分最大;因此,第三阶段发展到使总财富创造力达到最大化,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的目标。
2、建立有效地财务运行机制。财务运行机制是指为实现经营目标而确定的企业内部财务权力、责任、控制和协调关系的一种形式。合理的财务运行机制要与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相适应。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中,股份制是资本的主要组合形式,它表现为企业的集团化,其内部组织一般分为四个结构层次: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工序流程关联集团公司;协作关系的协作企业。相应的财务会计机构也应设置与母公司相适应的投资责任中心、利润责任中心;与子公司相适应和利润责任中心.成本中心;与工序流程关联协作企业相适应的债权、债务清偿部门等。从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管理,以实现财务管理目
四、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及税务会计
为从社会的角度对受托经济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计量与报告;增强受托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观念,更好地反映受托人产生的社会性效益,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在提高经济性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性效益。社会责任主要包括:(1)维护政府利益,体现在是否在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在企业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防护,减轻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材料综合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并重等;(3)对职工履行责任,体现在是否同工同酬,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工业务水平与社会统筹保险基金等;(4)保护消费者权益,体现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加强产前与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等;(5)支持公益事业,体现在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捐赠或帮助。
税务会计的分离与独立,对我国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由于现代会计的核心在于会计收益的计量,而税务机关所关注的是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与会计处理结果总是存在着永久性差异,因此会计收益必须接受税法所规定的各项调整。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要求满足信息的有用性及管理的灵活性,而税法更强调纳税基础的可靠性与严肃性。不同的要求导致这两方面信息在事实上有着不同的目标与着眼点,使用不同的会计惯例与会计方法,最终使税务会计与现代管理会计一样,也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现代会计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五、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与自我调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融多种产权主体为一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内部管理层次多,经营跨度大,场地分散,各种权利、义务、责任关系复杂、更需要发挥内部审计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作用,以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运行。为此,应改变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职能延伸的特征,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协助高级管理层完成委托责任为重点,将财务收支审计、经营责任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相结合,抓好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和企业决策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监督系统。
关键词:现代行政管理 传统文化 融合
一、引言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源于西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深受其影响,但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行政管理制度不可能不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完全移植西方的理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与现代行政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把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和谐并具有中国民族性格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行政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现代行政管理同样以人为中心,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
三、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行政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现代行政组织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组织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合”与“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说”。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经营人性”,只有在“人”的意义上,才能够对行政管理的良性、持久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道理很简单:管理,只有基于对中国人内在价值观与幸福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获成功。
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恰是最有效的控制。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给下属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转贴于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曾这样谈及他在《孙子兵法》中学到的东西:“今天没有一个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积淀下来的诸多文化遗产瑰宝,在形成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的战略运筹理论过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方管理惯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推崇圆满和谐,认为只有组织内处处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广大和谐的系统。打破这一系统,组织便不得安宁。
现代行政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已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才能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宋光华,王文臣.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李涛.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传统借鉴.2005年.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古代的思想家和管理者,早已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住人,也就是通过引导人的身心,管理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管理目标。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谁能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掌握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人是管理的主体又是客体,所以管理的核心是做好人的管理。在呼唤管理创新的时代,当一般程序性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已日益成熟时,也就给大量的非程序性管理带来了创新空间。就中国管理理论薄弱的特点来看,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形成新的人本管理模式,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
2.自我管理的伦理管理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3.无为而治的管理目标
道家强调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也将“无为而治”作为管理的目标,强调通过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标。事实上,如果一个组织中所有的部门、机构和人员都能自觉按照组织目标来管理好自己,那么管理者也就“无为”了,而他们如果真能“无为”,则“无为”也就实现了“无所不为”。过去,行政职能部门将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管理者尽管做了很多,也很辛苦,但企业失去活力,员工失去积极性,结果与初衷相背。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不再是本部门、本企业内部的事,而是全球性问题,这就更需要管理者“无为而治”,以实现“大治”。
4.法治的管理原则
从管理理论上讲,管理的最佳原则是法、理、情的有机结合。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法规、制度为管理原则,同时还要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并以情动之。传统文化,讲究“法、术、势”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由于没能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常常片面认为中国文化自占就只讲“情少“理”,忽视了其丰富的法治思想,就很容易使我们的管理实践片面化。因此,全面了解、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合情、合理更合法成为中国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构建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对于更好地在世界竞争中取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弘扬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利于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管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强调刚健自强。《易传•象传》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天的运行是刚健的(因为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人能法天之“健”,张阳刚之气,成完美之德,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在天人关系中,强调人是核心,是处于积极、主动地位的。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一直传承下来,后来成为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人文精神。
2.“重义”“先国后家”的民族文化有利于构建凝聚力强、管理效益高的管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推崇重义轻利、尊公蔑私、贵理贱欲,主张以民族、社会、国家、集体、家庭或家族利益为重,主张民族性高于个性,群体重于个体,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或整体利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价值取向世代相传,造就了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造就了多少为了民众利益或者为了组织利益、为了集体利益而克己奉公的模范人物。今天,我们要塑造现代管理文化,就要弘扬这种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并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理想融为一体,创造出崭新的现代管理文化来。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塑造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管理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几千年延续不断的中华文明,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仅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更因为中华文化具有综合性(兼容性)的特质,它能够不断吸收、兼容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
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构建现代管理文化,不仅因为管理文化必须适应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需要。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中华文化要立于各种优秀文化之林,就必须彭显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只有这种建立在自己民族文化基础上的管理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渗透
1.关于管理对象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的基木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各家立论不同,却无不承认民在立国安邦方而的重要性,因而都主张重“民”。
2.关于管理组织
(1)企业员工行为管理的“律”与“和”
企业是一个群体组织,既有带强制性的“律”,也有自觉行为的“和”。“律”包括他律和自律,他律是借助于教育、惩罚、强制等外力约束个体行为的规范形式;自律是依靠个人进行自我约束的规范形式,制度强调他律的一面,是整合个体行为符合组织整体目标需要,但组织活动离不开个体的自觉和责任感,所以,也要依靠自律部分的自律和整体上的他律能较好地平衡矛盾双方:一方面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尽量发挥自律作用,更好地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和”是群体和谐,是整体优势面临激烈竞争考验的企业,应该大力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这里需要的正是人们崇尚服从与依附的集体主义精神。
(2)企业织结构设置的“权”与“情”
“威”是一种权威、敬仰与威性,是不容动摇的力量。企业是一个生产性的组织,有着严密的管理,这体现在“威”的运用上,同时“威”也是企业“社会政治”的象征,但是,企业又是一个人家庭,家庭里的“情”也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管理中的“威”有“分威”和“集威”,组织结构设置中“分威”与“集威”矛盾的平衡,常常要根抓具体企业的性质、规模、环境等确定,如大企业采用事业部制则趋于更多的“分威”,有助于下级的主动性,创造性;小企业采用自线制强调更多的“集威”,有助于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企业的“集威”与“分威”矛盾不是静止_的,随着影响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变动而运动。儒学中“情”是一种“仁爱”思想,主要包括爱人之心、怜悯之心、宽恕之心,即“爱”需“仁”,没有原则的“情”是徇私,让职工觉得企业这个家无“家法”可循,但是仅有原则而无恻隐之心,则是“无仁无义”,企业员工感受不到家的温情事实上,“威”与“情”之间也是矛盾的统一体。
(3)企业管理中的“纵”与“横”
纵向管理即高层、中层、基层管理;向管理即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科技、生产、营销、财务管理等。纵向管理其实质是“威”与“情”的和谐,横向管理是企业内部矛盾的调和,多种经营要素的优化组合。“横”也包括横向比较,与国内国际同类企业比较,以便在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两者的相互结合、适宜,必须有科学的组织制度作保证,在纵向结构上,应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突出综合性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单职制,少设或不设副职,使企业变“扁”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应尽可能分散权限,发挥基层积极性在横向管理结构上,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协作,对能源、安全、质量等综合问题可采用委员会制,跨系统直协调,也可以通过建立例会制、专业搭接等制度解决。
3.艺术化的处事技巧
微观层面上的管理方法难以尽述,就中国古代的管理手段而言,“中为道”不失为其中的精华,“中庸之道”的处事原则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管理的合理与适度对实践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中庸为准则的管理方法,给了我们以很好的启迪,中庸思想不但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遇到棘手的管理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和手段,同时,作为扎根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传统文化,并由此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也会为营造一个愉快、归属感强的企业内环境提供和谐的文化氛围。
1.定义
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就是企业价值的问题。从价值本身的定义来说,价值是所有客观事物所具备的基本属性。如果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之下,企业的建立是为了进行生产产品或是提供服务,以获得经济效益为基本目标,实现尽可能多的盈利。在这一层面,我们就可以认为企业的价值就是企业自身的基本属性和所包含的能力、可以提供的服务等。
2.内涵
企业价值的内涵与定义有一定的区别,相对于定义来说,内涵包括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从现代企业发展过程来看,企业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企业价值的内涵就是指企业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展现的自身能力以及竞争方式、优势的相关内容。其次,企业价值的内涵从狭义的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将其直接与企业的利润挂钩,认为其就是企业的经济价值。而如果将企业价值更加精细划分,则包含了更多方面的内容,如企业自身价值、客户价值、投资者价值、员工价值等。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其存在的目的都是为客户提品与服务,因此在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客户价值的实现,即是否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对待相关问题。
二、企业价值管理具体内容
1.具体内容
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问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企业价值管理。企业价值管理理论以价值理论为基础,和很多现代管理理论一样都来源西方的管理学界。这种企业管理方式,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对企业不同价值的构建与管理,将企业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最终对企业的盈利做出贡献。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从价值的角度来对待,因此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企业价值的管理来达到对企业整体管理的操控。而从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来看,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过程,包括财务运作等多方面都需要围绕价值这一中心来进行工作,而企业价值也需要通过这些不同的部门共同运作才能实现,因此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全面性的管理模式,可以将各个部门的职能最大化发挥。而在企业价值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明确的是确定企业目前价值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即企业的生产核心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并且如何实现这些价值的最大化。解决这些问题后,才能真正确立企业的价值中心所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企业管理层通过这些内容来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构建与改革创新。
2.基本特征
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管理,相对于传统管理模式来说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从理论上看,这一管理体系以价值实现为基础。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本身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这一理论可以使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侧重于价值的分析与实现,继而可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经济环境的适应性。其次,因为价值理论是从企业的整体目标出发而构建的,所以企业价值管理还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可以在对企业各方面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同时,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这一管理模式实际上是迎合现代经济发展状况而产生的,在很多国家企业中都已经得到认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价值的来源也在随之变化,企业为了适应不同的经济环境,创造企业价值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从总体趋势来看,企业价值管理的模式是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企业价值管理模式
1.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
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在构建企业价值管理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在明确企业价值所在后,需要尽可能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而企业所有部门的运作也需要围绕这一理念。从基础的生产、销售,到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责任等,都需要以此作为工作核心,并且对不同部门的评价考核也需要按照这一理念。
2.坚持以顾客为中心
在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企业价值精细化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好几种,而在不同的价值种类中,客户或者说是顾客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管理方式一般只从企业内部来进行,而坚持以顾客为中心则是现代企业价值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从顾客的需要出发,才能确保企业在生产、销售产品或是提供服务上不出现偏差。现代经济背景下的顾客,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仅重视产品自身质量问题,还会关注企业相关价值的体现。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为了实现价值需要和顾客建立良好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并且在具体的企业管理过程中,还可以让顾客成为董事会成员,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管理过程之中,使企业可以随时意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保证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四、结语
(一)
在20世纪初,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广泛推行和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如何为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生产效率和资本收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此时作为现代管理会计雏形的成本会计,开始引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某些技术方法,如“标准成本”、“差异”、“预算控制”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成本会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会计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体内容,开辟了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新途径,直接推进了成本会计向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进程。但是,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程度,管理会计本身的成长状况,以及相邻学科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某些弊病和缺陷,管理会计赖以形成的理论(包括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与条件尚不成熟,所以,在较长时期,上述技术方法只被看作是会计配合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所作的一些尝试,只是作为原有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附带部分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起到4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简称“三论”)的产生,现代管理成为一个集方法、手段、技术、理论为一体的整体,形成为管理科学。而包括“三论”在内的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充实了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别是现代管理科学方法论工具的广泛引入和运用,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成为现代管理会计方法的新的生长点,大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在现代管理科学的直接推动下,最终从传统会计中催生了管理会计,并使其成为在现代条件下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中、事前规划的新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
所谓现代管理方法,是指能够有效保证管理活动正常进行,促进管理职能和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各种专门方法和技术,它是管理的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现代管理方法以定量分析、系统性和择优性为其基本特征。它所包括的一整套管理技术,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应用较多的有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控制技术、规划技术、协调技术等。
在管理会计中具体应用的预测技术主要有:有资金、成本、销售、利润预测中采用的经验推断法,如:特尔菲法、基本因素分析法、相互矩阵法;时间序列预测法中的趋势预测法、趋势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直线趋势法、二次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因果预测法中的简单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以及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计量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等。
具体应用的决策技术主要有:确定型的决策模型、非确定型问题的决策模型、风险型问题的决策模型和博弈型问题的决策模型等,如,在多种产品生产数量决策中应用的逐次测试法、矩阵法、单纯形法;在定价决策中应用的微分极值法、边际分析法、0.6指数定价法、保利基础定价法、临界成本定价法以及最优价格一数量组合决策方法等;在存货决策中对于享有数量折扣时、因素不确定时、成本资料不完备时等条件下应用的经济订货量法以及挂签制度法、ABC分析法等;在投资决策中应用的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年值比较法、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等。
规划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有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等,如在存货规划确定经济订货量的逐次测试表法、图示法和数学模型求解法等。
具体应用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成本控制技术,如,在产品成本控制中采用价值分析方法控制产品设计成本(这是产品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采用差异分析法等控制产品制造成本,采用标准成本制度控制产品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以及成本差异),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双堆控制法、ABC分类控制法和定期订货控制法等控制存货成本;利润控制技术,如,采用本量利分析法控制利润,在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非线性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以及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预算控制技术,如,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控制中采用的弹性预算控制、概率预算控制、零基预算控制和滚动预算控制以及把总预算中确定的指标按照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上划分的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的责任预算控制等。
管理尤其是精密的数量学科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不具现实性的假设(长期以来,人们对管理的批判性强、务实性差、研究与实际相脱离等问题颇有非议,甚至说管理会计过时了)。如,假设处理和获取信息不需付出代价,交易成本为零;信息是充分和准确的,不存在不确定性;管理者(人)的利益与整体利益(或委托人利益)是一致的:企业产销平衡;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变动成本与产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收入与销售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中各种产品的品种结构固定不变以及所使用的会计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强调统计显著性而忽略实际政策意义等。而且突破了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管理会计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比如,用非线性方程来描述成本、收入与产销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意味着当销售收入、成本均表现为曲线时,可以也需要根据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分别确定其各自反映的有关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表达式,然后建立利润函数式,并据以进行本量利。又如,当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受到多种因素的时,对于它们的预期的变动,往往难以在事前掌握得十分准确,而只能做大略的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将相应的增加或降低到多少,就有多种可能。这时若仅通过原来一项简单或单因素分析已不可能得到一个定值。当通过引入和动用现代管理方法中的概率分析方法,就可以估计和分析它们将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动,有关数值在这个范围内出现的可能概率是多少,然后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就可以确定一个最可能达到的数值。“三论”不仅为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和进一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直接成为管理会计中的实用方法和技术。
20世纪六七十年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超循环理论等又使管理会计有了新的飞跃。,直接起源于“新老三论”的现代管理方法,已成为管理会计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系列,它们有系统方法、系统模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控制方法、协同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黑箱方法等。
比如,系统方法中的运筹学方法,就是在给定的目标及其约束条件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和求解,对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出较优的方案,为决策提供的定量依据。它包括规划论、博弈论、决策论、库存论、质量控制、计划法等。而系统分析方法是根据目标需要,从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系统分析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等待,运用系统的思想、方法、程序、组织及各种技巧,对系统对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使其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目标的科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
美国哈佛大学会计学教授Robort.S.Kaplan博士认为,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最终渗透到管理会计领域,是在60年代后期到整个70年代。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运用于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及其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涉及生产、营销、管理等领域。诸如:
——生产和销售限制因素条件下进行最佳产品经营组合决策时采用的线性规划法,包括图解法、逐次测试法和单纯形法等。
——针对企业生产中稀缺资源的利用情况,采用了影子价格,通过线性规划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在企业存货控制过程中,利用库存控制方法研究订货量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与采用的ABC分析法。
——利用代数分配法等数学方法进行服务部门的费用分配。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管理会计中有关部门人契约的通用模型、分类模型和基本模型,这其中涉及到包括责任会计、资本预算制度、参与预算、成本分配与差异调查、转移价格、监控系统、收入操纵、考核指标设置、信息系统选择权的分配、以业绩计量为基础的报酬制度等的方法应用。
——利用计划法(计划协调技术)对构成计划目标的所有任务,按其相互联系与时间关系组成统一的网络形式,对网络的各项工作进行、预测、调整。
——在资本投资经营决策过程中,利用决策论根据系统状态的客观信息提出各种可能选入的策略方案,并就这些策略方案对系统状态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按某种评价标准选取最满意的策略方案。如在不确定型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决策表法,包括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大中取大法、折衷决策法。
——在估量资本投资方案评价中的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时,采用的数量统计方法,如决策树法、期望损益分析法等,包括净现金流量期望值、标准差、变化系数,包含风险因素的折现率等的方法,在不同投资方案之间进行资本总量的合理分配时,采用的0或1技术法、线性规划法等。
——在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的对比与优选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费用现值对比法、年费用比较法、差额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内部收益率法、现值指数法等。
——在具有不同寿命期的固定资产更新分析中采用的经济寿命周期法,在固定资产租赁或购买决策中采用的现金流量分析法等。
——在投资决策方案的评价过程中对主要经济评价指标的敏感分析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等。
——在短期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最优生产批量法、成本、计划评审法、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等。
再比如,信息方法中的信息熵的原理与方法引入管理后,也成为其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有机统一体。尽管它与财务会计一样也要对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计量、确认和核算,但它主要是紧紧围绕着“管理”即“规划”和“控制”展开的,而这展开的全过程都处处体现了信息熵的原理和方法。即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熵的过程。展开来说:
——解析负熵。解析的负熵作用是通过对以会计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升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表现出来的。因此,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适合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这种目的明确的信息加工处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精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决策质量的提高,这显然是一种负熵作用。
——控制负熵。控制行为可以说是直接的负熵。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变化都存在多种可能性,为了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成为严格按照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运行和变化的行为。管理会计就是通过落实责任,考核实绩和分析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和偏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进程进行严密的监控,这种监控行为意味着熵值的减少。
——筹划负熵。计划(预算)是筹划的主要形式之一,计划是管理有序化的过程。管理会计主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确定目标,编拟计划和制订计划的手段与措施,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筹划,这种筹划行为可以大大提高人、财、物和信息资源之间的协调度,并大大降低经济活动和管理中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因而筹划具有明显的负熵作用。
管理方法到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很多,而且还处于之中。仅凭本文,笔者无意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具体方法,只是想以例举的方式说明现代管理会计广泛地吸收和采用了现代管理方法。从整体上来说,虽然上述方法的引用并没有从实质上扩大管理会计的领域,但却使管理会计对原有内容的认识更广泛、更深入、更严密、更了。使之从简单的、线性的、确定性的、对称性的研究拓展到了多元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非对称性等的研究;使之转向企业目标、资源约束条件的多维认识。如,企业的目标由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转向多目标体系,企业资源约束条件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企业决策的因素也由单一向多因素综合影响等方面发展:企业信息由完全、充分、对称性、确定性转向非充分、不完全、非对称和不确定性,企业委托人与人利益由一致转为并不一定一致,等等。总而言之,现代管理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应用,使得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渗透着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系统化、定量化、自动化和人本化等现代化思想,从而大大推动了现代管理会计从描述性科学向精密性科学的转变。
(三)
在管理大规模武装管理,使之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五彩缤纷的丰富的同时,不少学者回过头来从另一角度作了思考。他们感到在这一变化的进程中管理会计似乎迷失了什么,管理会计应该是什么样,如何对其进行定义,其特质应该有哪些,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其对象是什么,等等,对这样一些基本,广大会计学者仿佛在“摸着石头过河”。
从几十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广大会计学者在广泛的领域内自觉的借鉴和创新,使管理会计,乃至整个会计的由继承、衍接传统为主转向以借鉴、突破为主,使得当代管理会计科学乃至整个会计科学能与其他许多科学一样,出现分化与重组并立的现象,一方面,会计科学原有的许多内容分裂、衍化,另一方面,会计科学内容及其他学科的内容重组。这一并未完成的过程,尽管现代管理会计新的完整体系尚未最终建立,尽管其内容中多多少少还有人工斧砍的粗糙痕迹,以及也偶有出现学科内部之间发生内容重叠、观念冲突的现象,但这也从另一方面充分说明它是广大会计学者关注、关注会计科学而虔诚投入的结果,是管理会计与时代变革同步的突出体现。笔者认为,一方面,管理会计不仅不绝缘于其他学科领域,而恰恰相反,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是相融相通、互补互进、相得益彰的;另一方面,在整个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过程中,对吸收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应采取一种开放发展的积极态度。半个世纪以来,管理会计也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指导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笔者相信,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产组织的重大变革,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蓬勃发展,现代管理会计也将面临新的重要突破。
「
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天民编著:《现代管理会计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朱海芳编著:《管理会计学》,北京,财政出版社,1990年版。
从现代决策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到,同“物本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决策者从“客观的理性”(objectiverationality)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唯一的“最优解”(Optimalsolution)。为此,就要求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严密的数量分析,从而把决策模式的重心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赫伯特·西蒙教授对这一决策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样做“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的世界。在这方面,近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疑问,怀疑那些假说是否与人类行为的事实相距过远,以至根据那些假设所得出的理论同我们所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有什么关系了”(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也可以这样说,“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中,没有实践价值”(注:袁宝华主编:《中国企业管理全书》(上),企业管理出版,1984年2月第1版。)。
随着现代管理从“物本管理”向“人(智)本管理”转变,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现代管理大师西蒙教授提出的以“有限理性”与“令人满意”准则取代微观经济学原来奉行的“完全理性”与“最大化原则”,是其决策理论的核心理论。其优越性,正如西蒙教授所说:“我认为,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的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有关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适当地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不能把它强调过了头,不能见物不见人,把定量分析推向极端。以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决策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决策者的智慧和推断同定量模型的解析相结合,借以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
二、管理会计的新特点
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
与上述知识经济管理上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会计呈现的新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会计新方法论的开创。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智本管理”的要求,以及基于对管理特性的新认识,管理会计应遵循艺术规律,开创出认识上的新的方法论。新的方法论,可归结为:三个“重于”、三个“并重”。(注:余绪缨:“管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人文化趋向”,《财会通讯》,2001年第10期。)
三个“重于”是指:(1)“衡量”(measuring)重于“计算”(counting),正如管理大师PeterDrucker(德鲁克)所说,在管理上“我们需要的是进行衡量,而不是计算”(Weneedtomeasure,notcount)(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2)认知性(cognition)重于精确性(precision):认知性重在整体的质的把握,精确性重在细节的量的描述。(3)悟性重于理性:是上述第2点的进一步概括:重整体的质的把握,属艺术思维;重细节的量的描述,属科学思维,艺术思维重悟性;科学思维重理性。
强调这一点,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例如:关于顾客满意程度消长变化的分析,并不是完全靠计算就能直接掌握的,深层次的问题要靠“悟”——“悟”出在深层次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思想上的方向性问题,认真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顾客满意程度造成负面影响的种种因素。
三个“并重”是指:(1)量化与非量化并重(对可以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难于量化的因素不强求量化,可以用其他形式如文字说明等进行反映)。(2)量化的各种形式并重:如考核学习成绩,100分制是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另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把学习成绩分成3个档次。按百分制,认为得76分的人比得75分的学得好一些,是很牵强的。按五分制,认为得80分的人比得70分的学得好一些,更符合客观实际,因为80分和70分属于不同档次。(3)量化的各种形式中,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也就是不把货币计量定于一尊,在管理活动中,许多因素从深层次看,是不能或不宜于进行货币计量的。如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情况、生产安全情况、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不能完全采用货币计量形式的。
上述认识上的新方法论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蕴含着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二)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主要从事决策的研究工作,为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正确有效地进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适应“管理决策”的要求,决策支持在不同的决策模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根植于“物本管理”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运用以“精确的定量”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语言”,寻求目标函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解”。与此相适应,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自然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根据所研究问题的具体特点,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制,找出存在于有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借助于模型,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严密的定量描述,以掌握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把数学模型和最优化方法(技术)结合起来,确定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数量关系,为决策者最终寻求决策目标的“最优解”提供依据。可见,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是这一决策支持模式的重要特点。
[关键词] 酒店;成本管理;精细化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18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26- 02
酒店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良好机遇,我国酒店行业更是抓住机遇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我国酒店行业与外资酒店相比还是略显落后。据资料显示,我国有15%的外资酒店,但其却占有我国酒店行业利润的85%,惊人的差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以及深思。作为新的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思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了我国众多学者的青睐,由当初的企业逐渐延伸至各个行业。酒店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更成为酒店行业“微利”时代的制胜宝典。
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其建立于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更为深入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管理以减少管理占用资源以及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的。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责任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其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精细化管理是用系统的眼光,紧抓能为客户带来价值并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关键环节。“精”是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细”是关键环节的主要控制点,精细化管理就是系统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关键环节及其主要控制点的匹配性。
作为“中国精细化管理第一人”,汪中求教授曾指出:“我们是把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系统提出来的,我们设法使之与已知的一些科学管理理论接口,努力与我们过去粗放的管理相克,试图给出一些基本规则和操作思路。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也可以这么说,‘细’是精细化的必经的途径,‘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温德诚认为:“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为基本特征,通过改造员工素质,克服惰性、控制企业滴漏,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管理方法。”
2 酒店精细化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酒店作为我国社会公共设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应了当地的消费水平以及其旅游接待能力。提升我国酒店经营水平可以对当地经济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面对酒店行业间竞争的加剧,酒店必须提升其管理成本,精细化管理理论的出现以及发展最大程度地应和了当今时代酒店管理发展的需要。酒店成本主要指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相关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采购、能源消耗、维修、物资消耗、办公费用等方面。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只是片面地去降低单方面成本,但其效果往往不如酒店管理者预料,最终核算之时,酒店成本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酒店经营成本。而精细化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全局的观点对酒店成本进行综合的管理,有效降低酒店经营成本,提升酒店经营效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酒店的精细化成本管理从全局出发,紧抓关键环节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酒店成本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提升酒店成本管理效应。同时,成本的降低也相应地提升了酒店的对外竞争力,帮助酒店快速增加市场占有率。
3 酒店精细化成本管理策略
3.1 加强酒店信息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酒店行业的发展,酒店运用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也是进行精细管理的要求。酒店信息化管理的另一个创新是酒店成本管理信息化。这指的是以成本信息的高效传递为前提,从而对酒店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求达到最优。在这个过程中降低酒店经营的成本,提高效益。
酒店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就促使酒店必须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因为酒店通过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酒店整个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同时还给酒店带来了其他的优惠。如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3.2 酒店业务外包
酒店业务外包指的是酒店通过委托的形式,把酒店内部的某一项业务交给一个专业的服务公司来完成,并且对酒店的外界环境做出最快反应的过程,通过发挥酒店的核心优势来完成。从国际酒店业的发展来看,把酒店的部分业务外包出去是一种很普遍的“节流”方法。
根据有关人士统计酒店经理人会选择酒店业务外包,主要是因为采用这种方式,①可以节约酒店经营成本,②可以提高酒店核心竞争力,③可以优化酒店经营的成本结构,④可以提升酒店服务的品质,⑤最主要的是可以增加收益。从这可以看出它的作用和酒店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是具有很大的关联的。
现在很多酒店盲目追求多元化发展,又没有做好酒店基本的管理工作,管理效率底下。酒店业务外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酒店可以把那些不是很重要的、对酒店发展影响不大的业务外包出去。这样可以节省出很大一部分物力、财力进行核心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现今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细,所以,酒店业务外包也是大势所趋。
3.3 减少酒店的非盈利支出
目前大多数酒店中的非盈利部门过多,管理成本高。随着经济的发展,酒店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而这些非盈利部门都成为了酒店经营发展的累赘。由此,可以考虑把这些环节都外包出去,来降低酒店的非盈利支出。很多酒店的组织机构太复杂,效率低下。组织机构复杂肯定出现机构之间的互相推诿,这将会使管理路线拉长,就会丧失设立组织机构的目的,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并且,组织机构复杂必定人员也多,这就从又一个层面上加重酒店经营的成本。
酒店要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需要从“顾客满意程度”出发,然后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实施相应的措施,减少酒店的非盈利支出。
4 总 结
面对全球酒店行业间竞争加剧,降低酒店经营成本,提升酒店经营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精细化管理是对传统粗放式管理的挑战,同时也是为适应现代管理发展的需求,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更新及延续。减少酒店浪费,降低酒店运营成本,酒店必须走精细化成本管理,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之中,我们还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改进,最大限度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促使我国酒店行业摆脱困境,走在“微利”时代前沿,在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爱民.酒店成本管理方式的探究(下)[N].中国旅游报,2006-06-07(007).
[2]詹秋梅.精益思想下的成本管理[J].审计与理财,2005(S2).
关键词:教学管理;团队管理;管理水平
目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历了扩大招生规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等阶段后,如何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学管理团队是高校教学组织和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保证高校教育向着人才培养既定目标迈进的实施体,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教学资源的优化。
一、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
近几年,本科高校陆续接受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是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也是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出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以及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需要,各高校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改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等考核指标方面都做了相应的建设举措,这给原有的教学管理队伍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总体来说,教学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和专业素质都有很大的提升,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
1.队伍结构还不合理
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老同志经验和阅历丰富,但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和自身学历有待提高。年轻人的学历较高,但缺少经验和工作研究的热情。
2.教学管理队伍还需进一步优化
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措施,对教学管理队伍进行系统的资源整合,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改善环境,选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做到人尽其能、能尽其用、用尽其事、事尽其效。
二、团队管理基本理念
团队管理理论之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是由于团队不仅是组织提高效率的可行方式,同时能充分地发挥团队成员的才能。团队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项目团队”,成员主要是来自内部各单位的专业人员,为完成某一特定项目而组织在一起;另一类是“工作团队”。我们在此讨论适合高校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团队模式应该是第二类,即工作团队。这类团队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明确的目标、基本的技能、共同的诺言、合适的领导、必要的内部与外部的支持。因此,它不同于解决问题和特定目标式的工作方式,多采用需要指导结合自我管理的工作方式。
三、团队管理理念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
探讨运用团队管理理论来组织和建设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根据教学管理业务流程建立团队
根据教学管理业务的内容、层次和目标,可以组建若干个教学管理团队,包括每个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团队和学校层次的教学管理团队。
2.建立明确的团队目标
各学院的教学是在本院教学管理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发展和制定适合本院的教学管理目标,突出灵活性和弹性,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和方法。
3.团队成员的岗位能力与素质结构一致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作用,必须对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人际技能进行培养,从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文化和情商水平方面,提升教学管理团队成员的基本素质。
4.发挥团队成员作用
团队管理要求决策者、策划者、监督评估者、协调者、支助者外联者、实施者、执行者必须定位自己角色、位置和责任,明白每个人对团队的贡献方式。
5.建立内部沟通机制
即便有共同价值观,团队成员会因能力、文化背景和情商不同,在教学管理团体内部存在分歧,必须建立团队内部沟通机制。
6.必要的内部与外部的支持
教学管理团队高效运转,除了团队成员必须具备共同目标、必要的知识、协调沟通能力和控制力以外,还需要团队内、外部的支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也包括职称、待遇方面的激励机制。
一个教学管理团队的成功基于每一个成员的绩效,团队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团队成员任务的完成。运用团队管理理念建设教学管理团队,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实践和探索,真正地改变管理观念,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图书管理 现代化 社会服务
图书馆是塑造师生健康人格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场所,它对于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及师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业的冲击下,原有的管理模式已跟不上新世纪的脚步,为了更好地生存并发展,寻求图书管理的高效路径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对这样的变化,现代图书馆要获得相对自主的管理创新,就要在其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对图书管理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代图书管理必须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
图书馆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文化机构。以提供文化服务为核心的本质特征,在任何时代条件下都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即使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主要辅助手段的现代图书馆,只是借助于高度发达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周到完美的图书管理服务而已,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本质是一致的。
图书的管理手段是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影响的。古代是皇家藏书阁、私人藏书楼,是为少数人服务,不是为大众服务,体现出专制的特点。在计划经济时代,图书馆服务方式是以面对面的读者借还图书,提供口头咨询为主。它是事业机关体制管理,往往把为读者服务放在次要位置,其服务观念表现是消极被动的。
牢固地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的观念,可以冷静客观地正视传统图书管理存在的弊端,大胆进行图书管理改革,构建现代图书管理新体系,推动图书管理发展。
二、如何实现图书管理现代化
1.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图书馆的服务不再是简单的书籍文献的服务,而是朝着数字文献、电子文献等综合性的服务方向发展。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改变,要求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具体地说,就是要加大投入,强化网络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图书管理信息数据库等智能化管理工具的应用,真正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为读者获取知识提供强大的资源查询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面对信息技术的强力冲击,图书馆工作要逐步探索区域集群化管理的道路。将“图书馆之城”、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有机结合,以有形和无形的图书馆网络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实现图书馆由单馆到多馆、信息资源由孤岛到共享,读者服务由一馆独立到多馆联动,充分发挥图书资源的效用。
2.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要开创校地建设新局面,做到社会、地方企业的需求和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培养能力综合互动,做到地方企业的需求与学校培训的能力相结合;以打造科学专业课程知识培训基地为重点,突出地方院校在培养地方人才的优势,扩大专业课程体系规模和影响;积极整合资源、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合作方式,强化教育教学效果,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项目;深化教学课程改革,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
3.从公共化图书管理到实体化图书管理。
自图书馆成立之日起,公共性就是图书馆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管理体制下,出于应对全新的文化市场环境和文化政策的考虑,这种特征发生了变化,其公共性逐步变成了实体化。尤其是随着社会对图书需求的应用性增强,图书情报管理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使图书机构从单纯的服务性机构开始向融服务与经营于一体的具有自我积累、自我服务的实体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机构向实体化的方向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中情报信息功能的强化和社会需求应用性的增强,使得图书管理事业日益成为新兴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图书情报事业作为社会公益性组织的特点日趋弱化,更加显露出产业化的特点。
4.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图书信息服务内容,努力实现信息增值服务。
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使信息用户可直接上网,满足其基本的、简单的信息需求,但提交给信息专业机构和人员的检索任务和信息获取要求则在综合性、复杂性、有序性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信息服务要重视满足用户需求,从根本上改善传统信息服务,提供多向信息检索和参考咨询,更多地面向具体内容,直接获取信息。同时要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借助有关的网络技术和工具开发集信息组织、检索、提供于一体的功能强大的信息服务系统。同时,将多种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新的信息,实现新信息的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信息机构所从事的许多传统信息服务实际上包含对信息的增值处理,提供给用户增值信息服务。
5.增强图书馆管理人员与读者的互动,提高书刊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