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30 10:26:00
导语:在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标准版“陈欧体”“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陈欧体”式吐槽,源自聚美优品“80后”CEO陈欧。此前,一段由他亲自担纲出镜的广告视频独白在网上走红。这则短短一分半钟的广告。成为2013蛇年春节最大的“槽点”之一。
“陈欧体”正在各大社交网络引发疯狂的仿写热。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院校的同学也纷纷亮出了自己创作的大学版“陈欧体”,为自己的学校代言。这些段子浓缩了各所大学的特色,又不乏幽默搞笑,不但成为了同学问的热门谈资。也让全国各地诸多“非著名”的实力派院校为人所知。
坐标:华北
北京化工大学:低调的化学工程领军者
“你只关注我的学校,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985’我有我的‘211’;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男女失调不好去爱,我可怜你跟不上时代;你可以轻视我们校园的袖珍,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程……我是北化人,我为自己代言!”
在名校聚集的京城,北京化工大学或许略显低调。很多人不知道位于北三环边上的这所大学,其实是一所老资格的重点大学。在北化那间不算起眼的校门背后,有多少科学工作者正在孜孜不倦的攻克难关,有多少国家重大尖端科技项目正在酝酿、研发。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创办时,北化的办学目标就是一所“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的高水平大学。1960年,北化名列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
北化最厉害的学院之一当属化学工程学院。化工学院于1996年1月在原化学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现设化学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研究所。有两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2001年,化学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北化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6。
北化工另一个实力强大的学院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该院包括聚合物科学系、聚合物工程系、功能材料系、碳及复合材料系、金属表面工程系、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分析与测试中心等单位。材料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传统强项;碳及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防护学科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
很大程度上。北化的知名度也是由这两个学院打造出来的。前些年电视上有旬随处可闻的广告词“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这滋润了无数“屌丝”的“大宝”系列产品,就是由化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开发研制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则更多的和什么“纳米”材料、特殊型材联系在一起。这个学院的毕业生每年都会有不错的就业前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公司特别青睐材料学院的优秀学生。
坐标:华中
南昌大学:实力超群的综合性大学
“你只看到我的校名,却没看到我的‘211’;你有你的北京,我有我的南昌;你否定我的地理位置,我决定我的前景无限;你嘲笑我地处内陆交通闭塞,我可怜你总是浮夸;你可以轻视我们的低调,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哪怕身处中部也要活得漂亮。我是昌大,我为自己代言。”
过去不少南昌大学的同学都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被人问起在哪里念书时,若是回答“南大”,多半会被误以为“南京大学”或是“南开大学”。的确,在知名度上来说,后两所“南大”会略胜一筹。事实上,位列“211”高校的南昌大学也非池中之物。于是。这些年来一个亲切的昵称在这所学校的同学里叫开了——“昌大”,独一无二的“昌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南昌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高等学府,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并被教育部正式确定为江西省重点支持、部省共建的高校。2012年,该校还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的14所院校之一。
身在中部的昌大,相较于沿海地区而言可能会少了许多便利条件。但即使如此,昌大展现了自己的实力。迄今为止,该校取得了硅衬底GaN基蓝光LED技术、高速轮轨检测技术与装备、纯电动汽车、国内第一代生产型LED高端装备MOCVD系统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昌大的学研产用结合成果也令人瞩目,先后建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晶能光电、中兴软件公司、丰城低碳生态科技示范园、宜春锂电及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一批产业基地。
坐标:西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专业全国拔尖
“你只看到我的校名,却没看到我的实力;你有你的排名,我有我的教育部直属和“985”“211”;你嘲笑我们不懂谈情说爱只会埋头做实验,我心中默默忍耐;你可以轻视我们学枝不出名,我们会证明今后是谁的时代……哪怕不被重视我也要活得精彩!我是西北农林科大,我为自己代言!”
一口气念下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个名字或许不会令很多人心生向往。在这个大学也讲“面子功夫”的时代,又是“西北”又是“农林”的学校很难给人们留下不得了的印象。然而事实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仅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中国最顶尖的32所副部级建制的重点大学之一。
西农1934年诞生的时候还叫西北农林高专,所在地陕西小城杨凌本是一片黄土。现在。大学与小城已经“合二为一”,杨凌周边全是西农的教学实验园区。作为我国第一所由高校和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型大学,西农在教学基地、试验田、试验农场、林场方面显得尤为“奢侈”,仅校内就有“农业与生命科学实验园区、动物生产教学实验园区”等好几处,校外的更是遍及全国16个省(市),共260余个。
看一个学校的专业优势,不在规模大小,主要看她的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西农的优势学科中,排名第一的是植物生产类新专业,据说到目前为止只有6所大学开设此科,而西农的该专业仅次于浙大,是国内第二。此外,生命科学学院下设的专业和葡萄酒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都是最近几年报考的热点。
西农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先后走出两院院士14名。省部级领导干部30多人,300多人在厅、局级领导岗位上工作,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各行业的骨干。林学系72级毕业生、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陈存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家赵士洞等一大批名流都是西农名人榜上的明星。
坐标:西南
云南大学:偏安西南的贵族
“你只看到了我的校名,却没有看到我的风景;你有你的清华园,我有我的东陆园;你有你牛气的院士,我有我可爱的松鼠;你可以轻视我们学校没有学霸,我们会证明今后是谁的时代!我是云南大学,我为自己代言。”
春城昆明,四季如春。当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莘莘学子为“雾霾”“堵车”等无比烦恼时,云南大学的同学却可以优哉游哉地享受读书之乐。偏居西南一隅的云大,颇有些与世无争的意思,然而这所低调的“211”重点大学,也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产学研
作者简介:胡萍(1962-),女,上海人,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谭淼淼(1989-),女,湖北宜昌人,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96-0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工科大学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都会进行必要的工程师岗位培训,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其主要原因在于应用科学主要是基于科学实践的。[1]
然而,国内的工程教育仍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少工程教育环节和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从事政策、理论研究而非工程领域的工作等。[2]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在此形势下推出的“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尽量避免驱动机制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健全、调控机制不灵活等问题,[3]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学作风,以及他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有着深远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的基础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一种交易活动,[4]但它以知识流动为特征。其内在机制是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易实现大学和企业拥有的异质性知识系统的高效耦合。[5]只有当企业为学生所提供的不仅是参观的基地与基础实习的基地,企业与学校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且校企双方都具备优良的培养条件时才能保证产学合作的有效性。在此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武汉理工大学和相关合作企业具备以下培养基础:
1.良好的学企合作关系
目前“产学研合作(IUC)”的目的是缩小工业生产与学术研究中的差距,[6]因此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决定差距能否缩小的关键性因素。研究表明,早期合作关系中的信任减少了“产学研合作”中的障碍。[7]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充分利用行业与毕业生的资源优势,与汽车、交通、建筑材料、化工行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已经在相关企业建立了11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2个研究开发基地,包括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桥化工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橡胶工业总公司等15个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
2.良好的校内学习环境
“产学研合作”为知识转化提供了重要渠道,并有力的推动了思维的创新。[8]如果大学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那么寻求创新的公司就会考虑在急需研究与发展(R&D)的项目中与之合作,否则,他们也会去寻求其他的合作者。[9]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学校加大了化工学院在师资和实验设备上的投入。
在聘用教师时,优先评聘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并且在工程项目设计、发明专利、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有贡献的教师,同时聘用企业工程师以企业教学顾问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形式参与教学,确保在4年内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同时学院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并鼓励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合作,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学校每年也加大了对青年教师校级研究经费的投入,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合理的学术思想活跃的师资队伍。同时,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环境,有效提升专业实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互动交流,在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扩大视野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每年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开放性实验的学生比例逐年加大,现已达到40%。
3.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重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制订有《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申请书》和《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等,按基础训练—综合设计—研究创新三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实验独立设课比例大于90%,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估制度和实验教学体系;以公共化工基础类实验课程的建设为突破口,初步构建了服务多学科、多专业的化工原理预约开放实验教学平台。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面向全院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开设了17门实验课,将实验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化工原理实验和化工原理仿真实验;涉及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及分离工程的化工基础实验Ⅱ及化工基础实验Ⅱ仿真实验;涉及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基础及化工专业实验的专业综合实验、化工过程仿真实验及药物合成仿真实验和自主综合技能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开放实验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等)。实验项目设置合理、内容充实、时间到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总数的开设比例达到了100%,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二、“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计划的推进
1.“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中企业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大学推动了基础理论的研究,但它们并不能为企业提供既有的生产技术。在“产学研合作”中,我们所看重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更注重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在“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中,校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校外实践主要包含工程设计训练、生产实习、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方面。其中,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双导师制”,学生直接使用企业实际生产课题或校内导师的项目,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研究性学习提供理论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实践和设计提供了技术指导或现场咨询。如果学生毕业后进入实习企业工作,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作为学生岗前培训内容。
在校外实践环节中,学生参与产品开发的各个程序,了解从实验室研究阶段、中间实验阶段到工业化阶段生产的各个步骤,在此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训练,学习如何科学地组织实验,以求能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结果。
2.“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中学校对学生的培养
(1)本科阶段培养模式。本科阶段按照“3+1”模式进行培养,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3年学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1年企业培养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工程实践,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及工程项目研究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增强大学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答辩合格,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达到见习(初级)化工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获得见习(初级)化工工程师技术资格。
50%的本科毕业生通过保送直接攻读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实行导师负责制。在企业学习阶段实行“双导师”制,部分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放在企业进行教学,从而确保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环境。
(2)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据调查,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经济、企业管理、自然科学、工程和药学较之数学与物理对于知识技术的转移有更高的要求。[10]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为了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到引导作用,以化工基础类实验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完善了集化工基础实验—上机实践—化工基础延伸实验—专业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于一体的“大化工”实验教学体系。
主要举措包括:新增化工专业(化学工程方向)实验课,新增二元气液平衡数据测定实验、反应精馏实验、气液鼓泡塔气相特性测定实验、液液传质系数的测定和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等实验项目;开发有网络学习的化工原理仿真软件;部分教师将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转化为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如新编《化工原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非均相催化合成氨基甲酸甲酯实验、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三颗针中小檗碱的提取与精制和甲醇生产过程模拟分析与集成四个实验项目;完善了“化工原理实验”精品课程和“化学反应工程”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建成了“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网站。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进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项目
本着“厚基础、重特色、突出工程实践”的原则,学院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及对本专业的兴趣,自主进行研究。为了达到此目的,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在进行新生教育及讲授专业导论课程时,由各专业负责人向广大学生宣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鼓励新生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在进校后尽早选择导师,在与导师协商后便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进行基本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并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参与实验中心的设备自制活动,如制作膜分离和离子交换树脂设备等。这一举措使广大新生在进入大学后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把握学习主动性,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尽早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求他们参与从查资料—写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书—查资料—定技术方案—方案实施(包括原料、配方、工艺、性能及原理的研究)—工艺、配方优化—撰写论文—总结到发表研究论文的整个过程;而在企业的培训中,学生又了解了开发产品时从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实验研究—中间试验到性能、质量检测和鉴定的各项操作,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又可以对实验室研究、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训练。
三、结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探索出有效培养“化工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个面向全院化工学生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公共支撑平台;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规范;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基地并重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一套健全的学生及教师考核方式。其成功与否,关键看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够成长为被企业认可的卓越工程师以及前期的合作能否为后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国内在这一方面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Douglas M,Ruthven.Chem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A Personal View[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96,51(18):3-4.
[2]Xu Kuangdi.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in a fast-developing China[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8,(30):265-274.
[3]马静.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30(5):633-636.
[4]柳洲,陈士俊.产学合作的知识耦合机制[J].科学﹒经济﹒社会,
2008,26(2):23-27.
[5]陈仁松,曹勇.产学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有效性测度——基于武汉市高校授权专利实施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5-10.
[6]Wen-Hsiang Lai.Willingness-to-engage in technology transfer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1,(64):1218-1223.
[7]Johan Bruneel,Pablo D’Este.Investigating the factors that diminish the barriers to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2010,(39):858-868.
[8]Alessandro MUSCIO, Davide QUAGLIONE.The effects of universities'
proximity to industrial districts o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3):1-12.
关键词:专业认证,课程体系,工程问题,非技术因素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教育接轨并实现国际互认,我国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逐步接受了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加快了工程教育的认证工作。从2016年正式加入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已被确认为最权威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1]。根据2018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通用标准划分为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七项内容。依据标准要求,围绕着这七块内容来判断专业是否达到认证要求的依据。其中,课程体系的达成被认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2-3]。2019年,盐城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工作。认证期间,我们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性地完善,包括课程体系的修订工作。这样有助于学生达成毕业要求,促进了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情况为例,浅谈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与成果。
1建立基于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
1.1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
为达成毕业要求的各指标要求,本专业依据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理念,逆向设计并构建了课程体系。总体思路是:培养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通识基础知识,逐步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并不断训练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意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4]。本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依据2018版通用标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四部分[4]。为了达成各项的占比要求,通用做法如下: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类的占比均不至少15%);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等子模块。这两类的综合占比不少于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比也不少于30%。此外,结合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进行合理归类,确定本专业核心课程。
1.2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内在关联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课程体系的划分能够满足各类标准的要求。但是涉及到具体课程的设置及先后修次序,以及课程间的内在联系等对课程体系的完善也非常重要。一般地,课程设置以专业知识逻辑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现以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而设置的相关课程及内在关联分析为例。以《化工设计》单独一门课程为例,说明必修课程先后修关系[5]。《化工设计》先修课有《化工原理》等课程。比如,通过化工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以及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工程观点、经济观点、定量计算和工程设计(研究)的能力[6]。《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化工工程师所必须的综合能力,具有现代化工环保安全意识,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设计的能力,具备使用先进的化工设计软件进行化工工程设计的能力。《化工设计》后修课程有《毕业设计》,通过《化工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化工生产车间(装置)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初具化工装置设计的能力,为最后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由上述分析可知,《化工设计》课程先后修关系与能力培养递进逻辑相符合,能实现毕业要求所需能力的培养要求。本专业必修课程的先后修次序都按能力递进的要求进行了设计,能确保学生达到毕业要求。
2课程体系构建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
针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本专业在课程体系中的四大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依据不同课程类型以及能力达成的要素和基本规律,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并体现于课程教学大纲中。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侧重加强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识别、表达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模块侧重加强分析、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模块侧重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化工原理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为例,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3非技术因素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作用
针对非技术因素的能力培养,本专业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企管”等课程。比如:为了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6.1“能够了解化工专业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设置“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产品市场调研”和“工艺及生产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涉及到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工程实践活动对社会、安全、文化、道德、法律以及环境等问题的影响和内涵,从而能够承担责任并遵守化工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再比如,强化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撑非技术因素影响能力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体现考虑非技术因素影响能力的相关知识点进一步自我学习,又要进行实践应用训练。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和评分标准。如:为了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3.2“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元(部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的设计”,设置了“化工设备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反应器设计”、“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五门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设计任务书中除了对具体设计任务给出明确要求外,还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能够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并体现创新意识。同时,在设计说明书中和答辩过程中有相关内容体现,并对该内容给出具体量化评分标准和考核方法。
4结语
基于专业认证“成果导向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更加注重体现专业的办学特色,体现针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研究、分析与解决,体现专业技术与非技术领域各项能力的完全达成,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创新意识、国际视野、职业道德、安全环保意识等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储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0-16.
[2]付广艳,李荣广,张金萍,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1):57-60.
[3]程倩,张继国,陈欲晓,等.工程认证导向下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2):122-125.
[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2018.
[5]杨欣,韩媛媛,翁连进,等.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5):107-108.
关键词: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实践教学
1我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特点
1.1不同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行业背景
国内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一般具有典型的行业背景。调研发现,安全工程行业背景涵盖矿山安全[6-7]、冶金安全、石油安全[8]、化工安全[9]、机械安全、交通安全、城市公共安全、农业安全[10]、建筑安全等。各高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综合考虑行业背景和培养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发展的培养方案。
1.2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行业背景
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从1988年起开始招生安全类硕士,培养以化工安全为行业背景的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2010年开始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这种先学科、后专业的建设思路决定了我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具有显著的化工安全行业背景。
1.3国内对化工安全人才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虽然国内化工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总体较好的态势,但是事故总量依然很大,重特大化工事故未得到有效遏制。据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仅2017年就发生了203起化工行业事故,死亡238人。化工事故的不断发生,凸显了化工安全技术及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尤其是现有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单一,化工人才不懂安全、安全人才不懂化工,真正既懂化工、又能掌握安全的复合型化工安全人才,是目前国内化工行业的迫切需求[11-12]。针对此需求,我校在已有化工安全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健全化工安全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2以化工安全为特色的安全工程实践培养模式
2.1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制定
所谓化工安全,指的是化学反应、化学工程、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化工安全具有基础性、综合型特点,不仅涉及安全工程的主要基础问题,还兼具燃烧、爆炸、有毒等与介质风险相关的问题,以及与过程装备可靠性有关的问题。因此,在以化工安全为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实践环节的制定上,必须综合考虑安全与化工(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安全与化机(化工机械等)的有机结合。我校在制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参考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定位,即“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反应性物质的安全技术为起源,以过程安全、化工安全、管理安全为应用基础平台,形成以过程工业和石油化工行业为鲜明背景的特种过程装备安全技术、工业爆炸及其防治理论与技术、危险性辨识与灾害反演评估技术为核心的化工安全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经过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并开展讨论,以化工安全为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将化工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工程本科4年的各个实践环节中,达到系统且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除了工科院校普遍设置的工程训练、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测试技术实验等实践环节外,我校的其他实践环节均融入了化工安全教学,详细介绍如下。
2.2认识实习环节
认识实习课程是培养工科学生对后续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建立工程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13],设置在大二下学期,学时为1周。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与化工大类专业如化学功能、化学工艺、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与生命等专业同标准、同档次开展。同时,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内认识实习课程中增加关于工艺安全与设备安全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增强学生对安全的认识,同时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理解。
2.3生产实习环节
生产实习是工科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也是学习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实践基础课程,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学时为3周,一般采用驻厂的方式开展。我校安全工程的生产实习与化工机械大类本科生同时开展,实习厂家一般安排在化机厂、化工厂等实践基地。化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深入工厂内学习工艺及设备安全,才能对化工安全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2.4化工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环节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会开展两次化工工艺与设备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第一次是典型化工结构如塔、换热器的工艺设计,为期2周;第二次是典型化工设备如塔、换热器的机械设计,为期3周。通过这两次课程设计,使本科生熟练掌握化工工艺及设备相关的工艺安全、设备强度及稳定性安全内容,为从事化工安全技术工作提供支撑。
2.5安全工程专业实验环节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范围广泛,不同行业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设置有很大不同。经过最终讨论,我校以化工安全为背景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凸显火灾、爆炸、反应过程等内容,设置了闪点燃点测试实验、最大实验安全间隙测定实验、气体及粉尘爆炸特性测定实验、放热反应失控特性测试实验、气相爆燃及爆轰波传播实验、气体及粉尘云火焰传播行为实验、细水雾抑制爆炸特性实验、压力容器超压泄放实验等。经过开展专业实验,使学生对化工行业火灾、爆炸、反应安全有较深的理解,同时能够从事相关的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2.6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大四下学期,为期15周。我校采用如下两个措施实现化工安全人才的培养。(1)安全工程学生与化工机械大类专业学生混合开展毕业设计。即在整个选题、选导师、开展过程,均有具有化工背景的化工机械大类专业导师指导。毕业论文题目均与化工机械相关,这样保证了安全工程学生对化工知识的有效应用及锻炼。(2)聘请部分校外化工企业的校外导师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具有非常显著的化工行业背景。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
3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我校2010年开始招收安全工程本科生,迄今为止已经毕业了4届学生。除了继续考研或出国深造的学生外,就业的学生广泛就职于石油、石化、海油、化工机械、核电等具有化工行业背景的企业,以及相关的检验检测机构。同时,我校会通过定期会谈、电话沟通等方式保持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经反馈用人单位普遍对毕业生的技术能力给予了好评。
摘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按照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研究。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制定原则和基本要求以及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
工程教育;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化工生产过程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迅速转化。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化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从事一线生产操作与管理的“现场工程师”。2011年河北省率先在省内四所国家示范高职高专院校设立工程教育本科,我校与河北科技大学合作共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在其中。我校充分利用国家示范性建设取得的成果,探索工程教育本科的办学模式,在高职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层次和素质,除了在生源质量上进行调整,还需大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培养21世纪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院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的前提,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在国家教育部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基础上[2],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为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3],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4],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化工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对接”。以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抓手,整体优化化工专业工程教育本科培养方案,以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培养面向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具有较高素质、理论知识扎实、应用能力突出、在现场从事技术应用、技术服务、技术管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2.1坚持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在对炼化、煤化工、有机化工等企业进行广泛的专业调查分析基础上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要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化工专业面向的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密切与产业、行业的联系。根据产业、行业对化工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优化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包括石油加工、煤化工、有机化工等,拓宽学科基础的范围,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2.2坚持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化工行业、企业实际,充分发挥化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聘请化工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与学校共同进行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分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制定质量标准,共同考核与评价学生、共同指导校外顶岗实习。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实施特色品牌专业建设[5]。
2.3坚持职业性、“双证书”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要达到50%左右,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是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拓展学生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高级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证书。
2.4坚持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基于化工企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的特点,对员工的素质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从而实现从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转变。坚持品行重于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重视继续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重视身心素质,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将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有良好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强化工程教育本科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德才兼备的化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
2.5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
树立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的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和多样化人才观念,增加选修课程,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学生充分培养自己的志趣、挖掘潜力和发挥特长创造良好条件。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设计安排课内、课外教育教学环节。改革课程设置和学生课程修读模式,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主要基础课教学中,稳步实施分层次教学和学生自选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倡研究式、启发式、探索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
3.1整体过程的设计
1)写出人才培养方案行动领域(工作领域)设计过程,编写主要从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表。根据化工行业、企业专家研讨或访谈结果,确定本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领域,从工作领域找出本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筛选,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需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根据从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从而形成本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3)学习情境开发必须选择完成工作的载体(任务、项目、案例、产品、设备等),根据选定的载体开发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应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的设计。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且需注意的问题有:1)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哪些职业技能和知识;2)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进行,即所开设的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3)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按照什么顺序衔接,是否按照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进行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
3.2学生素质的培养设计
学生素质结构应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哪些教学环节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手段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对于化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特殊素质,例如化工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责任关怀理念等,必须重点描述如何完成培养。
4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和要求
4.1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现场工程师”的关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构建。
4.2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
1)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
2)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纳入到正常教学活动中,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有相对应的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一致。
3)第八学期必须安排学生进行半年的综合能力训练,例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4)对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在毕业时应取得的最低总学分约为200学分,其中课内培养计划课程约190学分,课外培养计划课程10学分。
5)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本专业将必需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毕业设计等标定为学位课程,学分控制在80学分左右,作为该专业学生取得学位的基本要求。学位课采用学分绩点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
5结束语
目前工程教育本科办学仍处于摸索阶段,研究探索在高职院校设立工程教育本科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化工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新培养方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加以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5.
[2]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Z].教高函〔2013〕15号.
[3].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EB/OL].
[4]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及管理办法[Z].承油专教[2014]2号.
关键词:理工融合;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
应用化学是以化学理论为基础、跨学科、跨领域、具有活力的学科,在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国有300余所学校设置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既有综合性理科院校或师范院校利用理科优势建立的与化学专业并存的理科应用化学专业,也有工科或单科性院校利用工科优势设立的工科应用化学专业。然而,应用化学专业缺乏大家公认的基本特征,在培养机制方面理工融合不足,由此引起的学生能力和优势单一的倾向已明显制约学生全面发挥创新思维,限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彰显应用化学专业内涵,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理工科教育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86年,是多科性大学中的理科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一条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办学之路,逐步形成了显著的理工融合专业特色,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成为北京市、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以理工同强的优势学科推进专业建设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同时考虑学术培养和社会需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目前国内企业少有正规的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人员缺乏,人才缺口较大。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以“大化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支撑应用化学专业的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化学学科是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国家发展重大需要和企业创新对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确立了为学科发展及“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培养理工融合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定位。
培养理工融合的人才需要理工融合的“土壤”和条件。我校具有理工同校、化学化工同强的优势,拥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国家发改委基础研究实验室、“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依托强势的工科和迅速崛起的理科进行建设,以国家、北京市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和“十一五”期间各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抓手,调整专业方向、规划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依托国家精品课程群、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造就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理工兼备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1.建设亦理亦工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育人的保障。我们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针,建设一支理工融合、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教师的毕业院校既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综合性较强的院校,也有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工科背景较强的学校,具有工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1/3。同时,注重从国内外企业和研究院所引进具有工程技术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采用引进海外知名学者和输送优秀在职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目前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28%。
2.在理工融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践中培养师资队伍。应用化学专业教师以国家重大项目为引导,遵循“基于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模式开展科研工作,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理工融合的研究思想不仅造就了一支理工融合的师资队伍,也融入教学过程,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创造良好氛围。
3.多种方式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通过聘请企业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邀请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和讲学交流等方式,充实师资队伍力量。通过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去大庆石化、辽化、吉化等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培训和暑期科技服务及社会实践学习团,为青年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走进基层的实践机会。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找到与企业结合的科研方向和课题。教师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示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匪浅。
师资队伍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应用化学专业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6人。“超分子结构功能材料的插层组装”团队被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构建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理工融合、理论与技术结合、知识和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强化理论基础的化学课程群,强化工程意识和培养工程能力的课程群,体现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群,拓展性的第二课堂。如图所示。
其中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计算化学、大学化学实验、化工原理等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物理化学等被评为校级双语示范课程。
依据专业发展历史和学科发展趋势,凝练出具有鲜明理工融合特色的分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有机合成化学和精细化学品化学四个专业方向。其中,分析科学与技术方向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传统特色专业,教师队伍具有优秀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该专业方向特色专业课程有分离科学与技术、复杂物质剖析、分析测试质量保证、商品检验基础等,教学内容既包含分析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也包含专业技术、技能,还有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和技术进展报告等。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方向骨干教师主要来源于“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这些教师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的无机功能材料设计与开发,已形成了无铅热稳定剂、耐老化沥青紫外阻隔剂、焦化脱硫废液资源化技术等工业化生产技术。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成为具有理工融合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沃土。
四、构建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平台
1.构建理科化学基础精品课程平台,强化理科基础。依托首批国家级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多名教学名师,建设化学基础理论必修课群和选修课群,加强化学基础理论。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工业实例,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依托校内工科教学平台,强化工程意识。依托化工原理、电工电子和机械工程三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应用电工学、电子电工实习、金工实习等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学生具有进行应用性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工程能力基础。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国际工程教育方面,工程教育认证既是一种通行的的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完成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师资格国际化认可的必要基石。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是由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召集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的职业学会、协会,一起对工程类方面的专业进行的一种合格性评估。认真贯彻围绕学生、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认证理念,针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应该从多角度、多方式出发。在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过程两者的考察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要重视在毕业时能否达到标准。在工程专业发展进程中,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简称“过控”)专业身为始建立于1958年的“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历经将近60年的发展和建设,在科研和教育成果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81年,专业支撑学科“化工过程机械”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在当时众高校中,是最早拥有本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2003年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设立动力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从1961年首届毕业生走上社会,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4600多名本科毕业生和10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活跃在机械、石油化工、能源、环境、冶金、建材和军工等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本科毕业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杰青2名、长江学者3名。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特点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简称“过控”)以机械工程为基础,融入过程装备、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塑造拥有过控专业知识以及工程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化工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相关技术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融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控制工程于一体的复合、交叉型本科专业,体现了现代工程技术日益综合的特点。“过控”专业作为“化—机—电—材”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在石化,冶金,机械,建材,环境,食品安全等,本专业在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首先,能源,石油,动力,化工等这些支柱产业支撑国家命脉,而这些产业发展需要过程装备与就控制工程的支撑。过程装备与就控制工程为支柱产业提供具有先导性的工艺过程和先进的控制技术及装备,保障其相关行业的稳定发展。其次,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第三,纵观我过石化行业装备的发展历程,从起初引进国外整套设备,到引进主要设备,再到关键核心设备,到相关辅助设备的国产化。其中经历的每一次发展变革,都倾注着过控专业人员辛勤的付出和不断的创新。在今后的引进、吸收、创新和发展中,本专业将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专业认证过程与方式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颁布),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查和形成认证报告这三个阶段。首先认证学校应向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递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一、申请认证学校与专业概况,二、专业基本状态数据表,三、本专业培养方案(请见附件),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工程教育认证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撰写和提交自评报告。在接到学校的自评报告后,秘书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应与学校协商并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目的是核实学校所提供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且能够去考察学校中的其他未在自评报告中体现的情况。会晤学院(系)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用人代表及毕业生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审阅,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条件的审查等,都是专家组在进入学校所要考察的重点内容。在整个认证过程中,不对学校进行任何横向比较和评价,只是针对所要认证的标准能否达到要求进行判定。其达成度包括P、P/c、P/w、F。P表示本项指标已经达成;P/c表示本项指标已经达到要求但是在下一次进行认证时可能会出现负面的变化;P/w表示本项指标基本上达到要求但会在某一环节存在弱点,可能会对学生达到预期有负面影响;F表示认证方无法提供可信的材料证明该项标准的要求能够达成。专家组在进行现场考察后,在规定的15天之内,要撰写并提交现场考察报告。接下来专业认证委员会会对“现场考查报告”、“自评报告”及“学校的反馈意见”进行审核,并且给出认证是否通过以及相关建议。“不通过认证”、“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这三部分是认证委员会对校方做出的认证结论及建议。认证方提交认证结果,再由审议委员会审议,最后由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审议结果。
三专业认证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通过说、做、证这三个环节,对学校的投入、资源、过程进行考察,对学生的培养是否达到要求进行判断,最终做出认证结果。“说”就是说明,具体指所要求认证的专业要对自己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毕业要求等清晰明确;“做”就是执行,具体指所有的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来实施,而且要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状况进行跟踪式评估;“证”就是证明,具体指专业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来证明自己达到标准。因此专业的“说”“做”“证”必须一致。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确立了“立足江苏,面向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过程工业发展”的专业定位。结合工程认证标准,制定本专业毕业生几年之内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具有从事过程装备特别是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检测与管理的能力。(2)熟悉机械加工过程及机械设计方法、设计标准。(3)具有对先进过程装备及其成套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4)具有良好的经济、安全和环保意识,能正确认识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5)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及国际视野,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结合工程认证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制定本专业12个毕业能力要求,如能力(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了解过程装备与控制的创新设计方法,具有对先进过程装备及其成套技术进行初步开发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考虑安全、环保、伦理等制约因素。
四总结及思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学校在谋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人才保障机制;同时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自身素质的提升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才保障机制。对控制专业市场和确立专业地位需要工程专业准入制度与认证制度相关联为其提供基本“门槛”。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推进了高校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了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为我国的工程师走向国际市场,得到国际认可奠定基础。当然和已经发展几十年的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探索,但是随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顺利实施和发展,未来的专业认证会更加成熟。因此,对于逐渐趋向国际化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积极面对,对工作经验要不断总结,对认证结果的使用和持续性改进更加重视,将会使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的技能、知识、道德标准进行规范,在工程专业领域为其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C].2014.
[4]南京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认证自评报告[C].2014.
专业化实验室建设
1.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建整个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石,是初步树立与培养工程思想的基础与必要环节。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仅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对于基础实验室的建设,我们采用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来进行建设。按一个或多个相近的一级学科来组织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将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3个学科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资源配置,避免了实验设施的重复投资,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集中了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也便于实验室的管理。
2.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学校投入建设经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专业实验室承担科研科科技创新实验的能力。同时按照某一个或几个二级学科来组织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使实验内容涵盖药物化学、工业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原理、工业药物分析等核心课程,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以综合型、设计创新型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着使毕业生能够从事新药研发、药品管理、生产、检验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用工程的观念去分析判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达到能够精通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某一领域的实验技术问题。
3.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化工类制药相关的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实习基地通过对有关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掌握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并熟悉其原理、结构和性能等,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了基础。通过实习基地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等个人综合素质,陶冶了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体制与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有序、高效、高质量进行的保障。我们在参考同类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了具有化工类制药工程专业特点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1.管理体制。(1)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院长兼任,人、财、物统一管理与调配,达到“真正”资源共享。(2)实行人才流动、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3)组建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4)成立了实验教学督学委员会,负责对实验室主任的考核,监督和检查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组织实验教学质量评估。
关键词:全员;全方位;育人理念;学生工作体系;建构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备受关注,社会转型下学生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意义重大。全员、全方位育人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学院整体效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近年来,各高校围绕全员、全方位育人这一核心价值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嘉兴学院生化学院以“抓好常规、突出重点、凝练特色、建构品牌”为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依托学院现有资源,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学生发展的学生工作体系,即建构出“四支精干队伍”,凝练出“四大文化品牌”,提炼出“四条工作设想”。
一、育人之基:四支精干队伍
学生工作的关键在于建构精干的学生管理队伍。高校学生工作中与学生最密切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党员和干部队伍在学生工作中具有引领和标杆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实现育人之基石,生化学院逐步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党员、学生干部四支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考核机制,四支队伍相辅相成、相互配合,逐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1.辅导员队伍:顶层设计有突破
以2013年生化学院聘岗为契机,大胆创新,实现顶层设计有突破,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工作内容模块化,人员齐备,分工明确。在队伍建设上,重视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在工作理念上,注重以工作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工作。
2.班主任队伍:建构品牌促和谐
生化学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不断提高班主任服务学生能力,班主任队伍进行择优选聘,学历层次高;制定了独具特色的班主任量化考核办法,将班级管理和班团建设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增强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开展班主任年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打造班主任品牌活动――“班主任,生日快乐”,由班级学生为班主任过生日,建设更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3.党员队伍:“四个一”培养工程
党员队伍建设基本建构起“四个一”培养工程,即“一个组织,一项制度,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组织”即成立党员队伍管理机构――党办,负责对党员队伍的发展、培养、监管和考核,实现“阳光入党”;“一项制度”即党员发展工作细则,依据生化学院专业实际,引入量化评分,重新厘定党员发展细则,从学业成绩、科研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对党员发展的各项标准进行量化,使其更趋合理化;“一个载体”即“我为党旗争光辉”活动载体,强化红色营养滋润,使党员坚定理想自信、道路自信、成人成才自信;“一个平台”即生化1818公益服务平台,由党员队伍承担起建设和维护1818公益服务平台的责任,强化党员服务观念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在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
4.学生干部队伍: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紧跟党建”,强化学生组织建设。重点抓好“一团两会”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工作理念,完善团总支、学生会、社团干部培养机制及部长问责制,建立“一对一”干事培养模式;加强对班委和基层团支部的建设和指导,班团考核“一级一星”常态化,开通“手机版点名系统”,取消班团干部每天签到制度,自行设计学院信息平台,实行网上“手机签到制”,提高工作效能。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生化学院进行针对性整改,不断优化、完善队伍建设,夯实育人基石。
二、育人之器:四大文化品牌
1.以“忘年交”结对子为载体,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生化学院“忘年交”结对子思政教育文化品牌活动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生活”,以育人为根本,以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为方向,为推进学院学生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经过多年培育,活动载体不断创新,并呈现多样化格局,形势报告、清明扫墓、社会实践、座谈恳谈、主题班会、红色寻访、毕业生欢送会等活动,使学子们在“忘年交往”中树立理想,磨练青春,规范行为,成长成才。20年的“忘年交”,20年的积淀,形成了“忘年交往,文明修身”的品牌文化和学院特色。
文化在传承中进阶升级,生化学院以“忘年交”特色文化品牌为载体,坚持红色教育为主线、校本教育为支撑延展,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实现学生“精神成人”目的。
2.以考研和学生科研为抓手,打造学风文化品牌
为更好地推进生化学院考研和学生科研工作,学院在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管理举措上不断完善和拓展。生化学院坚持抓考研工作来“促学风、创特色、扬声誉、树品牌”,从新生入学抓始业教育,到考研经验总结交流,已形成了一套有序的管理办法。同时,储备了一批非常有经验的考研指导教师,开展经验交流、导师辅导、氛围营造等,提升学生继续深造的自信心。
在顶层设计上,生化学院成立了学科竞赛学术委员会。在制度上,《生化学院考研就业奖励制度》调动全院师生积极性,来推动考研工作。《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修订)》强调学院科研团队必须带学生,以此来推进“学生进团队计划”,充分发挥学院自身优势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本,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成才。同时,借助学科性社团建设,以社团带动学生考研和科研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
3.以生化1818公益服务平台为载体,建构德育文化品牌
我们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生化1818服务平台即是依托网络载体,实现德育建设的新路径。
生化1818服务热线开通之后,该服务项目得到了相当多学生的认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生化1818公益服务平台实现了全面升级,分“线上”和“线下”两条路径,“线上”以学生服务热线1818、网络在线、QQ、微信平台为载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和德育新阵地。“线下”依托党办和1818服务办公室开展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专业解惑等项目。把生化公益服务平台打造成一个依托学生技术服务者、青年志愿者、党员队伍等青年学生群体,致力于服务学生信息咨询、人生规划、就业服务等,覆盖全院的公益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志在调动学生服务于人的热情,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自我服务和服务学生,开展德育文化建设,实现道德养成。
4.以就业创业教育为核心,培育大学生职业规划品牌
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提升生化学子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近几年,生化学院基于学科和专业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以“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教育中心为平台;以“大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项目”为试点,探索实施“一年级导航工程”,强化新生专业和理想教育;以大类招生试点为契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规划理念,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以浙江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俱乐部为活动载体,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规划,提升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四大文化品牌分别从思政教育、学风建设、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个方面阐释了生化学院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四大品牌相辅相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辅以学风建设、德育、创新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育人之策:四条工作设想
1.以学科竞赛为核心,培植学科性精品社团文化
为组织做好各类学科竞赛,生化学院加强了学科性社团建设,培植精品专业社团。在社团建设上,以学院专业为导向,增设化工、生物、环境、KAB创业和职业规划5大俱乐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首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明晰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分别进入各专业俱乐部,凝聚并带动一批热爱专研的学生,投入如化工设计、生命科学、挑战杯等各类学科竞赛的探索,并将有创业前景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创业项目,以KAB创业俱乐部为中心,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项目培植。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在外部支持上,我院学科竞赛学术委员会整合学院五大研究所和校外企业、研究所资源,提供校内外导师、课题项目、经费和实践基地支持,建构学院、企业、社团的良性互动与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依托原有心绿环协、优普科研社,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和专业实际应用能力,打造各种社会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通过重组学科性社团,以学科性竞赛为核心,导入学分制评估体系,实现全院学生全员参与科研的局面,全面实现“专业成才”目的。
2.以“一年级导航工程”为中心,创新新生始业教育途径
充分利用我院大类招生试点契机,打造“一年级导航工程”,为新生配备人生导航师。大类招生,必然带来各专业对优质生源的竞争,适时导入导航工程,也必然带动各专业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导师配备上,人生导航师由学院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每位教师指导3~4名学生,实现精细化指导,改变以往粗放式培养模式,坚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导航内容上,重点体现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兴趣培养、学业指导、考研就业、情感引导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学生培养模式和学生工作的转变。
3.以文明修身工程为主线,推动大学生文明室风建设
在学生公寓管理中明确专人专项负责制,整合并建构起楼长、层长、寝室长和学生会生活部的“三长一部”学生队伍,实现文明室风,自我创建。修订文明寝室建设与管理制度,完善“三位一体”的工作布局,实施进位升级计划,制定并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寝室制度和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下寝室制度,开展“文明寝室”“红色寝室”“学习型寝室”创建评比,完善长效机制。以特色寝室文化为主题,开展“一期一特色”寝室文化节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并推进团的活动进公寓、社团活动进公寓,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文明寝室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学院文明室风创建活动。
4.开发毕业生跟踪调查系统,实现育人环境的优化
与学院教务办合作,协同开发毕业生跟踪调查系统。一是信息反馈,通过该系统让已毕业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对学院团学工作、教学及课程开设等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毕业生深入社会对所学进行检验,根据社会需求,对我院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制度设置等给予的评价和建议,对指导我院整合育人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做好校友工作,开展特色校友活动。校友作为高校重要的发展性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友资源的育人价值也日益凸显。该系统的开发,有利于整合校友资源,开辟校友沟通渠道,实现全方位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