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产业的趋势

时间:2024-03-30 17:57:03

导语:在旅游产业的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产业的趋势

第1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122-04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何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换、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努力获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质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结构高度化和结构的转型问题。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问题,找寻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实现两步走发展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和整体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在以市场体制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和发展的制度载体的条件下,不平衡发展是必然的,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似乎也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根据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机理和市场化条件下的发展规律,区域发展差距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自动弥合或自均衡的趋势,换言之,在假定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民经济还是区域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会自动趋于合理,但是,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经验表明,市场在区域发展自均衡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宏观干预和调控,对不发达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和相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我们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就其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的,我们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深刻关注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可以说,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就不是完整的;没有我国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比较分析其经济增长的不同路径选择,比较研究其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机理,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领域,积极发现、扶持和培育新型产业,实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现代化目标,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1.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规律上讲,区域经济增长的体制依托一般意义上是市场经济,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则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态依托。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化价值取向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中国经济的国际依赖度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市场机制已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即使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成为资源配置和流动的基本方式,经济增长的体制依托。但由于民族地区区位条件不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型资源匮乏、信息的对称性差、人力资本条件和决策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以及由以上综合因素决定了经济增长成本远高于全社会的平均成本,使我国民族地区即使市场机制已成为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只具有很低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即使民族地区有着成熟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但由于其区域投资回报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生产要素的集约水平也很低,在很长的一个历史周期内,无法具备现代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总量和结构条件。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如果说市场经济是最基本的体制依托,那么结构的高度化和转换则是重要的产业条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早就论证了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他认为结构转换是某一个部门或产业建立在技术创新上的产业演进过程,由于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所以,结构演进是一个主导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复杂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主导产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也引起了其他产业的技术的、制度的一系列创新,从而引发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转换,使区域的“组产品”创新成为可能,带来区域的新一轮增长,他说“增长的运行,是以不同的模式、不同的主导部门,无止境地重复起飞的经历。[1]”另外一些经济学家也同时认为在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经济总量的问题,只有总量的高速增长才能导致结构的快速演变。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引起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又拉动了产业结构的高转换率[2]。实际上是将增长置于经济总量尤其是消费者的扩张上。对我们有益的启示是,民族经济要获得快速增长,从产业的观点看,是主导部门的选择及其扩散效应的结果,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的关键是在每一个经济周期以市场为基础的产业选择和定位问题;从总量的观点看,产业的选择和定位尤其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固然必须依赖于有一个足够规模的经济总量和消费总量,但如果这一产业所依赖的经济与消费总量是外生的,就相当严格地具备这一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

由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及其关联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依据现阶段经济发展周期给定的市场条件和民族地区产业条件来确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增长和发展的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

1.1从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资源条件看,旅游资源的形成一般是天赋的(无论是自然遗存物还是人文历史遗存物),不需要通过支付巨额费用获得,其资源成本较之于其他产业的资源成本,成本是最低廉的,具备将旅游产业扶持为主导产业的资源成本条件;

1.2在经济发展中,区位条件往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成本的因素,在相同的条件下,它可以形成成本级差,从而使区位条件不好的地区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存在成本和利润的双重压力。而旅游资源及其产品所具有的不动产性质使之不需要发生空间位移等一系列经济成本①;

1.3发展区域旅游产业需要的最重要条件是基础设施或配套的产业条件(如道路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关联水平,但是基础设施条件由于其公共产品性质和其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的共同的基础性质,其主体部分不需要进行专门投资建设,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从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好的民族地区,这一条件的发育是良好的②;

1.4从旅游资源与产品形成的条件优势上看,形成旅游产业的资源条件和产品条件是文化与自然遗存在区域间的差异及其在时间意义上的厚度与丰度,而我国民族地区恰恰存在自然遗存物和历史遗存物的一系列厚度与丰度,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区际发展差异造就和存留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反而成全了发展旅游产业相当重要的文化和自然差异;

1.5由文化和自然差异性及其厚度和丰度造就的旅游产业所需的经济总量和市场条件恰恰是外生的,因为这一产业的需求者总是对有差异性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有强劲的偏好,其丰富而又有厚度的文化和自然遗存可以通过其强烈的对游客的视觉与心灵冲击造成震撼,使之获得感觉的、理性的、体悟的和学习的等一系列旅游消费效用;

1.6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上造就了这一巨大的客源市场,“到西部去,体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已成为近几年我国旅游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同时由于人文遗存和自然遗存差异性的长期存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产品和产业的发展也是可持续的③;

1.7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双向依赖度的逐渐提高及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水平的提高,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外游客感知中国悠久的、丰富多彩的民族区域文化是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中国拉萨、云南丽江、广西桂林阳朔甚至出现了外国游客由于对我国民族地区文化的迷恋而长期滞留的特殊现象),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也存在巨大的国外市场的可持续支撑④。

综上所述,在市场化条件下,旅游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或主导产业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转型的理性选择,只要在发展中正确地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发展与外部性、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协同与配套等关系,旅游产业一定能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并以其巨大的产业关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般条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并以其博大精深、多元性和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伊斯兰文化三大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位和历史价值,不论现在和将来,都必将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在其构成中,关于器物层面文化、方式层面文化和价值层面文化都有着相当丰富的遗存,并由于民族结构的多元性,其文化多样性又居于各国文化之首位,文化价值巨大。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沿革中,由于以上述及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地区文化在纵向意义上的依存和横向意义上的结构都存在较大差异;各民族地区区情和资源结构也不尽相同;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也存在不同选择和发展路径;各民族地区都存在不同的产业比较优势和劣势;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丰度、厚度和潜在价值也存在梯度差异,从而,我国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以上原因导致的起点、水平、规模和档次的不平衡性;但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整体上起步较晚,属后发型产业发展类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程度上一般差异不大,所以又存在发展特征上的共性。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般共性特征和规律,我国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就必须识别、认知这一产业发展的内在产业运行规律,系列梳理这一产业所需的产业运行条件,从而合理地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有效地实施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在以上框架中,认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般条件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机理,是民族地区制定和实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关键,也是民族地区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的基础。

2.1必须充分认知和评价这一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度、厚度、及潜在的产业价值。我们认为旅游资源潜在产业价值的评估一般应通过资源吸引力(resource attraction)、丰度(diversity level)、厚度(depth level)、差异度(difference level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产品化率(merchandisedlevel)这六大指标去体现⑤。如上所述,由于我国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依存与分布差异大,并非所有民族地区因其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存在都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必须依据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估方法认知和评价区域内民族文化资源价值,才能进行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和选择。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估至少一方面提供了对民族文化资源价值认知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预测由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决定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潜在市场规模,同时又成为民族地区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

2.2必须进行区域内外产业选择的优势比较,进行产业比较优势(comparative superiority)的分析。在市场化条件下,区域内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的高度化和结构转换,同时又必须依据产业比较优势合理地安排产业成长与发展的次序,通过发挥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对有着显著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定位、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优先发展产业、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产业的优势比较与后续的选择并不仅仅是一个市场行为,规律与经验表明,政府的首要宏观经济职能即在于产业的比较、选择与扶持上。产业比较优势分析的基本要素是产业成长的环境(industry growth surroundings)、产业成长的市场规模与结构(marketing scale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y growth )、产业生命周期与可持续发展(industry cycle and sustainability )、产业的环境发展(surroundings development of industry)、产业的社会发展(socie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y)及产业协同(coordinational industry)等六个方面,通过产业比较优势分析要科学地确认民族地区产业高度化演进的方向、结构转型中的新产业选择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与途径⑥。

2.3要进行关联区域竞争环境分析[3]。在市场化条件下,对区域内产业的比较优势和选择是重要的,但当这一产业通过区域内比较和选择定位后,就必须将其置于国民经济范畴中进行有关联的各区域间产业间发展的优势比较。旅游产业就其所依托的民族文化而言存在个性和差异,这是造就不同民族地区产业和相对垄断市场的条件;但就其共性而言,不同民族地区所开发的系列旅游产品在物资技术和产业一般层面上又存在共性(如青海和、广西和云南等),所以,关联的民族地区之间的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存在替代性,从而形成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竞争(industry competition),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看,旅游产业是相当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类型,所以,产业比较优势分析就要旨在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区域竞争力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认知,以确定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战略,以使民族地区在存在高度竞争的旅游市场中,进一步强化、巩固和提升其旅游产业的民族个性、文化个性以及产业相对垄断地位,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获得持续的市场支撑。

2.4要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建立“文化――产品――市场”的有机关联。首先,要建立文化与市场的关联,以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结构体系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其次,建立文化与产品的关联,旅游消费者是通过对旅游产品的消费去感悟民族文化的,因此,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地营造必须能使旅游者通过消费过程深刻感知和体悟文化,以获得最大的旅游消费效用;最后,由于以上两个关联的顺序建立,就必然会建立良好的产品与市场的紧密关联,实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成功转型和文化价值向产业价值的市场飞跃。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来讲,产业供给的重点是培育独特的有垄断性质的文化个性,产业需求的重点则是持续的市场总量与良好的市场结构,必须通过科学的细分指标的确立进行市场细分,然后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并通过以上关联关系的建立将这一市场维系与巩固下去。

2.5必须进行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任何一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都应建立包含一个或若干个核心目标和系列扩展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其核心目标一般为产业发展目标和实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作用和地位的贡献率目标(即静态价值贡献,static value contributions,SVC)。产业发展目标由区域旅游产业的消费集中度和离散度(即市场规模及其维系水平和扩延水平)、旅游生产供给的专业化水平、旅游经济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以及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等指标来衡量;贡献率目标则指动态的旅游产业产值在区域GDP中的比重和增长率,以及决定这两个指标的可预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Predictable Development Potentials of Regional Tourists Industry,PDPRTI)。另外,核心目标还应涵盖区域经济中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动态发展贡献(Dynamic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DDC),即投资乘数、需求乘数、就业乘数与国民收入乘数的水平,据此可以判断区域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和区域经济运行周期的各阶段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同时,核心目标中也应涵盖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结构高度化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而言,旅游产业发展必然带动结构优化,它并不仅指由于旅游产业的三次产业属性必然在产业结构即定状态下绝对加大三次产业的比重,而且旅游产业发展也必然带动产业结构内部一、二次产业就业、产值比重的下降与三次产业比重的相对上升。旅游产业发展的扩展目标涵盖文明发展、价值发展、社会结构发展和社会环境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包括文化资源价值的外显与市场发展、民族文化个性的国际认同等内容在内的文化发展目标,也包括由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重建人与自然、现在的人与未来的人、现在的环境与未来的环境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尤其要高度关注产业发展的扩展目标,这是因为扩展目标的实现既是旅游产业经济目标可持续实现的前提,同时又具有独立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

2.6要有较稳定的和可持续的资金等生产要素供给。一般来说,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是生产要素,我们已经论证了,对于民族地区来讲,旅游产业的比较成本是最低的,但旅游产业的发展仍需一定规模资金总量的分阶段投入,以建立较为配套和齐全的旅游地基础条件和产品线。由于资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第一因素,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分期投入建设的,要保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旅游产业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或龙头产业,要保证旅游产业产值对GDP的稳定贡献,要保证旅游产业带动社会发展,就必须首先保证有一个足够稳定和合理的融资条件,建立有国际金融组织融资、国内政策性长期贷款、商业银行借贷、民间资本吸纳以及本区域内政府配套资金供应等渠道在内的融资途径,使旅游产业健康、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地发展。

2.7要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和品质优良的微观企业组织,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获得强有力的组织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在资源、产品、市场及产业政策等条件成熟的状态下,产业发展的成败优劣则主要取决于包括旅游地组织、旅行社、宾馆和其他配套服务组织的发育和成长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微观组织的发育水平较高,甚至有些产业的形成都是由组织策动和推动的,产业在市场化资源配置下的自组织功能强大;但在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民间经济组织基础薄弱,信息对称水平低,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对应的组织规模和结构较差,还要借助于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微观组织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直接实施者,又直接面对消费者,它对于旅游产业的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都是重要的组织条件。

2.8必须实施“政府主导――政府规制――市场主导”的产业发展战略。对民族地区来讲,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产业联系最广的产业,对综合协同水平要求最高的一个产业,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求最高的一个产业,当然也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一个产业。在产业发展初期,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进行基础设施条件的建设和改善,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扶持人力资本和组织的成长,尤其要协调区域内所有产业和部门,以提供结构合理和完整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在第二阶段,当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类硬软件条件和设施都基本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的制度、体制、要素和协同等环境发育良好,就可以充分发挥微观组织配置资源的功能,使企业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在第三阶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统一的区域市场已经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成熟,微观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形象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各产业间的协同水平进一步提高,已经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相对垄断的和可持续的市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可以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企业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辅之于政府的管理和规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的产业运行模式。

注释:

①旅游产业运行中的区位性成本与其他产业运行的区位性成本和分摊恰好相反,一般是由需求方(游客)支付的。

②即使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其道路交通设施条件都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条件,如青海省、自治区等。

③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2005年的数据显示(甘南州旅游局:《甘南藏族自治州2005年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汇报》),较之于2004年,甘南州游客增长速度最快的依次是二级市场(国内发达地区)和三级市场(国外市场),一级市场(周边市场)。

④有资料显示,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而且随着中国产业的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的优化,旅游目的地国家位次存在提升的巨大空间。

⑤资源吸引力是民族文化资源对外埠消费者产生的一般认同和向往的强度;丰度指民族文化资源在结构上多样性存留梯度;厚度是民族文化资源的资源纵深度(即从器物文化、方式文化到价值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存留程度);可持续性是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持程度或资源变异程度;产品化率是民族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程度。

⑥产业成长基本环境主要是产业成长的资源环境、要素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及制度环境;产业成长的市场规模与结构是指这一产业所对应的现实市场规模、潜在是市场规模、目标市场类型与性质及其变化;产业运行成本与产业收益率则是对产业运行中成本、产值及其内部收益率的综合分析和比较;产业的环境发展是指产业运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产业的社会化发展是指产业运行对社会发展诸指标的影响;产业协同是指产业运行中各产业之间由于存在质态关联和数量比例关系而形成的产业间的支持度与协调度,它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把多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纲[J].旅游科学,2005(3):10-15.

[作者简介]把多勋(1964-)男,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旅游管理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第2篇

【关键词】文化生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武陵山区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的影响力增加,各地区产业渐入升级或转型期。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休闲时代到来,旅游产业逐渐成为21世纪的支柱型产业,无论是世界还是国家或者地区的旅游产业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旅游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政府和旅游企业的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近年也随之崛起,在我国武陵山区内,大约56%的人口为少数民族,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区位封闭和经济落后的影响,区域内依然保留着的大量民族文化传统。武陵山山脉位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市境内,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古生代末期沉积的泥盆纪石英砂岩,经过风雨的冲刷,形成了峡谷、石柱、石峰等奇特的地质景观。

一、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与旅游产业发展

(1)文化生态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关系。文化生态是一项动态多元的系统,包括文化、文化生境、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区域内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的汇总。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文化生态如果失衡,则旅游产业便会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甚至产生产业衰退。(2)影响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生态要素。影响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生态要素有民族文化、现代文化、企业文化。由于武陵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性是其区域文化特色,尤其以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等为代表,这种特色是居住在武陵山区内的群体在历史发展下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汇总,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现代文化是建立在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上,在现代生活中,以商品化为特征,把人类休闲作为条件,通过满足大众消费需求来盈利的文化。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精神、道德、形象、制度、文化结构、使命等。大部分国内学者在研究文化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时,认为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文化的发展是随着时间变迁而呈现不同的特色和内容的。(3)文化生态与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根据巴特勒生命周期模型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包括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武陵山区旅游产业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1980~1990年),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1990~2000年),第三阶段为成长阶段(2000年至今),第四阶段为衰退阶段。在萌芽阶段,民族文化作用于旅游产业;起步阶段,在民族文化的作用下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并且规范化,产生企业文化;成长阶段,旅游企业产生战略眼光,开始满足大众消费欲望,产生现代文化,旅游产业高速发展;衰退阶段,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引起文化生态的失衡,旅游产业逐渐衰退。

图1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生态作用机理

二、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文化生态问题

(1)缺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旅游企业在创新开发方面资金引入仍然不多,大多数旅游企业处于随大流的状态,没有产品创新意识,也没有形成独树一帜的理念,呈现的旅游产品从众化。二是旅游企业没有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制度。造成员工素质无法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水平。三是在企业精神建设方面,武陵山区由于人才的短缺,旅游企业并不重视企业精神建设,社会责任感较差,制作的旅游产品又缺乏企业文化内涵。(2)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旅游企业在权衡市场需求与保留民族文化特色之间,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但纯粹的传统文化无法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然而过分迎合市场,势必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发生变异。旅游企业在缺乏指导,管理经验体制尚不成熟的条件下,为避免优胜劣汰,难免会选择不顾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一味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3)旅游产业管理机构不健全。武陵山区的区域文化特点决定了其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当地居民参与。由于当地机构对旅游产业监督和发展战略部署存在缺失,缺乏完善的个体经营户管理和培训的系统,居民的文化水平、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旅游产业运作较为混乱。并且旅游产业的运作需要多方面配合,易形成职权、责任交叉和缺失。

三、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1)加强旅游企业创新制度的改革。一是对旅游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进行联合,建立创新网络联盟,强调科技创新和理念创新。提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之间的相互信任度,树立企业间合作共赢的理念。二是开创企业管理人才创新机制。为旅游企业引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业界企业管理专家,成立管理培训机构,培训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为其提供新的技术。三是加强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应当贯彻求真、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从而提高旅游产品开发的质量。(2)整合文化,保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强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国际市场的开拓。旅游企业应从国际视角出发把握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把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同时将民族文化最大程度的保留,争取获得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整合的利益最大点。此外,由于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先开发再整治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将会给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保持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十分必要。(3)成立旅游行业自管机构。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地区当地居民的参与,成立行业自管机构,多方面、多形式广纳人才。机构中一部分为业界专家,专家的纳入是为从战略上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另外将当地旅游个体经营的代表纳入机构,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当地居民的决策能力进行加强,通过业界专家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个体经营户的培训计划,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和经验管理能力。行业自管机构的存在;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了解民意,协调旅游经营的利益分配,通过入股分红分配的形式充分刺激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活动的积极性。(4)形成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劣与规模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到旅游地相关配套设施水平的影响。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有限,区域旅游接待能力低,对外信息和交通不发达。在旅游产业规模较大地区,其旅游配套设施非常完善,旅游产业的形成需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在资源配置达到较优状态时,旅游产业会自动强大起来。这需要通过民族地区政府和行业机构进行建设,从而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

参 考 文 献

[1]朱友华.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产业集群演化与升级[J].经济地理.2010(6):965~979

[2]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19~25

[3]管宁.文化生态——与现代文化理念之培育[J].教育评论.2003(3):118~120

[4]丁晓原.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孙卫卫.文化生态——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视野[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第3篇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逐渐出现联合发展趋势。产业集群趋势逐渐明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特色旅游产业链,有利于促进旅游产品区域竞争力提升。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整合当地旅游资源,采取有效对策,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交通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有多条铁路、公路与外界相通,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都很发达,并且路运、水运、空运基本形成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此外,鄱阳湖还在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与外界联系。

(二)资源

鄱阳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重要的旅游景点有老爷庙、石钟山、鞋山、鄱阳湖候鸟保护区、鄱阳湖花海等。主要旅游活动有冲浪、漂流、游艇、划船、篝火晚会,并且周围的餐饮、住宿、购物设施完备,为游客旅游创造良好条件。总之,鄱阳湖旅游资源丰富,不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地方特色饮食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为产业集群和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创造条件。

(三)客源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江西省北部,毗邻湖北、安徽两省,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承接东西,连贯南北,周边地区有相当广泛的客源。其中最重要的客源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高,具有旅游观光需要。况且该地区距离鄱阳湖比较近,到鄱阳湖旅游较方便,其客源优势是其它地方不可比拟的。

(四)旅游产品

经过多年努力,鄱阳湖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如观光度假、文化娱乐、假日旅游、专项旅游等。这些旅游产品能给旅游者以全新感悟和深刻体验。此外,具有当地特色的九江高腔、赣剧、采茶戏等也是鄱阳湖非常重要的旅游产品,[1]在海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游客具有很大吸引力。

三、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一)提高区域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

旅游者希望以最短时间,最小花费,游览更多地区,欣赏更多风景,进而丰富自身旅游经历。这就要求产业集群,将旅游景点集中起来,加强不同景点之间的合作,为旅游者创造良好条件。如果旅游景点忽视合作,不注重产业集群,必然会影响旅游景点整体竞争力。因而鄱阳湖生态旅游业发展要实现产业集群,加强旅游区内合作,实现旅游资源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着眼于区域内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实力,实现全局共赢。

(二)促进资源共享,降低开发成本

在旅游景区内实现产业集群,优化整合不同的旅游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有利于节约成本,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为旅客游览创造良好条件,进而增进旅游景区资源的吸引力。从产业集群出发,鄱阳湖旅游区内合作开发可以控制开发成本,促进资源共享,获得成本优势。该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共享资源,增进不同地区联系,优化整合鄱阳湖景区资源,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一体化,逐渐形成规模经济,避免旅游资源浪费。不同景区间加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防止旅游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进而增进相互联系与合作,在整个旅游景区内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活动,共享销售渠道,节约对外销售成本,降低旅游景区的宣传推广费用。并增加客源,扩大鄱阳湖旅游景点在游客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促进市场互换,保证稳定的客源

整个鄱阳湖旅游资源开发时,实现产业集群,加强各景点的联系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市场互换,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还可以增进相互联系,改善旅游景区环境,实现鄱阳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高该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适应市场变化,增强风险抵抗能力

通过产业集群,能提高鄱阳湖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抵抗风险能力。在产业集群条件下各旅游区可通过资源共享及时获得市场变化信息,并及时调整宣传对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风险。针对一些旅游资源面临开发极限的问题,通过产业集群,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延长旅游资源使用周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四、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

要全面认识鄱阳湖旅游资源的特点,最大限度挖掘各旅游景点潜力,取长补短,使本地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同时协调好鄱阳湖旅游产品的整体发展,在强调区域特色的同时对旅游产品合理配置,从而形成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此外还要加强区域内旅游信息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保持旅游产品优势互补,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竞争力。

(二)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形象

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对扩大旅游地知名度,保持旅游地的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塑造鄱阳湖旅游形象要市场来推动,要游客来塑造。一方面,要保持鄱阳湖旅游区域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将有关联的景点组合起来,形成组合优势,提升区域旅游形象。

(三)共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重视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鄱阳湖与全国各地水运、路运、空运间的联系,保证交通安全快捷,方便游客来鄱阳湖旅游观光。其次要加强旅游区内交通设施建设。以延长游客旅游时间,增加游客消费。最后还要完善鄱阳湖旅游区内娱乐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在旅游期间购物、食宿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四)联合开拓旅游市场

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仅仅依靠某个旅游地开拓旅游市场显然不够,也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因而要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共同扩大宣传和增加投入,扩展旅游市场,增加游客数量,促进鄱阳湖区域内经济、社会效益提高。

(五)加强旅游区内环境保护工作

实现产业集群,推动鄱阳湖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要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内环境承载量进行评估,确定鄱阳湖旅游区内的环境容量。重视对游客进行景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旅游旺季时要对游客进行合理疏散和引导,尽量降低游客对鄱阳湖旅游区域环境的破坏程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鄱阳湖景区的环境破坏,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

(六)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将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引进到鄱阳湖旅游区域来,提高鄱阳湖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完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丰富他们的旅游基础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熟练掌握鄱阳湖景区的基本情况,更好开展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能有效胜任自己的工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 旅游经济 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的来临,我国旅游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每年均呈现上升趋势。但笔者作为旅游研究者,科学合理的分析了相关经济数据发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众多产业均呈现增长趋势,而旅游产业呈现的增长趋势并不能有效表明其是否具备支柱产业的增长优势。因此,把旅游业和其他产业放到国民经济序列中进行比较,才能研究出旅游产业是否具备支柱产业的增长优势。

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率

在国民经济序列中,某个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速度,这个行业就被定义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其基本特征是: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增长速度快,适应社会机构调整等。

(一)旅游总收入等同于GDP的比率

由于旅游总收入基本等同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率,因此本文使用旅游总收入来衡量旅游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并选取了1997-2012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由于1997年改变了统计方法,从而使当年的旅游总收入占GDP的3.21%,在随后的几年中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至2006年已接近5%。但自2007年以来,随着我国GDP飞快的增长,我国旅游收入在GDP中的比率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保持在4%-4.5%左右,在2012年更是下滑到4%以下,如图1所示。

(二)旅游总收入等同于第三产业的比率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的核心产业,笔者通过运用1999-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和旅游总收入,并计算比率,得出表2。

由表2可知,我国旅游总收入虽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却没有显著增长,基本维持在10%-11%左右,近年来还呈现下降趋势。笔者分析了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和GDP比率偏低的原因:旅游产业总收入的增长幅度偏小,虽然旅游产业自身呈现增长趋势,但与我国国民经济相比较,其增长趋势相对不显著。自2002年我国把旅游产业列为经济的增长点之后,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仅能与GDP的平均增长率持平,尤其在2008-2012年这5年间,名义GDP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6.51%,而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4.14%,导致旅游总收入在GDP的占比越发降低,如图2所示。

横向比较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国旅游产业是否具备支柱产业的增长优势,不应局限于自身的纵向比较,还应考虑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范围内与其他产业进行比较。笔者选择旅游产业、汽车产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等产业进行比较,主要通过我国国民经济的比率、税收贡献、利润以及行业平均增长率来分析旅游产业是否具备支柱产业的增长优势。

(一)横向比较平均增长率

笔者通过表3列出2004-2012年,四个行业的增长率和增加值,由于我国旅游产业缺少增加值,故使用旅游总收入代替旅游产值。从四个行业的平均增长率来分析,房地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为16.3%,信息业的平均增长率为22.1%,而汽车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为25.2%,三种产业均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我国旅游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4.3%,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比相对落后。

(二)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率

在1999-2012年的13年间,我国房地产业、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由于呈现较强的增长趋势,使三种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率愈发凸显。尤其是我国汽车产业在这13年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率增长了一倍。而房地产业也由1999年的4.1%增加到2012年的4.9%。信息产业紧随其后,由1999年的3.1%增长到2012年的5.2%。唯独只有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率略微下降,由1999年的4.5%跌落至2012年的4.4%,如图3所示。

(三)比较各产业利润

由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利润长期处于微利状态,尤其是其子产业中的饭店业,在这6年内(2007-2012年)更是处于亏损状态,与房地产业、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相比,其利润明显较低。虽然在2012年创下140亿元的历史新高,但增长幅度仅为信息产业的6.7%,是汽车产业的13.6%,如图4所示。

(四)比较各产业税收

从各产业对我国的税收贡献来分析,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信息产业的税收贡献为770亿元,汽车产业为364亿元,而旅游产业仅为158亿元。与汽车产业相比,其税收贡献不足二分之一;与信息产业相比,其税收贡献仅为五分之一,如图5所示。

笔者从各个产业的横向比较结果可知,我国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不如预期理想。与各个行业的增长的速度比较上,也不具备明显优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利润相对薄弱,并致使税收贡献也相对不足,最终迫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率有所下降,而旅游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点的主导地位也开始被其他产业所代替。

结论

笔者将我国旅游产业设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框架下,分析了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与其他几个国民经济增长点的相关产业使用了横向比对,从而更好的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结论如下:

我国旅游总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使我国旅游总收入基本等同于我国GDP的上升趋势,至2006年已接近5%。但自2007年以来,随着我国GDP飞快的增长,我国旅游收入在GDP中的比率已始呈现下降趋势,基本保持在4%-4.5%左右,在2012年更是下滑到4%以下。

在与其他几个国民经济增长点相关产业的横向比较中,笔者发现旅游产业与房地产业、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相比,其利润也明显较低。虽然在2012年创下140亿元的历史新高,但其增长幅度仅为信息产业的6.7%,是汽车产业的13.6%;而在各产业税收贡献的比较中也发现,2012年信息产业的税收贡献为770亿元,汽车产业为364亿元,但旅游产业仅为158亿元,与汽车产业相比,其税收贡献不足二分之一;与信息产业相比,其税收贡献仅为五分之一。综上所述,四个产业的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汽车产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旅游产业。前三种产业在GDP中的比率已开始增加,而旅游产业在GDP中的比率却开始减少。表明我国旅游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下降,我国政府应重视此问题,并通过制定科学全面的相关政策,来改善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高艳红,高彦梅.旅游经济增长宏观环境分析―以PEST模型为例[J].中国商贸,2011(3)

2.张广宇,简王华,付艳.广西市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3.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4)

4.齐邦锋,江冲,刘兆德.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5)

5.赵亮,李洪娜,卢晓君.基于SPSS的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5)

6.余凤龙.江苏省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查芳.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基于1994~2009年的经验数据[J].统计与决策,2011(11)

第5篇

(一)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态势的趋同性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相关产业也得到了促进。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农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取得了粮食丰收、经济作物较快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好成绩。自2000年以来,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牧业经济呈现同向变化趋势。这一变化通过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来反映。1.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对比分析2000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总体上均出现增长的趋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1年的7.50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6.4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8.08%。以2001年为基期,农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37.47亿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80.41亿元,年均涨幅为4.17%。总的来看,2001年到2012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都表现为上升趋势。2.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增加值的增幅对比分析旅游综合收入和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幅度)表现出阶段性。旅游产业是敏感性产业,受2003年的SARS和2008年3·1影响,2003年与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都出现低谷。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旅游综合收入出现迅速发展的态势。2006至2007年间,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速为59.15%,比11年间的平均增速高出21.07个百分点。2008年3·1之后,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每年成增长态势。2001至2005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4.05%,与2001-2012年的年均涨幅4.17%比较接近。2006至2008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5.5%,比平均值高出1.33个百分点。2009至2012年间,农牧业增加值的平均涨幅为3.3%,比平均值低0.8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旅游业的波动性较明显,农牧业发展情况较平缓。

(二)旅游产业和农牧业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乡村旅游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业景观、农牧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均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且部分农牧业生产要素本身就成为了一项重要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业同样可以反哺农牧业,乡村旅游业能够吸纳农牧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牧业收入、促销农产品。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已经不言而喻,国内外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政策扶持与产业融合就而言,200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了《关于扶持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旅游服意的指导意见》,乡村旅游开发活动开始在区内遍地开花。2012年,自治区出台了十二五期间的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五大主题品牌,分别是“雪峰乡村”“高原林村”“高原牧歌”“神奇乡井”“屋脊农庄”[10]。乡村旅游已经与传统的农牧业以及新兴的高原净土产业相融合,依托农牧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农牧业产品供给以及农牧业原有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共同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即产业融合吸纳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接待的积极性,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率。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农牧业经济效益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与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相比,虽然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从产业联动的角度分析,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原农牧业生态景观及农产品、高原特色奶、肉制品等均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农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创新,促进了农牧业结构创新发展。反过来,农牧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乡村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同样丰富和发展着乡村旅游经济。2.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佐证课题组于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发展程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以昌都地区半农半牧县芒康县为例,该县处于滇藏线与川藏线的交界处,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该县境内沿214国道有一条旅游观光线,观光线周边分布着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包括纳西民族乡(又称“盐井”)、曲孜卡温泉度假村等。其中,纳西民族乡的千年古盐田景观及当地农牧民制盐晒盐的劳作方式成为了吸引沿途观光游客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而旅游经济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保护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由于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旅游产业链与农业相衔接,拓展了农牧产品的销售和经营渠道;农牧业的生产要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与农牧业联系地研究已经有了较好地积累。但是,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以实证研究范式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内在联系的文献不多。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的报道尚未出现。综合上述论述,结合2000年以来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数据,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农牧业已经开始融合,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

二、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VAR和脉冲响应分析

产业融合与产业关联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产业耦合是对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在物理学方面的形容。研究人员将“耦合”这一概念引入产业经济研究当中,用来解释经济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与制约的现象。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耦合、产业关联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辨析、机理剖析等方面,过渡到以定量测度为主且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研究层面。涉及旅游研究方面,旅游乘数效应研究是产业耦合与产业关联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研究方面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已经出现的研究报道中,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联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研究均有表现。其中,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前期的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融合动力、融合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论述,尚未对于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较为精确地探究。因此,为了探究旅游产业与农牧业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验证本文上述研究假设方向的合理性,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方法,选取2001~2012年的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变量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是以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影响分析来了解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和冲击传导机制,它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11]。本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是两列时间序列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缺乏经济理论支撑,故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常被运用于定量测量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事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例如,在城镇化研究(郭志义、张耀东,2012)[12]、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协整发展研究(张占涛等,2012)[13]、经济增长与相关问题研究(刘乃全等,2006;李天国,2013)[14-15]、旅游乘数效应研究(胡春林,2007;向延平、蒋才芳,2013)[16-17]等方面。该模型与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的运用均有体现。众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从深层次角度能够较好地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揭示。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来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部分,来保证OLS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性和具有渐近正态分布的性质。然而,实际中通常遇到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如果利用经典的模型进行分析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18]。协整分析把非平稳变量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平稳性检验是协整分析的前提。本文以旅游综合收入来作为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标,记为T;以农牧业增加值的变化来衡量农牧业经济增长情况,记为A。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T和A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T,lnA,进一步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5%的条件下,lnA与lnT的ADF统计量均小于其相应临界值,且D-W检验结果数值接近2,故不存在单位根,认为lnA与lnT的序列是平稳的。

(二)VAR模型估计和脉冲响应分析

VAR模型所依托的理论假设较少。在进行短期预测预防与分析方面非常方便,尤其是在对外生变量预测较为困难或者短期内对某些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利用VAR模型具备较强的便利性[19]。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个一次性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能够比较直现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根据由模型的AIC和SC最小值来判断变量的滞后期,通过Eviews3.0软件可以得到模型的滞后期为2,进一步得出了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以LNA和LNT为解释变量的两回归函数的D-W值分别为1.8323和1.7646,可以认为,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可决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不如第二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高。在实际应用中,VAR模型的主要用处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Eviews3.0来分析旅游综合收入与农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脉冲响应和差分分解结果如图1、图2、表3、表4所示。图2与图3描绘出了分别给两变量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所带来的动态影响。图2显示,农牧业增加值的冲击对于旅游综合收入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本期给农牧业增加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从第二期开始,旅游综合收入开始正向变动,并达到峰值4.21%;在第3期到第10期之间出现平稳趋势。在方差分解中,农牧业增加值对旅游收入波动的贡献小幅波动后逐渐呈平稳趋势,最大贡献值为60.58%。表明当农牧业增加值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通过市场传递给旅游业,给旅游收入带来同向的冲击,即农牧业增加值对于旅游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且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对旅游综合收入给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冲击后,在当期农牧业经济增长便开始正向变动,增加了约0.4%。随后2期达到峰值1.4%,第4期下降到最低点1.0%,在以后几期逐渐趋于平稳。在10期内,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于农牧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在长期逐渐趋于平稳。从方差分解的数值可以看出,旅游综合收入冲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影响的最大贡献值为89.68%。研究结论表明:当旅游综合收入受到外界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给农牧业增加值带来同向的变动,并且这种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三、研究结论

第6篇

低碳经济是我国近几年开始发展的经济结构,也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多年后所衍生出来的新型经济理念。在茶文化中,人们对茶文化的传统印象还停留在品茶的基础阶段,而在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下,茶文化已成为了现代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结构,并将茶文化融入各个生态旅游项目当中,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生态旅游事业的经济发展,对此,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茶文化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是在我国20世纪时期所提出来的,其发展理念的主要来源是为了防止全球变暖所提出的对策。通过低消耗、减排放、减少空气污染来得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产业来说,通过生态旅游产业的茶文化能够将我国的低碳消费得到有效实行,利用茶文化的旅游经济消费带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让人们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也通过茶文化的宣传提高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从低碳经济环境下来看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整体发展可以发现,一个全面而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能够加快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带来更多效益,反之则会使得茶文化生态旅游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

1低碳经济环境下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

1.1旅游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途径

1.1.1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

旅游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产业还只是简单的产业,并未与其它产业相合作,在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多年后,旅游产业为了提高发展速度,开始与多个旅游点的商家开始合作,将其销售于游客,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但其发展方向并未受到群众的认可,在20世纪时期,我国开始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些经济发展得到了各界的认同,并且已有多个企业将其设为运营理念,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旅游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旅游产业不仅具备了低碳经济当中消耗低的经济条件,还具备了宣传力度大、经济发展快等优势条件,结合这些条件,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改变人们对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良印象,并通过利用有效资源,实行节能环保型经济消费模式,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为我国的旅游产业指明更明确的发展方向[1]。

1.1.2旅游发展结构必备特色文化

生态旅游作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产业,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符合,并且,借助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开发生态旅游的低碳旅游事业,能够有效扩大低碳经济的影响,也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旅游事业发展模式,利用天然而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来作为生态旅游的经济发展产品,能够让游客了解我国的茶文化,还能够通过茶文化改变旅游产业的经济结构,使其成为低碳经济结构。位于我国广东西部的英德就曾利用茶文化来开发一系列的旅游产业。英德利用栽培茶树并结合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两个优良群体作为基础,利用专业的工序制作成英德红茶,还在当地开展了相应的英红镇茶趣园。通过茶树形成多个特色景点,不仅加大了游客量,也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茶文化发展成了特色旅游景点[2]。

1.2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初期

茶文化旅游的具体模式是将茶的生产过程以及茶的文化和旅游景点特色相融合发展成旅游场所,利用低碳环保的茶资源来形成新型的旅游模式,并利用茶资源来建设多种具有文化特色的茶景观,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传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旅游产业是通过各式各样的风景特色来吸引大批游客,而这些游客在观赏风景时会较为留恋当地具有传统特色的特产。而生态旅游则可借助游客的这些心理,开发更多的茶文化庄园,将当地的民俗以及茶文化在当地打造许多具有特色的娱乐、观光景点。例如,在梅州就已开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茶资源建设了多种特色景观,梅州是以山多、山高而出名的,并且当地结合了风景特色和茶文化,将两者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茶风景,因此也就拥有了高山云雾出名茶这样的名气,去过梅州的游客都能够发现,梅州当地的客家人都十分热爱品茶,有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这样的说法。梅州大力的开发茶田观光休闲旅游产业,正好契合了都市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强烈需求,使得各地游人蜂拥而至,在这里感受返璞归真的茶农生活。茶文化还具有良好的原生态、环保等低碳条件,并且在随着我国各项产业的不断开发,茶文化不仅开发了采茶游戏,还相继开发了茶歌、茶诗等具有特色的现代文化项目。在旅游产业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开始关注茶文化资源,并利用茶资源开发了许多茶文化旅游景点。

2低碳经济下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2.1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工作

旅游产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产业,旅游产业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低碳经济到来后,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始走向生态环保的道路。但是,如何使旅游产业能够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成为现代多个旅游产业的难题。旅游产业作为一项大型产业,其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和有效实行,旅游产业应在改革前做好规划,有了具体规划后再进行开发。预先规划能使旅游产业在运营中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每个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首先,旅游产业需根据茶文化来构建相应的低碳运营体系,确保规划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旅游产业的项目规划得到安全保障,旅游产业可借鉴其它地区或国家的低碳经济旅游产业运营模式,研究其它旅游产业运营较为适合的项目,从中吸取失败教训,积累经验。并根据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当地进行考核和评价,用科学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确保资源配置符合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另外,为了使低碳经济得到全面落实,旅游产业可在项目中规划旅游资源,并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旅游景点保持节能减排,从根源上减少旅游景点污染源,使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保持原生态,实现低碳发展。

2.2在旅游产业中建设茶文化推广活动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下,旅游产业的低碳经济模式发展已成为了必然趋势。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实现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可加大对茶文化的推广,推广内容主要涉及游客、旅游景点的特色文化、当地旅游资源等多个方面。对于茶文化生态旅游来说,可以结合不同领域的茶文化来进行大力推广,根据不同的茶类来建设不同风格的旅游景点。如广东省潮州市的中华名茶园,这个景点利用茶文化开辟了茶峰览胜、名茶长廊、绿林秋千、茶坊习艺、采茶乐趣、情调相思林、古峰火台、古驿道、古溪垂钓、熊猫竹景区等,还有包括茶艺馆、小食馆、茶窑鸡、茶叶加工厂、学生劳动实践训练基地、露天表演场等配套设施。景区利用现有山体、水域和集约型茶叶生产基地,开辟休闲生态茶园景观,让游客在旅游观光娱乐的同时,可以亲力亲为,由农艺师辅导,体验采茶、摘果、制茶等实践活动,领略茶文化之乐、古文化之韵、生态环境之趣。中华名茶园旅游区以茶文化、古文化、红色文化为载体,让游客更深度地了解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广东市潮州市贴上了茶文化的标签,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

2.3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转变游客的消费模式是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对此,为了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变以往的利益型消费观念,将绿色消费作为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通过提倡绿色消费,加强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让游客在观赏景点的同时,能够自觉的规范自身的不良行为。通过改变传统旅游产业的运营理念,改变以往旅游产业的消费推广方向,提倡游客购买绿色环保产品,使低碳经济理念能够真正的融入游客的消费当中。让游客了解更多的茶文化,提高游客对环保理念的重视,并借助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扩大环保理念的影响力,使更多人能够加强对低碳消费的重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传统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改变了现代的经济结构,使其实现更长远和更稳定的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不仅符合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也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对特色文化的需求。通过建设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完善了传统旅游产业的不足之处。在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时,需要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推广旅游产业中的茶文化建设、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的消费模式,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在低碳经济下能够顺利的实行。

作者:李晓娜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观赏性和刺激性

冬季体育运动,无论是滑冰、滑雪都是国际体育赛场上的比赛项目之一,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由于冬季体育运动,对于场地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无论是银白色的滑雪场地,还是透明可见的滑冰场地,首先要求从视觉效果上刺激观赏者及旅游爱好的视觉感受,使其具有更为独特的观赏性,吸引这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到其中。另外,冬季体育运动还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主要是由于冰雪项目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比较高,动作的难度也比较大,对于比赛者和参与者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也都相对较高,因此,比赛场上的竞争场面会相当激烈。也就是说,冬季体育运动从高难度的动作、激烈的竞争等方面给比赛者甚至观赏者带来一定的刺激感,冬季体育运动的刺激性也是其吸引众多人参与和观看的重要原因。

冬季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

从我国冬季体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大多数都是企业承包一定的场地,进行相应的建设及设备的购进,此后便开始对外营业。由于受到季节和场地的影响,一般这样的企业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资金也不是很充裕,在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冬季体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在产业的管理方面也还处于探索阶段,该产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是至今仍然困扰着旅游管理者与经营者的问题,由此造成在滑雪场建设上重复投资现象严重,整个行业利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对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改革,但是改革还不够彻底,主要存在本体产业滞后、中介产业缺位等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与冬季体育旅游产业以及冬季的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相比,冬季体育竞赛表演行业的发展速度还是显得比较缓慢的,而且与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步伐。另外,由于冬季旅游中介产业的缺位,不仅使得冬季体育的本体产业的发展不够快速,与其他产业相比,效益也是相对较低的,而且也影响到了产业规模的扩展,以及效能的提升。

3资金匮乏,客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展,对于场地、设备、工具等方面都有比较特殊的要求,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的投入,仅凭借相关政府部门的拨款,或者企业的单纯的资金投入,是很难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体制。另外,由于冬季体育旅游的特殊要求,一般适宜开展该项旅游的都是北方的城市,对于那些生活在南方城市的人们来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可能不会特意到北方的城市来进行冬季体育旅游,各地对近程客源市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冬季体育旅游的客源比较窄,客源结构也不够合理。

我国当前冬季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和发展的趋势

1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

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不能仅仅单独开发其本身的资源,更要与一些人文旅游资源相互结合。例如将一些民间文化风俗以及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中,提升体育旅游项目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让更多的旅游者通过观赏,对体育旅游项目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这些体育旅游活动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了解一些民俗风情,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

2大胆构思,勇于创新

冬季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长此以往,要保持足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来满足旅游者观赏性和参与性等各方面的需求,就必须对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具体项目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变”为基本的原则,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地迎合旅游者新、奇、异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得在项目设计等方面保持一定的新颖性。

3发挥地域特色优势

要开发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就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的实际水平以及自身的投资能力,并且要将冬季体育旅游产业与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地狱特色相结合,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形,形成独具特色的冬季体育旅游产业。另外,还要是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条件,以效益为核心,开发综合性的冬季体育旅游产业,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形成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冬季体育旅游产业。

4加强体育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不仅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的方式就是对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积极保护体育旅游环境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实际开发中,要以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加强体育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注重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倡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促进体育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冬季旅游产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大冬季体育旅游对外开放的力度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受到体育国际化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顺应体育国际化的趋势下,按照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加大冬季体育旅游的对外开放的力度。

2加强组织领导,整体协调,防止重复建设

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在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和大力指导下,相关企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针对市场的发展形式及广大旅游者的需求,共同做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形式,参与到国内外的各种公司或者个人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以及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旅游产品的购置、建立相关的俱乐部的管理体制等方面。

3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在冬季体育率哟产业的发展方面,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包括交通设施、旅游设备、邮政电讯设施、接待设施等,还要注重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用一流的服务吸引一流的游客的服务宗旨,争取让每一位旅游者满意,为提高旅游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奠定基础。

第8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特征;作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21-02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地异国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它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与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有关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产业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活力。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

根据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可以归纳其基本特征如下:

1.超综合性。旅游产业本身的综合性就极强,而文化旅游产业又将文化这一因素置于旅游产业的链条上,使其综合性更为明显。比如,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它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艺术产业等为一体,产业体系庞大,产业边界模糊。

2.延展性。延展性指的是以一项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其他产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般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较高,通过一些深度的开发与创新,可以挖掘和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从而带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二,旅游产品还具有一定的内涵方面的延展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讲解中,导游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诗词歌赋、精彩的传说、故事、典故,从而有效提升游览的层次,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3.载体性。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必须以一定的历史文化景点、文化艺术场所等为基础和载体。一般来说,这些历史文化景点、文化艺术场所的品质高低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而现阶段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其载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旅游产业的载体是文化旅游产业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因素。

4.体验性。与传统的旅游方式强调“静态观赏”不同,现代文化旅游倡导“文化体验与文化参与”。无论是从当代人对文化旅游体验与参与的要求,还是以中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为主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要求文化旅游更具体验性,这也将成为文化旅游的本质要求以及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5.创意性。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与历史古迹相联系着的,更多时候也要通过文化创意的实现来达到吸引人的目的。举办各种大型的选秀活动、博览会等也能够带来巨大的产业联动效应,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在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迪拜和阿布扎比,就通过一些全新的理念设计出了超豪华的购物中心、七星级的金帆船酒店,还有豪华的文化广场,豪华的清真寺等创意产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客。

6.精品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旅游产品是人类历史的结晶,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精神与物质行为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品位,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传扬,大量吸收前人遗留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为现代所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这种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7.民族性和国际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旅游的景点一方面是民族的,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也是世界的,具有国际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当所有的民族文化汇聚到一起,就具有了国际性。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新的调整和提升阶段势在必行。可以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暂时解决了现阶段单独的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其发展的活力。总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使其结构得到优化与整合。

2.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业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从而使旅游从单一的游览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传统的旅游产业过分强调其经济方面的功能,而对其他功能视而不见,而现代旅游业功能更加多元,比如可以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知识的增加、境界的提升等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播目的更加凸显。

4.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在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知识和文化的竞争上。文化旅游产业是知识和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扩大旅游中的文化含量,使旅游业更好的承载文化,积极打造属于本国的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与品牌,增强本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以此树立本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1.加强文化创意。文化创意要求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原始文物遗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一番创新和再造,增加文化的附加值,特别是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中向上的阳光的文化层次,把它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来抓。加强文化创意的目标不仅是要复活历史,更要推动历史的发展。

2.强化营销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文化的营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文化内涵的营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采取不同的文化内涵的说明与宣传。首先可以加大立体广告的宣传力度,并增加广告的文化含量;其次,可以选择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文化旅游的推广活动,对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进行一番详细而又通俗的说明。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文化旅游这一新型的旅游方式出发,探讨了其特征、作用以及发展对策三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对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必须进行很好的引导与鼓励支持,以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金萍.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文社会科学版,2011,5(8):29-32.

[2]许金如.扬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2,1(64):33-34.

[3]苏卉.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政府规制改革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11):1044-1045.

[4]莉.现代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2(4):156-159.

第9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动漫产业;产业融合

0引言

产业融合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通过相互交叉、渗透的方式使原有产业边界逐步模糊或消失进而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一种动态产业发展模式。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数字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化时间的观察。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古路庞特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电子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业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即产业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日本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指出:“产业融合是指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由于技术创新而导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使两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转为处在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1]。我国学者杨颖认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则表现在通过相互渗透和交叉后产生一种兼具旅游的特征而又与原有的旅游业形成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的新型产业[2]。

湖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建设“四化两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加快经济增长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资源利用由粗放向节约集约等方式的转变。这一决策客观要求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四化两型战略,通过产业创新与融合,推进湖南大文化产业的升级发展。在上述背景下,作为湖南重要的两大支柱性文化产业的动漫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迎来产业升级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结构更新,产业拓宽的创新需求。

作为新型文化传播产业形式,动漫具有风格活泼、易被大众接受的信息传达特点,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动漫还具有时尚性和休闲性。鉴于动漫产业的这两个特点与旅游文化产业有着很强的共通性与交互性,因此近年来,旅游行业开始不断地吸纳动漫产业中的各种元素,用以开发出新的下游产业。动漫介入旅游产业后,能以自身的特点促进旅游产业在动漫游乐园、动漫包装、动漫纪念品开发、动漫文宣等相应方面形成发展亮点,动漫在旅游产业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一些具备前瞻视野的旅游景区重视,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结合显得越来越密切。

鉴于国内将动漫开发应用作为新兴的旅游特色开发手段,已有相关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同时湖南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能够为动漫产品开发提供丰富的题材、形象、背景等创作资源。因此,本文将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分析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的融合互动的现状及产生的效应,探寻两大产业融合的新机制。

1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产业边界

旅游产业是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或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它是连接旅游者(旅游主体)和旅游资源(旅游客体)的重要纽带。同其他传统的产业相比,旅游产业的定义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之处:(1)旅游产业的定义是需求取向的定义,而非供给取向的定义,旅游产品的提供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2)旅游产业作为一项产业,其界定的标准是服务对象为旅游者,而不是业务或服务。旅游产业从目的的角度来看包括五大部门,即旅行社业、住宿业、旅游交通、旅游景点、目的地管理部门。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虚拟卡通形象为视觉符号,以数码、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为消费提供包含动画、漫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网络游戏等动漫产品,而对动漫作品进行开发、生产、出版、播出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集合。

综上可见,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业务以及运作边界十分明确,企业彼此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因而,也拥有各自的市场边界。

2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融合互动效应分析

作为产业集成的一种有效形式,融合互动在产业边界激发出全新的产品形成互利共赢的形态方面具有重大的效应。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在融合过程中,生产要素的配置将会得到优化,因而对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拓展了动漫产业的领域。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将动漫应用于景区发展的研究中,通过其在旅游产业中的形象塑造、文化传播、文化保护、市场营销方面的应用理论,拓展其领域,并为湖南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进行理论探索,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深化了旅游业转型升级理论。基于旅游业自身的升级需要,引入其他产业因子驱动创新,对旅游产业本身的内容进一步扩充,为产业转型的依据提供了新的具体支撑。

(3)拓展了动漫产业的延展应用,突破了动漫固有形态和狭义产业内容的局限,既对其产业覆盖的传统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新的形态探索,同时又通过对旅游产业的融合拓展了产业的外延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向多领域延展的范式。

(4)构建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的互动模式,将动漫技术、动漫形式和动漫衍生分别应用于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旅游文化的展现传播和旅游价值链的拓宽延伸,并同时进一步创新了动漫的表现形式和拓展了动漫产业价值的辐射范围,实现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 。

(5)为湖南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融合探索有效途径,对于推动湖南旅游市场对动漫特色产品的开发,激发动漫制作的创新机制,促进湖南旅游产业的特色发展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

3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融合的新机制

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在细分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的过程中以识别出自身价值活动的优劣势,然后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打破原有的各自产业边界,渗透或延伸至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通过与d其内部价值活动的结合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 整合以及创新,最终优化成涵盖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

旅游业与动漫产业的融合区别于动漫旅游。动漫旅游是以动漫资源为基础,进行深度综合开发的新型专题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旅游业为基础、以动漫为手段和表现形式,以文化产业为内容的产业开发与应用的过程。

4结语

旅游产业与动漫产业作为湖南省两大支柱产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将会在融合发展中打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改变产业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拉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从根本上推动旅游产业和动漫产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植草益(日),等.产品组织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