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时间:2024-04-01 10:58:25

导语:在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1篇

[关键词]农业增长;农业投入;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03;F224.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46-0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正确认识不同生产要素变动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对于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促使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文献综述

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方面,林毅夫(1992)[1]等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价格改革、制度改革、市场与计划改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探讨,认为从1978年到1984年间,去集体化的家庭承包责任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高达50%。朱希刚(1993,2000)[2] [3]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Fan(1997)[4]等进一步补充了林毅夫的研究成果,认为忽视农业科研的研究会扩大制度和市场化改革对农业增长的影响,1962年以来的研发诱发的技术进步可以解释高达20%的中国农业增长。王红玲等(1997)[5]提出一种农业经济增长中广义技术进步的度量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到对湖北省1990年~1995年的农业增长情况进行了测算。吴方卫(2000)[6]把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归为中耕地、农业资本投入、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农业劳动力投入、等五个因素,比较系统的考察了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王伟等(2001)[7]从理论上分析了投资、消费、出口、制度、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各项措施。张孟林等(2004)[8]依据全要素生产率对黑龙江省农业改革以来的增长方式做了定量描述,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考察各种要素投入的增长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上研究主要是基于计量经济的回归分析研究方法,近年来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系统的一个新型的理论工具,已成功地应用于工程控制、经济管理、生态系统及复杂多变的农业系统中,黎雪林(2004)[9]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关联分析模型,对近20年来各生产要素对广西农业增长的影响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认为农业投资是促进广西农业增长的关键性生产要素。肖新成(2005)[10]运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法,检验了我国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梁川(2006)[11]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方法和灰色动态模型,对甘肃省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内部各产业及农业总产值与其影响因素进行预测和关联度分析。刘彦花等(2008)[12]引用灰色系统的相对关联分析模型,分析并找出影响桂西地区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黄建军(2009)[13]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农业总产值与内部各产业产值及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生产条件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方法,揭示河南农业内部结构和生产条件发展演变的特点。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农业生产系统及其影响因素间存在着复杂性、动态性、灰色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随机性,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不确知,是一典型的灰色系统,可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农业生产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建立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分析各因素间相互影响作用及大小,以探索1981年~2008年间各主要生产要素对中国农业增长的影响。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

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第2篇

在未来,农产品的功能将不断增多,农业将从食物、能源供应以及环境改善等几个方面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农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我国将逐渐摆脱环境危机的困扰,且通过农产品供应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大大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动力。本文对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和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 我国农业经济和政策发展中的前沿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其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在未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和政策发展进程中,将逐渐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将对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进行浅析:

1.1 农业经济学科的前沿问题

对于农业经济的前沿问题,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讨论:农业科技经济和政策问题。在农业经济中,主要涉及到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如何通过生物技术将农产品变为能够提供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能源问题;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保障的根本。然后是农业发展本身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以及开发生物能源所造成的新污染。这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则是全球气候变暖则会对农业产品进行选择;农业生产的要素和市场制度创新。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将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需要不断对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模式进行创新;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全球化的趋势,我国需要不断对农产品的销售和供给等市场进行全面的监管,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使得我国农产品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上抢占商机。

1.2 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对公共物品的供应;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管理,通过建立农民组织和基层民主制度,为农民正常进行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此外,还需要加大农民的教育力度,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

2 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展望

2.1 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农业向着多功能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的经济将逐渐向着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对可再生能源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随着全球资源紧张的形式越来越严峻,我国将逐渐承担生态环境改善和能源提供等任务,因我国农业创新水平较低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将遭受巨大的挑战。

2.3 农产品供给下,我国农业政策新写照

2015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新一年的农业工作计划。随后出台的中央1号工作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新理念”2大热词。优化农产品供给产业链,引导“第三方机制”发挥作用,形成“一主多辅”的多元化信息体系。

2.4 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只有不断革除阻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才可以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多种经营方式创新与壮大。鼓励“第一、二、三产业”融合,落实国家“精准扶贫”、“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

3 我国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其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以下几点:我国将在世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农业地位,这对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而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在未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产品需求国之一;农业生产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也将会遭遇到其他国家所经历的几个重大挑战。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农业生产安全问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中,土地资源将成为限制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原因;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

第3篇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气温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气温升高将缓解本地区农业生产光照有余,热量不足的矛盾,积温增加,延长作物的生长季,减轻霜冻对作物的危害。同时,气候变暖扩大了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的种植北界北推、上界升高。气候变暖对蔬菜生产十分有利,有利于保护地栽培,缩短蔬菜淡季的时间,丰富人们的菜篮子。但是,随着气温的上升,将大大增加土壤的蒸发量,加重干旱程度。同时,暖冬可造成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将增加来年的虫口密度,增加病原菌的繁殖能力,使农作物受害的几率增多,危害期延长,会加重农业病虫害的危害程度【3】。

2.降水量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气象与环境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干旱发生频次增加。海拉尔地区干旱化趋势在近10年不断加剧,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是干旱产生的主要因素。春季(4~5月)干旱,土壤墒情差,影响农作物播种与出苗。生长季(6~8月)降雨量影响农作物产量,造成农业减产。2001年,夏季降水量为最少年,发生了春夏连旱【4】;2004年入春以来,气温偏低,光照不足,3~5月,海拉尔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接近,但阶段气温偏低,尤其进入5月中旬,平均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低2.6℃,5月下旬比历年同期低0.4℃。5月份日照217.8小时,比历年同期少80.8小时,减少27%。低温和日照严重不足,致使海拉尔区设施蔬菜及马铃薯等大田作物播种延后半个月左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影响了作物产量。5月26日、6月2日大风,致使海拉尔区189个大棚被刮坏,6360亩油菜、6230亩小麦田种籽被刮出,两次风灾共造成经济损失308.18万元【5】。

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根据气象与环境监测资料分析表明,近60年来,海拉尔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尤其20年来气温升高明显;平均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未来水分亏缺状况会加剧,尤其是生长季的降蒸差会更大,水分亏缺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引起的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状况。若本地的水热变化不同步,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很可能由于水分的缺乏而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所以,海拉尔农业发展面临一些瓶颈: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抗灾能力不强;二是极端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多,越来越重,防灾避灾压力大;三是土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四是免耕播种、座水种、地膜覆盖、喷灌等旱作节水技术等增产效果显著,推广势在必行,但又因投入不足,推广面积还不大。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海拉尔区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时调整作物种植比例和最佳适应性布局,减少粮食生产的风险,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就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科学规划,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以及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提出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1.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革种植制度。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减缓干旱化趋势,增加农业抗旱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后,要适当增加玉米等抗旱作物种植面积;采用免耕播种等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候灾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2.选育和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适应性对策之一。引进、培育并大力推广良种和高新技术,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以增强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业抗灾减灾的有力保障。从长远考虑,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

4.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气候变暖和干旱将使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节水滴灌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优化整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5.建立及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通过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做好先进生产技术综合配套的应用,加快良种、精量播种、节水滴灌、测土配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确保粮食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

6.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中长期预测和预报。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的多发性、异常性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成为当务之急。各地政府部门应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合理安排粮食生产;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社会网络;农业技术扩散;农业发展;关系研究

1农村社会网络

所谓农村社会网络指的是通过单个农民为几个节点构成的农村社会结构,每位农民之间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张庞大的社会网络,其中每一个村民都可以作为网络的中心,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和其他节点建立关系,从而达到农产品销售、创业就业等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2农业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的前提是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扩散指的是一种农业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从创新源头成圆形向外扩散,并不断被其他农民或者农业企业所采纳的过程。农业技术扩散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周围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把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个人或者单位)、销售渠道、销售对象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3农村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的关系

3.1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具有正向功能

从图1中可以清楚看出,农业技术扩散的基本规律是以扩散源为中心,呈发散状像四面八方扩散,各个节点之间相互认识,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每个节点之间又存在潜在扩散的关系,也是农户和农户之间种植理念、资金、技术、信息共享的主要纽带,随着2个农户之间交流的频率增加,虚线逐步变为实线,从而形成1个相对闭合的农村社会网络,进一步加速农业技术的扩散,促使各项农业技术、种植经验向良性方向发展。在相对闭合的农村社会网络中,相互交流的介质包括:种植技术、资金、信息,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具有正向功能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的扩散必须要遵循“看中学、干中学”的原则,也就决定了农业技术在扩散过程中,必须依靠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才能顺利进行;就农业弱质性特点而言,具有高风险、低收入、劳动强度大的特点,迫使农业技术的扩散不仅仅是农业技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因此,技术、资金和信息是农业技术扩散中3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通过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就农业技术传播的常域而言,其扩散的主要场域是农村,而农村社会网络特点是亲缘、地缘、情缘强大网络,农业技术的扩散和农村社会结果息息相关,也就说农村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主要通过农村社会网络来实现。

3.2农业技术扩散与农村社会网络重构的互动

资金支持、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是农村社会网络流通运行的主要介质,也是支持农业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在扩散过程中主要按照点式嵌入、链式延伸等方式进行扩展,农业技术扩散的过程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会网络的过程,具体如图2所示:农业技术扩散属于结构性扩散,和农村现有的网络是一一对应的,其扩散过程也就是延伸性发展过程,农业技术扩散方式,要和当地农村社会网络类型相互匹配。

4结语

农业技术扩散的主要原理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实现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农业生产技术扩散目的,农业技术的扩散也就是新网络形成的过程,原有农村社会网络的形态、亲缘、强弱等都会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效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农业产品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农业创业 认知 意愿 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也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现代化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生产者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搭建农业创业就业的平台,塑造与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然而现阶段大学生的农业创业认知和意愿普遍不高,这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来分析,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大学生对农业创业的普遍认知、意愿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现代农业创业的空间比较广阔,除了狭义上的种植业、养殖业,还包括与农产品相关的生产资料、食品加工、保险运输、市场拓展、网络营销等,在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农业创业活动的规划,并且整个创业过程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随时都处于变化发展中,这样也可以带动相关领域或行业的发展。

经过相关的研究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对农业创业的普遍认知情况其中重点分析了创业认知中的核心部分,也即对农业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结果预期的分析,这两点是最能体现大学生农业创业认知以及从事农业行业的意愿的。这里所研究的大学生类型主要为在校的和已经创业的,从比较研究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大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工作经历对观念和创业、就业的影响。

社会认知观的相关理论认为个体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依次是创业认知、创业环境、创业行为,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构成了创业的能力。在校的大学生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程度往往决定了其在毕业之后的农业创业取向。据调查,53%的在校大学生不太了解农业领域的生产经营现状、相关政策法律,然而对农业经营管理知识比较了解的人数也占一半以上,可见在校大学生所接受的农业理论知识比较多,忽视对现实生活中农业发展情况的重视,对农村的生活环境也不熟悉,欠缺农业生产方面的实践活动。不管是在校的大学生还是已经创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接受过创业课程的教育,在农业创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大学生,其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参加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农村实践活动,这些宝贵的经验也为其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没有毕业的大学生约有66.5%表示在毕业之后愿意进行农业创业,但是其中有54.4%表示不会在毕业后立即开始农业创业,而是要看行情。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多人更倾向于去与农业有关的企业中工作,或者是从事和农产品销售流通有关的服务行业,也有的大学生倾向于创办新型农业技术研究公司等。在具体的农业形态的选择上,有17%的大学生倾向于传统农业方式的创业,有20%的大学生选择农产品加工服务行业,大多数人倾向于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企业销售等。

二、影响大学生农业创业认知、意愿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农业知识的拓展有助于其树立起对农业创业的认识,另外在校期间的农业实践活动也是影响其创业意愿的最主要因素。已经创业的大学生有很多放弃了农业再创业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效益偏低,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人承受不了过高的土地流转价格而放弃了农业创业。从总体上而论,大学生创业意愿还受到其自身年龄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年龄相对来说比较大的男性,且父母双方都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是一方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学生,从事农业创业的意愿更加强烈与坚定,受到家庭支持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者、且在校期间参加过相关农业实践的在校大学生从事农业创业的意愿更加强烈,可见环境以及经验因素对从事农业创业活动的意愿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已经从事农业创业的人来说,农业创业本身带给他们的创新效能和组织承诺效能是决定他们是否继续从事农业创业的主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农业创业的认识,增强其从事农业创业的意愿,学校以及政府部门就要从多方面加强农业创业的激励与引导工作。实施证明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策略和相关创业政策的扶持,对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降低从事农业创业的风险,完善农业创业的配套设施,拓宽农业创业的融资渠道,适当减免农业的税收,提高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这些措施都可以为大学生选择农业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同时学校加强对农业课程和创业课程的普及,为学生掌握充足的农业创业知识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生对农业创业的认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大学生的农业创业意愿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就要留住更多的人才,一方面要发挥农业创业环境的优势,增强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国家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农业创业的教育培养机制,为农业创业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和社会基础。(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刍议农业创业资金的筹集[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2]赵立.大学生农业创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2(4)

第6篇

关键词:有机农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康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6

1 安康市有机农业的竞争力分析

1.1 矿资源丰富――“中国硒谷”

陕西省安康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安康市国土资源公布的数据,安康市现有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金矿就达到65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其中在陕西和中国位居前列的矿产有金矿、汞矿、毒重石、瓦板岩、重晶石、锑矿、锌矿、天然珍稀矿泉水等。特别是其富硒资源,据不完全调查整个安康市境内富硒的区域含量高达2.5~6.6mg/kg,横跨跨度达到近500km,为中国之最。

1.2 安康市的地理优势及特色农产品

安康市地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降雨量均在910mm左右。这样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气候,也是因为其气候的特殊原因,安康也被誉为我国中药材的摇篮。

此外本地区的特色茶叶、魔芋、中药材、油菜均具备优秀市场竞争力。根据安康市市农业局公告显示,截止2015年,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值达到233.46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24.9%),同比增长32.6%,生态富硒产业在全市GDP占比为26%。

2 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劣势

2.1 市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安康市作为陕西省境内的一个地级市,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91元,比上年增加2180元,增长8.7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比上年增加728元,增长9.75%。截止2015年年底安康市全境需要领取救济金的弱势群体达到近2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数63.8万人,同期减少12.3万人,虽然大幅度减少但其经济滞后的困境任为解决。经济发展滞后是当前阻碍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有机农业发展观念落后

安康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任然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多采用的是人力与畜力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其生产力低下、机械化水平落后。而且由于区域农业教育力度不足,大多数农民仍然习惯使用化肥农药来进行耕作。对有机农业的观点不理解认识度较低,不愿意进行改变,导致有机农业产业化在安康境内推进受阻。

3 安康市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

3.1 国内“绿色产品”消费观增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消费者从前期“便宜消费观”,得到了扭转。人们越来越追求食品“无添加剂”、“绿色无公害”、“有机化”的属性。这种观点大大促进了当前有机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安康市进行有机农产业发展的信心。

3.2 安康市政府高度重视

安康市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安康市要发展,必须从绿色、生态出发,打造“绿色陕南”和“和谐安康”。不断派出工作组推进知识下乡、科技入村,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迈向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化生产行列。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交通、电力等基础,寻找更多更大的销售市场,以确保农产品的出售不受阻碍。

4 对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建议

4.1 加强生产链的建立

加强安康市地区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发展,保证各个生产链条齐头并进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政府要进行基础农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艺,有效的延长有机农产品的产业链,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产- 加工- 包装- 销售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与养殖业合作,构建地方有机肥生产链,减小成本,扩大生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2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打造金字招牌

有机农产业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或者生产加工就能做大做强,必须依靠政府或者科研机构对产品进行研究或者创新,比如可以共同培育新型农业品种;改良或创新新兴培育技术,提高种植技术;加大力度研发无公害保鲜、贮存技术,确保农产品的贮存。

参考文献

[1]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成效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2).

第7篇

摘 要 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城镇化建设进度的关键点,有利于全面推动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平衡稳定的发展,而农民收入的提高,就需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本文主要是针对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充分说明财政与农民收入带来正面的影响,加强政策管理,提高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 农民收入 财政支出 政策管理

一、引言

农民收入的提高是贯彻落实全面小康社会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为了有效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农业财政支出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发展中的传统模式,使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

针对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同的专家学者通过从不同角度的具体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加强对财政的支出,有利于刺激市场化的发展,提高民众收入的同时加强了国民收入的提高。刘桂珍、徐春骐的研究表明,国家对农业财政的支出有利益加强农村经济的改革,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刘旦研究表明在财政支出农业运用中,主要用于农村科技支出上其余依次是农业支出、农业建设。谭存娜通过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是成正比的关系,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等。一系列国内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财政支出与农民的收入是相辅相成的,财政支出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基础建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学者贝利提出,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的提高是互补的关系。财政支出重点加强对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以及保障社会体系的建立,都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我国保障农业基础设施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都为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整体而言财政支出与农业关系是成正向发展的。

二、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收入的来源也更加的丰富和多样化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基本的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以及非农业性收入。工资收入主要是以出售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家庭收入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的农业生产分配和管理的收入,而非农业收入主要是农民从事其它行业而得到的收入,这种收入逐步成为了农民经济提高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政策的缺陷,给非农业领域发展带来了局限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而我国财政支出农业发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民在非农业收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农民人力资源数量、财政支出规模、农村的经济模式与农业的生产模式以及农业面积等。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是从农业和非农业方面着手,所以针对上述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提高。如:加强农民受教度的程度,提高农民技术水平,使农民在第非农业工作中有更多的选择,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提高农民收入。

三、模型设计与计算分析

(一)设计变量

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各种因素进行变量分析,找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说明

1、资料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发展非农业成正本。受教育程度高,收入就高。

2、用全国总耕地面积除以人均数量得出人均耕种面积。

3、财政支出总额除以农村居民总人数,得出人均支出数量。上述数据都来自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以及就业人数高都说明了该地区的发展水平高,反之则相反。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四、检验结果和分析

(一)检验结果

通过对虚拟的模型设计对数据的分析得出,农民收入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有关,会有不同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模式,不同的地区农村发展规划不同,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结构模式也不同,使农民收入不同。

(二)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

1.减轻农民生产负担,降低生产成本;

2.调整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产业;

3.会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财政的支出为农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4.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农村财政体制的改造,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从而提高农民个人收入。

五、扩大财政支出,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1、加强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合理的运用资源,建立健全的体制结构,均衡、稳定的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结构,有针对性改善农村经济,缩短城乡差距。

2、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在农村发展中,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合理的运用财政支出资源,增加财政支出在建设和科技方面的投入,为农村发展奠定基础。

3、增加农村收入途径。传统的农民收入具有单一性,只是依靠单纯的农业生产,夸大财政支出,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方式方法,整体改善农村经济来源模式,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

六、总结

财政支出是改善农村发展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的调控方法,在农村财政支出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特点,制定相关的保障制度,使对农村财政的支出运用合理,符合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善农村发展模式,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把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相联系,结合农民农业和非农业收入,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加快城镇化的发展,缩短与城市的差距,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实现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1]刘桂珍,徐春骐.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12):26-28.

第8篇

工业化农业阶段,表现出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特征,属“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型“高碳农业”。它在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多种负面效应:恶化生态环境,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过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结,降低土壤肥力;大量使用农药,导致自然物种和天敌减少;污染生产源头,降低农产品质量。它导致农业难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农业”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品质、高效益”等“三低、两高”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合理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建立清洁能源结构和实施清洁生产,并促进能源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显然,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具备“持续生产、安全保障、品质优良、调节气候、生态涵养”等多元功能。

一是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模式。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向可持续发展轨道。二是保障产品安全。通过减少化肥、农药、化石能源的使用,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而且还有效保障粮食和农业安全。三是调节全球气候。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减少和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体现低碳农业改善全球气候条件的核心功能。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耕地“固碳率”,可大幅度抵消掉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四是涵养农业生态。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湿地有很强的“固碳”功能,并且能净化水源,减少污染,其本身还是美好的生态景观。尤其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五是发展农业金融。这是指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低碳农业具有极大的碳交易市场潜力。

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南美一些国家,多年来采取改革作物耕作制度、采用保护性耕种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农地扩大造林,促进“碳源”保存于生长的植物体中,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投入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量。西方发达国家改进和采用新农艺和生物技术,在增加农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幅度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

第9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措施

1农业经济管理动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1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通过对地区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积极向农民群众推广农作物的科学种植方法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解放劳动力,在有限的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群众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外,通过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而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都是通过财富创造来实现,农民个体通过个人努力,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水平也会发生转变。

1.2从制度上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农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下,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完善,更加规范。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以及经济发展为主的中心的地位更加牢固,保障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3扫除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而通过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扫清道路,使农村经济发展更加顺畅。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能力不足,是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不合理规划不合理征用,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土地规划更加合理,利用更加高效,降低农民群众的生产成本,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另外通过开展农村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协调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具备生态化特征。传统的农业工作模式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农业部门通过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有效的规划,逐步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向着生态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2做好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制定完善企业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够依托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紧跟时展要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改革,构建全新的管理体制,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外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销售市场,丰富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因素,对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只有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才能够保证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科学管理。鉴于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政府部门的扶持资金十分有限,需要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拨款的同时,还需要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融资,得到广大企业的投资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发展,加速新农村建设。

2.3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专业素质高低会对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在选择招聘相应的管理人才时,一定要严格把关。工作人员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要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保障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能够紧跟时展,及时转变传统管理方式。培训结束之后,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之后持证上岗,通过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在较短时间的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操作能力较强,具备较强责任感的管理队伍。另外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还应该时刻了解国家关于农村农业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身,及时革新传统知识结构完善自我。地方政府部门和国家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薪资和晋升机遇,激发他们的回乡创业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保证将他们在大学阶段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此外,农业经济管理还能够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并结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促进作用,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通过各个渠道加强融资,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各项策略能够顺利执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