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1 11:51:07
导语:在绿色交通行业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交通部党组批准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战略》(交科教发[20*]29号),从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出发,讲了到2020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旨在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出发,结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中长期交通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讲促进交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为交通行业的科技活动和科技资源配置提供指导。
纲要的编制对于实施“科教兴交”战略,指导交通行业科技发展,提高交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机遇与挑战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机动化进程的持续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对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讲更新、更高的要求。
交通服务于社会。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部讲了“到2010年,公路水路运输紧张状况得到总体缓解,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状况得到总体改善;到2020年,基本适应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需要”的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到2020年,公路网总规模将达到3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5万公里;港口总通过能力将达65亿吨左右,其中码头集装箱通过能力约2.4亿标准箱(TEU);五级以上航道里程将达到35000公里以上,其中三级以上航道15000公里。建成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运输系统。
公路水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为交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公路水路交通在发展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科技需求,需要科技来支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将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运输组织管理、交通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大量的技术难题。因此,交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金、人力的投入,更需要依靠强大的科技开发能力来支撑。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交”战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交通行业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支撑了公路水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交通建设技术的进步有力保障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型运输组织方式及运输技术的开发显著提高了运输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交通软科学研究有效增强了全行业的科学决策能力。通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个市场适应能力较强,研究方向比较明确,功能定位基本合理,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虽然交通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总体来看,还不适应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着科技供给能力不足,成果推广应用缓慢,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尚未形成稳定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科技是交通发展的羽翼和助推器。新时期交通科技的历史使命是:通过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支撑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效能,提高交通系统的供给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发展一体化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出行安全,改善运输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洁净运输,打造绿色交通,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制约,建立节约型交通行业,提高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指导方针
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采取“以人为本、需求引导、综合集成、强化创新、重点突破”的基本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战略,推进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调整,提升公路水路交通的总体科技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交通科技发展是为了人、服务人和依靠人,强化利用科技创新促进交通的人性化服务,不断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实施交通科技活动,加速科技人才的成长,强化科技人才在交通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交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需求引导,就是要按照政府导向、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政府在交通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满通发展需求,面向交通发展主战场;技术进步和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与交通生产建设实际紧密结合,与交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
—综合集成,就是要结合交通行业的特点,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应用,提升交通行业的科技水平。
—强化创新,就是要结合交通行业特点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活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相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大力增强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重点突破,就是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优化配置交通科技资源。以对交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技术为切入点,突破牵动性技术,攻克关键性技术,储备前瞻性技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按照以上指导方针,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并重。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是交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导,要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更多地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倡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能力建设与研发活动并重。充分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效配置交通科技资源;重视交通科技研发与交通建设的紧密结合,抓好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切实提高交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研发实力。
—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并重。在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研发过程中,要把握总体目标,全面推进,并注重交通发展需求和阶段性特点,集中力量解决交通科技重大问题。
—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并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既要重视技术研发,更要重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快交通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更新,使交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加快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
第三章发展目标
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交通现代化要求和符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构筑布局合理、资源共享、配置优化的交通科研基地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交通科技队伍,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交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面提升公路水路交通的科技含量,为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具体目标是:
1、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行业科技研发中心为主力,面向交通生产建设主战场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10年达到35个左右,2020年达到45个左右,力争有2-4个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到2020年形成15-20个全国或区域通行业科技研发中心,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国际水平的交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比较完整的科研梯队,到2010年,培养50名左右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交通科技领军人才,到2020年,使其总数达到100名左右,全面提升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到2010年,在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方面解决一批关键技术难题,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到2020年,建设技术和养护技术全面提高,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跨江(海)通道建设、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深水航道整治及特殊自然环境下的工程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到2010年,数字交通技术实用化程度和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集装箱多式联运和一体化运输技术明显突破,交通决策技术明显提高。到2020年,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一体化运输技术、决策支持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交通运输管理技术能够适应交通现代化的要求,全面实现决策的数字化与科学化。
5、到2010年,事故预防、应急反应、救助打捞等安保技术有所突破,交通资源利用和环保技术取得明显进步,为在交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到2020年,交通安全保障技术整体提高,绿色交通技术全面提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行业的可靠保障。
展望更长远的未来,交通科技将更加充分发挥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作用,为实现一个通达便捷、智能高效、经济环保、安全舒适的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系统提供技术保障。
第四章重点任务
为了实现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目标,要从全面提高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牵动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技术问题入手,做好交通创新体系建设,抓好交通科技重点领域的研发工作。
一、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各级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组织共同组成的、互动的交通科技创新有机整体。核心要素是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和创新人才。要按照交通行业的特点和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创建完善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明确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政府在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交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强化定位明确的创新主体
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把握科技发展方向;通过完善政策和法规体系,营造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通过组织重大科技活动,实现技术进步的重点突破;通过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参与交通科技创新活动。交通行业科技研发中心是公益性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要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整合全社会的交通科技资源,逐步形成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体系和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交通科技研发中心,使其成为交通科技创新的主要研究基地。交通科技中介机构是推动知识和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完善协调合作的创新机制
发挥市场在交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政府与社会,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地整合交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全社会的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的、优势明显的交通行业试验基地共享平台和互联互通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形成各方互动、协调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创新机制。
(三)营造开放竞争的创新环境
从交通行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完善促进交通科技进步的政策,制定科技管理、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加强科技成果的和管理,加大对科研机构研发能力和诚信水平的考评,倡导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营造一个崇尚创新、严谨求实、百家争鸣和允许失败的科技创新宽松氛围,形成一个规范有序、开放竞争的科技创新环境。
(四)培养素质优秀的创新人才
交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在交通科技创新活动中,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大力实施“人才强交”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注重人才的持续培养和继续教育,鼓励岗位成才,在科研项目、科研设施、科研团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优良条件,不断壮大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为交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交通科技重点领域研发
在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确定的六大重点研发领域中,经过研究,明确了规划期内50个交通科技主要研发方向和200多个研发重点,具体见附表所列。
重点领域一: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
重点支持智能公路系统关键技术、智能航运系统关键技术、智能港口系统、公路收费新系统、空间信息应用技术、数字化公路运营管理技术、国际航运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数字交通标准技术等方向的技术开发,突破联网收费技术、车辆监控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制定交通数字化管理标准,使信息技术在公路水路运营管理上广泛集成应用,实现数字化的行业管理,提供人性化的社会服务。
重点领域二:特殊自然环境下工程建养技术
重点研究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公路建设技术、跨江跨海通道建设技术、山区长大公路隧道修筑技术、路面结构技术、高等级公路快速养护成套技术、大型交通工程构造物检测诊断技术、内河通航新技术、航道治理和疏浚技术、新型港口水工建筑物的研制开发以及新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突破特殊自然环境下的工程建养技术瓶颈,实现扩充能力的目标,并提高交通设施的使用品质和寿命,降低工程造价和全寿命成本,缓解交通资金的压力。
重点领域三:一体化运输技术
重点支持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交通一体化管理技术、多式联运技术、现代道路客货运输新技术、快速水路运输新系统、万箱级集装箱运输成套技术和一体化运输技术标准等方向的研究,为实现一体化运输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保证从技术上能够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运输设施和装备的有效衔接、信息交换和处理的高效协同,逐步达到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
重点领域四:交通科学决策支持技术
重点开展交通电子政务、决策评价方法和技术、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现代交通规划技术、现代交通统计技术、运输经济和决策机制研究,形成完整的公路水路交通宏观决策研究方法、体系和机制,为实现决策的数字化、可视化和协调化提供技术手段,为交通政策法规的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决策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重点领域五:交通安全保障技术
重点支持交通防灾减灾技术、道路安全保障技术、车辆安全技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交通安全技术、恶劣气候和海况条件下人命快速搜救技术、深潜水救助打捞成套技术、水上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设施保安技术、交通应急处理技术、交通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技术、超限运输治理技术和公路水路安全技术标准等方向的技术开发,全面提高我国交通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从技术上能够支撑建立一个更安全可靠的公路水路交通系统,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减少与交通有关的经济损失。
重点领域六:绿色交通技术
重点开展交通建设和养护材料再生技术、水上“三品”(油品、化学品、危险品)污染监测防治和处理技术、车辆和船舶节能技术、公路水路环保新技术、内河运输新技术、新一代运输装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技术以及国家港口资源与安全环境评价技术等方向的研究,从技术上保障建立一个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友善和谐、污染程度少、土地使用合理、能源消耗适度的绿色公路水路交通体系,缓解我国环境污染和能源以及土地资源短缺的压力,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五章规划的实施
为了确保重点任务的完成,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将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任务,分为重点科研实验基地平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优秀科技人才等三项建设工程加以实施;将交通科技重点领域研发任务,按基础研究行动计划、重大技术突破计划和应用技术推进计划等三类研发计划加以推进。
一、实施“三项”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一)重点科研实验基地平台建设工程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主力,建成一批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交通科技研发中心。
以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研究,按照专业研发方向的分布,兼顾基础条件和区域分布,认定一批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到2010年建成约35个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到2020年使其总数达到45个左右,努力争取创建2-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机制完善,与交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体系。
推动交通行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通过区域协作、联合共建、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在交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逐步形成15-20个专业优势明显、学术水平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的全国或区域通行业科技研发中心,使他们具备承担重大综合通科研攻关、交通应用基础研究、特定区域技术研究的强大能力,成为交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和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程
整合资源、互通共享、提供服务,建成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1、建设交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形成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加快交通科技基础设施、装备、管理和交通科技成果等重要数据库的建设,增强信息资源服务中心的数据采集、加工、传输和存储能力,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服务网络。
2、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的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交通科技文献资源和交通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现有交通科技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推进交通科技成果的网上展示和交易,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保障,有效开发国内外交通运输行业现有的交通运输科学数据资源、科技文献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三)优秀科技人才建设工程
抓好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建立一支优秀的交通科技人才队伍。到2010年,实现造就50名左右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交通科技领军人才的目标,到2020年,使其总数达到100名左右。
在人才的培养上,制定优秀交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计划,将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依托交通行业科技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在实践中培养一批交通科技人才。
在人才的吸引上,借助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通过一流的科研项目和设备,吸引世界一流的交通科技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结构优化。
在人才的使用上,建立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评价激励政策,使交通优秀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中发挥聪明才智,人尽其才。
二、推进“三类”交通科技研究开发计划
(一)基础研究行动计划
基础研究行动计划重点支持交通科技的战略性、前瞻性、探索性、公益性研究,技术标准研究和标准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长期跟踪、实验、监测的基础性研究项目等。
政府是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的投资主体,科研资金主要投向交通科学决策支持技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特殊自然环境下工程建养技术、绿色交通技术等重点技术领域。
(二)重大技术突破计划
重大技术突破计划侧重在关键技术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依托于重大工程项目的重点技术研究,需要政府介入、支持和协调,调动全行业科研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完成的项目等。
突破计划的实施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清晰的研究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与社会互动的研发模式。科研资金主要投入在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特殊自然环境下工程建养技术、一体化运输技术和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等领域。
(三)应用技术推进计划
应用技术推进计划重点是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在行业内具有推广价值的研发项目,能够有效地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显著并具有广阔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开发项目。
应用技术推进计划的实施主要靠市场机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类交通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具体项目将依据研发重点加以确定。
本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重点任务及其实施,将在交通科技五年规划中加以具体体现和落实。对五年规划的实施情况,要进行科学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时的交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规划内容,并在下个五年规划中予以体现。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深化交通科技体制改革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科技发展理念,深化交通科技体制改革,结合交通行业特点出台相应政策,加速建立适应交通科技创新的新型科技体制。在交通科技活动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与新型交通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有序竞争,促进协调合作,广泛吸纳社会科研资源,加强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促进科技与交通生产的紧密结合。
二、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
交通科技资金投入是重要的公共性战略投资,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交通科技投入逐年增长。在国家预算内,建立稳定的交通科技资金;各地交通主管部门继续执行“关于印发《交通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交通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确定的在交通规费中每年提取1-1.5%经费用于交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政策;针对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项目要积极争取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企事业单位可设立科技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增加交通科技资金投入。
三、完善交通科技人才管理
完善交通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各项政策,加大交通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行动态管理,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制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保持交通科技队伍的良好素质和创新活力。加快交通行业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加强交通行业职业技术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交通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全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交通事业。
四、提高交通科研管理水平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修订完善公路水路交通技术政策。对交通科研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保证科技成果质量和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交通科技的良性发展。建立交通行业科技统计体系,开展统计分析,逐步建立交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完善交通科技评价体系,做到导向明确、客观权威、动态及时、公平合理。按照知识产权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交通科技成果制度,对社会科研成果,加大对优秀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实现科技成果共享。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技术标准,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力开展交通科普工作,开展科技送下乡和到基层活动。
记者8日从交通部获悉,为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交通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制定落实措施,确定了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抓好的“八件实事”。上述“通路”承诺就是其中的一件。
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老百姓来说,还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措施值得期待。交通部说,“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实施农村渡口改造和渡改桥工程。通过渡口、渡船改造和以桥代渡、以路代航等措施,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水网地区、江河两岸和海上岛屿居民过渡难和渡运安全问题,让农民群众过安全渡、乘放心船。
要积极推进县乡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对已有县乡公路的急弯、陡坡、险要路段及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逐步进行整治,提高县乡公路的行车安全性。
要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做到路通车通,路、站、运同步发展,加快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合理安排线路,推广安全、经济、适用车型。同时,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让农民群众出行更安全、更便捷。
要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提高全国“五纵两横”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运行效率,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确保鲜活农产品高效、低成本流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要有效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保障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完善养护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需求的方向分析
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需求。为了构建和谐的道路交通,提高道路交通管理能力,完善道路交通的系统化,需要培养较强的交通管理人才。交通部门需要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制定完善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这就要求交通行业的管理人才能够掌握现代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物流管理、货运管理和交通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并且熟悉市场规则,具有创新精神。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以确保充足的交通管理队伍人才及这些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2.道路交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交通科技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交通建设养护技术、数字信息管理技术、交通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以及绿色交通技术等五大领域开展更加了深入的研究,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了解未来技术发展、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交通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信息通信、交通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交通专业人才。
3.道路交通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后交通时代为了完善交通服务,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保证交通的通达性和智能性,迫切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技能人才。
4.交通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伴随着我国现代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层次道路交通人才。所谓高层次人才,就是在专业领域能够引领专业进步、发展的一批专业领头人。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培养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面向现代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着眼于高层次的培养与使用。为了适用现代化道路交通行业发展要求,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把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规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增强高层次人才在道路交通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面临后交通时代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交通人才的培养正是交通教育应承担的任务。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需求特征
后交通时代,交通会趋向便捷化与智能化。道路交通行业包括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交通养护以及交通市场服务等领域,在后交通时代,交通管理与建设并重。在管理方面需要具备集实践能力与统筹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在建设方面需要具备集创新能力与前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才能适应交通服务市场的发展。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后交通时代人才需求特征面向服务信息化,提高人才的综合,以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交通行业统计年鉴表明,每年汽车保有量按照一定比例迅速增加,对交通网络服务人才、交通信息服务人才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增长率如表1所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交通服务系统,提高市场监管服务,满足后交通时代交通发展的需要。每年交通网络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以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逐步趋向服务化及市场管理化,后交通时代的交通行业对综合服务型人才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三)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需求发展方向
后交通时代将会是一个高速化、智能化、注重环保、服务创新的时代。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智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与智能交通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交通的创新,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交通系统将形成。我国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将围绕高速、智能、环保等技术,全面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交通服务平台。面对今后交通行业发展的转型,道路交通技术的发展需求和交通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比例发生了质的改变,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在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既需要强调学生对交通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还需具备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需要具备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应用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交通行业人才除了掌握与交通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熟悉管理学、经济学、安全工程、控制理论、信息论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一代具备综合交通系统思想,具备交通集成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的能力,具备综合能力的交通行业人才。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交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交通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大交通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且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交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开阔视野和大交通意识,系统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合作交流和学习能力,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方案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灵魂,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动力来自于理论教学的启发和诱导,没有理论框架的实践活动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实践的效果和效率就会大幅降低。将工程实践案例引入教学计划,结合课程需要,适时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来解释和说明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
2.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交通工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为了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交通专业的知识结构,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体系。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4.增补非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交通人才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其他包括经济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使学生适应后交通时代的行业需求,需要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
(三)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及培养方向的确定,调整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合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将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与未来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内容相互渗透和配合,对课题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为培养后交通时代人才做充分准备,适应未来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在现有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增设相关课程知识,以应对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在交通工程方向上完善管理、安全、控制、智能交通领域等知识的课程教学,提高交通工程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人才的集成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通过对后交通时代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使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有了相应提高,培养的人才将更能适应后交通时代的发展,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
三、结论
一、开展绿色通道行动,实行交通项目许可集中
以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绿色服务为目标,将市交通部门30项行政许可项目和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应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全部进入中心办理,实行一个窗口、一站式、一条龙服务。项目进中心后,确保相关办事人员进窗口,授权到位,实行首席代表制。加强与行政服务中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整合和优化流程,实现提速提效。加强对进中心许可项目的全程检查、监督、测评,严格督办落实,随时听取服务对象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责任领导:于传利,责任单位:市运管处、市公路局、市海事局。
二、开展清费减负行动,落实企业优惠政策
全面清理涉企业收费项目,严格落实国发〔2008〕37号《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对取消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6项交通规费进行检查。对市公路输管理处代收代缴的驾培行业管理费,市地方海事局征收的货物港务费、船舶港务费、船舶和船用品检验费、港务监督管理费,加强源头管理,落实收费公示制度,在收费场所醒目位置设立收费公示牌,明确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收费依据,不公示不得收费,提高收费政策透明度。同时,认真做好交通部门涉企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应发放的农村客运班线、出租汽车财政补贴等资等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责任领导:张鼎昌,责任单位:局财务科,市运管处,市海事局。
三、开展保驾护航行动,履行交通部门职责为企业服务
(一)维护交通建设市场企业施工环境和生产经营环境。坚持公正、公开、竞争、有序的原则,进一步规范交通工程建设市场秩序,大力整治交通建设领域商业贿赂,开展公路建设专项执法监察活动,严厉打击违法转包、分包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企业施工建设过程中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装强卸等阻挠企业施工行为。做好工程招投标工作,及时规范地公开交通建设工程招标信息和评审结果,完善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评审程序,加强评审专家管理,严格招投标程序“三控二管一协调”管理办法,强化标后检查,确保参建企业的合法利益。深入我市承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项目施工的企业,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积极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责任领导:张鼎昌,责任单位:局监察室、市公路局、市海事局、市县乡处、招投标办,质监站。
(二)进一步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开展道路运输市场治理整顿,严厉打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和违规经营,坚决查处欺客、宰客等侵犯乘客利益的行为,解决企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保护合法经营企业和业户利益;开展出租汽车行业非法营运专项治理活动,取缔非法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的私家车和其他社会车辆,净化出租汽车客运市场环境;规范汽车维修市场秩序,严格落实“三单一证一合同”制度和质量保证期制度;做好驾校质量信誉考核及培训质量监管,规范驾培市场经营行为,为道路运输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责任领导:孟祥善,责任单位:市运管处。
(三)加强安全生产,为企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强化市场准入以及行政许可等事项中安全监管工作,严格执行日常安全管理“三把关一监督”、“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等制度。加强《公路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依法对公路违章建筑进行查处,落实干线公路施工规范和安全措施,保障公路通行安全。加强水上运输安全检查,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追究体系。建立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安全督导制度,协助企业完善安全生产保障机制,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调整充实安全管理队伍,不断提高行业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责任领导:沈献杰,责任单位:局安交科,市运管处、市公路局、市海事局。
(四)为企业做好法律服务。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经营的原则,建立交通部门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机构,通过设立法律顾问等途径充实法律工作队伍,提高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水平。对相关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和法律诉讼活动过程中,开展法律咨询,指导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提供法律帮助,节约诉讼时间和诉讼成本,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责任领导:于传利,责任单位:人事法规科,市运管处。
(五)切实做好企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针对交通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可能引发问题的矛盾纠纷作为重点,主动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找出根源,全力化解,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交通企业生活困难职工调查摸底,为困难职工排忧。落实包保责任制,做到生活稳定、工作稳定,思想稳定。责任领导:沈献杰,责任单位:局办公室。
四、开展纠风治乱行动,加强交通政风行风建设
(一)加强公路、水路“三乱”案件查处。近期组织开展交通行政执法综合检查、明查暗访,重点检查涉及公路、水路“三乱”行为,严肃查处侵害企业合法权益,干扰企业正常经营、以及作风散漫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环境现象,对上述问题一经发现严惩不贷、立即整改,同时对典型问题进行公开曝光。根据市领导小组安排,组织参加“百名科长千家评”活动。责任领导:张鼎昌,责任单位:局监察室,局财务科,市运管处。
(二)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对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对重点企业运输原材料和产品的车辆,做到快检查、快处理、快放行,轻微违章行为,只纠不罚;严重违章行为,先放行后低限处罚。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工作,严格执行《省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和交通厅“十项禁令”,推广执法规范用语,深化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对交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促进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责任领导:孟祥善,责任单位:市运管处。
(三)完善企业投诉受理工作制度。健全“96333”运政投诉咨询服务热线功能,开通网络投诉,落实责任追究制,确保企业投诉渠道畅通,举报投诉案件得到及时准确处理,企业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完善办理机制,严格落实开门接访、领导包案等工作制度,提高涉企工作水平。责任领导:沈献杰,责任单位:市运管处、局办公室。
五、对照企业需要解决问题台帐,认真解决问题
对第一阶段调研工作建立的企业反映问题台帐(附件1),认真落实解决问题台帐(附件2)中明确的工作措施、工作目标、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解决时限,具体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加强督查督办,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认真解决问题。以“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中梳理的问题,以及到交通相关企业调研梳理出的问题为重点,逐条研究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措施,推进问题解决。对交通部门能够解决的,尽快帮助企业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进行梳理归纳,建立台帐,及时上报;对交通部门职能范围外不能解决的,协调相关部门,并向市政府汇报;对不符合相关政策,确实难以解决的,在弄清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向企业做好解释工作。问题解决的情况及时向企业沟通、反馈。责任领导:张鼎昌,责任单位:“四企”活动办公室。
一、湖南水运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011年,国务院2号文关于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政策出台,吹响了沿江各省份水运跨越发展的号角。湖南省组织编制了《湖南省港口布局规划》、《湘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湖南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纲领文件,在规划层面做好了铺垫。为落实国务院2号文的要求,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行业内首次水运工作会议,提出了湖南水运行业明确发展目标,即用20年的时间,投入约1700亿元,到203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按照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原则,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长江为依托,洞庭湖为中心,“一纵五横十线”(“一纵”即湘江,“五横”指沅水、资水、澧水、淞虎—澧资航道、涟水,“十线”为耒水、渌水、浏阳河、汨罗江、藕池—华容河、塞阳运河、南茅运河、马凌航道、酉水)为骨架的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将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基本建成以长沙、岳阳等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和其他重要港口为节点,以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船舶为载体,以现代化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为支撑,与其他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内河水运体系;全省水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20%左右,基本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水运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及湖南交通高职存在的问题
近5年来,湖南省水运建设投入基本维持在每年30亿元左右,重点建设了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土谷塘杭电枢纽、湘江2000吨级航道、长沙港三期、岳阳港城陵矶港区一期工程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水运项目,有力地支撑了湘江流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水运建设仍将维持平稳增长,同时,周边省份也纷纷加大投入,行业发展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对行业的管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水运行业勘察设计领域,由于处于行业上游产业链,基本被省内厅属交通设计院及部属航务设计院垄断,人才供应短期内仍将依赖省外资源。在水运行业施工领域,基本以省内建设力量为主,部分重点项目引入外部竞争,但从事施工管理的高级人才,仍较为匮乏。在行业投资管理领域,由于政策层面的扶持,已经成立了水运投资集团公司,专门负责省内水运建设资金筹措、重大项目建设及营运。在行业行政管理层面,交通运输厅、海事局、水运局及各地州市行业管理部分基本形成了职责明确、管理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综合来看,从事行业内上游产业(勘察设计、投资管理)从业人员,严重依赖外省资源,从事中下游产业(施工、维护、营运)从业人员,基本以省内培养为主,但高端人才匮乏。
水运行业涉及交通、金融、物流、商务等各行业,学科交叉,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要求较高。对湖南水运行业来说,根据产业规模及行业发展规划,需要重点培育1~2家甲级勘察设计企业,至少拥有100人以上的从业人员,为适应外部竞争,有必要引入一批具有海港设计经验的设计人才;需要重点培养1~2家水运甲级施工企业,重点解决资质挂靠、层层转包的行业弊病,培养一批既精施工又懂管理的高级人才,而目前,省内从事水运施工的技术人员数量不足300人,面临较大缺口。与公路、铁路运输不同,水运业在基建、航运、营运、管理等各个层面均有很大差异。以港口工程施工为例,主体工程施工均在水下,码头基础、上部结构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与工程所在地水文环境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及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学会与“水”打交道,掌握一系列与水相关的特殊知识。码头建成运行后,船舶靠港、装卸、货物堆存以及陆上中转交换,均需要一大批专业性极强的基层技术人员,来完成生产调度作业。从另一方面来看,水运行业下属门类也多种多样,涉及码头、航道、船闸、船坞船台、港口机械、轮机、船舶驾驶、公路、铁路、工民建等行业方向,从业人员来源不一,就业面也较广。粗略估计,全省从事水运行业的基层技术人员约在1万人左右。这一数目相对于其他行业,也许并不算庞大,但考虑到水运行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行业群体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水运基层从业人员,是湖南水运业发展的头等大事。
当前,省内设置水运专业相关学科的高校主要有两所,分别是长沙理工大学及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前者以培养从事港航设计、施工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主,但毕业生外流严重。后者主要培养面向港航专业基层的各类技工人员,学院刚刚起步3年,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数量约在50人左右,均是水运行业发展紧缺人才。由于湖南地处内陆省份,历来为水运欠发达省份,水运业基层岗位对沿海地区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足,主要从业人员,以省内培养为主。湖南水运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目前主要依托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港口与航道工程系。该校港口航道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港口航道工程技术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从事港航工程施工、检测、维护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从事港航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和施工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主要课程包括水运工程测量、港口工程结构、航道工程施工技术、水运工程施工技术、水运工程检测技术、水运施工组织及造价等。毕业生主要面向港口、航道施工企业的施工和管理部门,从事港口、船闸、航道等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施工测量、实验与检测、概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施工安全质量检查与控制、施工技术指导等工作。
从上述分析看,湖南省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系结构性失衡。重视正规学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有待加强。从近年来的招生看,虽然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全日制招生数量已经基本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新增交通行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湖南交通行业跨行业流动居多,很多基层技术人员半路出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但目前湖南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不能适应行业培训的发展需求。二是专业结构与布局有待调整。从湖南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专业布局看,面向行业的传统专业较多,而满足行业新技术的需求的相关专业则开设不足,部分开设成本高、师资培养要求高的专业则一直处于发展不够的状况,专业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虽然多数交通类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形成人才培养深度合作机制以及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方面仍然有待探索。四是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精品专业数量有限。专业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能力,但从总体看,湖南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在示范性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师资队伍出现结构性缺乏,双师型师资的短期尤其严重。
三、面向水运行业发展的湖南交通高职教育的对策
从上述分析看,湖南省内高等职业教育水运方向在时间节点上滞后于水运发展速度,在办学规模上、专业设置上也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人才培养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水运行业基层从业人员的重任,在湖南特殊省情背景下,扶持壮大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是支撑水运业跨越发展的一项根本性举措。
(一)明确定位,调整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并重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湖南水运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较为明确,培养湖南内河水运建设所亟需的管理及施工人才,是近期重点发展目标。从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及水运行业专业技能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职业学历教育要与职业培训紧密结合。职业培训可依托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及在建工程项目展开,注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
(二)围绕水运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专业结构布局调整要重视选择差异发展战略。就湖南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根据湖南交通行业的发展的区域性特征与行业特色来进行结构调整。湖南水运建设的重点集中在航道整治、船闸枢纽、港口码头等领域。为使职业教育的侧重点与工程实践需求相一致,专业结构域布局应围绕水运产业发展需求展开。具体来看,从事工程施工及管理所需的港口与航道工程概论、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应成为专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推进政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人才培养必须走“政校企”合作模式。当前,湖南省水运施工力量主要集中在省航务工程公司,十二五期启动实施的一批港口工程、航电枢纽项目,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合作平台。省内从事水运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及勘察设计领域的力量,也可以深入展开职业技能培训合作。通过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也为人才就业、企业选材提供便利条件。
(四)打造一批引领区域内交通行业人才发展的精品专业建议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契合工程建设实际的专业为突破方向,打造若干精品专业。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培养面向水运工程施工的高级管理人才,为湖南省水运发展特别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专业人才。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省内短缺的造价管理人员,为水运工程计价、概预算、投资评估等提供人才储备。
自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及改造了多个行业,而在此进程中也浮现出诸多问题,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该如何融合创新、传统产业该如何推动产业的转型与变革、电信运营商如何借助“互联网+”之力打造新的增长点等。因此,本期专题既提出了针对物联网、车联网等的解决方案,也探讨了“互联网+”在医疗、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并对运营商如何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及其转型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借本次专题回顾“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几年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成果,同时也对其发展方向与前景进行展望。
【摘 要】为了探讨如何解决目前车联网行业发展的信息化问题,首先分析了车联网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当前阻碍车联网行业发展的行业解决方案欠缺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集云应用、管道、应用终端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旨在为运营商带来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同时为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车联网 智慧交通 绿色低碳
[Abstract] To discuss how to solv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problem of the vehicle networking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vehicle networking, and in view of bottleneck problems of the lack of solution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t used a set of integrated and comprehensive solutions for cloud applications, pipelines, application terminals,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The program not only brought operators significant new financial growth point, but also provided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urb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making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green low-carbon urban construction.
[Key words]mobile Internet vehicle networking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green low carbon
1 项目背景
1.1 国内外车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智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当今车联网技术也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美国与日本等国家已经通过建立车辆和道路之间有效的信息通信实现智能交通的管理和信息服务。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来五年内,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并且至2020年将会达到90%的车型配置车联网技术。
我国在2010年将“车联网”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第三专项的重要项目,并在同年提出两项涉及车联网的关键技术的项目;在2011年明确提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域率先部署;2012年指出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应在出厂前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督平台;2013年交通部推进“两客一危”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并接入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2014年正式实施《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当前国内互联网汽车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在地图领域开发方面,腾讯通过12亿元购买四维图新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而阿里巴巴也以11亿美元收购高德;在硬件与接口开发方面,腾讯拥有路宝盒子,阿里推出智驾盒子,淘宝网开始涉足汽车维修O2O,百度也推出了开放车联网协议Carnet。
1.2 车联网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至2016年3月,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达2.83亿辆,目前,缓解交通拥堵与减少交通事故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车联网的提出成为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引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车联网的组成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规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实现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人之间、车与人之间、车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从而达到车辆控制智能化、信息服务移动化、交通智能化的智能交通物联网络。
构成车联网产业链的组成部分包括车辆制造商、服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等,涵盖汽车、计算机、物联网、通信等多个行业,这决定产业链条的发展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与应用整合。
随着车联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实现道路利用情况的动态实时反馈与掌握各类车辆的驾驶行驶状况的方式,达到合理分配利用城市道路资源、监管各类车辆驾驶状态的目的,最终实现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优化车辆行驶路线、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及发现与排除车辆安全隐患等,实现城市交通的透明化管理。
车联网的信息化将会带动智能交通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公交管理、智能停车场管理、车流量监测与管理、智能信号管理等功能,以做到合理疏导和调度道路车辆行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与利用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与交通堵塞,降低城市能耗以促进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
2 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
2.1 技术架构介绍
图1为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技术结构。该解决方案的技术架构由“云、管、端”三个部分组成。“端”主要由感知终端组成,由个人PC、手机终端、行业终端、企业信息终端以及车载Wi-Fi等组成;“管”是实现车联网通信的承载移动网络,由GSM/WCDMA/LTE移动网络、专线APN(Access Point Name,接入点)、共享APN与Wi-Fi组成,同时搭配防火墙、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验证、授权和记账)认证与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分布式拒绝服务)防护等技术;“云”部分由车载音乐、实时路况、位置服务平台、车联网辅助分析平台以及微信客户端等组成,并由云数据中心实现对所有云应用的承载。
2.2 关键功能架构描述
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从纵向划分为云服务+智慧管道+行业应用终端,横向划分为车载音乐+实时路况查询+位置服务+辅助分析+专网Portal服务+微信客户端等应用,通过横纵结合发力,构建基于“云应用+网络运营+多元终端”的车联网综合解决方案。
(1)云应用
“云”端由自建平台或者与第三方合作建设的平台共同组成,包括位置服务平台、路况查询服务平台、物联网自辅助分析平台、微信平台、音乐平台、视频空间、语音对讲、支付平台及其他应用平台,如图2所示。
1)位置服务平台:位置综合服务平台(LCS)采用了LBS和GPS两种定位技术,以提高GIS并发能力及综合处理能力,并可以在LCS基础上建设位置通等其他业务系统。平台实现在位置服务的基础上建设面向车联网的位置服务共享应用平台与GPS定位平台,并提供扩充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开放接口。
2)交通服务平台:通过与深圳市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平台合作建设的交通服务增值服务平台,实现城市路况、高速路况、公交出行、地铁出行等多项功能,结合高速3G WCDMA与4G FDD-LTE移动网络为用户提供便捷出行功能。
3)物联网自服务分析平台:物联网自服务分析平台提供“贴身的”增值服务给迫切需要部署物联网应用的车联网企业,平台由几大功能块组成,涵盖了用户管理、账户查询充值、流量预警、充值和机卡分离控制、漫游控制、报告报表等功能,从而实现了车联网企业的自服务平台系统。
4)微信服务平台:面向车联网客户提供专属的官方微信,实现用户设备与卡号码的绑定关系,为车联网客户端提供基础服务功能,包括登录、查询、充值、转套餐、报失等基本功能。
5)专用Portal平台:通过提供专网Portal,面向客户提供免费享用Wi-Fi上网服务的同时,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包括业务查询、支付等专网通道。通过广告引入消费环节,将普通Wi-Fi设备升级成为商用广告Wi-Fi,实现多元营销。
6)音乐平台:与三方音乐平台合作提供客户音乐定制下载业务。
7)语音对讲:与三方语音对讲平台合作开发基于IP的对讲平台,通过车载电子设备实现车友间的对话和群聊功能。
8)语音识别:与三方语音识别平台合作开发实现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对车辆下达操作指令。
9)支付平台:通过三方充值平台实现用户充值功能,支持微支付、支付宝、银行卡以及充值卡的用户个人充值方式。
(2)智慧“管”道
移动互联网智能“管”道主要从移动网络与安全网络机制两方面实现:
1)移动网络:依托高速与成熟的WCDMA/LTE无线网络技术,并利用APN技术提供的安全机制与接入手段,实现车载终端用户的无线数据的传输功能。
公众网:采用普通公网卡,实现与所有网络的互联互通,具备高速、开通便捷的特点。
共享APN:行业客户所有的APN卡采用共享的域名,其内部网络通过公共互联网(有固定IP地址)与公网GGSN设备相连,实现车载终端与行业客户内部网络的互联互通,具备低成本、开通方便快捷的特点。
专线APN:行业客户所有的APN卡采用特定域名,其内部网络通过专线(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与公网GGSN(Gateway GSN,网关GSN)设备相连,实现车载终端与行业客户内部网络的互联互通,具备安全性高、高质量保障特点。
2)安全网络机制:对于行业安全性需求较高的客户,提供企业级的硬件防火墙、AAA认证服务器及DDOS防护设备与系统等安全防护体系。
防火墙:提供包括过滤防火墙、应用网关防火墙、状态检测防火墙以及复合防火墙等多类产品,为行业客户提供不同层次需求的防火墙设备。
AAA认证服务器:AAA认证提供给行业客户APN接入的二次认证管理平台,完成认证、授权、审计三项功能,实现对用户身份合法性的认证授权,控制用户的不同服务访问权限。通过AAA认证服务器平台能够满足APN用户的安全认证需求,并能提供业务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通过与APN产品结合,为企业提供AAA认证服务,既能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无线通信安全解决方案,也能增强传统APN产品的竞争实力。
DDOS防护设备/系统:通过在骨干网络为行业客户部署DDOS检测处理设备,通过把控正常数据流量的通行与攻击流量的清理过滤,实时检查用户流量安全。通过部署DDOS防护设备/系统,为行业客户提供安全性高的互联网络。
(3)多元终端
实现包括手机类终端、PC类终端、企业信息终端、SIM卡芯片嵌入的车载终端的多元云接入解决方案,打造“云服务+多元终端+车联网沃”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1)手机类终端:支持目前主流的IOS操作系统、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接入。
2)个人PC类终端:支持目前Windows操作系统、苹果Mac O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的电脑终端接入,同时支持IE、Google、Safari等主流浏览器的登录。
3)车载类终端:支持安卓类操作系统的车载类终端接入。根据不同厂家设备将会对兼容性做进一步扩展。
4)行业应用终端:提供特定厂家(中兴、华为)芯片模组的网络接入,并根据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支持更多行业应用终端。
5)车载Wi-Fi:实现车载类Wi-Fi的访问,实现车内移动终端免费上网功能。
随着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管理系统的规模放大,将会不断扩大终端的支持数量与内容。
2.3 方案关键技术描述
(1)实现面向企业与用户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打造面向企业级(B2B)与面向用户级(B2C)的免费的增值服务平台,并实现个人渠道的充值系统平台。通过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不仅向企业提供强自服务平台,并且向个人客户提供贴身的个性化服务平台,从而强化企业之间合作的深度与用户的使用黏度。
(2)实现从“传统SIM”至“机器专用M2M卡”的转变
针对汽车环境因素所具备的温差变化大、潮湿、强振动等各种因素,满足车联网企业特殊要求,量身打造专用芯片和汽车专用模组。
方案使用工业级的车载设备专用M2M异型芯片卡取代传统消费级的SIM卡,具备耐高温、防尘、防潮的特点,并可集成于汽车专用通信模组,达到低成本、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及高集成度产品的目的。
(3)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分析方式
通过对每天50 TB左右的原始话单与位置定位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参照3GPP通信协议规范挖掘原始数据中的CELLID、IMEI、IMSI、流量等所需字段信息,并按需求制定分析与统计规则,实现机与卡对应匹配、位置定位与流量统计等相关应用分析。
(4)多源定位技术
通过LBS与GPS两位定位技术的结合,并支持AGPS定位技术,实现精确度达到5 m的精准定位。同时结合凯立德实时路况数据,为车载用户提供多元定位服务。
3 项目意义
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对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发展、城市智慧交通发展,以及绿色低碳城市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1)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发展。车联网产业链的构成包括车厂、内容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网络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等,涵盖汽车、计算机、物联网、通信等多个行业,这些应用要求相关行业的协同发展,这将会带动这些行业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与应用整合。在中国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将会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2)城市智慧交通发展:通过车联网运营项目可以动态实时地掌控道路利用情况、各种车辆的驾驶行驶状况等,由此实现对道路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监管(营运、私家)车辆的驾驶行驶状态,可以有效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减少车辆尾气污染、及时发现和排除车辆安全隐患、优化车辆行驶路线等,实现了交通、车辆的及时透明化管理。
(3)绿色低碳城市建设:通过车联网运营项目带动了智能交通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公交管理、智能停车场管理、车流量监测与管理、智能信号管理等功能。这些能够在现有的道路交通基础上,对道路上的行驶车辆进行合理疏导和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的通行能力,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道路交通堵塞,降低燃料消耗,提高经济性,提高道路的利用率。
4 结束语
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旨在实现运营商对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开拓进程的一次强有力推进。本项目融合车联网行业发展需求,采用“云+管+端”技术架构,再结合运营商网络资源等几大要素,符合现代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的方向,实现了城市交通“低碳环保”和“科学管理”等系统目标。希望通过该方案促进城市智慧交通的建设,并且有效带动车联网行业的发展,为车联网上下游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健强,吴辰文. 车联网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J]. 微计算机信息, 2011(4): 156-158.
[2] 李磊,陇小渝. 浅谈车联网的发展[D]. 西安: 西安邮电大学, 2013.
[3] 何廷润,李军芳. 车联网核心技术与商业模式的探讨[J]. 移动通信, 2013(15): 10-14.
[4] 陈禹. 基于Telematics的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分析[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5] 周志勇. 国内外车联网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市场驱动力分析[J]. 电子产品世界, 2015(10): 12-15.
[6] 谭红英. 国际与国内车联网专利知识图谱对比分析[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4.
[7] 郭华. 智能化信息化引领车联网发展[J]. 移动通信, 2016(1): 29-33.
[8] 于慧. 车联网时代悄然到来[J]. 汽车纵横, 2014(6): 122-126.
[关键词]交通运输行业 环境监测技术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153-02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Control 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Wang Wenzhi,Wang Xizhi
(AnHui Testing Center For Highway Engineering,HeFei ,23005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as made leaps and bounds, but the more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influenc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more serious,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find the conjunction the optimum point, has become the key link t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in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control, which aims to enhance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and level,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quality control
0 、引言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污染控制、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监管能力逐步加强,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逐步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相适应,成为了交通运输行业能够快速地、可持续地发展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船舶油污水防治、公路工程景观绿化、水上溢油、应急能力等方面的监测控制效果非常显著,逐渐建设形成交通运输行业环境保护特色领域。由于国家对于环境保护日益提高的要求以及交通运输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技术质量控制,有利于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监测水平,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的必要性
1.1改善声环境的需求
交通运输的沿线大多都是城镇及居民的密集分布区,公路建设施工振动及噪音以及交通产生的噪音,会给区域内居民的正常生产及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了使公路建设及交通运行当中形成的噪声及振动能够缩小影响范围及深度,使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必须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的声环境监测,提高监测质量,关注环境噪声及振动的变化情况。
1.2改善空气质量的需求
由于交通运输沿线大部分都是密集的城镇居民分布区域,在交通道路的建设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例如:沥青混合料搅拌及摊铺过程当中产生的空气污染物、道路正常运营后产生的汽车尾气、道路沿线服务区锅炉产生的废气等,都会导致道路沿线的空气环境出现一定的污染,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的生活质量,更甚者还会给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保持道路沿线的优良的空气环境,使居民的身心健康得以维护,必须加强对交通运输沿线的空气环境质量及时进行监测,掌控道路建设施工以吸运营期间沿线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1.3 改善水环境的需求
生活区域内在建或已建的道路会涉及到自然保护区域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域。道路施工期间,因砂石材料冲洗以及混凝土搅拌后形成的大量废水,钻孔灌注桩时大量的泥浆排放,工地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大量污水,对当地的水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道路建设期间,施工机械的燃油、施工材料及施工车辆冲洗的废水、施工时的沥青废料、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都会导致附近的河流水质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情况。桥梁的建设施工当中,钻孔产生的泥浆、挖孔废渣、围堰土,路基施工当中洒落的路基填土、隧道工程当中产生的废水、边坡未及时防护造成的水土流失等各种因素都会对河流水质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能够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保护,确保敏感水体及居民饮用水源的安全,在整个交通建设的过程当中,对于影响水环境的各项环节进行监测,及时观测水质的变化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保护措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2 、环境监测技术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
2.1 建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以及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部分,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近年,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建设规模、完善交通网络等方面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加明显。建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必须完善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大力开展交通噪声、水质环境、空气环境的全方位监测工作,及时掌控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及运营过程当中影响环境的污染物排放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对策,奠定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建设基础。
2.2 完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控制体系是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质量控制手段能够真正实施的基础。目前,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普遍存在缺乏结果评定依据的问题,导致判断监测数据可靠性欠缺,质量控制出现了漏洞,也影响着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及科学性。
第一,要加大环境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的研究和探讨,将过度依赖于结果控制质量的传统观念转变,加强过程控制以及全程控制的意识,使监测体系更加完善;第二,加强质量控制活动的策划的意识,实现目标管理,制定明确的质量控制目标及具体任务,实现根据目标实施管理,强化质量控制的各项数据分类统计,使质量控制数据能够与监测结果同步报送审核,实现定量考核;第三,以监测方法及验证数据为依据,在满足控制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质量控制指标的差异性,建立质控指标。第四,对各种标准样品不确定度的含义、计算方式、质量控制水平进入深入的研究与了解,要加强统计学计算方法的应用,通过科学合理且具备较强说服力的数据分析为依据,将对标准样品定值结果的依赖性彻底摆脱,使质量控制活动的公信力得到提升。
2.3 加强现代化监测技术的应用
其一,手工检测:目前,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传统的方式大多都是借助监测仪器现场的手工监测,其中主要应用采样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其中的测试技术也是基础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污染物实施鉴定与测试,并研究一定时间与空间内环境质量的性质及其组成的结构,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交通建设施工当中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监测、环境当中的噪声等。例如:到交通道路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附近,取土样、水样、固体废弃物等相关物质进行取样采集,经过储存运输后送到实验室,在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后通过各种实验数据监测环境的变化情况。
其二,生物检测:此项监测技术主要用于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附近以及船舶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溢油、油污水等水环境的检测,通过植物、生物在被污染的环境下形成的变化信息将环境质量问题反映出来,此项技术包括生物体内含有污染物的监测、生物在污染的环境下受伤情况、生物生理及生化反应、生物群落及种类变化监测等,并根据生物检测显示出的各种信息,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高环境质量。
其三,遥感监测:伴随时代的快速发展,应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是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已经逐步由人工采集监测转变为高精度仪器设备监测,监测范围也逐步由小范围向全方位的监测方向发展,同时也由地面监测逐步向人工采集与遥感监测技术结合而发展,此项监测技术借助于卫星系统,通过监测范围之内物体电磁波信息的变化来进行监测,并能够实时整理并反馈监测范围内环境物体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信息,监测的范围较大,而且精确度高,速度也较快。
其四,全球定位系统监测:此项监测技术可以对实时动态的物体进行环境监测,例如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时,可以将此项技术用于监测汽车排放的尾气,实现动态监测汽车尾气这项重要的污染源,以尾气排放量为依据,一旦尾气的排放总量超出标准可采取车量限行来控制车辆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尾气这一重要的空气污染源。
3 、结语
要想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技术质量控制,既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各项监测技术配备相应的现代化设施,还要加强工作人员各项监测技术的应用操作培训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够正确的使用现代化设备,为环境监测提供精确的信息数据,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促进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健华.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3).
[2] 鲜思淑.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08).
[3] 宋夫才,田伟平,赵迁乔等. 思小高速公路建设对热带雨林地区环境影响及工程措施[J]. 公路交通科技,2005,09:175-178.
[4] 宋夫才,赵迁乔. 高速公路建设对热带雨林环境的影响及工程应对措施[J]. 中外公路,2004,06:109-112.
1.战略分析框架
1.1 系统分析法
从系统论的视角,交通运输系统既是一个实体系统,由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运输装备、管理控制系统、运输对象(旅客、货物)及其承运主体等要素组成;又是一个动态关系系统,由运输供给方与运输需求方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因此交通运输系统可以表达为一个多元素的集合,即:交通运输系统={交通网络,运输装备,经济空间,运输组织,管理制度}。其中:交通网络、运输装备、经济空间构成了交通运输的实体部分,运输组织和管理制度决定了基于实体部分的复杂的运输供给与交通需求关系。
1.2 方法学
Kaya等人于1991年提出交通运输领域CO2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人均交通强度、交通工具能耗强度、单位能耗的含碳量。世界银行建立了ASIF方法学用于分析研究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具体而言,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可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即活动水平(transportActivity)、交通方式构成(modalSplit)、各种运输方式能源强度(energyIntensity)和不同燃料组成(Fu-elmix)。用数学公式可直观表述为:G=A.S.I.F。
2.战略思路与目标
2.1 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双控机制为核心,以加快推进低碳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低碳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低碳监管能力提升为主要任务,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结构、推动低碳转型,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协调联动、倡导全民行动,加快建设以综合交通、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创新驱动、智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2.2 战略目标
到2020年,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结构和运输服务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化和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全行业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低碳交通运输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基本建立,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低碳监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低碳交通运输科技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先进适用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全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成符合国家要求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3.战略路径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部署推进,并在以下方面重点突破:
3.1 强化需求管理
交通运输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派生性需求。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不仅要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且还要合理引导和促进降低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强度,强化运输需求的源头控制,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服务、变支撑保障为先行引领。一是加快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降低高碳排放的重工业比重,大力提高轻工业、服务业比重,不仅可以降低单位GDP综合碳排放强度水平,而且也将促进交通运输货种结构的调整优化,从源头上削减运输服务需求的总量,降低单位GDP的运输碳排放强度水平。二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产业布局、城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以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支撑和引领产业和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战略性调整,实现都市圈同城化、城镇布局紧凑化,强化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模式,尽可能减少无效运输需求,缩短客货运输距离,从整体上降低交通运输活动水平及其碳排放总量。
3.2 优化交通结构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综合运输为战略统领,加快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着力构建节能低碳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是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发展水运、铁路等绿色低碳运输方式。二是要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地铁、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大力发展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着力提高绿色出行比例,积极开展“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多措并举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和低碳化水平。三是积极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培育一批具备供应链统筹能力的龙头企业,提高货运实载率。四是加快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结构。加快发展大吨位车辆、大型化船舶,积极推进节能与清洁能源道路客货运车辆、公交车、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辆、营运船舶的应用。
3.3 提高能源效率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低碳化,而且也要注重加强运输组织管理、提高运输系统效率。效率提升也是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例如,在提高运输效率方面,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尽可能发展直达运输,在不超载的前提下,根据客货量合理配置车型,尽可能提高客货运输车辆的实载率,降低空驶率;在港口作业方面,通过尽量减少装卸与输送机械空转时间,优化作业流程、缩短输送距离、减少倒载次数等,提高装卸生产效率,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在城市交通方面,通过完善城市慢行系统、落实公交优先,吸引公众多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行,改善交通流管理,加强城市交通信号的智能化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可以大大降低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在物流管理方面,通过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实现物流链各环节、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降低碳排放;在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上,通过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统一运输装备标准,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减少换装、换乘和无效运输,实现节能减排。
3.4 发展低碳能源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动交通用能的绿色低碳转型。近中期应重点实施“气化交通”战略,大力推广天然气车辆、船舶;加快推进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RTG)等港口装卸机械的“油改电”工作;深入开展铁路电气化改造;因地制宜地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展清洁燃料专项行动,着力提高燃油品质。此外,大力支持推广油电、气电等混合动力汽车,同时积极试点应用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辆。远期,应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因地制宜研发推广第三代生物质燃料;积极探索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在运输船舶中的应用;积极研究探索应用生物质燃料替代航空煤油,等。
3.5 加强低碳创新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是组织开展低碳交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重点是要切实加大低碳交通科技投入,着力加强物联网等信息化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突破低碳技术瓶颈,加快节能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驱动力和支撑力;加强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尤其是集装箱车辆、大飞机、高铁、电动机车、专业运输船舶、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运载装备,建立低碳交通关键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鼓励性政策和管理机制;加强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力推广智慧交通技术,如物联网、车联网、船联网、智能交通系统(ITS)、智慧公路、感知航道、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港口智能调度系统等技术。二是要切实强化低碳政策创新。重点是要建立稳定的低碳交通财政性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低碳交通财税、金融等政策,积极探索节能低碳投资担保机制,拓宽低碳交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差异化的车船使用税、通行费等政策,密切跟踪研究碳税、燃油消费税、资源环境税、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等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制定新能源车辆购置与使用优惠政策,如政府采购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车辆提供道路行驶优先权、停车优先权和费收(如交通拥堵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等)减免等,按照“高耗高排高税、低耗低排低税”原则制定汽车购置和使用环节的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领跑者制度、绿色标识、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减排机制应用;加强交通需求管理(TDM)政策创新,主要包括如限行限购政策、差别化停车收费、智能停车管理、交通拥堵收费、单双号限行、错时上下班措施等。
3.6 提升低碳能力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能力建设。一是完善低碳交通战略规划体系。强化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制定低碳交通与综合交通、绿色交通和智慧交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宏观战略和长远规划。二是完善低碳交通法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建立健全相关配套规章和制度体系,重点加紧完善营运车船能耗与碳排放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节能评估和审查等制度;加强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港口装卸机械、工程机械等燃料消耗和碳排放限值标准,完善公路桥梁工程节能设计、绿色施工等技术规范,不断提高节能减排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完善交通运输能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稳步推进交通运输能耗在线监测及平台建设,建立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4.结语
关键词 交通;驾驶员;心理学;安全;兴趣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110-02
在我国大、中城市中,有必要对城市里的交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规划。为了加快构建城区内外一体化,作为城市重要枢纽的公共交通,明确了城市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是引导和支撑整个城市健康发展,承接城市老百姓出行的交通运输的重要载体。地方政府不仅要加大对本市公交的投入,还要为城市能够开放、公平、可持续的发展进行构思。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要大力发展综合环保的交通运输系统。
目前,将首先发展公交作为一个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战略。对于提高城市公交车的发车频率,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调整线路。强化科技手段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向科技要安全,提高市民对公交的满意度。最重要的是使管理公交理念始终跟得上城市发展新形势变化,只有这样公交管理才能保障老百姓安全出行,交通运输部门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主动位置;及时掌握老百姓出行安全动态,更好的实施动态监管,形成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的合力。
从整顿道路秩序人手,严格安全资质和安全经营行为,尤其是对公交专用线的管理,对占用公交专用线的车辆要坚决处理。公共交通互联网安全监督检查,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在道路上设置监控设施,进行全程网络监控。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实用可行的公共交通安全检查标准,严格规范检查公共交通安全方式和检查内容,建立系统科学的道路公共交通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严格按照公共交通行业安全生产规范和评定标准实施检查,不要让公共交通安全会议和监督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不利于社会监管。
在城市里每一个人的交通安全行为与他的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对于我们来说,首先是对人的交通安全教育管理。要对人的管理,首先要对这个人了解,在不同因素影响下要了解人的心理特点,我们还要对所要研究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形成进行掌握。要做好一个人的管理,就得从这个人的心理规律出发,有效地调动人的交通出行安全的意志。不可否认,我们在对于人们心理过程的研究中,包括反映人的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
加强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特点的研究,可持续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提供绿色、和谐、有序高效运行。在更深层次上解决交通安全出行管理问题,随时发现新问题,已解决当前频繁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对于事故的原因可归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交通心理学是研究我们的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对于我们今后研究有深刻的意义,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支配的。
为保证学校师生的交通安全,学校上学和放学时由教师护送过马路,学生外出集体活动时,严格规范审批手续,保证学生走路坐车安全;坚决制止病车、超载车运送学生。我们在校的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在过马路时交通信号灯绿灯亮时,就准许行人通行了;当马路口的黄灯亮时,就不准行人通行了,可已经进入人行道的行人,还是可以继续通行的。在马路路口红灯亮时,就是不准行人通行的。黄灯闪烁时,行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可通行。人行横道信号灯绿灯亮时,可以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已经进入横道的继续通行,没有进入的不准通行。红灯亮时,不准通行。
同时,我们对日常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应从学生抓起,从小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同时加强学校及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对校园门口摆摊设点占道妨碍师生通行的违章行为,联合交通部门和综合执法坚决取缔,为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对于学生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对他们不仅要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还要进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使他们不仅掌握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还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珍惜宝贵的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每年发生的各种交通事故,已经使无数个家庭的失去幸福。我们在日常交通安全出行时许多人不注意安全,使得交通事故不断重演,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否有所深刻的体会?对于鲁莽行的交通违章行为,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惭愧么?就是因为我们的交通意识缺乏,引发了交通伤亡事故。在发生这些交通事故中我们的中小学生伤亡事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我们要经常对中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并且联合交通管理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全民安全出行教育活动。
驾校对学员不仅要重视对进行驾驶操作的训练,还要对驾驶学员心里健康进行辅导与培训;而且要增加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强化加强开展各类针对驾驶安全的心理培训项目。个人的性格发展和变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建立和维持人们对交通安全工作的兴趣告诫我们:应该关注公共交通安全,在深入发掘和发展服务于公共交通运输的驾驶员必须严谨、踏实细致,让驾驶员对自己所从事的驾驶工作有兴趣要性格开朗,善于思考,判断准确,动作敏捷。
驾校在培养驾驶员的过程中,有良好的性格的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率非常低,对驾驶工作头脑清醒、精力充沛,他们对日常的驾驶活动发生了兴趣,他们驾驶汽车干起活就不莽撞,不蛮干。交通安全事故统计表明:认真负责、谦虚的驾驶员,会把驾驶工作作为一种乐趣,发生交通事故的机率就小。
驾驶员操作技术无论怎样好,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性格,马马虎虎,发生事故也会是常事。驾驶员的性格因素在其中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件血淋淋的交通事故事,实实在在在我们的眼前一闪而过,有的驾驶员几年来发生多次交通事故。因此我们要借助于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我们的交通安全工作。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来说,在形成过程中受社会实践、周围的环境等因素影响。
事实上,在对驾驶员培训过程中,我们的驾校在对驾驶员培训时,进行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的讲解、分析和研究事故发生的内因条件时,使驾驶员了解驾驶隐患而导致伤亡事故,让他们知道那是血的挣扎,那是痛苦的泪痕,在黑暗中,那哀叹永不停息,那悲痛的情景却铭刻于心。珍惜生命的拥有,唯一的话语,这是一生中最为精典的佳话。应深深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它取决于你对它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