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4-04-01 11:51:07

导语:在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第1篇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目标原则;思路内容

总结以往乡村表面的、无序治理与规划的不合理性,从乡村特性的分析中明确乡村规划必须基于村庄有机更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乡村治理结构三个方面,为实现本质的、有序的、可持续性的乡村规划,必须运用系统自组织思想理论研究乡村问题。

1 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1.1 规划目标

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在规划过程是需要坚持一定的目标的。首先与大自然形成亲密的联系是首先需要设定的一个目标,从而对历史文脉进行较好的继承和良好的发展;其次居住区和生产区的布局要合理,两者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居住区的规模设计要适应居民居住,并保证居住区内部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形成合理的布局,从而创造带有田园风光,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区域范围,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最终构建一个宜居宜耕的乡村人居环境空间。

1.2 规划原则

1.2.1 连续性原则

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其也是各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对于规划理论中各种因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和转换通过连续性可以实现的,从而能够将不适用整体规划的局部障碍和整体规划中较为脆弱的部分找出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类的区域进行调试,并将其中可能存在的链接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其带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宜居性。在这个过程中,乡村规划的主体是村民。由村民和规划人员共同将规划完成,乡村居民要积极的参与到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遇问题积极配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从而使乡村人居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趋于合理。

1.2.2 地方性原则

在规划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村庄的特性要给予尊重。因为不同村庄在空间上的结构形式和节点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文化传承上也都带有特色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规划过程中,地方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表现为,充分尊重和利用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和彰显当地文化和风俗,加大挖掘乡土经济潜力的力度,依托区域地形地貌及原有的空间组织结构有效的进行村落形态构建和改造,明确重要节点的规划。

1.2.3 多义性原则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多义性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过程中应该引起关注的。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具有丰富层次性和多样性是尊重多义性原则所强调的。在规划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多,众多包含其中的系统相互作用和协同,同时夹杂着彼此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说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多种因素的平衡相互制约,而形成天合一的观念。在多义性原则的指导下,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说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完成单靠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投入其中是不够的,居民的参与和配合是规划完成和实施的关键,还要其他多方的共同协作。

1.2.4 开放性原则

在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过程中,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开放性需要强调,只有这样,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才能够提升。一个区域如果是完全封闭的状态,那么这个区域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不利于其日后稳定和长期发展。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开放性原则的重视。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等元素的交流,对于输入到自己区域内部的事物非常的敏感,并且还具有较高的需求。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开放是一种自主的开放形式,不是被动式的开放形式是,因此,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村民主动自愿的参与进来,只有这样,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1.2.5 全益性原则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全益性原则也就是参与规划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利益兼顾,而非只强调系统内部的某一个要素。整个乡村利益的最优化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过程中主要追求的。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平等是乡村规划全益性原则所强调的内容。该原则提倡自然界中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事物均具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同样的地位。

1.2.6 全息性原则

生物学中的全息律是规划乡村人居环境全息性原则的来源,也就是生物体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市整体相同。因此,会有一些重要的关键节点在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在整体中,这些节点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与乡村的人居环境空间系统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从关键节点的活力情况就可以看出整个系统的实际情况,而整个系统的调控是需要加强对关键节点的调试才能够完成。

2 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设计思路和内容

2.1 规划思路

明确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六大系统,每个系统又自成体系。根据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六项基本原则,逐步对水、能源、交通、建筑、环境景观、社会事业每个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完成农村居民参与的、相关领域学者协作的综合性规划,同时重视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共同构成乡村人居环境这个自主开放的大系统。

2.2 内容体系

一是确定国家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规划设计内容,制定其技术体系。二是制定区域(省域、市域)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规划设计导则。三是研究镇域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的空间规划。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规划和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规划的目标,并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清晰的规划思路和内容体系,最后落实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合理规划,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短,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共同作用构建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居住小区 景观环境 规划 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云林在当今社会中各自闪烁着智慧之光,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剧促使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居住小区环境景观对与提高人们生活情趣和美化居住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功的居住环境景观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审美要求,同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的人为质量,改善居民邻里关系和人机交往。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与规划中,高水平的规划与设计是提高小区品味和消费者青睐的前提。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中,畅销的房屋小区一般都是具有着特色高水平的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和规划,通过将小区的居住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合理糅合成为一体,建造出适合人居住的、生态环境优秀的、功能质量齐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住宅小区。

1、现代居住小区概述

我国大规模居住小区建设始于上个世纪中期,早起的居住小区规划采用是通过原苏联的居住模式为依据设计和规划,其中在科学发展应用的同时也村子这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并且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发展。现代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中结合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为基础,结合当前现代化景观设计规划综合处理,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规划流程。

2、现代住宅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现状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住环境得到了快速平稳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然而由于在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中,由于其中存在的技术不完善、设计不全面和其他各种因素,造成在当前的居住小区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和隐患。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风格与环境的协调的忽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然而,设计师们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追求西方皇家园林的豪华气派成为了风气。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中适当引入国内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外籍人士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是成为“风气”和“时尚”,就走入了误区。

2.2 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的忽视。自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草坪风久盛不衰,许多居住区的绿地系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疏林草地,忽视了乔木、灌木、地被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采用单一的草地,不但结构单一,生态效率低下,而且为大面积草坪的养护管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2.3 功能和空间的多样性的忽视。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居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过于强调居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了它的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为了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导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空间的多样性。

2.4 人性化设计欠缺,缺乏亲切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人性化设计在居住区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忽视居住区人性化设计的情况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者和用户缺乏沟通,不尊重居住者的需求;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没有足够重视,如日照、通风、防尘、消除噪音等问题。

3、设计规划措施

3.1 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住宅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住宅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

二是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

三是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

3.2 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我国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主题。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

3.3 努力建设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3.4 增强住宅设计的创新观念。

一是居住功能多元化,二是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三是居住空间设计多样化,四是住宅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五是住宅设计走向信息化。六是住宅设计要求精品化。要摒弃那种照套图纸的陈旧设计手法,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住宅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第3篇

关键词:中等学校 景观生态 规划与育人功能

一、中等学校校园景观生态设计遵守的生态世界观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在中等学校校园中学生与校园环境时刻在发生相互作用,给予校园景观注入教育元素对于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利用景观生态学与规划设计相结合,是一个可操作的、能实现校园的生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科学途径。在进行中等学校景观生态设计时,必须遵从生态世界观:1、可持续发展观。即:暨满能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生存产生威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观念。2、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即人在自然中不是主宰者、征服者,而是与自然学众生物共同生存发展伴吕的合理定位。3、培养生态伦理道德,即人的生存、发展不破坏环境,人的生存发展要善待自然和其它生物。

二、中等学校景观生态设计遵从的规划原则

在进行中等学校景观生态设计时还要遵从景观的规划原则:1、自然优先原则,即保护自然景观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2、持续性原则,规划应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以达到景观的整体优化功用。3、针对性原则:即针对不同的规划与评价,规划学校就要评价其教育功能。4、多样性原则,即在校园特定的系统中,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建设绿化空间体系、增加绿化空间及开敞空间等。5、社会原则:即尊重地域文化与艺术使人文景观的时代性与地方性相结合。6、美学原则,即:使校园形成连续的整体景观系统,符合美学及行为模式。

三、中等学校景观生态设计环境育人理念

在进行中等学校校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应突出环境育人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学校就是教材,环境就是课程,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无时不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每时每刻都在受到环境的影响与熏陶,在进校校园景观生态设计时,要对每一块绿地、每一个园林、每一处景观都注入教育元素使其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在设计时必须确定以下理念。1、保护和深化自然景观的教育功能。即:是根据学校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绿化区域给人们环境优美清丽育人的感受。要充分保护和深化学校自然环境提供的自然景观的教育内涵,使其富有育人功效。2、突出其教育功能。在设计时要人为设置和谐的建筑色彩、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有教育意义的文化长廊、直观形象名人塑像和具有地方色彩校史展区等,使校园体现出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3、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即:中等学校生态景观设计中要在突出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的特色。4、遵循教育学、心理学原则。在规划校园生态景观时,要遵循直观性、启发性、渐进性。

四、浅析涪陵五中校园生态景观设计的功效

1、场地概况:涪陵五中位于国道之边,长江之畔,东、南、西三面环山,坐落于高差10米的山地中凹陷地带,占地约11万平方米,背靠青龙山脉、东侧乌龟宝、西靠天子殿、北临长江之滨,视野开阔、腹地平坦、地吉人灵、适宜作很好的生态景观生态规划。

2、涪陵五中校园生态景观规划情况:根据涪陵五中的地理位置概况,涪陵第五中学新校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一轴二带、二环三岛”的总体空间框架。

一轴代表涪陵第五中学的“历史――现在――未来”的时空轴线,二带:其一是体现涪陵第五中学历史的白鹤梁之韵景观带;其二是名人雕塑景观带,一环是连通校园内部的道路功能环,三岛是体现涪陵第五中学精神情感切入点。

根据功能需要和场所景观需求将校园规划为三个功能区和三个景观园区和三个外环园区。

1、中轴三岛园区

尚美广场园区是新校区迎宾集散和情感承接过渡的广场,代表时空轴线中“历史”的切入点,设计继承前期规划欲扬先抑的思想,入口两侧环植多株大黄葛树,既达到与老涪陵第五中学情感文脉的连接与过渡,又实现景观空间“抑”的作用,穿过校门为樱花大道与尚美广场建筑形式相互映衬,行政楼前为尚美广场的延伸。整个区域采用现代的造景手法,利用植物的空间层次来营造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空间和意境,同时该区域利用多种植物组团进行造景形成晨草园、荟萃植物精品,以增长和丰富莘莘学子的植物学知识。

2、智慧广场园区

位于校区的中心,代表时空中心“现在”的切入点,在保证其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布置休闲设施。在实验与图书馆之间的绿地空间,主要以疏林草地的形式进行布置,为师生的休闲、运动开辟出一个开放空间,从而达到人景互动的景观效果,让师生们更好地去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整个区域以象征人才贤者的香樟为基调树种,同时配以象征文化的槐树、楸树,间植桃李,喻意涪陵第五中学文化殿堂,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同时,该区域与智慧广场相呼应,体现出更深一层的含意:涪陵第五中学为祖国的繁荣造就了许多栋梁之才。

3、致学园区

该区为教学楼内庭区域,在结合现状地形的基础上,整个空间以“春、夏、秋、冬”为序进行景观展开设计,意在警示师生们在求学的岁月中秉承的致学之法、致学之态。

新春之雅:以迎春、茶花、紫玉兰、白玉兰为主题植物,以黄葛树进行衬托,体现出一种春的气息、春的遐思,意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让同学们珍惜时光,把握现在。

仲夏之欣:该区域以石榴、合欢、广玉兰为主题树种,下配紫薇、夏鹃、金叶女贞等灌木,同时在场地内散布一些景观塑石,意在提示同学们在布满荆棘求知的道路上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迎接新的挑战。

金秋之胜:该景观用桂花作为背景树种,以银杏、三角枫为主题,前景布以火棘、金叶女贞等灌木,意在给师生们季节性提示,使其更深刻的领悟收获季节的可贵。

瑞冬之韵:以松、竹、梅为主要植物造景元素,营造出一种古朴诗意的园林空间,用“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蕴激励同学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勇攀科学之颠。同时,运用松、竹的比德精神来熏陶学子的人品。

环外三园:沿校园环路外侧布置的有玉兰集秀苑园区(教工宿舍),桂子飘香园区(学生宿舍)、秋林枫致园区(教学楼背景山地),在其中营造出读书、休闲、富于生活情趣且具有励学内涵的多种园林空间。樱花缤纷大道与名人雕像景观带,以自然风景林为基础,形成独具情趣意致的园林空间境域。

4、涪陵五中景观生态设计的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是本次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结合涪陵的气候现状,园区植物配置以常绿乔木、落叶灌木为主,落叶乔木、常绿灌木为辅,适当点缀花卉地被为准则。

植物配置模拟自然植被群落的特征,形成乔木、灌木、地被、花卉等多种植物的复式群落,群落内部注意种间的互生,共生关系,注意搭配的科学性以增强人工植被群落的美观性,抗病性等适应能力。

五、对涪陵五中的校园生态景观设计的浅析

1、体现办学理念

涪陵第五中学“尚美育人”的理念孕育出了一代代精英,形成自身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新校区规划设计中在情感文脉上与老校区互相呼应,学校景观十分美丽,体现学校“尚美育人” 的办学理念。

2、突出时代特色

深刻理解涪陵五中校园的总体规划方案的开放思想及初步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创意理念,配合总体布局和建筑形式,在环境规划设计中突出了教学楼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加的景观延伸和强化效应。

3、尊重场地特征

涪陵第五中学新校区地势高差较大,对环境绿化有较大的影响。针对校园东、南、西地理位置凸起,校区在三面环山的凹陷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规划在校园中设置中轴线,将校园划分为教学、生活、运动三个景观和功能区。在运动区配置大量的绿地块以平衡运动场的生态环境,在教学区设置三个植物园以凸显生态景观的教学功能,用高大的灌林种植于闲置环道使整个校园的植物与建筑形成以中轴两侧构匀辐射稳定空间格局,体现出结构和谐与文华底蕴。

4、突出“育人”氛围

以富于情感特质的场所来突出环境绿化与人的互动,实现环境对师生的美育和加强艺术熏陶的功能,做到“山水明德、花木移性、诗意景观、人文绿地、静赏如画、动观似乐、绿团锦簇、水意朦胧”的效果。

5、展示了人文精神

植物设计中采用了大量富于人文品格的松、竹、梅、菊、桂等树种来营造校园景观。力求在短期内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绿色植被,厚重的文化内涵,又使涪陵五中学风浓郁的人文气息源远流长,从而形成自身的种植文化特色。学校的生态环境对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育人功效。

综上所述:在中等学校的景观生态园林设计中要坚持生态世界观,遵循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运用景观生态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把校区分为以多的生态板块、植物区域和绿地班块并注入教育元素使之具有环境育人功效,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在进行校园景观生态设计时要充分挖掘生态景观的育人功能,建设高教育效能的中等校园。

{参考}

1、今日重庆华龙网重庆新农村建设2010 12月11日

2、加强土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国土资源网在第十五期国土管理市长研究班上的讲话2007年10月18日

3、《园创景观实践》邓显渝著 2003.4

4、浅析生态景观设计邢建武 2007.9

5、论景观设计分类及生态景观设计朱少华《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7年10月27卷第5期.

6、城市生态景观的特征与构建,龚克 程道品.《山西建筑》,2006,32第3期:71-72.

7、居住区休闲空间环境研究,刘佳,《山西建筑》,2006,32卷第3期:34-35.

第4篇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议程》),系统规划了今后15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蓝图,设立了17个大目标、169项子目标,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方面内容,涵盖消除贫困与饥饿、健康、教育、性别平等、水与环境卫生、能源、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根据国际专家的解读,《议程》中有两个目标与职业教育直接相关。其中,目标4为“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目标8为“促进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及人人有体面工作”。在目标4的框架下,要求世界各国面向全民提供公平、包容性的职业教育机会,以此增加具有恰当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青年和成人数量;在目标8的框架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扩大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供给,确保所提供的技能不仅适应工作世界的需求,还有利于促进终身学习,支持整个社会向包容和低碳经济过渡。

总体来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在资源利用、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促进全球经济和社会向着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其核心是通过全面普及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和绿色就业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发展的目标。从这一角度出发,作为与经济、产业和就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体系要从一种更广泛的方式支持和促进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即实现整个职业教育的绿化(Greening TVET),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根据这一要求,职业教育要在两个方面作出有效行动:

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实践原则和价值观等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政策发展、教育治理、人才培养、学校运行的所有方面。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生态问题,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是涉及人类久已习惯了的资源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许多基本观念的深刻改革。因此,必须在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上,将可持续发展内化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其次,职业教育要从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和绿色就业发展的需求出发,培养适应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的人才。2008年,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就业组织(IOE)等多个国际机构联合的《绿色工作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正在危及世界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在这一过程中,向绿色经济转型可以为新的科技、投资和就业创造无限机会”。亚洲企业理事会编辑了一套绿色工作指数,对13个亚洲国家绿色就业发展的评估显示,中国在绿色就业创造方面的环境是最有利的。因此,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根据绿色经济和绿色工作的发展要求,培养适应性的人才。一是所有行业和职业的绿色发展要求提升现有工人的技能水平,并调整其资格要求;二是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产业创立了一系列新的技能需求,要求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三是绿色经济发展导致的经济结构性变化需要对一些工人进行再培训。

第5篇

【关键词】 电镀集控区 环境规划 选址

前言

福州市表面处理行业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优化整合现有电镀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走污染集中控制,提高污染事故防患能力,建设电镀集控区势在必行。建设电镀工业集控区,是发展福州市电镀工业经济,节约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现有工业集中区的重要手段。

1 福州市电镀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福州市主要电镀企业约有35家,全市电镀企业废水处理能力约4600吨/日,废水实际排放量约2300吨/日,其中市区废水排放量1270吨/日。35家电镀企业虽已配套污染治理设施,但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布局不合理,尤其是大部分企业缺乏污染事故防患能力,存在污染隐患,市区内电镀企业对福州市重要饮用水源地和闽江渔业资源构成重大潜在威胁。现有的电镀企业主要与福州市机械、电子、汽车、摩托车、模具、箱包等行业相配套。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尚处于中、低水平,难以满足精密电镀、高品质产品配套加工需要,也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按照“福州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将着力培植壮大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轻工(含塑料)三大优势产业,改造优化纺织、化工、医药三大重点传统产业。福州市城区工业企业将向福州市两冀地区罗源湾和江阴半弯周边转移,罗源湾及周边企业将形成环罗源湾企业集群,长乐、福州、闽侯、闽清将形成环福州城区企业集群,江阴半岛、元洪投资区、洪宽投资区等将形成环江阴企业集群。作为配套的电镀企业亦将随之转移到有电镀需求的企业的集聚地。伴随相关产业的发展,精密电镀、高品质电镀北朝鲜成为发展趋势。政府的引导,合理的规划选址,实现污染集中控制,清洁生产,都将有力推动电镀行业的发展。

2 福州市电镀工业集控区环境规划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前期保留经过污染综合整治后的现有电镀定点企业,全面加强现有企业环境管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严厉打击不法污染企业电镀“黑点”,积极引导电镀工业向集控区集中,实现污染集中控制,提高污染事故防患能力,保护水源地安全。“十一五”末期有的电镀企业和新建的电镀企业基本进入集控区,对确需紧密配套、工艺技术要求高、选址合理、污染治理技术先进的电镀企业,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予以适当保留。

3 电镀集控区环境规划选址的基本原则

选址应符合城市规划功能要求,满足工业用地规划要求。鉴于电镀污染危害性较大,选址应远离城市及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远离风景名胜区、居民集中区、渔业资源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周边水域应有良好的纳污条件,包括纳污水域和空间,满足突发应急事故环境要求。此外考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地区,并尽量靠近相关配套企业集中的工业区。

4 环境规划选址分析

在深入调查福州市电镀行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先进地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采纳行业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经过前期调研,提出以下几个选址方案进行比较:在福州市洋里电镀厂和福州洋里污水处理厂之间选址建设、在连坂污水处理厂附近选址建设、在闽江口长安投资区和头投资区一带选址建设、在青口投资区选址建设、在环罗源湾工业区选址建设、在福清元洪投资区选址建设、在长乐滨海工业集中区选址建设。

4.1在福州市洋里电镀厂和福州洋里污水处理厂之间选址建设

随着福州城市东扩南进,沿着闽江两岸发展战略的实施,该选址所在的鳌峰州地区“十一五”期间将改变为行政办公和商住用地;其次,洋里电镀厂周边已作为其它工业项目使用,目前无法满足电镀项目建设需要。分析认为,伴随着“十一五”期间区域环境功能的改变,按照城市规划布局调整计划,该选址从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考虑是不可行的。

4.2在连坂污水处理厂附近选址建设

连坂污水厂下游存在福清调水工程取水口、长乐水厂取水口、东南区水厂取水口和闽江水体中丰富的渔业资源等多个水环境敏感目标,若电镀废水发生事故性排放将对以上水环境敏感目标产生重大威胁。因此,若在连坂污水处理厂附近选址建设福州市电镀集控区,需进行完善的风险评价,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切实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分析认为,可以暂时保留该选址目前已形成的电镀工业集控点,满足目前福州市城区内部分电镀企业过渡需要,“十一五”末期迁入电镀集控区内谋发展。

4.3在闽江口长安投资区和头投资区一带选址建设

长安投资区和头投资区一带用地紧张,尤其福州城市沿着闽江两岸发展战略的实施,今后长安投资区和头投资区一带将作为福州城市延伸地带,发展高污染行业与福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相冲突,其次该区域有福州著名风景区青芝山和头镇居民集中区,电镀行业排放酸雾对青芝山森林植被和居民集中区将造成污染影响,鉴于上述原因,当地政府对开发建设电镀城持反对态度;其次,电镀工业城尾水将排入闽江口,受闽江涨退潮影响,对上游水源保护区、闽江口渔业资源、下游滩涂养殖均可能存在污染影响,因此该选址从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考虑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4.4在环罗源湾工业区选址建设

环罗源湾工业区是福州市重要的以外海深水港口和临海基础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集中区。工业区地处沿海,污水接纳能力以及大气扩散条件好。在该选址建设电镀工业集控区,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该地区周围敏感目标较少,工业用地较充足,可供电镀工业园发展;但目前该地区及周边轻工业和制造业尚不完备,目前暂未形成配套的电镀工业产业链。分析认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可在环罗源湾工业区选址建设电镀工业集控区,但由于该地区目前尚未形成对电镀集控区的市场需求,可根据市场需求,在“十一五”末期选址建设。

4.5在青口投资区选址建设

青口投资区主要纳污水域陶江目前污染较为严重,纳污能力较差,陶江汇入乌龙江交汇口属感潮河段,不利于污染扩散;其次,青口投资区周边分布有长乐、福清引水,城门水厂多个水源地,环境风险较大。分析认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在青口投资区建设电镀工业集控区是不可行的。

4.6在福清元洪投资区和长乐滨海工业集中区选址建设

这两处选址均为福州市市级工业区,符合城市规划功能要求,选址用地能满足工业用地规划要求,区域环境敏感度不高,相关基础配套基本完备,纳污海域污染稀释扩散强,能满足突发应急事故的环境要求。选址区域内电子行业等电镀相关产业较为发达,交通较为便利,可满足电镀产业集群工业配套需要。分析认为,可在福清元洪投资区和长乐滨海工业集中区选址建设电镀工业集控区。

5 结论

“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建成三大电镀集中控制区,形成以长乐牛头湾电镀工业集控区(辐射环福州城区工业企业集群:青口投资区、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工业集中区、福兴投资区、空港工业集中区、滨海工业集中区);福清市城头电镀工业集控区(辐射环江阴工业集中区、元洪投资区、洪宽投资区、融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环江阴工业企业集群);环罗源湾电镀工业集控区(对接福州,辐射环罗源湾临海工业企业、敖江投资区、头投资区)等3个电镀污染集中控制区。

“十一五”期间暂保留鼓山镇洋里村、城门镇樟岚村、仓山镇联建村、闽侯县青口投资区等四个电镀企业相对集中的过渡性电镀集控区,严格控制生产规模,在“十一五”后期,逐步引导电镀企业向3个电镀工业集控区转移。

参考文献

〔1〕刘书俊.环境规划决策与方法刍议[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

〔2〕侯继雄,程声通,苏保林.浅议城市发展规划中环境与经济的协调[J].上海环境科学.1992,18(2):75―77.

第6篇

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脚步,绿色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的加深,使得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重视,也对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很大,其追求的可持续性、协调性、整体性等与经济法的价值观不谋而合,都致力于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关键词:

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早在本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可持续发展就进入了学者的视野,截止到目前为止对可持续发展最权威的定义当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9年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国务院于1994年3月25日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它从中国的人口、环境与发展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1)把经济发展作为核心任务,为了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改善人民的卫生及健康情况,完善社会目前的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至消除贫困等,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文明开采,文明使用,减少资源使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以求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目前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也即是要尽量保证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达到环境、资源、人类生产和生活等的动态平衡,只有使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等等彼此之间协调、合作,当代人类发展的公平、当代与后代之间发展的公平的状态才有可能实现。

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原则的关系

(一)经济法产生过程与可持续发展联系密切

经济法的产生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与为了人类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更是相辅相成。商品经济以来,市场经济的自由化也使得竞争愈演愈烈,甚至逐渐到了被扭曲的地步,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调节竞争秩序;就目前的社会来说,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普遍提高,需要更高的社会协调相匹配;而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逐渐显现,为了市场的经济稳定发展,此时就需要国家参与干预经济活动,国家主动介入经济活动调节经济,促进了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产生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种种危机纠结的时刻,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经济法是危机对策法的特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也是现代社会长远发展面临的种种危机的解决方式,表现了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在产生过程中的契合。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法理论基础相同

纵观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起源及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经济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经济法解决问题的对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状态,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也满足后代人的发展,进而很好的衔接代际人之间的发展,最终保持可持续发展。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如,经济法原则中的公平、效率等也都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也正因为如此,共同的理论基础也为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融合机会。

(三)二者追求的目标一致

产生于社会经济法发展面临危急之时,为了解决市场经济矛盾而来,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相同的使命,“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经济法的使命即是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把政府干预或协调市场经济合法化,从而达到克服市场失灵,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亦是如此,以肯定发展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追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性、持续性、协调性,保持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对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顺应时代潮流,丰富经济法的价值观

就目前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新经济政策逐渐引导潮流,经济发展既要创造财富,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使用资源,使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生产、消费习惯,对资源的节约利用重视度不够,这就需要把可持续发展观引入经济法中,通过法律的形式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驾护航,不仅为经济法引入了适应时代方向的价值观,也有利于发挥法律的引导作用,提高人们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回归本质目标,服务社会的整体利益

我国目前经济建设把实现社会的经济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既是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也符合追求实现效益与公平兼顾的目标。经济法产生的伊始即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是过去经济法所追求的整体利益最大化更倾向于单纯的国家、集体经济利益,环境、资源等所占比重较小,可持续发展原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使经济法为社会整体利益服务的片面化现象得以改变。既坚持了经济法的本质目标不动摇,又为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使经济法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乃至全人类服务。

(三)开辟别样路径,完善经济法律体系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落后即意味着淘汰,调整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法亦不可避免。经济法唯有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查缺补漏,去陈迎新,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将可持续发展原则列入经济法基本原则之中,是与经济法原则中的效益、公平、效率等价值观相契合的,是对经济法体系中倾向于着眼于经济利益、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利益,长远利益的弥补与完善。为经济法如何在当今环境、资源形式严峻的情况下为社会整体利益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方向指引,使得经济法律体系更“人性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不再局限于“金钱利益”的小角落,提高了经济法服务目标的定位,同时也为其他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方向,具有借鉴意义。

四、小结

我国眼下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施行既需要人们自身观念的改变,并身体力行,也需要国家通过法制化的形式赋予其强制性。改进和完善经济法律行为指导机制,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有利于发挥其指导作用,引领人们更新观念;而经济法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基本原则,使经济法的体系更完善,内容更丰富,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作者:栗秋杰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俞佳.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J].商,2015(11)

[2]刘永.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变革[J].商,2014(6)

第7篇

一、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山、林、田、河、湖、城等环境资源,适当保留丘陵和湖泊,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建立起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园区内的自然组分作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组分来建设,维持和恢复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二是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通过绿化设计、水土保持、生态道路建设和生态住宅建设等手段,促进工业园区结构布局、组织功能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创造独特的生态工业园区形象。

生态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优化的原则

以生态系统综合平衡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将开发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进行规划,将工业生态系统的思想贯穿于园区的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2)空间异质性的原则

空间异质性是园区景观良性发展,便于维持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异质性有利于抗御内外干扰,实现自然体系的波动平衡。

(3)以人为本的共生原则

共生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界中植物与动物,指的是不同种生物基于互惠关系而共同生活在一起。该理论可以使人类通过共生,控制人类环境系统,实现与自然的合作、与自然协同进化。一个系统内多样性程度越高,其共生的可能性越大。小尺度空间结构的镶嵌常导致共生,大的单一结构缺乏共生机制及相应的稳定效应。生态园区建设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将生态园区的建设最终落实于公众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上。

(4)预防与保护为主的原则

园区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不是限制各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是分析支持园区经济、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基础,重在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预防思想、保护措施,落实于政府部门的具体的生态环境监管措施。

(5)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生态系统分异性基本原则,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分区建设和管理方针,突出重点。景观生态规划必须注意因地制宜、繁简得当,并突出地方特色,不可一味追求“完善”而添加各种枝节,致使整体设计主次不分、特色不明,降低了可行性。

二、景观生态单元分类

根据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各景观类型的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生态敏感性、视觉敏感性和景观管理对策,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如下类型:

(1)大型自然斑块大型自然斑块包括自然生态林、自然岸线、旅游景观区、绿化景观区等组成的绿化隔离带、水源涵养带、水土保持带和空气进化带,是区域内面积最大、具有高度连续性的斑块类型。

(2)小型植被斑块小型植被斑块主要由城镇公园、街头绿地、庭院绿地、道路绿化带、森林公园、苗圃等组成。

(3)线性植被带线性植被主要位于公路、河流两侧,沿公路两侧的行道树建设要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减少“岛屿状”生境的孤立状态,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通性,并确保合理的绿带宽度。

(4)湖泊水体对调节微气候、维持景观异质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园区需要保留适当的湖泊水体。

(5)边缘交错区指不同斑块之间的交错带,如水陆交接带、城乡结合带、田林结合带,是极易由于开发活动而产生生态和景观破坏的区域。

(6)裸地指区域内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裸地和弃置地。

(7)建筑景观指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城镇居民区。

三、景观生态设计要素

景观生态学中,“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设计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可很快运用于规划中。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园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组分进行规划,即设计种群源、次种群源、廊道和节点等。

(1)种群源设计

一般将那些在调节区域气候、改善区域环境、保护动植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设计为种群源的核心区,它们往往是大型自然斑块和部分水体。将核心区周边的林地、湖泊、农田和边缘交错区等规划为缓冲区。

对上述种群源的核心区应以动植物保护为主,原则上应按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禁止在种群源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不能有工矿业企业存在;缓冲区内应限制人类活动,禁止一切有损核心区动植物保护的开发利用活动。

(2)次种群源设计

一般将小型植被斑块设计为次种群源,包括区域内的绿地、公园、草坪等可以基本发挥次种群源作用的地块。次种群源虽然无法给生物物种提供“永久”存在的条件,但可以为“物种流”提供短期的停留地,使物种可以在种群源之间流动。同时,小型植被斑块在调节微气候、降噪、滞尘、杀菌、防止水土流失和美化环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次种群源应注意增加次种群源的异质性,增加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次种群源可为人们的休闲和娱乐提供场所,但其内的建筑用地不得超过总用地的10%。

(3)廊道设计

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连接在一起。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作用。此外,廊道还有其他重要的功能,如物种过滤器、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以及对周围环境与生物产生影响。其作用在人类影响较大的景观中显得更加突出。廊道的结构特征对一个景观的生态过程有着强烈的影响,廊道是否能连接成网络,廊道在起源、宽度、连通性、弯曲度方面的不同都会对景观带来不同的影响。

关于廊道宽度,有人提出建立复层绿化行道树廊道的构想,可能会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中绿色廊道除改变小气候外,主要还是起分割屏障、连通的作在居住区、组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廊道的设置主要考虑生物物种的迁移,尽量选用抗病虫害、耐贫瘩的树种,注意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树种相结合。尚未硬化的河岸,应予以保留一定宽度的河滩地,不但是陆生动物的廊道,同时也是两栖动物的通道,而且还是水陆景观间的缓冲带。

(4)节点设计

原则上在道路交叉处应安排节点。节点的建设和道路建设要紧密结合起来,在道路建设中有意识地留下空地作为节点。节点的建设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街心花园、花园式单位、公共绿地等。

四、景观绿化建设

工业园区绿化除具有一般绿化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外,还应具有一些特殊功能。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是各种有害气体和噪声的生产源,因此一个有着合理的绿化规划设计的工业企业园区,可以起到减轻有害气体的危害、阻隔和吸收噪声、杀菌等作用;同时,根系发达的植物对土壤的稳定和加固有良好作用。工业园区景观绿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

(1)满足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工厂绿化应根据工厂性质、规模、生产和使用特点、环境条件等对绿化的不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在绿化设计中,要分析矛盾的主次和绿地的主要作用(防尘、阻隔噪声或美化),既不能因为绿化而任意延长流程和交通运输线路,影响生产的合理性;也不能忽视绿化对衬托建筑艺术、美化环境的作用。工厂绿化不同于城市花园、公园的设计,它是以改善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防火、防爆、隔噪、通风、采光、减尘防尘、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生态环境为首要目的而兼顾美观要求为设计依据。

(2)重视绿化树种的选择

绿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树种的选择是否适地适树。设计中应根据绿地的功能、栽植的目的、树木的生态习性和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3)处理绿化布置与管线的关系

工业企业用地的地上、地下管网较多,特别在道路上更为密集,这给绿化带来许多制约因素,如在无法避开的管线处设计时必须考虑各类植物距各种管线的最小间距,不能妨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选择耐修剪植物。

(4)厂区应有适合的绿化面积

厂区绿化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绿化的功能。一般来说,一片设计合理的绿地,面积愈大,其减尘、降噪、吸收有害气体及二氧化碳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作用就越小。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多一些的绿化面积,对防止污染、改善工厂的工作环境是必要的。由于工厂的性质、规模、所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对绿化的要求不同,绿化面积差异悬殊。为了保证工厂实现文明生产,改善厂区环境质量,必须要有一定的绿化面积。一般来说,重工业类企业绿化面积占厂区总面积的20%,化学工业类企业绿化面积应占20%~26%,轻工业、纺织工业类占40%~60%,精密仪器工业类占60%,其他大工业类占26%。

(5)工业企业的绿化应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工业企业的园林绿化设计应不同城市花园、公园设计,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的用地条件,厂区内不同的组成部分等设计风格及形式应有所不同。

(6)注意工厂绿化结合生产

工厂绿化结合生产,种植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如果树、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等。在有污染的工厂,主要考虑结合用材和工业原料的生产,选择一些既有抗性,又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进行绿化。

(7)充分利用空地和不可建用地进行绿化

工厂绿化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不可建地进行绿化建设,尤其是建在坡地的工业企业,更应利用陡坡、冲沟、地质不良和不可建的地带,充分进行绿化,以发挥用地和绿化的最大效果,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等。

(8)布局合理使之成为有机的绿化系统

在工厂总图考虑绿地规划时,应做到点、线、面结合:点即为厂前区和小游园;线就是厂区道路、河渠两侧的带状绿地及防护林带;面就是工厂中生产车间、仓库、堆放场等生产性建筑、场地四周的绿化。点、线、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更好地发挥绿地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工业园区生态环境规划探索一以浏阳市工业园为例.城市规划汇刊,2000, 3:23~28.

第8篇

关键词:规划设计、绿色生态建筑、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近年来,人们不断研究有利于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其中“生态建筑”的设计概念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主流,绿色环保生态型住宅小区也就应运而生了。笔者认为,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这才是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要保持生态系统内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规划建设生态住宅小区,可改善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生态住宅小区是多维、立体、环保的工程、具备实用功能、环境效益、科技含量高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模式,并将该居住建筑融于地域的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生态住宅小区需要即适应生态环境,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筑,还有着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低污染、无毒无害、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表达人性化设计,通风和采光良好,是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居住环境,使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好循环。

2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2.1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特点

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除了要注意达到舒适、健康外,还应体现绿色生态效益,并呈现出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其特点表现在:

1提高绿化率,但是这种环境绿化绝非简单的栽种花草,而是结合生态学、建筑与美学、生物工程学、地理学、城市和小区环境规划、水资源等科学,妥善处理好生态平衡并充分利用绿地建设。

2节约土地资源。重视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这样可以节约土地。将有限的土地面积归还人类并合理利用其为当代和后世子孙造福。

3节约水资源,这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开放和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缺水的国家,对于雨水和中水资源的收集利用远不如西方和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不要等到水资源专家所预测的,到2025年水资源危机空前爆发的时候方才研究水资源的节约问题,到那时候为时晚矣。

4充分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将绿色生态设计引入住宅小区设计中,因为每一生态系统都有其各自的结构和相应的物质循环方式及其途径,常规状态下,其循环和能量流动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如利用阳光和热能,室内设计采用系统化的节能灯等,即可降低工程成本,又开发出生态效益。

5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此项工作虽不属于住宅设计的内容,但它是绿色环保、住宅物业管理工作。

2.2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功能作用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可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地区气候并减少污染总量的功效,主要体现在:

1保持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系指诸多生物与环境的结合形成的生态复合体总和及其相应的生态过程。内容包括生物物种、遗传及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此外,生态住宅小区可以保证城市自然生态过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减少城市生物物种分布和流动的阻力,改造目前的环境,同时为生物提供最佳生存和繁殖环境。

2调节地区气候,减少污染物总量,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有效利用墙面、窗台、阳台等空间,种植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可达到吸碳制氧,净化水体、调整温湿度、改善区域气候的功能;亦可减少城市噪音,可吸尘,可营造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换言之,在相对投资环境下,住宅区绿化程度高,不仅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提供氧气,保持水土,改善住宅气候,而且有利于住宅区的美感。

3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构思

在现代的繁华城市里,人们为钢筋水泥构架的现代建筑所窒息,而要想生活在心灵可以休息的绿色家园里,成了城市人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都市情结。在此笔者本着绿色生态居住环境的设计理念,试图诠释一种崭新的现代生态生活社区,从而营造一个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自由漫步式家园。

绿色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和“水”,“绿色”在这里已从狭隘的色彩概念转变为环保和绿色生态意识概念。绿色不单指色彩,而是代表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特殊的协调作用。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欢愉、轻盈、柔和的感觉,而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环保作用。有了“绿”和“水”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3.1具体规划思路

绿色生态建筑和自然美的充分融合是笔者设计思路的方向,体现“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

3.1.1对人与环境的思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环境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尊重生态法则,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免其遭受破坏。所有的科技、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置身于环境之外,当然也因此会对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在从事建筑设计活动时,一定要从绿色生态角度考虑保护环境。

第9篇

    (一)危险废物的定义

    危险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它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特性的废物。

    美国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中规定,所谓危险废物是指一种固体废物或几种混合物,按其数量、浓度,或其物理、化学、传染性可能造成或者导致死亡率上升,或者引起严重的难以治愈,或者致残、不能恢复性疾病增长的物质。而在日本危险废物则是指能危害人类健康的有关物质。

    (二)巴塞尔公约

    近年来危险废物由一国向另一国转移的事件时有发生,危险废物及其它废物的越境迁移对人类和环境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防止或减少其危害,于1989年3月34个国家签署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巴塞尔公约的目标在于加强各国在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迁移和处置方面的合作,促进其环境安全管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1、巴塞尔公约的基本原则

    首先,所有国家都应禁止输入危险废物。

    其次,应尽量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

    第三,对于不可避免而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尽可能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处置,并应尽量在产生地处置。须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最有效的管理危险废物的能力。

    第四,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当危险废物产生国没有合适的处置设施时,才允许将危险废物出口到其它国家,并以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更为安全的方式处置。

    2、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措施

    为控制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公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缔约国有权禁止危险废物的出口;

    第二,建立通知制度,即在酝酿进行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时,必须将有关危险废物的详细资料通过出口国主管部门预先通知进出口国和过境国的主管部门,以便有关主管部门对转移的风险进行评价。通知制度是公约的核心内容。

    第三,只有在得到进口国和过境国主管部门书面答复同意后,才能允许开始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

    第四,如果进口国没有能力对进口的危险废物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处理,出口国的主管当局有责任拒绝危险废物的出口;

    第五,缔约国不得允许向非缔约国出口、或从非缔约国进口危险废物,除非有双边、多边或区域协定,而且这些协定与公约的规定相符。

    (三)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对策

    由于危险废物的越境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各国领域,因此,只有通过国际的协商合作才能予以较圆满的解决。

    首先,应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世界各国的环境意识。从已发生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事件看,除了发达国家转嫁污染的直接原因外,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环保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美国便准备向中国推销七十多万吨生活垃圾,这项谈判一直在中国沿海一带徘徊,从上海到宁波,又到丹山,居然引起许多人的积极响应,在每吨垃圾补贴15美元的基础上草签协议后,又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可行性报告提交有关部门论证,其速度之快,反映了一些人向往之切。只是由于环保和卫生部门的强烈反对,此事才被暂时搁置。

    由此可以看出,加强环保宣传工作,提高环保意识对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是很重要的。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对危险废物的危害和巴塞尔公约的基本原则进行大力宣传,将这一问题摆到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

    其次,要加强国际间的广泛交流和合作。国际间交流合作的目的,在于使各国都建立起有效的废物管理系统,普遍推广无废少废生产工艺、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技术及高水平的管理方法等。

    要控制危险废物,就要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这种废物的生产,并尽可能就地将其回收利用或处理,以实现对环境无害的持续发展。各国应大力研究这方面的技术,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再走工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发展工业中就要采用新工艺,产生的危险废物应有处理措施使其得到无害化处理。但是,这需要巨额的投资,还需在科研方面投入极大的力量,因此,对于工业起步不久的发展中国家是极其困难的。这样,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发达国家不仅应减少或消灭其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还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对发展中国家予以积极的援助。这不仅符合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发达国家人民的利益。

    第三,各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以法律作为严格管理的依据。

    法律不健全,是造成危险废物管理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各国政府应加快国内立法,早日予以实施,做到有法可依。

    目前,许多国家都不只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支持控制危险废物。如,多哥政府1988年公布一项禁止输入、出售、转运或储存有毒或放射性废物的禁令,象牙海岸宣布,向该国输入危险废物者将处以160万美元罚款或监禁20年,几内亚1989年将四个卷入从美国输入1.5万吨有致癌物的焚烧灰尘事件的官员判处四年的徒刑。发达国家也同样关注这一问题。欧洲委员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贸易组织之一,已颁布两项禁令,强迫危险废物输出国在得到输入国同意之前,要确保输入国有在保证环境良好状况下处理这种废物的“适当技术能力”。1988年12月,意大利内阁批准一道法令,除特殊情况外,禁止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危险废物。

    近年来,国际间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也波及到我国,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我国在1989年签署了巴塞尔公约的最后文件,国内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有害废物管理办法》、《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管理条例》等法规已经在起草、讨论和修改。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