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

时间:2024-04-02 11:27:39

导语:在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

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内控管理 模式研究

一、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正常运行:

(一)业务流程存在缺陷,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的完善而优化,是企业抵抗市场经营风险和获得高额利润的前提条件,而业务流程中的项目建设、营销策划、客户服务等存在的问题,使得房地产企业失去商业嗅觉,难以建立有效的决策流程。一旦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失去话语权,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业务竞争中失去优势,甚至丧失在市场中的地位,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内部资金缺乏集中掌控,导致资金成本攀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是资金信息的不对称,由于房地产企业组织架构复杂,产生的现金流错综复杂,给内部账户的统筹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再加上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失控,给资金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威胁,无形中增加了资金的管理风险。二是资金的调配问题,主要体现在大量闲置资金的存在,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的增值目的难以实现。三是财务费用的节节攀升,主要原因的资金的分散,导致了贷款利率的上升,而资金的调配缺乏有效措施,譬如票据调剂体系的缺失,使得贴息高额支出。

(三)市场的风险评估能力低,房地产规模的扩大的同时,催生了各种类型的市场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关系错综复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一级市场土地买卖的控制,房地产企业无法利用常规的价值规律控制买卖的供需平衡,成为企业最难控制的外部风险。二是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的周期长,在开发的期间,市场和政策的因素使得企业产品的消费市场规模以及房价等产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房地产市场这些特点决定了该行业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行业,而房地产企业缺乏市场风险评价能力,在发生市场危机的时候往往措手不及。

二、完善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房地产企业业务流程包括招投标、合同和客户关系维护三方面的管理内容,具体体现如下:

1.招投标环节,一是开发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开放式在线招标管理,通过以供应商会员注册的形式,与开发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达到招标业务高效率的效果。二是建立供应商的规范档案,根据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进行等级划分,为招投标环节提供信息公开化、公平化、规范化的依据。三是建立招投标的管理部分,对各种招标流程进行严格控制,根据不同类型和金额的招标项目,制定不同的招标流程,并以集中招标和评标的模式,提高招投标环节的效率。

2.合同的内部管理要贯穿订立到变更整个流程,对合同管理的进度进行跟踪,合同的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工程的合同信息管理,其中包括工程合同、材料合同、设备合同和土地买卖合同等,一方面是对合同成本、变更时成本项目指定、合同结算等进行拆分,控制合同体现成本的额度,另一方面是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合同管理的便捷性和实时性,也便于合同台账的监督和审计。

3.客户关系维护,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加强,房地产需要以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牌获得市场支持,因此客户关系管理内部控制是房地产企业内控的关键点。关于客户关系的维护,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线,在房地产企业推出的产品当中,体现出客户的基本需求,譬如某区域的购房者需要中小面积户型的商品房,则房地产企业在做足市场调研工作之后,要将产品的户型面积定位好,如果违背客户的这种购房需求,而盲目生产大户型的商品房,那么企业将面临滞销的结局。

(二)内部资金实行集中掌控

房地产企业建立集中管理的模式,旨在实现企业资金成本效益的最优化,掌控的方法具体如下:

1.结算中心的成立,提高对下属部门的资金监督和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划转效率。笔者建议企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由财务部门挂头,对企业资金的流向、流量和存量等进行实时监控。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要与银行交易系统连接在一起,其中包括付款交易和收款交易两大环节,可以在资金管理系统中及时查询资金的发生额和余额,并快速下载对账单。

2.资金计划的拟定,根据企业的营销、租赁和物业收支等的计划,为资金计划的申请和审批提供依据,促进资金使用计划性的实现,一方面是根据合同的约定,自动生成资金的款项类型、付款金额和付款时间等,另一方面通过考虑企业实际资金,制定经营、投资、筹集等活动资金的收支平衡表,以便及时对资金计划进行调整。

3.预警监督机制的完善,在资金计划和业务流程审批之后,规定资金使用的禁止条件,并结合复杂的工程项目,设置预警监督机制,将合同付款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最大限度降低支付的风险。

(三)提高市场风险的评估能力

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风险的控制,是通过动态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差异化对比分析,制定出合理的目标成本,以便控制好企业内部成本和项目进度,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也是市场风险评估能力的体现过程:

1.对市场地产项目进行批量分析,测算出科学的明细成本,成本控制部门根据规划部门的规划经济指标和项目描述等,对标准建设进行成本估算,在商业计划书阶段、规划方案设计阶段、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经过科学的测算和严格的审批,形成各阶段项目成本的控制标准。

2.以目标成本、合同约定额度、合同变更条件和合同结算标准等为依据,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更新动态成本,并利用差异动态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动态成本和目标成本进行对比,以确定动态成本是否符合成本管理的要求。

3.根据企业的发展策略,在目标成本生效后,指导各类合同的签订,以及在合同费用发生后,控制合同成本的细项,以免超过预定的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需要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面貌立足于经济市场。而房地产企业存在的业务流程分散、资金掌控不集中和市场风险评估能力差等问题,始终制约着该行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只有通过结合内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一方面是规范化房地产企业的业务流程,完善招投标、合同和客户关系维护三方面的管理内容,另一方面是实行内部资金的集中掌控,实现企业资金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并制定出合理的目标成本,以便控制好企业内部成本和项目进度,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方可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内容,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健康、稳定和高效的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张艳华. 论房地产企业内控的现状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年02期:101-102.

[2]周红梅. 浅谈地产企业财务内控模式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5期:172-173.

[3]江旺桂. 试论房地产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有效构建[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179.

[4]胡伏. 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企业研究,2012年02期:65-66.

第2篇

【关键词】专业管理;做法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为促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适应国网公司提出的“集约、精益、全面、统筹”的核心要求,松阳县供电公司根据省公司下发的《公司全面深化内控体系建设会议纪要(浙电会纪〔2014〕9号)》《内控深化工作会议纪要(浙电会纪〔2014〕66号)》等内控文件,以流程标准、成本标准、内控标准为重点狠抓基础管理,通过规范、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落实财务审核和监督职责,创新管控方式以及加强业财协同等策略,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审查机制、投资能力管控机制、项目执行控制机制、投资回报挂钩机制4个工作机制,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构建“目标有预控、项目有储备、支出有标准、过程强控制、结果严考核”的全面预算闭环管理体系。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项目预算闭环管理实行“全面、全员、全额、全程”管理,管理范围涵盖公司项目的全部经济业务。

具体目标如下:

通过建立“目标有预控、项目有储备、支出有标准、过程强控制、结果严考核”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逐步实现预算管理从逐级汇总向科学主导、从分散粗放向集约精益、从条块分割向全面统筹、从开口运作向闭环管理转变,并进一步提升公司经济效益,优化公司资源配置,有效推动精益财务,合理防控经营风险。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1)预算执行结果考核指标。预算执行结果考评为定量考评,纳入公司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主要由4个指标组成:利润总额、经济增加值、可控费用、资产负债率。计分规则:完成目标值得基础分,根据横向排名,同比变动等情况进行加减分。结果应用:与领导班子薪酬、单位工资总额挂钩。

(2)预算管理质量考核指标。此过程为预算管理工作定性评价,纳入公司财力集约化管理考核,主要有4个指标组成:预算编报质量、业务预算执行监控应用情况、月度现金流量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控制业务规范应用情况。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主要流程说明

松阳县供电公司以“储备、编制、执行、考核”的闭环流程为主线,通过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审查机制、投资能力管控机制、项目执行控制机制、投资回报挂钩机制四大机制,以及通过梳理内控管理流程,融合内控管理策略,来大力推进项目预算管理。

其中,项目储备是预算编制的基础,预算编制是控制分析的基础,控制分析是考核评价的基础,考核评价结果又为次年项目储备和预算编制提供了参考,四大环节相辅相成,形成了闭环体系。

2.项目储备流程

(1)建立并运行项目储备审查机制,强化预算前端控制项目储备流程如下图3所示:

(2)定期核查项目储备信息,规范项目储备管理

3.预算的编制

(1)优化预算编制流程,提升预算编制水平。松阳县供电公司按照“两下两上,先下后上”的分级预算管理方式,采用海博龙预算系统作为预算编制的工作平台,责任部门则通过浏览器访问预算系统,进行预算编制的工作。

优化预算编制流程的主要工作有:①丰富预算管理层级,完善预算工作架构;②建立投资能力管控机制,实现需求与能力双向平衡;③应用标准成本编制日常经营支出预算,加强对业务预算的源头管理。

(2)严把项目释放的审核监督关,实现计划与预算数据的匹配。

4.预算的控制分析

在预算实施环节中,预算的控制分析策略是保证预算顺利执行的有效手段。松阳县供电公司始终以经营目标严控、过程能控、风险可控为控制目标,针对不同的预算对象,实施不同的控制策略。

(1)统一项目编码,细化预算下达颗粒度,保证预算执行可追踪、易检索。

(2)通过业务流和资金流实施全链条控制。

①业务流管控。首先,进行项目校验,在“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的管理要求下,进行校验项目编码的规范性;检验业务流是否纳入预算方案。其次,在目执行过程中,业务流包括预算下达、需求提报、招投标、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物料领用、财务入账等阶段,其控制重点工作和要求如下表2所示:

②资金流管控。实施“收支两条线”的资金流管控原则,即收入集中归集,支出集中审批,不得坐收坐支。所有项目类支出均实施项目预算管理,所有的收入、支出均纳入现金流量预算,确保项目与资金一体化管控。由系统实施强控,减少人工干预,确保预算执行刚性。收入成本预算按年度控制,现金流量预算按月度控制。

(3)实行“业务部门建台账,职能部门月分析,预算执行季汇报”的工作机制,强化预算内控管理。

①业务部门建立预算控制台账,实现业务财务双重把控;②职能部门建立月度分析例会制度,有效指导业务部门日常经营;③预算管理办公室按季将综合经营评价向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汇报总结。

5.预算的考核评价

(1)实行投资回报挂钩机制,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2)建立沟通机制,持续改进,提升项目预算管理水平。

6.预算闭环管理过程的其他关键点管控

(1)强化系统关键用户的权限控制;(2)严格预算管理工作的移交环节,保证预算管理流程的有效运转;(3)加强预算管理流程各环节审核力度,落实责任追究机制,提升内控管理水平。

7.专业管理的人力资源保障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框架指南》,公司建立了“预算决策机构、预算工作机构、预算责任机构”三级组织体系,按照“纵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横向统筹组织、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开展工作,预算组织架构健全、职责清晰,预算决策程序完备、执行有序高效。

8.专业管理的制度和信息系统支持

(1)以严密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为基础,规范管理。预算制度规范是保证预算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松阳县供电公司目前已建立的制度体系分为管理制度体系与工作流程规范体系。其中,管理制度体系包括4项综合性制度,如《预算管理办法》《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办法》《成本管理办法》等,以及20项专业性制度,如《营销投入项目管理办法》等。工作流程规范体系则包括26个规范化的预算管控标准流程,如《预算流程手册》《预算编制表单》等,同时结合省公司下发的关于内控的文件,如《内控深化工作会议纪要(浙电会纪〔2014〕66号)》《公司全面深化内控体系建设会议纪要(浙电会纪〔2014〕9号)》等等,公司通过各办法相互衔接,构成了预算管理从横向到纵向、从编制、审批、下达、执行到监督、考核全过程、各环节有效约束的严密的制度体系。规范了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了基建、技改、大修、其他等预算项目从计划审批、过程管理到结果考核的规范运作程序,提升了资金的控制力度,达到了资金费用按集中管理、统筹安排、财权与事权分开、安全与效益并重的原则,实行分级归口管理的管理效益。预算管理办法与年度业绩考核办法相衔接,形成了激励、约束、规范的执行和考核体系,有力保证了公司预算目标的全面实现。

(2)以先进的信息化网络为平台,创新管理。主要包括:业务系统(业务预算信息)、财务管控模块(预算编制)、套装软件(预算执行控制)和辅助决策系统(预算分析监控)。

三、评估与改进

1.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每月由财务资产部负责各级预算责任中心预算管理质量的分析和预算执行数据的计算,根据各责任中心预算执行情况及相关预算考核办法,落实各项考核、奖惩措施。针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检查、督促各责任中心进行整改。同时,进行预算分析,实现预算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公司的项目预算闭环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受观念习惯、职责标准、信息手段等多种因素限制,项目预算闭环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预算闭环管理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项目可研深度不足、投资估算不科学,造成执行中项目调整多、支出控制难;协同部门沟通力度不够,造成部分工作滞后等。

(2)项目预算闭环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尚待完善。预算评价体系的改善一直是公司预算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目前在用的评价体系偏重于保证年度目标的完成,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对企业内控管理以及月度、季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的指标。

3.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1)优化项目预算管理界面。强化公司各部门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职责。理顺业务、计划和预算在项目管理上的关系,强化职能对接,发展建设部着重抓好可研、储备和项目执行的过程管理;财务资产部抓好项目储备库可行性审核,加强规划与计划的衔接;抓好能力与需求的平衡,合理确定经营目标,安排预算投入,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与考核。

(2)补充预算管理工作考核指标。为了全面完善公司预算管理工作评价体系,计划增加月度、季度预算执行进度评价指标、预算管理内控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以及预算工作的及时性、预算体系的完善性等定性评价指标等,以期全面推动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内控管理;问题;对策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是对从建设项目决策、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决)算等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及参与单位的相关经济行为进行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的监督和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或咨询意见的管理活动。自2007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以来,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在各高校中得以快速的发展。[1]而内部控制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其中控制环境是基础,是内部控制的土壤,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三个重要环节。监控是使内部控制形成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内部控制制度得以不断优化、提升的手段。如何将内部控制管理理念运用到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中,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内部控制管理,更有效的发挥监督与评价的作用,本文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入手,剖析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内部控制环境较为薄弱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影响控制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工作更离不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利于明确职责、有章可依、规范管理,提高管理工作质量。[2]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目前配套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尚未建立完备的全过程审计的规章制度,也没有系统地上升到审计规范,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影响审计效果和权威性,也给规避审计风险带来了困难。

[3]工程审计人员缺乏与审计人员素质良莠不一也影响着控制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存在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控制环节多、专业性强等特点,对这些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必然占用大量的审计资源,目前许多学校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方面的专业人员不多,加之平常日常结算审计项目较多导致对建设工程项目开展全过程审计有些力不从心。聘请了造价咨询公司来履行全过程审计工作职责,由于中介机构的固定人员少,临时聘用人员多,技术队伍不稳定,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也强弱不一,从而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环境。

2、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比较缺乏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是一项新型的审计业务类型,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比较缺乏,对工程全过程审计项目的评价还是套用财务审计项目的要求。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审计流程和方法与财务审计有着较大的差异,用财务审计项目质量评审的评价体系来考评工程项目审计质量,显然是不适宜的。也正是因为缺乏评价体系,使得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审计关键点控制不到位,难以评估与防范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风险。[4]由于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的全程性和实时性,审计人员要参与到建设项目的招投标、设备采购、材料的定价、进度款支付等各个环节,这样使得基建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职责不明的现象普遍存在。[5]有时形成了事情都先问审计人员,先让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再签署意见的惯例,使原本工程建设各方的正常的权责关系发生了偏离,造成审计人员介入工程管理越来越深,产生审计风险加大、审计越位的现象,这样既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不利于对工程项目管理,甚至有时还会与其他管理各方产生冲突。

3、审计控制活动不够到位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内容包括广泛,它包含了工程项目前期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设计方案论证,工程招投标、合同审计、工程量清单控制价审计等事项,也包括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控制、工程签证管理、工程进度款支付、材料价格控制、工程验收、工程结决算等一系列的审计工作,这些都是全过程审计工作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观念、惯例、人力等因素的影响,工程审计人员往往对施工过程期间的控制偏为侧重,却往往忽视了对前期的管理的控制,觉得这些工作与造价控制的关系不紧密,不是我们审计的重点。要使审计活动控制到位,还必须把握好工程各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在不同的工程建设时期挖掘关键控制点的最大潜力,以保证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活动控制发挥最大的效益。

4、审计沟通协调工作有待加强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只依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实现的工作。不注意做好与施工、建设各方的相互沟通协调工作,就会导致矛盾重重,工作不配合,不协调的现象。有时甚至会产生各方严重对立,使建设项目全过程委托审计工作难于开展的局面,给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5、审计检查监督控制不够扎实

由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多采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委托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缺乏检查和监督,对审计过程不去检查监督,放任自流,对一些关键环节,如合同、材料定价、工程变更、进度款支付、工程索赔等事项缺乏直接控制,或者直接控制不到位,使得审计工作质量大打折扣,起不到监管控制的作用。

二、针对内控管理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审计工作。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本单位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制度,对审计的职责、范围、内容和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形成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审计管理工作程序、流程,细化造价咨询机构选聘的程序和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制度,实现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审计工作有效实施。

2、选聘优秀的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确保审计质量。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复杂的、科学的系统工程,是集工程、经济、审计、法律和管理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要求工程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建设、经济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只有选聘优秀的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障。

3、建立恰当的质量评价标准,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机构要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必须要建立一套国家权威机构层面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对审计机构和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合理设置审计质量评价指标,才有利于审计机构尽早发现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大审计失误的发生,有利于规避审计机构的审计风险。

2012 年我校通过对新校区的全过程审计实践,对审计质量的评价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编制了一套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指标设置为三级指标,具体审计内容分为八十四指标,对应每一项具体工作,按百分制的原则对每个具体指标设立分值,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善的、可操作的工程项目审计质量评价指标,适合于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能对审计机构和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

4、把握好工程各个控制环节,确保审计控制到位。

一个项目的每个时期都有其控制的特点。工程前期工作虽不比施工中的控制直接,但对造价的影响也是比较重大的。比如工程的设计环节,设计工作不仅影响工程美观和使用功能,也直接影响工程的造价。在设计时如果不能全面掌握工程项目功能和要求,功能定位模糊,就会导致建设方式改变、装修标准提高等后果,这些都会对造价有重大的影响。[6]实践表明,设计阶段一般决定着工程造价的75%以上。对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合同管理等也是一样,审计人员对每个控制点进行提前介入,有效监督,把握好工程的各个控制环节,才能从根本上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要把握各环节的审计重点,特别是注重做好工程设计论证、清单编制、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工程结算等几个重点环节审计,即重点关注对设计概算的正确性、工程设计的适度性、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合法性、准确性, 招标投标工作程序的合法性、公正性,合同条款严谨性、完整性的控制,重点检查合同中定额套用、费用计取、材料供应、质量标准、工期进度、安全施工、结算方式、质保期限、违约责任等主要条款是否明确;审查是否按图纸施工、隐蔽工程、变更签证、索赔、材料设备购置、工程进度款支付等环节。 结算中把好工程量计算关、定额套用关、工程取费关、材料价差关等。只有把握好这些审计关键控制点,才能使审计控制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5、积极做好与建设各方的沟通协调,确保审计工作目标实现。

每个工程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好一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与建设、施工、监理、设计等各方全面沟通协调非常重要。审计机构必须建立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如坚持中介机构审计组长和审计处监管员参加施工现场监理例会和其他建设项目中的各种会议,注意做好审计部门、中介机构与基建、设计、监理 以及施工各方的个别及时沟通协调,增进理解,使跟踪审计工作置于建设工程全过程之中,确保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

6、进一步完善检查监督机制,保证内部控制实施力度。

审计机构要经常全面地对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的全过程审计工作进行检查督促,确保全过程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要建立健全委托审计的检查、监督管理制度,特别要制定好委托审计的交叉复核制度。在制度还要明确各级把关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制定重点审计环节工作流程。全过程的检查监督,要特别注重关键环节和关键点的检查监督,如定期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人员到位情况、制度执行情况、审计日志、审计周报、阶段总结报告、隐蔽记录、工程签证、影像记录等进行检查监督。我校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委托审计项目实行三级把关制度,即项目审计小组一级把关,委托单位(审计处)设立的监管员二级把关,委托单位(审计处)三级把关的复核机制,二、三级把关对委托的造价咨询公司的工作进行协调、沟通、检查、监管,对跟踪审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并参与重大审计事项的确认。通过重重把关、重重复核更加保障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也进一步加强了内部控制实施的力度。

随着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的逐步开展,其在工程管理和造价控制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审计,有效控制并真实反映工程造价,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完善建设工程管理,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得到了相关方面上级领导的认可和重视。但如何进一步做好工程项目管理,更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加强对全过程审计的内部控制管理,不断提高全过程审计的质量,避免和防范全过程审计的风险,才能使全过程审计工作适应发展的需求,从而为单位发挥更大的效益。

(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审计研究专项课题―《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内控管理研究》(课题编号XJK014BSJ02)的课题发文)

参考文献:

[1]曹杰.浅谈企业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管理[J]. 商业经济,2013(5)

[2]李飞.浅谈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风险及防范[J].建筑经济,2011(10)

[3]吴乃龙.浅谈医院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9)

[4]丁红华.李顺长.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3(9)

第4篇

关键词:采购流程;内部控制;权责分离;预算决算

企业采购是生产和销售的基础,采购的成本、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和利润的高低。采购流程较多,涉及的内容繁杂,采购成本几乎占总成本的百分之七八十,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对采购流程方面的内部控制研究尚浅,很多企业采购过程不够透明、内部控制不够严密,导致了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使企业经营运作出现问题甚至倒闭。因此,深入研究企业采购流程的内部控制对健全优化采购流程内部控制、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企业采购流程的内部控制现状

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行发展都离不开采购,采购业务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首要环节,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采购的开始是因为存在需求,所以要根据需求部门提交的请购单由采购部门制订采购计划,进行预算评估,决算商定,报经上级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由采购人员进行供应商选择,公平招标,货比三家;选定供应商后洽谈合同,签订采购合同并发出订购单;收到货时由库存管理部门进行验收,与采购单进行核对;不合格材料要进行退货处理,合格材料验收无误后再由财务部根据采购发票进行付款。综上可见,采购流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涉及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所以需要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相互协调、监督,才能实现采购的最优化。然而,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采购流程设计和执行仍然存在问题,流于形式。

1.1岗位未权责分离,缺乏监督

采购业务没有明确岗位的分工责任制,提交申请的人员同时负责审批工作;采购员负责执行的同时又负责记录、验收;审核人员负责审核的同时又负责付款等。这些不合理的岗位设置成为采购成本偏高,采购物资质量却不高,或者根本不是生产所需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采购流程中缺少必要的审核监督,只是由采购人员进行供应商挑选、询价,可能导致采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暗箱操作、从中获利,而购入的物资或价格偏高,或质量不足,或与生产所需并不达标。因此,没有良好的监督机制也会影响企业采购成本及质量。

1.2采购计划不明确,缺乏预算控制

好多企业采购是随时需要随时采购,并无严格的采购预算计划。这样的采购流程,不仅采购时间受到限制,而且缺少对采购价格、质量的对比,因为时间紧张,无法对采购项目进行详细地调查分析,严重导致采购时机盲目性、采购信息不确定性。有的企业制订了采购计划,只是为了迎合领导的要求,或者计划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使得采购计划严重不可行。

1.3供应商选择重人情,管理缺乏跟踪

采购活动就是要与供应商打交道,所以供应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由于受到利益与情谊等影响,采购人员很可能忽略产品质量,选择价格偏高、质量偏低的关系户。同时,企业对已选定的供应商缺乏持续的跟踪,对供应商的资信、经营状况及范围没有实时关注,容易出现材料临时短缺、采购链断裂等问题。

2健全采购流程内部控制的对策

2.1落实岗位权责分离,完善监督机制

为实现高效优质的采购目标,要求企业设置合理的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责任,切实做到权责分离。主要的岗位分工包括:请购与审批分离;采购执行与记录分离;采购执行与验收分离;询价与付款分离;付款与审批分离。执行内控的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规范、审核相关负责人的业务操作,切实履行好内控管理的责任,定期组织开展有效地监督检查。采购环节涉及多个关键控制点,每个关键点都由不同的人进行负责。这样可以避免个人专权,避免利用职位之便。还可以明确责任,某个控制点出现问题,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出该控制点的负责人,询问原因,制定解决方案,根据问题情形追究责任。这样不仅提高工作效率、严防、暗箱操作,更有利于明确责任,提高采购效益。

2.2合理制订采购计划,加强预算控制

在市场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企业的主要产品大致每年的生产量相同,对原材料的需求几乎也应跟随趋势变化。因此,为强化企业的采购流程内部控制,应事先进行合理地采购预算。采购预算是根据以往年度原材料的需求量对本年生产所需量进行估算,账表分析,结合本年的市场需求、原材料的价格浮动、通货膨胀、是否停产减产等因素,进行较为合理的预计,制订采购计划,完善采购需求,实现资金与存货的有效配置,尽量使资金流动起来,使存货既可以满足生产需求,又不会造成过量的储存成本或变质浪费。

2.3制定供应商跟踪体系

企业可以引进集财务与管理一体化的操作系统对供应商进行有效控制。以SAP为例,其为企业提供一整套标准化评价供应商的评分系统,分值从1到100分,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价格、交货、质量和服务。在这些数值化的评价标准基础之上,采购人员能够减少主观差异性的影响,可以给供应商一个全面的评价。而且,对供应商建立跟踪体系,可以全面了解供应商的主营业务产品以及附加产品等等,便于在企业临时需要某项产品时,能够及时与供应商联系沟通数量价格,更可以节省选择的时间,有利于实现高效采购。

2.4运用新技术更有效助力采购内控

一方面,企业可以购买专用的网络采购软件,软件中包含提供各种需求的供应商,采购人员通过软件进行公开招标,公平竞价,选择物美价廉的物资用于企业生产。而且,通过网络招标还可以使采购信息公开化、过程透明化,加强了企业内部复核监督机制。采购人员选择供应商后,内部控制人员可以进行复核,严防存在造成采购成本过高等风险。另一方面,随着财务软件的管理功能越来越具有实用性,企业可以扩展财务软件的管理模块,利用采购、存货等管理模块,更为便捷地对采购流程进行管理控制。财务部将请购单、订购单、发票等相关支持性文件录入系统中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可自动记账,在系统自动化的链接下,完成采购内容的记录审核工作,避免了手工操作的误差、不及时性以及不完整性,保障了采购环节下物料管理的准确性,从而加强了采购流程的内部控制。

3采购流程内控执行时的关键点

3.1预算决策时应对账表进行细化分析

企业管理的重心在于决策,决策是根据合理有效地预算进行的,一项决策离不开正确、可靠、及时的相关信息,所以对账表进行细化分析十分必要。在管理会计中,对账表分析仅仅局限于量本利分析,投资决策等,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账表分析要考虑的因素就不仅仅是这些了。采购、存货、成本费用、固定资产、预算等相关理论也涉及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可大多都是程序方面的规定。因此,在实际进行采购预算时,应当结合采购内部控制环节,细化预算项目,综合考虑潜在风险的可能性,从而提高采购计划的科学合理性。不仅如此,还应当结合企业整体目标及资源配置能力,通过合理预测,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对当年或最近几个年度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事项进行相关额度调整,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机制。

3.2采购环节应注意风险管理

为了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要注意风险管理这个大范围的影响。在企业的采购环节,风险体现在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是否存在秘密交易,采购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采购合同责任是否明确,采购是否及时有效,采购成本是否真实合理等等。除了以上这些可控制因素,还有一些不可控制因素,例如自然灾害、运输途中出现事故、市场大幅异常波动等。要实现有效的采购流程内部控制,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结合这些因素加以考虑。例如,对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潜在风险,企业应对其进行保险管理或者签订套期保值合同,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

3.3应当关注财务软件存在的问题

企业采购流程的内部控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节约采购成本,减少废品损失,降低售后服务开支,获取高额利润。而采用财务软件系统进行企业管理,虽然可以在很高的程度上实现这一目的,但目前采用财务软件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个成本不仅包括购买软件的价格,还包括使用人员的培训,软件的后期维护等支出。除此之外,财务软件自身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用友、金蝶有时会出现操作结果错误或运行缓慢等问题。因此,企业在选择采用财务软件对采购流程进行内部控制时,应全面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并对软件自身问题做好防范。

4结语

只有将采购环节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有效落实,做到权责分离、计划有序,合理运用网络新技术,综合考虑采购风险,才能够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及后续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开好头、把好关。

作者:迟丽华 宋佳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

参考文献:

[1]胡明松.探析企业内部控制中采购管理与存货管理的业务流程[J].会计师,2015(01).

第5篇

关键词 投资公司 财务管理

投资公司是通过占有其他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以股东身份对其参、控股企业依法进行产权管理,开展资本经营,谋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投资公司不直接经营产品,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公司作为经营资本、经营企业的企业,其产品就是企业本身。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投资公司作为专业从事资本经营的企业,更应该将财务管理作为其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投资公司进行对外财务管理也就是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依据的是《公司法》等法律制度,主要依靠股东身份对被投企业进行控制和影响,它不能对企业进行直接的财务指挥,这就要求投资公司在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的特色所在。总体而言,投资公司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被投企业特别是被控股企业经营者的财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指标来考核被控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指标完成情况,如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由投资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被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将经营财务目标用契约形式予以确定;②随时从动态上掌握参、控股企业财务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为此,必须推动投资公司参与、控股企业实现财务一体化,使企业经常性财务信息、重大经济事项信息能及时、准确、完整地传达到投资公司,为其进行调控提供必要保证;③开展财务监控、保护投资公司的合法权益。投资公司必须依法对被投企业的筹资、投资、资产管理、成本费用、利润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以下就具体从对被投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管理、预算管理、内控管理、目标责任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重点关注各个方面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不同之处。

1 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管理

与内部财务管理不同的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并不具有天然的管理权限,而对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管理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又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投资公司应该尽可能通过寻求对被投企业的控股地位实现对其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的控制,即使不能控制也应该有相当的影响力,否则投资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该慎重。

对于自己拥有控制能力的被投企业或者叫被控企业,为了加强对其财务管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投资公司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直接参与甚至牵头制定适合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被控企业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完善对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的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层次分明,权责对称,责任明确。投资公司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被控企业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于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并纳入对企业产权代表的考核项目。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投资公司还可以通过建立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所有被控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随时调用、查询各企业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随时掌握各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与控制财务制度同等重要的是控制财务人员,毕竟财务制度最终主要是财务人员在执行。根据对各被投企业的控制程度和各企业的实际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投资公司可向被控企业委派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财务会计人员,从而更全面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杜绝会计作假行为,为投资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财务保障。

财务人员委派制是通过向被投企业直接委派财务人员来控制或掌握其财务活动,便于投资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会计主管委派制。即投资公司通过投资协议或控制被司董事会对被投企业派出财务主管人员,委派的财务主管纳入投资公司财务部门人员编制并进行统一管理与考核奖罚,全面负责被投企业的财务事务,直接进入被投企业的管理层。为了避免会计主管在面临两级公司双重领导时无法有效处理投资公司、被投企业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一方面应赋予财务主管较高的权力,如果只是作为被投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其参与决策的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应细化对财务主管的业绩考核与奖惩,避免其处于游离状态,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被委派财务负责人应定期向投资公司述职,年度终了应提交正式述职报告,并由所在单位领导和投资公司主管部门签署意见,作为考核依据。

除委派专门财务人员外,投资公司往往还可以向被投企业派出董事、监事,他们和专门财务人员一起构成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主力和前沿。

2 全面预算管理

作为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重要工具,全面预算是企业管理支持流程之一,与其他管理支持流程相互作用,共同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并量化企业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管理控制、落实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明确考核依据,为企业的成功提供保证。制度是一个企业的行动指南,预算则是对制度的量化。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对被投企业的预算控制。

投资公司应该尽可能独立的直接组织对被投企业全面预算的制定,并尽量摆脱被投企业对预算制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要求投资公司闭门造车,独断专行,预算制定还是应该以被投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方潜力、最大程度的保证和平衡各方利益为原则,不过投资公司应可能的把握对预算制定程序的控制,对预算制定的决策权的控制。

全过程的预算管理是投资公司参与被投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方法。投资公司不可能全面了解被投企业的每一个经营细节,但只要保证被投企业的经营始终处在预算之内,被投企业就基本处在投资公司的控制之中。

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应该配套解决的问题有完善预算的控制、跟踪、预警机制;建立预算的及时纠偏机制;落实与预算管理相对应的考核、奖惩机制。

3 内控管理

与制度管理和预算管理一样,内控管理也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投资公司所投企业一般是普通生产或服务型企业,其内部管理环节较投资公司自身更为复杂,内控管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内控审计是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尤其是被控企业进行内部财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公司可通过内审委员会对各被投企业定期、不定期进行全面审计或针对财务收支、资产经营效益、产权代表离任及其他专题进行专项审计,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企业的内控审计,必要时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内控审计属于事中审计,对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和管理见效性要求很高,许多内控审计任务源于高层管理者的分析和预感,提出的内部控制审计要求一般都是针对目前或近期公司管理经营效益等重要方面的问题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内控审计应以公司规范管理为关键点,以影响公司效益、最容易带来风险的关键环节内容为重点。

除内部审计外,投资公司每年还应该委托指定的中介机构对被投企业进行年度审计。为了真实反映问题,达到预期效果,在审计之前应先召集中介机构审计人员逐一对企业财务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分析,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然后再进行目的明确的审计,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防止走过场的例行审计。

对外贷款、投资、担保是比较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投资公司对被投企业的此类活动应该通过参与被投企业董事会决策或签订专门协议等形式严格控制或掌握。通过对贷款、投资项目的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防止企业盲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另外,对外担保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或有负债,企业如果随意对外提供担保,其造成的损失将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减少风险和损失,投资公司应严格控制所投企业的对外担保行为。

4 目标责任管理

为了使投资公司准确掌握被控企业经营状况,正确评价其经营业绩,有效实现目标责任管理,必须建立一套适用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以便开展财务分析与监督。可以下述指标为主,同时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特点辅之以其他指标:以保守速动比率指标作为反映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指标;以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衡量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指标;以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以净值报酬率和净资产增值率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另外,投资公司在对被投企业进行财务指标目标责任管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一些重要的非财务指标。目前,得到公认的评价企业成效的非财务指标有:①市场占有率,即企业在其产品市场中的份额;②产品质量与服务指标,包括产品瑕疵率、返修率、退货率和顾客满意度等;③生产率指标,它常用单位雇员增加额和每一直接人工小时生产量表示;④人力资源指标。在信息技术及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有形资产。因此,多数企业将雇员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雇员培训与发展计划、劳动力流动状况、雇员技能、职位晋升等有关人力资源的指标作为考核子公司经理人员成效的重要依据;⑤企业创新能力指标。

投资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实施预算管理,把总体责任分解为各项经济指标,下达给各所投企业,同各所投企业的产权代表签订经济责任状,合理确定产权代表的收入水平,明确奖惩考核指标,充分调动企业产权代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完成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在进行目标责任管理时,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完善是该项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除了将目标责任与被投企业高管的薪金、奖金直接挂钩外,投资公司还可以对被投企业的高管层实行实股制、虚拟持股制、经营层融资持股(mbo)、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等长期性激励约束机制。

5 利益分配管理

投资公司通过上述种种财务管理措施最终是为了使在被投企业中的股权分额得到尽可能的增值,这也是投资公司的收益来源。不过股权增值只是投资公司的帐面收益,要将账面收益转换成现金收益,就必须经过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以股东身份控制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是投资公司实现自身利润的一个关键环节。

投资公司参与被投企业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内部价格转移或费用转移的形式实现利润转移;二是直接参与利润分配。

内部价格转移是指投资公司通过与被投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以高于市价向被投企业转移资产或以低于市价受让被投企业资产,从而以价差实现对被投企业利润的转移。费用转移是指投资公司将自己公司发生的费用转移到被投企业列支,这也可以实现对被投企业利润的税前分配。

第6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视角 合同管理 内部控制 措施

一、引言

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法制经济,或契约经济。企业重要的经济往来基本上是通过合同形式建立并实现的。经营成败和合同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一些施工企业频繁地通过招标投标,参与市场化竞争,与此同时,市场的缺陷以及合同管理意识的淡薄,使企业常常不可避免地遭受法律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影响。常见的诸如,合同主体资格预审缺乏、订立合同内容过于简单粗糙、条款有失公允、赔偿等处理纠纷约定不明、超越资质等级签约、借用他人资质获取承包资格、肢解中标合同非法转包或分包无资质的施工队等,导致施工项目难以控制进度,无法保证工程质量,从而使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信誉形象受损,索赔之路漫长艰辛,甚至诉讼失败损失惨重。这些由于合同管理不当最终引发的财务风险给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以财务视角探析合同管理中内部控制各关键环节风险识别,前瞻性地规避合同风险或通过内部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如何在认清当前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方向性地提出管理措施,推进单位合同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保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持续力,是当下企业财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当前中小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对合同管理参与度不高,内控基础薄弱

一项经济业务的出现,企业财务人员从前期合同谈判,到合同签订、合同履行,以及最后合同结算的整个合同管理过程中,基本上很少参与,也无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财务人员只负责报销、核算、统计方面的工作,导致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二)缺乏一整套制度及合同保障体系,存在许多控制盲点

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更谈不上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化合同管理控制,合同管理的内容及流程不明确,缺乏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对合同管理没有有效监督与控制,使得从谈判订立到履行、考核和纠纷处理整个合同管理工作无章可循。

(三)缺乏合同管理人才,整体素质水平偏低

企业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或管理人员知识面不宽,思想责任意识不足,对合同管理工作不够的重视。企业中尤其欠缺兼具经济管理知识与法律知识且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导致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实施合同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

三、从财务视角探析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关键环节

合同管理是企业的风险管理,合同订立、履行、纠纷处理是合同管理中的主要流程,具体涉及缔约谈判环节、文本拟定环节、合同审核环节、合同签署环节、合同履行环节、合同结算环节六个环节的风险识别。

第一,缔约谈判环节。应识别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某些要素是否不具备、信用状况及履约能力是否不足、对合同条款重大问题的识别力不足,以及涉及合同内容的专业知识是否能够支撑的签约风险。

第二,文本拟定环节。应识别内容是否已违反国家规定,合同条款是否存在重大疏漏、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或遭受欺诈,示范文本合同应识别权利与义务与实际情况是否产生冲突矛盾的风险。

第三,合同审核环节。应识别出是否未恰当修正审核后的合同,承办部门是否未按审核意见完善修改的风险。

第四,合同签署环节。应识别人是否超越权限,合同专用章是否使用及保管失当,合同是否存在篡改的风险。

第五,合同履行环节。应识别双方是否能全面有效履行义务,是否未及时补充约定不明确的重要内容,是否对履行不当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止损,是否未恰当处理合同纠纷的风险。

第六,合同结算环节。应识别财务是否违反合同约定期限、金额、方式付款,是否不及时催收到期合同金额,是否未按合同正确办理结算业务的风险。

四、企业加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财务部门实施合同全过程内部控制

财务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整个合同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做好合同管理要充分发挥关键环节的作用,通过合同订立前的风险预测、风险辨析、执行中的资金支付控制、合同收尾阶段的验收和履约监督等,保证合同管理程序的良好运行,实现全过程的财务管控。财务对风险的界定要有超前意识,应及时收集和分析与风险有关的各种信息,并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监控预警。此外,对合同生效后可能涉及的税收政策、收入情况、成本费用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合同执行情况密切关注,对外签订的经济合同,须经财务主管审核并签署意见,再由财务部盖具合同专用章,交由财务部统一存档。

(二)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合同管理系统,实现全面有效管控

企业应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备案,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充分利用信息化合同管理系统,以“合同”为中心,以“合同文本”“合同审批”“合同执行”“收付款管理”“预警提醒”“统计分析”为核心应用,通过各流程来建立起一个统一共享的合同信息管理平台,供所有合同相关不同角色的人员使用。把一些对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影响大的合同,挑出来作为合同的重点管理对象。从合同的项目论证、对方当事资信调查、合同谈判、文本起草、修改、签约、履行或变更解除、纠纷处理的全过程,都由财务部门及法律顾问参与,严格管理和控制,预防合同纠纷的发生,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实现全面有效管控。

(三)加强人才培养,普及全员法律知识,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人是提高管理水平的第一要素,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企业的迫切需要。由于企业项目施工合同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因此需要法律意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知识水平高的管理人才。企业可采用外聘、定向培养、内训等方式,从人才市场引入合同管理人才,或定向培养合同管理专业人才。还可以由中高层领导带头组织学习《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相关知识,掌握合同签约技巧,强化法制观念,增强合同参与人员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提高全员合同管理水平。

五、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建立合同管理责任和风险控制措施变得尤为重要。财务的内控管理职能要想得到有效发挥,必须让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到合同管理中来,做好风险识别分析,更好地履行内部监督控制职能,从而及时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真正为企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三大队)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中标价格越来越低,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施工项目利润空间不断减少,进而加大了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根据发展战略的具体需求,对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近几年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受到不小的冲击,在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分分工会议上提出了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建议,这可以看出国家对房地产市场会一如既往的进行调控,这必然导致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人工费和材料费不断上涨,也加剧了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企业利润进入微利时代的大环境下,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风险防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2)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社会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良好的行业口碑,使得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能够良性运转,稳步发展,提高效益。

2、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2.1、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

领导者较强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建立内部控制体制的基本前提,然而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相关的规范还不够了解,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在我国还有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基本上没有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数的施工企业领导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经营管理企业,对财务管理也不够重视,更不要谈内部控制。此外,还有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阶段,没有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手段,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越来越落后,组织形式也不合理。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的管理体制还是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人员鱼龙混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2.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还未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控控制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应该覆盖每个业务部门和每个员工,渗透到建筑施工企业每个业务领域和每个操作环节。然而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看,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设立一个明确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统一的管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各个部门单独制度,只针对各部门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政出多门,导致不同部门考虑的问题角度也不经相同,加之部门之前缺乏协调沟通,致使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会出现冲突,难以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2.3、缺乏内部监督机制,内控缺陷不能及时反溃

施工企业由于偏重于工程,对内部监督不够重视,没有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使得内部监督不到位,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内审机构不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不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对项目存在的问题不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改进项目管理。

2.4、有着较低的信息化水平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着分散性,工程项目建设时有着较强的流动性、较为偏僻的地域、范围较广等,所以施工企业在收集以及传递相关信息上有着一定的难度。由于施工企业在有着较低的信息化水平,在传递信息方面无法实现顺畅,不能给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提供保障,所收集的信息有着较为严重的失真情况,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损失较大,无法与内部控制工作的需求相符合。

3、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3.1、加强思想重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作为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由该部门牵头,立足于企业实际,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对主要业务进行梳理整理,层层分解各项业务流程并找到风险控制关键点,针对关键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逐步建立健全起一套科学完善、具有预防功能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内控管理手册、具体规章制度,下发至企业内部所有部门,以约束各部门规范运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3.2、加强内、外监督,完善约束机制

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日常自查、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以及管理层自我评价等方式首先进行内控审核,结合其他几项内部控制要素、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诊断机制,完善企业的约束机制,并充分发挥我国政府以及监理公司等外部机构的审计和监督作用,使得内、外监督的制度可以在互相约束和独立的环境下很好的执行。

例如,某企业总部设有董事会、监事会、党委,负责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监督。董事会拥有董事5名,其中外部董事2名。董事会下设五大专门委员会: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董事会在各专门委员会工作职责和议事规则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拟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

3.3、加强风险评估工作,降低企业风险

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防范企业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建筑施工企业由于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面临的风险更大,风险评估更为重要。施工企业项目在中标之后,首先要对项目所有的信息进行及时、透彻的调查和研究,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定期进行风险分析,重点关注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使内部控制能有效运转,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XXXX浙江有限公司投资风险项目部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结合工程特点,主要采取了采用专家调查法和故障树分析法,经实地考察、口头咨询和问卷调查,认真分析后,总结出该项目从设计到工程竣工期间面临的风险,得到XXXX浙江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项目风险清单表(见表1)。

表1

经过风险识别,知道了项目面临的风险;又经过了风险分析与评估,对于项目风险的整体水平有了清楚的认识,投资风险管理开始进入风险应对阶段。针对已经识别出的风险及对他们的评价分析,为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风险管理,XXXX浙江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项目部在识别出此工程建设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进行了规划,明确各阶段的风险管理重点,制定了详细的风险应对计划表,并确定风险应对方法和策略,以及主要的执行者。

3.4、完善项目预算制度,提高内部控制质量

完善的项目预算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并为项目内部控制提供对比依据和评价基础。通过项目全面预算,项目部工程、材料、机械、合同、财务、行政等各个部门联合起来,对整个项目的计划与进度、物资与设备、人工与管理、计量与支付等方面有较为全面完整的理解与规划。通过预算,各个部门对自己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并明晰本部门在成本与效益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强化计划与成本意识,确保项目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同时,每季度末组织相关部门检查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对于偏离预算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对于无正当理由导致的成本费用增加及时问责,强化内部控制的力度。

3.5、构建通畅的信息沟通途径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信息应用平台,对项目进行管理。企业还应该在施工企业的内部构建信息沟通渠道、内部报告、会计核算融合成一体的系统,确保信息传递能够处于顺畅、完整的状态,给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提供保障。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确保局域网络处于内部统一状态,使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中所获得的信息在速度更新、数量倍增方面能够达到相关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内部控制管理,重视内部控制,它可以对企业存在风险的薄弱环节进行科学的评估,最终规避或将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限度,进而确保资产安全和完整!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东叶.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

第8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 审计风险; 规避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market system change unceasingly thorough, plus the macro economic policy control the favorable tilt and guidance,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struction market cost management mechanism also gradually perfect situation to development. This audit staff of China's cost is concerned, is both important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it is a severe test. In this situation, how to ensure that cos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audit work, to evade cost audit risk is the auditor's key tasks. Based on this, the cos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udit are the mai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audit risk control measures, expected cost audit work to the execution of the required quality and quantity and achieve control audit risk this important goal.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udit risk; avoid

中图分类号:TU7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造价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实施必要的审计与监督,从而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是对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与控制。同时,工程造价审计也是确保建筑企业适应投资市场发展要求的必要前提,能够指导建筑投资市场下的施工建筑企业实现合理的经济收益,对维护市场经营秩序、促进行业经营建设而言所具备的导向作用与实用价值很大。

一、构成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审计风险较大, 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工程造价审计职业界自身; ②审计技术; ③审计内容; ④相关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以下主要从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被审内容两方面论述。

11审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没建立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没有做好前期准备, 包括一些必要的调查、查证工作; 没有及时做好审计记录; 没有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没有将审计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归档等, 都是工程审计风险产生的潜在因素。内部协调包括审计口径是否一致,审计程序是否统一,审计方法是否适当,审计制度是否健全等。如果审计人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有限,加之受领导本位意识下的执行决策干扰,也会促成其他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直接造成工程审计发生严重偏离。

21审计人员执业经验缺乏, 不具备工程审计的业务技能。从执业经验上讲, 如果从业人员有相当工作年限, 审计经验丰富, 知识结构全面、广泛,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 徇私枉法, 置法规、纪律制度于不顾, 搞“人情审计”。如前不久, 媒体曝光的河北省某县审计局在进行

电力系统审计过程中, 接受被审单位多次吃喝招待, 其中有一人居然醉

死在酒店门前, 在当地乃至全国引起很大的不良反响。但审计人员对所有相关知识不可能全面掌握, 而且还受执业经验和知识修养的局限性影响。对审计工作不可能都考虑得面面俱到, 有的还因为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够, 也必然产生审计风险。

三、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关于工程造价审计的法律法规。当前,关于工程造价审计方面的相关法规已落后于审计工作的实践。所以,建立健全工程造价审计法律制度,尤其是工程造价审计结果在合同法中的法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之前,各地政府可通过当地法规的形式在这方面做出明确制度,以解燃眉之急。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工程造价审计全过程。审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要注意测试内控制度和评估风险,要注重从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作业流程、人员结构搭配、审计结果与处理处罚等各个方面监控管理工作。审计人员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时,应始终绷紧审计风险这根弦,时刻记住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化解审计风险。打造复合型专业结构审计队伍。从项目的选定以至审计的终结,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依法办事,尤其是在实施审计检查和提出处理定性期间。这个细节抓好了就能解除很多风险,真正体现审计机关客观公正的审计宗旨和执法水平。

1.运用先进科学的审计方法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关键点,审计规范是提高审计质量, 促使行业长足发展的首要保证, 所以,先进科学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保证工程造价审计质量的必要条件。

(1) 运用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 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 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检查等方法, 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2) 实施动态的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后, 工程造价审计不再单纯是事后的结算审计, 而应该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审计方法, 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审计质量。

(3) 根据工程造价审计的特性和业务特点, 要求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多种审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和结合,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恰当地评价和估计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将检查风险降低至最低, 以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2.完善工程造价审计的外部环境

(1)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增强现有规章的可操作性, 使工程造价审计有法可依。进行综合治理, 净化社会经济环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减少不确定性因素, 使审计单位掌握相对真实可靠的信息, 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 降低审计风险。

(2) 增进与领导以及被审计单位的沟通, 获取对方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是有效开展工程审计的关键。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因此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应在审计过程中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 协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相关的内控制度, 如大宗大件物资采购制度、工程变更及签证权限制度等, 规范施工管理人员的行为, 从源头

抓起, 可以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

3.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1) 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是防范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最根本的保证。审计工作必须要注重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要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不断改革、完善现有审计规章制度, 同时要注意创立新的制度, 如建立审计情况全面汇报制、主复审制度、送审资料承诺制、对审计问题处理的集体审定制、审计质量的检查制、工程合同审签制度、考核制等。

(2) 严格审计项目质量检查的制度。基本建设工程项目预(结) 算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掌握一整套的工程预(结) 算技术, 必须了解每种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特点、核算方法, 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较为困难, 要完成以上各种各样的审计任务, 必然要冒较大的审计风险。建立完善审计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 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动审计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三、结语

总之,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专业基础技能, 爱岗敬业、公正、公平、不循私情, 熟练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和相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依法审计, 就一定能够辨别、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从而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柳松, 何逊1审计风险的九种表现形式[J]金融会计, 2003 (12) : 43 - 441

[2] 刘伊生1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 1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221

[3]邵俊波1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J] 1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3 (1) : 18 - 191

[4] 高翠珍,李成水.工程造价审计的思考[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06(4).

第9篇

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轨迹和经营特点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了5000多家。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城市信用社在前进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中央决定,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但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处境并不乐观:前有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周围有股份制银行的围追,后有轰轰烈烈改革中的农信任进行堵截,外资银行又在旁边虎视眈眈,城商行可谓处境堪忧。对于这些长期生长在地方土壤上刚刚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带着各自特有的企业文化、发展理念和经营手段,或者可以说还带着极具地方特色的不良习气,需要一定时间的整合与磨合。而这种整合与磨合,不是做表面文章,需要做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弘扬、摒弃、重组和剥离,是一种伤筋动骨的资源整合过程。

目前看来,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城商行还是各自为战,只有吉林、安徽和江苏的一部分实现了联合重组。日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一个如何确立市场定位的问题。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应该立足本土,服务本地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在“做精、做细、做强”的前提下,打破地域限制,将触角伸向周边及外埠地区。在这里,笔者不对城市商业银行是否实行区域联合重组进行探讨,只对重组之后凸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加入城市商业银行后凸现的问题

商业银行经过合并重组,其整体实力得到加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合并重组的时间较短,个别城市信用社几乎没有经历城市商业银行的必要过渡。就如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制度一样,其脉络和神经都相当脆弱,需要培植与强化。另外,员工基本都是从城市信用社走过来的,旧的工作思维惯性一时难以扭转。再者,在没有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之前,城市信用社多年来一直由各地人民银行或银监局监管,在政策贯彻、业务指导和后续发展等方面都是参照其他商业银行,摸着石头过河,所以积淀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经营环境分析:不良包袱沉重,制约发展步伐

一是资产质量包袱沉重,积重难返。二是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规模实力、科技水平、人员素质、客户群体、品牌形象以及产品结构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三是与农村信用社的筹资成本、规模扩张速度、绩效激励措施以及因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等相比,更是无法与之抗衡。四是市场定位不清。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摇摆不定。突出表现在: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放弃自己的中、小客户资源和社区市场。五是目前正处在机制转型时期,部分员工思想观念陈旧,定位不准和个别管理者兴利无方、除弊无胆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经营资本分析:股本结构失衡,资不抵债严重

个别行在增资扩股时,因难以募足资本金,于是采取向协商好的企业发放贷款。这些企业以贷款作为自有资金向城市商业银行入股的方式,来达到规定的资本金下限,以满足监管机构对其市场准入的要求,造成其实收资本不实,属虚假人股。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银行找不到经营状况好、资金实力强、社会信誉高并且出钱不套钱、参股不控股的企业来投资入股;另一方面是虽然有些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经营规模大而想投资入股的企业,但因入股的目的不纯,其投资入股无法得到监管当局的同意。

市场监管分析:不当竞争严重,经营环境恶劣

由于机制转轨、观念转移,城市商业行的机构、人员乃至一切经营架构都要进行理顺和整合,一些银行不讲发展、不记成本、不顾法规高息揽储。个别银行甚至将用于高息揽储的费用转嫁到贷户身上,变相提高存、贷款的利率,扰乱金融市场。这就形成了城市商业银行腹背受敌的局面。城市商业银行在合规经营的框架内,既要在各家银行的围追堵截中杀开一条血路,自谋发展,又要腾出手来经营自己的市场。这就要求监管当局拿出强硬手段,对各家金融企业一视同仁,严肃经营规则,整肃市场纪律,为中小银行开辟一个较为宽松的生存空间。

内控管理分析:条快机制紊乱,执行力度不强

一是观念存在偏差。一些人总认为内控机制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而忽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二是内控机制滞后。从全国看城市商业银行,一些内控机制的建设从形式上看是健全的,但这些制度所规范的内容滞后,制度条文不严谨等问题比较突出。三是执行制度不力。制度建立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没有检查和评价。四是在业务条块的机制制定上,没有很好的互相配合,出现了各自为政的不系统、不科学、无联系、无制约的现象。五是稽核职能弱化。稽核部门地位不超脱,职能不独立,权限不界定,难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监督。

城市商业银行的努力方向

彻底解放思想,加快提升步伐

做为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调整提升战略,加快创新发展,是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一脉相连的。对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任务,解放思想的领域和重点也有所不同。当前,必须紧扣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面对新压力、新挑战,我们不能“坐而论道”、“隔靴搔痒”,要制定企业的长远规划,启动培训机制,使员工树立起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要坚持调整提升战略,加快创新发展,促进银行价值的快速提升。

突出地方特点,争取政府支持

全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都有一种血脉相连的地域关系。因为它的前身――城市信用社,都是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且今天的城市商业银行,归根到底还是属于地方性质,所以在取得地方政府支持的问题上,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督促和协调相关部门,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诉讼费用大,清收成本高,加上

收回的抵贷资产处置变现难度大,使清收工作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因此,政府部门要在城市商业银行依法清收、保全不良资产,尤其是胜诉案件的执行过程中要协调督促有关工商、司法等执法部门依法执行到位,切实帮助城市商业银行真正实现不良贷款双控双降。

用资产置换的办法解决不良资产率过高和大额亏损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用有效的土地或优良的固定资产置换城市商业银行部分不良贷款或弥补大额亏损,并督促有关配套优惠政策的落实,帮助城市商业银行减少资产损失。也可以探讨由大的企业集团在参股的过程中拿出部份优良资产进行置换。

帮助城市商业银行减轻不合理的经营负担。城市商业银行税费负担过重。有资料显示,城市商业银行仅在资产处置上的税费率就达到20%以上,还有其他一些名目繁多的摊派、提留,使城市商业银行不堪负重。政府部门应帮助全面清理税费项目,减免不合理的费用负担。

正视历史问题,活化不良资产

在城市信用社时期,由于机制不完善,经营不规范,管理不严密,制度不健全等方方面面的不良因素,导致信贷等资产形成较高的呆滞账。这些不良资产,已经全部转移到城市商业银行的名下,同样制约着发展步伐。在处置不良资产上,要措施得力、人员到位,借用合力、抓出成效;在清收不良资产中,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同时,主动争取政府部门、法院、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支持,正确行使债权人权利,依法清收不良资产。要在盘活和化解不良贷款上下功夫。要在置换资产的清收、管理上做细工作。

抓住发展机遇,壮大自身实力

在收益方面,主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是抓好贷款利息的清收工作。对全部贷款利息要做到细分指标,落实责任,能收尽收。二是抓好中间业务收入,做好手续费收入和票据贴现两项工作。三是注意内部挖潜,控制各项费用支出。

存款方面,要做好四点。一是要建立稳定的客户群。采取不同策略,进行客户细分,进行差异化营销。以中小客户为基础稳定存款,逐步扩大数量。二是建立起专门的营销队伍,从行领导到一般员工都是营销员,努力增加存款。同时加大各级政府政务大厅的营销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窗口服务。在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技能的同时,实施延时服务。四是人人肩上有指标。所定的任务指标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贷款方面,要在做好市场规划。在这一前提下,广泛树立起营销意识,眼睛向内,做好存量客户的稳定和巩固工作。抢抓机遇,适时扩大优质客户群,把产品营销出去,强力推进市场开发,抢占市场份额。

中间业务方面,要牢牢抓住大客户,黄金客户。把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财政结算中心、机关事业单位及行政收费单位等政府资金管理部门为营销的重点客户群,积极开展账户结算、委托、代收代付、工资、资金理财等业务,并以此带动信用卡业务的拓展。

调整管理机制,落实保障措施

实行全行逐级负责制。明确行长抓分管行长,分管行长抓各主管业务部门。条线工作实行纵横负责,纵向对上级行条线部门负责,横向对所在行负责。将各项任务目标在业务条线和管理单位、部门间进行科学分解,达到责任落实,目标落实,承担任务的岗位和人员落实。

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在市场营销工作中,应该将人脉资源丰富、有良好社会关系、有强势社会背景的员工组织起来,组成专门的营销队伍。开发新的优质黄金客户,维护、稳定现有的优质,关系客户,兼顾社区的零散客户。充分给他们政策、时间、空间,让他们走出单位,走上社会,走进机关、厂矿,社区,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产品营销和客户开发与维护。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用人方面,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凭业绩论英雄,以绩效定升迁;薪酬方面,加大绩效挂钩比例,真正实行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薪酬分配原则。员工管理方面,实行双向选择,建立快慢车道。业绩好的员工可以得到提拔和奖励,获得高绩效。业绩差的员工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能力,享受一般待遇。对表现不好的员工实行待岗,直至解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