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2 11:48:53
导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普及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迈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样一个网络社会,网上交友、求学、购物、办事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如何在纷纭复杂的网络“乱象”中趁势而上、顺势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高校网络阵地,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此,笔者以高校网络新媒体的建设、管理实践为研究视角,重点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问题。
一、突出一个永恒主题
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要始终突出一个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成才目标。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依托网络而生的诸多新媒体同样具有这样的“两面性”。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肩负着弘扬主流价值、唱响主旋律的责任,其责任的落实和任务的推进,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手段和各类新媒体的平台,把充满正能量、体现党和国家办学方针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核传递出去,覆盖到广大师生和干部职工群体。“平日养兵需时用,闲时备粮急时须”,平时建好新媒体,使得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源源不断地通过这个渠道进行传播,让受众耳濡目染内化于心,关键时刻“战则必胜”,在第一时间能够澄清视听,化解矛盾,避免因一些人故意混淆视听而致使矛盾升级或扩大的态势出现。网络思想阵地的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但需要我们及时抢占制高点,还需要守住守好这块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大旗在网络新媒体的阵地上高高飘扬,把广大的知识分子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比如,清华大学打造全方位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积极整合媒体资源,促进校园传统媒体队伍向全媒体队伍转型,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两栖”队伍,推进优秀网络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直面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师生思想困惑主动发声、及时发声、有效发声。东南大学积极探寻、充分挖掘、不断拓展新媒体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精心设计微言微语微话题并对师生进行定向推送,巧妙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时尚便捷的阅读习惯对师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创新,努力追求卓越。
二、提高两个群体素养
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要始终提高两个群体素养,即不断提高教师的网络工作能力和不断加强学生网络行为规范。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两大群体,在应用新媒体方面也是主力军,所以要想发挥好网络育人的作用,必须仅仅依靠这两个群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素养、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而其责任绝不限于“教书”,重点还是在“育人”,特别是做人、做事方面的思想引领和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各项环节中。教师身处互联网时代,教师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在网络新媒体上的言论往往更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高校有意识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网络行为,选择一些教师骨干加入到“网络名师”的行列,通过开设网络教学空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互动和交流。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除了传统教育管理方式外,现今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已经成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家常便饭”,所以能否使用好网络新媒体这个工具就成了考量思政队伍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值。
大学生是思维非常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和领悟力都很快的一个群体,也是高校接触和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最大的群体,无论是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还是依赖程度都有日益增强的趋势,这为我们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同时因为网络新媒体的多元化、个性化、快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更具挑战性。新媒体为网民搭建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但随之出现的信息碎片化、言论自由随意和导向不明,甚至一些谣言、虚假和低俗内容容易诱导一些年轻的大学生网民产生偏激和不理性、盲从与冲动的网络行为。因此,培养一批成熟理性自律的大学生网民是发挥网络新媒体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渠道。笔者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重视学生网评员队伍建设,选拔了数十名政治素质过硬、敏锐度高、责任心强、文字功底好的学生骨干担任网评员,他们平时紧密关注网络动态,并在老师指导下围绕热点问题撰文发帖,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目前学生网评员已经成为学校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贴近三个有效载体
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要始终贴近三个有效载体,即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知识学习、文化生活和思想情感。
学生以学为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提高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任务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基础条件。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很可能会挫伤他在校期间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其心理状况。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学习技能和学术科研水平,与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两张皮”,恰恰是后者的一项非常核心的基础性工作,而网络新媒体则可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以笔者所在的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学校研发的“学生画像”系统,实时抓取学生在校各类动态数据,通过数据整合、分析,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预测出学生的挂科危险以及可能出现的“特殊状况”,并及时进行干预引导。比如挂科预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刻画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规律性。如果某学生最近几个月作息极不规律,那么他的成绩就会有下滑的可能;二是分析课程相关性,先导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后续课程的成绩有大的影响。如果某学生微积分(I)分数在及格边缘,那么后续课程微积分(II)就有较高的挂科可能性。三是计算学生在该课程上付出的精力。如果发现该生在图书馆从未借阅与微积分课程相关的图书,那么他在该课上挂科的可能性会进一步提高。依据这些分析,系统便可计算出学生的挂科可能性,类似于“微积分有80%的可能性挂科”这样的信息就会推送给辅导员,由辅导员介入督促和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状态。再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数学学院开发的《成电MATH》微信订阅号和同名新浪微博,专门开辟了《数学之美》《考研一战到底》《有问必答》《名师点拨》等栏目,围绕同学们在数学专业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供指导和资讯服务。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可行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迈进“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又有科技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它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时展的要求,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用其所长,遏其所短,努力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土壤
在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了变化、所处的环境显著改变、实施的过程日趋复杂、面临的问题接连涌现,这些因素或单独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扩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过来又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明确的检验阵地。
1.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加了信息和科技含量。网络的出现,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容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的增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绝大多数来自教育主体,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的渠道大为扩展,信息内容更为丰富,加之网络信息较好地做到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影响力更为直接和深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同网络的这种作用,顺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努力利用网络,把教育内容融汇到网络信息当中,通过网络将教育内容灌输给教育客体。从技术角度来看,网络信息的传输几乎综合了其他传输手段的所有优点,它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动态画面。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
2.网络环境下思想多元化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这里汇集交织,它对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传播着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又使得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极易被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接触。这种多元化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调整和充实教育内容,不断改进和更新教育内容的承载方式。
3.网络伦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道德是人格的核心,现实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塑造了人的道德品质。在网络交往中,人扮演着一种虚拟的角色,这种虚拟的角色具有个人性、匿名性、缺乏责任性和缺乏内在统一性,虽然网络环境中交往的平等性得到强化,但交往中必要的道德特征却遭到弱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交往相比,网络交往中伦理道德的约束较小,人的劣根性具有了相对较好的成长空间。同时,网络的出现作为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诸如自主精神、奉献精神、自由和民主精神以及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等新的价值观念与伦理精神也相应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道德生活。优秀的伦理精神和不良的道德行为与网络相伴而生已经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网络伦理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4.网络心理教育和咨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切认识活动都是心理发生、发展的源泉,网络从本质上给人们提供了超时空的认识工具,极大地拓宽了个体的认识空间。然而,网络中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相互混杂,很可能会使人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人们按照在网络中习得的带有浓厚异质色彩的行为和观念去理解、接触现实社会时,容易产生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内心焦灼,甚至诱发多种社会适应不良症,等等。另外,网络上各种具有地域性、本位性的文化特质和范式通过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使网络中的人们经常处于矛盾的价值选择之中,从而影响了特定个体稳定人格的形成。既然网络给接触它的人们造成心理上潜在的或显性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应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负面影响,更多的还是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操作方法和实施手段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入了形象、生动、逼真的新活力。而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其挑战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和改进原有的教育方法,客观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1.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趋交互性。由于网络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及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性比现实空间要大得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主体与客体的面对面交流,而且是以主体为主导的灌输教育为主,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很少,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客体可以随时在网络中有针对性地向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咨询问题,与多个有同样问题的其他客体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既疏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流的渠道,增加了双方以及多方交流的机会,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其任务从此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再现、组织和管理知识。网络环境下交互式的教育方法和多向交互的学习手段的出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
2.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具综合性。现实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单一,一般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示范和疏导为辅,不可能涉及教育客体的方方面面。但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把教育内容融入网络信息之中影响客体,可以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教育客体,可以设立特定的虚拟模型启发客体,也可以到相关论坛和聊天室中引导客体,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熏陶客体。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育方向,而以教育、引导、熏陶、启发和交流沟通等多种方法一起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全天候、多方位地施教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3.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立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把因材施教作为一个重要指导原则,但在实践中,由于人力、物力诸多因素的限制,这项原则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社会分层增添了新的内容,按照与网络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对网络所持的态度以及掌握网络技术的多少,可以把网民分为高层、中层、基层、浮层和外层等多个不同层次,这种分层实际上也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进行了分层。以此为基础,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明确地依据不同层次客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如对待高层以疏导的方法为主,对待中层与基层以疏导和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对待浮层以教育和打击的方法为主,对待外层则以灌输的方法为主,等等。这样,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了较强的层次性,因而更加立体化。
4.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趋主体化。由于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增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发挥。为适应这一要求,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方法都较之于现实空间有所不同,如借助网络向教育客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引导其正确选择信息、提高道德修养、在网上提出特定论题并引发讨论,等等,都在充分调动客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主体化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变被动性接受为选择性内化,从而提高教育实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拓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环境的变化、教育内容的变化和教育主客体的新特点,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寻找好的教育途径。教育必须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必须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为其所采用的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的方法穿上现代科技的外衣。
1.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信息;网络是一个新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可以利用它;网络又是一块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一些机会尽可能多地信息,同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汇到其他网络信息之中,力争让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上网的人,争取最大化地占领网络信息空间。依据新闻传播学的原理,大批量的同类信息一定会影响信息接受者的判断,一定会对信息接受的思想和意识产生强化作用。
2.通过网络主动引导和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客体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
3.研制和推广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专门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二是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软件对于使用者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使用者在反复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渐认可和接受软件所包含的多种信息与观念。例如许多游戏软件中均包含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使用者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游戏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潜在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开发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教育软件,并加以大力推广,让更多的网民使用和认可这些软件,最终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网民的目的。
4.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网站对于网民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网站一定会给受众以持久的影响。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以之为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解决了部分“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目前,诸如“红色网站”“马克思之家”“红色中国”等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网站相继建立,已逐渐形成了一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和一块阵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自由式”教学方式 网络化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Network Perspective
HUANG 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current began to focus on launching the "freestyle" way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lassroom"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t simply extend the network to become its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Network reflects the freedom, equality, self-education interactive featur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ventions of the limit can be related to the network as a measure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consumer education as netizens important reference information selection. Produce a more dive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rough such interactive way, and act on the recipi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attitudes, psychological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Stage reflects the signific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will show more featur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eestyle" teaching mode; network teaching development
1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深远地影响和改变大学生学习的方式和行为,也在客观上严重冲击着高校传统教育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自由式”教学方式凸显出自我教育的思想。这也就意味着网络成为大学生寻获政治信仰和思想追求的重要媒介,并可以进行自适应性学习,为日常相关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课堂式”教学方式能深化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对学生将会产生受用终身的思想引导作用。但与此同时需要关注的是,选择课堂式教学方式,将会成为应试教育的物化发展,注重知识的灌输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式”教育会对学生产生思维的巨大影响,成为成年人思维成熟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自由式”教育方式能更有效率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客观上会起到辅助自我教育的作用。大学生有着自我意识,所以“自由式”教育体系会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层结构”发展。网络可以提供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但不具备科学性和系统化。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结构”拓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自由式”教育方式更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悟和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思维和兴趣进行学习。“课堂式”教学方式可以解决知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自由式”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习的体验度,也能够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故此,二者的搭配融合,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2 “平等”是网络思想政治主客体关系与交流的核心
经过对比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学中“自由式”和“课堂式”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前者侧重于教学活动的师生主客体互动,后者偏重于教学主体的自由选择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关联,这也就表明是在平等的情况下,没有时空限制的状况下,进行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根本变化体现在教学主客体关系的改变。简单地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淡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更注重教学互动环节中的共同认知效果,在学习进程中凸显出网络教学主体和网络教学客体的平等关系,以及学生学习的自由性。
依托于网络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开展的途径是网络点击和网络信息了解,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上网需求的大学生。此种方式的教学内容不具备“课堂式”教学的价值指向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资讯的获取。网络教学更是呈现出市场化中的供应商与消费者间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是体现出信息商品资源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网上进行的同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交流的主客体,体现出具有互动平等关系的网民交流。在彼此均认同的状态下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交换。大学生在网络中根据“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规范,以此作为海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获取和整理的原则。从中可以发掘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化选择难度要大于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体验过程和了解内容更具有复杂性,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内化处理,才能将其转变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需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提升学习的兴趣点,并进行知识的转移,并辅助“课堂式”教学内容开展。
3 “思想政治可公约性极限”是网络思政活动的突出特征
现在阐释思想政治可公约性极限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满足主客体之间达到共识、共鸣效用的极底限阈值条件。其中需要参考的要素很多领域,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观点引导的有效途径和媒介。
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空间,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资讯丰富等特点,它也成为思想政治活动的中介。网络成为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创造者,从某种意义上显现出教育主体的特征,它具有多样性的内容和机构体系,分为群体性主体和个体性主体两大类型。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活动的客体具有单一特征。这也就造成信息交流的非对称性,大学生面对海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会产生网络思想政治综合征。因为选择太多,所以产生困惑,表现出明显的“青蛙效应”这一传播学现象。
网络思想政治主体扮演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生产者的角色,需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活动客体产生行之有效的影响,才能达成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交换。为了显著提升内容的兴趣和关注点,需要在进行网络思想教育资源分享的同时融合娱乐化效果。客观上是需要隐藏其思想政治价值观,要以点击率的形式表现出交流的频率,作为效果的衡量标准。
网络思想政治信仰具备着网络化的特征,它成为现实生活空间中思想政治信念的网络形式延伸,具有思想冲击的特点。但以网络载体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信仰不代表传播媒介的主观观点,在“自由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显现出“平等”的特征和理念。这与“课堂式”教学理念中的思想政治信仰唯一化的表现形式差距显著,“课堂式”思想政治教学体现出单一主体和众多客体,“自由式”思想政治学习体现出众多主体和单一客体(网民)。
4 “可消费性”是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生成的基础
“认同”和“共鸣”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学的主导性机制,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需要网民先进行自我说服,体现出网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体现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所以进行教学时,必须要保障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和需求性,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获取更大限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现出知识灌输的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现出双向选择和使用价值的商品交换。或者换个角度进行思考,网民关注的是网络产品可消费性,寻求最大化价值的网络思想政治资源,这也成为网络教学发展的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学体现出广泛性、多元化的自由特点,根据网民自身的需求寻找最适合的思想政治资源产品。在互动中体现出高及时性特征,客观上也展示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表层结构”教学效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长期教学的持续性,这会对网络信息的“及时性”产生影响。在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假如缺乏系统性的构建,将会产生“青蛙效应”的传播现象。
5 网络思想政治对大学生网民思想政治“表层结构”影响的效果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给网民带来“表层结构”教育的同时,也会对网民思想政治理念产生影响,具有及时性的感情冲动元素。它也包含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网民思想政治思维的影响效应。
大学生在学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其提供多元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以生产者的角色作用于网民的思维。实际上思想政治态度是体现出个人的思想政治价值内涵,它作为教育资源更是会产生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是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征,也会对其产生新式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时,要注重相关网络资源的娱乐性,它是指通过网络化的包装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娱乐化信息处理,使其在教学中能够达到情感互动的教学效果。这也体现出网络资源教学的可消费性,能提升点击率,促进网络教育产业的发展。但需要注重其中可能会产生的娱乐心理依赖性,要进行相关的心理解析处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其网络思想政治产品的美化处理,要能够充分满足网民的审美价值观。它有着自由感特征的展示,并通过思想政治的思考权力、话语权力以及批判权力等方式展现出自由式体验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在网络迁移式教学方式中,能够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和控制的双重性作用。
网民更热衷于实时热点问题,关注焦点信息。这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生轰动性效果的内在保障,也能更深入地展示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让大学生用更高的热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有效地让双方在此进程中达成良好的共识和认同。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来临,深刻地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网络“自由式”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体现出“表层结构”的教学特色。所以,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将“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唐亚阳,杨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关键词:互联网预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
一、基于互联网预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失。基于互联网预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实施,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许多高校都没有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无法凸显互联网预警的强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网络技术水平不够。高校思政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者,但是许多思政工作者都不了解网络技术,无法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个方面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不足。高校思政教育者大多是第一次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了解互联网预警的工作机制,不能发挥出互联网的强大教育作用。第三个方面是高校思政教育者意识陈旧。高校思政教育者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不了解互联网预警的实际作用,只知道利用思想政治课程传递知识。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缺失。基于互联网预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秩序的教育过程,需要保障机制来维持其秩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都缺失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互联网预警评估机制缺失。评估机制是检测思政教育者教学效果的系统,它的缺失不仅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凸显价值,也让思政教育者产生了消极的工作态度。第二个方面是互联网预警调控机制缺失。调控机制是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出作用的系统,它的缺失会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从而引发教学质量下降问题。第三个方面是互联网预警鼓励机制缺失。鼓励机制是提升思政工作者工作热情的系统,它的缺失会降低思政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3.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当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的思想问题。高校学生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有所提升,但是互联网中的信息较为繁杂,这就给高校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冲击,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二个方面是学生的行为问题。高校学生的行为主要受思想影响,而高校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网络有害信息侵害,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行为错误现象,不仅影响自己发展,而且影响他人发展。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挑战;解决路径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运用,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着难以解决的老问题。面对网络强大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网络化和信息化社会,网络的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第一,西方文化思潮的入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消除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地理与时空障碍,文化全球化通过网络得以实现,中西方文化在网络上实现了碰撞和交流。然而,西方文化在网上明显占有技术优势,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推行西方的政治观、文化观、价值观。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信息强势,在网络上进行政治观念的渗透,宣扬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渗透其资本主义思想。
第二,负面网络内容的侵害。网络既是一个信息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等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对大学生毒害很深。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融黄、制黄、贩黄的主要载体,网络文化中的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十分容易破坏青年大学生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他们,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同时,网络社会是一个缺少规范且难以实现规范制约的社会,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第三,复杂网络环境的影响。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并且比较复杂,网络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部分心理发展水平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迷茫中沉湎于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中,这些大学生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的道德约束,导致其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大学生若没有相当的鉴别能力和道德约束力,面对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将会受到极大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由此引起的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和违法犯罪问题也愈来愈重,这必须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第四,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一些压力较大的学生选择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我。同时,由于移动网络发展迅速,手机上网与传统的网络游戏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最主要的两项内容。大学生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远远超限,这些网络成瘾的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这些学生也渐渐与同学、社会疏远,产生了孤独、自闭、消沉的情绪。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网络带来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历史使命要求它始终站在时代和科技的前沿,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努力探索与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一,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网络时展的要求,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方法和手段。要摆正并且突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同时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络中占有率,在形式上要广泛运用各种常用网络沟通工具,实现师生在线互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建立高素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高素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确保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应建立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专职辅导员、网络管理维护人员等在内的工作团队。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能,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网络工具收集、处理和传递网络舆情信息,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化解舆情危机和引导舆情的完善发展。
第三,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要完善网上信息审查过滤制度,依法规范网络行为。要营造一个完备的网络舆情监管系统,实行校园网IP地址实名登记,校园BBS或贴吧实名注册、新闻实名点评等措施,努力规范校园网络秩序,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诚信度,有效规避网络信息匿名造成的不实信息和偏激言论的出现。要加强网络道德、网络法制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和网络文化分辨力,抵制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在网络上蔓延。
总之,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来新的挑战。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转变。今后,我们应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大学生网路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兰春丽.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电子商务;网络犯罪
第一章电子商务环境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我们科学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逐渐演变出来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治集团、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干预和影响,以期待其转变思想观念,塑造人们的道德品德,预期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主要以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为重点,也包括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伦理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使“内化的人的品质”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人的思想品质的改变,这也是实践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体现和证明。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切合实际地对这些具体的人开展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素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认为,应该从主客体的角度来考察价值,认为价值产生于人与外物的关系,外物作为客体满足了主体人的需求,就产生了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实践活动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性质来满足主体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主体的人、社会具有导向价值,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领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的方向上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动力价值,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能动性,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还可以塑造主体人的人格,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对于社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拓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规范。我们不仅需要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环境的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施加干预和引导,才能更好的作用于实践。
(一)电子商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的电子商务也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到网络购物时代,享受网络购物的方便、快捷与畅快。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都在逐年增加,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也在增多。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先进的商务活动方式,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法律和制度等因素还不完善,层出不穷的问题也是逐渐暴露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诸如网络诈骗,非法虚假交易,个人信息丢失,不良竞争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电子商务环境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诸如在管理上的技术受限,电子支付问题,以及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化环境的冲击下,网络逐渐成为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大量的网络信息充斥着网络环境,也时时刻刻在影响着网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问题层出不穷,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等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及时介入,把握网络的特点,利用网络的特殊性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除了我们需要在网络技术上保障电子商务交易流程的安全通畅,人们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不劳而获的思想导致网络病毒时刻潜伏在网络环境中;欺诈欺骗等行为也同样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虚假的信息、诚信的缺失也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思想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引导网民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干预网络欺骗以及诚信缺失的虚假交易等行为。同时也需要对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人们提供一些网络交易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第二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电子商务的对策分析
在《导言》中,马克思有这样一段论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说服人的理论,理论没有很好地实践,学习、宣传和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层出不穷的问题就证明思想没有被人们所内化。
结合当前电子商务环境的实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更好地作用于网络、服务于网络。提高网民的思想素质和觉悟,创造性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电子商务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
一、本质论:引导理,干预网络犯罪
网络具有虚拟性、言论自由、信息泛滥等特性,很多网民对于处于新奇等原因对于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网络,理性的使用网络。利用网络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干预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诈骗,欺骗,散布虚假信息和言论等违法犯罪行为。另外,我们也需要利用网络的一些优势,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创新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规范和引导人们理性使用网络。
开展深入、细致的网络调查,对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归纳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符合电子商务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施加影响和干预,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电子商务运行环境。
二、价值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诚实守信
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是一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得到所要达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段性、渗透性的特点,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我们要长期教育、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大能够对人们价值观正确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诚实守信的教育,青少年是使用网络主力军,要从小就教导他们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尤其在网络这个信息大杂烩,观念复杂的网络领域,更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念、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正确的引导、导向和规范作用,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看待事物、办事情,帮助人们提升个人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电子商务活动也能够得到稳步发展。(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耀灿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当今社会,网络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的网络媒介是一个传播思想的重要平台。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是一个既受教育又受环境影响的群体。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是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网络对对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以及个性心理都起着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因此,网络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加以解决,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目标培养的需要
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遵循大学生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大学生人格、解决各大学生各类思想问题的教育实践。是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是实现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新一代大学生追求平等、自由,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网络为这种价值观提供了实现的空间。新一代大学生成熟、理性,但是他们在现实中也避免不了产生困惑,甚至错误的人生观,因此利用网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以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离不开网络媒体的支持,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因为大学不仅是知识创新,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网络的主流声音。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涵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化方式。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进行的教育实践,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受教育者更加容易接受。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思想观念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简单,形式枯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网络媒介这一独特的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它改变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认识不够深刻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在内容、方法、规律上都应建立自己独特的体系。而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无法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应该拥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专门人才培养机制。
(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学的理论指导。然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过程中,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只有从理论上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主动探索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规律。网络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在互联网环境下,一些大学生会面临着政治意识淡薄、思想迷茫以及政治信仰危机的考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主流的正确信念。在方法上,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利用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网上交流等手段来丰富学习和交流的模式,从而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械、呆板以及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势。
(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引导他们在互联网主动寻找积极、向上的信息,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使他们以正确的信念主导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三)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
培养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专门人才。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空间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直接交流。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具备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同时能够以敏锐的思维迅速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在网络空间中展现自己的理论影响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 网瘾防治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北京教育,2009.6.5-9.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从来世间万物,无一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没有绝对脱离社会生活的物事存在。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的人。网络行为的主体——人,同样也是高度社会化了的社会人。虚拟的网络生活空间,正是现实生活蓝本的临摹。因此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而单独议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不从社会学角度去进行积极思考、不考虑进屏幕背后的社会因素,窃以为都是不切实际的。
无可质疑,网络问题仍是社会问题。缤纷繁杂的网络行为,亦不应区别对待,仍然坚决地固守于社会现象之列。因此,网络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其间紧要,莫过于从这些形形的现象之中找出主要的东西,把握住其规律性,但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本文意图从此角度作些理论思考。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模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人对网络热情的持续升温以及网络问题的日愈多元化、复杂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理论涵容量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等诸多缺失。人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否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度过,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进而影响物质文明的建设。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人所共识。
1、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现实性方面,总结起来,莫过于强调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而内化是关键,是外化的基础。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的理论基础是观念形态的人,而非现实意义上的人。马克思主张将人放到社会实践中进行分析,他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有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1] 在这里,人的现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是出于社会关系中的实践的个人。“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它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该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2]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一切以现实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理论构建依据。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其理论起点亦应在此。因为网络问题的最终归结,不论它形式上多么变化多端,仍然要靠现实的、社会的人。人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然要考虑进表面上隐藏而实质上支撑此类问题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的因素。诚如上述,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主要在于实现其理论基础从观念形态的人向现实的、社会的人的转变。
2、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受教育者自身的自省、自习、自度等内化过程,方法上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简单生硬,僵化陈旧,缺乏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全面、合理把握;忽略了社会体制、环境、公共规则对个人成长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所以,在新时代新问题下,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理所应然。
网络空间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延伸,网络问题的本原在于现实社会生活,因为网络问题背后的操纵手,乃是活生生的现实人。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发展的,网络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客观上必然要求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网络是科技进步的标志,但“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代价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乎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3]面对层出不穷的种种网络新问题,我们需要以新的眼光来审视它,以新的方法来改造它。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由于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人的主体能动性,仅仅将之作为一个简单的受教客体,将教育主体所希望的、或者统治阶级所希冀的道德规范采取“灌”、“输”的手段强加于受教育者,一方面可能导致对教育对象个人行为干预过多而严重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则导致其产生某些逆反心理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甚至于劳而无功。
3、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乃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先忧天下,后乐天下”的整体主义思想。这种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区别于西方伦理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它都激励和团结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同患难,共甘苦。但是,既然人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那么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伟大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人有思想和判断的自由,每一个人应当是“他自己思想的主人”。他说:“思想分歧矛盾的人,若强迫他们只按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是不会没有可悲的结果的。就是极有经验的人也不知道怎么缄口如瓶,更不用说一般大众了。”[4]
综上,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要求在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时,我们既不能摒弃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或集体主义,同时亦不能单讲个人主义。因为单一的集体主义不利于个体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完全的个人主义则是利己主义。最好的切中点,则是“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从集体和集体利益中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价值追求,而个人为了实现这个追求又必须同时维护集体的利益。”[5]具体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我们仍然需要在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时注重把握这一原则。
二、优化一般与特殊方法结构
认为,任何问题、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同理,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看到引起问题产生的多方面的客观原因。网络问题的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一般与特殊方法结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人际交往及社会文化特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求和网络化发展特点及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看到,网络问题只是众多社会问题的一类,属于特殊;解决这一特殊问题,得借助于一般社会问题的方法论,这是找共性。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被单一的个性所蒙蔽眼睛,更不能只注重这些问题的共性而采用一般的、泛泛的方法。如果我们混淆于一般与特殊之间,将一般问题特殊化或者将特殊问题一般化,无疑于都会陷于思想工作方法简单僵化的境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和发生着巨大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断科学化、现代化。因此,优化一般与特殊方法结构,时时兼顾一般与特殊,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方法保证。
三、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指“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通过信息反馈和对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评判的一项活动。”[6]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具有导向性、客观性、相对性等特点,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起到及时的调控作用和诊断反馈作用,更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客观上也需要构筑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因为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本身而言,也就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评估,可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得失成败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可以说,二者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
1、以党性原则为指针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纵然网络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即使网络空间鱼目混杂,清浊难辩,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征,在于紧紧围绕党的宗旨和中心任务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西方品德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将个人利益紧密结合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之中。基于此,在评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时,我们要在评估的内容和方法上反映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来——这就是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要坚持的党性原则。以党性原则为指针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有利于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和纠偏作用。
2、以客观原则为准绳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对这一过程的客观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这就要求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必须要坚持客观原则,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情感。因此,以客观原则为准绳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就必然要求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将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将统一的规格要求与特殊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广泛接受群众意见,在兼听中求得真实,获得客观。
3、以历史原则为基准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
以历史原则为基准来构筑有效的检测评估体系,就是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察评估必须将现在与过去的情况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决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现状,审视过去,预测将来。坚持历史原则,就是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评估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从中找出评估对象与社会历史条件间的内在联系。网络虽然是社会新生事物,但产生网络问题的思想根源,却有其固有的历史继承性。对产生网络思想问题追本溯源并分析其思想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合理地评估这些问题,从而根据历史经验制定出有效的评估指标系统。
参考文献:
[1] [2]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年,第237,341页。
[3]《马克思恩克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79页。
[4]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商务印书馆 1982年, 第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