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时间:2024-04-02 11:48:55

导语: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第1篇

任何一所学校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但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不能只是一种形式,如,写几幅标语、做几个橱窗、挂几条横幅等,它是一所学校的精神财富,是长期形成而具有传统、特色与生命力的无形资产,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为此,我们积极倡导并呼吁:“打造校园心文化,建设育人新环境”。

一、心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校园文化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校领导、教职员亡,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何谓“心文化”?“心文化”是一个教育新理念。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而文化不仅是一个“场”,更是一种“力”。以文化来经营区域教育,是我们管理思想的一种飞跃,也是管理模式的一大尝试。人育文化,文化化人,管理其实就是管心,教育其实就是育心。一切的管理、教育与教学,只有直抵心灵,根植心田,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倡导用心教书,用心育人,用心管理,用心工作、学习和生活。由此而催生的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乃至整个校园文化整体呈现的区域教育生态文化等,我们称之为“心文化”。

二、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意义

1.学校加强心文化建设,是历史赋予的任务,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教育生态”源自自然生态,又超越自然生态,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生态”,说到底就是遵循教育规律,以人发展为本,追求教育和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振”,实现教育与社会共同进步的“协调”,达到教育生态形成与自然生态条件的“互动”;“教育生态”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哺育,营造一个真实的、自然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新格局、新状态、新景象。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构建和谐、人本、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现教育发展目标高起点、教育运行机制高效能、教师队伍高素质、教育环境高品位、教育质量高标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

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而人是千差万别的,有思维、有感情、有不同需求的生命个体。如何让每个来到世上的人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宗旨和最重要的功能。对于人这种同质但不同样的生命体,理想的学校教育应是差异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应尊重个体生命间的差异,为每个人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人格教育、技能培养,发掘其潜能,维护其尊严,注重其内心的发展需求,教会其知廉耻明事理,懂得爱、尊重、敬畏和感恩,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和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因此用心办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生态将直接影响教育未来的发展,推动学校心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2.加强学校心文化建设可以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

实践证明,凡是把学校的发展植根于深厚文化基础上的,就如同为这所学校注入了一种强大的能源、持久的动力。俗话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流动的教师,不管人员怎样更迭,但学校在这种文化的统领下,发展的思路是清晰的,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发展的后劲是充足的。

3.加强学校心文化建设是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的必然要求

一所学校的特色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这所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不同学校的特色就会不同。因此,只有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才能办出特色鲜明、质量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抓手,文化是突破口,文化是着力点。教育传承文化,文化引领教育。教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立教,是推进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化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决定竞争力。因此,要让文化成为撬动我们教育发展的支点,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三、学校心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校心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心文化就是用“心管理、心教育、心教学”的方式,以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为目标,引导和促进学校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策略,建构个性鲜明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最终实现学校健康、均衡、持续和协调地发展,进而为教师的幸福铺路,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学校心文化的结构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舍、设施、环境体现出的文化色彩。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成员行为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制度体现出的文化特点。精神文化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办学思想和群体意识,这种精神,这种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校魂,是贯穿于学校文化各层次的精髓,是学校文化各层次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五、如何开展学校心文化建设

1.学校心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

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我们建设一种人本的、人性的、人文的学校文化。

首先要突出“人”字:

(1)突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物是为人服务的,学校的硬件建设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2)突出“人性化”,使人性的基本需要得到较好满足,而不是“非人性”和“反人性”;

(3)突出“人文性”,能够提升人的修养、品性和境界,而不是迁就人的原始性和劣根性。

其次要突出“发展”:

(1)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三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2)学校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服务性,根本目的是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和平台;

(3)师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要内容和服务对象,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要资源,更是学校发展水平的外部表征。

2.学校心文化建设要高度关注学校传统,要敬重和敬畏学校传统,学校传统是学校特色、学校精神形成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学校心文化是一种“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统一。“过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我们无法一笔抹杀;我们需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看待传统和历史,我们应珍视学校传统。而现在正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学校精神是学校传统的精华,是学校心文化的灵魂,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表现、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全体师生的实践智慧和精神贡献。学校精神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传承,需要延续,需要不断地表现。这种传承和表现需要物质、组织、活动、实践的依托,需要学校文化活水的不断滋润和涵养。

3.学校心文化建设的误区

第一种:只换名字的心文化建设

学校工作没有任何新的思考、新的举措,新的突破,为了跟上学校文化建设的潮流,仅仅把日常工作改名为“学校心文化建设”而已。

第二种:拼盘式的心文化建设

学校对心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了紧迫感,能在校园、班级等设计布置各种文化版块(如,名人名言、体育之窗、科技长廊、书法欣赏、美术世界……),使学校增加了许多栏目式的文化内容。

这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但属于比较粗糙、层次较低的文化建设,很难扎根,很难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心文化体系,使之发挥心文化的功能。

4.适宜的学校心文化建设

适宜的学校心文化建设有几个特点:有十分明确的心文化定位;有丰厚的心文化内涵;能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心文化体系;能逐渐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推动、促进、影响等功能,有力地促进学校持续与和谐发展。

六、学校心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学校心文化建设包括:管理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阅读文化、课程文化、评价文化、节日文化等等。

构建学校心文化要有层次地进行,即从整体人手,紧紧抓住关键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一层深一层推进学校心文化的整体建设。首先,学校要拿出一个分层构建的规划,设计出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构建步骤。其次,统筹安排各个板块文化构建的操作方法,整体推进。要在全体师生中养成一种文化意识,每个人都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承担自己的任务。要把心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每个人、每个学科、每项工作的战略任务来抓,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从小处着眼,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求精求细,一点一点的累积学校心文化内涵。

第2篇

一、高校人文环境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古人又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人文环境是学校内各种文化现象的条件、设施、布置、氛围等的总称,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所谓“硬”环境,主要是指硬件设施的配置和建设,包括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舒适的住宿环境等,即学校的物态环境;所谓“软”环境,包括丰富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健康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等。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环境。高校物业管理必须融入和服务于特定的高校人文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物态环境建设不是无规划、无目标、无标准地乱投资乱建设。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应是学校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的反映…,是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的体现。人文环境是物态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校园文化是多年历史人文积淀而成的,是历届高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一所高校也可谓一所大熔炉,她要求每一位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都遵循她的校园文化。一个尊师重教、文明礼貌的高校是绝不容许邋遢冷漠的物业服务员工的。物业管理的形象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形象。物业服务人员的失误,可能会给到访者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物业服务客观要求具有校园文化特性。人文环境与物业管理可以互为所用、互补所长、互相促进。高校的物业管理很大一部分体现了该校的人文环境内涵。物业管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持续影响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J。人文环境是物业管理服务理念、文化内涵长期积聚形成的,又能表现出物业管理服务的种种特点,形成“品牌服务”,从而提升和促进物业管理服务。同时,人文环境也是物业管理服务的有效载体,校园的整洁和绿化,公寓楼内的文化气息都可成为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人文环境也可以表达出物业管理的服务理念,传输优质服务、人的感性认识,从而得到学校的认可。

二、人文环境在高校物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人文环境在高校物业管理中的“人本作用”

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校园物业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文环境在管理中的作用首先体现的是“人本作用”或人性化管理理念。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不仅仅对全校师生乃至对学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物业管理者本身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等院校里,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都渴望交流,渴望了解。这一现象在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另外,对于一部分远离亲人的学生而言,更需要一种雪中送炭式的关爱。因此,物业管理者所提供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要,从而在高校内形成一种校园情结或者说校园精神,使得全校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可以从相互倾诉、相互理解、相互鼓励中获得慰籍,这远比物质的东西重要得多。有了这样的一种感觉和认同之后,全校学生就会自然地生出一种责任感和建设美好校园的强烈愿望,形成在高层次上对校园生活的呵护,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有句教育名言:“亲其师,信其道”,它很好地向我们揭示了一条教育的规律,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这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晕轮效应”。对于物业管理者而言,一方面实施良好的“人文关怀”所产生的“晕轮效应”使得全校师生能理解其工作,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其工作,从而大大降低其管理与服务的难度;另一方面,良好的管理绩效也可以为物业管理者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给其带来良好的市场信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其竞争和生存的能力。

(二)人文环境在物业服务中的“育人作用”

人文环境在物业管理中具有先天性的育人作用。在整个校园建筑设计中,突出校园文化的人文特色,体现均质、优美、共享、有序的建筑特点。人文环境建设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以方便、实用、育人为原则,包括生活上、思想上、心理上的需求。生活上的人文环境布置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增长生活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地享受管理部门提供的优质服务。如在各个学生公寓布置温馨提示标语和寝室文明用语,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心系公寓的发展,使学生养成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另外,还应在教学楼、学生公寓设置信息栏,信息栏的内容包括“天气预报”、“时事新闻”,“天气预报”方便学生掌握每天的天气情况,以决定是否增减衣服或根据天气情况安排自己的活动;从“时事新闻”栏中能够及时简要了解国际、国内大事,既节约了时间又增长了见识,并从中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时事判断能力。在教学楼设立失物招领点,员工所有拾到的物品放在此处使学生感受拾金不昧的精神。诚信教育的形式和途径,还应在教学楼中开展教师文化建设,名人名言、名人名画布置其中突出文化的熏陶。校园的净化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

让学生置身于整洁高雅、美观文明的校园里,可以让他们在审美感受中形成一种热爱学校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将会产生维护和创造美的环境的责任感,自觉地投身于环境美的创造中。高校物业管理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建设,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置身其中的每一位学生。物业管理人员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创设学校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环境影响下,发展能力,培养素质,同时将物业管理的服务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其产生共鸣。在一系列有意义的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会使学生感受到诚信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和培养节能的意识、使一些学生可以获得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联系和交流,不仅使学生对物业管理产生了认可度和亲和力,而且还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及对校园生活的归属感。高校学生是一个十分情绪化的群体,在情感上要给予积极的辅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和情感沟通,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所有上述物业管理的活动,均围绕人本管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物业工作的满意度,为后勤赢得信誉。

三、在高校物业管理中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近年来,如何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与如何树立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物业管理工作如何促进人文环境的营造和学校物业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高,结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设备设施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校园是我家”,这种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应该为教育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配套设施,教育的硬件水平跟不上,就难以发挥育人功能。

(一)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大体包括校园规划和建筑布局、校园设施布置、校园的净化、绿化、香化、美化、亮化、艺术化、数字化、便捷化等方面内容]。要坚持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活动性原则,建好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特色校园。

(二)要坚持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不仅应当有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更应当有人文景观和历史风物,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起着思想教育作用。要坚持艺术性原则,讲究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协调典雅。

第3篇

摘 要 进一步治理教育发展环境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设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氛围和工作环境,努力打造效率高、服务优、质量好、信誉佳的教育发展软环境,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经济社会 教育发展 环境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再加上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虽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也给予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进步,从而促进社会市场内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发展。近年来,国内环境破坏问题日益显著,而随着广大社会公众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建设中,一时间全国范围内纷纷推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各组织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用于环境建设。新时期形势下,教育已成为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此时采取怎样的措施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加强服务环境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内各组织、各人员热衷研究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下述几方面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加强服务环境建设。

一、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地方区域环境建设状况,同时校园环境还能够间接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至关重要。所以需要政府、社会机构及高校共同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以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原则为指导,更新校园教育设施,美化校园内外部环境,切实为校园塑造一个新面貌。同时,还要重视起校园文化内涵发展,从而展现出地方区域环境特色,带动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二、增强教师服务意识,提升教师个体服务水平

教师个体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区域教育服务环境建设。教师是教育服务的主导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效率与质量,所以为加强地方区域教育服务环境建设需要做到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服务意识,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学校为设立教学培训教育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再教育,从而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学校还需以物质奖励、职位晋升等多种方式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自主开展各项工作。

三、大力改善人文环境

由于人文环境是教育服务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改善人文环境也是加强教育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环境建设实质上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不仅涉及到生态、市容环境,而且还包含人文环境,其中人文环境的改善则需着力于意识、观念及思想等多方面。实际上,教师与学生是改善人文环境的核心群体,其综合素养最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环境,因此需要学校做好对教师与学生的培养工作,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由其引领广大社会工作参与到人文环境建设过程中,具体的措施是:教师与学生可经常性置于社会中进行环境建设宣传,促使广大社会公众能够认识到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进而积极、自主参与到环境建设中来。

四、加大对实用型技术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培养

截止当前,成本教育与职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这就要求政府、社会机构及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实用型技术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从而为加强环境建设提供保障;另外,广泛推行“成校上台阶”工程与“农民素质提高工程”,鼓励更多的农民能够积极参与培训机构,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使其掌握更多技术、文化,以此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解决我国教育的任务和目的问题。也就是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让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对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作为根本目的。以此为前提,考虑事情,安排工作,一切有悖于这一任务和目的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必须彻底纠正。二是解决教育的均衡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方面要在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我国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加强我国教育自身的发展。全面履行教育职责,切实树立一切为了群众和为了一切群众的思想,真正把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化和均衡发展作为当前和教育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的承载能力和支撑水平。三是解决我国教育的整体推进和阶段性发展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必须与坚持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与教育发展基础和能力相适应,使我国教育行政、教育管理、教学教研以及教育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在此总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切实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争取经过努力使教育每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上一个新水平。

五、优化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环境

需要进一步规范对学校的检查和收费行为。坚决制止对学校乱收费、乱摊派行为,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继续组织有关部门对学校的收费、财务等情况进行综合检查,切实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和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梁来存,刘子兰.教育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教育与经济.2011(02).

[2]扈晓颖,韩峰.教育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5).

第4篇

【关键词】文化课堂 人文素质 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23-01

著名语言教育家束定芳和庄智象提出,外语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位置;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习者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表达的可能性;文化原则: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教育部在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中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是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其中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就需要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时候,通过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礼仪常识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运用文化知识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提高大学外语教学中文课堂建设的途径

1、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教学的特征

英语的人文性特征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知识课,更是一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在满足英语语言知识传授要求的同时,兼顾对学生世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大学英语教材是文理科学生通用的。篇章涉及范围广,思想内容丰富,文字规范优美,涵盖英语国家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是生动的人文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将其看做是语言学习材料,更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和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观、人文观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加对英语国家人文精神的领会和认识。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开设与英语文化相关的各类选修课,这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仅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形象地而不是抽象地认识英语国家的历史沿革、生活习俗、自然环境等。可以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陶冶性情,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的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素养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对自身角色不应仅定位于课堂上讲授字、词、句等语言点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有责任心,有能力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3、构建强化人文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教师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独立精神为目标,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人文精神是体现人本质属性的精神,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这种精神体现在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都不能替代个人思考,任何知识或观念的形成都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是要经过主动思维内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构建强化人文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

4、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质环境,指校园有形的建筑、设备等;二是文化环境,指学校无形的校园文化、校园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加强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指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延伸素质教育的空间。学校可开展以下课外活动:①举办人文讲座、人文知识大讨论、人文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对人文经典作品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的文化。②开设拓展学生人文知识的选修课,如西方文化史、英美文学赏析等,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普及人文知识。③举办英语戏剧表演、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歌曲大奖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充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培养,还是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抑或建立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 高职校园 人文环境

审美是学生和校园环境沟通的语言。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校园环境又通过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审美教育应该以全面发展的人格作为唯一目的,通过校园人文环境将真善美融为一体,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审美教育能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使校园文化立足于高标准、高起点,沿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智慧的增长大有助益,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会更加持久、深刻。审美教育的独特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各科教学均“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愿有无穷之兴趣。”教师不仅要以美好的形象、言行垂范于学生,以高超的艺术使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惬意的审美享受,而且要发掘各门学科里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因素,用于熏陶感染学生,把培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并引导学生应用于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也必然会对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愉悦身心、塑造完美的人格产生积极作用。

二、审美教育能使学校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高职学院的学生由于生源原因,个体素质有较大差异,营造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惟有风正,才有学正,惟有源清,才有流清”。学风是一所大学读书、治学、为人的气质,也是大学的立校根本。学风不仅仅是指学习的风气,从深层次来讲,更是对人格进行熏陶和感染的一种氛围。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它在无形之间浸染着人,影响着人,也改造着人,要建设好它,就要建立一个适应良好学风生存的大环境。要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美育,教师本身应该是具有高度审美素质的人。教风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建设一支强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三、审美教育可以促进校园人文环境的提升和完善

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在学校,学校的“境”如何,对于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风格情操、情感意志等都发生重要的影响。好的氛围与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感染力,有一种无声滋润的作用。因此,作为培养人的学校必须努力造就一个适宜于育人的氛围与环境。

席勒早就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的性格,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在优美的环境里,人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美的影响,从而增强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富有艺术化设计的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应注意的是,校园环境在体现其审美特性时,重要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其艺术语言,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作为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养,这是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四、教师自身的人格美和才能美对学校人文环境的营造起重要作用

第6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彰显 人文性

一、校园文化有极大的人文教育价值

新课程开展以来,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必然承担着思想的熏陶,道德情感的教育,这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沃土。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日常生活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在校园里度过,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校园的一切,来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特有的文化积淀,文化精神,文化内涵以及周边地区弥散的文化气息,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借助良好的人文氛围,利用校园文化显现出的价值和精神财富加以挖掘、开发和提升,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全面、和谐、主动发展,培养一代有道德情操、有思想内涵、有文化素养的学子。

具体说来,彰显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能起到两个明显的作用:

1. 有利于加深校园的文化积淀,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人文教育是一种广博而深邃的文化积淀,是和煦的春光,是文明的洗礼,是智慧的启迪,是学校建设的重心之所在。建设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的校园文化,去汲取课程中、生活中的文化内涵,使之和谐地统一于校园教育气氛中,从而辐射给学生,不仅能丰富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提高教育的作用力,还能真正实现教育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使学校成为一个文化磁场,让学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辉里,享受学习和生活的无穷快乐,促进学校的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成为社会的较高素养的人。

教育是雕刻心灵的艺术。通过校园文化中环境的感染、人文思想的渗透、文化的浸润,在学生的观念、气质、性格、习惯等心理要素中形成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特征。用校园文化中厚实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底蕴、崇高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长期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沐浴在文化的阳光的光辉中,通过陶冶性情、开掘智能、锤炼意志、升华思想来培养学生,能使之德才兼备、文理相通、身心和谐、品行高雅,激发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大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文明的接班人。

二、以人文立校,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一)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学生为本。

教育部曾经提出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后来又补充“环境育人”等“四育人原则”。基于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乡村中学,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原则就是:立足本校,深入发掘本校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精神资源,开展与学校教育和谐一体的文化建设,用人文思想的渗透、文化的浸润来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

1.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主旨。即要有鲜明的人文特色。就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学校有许多相同的内容或形式,科学或文学讲座,文化、体育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音乐会、歌舞晚会等等,但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这个重点与要害是什么?应当是反映学校有传统、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就是一个学校独特的人文气质。”

2.与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相结合。

学校的“自然环境”多半也是人造的。一些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布局、装饰应合乎科学、美学、伦理学的要求,注重传统的审美品味的传达:比如对称美、平衡美、比例美、和谐美等等。

学校的人文环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交流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其实“四育人原则”,首先就是要求教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师长、干部、服务者用自己的行动、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出榜样,明示学生,严于律己。

至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讲竞争的同时,更要讲合作、互助、友好、团结的校园气氛,这是人才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所必须的。

3.重视网络建设与管理。

当下,网络、电脑是人们获得知识、信息新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这里是各种思想、各种观点、各种见解的交汇处。即是交流思想,谈心交友的无拘无束的场合和自由的天地,也是各种不良内容聚集的地方,青少年缺乏辨别力和自控力,上网时极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

因此,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这些因素对良好人文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二)如何去建设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建设人文的校园文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尤其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是必须适时操作的:

首先,确立师生认同的文化理念。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即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设计颇有文化内涵的校歌、校徽、办学目标、办学思想、治校方略、育人理念对师生有凝聚、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一个学校独特的人文气质一旦形成为传统,就会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其次,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是校园人文建设的示范者执行者,其举止言行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教师的人格美――师德端正,对学生有慈母心情,能以人格的魅力影响感染学生;语言美――讲课时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交流时大方、得体、和煦。仪表美――教学中举手投足,音容笑貌,衣着打扮,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建设高度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形成合作伙伴,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自由驰骋,在宽松和谐氛围中,汲取中外文化的精髓,接受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熏陶,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彰显温馨和谐的人文管理。

管,意指约束,但是要建立在“理”的基础上,这个理就是“以人为重,强调沟通”。学校领导对学校管理一定要建立在对师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信赖的情感之上,做到严中有情,情中有威,要注重为全校师生努力营造安居乐业、民主和谐的生活环境。要体现出人文气氛中温暖人心、凝聚人气、激励人志的内涵。

师生人际关系宽松和谐,让学校充满文明之风、人情之爱,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着力打造校园人文品牌的靓点。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建设人文校园环境最重要的途径。要想打造校园富有独特人文精神的品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致地操作:

1.利用学科教学创设文化氛围,积累文化底蕴,感受人文精神。

举学科教学的例子来说,我们的教师凭借语文教材,通过文化底蕴的渗透艺术,促进文化底蕴的日月积累,让“现代精神理念”与“民族文化内涵”自然地糅合,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语文教学中通过和谐、欢快气氛的创设,通过美文的吟读、品味,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要创设积极探索的氛围,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要通过自由讨论、互相引发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毅力,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引发创新的火花。

再比如,音乐教学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教师让学生聆听的歌声、新疆的鼓声、苏格兰的风笛声,让学生感受中国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弘扬民族文化的人文意识,体会与享受不同音乐文化的美感,增强对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热爱。

同样,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凭借教材,充分地利用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同样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谷超豪教授曾说:“数学是极富创造性的科学”,“在数学课上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谷教授的这番话对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着力文化建设的教师又极具启示作用。数学与人文精神的相结合,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在课堂上培植起文化的土壤,在学生的心田里播撒下文化的种子,在文化的浸润下彰显出文化的魅力,并吸引着学生,让他们读有文化气息的文字,做有文化气质的君子,学校教师是责无旁贷的。

2.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多样的活动,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会说话。”优美的校园环境就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以育人。学校的橱窗、墙壁、走廊、移动展板、草坪、雕塑和喷泉,都使它们“活”起来,“动”起来,让室内室外到处传递着文化信息,发挥着育人功能。

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上,创办校园电视台、校园文化报、学校网站,这些文化载体,不仅能锻炼、培养学生,还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社会和学生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在网上和教师直接对话拓展了空间,同时也为抵御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和精神污染的侵蚀构筑了防范的宣传思想阵地。

每学期定期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读书节等等,利用这些多元化的系列文化活动,张扬学生个性,发挥潜能,侧重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凸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和自我价值,彰现和扩展人的生命意义,形精神,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让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熏陶内化成为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就是一部最具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着师生情操,净化着师生心灵,激发着师生灵感,启迪着师生智慧,提升着师生素质,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探索.华东师范大学情报研究所.

[2]蒲卫晖.课程改革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5年10期.

[3]创校园文化建设新境界.海盐县于城中学省略/xdjyjs/.

第7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小学生 成长环境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楼房多了,游戏机室多了,娱乐场所多了;学校环境变美了,教学条件改善了,出外打工者多了。这些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由于城乡结合部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校园环境、家庭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全面了解新时期城乡结合部育人环境现状,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

近期,笔者对某市城乡结合部三所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个别谈话的形式,发放教师问卷46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学生问卷492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注重育人的物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家长也注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对学生的成长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环境卫生不良、教育方式粗暴、学习条件欠缺等现象,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环境现状需要改善。

(一)学校环境现状与分析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根据调查,46.7%的教师认为校园成长环境“很好”,8.9%的教师认为“好”,42.2%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可见,校园环境还需要提升品位。事实上,这种现象的造成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统计中发现,在对“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调查中20%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40%的教师认为“重视”,37.8%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忽视”。这就说明了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

1.学校物态环境现状

对于校园卫生状况,11.1%的教师认为“非常好”,20%的教师认为“好”,68.9%的教师认为“一般”。可见,学校还需要提高校园环境卫生状况。学校宣传栏、画廊、黑板报等都是重要的物态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中发现,100%的教师说学校都有上述室内外媒体和设施,说明城乡结合部各学校都重视此类环境的营造和建设。

2.学校人文环境现状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讲礼貌打招呼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调查发现,42.7%的教师“常常”见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打招呼,33.3%的教师表示“不多见”,24%的教师表示“很少见”。班集体也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环境起着正迁移作用。对于“是否形成良性班集体”的调查,40%的教师认为已经“形成了”,37.8%的教师认为“差不多”,20%的教师认为“少许”,2.2%的教师认为“没有”。学校开展的艺术类、体育类、德育类等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环境,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有效的发展。据调查,55.6%的教师认为学校“常常”开展此类活动,26.7%的教师认为“不多”,17.7%的教师认为“很少”。可见,学校的人文环境虽然建设了,但是开展活动的力度和火候还不足。

3.学校教师教育现状

对于“学生做错事了,老师应如何面对”的调查,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4.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21.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70.8%的学生反馈老师会“教育他”,0.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学生考试考差了”的调查中,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5.3%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35.7%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54.8%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鼓励”,1%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可见,部分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家庭环境现状与分析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对孩子成长发挥着启蒙作用。从城乡结合部家长对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视程度调查发现,比率为0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视”,6.7%的教师认为“重视”,88.9%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忽视”。显然,对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村家长不如城市家长来得重视。

1.家庭学习条件现状

据调查,城乡结合部85.5%的学生反映家里有专供学习的桌椅,14.5%的学生反映家里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79.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房间,20.2%的学生没有。84.0%的学生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16.0%的学生没有。76.6%的学生反映家庭条件一般,10.5%的学生反映家庭贫困。可见,家庭学习条件较以往有改善,但与城市学生还是有差距的。

2.家长对孩子教育现状

考试成绩是家长关心的焦点。根据调查,当孩子考试考差时,7.1%的家长会“打骂”孩子,40.1%的家长会“批评”孩子,50.3%的家长会“鼓励”孩子,2.5%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28.8%的家长“经常”辅导孩子的作业,36.3%的家长是“有时”,28.8%的家长是“很少”,“没有”辅导的比率是6.1%。6.7%的教师认为家长与教师配合“很好”,6.7%的教师认为是“好”,84.4%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可见,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无论对孩子辅导,还是与老师配合度都不如城市家长做得好。

3.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现状

孩子与父母关系怎么样呢?61.1%的孩子选择“非常好”,30.3%的孩子选择“好”,7.1%的孩子选择“一般”,1.5%的孩子选择“不好”。据调查,17.9%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学习问题”,11.6%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生活问题”,6.8%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情感问题”,63.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没有矛盾”。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与孩子之间“学习问题”的矛盾比率呈现上升趋势。

(三)社会环境现状与分析

形形的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特别是学校周边或学生常常接触的社会区域。这些环境或起正作用,或起负作用。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比以往更开放,更复杂多样了,越来越城市化了。

1.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现状

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如何呢?2.2%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利”,6.7%的教师认为“有利”,86.7%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有“阻碍”。可见,近九成的教师认为目前本地区学校周边环境只是“一般”。因此,周边环境需要整顿和改善。

2.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现状

据调查,2.2%的教师认为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视”,8.9%的教师认为“重视”,84.4%的教师认为“一般”,4.5%的教师认为“忽视”。可见,社会对构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造成学校周边环境“一般”的重要原因。

3.学生经常到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现状

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是禁止未成年人去的。调查发现,1.1%的学生“经常去”,1.3%的学生“有时去”,4.4%的学生“偶尔去”,93.2%的学生“从来不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去的比率呈现上升趋势,“从来不去”的比率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二、提升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对策

根据调查的现状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乡结合部学校、家庭、社会都能重视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不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环境的构建是不尽如人意的。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提升的对策。

(一)改善学习条件,提高育人效果

育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条件的限制。作为家庭,首先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备的桌椅、房间等。调查发现,还有14.5%的孩子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20.2%的孩子没有供学习的房间。这些孩子如何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其次要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据调查,16.0%的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嘈杂声、电视电脑的声音,还是其他不稳定的干扰因素,都会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果。作为学校,首先要提高育人的环境。据调查,还有11.6%的孩子对学校的学习环境不满意,44.4%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育人环境一般或较差。其次要提高育人的硬件条件。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较差,配备不足,多媒体只在专用室有,老师们反映这方面要比城里的学校落后10年。

(二)改进教育方式,树立人性化教育

现代教育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是人性化的现代教育方式。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家里,当学生考试考差时,7.1%的学生说家长会打骂他们;有6.3%的学生说家里经常或时有家庭暴力行为。在学校,当学生做错事时,有7.6%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学生考试考差了,有8.5%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作业没有完成时,有14.7%的学生反映老师会罚他们。另外,只有13.4%的教师反映家长与他们能较好地配合教育学生。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有41.6%的学生对家长的教育持“一般”或“不满意”的评价,有17.7%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的评价,有24.8%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还行”或“不快乐”。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反思。

(三)改进人际关系,营造高效氛围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长与孩子关系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成长环境。这样的环境氛围需要营造。然而,调查发现这种氛围存在危机问题。关于师生关系,有17%的学生反映老师对他们“还行”或“不关心”,15.6%的教师说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一般”;关于生生关系,有29.6%的学生对同学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态度,且呈上升趋势,有51.3%的学生对与同学互动交流持“还行”或“不喜欢”态度;关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8.6%的孩子说是“一般”或“不好”,36.3%的孩子反映自己与家长之间存在着矛盾。可见,改进学生人际关系,营造高效的育人氛围,是目前比较迫切的工作任务。

(四)开展意趣活动,创建人文环境

第8篇

【关键词】校园人文 和谐统一 校园环境 美化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都在积极追求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尤其是在以文化交流为中心的校园,学生们都希望校园充满绿色温馨、充满花香、小桥流水和鸟声阵阵。更希望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来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展开对宏伟抱负的追求。同时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美好的校园环境也能够促使学子主动创造性地研究学习,减少了学生心里潜藏的原始污垢,对今后自身和学校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有在美好的环境中有助于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利用美好自然的校园氛围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

一、校园人文和谐统一与美化环境任务及目的

任务:主要是利用现代园林设计技术和结合校园文化需求来合理的改善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通常包括种植花草树木、建造亭榭楼台、雕刻石画、开辟林间小道、建造小桥、引进流水以及校园内部文化活动等方式。

目的:对学校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工作,利用一些外在美好事物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使整个校园的风貌能够焕然一新,体现出校园与众不同的文化气韵,更好的塑造整个学校的美好形象。另一方面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极有帮助的,一个学生长期生活在如此和谐的环境中,心灵自然少了假丑恶的污垢,多了真善美的芳香。

二、目前我国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虽早,但是传统教学的改革实践起步较晚。以前那种老式教学长期统治着整个教育界,对整个校园环境建设和人文发展重视不足,这就导致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明显的落后于国外,也使我国许多学生错失了很多文化熏陶,未能很好地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但是由于近代中西方文化频繁地交流,学术界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使得我国校园在文化建设和环境美化方面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许多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在这方面已逐渐向国际化方向靠近。然而它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较多的,盲目的跟风使整个校园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现阶段在建设校园人化和美化环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发展虽然较快,但其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主要表现在:

(一)高唱建设口号,缺乏实际行动。例如在许多校园内部打出“人文建设和谐发展,环境美化绿色前进”发展口号,给许多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但事实上却没有真正做到,许多也只是草草了事,严重影响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发展的速度。

(二)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发展割裂性较强,没有很好的进行结合。例如在许多学校只是侧重了它们其中的一个方面,注重人文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美化建设,注重环境美化建设而又忽视了人文发展,故而难以发展成一个整体。

(三)侧重于模仿建设而缺少创新发展,使整个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水平只是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例如追逐名校风气,许多校园都将自己的独特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丢在一旁,而去盲目的跟风,严重缺少创新建设思想。

(四)在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校园内部的实际需求。每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建设要求,然而在建设中却未能因地而异,没有与校园文化形成一个统一而又和谐的整体,缺乏实际艺术效果。

(五)没有形成标准化建设发展体系,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发展局面。在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发展过程中没有确立好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方式,同时也忽略真正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内涵,真正的文化精髓体系和绿化建设体制尚未达到发展要求。

四、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有合理的解决方法才可以使其变得满足发展要求,目前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一)要落实好实际行动,杜绝空喊口号现象的发生。例如校园在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规划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校联合监督的方法来约束建设发展措施,以扩大它的实效性。另外也可以采用定期建设检查,督促校园建设工作。

(二)必须要将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校园打造人文氛围的同时,环境美化建设也要与之一同发展起来,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发展整体,才可以带动整个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的迅速发展。

(三)要善于创新发展。例如许多校园都开设了环境设计和人文社科专业,这对它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要广泛采纳这些专业同学可行的创新性建设方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美化整个校园。

(四)所有的人文建设和环境美化方案必须要建立在校园内部实际需求之上,每个不同要求都会有着不同的设计思路。不能将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无关的东西放在校园之内,否则会出现“大煞风景”不和谐的局面。要让它们的实际艺术效果和价值体现出来。

(五)标准化建设发展体系是当代校园建设的急切需要,要集散为整。在今后校园建设过程中要让二者主题思想进行相互的融合,形成一个独特而又标准的建设发展体系,这样更容易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内涵表现出来。

结语

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故而学校环境的绿化建设应该因地而异,因要求而异。每一次绿化工作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它是否有美学价值,是否符合校园环境规划管理要求,是否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等众多问题。

校园美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美学与欣赏美的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在校园得到文化熏陶,从而提高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最终使他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在今后校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通过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来教化人,能够带动更多的文化建设快速发展,为我国广大学子提供一个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杜文贞,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美丽校园[J],高校后勤研究,2007.

[2]王学光,绿化美化校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研究,2007.

第9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图书馆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87-02

【Abstract】Constructing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the new century. The paper suggests the initiatives of constructing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and its significanc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library, humanistic service, humanistic care of the reader and library website construc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LibraryHumanistic environment

高等职业院校承载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应在保持职业教育独特性以及因社会变迁的教育自省力之下,必须兼顾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不仅要培养有技术的专门人才,更要培养有人文气息、有艺术气质、有通识气魄的技术人才。”[1]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体师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综合能力起着重要的渗透作用,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的图书馆人文坏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和育人作用,在培养现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图书馆人文环境的布局设计

美国著名学者Kurt Lewin 通过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自身的个性特点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图书馆建筑、馆舍布局、室内环境和室外周边环境的建设应体现出人性化特点,营造具有浓厚文化蕴意、舒适宁静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的建筑应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应在一个比较适度的范围之内,为人们提供安静、舒适、稳定、亲切的人文环境,以提高工作、学习、研究的效率。图书馆整体建筑应处于绿地之中,四周栽种一些四季常青的灌木,并配以一些闲亭、座椅,再配上一些蕴含人文内涵的雕塑,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怡人环境气氛,形成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图书馆的外部建筑设计应遵循大方、庄重、典雅的原则;室内一般应采用明亮淡浅的颜色,以营造出幽雅、宁静、清新而又不失温馨的阅读环境。阅览室、大厅、走廊、休息处等应摆放一些装饰物,如一些绿色植物,这样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调节视觉,还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馆室内墙壁上可以适当地以风景画、字画加以装饰,以营造出一种温馨、亲切、充满人文的阅读环境;大厅内还可通过展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烘托出图书馆的人文氛围。

二、促进图书馆人文环境的人性化服务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体现,其要旨就在于人性化的服务,即理解、关心、尊重读者,以开放的形象,平等自由的理念,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优雅的人文环境,缩短馆员与读者、文献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读者获取文献信息提供便利、快捷的资料空间和传送过程,为读者创造一个亲切、温馨、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1.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图书馆不仅具有知识传递的功能,除了具有借、阅、藏的作用外,还应该具备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的功能,在服务流程中应以读者为主体,“整合图书馆各种资源和服务功能,形成一个以服务为导向、以读者需求变化为动态响应的服务体系”。[3]馆内各个部门标识牌要清晰明了,服务设施齐全,如读者凭借借书证可以及时在馆内得到复印、打印、扫描等自助式服务。馆内还可以开设具有文化气氛的学术研究室和咖啡厅等设施,使读者能够享受到快捷、舒适、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还应当考虑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如设计无障碍通道,以方便残疾读者能够平等地利用图书馆,更方便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2.倡导图书馆员的人文服务

人文服务的核心就是关爱读者。让读者有到馆如到家的感觉,感受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馆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营造图书馆和谐的人文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图书馆员要注重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与读者交谈时,处处体现对读者的尊重,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其次,图书馆员要维护好图书馆安静优雅的学习环境。在图书馆的读者调查中,有95%以上的大学生喜欢到图书馆学习,这不仅是因为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而且还因为图书馆安静、舒适的环境适合读书。图书馆员应维护馆内安静、有序的环境,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图书馆员应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图书查询服务。馆员不仅要为读者提供借还图书服务,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而且要掌握图书馆本身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一些学科相关知识,使读者得到更便捷、更专业的服务。黄静[4]认为,“图书馆员只有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职业理念的强化、敬业精神的增加、学识能力的提高,才能有思想、有内涵、有品位,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在与学生相处时,才能从人格上感化学生,才能由内而外地、自如地将高尚的情操渗透到每一个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在图书馆学习的幸福,或是一种享受。”

3.积极开展图书馆人文教育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5]图书馆可以借助本身特有的人文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等。陈勤[6]认为,图书馆开办学术讲座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求知问学、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塑造自我的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目的是对他们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思想境界的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读书活动或书评活动,促进学生辨证地去阅读、去欣赏作品;促进读者间的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带给读者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三、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一般来说,读者与图书馆的直接沟通主要体现在图书借阅环节。实际上,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及对读者的服务应该开始于图书采购、图书编目,到上架流通,注重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比如,图书采购员在进行图书采购之前,要通过直接深入到读者中,或发放问卷的形式征求读者的阅读及学习需求,还应该经常与图书馆借阅部门沟通,利用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统计分析图书借阅情况,以便及时购入读者急需的文献资料。采购员还应当了解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及时调整购书计划,以便满足新专业及特色专业资料需求;在图书编目过程中,对图书进行严格的科学分类,做好各个字段的录入,以便读者从多角度、多途径都能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资料;到馆新书在编目加工后应及时送到流通借阅部门,以便读者能够及时借阅新书,减少滞留时间;在开架借阅中,图书馆也应重视图书的及时上架整理工作。图书馆应从方便读者的角度考虑制定图书排架的原则,达到“人书一体而无阻隔,使莘莘学子如鱼入书海,任其畅游”,[7]从而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四、突出图书馆网站建设的人文特色

高校图书馆网站资源建设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网站内容清晰,便于读者使用,体现了网站建设对读者的人文关怀。网站内容做到及时更新信息,如把最新上架的图书、期刊和定购的电子资源等信息及时到网站上,让读者了解最新的图书资源信息。高校图书馆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专业特色,注重挖掘和开发特色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最终以特色赢得读者。[8]另外,为了方便读者,体现人文精神,还应该开发网站信箱、BBS、留言簿、网站咨询等设备服务,读者只要有疑问,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解决,如读者通过图书馆网页可以及时查询个人借阅信息,还可以进行网上续借和网上图书预约等服务。通过留言版和Email地址登记,也便于图书馆员将图书的过期通知、催还通知、预约取书通知等发送到读者的电子邮箱。图书馆网站的人性化服务还体现在网站的拓展功能,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馆际互借、制作网络课程、特色资源上传及下载等服务。同时,图书馆定期举办用户培训,使读者掌握使用网络查询信息的基本知识,或针对师生进行课件制作等培训,全方位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五、结束语

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通识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大力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对于促进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建设,为读者全方位地构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的图书馆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6

2 Paula Silv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83:205

3 李 雪.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40

4 黄 静.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与德育个体价值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76

5 王英杰.试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动态),2001(3):51

6 陈 勤.高校图书馆人文学术环境的创设[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