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2 11:48:56
导语:在经济安全战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western region, Xi’an, is a major city in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uthor fou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has entered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up problems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Xi’an area.
关键词: 西安地区;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策略;发展水平
Key words: Xi’an area; sports industrial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development level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091-01
0引言
西安地处陕西的中心地带,是连接西北地区与内地、沿海城市经济、文化、科教等领域交流和发展的交通枢纽,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西安最近十年经济发展进入了全面提升的阶段,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一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西安而言,更是如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也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这与西安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时间阶段基本上步调是一直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西安地区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阶段。
1西安地区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
对于体育产业而言,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任何一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强国必将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强国,对于城市而言,也不例外,所以对于西安地区而言,我们绝对相信,西安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这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必定有助推作用。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而言,西安地区的整体消费水平处在全国大中城市消费水平的中低下水平,所以从我国目前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讲,也是主要针对的是中低收入消费群体而展开的,所以西安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也比较符合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西安地区居民的消费意识来看,我们翻阅相关的研究报道,对过去十年西安地区居民的消费意识和对于体育消费意识两项内容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总体而言,在居民收入增加的前提条件下,居民对于体育消费的主要动力在与交际应酬和运动健身。这种外界和内在的因素双重的影响着西安地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同时也会决定着他们的消费空间,所以伴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升级,体育消费的意识和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善。这些都为西安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做好了铺垫。从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来讲,西安最近这些年,在地方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和体育产业的收入不断增加(比如体育彩票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地方全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项目和居民生活习性为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体育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
体育产业的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服装加工、销售、器材销售、场地租赁等等传统经营方式之外,对于体育彩票业,体育信息资源管理、体育经纪人才管理等等这些近些年发展迅猛的行业都在促使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所以体育产业不单纯有工业加工的特点,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服务行业的性质,而在西安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更多的体现在服务行业的发展上面,同时,西安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由于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所以,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体育与文化的结合等等相互合作建立的新型体育项目在逐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主要是因为新型体育项目更能吸引城市当中的学生和白领,巨大的学生人群和白领阶层的涌入,使得这个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更容易深入开展。
3全面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
3.1 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的经济增长渠道是全面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要想吸引更多的群体来消费,就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对于西安这样一个充满了大量学生和年轻人群的城市地区,新鲜感和充满活力的刺激是很多人周末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这些潜在的和已经成为事实的客户群体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维护,而维护的最主要的措施就是不断的去开发一些新型的体育文化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有客户的涌入。
3.2 体育文化观念的进一步宣传是纵深体育产业的催化剂对于任何一个经营体育产业的人员来讲,都希望这个朝阳行业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新鲜的血液输入的话,那么在这些客户群厌倦了这些产品的时候,这个行业也就进入了死亡的边缘。所以纵深人们的观念很重要,只有越来越多的新的面孔进入这个消费群体,这个行业才能健康持续。
3.3 附带产品的开发更应该具有人群针对性很多产业在发展的早期和中期,由于客户群体相对较多,往往他们很难把握发展的方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他们经常很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习惯,在更多的群体涌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很多人因为没有特点而失去了争夺市场的机会,所以对于一些附带产品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产品之间的互补作用,才能有更好的客户针对性,满足不同的消费层次需求。
3.4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送货上门是物流业快速占领市场的重要特色,对于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大多数人而言,物流业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产业服务化发展,更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深入行业内部,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有着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全面和到位的服务理念会更加的得到市民的认可。
4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目前西安地区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①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均衡性。目前西安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服饰类产品的销售方面,对于体育旅游等这些健身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相对不足。②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配套服务。跟踪配套服务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目前西安地区体育产业的发现缺乏必要的后期服务,这对既往客户的二次刺激消费缺乏必要的可持续性。
5建议和意见
在全面推荐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积极采用更阳光的宣传手段和刺激市场消费的办法来帮助人们认识到体育产业的重要性,同时,积极鼓励更多的人群投入到体育产业的发展当中,为这个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从最初寻求生存的领土安全,到扩大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战略,再到确保其独特欧亚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因素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领域中。地缘政治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脉络,对于我国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国家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地缘政治因素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
地缘政治因素来源于地缘政治理论,它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制定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强调地理环境因素对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意义。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也离不开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国的政治制度、精神特征以及对外政策。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达尔文主义为国家间竞争提供了理论基础。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创立了政治地理学,他把人类国家和世界当作有机体来研究,认为国家在政治上的力量取决于该国领土的大小,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着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因此,他认为国界也应是经常变动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必须确立生存圈。地缘政治理论确立后,经过马汉的“海权理论”、金麦德的“陆权理论”、皮克曼的“边缘地区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扩张和争夺世界领导权的理论依据。
历史上俄罗斯国家安全就与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理位置成为俄罗斯民族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力量和手段。从最初寻求生存的领土安全,到扩大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战略,再到确保其独特欧亚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因素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
在探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在影响因素时,如下因素必不可少:历史上俄罗斯民族的大规模迁徙浪潮开辟了俄罗斯国家扩张的道路,经济利益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恒久不变的因素。大俄罗斯主义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坚定不移的信仰,沙皇制度是俄罗斯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因素,而更为恒久的则是地缘战略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因为地缘战略因素不仅赋予了俄罗斯国家对外扩张的内在需求,同时也为俄罗斯提供了对外扩张的客观条件[1]。
二、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地理扩张时期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从地缘角度看,自基辅罗斯到伊凡三世统一俄罗斯的整个历史时期,由于俄罗斯位居欧亚大陆腹地,周围没有利于防御的天然屏障,易受攻击。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南方的波罗维茨人、东方的蒙古人、西方的立陶宛人和波兰人都曾袭扰过古罗斯,加之内部的混乱和彼此征战,不安全思想一直影响着俄罗斯,并积淀到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中。因此,进行领土扩张和控制周边地区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俄罗斯的不安全感被人为地加重了。1713年彼得大帝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他征服的第一块波罗的海海岸上的城市彼得堡,把俄罗斯置于一个不能保证安全,甚至不能保证不受屈辱的位置,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民族对外扩张的野心。论文范文qiqi8.cn
在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中,基于地缘考虑进行的地理扩张被认为是防御的,是自卫性的,随之而来的是与西方意识形态对抗,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国家通过地理扩张来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的理由。
辽阔的东欧大平原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所以不断对外扩张领土往往被看做是确保俄国自身安全所必需的行动。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直到尼古拉二世,沙皇俄国的地缘战略目标主要是:通过联盟来掌控边缘地带,以向南部、西部扩张寻求暖洋出海口为手段,实现对整个欧亚大陆的控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地缘战略空间一度收缩,面对严峻的形势,苏联被迫提出了“空间换时间”战略。经过二战后的短暂恢复,苏联很快确定了把美国势力逐出欧亚大陆,在实现对欧亚大陆掌控的基础上,与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地缘战略。
在总结俄罗斯历史时,俄罗斯地缘政治学者阿尔巴托夫指出:“俄—苏帝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19世纪的欧洲帝国。欧洲帝国是典型的经济帝国,而俄—苏帝国是军事政治帝国。俄罗斯大国地位是建立在不可分割的四大支柱上,国家控制用于保障巨大军事威力的集中经济,旨在控制这种经济和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依托的严格等级极权政体和救世主思想,建立帝国及无止境的领土和政治扩张,对抗以及为对抗体制找理由。” [2]
(二)冷战后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而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下降。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陷入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之中,俄罗斯处于两难境地,这使得地缘战略思想在俄罗斯再度复兴。俄罗斯国家周边环境严重恶化,失去西线和南线战略屏障,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同时俄罗斯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处于转轨时期,各国内部及国家之间因领土、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对俄造成潜在的或现实的外部威胁,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俄罗斯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北约积极东扩,将东欧地区逐步纳入北约战略防御空间。这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威胁使得俄罗斯地缘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影响逐步加强。
转贴于
从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出发,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形成了很多具有欧亚主义倾向的地缘政治思想流派。这些地缘政治思想体现了欧亚主义关于俄罗斯文明独特性和地缘政治正面临挑战的典型特征,主张俄周边国家和国内民族及种族的融合、边界稳定、对西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对俄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潜在势力,尤其是雄踞欧亚大陆的特殊地缘政治优势,使得俄把构建一个有利于自身长远利益的周边地缘政治结构作为一个特定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加以追求和完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大大恶化,这不可避免地促使地缘政治安全思想在俄罗斯再度复兴。在地缘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独联体国家在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俄罗斯把在地缘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历史传统与俄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独联体视为稳定周边、抗衡北约东扩、重新树立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把推动独联体范围内的全面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作为俄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把建立稳定的独立国家联合组织、使其在经济和政治上实现一体化,并且有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作为俄对独联体国家安全政策的战略目标。俄把自己与近邻国家之间的边界称为“内部边界”,其特点是不设防,并在海关、居民出入境等方面执行较宽松的制度,而把近邻国家与近邻以外的国家间边界称为“外部边界”,由俄罗斯与近邻国家共同防御。“外部边界”实际上就是俄罗斯的战略边界,因此,实施集体防御是确保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选择[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冷战后新的历史时期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是,对内复兴俄罗斯,巩固俄罗斯的国家制度,维护现有的地缘政治疆界和领土的完整,保证公民和社会的安全与发展,对外创造有利于俄罗斯国内发展的外部条件,确立俄罗斯在多极化世界中的主要力量中心之一的地位。
1997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的颁布标志着俄罗斯欧亚大国安全战略的最终确立。鉴于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借此发展和稳定远东,确立俄在亚太地区的地位,维护亚太地区战略平衡。
身处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俄罗斯拥有成功运用东西方平衡、突出俄罗斯地缘上欧亚中心位置的优势的可能性,但在借助自身实力的同时,集体安全和地区稳定也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取代世界战争成为国际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俄罗斯主张在扩大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集体安全体系,以全面的集体安全为核心构筑地区和国际安全机制。
三、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启示
地缘政治因素既是理论因素又是现实因素,它本身具有双重属性。杰弗里·帕克在《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未来》中认为地缘政治因素是从空间或地理的视角所作的国际关系研究。地缘政治的本质就是政治行为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利用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相互竞争与协作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
国家的地理位置制约着其政治行为,或者说,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对外政策的方向。在地理状态上,中国的海陆邻国众多,其历史一直为地理因素所支配,因此中国在对外战略中运作的精力应放在亚太及周边地区。地缘政治的存在有着明显的边际效应,近邻国家比相距较远的国家对本国的影响力会大得多。因此,对周边国家和本地区的关注是地缘政治的必然要求和自然机理,从战略全局来看,亚太及周边地区潜在的危机可能成为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亚太地区是中国对外战略必须首先予以考虑的区域大环境。立足亚太是指作为亚太国家的一员,中国的国家利益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对外战略决策和实践主要领域范围也是亚太地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以亚太地区为核心,应通过对外战略活动促进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把自身的安全与亚太地区的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亚太和周边地区的稳定是中国作为亚太大国所必然拥有的地缘政治战略。在客观层面,中国面临的亚太和周边态势的基本情况是,潜伏着诸多不安定因素且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亚太和周边的动荡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国内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立足亚太和稳定周边的对外战略的优先考虑,就是进一步在亚太地区积极筹谋各种双边或多边安全机制,推动亚太地区整体局势的稳定。
随着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作用的上升,地缘经济考虑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凸显出来。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从地理位置出发的联合、经济对立、设置壁垒等。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经济置于首要地位,从而提高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并以此改善国家间政治和安全关系。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局面使各种层级的地缘及国际活动异常活跃。中国在亚太与周边地区开展的互惠性双边或多边地缘经济活动将会极大地推动和提升中国的对外战略能力。
参考文献
[1]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M].上海:三联书店,1978:16.
关键词:石油经济;石油经济发展;石油经济走向;未来发展和安全
一、引言
我国的石油石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石油经济的发展能带动农业、建筑业、汽车制造业、机械电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我们如何面对世界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石油产业竞争力加剧的严峻考验是我国石油经济发展关键所在。
二、石油经济发展现状
2.1产业特征
(1)资源的约束性。资源约束性的突出表现是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和区块产量的逐步递减。任何油气田的稳产,都要靠措施增产和滚动开发。开采时间较长的油田替代储量的不断增加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储量,就没有石油企业的明天。
(2)勘探开发的高风险性。石油勘探开发的过程充满了风险。其主要风险包括地质风险、工程风险、投资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等。
(3)规模经济性。石油产业要求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庞大的生产规模。由于石油产业耗资巨大,固定成本远远大于变动成本,不达到一定的规模,很难有好的效益。
(4)范围经济性。采用上下游一体化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反之,单独从事上游或者下游业务,面临的经营风险相对也很大,因此,石油产业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性。
(5)战略性。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特殊的商品,关系国家经济安全、能源安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因此,石油产业不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还是战略产业。
(6)全球性。石油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商品,石油产业通过广泛的国际石油合作得以发展。缺少石油资源的国家往往谋求从全球获得石油资源,而一些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或国际大石油公司,往往以其全球化战略谋求控制更多的石油资源。
2.2石油经济的基本特征
石油工业的基本经济特征是供给上的“高资本密集度和风险”、“高度规模经济”、“设备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低价格弹性”和需求上的“低价格弹性”、“高收入弹性”、“变异弹性”、“交叉弹性”。这种特征极大地影响着石油市场的动态、企业策略、政策和价格趋势,决定了石油工业无论在需求或是在供给方面,都不能通过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理论中有关价格的“自我调节机制”来自发达到平衡。因此,石油工业是一种“非自我调节”的工业。石油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种政治商品。
2.3 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我国建立了“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发展目标。制定了“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视环境保护;保障能源安全;鼓励和指导能源产业多元化投资”的能源政策。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积极实施灵活有效的油气进口贸易多元化战略,确保石油安全;鼓励发展和利用石油替代燃料,以减轻对原油的依赖;同时进行了石油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
2.4 阻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问题
(1)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
(2)国际石油化工产业竞争加剧。
(3)国际石油化工技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三、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石油经济发展要素
石油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挑战,为了应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我国石油企业必须主动地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这种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集中体现在规模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上下游一体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竞争力几个方面。
四、我国未来石油经济走向的思考及未来石油安全战略
4.1 我国石油产业的市场
我国的石油产业必须保持国有经济的绝对控制力,并必然由若干个国家石油公司为主导。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业一定要采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这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政府对石油产业的调控;有利于资源的保护;有利于提高产业或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市场准入和法律规范后,其他企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入石油产业上游,以补充大公司的不足。
4.2 我国石油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
我国石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一是有利于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有利于支撑国家经济发展,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实施能源和石油发展战略;三是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世界级的跨国石油公司;四是有利于提升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五是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石油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应是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结束语
以上对我国未来石油安全战略的几点认识,主要侧重于和平时期,但当今世界局势迅息万变,局部战争、恐怖事件此起彼伏,国际安全环境极不稳定。国与国之间争夺石油资源的经济摩擦随时可能引发为政治、外交乃至付诸武力的军事摩擦。因此,决定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因素不仅仅在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政治、军事层面的因素。建设和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保证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沥青产业网 产业经济与管理.
[2]国内石油市场季度回顾与展望 2004年4期.
[3]高油价阴影下的我国石油安全战略【J】 现代管理科学2005(3).
[4]石油工业出版社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
[5]石油与监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一、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新认识
1.粮食安全是压倒一切的国家战略底线
任何时代,粮食是人类食品的主体.充足的食品是社会稳定、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的前提。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全球大国一旦严重缺粮,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而在世界粮食危机中,强权国家往往利用粮食来牟取政治与经济的特殊利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展望美国地缘政治的长期目标时就宣称:“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在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粮食竞争力的生成机制、生成模式、生成效应不断创新,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问题,而且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竞争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压倒一切的国家战略底线。
2.粮食安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当前,以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和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与相关产业,旨在主导世界由知识经济时代进入生物经济时代,谋求掌控世界农产品市场的话语权。中国已将新能源产业与生物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年生物产业总产值就已经接近2万亿元。粮食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和生物产业的基础产业之一,不仅是生物技术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生物医药、生物工业、生物质能的原料来源。因此,如果中国的粮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3.粮食生产效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最核心的是解决粮食生产效益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进城务工,“空心村”不断增多,耕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谁来种地”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谁来种地”与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核心又是粮食生产效益,而现实中从事粮食生产收入与从事非粮收入、非农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如果粮食生产效益偏低,粮食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无法得到根本保障。因此,粮食生产积极性的问题必须要依靠生产效益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面临新挑战
1.粮食供给面临人口与社会发展刚性需求的双重压力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增长到15亿左右,超过当时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谷物需求大约7.8亿吨,肉食需求大约1.2亿吨。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粮食的工业用途不断拓展,医药、化工、生物能源等产业对粮食的需求将大幅增加。中国城镇化率在2020年将超过60%,这意味着还将有1亿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纯粹的消费者,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不可避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饲料用粮与加工食品用粮的增长同样将呈刚性增长,粮食的间接消耗也将不断加快。
2.粮食生产能力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
作为无法改变的国情,中国的人均农业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争夺耕地、水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以资源要素扩张为支撑的农业发展带来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农村的一大灾难,水污染和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根据国家气象局估计,全国气候变暖带来的干旱和洪水威胁到中国粮食产量的稳定,极端天气可能造成中国粮食10%~20%的损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洪水和病虫害加剧,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可能扩大至30%~50%。
3.粮食市场面临国内与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
当今世界,欧美等农业强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全球农业跨国公司“四大粮商”强化全球粮源、物流、贸易、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布局,不仅已经控制全球80%的粮食贸易,而且还控制了全球70%的油籽贸易,正逐步加大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也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抢占粮食市场话语权的竞争更加激烈。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与国内其他农业产业以及非农产业争夺耕地、水资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受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的影响,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了严重制约。
三、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有新对策
1.从局部性的粮食安全向全局性的国家安全转变
从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的情况来看,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经济大战已经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展开,粮食已经成为其中一张重要的战略王牌。粮食在经济全球化的博弈中已经超出食物的范畴,不再是分割市场中的单纯贸易品,而是国际经济博弈中的筹码、世界经济大战中的武器。从战略的高度来说,持续的粮食生产力就是世界经济战争中的“核武器”发展能力,拥有了世界粮食市场的主导地位,就拥有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权。因此,粮食安全不仅严重影响到货币、能源和工业等经济安全,还关系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国家安全,必须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将国家粮食安全纳入中国整体发展战略。
2.从被动性粮食安全向主动性粮食安全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的粮食安全以解决基本供给为目标,处于被动保护与防御状态。作为世界传统的农业大国和粮食生产大国,中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中基本没有话语权,大国农业成为了“口粮农业”。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不仅要紧紧地抓住“粮袋子”的主动权,使国家的粮食安全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同时还必须提高在世界粮食市场的竞争力来强化国内的粮食安全。只有形成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低成本的生产优势、高技术与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和完善的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市场驾驭力,才能保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粮食市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3.从单纯的粮食安全向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转变
粮食生产并不是能带动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一个战略产业,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却内在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的全球战略。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的最大市场在农村。只有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刺激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推进中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全面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将农业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将提高粮食竞争力纳入到提升国家全球竞争力的战略之中,从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信息化、农业体制机制、农业服务、农业法律政策、农业生态环保、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构建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通过物质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完善市场体系来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外资并购;经济安全;策略
[作者简介]马宏晖,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何霄,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F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116-03
一、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外资并购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由此提出了经济安全问题。
1、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热潮不断高涨,引起国内各界的担心和顾虑。频频发生的外资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事件不断刺激国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公众对国内“经济安全”的担忧。比如有德国FAG兼并宁夏西北轴承、德国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并购洛轴、摩根斯坦利收购中国电池、柯达并购乐凯、凯雷公司收购徐工机械等等。而2005年,中海油失手优尼科、海尔饮恨美泰克等一系列中国公司海外收购计划受阻,国内舆论也一度颇感挫折与不平。
2、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跨国并购一方面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国内企业自身积累不足,而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解决由于投资不旺而引起的增长乏力问题。与此同时,跨国并购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模式,活跃了国内市场。但外资并购在给我国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如跨国公司按照自己的全球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律,将我国企业的功能锁定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低端或者成为全球分工链上分割的一环;跨国公司在华的强劲并购,可能削弱和摧毁我国财富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外资通过并购增强其利润获取能力,通过利润的汇出,破坏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鉴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形成我国的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利用已有或可能的市场优势地位,取得垄断地位,进行限制竞争活动,严重危害我国正常的竞争秩序,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3、安全问题的提出。经济安全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即在彼此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一国不能把所有经济问题或对自己不利的东西,统统归属于经济安全范畴,因为不是所有的负面影响都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压制及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造成的国内经济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也有一些新的相关政策出台。例如,2006年9月8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是我国外资并购法规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完善。但目前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对经济安全概念的界定,企业和政府面对外资并购能够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二、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1、跨国并购:全球竞争的新热点
(1)跨国并购的兴起与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一直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占世界直接投资交易额的90.01%。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获取速度经济性。
(2)跨国并购的形式与效应。根据外资并购的目的或动因,可分为以下几种:1)主要为谋取利润和资本增值的并购;2)以垄断市场为目的,并购东道国著名品牌,以消灭竞争对手,以保持自己在相关产业中的国际龙头地位;3)以控制东道国战略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并购;4)以进入东道国市场,分享东道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利益为目的;5)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为目的,快速扩大其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外市场。
(3)跨国并购引发的经济冲突与安全
1)垄断市场。外资在我国并购常常以行业排头兵企业为目标,并在并购过程中极力谋取企业的控制权,最终实现高额利润回报;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全面压迫、整体蚕食、分步到位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占据和压制我国的市场。2)压制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首先,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我国只是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的生产活动并不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另外,很多外资在并购国内企业时,要求原企业放弃研发部分的控制权,从而削弱和磨灭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3)与发展政策相冲突。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进入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盈利的产业和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地区,这样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可能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从而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
2、经济安全辨析
(1)安全观的由来与发展。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国家拥有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体。从宏观来看,国家安全是一个体系,包含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际背景的变异,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匹配是复杂的,存在着不同强弱程度的组合,国家安全的程度也因此不同。
当前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间竞争的焦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加深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经济竞争的加剧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致使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经济安全风险在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和权衡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相互关系,最终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提升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对经济安全的不同解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不一、面临的威胁也各异,所以不同国家对经济安全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国别性特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安全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安全的理解就有根本的不同,这是由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属于“进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则属于“防守型”。另外,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经济政治体制、经济运行特点及文化特点等的不同,其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到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其经济发展具有很特殊的时代背景:集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不发达经济于一体。因此,中国经济安全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攻型”,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防守型”或“依附型”,而是立足国情、强调独立自主的“稳健而积极”的国家经济安全。
(3)重新认识经济安全问题。为了对问题的把握更准确,选择的研究视角更恰当,就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整个经济安全研究的基础。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不是一个确定的内容,各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安全的界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对安全的标准也有差异。对我国目前来讲,经济安全的内容涉及:首先,国内产业的协调、均衡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主要内容。例如,由于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其次,其他方面的经济安全隐患。包括:1)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2)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冲击可能形成的垄断,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威胁。
三、外资在我国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外资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国内企业定价过低造成的资产流失,使一些国内著名品牌消失。(2)出让了市场但得不到技术,跨国公司对技术及市场的垄断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产业为外资所垄断,对产业造成控制和压制。另外,中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及逆向技术扩散严重,我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3)外资并购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问题的成因可归结为:(1)在跨国公司并购中,存在由于我国政府激励体制的因素和地方政府对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偏好,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跨国公司与垄断行业合谋的可能。另外,地方政府卸包袱、创政绩的心态和产权定价市场不规范,造成我国企业被贱卖的情况。而对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认识不足,致使自主品牌消失。(2)产业结构落后且不合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未建立起来。(3)外资流人的产业领域可能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抵触。
3、重新认识外资并购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外资并购中出现的所谓安全问题,重点不在于外资在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优势地位,而在于我国企业、政府和市场存在的体制缺陷。国家应适应外资并购行为模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规范、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市场交易平台,令企业能够在国内跨国并购市场上与外资实现平等竞争,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应对跨国并购安全问题的策略分析
1、企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广为流行,并得到政界的共鸣。战略贸易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对其经济安全所受威胁的反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日益感受到日本对其优势地位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威胁,这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日本的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向政府提出对策。“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是同对日本的深入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战略贸易理论强调,天赋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竞争的主要要素,知识和技术才是比较优势的根本来源。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处于优势地位,国家不仅能繁荣富强,而且还可以处于国际政治的领导地位。而美国正是围绕此理论推行相关的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的发展,消灭潜在的经济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自身要加强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作为成败的关键。
2、政府方面。许多跨国并购案都受到所谓国家安全审查或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的社会公众压力,有的跨国并购案因此夭折。例如,美国国会以经济安全为由否决了阿联酋迪拜港口公司对美国6城市港口经营权的收购。美国国会正在酝酿修正国内有关法律,对外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重要资产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并延长审查期。法国也以战略产业为由拒绝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收购达能公司,并列出几十家大公司为特殊保护企业,禁止外国企业并购。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在维护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作用。
论文摘要: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有效利用创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进行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发,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应围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煤炭资源安全清洁高效生产的实现方式,增加衡量其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程度的指标,重新构建战略业绩评价指标,以引导和激励煤炭开采企业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生产。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开始成为各国首脑关心的重要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的共识。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2009年11月26日,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并准备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我国政府这一减排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未来十年将进入到一个发展低碳经济,强制减排的十年。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并非意味着未来完全不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而是利用创新的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将其进行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下要求煤炭开采企业重新认识其战略经营业绩目标,并根据其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方式,重新设置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 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个粗浅探讨。
一、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
以战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企业的一切工作和管理活动均应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整,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围绕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展开。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①],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69.3%,煤炭剩余可采储量占常规能源的70%左右。可以预见,到2020年,在没有重大能源技术变革和新的主体能源出现的前提下,煤炭资源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然而,煤炭开采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大量原煤的同时,也产生了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②]、洗矸、煤泥、废水等废弃物和土地塌陷、共伴生矿浪费等现象。如果不充分重视对这些现象的治理,将会导致水质污染、土地塌陷、空气污染、噪声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是否能得到重视和有效治理,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减排目标是否能实现。
现阶段,我国不少煤炭企业为盲目追求煤炭产量和节约成本,不注重安全生产和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大量煤系共伴生矿物浪费[③],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随意排放的行为,造成了煤炭开采企业安全事故居高不下、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环境质量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问题,造成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尖锐,也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利用创新技术进行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开采,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应摒弃传统的单纯追求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将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其战略目标。
二、 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业绩目标的实现
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开采为基础。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采企业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煤层结构条件复杂、单位领导过分追求煤炭产量、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工人超负荷生产现象严重等。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应增加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另外,在煤炭开采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设计中应将安全性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和企业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增加管理层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激励管理层对安全生产问题的重视。
煤炭的清洁高效开采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④]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共伴生矿、工业废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和浪费现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统一。
“减量化”是从煤炭开采的源头贯彻低碳经济的要求。“减量化”要求企业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消费目的和减少污染。煤炭开采企业减量化投入包括电力、燃油、设备设施等投入的减量化和煤矸石、工业废水、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煤炭开采企业应进一步推行以节约资源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新技术并创新管理方法,减少矿用物资、设施、设备的占用量及使用量,减少闲置时间、提高利用率,延长矿用物资、设备、设施的生命周期,建立矿用物资、设施、设备等复用及循环利用机制,提高循环利用率,研究物资替代,尽可能用副产品、废弃物、废旧物资等替代其它“正常”的物资,以减少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设备的资金花费和污染物的排放。
“再利用”是通过生产过程的控制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再利用”原则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对于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层气、地热、共伴生矿、矿井水、塌陷的土地等进行有效处理,以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延长物料的使用周期,防止物料过早地成为垃圾。煤层气可进行煤化和气化;地热和共伴生矿产应综合开采和利用;矿井水可用于洗煤,经深度处理后,煤化工用水甚至饮用水,以减少整个企业新鲜水的消耗量;塌陷的土地,可进行复垦和绿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还可以形成新的土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
“资源化”是通过对最终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煤炭开采企业产生的最终废弃物包括:煤矸石、煤泥、洗矸、污染的尾矿水、粉尘废气等。煤矸石可用于制砖、发电;煤泥和洗矸可替代水泥、黄沙,用于井下注浆、喷浆,制砖、筑路、回填塌陷,这样既能解决煤泥占地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替代粘土砖;污染的尾矿水可通过消毒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闭路循环,减少水资源消耗,杜绝污水排放;粉尘煤气可通过定期洒水、煤气收集分离的方式进行气化处理。资源化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可以应以煤炭矿区为依托,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优化煤炭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扩大煤气综合利用途径,力求使整个煤炭资源生产形成一个闭路循环, 杜绝对环境产生的严重污染。
三、 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
卡普兰和诺顿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基于平衡积分卡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将结果考核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使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化,促进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对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引导企业有效实现战略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重新设计应围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煤炭资源安全清洁高效生产的实现方式,在关注股东价值的同时,应增加衡量其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程度的指标,以有效引导和激励企业管理层对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采的重视。我们将根据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及其实现方式,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以重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结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具体评价指标设计如下:
1.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财务层面指标是衡量企业对股东贡献的指标,是所有其他层面指标的目标,其最终结果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加强资产运用和减少风险是重要的财务主题,煤炭开采企业也不例外。因此,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的财务层面指标应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增值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经济增加值(EVA)、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2.顾客层面评价指标
顾客层面指标是衡量企业对顾客贡献的指标。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不仅应关注顾客的满意度,也应关注政府和社会满意度。因此,将顾客层面指标设计为:客户保持率、合同履行率、周边居民对矿区的满意度。
3.内部业务流程评价指标
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是衡量满足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过程的指标。为保障煤炭开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煤炭开采企业应以安全清洁高效为原则安排内部业务流程。而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开采是通过安全生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的。因此,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有效性的评价应从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四个层面进行。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必须以领导重视、经费投入、科技创新为保障,因此,我们可以用吨煤设备改造费、吨煤科技创新推广费、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率、人均安全经费投资、生产事故发生率等指标衡量企业安全性程度。减量化包括物料投入的减量化和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因此,我们将企业减量化指标设计为:万元产值新鲜水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产值固废排放量。再利用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再利用程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煤层气利用率、原煤入洗率、土地复垦率、煤炭回采率、共伴生矿开采率。资源化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因此,资源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固废综合利用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废气综合利用率。
4.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
学习与成长指标是衡量企业现有和潜在能力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的指标。该指标将为其他三个层面指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框架,是其他三个层面指标获得卓越成果的驱动因素。学习与成长层面可分为:员工能力、信息系统建设。因此,我们将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指标设计为:人均产值、员工满意度、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吨煤教育培训费、信息系统覆盖率。
参考文献
1.江涛 张天柱: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2007年第6期
2.刘传庚 王发明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以西山公司为例,生态学报,2009年12月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深入持久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行〔2009〕117号),2009年06月12日
4.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2009年12月26日
5.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6月,中国金融出版社
6.罗伯特.卡普兰 大卫.诺顿:平衡积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
7.罗伯特.卡普兰 大卫.诺顿:平衡积分卡战略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①]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原煤产量29.65亿吨,同比增长12.7%。
[②]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中大约有30%的煤为高硫煤,含硫量在2%以上。
关键词:国际竞争 石油安全 竞争特点 应对策略
人类消费步入石油时期以后,石油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竞争与机遇并存的社会,石油政治决定了世界的新秩序。各大国之间关于石油的竞争日趋激烈,谁控制了石油这一能源命脉,谁就掌握了所有国家的命运。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石油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虽然关系中国经济命脉,但国内产量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中国国内石油消费过于依赖国际市场。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是正在发展崛起的大国之一,要保证自己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主动参与国际石油竞争,保障国内石油安全。
一、国际石油竞争态势
石油是国家发展的能源命脉,它具有特殊性和稀缺性。这就意味着,石油的竞争就是政治的较量,而石油政治决定了世界的新秩序。石油作为战略产品,我们来看一下国际石油竞争态势:
1.超级大国美国主导世界石油市场。石油产业是现代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社会的重要支柱。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就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这一能源命脉,谁就掌握了所有国家的命运。一战、二战始终是石油之战,美国是主要石油供应国;美国成为中东政治及石油业的重要参与者;伊拉克战争的暴发,追其根源还是石油作为战略产品的重要作用;最终美国仍有条件实现石油供给自给有余。美国近百年主导世界石油市场,成为战略的核心力量。
2.俄罗斯的石油外交策略。俄罗斯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极大的石油开采量,在满足国内需求之外,大量的出口石油,俄罗斯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俄罗斯大量出口石油,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因为石油产品的战略地位,石油政治提升了自身在全球的地位。
3.国际石油竞争中的中国。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其对石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逐渐成为全球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石油关系着中国经济命脉,但国内产量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大。在石油政治盛行的当下,我国仍需要加强石油资源的竞争。
4.石油竞争的主战场转场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各国的经济实力也不断提高,经济地位的提高,加深对政治地位的需求。亚太地区逐渐成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这也是未来石油市场发展的新态势。
二、国际石油竞争产生的原因
国际石油竞争是指各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了抢占自身的战略地位,引起的大范围内的石油竞争。能够引起国际石油竞争,原因如下:
1.世界石油资源地理分布不均;2.科技革命、经济增长导致国际石油供需矛盾加大;3.经济大国对石油需求的依赖性过高。各大经济大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都很大,但是国内石油的存储资源远远不够,对国外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极大加深。
三、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分析
1.石油关系中国经济命脉,国内产量不足,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世界能源机构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量2010年为3.5亿吨,2020年为5亿吨,而原油产量2010年为2亿吨,2020年为1亿吨,2010年缺口将达到1.5亿,2020年达4亿吨。国际市场上石油资源的短缺以及油价的波动,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小的波动。
2.未来2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大体平衡,但供求格局将发生变化。世界石油资源和市场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有加剧趋势。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的石油供需矛盾尤为尖锐,但是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大体平衡。中国与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分享世界石油资源的竞争将趋激烈。
3.石油与政治、军事、外交等关系更加密切,石油资源决定了世界的新秩序。石油是战略性的重要资源,它已成为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今后20年,虽然供求格局将发生变化,但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大体平衡。大的石油消费国之间、消费国和资源国之间、资源国与资源国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引发政治、军事、外交矛盾和冲突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四、中国石油安全应对策略
1.降低石油进口依赖。转变能源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元化;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加强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要加强石油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
2.加强国际石油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石油外交,以有力的石油外交来提高获取国际油气资源的安全系数,积极而有步骤地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经济和能源合作体系。
3.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控制石油战略储备。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影响中国石油安全,所以要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摆脱了国际资本的控制和操纵。
一、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
以战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企业的一切工作和管理活动均应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整,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围绕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展开。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①],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69.3%,煤炭剩余可采储量占常规能源的70%左右。可以预见,到2020年,在没有重大能源技术变革和新的主体能源出现的前提下,煤炭资源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然而,煤炭开采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大量原煤的同时,也产生了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②]、洗矸、煤泥、废水等废弃物和土地塌陷、共伴生矿浪费等现象。如果不充分重视对这些现象的治理,将会导致水质污染、土地塌陷、空气污染、噪声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是否能得到重视和有效治理,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减排目标是否能实现。
现阶段,我国不少煤炭企业为盲目追求煤炭产量和节约成本,不注重安全生产和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大量煤系共伴生矿物浪费[③],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随意排放的行为,造成了煤炭开采企业安全事故居高不下、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环境质量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问题,造成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尖锐,也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利用创新技术进行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开采。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开采,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应摒弃传统的单纯追求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将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其战略目标。
二、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业绩目标的实现
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煤炭资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开采为基础。安全问题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采企业存在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煤层结构条件复杂、单位领导过分追求煤炭产量、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工人超负荷生产现象严重等。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应增加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另外,在煤炭开采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设计中应将安全性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和企业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增加管理层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激励管理层对安全生产问题的重视。
煤炭的清洁高效开采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④]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共伴生矿、工业废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和浪费现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统一。“减量化”是从煤炭开采的源头贯彻低碳经济的要求。“减量化”要求企业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消费目的和减少污染。煤炭开采企业减量化投入包括电力、燃油、设备设施等投入的减量化和煤矸石、工业废水、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煤炭开采企业应进一步推行以节约资源为中心的技术创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新技术并创新管理方法,减少矿用物资、设施、设备的占用量及使用量,减少闲置时间、提高利用率,延长矿用物资、设备、设施的生命周期,建立矿用物资、设施、设备等复用及循环利用机制,提高循环利用率,研究物资替代,尽可能用副产品、废弃物、废旧物资等替代其它“正常”的物资,以减少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设备的资金花费和污染物的排放。
“再利用”是通过生产过程的控制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再利用”原则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对于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层气、地热、共伴生矿、矿井水、塌陷的土地等进行有效处理,以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延长物料的使用周期,防止物料过早地成为垃圾。煤层气可进行煤化和气化;地热和共伴生矿产应综合开采和利用;矿井水可用于洗煤,经深度处理后,煤化工用水甚至饮用水,以减少整个企业新鲜水的消耗量;塌陷的土地,可进行复垦和绿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还可以形成新的土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
“资源化”是通过对最终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煤炭开采企业产生的最终废弃物包括:煤矸石、煤泥、洗矸、污染的尾矿水、粉尘废气等。煤矸石可用于制砖、发电;煤泥和洗矸可替代水泥、黄沙,用于井下注浆、喷浆,制砖、筑路、回填塌陷,这样既能解决煤泥占地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替代粘土砖;污染的尾矿水可通过消毒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闭路循环,减少水资源消耗,杜绝污水排放;粉尘煤气可通过定期洒水、煤气收集分离的方式进行气化处理。资源化要求煤炭开采企业可以应以煤炭矿区为依托,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优化煤炭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扩大煤气综合利用途径,力求使整个煤炭资源生产形成一个闭路循环,杜绝对环境产生的严重污染。
三、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
卡普兰和诺顿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基于平衡积分卡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将结果考核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使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化,促进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对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引导企业有效实现战略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重新设计应围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煤炭资源安全清洁高效生产的实现方式,在关注股东价值的同时,应增加衡量其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程度的指标,以有效引导和激励企业管理层对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采的重视。我们将根据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目标及其实现方式,以平衡积分卡为基础,以重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结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具体评价指标设计如下:
1.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财务层面指标是衡量企业对股东贡献的指标,是所有其他层面指标的目标,其最终结果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加强资产运用和减少风险是重要的财务主题,煤炭开采企业也不例外。因此,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的财务层面指标应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收入增值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经济增加值(EVA)、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能源战略的制订与能源外交的实施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强调能源自给自足,并将本国的石油大量出口。进入90年代,中国的能源消耗迅速上升,最终导致了在1993年由石油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在这之后,中国开始改变自给自足的战略,有意识地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并将以煤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转向多元化的能源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油气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供需缺口的逐步增大,政府对保障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安全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考虑的最核心问题就是能源要保证国家的经济社会在一个中长期时段里能够顺利发展,能源供应不能出现大面积短缺。为此,中国明显加强了向海外要能源的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力度。“十五”以来,中国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的战略取得了重大进展。进入新千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对能源提出新的要求,中国政府开始制订能源安全战略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2004年6月30日,国务院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制订出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48字方针。其中除了强调要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大力发展水电等内容外,还特别提出了将继续坚持扩大开放政策,按照“平等互利、实现双赢、企业运作、政府协调、广泛合作、多元发展,以诚相待,加强沟通”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加强和深化能源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为了配合能源战略的贯彻实施,中国展开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能源外交活动。事实上,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能源外交的运作,只是那个时候的能源外交趋于单一,把“筹码”主要压在了中东地区。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更好地解决能源瓶颈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中国提出了要多元化地利用国际资源,进口来源要多元化,通道也要多元化。为建立全球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配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从2004年起明显加强了对中东、俄罗斯及中亚、东南亚、非洲以及拉美等主要产油国的能源外交,效果十分显著。如: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石油的管道建设进展很快;通过10+3框架,中国跟东盟国家的油气合作进展顺利;中日韩三国加强了能源对话与合作;与非洲和南美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世界许多区域布点并在不少地方已基本扎下了根,等等。可以说,经过最近几年密集的和积极的能源外交运作,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改善。
构筑新形势下的能源外交战略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在诸如煤炭等传统能源上主要依靠国内供给,但是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则越来越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消费大国。所以,中国能源外交主要针对的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国际供应问题。作为世界主要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国,中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将继续增加。由于资源禀赋和经济比较优势,世界油气经济一直是高度全球化的。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经济大国而言,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考虑,解决油气短缺问题都必须要依靠合作开发全球能源。
――帮助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合作开发全球能源的过程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和对其消化吸收,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经济至少还要保持20年的高速发展,需要有长期的和平发展环境和能源供应保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外交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当今的国际能源问题涉及的几乎都是世界大国和地缘战略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包括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战略互动,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经济问题。开展能源外交就是要用和平的外交手段促进国内发展,依靠与世界建立起来的能源关系巩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为此,中国应进一步发展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关系,通过开展积极的能源外交来深化中国与世界的战略性分工。
――构建自己的全球能源外交战略。能源与能源安全问题是事关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能否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当前,中国能源外交所面临的国际能源外交战略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能源输出国的能源外交战略;二是能源进口国的能源外交战略。前者以能源为手段谋求国家的经济、政治、安全利益和全球战略利益,典型例子就是能源输出大国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利用能源作为战略武器谋取地缘政治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力,甚至敢于向世界惟一超霸美国叫板。对于能源进口国,特别是能源进口大国,能源进口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全球战略利益和国内的社会稳定。在通过开展能源外交来保证进口能源安全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当属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美国在全球能源战略格局中长期居于独霸地位,一直把控制全球油气产地和输送网络,操纵国际油气价格以及不断调整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作为其国家战略目标和能源外交的战略任务。
当今世界,继发达国家之后,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和印度等已成为能源进口大国、消费大国。中国更是随美国之后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安全、能源战略、能源外交战略,业已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国际战略的头等大事之一。然而,面对当前急剧变化的国际能源形势、国际能源争夺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国不仅要增强能源安全意识,而且要增强能源忧患意识,要有这方面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中国应该意识到目前已处于能源战略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需要构建新的能源发展战略重点,尤其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能源外交战略。从理论上讲,能源外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国际能源战略为指导。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目前对外能源依存度为40%,未来15年的时间将会增加到60%,甚至更高。因此,中国急需制订自己的能源外交战略作为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的地理区位选择。目前,能源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地区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都很好,中国的能源多元化战略短期内不会受到阻碍。从油气供应的角度看,中国能源外交需要确定和优先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应当是俄罗斯、中亚和中东、以及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等与中国可能形成能源战略关系――油气供应国(生产国)和油气消费国之间互动的国家。来自俄罗斯、中亚,甚至中东的油气还可以通过中国到达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今后中国处于亚洲能源供应和需求国际体系的中心位置。为此,中国需要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外交关系。
总之,中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的出发点是分散各种风险,尤其是国际政治和安全风险。中国的目的不仅是避免受到某些国家在能源问题上的牵制,而且是为了可进可退。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建立各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或者“战略关系”,积极倡导建设和谐周边、和谐地区、和谐世界、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外交思想,必将有助于中国进一步实现油气资源的世界供应多元化。
相关链接:
①李永新:《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能源战略》,《光明日报》,2007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