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0:56:34
导语:在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联系
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中地理教学应融入语文、历史、理化等学科知识。因为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联系较为密切。这种密切的学科之间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旨在探究高中地理与中学其他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
1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兼容,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其综合性强,兼容性广,在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
2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①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材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对待学生的发问。当然,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并不是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去掌握精通中学各门学科内容,而是只要注意学习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并把它巧妙地引进地理教学课堂教学。②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③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是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是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3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3.1 学科间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3.2 课内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可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①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②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③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一、关注学科本身的意义所在,阐明学科的应用价值
很多时候,教师若抱着仅仅为了学生学习成绩这一唯一目的开展教学未必能够如愿以偿。部分教师为了所谓的平均分让学生大量做习题,机械的讲解,很多学生不仅仅会对学科失去兴趣,也失去了教育的本真。因此,必须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学好高中地理学科知识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今后的生产与生活。就地理学科而言,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汽车导航、商业网点的布局、产业活动的选择、交通线布局等方面均会显著应用到高中地理所学知识。这部分知识本身应用价值的介绍,不必采取说教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选举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在案例中使得他们意识到学科学习的应用价值,只要是所学的是有用的,学生的兴趣就会得到提升,这也能够便于学生从自身角度寻找实例来佐证所学知识,使得抽象知识具体化。
二、在多个版本教材、现实生活中寻找最佳的契合点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是严格依照课程标准编写的,但不同版本教材中所选取的案例和对知识的阐述方式不尽相同。在实际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变更或组合多个版本教材,以寻找最佳的课堂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建立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理解思路,便于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构建桥梁。
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III“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可以与湘教版必修III“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III“能源资源的开发”也可以与湘教版必修II“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组织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充分使用教学案,将需要补充或完善的内容直接印在发给学生的学案上,节省学生的资料搜索时间,提高效率。
三、采取多种直观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建构
很多教师都知道,高中地理中“大气环境”和“地球运动”一样是自然地理部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们会尽量让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为具体,帮助学生顺利建立知识结构,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在学气的热力作用时,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提前所发的导学案阅读教材。教师给出如下几个设问: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阴天的白天气温较晴天低?保温作用包含哪些环节?温室大棚为什么能够生长反季蔬菜?霜冻为何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在学生自主交流后,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展示出来,使用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过程。
四、创设互动情境,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各种现象
将抽象的地理学科知识与具体的地理现象结合还可以借助互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主动参与。一旦学生被调动起来,将已学知识与现实应用有效对接起来,这会使得地理学习的价值得以完美体现,真正实现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求。
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笔者通过如下设问来创设互动情境: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其一天内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家住农村的某同学父亲因其住房南边邻居新建住宅楼遮挡了该同学家采光权,准备将邻居告上法庭,同学的父亲应准备哪些证据为自己维权?野外求生中如何借助太阳来判断方向?这些问题的给出很快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展示。教师借此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相关。大家指出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四季与五带、日影的长短与朝向等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其变化有密切联系。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的理念正越来越深入人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很好的诠释了新时代下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体现地理学科实践意义的基础上让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成为新课堂中的常态,这也是生成性生态课堂创设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高初中地理 教学衔接 教学质量 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这说明初、高中地理教学应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事实却相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我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原则
我认为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必须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
(一)目标性原则
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为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研究,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整个过程中实现自然的过渡和顺利衔接;也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让高中学生更快、更好地达到(或超过)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紧迫性原则
由于在中考中没有地理学科的考试,因而初中地理教学不被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知识普遍较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衔接不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高中起始年级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迫切的。
(三)低起点原则
在解决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时,影响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先补上(如地图的三要素、地球的经纬线及经纬度),这样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铺设一个台阶,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四)展望性原则
解决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
(一)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进入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了。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而高中阶段不仅要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学生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并且在老师正确地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会渐渐感到学习吃力。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这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
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很多高中学校都采用了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关键词】五分法;课程构建;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新课改正在深入进行,合理地、科学地对于地理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对于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的现状
课程构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它集中地反映并支持着教育政策。[1]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构建中呈现出开放性、民主性、发展性和个性化的新特点。课程内容的构建更加注重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构建更加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和理念。
二 课程构建理论中的五分法理论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进行新课程改革时,课程的理论构建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五分法理论由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艾斯纳(E.W.Eisner)提出。他描述了课程设置的五种基本取向:认识过程的发展取向,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个人实用相关取向;社会适应取向;技术化取向。
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直接的载体,在其表现形式上也有明显体现。因此,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五个层次的划分,可看作是对课程构建方向的整体把握。
三 对现阶段地理课程构建的教材分析
1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情况
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家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四版教材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又各具特色。
从发行和使用情况上来看,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的覆盖面最为广泛。且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编写历史最长,对内容把握较为周详,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笔者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际意义。
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内容分析
借用艾斯纳的五分法对于我国高中地理人教版的必修教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我国的高中地理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讲解较为充分;对地理学科本身的体系和逻辑构建和对社会适应取向的内容陈述比较充足;而对于个人实用相关取向及技术化取向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薄弱。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2]教材为例,笔者借用艾斯纳对课程的分析方法,把教材各个教学因子进行划分后发现:
教科书对于学科基础知识的陈述基本占到了43%,各类基础概念的给予基本是以认知发展取向的类型为主。教材在地理学科体系构建上的篇幅约占到25%。对于社会适应取向方面的构建也比较充分,比例达到17%。课本较为关注与社会、环境相的适应的方方面面。课本内容和案例的选择大都取材于我国的典型案例,并与我国的现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全书有9%的篇幅涉及个人实用相关取向的内容。而本章涉及技术化取向方面的,即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为6处。课本中该取向的内容主要用图表和活动题等形式表现。
四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构建的要求及出现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出了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对教科书中的编写建议。从我国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和对于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两个方面,所表现的重视程度基本一致。
而从我国现试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以看出,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高中地理教材体系已经较为完备,对于地理课程的体现较为充分,但在编制方面也有着一些问题。
(1)五种取向的内容选择不均衡。教材所关注的焦点仍是学科本身,知识本身,关注地理学科内容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社会现实及社会适应的关注基本达到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一,而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则明显不足。
(2)对于学生本身的关注度不够充分,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不足。教科书中内容的呈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较少。
(3)知识陈述体系还存在着问题。
2 对策
针对这种现状,在保持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对于知识、地理学科构建和社会适应取向的优点下,未来的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应该更多的关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
首先,地理课程中编制内容应该更加均衡化。
地理课程中的内容也要更加合理化,均衡化,以及课程要求的方方面面,都在教科书这种最为直接的载体中得到体现。在地理课程中,我们要平衡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以及认知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在教科书的呈现方面,要保证在每一章节内容中各有侧重,又相互平衡。突出在教材的语言编制方面,语言的编写应有更加多样的表达形式。为了让教科书内容呈现不同的侧重点,可以酌情考虑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使之产生具体化、视觉化的效果,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服务于五个方面内容的表达。
其次,地理课程设置应更加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去发现、质疑与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从地理学习中认识和发现自我、找到共性,甚至学会生活。
为了更好地使地理课程关注学生本身、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材在编制上应进行分类。具体来说,教材应分成教师教科书和学生教科书,即学生教科书中应该设置更多的开放性的问题,并避免直接在问题下面给出答案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教科书内容呈现应更为简洁。并以地理的图表为主。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应以探究式、活动式的地理课程为主,积极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知识陈述体系需考虑地理学科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知识陈述应该以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前提,关注陈述地理学科内容的层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不足;策略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不足
1.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中的德育意识不强
应该看到,在地理学科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是教学实施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才能够得以实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德育意识,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就难以有效地实施。在传统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是课堂教学实施的真正核心,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实施为主体,如果将高中地理教学比作一场正在上演的教学大戏,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就是这场大戏上演中的真正主角,而学生则是这场大戏中的配角。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地理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总是以考试作为教学实施的“指挥棒”,以基础知识讲解与习题练习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2.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待改进
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所采用的地理教学的德育方法是相对单一的,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尽管一些教师也能够注意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但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比较刻板。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总是习惯于运用那种简单、空洞的说教来开展德育,没有有效地结合学科的特色进行德育的实效渗透。德育虽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所体现,但是往往脱离了教学本身而“另起炉灶”,这样的德育渗透,往往是“画蛇添足”,没有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此种德育的实施对于学生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难以满足学生德育的实际需要,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施方法急需改进。
二、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策略
1.要增强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意识
通过上面对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分析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增强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意识对于提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要重视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要增强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意识,就要改变教师旧有的教育理念,要以“生本”思想引领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让教师充分地认识到地理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要让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德育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旧有的“师本”思想,树立德育意识,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实施的重要保证。
2.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德育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合适的教学内容中开展德育渗透才能够更具实效性。也只有将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才能够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的更好实现。在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对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将一些德育元素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来,德育教学内容的渗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将那些与学生的德育实践相贴近的德育内容与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结合,让德育内容渗透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让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内容融合到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来,以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优化,有效促进德育的更好渗透。
3.在地理教学活动和探究中渗透德育
在地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探究的环节里,渗透德育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教师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来合理设置德育的目标,力求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让德育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大化。比如,民族区域的地理常识中渗透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海洋领海中的国家和民族忧患意识的教育;国土疆域与领空中的国家安全的教育;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公民责任的教育;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公民权利及义务的教育;环球地理教学中的胸怀全球、国际义务、世界和平的担当意识的教育;活动与探究的教学环节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奉献精神、团结合作意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人文品质的传输,等等。所有这些德育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学科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日积月累,以此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忧国情怀和责任感,不断树立立足祖国,放眼世界的境界,不断优化自身的道德品质。
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对促进高中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阶段相关工作的实施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尝试性的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项新颖的教学方式,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而言,便于教学问题的直观展现,加强对地理知识内容的分析,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将地理知识与相关案例要点相互融合,强化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在本质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学习任务优化设计、问题思考创设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还可应用案例教学法,强化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故此,文章将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展开分析,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建议。
一、利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可应用不同的形式展开,所发挥的教学作用也不尽相同。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知识难度逐渐加深,特别针对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难题,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1]。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更新与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同时,不断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新颖的教学元素,便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将地理知识形成有关的教学案例,就是一次教学创新的伟大尝试,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引用多个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相比单一的知识分析,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更加明显,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强化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促使高中地理知识更加形象生动,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构建高效地理课程,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变成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帮助学生消除认知上的障碍。通过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此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达到增强实效的教学作用。以人教版《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由于我国人口逐渐由西部向东部沿海区域发生转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节课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引用孔雀南飞的实例,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掌握实际生活中空缺的生活习惯,联想人们迁移的规律特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往东部沿海区域迁移的内在意义。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优势十分多元,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效率,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地理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地理学习视野的主要路径。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型的地理规律,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突出地理学科学习的实效性。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相对复杂多变,但是由于教材篇幅有限,知识内容只能浅层次介绍,针对值得探究分析的地理问题,无法深入探究[2]。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扩展,引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还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体会到地理学习的魅力。案例教学方法是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例相互连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导向作用,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开端。高中地理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需要扩展延伸不同的内容,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起到辅助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有目的性、有组织性的选取案例内容,将案例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使学生收获更多,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为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十分有限,难以切身体会全球各地的国家文化与居民特点。此时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在课下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搜索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将其引用到案例教学之中,将枯燥单一的知识内容,转变成形象真实的视频动画,便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印象,使学生通过领略世界各地的国家文化、居民特点,开阔自身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实现地理教学预期目标。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实现开放式教学
案例内容的选编是展开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案例内容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的选取要想突出其案例的思辨性特征,才能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拥有充足的学习空间,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3]。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前精心编选案例内容,具体方法如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内容,通过案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教材更加多元化,对于一个知识内容的讲解,常常可应用不同的案例。另外,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是十分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和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生只需要分析案例内容,即可了解地理知识,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材案例的应用。第二,视选取学生熟知的案例内容,相比于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大多数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案例的熟知度更高,也了解其有关的背景内容。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应用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出发,为学生选取耳濡目染的案例内容,加强教学案例和知识原理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角色之中,让学生全面把握地理知识内在本质,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产业转移》为例,教材中引用的案例主要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学生理解分析的难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引用学生较为熟知的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纺织工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四、利用案例教学法,强化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只是片面地“讲案例”,通过细致整合与耐心讲解案例内容,不仅与案例教学的目的相悖,还深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误区,此种教学方式和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该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用案例教”的效果。其中,“用案例教”主要针对以案例作为学习导向,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4]。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只是教学媒介,并非教学的侧重点,也不需要让学生多加留意和具体掌握,只需要利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本质,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作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突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有效性的作用特点,为学生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地理课堂之中,激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非案例内容的具体掌控,而是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迁移、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启迪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地理学习基础,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加以重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更新与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认知思想,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为学生耐心讲解地理知识,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满足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内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水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35):296.
[2]张勇.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82.
[3]刘春雪.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青年,2019(22):151.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3] 薛景芝.谈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2005(Z2).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学习能力 教学成效 教学目标
理论和实践同时证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在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教学效率的“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最终决定因素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只有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努力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真正激活并逐步调整到位,才能够形成最大的教学合力。我认为,要达到上述目标,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尊重和体现学习主体地位,坚持把实现学生的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放在与认知目标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认真落实。我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就此作论述。
一、加强思想认识教育,激发地理学习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引起思想认识上的重视,才会产生学习上的动力,而原发动力是激发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内在因素。首先,利用名人轶事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地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科学的文明发展史和历史上许多地理名士的伟大事迹,来教育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地球村”公民,不仅要了解和掌握人类居住环境发展史,对地球的现有保护和改善未来更有一种义务和责任。其次,利用地理学科的广泛联系性激发学生的地理情感。有些人片面认为,地理属于文科类学识,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学了也不多,不学也不少”。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其实,地理学科不仅与语文、英语、政史、音美等文科性较强的学科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与数理化等学科渊源很深。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相关联系点,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广泛性和生动性,从中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和学习情感。最后,联系地理学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前景激发学生的地理情感。综合性比较强的地理文化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将来,应对社会挑战的优秀人才必然是具备多方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仅就个体而言,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个严重缺乏地理学识的人是难以“走出”家门、走出“地球村”的。换言之,一个人具备一定的地理学识,必定有助于他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开拓。
二、运用电教媒体手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挂图、投影仪等手段,以多媒体设备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首先,可以提供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例如在教学“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等内容时,我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直观演示了数年来洋流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研究性影音资料,让学生从形象生动、鲜活实在的媒体教材中学习、了解和掌握更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它的演示效果是语言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其次,有效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公转”等内容时,部分学生对于人工和实物演示,要么难以会意,要么时间不长又产生模糊混淆。我运用电教媒体技术设备对天体运行方式实行模拟演示,运动的方式和角度立体感明显,而且一目了然,既有助于学习理解,又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能够营造浓厚的地理教学情境。如教学“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我运用电教媒体演示了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惨烈场景,如汶川大地震、特大洪涝灾害等,让学生从身媒体演示中产生强烈的情感震撼,加深认识。
三、突出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地理合作教学
高中生已经具备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有利于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性教学活动。首先,要强化课前预习指导。要指导学生制定预习目标和提纲,再通过独立思考、查阅工具书、合作互促等方式,开展好课前预习活动,将一些基础知识在预习中提前掌握和消除。把那些无法自行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带到课堂上解决,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其次,要强化合作探究指导。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编制成系列探究题,交给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尝试消化。与此同时,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引导和启发作用,着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重难点结节上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保障探究教学活动的成功进行和持续性发展。最后,要强化学习成果归纳。在学生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适量控制时间,安排每一小组的学生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必要的探究学习成果汇报交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和提炼、补充和完善,以深化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球运动
从国家教育部门下发文件和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上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核心素养不仅在于本学科的知识素养,还包括跨学科的知识素养,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共同素养。在高中地理学科别是地球运动部分,由于空间性、逻辑性、思维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有心无力”的挫折感。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效率。
一、掌握基本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翻开高中地理教学目录,可以发现地球运动知识章节在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地球运动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入门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环节。在地球运动中,包括地球公转、地球自转等空间运动,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比如说,在地球运动中教学地球公转过程中,可以引入生活物理常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手电筒照射的光线照射地面具有能见度,但能见度有一个范围,只有在该范围内才能在黑暗中看清物体,并且手电筒移动的话相应视线范围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范围大小不会出现变化。老师在讲解晨昏线的知识内容中,就可以以该小生活物理常识作为“导火线”,将手电筒照射地面的范围和太阳直射地面的半球作为对比,将照射的最外圈和晨昏线作对比。还可以横向移动手电筒,让学生明白晨昏线的运动原理。通过这样结合手电筒照射形象化地教学讲解,学生对于晨昏线有更深地认识,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以及其他知识也能结合生活物理常识进行发散性思考。
二、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高中学校开设有计算机课,学生对于网络科学技术已然有深入了解。那么在讲解地球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幻灯片、小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地球运动有更直观地了解。
比如说,在讲解地球公转和自转关系的知识点时,由于该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逻辑性要求较高,学生一时半会很难把握地球、太阳、月球之间的位置关系。老师可以事先从电脑上下载和制作地球、太阳、月球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资源,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在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光照射范围的交替会发生白天和黑夜现象。同样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在某一个时间点会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位置而使得人们看不到太阳,这种现象就是日食。这时候老师可以暂停播放,指出月球将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线给“遮挡”住了,因而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到太阳。同理,月食的产生就是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成一条直线时而产生的。在地球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电脑计算机技术,能更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将知识点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
三、跨学科“联动”组合,丰富知识教学方法
当前教育提倡复合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同样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不仅是单一的地理知识教学,而需要联合其他学科知识加以丰富,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共通性”,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说,老师在讲解地球运动知识中,可以结合语文诗句,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当中,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说法,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这种地理现象是在南北回归线上、南北两极、赤道上,通过语文诗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此外,老师在讲解地球\动中有关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物理角速度和线速度关系的知识。如果两者位置一定时,线速度越大的话那么角速度就越大,可以得出线速度和角速度成正比;而如果线速度一定的话,位置越近的话那么角速度就越大,位置越远的话角速度越小,角速度和位置成反比的关系。将上述物理知识运用到地球公转有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内容中,可以得出在近日点(一月初)时,地球离太阳最近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在远日点(七月初)时,地球离太阳最远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也就是说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成反比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地球运动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对于后期高中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地球运动又是高中地理中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吃力和困惑。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关系,以点带面、联合创新,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