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时间:2024-04-03 10:56:35

导语:在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第1篇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伟大中国梦振兴中华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营造良好德育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营造德育教学氛围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我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像陈景润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夺取数学桂冠,赢得全国人民的骄傲。在教学圆时,我则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居世界之首。

 

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将会愧对古人。这样不但把学生引导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具有的与因素的内容非常多。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气的与因素,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认识东南西北”后,介绍一些北极星、树的年轮、指南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结合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8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

 

学生算出合3218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31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再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爱国意识。

 

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小朋友做好事、绿化种树,人们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

 

四、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思想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材中的一些插图,不仅具有形象、直观讲解知识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受到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养成爱科学、爱劳动、热爱和平,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五、结合历史资料学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例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三年级下册第87页);“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四年级上册第32页);“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三年级下册第94页);“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

 

(五年级上册第85页)“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六年级上册第63页)认真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以上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组织参与操作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如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并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七、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就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普遍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并获得最直接的品德教育。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一课,我让学生回家统计生活中水浪费现象,并把它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生活的周围浪费水资源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有许多的地区因为缺水,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样的一个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碰撞,有力的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的人格,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为培养一代代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多做贡献。

第2篇

【关键词】交大附中 ; 棋类教学 ; 学生德育 ; 认知实践 ; 健康成长1 西安交大附中开展棋类教学活动的科学目的

棋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国际象棋、围棋、中国象棋均起源于我国。棋类运动是一项智力游戏与脑力体操,具有很高的教育潜力和教育价值,其教育功能独特的科学功效不亚于音乐,艺术或诗歌等任何一项智力活动。它不但是竞技、教育、科学、艺术、娱乐五者有机结合的结晶,而且还是融这神奇的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一项健康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是一门具有个性完美的艺术。棋类运动在国内外体育、教育、文化界被称为“智慧的体操”、“人类智慧的磨刀石”。因此,将棋类教学活动纳入学校课堂体系,科学的与学校正规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棋类教育,不仅可以开发中小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和良好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通过普及和开展棋类教学活动,还可以增强与促进中小学生对棋类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传承棋艺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棋类事业奠定人才基础。

西安交大附中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秉承“弘德、广识、励志、笃行”的校训,求实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品、健、学兼优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在西安交大附中具有光荣传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1985年至今,在学校领导长期的关心与大力支持下,棋类教育活动得到了广泛、健康的开展。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课余时间,很多学生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棋类兴趣小组的活动,接受教练专业技、战术的辅导与训练。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和提高,不少学生不但棋艺水平突飞猛进,而且还增强了良好的整体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能力,并促进了文化课学习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参加三棋各级各类比赛的征战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例如1996年高中毕业的贾济舟同学,曾三次获得陕西省围棋“棋王”称号;1998年高中毕业的张雁同学,曾获得中国象棋全国少年女子组亚军;2007年高中毕业的王廷利同学,曾多次夺得陕西省、全国中学生国际象棋比赛的前三名。多年来,在三棋中战绩最为突出的是国际象棋代表队。我校国际象棋队,多次参加陕西省、西安市中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均荣获初、高中团体冠军,包揽个人前三名;代表陕西省,西安市中学生代表队参加国家级各类大小国际象棋的初、高中团体与个人比赛,多次荣获前三名的优异成绩。2009年校长王佩东被评选为中国中学生棋类协会副主席、体育学科中心主任潘安生被评选为中国中学生棋类协会理事。

2 探索学校棋类教学对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认知实践

2.1 棋类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德育素质提高。

棋类教学最显著的教育功能之一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提高道德修养,规范品行。这一教育功能将成为学校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发展与实施途径。

棋类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棋类活动既是一项智力活动,同时又是一项竞技活动。棋类比赛的竞争性很强,要求棋手既有良好的棋艺水平,同时又要有强烈的取胜欲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因此,棋类教学活动首先有助于培养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良好的棋德、棋品、棋规、棋风、棋责、棋理、棋道能培养学生养成深思熟虑、脚踏实地,正确对待自我和评价他人的习惯;严格的棋规能使学生养成重信守诺、实事求是、遵循规范的作风。此外,棋类教学活动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与毅力。棋类运动的竞争性表现在争取先手和有利的局面,在最终战胜对手的拼搏过程中,在多次反复成功与失败中,懂得了“智者胜,勇者胜”的道理,锻炼和体现了学生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与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另一方面,弈棋取胜或失败的经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会使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健康素质逐渐得到增强与提高,规范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不断得到促进与完善。

西安交大附中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在学校初、高中范围内开展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棋类活动。十三年前又成立了国际象棋培训班。经过多年棋类活动的教学和训练,附中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发现,许多爱好棋类运动的学生脑子活、想得全、输得起、赢得了、品行端、诚信好、敢向强者挑战,比赛与学习成绩均出色。经过这十三年的实践探索,棋类专业训练的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减少,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考虑问题由单一转向全面,做事情稳重,对待同学讲究诚信,讲文明礼貌和团队合作,责任感以及对班级体尽义务的意识等明显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棋类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中学生心理状态处于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之中;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与过硬的心理素质处于科学的良性循环之中,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精神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和行为规范准则,让他们懂得崇高的品德是最高的学位,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

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棋类教育话题,棋类教学活动不像理论说服教育,实践锻炼体会等方式或方法那样及时的强有力的作用于学生,也未必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熏陶是授棋教师(教育者)与下棋学生(受教育者)主客体思想感情在道德规范认识过程中有机契合的必然产物。同时,由于它在内容上集品德修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规教育等综合教育于一身。因此,棋类教育的潜在意义,就将变成受教育者个体的心理意义,进而在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上进行自我调节。这样,通过较长时间的定向熏陶,随着下棋次数的量的积累和棋艺的质的提高,必然能在长期的时间段、深层次的空间段深深的感化学生的思想感情,触动学生内心世界,逐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增强。而且,由于这种定向熏陶是在潜在的规范性与非强制性的前提下,在弈棋对局的愉悦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的。因此,棋类教学活动所引发的德育效应必然会比较巩固而持久。

2.2 构建棋类教学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受我国教育界重智轻德和重文轻体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学校、家庭特别重视与强调智力因素,而没有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结果造成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青少年学生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知识学习和应试之中去,在时间段与空间段的互相转换过程中,学校无暇顾及学生整体意识、综合素质、各种能力的科学教育与良好培养,加之社会和家庭的过度呵护,社会与家庭缺乏完善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机制等,在主客观特定的大环境下、大背景下,造成了社会、学校、学生这三者之间,自上而下所产生的教育链发生断裂,使原来所形成的良好与和谐的教育氛围,宽松和活跃的教学环境遭到污染与破环。我国青少年学生普遍在道德规范、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中小学生在学习文化课方面,普遍存在三大不足:一是学习动力不足;二是学习组织能力不足;三是学习毅力不足。分析和研究其原因,虽有智力因素的原因,但非智力因素却在其中起了较大的负面作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与推进,目前教育已经逐渐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学校通过注重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现代科学文明教育,实践教育、教学各方面的综合创新探索,树立学生良好的整体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西安交大附中是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学校,其风格与特点早已闻名省内外教育界。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校历届领导认真用心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现代办学理念,根据社会各界办学、发展教育的大环境,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学生这三方面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具有交大附色的素质教育办学理念与建校思路。从1981年交大附中恢复成立至今,在全省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并坚持在全校开展素质教育。附中领导认为:素质教育不仅提倡学生要文化课学习好,还要在德育、体育、美育、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的和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教育中的棋类教育,包含了德、体、智、美、劳等各育的综合教育理念,棋类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棋类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起到的科学作用不可小视,其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是学校其他各学科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二十世纪的初、中期,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将国际象棋列入本国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之中。因为这些国家充分运用棋类教育功能科学教育和良好培养青少年,育德益智,使其全面发展,品、健、学兼优,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实践探索收到了良好的科学功效。所以将国际象棋作为了小学、中学、大学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日本、韩国、新加坡、卡塔尔、科威特等亚洲发达国,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也分别将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等棋类项目列入到自己本国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课程之中。由此可见,上述各国政府因棋类教育对促进本国青少年学生德、体、智、美、劳等各方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高度重视程度。为能从根本上良好解决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度转轨,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中学各学科课程的改革内容,有效促进中学生整体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增强和提高,借鉴国外以棋促教、棋教结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现代科学办学理念及先进经验,经我校领导研究决定,将棋类教育、教学活动纳入学校课堂体系,科学的与学校正规教育实际相结合的棋类教育,以此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试点,构建棋类教学和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影响和带动素质教育在西安交大附中各学科的全面开展与顺利进行,达到体教结合,以棋促教,和谐发展,共同提高的科学目的。

我校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围棋、中国象棋,由本校体育教研组教师指导、学生自愿参加的棋类业余兴趣活动小组,发展到现如今所组成的以国际象棋为引领的棋类专业培训班,招收具有棋类特长的学生,聘请陕西省棋院教练,有教育目的、有教学计划,对棋类培训班的全体学生进行定期的棋类技战术辅导和训练,并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文化课学习等综合素质进行教育与培养、调查和记录、总结与评比。通过对棋类班不同成员(初、高中男女生)在班内外、校内外各方面表现的跟踪和观察,以及对不定期所收集到的各种相关信息、数据、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学校领导、教练、教师共同认为,棋类教育和中学生素质教育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科学联系,棋类教学活动对于素质教育活动在学校的开展与实施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根据我校棋类教学长期的实践与研究表明:棋类培训班学生经过多年系统棋类学习和训练,受其专业特殊氛围与特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随着良好的道德整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其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团队协作、责任感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其综合指数明显较高。爱好棋类运动的学生,身心素质和身心健康状况要强于非爱好学生。通过较长时间段与空间段的棋类教学活动后,就学生个体的前后比较,学生个性明显向优化发展。就学生集体来说,参加棋类培训班的初、高中学生的数理化的学科成绩上升幅度要优、高于没有参加棋类培训班的学生。数学老师反映,学生学棋以后,解答题的思路灵活了,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增强了;语文老师反映,学生考虑问题和回答问题比以前全面而又深入了,写作文的内容也丰富、具体了,思路开阔了。可见,学生参加棋类训练与比赛,不仅没有影响他们学习文化课程,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的举止和言行比以前文明了许多,并且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也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棋类教育文化活动在学校广泛、健康开展的同时,也突出了交大附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棋类的美育效应,这是因为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能够以其丰富的形式“娱人”,以其完美的内容“感人”,以其变化无穷尽的巧趣“化人”,是一门具有个性完美的艺术。一方面对于陶冶广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观与艺术修养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培养初、高中学生在美学教育艺术中所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三方面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在棋类教学和训练之余,教练经常指导学生动手绘制各种棋谱,修补破损的棋盒、棋盘,并制作简易的棋盘,以增强与树立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实际动手能力。概括起来讲,自从在我校开展与普及了棋类教学和训练活动以来,爱好棋类运动的学生的“多元智慧”得到显著开发,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创新能力等明显增强;反思、内省意识、忍耐能力等综合素质有了可喜的进步与提高,为交大附中全面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本教育运用研究

传统的语文作文课堂和枯燥乏味的写作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随之下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低,教学效果始终不尽人意。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为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开创了全新格局。生本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突出,课堂的教学效果十分优质。语文教师应在素质教育理念与创新教育元素有机融合背景下,努力探索新方法,不断更新新思路,只有让小学生切实感知到写作的最大乐趣,语文作文教学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生活引导

写作源于生活。当前时期的作文教学,教师过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脱离实际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完成的作品不够真实,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自然难以提升。部分教师仍将作文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技巧指导上,没有明确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写作难度,局限了学生的写作思路[1]。例如教师让学生朗读、背诵、摘抄优秀作文片段,要求学生写作中盲目套用,在这样的错误引导下,学生的写作热情渐渐丧失。

(二)缺乏阅读指导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的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填补思维空缺,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更优异的教学效果。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指导阅读,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将文章朗读一遍,甚至有的老师根本不注重作文阅读,这些行为必然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生本教育的具体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分析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思想尚不成熟。故大部分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在小学作文写作练习中时常无话可写。这种情况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写作效率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在新时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话题讨论中,生本教育效果才会倍加显著。

(二)结合实际积累素材

语文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写作回归到生活,不斷地让学生把握生活中的一些写作的素材。[2]例如在讲解“一件令人感动过的事”时,这个题目明显是要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进行写作的。为了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写作之前先请几个学生分享一下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这样就给写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三)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认识到写作的本质,尽量消除学生对于作文的抗拒心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突出作文课堂的生本理念。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感谢别人的方式很多;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把事情讲清楚、讲具体。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前期准备活动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阅读积累紧密结合

教师为学生安排的阅读教学,除了包括对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研读,让生活阅历有限的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以外,还包括细腻文字与情感的描绘,感受到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怀与思想。在阅读的同时,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学习并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逐渐培养审美情趣,接受多元化文化与思想的熏陶。生本理念在其中的引导,就是加强教师对阅读积累工作的重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角落位置设置图书角,放置写作杂志、报纸、作文书籍,也可以挑选一些《爱的教育》《十万个为什么》等优秀作品,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阅读中,并定期与同学分享阅读故事,拓宽知识面,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强化作文教学效果。

三、结语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将从学生个体出发,注重学生的个体思想,同时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目前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入无疑对于促进素质教育非常重要。通过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导,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还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最终写出极具个性特点的优美文章。

参考文献: 

[1]孙海英.语文教学,生本教育――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05). 

第4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个相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教学任务,而学校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把德育教学放在首位。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积极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学效果一直不明显,从而导致该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对于主课与辅课程持有不一样态度,一直都认为只要提高语文、数学以及英语教学质量即可,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支持,进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因此,教师一定要把主科与辅课程放在同一位置上,同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纲要求实现思想道德教学目的,以此来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

 

由于在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会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以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毫无章法可言,同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逐渐降低,进而让我国思想道德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一个合适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忽略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进而影响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把该课程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仅仅会削弱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性,也会阻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

 

(四)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不仅仅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地方,予以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主课上,忽略了辅课程的功能,从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至今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机制,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只单单依靠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或者是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

 

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要认识到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之下,终于发现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更好地保证品德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因此,在讲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教学目的跟道德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譬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个辩论赛,就用时下最为火热的话题,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分别设一个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身想法来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通过开展一个辩论赛,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自身想法,以便于全面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与人生观。由此可看,把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科技化,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说: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让人们反思的事例,最多的莫过于老人碰瓷的现象,现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人们也在想到底要不要帮,经过一番纠结之后最后选择用手机录下视频作为证据再帮,这些现象把我国的道德素质拉低了。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关于老人碰瓷或者其他关于道德素质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看完视频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是不是应该伸出援手?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且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和德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关于道德方面的视频,以此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而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生关系;重要性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两者处于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相对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先天就处于不平衡状态。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使得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成为诸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所在。

一、能够有效的拉近师生距离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多数小学生一方面对于教学充满好奇心,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总会有一定的畏惧之情。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获得学生的尊重、认可和信任,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如此一来在课堂教学中孩子能够顺利的融入教学氛围中,而不是始终因畏惧之心游离在教学之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主动的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得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受,从而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以笔者为例,有一次在接待新生的时候,笔者发现孩子始终躲在父母的背后,与他交流也得不到回应。这种情况下笔者灵机一动,针对孩子的书包说到:“好别致的书包,我也想买一个,就是不知道在哪买?”,孩子马上用自豪的语气回答“这是妈妈亲手做的,买不到的”,然后笔者就接着孩子的回答进行交流起来,从书包谈到文具,再到玩的游戏等,很好的消除了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畏惧感,获得了孩子的认可。事实上,受年龄的限制,大多数孩子虽然对外界人和事都持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畏惧感,但是只要教师能够以真诚的语言主动和学生互动交流,是很容易获得孩子的认可的。当然,年龄较小也很容易导致孩子对教师信任因一句话、一件小事就消失殆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采取措施的维护师生关系,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采取教学策略,从而让他们更乐意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与鼓励。

二、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情况

对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虽然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够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来掌握学生的生活状况,但是一方面教师精力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学生生活的独立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情况的把握往往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的与孩子进行交流来获取信息。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师生关系毫无疑问能够更好的让孩子在交流时敞开心扉的将自己遇到和看到的事情和教师分享,并在一个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够保证孩子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向教师求助,从而有效的避免一些校园安全问题的发生。在教学中笔者曾有过相同的事件不同的结果的经历。同样是家庭父母吵架,其中一个孩子由于和教师关系较好,因此第一时间向教师寻求帮助,在家访之后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另一个孩子由于性格较为孤僻,教师对其注意不多,随着父母吵架次数的增多最后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虽然最后及时的在同学家找到了孩子,但是带来的教训却是极为深刻的。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好和每一个孩子的师生关系,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再发生,例如同学之间的打架、校园安全问题、家庭问题等。从这个角度来说,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获得孩子认可的基础,孩子的认可则可以保证教师为孩子的成长进行全方位的护航。

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难以控制的情况下,有的教师轻轻的一句话就可以将教学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中,有的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都难以获得成效,甚至出现师生冲突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是否处理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富有激情的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学生也乐意去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确保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质量的不断的提高。相反,师生关系较为冷淡的情况下,很多小学生对教师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是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情,对教师的课堂活动完全不予理睬,甚至会出现唱反调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开展,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长期下去教学质量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不同于中学和大学课程,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教材的设定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而建立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可以确保小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所设置的各种活动,从而使得小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相应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有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人际观

众所周知的是,小孩子有两个重要的榜样,一个是家长,另一个则是教师。对于小孩子来说,教师对师生关系的处理往往会影响到其未来的人际交往观,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花费十年对学生人际交往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小学阶段能够和教师友好相处的小学生在未来十年之内能够结识到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朋友,相反在小学阶段和教师冲突不断的学生在未来也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由此可见教师对小学生人际观的影响,教师采取各种措施例如交流的时候尽可能的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以真诚的语气、平等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那么学生在未来走入社会之后也必将受到教师的影响,能够有效拓展自身的人际交往范围,获得他人的认可。

作者:王海霞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年喜.浅论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6.

第6篇

【关键词】师生交往;体育教学;研究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由于当今人类社会正日益向信息化、国际化、学习化和多样化等特点的趋势发展,人们的交往的形式趋向多样化,交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学生的交往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自身学科的特殊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往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如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往素质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所急需研究的现实课题之一。

一、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概述

(一)体育教学中交往的概念

体育教学中的交往,作为一种教育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类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即是指在学校这一社会组织,师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相互交流信息、意见、情感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层涵义: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主体。因为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实现着各种信息的交流和行为上的互动;其次,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在特定的体育教学活动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离开了体育教学活动的特定交往情境,就失去了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特殊性;第三;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交往是借助于特定的符号系统(如运动技术概念或术语、动作、体势等)为中介,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动作、形体语言等)两种形式而实现的;第四,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内容是体育知识(包括技术技能等)信息、情感、态度、意见等。通过这些内容而引起师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变化,使师生彼此了解,交互作用并形成共同的观点和认识,达到师生间的人际沟通,进而协调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认知活动、情意活动,保证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将体育教学中的交往理解为: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师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以特定的符号系统为中介,为传递体育知识信息、沟通情感及交换意见而发生的直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

(二)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特点

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作为一种教学交往,具有一般教学交往的共性特点。但由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中的交往与一般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交往相比,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身心综合性

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综合性是指在体育教学的交往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因为,体育教学是以师生的身体练习活动为主的过程,在掌握身体练习(即体一育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直接参与,“身体力行”,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也更需要积极的思维,同时对心理活动如情绪情感体验、态度、价值判断、意志等产生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各自对运动的认知、心理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都会对对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

2.体育教学中交往的自由度大和多样化

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师生交往的自由度大,而且交往方式多。体育教学是在户外以身体活动展开的,空间较大,移动便利:而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有不同,如身体素质练习、球类教材等,既有学生个人的活动,也有小组的活动、集体的活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空间和交往机会、次数增多,有利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所以,体育教学中的交往自由度很大,交往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3.体育教学活动中交往双方本质力量的互动性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把行为导向他人,这些相互的社会行动就是互动。个人“被卷入一个巨大的互动过程之中,在这里他们必须对不断变化的行动进行相互的调适。这一互动过程既要向人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又要对他人的行动进行解释”川。体育运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运动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的基础之一。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自身的条件,个体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满足一定范围内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作为体育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这种特殊的交往手段,来表现自身的本质力量。例如在学习跳远、跑步的内容时,某位学生跳得远、跑得的快,可以显示出他的体能水平高,从而在众多同学面前表现了自身的存在、自身的力量和自身的精神面貌。所以,在体育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交往与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双方控制自己的形象以造成最有利于自己的情境,以保证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继续进行下去。

二、影响体育教学师生交往因素体系

(一)体育老师素质

1.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

指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心理背景因素,是教师在教学交往时所具有的知识华础、智能水平和心理状态等。这些方面是体育教师顺利进行教学交往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从木条件。教师的情感态度、责任感、动机、心境等都是影响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因素。

2.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

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往和互动的前提。对学生的理解不同,教师对学生采取的行为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正确地理解学生,防止和矫正理解学生上的偏差。对学生的理解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了解和认识,即一般所说的教师的学生观;二是对每个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3.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

健全的人格是合格体育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但影响其身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教学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衬和互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从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来看,应只务这样一此人格特征:一是成熟的自我意识;二是富有创新精神;三是良好的性格。

(二)学生因素

学生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交往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条件因素对师生交往必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感觉、人际选择等方面。

(三)课堂教学气氛

体育课教学气氛是指在体育课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所产生的群体情绪心理状态。教学气氛既是教学的心理背景,也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的有关研究表明,积极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由于师生注意力集中、情绪愉快、思维活跃、人际交往关系融洽,教学效果好。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气氛极大地,;响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进而有助于学习。这是因为师生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沟通的活跃是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密切关联的。在积极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行为将会营造一种易于采取活跃的、自主性积极的环境。国外学者的一些研究结果认为,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分为“支持性气氛”和“防卫性气氛”两种。“支持性气氛”立足于信赖与支持关系,“防卫性气氛”立足于不信任和攻击关系。作为同学关系要素的是接受(同学之间接受性程度)和势力(同学之的集中程度),作为师生关系的要素是亲和性(表示教师个人对于学生作出的亲密的程度)与控制(教师对于学生行为控制的严格程度与范围)。而在这些要素中,“接受”和“亲和性”与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教学气氛,形成接受性、支持性氛围是促进师生交往,活跃学生行为的要素。

三、提高学生交往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师生关系

教师的指导性作用首先体现为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上。而搞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行动。具体来说,教师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体育教学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学生是具有主体能力和个性的人,最终要靠他自己的积极性(想学、乐学、会学)才能接受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和形成个性。教师的主体性则体现在他主动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个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其次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亲近学生、信任学生、尊重热爱学生,这样才能缩短与学生心理距离,学生在充满信任和理解的集体教育中进行交往。

(二)帮助学生在集体中确立自己合适的角色位置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在集体活动中确立自己合适的社会角色地位,以改善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首先要创造条件,促进交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小组长、裁判员等),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处理问题,了解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和理解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培养交往能力。其次要正确对待教学集体中的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作用,克服非正式小群体的消极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有非正式群体(特别是在初中生之中),而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交往及个性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起消极的一面,因此,教师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使之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指导学生交往

学生同伴之间的交往不仅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动力,也是他们生活、学习成功的动力,还是青少年获得特殊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交往,首先自己要转变交往观念。要克服传统的“师道尊严”、专制的教学行为。因为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交往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之一,培养交往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与形成都发生在师生交往、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交往观念,然后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交往,正确对待友谊。其次重视师生交往活动中情感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梅耶和戈尔曼所提出的“情感智力”和“情商”概念认为,情感智力是一个人与他人成功关系的情感特征,它们包括:同情心和关心他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等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与文献:

[1]钱钧,史兵.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01:45-49.

[2]苏彬.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3]李艳群.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07:44-47.

[4]王道茂.试论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J].体育科研,2001,04:34-39.

[5]吴亮.试论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交往[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3:322.

[6]李瑜,李旭.师生交往的教学模式:合作性学习[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109-110.

[7]陈临.体育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交往观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122-124.

[8]丁世伟.谈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与教育价值[J].绥化学院学报,2007,03:153-154.

第7篇

1. 先学后教。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里提到:“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中,就包含了“先学”的概念,即前置性预习。所谓前置性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学生在课前借助磁带、光盘和课本中的剧本中文翻译来理解课本剧情节,并试着学习。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让学生养成“先学”这个好习惯至关重要,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有的老师也许会有疑问:一、二年级的孩子这么小,他们能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吗?他们会坚持下来吗?让我引用魏书生老师说过的一段话来回答吧:“你只是喊要自学、预习,这样不行,只是认识到自学、预习重要,这样不行,只是感觉到自学、预习很好,也不行,一定要真的去自学,去预习。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的体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将会一辈子受益无穷。

2. 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所谓“以学定教”,是指教师要先检查学生自学、预习的情况,在了解班上的学习情况之后,再根据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先学”情况时发现的问题,去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对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就不用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教,可以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小组内互学互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教而教”。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放在大部分学生自学、预习中觉得困难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己备课的时候认为困难的地方。

我们经常希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将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备课方面,即更加注重课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难点和无法预设的精彩。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可以设计一间房子,可以设计一场聚会,可以设计一件衣服,但我们无法设计有思想有生命的人。所以“以学定教”,随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去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 建立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观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常用的分组形式有:

(1)两人互助式。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互助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时可以进行,并节省时间,这一般用于两人之间的学习活动。例如:Part C部分的日常对话,或每天的一分钟英语FreeTalk,教师可引导同桌进行互相问答,这样就使操练的面迅速地扩大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学习和操练英语的机会。

(2)4人合作式。这种形式是相对较固定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由4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

(3)大组竞争式。一般以纵向或横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大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把这种分组形式用于Part B的单词竞赛,Part D的游戏和解决难点的游戏、比赛等活动当中。

(4)自由组合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再进行学习、表演,构成动态的合作小组。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在生本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在每课的最后一个课时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们在相对固定的4人小组表演完了之后,自由组合4人,再进行交换角色表演或拓展表演。

2.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并明确各自职责。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么整个合作过程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真正学习的机会和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再加上我们每个班都有相对固定的4人小组,因此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

3. 教师应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与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不能忽视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沦为“放羊式”活动。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开发者,学生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学生在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要不断地巡视,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并对学生在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对开展合作活动顺利的小组进行及时的表扬,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能避免“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效。

三、重视小学生本英语教学的特点,遵循“大表演-小认识-勤熟悉”的教学途径

第8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学生 人格 发展

一、激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二)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主动型人格体现人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显得缺乏灵气,考虑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的人格。

三、自主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

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探索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思考型人格品质的形成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培养思考型人格品质。

四、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当今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的的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完美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五、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数学课上,学生能敢于提高、敢于质疑,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挑战、敢于表达”的质疑品质。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成功诱导,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延伸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起。

六、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学习态度、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性格等。它在学生学习的智力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使智力活动不断发展,成为学习掌握知识的原动力和前提。让学生在爱的活动中,理解爱,感悟爱,并把爱的行为上升到爱的情感。

好的数学教材总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我们在强调教材工具性时,不要忘记对教材人文资源的开发。据了解,即将推出的新教材,在方面非常突出。我们在使用中,千万不能以老观念,老办法用新教材,不要满堂课只是干巴巴的阿拉伯数字。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讲课中自然地融入人文知识,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9篇

目前,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结合教学,将生活实例编成数学题目,教育学生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的崇高信念

小学数学遵从从社会生活出发,表达社会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的这一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身边生活的典型案例编成数学题目,使学生通过这些题目,潜移默化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充分利用小学数学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特点,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于数学之中

在数学课中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一切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

例如,在讲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置导语:“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数学史,在上古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十分发达的算术知识,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本课学习的加法,至少在殷商之前就已经形成了。1983年河南省安阳县发现的一块甲骨文上就有这样一段文字‘八日辛亥殆伐两千六百五十六人’,意思是说在八月辛亥那天的一次战争中,消灭敌方两千六百五十六人。通过这段文字,专家得出一致的推断,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采用了‘十进位制’的计数法,这比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早。”这段导语的介绍,让祖国辉煌灿烂的数学成就在学生的心灵中悄然烙印,同时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热情自然得到了升华。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将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中。

例如,课本第四册中的一道题,原题是“养鱼专业户前年收入25800元,去年是前年的11倍,去年收入多少元?”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去年收入为什么比前年多?教师还可以将养鱼专业户收入画成一个曲线图,通过曲线图,学生可以形象地感知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状况,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渗透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外,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应用题文字的分析,甚至插图的欣赏和联想上。例如,小学数学第四册的一幅插图,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插图的同时认识尊敬劳动人民,乘车时礼让老人或比自己小的小朋友以及劳动光荣的观点。教师在传授知识、渗透思想品德方面所起的作用虽然较大,但是没有老师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很难巩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言不由衷、行不符实的表现会使学生在失望之余,动摇以往品德说教的成果。为了巩固已有的成效,教师必须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来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

三、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小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形成,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数学教学渗透的历史观、发展观、实践观以及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在数字计算教学中,将实践的观点传达给学生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它研究的是事物间量的关系。因此,数学必然和社会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演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社会实践的观点传达给学生。例如,在小学第三册中介绍“有余数的除法运算”时,教师在讲授演算过程之后,可以引导归纳这些应用题都是针对我们身边哪些地方的事例总结出来的,学生通过思索回答,自然明白这些题目实际上都是对身边生产活动、日常生活活动量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表面上是事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实际上也体现出事物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

2.在观察图形与指导学生计算中渗透联系的观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渗透着联系的辩证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总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联系在数学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在介绍完加、减、乘、除法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将同一个乘法题目改变为加法、减法、除法题目。例如:5+3=5-(-3),5×3=5÷等,在此基础上,学生一定会发现加、减、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完全可行,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更樗们树立正确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