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网络媒体建设

时间:2024-04-03 11:54:10

导语:在网络媒体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网络媒体建设

第1篇

1.1完全依赖于网络存储设备,存储设备自身安全作为网络媒体数据安全的保障

在线存储体采用主备控制器机制,存储硬盘采用RAID安全机制;根据策略进行在线存储到近线带库的迁移备份,保障核心媒资数据的多级存储;核心媒体数据网内根据策略或手动定期备份。上述解决方案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网内媒体数据安全,但存在过分依赖存储硬件设备,问题数据恢复长等问题,严重影响编辑记者前台操作和资源使用时效。

1.2依靠网络技术实现媒体数据的多级存储,并实现对前使用者透明,数据恢复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完成,存储故障不影响编辑业务

采用本地+网络编辑的方式,媒体数据同时存储于在线存储和编辑机本地,降低网络存储故障对节目编辑的影响;采用媒体数据双读双写,主备在线存储方式,实现媒体数据的双重备份,降低存储故障对编辑记者的影响;建设最小应急系统,核心媒体数据根据策略实现向最小应急系统的备份,数据多级存储,保证核心编辑业务安全。

2媒体数据多级存储备份解决方案下的编辑操作模式

正常工作时:双读双写。在主备存储都正常时,上层应用站点在文件写入时同步写入主备存储体,实现数据镜像同步备份;在读取时,上层应用站点,选择主存储路径进行优先读取。主存储故障时:延迟平滑切换到备存储,进行单路读写。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主存储瘫痪,上层所有应用站点平滑切换到备路存储路径进行读写,无切换时间,用户毫无感觉,实现真正的0秒透明切换。主存储恢复后:策略控制中心,调度后台同步服务器,实现数据主备存储同步。该功能的实现得益于两点:一是由于素材路径存在双份,在正常时数据完全主备镜像;二是策略控制中心,实时监控收集存储状态,如主存储的故障信息。工作站读写访问过程中,由于所有文件I/O通过IDA引擎,获知策略中心的存储故障状态,因此直接指向备份存储进行实时访问,访问过程无间断,非常平滑。

2.2单在线存储体:“本地+网络”双读双写策略,实现媒体数据双路存储

编辑站点本地存储作为网络存储备份使用,优先编辑网络存储数据。网络和本地的文件路径,作为该素材的主备路径记录在资源上。采用双读双写模式,采集、打包等生成的视音频素材在网络和本地上都存在;同时对于字幕、故事板以及字幕中的图片也都在网络和本地磁盘上同时存在。在双读双写模式下,用户所生成的资源在本地都有一个中码流的版本,通过双读双写机制,用户可以直接调用网络的版本进行编辑。如网络故障用户可直接切换到本地,保证编辑业务连续不间断。在网络数据库中断的情况下,需要手动切换数据库连接,将系统连接到本地数据库上。系统软件可提供快捷的一键切换功能,将网路数据库连接切换到本地数据库,在网络数据库断开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节目的编辑。优点:双读双写保证系统媒体数据安全,优先编辑网络存储,实现媒体数据网络共享,编辑记者可在任意网内节目编辑站点完成节目编辑。缺点:网络存储读写性能要求较高,系统建设在存储领域的投资比重较大。网络存储作为编辑站点本地存储的备份,优先编辑本地存储数据。媒体数据在网络存储体和本机存储体实现冗余备份,优先读取本地存储路径。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单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网络化的实时备份存储又完全能实现网络化的资源共享以及关键数据的多重备份。在编辑过程中,采用本地编辑为主,网络编辑为备份的编辑方式,正常编辑模式下各站点直接读取本地素材进行节目编辑,后台打包调用网络高码流文件进行合成的编辑方式。对于上载节目资源的工作站A在被占用的情况下,用户需要到工作站B进行编辑,此时通过同步资源的方式到本地,用户在打开故事板和打开素材的情况下,系统自动判定当前资源不在本地存储路径,完成从网络到本地的同步迁移,编辑人员可以进行编辑使用。优点:双读双写保证系统媒体数据安全,优先编辑站点本地数据,大大减低对存储和网络的依赖,系统建设存储领域投资较低。缺点:鉴于采用本地编辑的模式,如编辑人员更换站点,需重新将网络数据同步到本次,有一定时效性的损耗。

2.3最小应急备份系统:实现核心媒体数据备份

系统在备份时,会同时进行物理文件和元数据的备份,以确保一旦主网出现问题,工作站点可以直接完全脱离主网且接入应急系统中使用。只需退出非编软件,重新连接最小应急备份系统的数据库,即可继续完成工作。节目采集及合成时可以自动写入最小应急备份系统,实现多存储区域数据完全一致,写入数据时不会占用过多的网络带宽资源,而且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当主网存储区数据删除时,最小应急备份区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自动对数据进行删除;当主存储区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切换到最小应急备份区上,使用最小应急备份数据;备份策略可以按照栏目、用户等方式进行,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进行备份。优点:最小应急备份系统可以作为全网应急解决方案,作为核心业务的终极保证。此外应急系统可作为外场系统使用,通过快速拆分,便捷的完成外场系统的远程移动。缺点:最小应急备份系统需要台内额外投资建设,将引入部分投资增加。

3系统主备存储不同选型下的编辑操作模式

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于核心存储设备的选择将决定媒体数据安全策略。如何在数据安全和台内投资间实现平衡是网络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1系统选用相同性能与容量的存储

鉴于主备存储体性能容量完全相同,网络系统服务的所有栏目均可选用同样的媒体数据安全策略,网络中媒体数据全部主备两份,即所有站点全部支持双读双写。系统任意存储故障均不影响编辑业务,节目编辑和系统数据实现双重保障。优点:业务安全级别高。缺点:台内投资相对较大,存储领域投资需要考虑。

3.2系统选用不同性能与相同容量的存储

鉴于主备存储体仅容量相同,系统主存储体可满足网内所有站点的读写需求,备存储体仅能支持部分站点的读写,媒体数据通过策略备份的方式实现主备双重备份。该种情况下,仅能保证网内核心栏目站点的双读双写和媒体数据实时双备份需求,即网络故障情况下网内部分编辑业务需中断,或全网转换为低码流编辑,高码审核打包的操作模式,方能实现全部业务不中断。优点:业务安全级较高。缺点:台内投资相对较大低,网络故障将导致部分编辑业务中断或全网采用低码流编辑,对编辑业务有较大影响。鉴于主备存储体性能与容量均不相同,系统主存储体可满足网内所有站点的读写需求,备存储体仅能支持部分站点的读写。该种情况下,仅能保证网内核心栏目站点的双读双写和媒体数据实时双备份需求,非核心栏目仅能读取主存储,媒体数据不再备份。即网络故障情况下网内部分编辑业务需求中断。优点:核心栏目业务安全级高,非核心栏目安全级别较低。缺点:台内投资相对较低,网络故障将导致部分编辑业务中断,对编辑业务有较大影响。

4结束语

第2篇

一、课程分析及结构设计

课程分析主要是分析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从而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总课时的安排。此部分内容的分析和规划是整个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石,将为网络课程的具体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南和方向。课程目标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中各阶段要达到的标准。

课程结构设计主要是确定组成网络课程的模块/章,建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的一些相关说明,形成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从学习对象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确定基本的设计单位,即确定组成课程的学习对象。将课程学习目标细化成多个子学习目标,每个子学习目标对应一个学习对象目标,从而确定了组成课程的学习对象。

二、学习对象设计

学习对象设计就是根据课程结构设计中确定的组成课程的学习对象,对每一个学习对象分别进行设计。学习对象设计包括内容结构设计、内容呈现设计、SCOs设计、内容编序设计和元数据设计五个主要环节。

1.内容结构设计。内容结构设计采用目标导向的设计方案,即根据学习对象的目标确定学习对象的说明、内容、练习和评估及其内容结构,能够保证每个学习对象都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并且独立完整。其重点是确定学习对象的内容结构,即确定组成学习对象的内容项。

2.内容呈现设计。内容呈现设计总体来说应该做到页面简洁友好、逻辑层次清晰、布局结构合理等。基于SCORM的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简洁,“简洁的呈现易于集中注意,为此,在画面中应该尽量删除无用的背景和多余的细节”。为了避免网络课程占用太大的空间和内容包装的繁琐,应尽量避免图片修饰,修饰功能也最好用样式表来完成。

3.SCOs设计。SCOs设计是基于SCORM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单位也是核心部分。SCOs设计主要包括SCOs粒度的确定和交互的设计。

SCOs粒度的确定弹性较大,它可以是课程中的章、节、单元,也可以是任何大小,要根据需求而定。但要强调的是SCOs至少要包含一个学习目标,而且它是可被记录的单位。网络课程与LMS的交互是在SCOs中完成的,所以,SCOs交互的设计决定了网络课程与LMS的交互情况。SCOs与LMS的交互可通过两个阶段实现,初级阶段是在SCOs文件中嵌入API的交互代码,进阶SCOs还必须加入数据模型才能完成各种交互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交互设计时应该避免基于数据库构建动态网页,否则在LMS上使用时会和LMS的数据库发生冲突。另外,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SCOs内部的导航得以实现。但是,SCORM不允许SCOs直接访问SCOs。

4.内容编序设计。内容编序设计就是对课程内容的呈现次序进行设计和编排。在内容编序的过程中可以把网络课程设计者的教学策略融入其中,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5.元数据设计。SCORM中的元数据包括Assets元数据、SCOs元数据、学习活动元数据、内容组织元数据和内容聚合(CA)元数据。元数据设计时可参照SCORM。

定义的九大类元数据元素及其应用情况,其中“M”为必选项,“O”为可选项,“NP”为不选项。

三、课程包装

课程包装则是把整个网络课程看做一个学习对象,为其构建内容清单文件和包交换文件。和学习对象包装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在构建内容清单文件时最好采用引用子内容清单的方法构建,把网络课程的下级学习对象的内容清单作为子内容清单加以引用。

网络课程制作好后进行封装,便成为网络课件构件。网络课件构件聚合时可以按照总线模型进行。网络课件构件通过内容包装将学习资源做结构化的整理,使之能够在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和开发工具之间交换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它提供的是任何系统都能支持的公共的“输入/输出”格式。它不限定学习资源的具体内容和格式,而是把重点放在内容结构上,并提出实现这种结构的系统方法。把学习内容包装成统一的数据格式,并且绑定足够的支持信息,能更好地满足在线学习群体的需要。一个内容包代表了一组可单独使用和可重复使用的学习内容。一个包可能是课程的一部分,一门课程或者课程的集合,它是可以独立使用的有意义单元,还可以被组合或分解成其他的包。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人们自我发展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现代远程的开放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由于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任何时候与任何地点,人们都能够获得知识,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实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电大多媒体资源无疑是重要保证,否则,不能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要,那么无疑使得开放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消失。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就是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资源不但包含了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文字教材,同时包括了IP课件,音像资料,CAI课件,VCD等多媒体资源。电大多媒体网络教育的基础无疑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因此,要实现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一方面加强教学资源本身的建设,同时,另外一方面要加强电大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从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实现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1 构建良好的电大网络,确保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环境必须构建基于开放式人才教育培养的理念,构建具有智能化,交互式的电大校园网络,从而确保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基于思想的转变,创建具有个性化和特色的电大校园网络,从而使得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提高积极性。因此,电大网络的建设必须基于当地教育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自足于实际效果,体现“用”的服务理念。按照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元化,实用化,智能化的建设原则,对电大教学网络环境进行规划。

第一,构建综合的电大多媒体网络天网系统。利用数字卫星接收系统等实现对于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下载,而对于卫星上IP的教学课程通过计算机进行接收,对于VBI教学数据资源同样通过计算机进行下载;对于卫星上的DVB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进行接收。

第二,构建综合的电大多媒体网络地网系统。①基于科学的教育网站构建的理念,将多种媒体技术相融合。电大多媒体网站在远程教育中起着传播媒体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电大网络整合不同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播,同时另一方面,为电大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信息。学生在电大多媒体网络进行浏览,提出各种疑问,老师通过多媒体网络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进行作业布置等,不但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便于电大教师的远程教学。②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应该进行在线平台的安装,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为了构建先进的开放式教育,我国中央电大,高校以及省级高校进行合作,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了开发,因此,电大多媒体网络需要安装电大在线平台,从而确保能够对中央电大的教学资源进行下载,提供给学生随时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③电大多媒体网络的建设必须对数据库进行扩建,通过设立镜像服务,使得不同的资源能够进入镜像服务器,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量丰富的学习资源;④为了优化教育资源,电大多媒体网络通过对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安装,实现了交互式的学习。

第三,构建电大多媒体网络的总控中心。基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把电大多媒体网络系统的天网系统和地网系统进行统一,保证了对系统的有效利用与管理,同时实现了电大多媒体网络系统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2 充分应用电大网络优势资源,确保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管理

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不但包含了多媒体的教材,同时也包含了教学过程中各种动态的资源。基于社会对新技术需要以及教育大纲的要求,电大多媒体教材设计涵盖了文字,IP,CAI,VAB等音像教材与课件,基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情况,利用卫星电视,计算机等进行答疑,作业,辅导等。因此,加强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实现电大多媒体网络资源的系统化。电大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要基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从而确保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同时,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标签处理,进行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避免学生资源使用的盲目性。可以基于专业的教学计划,从而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进行编排,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课时数进行确定,确定网络的使用。针对课件接收,IP课程,VBI信息等按照网络播课的情况,对于一次没有下载完全的,能够进行复播。电大多媒体网络资源的系统化,使得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具有了非常好的基础,从而使得学生自主网络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第二,构建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多元化。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高校开发的教学资源,对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搜集和整体,让后整合到电大多媒体网络镜像服务器,通过资源的优化,实现了电大多媒体网络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都能够满足,便于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网络资源的下载与利用。在电大多媒体网络系统中,安装DVB卡,可以使得学生将课件进行下载,实现了离线学习,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无疑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

[参考文献]

[1]潘俊,杨亚萍.地方电大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4):38,39.

第4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宽带的飞速告诉的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手段被广泛用来培养新的人才,在21世纪,大规模的劳动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促进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和大量的网络课件。如何建立一个网络课件成为关键。因此,探索和研究网络课件设计基于互联网网络课件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环境,教学功能,在教学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的新的设计理念,建立一个新的模型的网络课件

关键词:CAI;积件;积件系统结构;网络课件

1、积件思想的基本特点

1.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1.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件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1.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以往的CAI课件总是有启承转收,有头有尾,自成整体,断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看似完美的软件固化了知识的联系,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很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课堂信息交流;它排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忽视了教学环境,并在原来的水平上,发展学生的多变性。积件则并非如此。积件中的积件基元就是一个基本知识点,它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不仅限于可见系统和教科书出版,其对附加条件的约束能力,因而可积性(可重组性)就较大。值得强调的是:不排斥积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反,它将许许多多良好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积累到一个库中的原始形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像一组杰出的教育家的智慧溶于一炉,火花可以燎原,燎原在思想上有杰出成绩的学生。

1.4开放性,自繁殖性。物质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的积件储存教师的的教学策略资源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规范的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自然开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参与,几件的快速发展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像今天的互联网和网络上的信息爆炸。

1.5继承性与发展性。

机件系统和临时的特定于应用程序的课堂教学可以成为一个临时的课件和教学课件,相当于“微教学单位”,机件系统,从而机件和教学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课件是适用于特定的教学情境机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况,机件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交换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情景。经过适当的处理课件(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可纳入综合微教学单元库,供其他教师从组。机件成为一名教师教学现状组合,也构成了一个临时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零件集成零件库(甚至是一个组合平台)运营商的网络磁盘,CD-ROM的发展,情节的想法,专注于全球化,虚拟化,社会的发展,那将是比今天所有的经验,关于课件和理论课题等让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更新。

1.6技术标准,以绘制作品在学校,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各种信息西苑的可重构情节必须遵守的标准和规范,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例如文本的格式,图形的格式,声音的格式,动画的格式,互联网网络接口格式等都必须与世界主流应用软件一致,否则是不可能的组合来实现的重大信息。教学信息分类和编码,应该是相似的“中图法”的图书分类方法,此外,你还应该考虑广电阅读,条码扫描系统,CD-ROM,VCD格式,以及许多其他因素,此外,这需要在国家一级层次上确立法规性的标准。

1.7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机件集中的当代应用软件设计的精髓,它具有丰富的教学材料,易于使用,直观的界面,直观的理解,人性化的设计,完整的教学使用与全体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应用,适合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个使用的工具课堂教学。

2、“积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积件”系统的组成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软件系统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材料可以免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微教学单元库:以帮助教师讲授的某个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索的认知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课件”和“微世界”,它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类似原来的课件,微教学单位的教学改组,并准备为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所以它一般不需要封面设计,也不需要额外的北京解释,多余的解释配音等,短小精悍,机件和剧情片相结合的平台界面的格式要求,方便的检索与组链接到教室和学生的使用的教学现状。

虚拟机件库:将网络上的资源变成巨大的类似于图书馆一样的资源库。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检索,重组,这种教学的灵活性结合在网络上的资源,需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内容,信息和材料方面的政治思想,教学管理,部分已安装在教室的计算机和网络学校模拟可以直接调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材料组织课堂教学。

3、结论

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课件是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功能强大,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课件的实现依赖于一个纯粹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金的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实现了高层次的信息和课件集成。使用极端机辅助教学在课内和课外更广泛,更深的方向向信息技术月科学的整合。(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 校园网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上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内容也日臻完善,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多媒体教学的校园通信网建设与规划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是校园网建设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校电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的特点,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的建设,应适应和满足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需求。(1)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组网,实现intranet网的基本功能和服务,比如,www、ftp、e-mail和数据库服务等;(2)采用web/server或clint/server技术实现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远程实时多媒体教学;(3)建设开发以下网络多媒体制作使用环境: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等等。以满足进行包括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内的各种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需求;满足为各学科教师、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国内外有关的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料、学术前沿动态信息的的需求;满足提高各部门办公效率的需求;满足宣传和文化娱乐的需求;满足传播信息的需求;满足教育技术自身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需求。

二、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功能概述

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在功能设计上,既要考虑计算机技术、CATV技术和网络技术现有的设备水平,也要考虑今后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既要考虑高校自身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现状,也要考虑文化、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多媒体功能。

1.可以传送多套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调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模拟电视、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

2.多媒体应用系统。引进或开发以下应用系统: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远程实时多媒体教学、网络多媒体开发制作使用环境(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条件;为教师备课和优化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自学、复习、开辟第二课堂提供方便。

3.数据通信。计算机联网、Internet、教育科研网及其它专网的互联。

4.信息资源。主要是指支持多媒体应用系统运行的数据源。它主要包括视频点播音像库、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电子题库、数据库访问、电子图书资料馆、教学管理、信息咨询服务等。

5.网络服务功能。主要用于开通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和数据库服务。

三、网络建设有关技术问题讨论

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主要由几大部分组成:主干技术、网络布线、系统平台、设备选型。

1.主干技术选择:采用具有高服务质量的网络主干技术。目前,校园网主干主要采用四种技术,FDDI、ATM、交换式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①保持原有CATV接收卫星电视、播放音像资料及传输模拟电视信号的功能;②配备有双向控制CATV多媒体教学系统或VOD系统节目服务器以及可接收、存储和管理媒体素材的设备及支撑软件;③配备有数据系统的主服务器、相关网络协议支撑软件及前端接口单元,提供局域网的网络支撑协议和运行软件及数据,提供路由器及网桥等网际互联设备的接口,允许本以太网和外部数据网络,以及其它以太网和Internet网互联;④可以配备有程控电话交换中心和电话系统前端接口单元,实现电话子系统交换,并具有和外部电话系统兼容和相配的接口单元;⑤具有优良的可扩充性、兼容性功能;⑥具有高智能化功能,主要设备采用冗余配备,在前端能自动设置、校准、接入和切换,对全系统能自动监测和遥控诊断,实现全网自动管理和维护。

2.网络布线是在园区内建筑物间或建筑群内,布设网络传输线路,在园区网建设中,要求布线系统均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考虑到多媒体信号的传输,在布线系统的设计上,网络主干、分支到用户端有足够的带宽。带宽的计算可以采取由桌面带宽、分支带宽到主干带宽的估算方法,主要拓扑结构应选用有利于双向传输的星型拓扑结构,园区网中采用光纤、双绞线的混合布线方式。传输介质可视校园区域和经费情况选用光缆或同轴电缆。采用光缆的芯数应不少于4芯配置,采用同轴电缆的,应选用屏蔽性能好的。用户分配网可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采用星型与树状型拓扑结构和分配——分支方式。分配网电缆要选用屏蔽系数指标高的四屏蔽电缆。

3.网络系统平台的选择:构建校园网的网络系统平台通常有四种:UNIX、LINUX、NETWARE和WINDOWS NT。

4.设备选型

设备选型主要包括交换设备、服务器、路由器选型。

(1)交换设备:采用高速网络交换设备;选择同一公司的产品集成方案;与已有局域网的交换设备兼容;采用具有二、三层交换功能的系统配套网络设备;有组播功能的灵活配置。

(2)服务器:作为校园网的关键设备,服务器应该具备速度高、存储容量大、吞吐能力强、性能可靠、扩展性强、连网和管理功能强等特点。用于多媒体教学的服务器大多属于专用服务器。

从多媒体服务角度考虑,主要应对www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课件库服务器进行合理的选配。

①www服务器:是网络运行的核心服务器,通常兼作域名服务器、FTP服务器。访问量大,根据学院规模大小,采用适合自己规模的服务器。通常,对于综合性大学(3000-5000信息点)应该使用企业级的服务器。对于中型校园网(1000-3000信息点),可以采用部门级服务器和支持多CPU的顶级PC服务器。对于小型校园网(100-1000信息点)用户,可以采用支持多CPU的顶级PC服务器。

②视频点播服务器:是用于网上用户点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器,这种服务器要求速度快、容量大、可扩充能力强。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科;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正在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也很大程度的促进了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发展。在现阶段,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一个院校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从功能和形态上大致可分为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领域。[1]信息时代,在艺术设计专业,其技术手段、设计思想、甚至设计的对象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学生在庞大的、迅速增长的知识目前,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深刻的感受,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必须要发展艺术学科网络多媒体系统和平台。设计开发艺术设计学科网络多媒体课件,综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通道的学习途径,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协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成为艺术设计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本文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艺术设计学科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目标。唯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开发中掌握正确的方向,事半功倍。

一、和现有的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开发和设计适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网络多媒体课件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多媒体课件的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尤其在艺术设计学科中。艺术设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艺术设计学科需要大量的而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将丰富的学习资源整合在课件中;艺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用语言表达不清的重点难点,动态的过程等,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可以进行直观、生动的说明解释;艺术设计是关于审美和艺术性的学科,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性强,视觉冲击强烈;艺术设计是感性的学科,信息技术可以增强情境渲染。但是,传统学习是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的学习方式,数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学习对人们的学习观养成有着决定作用。要将传统的教学和网络多媒体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各个环节都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为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系统而充足的学习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恰当的引导能使学习过程更有效。信息时代的知识量正飞速膨胀,其更新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仅仅依赖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资源则是来源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上资源。利用好网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外部辅助学习环境,支持其进行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对其学习效率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艺术设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课堂上可以学到的知识只是有限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学科也在飞速的产生变化,要能适应这种飞速的变化,光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记忆是不行的,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才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适应发展所需的知识,不断成长。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的好奇心会驱使他按照最接近的发展区域去探索可能的新事物,这就形成了最本质的学习动机。[2]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3]我们要以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全新的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做好引导工作,而不是灌输工作。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他们把个体的学习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4]行为主义指导下的教学,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新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相互作用,新旧经验的同化和顺应,完成意义的建构,此过程是一个递归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美国在1994年制定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的将现代教育技术纳入艺术学科的创作、审美及教学活动之中。《标准》指出:“技术的力量拓宽了今天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对各种条件的利用及选择的范围。新的技术使学生能够尝试大量解决问题的可能和途径,发展中的教学技术在艺术教学中显露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电脑在教学实验中可以创造出无法想象的效率和机会。这些技术应该立即投入使用。人机声像对话如果得以恰当的运用,可以对创造性思维技巧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5]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做准备。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建设;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08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机房在高校中应用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了高校现代化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硬件设施。对于高校教学工作而言,维护建设好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极为重要,对于减轻机房管理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都能够起到较佳的效果。本文就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的建设与维护进行探讨。

1 机房的环境与卫生管理

1.1 保证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内设备正常运行

应该将机房的室内温度控制好,若设备芯片长期处于高湿度、高温的状态下运行,那么很容易出现损坏,而普通电脑在10~30℃的环境温度下能够正常运行,但温度过高,会使得电脑内温度敏感器件或者集成电路温升剧烈,使得大量增加机箱内的热量,会造成元器件出现间断性故障,或者主板元件脱焊,使得电脑加速老化,造成磁盘数据出现大量的丢失。意思,应该将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的环境温度进行严格控制,最高不高于30℃,最低不低于10℃,且保持机房空气流通,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元件烧毁、非法操作、频繁死机等问题。

1.2 要让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内的光线保持正常

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里的光线不能太暗,但也不能过强,若长期处于强光照射,会使得电脑显像管加速老化。使得发光率降低,进而对学生的眼睛造成损害,因此,为了方便对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内的光线强弱程度进行控制,应该在机房窗户要添加窗帘。

1.3 保持机房内电脑的清洁

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的电脑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沾上其它污垢,进而造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故障。因此,极有必要保持机房内电脑外部硬件和内部配件的清洁。

1.4 保持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内清洁卫生

若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内灰尘聚集较多,灰尘就很容易就进入到电脑的显示器和主机,会造成电脑电路绝缘度降低,增加电脑温升;造成电脑设备硬件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应该要注意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内的卫生要尽量降低空气中灰尘含量,学生在入机房时不得穿拖鞋或者鞋套入内,尽量脱鞋入内。

2 机房内环境设计

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内部环境的设计应该本着防静电、防尘、防火、安全的原则来进行。

2.1 安全

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的使用面积应该大于20平方米,每套设备的占地面积应该在1.5-2平方米左右;为了避免出现室外水倒灌的情况,室外地面应该要低于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的建筑地面,机房内应安装自动报警器,门窗应安装防盗门和防盗网。

2.2 湿度

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的相对湿度过高,很容易会使得设备的接插件或者内部焊点的电阻值增大;而相对湿度过低,又很容易会出现静电干扰的问题。因此,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应该配备容量足够、低振动、低噪音、高效的空调设备,湿度控制在45~65%左右。

2.3 防静电

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应该尽量不铺设地毯,尤其是不能铺设羊毛地毯或者化纤地毯,有必要的情况下海可以安装防静电地板。

2.4 防尘

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的顶棚表面和墙壁要尽量保持光滑、平整,减少积尘面,多采用不易吸附、产生尘埃的地面或者墙(如采用环保立邦漆、铝塑板、钢板墙等),也不明走各种电缆线和管线,而机房内部的各种接缝处应该配置吸尘设备,并采取相应的密封措施,避免灰尘侵入。

2.5 防火

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应配备灭火器,内部装修多采用阻燃防火材料,如铝塑板、铝合金等;机房内严禁吸烟与明火;为了在紧急情况时快速地疏散人员,防火通道应该要尽量保持畅通。

3 思想上高度重视

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管理部门应该专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机房设备、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把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始终放在重要位置,确保各种设备、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同时,加强巡检力度。严格落实机房维护与管理制度,细化分工,明确职责,严格考核,把对机房的维护与管理责任落实在每个机房管理人员身上。加大对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动力环境设备等的巡查次数,并认真做好日常巡检记录,确保机房各类设备、系统运行正常。加强对数据的定期备份,确保数据安全。此外,还应该规范机房建设。由于近年来各类设备、系统的大量增加,应该进一步规范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的布线,并对各类线缆做了有效的标识,使机房设备、系统运行稳定。可以定期聘请专业的工程师与专业电工对机房线路、UPS电源、服务器等重点设备及周边环境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4 加强机房内计算机杀毒

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的计算机数量较多,多达几百台,少则几十台,因此,极有必要加强机房内计算机杀毒工作,目前国内外杀毒软件较多。国外的有PC-CLING、熊猫卫士、诺顿等,国内的有KV3000、东方卫士、行天系列、瑞星系列、安全之星、360杀毒软件、北信源系列、金山系列等。例如瑞星RSW-D130防毒墙使用瑞星最新杀毒引擎,目前可以有效清除100万种以上的病毒。日常维护无需管理员过多参与,独有的七层协议和木马行为识别引擎,帮助管理员更好的保证网络的安全性。该产品可以使用透明、路由以及混合模式接入网络,满足复杂网络环境中的应用,支持HTTP/FTP/SMTP/POP3和IMAP协议查杀病毒,在毁灭性病毒和蠕虫病毒进入网络前即在网络边缘进行全面扫描,避免病毒进入网络后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5 做好数据备份与系统保护工作

从目前来看,系统保护有两种方式,分别是软件保护与硬件保护;而数据备份也分为两种,分别是重要数据备份和整体备份,磁带、光盘、软盘、硬盘等均为备份存储介质,可以按照高校多媒体网络机房的具体情况来具体选择。例如,可以采用硬盘还原卡、硬盘保护卡等方式来进行硬件保护,避免硬盘系统被删除或者被改写;又如采用软件保护方式来对硬盘数据及硬盘系统进行恢复及备份,如“赛门铁克的GHOST”、“一键还原”、“还原精灵”、“瑞星的硬盘数据备份”、“虚拟还灵”等。

参考文献:

[1]王赣湘.高校机房管理理念与技术简论[J].科技资讯,2008(17):120-123.

[2]刘海松.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7):143-145.

[3]刘芳.保障高校计算机实验室高效使用的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120-123.

[4]陈景秀.计算机实验室的技术管理与维护[J].农业网络信息,2007(09):143-147.

[5]张微微.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方案部署与实施[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3):120-124.

第8篇

一、收视率评价模式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媒体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收视率作为反映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996年8月,中央电视台调查咨询中心和法国市场研究公司索福瑞集团开始业务合作①,并于1997年底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了独立市场调查机构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CSM)。从1999年元旦起,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的收视率统计方法由日记式调查法,改为更加精确、也更少人为因素影响的测量仪统计法,并由此带动了收视率指标在中国电视媒体考评体系中份量的不断上升。在此前后,全球性媒介调查公司尼尔森也进入中国,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安装收视率测量仪,面向内地各电视机构提供收视率统计数据。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之间,收视率伴随着中国电视媒体经历的一系列改革,从一个陌生的外来户,成长为中国电视媒体厅堂里的尊贵客人。直面市场、直面生存、渴求经济上的收益与回报,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媒体谋求发展所要破解的首要难题。在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销售等流程尚未形成一个畅通的产业链条之时,广告收入成为了电视媒体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而收视率作为广告主投放广告量的主要依据,也随之成为各家电视台衡量一档电视节目生死存亡的主要砝码和标尺。

“收视率使电视台不仅了解了自己的观众,也知道了竞争对手。”④客观地讲,收视率的引入和使用,在促进电视节目量化考核体系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超越了单纯的媒体传播层面之后,收视率与广告收益的挂钩就使其最终演变成了一种经济活动。这样,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掌控者手中,收视率的角色和身份势必会产生出一系列的冲突与悖反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收视率测量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问题,二是收视率导致的价值标准倾斜问题。

同样的时段、同样的节目、同样的地区,不同的收视率调查机构所提供的数据大不相同。这种状况的出现表明,收视率调查公司在样本数据的采集和获取上,存在不规范问题,比如样本选择、样本户泄密与被收买,以及样本户人口结构特征与中国电视观众整体人口结构特征不一致等问题。如果不能保证上述比例的大体一致,那么收视率调查结果无疑会存在严重偏差甚至失实。另外,既然超越了单纯的电视传播领域而跨步到了经济活动中来,收视率就很难不染上急功近利的色彩,所谓“收视率是万恶之源”⑤的说法,言虽过激但不能不承认收视率对电视传播理念上的颠覆性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提出了“绿色收视率”概念。他认为:“以‘绿色收视率’作为节目、频道的评价依据,可以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地指导节目的生产和发展;以‘绿色收视率’作为评价指标,将为营造更和谐、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电视生态环境创造适宜的条件。”⑥所谓绿色收视率,是指在坚持电视节目品位和确保国家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围绕“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中央电视台在融合主、客观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将引导力、公信力、满意度、专业性纳入评价标准,制定形成了“引导力(20%)+影响力(25%)+传播力(50%)+专业性(5%)”的新的电视节目综合考评体系。“央视建立的四维指标节目考评体系,不再以收视率高低为依据,也不再实行硬性的末位淘汰”,而是在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指标当中,“突出了媒体的可信性、权威性和导向性、价值观等考量维度”⑦,将电视媒体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感放在首要位置给予强调。这一新的节目考评体系,也为网络电视节目传播效果评估提供有益参考。网络电视台的节目评估,不仅应该包括播放量、下载量、浏览量等指标,还应包括节目内容的可信性、导向性、权威性与专业性等指标。

二、节目播出平台的融合评估机制建设

技术变革和媒体融合政策的推进,使广电行业从节目内容到接收终端都呈现出巨大变化。无论是位于产业链前端的内容生产,还是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接收终端与受众市场,传媒产业与通信行业之间的跨行业发展趋势十分明朗。网络电视播出平台必须立足于纵向打通和横向融合视角,对自己的媒体融合实践进行评估,这一评估至少应该包括五个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在这五项融合指标中,技术融合是前提,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是重点,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是关键。

技术融合主要用来评估电视、互联网和电信三者之间的技术共享与扩散程度,构成网络电视跨行业发展的技术前提。只有技术融合达到一定程度,后继各层面的融合才能持续跟进,并为最终形成跨网大数据业务分发体系奠定基础。技术融合的评估主要通过相关行业间专利数据的共享和互渗进行测算,如三方在各自下一代网络的建设与改造上,应该充分考虑到三网未来衔接、兼容、通用的可能,并在技术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上予以整体统筹;不同厂家在生产终端设备时也应该遵循统一的制式标准,以方便不同行业的机构和单位在业务市场上横向融通。

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主要用来反映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企业和电信公司之间业务产品的交叉程度及融合流通程度,即同一类型产品(包含服务)在不同网络通道及平台上的传播、流转与应用程度。对网络电视节目播出而言,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的重要标准就是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企业和电信公司在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上的融通程度,具体到数据指标上则可以通过企业、公司和媒体机构在三方市场上的产品销售及服务数据来测算。

制度融合和机构融合牵涉到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设计和机构改革等环节,对三网融合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很难总结出量化的方法或指标。通常只能以定性识别的方法对其影响进行预分析,普遍存在着因政策不确定而带来的分析结果偏离现象。相比政策、制度上的极大未知性和由此产生的风险,机构间的融合评估风险则要相对小得多,因为加速推进行业机构间的融合——即大部门制改革是早已经确定并付诸实践的国家决策,可逆转的空间很小。

对以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机构融合为核心表征的产业融合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网络分析法、熵指数法和赫芬达尔指数法。网络分析法主要通过企业、媒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变化,来对整个行业的融合情况进行研判。这种评估方法中,每一个企业或媒体机构都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变化(如重组、并购等)都会在网络中被传导扩散,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使得整个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这种评估方法容易从整体上感知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但不容易对融合的效果进行精准评估,且数据收集处理庞大繁杂,存在时效上的滞后性。

熵指数法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或媒体机构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程度,熵在物理上的意义是用来表示能量在空间中的均匀分布程度。1979年Jacquemin和Berry进一步将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细分为行业内的多元化和行业间的多元化。该评价方法用DT(Total Diversification)表示企业经营业务的总体多元化程度,其熵指数表达式则为:

其中,Pi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所进入的四位码行业⑧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n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进入的行业总数。企业或媒体机构经营业务和进入行业越多元,DT值越大;相反,如果企业或媒体机构只是专业化经营,没有跨行业经营业务量产生,则DT值为0。在这一评估指标中,DT值会随着企业和媒体机构所涉行业种数的增加而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跨行业融合的程度。

赫芬达尔指数法(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I指数法)是用来衡量产业多元化的另一个常见的评估体系。1998年,产业经济学家Gambardella和Torrisi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度量电子信息产业中企业主体间不同业务的融合程度,对技术融合及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间的关系、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划分出了与HI指数相对应的五个区间(见表1),分别代表低度融合到高度融合的五个阶位⑨,由此,使HI指数成为衡量行业融合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方法。其表达式为:

其中,HI是指所有变量(Xi)占总量(X)之比的平方和,其意义也随着变量X指代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用X表示媒介融合的市场总规模,Xi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任一行业中的业务分规模,则HI指数可以表示企业或媒体机构在以上三个领域上的业务多元化程度。以表1所示区间值为判断标准,则HI值越大,意味着某企业或媒体与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的单一粘合程度越高,跨行业发展的多元化程度就越弱。反之,则表示某企业或媒体业务在广电、互联网和电信业间的业务分布较为均匀和多元。赫芬达尔指数作为评价网络电视融合推进程度及建设绩效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更为真实有效地反映媒体在建设过程中的表现,也可以迅速地反映其中的大企业、大机构在业务市场上的份额变化及垄断程度。相比熵指数法和网络分析法,赫芬达尔指数评价法在全面、深入反映网络电视业务融合的建设绩效上,要更为准确和灵活。

三、网络电视评估机制建设

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和网络电视台的全面推进,基于多渠道、多平台视频播放量及下载量统计基础之上的网络视频评估机制建设日趋完善。除了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CSM)、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公司(CMMR)之外,新兴的媒介市场调查机构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如泽传媒公司、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计算中心“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实验室”等,也都介入到了网络视频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实践中。而且,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影响力的扩大,网络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的关注度(包括提及次数、评论次数、转发次数)被纳入网络视频的评估数据中,构成了“微博电视指数”“全网传播指数”等新评价体系。

“传统的收视率调查只涵盖对直播收视的观众行为统计,而跨平台多终端的收视率调查需要在直播收视统计之外增加对以上多种视频应用行为的监测。所以这种更广口径的收视率调查不再仅仅局限于电视观众测量(TAM:TV Audience Measurement),而必须升级为更具广泛意义的视频用户测量(VAM: Video Audience Measurement)。”⑩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在视频用户测量基础之上的“全网传播指数”评价体系、“微博电视指数”评价体系和美兰德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更能准确反映电视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全网传播指数”,由泽传媒公司2013年的“全媒体收视率”及2014年的“全媒体传播指数”演变而来,目前包含两个评价指标:“全网收视指数”和“社交媒体影响力指数”。前者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11家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乐视网、56网、华数TV、芒果TV、风行网和凤凰视频)对某档视频节目的转载、播放与下载数量;后者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微博和微信对某档视频节目的提及次数、转发次数、评论次数与阅读浏览量。

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媒体收视大数据管理平台,“全网传播指数”的数据采集上,已经初步覆盖了传统抽样调查(依据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搜索引擎评估(依据搜索引擎结果进行统计)、视频网站评估(依据节目在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数据进行统计)和社交媒体评估(依据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媒体的传播数据进行统计)等四种渠道。随着2015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的加盟,泽传媒的“全网传播指数”评估体系建设迎来更多的智力支持。

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由美兰德市场调查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推出,其基础是美兰德公司独立研发的“中国电视媒体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项目。2013年7月,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度电视新闻栏目网络传播力榜单”,即以该节目评价体系为依据而得出。美兰德电视节目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重点强调了电视节目在电视屏幕之外,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效果。所谓“网络传播影响力”,就是指某档电视节目或与之相关的话题,在视频网站、社区、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引起的反响与受关注程度,具体评价指标则采用“T3+2”来表示。“‘T3’指的是网媒关注度、网民评议度及视频点击量,‘2’指的是将网民评议度细分为网民美誉度及微博提及量两个细分指标。”?

对于该评价体系的意义,美兰德公司总经理崔燕振认为,“我们的网络传播评价系统中,是通过利用IT技术对开放式网页进行抓取并与封闭式网站达成战略合作的方式,不存在样本以偏概全或者被污染等问题,并且随着IT技术手段的提高,抓取到的数据将更加准确、详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该评价体系合作伙伴中央电视台的认可:“目前,我们已经着手建立起基于网页的效果监测体系,将来,移动客户端的数据也要逐步纳入这个体系,使之更加客观地反映产品和节目的价值。”?截至2014年底,该评价体系已经涵盖了国内所有上星电视频道的新闻及综艺类栏目——这两类栏目也是网络电视台上新闻及综艺类节目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该评价体系还覆盖了国内2500多部影视剧和600多部专题纪录片。

第9篇

【摘要】本文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兴起的浪潮中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从课程体系设定、实践基地教学方式、遇到的问题和设想三方面来论述地方高校如何整合资源达到新专业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 全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1998 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 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这次修订的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规定,是为了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此新目录中,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一个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增设符合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黑龙江工程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 年开始招生,是东北三省首家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专业以文学、新闻学、传播学为背景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以全媒体传播、虚拟演播实验室为应用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断适应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发展,重视人才的创新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012 年新目录出台,同时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有8 所,2013 年又有28 所高校开办该专业,教育部最新批复的2014 年有20 所高校开办此专业,由此可见,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已经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尤其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以新媒体的形式出现衍生出来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现在所有开办新媒体专业的高校共同组建了新媒体联盟,每年不定期的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研讨会,笔者切身感受到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和中国传媒大学所能利用的资源相比差距比较大,特别是经费支持方面我们的投入远小于中国传媒大学,那么如果用仅限的资源整合出最大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我们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差异化办学,培养目标要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并且专注于一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全媒体技术应用平台特色

任何专业的培养特色所依靠的都是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学了什么样的课程直接体现出我们要培养的学生能力,现在全国新闻教育呈现的是办学规模办学点的扩大,同质化也就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们所学的东西和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到底有多大的区别,用什么课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去区分新媒体专业的特色这是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很多高校,其中有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传南广学院等具有传媒特色的院校,同时我们和黑龙江地区的新闻主流媒体对新媒体平台现在最紧缺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包括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新闻网、劲彪新闻app 等媒体,主要就是为了探究课程体系的设定,我们需要做的是掌握本地区新媒体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在2014 年我们将全国主流的全媒体信息编辑平台搭建进我们的实验室,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样一条新闻内容生产很轻松的可以转化成网页模式、手机app 模式,特别是对于视频内容生产的推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为止在东北高校行业内这是独有的。同时我们的课程体系紧跟全媒体平台步伐,让学生们参与手机app 制作,微信公共号内容生产、推送营销,使学生们很是受益。

二、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想让学生们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高校教师首先要经常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师能够成为双师型教学的典范,黑龙江工程学院出台了相应政策和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到各大主流媒体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将行业内最新鲜的技术要求和学生能力需求补充到课堂,让学生们始终感受到行业动态。

那么实践基地的“学与练”对学生们的技能信心的培养就更重要了,在这里以技术类课程学习脉络为例,因为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们在实践基地展示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一到大四是从平面认知—立体认知—全媒体平台认知—学生自身最擅长的技术认知脉络顺序。

依据实践单位反馈行业内现在最紧缺的是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媒介大融合环境下,媒体类工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生产管理、受众分析、受众反馈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既会新闻写作并且能够进行ps 平面编辑,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发出去,得到信息反馈之后能够进行spss 软件数据分析;同时学生们能够掌握新闻摄影摄像技术,采录完新闻事件之后回到实践单位能够进行audition 音频处理,edius 视频编辑,并且会ae 特效片头片尾制作,将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新媒体复合型人才还会将这些内容换个形式发到网络平台上,那么就要求会flash 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和手机app 制作。

鉴于行业内所紧需的人才要求,我们不仅开设了相关技术类的课程而且还更新了课程考试方式以及考核标准,其中包含了四个部分:理论测试10%、媒体实践20%、媒体类相关作品60%、课堂出勤学习态度10%,新的考核方式更好的和实践基地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中练,练中学。

三、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设想

校内实践设备和课程难以匹配,媒体类专业属于“烧钱”专业,办学投入很大,但是回馈反应慢,特别是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升级太快,新闻传播类实践教学相比其他文科实践教学是需要重装备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新闻是文科中的工科”。媒体类的设备往往价格高、消耗大、换代快。而且作为一个新专业还没有打出名头的时候想获得大的投入很难,全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2012 年有第一届学生,全国至今还没有此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在教师工作层面来讲,目前一线教师大多将大部分的精力时间投入到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尤其是参与本科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热情度不够。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教师带队制作的新闻采编作品、广播电视微电影作品、广告作品和摄影作品都不算科研成果,这样就造成了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践作品的动力就低了。

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有一些想法:第一,实践设备靠学校扶持,也鼓励学生们到实践单位去实际操作;第二,带学生们生产出的媒体产品,鼓励学生拿出去参加大赛,以扩大知名度,并且得到学校的资金奖励。第三,和实践单位沟通好,资源整合、联合指导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培养,实现两个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共享,让学生们参与行业媒体,让行业媒体指导教学,切实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办得特色鲜明,让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ahgj.gov.cn/72/view/1835

②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 现代传播》,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