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3 11:54:11
导语:在焊接的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材料:华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医。有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均头痛发热,同请华佗看病。经华佗望色、诊脉后,给李延开了解表发散药,给倪寻开的是泻药。正当二人疑惑之际,华佗解释道:李延是因受凉,病在外,故应当吃解表药。倪寻是因饮食过多引起,病在内,故应当服用泻药。二人虽病状相似,但病因不同,所治疗方法也不同。二人信服,各自拿药服用,很快痊愈。
1、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并分析内涵。(70分)
2、请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分)
参考答案: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
第一,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华佗对症下药是透过头痛发热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疾病的本质。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引起头痛发热这一结果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华佗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了不同的病因,才做到了对症下药。
矛盾特殊性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都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活的灵魂。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首先,必须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也就是说要承认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意味着世界是一个没有矛盾的世界,因而也就谈不上去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了。所以,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应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其次,我们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最终目的是要找到正确、合适的方法,从而解决矛盾。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哲学理论必须在实际运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在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基础上真正解决矛盾。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说明,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启示有:
第一,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第二,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1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焊接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该专业毕业生除需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素质,做到毕业后就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所以,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实施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大。整个教学体系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结构,它分别由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3部分组成,如图所示。各个模块都融入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基础技能模块由基础工种实训(如车工、铣工、钳工等技能操作)、计算机操作实训、专业英语和专业认识实训组成。这些学习内容将安排在专业学习之前或在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穿行。这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部分,属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专业技能模块由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三维建模、焊接操作实训(如手工电弧焊、气保焊、TIG焊、氧焊等)、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等组成,通常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专周的模式进行,这是实践性教学的主体部分,属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综合能力模块主要由焊接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如焊接夹具和焊接结构生产设计等)、校内的专业实训和校外的生产实训、企业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组成,一般都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安排在校内外的生产实训基地进行。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并检验实践教学效果。这是实践性教学的拓展部分,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高级阶段也是最终阶段。
2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重点突出专业领域核心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2.1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为了增强学生实践方面的培养,焊接自动化专业在各门理论课中都设置了实验和实训环节,以期通过实验和实训来完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认知、实践、演示、实操和实验等方式,并结合微课、动画、视频和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掌握基本方法。
2.2注重专业能力与基础能力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对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外,也要注重与专业能力相关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基础的外语应用能力、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注重专业能力与基础能力的相结合,配合实施国家劳动部门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做到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为适应未来岗位(群)职业要求做好准备。
2.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高职类焊接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焊接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通过:电脑三维建模—焊接结构设计—焊接夹具设计—焊接实训操作—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环节来完成。在实操训练、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中,适当设置部分专业知识方面的拓展性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个思考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他们给出解决方案,进行方案设计并实施。
2.4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同等重要。做好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身的最终目标,也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教育过程,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须体现出来。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及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3认真抓好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要抓好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3.1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单元建设,它不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学水平,而且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对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认真抓好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中国发展新形势下的大势所趋,也是各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接下来,将从以下3个方面对焊接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3.1.1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是提升专业办学实力的必要硬件基础,也是实现实践型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①加大对校内焊接自动化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②按照实际生产对焊接岗位的需求改造和升级校内实训基地,做到教学实训既真实生产,为培养学生具备工作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保证。③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行业情况,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相对长久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1.2精品课程建设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为大力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下发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就是为了让各高校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借助这个有利时机,努力将焊接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学院特色、创新适用的精品课程。①根据学院实践教学计划,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包括实验、实习、实训)。②根据焊接自动化专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整合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创新教育模式。③精品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要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于部分没有公开出版的技能实训或综合实训的实践型教材,可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并参照生产单位的实际需要,由学院组织校内和企业专家联合编写校本特色教材,开发配套的课程资源包(微课视频、测试题库、电子教案、情境案例等)。
3.2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是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同时,构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教学团队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可采取以下措施:①专业带头人培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可从现有专业骨干教师中选派人员到国内高校进行访学交流;另一方面,也可派遣到生产型企业进行挂职研修;再者,有条件的可以选派到国外进行学习深造。采用多种途径来提高和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②骨干教师培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一方面,可以采取招聘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从行业或企业中引进焊接专业技术方面过硬的人才作为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可从现有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到行业机构或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时间2~3个月为宜,做为“双师型”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③教学团队建设。在目前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兼结合+‘双师’化+引培结合”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教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使焊接专业“双师型”专职教师占比达到80%以上,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副高以上职称占到教师的20%以上。
论文摘要:结合河北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修仃,在新的培养模式中,设置了三个培养方向,优化了学科基础课;同时增加了专业综合实验、技能培训、外语文献阅读及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培养专业进行了调整,其中,将过去的铸造、锻压、焊接3个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材料热加工方面的人才。旧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新专业的需求。所以自1999年按新专业招生以来,便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制订和修改,但在教学实施和毕业生就业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本课题便是针对这些问题,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1.根据市场需求划分专业方向
从就业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热加工行业从我校招的毕业生一直以铸造、焊接、锻压为各对口专业,所以近年来,用人单位仍以此旧专业名称招收毕业生。加之企业在生产中分工较细,他们都希望有各个专业特长的人才,在短期内便可胜任一方面的技术工作。由此看来,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大专业制定一套新计划而完全取消过去的专业方向是不合适的。但专业方向如何设置仍需慎重。为此我们分析了近几年河北省对本专业的需求,连年来省内各中小企业对铸造、焊接方向的人才需求较多,尤其我国加人WTO后,铸件出口量逐渐增多,优质高效的要求使他们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随之增强。由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的锻压方面的人才需求减少,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呈连年上升趋势,而且省外的某些模具加工基地也逐渐从我校招聘毕业生。分析了河北省的需求情况,我们又对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分析,在我们收集的教学计划中有全国重点院校的,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也有一般院校的,如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从这些院校的教学计划看,重点大学基本不分专业方向,除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外,其他课程安排完全一致,专业性强的课程开设较少。分析原因,这些院校的毕业生考研率较高,从事科研工作的较多,而在企业从事生产一线技术工作的较少。一般的地方院校的计划中在进人第6,7学期后,根据专业方向划分几个相应的专业模块,主要的专业课开设2一3门,因为这些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一些企业,将来主要从事技术工作,所以他们需要掌握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在短期内胜任具体工作。我校面向的主要是河北省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来校招人时都表示希望能尽快在工作岗位中独挡一面。
鉴于以上分析,决定在新的方案中,分出三个专业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焊接。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更近于机械工程学科、而铸造和焊接所需材料科学基础知识较多。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制订了模具方向、铸造和焊接方向两套培养方案。
2加强基础教育,优化学科基础
为了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范围,整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应占较大比重,而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按学校对理工专业的要求开始的,包括两课、英语、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而学科基础课的设置是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关键,在本方案中,首先确定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等学校框架内的几门课程,然后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搭建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其中模具方向以机械工程基础为主干学科,因此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开设学时较多,而铸造、焊接方向则以材料科学工程基础为主干学科:如开设了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等课程;除以上因专业方向不同而开设的不同的学科基础课以外,还开设了多门相同课程,其中包括必不可少的材料科学基础,另外为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考虑到后续课的学习、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了工程材料概论、文献检索、电工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成型控制基础、材料检测及控制工程等课程。
从课程的开设看,包含了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的课程,而且考虑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基础与专业的关系,优化了学科基础课程。
3整合专业课,精选选修课
为加强专业综合教育,拓宽学科专业范围,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确定也很重要。专业课是按专业方向开设的,各方向根据专业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选择了几门构成专业框架的专业课。铸造方向是以设备、工艺、材料三方面的课程构成的框架;焊接方向则由电源、工艺、结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组成;模具方向则体现了模具设计(冲压模具、锻造模具、塑料模具)和制造(模具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两大方面,同时开设了计算机在模具中的应用(模具CAD/CAM)。
有了以上各专业方向的主体框架,考虑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及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开设了小学时的专业性强的专业课(每个专业方向2一3门)。另外,为拓宽学科专业范围,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精选了一系列选修课:如材料成型新技术、工业机器人、工程软件、计算机在热加工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学等十几门课程可供选择。
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新的计划中,除了传统的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外,模具方向增加了数控加工技术的技能培训,主要有线切割编程加工、数控铣编程加工;铸造和焊接方向增设了两周专业实验周.,学生可自己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这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和动脑的机会,也给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为了使学生四年外语不断线、培养学生对外语文献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同时结合文献检索课的学习,练习查阅、整理资料;另外为锻炼学生文字表达和科技写作的能力,在5一6学期增设了“外语文献阅读及学年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低温钢;焊接工艺;特点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83-01《焊接结构生产》是焊接专业学习的一门主干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焊接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焊接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基础。本教材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编入了焊接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焊接结构生产工艺过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以焊接结构、接头形式、焊接变形和焊接应力为基础,全面介绍了焊接结构零件的加工工艺、装配与焊接工艺及其所用工艺装备、典型产品加工工艺过程、焊接结构生产组织与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安排了与之有关的技能训练[1]。
1.工程实例
板厚15mm的9Ni钢大型储罐,工作温度为-190℃。储罐为平板对接的立焊焊缝,采用单面自动TIG焊,且背面不清根。选用镍基焊丝70Ni.Mo.W,直径为1.2mm,焊接电流200~240A,焊接电压11~13V,焊接速度4.3~5cm/min,氩气流量20~30L/min,焊后不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
2.低温钢焊接工艺分析
2.1低温钢的特点及应用。通常把-10~-196℃的温度范围称为"低温"(我国从-40℃算起),低于-196℃(直到-273℃)时称为"超低温"。低温钢主要是为了适应能源、石油化工等产业部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专用钢。低温钢要求在低温工作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同时应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主要用于制造在-20~-253℃低温下工作的焊接结构,如储存和运输各类液化气体的容器等[2]。
主要是一些含Ni或无Ni的低合金钢,一般在正火或调质状态使用,主要用于各种低温装置(-40~-196℃)和在严寒地区的一些工程结构,如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的储存容器等。与普通低合金钢相比,低温钢必须保证在相应的低温下具有足够高的低温韧性,对强度无特殊要求。低温钢可根据使用的温度等级(分为-10~-40℃、-50~-90℃、-100~-120℃和-196~-273℃等)、合金含量和组织(分为低合金铁素体低温钢、中合金低温钢和高合金奥氏体低温钢;或者按有无Ni、Cr元素分类)、热处理方法(分为非调质低温钢和调质低温钢)等进行分类。
2.2低温钢的焊接性能分析
2.2.1铁素体型低温钢的焊接特点。铁素体型低温钢含碳量大都在0.06%~0.20%范围内,合金元素总含量≤5%,其碳当量在0.27%~0.57%之间。由于碳当量不高,淬硬倾向较小,室温下焊接时,不易形成冷裂纹;钢中S、P等杂质元素的含量控制较低,也不易产生热裂纹。铁素体型低温钢的焊接性良好。通常,板厚在25mm以下时不需预热,当板厚超过25mm或焊接接头刚性拘束较大时,则应考虑预热,以防产生焊接裂纹。但是,若预热温度过高,会使热影响区晶粒长大,并在晶界可能析出氧化物和碳化物而降低韧性。大多数铁素体型低温钢通过加入细化晶粒的合金元素以及正火处理提高其低温韧性,韧性指标一般能得到保证。对于含有V、Ti、Nb、Cu、N等元素的钢种,在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时,当加热温度处于回火脆性敏感温度区间时,会析出脆性相,使低温韧性显著下降。因此,要合理地选择焊后热处理工艺,以保证接头的低温韧性。
2.2.2低碳马氏体型低温钢的焊接特点。9Ni钢是典型的低碳马氏体型低温钢,含有较多的Ni,具有一定的淬硬性。焊前均进行正火后再高温回火或900℃水淬后再570℃回火处理,其组织为低碳板条马氏体。这种钢具有较高的低温韧性,其焊接性能优于一般低合金高强钢。板厚50mm以下的结构,可以不预热,焊后也可不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3]。但是,必须严格控制钢的化学成分,尤其是S、P的含量,否则容易产生焊接热裂纹,尤其是弧坑裂纹。若钢中的S含量偏高,可形成低熔点共晶体Ni-NisSz(644℃);P的含量超标,也可能形成Ni-Ni3P2(880℃)共晶体,这均易造成结晶裂纹。
3.教学实例
教学过程中,一是要针对基础知识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教学,或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焊接结构生产的全过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二是在理论教学中,配合每一种能力目标要求,精心进行课堂设计,加强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除此以外,还应结合专业知识的教学,加强与焊接结构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介绍,积极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开发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4]。从焊接角度研究不同材料的基本特性(包括焊接性特点、焊接工艺、焊接材料等),阐述材料的焊接性和材料焊接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分析不同材料的焊接性特点和工艺要点。针对具体材料焊接结构的要求,掌握焊接材料选择和制订焊接工艺的基本原则及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专业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和加强学生独立归纳整理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掌握一些基本的焊接工艺,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焊接工程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实际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各院校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减或指导学生自学。每章应有明确的教学主题和讲述重点,各院校可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安排和分配学时。单从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不足以判断它在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焊接后能否满足使用要求,这就要求从焊接性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研究材料的某些特定的性能,也就是材料的焊接性问题。参考文献:
[1]SA203Gr. D低温钢多道焊焊接性能试验研究[J].锅炉技术,2014,02:52-54+80.
[2]朱霞,董俊慧. 低温钢的焊接性能及其应用[J].铸造技术,2013,11:1538-1540.
关键词:技工学校;电子实训教学;改革;理论;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并提高,对工艺及操作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技工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为此,技工学校教学必须从教室搬迁到实训室,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电子实训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电子方面的基本技能,还可以掌握许多专业基础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工程意识、创新思维的初步形成起奠基性的作用。为加强电子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必须进行课程的深层改革。以下是几点改革建议:
一、认真制订实训计划,备好课
备课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它可以发挥教师本身的能力、水平和创造性。实训教学的备课与理论课的备课有很大的区别,使实训课堂生动且具有现实意义,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分阶段教学,教学严格,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电子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基本焊接训练及收音机产品的焊接、调试和组装,制作简易的双音报警器装置。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每一项训练内容做到勤巡视、多检查、把好关。
电子实训课时间较短,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实训内容。
第一项,要根据现阶段电子产品,来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将理论课引申到实践中,为后面的实训打好基础。
第二项,手工焊接作为基本训练,让学生在旧的印刷电路板上反复练习,体会摸索一下,然后,带着问题听实训教师的讲解及示范。再用正式的电路板练习,学生自己检验质量,小组互检,小组长评议,由此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电烙铁焊接的基本功。
第三项,实训内容的综合训练:组装超外差式八管收音机。学生对此制作过程抱有极大的兴趣,但对于刚开始接触实训的学生来讲,它的线路比较复杂,确实有一定难度,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是有益的。尤其是收音机焊接后的调试,需要耐心细致地查找线路、检测、排除故障,的确是一种很好的综合素质训练,既培养了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制作完毕后,学生非常兴奋,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收音机接收电台广播。这样进一步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第四项,实训拓展:自制一个双音报警器。利用所学知识,自己查阅网络资源,学生自己绘制图纸、列写清单,由指导老师提供相应的元器件、空白印刷电路板与导线,学生自己研究电路整体的布局与走线。如此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散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发。
三、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在实训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己动手制作产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实践,对于一些难点、疑点,让学生们相互研究、相互讨论,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实训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多种小比赛,让动手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给学生们传达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互动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借鉴其他学生的方法,找到符合自己的方法,并制作属于自己的电路,使实训课完成得更好。
总之,电子实训教学是以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目标为依据,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技能操作为先导,通过实训教师的综合化的教学指导过程,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重视技工学校实训教育不是一句空话,不仅需要学校大量的投入,也需要教师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德旺.电子制作实训[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08.
[2]林玲
一、“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内涵介绍
“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是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焊工技能训练”课程中的项目作了一些分层尝试,把项目下的单元进行合理分组,按难易程度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把任务中的各个典型零件的重点和难点作为知识和技能的载体,便于帮助不同层次要求的学生选修学习,按照就业、提高、拓展三个层次,开发出若干个不同程度和难度的项目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有选择性地学习技能知识,解决学生的知识、能力存在差异的问题。同时,根据就业需要和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深化职业培训模式改革,大力推行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选择的内容覆盖到各个层面,具有以下特点:
1.项目内容新
根据“焊工技能训练”的内容,整门课程由学习项目作为载体,学习项目根据载体内容的复杂程度,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充实,有一定梯度,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2.自选项目多
“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可以自选,而且适合岗位要求,不是满堂灌的被动式学习,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有学以致用的机会,是学做合一、为就业而主动拓展式的学习,够够提升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3]。
3.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根据学生所选择的项目,教师就要按照要求进行引导性教学,帮助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责任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3],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学材开发
“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组织实施,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材开发是极为重要的。以技工学校“焊工技能训练”课程为例,“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学材开发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理论知识,并力求建构的理论知识保持系统性,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替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就业拓展式的课程教学模式。焊工技能训练“就业拓展式”学材分为多个学习项目,有多个学习任务,如气焊、气割、电弧焊、CO2焊、钨极氩弧焊,各项目中包括了各个作业,项目开发中的学材开发遵循以下原则:
1.激发为就业而学习的原则
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向就业活动的方向学习,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逐步完善“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基于生活的学习项目是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因此开发基础知识学习项目仍然是比较合适的学材,例如气焊、气割、设备、安装、调节、工具、量具、材料、弧焊设备使用、加工技术操作过程等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项目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效率高。学习知识由行为模式构成;学习是创造这些模式的过程;而教学就是支持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4]。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得到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学习的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重点在于学习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获得各种能力,为就业而拓展。
2.以层次需求为原则
项目中的学习难度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需求是“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其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结合教学大纲设计难度。基于技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实训内容上设置有安全生产知识、基础入门操作知识与基础实训,包括气焊、气割设备安装与调试,气焊、气割炬的原理与运用,掌握气焊、气割的基本技能操作,能够对薄板的焊接、合金的钎焊等不同厚度板材的切割下料,能使用半自动切割机进行坡口角度切割等。
电弧焊方面包括电弧焊的设备原理与运用,一是掌握焊接前的准备(包括试件材料、试件尺寸、焊接要求、焊接材料、焊机)等工艺分析;二是掌握试件装配(包括修磨钝边、试件焊前清理、装配间隙、定位焊、反变形预置)等的具体步骤;三是掌握电弧焊的操作要点,对试件进行操作;四能够对试件进行检测与总结。如果发展方向为持证上岗就业的,则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达标训练;如果在拓展方向发展的,则需要按职业拓展方向选择难度相应的内容进行培训并达到标准要求。
3.以职业能力为原则
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学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学材中有针对性地开发创设一种情景,为学生学习描述相应的目的,确定一个学习工作任务书,选择一个评估和检测的体系。例如焊接训练的每个项目内容上分为焊前准备和焊接过程两大部分,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现阶段的可实施性,将焊接技术要求、读图和工件的质量检验工作转化为学习情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开展学习、展示结果、鼓励反思,提高学生的基础综合能力。
三、“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1.“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步骤
(1)项目前期选择
新课开始,进行绪论的视频录像学习,活跃学习气氛,让学生了解焊接技能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发展,了解“焊工技能训练”拓展模式的项目和选择。项目中有必选和选修内容,每个任务都要做记录,学生要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也可以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一个学期的授课安排。例如:气焊、气割设备中的减压器和软管的连接安装、具体的操作,气焊、气割的原理及其焊接操作等,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运用已学的原理知识进一步到实训场地实训。学生对气焊、气割的设备安装(包括气焊炬、气割炬、氧气瓶、乙炔瓶、软管、减压器)进行操作并检验,教师根据层次分析原因,把选择任务、做好记录作为检查、评价、考核的依据,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项目实施过程
选好项目后,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例如在电弧焊实训项目中,学生对弧焊设备的种类、原理、构造和使用等要有所了解,把学习目标定在能正确调整、使用焊接设备及工具。弧焊设备包括BX1-315,BX3-250,ZX5-400,ZX7-400,NB-350,要学会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等;焊接工具和辅助工具包括电焊钳、焊接电缆、面罩和敲诈锤、錾子焊条烘干箱及保温筒等;针对焊接材料(E4303、E5015)、焊丝选择相对应的设备及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合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将该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并让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和实施的机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务必完成任务。
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现场看教师的示范和操作,掌握操作要点。例如:电弧焊的引弧、接头、收弧及焊接过程,单面焊双面成形操作的断弧法、连弧法等,运用到不同空间位置的板对接、管子对接、管板对接焊接中,板状、管子、管板对接、T形角接中的运条方法和角度的调整等,掌握焊件接头形式、装配与定位、操作方法等相关知识。对单面焊双面成形的操作,掌握ZX7-400型焊机的使用,实现了管子全位置氩电混合焊接方法,选用各种焊机实现单面焊双面成形的操作,配合NB-350型焊机的使用实现混合焊接,再结合视频开阔视野。通过教师的反复讲解示范实验,让学生能够解决焊接操作过程中的难题,保证各种焊件的焊接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要求[5]。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基础知识、设备使用、技能操作、质量检测等各个任务环节的学习信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计划、实施、检查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
(3)项目总结与评价
把检测的内容转化为学习情景,了解焊接质量要求,能够使用焊缝测量工具和量具。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工作汇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把项目中所承载的全部技术要领、技术要求、操作技巧等知识点呈现出来,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知识体系。对应相应层次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充分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拓展知识等方面努力实践,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促使他们对工作学习保持积极的心态。
2.实施效果分析
焊工技能训练“就业拓展式”的学材和教学模式,适用于钳焊班、焊接机器人试点班、机电高级班、电梯高级班、电梯试点班、电梯中级班、制冷中级班,校企合作方面有日立电梯提高班、竞赛培训班和电器集团、广日集团的岗位提升等教学实践,学生出勤率高达90%,作业独立完成率80%,项目合作完成率90%,个人岗位拓展就业提升率90%,分析原因如下:
(1)按需所取,以就业为原则。“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通过提供不同程度的项目,内容和数量上的满足,能够覆盖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
(2)激发就业,拓展技能。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体会到在学校的学习项目与社会需求的密切联系,只要按照个人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项目,完成后就能获得成功,学有所用,实现零距离就业。
(3)先做后教,提升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先做后教,尊重学生,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认识自我和进行反思,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岗位学习拓展的能力,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
3.实践反思
“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虽然有了较好的开始,但还有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1)想学,但基础偏低,“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体现出各个层次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对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挑战。(2)提升,但受条件所限,“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项目任务较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学生希望能够多选项目,企业员工也同样希望能提升自己的岗位技能。但这对于教师来说,课程教学的难度增大,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
四、结束语
“就业拓展式”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市场的需要,开创性地设置适合学生就业的拓展项目,是比较适合技工学校学生基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但有自己的专业,同时为就业而进行拓展学习。校企合作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学生有机会参加企业实践,学有所用,有出路,使学生乐学、能学,学习的内容够用、实用,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邱才训.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2]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Z].
[3] 曹琪.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自助餐式”教学模式实践与学材开发[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3(7).
[4] 加侬,柯蕾.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字:焊接专业;培养模式:工程应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学改革是学校多项改革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按照本科教育基本要求,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焊接实习教学模块的建立与实施教学模块的建立方式
中职学校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反馈问题,更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更新概念,勇于实践。坚持创新,才能不断地探索出“低耗,高效,优质”的实习教学途径来。焊接实习模块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工艺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首先,确定模块。把不同的焊接实习课题分成一个个大的模块,在大模块的基础上再设立小模块。然后,设置模块教学内容。把每个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模块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系统性。其次,教学设备模块化,设备投入。侧重于操作训练设备的投入。用有限的经费与企业单位建设好“教学工厂”,使其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发挥最大作用。“教学工厂”主要是模拟实际工厂,努力在实践教学中将实习、考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营造出“工作过程”氛围,将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这样考虑,“教学工厂”不再是单一设备的堆积,而是企业生产现场的仿真,并将设备规划与内容改革相学模块。在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用行动体系来取代学科体系,形成以具体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的课程体系。
2.实验教学的改革
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是工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模仿,比较僵化,实验手法单一、保守,这样学生对焊接工艺的掌握就未免狭隘。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实际培训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今社会需要更多的知识型的技术工人。这就要求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必须打破按课程开设实验的格局,增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及科研创新性实验等,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熔于一体。
焊接实验室目前拥有电弧焊机、氩弧焊机、埋弧焊机、CO2气体保护焊机、超声波探伤仪r无损检测)、焊条焊剂烘干扩散氨测定等设备,基本可以满足传统型实验的开设要求,并可进行焊接结构工艺设计及工艺评定、焊接胎具夹具设计、焊接组织金相试样的制作及金相图谱分析等基本设计。在新课程体系指导下,要求我们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安排高水平的实验为目标。如开设焊接实验周,指导学生自己了解各种焊接设备的结构及应用特点,对各种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及焊接工艺参数进行实践性应用分析,在不同焊接工艺参数、不同的焊接材料下了解其对焊缝尺寸、焊接质量、工艺性能的影响;了解各类焊接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焊接方法下焊接工艺参数改变对焊接缺陷、焊缝成型及焊接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合理的选择焊接材料、焊接方法和工艺参数对提高焊接生产效率,控制焊接质量的实用性方案。通过实验周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理解焊接化学冶金和物理冶金理论,掌握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和焊接缺陷分析方面的工程应用能力,为将来实际工作中选择焊接材料、制定焊接工艺、控制焊接质量打下扎实的实践应用基础。
2.2 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
传统的高校实验教学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长期以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的机制和实验课程的安排等很难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也限制了实验室资源的发挥,不利于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工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新型开放式的实验环境。开放式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自己去设计实验内容,自己去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学生不再是简单、被动地在实验中验证教师讲授或书本上所述的理论知识,而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实验教学从简单的演示、验证型转化为设计、创造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这些对工程实用型才
是极其重要的素质之一。
2.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生产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程实践的桥梁,如何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生产实习的效率和效益,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之一。考虑到目前校外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生产实习只能以小批量、分散和定点的形式进行。从今年开始,焊接专业已发展了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如洛阳隆华制冷、一拖(洛阳建筑机械有限公司1、河南杭萧钢构有限公司、中信重机等。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尽量参与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等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等全过程,了解各类工程焊接结构的实际问题,学习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系统,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的营销部分熟悉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以使学生获得更实际、更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此外还可以请企业的工程师给实习学生作一些专题讲座和典型焊接结构生产的介绍,讲课内容尽量要符合教学需要,着重以工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主,对学生进行工程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接触工程实践的过程中,扩大视野,培养工程思维能力。
结束语: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抢答器;电子技术基础
一、《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的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学生对电路认识和理解的基本素质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性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但是,《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在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实验课堂上很少考虑到学生对实验项目的需求和兴趣,实验内容所传递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易被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深入探讨其教学方法并有效实施,对学生掌握一定的电路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素质”的提高。对于《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来说,它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知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做简单的综合性的提升,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素养。以此为指导,笔者吸取了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重教学方法的共同优点,根据《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中职生学习自觉性较差的特点,选择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框架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工作流程是“明晰目标”“设计任务” “学生完成” “成绩评定”。
1.明晰课程目标
应用“任务驱动” 教学法首先要明晰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和方法的先导。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教学目标定位是数字电路基本知识的掌握、焊接装配工艺的掌握、图纸分析能力的培养、故障排除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2.设计任务书
将《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的培养目标分解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据此设计一系列任务书。
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技能项目:元器件的识别及检测、识图画图、电路组装、电路焊接工艺、电路测量、电路故障排除,共计6项。素质要求:指稳定的品质和素养,要贯彻到整个培养过程之中。
3.成绩评定
学生按具体项目要求完成任务,教师综合考察给出成绩。成绩分为 “优秀”(90分以上)、“良好”(90-80分)、“中等”(80-70分)“及格”(70-60分)、“不及格”(60分及以下)五级。学生成绩的确定依据是“过程”和“成果”。在过程中评估素质,以学习成果为依据评定技能。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
下面以八人数码抢答器电路的锁存器部分为案例展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细节。
1.课程目标
(1)锁存器概述:在数码抢答器中,锁存器是一个中间环节,而且功能相对比较复杂,有锁定和存储两大功能。要实现这两个功能,电路的实现同时涉及到了逻辑组合电路和时序组合电路,综合性较强。而我们的学生在此之前是分别学习分析这两种数字电路,将两者并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提升,这就要求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
(2)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目标的设定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阶段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做个性化的调整。对于数码抢答器电路的锁存器部分,笔者为其设定了4个课程目标: ①会根据锁存器的电路图组装焊接电路。在这个目标下,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元器件的识别能力和焊接技能。对于将来要步入一线岗位的中职生来说,这是他们必备的基本技能。②会分析讲述锁存器的工作原理。在这个目标下,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会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中职生就业起点很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升,为中职生就业后拓展发展空间打下一定的基础。③会排除锁存器中典型的简单的故障。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目标,是对第①②目标的综合应用,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实现。④职业素养的培养。
2.任务书
课程目标是制定给教师做指导的,而学生的学习指导就来自于任务书。所以,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课程目标科学地体现在任务书里。下图是笔者为学生制定的锁存器电路的任务书。
任务书2-2
3.成绩评定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活动的收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就每一个项目任务来说,都有质量评定标准,学生完成任务不能仅仅达到及格,而要鼓励学生“创造优良工程”,鼓励学生针对同一技能训练项目做第二、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实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自己每一次都会有进步,并且把几次成绩当中的最佳成绩作为这次技能训练项目的成绩。这个过程是任务驱动法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所在。它最有效地发挥了“教师导”、“学生学”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动力。学生在知道了学习成绩的来源与评定方式后,都会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以及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基础差一些的同学,看到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都能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学习及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五、教学总结
以前学生学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仍不清楚学了什么,掌握了什么,给学生甚至教师都带来了挫败感。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学习的效果更加关心,对学习有了兴趣和信心。例如在锁存器任务中,将任务③“焊接工艺按要求去做”明确化后,使得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对工艺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工艺的提高也间接提高了电路的成功率,这使得学生成就感大大提升,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也跟着提升了。2010级学生抢答器电路的完成人数为班级67%,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评模式改革后,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提高了。2012级,学生完成情况提升到了84%,而且一次成功率也由原来的38%提高到63%。
另外,改变的不只是完成情况,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发生了本质变化。前者主要完成了焊接过程,对电路特点、工作过程掌握得很少。后者则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反映。例如:原来的学生都忙于完成电路板的焊接,没有多余精力关心电路原理及分析,对于教师的讲解也就漫不经心了。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提高了制板的效率,学生有多余的精力学习理论,加上任务书中明确的要求,学生更加重视原理的分析并将原理运用到排除故障的分析中,进一步完成了任务中的另一个要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
关键词:IWE 职业资格认证 培养模式 改革
随着我国大型工程建设公司对国外市场的拓展,国际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其执行的标准要求不同于国标,因此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国际职业资格。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焊接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革,逐步走向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为特色的方向。国际焊接工程师(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简称IWE)认证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
在大学焊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与资格认证,可以促进学生对焊接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促进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尽快与国际工程标准接轨,有效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迅速为企业提供优秀的焊接专业人才。本文主要讨论我校焊接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并分析我校近期进行的IWE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的成果。
一、我校焊接专业的发展
我国焊接专业(本科)始建于1952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随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交通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立了焊接专业。至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恢复高考时,我国设立焊接专业的高等学校有17所。截止2010年在招生过程中以焊接方向或焊接专业招生的院校有12家,其他院校的焊接方向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招生。
我校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始建于1981年,本科专业招生始于1986年,1999年更改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仍然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2011年7月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开始招生。1998年以焊接为主要方向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校焊接方向毕业生为石油、石化、工程建设以及石油化工装备的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了不间断的技术支持。经过30年的积淀,我校焊接方向在石油、石化行业获得了高度认可,尤其在“西气东输”等国家级大型建设项目及国有大型石油机械、石油炼化企业中,我校焊接专业毕业生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从焊接工艺及设备开始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再到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我校焊接方向毕业生的数量从30人/年逐步扩展180人/年。原来毕业生大多数在石油石化行业内部就业,随着培养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就业渠道逐渐从石油石化行业主战场分化到其他行业。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竞争优势,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成了学科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焊接方向课程体系与IWE培训体系
我校焊接方向主修课程有10门,共计544学时(如表1所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基础、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材料成型的测量与控制、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科学基础,共计352学时。专业课程包括焊接原理、弧焊电源、焊接工程基础、焊接检验,共计192学时。
本科教学的优势是为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的分析,同时对实践教学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有生产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但总体上学生的实践及接触工程实际的机会相对较少,对所掌握知识缺乏实质性融合,不利于把握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
中国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委员会( CANB)在1999年获得国际焊接学会( IIW )的正式授权,2001年开始在我国实行国际统一的焊接人员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作为中国唯一授权培训机构,为使我国焊接技术人员与世界接轨,具备国际认可的水平和资格,依据CANB和IWE 培训规程,借鉴了德国焊接学会焊接工程师培训内容,制定了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大纲,承担了IWE培训工作。其主要课程(如表2所示)体系的核心是焊接方法与工程应用,直接涉及操作实践和工程应用的课程有118学时,在焊接方法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焊接、焊接结构与设计中重点内容为工程应用与相关标准,弥补了本科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
三、IWE培训的可行性
IWE培训是本科课程体系之外的一种职业培训,在学校实施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知识体系的结合、培训时间的条件、实践环节的硬件条件、师资条件。
1.知识体系的条件
从以上关于本科知识体系和IWE培训知识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基本知识构架是一致的,关于焊接技术的专业课程都包括了焊接方法与设备模块、材料及其焊接性模块、焊接结构模块。本科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全有能力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学习和培训。在培训中学生应该注重的是工程应用及实践环节的锻炼。
2.培训时间的条件
由于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需要具有一定的焊接相关理论基础,且采用集中授课方式(总学时306学时,时间约40天)。所以培训时间既要放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又不能在时间上与之冲突。而在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的第七、八学期,学生校内课程远少于基础课教育阶段,学业负担较轻,大多数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学校培养方案外的知识。所以在专业课授课结束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即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安排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是可行的。
3.培训师资条件
我校焊接方向的教学团队具有15名专职教师,其中5名教授、2名副教授、8名讲师,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目前已有4名教师取得了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1名教师取得国际焊接培训技师资格,满足CANB关于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师资要求。
4.实践环节的硬件条件
我校建立了IWE培训实训基地,配备了焊条电弧焊、埋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弧焊、电阻焊、摩擦焊、气焊、切割、喷涂等焊接、切割、喷涂等设备,设备数量及规格可满足IWE培训实践环节的要求。
四、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一般工科院校,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等,都面临着强化工程教育、加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高校培养IWE工程师是从“通才”到“专才”的后续教育,对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开展焊接工程师培训,可以尽快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能更快进入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能够独立开展技术工作,满足企业需求。
IWE培训与本科教学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模式,毕业生可以在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学位证的前提下,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对学生的就业及后续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IWE认证项目对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
目前已经开始在校大学生IWE培训的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20多所大学,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华中地区。截止2008年底共举办在校生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班34期,1056名在校生获得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参加培训的学校数量越多,对其他学校的学生就业造成的冲击越大,所以为了与国内同专业毕业生保持一致的学术和工程应用水平,我校很有必要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工作,实现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参加培训的学生组成发生着变化,不仅本科生积极参加IWE培训,而且越来越多的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参加IWE课程的学习。2006年吉林大学材料学院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学员中60%为硕士、博士研究生。
IWE是ISO体系企业认证的必备人员条件,对企业的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在钢结构、轨道车辆、电站锅炉、核设施等行业有非常广泛的空间,另外在一些涉外的工程建设项目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认证条件,石油石化行业对IWE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随着企业对国际焊接工程师需求量的增加,使得在校生参加培训的人数逐年递增。从开展IWE培训的各学校统计结果看,取得IWE 证书的学生可以达到100%的就业率,而且为二次就业情况争取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校在2011年初进行了西北地区首次在校大学生的IWE培训,引起许多用人单位的广泛关注,对我校获得IWE资格的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培训工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所有参加IWE培训的学生全部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通过此次IWE培训工作的过程、成果及与其他院校培训的比较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踏实的学习、工作作风,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上进心。推动IWE及其他职业培训的进行,充分开发学生潜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是学科体系改革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的工作。
综上所述,为适应企业对国际化、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对在校生进行IWE资格认证培训,提高了焊接方向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焊接专业的改革与实践证明开展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是可行的,学生在培训中获得了更多的动力,对其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林,闫久春,加入WTO后中国高等学校焊接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焊接,2004(9):13-15
[2]钱强.国际资质焊接人员培训规程及实施[J].焊接,2004(9):33-36
[3]陈少平,王文先,孟庆森,张红霞.本科生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认证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