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06 10:02:27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

第1篇

随着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初中音乐教学也迎来了不断地改革,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始在教学之中得到渗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有合作学习。这种模式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当前初中教学开展中的不足。本文首先分析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以及应用价值,然后针对当前教学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从理论角度来看,本文的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合作学习策略有更为清晰的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发现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的应用重要性;从实践角度来看,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教学的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从而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1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和重要性

随着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初中音乐教学也迎来了不断地改革,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始在教学之中得到渗透,这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有合作学习策略。下文首先分析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以及其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1)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合作学习策略是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达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产物,目前,这一教学策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且在实践过程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来看,合作学习策略是核心素养的教学产物。合作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定小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特点,把不同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小组之中,由此实现小组内部的实力平衡,从而推动学生优势互补。第二,定目标。就是教师或者小组内部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来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第三,定分工。在确定了总体的目标之后,小组内部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内部分工,从而实现对学习目标的实现。(2)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总体上来看,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的情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教学形式刻板僵化,无法让广大初中生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但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趣味。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往往更为强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就让学生出现了被动接受的情况,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合作学习策略下,课堂形式更为生动灵活,这对于学生学习趣味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后,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要想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充分提升,单纯依靠课本的教学还是不足的,还需要引导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从而实现彼此取长补短。借助于合作学习策略,可以让学生实现相互学习,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快速养成。本人在音乐课堂中会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1-3种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如:‘辨真批假’策略,1个小组公布自己组的讨论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表决。在这策略中,教师能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如,在创编环节我会采用“海报旅行”策略。在小组创编结束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传递、阅读作品,直到每个组都把所有组的作品阅读了一遍,并对喜欢的作品投票。这个策略无形中让全班同学都进行了交流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通过学习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更主动、积极了,同时音乐知识水平的提升也较为明显。

2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不足

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得到了广大初中音乐教师的普遍认可,并且在实践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但实践过程之中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组分配不当,无法实现学生优势互补。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构建小组。但在实践过程之中,一些教师对于小组的分配较为简单随意,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合理的小组分配,这就造成了学生后期无法实现有效的互补学习。第二,目标订立不当,学生无法实现技能提升。在初中阶段,不同的学生因为天赋素养不同,以及音乐知识积累水平不同,所以僵化的教学目标往往无法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当前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往往采取了僵化的目标设计,从而无法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第三,小组分工不当,学生音乐技能成长缓慢。要想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还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之间实现更为合理得当的分工,由此才能够推动学生的成长。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小组内部的分工安排,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知识进步缓慢。

3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建议

(1)学习方式分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要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前文所提到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在笔者的课堂上,发展层和提高层的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运用混合式学习方式,但是基础层的学生由于能力有限,在课堂上还需要教师多加讲授。所以在笔者的音乐课堂中,提高层的学生学习方式更多是混合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老师能加注重引导提高层学生在音乐创造力、音乐感受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领导力等方面的引导。发展层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为混合式学习与教师课堂讲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发展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努力向提高层发展。基础层的学习方式主要为教师的课堂教授,由于基础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精力都有限,所以基础层的学生主要还是靠老师的课堂教授来进行学习。如,在《伏尔加船夫曲》一课中,课前老师将“创作背景”、“劳动号子”、“音乐动机”、“俄罗斯民歌”、“俄罗斯五声调式”等知识的文字、视频和《伏尔加船夫曲》的音视频都上传到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一般提高层学生已经完成全部的课前预习,发展层学生完成全部或部分课前预习,基础层学习未能进行课前预习。在导入阶段结束后,老师主要讲解“创作背景”、“劳动号子”、“音乐动机”等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这样进行过课前预习的学生既掌握了课堂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又掌握了拓展知识,未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很好的学习到基础知识,提升自己。(2)分层辅导。在课堂自主练习和拓展练习阶段,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要有不同的辅导方式。在练习环节,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要有面向不同层次的“分”。比如,在《青春舞曲》这节课的练习环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为正确演唱歌曲。而面对提高层的学生时教师辅导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背唱歌曲,并且用手鼓为同学的演唱伴奏。面对发展层的学生老师主要辅导其能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面对基础层的学生,老师则辅导其基础的识谱读谱,要求其能跟唱。此时提高层的学生也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老师辅导基础层的学生。在音乐创作环节中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如在《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一课中,在拓展练习中笔者要求学生对《小星星》进行简单变奏。在这一阶段,笔者采用组内分层辅导的方式,对基础层的学生主要辅导其能够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有哪些简易变奏的方法;对于发展层的学生主要辅导其掌握基础的变奏方式,并辅导发展层学生对乐曲进行简单的变奏;对于提高层的学生主要辅导其对乐曲进行复杂变奏,并能进行演唱或演奏,还可以对其他层次的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这种辅导模式下,各层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都能得到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养。(3)分层评价。根据新课标要求,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在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分层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必须与对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种方式。教师评价时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课堂的口头评价、每个单元的评价和学期评价,并将评价及时记录在《学生音乐成长手册》中。评价中既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不足和进步的方向。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时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生互评时要引导学生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同学进行评价,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同学的成长,互相激励,使评价成为激励每个层级学生发展的自我动力。

第2篇

关键词:音乐能力差异;合理实施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50-01

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上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这些差异反映在音乐学习中,一般表现在音乐审美能力的差异以及音乐技能方面的差异两个方面。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关系到一般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还关系到音乐本身特征的审美能力。例如:歌唱或聆听同一段音乐时,音高感、节奏感,以及对和声、音色的感知能力等都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学生对旋律的音高、和声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有的同学对音乐中的节奏比较敏感;有的同学对音色及强弱变化的感知比较敏锐。音乐技能包括了歌唱能力、乐器的演奏能力、音乐创作、音乐鉴赏能力及表演能力等。学生音乐能力的个体差异与他们在音乐技能方面的优势是有很大关系的。例如:有些同学天生嗓音条件好,歌唱能力就强些;有些同学嗓音条件不好,但在参与歌表演或舞蹈创编活动的时候比其他同学表现突出;有些同学从小学习过乐器,看谱和视唱能力比较强。

承认学生个体的音乐能力差异,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无法进行集体性的音乐教学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认识学生音乐能力差异,合理实施音乐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制定多层次、区分度较大的教学目标,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在音乐教学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综合性的,而且应具体考虑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老师要清楚地知道每个教学环节,学生至少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有多大的潜能可以开发,还能获得哪些发展。例如,在进行一年级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节奏的教学时,最低的发展目标可以定为:学生初步感受XX(跑跑) 和X(走)的节奏,能准确跟读或模仿xx 、x 节奏。在此基础上,再以学生的差异为出发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制定目标,如:有些同学必须做到能自己读出xx 、x 组成不同的节奏;有能力进行创编的同学必须能按节奏创编歌词;动作协调性较好的同学要能够用拍手拍腿、走步的方式来体验节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具体的、灵活的,即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能使学生中存在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达到把群体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音乐活动的设计应包括学生共同完成的集体性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以及与学生合作完成的活动等。集体性活动如合唱、合奏、整齐的律动、统一的歌表演等,这些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能满足最低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包括个别提问、独立创编、请个别同学歌唱或表演等,这是面向个体的活动,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与别人合作完成的活动如合作表演、分组讨论、小组创编等,这些活动有所分工,也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各得其所。

三、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发展程度上的差别。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评价时要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促进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的发展。如评价表的制定可以包含:(1)综合的音乐能力评价。针对一学期所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各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逐点进行评定,使音乐学习的评价也成为看得见,有反馈的具体内容。在每一个评价要点点的后面用表示掌握得很好;表示基本掌握;表示还需努力。(2)老师对学生课堂参与活动的态度、合作交流的表现方面的评价和鼓励。(3)学生对自己一学期来课内课外掌握的音乐本领的自我评价。认识学生音乐能力的差异,对于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学生能力差异,教师应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合理地开展音乐教学,从而有效地激活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0.

[3] 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缪裴言.音乐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一)[J].中国音乐教

育,2004.

第3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 小学音乐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根据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等方面,按学生音乐技能、舞蹈技巧的掌握程度和歌曲演唱综合能力由高到低依次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是指进行过音乐系统学习过,且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或是没有受过单独音乐学习,但音乐感觉非常好、喜欢展示、嗓音和音准突出的学生,在平日的课堂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头、引领,带动其他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学生。B层略低于A层,是指嗓音和音准一般,由于胆小导致唱歌声音小、不自信老师平时容易忽略的学生,C层是指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少,音准差且学习态度、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极差的学生。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学生构成,并任命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调整一次。然后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分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教学目标分层,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

以苏少版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乐理知识多等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三组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制定难易适中的目标,使这些目标恰好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们都“跳起来摘果子”。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以下三层:

这样的分层,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学习,尽可能的发挥出最好的学习水平。当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当学生能够完成“简单识读乐谱,学习一些简单乐理知识”后,可让他尝试达成下一个目标“能够唱简单乐谱,能够表现自己,了解一些乐理知识”……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时内容适当调整。

二、根据课内训练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层次较好的学生,适当加大音乐知识的技巧训练的难度、深度、而对层次较差的学生,教学进度就要放慢,难度也要降低一些,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

1.歌曲教学

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熟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时,在学生都唱会了之后,我出示了《七子之歌》的简谱旋律,并分成了几部分,先请A层的个别同学完整的演唱歌谱,然后请B层的同学跟着琴声完整唱谱,最后再请C层的个别学生跟琴唱上一两句歌谱。这对于A和B层的同学来说肯定没问题,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因为歌曲已经唱会,对音高有概念了,而且A和B层的学生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所以这些孩子唱得都很好,让他们感到视唱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在无形中树立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歌曲教学中就同一学习内容,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样利于调控其情绪,因为过高的要求会使一部分学生为难,过低的要求又会使优等生觉得无味,他们可能缺乏激情而敷衍了事。比如在歌曲《白兰鸽》的教学中,我分层提出了下面的要求:

2.音乐创造

在学生音乐创造方面也要注重各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定好各层的要求:如在《红河谷》一课中,我请学生进行歌词创编,主题是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国,这部分A、B层的学生还是占主导,然后请歌唱水平欠佳,也就是C层的学生改用朗读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倾诉着思乡之情……最后师生一起在钢琴的伴奏中哼唱改写的歌词。

三、根据层次拟定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音乐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评价的作用,提出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考察孩子们的学唱情况,尝试用分层评价,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测试要求:

A:除了要求能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外,还要会演唱一两首歌曲旋律。

B:要求能熟练演唱歌曲,还能用肢体语言和拍手等形式来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C:只要能会唱一半歌曲就可以了。

第4篇

关键词:分组教学;音乐;素质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20-01

一、分组教学的理性思考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有: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差异;学习方法、习惯、能力的差异;学习目的和态度的差异;情绪、情感和审美心理的差异;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环境适应程度的差异等。面对这样一个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群体,是不能用一份教案、一种训练方式、一个标准的做法面对课堂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和潜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的老师”。在分组教学中,用适合学生学的办法施教,才能满足每个学生学得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创造性,是各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组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这就要求教学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需求,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音乐的机会;而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每个孩子“阳光普照”,各得其所。

(二)充分性原则:提高音乐实践活动的频率,增加师生间、学生间交流的空间、密度和时间的宽度,是每个学生均衡的得到教师的关怀和相应的学习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使其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合作性原则:课程教学中除了传统的师生间授受、交流外,还应有学习者之间的联系。有差异的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相互合作,往往是全方位的,较少心理障碍,其力度有时还胜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此外,更主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共同进步。

(四)课堂教学原则: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而教师的“教”也要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学生之间有差异,教也要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异,教也可以是分层实施的,这符合教学中的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原则。

三、分组教学的操作步骤

(一)课前做好三项工作

1、分析研究学生,进行编组。根据学生存在的认识、技能、兴趣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异质编组时,每组均要有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同质编组是每组学生之间是同一层次,但组与组之间有差异;需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整;2、划块排好座位,进行编排。学生的座位排列形式由单一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口字型”、“梯形”、“半圆型”、“小组型”等,以留出较大的活动空间进行小组活动;3、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以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有所得,树立信心。

(二)课内分组实施

1、创设情趣、激发兴趣。就是根据音乐作品创设一个与乐曲有关系的景,该“景”要体现其“情”,能够诱发学生对音乐和音乐学习的极大兴趣,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角色。

2、阐明目标、落实基训。是指学好本节课中的知识、技能等,是重点、难点得以顺利解决,是每个学生明确目标、激起主动学习的愿望。

3、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范唱、范奏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美的艺术形象,同时用精炼的语言和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全体学生注意,是学生被陶醉、诱导。

4、在小组的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组间巡视,指导A级学生体验音乐,启发B级学生独立表现音乐,点拨C级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性表现音乐,并回收各级学生的学习情况。

5、交流反馈。包括同组异质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和创造性表演,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音乐课外行动分层要求

鼓励A级学生向B级学生靠拢,B级学生向C级学生靠拢,C级学生则积极主动参加一些音乐课外活动,多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

(四)改革音乐考试内容和方法

从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情感表现等方面多渠道、多层次考察学生,实行师考、生考、校考,推行必考、选考、免考制,以真正了解每个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实质性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评价方法实行等级制加评语的形式,以激励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四、分组教学显示的效果

(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三)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5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分层教学;流行音乐;无意注意

音乐课程改革十余年,音乐课由传统的唱歌课逐步发展为由歌唱、欣赏、表演、演奏等组成的多元课程,而其中的欣赏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从作品的所占教材内容的比重越来越高和作品的难易程度逐步加深这些变化来看,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音乐欣赏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在欣赏教学中,老师就是漫漫黑夜中的引路人,对于学生来说,一个陌生的高深的经典艺术作品,就像把他们带入了一片混沌之中,怎样引领他们拨开迷雾,站在云端把握作品,需要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和技巧,使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施有效、高效,焕发青春活力。在此,本文就这个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谈一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1.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上主张实行分层教学,层层深入 在欣赏教学中,分层教学就是把对作品解析从表到里,由浅入深,然后再引领学生把音乐的语言变为自身的内心语言。分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从听开始,打开欣赏之门。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要想了解它,就要用耳朵去听、去感受音响、感知旋律、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初步感受作品的美,了解作品风格特点。在这一阶段 ,老师要设定相关情境、设计相关问题,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听,比如听情绪(欢快、悲伤、抒情等)、听速度(快、慢等)等,带着任务去欣赏,学生就有路可循,不再盲目的听,而老师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觉得能够做到、实际,不要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在这一阶段,可以利用人的“闻乐起舞”这种天性,使听者随着音乐做自然的身体律动。既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体会了音乐的节奏情绪等特点。

(2)用心想象,走进欣赏之门。想象力与联想力既是音乐课堂培养能力之一,同时也是顺利进行音乐欣赏活动有力的助手,当想象的翅膀张开时,同学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能从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从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而且可能产生跨门类的跳跃联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鉴于此,提示学生倾听美妙的旋律的同时,凭借想象构建与音乐特质相通的图画,对调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是非常有效的。

(3)唱一唱,深入欣赏作品。 在很多欣赏课上,老师都会让学生唱一唱音乐主题,有的老师是用母音模唱法,有的是识谱唱,不管用什么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解音乐内涵,一段主题音乐是整个作品的灵魂,它对于表现、塑造作品的主导情绪有着独特功能。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了音乐主题基本就能够把握整个作品,从深层次、理性的感受和认识作品。为参与后面的教学设计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视唱音乐主题既可以模唱,也可以唱谱,这是一个重在练习、通过练习以形成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要有大量的活动去参与,如感受音高、打击节奏、配合主题音乐的律动表演等,通过这些艺术实践,使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如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含音乐知觉能力),如对调式、调性、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等的感知能力,还有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音乐联想能力和音乐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是为全面提升审美素养服务的一种手段,它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教育向纵深发展。

(4)表现、创造音乐,融入欣赏之中。 表现环节是提升课堂效率,检验学习成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满足学生表现欲、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表现音乐的设计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智慧,适合大多数学生,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集体参与,全员表演。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曾经听过一节关于欣赏课的讲座,那位聪明的老师在进行表现乐器演奏时,学生只带了一根绳子就模仿演奏了数种乐器,真是惊叹那位老师的智慧,原来演奏乐器可以变得如此简单美妙。

即使重在表现,也要围绕音乐本体展开,以重在体会、表现音乐诸种要素为活动中心,不能为了表现而表现。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个教学事例:课题是听赏管弦乐小品《森林中的铁匠》,在欣赏、感受作品之后,老师设计的表现环节是将学生分为五组,将课前准备好的大小气锤分发给学生,每组两把大锤,多把小锤,将座凳当道具模仿录像中的铁匠打铁动作。教师一声“开打”,“小铁匠”们便忙碌起来,气锤敲打座凳的声音充斥教室,学生们显得十分开心,但场面一片混乱。看过后就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缺少音乐元素的介入。如果能有机地融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接受的音乐元素及活动方式,比如在打铁过程中,结合四二拍子的强弱规律,为大锤和小锤设计简单的节奏,可以限定用四分和八分音符,再加入力度和速度的变化。相信孩子们是可以做到的,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参与欲望,又从音乐本体出发,体会了音乐要素对于音乐表现力的作用。

表现的过程往往体现着创造,很多孩子随着音乐就做出了出乎意料的音乐行为,说是音乐行为,是因为他们所有的表情、动作、语言源于他们欣赏的音乐的作品,与那段音乐结合的如此巧妙、完美。而创造在实践中产生,源于自身对音乐的领悟和把握,没有人去教,课本上也没有,是他们心灵的语言的再现。

(5)有效拓展、走出欣赏之门,提升欣赏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一,是通过音乐课程要完成的审美、道德教育的归宿。这个目标的完成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但更集中在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这是大多数老师惯用的方法。那么有效的拓展会为整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起到点睛、升华之功。

在一次歌唱欣赏综合课上,欣赏的作品是《绿色的小兵》,我设计了一个种植小树的拓展活动,学生手拿剪好的小树,随着音乐的节奏踏步向前,将手中的小树贴在黑板上做的荒山、沙漠、小河边上,同学们非常高兴、积极,做的井然有序又情绪饱满,音乐结束后,同学们发言说的很好:感受了小树去绿化祖国的坚定信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多种植植物、保护小树、绿化环境。然后我又乘势深入挖掘,问:还能做什么来保护环境、绿化我们美丽的家园呢?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路开阔、涉猎广泛。在课堂的结尾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观念植根于在每一位孩子心中。

有效的拓展要可以从以下要点出发:一是立足于课本,拓展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与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二是要走出课堂的局限,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三是让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拓宽学生视野。还有很多措施和方法,有待在工作实践中提炼,检验。

2. 在教学中尝试引入流行音乐元素,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优势 运用流行音乐可以激发学生无意注意的优势。 流行音乐色彩缤纷,现代与时尚并存,符合新一代人对于音乐审美的需求。将流行音乐融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是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也是结合学生实际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流行音乐,而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流行音乐作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进入了小学音乐教材,使教育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要适时适度的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元素,为我们的整体教育目标服务。

第6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课堂器乐教学

一、培养课堂器乐的学习兴趣

1、激发对乐器的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对于初中生来说,一旦面对新奇的、新鲜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官、行动探究欲望。好奇心可以把学生对于器乐学习的情感激发起来,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动力。好奇心很容易稍纵即逝。初中学生的兴趣很多,往往都不持久。在日常教学的实验性观察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刚接触课堂乐器时候,又热烈又迫切,恨不得马上能够吹奏出流畅优美的旋律。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乐器掌握又需要枯燥乏味的练习,学生原本高涨的兴趣与情绪“温度”便会陡然下降,心理上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因此教师先要成功地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好奇心,随后也要花功夫去呵护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不要减退。

具体做法上,老师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①抓住学生最初的好奇心理。万事开头难,学生最初接触乐器的时刻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在发放乐器之前,抓住学生迫切拿到乐器并探个究竟的心理;运用简短的语言和优美的示范,让学生一下子被乐器的魅力所吸引。②器乐学习中以鼓励为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地抓技术、求难度;这样学生的会被枯燥的训练和复杂的技术吓到,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学习中要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树立他们的演奏信心。③创造新鲜兴奋地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周围的学习环境息息相关。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营造新鲜的兴奋的器乐学习环境,良好兴奋的环境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之努力学习,提高技术。

2、变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器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都会在备课时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通过调查了解,由于音乐课程课时较少,器乐课所占比例不多;如今器乐课堂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老师讲解示范,学生学习演奏。这样的教学看似简单直接,但是却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试想一下,如果每节器乐课都是这样按部就班,器乐课堂哪有乐趣可言?因此音乐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必须在课堂上变换教学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可将乐曲的吹奏学习同欣赏、模唱、节奏、形体加以结合;通过欣赏来丰富感受,模唱来熟悉旋律,节奏来加深理解,形体来综合表现。

这样的器乐课堂形式丰富,手段多样。课堂教学既显得丰富轻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得以提高。

二、根据学生器乐学习现状进行分层教学

1、了解学生的演奏差异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来说,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学生之间存在 individual differences(即 ID)。当前学生的差异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聚焦学生的差异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和教学的角度出发,比较适合“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器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先要关注学生在器乐学习中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曾经系统地学习过乐器,音乐基础较好,乐器的掌握能力较强。这部分学生面对课堂乐器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学习的效率较高,演奏的水平也不错。这只是音乐基础良好的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初中生对课堂乐器还是很陌生,有的学生小学时候学习过乐器,初中学习了完全不同的新乐器,对他们而言也是从头开始的一种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好的不够学,弱的学不好。并且学生的个人性格、学习兴趣都有异同。因此音乐教师在分层教学开始,先要对执教班级的学生器乐基础进行了解,知道他们的学习背景和演奏差异,从而指导分层教学。

2、分层训练和分类考核

学生虽然具有乐器演奏上的差异,但是如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都一样会取得演奏技术上的进步。音乐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演奏技术好坏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班级内分层教学很有必要。由于学校的音乐教师有限,并且器乐课的授课形式与其他类型的音乐课相同。所以分层教学主要以班内分层教学模式为主。

器乐课堂分层教学的内容包括:曲目内容、演奏难度、音乐处理、表现表演等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要求,避免“一刀切”的学。

在器乐课堂上,分层技术训练的依据主要在于:基本技术、演奏技巧、音乐处理、综合表现等几方面综合来考虑。教师依据这几方面对学生的演奏技术做出大体的评价和分类。随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演奏水平相近的小组分别进行教学。在定期的考核时,教师需要采用分类考核的办法。根据分层小组,对学生的演奏内容、演奏难度、基本技能、技巧要求等方面分别给予不同的标准和尺度。这样的分层教学能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共同的课堂上,同样获得进步和积累,有助于器乐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结论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音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学中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效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得继续深入研究初中课堂器乐教学,力求解决这些难题。争取在把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进行得更为深入、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1]彭音,浅谈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J].学周刊,2013.11.25

[2]唐彩琴,浅谈初中音乐课堂中使用器乐的重要意义[J].文理导航(上旬),2011.01.10

[3]邱健,怎样让初中音乐教学更有趣味[J].成才之路,2011.09.25

第7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生本课堂;彰显魅力

将生本理念贯穿于高中音乐教学,能够将学生兴趣有效激发,提升教学效果。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生本理念得到重视。传统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参与机会非常少。而生本课堂中,学生是主人,主体得到有效突出。为此,教师要依托教材,并以生本理念为指导,构建生本音乐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以生为本,就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具有吸引力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时,既要与音乐学习内容相关,也要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从而真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高中音乐《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激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典乐曲,原是一首琵琶曲。这首乐曲意境非常美,为此,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创设情境,还原乐曲内容,让学生沉醉于美妙的情境之中。在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乐曲中的画面,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等,仿佛就在学生眼前。学生被逼真的情境吸引。紧接着,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乐曲,让学生认真倾听,再引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堂。师:引子部分用了哪些乐器表现江边美景?你能尝试为这首渔歌创作合适的歌词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浓厚。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音乐课堂,利用问题牵引学生的思维,从而突出学生主体。这样的音乐课堂将学生放在首位,渗透了生本教育理念。为了让音乐课堂更有效,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内容,创设多变的情境。

二、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个体间难免有差异,新课改提倡差异化教学。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重教学分层,以“一刀切”的方式教学,难以促进集体进步,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要想构建生本课堂,教师就要多从学生角度优化音乐教学设计。实施分层教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必需,只有注重分层,学生才能在不同的层次中得到最大化发展,个性才能得到发挥,教学才能更高效。在教学高中音乐《少女的祈祷》这一课时,教师以分层教学促进生本课堂的构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少女的祈祷》是一首钢琴曲,结合钢琴曲内容,教师设计层次性问题,促进学生学习。1.《少女的祈祷》作者是谁?2.这首曲子是什么类型的曲子?(学生回答出“变奏曲式”,教师针对音乐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深层次提问,即什么是变奏曲式。)3.这首钢琴曲的结构是什么?4.少女在祈祷什么?以上设计的问题层次性较强,如问题1,是曲目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只需要回答出作者即可。问题2难度也不大,但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难度更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分层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具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课堂,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在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注重对学生分层教学,再对整体教学进行分层,如分层提问、分层练习等。

三、引导个性发挥,彰显课堂魅力

生本的课堂少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学生只有发挥个性,音乐才会愈发有魅力。引导学生个性发挥的方式多种多样,在音乐实践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创编歌词、创编歌曲,也可以设计不同主题的音乐活动,如红歌比赛、流行歌曲比赛等,还可以设计歌舞表演活动,让学生载歌载舞。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也能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愉悦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高中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这一章节后,教师设计音乐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针对单元主题,教师设计的活动是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题,引导学生以歌舞形式展现音乐内容,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众所周知,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音乐、舞蹈有所不同,各有特点,但都展现了本民族独具个性的一面。为此,在学习这一章节后,教师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挑选音乐,利用不同的形式展现音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设计评比环节,设置不同的奖项,如“最佳组合奖”“最具创意奖”“最佳表演奖”等等。在开放自由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音乐课堂也充满活力,生本课堂得以构建。总之,构建高中音乐生本课堂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发挥个性,从而构建生本课堂。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重教学评价、教学反馈,以评价促进教与学,以反馈促进调整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音乐欣赏;综合能力

“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

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

专业人士提出幼儿教师综合音乐能力普遍存在的“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幼儿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片面,所传达的内容欠规范、欠准确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某幼儿园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上音乐欣赏课,欣赏曲目是由电子琴演奏的一首英文儿歌《Row row row your boat》,电子琴的演奏没有速度、强弱、音色的变化,单调、单薄、机械且空洞,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凭空启发孩子们想象许多音乐表达所未涉及的内容,如黑黑的森林、笨重的大熊、大熊的凶恶、少数猎人划船、众多猎人划船、猎人的机智等。显然,这个教师虽有较好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但缺乏对音乐正确的理解和感受。又如某幼儿园在每天早上晨练音乐中选用了京剧音乐片段,期望小朋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慢慢熟悉和喜欢包括京剧在内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不足的是所选京剧音乐仅有旦角的过场锣鼓,锣鼓乐中还伴以旦角“吚——啊——”的起板声,天真的小朋友分不清男女角色,在女教师的带领下,快乐地走着已成定势的极端女性化的花旦圆场步,带上云手和亮相,女性味十足。长此以往,孩子们会误以为京剧就是阴柔的、女性的,小男孩可能慢慢习惯了这样的动作和气质,对男孩的性别成长不利。如果多选一段武生的锣鼓音乐,教以武生的动作才适宜且完美。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在音乐综合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责无旁贷。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幼儿教师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与情感体验、表达的融合,最终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认清幼儿音乐教育个性特点,提升

对幼儿教师音乐综合能力需求的认知

幼儿音乐教育有鲜明的个性 一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3~6岁的幼儿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兴趣,对幼儿进行音乐知识的启蒙和教育,不论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在3~6岁间的不同年龄层,分别又在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与打击乐演奏能力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形成各种能力的发展高峰阶段。二是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有自己的方式。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都是通过“审美感动”的过程实现的,以音乐作品作为媒介,以审美感动作为手段,以求达到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三是幼儿园音乐活动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许卓娅教授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总结为 游戏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爱玩、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学活动须顺应幼儿的天性。“玩中学”是幼儿音乐活动的最好形式,因此,幼儿音乐活动中音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要具有游戏性。幼儿园音乐活动要讲究教学形式的综合、教学过程的综合及教学目的的综合,即教学形式上要歌、舞、乐融合或交替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把创作、表演、欣赏融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教学目的要兼顾“娱己”和“娱人”,幼儿参与音乐活动角色的多元化,能让幼儿乐在其中,帮助幼儿自然进入音乐天地。学习材料和提供方式要有整体性,比如,讲解“休止符”,在音乐中可表达“坚定”、“灵敏”、“跳跃”、“俏皮”等,而不能只停留在“停止”等仅与时值有关的音乐知识层面;比如,让幼儿表演唱时,要让幼儿有机会全面模仿、学习和表演整个节目,而不是更多地去要求幼儿练习某个细节的音准和节奏等。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一是幼儿园音乐活动形式有听辨活动、歌唱活动、欣赏活动、节奏(打击乐)活动及韵律活动等,要求真正调动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枯燥、机械、强制性的反复训练,避免以孤立要素作为对象,避免分析性的理性训练。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幼儿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这些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让幼儿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身体、乐器及媒介进行艺术表现,表达音乐感受,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等,实现上述目标应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目标设计尤为重要。如选取什么样的音乐素材,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活动内容。具体要求如下。歌唱:选曲歌词要有童趣且易于记忆,富于美和想象,内容适用于动作表现;曲调音域要窄,节奏简单,旋律平稳,结构工整,短小,歌词关系简单。律动: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风格鲜明,速度适当。节奏:适合的乐器,适合的音乐,适合的配器。音乐欣赏:主要方式是通过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欣赏音乐作品、讲授简单的音乐欣赏知识。用于活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音乐作品,另一种是辅助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除幼儿歌曲外,适合幼儿欣赏的完整作品是有限的,节选和改编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片断可以满足幼儿音乐欣赏的需求,选择时要考虑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辅助材料主要是指动作、语言、视觉三种材料,例如适当的舞姿、相关的故事及图画等等。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单一的音乐技能是不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幼儿教师的培养方向:一是鉴赏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包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作品基本结构的能力、对音乐作品审美(背景、情绪、性质、风格、体裁、调式等)的综合感受能力、判断作品与幼儿年龄适合度的能力等。二是表现音乐,把视唱、练耳、歌唱、乐器(含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音乐创编、律动与音乐感受融合在一起。另外,还有舞蹈、美术审美与操作能力。何幼华在为曹冰洁的《走进幼儿音乐世界》所作的《序》中总结了曹冰洁老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归纳为“感觉”、“操作”、“创造”六个字,“感觉”即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对美的感受,曹老师在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时最重视幼儿对音的辨别,爱听、感受才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操作”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创造”,即幼儿在理解、感受音乐之后,用乐器、绘画、语言、体态等方式表达、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曹老师非常重视音乐素质培养与音乐兴趣培养相结合,这对缺乏一定音乐素养的教师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曹老师的音乐教学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层次与境界,这种境界应该成为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与目标。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掌握较全面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掌握全面、灵活的音乐活动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组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引领幼儿进入理想的音乐审美境界。

重视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

为幼儿教育事业输送合格人才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从幼儿发展出发,合理设置幼儿音乐课程,选择最适宜的音乐和方法,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尽可能全面地、正确地、完美地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同样要求我们在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也应该全面考虑专业目标、专业特点、未来工作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正是一门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的课程,在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构建中可以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它通过对不同分类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启发和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音乐欣赏》课涉及的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音乐欣赏理论。包括音乐的表现特征与欣赏心理,音乐的表现要素、手法和结构,多元音乐文化与音乐功能多元化,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二是声乐作品欣赏。包括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和风格,中国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外国民歌,声乐体裁。三是中、外器乐作品欣赏。包括中国民族器乐,西洋管弦乐队概述,舞曲、特性器乐体裁,大型器乐体裁,现代音乐作品欣赏。四是综合艺术形式。包括歌剧、舞剧、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

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全面,欣赏内容与方式可根据学生情况、学前教育的专业需求、学校的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课程内容可以很多,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及其他专业的同名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基础层和一个综合层:第一个基础层是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方式,了解一般欣赏音乐的过程和条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意识,建立一套较完整、系统的欣赏音乐的思维模式。第二个基础层是学习掌握常见的音乐知识,如人声的分类、常见的演唱(演奏)形式、音乐体裁、音乐的结构、民族乐队和管弦乐队的编配、音乐欣赏积累等。综合层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按不同角度分类的作品的欣赏,感受音乐的分类特征,体会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并能反过来验证上述分类的特征,能将不同分类、不同感受的音乐或音乐片段,根据幼儿园活动的要求与特点,泛化出新的构想与创意,以求得更高层次的音乐感受水平与新的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法。如挪威音乐家格里格的《晨景》,音乐本身是描写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的场景,在幼儿的年龄段,他们难以在音乐中感受太阳升起的情景,但是,如果让孩子们扮演小苗儿,在《晨景》向上的旋律、温暖的轰鸣中慢慢成长,非常合适,作为小苗的幼儿在缓缓长大的过程中,可以贴切地、充分地体会音乐给与的温暖和旋律的向上感,对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极为有益。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音乐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音乐的质量。《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必要的手段。只要充分把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工作,一定可以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冰洁.走进幼儿音乐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调查;问题;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49-01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

一是农村学生的因素。农村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和对音乐常识的了解程度都普遍较低。在欣赏音乐时“感受不到”和“不太能感受到”音乐情绪变化的同学占绝大部分,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感受到一点。这表明农村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新农村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环境急需得到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的开课率较低,且课时难以保证。据调查有32.8%的小学生和56.3%初中生选择学校开了音乐课,但有65.7%的小学、35.8%的初中没有音乐教师。在这些开设音乐课的学校中,上课率偏低,初中为57.7%,小学仅为4.3%。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音乐课不能按时上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不重视,被其它主科占用了。农村学校音乐课内容单一,小学、初中各有侧重。而培养学生音乐感受与合作能力的音乐游戏却受到冷落。

二是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的因素。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匮乏,就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而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开展与普及。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存在着专业错位问题。有些学校不是没有专业音乐教师,而是专业音乐教师转教语文、英语等其它紧缺教师的主科了。音乐课被放到很次要的位置,要么不开课,要么由有这方面有特长,或其他课时未满的教师兼上。部分兼职音乐教师不识乐谱,音乐课只教唱一些流行歌曲,这些都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初衷,也违背了音乐课程标准对“感受与鉴赏”领域的学习要求。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配置结构不均衡。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主要分布在乡中学和乡中心小学,而大多数学生就读的村小学,音乐教师很少。专、兼职教师配置也不均衡。专职教师多在乡中学和乡中心小学,而村小学则以兼职教师居多。

农村音乐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急需提高学历教育及教师培训。大多数音乐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层次,更有一部分的音乐教师是没有受过任何音乐教育的兼职教师。不过,通过个别访谈得知,这部分教师有的已经打算或正在修读成人专科或本科教育。但还有一部分兼职教师已经获得了其它学科的本、专科文凭,不再打算修读高一级音乐教育专业的文凭。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开展多种形式或级别的教师培训,以提高基层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是农村教育教学条件的因素。教学条件差、音乐资料少、教学设备匮乏、教学经费不足、领导不重视成为制约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认为学校对音乐课“很不重视”和“不太重视”的占84%,认为“比较重视”只有16%。调查表明,音乐教师认为学校每学期用于音乐教学经费投入大部分都在500元以内,而认为学校“没有”投入任何教学经费的却高达七成以上,在已经开设音乐课的学校中有一半的学校上课没有乐器伴奏。

二、对于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逐步解决教学条件差、音乐资料少、教学设备匮乏、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为农村学校音乐教学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资源,最起码要为每所农村学校配备一件乐器(如电子琴、手风琴或脚踏风琴)和一些必需的音乐资料,为农村学生学习音乐提供最低的设备服务。

(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指导、广泛培训使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匮乏、科研水平较低的问题。每三、五年要参加一轮继续教育,进行多批次、多渠道、多专题的广泛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应向没有音乐教师的农村学校引进音乐师资,或者,把那些有音乐特长的兼职音乐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基本达到专职教师的水平,让那些渴望音乐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音乐的快乐。

(三)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较低、音乐课时难以保证是多年来困扰农村学校普遍又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部分学校缺少音乐师资外,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就是各校的校长,正是他们对音乐课的不重视、不关心,形成一些学校有音乐教师而不开音乐课,开课不上课的怪现象。使音乐课在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上形同虚设。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对各校的领导进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音乐在培养孩子形成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不定期检查各校音乐课的开课和上课情况。并把音乐课(包括美术和体育课)上课情况作为各校领导量化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