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8 14:47:20
导语:在语文教学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教学
一、摆正位置,和谐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正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尊重,双方在活动中互相受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学科交融,拓展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本身,也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应该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密切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渗透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且会增加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每个学生或者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的不同,或由于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参差不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这样一个学生群体能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预复习和练习作业以及考试和评价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
四、情感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温暖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说,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学会用作者的人生经历发现自身,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开展活动,促使语文生活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要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开展语文活动课程,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首先,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就要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它涉及语文应用的所有领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活动课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觉参与、自我活动。这样,学生便能在各项具体的活动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直接感受、体会和理解生活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学习内容的印象,还切实提高了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曾慧.试论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2012(01).
关键词: 教育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情境 情感体验 主体
近两年来,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我遇到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材,以前的教学方法都不用了,今后的语文课该怎么上?另外,有些老师有这样的感受:听一个专家说,对新课程改革还有一点感受,听两个专家讲,就变得模糊了,再听第三个专家一样,你讲得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以前一样。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颁布后,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处于彷徨状态,有点无所适从了,到底今后的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呢?
先从教师说起。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教师的关注有一些新表现。1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③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④关注学生的处境和感受。这些是在以精英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框架中难以实现的,新课程为教师开辟了新的课堂专业生活。
这些变化在语文课堂上是怎么表现的呢?
一、 教育理念的变化
新的理念,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觉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
在新课程中,我们将看到的教育理念的变化有: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例:王老师担过初三年级的语文并主任,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一天,她突然有一个想法,学生“自设作业”。学生先是吃惊,马上便是一种带有新鲜感的激动和喜悦。“自设作业”的要求就是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自由发挥。第二天,她打开作业,这是怎样的一些“作业”啊――有“老师,考考你”,有“小发明”介绍。有的干脆是一幅“我的自画像”,画的自信而调皮。更有别出心裁的孩子,像精心侍弄一个花园那样,把自己的作业点缀得多姿多彩。看着这些丰富多彩的作业。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当下午放学前,她把作业发下去时孩子们一改以往看也不看便塞进书包的习惯,而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品味着老师批改的一字一句。以后的日子,“自设作业”在许多同学的作业中生了根。同时王老师还高兴地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成绩也随着学习举的浓厚而“水涨船高”了。
从文中丰富多彩的“自设作业”中能够看出,王老师在教学中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与课外紧密结合。在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认识提高了,使孩子在自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创新能力。长期下去,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从而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能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
张老师进行了发现式学习的尝试,即“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后来,他尝试上了一节语文课――《三顾茅庐》。
初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以后,他布置了学习课文,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把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文字进行比较阅读;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然后每组讨论交流,特别强调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这一番话还真的起了作用,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这时教室内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神力都高度凝聚到对课文理解感悟这一教学重点上来了。
思考时,同学们神情专注,或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或在文中作旁注;畅谈声一组高过一组。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
这次教学,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也训练了他们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新课标主张“研究性学习”,面向每一位学生,它重过程,轻结论,从而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张老师是高明的教师,因樗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无论是“自学讨论法”还是“发现法”都蕴含着张老师“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教学情境的变化
教学情境的变化,主要因为新的课程因素的增加和教学环境的改变。这样,常规教学活动的框架将发生变化,常规教学活动的方式将发生改变,新的教学工作方式将随之建成立。
在新的教学情境中,不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师生间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范老师是一位语文老师,母亲节前夕的一节说话课上,她问学生“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大家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话刚一落。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范老师抓住契机,夸奖,鼓励他们并让他们写下来,并且伴着“我的好妈妈”的音乐来创设课堂气氛,写完后让一些学生念,并和小朋友一起点评,学生当场修改后范老师接着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信的格式,教小朋友们运用,同时教给他们一些急用又不会写的字,放学后,学生都乐滋滋地揣着这封信回家了。
周一返校后,学生则个个都情不自禁,争先恐后地向老师汇报…………
在范老师的课上,当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能获得愉快的时候,课程也就适应了学生的发展,范老师的这节课从小处着眼,抓住“母亲节”这一契机,罗列妈妈平时对孩子的关爱,从而激起学生热爱妈妈、尊敬妈妈的思想情感,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训练了说话与写话能力,又使学生从小懂得了学会关心他人的道理,这也说明,当学习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它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
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2版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了的主导作用。这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探索方向,为语文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思考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欲望,也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也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这样的课堂在展示出一片光明的时候,也让人产生了新的思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课文内容尚未充分阅读,便分成一个个小组,展开讨论,展示评价,再配合影视观摩,动作演示等,一节课就热热闹闹地结束了。当课后冷静下来反思时,教师们无奈地发现,热闹繁华之后,我们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习的目标、任务到底完成了多少?这些都值得怀疑。
众所周知,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中逐步实现的。以往的教学方式应当改变。然而要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慢慢摸索。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在放开让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掌握住一个尺度,同时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运用也应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以看出,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的同时,并不否认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传授知识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好评;当学生在探究后仍对问题存在疑惑时,教师则大胆的讲解。因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是我们求知的真谛。
语文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教具。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有时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语文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语文教师积极推广。
一、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教师应冲出“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思想,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
二 、激发学生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让单调的语言文字的描绘变为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声乐,甚至会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这种情境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静态的概念变的生动活泼,为语文课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解法。
三、借助投影,突破难点
借助投影,能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启迪他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使学生感到新颖,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再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教得省力,学生学得轻松,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语文却是一门以情感为主的学科,把语文问题生活化,就是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创设生活情景,把语文引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供了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挥,并且有创造性的发现,并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让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科学和知识是无止境的妙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探索、实践,这样语文的学习就更加形象、直观、富有成效。
五、设计练习,巩固知识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好,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质量
为密切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此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1]。在此,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既为综合素养,切不可将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的大背景。教学的生活化的理念应至始至终地贯穿于教学中,让教学贴近生活。为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即:老师将生活内容融入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图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感悟人生。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潜在价值。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也使得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并主动创造生活的价值。
一、生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生活为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实践,在主动参与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方法之一。老师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跳出书本,观察和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通过和同学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生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建立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并将所学的各科知识充分利用到生活当中,同时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学语文并学以致用。生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体验之后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实现课堂教学和生活运用的统一,学生可以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为老师提供更大的挑战: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生活化教学,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以家庭为基地的语文教学生活化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学习的启蒙教师。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父母的对话获得很多知识。由于父母职业和认知的不同,造成了每个学生家庭都有不同的特点。老师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必须充分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色,并以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老师,则可以让他写一段学校的情况简介;有的学生家长是医生,则可以让他写一则如何预防感冒的健康手册;有的学生家长是做生意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条广告语。如此设计出的学习任务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让家长加入了孩子学习的过程。全家合力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增长了课外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合作学习的气氛,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最好的教育素材莫过于生活,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件都具有教育意义。正如建构主义强调的:教育应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在课堂导入环节时,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常以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境作铺垫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文本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活动如记者、推销员、解说员、明星等角色扮演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授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熟知的描绘方法将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向同学描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也非常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通过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3.社会中的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建立好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一切教育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机会。作为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更要引导学生应用语文。如清明参观列士纪念馆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导游;老师可以让学生注意街边广告标语、通知,纠正其中的错别字;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留心电视上的广告用语中的谐音字等。只要有心学,身边处处是真实的教学素材。学生还能在这些活动感受到语文的用处,同时也在使用语文的过程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的事实,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语文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它是一个开放、灵活的空间,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因此,我们应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做到“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6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邬青松.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小学生之友, 2009(9): 41
目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已经处于一种比较高级的阶段,然而,在新课标的影响下,高中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革新,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成为了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
一、新课程标准的概念与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的概念
所谓的新课程标准,指的是在传统的教育基础上,对于各大基础课程作出更加严格和规范的要求,促使教材的编排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考试的出题规律等都能够在国家规定的情况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必须确保学生的具备更加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来实现对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教学更具人性化。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困境
(一)形成了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的语文课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更要重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与用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学会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来有效的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每一位学生都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更应该特别重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与引导,这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教师不能良好的适应新课标
国家的教育部门之所以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更高的学习自信心。由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及时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来对教学方式与教学任务进行全新的规划,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失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且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所要面对的还有来自高考的挑战与压力。
(三)传统教学方法受到冲击
在我国各大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更多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生的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等综合能力的有效训练,并没有真正的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引导,而是更多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文学知识的归纳与创作理论的传授,使得课堂内容通常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进一步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途径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能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文学与语言等的专业知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培养起更加深厚的理想人格与人文精神,确保学生在进行语文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本民族所特有的人文气质,并将民族文化充分的体现在个人的精神面貌与言谈举止中,成为一个真正拥有中国文化的中国人。
(一)继续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中的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好的适应时展需要,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必须面对与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时,必须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依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在进行诗歌的讲解过程中,其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与欣赏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述的情感,而进行小说的教学活动时,则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充分的帮助学生对故事中经典人物进行形象与性格分析,对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进行有效把握。高中语文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基本的词汇、句段以及诗词等的学习和运用,还要求其能够充分的掌握我国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使其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来为语文学习的顺利开展鉴定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大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仔细的分析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综合能力,积极的组织小组学习,营造出一种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一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成立教学小组来实现学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更加灵活多变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来,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成立教学小组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能在相互学习中一起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弱项来对症下药,在努力发现自身缺陷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找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对其进行解决,从而实现学与整体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新课改;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30-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课程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技术和方法等已经渐渐不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并日益成为遏制语文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所以,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适应现代化、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观念,思考如何能将语文这门课程化为声、形、影俱全的学科,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已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语文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之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借助多媒体这双新鞋,走全面提高语文教学之路。处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然要学习、掌握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引入,构建立体的教学模式,就会逐渐加强师生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师生在直观的教学互动中能更好更快捷的完成教学目标。
一、运用多媒体模拟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配合图片、动画等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贴近真实情境的氛围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直观性,富有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的教学中,可能会学到国外的文章,由于种族文化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课文中会出现很多与我们迥然不同的文化或习惯等,学生难以理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利用多媒体展现其他的国家的风俗人情等,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并掌握这些差异,对于学生掌握课本内容,对语文教学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由于文章写作的年代离学生太遥远,教师单纯地讲授父子间的情感就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父子浦口车站送人的感人的场面:父亲那肥胖的背影,怎样艰难地爬上站台,再加上感伤的音乐和画面就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切地体悟并融入到父子感人的情境当中,对父子模糊的情感就会变成鲜明的感性认识。
二、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先进教学技术
教师观念的转变,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面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学习并接受应用多媒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难免又步入缺乏形象、太抽象的怪圈。但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传统观念的限制和师资水平的影响。有些地方的教师仍满足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的教学方法,难以突破遏制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也同新课改的培养全新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而且,有的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往往以多媒体教学难以掌握等借口,拒绝使用这种新式的教学手段。还有个别教师,抱着使用多媒体会加重教师负担的观念抵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实上,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师和学生都是观念的更新,劳动的解放。
三、注重学生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课件设计的主导应该是使整堂课学生的活动占主要部分,将学生放在首位,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能让学生在课件的启发下,更积极的调动起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更好的参与思考与回答;同时,多媒体还应该能体现教师的方法指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多媒体增加感性认识,也应通过多媒体获得理性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语文课堂要提高效率,应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充分挖掘、精心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坚实的教学平台。
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深刻理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标准学习,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阅读新课程标准,积极接受课改新理念;要求教师注意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学习同行有益的经验成果,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以学促用,以用带学。
二、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充分研究、挖掘现有的资源,确定合理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设计科学巧妙的教法和学法。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首先要挖掘教材资源。教材好比是一座矿山,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那么,金、银、铜、铁、铝,如何进行选择,这务必要想清楚。不同的需要必然催生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必然又产生不同的效果。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其次要挖掘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创造、使用生动形象的现实资源,让抽象、枯燥的教学活动形象生动起来。以“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为例,图书阅览室让《名人故事大家谈》变得丰富多彩;微机室使《月球探索》成为可能;校同背后的山坡把“感悟秋天”落实为现实;代课教师形象可以成为教学“细节作文”的模特;体育活动能够胜任“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作文教学。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第要借助校本教研和联片教研的力量。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作认真深刻的反思,进而完成自我的完善。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第四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要做学生的知心人。挖掘学生的潜能,要求教师充分认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聪明智慧,大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优化教育教学,完成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切实转变。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第五要实现教师自我知识、经验、教训的积累。长期教育教学的经历,教师丰富了自我知识,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需要指出的是,这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它们可以成为教师以后工作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但只要一不注意,这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又会极大地局限教师的视野,束缚教师的手脚,泯灭教师创意,消磨教师的进取心。实现教师自我知识、经验、教训的积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经常性地对已有知识、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善于接受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适时更新自我认识和积累,增强时代感,与时俱进,不做坐井观天的教师,不做夜郎自大的教师。
三、精心运用交流艺术
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能够为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精心的设计、运用交流艺术则是成功语文课堂的关键。
笔者曾见过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导课极尽“豪华奢侈”,形式追求新颖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用语追求考究到“句句引经,字字据典”的程度,感情追求炽烈到无以复加、无从升华的高度,内容追求丰富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广度;也见过这样的语文课,多媒体运用的五花八门,课件设计的五彩缤纷,过程穷尽了说学逗唱;还见过这样的语文课,教学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教学问答进行的一帆风顺,整节课里百分百的学生小手似红旗不倒。新颖的导课当然无可厚非,但也不要弄得惊天地、泣鬼神:多媒体的使用也是潮流,但教学的媒介辅助又岂能如同韩信将兵;流畅的教学进程当然让人好生艳羡,但学生什么都会,还要教师干什么?
笔者认为,成功的语文课堂关键在精心的设计,运用交流艺术,从而巧妙地疏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目标。这就要求:
第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前文已论述。不再赘言)。
第二,设计科学、具体的问题,为顺利、有效开展课堂活动作铺垫。科学,即符合学生学段、学情,符合教材实际,符合教师实际,统筹兼顾,三位一体;具体,即强调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第三,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设计疏导、解决预案。对学生可能出现理解偏差的重难点问题而设计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谨慎,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要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学生可能在哪里会出现理解偏差?可能会出现哪几种偏差?每一种偏差怎样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而获得正确的认识?怎样做才能使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变得轻松愉悦?这些思考都是必须的,都是精心设计、运用课堂交流艺术的体现。
第四,要有自信,有魄力,敢于让语文课堂自由起来、随意起来,甚至说要不怕把语文课上得“乱”起来,把课上“砸”也在所不惜。语文课不同于数理化学科,仅就一个问题的答案而言,它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作“祖宗家法”。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被备课时接触的教学资料之类的东西束缚自己的手脚,更不应该在自己“束手就擒”之后还要强制学生也“卖掉自我:’,做他人的“奴隶”!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业务学习,钻研提高业务水平。所谓艺高人胆大,没有金刚钻,哪敢揽那瓷器活?教师业务水平“稀松”,上课当然“胆战心惊”,遇到公开课、示范课,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要敢于“信马由缰”,善于抓住学生瞬间即逝的智慧火花,积极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发散思维,对更多“意料之外”的“不速之客”报以“热情的招待”。这样的课确实存在失败的可能,但失败与成功同在,与其在平淡无味中“忍耐”45分钟,不如“加强自我武装”后放手一搏,做几次破釜沉舟的尝试。教师要始终保持冷静的心态和清晰的思路,把握住教学目标的方向不转移,紧扣教学重难点的中心不放松。
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供学校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和有关音像资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通称课本。由于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本文所说教材仅为中学语文教科书。我们认为,探讨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一)是教材评价工作本身的需要。我国从1903年独立设置语文学科至今,中学语文教材已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教材的产生、使用和终止,实质上都是一个评价过程。这些年来,教材评价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主要是经验性评价,既缺乏科学的评价理论指导,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规范化的评价方法,因而评价工作尚有不少误区。
(二)是教材建设的需要。评价是教材演进的动力源。要搞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监督、调控和动力作用,就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而首先是要解决好评价标准问题。若对教材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没弄清楚,教材建设则可能是句空话。
(三)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甚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教学思想、教材和教学方法三大方面。而教学思想要通过教材去体现,教学方法会受到教材的制约。所以,很多人深有感叹:用低效率的教材想教出高的质量,简直是带着镣铐跳舞!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足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急需科学的教材评价标准。
(四)是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透彻领会教材,正确把握编写意图,还要明白教材的不足之处。这比单纯的理解教材内容的要求要高得多,参与其中的应该有教师对教材的科学评价。而按什么标准来评价摆在自己面前的教材,这正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困惑。
二、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依据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是人们用以评价教材的价值尺度。没有这种尺度,评价活动就无法进行。要使评价具有科学性,确定评价标准就必须依据如下要求:
(一)要体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这里的主体尺度就是评价主体的价值标准,即社会和中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或借以追求的利益;客体尺度指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性。其一,教材是为满足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它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应是确定其评价标准的最重要的客观基础。教材的职能、结构和效能,决不应该是教材编写者主观臆测的产物;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语文素质和社会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才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与归宿。其二,尽管社会和中学生的需要是确定教材评价标准的根本依据,但这一根本依据又得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编写的规律。倘若中学语文教材能深刻反映语文学科的规律,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那么它就能更充分的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二)要反映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要。既然评价标准应反映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它就得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材的客观需要,正确体现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评价标准要全面反映社会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对中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二是高一级学校对学生语文基础的要求。中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也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个体成长需要,二是个体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包括就业)的需要。其二,评价标准要正确反映社会和学生需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统一性来说,社会和学生需要由于焦点上的一致,如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等,因而不仅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能在同一教材中得到满足,而且还能相互促进。但是,在教材中必须体现的社会需要并非与所有中学生的需要完全一致,如思想教育等,那么确定评价标准就应考虑,教材能否促进社会需要内化为学生的需要,能否使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升华为社会的需要。
(三)要坚持标准来自实践并受实践检验。评价标准的表现形式是理性的,但它应该来自中学语文教材实施和评价实践,没有实践作基础的评价标准是不可靠的。既定标准是否可靠和可靠程度有多大,也得通过实践的鉴别才能确知。实践的评价才是具有最高权威的评价。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
探求确定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客观依据,目的在于解决评价标准构成问题。要把对依据的认识转化评价标准,须经过必要的中间环节,即恰当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我们在对中学语文教材诸多方面的价值需要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最能反映主体需要的评价标准,其基本框架如下:
(一)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职能标准是判断教材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尺度,即教材能否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在中学育人总目标定职能的标准。教材只有正确体现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才可能成为师生教好、学好语文的正确依据和可靠凭借,否则它就不是好教材。在评价中,重点考察目标、内容和活动三个方面。
1、是否正确体现了中学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包括:①知识教学指标;②技能训练指标;③能力培养指标;④思想品德教育指标;⑤审美教育指标。
2、是否选择了恰当的育人内容。包括:①是否选择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基础知识;②是否选择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课文及具有范例性的阅读训练材料;③是否选择了指导性强的写作训练材料;④是否选择了实践性强的听话训练材料;⑤是否选择了实践性强的说话训练材料。
3、是否科学设计了语文学习活动。包括:①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②阅读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③写作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④听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⑤说话活动设计是否科学;⑥综合学习活动设计是否科学。
(二)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结构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结构应该是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综合体现。结构标准是评判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的价值尺度,主要包括教材的内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方面的价值。
1、内在结构是否科学。包括:①教材内容中是否形成了平行发展的语文知识线、语文技能线、语文能力线,以及横向穿插于这三条线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线和审美教育线;②在知识、技能、能力三线中,是否以知识为基础、技能为中介、能力为主导。
2、外显结构是否科学。包括:①全套教材是否具有整体性;②教学阶段划分是否恰当;③单元组合与编排是否合理;④注释、插图、附录等辅助成分是否精当。
(三)中学语文教材评价的效能标准。
中学语文教材的职能、结构最终要在效能上体现出来。效能标准是衡量教材在实际运用中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效果和效率的标尺,是由教学实践结果来判定教材能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需要的价值尺度。
1、教材的效果好不好。中学语文教材的效果,是指在教学条件基本理想状态下,所评教材对中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读写听说能力与发展智力、陶冶思想品德、培养审美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和达成度。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①教材是否适合教学,保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②教材能否促进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方面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③教材能否促使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2、教材的效率高不高。中学语文教材的效率,是指受教材影响和支配的语文教学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即由教材内容是否精心选择和优化组合而导致的教学时间、精力投入的量与学生学习效果中所蕴含的质的比率。在评价中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学内容的起点、梯度和终点是否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发展可能;②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在实现语文教学目的、要求方面是否具有范例性和适宜性;③教材是否有利于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学习、学习语文与语文运用的紧密结合。
四、中学语文教材评价标准的两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