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时间:2024-04-08 17:38:54

导语: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究

为进一步匹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肩负亿万职业技术人才培育的现代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职业教育未来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培育创新的职业技能人才,实现人才红利的内在需求。基于此,考察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在综合分析并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社会需求与内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深入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新举措,是厘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走向的有效途径,更能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1当下职业教育现状

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步始终紧扣改革主题,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命和改革走向无不与经济社会改革要求相契合,体现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对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根本需求。在改革语境下,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成效显著,飞速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快就业方面贡献颇多,为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技术人才保障。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带动大批劳动者在接受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劳动素质,使更多劳动者可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并在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人才结构的调整,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做出了显著贡献。为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立足发展基点,重新调整改革发展方向,自觉承担历史使命,求新求变,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为目标,重塑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力度,创新改革模式,尝试依托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获取技术人才红利。但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重重困难与问题,无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都存在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逐步深化,力求使得职业教育改革行动真正符合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需求。

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瓶颈

2.1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从宏观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释放人才红利的战略决策,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保驾护航。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十三五”规划中有关现代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面,也展示了我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与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态度。从资金投入支持上看,近十年间,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现有数据显示,“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向职业教育进行财政性拨款达1.2万亿元。这一拨款数额在“十三五”期间还将有所提高。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现状看,我国要实现制造强国与创新强国的中国梦目标,离不开亿万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源支持,而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专业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必将建立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基础之上。从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将投资注意力转向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社会办学、与职业院校对接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方式使得职业教育体系的边界差距逐渐缩小,更多的投资与支持热情必将带来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性发展。从劳动者个人看,随着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制度性分割对劳动者就业的深刻影响将随之降低,这意味着劳动的平等性将得到提升,职业教育毕业生备受歧视的情况将有所改变,接受职业教育将不再是劳动者的无奈之举,教育选择多元发展使得技能出众的劳动者必将在劳动就业市场受到青睐。这将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最强动力。

2.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当前,现代职业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策、资金强劲力度的双支持,供求两旺的职业人才培育形势,使得现代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职业教育仍面临发展瓶颈,问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促使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走上全面深化之路。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仍不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作为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脱离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影响着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虽然国家投入了可观的资金扶持现代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相比之下仍显薄弱,急需提升;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机制不畅导致人才培养游离于企业要求,从而使来自企业一线的实用知识并未传输给职业院校学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校企深度融合还需扎实推进。最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业技能传授与职业精神培育不同步的缺陷,造成职业教育培育的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不高,职业精神不完备,从而成为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3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新举措

为契合经济社会转型的人力资源需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最终将着眼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特色办学影响下的多样成才为目标,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发展保障并重的良好局面。

3.1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无法摆脱时代社会这一外部环境而单独进行的,只有立足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变革需求,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与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逻辑显示,已逐步步入内涵发展时期的现代职业教育,仍存在过多依赖政府扶持、自主能力薄弱等缺陷,在此基础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企业参与的外力推动,更应在不断强化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前提下,使得体系内部的资源配置与整合成为可能,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开拓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建设服务于国民素质与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在内联外合的前提下,协调职业教育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与羁绊。虽然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已基本完备,体系框架也日趋清晰,但是顶层与基层间仍存在不够匹配、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与不同省份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与差异化趋向有关。其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法律保障,职业教育法的构建势在必行。再次,构建内外融合、前后延伸的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智慧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性”需求。最后,普职融通、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转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与创新点。

3.2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命题来源于职业教育运行系统构建的根本需求,主旨在于现代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制度执行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实践问题。深入考察治理体系建设的内容维度,不仅应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各个主体入手开展外部治理尝试,还应在思考内部治理设计的基础上,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实现产业对接、多元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多举措并行的良好局面,以期完成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一方面,要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构建,必须立足于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育这一动力因素,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在秉持开放态度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也应开展我国本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有效实践,确定职业教育规范与标准,赋予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机与活力,并逐渐摸索出以产学研一体化、现代学徒制等为典型的办学模式本土实践;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化发展特点使其具备了引领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发展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边界将被逐渐打破,多种类型教育模式与多元人才层次的系统构建将成为可能,上下层次、教育之间的衔接与延伸势必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构建的支撑环节与推动力。

3.3立足人才培养革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革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智慧型技能人才不仅为经济社会转型提供智慧支持,而且促使劳动者终身教育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质量不高、与市场需求脱节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人才质量提升问题,解决的重点在于如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首先,应清楚的认识到作为国际职教改革趋势,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系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将成为衡量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准与依据。其次,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规范科学的运行机制,以多元信息反馈为核心的保障评价机制,具体应包括保障与评价的指标、过程、机制、对策、路径等体系内容。再次,理清保障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主体,除了职业院校这一人才培养革新主力外,还应将行业、企业引入主体构建的范畴,在充分考虑技能型人才以及劳动者、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保障与评价体系与机制,强调利益相关者在评价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突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

3.4依托校企深度融合,强化职业教育集团与投资融资体制建设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依托校企深入融合而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无疑是显示了未来职业教育的走向与发展趋势。职业教育集团不仅强调的是院校与市场、企业的合作办学,而且也注重不同类型及层次的教育范式在充分衔接或延伸的基础上构建的联盟。一方面,强调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职业教育集团的构建必须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以互补优化为核心的构建理念还需要企业、市场的充分配合与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投资或融资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构建,不仅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而且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办学力量薄弱的问题,走实践育人之路,促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强化职业教育集团与投资融资体制建设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势必为现代职业教育集约资源、优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帮助。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绝不能一蹴而就,职业教育的各方主体还应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推进与首创精神的培育,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开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层逻辑与具体操作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6).

[2]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15,(5).

第2篇

广东省职业教育教研员研讨交流会由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席春玲副研究员主持,各地市教育局职成科、教研室的有关负责人、教研员,中职学校校长、教研室主任代表,以及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共180余人参加。邵子铀认为,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教研员研讨交流会,令人欣慰。他希望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中职学校校长、职业教育教研员这三支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会上,来自广州、珠海、中山、惠州、湛江、顺德等地的教研员代表作了大会发言,交流分享职业教育教研工作组织、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会议还在11日晚上举办以“中职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为主题的中职校长沙龙活动,来自中职学校的校长、相关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参与了相关问题研讨交流。12日,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展画作了题为《选择性――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探索》的学术报告,并回答了现场提问。

本次会议成功举办,标志着我省职业教育科研、教科研工作进入了资源整合、协同攻关的新阶段。大家表示,要齐心协力,按照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职能定位,凝聚全省职业教育研究力量,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繁荣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文化,为加快建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作出应有贡献。

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国家和省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多次提到要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工作及其队伍建设。我省是职业教育大省,省委省政府今年初提出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刚刚又印发《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确立了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举措和路径。在实践层面,经过全省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省已形成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良好态势,为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大向内涵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迫切需要科研、教研支撑。

近年来,各地市职业教育教研员、中职学校校长不断呼吁建立全省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网络,一线教师也期待获得系统性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指导。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中职生源减少,一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挤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改革遇到不少困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仍面临许多挑战;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的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力量配备不足,难以形成、固化、发展有创新意义和引领作用的成果,难以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因此,举行全省性职业教育教研员交流研讨会,搭建全省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网络是个重要契机,有助于相关工作推进。为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需要,有必要把全省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力量凝聚起来,加强交流与合作,助力我省及各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心工作及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正确理解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我省职业教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中职学校738所(含技工学校243所),在校生190.48万人,教职工8.68万人;有高等职业学校79所,在校生79.6万人。按照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计算,我省每万人口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均居全国第一。我省已建成124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和80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中职教育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社会声誉显著提高。从地域来看,我省中职学校分布较为合理,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一所职业学校,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珠三角地区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健全的产业体系作依托,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前列。粤东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及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保障、办学水平提升、办学特色凝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尚需狠下功夫不懈努力。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珠三角还是粤东西北,都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立足前沿、更新理念,前瞻谋划、扎实前行,为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提供智力支持。办学条件的加强和改善不是绝对的,要根据职业教育教学需求和特点来切实考虑,其重点是与教育教学过程融为一体,注重挖掘和借助行业企业蕴藏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如此,才可切实重视内涵建设,加强全体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和专业成长,加强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内容开发、模式改革和质量保障,从而自觉而坚定地深入创出特色、彰显优势、保证声誉。

切实明确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人员的责任要求

为全省特别是本地区职业教育及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指导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改革,推动中职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是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人员的光荣使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人员应当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学习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科学理论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先进经验,承担起普及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丰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文化、研制并转化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和助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的责任。为此,要积极主动取得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和支持,与省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各职业院校保持经常联系互动,承上启下、内引外联,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者、践行者和推动者。要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及队伍的交流与合作,扩大视野,提高境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能力。全体科研、教研人员还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首创精神和首创经验,及时总结固化和推介使用研究与实践成果,开发广东特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理论、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我省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惠及民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优化我省教育布局结构、建设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加快建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南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高地上作出应有贡献。

李海东教授的《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主题报告介绍了广东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背景、现状以及广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法及案例。其中,重点介绍了广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做法:

加快推进中高职衔接

广东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渠道有四种:一是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采取“3+2”培养模式,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对应专业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段学习三年,高职学段学习两年,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广东从2010年启动“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二是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省内高职院校自主招收中职学校对口专业应往届毕业生,到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就读二年,取得专科毕业证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三是3+技能证书招生。“3+证书”考试是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高考入读高职院校的一种途径,“3”系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证书”系指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近年来,3+证书招生计划不断增加,2014年招生规模为20854人,通过“3+证书”招生占高职招生计划的10.56%。四是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高职是指应届初中毕业生经省招生部门办理录取手续,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五年,获得五年一贯制专科毕业证书。五年一贯制贯通中、高等教育,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目前主要招收师范、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现代学徒制的实质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学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的紧密结合,是企业工作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的紧密结合,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其基本特征是校企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其核心要素是校企双元育人,学徒双重身份。

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根据《关于做好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广东省着力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职院校面向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招生统筹协调、分类录取的考试招生录取机制。2015年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共37所,招生计划数为18689人,根据报考生源的不同,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开发职业教育等级证书标准

广东从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入手,通过开发职业教育等级证书标准,探索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评价标准和证书体系上的衔接。广东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吸收了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人才评价方面的优点,从产业链和岗位链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出发,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对中职和高职培养的技能人才进行评价分析。广东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职业的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结合,将评价主导权交给行业协会或企业组成的颁证机构,由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有关专家共同研制的等级标准和评价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从而保证了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开展本科高职协同培养试点

我省于2013年启动高职本科四年制协同育人试点,8所本科与高职院校在6个专业开展试点,实际招生380人。2014年扩大到9所本科和高职院校共13个专业,实际录取793人。2014年制定实施《广东省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方案》,2014年全省共有14所高职院校和12所本科高校共19个专业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实际招生1558人。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大力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的教产对接模式(职教集团、企业校区)、学校主导的教产对接模式(车间进校、教学工厂、股份制实训中心、承包生产线、校企合营)和企业主导的教产对接(企业办校)三种模式并举的良好局面。加快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全省已成立近60个行业性或区域性的职教集团,拉动4000多家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410多所中职学校成为技能培训基地,年培训500万人次。

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步伐

加强粤德职业教育合作。2013年6月,省教育厅与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和德国工商大会代表共同签订了《粤德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并共同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成立“粤德职业教育合作推广与发展研究中心”,推动职业教育从民间向官方全面拓展。依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深化与英国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在前期汽车、机电、旅游、计算机四个中英项目。2014年3月,省教研院与英领馆文教处签署为期三年的中英职业教育(广东)“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备忘录。

第3篇

2014年4月14至15日,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本刊特约记者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组织的第二期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会――“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在南通举行。江苏各市职教教研机构负责人一行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文化寻宝活动,追寻张謇足迹,现场体会张謇职教思想的当代传承,受益良多。集张謇职教思想的学术研究、思想宣传、文化建设、素质教育、遗产传习于一体。

与会专家和代表首先汇聚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通纺院)的张謇职教思想陈列馆,参观了张謇职业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史料图片展。史料内容以张謇职教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展示为主线,通过“拓荒与奠基”、“探索与卓著”、“思想与典范”、“传承与发展”四大部分,逐一呈现了张謇职教思想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基础、思想渊源及其艰难历程。张謇博大精深的职教思想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及现代科技的展陈手段得以生动地显现和演示,全体代表深受教育与鼓舞。

文化寻宝活动的第二项议程是“张謇职教思想研讨会”,来自省内的张謇职教思想研究专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研讨会上,南通纺院院长教授介绍了张謇职教思想在南通纺院的传承与发扬;南通纺院马斌教授从文化建设角度阐述了学院以张謇职教思想文化精髓为向导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历程;南通纺院王飞教授着重介绍了张謇的“知行并进”职教思想:落脚点是以民生为本,以生计为先,目标是培养工农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全面性、本土性、国际性,具有示范性、启迪作用;江苏大生集团董事会秘书张国清先生介绍了当年由张謇先生一手创办的大生集团的119年的光辉历程和发展现状;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钱国华介绍了通州区域开展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活动的概况和成果,他认为张謇职业教育思想还需要长久、深入地挖掘、研究和传承;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黄彩萍以其学校为例,阐述了当今职业学校弘扬张謇精神的行动:成立张謇研究分会,开展弘謇课题研究,开发弘謇校本教材,成立相关社团等,让张謇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研讨会由省教科院中职师培中心方健华研究员主持。最后由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教材研究中心主任、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马成荣研究员作总结。他认为张謇职教思想博大精深,本次活动通过研究者追溯、寻根,有助于后来者把握张謇职教思想的形成脉络、要义和精髓;张謇思想在多方能够生根开花,具有时代意义。为此,我们既要充分挖掘张謇职教思想内涵,也要充分发挥其对当下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张謇职教思想启发我们要用现在思维去研究三个问题,核心问题是办学体制,谁来培养人,要在当代结合张謇职教思想来培养人,促进现代职教发展。如何改革职教制度,如何在制度层面建设适应现代职教发展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方针的深入理解,张謇认为教育是为了社会、为了大众,现代办学过程中更要深入了解大众需求,为民生服务;教学模式,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在张謇职教思想中寻找灵感,提炼精髓,服务当代职业教育。

文化寻宝活动期间,与会的全体专家和代表带着对张謇先生的无限敬意,参观了先生当年的力作――南通市博物馆和江苏大生集团,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张謇思想在南通乃至江苏、全国的影响。大家一致认为像“张謇职业教育思想”这样的江苏职教文化瑰宝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和研究,去继承和发扬。(责任编辑:曹鸿骅)

第4篇

法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法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拥有完善的教育体制,自古以来就诞生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法国教育的发展也是比较全面的,不仅有体制完善的初等教育,也具有水平较高的高等教育。更具有为全民所认可的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

继2010年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之后,法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纷纷提出终身学习理念,主张发展职业教育。所谓的终身学习理念是指把初始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起来。这里的初始教育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校的全日制正规教育以及在学徒培训中心进行的非正规教育。继续教育以多种形式对初始教育进行补充。以期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而法国的职业教育指的是在初始教育或继续教育阶段,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来学习知识与技能,从而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法的职业教育分为初始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教育两类。也就是说法国的职业教育贯穿于初始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阶段,分正规与非正规两种类型。

在法国接受职业教育主要有三条途径,亦即:作为全日制在校生在相关学校[中学、大学、工程师院校及其它大学校)接受正规职业教育;作为学徒在培训中心接受非正规职业教育;作为求职人员或企业职员在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接受非正规职业教育。

法国职业教育还有其特有的文凭设定,即“五级职业文凭”。职业文凭由低向高分别为:职业能力证书(cAP)和职业学习证书(BEP),初中毕业后学习2年获得,为v级文凭;职业高中会考证书(BrdC Pro),初中毕业后学习3年获得,为Iv级文凭;大学技术文凭(DUT)和高级技术员证书(BTS),高中毕业后学习2年获得,为Ⅲ级文凭;职业学士文凭(Licence pro),高中毕业后学习3年获得,为II级文凭;职业硕士(Master pro)或工程师文凭(Titred'ing e nieur),高中毕业后学习5年获得,为I级文凭。

从以上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法国已经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再到职业文凭的划分,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法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历史

自17至18世纪,法国就出现了高等专科学校,最早开办的高等专科学校是军事院校。路易十五于1720创办炮兵学校,拿破仑就毕业于此。之后又相继开办军事工程学校、造船学校和骑兵学校。

在拿破仑的第一帝国时代,建立了“帝国大学”,法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拿破仑下台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停滞状态。直到19世纪末,高等教育的发展才得到复兴。

1881年,法国开始以国家的名义兴办职业学校,称之为国立初等职业学校(ENP)。1887年1月26日的法律又规定成立工商实科学校(EPCI),之后备类职业院校纷纷兴建。与高等专科学校相比,这类职业院校与我国的职业院校更加相似。

法国从1911年开始设立职业能力证书。1919年法国颁布了在法国教育史上有“技术教育的”之称的《阿斯蒂埃法案》,确立职业教育框架。规定了职业培训的强制性。

1971年法国颁布了技术教育指导法,为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1975年的阿比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法国1983-1985年了《为民主的初中而斗争》、《21世纪前夕的高中及其教育》、《提高青年人的职业水平和社会地位》、《高等教育法》、《对未来教育的建议》等政策性文件。至此职业教育的改革更加深入。

1998年法国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工作纲要》,进一步为改革法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与举措。

但是在法国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地位也不高,为了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在教育部的倡导下,法国在1999年举办了一次“职业教育新形象”的电视专题节目,掀起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运动。

进入21世纪以后,法国也一如既往地不断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在欧盟的整体框架下继续谋求职业教育的发展。

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责任研究

从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在法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支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

政府给予的政策法规保障。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几经波折的。纵观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一个当政的政府都能看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虽然从1881年开始就有了以国家名义兴办的职业学校,但是在当时职业院校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多大重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数量才约2.5万人。当时大多数青年就业时都未经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直到1919年的《阿斯蒂埃法案》,法国的职业教育才迎来了国家立法支持的春天。这个法案对于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进入第五共和国时期,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1966年出台《关于创建大学技术学院的法令》,设置大学技术文凭;1971年颁布了技术教育指导法,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1985年颁布《关于创建职业高中和设置职业高中会考的法令》,设置职业高中会考文凭1999年颁布《关于职业学士的法令》,对职业学士方面内容作出相关规定;2002年出台《关于国家硕士文凭的法令》,明确提出职业硕士文凭。;2013年的《重建基础教育规划与导向法》,规定帮助求职者接受职业培训。2013年又出台了《高等教育与研究法》,提出职业高等教育录取政策分别向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倾斜的政策。

这些法令法规有效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政府方针的指向性。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决策机构,它所制定的方针正是全国全社会所关注的,也是企业与民众所依托的重要指向性依据。政府对哪个产业或哪个地区政策上的倾斜无不关系着众多人的利益。因此政府在方针制定上对职业教育给予重视与否也直接关系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法国职业教育发展之初,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并不是很大,也并未出台过很多关于鼓钪耙到逃发展的方针政策,这也是法国职业教育在早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国政府才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方针。政府的方针也影响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接受。从而促使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府行动的指向性。单单是立法保障与方针指引也并不能消除法国民众心中固有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这样的观念,那就是认为职业学校是用来接受那些不具接受普通教育能力学生的场所。所以职业教育在法国的地位一度较低。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这种观念,法国政府在一面出台法规保护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权益的同时又通过实际行动不断向民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今日的职业教育与以往的不同,今日的职业教育是向着“职业教育极(poles d’enseignementprofessionnel”发展的教育。所谓的“极”指的是尖端,亦即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突出发展。形成特色专业或特色学校。

在实际行动方面法国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如法国在1999年3月4日至4月4日间举办了一次“职业教育新形象”的电视专题节目。这次节目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职业教育以往的形象,为职业教育提升地位。这次活动就是在法国教育部的倡导下进行的。从而掀起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运动。

各地教育部门也纷纷组织展览、讲座,安排学生和家长同企业家会见等活动。法国就业指导信息中心也开设热线电话,为所有关心职教的人提供咨询。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活动,使社会更加了解职业教育,吸引更多的青年走职业教育的途径。据1997年3月的调查显示,法国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失业率要低于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目前法国的失业率也是困扰法国的一个重要难题,法国总统奥朗德就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改革来减少失业率。

第5篇

一、现代职业教育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全球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日益增长。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正式开始运作,组织的《修订的关于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建议书》明确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与各级各类教育和职业相沟通,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项目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建设一个全民的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公正的社会中应起着贯彻始终的关键作用。200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经合组织(OECD)各国教育部长会议,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纳入其成员国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目标并要求为年轻人提供通用的、迁移性强的技能,以便适应  转岗及终身学习的需求。2008年6月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以“注重质量的全民教育:学到21世纪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为主题,确立职业和技术教育为四个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建议将职业教育真正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使青年既有就业机会,又有升学机会,促进职业教育深层次发展。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UN)《欧洲2020战略》,更是将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作为实现欧洲经济智能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全面增长的行动方案,并由此制定了“新技能和就业议程”旗舰计划,以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效能,促进劳动力的有效流动与市场参入度。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关注点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发展并举”;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终身教育”或“全民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新世纪以来,我国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2014年,《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增速换挡、产业升级、民生普惠、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未来需继续深化“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夯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分两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动向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状

(一)基于制度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2011年初,教育部将中职与高职划归职成教司统一管理,随后召开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自此,国家层面的相关制度研究围绕着“如何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陆续展开。2011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专题调研项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路径和政策安排”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工作迫切要求政府优化制度环境设计,包括统筹建立政府管理系统、法律制度系统、经费投入系统、科研支撑系统、招生考试制度等。对于各项具体制度的构建,则主要从国际借鉴和国内试点两条路径进行探讨。

一是借鉴国际经验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项保障制度。如通过分析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与各州《学校法》两个法律支撑系统、瑞士新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进入最后的完善阶段;通过对《欧洲资格框架》、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日本职业段位制度等实施背景及特点的解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研究”于2013年正式启动。此外,借鉴德国各州财政与企业雇主投入的双元经费投入系统,我国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办学的资源配置问题迫切需要解答。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科研支撑系统和职业教育咨询服务系统对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也使“科研与就业服务支撑系统”的制度设计迫在眉睫。201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确立,启动了从理论层面全面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开端。

二是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结构。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陆续成为全国各个省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试点”。各地区以招生考试制度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针对高职单独招生试点、“3+2”五年一贯制培养、注册入学试点等多元化招考录取制度提出一系列措施。如上海市提出通过改革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和“三校生”考试制度、建立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以及增加技能优良的中职生免试进入高职的渠道等方式改革招生制度,拓宽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渠道;江苏省稳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启动了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制度,并通过在全省成立19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使高职院校带动中职学校集约化发展,形成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湖南省将高职院校对口招生规模从5%上升至20%,积极 落实中职技能竞赛获奖者免试升学政策,倡导优势专业适度扩大五年制招生等。总之,各个省份各种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试点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职教体系构建的进程。然而,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点”上试验,带来了“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课程难度与学生年龄”、“长学制与学业灵活选择”、“资源共享与院校壁垒”等诸多矛盾问题,亟需职教体系内部衔接的统筹设计。

(二)基于内容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制度创新是治标之举;内容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则是治标之道。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容研究成为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核心和焦点。

目前,基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衔接主要体现在目标衔接、专业建设衔接和课程衔接三个方面,其改革主要形成了两大趋势:一是以赵志群、姜大源为代表的北方学者,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一体化研究;二是以石伟平、徐国庆为代表的南方学者,探索以项目课程改革为路径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衔接。研究者普遍认为,只有建立课程衔接体系,才可能实现中高职的实质衔接。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课程衔接体系”不是某个地区层面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而是体系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具体到如何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学者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衔接是基础。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薄弱,中职的专业设置数量多、分类细,而高职相对中职而言,专业数量不多,口径宽泛。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错位必将导致课程内容设置的大量重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改变“局部试点”的思维惯性,整合相关主体,统一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性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等纵向层次上的专业结构,从而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二是专业教学标准是依据。专业教学标准是一个适用于同一专业或者同一类专业的普适性的教学要求,其制定将使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教学要求互为衔接,各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在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下设置,各级职业院校则可以在顶层设计的标准要求下实施教学。三是课程衔接内容的开发要遵循工作逻辑。所谓工作逻辑是指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细化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并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进而根据能力要求的层次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三、关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制度依据

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直至90年代,运行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才开始逐渐向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转变。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在全社会实行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职业教育资格制度走过了初步建立期(1993—1996)、逐步完善实践操作期(1997—2006)和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调整并双证衔接发展期(2007—2012)。目前,已进入职业资格框架系统构建和内涵发展阶段。

1.我国产业体系的结构与特征是建立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基础

面对中国经济结构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结构改革推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与服务相融合,其表征是形成一个技术先进、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系统,是中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产业载体。现代产业体系自提出以来,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在此基础上,2013年又对有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修订版本,不断明确和细化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的调整标准条件。因此,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做到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职业标准,进而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就此意义而言,现代产业理念和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布局是合理构建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基础。

2.国家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是一种工作标准,是基于职业分类及对应职业活动内容而制定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它是从业者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方向的基本依据,也是企业挑选、淘汰、评价从业者的标准法则。因此,国家职业标准在职业的工作内容、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梯度要求,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确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内容及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明确的指导。此外,基于现代产业体系而构建的国家职业标准框架与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它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将有利于专业布局的调整、统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规范化,从而真正实现中高职内部衔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其构建是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的动态发展过程,即课程的诸要素,如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在横向上要相互协调与一致,同时,职业教育不同学历层次“启蒙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技术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内容序列化、时间阶段化、效果完整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二维结构”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职业教育一方面植根于教育的理念,即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植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工作标准。为了保证职业教育“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目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同时考虑职业“非定向性”和“定向性”两个纬度。非定向性指以“准职业”为媒,将职业能力、素养与人生理想、信念、价值等有机融合,具有教育的内在规定 性;定向性是指某一特定工作岗位的规范性要求,具有职业的外在规定性。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使命就在于,如何使这二维结构融合成同一过程,使学生在获得职业“定向性”要求的过程中走向“非定向”的全面发展。

2.工作和生活实践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生成逻辑

工作和生活实践是基于工作世界和生活世界本身的经验逻辑,给予个体经验同构化的体验过程,同时,在主体性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中和谐内嵌于“人——工作——生活”的关系之中,这与“概念化”、“理论化”的科学世界不同,它使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价值、伦理等体现个人主体精神的意识活动。目前,无论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还是“项目课程”,正是基于工作世界实践逻辑的理念,使“知识从属于活动”,重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二维结构”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要求,以工作实践过程的逻辑可以组织专业领域课程内容,而社会生活实践的逻辑则可以组织基础文化课程内容。前者以典型性“项目”或主动“作业”等形式,按照工作过程复杂程度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序列化,从而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后者通过“主题”和“专题”等形式体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贴近社会的生活实践逻辑,陶冶学生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是一个长期的隐性演进过程。工作和生活实践都是人类生命展开的过程和形式,其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关键是“衔接”——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18):48-50.

[2]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3]柴葳,高毅哲.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各地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教育规划纲要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1-05-30.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业4.0;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前言

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应于工业和制造业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极大重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我国出现很早但仍处于初级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就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困境进行研究,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1年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提出工业4.0概念,2014年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为了缩减我国经济与制造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要进行传统经济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工业的4.0版本。要转变以追求“低附加值、产量”为标准的传统经济模式为以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质量、创新与创意”为目标的新经济模式,就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近年来我们不断学习德国的“工匠制度”、日本的“精细化作业”及美国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以期建立新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迅速膨胀和发展,但是这些较传统的职业教育偏于“小职教观”。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理论教育,更需要社会、企业、政府等主体的参与;这样与之对应的“大职教观”就发展起来并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

5月19日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明确了九大战略任务和十大重大领域打造制造业强国地位,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这样背景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就显得非常迫切,适于当下的“大职教观”职业教育模式必将迎来蓬勃的发展和新的突破。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了成就,技术进步迅速促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其中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下,职业教育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限于社会的大氛围,职业教育的发展亦存在困境和瓶颈。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

1、职业学历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我国普通学历教育体系经历三十年的建设比较完备,但是职业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不受重视,中职和高职教育近年才有较大发展。由于市场和社会的推动,国家教育部进一步将普通本科院校划分为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无疑这也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延伸并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学历体系。在研究生教育中,增设专业硕士学位,这更显示对应用和职业教育的学历突破。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逐渐完备,理论上职业教育从中职到研究生教育的连续性通道被打通。这奠定了高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本保障,亦显示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空前重视。

2、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逐渐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政策支持:在职业教育的申办、建设用地、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及社会对接帮扶等方面提供了重大支持。截止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是1327所,中职院校是近2万所,未来规划应用技术型大学600多所。②财政资金支持: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导下,国家大力增加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其别是一百所的高职示范性院校。这一点,可以通过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软件的迅速发展得到验证。

3、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及影响逐渐加深:职业教育重视的是实践应用及技术培训,因此社会、企业的参与是必须的。只有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研究创新才能具备高素质及形成高技术,因此企业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改革,邀请企业走进课堂、与企业一起制定“订单式培养”等举措体现了市场机制影响的不断加深。未来,与企业的紧密程度就决定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水平。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1、重视理论教育的现状未根本改变:囿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传统上较为重视理论教学。虽然,时代的发展要求改变现状,但是由于教师的素质、学校的实践条件、社会和企业影响性的限制,实践教学在开展中困难重重,其层次、深度、广度的进展效果都不佳。

2、企业参与的主体地位未完全凸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是职业教育的教学关键,企业甚至应该具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但是,现状显示:企业参与的普遍积极性不高,主体性更不能凸显。在企业接受师资培训、学生实训和实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3、国家的职业教育缺乏创新的制度建设:企业的参与性与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都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制度创新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探索。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是因为不能获得太多利益,院校管理体制固化是因为行政化的根深蒂固,在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能破除这两大难题就不能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国家就没有进步的动力。职业教育制度的创新是一项迫切的重大课题。

三、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第7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师资队伍;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19-03

一、背景分析

(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民办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强调要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健全政府扶持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评价等。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优化了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民办高职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二)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为民办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201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0644万人,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67.76%,广东城镇化的潜力依然巨大。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广东民办高职教育在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能力和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三)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期,为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财力持续增强,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责任不断强化,各学段公办教育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改善,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待遇优势持续缩小甚至不再具有优势。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本科高校、公办高职院校不断挤占民办高职院校生源,民办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加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面临低报考率、低报到率的严峻形势。民办高职教育必须从追求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这一转变为民办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现状,除收集整理已有统计数据外,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于2014年11月开展了“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12份,本报告部分统计数据来源于该问卷调查。(已在文中注明)

(一)教师整体规模

2014年,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共有教职工13905人,其中专任教师9951人,校外聘请2989 人,生师比18.79,达到国家规定的生师比标准。

(二)师资结构

1.年龄结构。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34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8.92%,35―44岁的占18.33%,45―54岁的占10%,55岁以上的老教师占12.75%。数据显示,35岁以下青年教师接近六成,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年富力强又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比例较低。

2.学历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进步,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有较大提高。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占1.08%,硕士研究生占27.24%,本科占68.47%,专科及以下占3.20%。但拥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比例仍明显低于全省高校整体水平,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依然偏低。

3.职称结构。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全省民办中职学校专任教师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比例仅为4.14%,副高级为16.73%,中级占35.65%,初级占16.92%,未定职称的达26.55%。

4.“双师型”教师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课专任教师780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819人 ,“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36.1%。根据问卷调查,受访教师具有相关企业从业经验的占61.22%,38.78%的受访教师表示无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处于较低水平。

(三)待遇状况

问卷统计显示,受访教师月收入中,3000元以下的占10%,3001―5000元的占64%,5001―7000元的占21%,7000元以上的仅占5%。从收入情况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资相对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问卷调查,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受访教师比例接近60%,只有不到1%的受访教师表示非常满意,感觉一般的教师占20.51%。总体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自己的收入状况满意度不高,反映了当前教师工资水平较低的客观现状。

(四)接受培训深造状况

根据问卷调查,受访教师中69.55%接受过校内培训,58.97%接受过校外短期培训,仅有27.24%的受访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另外19.87%的受访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仍有8.65%的受访教师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深造。表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提升、职业发展的机会相对来说仍较匮乏,培训和深造的途径有待拓展。作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的比例明显偏低。

(五)师资队伍流动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为9957人,较上学年初净增1136人。值得关注的是,减少教师数达769人,其中自然减员245人,调离教师岗位62人,其他减少462人,教师稳定性较差。根据问卷调查,高达34.29%的受访教师表示非常希望到公办学校工作,43.59%的受访教师表示考虑过但近期没有打算,二者占受访教师的近八成。仅有15.38%的受访教师没有考虑到公办学校工作。

三、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一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在年龄结构上看,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结构,即55岁以上的退休后返聘老年教师和35岁以下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大,而中青年教师相对较少;从学历结构上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本科及以下学历层次的占大多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少;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仅是具有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

(二)教师面临经济、工作双重压力

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较大,不少教师沦为单一的上课机器,繁重的教学任务致使教师处于高负荷的紧张运行状态。不少教师面临经济与精神双重压力。工资福利待遇偏低,不足以维持教师较体面的生活;社会外界仍存在“公尊民卑”歧视观念,对民办高职院校缺乏全面认识,多数教师感觉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三)“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识。“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当前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民办高职院校则更加突出。一方面,由于民办高职院校“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应届毕业的年轻教师占据较大比例,“从校门到校门”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的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多种条件限制,专业课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不能或者不愿脱产到企业学习、实践。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四)职业发展空间不足

一是沉重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教师自我提升和发展。教师的精力大多被耗费在应付上课和学生管理上,对于进行理论学习和教科研活动,实在是分身乏术。二是缺少培训进修机会。可参加的培训多为校内短期培训,校企合作渠道不畅,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会较少。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多面向公办学校,或规定民办高职院校也可参加但须自负经费。三是缺乏学科带头人。在平均年龄、工龄、教龄较低的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中拥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奇缺,即使经过长期培养、有较大潜力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也因为各种原因流往公办学校。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

(五)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引不来、留不住”,已成为影响民办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阻碍因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将自己与打工者一样看待。部分教师将在民办院校工作当成自己通往公办院校的跳板,一旦评上中级及以上职称,便想方设法进入公办院校,以获得极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

(一)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服务机制

1.加强政策落实,保障教师权益。严格落实《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享有的合法权益,清理并纠正政府部门各类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歧视性政策,在职称评聘、评先奖优、申报课题、科研项目和在职学习培训等方面与公办教师一视同仁安排落实;规范民办高职院校用人劳动合同,明确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劳动纠纷处理机制;加强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监管,确保民办高职院校对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投入;加强教育立法,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教育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教师退休待遇问题。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被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所以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身份上定位为“企业编制”,学校按照企业标准为教师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这导致了同样职称、工龄的教师其待遇却远远低于公办学校教师。政府应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尽快建立完善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住房、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制度,缩小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差距。

3.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审标准。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审标准应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克服目前实际存在的“重论文、轻技能”、“重理论、实践”的倾向,加大技术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引导教师自觉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民办高职院校要加强环境建设,促进教师长远发展

1.确保办学投入,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回报只是教育活动结果带来的溢出效益。出资者应将教育的公益性始终摆在第一位,不断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办学环境,立足长远,将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置于中心位置。在学校经费预算中优先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支出,让办学成果惠及全体教师;建立稳定的教师薪酬增长保障机制,保障和维护教师切身利益。

2.创造广阔平台,促进教师发展。注重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是以知识和技能为业的高职教师的重要职业特征。要积极筹措经费,设立校本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广泛构筑校外平台,支持教师的学历提升、海外进修、访问交流、学术研讨、岗位锻炼等培训深造,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持续提升,给予教师展现智慧才华的充分空间,实现事业留人。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等专业人才比重。与行业、企业、产业密切相关,着力培养具有扎实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特征。引进行业企业专门人才进入民办高职院校任教或兼职,是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提高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民办高职院校努力提高物质待遇、优化工作生活环境,为吸引高素质、高技能的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创造有利条件。

(三)社会各界要转变认识,关爱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缺失民办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民办高职院校有公办学校不具备的办学体制优势和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其办学水平可以超越公办学校,成为品质卓越、特色显著的一流学校。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理应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合理待遇。社会公众应抛弃狭隘的“公高民低”的教育质量观,给予仍在青年阶段的民办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关爱。

(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要自信自立自强,立足长远

1.自我肯定。在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仍缺乏足够认同和存有部分偏见的现实中,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自身要树立信心,增强自信,充分肯定民办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职务虽有高低,但职业绝无贵贱。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都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使命,都是学生的导师,地位是平等的,贡献是一样的。

2.自我提高。内在动力是人发展的根本。随着民办教育政策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健全、社会环境的优化,民办高职院校也将迎来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大有可为的机遇,善于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积极参加政府和学校举办的各类培训和岗位锻炼,重点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政策背景

国务院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指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该文件的,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即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截止2019年,全国共开展了3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工作,数百所高职院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始终居高不下,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人才需求缺口增大,计算机应用专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央了大量政策,引导高职院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踊跃开设计算机类专业。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随之而来的,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录用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新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这需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这种新形势和新情况及时做出新的调整。

三、现代学徒制建设思路

(一)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根据历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合作情况进行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选择,注重挑选积极性和支持力度较大的企业。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要求,同时积极响应国家高职创新发展行动,深化校企共建机制,继续保持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现有特色,制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学徒相关制度,校企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管理机构,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二)建设联合招生机制,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针对合作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特点,与合作企业共同商讨联合招生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招生招工一体化方案,对录取标准、学制方面进行确定。在符合地方招生政策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用人情况,与企业共同商讨完成招生计划的制定。

(三)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标准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核心,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3],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结合学徒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相关教学标准文件,主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课程标准、岗位实训课程标准等。在将学校的学历教育和企业的岗位培训教育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建设一套彰显现代学徒制特点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课程的开发建设、教材的编写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的三位目标。

(四)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校企要共同对构建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展开相关分析、调研和研讨,了解掌握专业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结构情况。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晋升制度。校企共同制定鼓励现代学徒制双导师进行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最终达到将专业教师塑造成行业专家,将企业师傅打造成职业教育优秀教师。

(五)建立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实践给高职教育带来诸多变化,在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科学高效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以适应当前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描述与发展探索。制度体系建设应当从职权分工、教学、学生、安全等方面全面开展。制度制定应突出校企共管、激励导向、双向评价以及企业文化的渗透等要素。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有力推动专业的高速发展,培养出更为贴合市场需求、具有时代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荣.现代学徒制在通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9).

第9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图书馆;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23 ― 02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产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图书馆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支柱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也影响到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大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发展职业院校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1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产业人才,但是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已经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作为知识储存地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薄弱滞后,制约影响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及校园文化建设。由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发展战略上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反思,才能在体系构建中顺应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 年代末,在"中国制造"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强劲推动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脱颖而出,由此开拓了我国职业教育版图,开启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历程。在政策激励下,新兴高职院校在较短时间里经历了规模扩张与数量增长的发展历程,但却显露出建设进度跟不上发展速度的矛盾和问题。图书馆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支柱,是专业建设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由于基本建设和基础条件都较薄弱,馆藏资源欠缺,管理模式落后,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师生对知识和信息资源需求,成为困扰图书馆工作和事业发展的瓶颈,也影响着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三改一补”生成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方式存在着先天不足,原有的中专技校传统模式与新建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式客观存在着本质差别,转型缺乏必要的历史过渡与整合,原有图书馆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事业发展需要,必须加以彻底改造与重建。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基于网络云计算技术浪潮兴起,加之移动技术(智能手机、电手书阅读器等)丰富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正面临信息技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获得了极佳的通讯环境和技术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系统工程。图书馆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一个主要领域,必须保持一体同构同步发展的趋势,并在其中发挥独特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1246所,已踞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建设职业院校图书馆必须处理好“三大”发展关系:一是宏观上与体系构建相适应; 二是中观上与高职院校发展相一致;三是微观上与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相吻合,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重点加强数字资掘建设,改革管理模式,转变服务方式,提升管理与专业人员素质。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路径

(1)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

首先要确定好学校的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图书馆战略既是谋划发展的逻辑起点,又是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路径,必须从体系构建顶层设计和高职院校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定位、整体构思。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与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习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学术机构”赋予图书馆学术性的本质属性;“重要基地”则强调了图书馆要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服务的应用性特征。图书馆具有馆藏丰富、设施良好和文化高雅的独特资本和条件,但必须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计会服务相结合,方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社会经济科学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不可隔断,现代不可逆转、 两者和合交融,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战略定位的时代特征。已有的馆藏软硬件资源和条件,是未来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继承传统,吸取利用一切有益的东西,促进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依据时代特征与发展需要,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赋予其时代精神和现代元素,推陈出新,焕发其生命新活力。当前,图书馆进入了信息化发展数字化建设的新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虽基础薄,起步晚,但起点高,机遇好,具有后发性优势。

(2)确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服务是图书馆的首要功能,服务于育人是图书馆功能定位的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转变与创新服务方式,建设多元灵活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真正在学校事业发展、教学科研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学习研究和专业发展特别是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与方法。高等职业院校应将服务与育人纳入统筹视野,确保协调发展。树立以人本理念的本质是为师生服务。创新管理方式,实现管理与素质和谐,目前,图书馆正由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型,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欲使两者趋于平衡和谐发展,关键是转变观念,核心是提高人员素质。在信息时代,传统的“藏、借、阅、管”理念、密集型工作方式以及低水平的管理绩效等,已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化趋势和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要求,代之而来的是“理念创造了财富”。知识管理成为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新理念。图书馆作为知识集聚传播创新转化中心,必须把知识共享、服务、创新和贡献纳入管理范畴、发展目标和评估体系之中。加强对图书馆人员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把先进理论和技术运用于文献资源建设,创新服务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 不断提高管理理念先进性、管理体制合理性、管理方式科学性、管理手段自动化和管理资源信息化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趋势。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社会阶段,资源与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两翼,两者有机整合是图书馆建设关键和战略定位。第一,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必须储备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在这方面,新兴的高职院校经过近十余年的投入与建设,已初具规模,其中,既有纸质文献资源,又有数字资源,形成了与专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呼应的系统化馆藏。第二,中国数字出版已步入成长期,数字出版时代即将开启,意味着数字化信息资源将成为学校图书馆未来馆藏建设的要资源。大力利用现代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本和多媒体技术),加快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信息化加工与处理,促进馆藏资源向可视、可听、可读一体化方向发展,提高馆藏资源载体的数字化程度。同时,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建立数字信息资源的新体系,加快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进程,不断尝试和扩大现代技术应用,有效整合馆藏资源,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为今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对策

(1)建立数字化图书馆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图书馆将面临重要挑战。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已初具格局,积累了一定量的数字资源,构建了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了一个自动化管理系统,形成了一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但无论观念、技术、能力和条件等都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当前,信息化持续发展,泛媒体、云计算浪潮正在崛起,传统型图书馆面临危机。传统纸质文献与现代数字文献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并存发展,但日趋发展的信息技本将成为图书馆建设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精心谋划。信息化建设是面向末来的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图书馆已进入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对此应有一个较长期的预期和规划。

(2)符合学校发展规划

图书馆建设是学校整体规划的一个部分,图书馆的发展应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符合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从社会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联系。运用统筹协调的理论与方法,建设内外关系,协调各方利益,加强资源整合,集聚综合效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和服务吻合度,使图书馆与社会综合发展紧密结合趋于一致,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从职业教育大体系建设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体系构建、体制改革及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应纳入大体系构建之中,为建立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深化人才模式改革、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以及提升终身职业能力服务,提供理论支撑、知识贡献及信息服务。从学校自身来看,图书馆要打造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发展均衡、服务上乘、现代水准的高职院校信息服务中心和学习创新基地,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其固有规律和特点,使环境、馆藏资源、计算机硬件、管理系统、服务体系和专业队伍建设等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3)建立图书馆联盟

学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高等职业院校应与地方其他高校或机构建立联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战略选择。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与校同样群体需求与日俱增的新形势下,图书馆建设将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而且具有复杂性多变性、超时空性。因此,学校间的合作可以形成合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问题。例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中国数字化图书馆联盟”以及分布于各地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等都是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走联盟合作之路,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型和经验。在建立图书馆联盟时要突破地理局限,探索“全域性”联盟合作的新路子。当今世界已进入大交汇、大融入、大整合的新世纪,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开放互联、合作共赢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处在这一历史背是下,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与世界的对话与合作。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必然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建设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扣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和主题,结合图书馆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实际,加强图书馆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图书馆。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N).光明日报,2010-07-30.

〔2〕耿丽丽. 等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J〕.图书馆,2012,(0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