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亚洲经济特点

时间:2024-04-09 11:51:19

导语:在亚洲经济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亚洲经济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外经贸;战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前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体系就体现出全球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特点,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在这种全球化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其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能够充分将世界资源整合的途径。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中一员,也要充分认清现如今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现状,并在这样的条件下不断调整自身的对外贸易战略,以便于赢得最大化的利润空间。

一、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体系就已加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程,并在对外经贸中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润。以1990年为例,这一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金额为850亿美元,而这其中的出口金额高达520亿美元,占同年当中世界出口总贸易的2%,在世界排名第15。和20世纪的80年代相比,现如今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体现出两方面的特点:首先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区域集团化当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其次,目前的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在形式上体现出更大的规模[1]。

大国在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贸易环境中发挥出了愈发显著的作用,比如说在北美的贸易区当中,美国是核心的地位,加拿大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十分之一,墨西哥仅占据美国经济实力的二十分之一。在欧洲的贸易区中,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不相上下,后来由于德国的统一,人口数量上涨到800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上涨到1.5万亿美元,使得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增强,一跃成为西方的第三大经济国。而在亚洲经济中心的位置长期被日本占据,并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贸易环境的影响

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能够影响很多国家在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变化,在这种影响下,有的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很快,而有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则会遇到一系列的阻碍。总体说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贸易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影响地理结构,在一些国家中建立起集团是为了加深各个国家区域贸易的发展,而区域贸易会在世界的贸易体系当中体现出更加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贸易体系当中,区域贸易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会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现阶段,各个经济集团在世界贸易体系当中都占据着不同比例的比重。

其次是影响到世界贸易中的供求关系,自从在国际中形成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每一个集团当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任何一个集团都在做出自身的改变,经济发达的国家尽力去帮助经济落后的国家,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国际贸易市场当中的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2]。

最后是影响到贸易保护主义,现如今各个经济区域集团中都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出现贸易保护主义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此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严格打击和制裁。

三、我国应如何选择贸易战略

1.认清国际形势,把握机遇

我国属于亚洲国家,要想促进亚洲经济的繁荣就要推动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只有在实际的发展中加强亚洲各个国家的联系与合作才能为我国的贸易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如果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时机,就会使我国脱离于经济一体化的环境当中,与亚洲的另外的国家形成了一道屏障,无法享受到贸易市场中资源方面的优势[3]。

2.理清对外贸易战略的思路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关于对外贸易的战略思路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以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来看,应选择进口代替的战略,使用进口战略代替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我国国内的市场以及工业的发展,以便于让我国顺利建成一套科学化的产业体系,也能有效减少我国在外汇上的支出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进口代替战略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弊端,比如说会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互相分隔,这也会导致我国在激烈的贸易竞争环境当中无法立足。要想让我国在如此激烈的贸易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还要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综合全面的对外贸易网络。

3.建立跨国公司

在我国建立起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能够加强对外竞争的能力。建立跨国公司的目的就是以国家化的经营手段为战略发展目标,将实际业务当中的生产、科研以及金融方面的资料相互组织到一起,在确定产权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或多个法人经济联合体。从组织结构的特点上来看,所建立的跨国公司应具体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要具备资产结构方面的特点,二是要具备内部组织的特点,三是要具备企业功能的特征,四是要具备经营战略的特征。

四、结论

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目前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当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经济结构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全球范围中国际贸易形势以及投资形势。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不仅和经济发达国家的联系密切,对我国也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本文的阐述,也了解到我国面对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形势应作出怎样的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必然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国际经济集团化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10,10(31):4-9.

第2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50分)1、“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是说亚洲河流众多,奔流不息,下列关于亚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河都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B.中南半岛河流自西向东流,说明地势西高东低C.鄂毕河、叶尼塞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D.印度河主要流经印度,注入孟加拉湾 2、与亚洲在陆地上接 壤的大洲是( ) A.非洲 B.北美洲 C.欧洲 D.大洋州3、亚洲有世界上的群岛,它是( ) A. 日本群岛 B.马来群岛 C.南沙群岛 D. 菲律宾群岛4、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B、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C、位于太平洋西岸 D、南临南美洲5、世界上最深和的湖泊分别是( ) A. 贝加尔湖 里海 B. 贝加尔湖 地中海 C. 贝加尔湖 苏必利尔湖 D. 贝加尔湖 死海6、世界上降水最多被称“世界的雨极”的地方( )A.奥伊米亚康 B.阿齐济耶 C.乞拉朋齐 D.阿塔尔马沙漠 7、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表起伏大,地势高低相差悬殊 C.地势中间高,四周较低 D.地形类型比较单一,以高原为主 8、印度也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人口总数居世界(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9、亚洲东部、南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其对下列各项影响的是( )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交通10.亚洲的平原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印度河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11、世界的半岛是( )A.中南半岛 B. 阿拉伯半岛 C.印度半岛 D.小亚细亚半岛12、中国东南部与阿拉伯半岛纬度大致相当,但并未出现沙漠,其主要原因是( )。A .地势高,气温高 B.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C. 地势低,平原分布广 D.气温低,蒸发量小13、下列地点不属于亚洲与其他洲分界线的是( )A.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B.大高加索山脉、土 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 D.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14.在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全部属于亚洲的一组是( )A.印度、美国、日本 B.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C.中国、巴西、尼日利亚 D.俄罗斯、印度、韩国15、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亚洲高的两个大洲是( ) A.大洋洲和非洲 B.拉丁美洲和非洲C.北美洲和非洲 D.大洋洲和欧洲16、亚欧大陆东部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其主要原因是( )A.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B.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C.受地形的影响 D.受洋流的影响17、有关亚洲气候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B.亚洲的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C.影响亚洲的夏季风主要来处太平洋和北冰洋D.亚洲季风区内,旱灾和水灾十分频繁 18、有关亚洲气候特点的组合正确的是( )①气候类型单一 ②季风气候显著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④气候类型分布南北对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9、位于亚洲的发达国家是 ( ) A.印度 B.韩国 C.日本 D.中国20、有关亚洲经济发展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均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B.大部分属于经济发达国家C.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D.亚洲各国经济差异不大21、下列世界文明发祥地不属于亚洲的是( ) A.两河流域 B.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C.尼罗河三角洲 D.印度河流域22、亚洲的第一长河是( ) A.长江 B.印度河 C.叶尼塞河 D.鄂毕河23、下列不属于亚洲人口稠密区的是( )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东南部 24、中东地区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城”的是( )A、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B、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C、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 D、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25、从亚洲地形图上看,下列地形海拔的一组是( )A.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 B.伊朗高原、蒙古高原C.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高原 D.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26、发源于亚洲中部的山地、高原,自南向北注入海洋的河流是( )A.叶尼塞河 B.印度河 C.湄公河 D.长江27、下列对地理之最的叙述,错误的是( )A.喜马拉雅山是世界长的山脉 B.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的山峰C.青藏高原是世界的高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世界的平原28 下列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B.西南以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为界C.是世界热带面积最广的大洲 D.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29、中东地区的民族是( )A、犹太人 B、阿拉伯人 C、埃及人 D、伊朗人30、七大洲中面积和最小的分别是( )A、亚洲和欧洲 B、非洲和南极洲 C、北美洲和欧洲 D、亚洲和大洋洲31、亚洲最明显的特点是地势高俊,高差很大,既有世界峰——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陆 地最低点是( )A、贝加尔湖 B、红海 C、死海 D、里海32、四大洋中,亚洲没有濒临的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33、亚洲的地形特点是( )A、中部低,四周高 B、中部高,四周低 C、起伏不大 D、东高西低34、我国的黄河流入(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35、受亚洲地形地势的影响,亚洲河流流向的特点是( )A、发源于亚洲北部高原山地,呈带状流向南部的海洋B、发源于亚洲南部高原山地,呈向心状流向中部的海洋C、发源于亚洲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D、发源于亚洲东部高原山地,呈带状流向西部的海洋36、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亚洲的(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37、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A、 非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38、亚洲各国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 )A、4个 B、5个 C、6个 D、7个39、亚洲有世界峰也有世界最低点,这说明亚洲的( )A、地形复杂多样 B、地势起伏大 C、以高山为主 D、以低地为主40、中南半岛是东南亚的一部分,他的得名是因为( ) A、在中亚南部 B、在中国以南 C、在中东南部 D、在中非南部41、中南半岛河流的主要流向是( )A、从东往西 B、从西往东 C、从南往北 D、从北往南42、东南亚位于( )A、太平洋与南极洲之间 B、亚欧大陆与大洋洲之间C、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 D、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43、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它沟通了( )A、大西洋和印度洋 B、太平洋和印度洋C、太平洋与北冰洋 D、大西洋与北冰洋44、东南亚的位置特点是( )A、“五海三洲” B、“十字路口”C、连接东西方的铁路枢纽 D、与中国隔海相望45、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46、东南亚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气候条件是( )A、地形平坦 B、河流多,水源充足C、高温多雨的气候 D、人口稠密47、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 地区是( )A、美国 B、欧洲 C、东亚 D、东南亚48、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49、“五海三洲”的五海分别是指( )A、阿拉伯海、波斯湾、里海、黑海、地中海B、阿拉伯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C、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里海、地中海、红海D、亚丁湾、里海、地中海、红海、波斯湾50、从西亚地区外运石油,必须经过的海峡或运河是( )A、马六甲海峡 B、直布 罗陀海峡C、霍尔木兹海峡 D、苏伊士运河 第Ⅱ卷 综合题(共4题,总分50分)5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①填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半岛:A D 群岛:B C 河流:N 海洋:Y 海W 洋 L 洋湖泊:P 高原:E ②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S是 山脉、乌拉尔河、湖泊P、 、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O是 运河。③我们所在地区位于亚洲的 (东、南、西、北)部。④小明通过读图判断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他判断的依据可能是 。5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①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约有11种,仅亚洲就有9种,这说明亚洲的气候具有 的特点,但是分布最广的气候是 气候。与亚洲不同的是欧洲气候由于纬度较高没有 气候;且三面临海,大陆轮廓破碎,地形与平原为主,气候深受 的影响。②亚洲位于 大陆的东部, 洋的西岸,海陆差异十分明显,导致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盛的地区,这种气候的特点是 。③青藏高原属于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④阿拉伯半岛属于 气候。53、读东南亚图,回答问题.(10分)

(1)东南亚地处亚州与____________州,太平洋与______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东南亚由________半岛和_______ __群岛两大部分组成.(3) 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_________洋和________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峡之一. (4)把相应的国家名称填入横线上。 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是 ,有“火山国”之称的是 世界的天然橡胶生产国是 。54、读世界人口增长图(5分) (2)人口总数最多的大洲是 洲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 洲。无常住人口的是 洲。(3)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住房紧张 B.就业困难 C.植被破坏 D.生活水平提高(4)为控制人口的增长,必须实行 政策。55、读“中东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1)大洲: ① ② ③ (2)海峡与运河: ⑤ (3)河流: ⑥

56、读非洲气候类型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图中气候类型A是______气候(2)气候类型B是______气候,此气候分布最广的大洲是______洲.(3)气候类型C是______气候D是______气候,

第3篇

关键词:东北亚,经贸合作,自由贸易协定,基本走向

一、东北亚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势有利于本地区经贸合作

目前,与西欧国家相比,东亚地区国家间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关系处于一种较低级状态。在亚洲范围内,与东南亚地区松散联盟的国家关系相比,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关系更落后一个层次。在欧洲,类似于中日、韩日之间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纠纷已不可能发生;日韩两国那种在海上剑拔弩张的军事对峙局面,在西欧更是不可想象。欧洲有柏林墙的倒塌和东西德的和平统一,而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南北分裂与对峙的紧张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在这种反差强烈的东西方对比的背景下观察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势,结果就可能使人感到有些失望。

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扩散与深入发展,使东北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而区域外单打独斗式的双边结盟或合作,无助于自身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安全的建立。所以,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对话和经济合作是区域内各国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同样,在东北亚地区,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准发达国家的崛起及其国际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地位的提高,中国作为最大后发经济体的和平崛起及在国际事务中大国地位的日益凸显,也是当今东北亚国际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关系的重要特征,是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东北亚国家和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新势力的崛起使区域内的发达国家再也不能以传统的心态看待邻国,也使区域外的发达国家不能再以高人一等的心态蔑视东北亚国家。新的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加之新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催生了当今东北亚国际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势的新特点。

东北亚地区的信任缺失状况在全球具有代表性。当今世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东北亚地区都有突出的表现:朝鲜核问题久拖不决、六方会谈时断时续、朝鲜半岛南北的长期分裂与对峙、日本与中韩关系的长期恶化、朝鲜与美日关系的长期僵化问题等,都与国家间缺乏相互信任有关。可喜的是,现在有关各方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时代,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仍然是谋求合作、促进互信的主要依据。过去东北亚国家在强调国家利益时,往往忽视国家间利益的重合点和价值的共享性——共同的安全利益和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安全观认为,国际安全的基础是共同的安全利益和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的相互信任及经济上的相互发展。同样,经贸合作也是如此。虽然在国家间关系处于正常状态时,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的矛盾和分歧不会遏止经济合作,但当国家间关系处于僵化状态时,国家在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的信任缺失就会导致经济合作陷入低谷。因此,无论是实现东北亚各国共同的安全利益,还是推动经济互惠合作,相互之间的信任都是基础和前提。东北亚各国的合作虽然是从经济领域开始,但终究要向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合作发展,而相互信任是实现地区安全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条件。目前,东北亚国家对建立信任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刻,所以在近期才出现越来越多的可喜变化。

二、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有关“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讨论,已成为亚洲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去年失败以来,协商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则成为当前亚洲经济贸易合作的主流发展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4月10日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仅在东亚地区,已签署或正在谈判、有意研究的自由贸易协定就有109个,而在整个亚太地区,这种自由贸易协定共有192个。亚洲各国似乎都在以焦急的心态努力寻找各自的贸易伙伴。尽管有舆论一再提示应留意和警惕这种自相矛盾的“自由贸易”协议的扩散,因为它可能导致混乱,而且在最坏的情况下还会导致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但这种趋势丝毫不见减弱。2007年4月,对亚洲经济融合心有不甘的美国也迫不及待地与韩国在最后期限内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欧盟与韩国有关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正式谈判也随后于5月拉开帷幕。

自由贸易区建设之所以在亚洲如此走红,欧美之所以也不肯缺席这次“盛宴”,首先与亚洲目前的地缘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格局有密切关系。冷战结束后,亚洲尚未形成一个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合作的新格局。要在现有的地缘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格局中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外寻找稳定而互利的经济贸易合作伙伴。其次,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以出口为主导。所以,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和相互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很多亚洲国家面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残酷竞争,都产生一种不稳定感。再次,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自身市场容量的扩展,使之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也出现变化,如何确保相互间的经贸往来,直接牵扯到亚洲国家未来的发展。另外,欧洲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亚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谈判进程。

在东北亚地区,这种趋势也同样表现的特别突出。虽然中、日、韩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尚未签署,但协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虽然“10+3”或“10+1”并不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最佳选择,但这种次优性选择也正成为通向最优组合的途径。当前,东北亚地区围绕FTA而展开的经济贸易合作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考虑大于经济考虑。国内外有分析表明,在东北亚各种自由贸易方案(东盟方案、中国方案、目标方案)中,中国方案是韩、日受惠最大的方案,而韩、日等国家宁可选择次优的一小步——东盟方案,而不愿意选择最优的一大步——中国方案,很重要的一点是出于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考虑,而非出于整体经济利益的考虑。这样既可顾及本国农民利益集团的压力,又可避免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经济合作体制;既可享受中国中心市场的好处,又可不承认中国市场的中心地位。但这种现象不会长久,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中国经济与周边国家经济的不断融合,中国经济的中心地位特别是市场的中心地位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替代的。

(二)开放式考虑大于区域性考虑。在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在自身次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尚未签署、自贸区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却不断向外拓展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范围,形成一种“先外后内”的发展走势。当然,整个东北亚合作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合作进程表现为一种“多层次”、“多取向”、“多方式”的结构。但从根本上讲,这主要还与地缘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考虑有关,也体现了东北亚区域合作脆弱性的一面。

(三)软约束大于硬约束——进程比制度更重要。一般认为,欧洲一体化是区域化合作中最具组织化、制度化的代表。但在东亚地区,已覆盖整个东亚地区合作的东盟模式所强调的却是“非正式性和最小限度的组织性”。对于制度主义者而言,“10+3”机制不过是一个松散的合作框架,而非建立在法理之上的正式制度安排。东北亚这种既充满活力又不以硬性规定约束参与者的做法,可称之为软地区主义。因此,东北亚区域合作更像是一种价值理念,而不是一种制度安排,表现为“强理念、弱制度”。实际上这也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脆弱性有关。

(四)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寻求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所以,东北亚区域合作是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发展的。当前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东盟作为推动者,对完全融人到东北亚心存疑虑,中国和日本作为大国也依然不敢当头。区域合作形式不仅限于一种东南亚与东北亚的对话架构,它还有大到“亚太经合组织”、小到“10+1”、中间还有“10+6”的首脑对话形式。

尽管上述脆弱性有其副作用,但总体来讲,并不影响区域合作与整合的大趋势。虽然无法预测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何时、如何建立自由贸易区,但现在这种从东盟开始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进程的自由贸易安排的谈判和为此而达成的协定,最终都将为东亚区域经济的整合进程提供动力。

三、东北亚经贸合作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互补性不等于合作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新旧保护主义都将继续发挥作用。这是出于一种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上的担忧。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止步不前的根源就在于此。

(二)要看清楚韩国、日本对外加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本质。它们的目的是让中国在未来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时做出更多让步,最终的目标是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因为它们主要的贸易市场在中国。韩国已明确近期分三步走的自贸区建设战略——美国、欧盟、中国。日本虽然在韩美签署自贸协定后也迅速与泰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其实质作用有限。目前,在韩日对外签署的协定中,例外条款较多,实际上自由度已大打折扣。我们对这种协定也不必急于求成。中国的市场中心地位决定了主动权在我们手中。

(三)我们应看护好、利用好自己的市场优势。对一个过于开放或完全开放的市场,别人还需要与之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吗?日本已有学者提出:东北亚已有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完全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因此,没有必要再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而组建更大规模的市场。换言之,有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就够了,不需要日本市场的对外开放。

第4篇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环太平洋炎山地震多发是由于这里是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交界)

3.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城市是(莫斯科)

4.下列大洲中,自然带种类从多到少分布的正确排序为(北美洲,亚洲,大洋洲)

5.没有热带的大洲或大洋洲是(欧洲)

6.关于亚洲(亚洲面积,的内陆国家在亚洲)

7.关于区洲正确的是(英国经济中的部门是服务业)

8.关于日本的经济特点,正确的是(是个典型的加工贸易国)

第5篇

全球经济不平衡从性质上讲只是历史的某种重演

从1944年迄今的60多年中,美国一直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家,其贸易账户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其过程是:通过贸易逆差输出国际本位货币美元――贸易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美元不得不对其它货币贬值――贬值以后的一段时间贸易账户走向平衡――再次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具体分析,已出现三次周期变化,每次周期都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表现为国际经济不平衡。

第一次周期发生于1960年代中后期,第二次周期发生于1980年代。第三次周期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则再次下降,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占到全球经常帐户盈余的75%。但是新一轮全球经济不平衡顺差国的重点转移,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贸易顺差的焦点。到现在,这一轮周期还没有结束。称这次周期为“全球经济不平衡”,是由于有关国家的贸易顺、逆差规模更大,且不平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更广。

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可以说是一个老问题的现代版。由于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美国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世界中央银行”的角色,其货币政策具有国际主导权,拥有向世界输出货币的特权,并可以把汇率和经济调整的责任转移到别的国家。今天,我们所再次面临的全球经济失衡,不过是“特里芬难题”的再现。

本次全球经济失衡的特质

虽然产生的根源相同,但是同前几次国际经济失衡相比较,本次经济失衡程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且顺差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这是本次失衡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了解形成这些新特点的成因,对于更深层次的认识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是有意义的。

本次经济失衡程度更大、范围更广的原因,在于以下参数发生了变化:

第一,更为迅速增长的对国际交易和储备手段的需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从1990年代开始呈加速发展,商品、要素、人员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史所未有,因而对国际交易和储备手段的需求增长更为迅速,这就必然要求作为主要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能够以更大的幅度增加供给,需要美国更为显著地累积贸易赤字来实现。

第二,国际货币供应的外在约束在更大程度上被削弱。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说过,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发展,在注入美元问题上不存在任何界限。

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储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以配置,国内储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同国内投资偏离。不同于以往,目前有更多的国家放开了资本账户,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加快,金融资产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资本流动引起的交易量比经常帐户引起的交易量要大很多。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放松了对国家内部储蓄投资平衡的限制,国家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的相关性在减弱。如果不是国际资本流动变得越来越容易,很难想象全球经济不平衡会达到现在的程度,而且可以维持这么久。

第四,国际货币体系丧失规则,冲突增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世界经济失去了被清楚界定的政府干预规则,失去了各国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义务约束,致使各国经济决策只在非正式的货币安排中,采取基于没有制度规定和约束的政策来作出应对,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更为经常地采取非协商和非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国际经济失衡,造成经常账户不平衡程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这次全球经济失衡,出现顺差的国家集中在亚洲,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似性和东亚国家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共同推动。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拥有大量便宜的劳动力,导致劳动力密集的生产环节向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集聚和转移,就进一步带来了贸易顺差在东亚国家的集聚。

第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过度调整”。为了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危机过后,亚洲国家开始将拥有储备的多少作为国家货币信用的支持和阻吓游资冲击的手段,从而积累起过度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由净借款者变成了净放款者。由于中心国家――美国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以及美元作为关键货币的独特性,过多的储蓄就主要流向了美国。

我国的应对之策

如果当前全球经济不平衡以贸易顺差国减小顺差、逆差国减少逆差为主要调整思路,而不触及国际货币体系这一深层次问题的话,全球经济不平衡就得不到根本解决。这些办法,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中缓解失衡,但以后同样程度甚至更大程度的全球经济失衡还会出现,只不过那时的顺差国可能不再是中国,而变成例如印度或者巴西等国家。

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国际压力下,美国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汇率制度和内需政策。它希望通过中国等东亚经济体的货币升值、储蓄降低、进口扩大等办法来缓解全球经济不平衡。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两次以类似手法完成了美元的贬值,先后将调整成本转移给了欧洲和日本。考虑到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基础同以往的情况是相同的,美国现在所提出的调整办法,实质是对经济调整成本的再次转嫁。

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合理化改进,但这种改进首先是以削弱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本位和美国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为条件的,必然会遭到美国的反对。形成比较均衡的国际收支调节责任承担机制,需要国家间的对话、协调和合作,在国家林立的世界,基于共同利益的跨国家和超国家行动,从来就是困难的、脆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经济失衡的解决具有长期性,而且会充满摩擦和矛盾。

我国的对策应是:首先,要深刻认识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不要局限于表面现象,同时要认清美国希望调整责任再次转移的本质,吸取历史教训。

第6篇

关键词: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冲销

中图分类号:F8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2-0069-04 收稿日期:2005-09-28

一、亚洲和欧洲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入情况比较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欧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Emerging Market E-conormes,以下简称EMEs)成为资本流人的热点。亚洲EMEs在资本流人的同时,经常帐户保持巨额盈余,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欧洲EMEs的经常帐户大额赤字,近年来虽然一直无法改善,但由于资本流人的数额巨大,弥补经常帐户赤字有余,致使外汇储备仍然大幅增长。国际收支状况上的差异表明,欧洲EMEs更大地依靠内部需求而亚洲EMEs更大地依靠外部需求带动经济的增长。

(一)资本流入亚洲EMEs的情况

表1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整理的亚洲EMEs资本流入、经常帐户和外汇储备近年来的变化情况。2002年至2004年,亚洲EMEs资本净流入额分别为239亿、561亿、130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占大部分,分别达525亿、706亿、870亿美元,同期,区内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常帐户保持巨额盈余,每年的盈余额相当于本国当年GDP的4%左右。例如,中国的经常帐户盈余相当于GDP的4%左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2004年经常帐户盈余甚至相当于本国当年GDP的26.1%和13.3%。

由于经常帐户盈余和资本持续流入,亚洲EMEs的外汇储备净增额逐年上升,2004年达到创纪录的3443亿美元。以印度为例,其外汇储备自2002年底以来增加了近一倍,截至2004年3月其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400亿美元。预计2005和2006年资本流人和经常帐户盈余的状况仍将维持,因此亚洲EMEs的外汇储备仍将大幅增长。

(二)资本流入欧洲EMEs的情况

表2是欧洲EMEs的资本流入、经常帐户和外汇储备近年宋的变化情况。一方面,欧洲EMEs经常帐户连年持续巨额赤字;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前景看好的情况下,资本持续流入。区内所有国家经常帐户均保持赤字状态,经常帐户赤字相当于当年GDP的4%~5%,其中爱沙尼亚、立陶宛、匈牙利和保加利亚2004年该比例分别高达10.9%、13.8%、9.0%和7.4%。同期,资本净流入保持较高水平,每年均超过500亿美元,2005年预计达到658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04、2005年的证券投资在资本净流人中占据了约50%的比重。

绝大部分欧洲EMEs的资本净流入大于经常帐户赤字,外汇储备因而不断增长。例如,2004年保加利亚经常帐户赤字为14.53亿欧元,相当于本国GDP的7.5%,而外国在保加利亚的直接投资为19.58亿欧元,相当于本国GDP的10.1%,直接投资冲抵经常帐户赤字的134.8%,外汇储备比2003年底增加14.94亿欧元。由于欧洲EMEs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因此其资本净流入按照比例计算要比亚洲EMEs大。

二、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资本持续流入弥补了国内储蓄的不足是欧洲EMEs近年来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关键因素之一,2003年和2004年欧洲EMEs的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6%和6.2%。资本流入对亚洲EMEs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复苏同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当前资本流入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一)资本流入使欧洲EMEs汇率偏离均衡水平,存在资本流入中断、发生类似于亚洲金融危机的风险

欧洲EMEs货币普遍升值是造成其近几年来经常帐户赤字状况无法改善的主要原因。由于资本流入金额巨大,在弥补欧洲EMEs经常帐户赤字之余,还造成其外汇储备进一步的积累,给本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多个欧洲EMEs由于此原因,本币汇率不断升值。例如,波兰货币兹罗2000年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换4.3464兹罗提,2004年升至1美元兑换3.75兹罗提,匈牙利货币福林对美元汇率2004年升值16%,斯洛伐克克朗今年1月也达到历史最高点。

由于欧洲EMEs为加入欧盟一般已作出了放宽资本帐户管制的承诺,资本管制不断放宽,资本流入中证券投资比例相当高,资本流人的脆弱性不言而喻,本币升值使资本流入更加脆弱。资本净流入状况一旦中止甚至逆转,极有可能出现类似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情况。而导致资本流入中断甚至逆转的诱因很多,包括大国(如美国)提高利率、出现大规模的投机、这些国家的银行因为过度扩张出现破产或者贸易伙伴经济增长放缓等等。虽然IMF预测今明两年资本仍将持续大量流入欧洲EMEs,但发生类似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目前欧洲EMEs资本流入、货币升值以及经常帐户赤字的情况与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之前的情况较为相似,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欧洲EMEs进口产品中外国直接投资的机器设备所占比例较大。

(二)亚洲国家货币升值压力更大,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剧增,同样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风险

中国等亚洲EMEs近几年来一直维持巨额的经常帐户盈余,汇率本身就有升值的压力,而资本流入使升值的压力更大,使经济过于依赖外部需求等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一旦货币升值,如何使内部需求弥补外部需求下降的缺口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资本流入使结构调整的时间越来越紧迫,而很多的亚洲EMEs并未做好相关的准备。另一方面,如果维持本币不升值,资本将进一步流入,而且投机性资本流人的成分将增大。资金流入购买房地产等资产,将造成国内固定资产价格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飙升,可能造成经济泡沫,使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

总之,由于资本流入迫使本币升值而产生的问题和风险至少包括:(1)由于出口减少、内需不足造成国内经济的紧缩;(2)汇率升值不到位可能导致资本进一步流入,推高国内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加速经济泡沫的形成;(3)汇率升值使国内机构的外币资产大大缩水,对于持有大量外汇的国内机构将是致命的打击;(4)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缺乏避险工具,骤然的升值必然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5)其他政治问题,例如中国一直以来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的政策,一旦打破承诺,风险难以估量。

三、应对措施、制约因素以及局限性

应对资本流入可以选择的对策至少包括:冲销性货币政策措施、汇率调整措施、资本流入控制措

施、财政政策措施、国际协调措施乃至必要的经济结构调整措施等。由于各国的不同情况,这些措施可能受到不同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冲销性货币政策措施

为保持汇率稳定、保证国内物价稳定,央行必须进行冲销(Sterilization)操作,即央行在购买流入外汇的同时,在公开市场卖出本币资产。亚洲和欧洲EMEs的央行均不同程度地采取这种操作办法。

在操作中,欧洲EMEs央行的财务成本相当高。欧洲EMEs的利率一般较高,近期多数国家持续降息,但总体上欧洲EMEs的利率达到8%~9%,部分EMEs利率超过10%,远高于外汇资产的收益。央行必须卖出高利率的本币资产,以购买低收益的外汇资产,冲销操作的财务成本非常高。欧洲多个央行陆续降息,例如匈牙利在2004年曾9度降息,基准利率由12.5%降至8.25%,斯洛伐克降息100个基本点,捷克也降息一次。在内部需求旺盛和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降息有相当大的风险。

对于亚洲国家来说,本币一般利率较低,冲销操作的财务成本相对较低,但也有例外,例如印度政府债券利率为6%~7%,而以美国国债形式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约为4%~5%。此外,资本持续流入可能使冲销成本不断上升。例如,中国近期新发行的央行票据的利率已经不断上升,发行央行票据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央行票据的发行已经出现了流标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冲销操作将越来越困难。

(二)汇率浮动措施

除了降息外,部分欧洲国家因成本太高,减少甚至放弃对汇率的干预,转由本国货币自由浮动。例如,罗马尼亚不再公布干预汇率的目标,土耳其中央银行已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一般认为,增大汇率不确定性有助于阻吓热钱的流入[2]。但是对于欧洲EMEs来说,实行浮动汇率制最初将肯定导致本币汇率的进一步升值,短期内其经常帐户将进一步恶化。对于亚洲EMEs来说,汇率浮动短期内将肯定造成本币的大幅升值,由于亚洲EMEs过于依赖外部需求,必然将造成较大的冲击。此外,本币升值将使货币当局长期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相对于本币贬值,让汇率浮动也是困难的选择。

(三)限制资本流入的措施

限制资本流入的手段很多。例如要求非居民的金融投资必须缴纳准备金,即实际上对流人的外汇征税,罗马尼亚政府近期可能采取此项措施;再如对于期限低于1年的外国投资直接进行征税以延长资本流人的期限;又如强化外汇管制措施,中国近期出台一系列的外汇管理措施限制热钱的流入。

限制资本流入实施效果往往欠佳。欧洲EMEs需要资本流入弥补经常帐户赤字,限制性措施很难准确地控制资本流入的数量。此外,欧洲EMEs由于加入欧盟已承诺解除资本帐户的限制,重新采取限制性措施将面临一定的政治压力。对亚洲国家来说,虽然采取措施限制资本流入的条件似乎更为宽松,但同样面临着难以抉择的困难。例如,中国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政府和企业的融资往往严重依赖外资。此外,限制资本流入的外汇管制等措施的效果在时间上也具有递减特点,限制措施的成本将越来越高。例如,对中国资本流入情况的分析表明,由于经济开放程度加大,中国的资本管制效率并不高[3]。

(四)财政政策措施

经常帐户赤字主要是因财政支出过大、国内储蓄不足造成的,改善经常帐户赤字状况往往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措施,如加税和减少政府支出。但财政支出的刚性使欧洲EMEs的选择也非常困难,例如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时将不得不考虑选举的因素。欧洲EMEs加入欧盟必须满足欧盟对财政赤字的要求,这是各国可以借助的一个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理由。对于亚洲EMEs来说,经常帐户盈余使其在实施财政政策方面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无需像欧洲EMEs一样被迫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国际协调措施

过大的外汇储备积累反映了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的状况,国际收支不平衡需要全球各国政府的相互合作。对于欧洲EMEs来说,可以和IMF签订融资协议,对于预防资本流入突然中止的风险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与IMF签订的协议一般包含采取适度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条款,由于可以利用IMF的资源,与IMF签订协议对欧洲EMEs政府说服选民接受紧缩性财政政策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国际收支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财政政策的态度,如果美国政府不采取措施限制财政支出,其财政赤字将反映为经常帐户赤字,并将反映为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加,例如2004年美国经常帐户逆差达6659亿美元,而同期亚洲地区的经常帐户顺差为3132亿美元。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上,各国急需加强国际协作。

四、结论

应对资本流入,选择采取以上某项或几项措施的组合,一个国家必须视其自身实际情况而定。无论对欧洲还是亚洲EMEs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增强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尽快调整扭曲的经济结构,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政府宏观经济调节的能力,保持经济的稳定。目前,欧洲EMEs迫于压力,已经采取各项措施。亚洲国家长期以来严重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意愿并不强,但越来越大的压力最终可能将迫使亚洲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因此,与其待问题爆发时再作痛苦的调整,不如现在就痛下决心。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一员,虽然处境相对于欧洲EMEs来说要好,暂时既没有资本中止流人的现实危险,也没有冲销操作高成本的困扰,但是对于资本流入所造成的问题,必须有足够的重视,必须多管齐下而非仅仅限于强化外汇管制措施,必须痛下决心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必须完善市场机制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注释:

①本文中,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盂加拉同、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欧洲新兴市场国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和罗马尼亚等。

②本文在写作期间,中国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调整,其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

参考文献:

[1]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Chapter I;Economic Prospects and Policies [EB/OL].http://省略/extemal/puhs/ft/weo/2005/01/index.btm,2005,8.

第7篇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第三节印度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1、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对照中东地形图8.3,了解中东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藏量、生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产油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

5、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兰教还把麦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的乳畜大国。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的洲。读图6.12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的盆地刚果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的大洲。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悉尼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独占大陆的国家,三个美名传天下。特有动物大袋鼠,鸭嘴鸸鹋和考拉。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它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煤铁资源储量大。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第一节美国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本土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的山系。中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9.9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读图9.12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读图9.18p90,了解巴西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的河流是亚马孙河,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的国家是巴西。

3、巴西的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的铁矿山;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规模第二大的水电站。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护的是亚马孙热带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首都是巴西利亚,圣保罗是巴西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亚,既有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的考虑,也有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

图10.1、10.2p100、101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南极圈(南纬66.5°)以南北极圈(北纬66.5°)以北

海陆位置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是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洲、欧洲、北美洲

特征是地球最冷的地区,降水很少,风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之称,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比南极温暖湿润,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极,风力远不及南极。

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无数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是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石油、天然气、煤、铁,也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18个国家140个)

第8篇

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响经济复苏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美国经济虽然整体向好,但是妨碍经济发展的各种负面因素仍有待消化;欧债危机解决前景仍不明朗;亚太各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仍将高于发达经济体。全球经济全面复苏态势受挫,形势暂时很难完全乐观。目前经济复苏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各种不利于经济复苏的因素有待消化;另一方面,亚太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合作在竞争中不断深化。

 

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富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近60%,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亚太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发展中成员自主发展能力和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无疑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10+1”(东盟十国与中国)、“10+3”(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中日韩”、“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呈现一种“多框架并存”的竞争特点。

 

作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实施tpp战略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考虑,更深层次、也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将其视为亚太地区势力再平衡,是美国重返亚太的重要战略工具。为此,奥巴马政府极力推动tpp的扩大,意图干扰亚洲国家自主的一体化进程,并与之形成竞争格局。美国的战略意图主要有如下5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贸易合作机制,继续引领制定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自由贸易的新标准;二是如果亚洲自主的一体化进程能够顺利实现,那么美国主导的tpp可以与之形成竞争,从而减少美国被排斥在亚太之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三是如果亚洲自主的一体化进程难以顺利推进,那么tpp可以吸引亚洲国家加入,这样美国就能够掌控亚洲一体化进程的主导权;四是积极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作为其重返亚太的重要步骤;五是制衡中国在东亚地区逐步增强的影响力。以上5个战略目标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目的是为了使美国巩固其在亚太乃至整个亚洲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主导地位。tpp通过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内在特性,对10+1、10+3、rcep等亚太现存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根本性挑战。如果从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角度来看,“10+1”、“10+3”和“10+6”更具吸引力;但从地缘安全角度来看,东亚许多国家似乎又会倾向于紧随tpp的步伐,因为通过tpp可以同美国的政治联系。

 

从根本上讲,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必须依靠自身的团结合作。亚太区域经贸合作的意义体现在如下3方面:在货物领域,各方通过进一步降低和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互开放市场,可以让协约国民众享受到更低廉的价格以及多样化的商品。在服务领域,各方将通过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相互间人员的资格认证,推动各协约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在投资领域,各方将通过加强投资促进和保护方面的合作,建立更加透明和便利的投资体制,提高协约国投资吸引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努力推动东亚现有“10+x”合作框架的发展,积极推进中日韩、“10+3”以及“rcep”这些合作机制,确保东亚自己掌握本地区经济合作的主动权,提高东亚国家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尽管目前中日韩三国之间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毕竟3个“10+1”平台业已形成,并且只要各方,“10+3”合作机制仍有实现可能。所以,如果亚洲各国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外向型的原则,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优势互补,不断在相关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在亚洲一体化渐进过程中,逐步厘清多种竞争性较强的合作机制,坚持领导国引领的战略对话论坛性质,就一定会大大加快亚太区域合作进程。

第9篇

(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政府间国际组织。

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不同,其成员主要是国家;与一般的国际会议不同,它设有常设机构并通过经常性的组织活动来实现其基本文件规定的宗旨。

(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区域性的开发性国际金融组织。

除具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共同特点,它还有以下特性:金融性,它是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国际组织;区域性,它是亚洲国家开展基础设施领域国际金融合作的新平台,肩负着优化本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使命;专门性,它专门为基础设施领域提供信贷支持和融资便利(而亚洲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却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工业、环境保护、扶贫等多个领域);开发性,它不单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是着眼于推动亚洲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机会均等和安全稳定,它将致力于金额大、期限长、基础性强、收益不确定、风险较高的基础设施项目,而这类业务往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和私人资本无力或不愿涉足的。

(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政府间区域性的开发性国际金融组织,它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将主要来自于它的特殊地位。

以各成员认缴的股本为后盾,通过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运营机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以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资信评级,从而能在国际资本市场以较为优惠的条件筹措到大量资金,降低亚洲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成本,促进亚洲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制度设计的原则

笔者认为,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时应遵循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建议按以下几项原则进行制度设计。

(一)互利共赢原则。

互利共赢原则是国际经济法中公平互利原则的体现。实现各国共同利益是国际金融组织治理的本质目的,也是国际经济法治的原动力。只有建立在广泛同意基础上的国际金融组织治理模式及其规则才具有合法依据。在外部关系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借款国间应积极对话,协商求同,寻找合作的基本点,在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下确定融资项目。在内部关系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各成员之间不论国家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其利益均应受到尊重,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协商寻求各国共同利益最大化。

(二)东道国同意原则。

东道国同意原则是国际经济法中国家经济原则的体现。基础设施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属性,它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基础设施行业是在政府主导下投资,而不是市场主体主导下投资,虽然现在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开始市场化运作,但总体运作一般仍然由政府控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经营活动应遵守东道国法律,尊重东道国意愿,符合东道国对本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整体规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具体项目的选择和执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借款国的实际需求和对贷款的吸收能力,注重发挥借款国的项目设计和执行能力,调动借款国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即使是由私人资本作为发起人的项目或者借款人是为项目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而非国家,同样也要遵循东道国同意原则,尊重东道国在本国基础设施领域的主导地位。

(三)催化原则。

催化原则是国际经济法中国际合作以谋求发展原则的体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应注重发挥开发性金融组织的催化功能、示范功能和聚集功能,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和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和私人资本参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应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其他国际金融组织或私人投资者直接竞争,在合理条件下可获得足额政府投入或其他资金支持的项目将不是其业务重点。作为亚洲国家加强区域合作的新平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应当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对政府、商业性金融以及私人资本的作用加以补充而非简单重复,从而实现丰富和充实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渠道的作用。

(四)可持续原则。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可能会带来污染、森林面积缩小、耕地退化等问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应注重支持具有改善和治理环境效益的项目,并且在项目中不仅要考虑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纵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还应通过建立可持续的政策体系对项目的环保风险和社会风险等非传统风险加以控制。

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中国

(一)中国应积极倡导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在该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一贯重视发展与本地区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愿为亚洲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现有国际金融组织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欧美发达经济体主导建立,这些经济体享有主要发言权。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革和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理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动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解决本地区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需求,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增进亚洲人民福祉。

(二)中国应通过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国际金融组织的制度和规则创新,深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当今世界经济呈多极化趋势,国际金融领域正处于大变革和大调整中,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都在酝酿或实施改革。发达国家影响力相对下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地位作用逐渐提升,这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较好的机会。中国在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借鉴国际金融组织最新改革实践,推动制度和规则的创新,构建符合国际金融治理改革方向的新型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制度和规则创新:强调合作性,设计更为合理的表决机制来保障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保持区域开放性,制定公平民主的加入机制和增资规则吸引更多亚洲国家加入基础设施领域区域合作;提升透明度,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问责机制确保机构高效运转;注重可持续性,构建完善的可持续政策体系以加强发展中国家成员的能力建设。

(三)中国应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