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9 11:51:19
导语:在中医工作环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学管理 网络环境 德育
根据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达到4.2亿,其中10~19岁的网民占29.9%。这意味着,我国中学生网民几乎占居网民总数的1/3。面对这一数据,中学管理者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带给中学德育工作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基于网络环境的德育工作成为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任务的艰巨性日益凸显。
一、网络对中学生的双面影响
在分析探讨网络德育的作用以及对策的同时,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看到网络带给中学生的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并不全部是糟粕,如毒瘤一样毒害着青少年的成长。其作为时代文明的产物,对青少年认知世界、接受新事物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尽管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和整合,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但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老师在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问题,而后从管理角度加以分析,组织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这就要求中学德育老师能够准确把握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去其弊,取其利。
正面影响:网络可以满足中学生现有心理成长阶段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网络资源涵盖极其广泛和丰富,可以帮助中学生开阔眼界,形成创新思维,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是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负面影响:网络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网络打破了校园传统教育的围墙,带给中学生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在庞大信息涌入的同时,一些暴力、低俗、违道德的信息也在其中鱼目混珠;如果学生长期面对电脑在虚拟中活动,将会出现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等不健康心理。尤其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往往无法摆脱虚拟世界的血腥与暴力,不利于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形成。
二、网络带给中学德育工作的机遇
在网络工具出现以前,传统模式下的中学生德育工作多局限于课堂形式的思想说教,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品德观的灌输与传导,内容从宏观层面培养中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学校的感恩之情,从微观层面集中培养中学生对生活是非细节的正当心态,对父母、老师、同学及周遭人群的正确态度,以及对事情是否作为的判断能力。从古至今,中国德育工作的探索历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代教育体制的洗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模式的德育工作已具备稳固的历史基础和运行体系。
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则以其开放、自由、交互、虚拟等特性吸引了大批中学生的关注,因为这个神奇的产物让青少年在无强制约束的环境中得到了精神上的释放和想象,以及心理上的刺激和满足,但其负面效应也导致部分中学生身心沉迷,淡漠学校倡导的主流思想。面对这些问题,《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提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然而,传统模式的中学生德育内容并未专门设置针对网络热潮的教育方法,对中学生一贯实施的“说教德育”已不能适应被网络条件包围的教育环境。因此,传统模式的中学生德育工作陷入教育方式转变的瓶颈,遭遇网络德育工作的挑战。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讲,网络也为新形式中学德育工作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契机,促使中学生德育研究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将传统模式与创新思路融合并用,根据教育环境的改变进行调整,与时俱进,形成适应时展的德育观念。具体而言,当代借由网络兴起形成的中学生德育探索契机主要表现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形式得到扩展。首先,学校应该正确看待网络环境的利弊,不能因学生对网络时有偏差的利用,就忽视网络条件在教育领域内作用的发挥。以往课堂形式的德育工作仅能在学校环境中展开,而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教育渠道深入学校以外的其他空间环境。现在,网络工具为中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教育新路:一是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当代中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百家之言,互相交流教育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能够应对各种学生问题;二是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建立一种校外联系,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并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同时通过轻松的互动方式与学生成为更为亲近的朋友关系,这样更易于开展德育工作。
三、加强中学网络德育工作的途径
无论阻碍有多大,机遇有多好,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清楚认识到,将网络德育工作纳入中学德育工作体系,将其作为重要一环深入开展、探索新知已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如何排除阻碍,抓住机遇,更好地开展中学网络德育工作,本文将提出以下建议:
清楚认识“网络德育”的概念,清楚认识网络德育的工作范畴。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王留和冯长茂在《略论网络德育》一文中为“网络德育”下了相关定义,即其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是基于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三个词的不同摆位来理解的。狭义的“网络德育”是指网络道德的教育,即德育的内容是基于网络这种新型媒体的,针对这种媒体的使用中出现的道德问题而实施的教育。广义的“网络德育”则是泛指所有关于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即所有利用网络为手段的和以网络为内容的德育,既包括德育的网络方面内容,也包括德育的方法与形式。在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中,一方面,需要学校占领网络高地,运用网络手段将中学日常德育工作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走进学生的网络生活。另一方面,需要让使用网络的道德问题教育融入传统德育工作中。
中学网络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新的问题。如何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德育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中学生网络思想道德动向,与时俱进,从基础着眼,从技术入手,从思想引导,力求做好网络环境中的中学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统计方法
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能够切实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水平,使决策者及时根据公众的建议和要求更好地预防和解决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问题。同时,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也将对提高人们的环保管理参与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对相关理论的思考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中公众意见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选择合理的公众
公众的代表性是影响环评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广泛的代表性有利于吸取多方面意见,便于综合权衡。
一般来说,参与评价的公众人数越多,其有效性就越高,但它的成本和操作难度就更大。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不可能把受影响区域内的公众都作为调查统计对象进行调查统计,而是从中选取一定数量的调查统计样本,并对评价范围内不同区域的人群赋予不同的权重,用加权平均法等方法,来保证公众参与意见的客观公正。对于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权重的设置,可以采取不同的赋值原则,既可以根据被调查统计人群环保意识来确定不同的权重等级,也可以以实际公众的自身条件如: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距离项目远近等指标分成不同类别,再赋予不同的权重,以确保得到的信息能较好地代表项目评价范围内群众的意见。特别是要重视受影响较大人群的意见,尤其是邻近项目建设区域的居民或农民。如,在某公路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为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主要社会影响为占地拆迁,可考虑将人群按以公路中线为中心向路两旁按照距离等级区来划分,离中线越近的权重值越大。
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中公众意见的统计分析方法
1.做好现场调查统计工作
在环评初期做好现场勘察工作,是保证调查统计问卷科学、合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进行现场勘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评价单位对建设项目的理解偏面,不能科学地对建设项目的污染进行预测,因而所做出的结论也是不完整和确切的,因此,做好问卷调查统计前的现场勘察工作至关重要。现场勘察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情况、社会环境,项目建设所涉及的敏感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等四个方面。特别要强调的是要了解调查统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关被调查统计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分布、职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可能,还可以对被调查统计对象所在地区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标准等等做一些调查统计。这种认识和了解对于设计调查统计问卷,特别是对问卷中具体问题的形式、提问的方式、所用的语言等等有着极大的帮助。
2.科学设计调查统计问卷的内容
根据项目的特点,要对调查统计问卷的内容统筹安排,科学设定,在询问内容设置和调查统计题目类型方式进行合理搭配。
考虑到问卷调查统计的对象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环保意识也高低不同,所以调查统计问卷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客观题)。这样可为被调查统计者提供可以选择的答案,被调查统计者回答问题方便,回答需要的时间。对调查统计者来说,便于统计处理和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由于事先给出了有限的答案,避免了出现开放式问题中那些不相关的回答,导致难于统计处理,使调查统计失效的情形。在客观题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避免倾向性和引导性,问题的提法和语言应该具有客观性。
3.调查统计问题通俗、精简、有效
我国民众,特别是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民众由于环保专业知识比较匾乏,甚至一些民众的文化素质还很低下,因此,在调查统计问卷的内容描述上,为保证公众对调查统计问题的准确理解,要尽量避免使用专业化术语,用民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描述方式来设计问卷,如将评价地表水质量的等级的术语“是否满足比表水环境iv类水质标准”改成“是否不影响灌溉和养鱼”,会使民众对环境问题一目了然,对调查统计内容能够给予客观正确的判断,使公众参与真正收到实效。另外,问卷所包含的问题越少越好。一份好的问卷首先应该是集中在研究目标上,没有多余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对调查统计者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问题的质量要高,问卷中的问题应含义明确、概念具体、答案恰当、形式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填答方便。在某种意义上,一份高质量的问卷应该具备法律条款那样的性质:清楚、明确、适合所有对象。
三、畅通公众参与的信息渠道
信息交流是公众参与的核心。要做好公众参与工作,首先要保证公众参与的信息渠道畅通。畅通的信息渠道主要体现在信息和信息收集两方面。
信息的目的是让公众了解项目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生活物质等资源及建设项目所采取的环保措施。若公众对项目不了解或对项目的有关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则无法对项目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应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信息会等现代传播媒介将下列信息告知公众:告知公众即将开始的工作计划或者己经完成的工作结果;告知公众如何进行有效参与,以便有兴趣的公众可以参与;使公众知道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原来计划中己经发生变动的情况;为所有公众提供获得信息的平等机会;确保公众有机会了解政府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让公众知道审批机关将全面地认真地考虑公众的意见;寻求得到全面的公众意见,不仅有专家的意见,而且有民间团体、环保组织和其他感兴趣的组织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王丽琴.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企业技术开发, 2006.
2.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主要起源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学校的课程上重点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地将理论知识与外部世界进行相互衔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提高。除此之外,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情境营造,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也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授”与“学”的关系,而是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教师则为引导者,是对主体进行服务的引路人。这种关系的构建,使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探讨和学习.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
1.教学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专业学科体系,艺术设计在教学理论上融合了建筑学、园林学以及艺术学等各方面的学科体系,同时,随着现当今设计理念的不断演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延伸。这种延伸范围不断放大,使环境艺术专业课程难以与学校的教学体系相匹配,造成高校相关课程很难与时俱进,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受到一定的阻碍。
2.专业师资力量不够健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我国高校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起步还相对较晚,虽然得到了各方专业人才以及政府教育资金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专业师资力量的组建上依然比较薄弱。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担负着对教学进行组织、整合的重要作用,而教师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素质的高低则直接影响整个教育教学的最终质量。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有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在教学上担任许多不同课程的教学活动,很难对一门专业课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得教育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3.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具有艺术性特点的专业课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赋予极强的自由度,然后,在我国目前高校中有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模式当中存在着一定的程序化问题以及理论教学相对较难的情况,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难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对于艺术设计课程的相关教学来说,其本质主要是以美术教学为其重要的教学基础,从而通过与社会以及市场进行联系,来满足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设置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辅助教学。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缺少专业性实践教育活动,导致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难以与市场相融合。
三、构建专业性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1.建设完善的工作室课程教学体系。对于高校环境艺术教学来说,合理地构建工作室教学体系不仅包括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学习活动,而且还包括与企业之间搭建合理的学习活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为全面地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需求进行考虑,从而搭建更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在工作室模式进行课程改革,重点应当以对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为了进一步健全工作室教学模式,应当不断与社会各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对教学课程进行相应的优化;最后,在进行教育教学中,要将项目实践融入其中,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实践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水平。
2.增强对工作室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在进行工作室工作与教学当中,需要一个良好的团队性质进行协调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对相关任务进行实施,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培养和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并对这支团队的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和任务分配,从而在工作室的教育教学当中作好引导者,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以及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引。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uanhu”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问题整改工作验收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防城港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固体废物环境问题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办发〔2019〕9号)的任务分工,我委认真组织落实整改。现将有关整改验收情况报告如下:
一、验收工作开展情况
我委按照《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固体废物环境问题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的实施方案》内部分工文件,组织相关科室对照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台账在委内部进行初步验收。
二、整改目标要求实现情况
按照《防城港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固体废物环境问题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的整改目标要求,制定单位内部工作方案,对涉及我委的整改问题均已按措施要求落实到位。
三、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一是严格项目备案。按属地管理按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备案登记,经我委备案的工业项目,原则上落户在防城港经开区和高新区内。二是积极协调推进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我委2018年已组织召开推进企沙和大西南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专题会议,召集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城市监督管理局、防城港经开区等部门研究推进工业园区污水提供改造事宜,积极推进大西南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工程。经开区内大西南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企沙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
按照全局工作安排,质监站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对《关于开展“集中整顿作风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活动实施方案》进行了集体学习讨论,要求全体人员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落实执行。
实施方案对作风纪律、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整治范围和内容、整治方法和主要步骤以及工作要求进行了明确,结合方案要求及科室实际工作,重点对照对照作风纪律大整顿问题清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问题清单,梳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工作纪律、服务群众、担当不够等方面的问题,逐项反思检查,开展自查自纠。
作风纪律整顿进一步明确了日常管理制度、强调了工作纪律,通过学习科室全体人员认识到当前开展专项整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要认真解决存在的考勤外出报备不严格、工作氛围不突出等问题,一是要严明工作纪律、做到不迟到早退,不擅自离岗,保持对局各项工作制度的敬畏心;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热情服务,明确工作改进目标,真正做到落实。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为牢固树立为企服务的理念提供良好的指引,通过反思学习,我们要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坚持底线思维,不越红线,把好廉政关,深入了解企业面临困难,换位思考,站在企业和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提高主动服务能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将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质量监管工作的深入推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全体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严肃工作作风纪律的意义,在行动上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履行工作要求,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同时将各项规章制度深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并内化于心,找准工作与制度的平衡点,增强合规理念和合规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强质量监管,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放管服”改革理念,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提前告知,主动帮扶,进一步规范工程质量监管工作流程。在质量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多与辖区各建设项目沟通,了解项目企业需求,主动解决项目反映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加快整改进程,减少对建设项目工期的影响。努力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落实监管责任,以良好的工程质量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三、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质量监管手段,对涉及工程实体质量、质量行为、建筑材料、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事关人民群众安全的重点领域实行全覆盖监管,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人力资源;配置;成本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86-03
中医药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国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数约587万人,其中中医药卫技人员数为58.9万人。就广东省而言,据2011年广东年鉴记载,2011年广东省有中医医疗机构2 211个,其中中医医院150家(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年诊疗5 564.7万人次,全省中医类别执业医师24 190名,全省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3%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中医药事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缓解和补充了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的人才短缺现象,充实了中医药临床、科研、教育、产业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为推动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中医药需求的增加,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呈现出来,如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缺乏成本管理观念,加之连年扩招,中医药高校教师资源的潜力已经挖掘殆尽,教师总量短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
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卫生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基地,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中医药卫生人才,因此分析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状况,找寻不足,进而提出符合中医药高等院校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对策,对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培养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广东省某中医药高等院校为对象,开展人力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的研究。
一、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分析
1.专任教师配置比例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以专任教师为例,2010年该校本部教职工人数1 085人,其中专任教师656 人,占60%。与国内其他中医药院校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根据2010年中医药年鉴:院校1:学校本部职工人数1 356人,专任教师579人,占43%;院校2:教职工数1 293人,专任教师704人,占54%;院校3:教职工人数977人。专任教师772人,占79%)。而2010年教辅科研人173人,占16%;行政工勤人员259人,占24%。根据广东省关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专任教师应占学校职工总数的60%以上、其他党政人员控制在20%以内,相比之下,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该加强对专任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压缩行政工勤人员的比例,逐步改善学校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使之趋于合理化,充分提高教师相对于教辅、行政、工勤人员的比例,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学缘结构,改革教师考核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2.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分析。从专任教师年龄分布结构来看,2008年专任教师中60岁以上的比例偏大,针对这些情况,学校采取了培养和引进的各项措施,到2011年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年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60岁以上比例减小,中青年比例增大,特别是40~50岁年龄段比例明显增加,说明教师队伍的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形成了比较好的梯队结构(见下页表1)。
3.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分析。从专任教师职称分布结构来看,由于近年学校采取了培养和引进的各项措施,2010年与2008年对比,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比例有所增加,说明专任教师队伍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均有提高,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与全国中医药院校专任教师按职称分布情况对比,该校的教授比例偏高(见下页表2)。
二、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了教育质量的优劣,在高校诸多资源中,人力资源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人力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是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成本管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体系是高校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1.人力资源成本构成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的成本构成,国内外的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其主要构成有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保障成本。取得成本是指高校在人员招募过程产生的费用,人员更替所产生的费用本来应是一种经常性的开支,但是,由于连年扩招等因素,高校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科竞争力,各高校往往不惜重金引进优秀的人才,常常造成在取得成本上的投入过多。
开发成本包括教育培训费和科研启动及奖励等费用,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合理安排和用好开发成本,可以有效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开发成本高低体现了高校对现有师资队伍培养的重视程度,合理投入开发费用,不但可以提高人员素质,改善队伍结构,而且使教职工增加归属感和成就感,也是学校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
保障成本包括教职工在校内发生的各项支出,如薪酬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医疗福利支出、人事管理支出,是日常运转的必要维持费用。它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员成本的上升可以带动教学成本和单位总成本的上升,近年来,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给高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其主要原因是:在教育快速发展时期,生师比尽管会提高,人员成本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会下降,但这种下降是有限的,一旦当学生规模进入稳定期后,人员成本的比例就会相对固定下来;相反,教师工资水平却随着教师学历和资历提高而增长,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及大规模的师资培训最终也将大幅度增加人员成本支出。
2.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共性问题及成因分析。近几年,广东某中医药院校每年的人员支出占教育事业总支出的比例均都在45%左右,从2008—2011年,学校为改善队伍结构做了很大的努力,使得专任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更趋合理,但是,随着教师队伍学历和职称的提升,教师的工资、福利也随之增加,人员成本成为学校教学成本管理的最主要压力。而在另一方面,行政教辅以及科研专职队伍比例偏大,也使人员成本居高不下。虽然学校近几年严格控制进人数量,特别是行政教辅部门,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还是有数量众多的冗员,部分行政教辅部门人员众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不高,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效益,而且,由于各部门临聘了一些合同制员工,又带出了一些管理和薪酬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对于专职科研院所没有绩效目标和成本核算,特别是对面向社会服务的横向科研项目,学校更是获益甚少,却要承担全部的人员成本开支和资源占用、能源消耗及管理成本的开支。教职工缺少流动,只进不出,只升不降,教师配置结构比例失调,缺乏统筹规划,有些课程教师多,有些课程教师不够,有的专任教师有时甚至一学期没课上或者只有很少的课时数。
造成人员成本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教职工的薪酬与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不挂钩,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竞争。2010年校内实行了校内津贴分配的改革,将教师工作量与部分校内津贴挂钩,调动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有的学院一度出现了争课上的现象。但改革不彻底,固定津贴仍占总薪酬中70%以上的比例,行政教辅科研部门的职工考核仍是流于形式,年终只是笼统地考核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没有与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挂钩。而这部分人员的比例占到职工总人数的40%,而且除工勤人员外,其他人员的职称和职务也逐年提升,造成人员成本不断攀升。
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优化成本管理的对策
1.实行灵活的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机制,如通过制定特岗特薪制度引进高级专业人才,通过引进专家带项目团队等方法,除了引进校外人才之外,在校内也要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学校层面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建立工作平台,以项目为引导,鼓励校内人才利用平台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开发,使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效益凸显出来。
2.加大开发成本,科学制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和提升计划,立足自身挖掘和培育优秀人才。一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就等于帮助他们塑造了更多的个人价值,他们会给予学校更高的评价,并且更愿意选择留校工作;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培训,开阔视野,掌握更多的方法与技巧,对自己的知识领域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必然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换句话说,适当地增加开发成本,做好对教职工的培训和提升,有时可能会比引进个别人才更加效果显著,而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
3.在继续严格控制进人数量的同时,要改革行政教辅科研部门的管理机制,如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考核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的程度,加大对行政教辅部门工作量的核定和考核力度,减少冗员;对科研部门,要核定工作量,在回收资源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回收人力成本,使科研任务量不满的人员向其他部门流动,避免养闲人和懒人。
4.改革考核激励机制,吸收、保留、激励与开发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基本目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激励的方法有物质激励和薪酬激励,对高校教职工来讲,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有甚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所以薪酬体系要想有激励性,就必须保证其公平性。制定薪酬方案时,要根据学校财力的情况,首先考虑尽可能与同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当;再者要想有激励的效果,必须形成鼓励竞争的薪酬体系。方案制定者应注意在拉开可变薪酬的层次的同时,保持一定比例的固定部分,使员工有安全感,以激励后进、勉励先进。另外,薪酬激励方案还必须得到大多数教职工的认同。福利激励是指为教职工创造条件,排忧解难,满足生活需要。学校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力切实解决好,如教职工最为关心的住房和子女上学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让教职工放下后顾之忧。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向教职工解释清楚,尽可能落实一些补贴措施,创造物质条件,逐步满足职工需要。
在保证一定的物质激励水平的情况下,对于个人成长的激励可以说是更深层次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的体现,也是激发人才发挥自身潜力的关键手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得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的满足之后,还要追求最高层次的自我理想的实现,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做一些有价值、有贡献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帮助教职工实现自我价值,应从专业能力培养和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着手。高校的教职工大部分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十分关注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管理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意愿,结合学校教学、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使教职工为学校做贡献出自于发自内心的动力。因此,对于教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和激励措施应是一种长期的制度性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恰恰是容易被管理者忽略的。对教职工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从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对外交流访问等方面制定激励方案,使教职工在学历、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不断得到提升。
5.工作环境的好坏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在环境方面,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近年来,学校通过校区建设、设备设施改造特别是利用学科建设等专项资金建设了一批教学实验中心和科研平台,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但是,除了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还要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校园文化中提倡敬岗爱校、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等理念,使教职工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情绪,喜欢并愿意与所在团队成员共同工作,也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教育资源的第一要素,高校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是制约高校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加强人力资源配置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根据共性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更合理、更符合实际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才能使高校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沪.高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3,(2):102-103.
[2] 钱晓红.高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科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85-87.
[3] 尹北晖.高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探究[J].会计之友,2010,(8).
[4] 蒋金兰,胡婷.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聘用护士作为卫生领域的一个新兴群体逐渐壮大,成为许多医院缓解护理人员不足的主要手段.随着聘用护士人数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人,聘用护士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何加强聘用护士的管理,提高聘用护士的整体素质成为我院管理工作的新课题,结合我院的工作实际,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1聘用护士管理面临的问题
我院从九十年代开始招聘第一批护士至今,现有聘用护士155名,占全院临床一线护士的80%,聘用护士在护理临床第一线,与正式护士一样,为中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医院的护理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聘用护士的身份、地位及待遇等与正式护士不尽相同,成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难题。
管理不规范,缺乏正确的政策导向,继续教育和培训较难。聘用护士的管理缺乏系统的政策、法规,在聘用护士的管理上,虽然各院都制定有一些制度措施,但仍存在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具体、规定不落实、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使在临床护理质量、护理教学、护理科研质量上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人员流动大,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目前,聘用护士来自各地的卫生院校毕业生和自费生,还有职业高中护理班的毕业生等,她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也有的学校为了经济利益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学生都收入,同时聘用护士来院前工作环境不同,有的是在私人小诊所工作过、有的在私人医院工作过,因此,存在技术操作不规范、临床经验不足、专科护理水平低的缺点,导致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很难适应现代护理模式需要,加之聘用护士在岗工作周期短、流动性大,管理者在策划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时,不敢轻易投人,严重制约医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受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对聘用护士“临时性”的认识,医院很难考虑到聘用护士高层次的在职培训。
2聘用护士的管理对策
我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聘用护士的管理实施办法,包括:聘用护士招聘办法、管理办法、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奖罚规定、辞职、辞退标准、档案管理等,规范聘用护士从聘用到解聘的各个环节,使医院聘用护士的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有计划地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保证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的关键环节。医院应对聘用护士实施从岗前到上岗,从基础到专科的全面培训。培训要有具体训练计划,注重在聘用护士中发现和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积极支持聘用护士参加高等护理专业函授学习和院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护理继续教育上聘用护士与正式护士在时间上享有同等待遇。
推行激励机制,提高聘用护士的积极性激励机制是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和手段,是现代管理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①工资激励法:运用院内人事动态管理,对全院聘用护士的5%经过综合考核、考试打分、公示后,给予和正式护土同样的工资待遇,每年考核一次,这样工作能力强、表现好的护士就愿意留下继续工作,同时在奖金及福利上与正式护士一样,大大地调动了聘用护士们的积极性,稳定了护理队伍,提高了护理质量。②精神激励法:医院为了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如评选星级护士、演讲比赛、文艺活动、推广文明礼貌用语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她们真诚为患者奉献爱心。同时,所有的聘用护士和正式护士一样参加年终优透工作者及工会积极分子的评选,机会均等,并且享有国家规定的年假。③环境情感激励法: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使聘用护士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专心致志的工作,医院为聘用护士创造了一个整齐、清洁、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并在聘用护士的工作场所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护士职责、护理法规、护士行为规范等,装订成册放在醒目的地方,以规范护士行为。注重护士的礼仪培训,如护士着装规范、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同时医院还为聘用护十创造了一个关系融合、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软环境,使聘用护士心情舒畅地工作,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益,保证了护理质量。
鼓励聘用护士参与管理,实现自身价值。人本原理指出,人是具有多种需要的复杂的“社会人”,了解聘用护士的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尽可能地满足其需要,充分发挥聘用护士的工作潜能是护理管理工作的目的,鼓励聘用护士通过公开竟聘到护士长岗位上积极参与管理。使其关心医院,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培养和自身的努力,给予聘用护士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认真工作。
坚持以职业要求为用人原则,面试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择优录用。规范聘用标准:作为三级甲等中医院,护理队伍的用人标准必须与之相匹配。我们对应聘人员的身体条件、校方评荐以及是否正规护校毕业等标准严格把关。与医院签订一年工作合同,享有医疗、退休、下岗三保险,双方共同履行合同款项承担所规定的责任,解决了聘用护士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护理队伍。
3小结
十几年来,我院通过对聘用护士科学、合理的管理,使护理队伍得到稳定,综合素质、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几年来在全体护士共同努力下我院成功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及全国肾病专科的评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曲维香、李银雪.护理改革中调整工作报酬分.配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2,37(6):436.
[2] 荣建华、陈凤梅.浅谈合同制护士的管理[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仪阵.11(1):38.
[3] 关月嫦.人本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仪片,4(5):42.
[关键词] 煎药室;现状;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 R-0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c)-0174-02
汤剂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传统剂型。中药的煎煮目前大多数医院基本上使用煎药包装机的办法,为患者提供煎煮中药服务,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技术。使用煎药机煎煮中药较之传统方法,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安全卫生,产品保质期长,具有服用、携带方便等特点。笔者了解,目前,三级中医医院的煎药室基本符合标准规范要求。但是,部分县级中医院的煎药室不同程度地存在房屋面积小、工作区与生活区分不开、设施设备简陋、质控措施不健全等问题,达不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汤剂的质量难以控制,从而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笔者基于目前中医医院煎药室工作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供同道参考与借鉴。
1 中医医院煎药室工作现状
1.1 房屋面积小、布局流程不合理
绝大数煎药室是建立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出台之前。由于医院领导重视程度、经济状况、人员等方面的原因,重新按标准改建的为数不多,大都存在面积小,布局流程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工作区和生活区分不开;工作区内相应的储藏、准备、煎煮、清洁等功能区域无法分开,混杂在一起;清扫、清洁和消毒的设备、用具无专用场所保管。
1.2 缺乏资金投入,设施设备简陋
规范化的煎药室,其房屋和面积必须达到合理分配各个工作区域的配置要求,除了煎药包装机外,还必须配备冷藏设施以及过滤装置、储药容器、计时器等。有些医院由于经济困难,缺乏资金投入,煎药室仅有煎药包装机以及简单的几样必备的用具。缺乏通风、调温、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缺乏过滤装置、冷藏等设备,药液煎煮完毕后直接灌注包装,药液未经过滤,杂质较多。无冷藏设备,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患者未及时取走的药液,无法阴凉处存放,存在安全质量隐患。
1.3 质控措施不到位
1.3.1 煎药工作制度、煎药操作流程、清洁流程不健全。有的煎药室仅有收发记录。无领药、煎药、装药、送药、发药等相关信息,无反映煎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记录。
1.3.2 药渣混放,药渣不能单独存放24 h以上,一旦出现差错无法查找药源。
1.3.3 忽视煎药、盛药器具以及过滤设施的清洗和消毒工作,煎药室内、煎药机、煎药用器具不能及时清洁,无每日清洁记录,卫生条件差,存在汤剂污染事故隐患。
1.3.4 中药饮片煎煮液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当无毒、卫生、不易破损,并符合有关规定[1]。目前,中药饮片煎煮液的包装材料缺乏统一标准,包装袋的质量如何,能否达到无毒,能否与煎煮药液发生反应,无法进行检测。在工作中发现,到煎药室取药的患者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工作人员回答是没问题,但心里没底。
1.3.5 未开展煎药的质量控制、监测工作。有的医院对煎药工作质量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检查组织及检查标准不健全,有的甚至从未进行过检查,更无质量控制、监测档案记录。
1.4 煎药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1.4.1 缺乏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有的是从社会招聘的临时工作人员,对中药的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用水量的多少、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未接受操作技能岗位培训,不能按正确的煎药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1.4.2 煎药时间应当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 min,而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 min即可。由于煎药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不能够根据药品功用确定煎煮时间的长短,依处方要求操作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特殊要求达不到标准要求,这样煎煮的中药质量难以保证其应有的疗效。
1.4.3 煎药的质量控制与监测工作是加强煎药室管理的重要环节。有的煎药室缺乏具有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中药师具体负责煎药室的业务指导、质量监督和组织管理工作。
1.4.4 煎煮中药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 min。个别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有时为了加快煎药速度,用开水或温水浸泡中药饮片,有时达不到浸泡时间要求就开始煎煮;有的工作人员为了节省时间,煎煮药液未经过滤就直接包装,药液中杂质较多,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
1.4.5 煎药室工作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煎药前要进行手的清洁,工作时应当穿戴专用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清洁。目前,大多数医院煎药室工作人员不进行手的清洁。
1.5 卫生行政监督管理不到位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之后,各级主管部门对各级医院煎药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检查中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督查落实。
2 改进建议
2.1 领导重视,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传统剂型。其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所以,达到煎药室工作质量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目标,作为中医医院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医院的领导应当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在抓好医院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煎药室的管理。
2.2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工作环境及设施设备条件
煎药室房屋及面积应当与本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相适应,但必须合理配置,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工作区内应当设有储藏(药)、准备、煎煮、清洗等功能区域[2]。同时,配备必要的冷藏设施、过滤装置、储药容器等。要改善煎药室的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没有资金的投入,显然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工作环境及设施设备条件。
2.3 加强中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目前,中药队伍人才匮乏,青黄不接,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煎药室工作更是少的可怜。因此,加强中药队伍的素质建设,引进人才或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素质,是正本清源,是提高煎药室各项工作的关键。天津市卫生局将逐步在各级医院及药房对煎药负责人及煎药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逐步实现煎药师全员持证上岗,这种煎药师持证上岗制度,值得推广[3]。
2.4 完善各项制度及操作规程,健全质控措施,确保煎药质量
中药煎煮十分关键,浸泡时间、火候、先煎、后下、烊化、包煎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及煎煮、清洁、消毒等各项规程,做好领药、煎药、装药、送药、发药等相关信息记录,完善各项制度及操作规程,健全质控措施,确保煎药质量,所有记录必须反映煎药过程的各个环节,这些记录尽管繁琐,不太适合日常工作,但这是遵循煎煮规程,确保煎药质量的有效质控措施。
2.5 重视煎药室工作
煎药室的各项工作是中药药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煎药室的管理工作,要成立检查考核组织,制定检查标准,不断加大对煎药室各项工作的考核检查力度,促进煎药室各项工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目标[4]。
2.6 重视中药煎药室规范化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中药煎药室规范化管理问题,卫生行政督察要及时、到位,才能进一步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中药煎药室规范化建设,从而保证煎药质量,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S].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S]. 2009.
[3]许建,杜云鹏. 中药煎药师将持证上岗[N]. 中国中医药报,2010-11-12.
1.1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
儿科季节性发病,到了发病季节,尤其是冬季,护士的工作量加大,医院无限制的加床不加人,导致护士缺编。儿科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离职意愿更为强烈。护士离职,人员不足,即使以同等新护士顶替,也不能很快发挥作用,导致在职人员思想不稳定,更多的人产生离职意愿,影响护理专业发展和护理质量。
1.2护士整体操作技能水平较低
护士离职率高是医院的普遍现象,二级医院一线护士流失更为严重。县级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多为临时聘用人员,这些护士大多年龄小,资历浅,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着专科疾病知识不熟悉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等欠缺,心理素质也不够成熟。再加上儿科嘈杂的环境,苛刻的家属,巨大的心理压力,微薄的薪水,整体工作环境偏离职业愿景较远,儿科护士换了一茬又一茬,致使护士整体技术操作水平持续降低。
1.3护士工作压力过大
儿科患者是一特殊群体,进入陌生的医院环境,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产生恐惧感和陌生感,治疗难度增加;对患儿的病情了解不够,渴望医务人员尽快综合治疗的家属更是心疼小孩痛苦,怀疑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造成挑剔、否定拒绝的态度,要求护士一针见血,一次到位,甚至不配合护士的操作;再加上超负荷工作,长期处于嘈杂的工作环境中,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护理对策